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合集下载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7.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材中设置了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直线、射线、线段的基本概念,并对平行线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直线平行的条件还没有深入的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探究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2.如何引导学生发现并证明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观察直线平行的特点,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

2.实验法:让学生动手操作,验证直线平行的条件。

3.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直线平行的条件。

4.讲解法:教师对直线平行的条件进行讲解,让学生加深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直线平行的相关图片,用于导入和呈现。

2.准备直线平行的实验材料,如直尺、三角板等。

3.准备直线平行的证明教案,用于讲解和引导学生探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直线平行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直线平行的特点,引发学生的思考。

同时,提出问题:“你们认为直线平行有哪些条件?”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展示直线平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直线平行的条件。

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并总结直线平行的条件。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直线平行的实践活动,运用所学知识,验证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利用例题和练习题,让学生进一步巩固直线平行的条件。

教师讲解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⑴.如图,直线 a 、 b 被直线 c 所截,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⑴题)
(A)当 1 2 时,一定有 a // b
(B)当 a // b 时,一定有 1 2
(C)当 a // b 时,一定有 1 2 180(D)当 a // b 时,一定有 1 2 90
⑵.如图,直线 l1∥l2,则 α 为(
D
C
E
B
5
1
2
1
A
B
图1
43 2 图2
4. 下列所示的四个图形中, 1和 是同.位.角.的是( )
1 1
2
2
1 1
2 2




A. ②③
B. ①②③ C. ①②④ D. ①④
5. 如图 3 所示,点 E 在 AC 的延长线上,下列条件中能.判.断.AB// CD ( )
B
D
13
2 4
A
CE
图3
A. 3 4 B. 1 2 C. D DCE D. D ACD 180
通过折一张半透明的纸得到的(如图 4(1)~(4) ): 从图中可知,小敏画平行线的依据有( )
①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③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A.①②
B.②③
图4
②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④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③④
D.①④
五、课堂小结 梳理认知 判定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哪些,它们之间的联系是什么?
同位角
,两直线
5、课堂检测
。如何应用呢?
(1)、知识梳理、提升
如图 1,同位角有 对,能判定 a∥b 吗,为什么?要使 a∥b,满足什么条件?

(完整版)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完整版)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角分类 位置关系数量关系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4401=∠的度数。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若∠1=∠2,则 a∥b.
应用格式:
∵∠1=∠2(已知)
∴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即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所得的两对同旁内角中,若有一
对互补,则 a∥b.如图若∠1+∠2=180,则 a∥b
应用格式:
∵∠1+∠2=180( 已知)
∴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动手操作 合作探究
通过操作发现, 让学生进一步 体会数学美的 乐趣。
(四)做一做:
三、巩固提高
如图,将一张长方形纸片沿 EF 折叠 后,点 D、C 分别落在点 I、H 的位 置,EI 的延长线与 BC 交于点 G.若 ∠EFG=50°,求∠1、∠2 的度数
E
A
D
1
I
2
B
C
G
F
H
独立思考 讨论合作
让学生通过练 习加深对平行 线的理解,学会 知识适时迁移。
板演 …… …… …… …… ……




课题
第七章 平面图形的认识(二) 8.1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2)

时 本课(章节)需 2 课时
分 本 节 课 为 第 2 课时
配 为 本 学期总第
课时
会用内错角相等判定二条直线平行 教学目标
会用同旁内角互补判定二条直线平行
重 点 推导的过程
难 点 证明推理
7,∠7 与∠8,∠8 与∠5。
还有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 (1)同位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同侧, 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二个角叫同位角。 如图中的∠1 与∠5 分别在直线 AB CD 的上侧,又在第三条直线 EF 的右侧,所以∠1 与∠5 是同位角,它们的位置相同,在图中还 有∠2 与∠6,∠4 与∠8,∠3 与∠7 也是同位角。 (2)内错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二条直线的内侧, 且在第三条直线的两旁的二个角叫内错角。 如上图中∠2 与∠8 在直线 AB、CD 的内侧(既 AB 、CD 之间), 且在 ED 的两旁,所以∠2 与∠8 是内错角。同理,∠3 与∠5 也是内 错角。 (3)同旁内角: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在两条直线的你 侧,且在第三条直线的同旁的两个角叫同旁内角。 如上图中的∠2 与∠5 在直线 AB CD 内侧又在 EF 的同旁,所以 ∠2 与∠5 是同安排能够内角,同理,∠3 与∠8 也是同旁内角。 因此,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共得 4 对同位角,2 对内 错角,2 对同旁内角。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全册教案

新课引入——思情想景,导获入得:数学结论的过程.
如图在一块小木板上面画一条线段 AB,你能通过测量图中哪些角的大 小来判断木板的上、下边缘是否平行?
A
B
“议一议”: 1.如图 1,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2=∠3.直线 a 与直线 b 平行
吗?试说明理由. 2.如图 2,直线 a、b 被直线 c 所截,∠2
第 16 页 共 201 页
辨一辨、议一议:
在以下现象中,属于平移的是 (

① 在荡秋千的小朋友;
② 打气筒打气时,活塞的运动;
③ 钟摆的摆动;
④ 传送带上,瓶装饮料的移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例 1 如图,4 个小三角形都是等边三角形,边
F
长为 1.3cm.你能通过平移△ABC 得到其他三角形
教学目 标:
7.3 图形的平移 1.认识平移的概念及平移的不变性,理解平移图形中对应线段 平行且相等的性质; 2.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后的图形,能用平移的性质 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 理解图形平移的基本性质,并能按要求作出简单平面图形平移
点:
后的图形.
教学难 点:
能运用平移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结论? 2.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的判定有何区
别与联系? 3.你能用三种语言表示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吗? 4.判定角相等的方法有哪些?
课后作业: 1.课本 P16-17 习题 7.2 第 2、3、4、5 题; 2.思考题(选做). 已知:如图∠1=∠2,∠A=∠C,说明:AE∥BC.
第 15 页 共 201 页
第 10 页 共 201 页
课后作业: 1.课本 P15 练一练第 1、2 题; 2.思考题(选做): 已知:如图,AB∥CD,∠1=∠2,则 GP 与 QH 的位置关系是什么?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单项式乘单项式》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单项式乘单项式》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1《单项式乘单项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单项式乘单项式》是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第9.1节的内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乘法、整式的加减等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本节课的内容对于学生来说较为抽象,需要通过实例讲解和练习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于数学知识的接受程度和理解能力各有不同。

有的学生可能对整式的乘法有一定的理解,但大部分学生可能还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指导。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能够熟练地进行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如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单项式乘单项式的形式。

五. 教学方法1.实例讲解:通过具体的例子,让学生理解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

2.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3.练习巩固:通过大量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4.问题引导: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展示实例和练习题。

2.练习题:准备一定数量的练习题,用于课堂练习和巩固。

3.教学工具:准备黑板、粉笔等教学工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出单项式乘单项式的概念。

例如:已知苹果的价格为每千克3元,香蕉的价格为每千克2元,求购买2千克苹果和3千克香蕉需要多少钱?2.呈现(10分钟)讲解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运算法则,并通过PPT展示相关的实例。

让学生跟随老师的讲解,一起动手计算,加深对运算法则的理解。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单项式乘单项式的计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的错误进行讲解和纠正。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课时1 相识坐标系
教学目标
1.了解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2.学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2.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展示例子,了解直角坐标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二、新课内容
1.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性质。

2.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三、训练
1.通过练习,巩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法则和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

2.练习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四、课堂小结
通过课堂小结,今天所学的知识点,并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作业。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例子,让学生了解到直角坐标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引入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概念和相关法则。

通过训练,巩固了平面直角坐标系内表示点和图形的方法,并掌握了在平面直角坐标系内求距离和中点的方法。

最后通过本节课的,强调了所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教案全集
1
2
。由理明说试 �吗
行平 b 线直与 a 线直。3∠=2∠�截所 c 线直被 b�a 线直�图如 1
议一议请 。行平线直两麽那�等相角位同的得截果如 、 。角内旁同�角 错内�角位同有中角个八的成形�截所线直条三第被线直条两 答回生学 动 活 生 学
仪影投
�入引 动
课授新


教 法方学教 点 点 难 重
果结出说 考思察观
。性极积的 习学与乐 �与参 主自生学发激 算运、作操、考 思、察观过通
A
入导境情、一
�mc 少多为离距的移平 A 体 物的上带送传�时角的°021 过转 轮动转的 mc03 为径半当 �图如 �击点识知�一� 图 意 计 设 动活生学 动 活 师 教 程 过 学 教 板角三、体媒多 究探导引 识知关有形角三及以图作移平形图面平握掌和解理 念概关有的形角三�质性和件条的行平线直解理 。识意义主国爱透渗 �务服而活生的好美更造创为又 �活生于源来学数会体 �标目感情 妙奇 的学数受感生学让�性造创和性阔广的维思生学练训�力能新创 、力能流交、作操�维思理推、维思理条的生学养培�标目力能 。用应 中活生际实在线行平条两会体�系联的间之段线角、边解理�质 性及件条的行平线直两了索探�动活等践实作操过通�标目识知 课习练 型 课 标目学教 备准具教 式形学教 点难学教 点重学教 节环学教
A
�么
什为�行平相互线些那中图�081=EDB∠+B∠�2∠=1∠�图如 �1 题例
�行平线直两�补互角内旁同�b∥a∴ �知已 �081=2∠+1∠∵ �式格用应 b∥a 则�081=2∠+1∠若图如.b∥a 则�补互对 一有若�中角内旁同对两的得所�截所 c 线直被 b,a 线直即 行平线直两�补互角内旁同、2 �行平线直两�等相角错内�b∥a∴ �知已�2∠=1∠∵ �式格用应 .b∥a 则�2∠=1∠若 图如,b∥a 麽那�等想对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5因式分解(一)公开课优质教案(10)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5因式分解(一)公开课优质教案(10)

9.5 分解因式方法综合运用课题课时分配本课(章节)需11 课时本节课为第10 课时四、分解因式方法综合运用教学目标1.复习因式分解地概念。

2、使学生理解公式法地意义,弄清公式地形式和特点;使学生知道把公式反过来就可以得到相应地因式分解。

3、综合运用提公因式法、公式法分解因式(直接用公式不超过两次)重点综合运用分解因式方法难点灵活运用分解因式各种方法教学方法对比发现法课型新授课教具投影仪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复习巩固:因式分解方法:1.提公因式法:ab+ac+ad = a (b+c+d)2. 平方差公式:学生回答学生讨论板演学生板演a2-b2=(a+b)(a-b)3. 完全平方公:a2+2ab+b2=(a+b)2a2-2ab+b2=(a-b)2二、新课讲解:1.问题一:你能把多项式a2-b2因式分解2.问题二:你能把多项式2a2-2b2因式分解3.问题三:你能把多项式a2(x-y)-b2(x-y)因式分解例题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学生归纳总结(1) 18a2-50; ; (2) 2288-+x y xy y 例题2.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416a-(2)4224-+x x y y817216(本题用了两次乘法公式,难度稍大,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练习:第87页练一练第1、2题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掌握什么方法?作第87页第7、8题业教学后记。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下教学案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共9课时)

(完整版)苏教版七年级下教学案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共9课时)

课题10.1 二元一次方程自主空间1、理解二元一次方程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观点。

2、学会求出某二元一次方程的几个解和查验某对数值能否为二元一次方学习程的解。

目标3、学会把二元一次方程中的一个未知数用另一个未知数的一次式来表示。

4、初步学会依据给定的解求出方程中所含字母的值。

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的意义及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观点要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不定性和有关性。

即二元一次方程的解有无数个,但学习又不是随意两个数是它的解。

难点教课流程1.依据篮球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 2 分,输一场得 1 分,在某次中学预生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 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习导少场?航一.新知研究:1、察看方程2x+y=20 和 6x+8y=38 有哪些共同得特色?你能依据这些特色给它们起一个名称吗?二元一次方程的观点:像这样,含有两个未知数,而且所含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 1 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2、判断以下方程哪些是二元一次方程,哪些不是?⑴ x+3y=3z⑵ 2xy+y =7⑶ x+y+1⑷ 2(x+y)=1-x合3、请同学们编一道二元一次方程和一道不是二元一次的方程。

作探4、下边,我们一同来议论一下二元一次方程的解的状况。

第一我们来复究习一下什么是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思虑一下:什么是二元一次方程的解?使一个二元一次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一对未知数的值,叫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①重申:“一对”如 x=8,y=3就是方程2x+3y=25的一个解,记作:x=8 ,y=3②写出一个二元一次方程,使x=-1 ,y=3 为它的一个解,该二元一次方程能够为_______________二.例题剖析:例 1:已知 3y-2x=1 ,用含 x 的一次式来表示 y,并取 x=1, -5 , 10,求出方程的三个解。

解:移项,得: 3y=1+2x∴(当用含 x 的一次式来表示 y 后,再请同学做游戏,让同学领会一下计算的速度能否要快)取 x=1,得: y=1;取 x=-5 ,得: y=-3 ;取 x=10,得: y=7;∴是方程 3y-2x=1 的三个解。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5因式分解(一)公开课优质教案(6)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9.5因式分解(一)公开课优质教案(6)

9.5 多项式地因式分解一、教学目标1.理解因式分解地概念.2.掌握从单项式乘多项式地乘法法则得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地方法.3.培养分工协作及合作能力,锻炼学生地语言表达及用数学语言地能力.4.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地能力,并向学生渗透对比、类比地数学思想方法.5.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地意识,使学生形成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地良好学习习惯.6.体会事物之间互相转化地辩证思想,从而初步接受对立统一地观点.二、教学重点和难点学习重点:因式分解地概念,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学习难点:认识因式分解与整式乘法地关系,并能意识到可以运用单项式乘多项式地逆向变形来解决因式分解地问题.三、教具、学具硬纸板、投影仪、条件好地可使用ppt展示.四、教学过程(一)设置情境情境1:手工课上,老师给同学们发下一张如左图形状地纸张,要求在不浪费纸张地前提下,剪拼成右图形状地长方形,请问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你能给出数学解释吗?说明:留一定地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在学生感到新奇又不知所措地过程中积蓄了强烈地求知欲望,这样设置悬念,无疑为课堂内容地学习创设了良好地情绪和氛围.(学生通过交流,会想到水平和竖直两种不同方向地剪拼方法,包括其它方法,都应受到老师地鼓励和肯定)思考:(1)怎样表示左图和右图地面积?你认为这两个图形地面积相等吗?(2)你是怎样想到这种简拼方法地?请解释你地做法.情境2:求999+9992地值说明:学生对这样地问题有兴趣,能迅速找出一些不同地速算方法,很快想出乘法分配律地逆向变形,设置这样地情境,由数推广到式,效率较高.情境3:观察分析把单项式乘多项式地乘法法则a(b+c+d)=ab+ac+ad ①反过来,就得到ab+ac+ad =a(b+c+d)②这个式子地左边是多项式ab+ac+ad,右边是a与(b+c+d)地乘积.思考(1)你是怎样认识①式和②式之间地关系地?(2)能用②式来计算375×2.8+375×4.9+375×2.3 吗?(3)②式左边地多项式地每一项有相同地因式吗?你能说出这个因式吗?(二)认识公因式1、概念1. 多项式ab+ac+ad地各项ab、ac、ad都含有相同地因式a,称为多项式各项地公因式(common factor).2、观察分析①多项式a2b+ab2地公因式是ab,……公因式是字母;②多项式3x2-3y地公因式是3,……公因式是数字系数;③多项式3x2-6x3地公因式是3x2,……公因式是数学系数与字母地乘积.分析并猜想确定一个多项式地公因式时,要从和两方面,分别进行考虑.(1)如何确定公因式地数字系数?(2)如何确定公因式地字母?字母地指数怎么定?说明:教师不要直接给出找多项式公因式地方法和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索,根据自己地体验来积累找公因式地方法和经验,并能通过相互间地交流来纠正解题中地常见错误.练习:写出下列多项式各项地公因式(1)8x-16 (2)a2x2y-axy2(3)4x2-2x (4)6a2b-4a3b3-2ab概念2 把一个多项式写成几个整式积地形式地叫做多项式地因式分解(factorization factoring).说明:因式分解地概念和意义需要学生多层次地感受,教师不要期望一次透彻地讲解和分析就能让学生完全掌握.这时先让学生进行初步地感受,再通过不同形式地练习增强对概念地理解.练习(课本)1、下列各式由左边到右边地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哪些不是?(1)ab+ac+d=a(b+c)+d;(2)a2-1=(a+1)(a-1)(3)(a+1)(a-1)=a2-12、你能另外举2个因式分解变形地例子吗?说明:学生自己举例,再小组讨论交流,充分暴露学生在概念认识上地误区.分歧较大地问题如x -1=x(1-1/x)等再全班交流,有助于学生正确、深刻地理解因式分解地概念,准确区分整式乘法和因式分解是两种互逆地变形.(三)例题讨论例1:把下列各式分解因式(1)6a3b-9a2b2c (2)-2m3+8m2-12m解:(1)6a3b-9a2b2c=3a2b·2a-3a2b·3bc……(找公因式,把各项分成公因式与一个单项式地乘积地形式)=3a2b(2a-3bc)……(提取公因式)(2)-2m3+8m2-12m=-(2m·m2-2m·4m+2m·6)(首项符号为负,先将多项式放在带负号地括号内)=-2m(m2-4m+6)(提取公因式)说明: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找公因式,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供学生思考,并作为题后小结.(1)用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后,括号里地多项式有没有公因式?(2)用提公因法分解因式后,括号里多项式地项数与原多项式地项数相比,有没有什么变化?(3)你认为提公因式法分解因式和单项式乘多项式这两种变形是怎样地关系?从中你得到什么启发?采取小组讨论、交流,再全班交流,教师最后用精炼、准确地语言作总结,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并能认识到知识间地相互联系,形成知识地迁移,降低了本节课地难点.设计第(3)问地目地是让学生认识到可以用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验证因式分解地正确性.例 2 辨别下面因式分解地正误并非指明错误地原因.(1)分解因式 8a3b2-12ab4+4ab=4ab(2a2b -3b3)(2)分解因式 4x4-2x3y=x3(4x-2y)(3)分解因式 a3-a2=a2(a-1)= a3-a2解:(1)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地多项式地项数漏掉了一项.(2)错误,分解因式后,括号内地多项式中仍有公因式.(3)错误,分解因式后,又返回到了整式地乘法.说明:这些多是学生易错地,设置例2地目地是让学生运用例1地成果准确辨别因式分解中地常见错误,对因式分解地认识更加清晰.本例仍采用小组讨论、交流地方式,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例3(选用)分解因式(a+b)2-2(a+b)解:(a+b)2-2(a+b)=(a+b)[(a+b)-2]=(a+b)(a+b-2)说明:公因式(a+b)是多项式,属较高要求,对学有困难地学生可以用单项式过渡一下,如设a +b=m即可.练习:1、课本P82 练一练1、222、(选做)你能根据下图写出几个等式吗?你写出地等式中哪些是整式乘法地变形?哪些是因式分解地变形?aa b c五、小结通过学习,(1)你认为因式分解地过程中会出现哪些常见错误?(2)你有办法检验多项式分解因式地结果地正确性吗?(3)公因式可能是多项式吗?如果可能,那又当如何分解因式呢?举例尝试.(4)你还有什么新地认识与体会?六、作业。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例文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例文

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例文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例文1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的意义,掌握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明确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进而提问学生:在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利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 画一个,并在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 指出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上的点来表示,但反过来不成立,即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然后在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 (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善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的概念.教学中,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苏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1例文2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2.能将已知数在上表示出来,能说出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画,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动脑概括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掌握画法和用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难点:有理数和上的点的对应关系。

最新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苏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精品文档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 1.学生画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 ,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 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 几何语言准确表达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有一条公共边与OA ,AOD AOC ∠∠; BOD AOC ∠∠与有公共的顶点O ,而且AOC ∠的两边分别是BOD ∠两边的反向延长线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 (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 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 ∠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 三.初步应用 练习: 下列说法对不对(1) 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 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 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 相交, 401=∠,求4,3,2∠∠∠的度数。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单项式乘多项式》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单项式乘多项式》教学设计

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单项式乘多项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科版数学七年级下册9.2《单项式乘多项式》是学生在学习了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基本概念之后,进一步研究单项式与多项式之间的运算。

这一节内容通过实例引入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让学生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题的安排,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提高学生的数学运算技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内容前,已经掌握了单项式和多项式的基本概念,对基本的代数运算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学生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能熟练地进行运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2.难点:理解并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

五. 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例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发现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通过实例教学法,使学生直观地理解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共同提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实例,用于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方法的掌握。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内容,如:“小明买了3个苹果和2个香蕉,苹果每个2元,香蕉每个3元,请问小明一共花了多少钱?”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单项式乘多项式的运算规则,并用实例进行讲解。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全套教案
发现:每一对数,①它们的绝对值相等
②它们到原点的距离相等,并且分别在原点的两侧。
③它们只有符号不同。
你还能举出有这样特征的几对数吗?
二、自主探索
像这样符号不同,绝对值相等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opposite number)。
规定,0的相反数还是0
例1:求3,-4.5,0的相反数。
解:
例2:6与__________是互为相反数,_________是4.6的相反数,_________的相反数是它本身。
相反数等于-2.6的数有_____________个,它是______________。
相反数等于它本身的数有______________个,它是______________
表示一个数的相反数,只要在这个数的前面添一个“-”号。
Hale Waihona Puke 如5的相反数是-5;而-5的相反数是-(-5)=5。
相反数的相反数是本身。
例3:
(1)+2.3的相反数是_________,|+2.3|=_________
(2)-10.5的相反数是_________,|-10.5|=_________
(3)0的相反数是_________,|0|=_________
2.初步培养学习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以现实世界 的联系,体现数学充满着探索性。
【教学重点】
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
【教学难点】
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大小。
【教学准备】
一、直尺 三角板 温度计
二、预习导学
问题:在一条东西向的马路上,有一个汽车站,汽车站东 3m和7.5m处有一棵柳树和一棵杨树,汽车站西3m和4.8m处有一棵槐树和一根电线杆,试画图表示这一情景。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例文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例文

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例文教学参考的恰当利用,教学参考资料的学习吸收,生活经验和教训的观察积累。

给教材“添油””加醋”,让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起来,这就会并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是死课活教。

今天在这里整理了一些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例文,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苏教版数学七年级下册教案最新例文1教学目的通过分析外币储蓄中的数量关系、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经历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长效进一步数学模型。

重点、难点1.重点:探索这些实际结构性问题中的等量关系,由此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2.难点:找出能表示整个题意的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1.储蓄中的利息、本金、利率、本利和等含义,关系: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本利和=本金×利息×年数+本金2.商品利润等有关知识。

利润=售价-成本 ; =商品利润率二、新授问题4.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年利率为2.43%的二年期定期储蓄,今年到期后,扣除利息税,所得利息正好为小明税款买了一只价值48.6元的计算器,质问小明爸爸前年存了多少元?利息-利息税=48.6可设小明老婆前年存了x元,那么二年后共得本息为2.43%×X×2,利息税为2.43%X×2×20%根据等量关系,得2.43%x·2-2.43%x×2×20%=48.6问,扣除利息的20%,那么一般性得到的利息是多少?扣除利息的20%,实际得到利息的80%,因此可得2.43%x·2·80%=48.6解方程,得 x=1250例1.一家商店将某种时装按成本价咖啡厅提高40%后标价,又以8折(即按标价的80%)优惠卖出,结果每件仍获利15元,那么这样元服装每件的成本是多少元?大家想一想这15元在的利润是怎么来的?标价的80%(即售价)-成本=15若设这种服装每件的成本是x元,那么每件服装的标价为:(1+40%)x每件服装的实际售价为:(1+40%)x·80%每件西服的利润为:(1+40%)x·80%-x由等量关系,列出方程:(1+40%)x·80%-x=15解方程,得 x=125答:每件衣装的成本是125元。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案

数学七年级下册苏教版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全章教案

第十章二元一次方程组10.1 二元一次方程(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经历分析实际问题中数量关系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有效数学模型。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的概念,并会判断一组数据是否是某个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勇于发现、合作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的认识。

难点:探求二元一次方程的解。

三、教学方法:引导探索法,讲练结合,探索交流。

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感悟新知情境一根据篮球的比赛规则,赢一场得2分,输一场得1分,在某次中学生比赛中,一支球队赛了若干场后积20分,问该队赢了多少场?输了多少场?情境二某球员在一场篮球比赛中共得了35分(其中罚球得10分),问他分别投中了多少个两分球?多少个三分球?情境三小亮在“智力快车”竞赛中回答10个问题,小亮能答对几题、答错几题?(学生自己先思考5分钟后,再讨论。

最后由4个人一小组中的一位同学说出讨论结果.)(二)探索活动,揭示新知1、如果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那么可得方程:()2、你能列出所有输赢的所有可能情况吗?3、如果设投中了()个两分球,()个三分球,根据题意可列方程:()4、请你设计一个表格,列出这名球员投中两分球和三分球的各种情况,根据你所列的表格回答下列问题:(1)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个三分球(2)这名球员最多投中了()个球(3)如果这名球员投中了10个球,那么他投中了()个三分球,()个两分球列出上面三小题的方程:(1)设该队赢了x场,输了y场,2x+y=20(2)设赢了x场,输了y场,2x+3y=35-10(3)设答对x题,答错y题,x+y=10观察方程:(1)这三个方程有哪些共同的特点?(2)你能根据这些特点给它们起一个名称吗?引导学生和以前学过的一元一次方程相联系,观察方程中有几个未知数,未知数的次数是几次?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是几次?得出结论:像这含有两个未知数,并且所含有未知数的项的次数都是1的方程叫做二元一次方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华世七年级数学教学体系7.1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7.3图形的平移7.4认识三角形第八章幂的运算8.1同底数幂的乘法8.2幂的乘方和积的乘方8.3同底数幂的除法第九章从面积到乘法公式9.1单项式乘单项式9.2单项式乘多项式9.3多项式乘多项式9.4乘法公式9.5单项式乘多项式法则的再认识)9.6乘法公式的再认识-因式分解(二)二元一次方程组10.1二元一次方程10.2二元一次方程组10.3解二元一次方程组10.4用方程组解决问题5.1相交线[教学目标]1.通过动手、操作、推断、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培养识图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2.在具体情境中了解邻补角、对顶角,能找出图形中的一个角的邻补角和对顶角,理解对顶角相等,并能运用它解决一些简单问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邻补角与对顶角的概念.对顶角性质与应用难点:理解对顶角相等的性质的探索[教学设计]一.创设情境激发好奇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在我们的生活的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相交线和平行线,本章要研究相交线观察剪刀剪布的过程,引入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

学生观察、思考、回答问题出示一块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过程,提出问题:剪布时,用力握紧把手,两个把手之间的的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剪刀张开的口又怎么变化?教师点评:如果把剪刀的构造看作是两条相交的直线,以上就关系到两条直线相交所成的角的问题,二.认识邻补角和对顶角,探索对顶角性质1.学生画直线AB、CD相交于点O,并说出图中4个角,两两相配共能组成几对角?根据不同的位置怎么将它们分类?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交流,全班交流。

当学生直观地感知角有“相邻”、“对顶”关系时,教师引导学生用几何语言准确表达AOD∠;AOC∠有一条公共边与OA,延长线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与有公共的顶点O,而且AOCBODAOC∠∠两边的反向延长线∠的两边分别是BOD2.学生用量角器分别量一量各角的度数,发现各类角的度数有什么关系?(学生得出结论:相邻关系的两个角互补,对顶的两个角相等)3学生根据观察和度量完成下表:两条直线相交所形成的分类位置关系数量关系角教师提问:如果改变AOC∠的大小,会改变它与其它角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吗? 4.概括形成邻补角、对顶角概念和对顶角的性质三.初步应用练习:下列说法对不对(1)邻补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过它顶点的一条射线分成的两个角(2)邻补角是互补的两个角,互补的两个角是邻补角(3)对顶角相等,相等的两个角是对顶角学生利用对顶角相等的性质解释剪刀剪布过程中所看到的现象四.巩固运用例题:如图,直线a,b相交,∠,求4401=∠的度数。

∠,3,2∠[巩固练习]已知,如图,80=AOC,求:DOF∠COF,35=∠∠和的度数AOD∠[小结]邻补角、对顶角.[备选题]一判断题:如果两个角有公共顶点和一条公共过,而且这两个角互为补角,那么它们互为邻补角( )两条直线相交,如果它们所成的邻补角相等,那么一对对顶角就互补( ) 二填空题1如图,直线AB 、CD 、EF 相交于点O ,AOE ∠的对顶角是 ,COF ∠的邻补角是若AOC ∠:AOE ∠=2:3, 130=∠EOD ,则BOC ∠=2如图,直线AB 、CD 相交于点O30,90=∠=∠=∠AOC FOB COE 则=∠EOF5.1.2 垂线[教学目标] 1.理解垂线、垂线段的概念,会用三角尺或量角器过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2. 掌握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概念,并会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

3.掌握垂线的性质,并会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垂线的定义及性质。

ABCDO2.教学难点:垂线的画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复习提问: 1、 叙述邻补角及对顶角的定义。

2、对顶角有怎样的性质。

二.新课: 引言:前面我们复习了两条相交直线所成的角,如果两条直线相交成特殊角直角时,这两条直线有怎样特殊的位置关系呢?日常生活中有没有这方面的实例呢?下面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垂线的定义当两条直线相交的四个角中,有一个角是直角时,就说这两条直线是互相垂直的,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它们的交点叫做垂足。

如图,直线AB 、CD 互相垂直,记作CD AB ⊥,垂足为O 。

请同学举出日常生活中,两条直线互相垂直的实例。

注意:1、 如遇到线段与线段、线段与射线、射线与射线、线段或射线与直线垂直,特指它们所在的直线互相垂直。

2、掌握如下的推理过程:(如上图).(90(垂直定义)已知),︒=∠=∠=∠=∠∴⊥AOD BOD COB AOC CD AB反之,POABC(二)垂线的画法 探究:1、用三角尺或量角器画已知直线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2、经过直线l 上一点A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3、经过直线l 外一点B 画l 的垂线,这样的垂线能画出几条? 画法:让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沿直线左右移动三角板,使其另一条直角边经过已知点,沿此直角边画直线,则这条直线就是已知直线的垂线。

注意:如过一点画射线或线段的垂线,是指画它们所在直线的垂线,垂足有时在延长线上。

(三)垂线的性质经过一点(已知直线上或直线外),能画出已知直线的一条垂线,并且只能画出一条垂线,即:性质1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

探究:如图,连接直线l 外一点P 与直线l 上各点O , A,B,C ,……,其中l PO ⊥(我们称PO 为点P 到直线l 的垂线段)。

比较线段PO 、PA 、PB 、P C ……的长短,这些线段中,哪一条最垂直定义)已知)((90CD AB AOC ⊥∴︒=∠BO FEDCBA 短?性质2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

简单说成: 垂线段最短。

(四)点到直线的距离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点到直线的距离。

如上图,PO 的长度叫做点 P 到直线l 的距离。

例1则下列结论:垂足为如图,,,,90D BC AD BAC ⊥︒=∠(1)AB 与AC 互相垂直; (2)AD 与AC 互相垂直;(3)点C 到AB 的垂线段是线段AB ; (4)点A 到BC 的距离是线段AD; (5)线段AB 的长度是点B 到AC 的距离; (6)线段AB 是点B 到AC 的距离。

其中正确的有(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解:A例2 如图,直线AB,CD 相交于点O,的度数。

和求AOC BOE DOF AB OF CD OE ∠∠︒=∠⊥⊥,65,,例3 如图,一辆汽车在直线形公路AB 上由ACBA向B 行驶,M,N 分别是位于公路两侧的村庄, 设汽车行驶到点P 位置时,距离村庄M 最近,行驶到点Q 位置时,距离村庄N 最近,请在图中公路AB 上分别画出P,Q 两点位置。

即为所求。

则点垂足分别为两点分别作解:如图所示,过Q P Q P AB NQ AB MP N M ,,,,,,⊥⊥练习: 1.为钝角。

中,如图,已知BAC ABC ∠∆的距离是多少?到)点(的垂线;点画)过(的垂线段;到)画出点(AC B BC A AB C 321小结:1. 要掌握好垂线、垂线段、点到直线的距离这几个概念;2. 要清楚垂线是相交线的特殊情况,与上节知识联系好,并能正确利用工具画出标准图形;3. 垂线的性质为今后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应该熟练掌握。

5.2.1 平行线[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意义,了解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 2.理解并掌握平行公理及其推论的内容;3.会根据几何语句画图,会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4.了解“三线八角”并能在具体图形中找出同位角、内错角与同旁内角;4.了解平行线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能举例加以说明.[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概念与平行公理;2.教学难点:对平行公理的理解.[教学过程]一、复习提问相交线是如何定义的?二、新课引入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除平行外,还有哪些呢?制作教具,通过演示,得出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平行线的概念.三、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1.平行线概念: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直线a与b 平行,记作a∥b.(画出图形)2.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1)相交;(2)平行.3.对平行线概念的理解:两个关键:一是“在同一个平面内”(举例说明);二是“不相交”.一个前提:对两条直线而言.4.平行线的画法平行线的画法是几何画图的基本技能之一,在以后的学习中,会经常遇到画平行线的问题.方法为:一“落”(三角板的一边落在已知直线上),二“靠”(用直尺紧靠三角板的另一边),三“移”(沿直尺移动三角板,直至落在已知直线上的三角板的一边经过已知点),四“画”(沿三角板过已知点的边画直线).四、平行公理1.利用前面的教具,说明“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2.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提问垂线的性质,并进行比较.3.平行公理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即:如果b∥a,c∥a,那么b∥c.五、三线八角由前面的教具演示引出.如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形成的8个角中,其中同位角有4对,内错角有2对,同旁内角有2对.六、课堂练习1.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可能的位置关系是.2.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交点个数可能是.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经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B.经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C.经过一点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D.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4.若∠α与∠β是同旁内角,且∠α=50°,则∠β的度数是()A.50°B.130°C.50°或130°D.不能确定5.下列命题:(1)长方形的对边所在的直线平行;(2)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平行;(3)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不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相交;(4)经过一点可作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其中正确的个数是()A.1 B.2 C.3 D.46.如图,直线AB,CD被DE所截,则∠1和是同位角,∠1和是内错角,∠1和是同旁内角.如果∠5=∠1,那么∠1 ∠3.七、小结让学生独立总结本节内容,叙述本节的概念和结论.八、课后作业1.画图说明在同一平面内三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及交点情况.[补充内容]1.试说明,如果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2.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仅有两种:相交或平行.但现实空间是立体的,试想一想在空间中,两条直线会有哪些位置关系呢?(用长方体来说明)5.2.2 直线平行的条件(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 (2) 了解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判定两条直线平行方法的应用; 难点:简单的逻辑推理过程. 三.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1.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有哪些? 2.如图(1)(1) 如果∠1=∠4,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 (2) 如果∠1=∠2,根据___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 (3) 如果∠1+∠3=1800,根据______________,可得AB ∥CD .3.如图(2)(1) 如果∠1=∠D ,那么______∥________; (2) 如果∠1=∠B ,那么______∥________; (3) 如果∠A+∠B=1800,那么______∥________; (4) 如果∠A+∠D=1800,那么______∥________;新课:如图(2) A B CDEF12 3 4 如图(1)例1 在同一平面内,如果两条直线都垂直于同一条直线,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吗?为什么?分析:垂直总与直角联系在一起,我们学过哪些判断两条直线平行的方法?答:这两条直线平行. 如图所示理由如下: ∵b ⊥a ,c ⊥a∴∠1=∠2=900(垂直定义) ∴b ∥c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思考:这是小明同学自己制作的英语抄写纸的一部分,其中的横格线互相平行吗?你有多少种判别方法?例2 如图所示,∠1=∠2,∠BAC=200,∠ACF=800. (1) 求∠2的度数;(2) FC 与AD 平行吗?为什么?ab c┐1 ┐2巩固练习1. 教科书19页练习2. 如图所示,如果∠1=470,∠2=1330,∠D=470,那么BC 与DE 平行吗?AB 与CD 平行吗?3. 如图所示,已知∠D=∠A ,∠B=∠FCB ,试问ED 与CF 平行吗?4. 如图,∠1=∠2,∠2=∠3,∠3+∠4=1800,找出图中互相平行的直线.AB CD E1 2E D C FA B1 2345mnlab5.2.2直线平行的条件(一)[教学目标]3.借助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得出直线平行的条件.4.会用直线平行的条件来判定直线平行.5.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 理解直线平行的条件.难点: 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应用[教学设计]提问复习题:1.如图,已知四条直线AB、AC、DE、FG(1)∠1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2) ∠3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3) ∠5与∠6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4) ∠4与∠7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5) ∠8与∠2是直线_____和直线____被直线________所截而成的________角.2.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1)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垂直三种(2) 在同一平面内, 不垂直的两条直线必平行(3) 在同一平面内,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必垂直(4) 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一定不垂直3.如果a∥b ,b ∥c ,那么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导言: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平行线的意义, 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以及平行公理,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研究直线平行的条件.新课:直线平行的条件演示用直尺和三角板画平行线的过程,如果∠4+∠2=180°, a∥b吗?例题已知:如图,直线AB ,CD,EF被MN所截, ∠1=∠2, ∠3+∠1=180°,试说明CD ∥EF.解:因为∠1=∠2,所以AB ∥CD.又因为∠3+∠1=180°,所以AB ∥EF.从而CD ∥EF (为什么?).课堂练习: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因为∠1和∠2是同旁内角,所以∠1+∠2=180°B.因为∠1和∠2是内错角,所以∠1=∠2C.因为∠1和∠2是同位角,所以∠1=∠2D.因为∠1和∠2是补角,所以∠1+∠2=180°2.如图:(1) 已知∠1=65°, ∠2=65°,那么DE与BC 平行吗?为什么?(2)如果∠1=65°, ∠3=115°,那么AB与DF平行吗? 为什么?(3) )如果∠4=60°, ∠2=65°,那么DE与BC平行吗?为什么?4.如图所示:(1)如果已知∠1=∠3,则可判定AB∥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2)如果已知∠4+∠5=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已知∠1+∠2=180°,则可判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4)如果已知∠5+∠2=180°那么根据对顶角相等有∠2=__,因此可知∠4+∠5= ____,所以可确定______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5)如果已知∠1=∠6,则可判定_____∥______,其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第4题图第5题图5.如图,(1)如果∠1=________,那么DE∥AC;(2) 如果∠1=________,那么EF∥BC;(3)如果∠FED+ ∠________=180°,那么AC∥ED;(4) 如果∠2+ ∠________=180°,那么AB∥DF.课后作业:习题5.2 第1,2,4题.补充练习:已知:如图,AB ∥CD,EF分别交AB、CD于E、F,EG平分∠AEF ,FH平分∠EFD EG与FH平行吗?为什么?§5.3平行线的性质(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2.使学生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并能运用它们作简单的推理.重点难点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难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怎样区分性质和判定.关键: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教学过程一、复习1.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2.把它们已知和结论颠倒一下,可得到怎样的语句?它们正确吗?二、新授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第一个性质请学生画出下图进行实验观察.设l1∥l2,l3与它们相交,请度量∠1和∠2的大小,你能发现什么关系?请同学们再作出直线l4,再度量一下∠3和∠4的大小,你还能发现它们有什么关系?平行线性质1(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1)已知: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 ∠2.(2)已知:如图2-64,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2=180°.在此基础上指出:“平行线的性质2 (定理)”和“平行线的性质3 (定理)”.3.平行线判定与性质的区别与联系投影:将判定与性质各三条全部打出.(1)性质:根据两条直线平行,去证角的相等或互补.(2)判定:根据两角相等或互补,去证两条直线平行.联系是:它们的条件和结论是互逆的,性质与判定要证明的问题是不同的. 三、例题例2如图所示,AB ∥CD ,AC ∥BD .找出图中相等的角与互补的角.87654132此题一定要强调,哪两条直线被哪一条直线所截.答:相等的角为:∠1=∠2,∠3=∠4,∠5=∠6,∠7=∠8.互补的角为:∠BAC +∠ACD =180°,∠ABD +∠CDB =180°,∠CAB +∠DBA =180°,∠ACD +∠BDC =180°.相等的角还有:∠ACD =∠ABD ,∠BAC =∠BDC .(同角的补角相等) 例3如图所示.已知:AD ∥BC ,∠AEF =∠B ,求证:AD ∥EF . 分析:(执果索因)从图直观分析,欲证AD ∥EF ,只需∠A +∠AEF =180°, (由因求果)因为AD ∥BC ,所以∠A +∠B =180°,又∠B =∠AEF ,所以∠A +∠AEF =180°成立.于是得证. 证明:因为 AD ∥BC ,(已知)所以 ∠A +∠B =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FED CBA AB CD因为 ∠AEF =∠B ,(已知)所以 ∠A +∠AEF =180°,(等量代换)所以 AD ∥EF .(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 四、练习:1.如图所示,已知:AE 平分∠BAC ,CE 平分∠ACD ,且AB ∥CD . 求证:∠1+∠2=90°. 证明:因为 AB ∥CD , 所以 ∠BAC +∠ACD =180°,又因为 AE 平分∠BAC ,CE 平分∠ACD , 所以112BAC ∠=∠,122ACD ∠=∠,故001112()1809022BAC ACD ∠+∠=∠+∠=⨯=.即 ∠1+∠2=90°.2.如图所示,已知:∠1=∠2, 求证:∠3+∠4=180°. 分析:(让学生自己分析) 证明:(学生板书) 小结我们是如何得到平行线的性质定理?通过度量,运用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式发现性质1(公理),然后由公理通过演绎证明得到后面两个性质定理.从因果关系和所起的作用来看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区别与联系. 作业:1.如图,AB ∥CD ,∠1=102°,求∠2、∠3、∠4、∠5的度数,并说明根据?2.如图,EF过△ABC的一个顶点A,且EF∥BC,如果∠B=40°,∠2=75°,那么∠1、∠3、∠C、∠BAC+∠B+∠C各是多少度,为什么?3.如图,已知AD∥BC,可以得到哪些角的和为180°?已知AB∥CD,可以得到哪些角相等?并简述理由.5.3平行线性质(二)[教学目标]6.经历观察、操作、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件表达能力7.理解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的含义,了解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题设和结论8.能够综合运用平行线性质和判定解题[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综合应用,两条平行线的距离,命题等概念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灵活运用[教学设计]一.复习引入1.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有哪些?2.平行线的性质有哪些?3.完成下面填空已知:BE是AB的延长线,AD//BC,AB//CD,若∠D则EBC100=,∠,C∠A∠4.b c b a ⊥⊥,那么a ,c 的位置关系如何? 二.新课1.例1,已知a//c,,b a ⊥直线b 与c 垂直吗?为什么?例2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 115,100=∠=∠B A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2.实践 与探究(1)学生操作:用三角尺和直尺画平行线,做成一张55⨯ 个格子的方格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