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修辞视角下的“洪荒之力”
洪荒之力——翻涌的大海与壮丽的浪花
洪荒之力——翻涌的大海与壮丽的浪花大海,广阔无垠,是地球上最神秘而又壮丽的存在之一。
它蕴含着洪荒之力,翻腾澎湃的波涛仿佛是大自然的呼喊,使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穷力量。
当我站在海边,迎着海风,凝望着无边无际的海洋时,仿佛能听到大海的低语。
它的声音悠远而又深沉,如同大自然的呼吸一般,让人心生敬畏。
大海无论是温柔的拥抱还是狂暴的怒吼,都展现了它独特的力量。
大海的浩渺无垠,给人一种无限的想象空间。
在这广袤的水域中,无数的生物栖息其中,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生态系统。
鱼群在海底穿梭,海豚在水面嬉戏,海鸟在空中翱翔,它们和大海相互依存,构成了一个生命的交响乐。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大海的力量,它给予了生物生存的空间和能量。
大海的力量不仅体现在生物的生存上,还体现在人类的文化和经济中。
海洋是人类的财富之源,提供了丰富的渔业资源和海洋能源。
人们依靠大海进行捕鱼、航行和开发海底矿产资源,这些都需要借助大海的力量。
同时,大海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文化都与海洋有着紧密的联系。
海洋的壮丽景色、丰富的生物资源和海洋文化的独特魅力,吸引着无数人们前往海边旅游,感受大海的力量。
大海的浪花是它最美丽的表情之一。
当海浪冲击着礁石,溅起一朵朵白色的浪花时,仿佛是大海在向世界展示它的力量和美丽。
海浪的涌动和翻腾,形成了一幅幅壮丽的画卷,让人流连忘返。
海浪的力量不容小觑,它们不断地冲刷着海岸线,塑造着地球的形态。
同时,海浪也是冲击着人们内心的力量,它们带来的声音和视觉效果,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澎湃和无穷的动力。
大海和海浪的力量并非只存在于表面,它们背后蕴含着更深层次的意义。
大海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存在之一,见证了地球的演变和生命的诞生。
它的力量和无限延伸的边界,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无穷可能性。
海浪则是大海力量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的翻腾和涌动,是大自然的韵律,也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
大海和海浪的力量,让人们感受到生命的激情和活力,激发着人们的创造力和勇气。
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
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相关推荐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乃至工作,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论文吧,论文是一种综合性的文体,通过论文可直接看出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
相信很多朋友都对写论文感到非常苦恼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与研究新方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对比修辞学研究跨语言、跨文化写作的差异与相似之处,是当今语言学研究的热门领域之一,对了解和认识跨语言、跨文化写作上的文化差异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且将继续影响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和作为外语的写作教学与研究。
在简要讨论对比修辞学的理论基础与评述Kaplan的传统对比修辞学理论及其缺陷的基础上,主要介绍讨论对比修辞学的发展及其新的研究方向,旨在为我国的英语写作教学与研究提供一些启示与理论指导。
摘要对比修辞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母语的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
传统的对比修辞注重写作成果分析,过于强调二语写作修辞准则。
90年代以来,对比修辞研究的兴趣与重点都有了更新,开始注重写作过程研究,并将认知因素与社会文化因素纳入二语写作研究框架中。
近年来,对比修辞研究从跨文化修辞新视角探索社会文化等背景因素对二语写作的影响。
本文在简要论述传统对比修辞理论的基础上,着重介绍讨论了(国外)对比修辞学的发展及其最新研究发展方向,旨在为对比修辞学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对比修辞跨文化修辞二语写作中图分类号: 0 H5文献标识码: AAbstract Since it was set up in the 1960s,contrastive rhetoric (CR) has been constantly modifying and revising its theoretical frameworks,extending from a purely linguistic framework to a multifaceted linguistic,cognitive and social-cultural framework.The earlier contrastive rhetorical studie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analysis of written products and laid too much emphasis on the rhetorical conventions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 Since 1990s,both the research interest and focus of CR have been renewed , having shifted to the study of writing process and taken cognitive factors and sociocultural factors into consideration.Lately a new perspective――Intercultural Rhetoric (IR)has been adopted to include dynamic models of cross-cultural research on second language writing,thus better encompassing the essence of CR and making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teaching and practice of second language writing.Keywords Contrastive rhetoric;Intercultural rhetoric;Second language writing引言“对比修辞”理论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学习中母语修辞方式对第二语言写作的影响,通过对不同语言、不同文化的语篇规约和修辞模式的对比研究来启示第二语言写作实践”(王燕萍,2011)。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表情包文化英译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中国表情包文化英译作者:张莉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3期摘要:随着跨文化交际面的不断增广,如何准确地向西方世界传播中国特有的表情包文化成为紧迫的话题,本文旨从跨文化交际的视角出发,以傅园慧表情包“洪荒之力”为例,通过探索丰富的文化内涵,分析其官方英译本及网络英译本,从而在表情包文化英译方面得到一定的启示,从而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
关键词:表情包文化;跨文化交际;“洪荒之力”翻译一、引言“洪荒之力”作为网络新词,首次走红于2015年仙侠玄幻剧《花千骨》中,紧接着傅园慧在里约奥运会使出“洪荒之力”,配上呆萌表情,饱受西方媒体关注。
本文以“洪荒之力”为例,从其渊源出发,通过分析其官方英译本及网络英译本,探讨了表情包文化的英译策略,从而实现真实有效的跨文化交际。
二、表情包文化与“洪荒之力”表情包是一种利用图片来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和文化内涵,从1982年最早的ASCII字符组成的表情符号,1994年Unicode 字符编码,到后来1999年经典QQ表情,再到现如今的网民自制表情包,其所承载的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元。
“洪荒之力”虽为网络新词,但“洪荒”之意历史远久。
“洪”字的本义就是大水,指地球上的早期“洪水”,“荒”本义指长满野草的沼泽地,也有广大、久远之意(百度百科,2017)。
从《千字文》排序“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来看,意思是天地一开始处于混沌状态,犹如一团玄奥浑浊之气。
《辞海》(1979)解释“谓混沌、朦昧的状态,也指远古时代”。
中国地震台网给出解释:“洪荒”,指混沌蒙昧的状态,特指远古时代,地球形成之后的早期状态。
就东西方上古神话传说来看,中有“女娲补天”、“大禹治水”,西有“诺亚方舟”。
而宇宙混沌蒙昧的“洪荒”之态又与关乎宇宙起源的物理学“混沌理论”(chaos theory)以及现代宇宙学中最具影响的学说“大爆炸宇宙论”(the big bang theory)息息相关。
“洪荒之力”的语言特征及流行原因
“洪荒之力”的语言特征及流行原因“洪荒之力”经历了里约奥运会的洗礼后,再次升级为网络热词。
文章通过追溯“洪荒之力”的来源,分析其语言特征,从语言内部要素和语言外部环境方面讨论“洪荒之力”流行的原因。
标签:“洪荒之力” 来源语言特征流行原因北京时间2016年8月9日,在获得里约奥运会女子100米仰泳铜牌后,傅园慧接受采访之时表示:“哇!太快了,我打破了亚洲纪录了。
我昨天把洪荒之力用完了,今天没有力气了。
”随后,“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爆红网络,各种“洪荒之力”的新闻标题如雨后春笋,席卷全国各大网络媒体平台。
仅8月9日一天,该词的搜索指数已由原来的1800多次暴增至612,000多次。
“洪荒”两字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千字文》的第一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而“洪荒之力”一词源于小说《花千骨》。
其实,在历史上就不乏“XX之力”的词语来表达各式各样的力量。
比如:“股肱之力”(《左传·僖公九年》:“臣竭其股肱之力,加之以忠贞。
其济,君之灵也,则以死济之。
”)、“熊罴之力”(班固《汉书·贾山传》:“秦以熊罴之力,虎狼之心,蚕食诸侯,并吞海内。
”)、“拔山超海之力”(北齐·魏收《为侯景叛移梁朝文》:“持秋霜夏震之威,以拔山超海之力,顾指则风云总至,回眸而山岳削平,虽复旗鼓所临,有征无战。
”)、“回天之力”(《新唐书·张玄素传》:“张公论事,有回天之力。
”)、“縛鸡之力”(元·《赚蒯通》:“那韩信手无缚鸡之力。
”)、“吹灰之力”(明·吴承恩《西游记》第四十四回:“若是我两个引进你,乃吹灰之力。
”)等。
由历史上各种各样的“力”可知,“洪荒之力”是由“股肱之力”“熊罴之力”等“XX之力”的格式类推而造出的新词,它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语义发展方面。
“洪荒之力”最初指“妖神之力”,即某种可以毁灭世界的原始力量,如例(1)、例(2);后通过隐喻机制,由结果的破坏性、消极性的相似性而进行隐喻,引申为将要爆发或发泄的脾气、火气等消极情绪,如例(3)、例(4);经过傅园慧在奥运赛后采访使用后,“洪荒之力”再次通过隐喻机制,由“力”的尚未被激发的存在状态及激发后可能造成突变性结果的相似性而进行隐喻,引申为某种尚未被激发或使用的强大的特殊潜能或功能,用于人时尤指最原始或最后的身体机能,类似于俗语“吃奶的力气”,如例(5)~例(7)。
当代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对其研究的现实价值
当代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对其研究的现
实价值
当代欧美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修辞手法的特点及对其研究的现实价
值
摘要:后现代主义文学是西方一种新型文学类型,其对欧美文学创作研究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后现代主义文学具备后现代主义的固有特征,这就使得后现代主义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与传统修辞手法不同。
对此本文在分析后现代主义文学特点的基础上对后现代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并说明该研究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文学修辞手法特点现实价值
后现代主义是西方社会中一种重要的文艺思想流派,起源于20世纪中叶对以后的欧美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由此引起了众多文学研究学者的关注。
修辞手法是文学作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种艺术创造方法与方式,其在提高文学作品质量、丰富作品内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研究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可以帮助文学创作者提高自身写作水平,推动文学写作的发展。
1 后现代主义文学浅析
后现代主义文学发起于上世纪60年代的法国,随后迅速风靡欧美等地区,极大的影响了西方文学。
虽然当前西方社会对后现代主义文学的褒贬不一,但是它是在现代主义文学基础上衍生出来的一种理论,值得我们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2020高考扩展语段复习题(及答案)
2020高考扩展语段复习题(及答案)一、高中扩展语段专题训练1.使用下面词语写一段文字,要求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不超过60字)秋夜风声窗外落叶【答案】风是秋夜的精灵,风声便是最美的天籁之音。
窗外,那陪伴我家好久的树上飞下了好多金蝴蝶,那是被风的指尖抚下的落叶。
【解析】【分析】本题属于联词扩展型题目。
审题时需要弄清给出的词语间有什么联系,进而确定一个表达中心,再围绕这个中心来组合所给词语,使语意明确。
可以根据所给词语的词性来选择修辞手法,名词可以运用拟人或比喻,如本题中的“落叶”就可以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落叶的形状;“风声”同样可以,如“像鬼号一样的风声”。
三个相互联系的名词放在一起,可以考虑排比手法;如果都不行,则可以考虑最容易运用的修辞手法——设问(反问)。
故答案为:风是秋夜的精灵,风声便是最美的天籁之音。
窗外,那陪伴我家好久的树上飞下了好多金蝴蝶,那是被风的指尖抚下的落叶。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扩展语段的能力,注意题目要求。
做此题,首先要看清题目要求,所做答案必须包含题目要求的所有内容;其次,写作时要抓住材料的要点;最后依靠平时积累组织答案。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句不超过15个字。
海峡两岸关系66年的发展历程表明,不管两岸经历多少风雨,①________,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
民族强盛是两岸同胞之福,②________,实现两岸和平发展,关键在于双方确立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没有这个定海神针,③________,甚至彻底倾覆。
【答案】都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两岸同胞分开;民族弱乱是两岸同胞之祸;和平发展之舟就会遭遇惊涛骇浪【解析】【分析】①前的句子为“不管……”,由此可知,①处的句子应当以“都”开头,前后两小句形成“不管……,都……”的条件关系。
从①后的句子“因为我们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同胞兄弟”可知,“都”后的文字可以为“没有任何力量能把两岸同胞分开”。
浅谈《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之修辞艺术
2019年49期总第489期ENGLISH ON CAMPUS浅谈《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之修辞艺术文/肖 一【摘要】修辞作为一门艺术,通过其特定手段调整、修饰语句,可以达到增强表达效果的作用。
修辞不仅在中文里很常见,在英文中也是多种作样。
本文将以修辞的角度从音韵、词义、句法三个方面对《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这篇文章进行分析和探讨,帮助英语学习者领略其语言魅力,学习更多修辞知识。
【关键词】音韵;词义;句法;修辞格【作者简介】肖一,洛阳职业技术学院。
修辞手段在英语语言的运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作者为了追求最佳表现效果, 常常借助各种修辞方法, 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英语修辞格有很多种分类,一篇文章通常会综合运用多种修辞手段。
《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作为一篇使用修辞格的英文典范,其语言极具表现力和感染力。
作者诺埃尔·格洛弗巧妙地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 在传达自己情感的同时, 又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使之产生感情上的共鸣。
本文将从音韵修辞格、词义修辞格和句法修辞格三方面对《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这篇文章进行分析。
一、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rhetoricaldevices)音韵修辞格是利用词语的语音特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方法,它主要包括:1.拟声(onomatopoeia),即模仿事物发出声响的修辞方法,恰当运用它可以使语言更加形象。
2.头韵(alliteration),即相邻的词首出现相同的辅音。
某些音位的组合所具有的特定联想意义,能体现语言与事物的有机联系和内在和谐。
在《马克·吐温——美国的一面镜子》中只出现了头韵这一种音韵修辞格:“It was a splendid population – for all the slow, sleepy, sluggish-brained sloths stayed at home... It was that population that gave to California a name for getting up astounding enterprises and rushing them through with a magnificent dash and daring and a recklessness of cost or consequences,which she bears unto this day —— and when she projects a new surprise,the grave world smiles as usual, and says‘Well, that is California all over.’”在这里,作者引用传记主人公的原话充分表达了这位文学巨匠的语言风格——犀利生动。
修辞造诣学习修辞大师的造诣与技法
精确选词
运用恰当的词汇表达思想,避免歧义和模糊 。
逻辑严密
保持思维逻辑清晰,确保表达内容条理分明 。
语言表达生动性
描绘细节
通过细腻的描绘,使表达更具画面感。
运用比喻
借助生动的比喻,使抽象概念具体化、形象化。
情感渲染
注入情感色彩,使表达更具感染力和共鸣力。
语言表达创新性
突破常规
打破思维定势,寻求新颖独特的表达方式。
创新词汇
创造新词汇或赋予旧词汇新含义,丰富语言内涵 。
跨领域借鉴
从其他领域汲取灵感,为语言表达注入新活力。
04
修辞造诣在文学创作中应用
文学作品修辞手法分析
比喻
通过相似性将两个不同事物联系在一起,增强表达 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拟人
将非人类的事物赋予人类的特征,使其更加生动形 象。
实践锻炼
积极参与演讲、辩论等实践活动,不断锻炼自己的口才和表达能力 。
反思总结
每次演讲或表达后,及时反思总结自己的表现,不断改进和提升修 辞造诣。
06
修辞造诣在广告传媒中影响
广告文案中修辞手法运用
比喻
通过比喻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增强广告的感染力和记忆点。
拟人
赋予产品或服务以人的特质和情感,拉近与目标受众的距离。
培根《论修辞》
对修辞学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和理论。
修辞造诣体现
精湛的语言表达
修辞大师们能够运用生动、形 象的语言表达思想,使听众或
读者产生共鸣。
巧妙的论证技巧
他们能够运用各种论证方法, 如归纳、演绎、类比等,使观 点更具说服力。
丰富的知识储备
从修辞学角度简析《希腊古瓮颂》
从修辞学角度简析《希腊古瓮颂》摘要诗歌语言凝练生动,意象纷呈,富有张力,给读者充分的想象空间和相对开放的理解向度。
本文从修辞学角度着笔,通过分析解读济慈的《希腊古瓮颂》中的修辞格,探索诗歌语言独有的特点和魅力。
关键词:《希腊古瓮颂》修辞格诗歌语言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引言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与拜伦、雪莱齐名,是继华兹华斯、柯勒律治之后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坛上又一具有深远影响的天才诗人。
济慈的诗优美动人,极富想象力。
本篇拟从修辞学角度,解读济慈《希腊古瓮颂》中的修辞格,探索诗歌语言的魅力。
1819年,济慈创作了伟大的系列颂体诗,《希腊古瓮颂》是其中的一首;诗人以生动的笔触再现了一尊古希腊时期的大理石古瓮上所描绘的田园故事。
全诗共五个诗节,每个诗节有10行。
诗歌的魅力并不在于诗人用诗歌语言绘画古瓮本身,而在于诗歌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以及诗人借古瓮发幽情的精神追索。
一济慈颂歌体1 颂歌是一种抒情诗,最早是一种配合音乐而写的古老文字形式,有不同的五音步诗行长度,没有固定的押韵体系,表达丰富崇高的思想。
英国颂体诗最初模仿的是诗人贺瑞斯,他用这种形式写了许多不同主题的沉思冥想的抒情诗。
济慈的颂歌体源于古希腊诗人平达罗斯;其颂歌体由一个“莎士比亚体前四行”和一个“彼特拉克体后六行”组成,避免了诗体韵律的单调沉闷,让思想、情感尽情驰骋。
2 韵律:五音步抑扬格《希腊古瓮颂》其韵律为五音步抑扬格,是英诗及其他许多语言的诗歌中最普遍的韵脚。
它包括两个音节,一个短的或非重音的音节跟着一个长或重音音节。
五音(pentameter)是一个由五个韵脚构成的诗行。
如:thou still|un rav|ished bride|of qui|et ness,thou fos|ter child|of si|lence and|slow time.二《希腊古瓮颂》中的修辞格修辞格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表达模式,可增加美感或加强情感强烈程度,其语言运用不是停留在字面意义。
修辞 逻辑 西方自由 五艺
修辞逻辑西方自由五艺修辞能力是西方修辞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修辞能力虽耳熟能详,但现有研究中却鲜见对修辞能力核心要素的构建。
修辞能力一般被视作修辞者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修辞者为履行修辞任务必须具备的各种具体能力的总和,因而其包含的内涵较丰富。
鉴于此,为提炼修辞能力的内涵,本文将基于西方修辞学发展历程中的两个重要阶段——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尝试从修辞的定义出发厘定修辞能力。
依据修辞的概念范畴可知,修辞者、修辞对象、修辞情境、修辞策略与修辞目的是界定修辞能力的重要因素。
笔者在界定古典修辞学与新修辞学视域下修辞能力概念的基础上,归纳出修辞能力的基本概念,认为把握修辞能力的概念对促进外语能力以及国家修辞能力研究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
引言修辞能力作为西方修辞学领域的基本概念,伴随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已具备一定程度的学理积淀。
早在西方古典修辞学时期,《论言说者》等古典修辞学家就曾直接或间接论及修辞能力,Aristotle(1954:24)关于“修辞是在每一件事上发现可用的劝说手段的能力”的论述明确将修辞能力与修辞概念紧密关联,为修辞能力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
美国传播学会(NCA)前会长Sproule在西方古典修辞学知识谱系下依托亚氏理论对修辞能力的表现形式进行的探索较具开拓性。
近年来,随着修辞学与交际学的交叉发展,学界对修辞能力与交际能力的研究逐渐呈交融趋势。
此类研究的重要特点是将修辞能力视作交际能力或者将两者交替使用。
另外,目前研究中,修辞能力的研究内容多涉及演说、论辩能力等。
将修辞能力视作演说能力,探讨了后现代主义背景下演说能力的具体表现形式。
将修辞能力界定为在一定的语境中生成论题,调用多种学科知识形成理性的论辩,将论辩用最有效的顺序组织起来,并且以能被他人接受的方式传递出去,劝说他人并最终导引行动的能力。
该定义凸显了修辞能力的“论辩”特征。
修辞能力虽耳熟能详,但现有研究中鲜见对修辞能力核心要素的构建。
《英语修辞学》第二章
English Rhetoric
Chapter Two Brief History of Western Rhetoric
By Song Pingfeng
Page 9
/NewInfor/html/30370.htm • 拉斐尔最著名的壁画是为梵蒂冈宫绘制的《雅典学院》。这幅巨型壁画把古希腊以来
的50多个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聚于一堂,包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 毕达哥拉斯等,以此歌颂人类对智慧和真理的追求,赞美人类的创造力。
• 然而,柏拉图对修辞的看法并非一成不变。海德格尔在1924-1925年讲授 《智者篇》时提出,柏拉图的修辞观念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轨迹可以通过 比较三篇对话勾勒出来(Brogan:3-15)。《高尔吉亚篇》代表了早期柏拉 图全盘否定修辞的态度;海德格尔认为,在《智者篇》中,柏拉图的态度有 了重大变化,转而相信修辞对“不在”(non-being)或者说“存在”之外的 领域的关注应当在哲学中占据一席之地,辩证(dialectic)能够克服修辞的 欺骗倾向,使之为哲学服务;《斐德若篇》(Phaedrus)则是发生这一转变的 关 键 场 所 。 在 这 篇 对 话 中 , 柏 拉 图 着 重 探 讨 了 真 理 ( aletheia ) 与 语 言 (logos)的关系。
Page 6
1.4 Some Ancient Greek Rhetoricians and their theory
(1). Corax (科拉克斯)
Corax of Syracuse and his students Tisias(蒂西亚斯,有名的捉刀人,专 门为诉讼者撰写诉状) were the first rhetoricians in history. His theory: the first is a theory of how arguments should be developed from probabilities; the second is their first concept of organization of a message. According to Corax, legal arguments should consist of four parts: introductory, explanation, argumentation and conclusion. (Corax 将法律演说分成四个部分:前言,解释,论辩和结论。)
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
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陶子凤;欧静华【摘要】温科学教授的《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呈现了历时性的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内容丰富,深刻明了。
温教授语言精辟,思想深刻,通古博今,贯通中西,一一道来中西修辞学的异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清晰地疏通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脉络。
通读过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修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辞学必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期刊名称】《北方文学(中旬刊)》【年(卷),期】2015(000)011【总页数】2页(P111-112)【关键词】中国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中西修辞对比【作者】陶子凤;欧静华【作者单位】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教科文艺111语言研究中西方修辞观——《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读后感陶子凤欧静华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温科学教授的《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呈现了历时性的中西方修辞学的发展以及各个时期的特点,内容丰富,深刻明了。
温教授语言精辟,思想深刻,通古博今,贯通中西,一一道来中西修辞学的异同,通过对比的方式,清晰地疏通中国和西方修辞学的脉络。
通读过后,使人深刻地认识到,修辞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修辞学必促进现代文明社会的和谐发展,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
关键词:中国修辞学;西方修辞学;中西修辞对比《中西比较修辞论——全球化视野下的思考》是一本修辞学的历史,而且是中西修辞学的历史。
这本书把中西修辞学的发展和特点一一罗列了出来,不仅仅作了中西修辞学的对比,并且呼吁把中国修辞学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转型提上议程。
全书一共六章,首先回顾了中西修辞学的历史演变和改革与发展的进程,接着探讨了中西修辞思想的异同,然后呈现了中西修辞学的构想、结构体系、基础结构,并展示了修辞学的研究领域的扩展,最后展现中国修辞学转型的构想。
修辞手法探秘比喻与拟人的力
修辞手法探秘比喻与拟人的力修辞手法探秘:比喻与拟人的力量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比喻是诗人的本质。
”比喻,作为修辞手法之一,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形象性广泛应用于文学、修辞和日常语言中。
它与拟人作为修辞手法的近亲,在表达和传达信息时也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探讨比喻与拟人的力量,揭示它们在创作中的魅力和效果。
一、比喻的力量比喻,即通过对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进行隐喻,以达到更深刻、更生动的表达方式。
比喻有着独特的语言魅力,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不仅可以增强表达的形象性和感染力,还可以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比喻的确切比喻和抽象比喻是两种常见的比喻形式。
确切比喻是指两个事物在某种特定层面上的相似之处,例如“他的声音像天籁一般”,将一个人的声音和美妙的音乐联系在一起,增强了形象的感染力。
抽象比喻则是指两个本质不同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例如“时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将时间与流水相比,抓住了时间迅速流逝的特点,给人以直观的感受。
比喻的魅力在于它能够以简练而生动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事物或概念,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此外,比喻还可以为作品增添情感色彩和艺术美感。
如莎士比亚的名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的著名比喻:“朱丽叶是太阳”,将朱丽叶的美貌与太阳的光芒相比,使朱丽叶的美丽形象更加耀眼夺目。
二、拟人的力量拟人,即将无生命的事物或抽象的概念赋予人类的特征和行为,使其具有生命力。
拟人不仅在文学创作中广泛应用,而且在修辞和日常语言中也是常见的表达方式。
通过拟人,作家和演讲者可以赋予事物以人性化的特征和行为,并通过这种拟人化的方式更好地与读者或听众建立情感联系。
拟人可以为作品注入人情味和魔力,并加深读者或听众的体验。
例如,曼德拉在一封信中写道:“自由是我的理想朋友,永远陪伴我。
”这句话中,自由被赋予了人类特征的代码,给人以亲切和亲近的感觉。
拟人还可以加强表达的效果和影响力。
通过拟人,让无生命的事物具有主动性和行动能力,进一步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思考。
古典修辞学-从西塞罗到昆提利安
• 笔头与口头表达的关系 西塞罗认识到写作对修辞教育和修辞 实践其实极其重要。他认为常规修辞培训中最关键然而却最受 忽略的环节就是 “尽可能多写”。笔杆子是 “雄辩最优秀同 时也是最出色的作者和教师”。 • 情感和道理 西塞罗认为 “在言说中, 最重要的莫过于赢得听 者的好感以及深深地打动听者, 使他好像是受一种内心冲动和 情感的驱使, 而不是根据审思和判断行事”。
所以尽管修辞的武器既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用于作修辞的艺术属性昆提利安将修辞称为行事艺术或执行艺术以便与类似舞蹈那样的典型实用艺术区分开修辞领域的构成在修辞五大部门基础上切表达某一目的的言说都还应该包括主题subject和言辞words这两个部分强调重要的不仅是说什么和怎么说而且是在什么情况下说
• 提要 • 1. 西塞罗的修辞思想 • 2. 昆提利安的修辞思想
• 修辞教育和修辞家的素养 西塞罗发展了伊索克拉底的教育思 想, 提出跟他的大修辞观相称的一种大修辞教育观, 主张只有认 识到修辞无所不在, 并以这一认识作为教与学的基本出发点, 努 力从包括道德、心智、生活、习俗、法律、政治实践在内的人 类社会活动所有方面汲取力量, 才是修辞教育的正道。 • 真正的雄辩源于渊博的知识, 尤其是对哲学和法学的深刻领会。 • 言说者 “思维必须像逻辑家一样精妙, 思想如哲学家一般深刻, 措词要媲美诗人, 记忆要堪比律师, 声音应该像悲剧演员, 气度 则不亚于炉火纯青的表演艺术家”。 • 言说者的任务是触动受众的心灵。为此, 他必须把握 “其他公 民或其他任何说服对象的思想、感情、信念和希望”, 掌握 “每一个阶级和生活阶段” 特有的 “意向和情绪”, 体验受众 或潜在受众的 “念头、想法和喜怒哀乐”。
• 雄辩: 最高的美德, 甚至比同一层次其他美德具有更优美高贵的 形态。雄辩使人们能在 “对于各种事实了如指掌的基础上, 用 语言将思想和动机以听众不能不为之所动的强有力方式表达出 来, 促使听众朝着它看重的任何方向运动。” 雄辩的能力越强, 约有必要使它和最高的智慧和理性结合起来。 • 舌与脑的重新统一 西塞罗修辞思想的内核: 一方面, 他所理想 的修辞应该是雄辩和智慧的统一; 另一方面, 他认为融雄辩和智 慧于一体的修辞应该是至高无上的美德, 是包括 “哲学” 在内 的一切智力追求、一切学科艺术的最终归宿。贯穿于他所有修 辞著作的一个宏大理想: 将在后苏格拉底时代分道扬镳的雄辩 和智慧、智力活动和公共事物, 在修辞的框架内重新融为一体。 西塞罗号召大家追求的目标在他身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修辞 学家, 时至今日, 人们仍然继续从中汲取灵感。
掀起修辞的盖头来读刘亚猛教授《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
北京三联书店!""#年底推出的《追求象征的力量---关于西方修辞思想的思考》(以下略为《追求象征的力量》)是一部角度新颖、观点独特的探讨西方修辞的专著。
书中的论述既植根于有关西方修辞传统和实践的内部洞察和真知灼见,又不是对西方现有流行表述不加分析批判的简单重述,既达到了极大的理论深度,又处处充满对当代重大实际问题的关注,不阿附那种一味追求玄远抽象,为理论而理论的学术时尚。
正如其作者刘亚猛教授在该书《后记》中所指出,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向中国读者介绍那些在实际上指导着西方话语实践的修辞思想观念,尤其是那些出于各种原因尚未得到明确理论表述的预设、认定,以及其他形式的所谓,不可言传-的知识($%&’$()*+,-./0.).,并希望"通过对这些往往深埋不露的思想观念的挖掘和表述,能够为一切对全面认识当代西方话语实践、掌握西方修辞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和学者提供一个居高临下的观察平台,使得原来令人眼花缭乱、不得要领的各种跟西方修辞相关的现象、问题和理论观点变得清晰起来.。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作者并且"力图突破狭义的修辞学理论视野,摆脱西方修辞权威自我表述(1.-234.54.1.*$%$’+*1)的束缚,对西方修辞思想进行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共时与历时相结合的审视,在修辞传统和当代规范、修辞理论和修辞实践以及哲学、语言、政治、文化、交流等诸多领域,探讨修辞的各种表现形式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由于作者的意图和方法在论述中得到充分贯彻和体现,这本书为一切有志于研究与修辞相关的各种话语实践尤其是东西方话语交流的学者提供了一个与众不同的学术框架、平台和模式。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该书的出版不管是对国内有关西方修辞的研究,还是对比较修辞的研究,都将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笔者作为以当代西方修辞实践为主攻方向的研究生,拟从专业的角度谈几点读后的感想。
6.!浅入深出"话修辞什么是西方所理解和实践的"修辞./这一局外人以为十分简单的问题却是使修辞学家们倍感困扰的一个难题。
西方古代修辞学:辞源、概念与主旨︱“舒国滢法学方法论研究系列”之二
西方古代修辞学:辞源、概念与主旨︱“舒国滢法学方法论研究系列”之二西方古代“修辞学”:辞源、概念与主旨舒国滢(中国政法大学)一、修辞之源在汉语世界,孔子尝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
”也有学者考证,“修辞”二字后世见诸南朝梁人刘勰的《文心雕龙》之中,而元代王构的《修辞鉴衡》,则是中国第一本以“修辞”定名的著作。
依照比较权威的说法,西方古代“修辞学”一词,乃希腊文?ητορικ?(rhētorikē)的汉语直译,指“公共演说的公民技艺”(the civil art of public speaking)。
不过,此前,在古希腊,公民修辞手册的共同题目并不是?ητορικ?(rhētorikē),而是另一个词technēlogōn,即“言说术”或“辞艺”(Art of Speech,言说的技艺)。
据考证,?ητορικ? (rhētorikē)在公元前5世纪苏格拉底学术圈子内即开始使用,最早出现在柏拉图写于约公元前385年的《高尔吉亚篇》(Plato’sdialogue Gorgias)当中。
它与拉丁文oratore(英语 oratory)一词重叠,后者是指“在公开场合发表演讲的技巧”(skill in public speaking),也译为“雄辩术”或“演说术”。
因修辞学或雄辩术的使命及目标在于说服,故此也可以说是“说服的技艺”(the art of persuasion)或“运用语言以便说服或影响的技艺”。
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古典文学教授托马斯·哈比内克在其所著《古代修辞学与雄辩术》一书中,就西方修辞学的起源和发展,勾勒了从公元前8世纪古希腊、罗马城邦国家的诞生到20世纪佩雷尔曼、图尔敏等人的修辞学之简明历史线路图。
根据他的线路图,我们看到:修辞学是公元前466年由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人考拉克斯“发明”的。
大约在公元前460-前380年间,前苏格拉底的智者派开始进行修辞教学与实践活动,使修辞进入相对成熟的时期。
西方修辞学简史
西方修辞学简史修辞学是一门考察语言运用的学科,其目标是研究与解释语言句子结构、风格、修辞装置以及词语效果的方式。
在西方,修辞学历史可以上溯至古希腊时期,有着悠久的传统。
古希腊和古罗马修辞学的发展古希腊修辞学的发展始于公元前6世纪,由古希腊的思想家们所建立。
作为文学、哲学和政治的纽带,修辞学受到了当时西方文明的热切重视,由此而形成的十五种标准修辞装置(字形、异化、咬读、拉丁化、转折、解释、象征、归纳、比喻、虚拟、设问、引用、回顾、反证和对比)仍被广泛应用,并在各种语言中以及不同文化中传递着。
古希腊修辞学的影响一直延续至公元一世纪,当时著名的古罗马诗人、思想家马可波罗以《马可波罗修辞学》作为自己的经典之作,该书也成为公元前二世纪末西方修辞学发展的偶像式的产出。
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中世纪修辞学一般可以分成宗教修辞学和民间修辞学两个阶段。
宗教修辞学受到了基督教传统的精神影响,其主要思想是把修辞作为家族传统、教会体系和神圣教义的载体;而民间修辞学则注重散文形式,强调言语的实用性和艺术性,其最重要的贡献是开创了文学的发展的新领域。
文艺复兴时期的修辞学则以实用为主,注重考察历史和宗教修辞学的内容和形式,力图把古希腊修辞学的传统拓展为文学表达的工具,其最突出的贡献则是把“写信”和“说话”的技巧应用到文学上,这也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元素。
十七世纪及以后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十七世纪西方修辞学的发展则更加实用,注重思想和文学运用之间的关系,强调表达和解释技巧的联系。
其最重要的贡献是推动文学作品自由、深入到心理活动的理解和表达,并对文学作品的意义进行深层次的把握和表达,这也使得文学的发展更加细致。
此外,还有一些把语言作为文学装置的作家,如福克纳、歌德、佩斯卡利和克劳森等,他们认为,语言是文学的载体,表达的手段,使得文学创作更加丰富,更有表现力。
总结从古希腊到现代,西方修辞学历经由古罗马、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以及十七世纪以后,修辞学的发展历史丰富多彩,它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影响了无数人的生活和思想,也成为了当今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赏析英美文学中的修辞手法
赏析英美文学中的修辞手法英美文学对于文学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而修辞手法在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写作技巧。
本文将要赏析英美文学中的修辞手法,以便让读者更多了解这一文学形式的特征。
首先要介绍的就是英美文学中的修辞格。
修辞格是一种浑然一体的技巧性的表达形式,可以将表层的文字内涵更丰富的展现出来。
英美文学中的修辞格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即拟人化、比喻、夸张、反问、对偶、排比。
拟人化是一种表达文字内容的重要手法,它把一种抽象概念或是非生物性的事物进行拟人化,从而达到有趣而生动的表达。
例如英国诗人莎士比亚就曾经运用拟人化手法,在其著名作品《仲夏夜之梦》中,他把一场恶梦拟人化为一个“邪恶的精灵”这样一个抽象的概念。
比喻是一种将不同的概念进行比较的手法,可以让文字的表达内容更加生动。
例如,美国作家梭罗曾在他的著作《大西洋之旅》中运用比喻把大西洋比作一本古老的书,大西洋表面上永恒不变,而它的深处则可以像一本书深层次的阐述其中的许多秘密。
夸张是一种变化语气,来表达某种情绪的手法。
夸张可以让文字的映像更生动,鲜明而有力,例如英国作家狄更斯在他的著作《双城记》中,运用夸张手法,把法国的喧嚣比作“气焰正膨胀的大千世界”,这样的描绘可以让读者更加生动的感受到文字中的激情。
反问可以用来让文字的表达更有层次,更有深度。
例如在英国诗人莎士比亚的著作《威尼斯商人》中,他运用反问手法,把商人的冷漠和虚伪比做一种“无情的游戏”,从而把读者引入到一种思考和反思之中。
对偶可以表现出文字内容的匀称结构,使得文字更有节奏感。
例如美国作家艾略特在他的著作《乞丐及其上帝》中,运用了对偶手法,有些当道者,看见四周的衰败;有些失落者,看见周围的华贵”,这样的排列方式能够更加直接的把文字的内涵表达出来。
排比可以让文字的表达更有力量感。
例如美国作家福克纳在他的著作《傲慢与偏见》中,运用排比手法,把爱情表达为“爱,它可以锤炼人的道德,它可以温柔地帮助人去抚平伤痕,它可以把灵魂放飞,它可以把你拉回到理性的怀抱”,这样的表达方式更能让读者了解到爱情的意义。
修辞在中国高校官微推文标题中的运用与规范技巧
麵前S iffll W xl修辞在中国高校官微推文标题中的运用与规范技巧覃秀萍邱凌(南华大学,湖南衡阳421000)摘要:一个好的标题要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才能引人注目。
本文以我国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推 文标题为素材,从修辞格方面论述推文标题的修辞特点和运用效果,并探讨高校官微推文标题规范拟 题技巧,对增强语言交际功能和打造特色平台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修辞;推文标题;高校官微中图分类号:G 2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 ( 2019 ) 19-0216-01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平台日趋增多,微信作为一种传播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
目前, 全国大多数高校都已开通了官方微信公众号。
高校 官微的运营有其自身的特点,推文标题紧跟时代,富 有新意。
修辞手法在官微推文标题创作中运用广泛, 对提升高校官微平台的影响力和舆论引导力产生了重用 〇一1高校官微推文标题的修辞效果(一) 比喻与比拟使标题具体生动,形象可视化、 立体化在推文标题中运用比喻、比拟,实现拟人化交流, 贴近受众。
例如:“北大,是她人生的‘最优解’”,把人 生当作一道题,“最优解”用得极妙,形象地写出了北 大对她的意义之深;“学术大奖‘收割机’!交大宝藏 女孩的修炼手册,有才有颜有故事! ”(上海交通大学 2019.3. ] 0 )这是拟物,用收割机形容这个女孩,把学术大奖当作收获的农作物来写,形象地称赞其获奖之丰。
综合运用各种形象化的修辞手法时,标题文本往 往会形成一种故事性,有时利用反差,感人至深;有时 营造意境,调动情绪。
例如:“‘用脚高考第一人’ 17年 前考入湖大,用脚书写青春,如今创业年人百万”(湖 北大学2018.10.15)中“用脚高考”“年人百万”等都 是形成反差的标题亮点,这些细节给人留下记忆点,又 似乎在诉说一个比较悲伤的故事,让人同情和感动,其 真正想表达的是隐藏在字面之外的意思,需要读者阅读推文内容才能知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修辞视角下的“洪荒之力”
文章追溯了“洪荒之力”的起源,阐述了西方的修辞理论,并以这一理论具体分析了“洪荒之力”强势传播的动因,主要是因为修辞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新媒体时代修辞情境的变化:社交媒体成了话语流通的重要平台,以及作为受众的网民规模和低龄化的发展及其从众心理。
标签:“洪荒之力”;修辞情境;社交媒体;受众
一、“洪荒之力”的起源
“洪荒”二字的起源于南北朝时期,梁武帝为了普及教育,命周兴嗣编撰《千字文》,里面的头一句便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辞海》中,将“洪荒”一词解释为混沌、矇昧的状态,也指远古时代。
传说天地初开之时,曾经有过一次大洪水,几乎毁灭了整个世界。
因此,洪荒之力指的是天地初开之时这种足以毁灭世界的力量。
受热播仙侠剧《花千骨》的影响,剧中“洪荒之力”多次出现,被人们熟悉,但并未带动全民使用“洪荒之力”。
而2016年里约奥运会上,当中国游泳小将傅园慧顺利晋级100米仰泳决赛后,接受央视记者采访时说:“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
”播出后不久,“洪荒之力”便出现在各大网络平台,甚至引发了国外媒体的争相报道,同时也引起了语言学界的热议。
“洪荒之力”为何会取得如此空前的传播效果?文章将从西方修辞学角度解读该词并探讨引起其广泛流传的原因,以期对该流行语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二、流行语“洪荒之力”与西方修辞
不同于中国的“修辞”概念,当代西方修辞学家将修辞定义为“通过象征手段影响人们的思想,感情,态度,行为的一门实践”。
[1]而语言作为一种象征手段则是取得修辞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
里约奥运会上,傅园慧面对记者的采访时,不拘一格的回答,为其赢得了空前的反响。
根据网络上的数据统计显示,仅仅在视频播出两天之内,傅园慧的微博粉丝量从原先的16万达到300多万,涨了将近20倍,并被广大网友们称之为“洪荒少女”。
由此可见,傅园慧这段简短的答记者问在网络媒体上有效地影响了人们对该运动员的看法,感情,态度以及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修辞实践,而流行语“洪荒之力”的使用则是她的修辞取效手段。
任何语言的流通都离不开与其密切相关的修辞情境,流行语“洪荒之力”的传播也是如此。
修辞情境包括急缺,受众和修辞局限。
急缺是指“一种缺陷,一种障碍,一件待处理的事情;受众指的是能够为话语所影响而成为现实干预力量的那些人;此外,每一个修辞情境都会有一系列的人物,事件,物体和它们的相互关系所组成的修辞局限。
”[3]
三、“洪荒之力”强势传播的动因
1、修辞者自身的人格魅力
亚里士多德在《修辞学》一书中提到“当演说者的话令人相信的时候,他是凭他的性格来说服人,但是这种相信应当由演说本身引起,而不应当来源于听者对演说者的性格预先有的认识。
”[2] 在仰泳半决赛结束后,当记者告诉傅园慧游了58秒95时,她惊呼:“我能游这么快?”记者问:“有没有为明天的比赛有所保留?”她回答:“没有保留,我已经用了洪荒之力啦!”记者追问:“是不是对明天决赛充满希望?”她的回答更令人意外:“没有,我已经很满意了,我对半决赛的成绩非常满意!”在奥运会这个举世瞩目的盛事上,运动员们面对媒体,在语言措辞上都十分谨慎格外小心,而在赛后采访中,傅园慧作为修辞实践的修辞者,她这样不加任何修饰,真诚率真的性情流露与许多运动员的风格大相径庭,“洪荒之力”的使用更显得生动有趣,这让广大网友们耳目一新。
网友“不想晋升少尉”十分欣赏地说“这‘泥石流’太可爱了!赞一个!!只知道自己尽力了拼了第几无所谓了。
”除此之外,国外媒体也对这名游泳小将赞赏有加,纽约时报称傅园慧展示出来的不只是对自己的表现一般地高兴,而是纯粹的快乐,活蹦乱跳,还伴随着各种活灵活现的表情;赫芬顿邮报称其为里约奥运会上最可爱的运动员。
这名游泳小将之所以能让国内外的网友们折服,归功于她在采访时的那段回答表现出活泼开朗真诚的个性,让人们感受到了真正的奥运精神。
而在此之前,大部分网友对于这名运动员知之甚少,她的回答展示出来的人格魅力为其赢得了空前的影响力,这也带动了流行语“洪荒之力”的流通。
2、新媒体时代修辞情境的变化
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是,新媒体时代,社交媒体成了话语流通的重要平台,这也导致了话语流通情境中受众和修辞局限的改变,而这些改变为“洪荒之力”在网络平台上的广泛传播和流通创造了条件。
首先,修辞局限变化。
传统媒体时代,受技术和时间的局限,在奥运会这样的重大盛世上,傅园慧因为一段采访引起全民轰动并带动了话语的广泛传播,这种现象极为罕见。
而新媒体时代颠覆了“洪荒之力”流通的修辞局限。
除了奥运会背景未发生改变以外,该词流通所依赖的载体发生了重大变化。
傅园慧的赛后采访视频在微博上一经上传,便受到广大网友们的热捧,成为热搜话题,并占据了榜首的位置。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中心2016年6月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结果显示,微博的使用人数已经达到2.04亿。
这一切使得傅园慧的微博粉丝一夜之间翻了10倍,最新的一条微博,当天的评论更是超过10万条。
同时另一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社交媒体——微信也为“洪荒之力”的流通创造了必要条件,截止2016年6月微信用户规模达到6.6亿。
①傅园慧赛后采访时夸张到位的表情被网友们做成表情包并刷爆了微信朋友圈,网友们也纷纷模仿傅园慧体,用洪荒之力造句,在朋友圈来表达自己。
社交媒體带来的修辞局限变化为“洪荒之力”的流通创造了前提。
第二、新媒体时代受众的变化。
技术的发展,使得任何一条新闻在新媒体时代都可以即时有效地在全世界范围内传播,这就意味着能够为话语所影响而成为现实干预力量的受众群体的广泛性。
新媒体平台上,受众的变化和特质无疑是引起语言传播的重要条件。
目前我国网民总数已达到7.10亿,这意味着互联网普及率已高达51.7%。
在这些群体当中,10~39岁的网民为主要群体,占总数的74.7%,而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则占了30.4%。
[5]从网民的年龄结构来看,网民的年龄结构呈低龄化发展,而对于年轻人来说,创新丰富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更容易接受并进行传播。
新媒体时代网民规模,以及低龄化的发展都为“洪荒之力”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洪荒之力”虽起源于古代,而奥运会上傅园慧将旧词新用,对于喜欢新事物的广大年轻网友来说,表达新颖有趣,从而引发了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洪荒之力”浪潮。
除了受众的年龄构成变化以外,受众的心理也是促成“洪荒之力”广泛流传的重要因素。
伯克曾提出人类在进行修辞实践时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寻求同一性。
[6]当越来越多的网民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使用“洪荒之力”时,该词已成为网络平台上广为接受的语言。
受人类同一性的本能驱使,网民为了更好地融入网络社区,与公众保持一致,便会无意识或有意识地使用“洪荒之力”作为社交语言。
傅园慧在奥运会上的采访,作为一种修辞实践,之所以使得“洪荒之力”获得广泛的传播,离不开其自身在采访时塑造的人格魅力。
同时,新媒体时代的特点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的修辞局限,广泛的受众群体以及特征都为“洪荒之力”的流通创造了必要条件。
【注释】
①数据来源:《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