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
信息技术课题研究报告(1)
“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课题研究报告北京市大成学校徐朝辉李英一、研究背景我校从2002年开展了《利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研究》课题的研究,作为北京教育网络和信息中心的市级课题《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学习过程优化的研究》的子课题,我们得到了总课题的帮助和指导,课题研究工作取得了有效的成果。
老师们感觉最深的是,信息技术的使用营造了学习环境,教师的信息素养提高了,教学水平和研究能力提高了。
利用信息技术,在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等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但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很多老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有的老师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提高了课堂效率和容量,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还有的老师一味追求“技术”,做出的课件追求动画效果,求花哨,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与课堂重点难点无关的地方,并没有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我校在教育信息化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我校开展“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水平”课题的研究,目的是探索整合的实质和方法,提高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实效性,提高教师整合信息技术与学科知识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课题研究的内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营造一种新型的教学环境,该环境应能支持实现情景创设、启发思考、信息获取、资源共享、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也就是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这样就可以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3.2行动研究在教育技术研究中应用的课题
1.行动研究应用于关于信息化环境下学生的个性发展的研究学生的个性发展是学校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
以往的教育改革较多的是侧重于教学质量的提高,而没有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
在这世纪之交,信息技术教育应用以成为世界各国都在采用,并以各种方法来加强这方面措施。
行动研究强调研究过程的参与性,专家、教师、学生都是研究过程的重要角色,彼此之间的广泛接触交往,非常有利于调动相互间的积极性。
在教育技术应用过程中,一旦发现某些学生产生学习上的问题,这种参与式的行动研究法,将集专家、教师的智慧,并在具体过程中与学生的实际反映进行调整补救,直至妥善解决问题。
2.行动研究应用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研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行动研究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结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
在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规律中,首先,通过“调查”了解某一门课程的教学情况,从中发现问题;其次,在“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的设想基础上,制定出有指导、可实施、有评价、可修改的具体计划,再次进行“教学试验行动”,将设想与计划付诸实现,在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程度的班级中运用,然后“观察行动的结果”并进行反思,将行动得出的一定的模式进行推广应用,并从应用结果中得出总结评价。
3.行动研究应用于基于网络化条件下综合学习课程的研究行动研究在课程发展研究中的运用比较早。
行动研究在课堂中落实的人文课程体系及与此相关的教学策略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师不再被简单地当作研究对象或研究的操作者而表现出很高的热情,相互之间的协作,也因承担着共同的任务,有着共同的目标而比研究前更协调,关系更亲近了。
近年来,在国外,兴起基于网络条件下的综合学习的研究,即针对不同的学习主题,并制定相应的教学资源和课程。
这就需要对学生的信息能力有充分的了解,然后才可据此不断地修订、改进教学资源和课程。
而行动研究着眼于实际,针对个别情况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一特点正是课程改革所需要的。
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行动研究
备课, 明确本章节在全册中的地位和作
用。 次 , 再 选择 典型 课 例, 通过 对典 型
课 例的分析 , 确定教学 目 、 标 分析教学
在教 学 当中, 教师 要 根据 教 学 内
的重点和难点、 究教学 策略、 研 探索 信 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规律。
通 过介 绍一 些有识之士对课 程整合 的深 入 思考成 果, 使您沉下心、 抬起 头, 绕圈子, 不 少走 冤路 。
有效应用信 息技术 的行 动研究
孙唯 黑 龙 江 省 哈 尔滨 市 香 滨 小 学 在信息技术广 泛应用于课堂 教学
的今天 , 它直接影响了课堂教学 的有效
师的课件很 精美 , 娱乐性很强 , 这样 容
不同的媒体有其不同的功能, 在不
中国信息技 术教育 21/l 6 00O 3
一
[1 TE
剐
了哪些教学机 智。 同时观课者观察学生 的参与状态 、 交往状态、 思维状 态、 情感 状 态 。 过这 样 的教学 评价 来保 障信 通 息技术手段在 教学中的有 效应用, 激发 学 生自 主建 构知识的积极 性和主动性 , 养 成良好的学习习 , 惯 促进 了教师 的专
律、 生认知规 律 , 学 研究 教学 策略 , 研 究信息技术 , 究教学的全过程 。 研 我们
时间的浪 费、 劳动的重复、 生兴趣 的 学
丧 失和教 学效果的低下、 无效 、 甚至是 负效。 因此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必须有 效, 只有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 才能促
进有效教学。
通过 “ 一课 十讲 ” 的教学 岗位 活动 ( 选
() 3 为了“ 不讲 ” 而用
性, 用得好 的课堂教学可能就是有效的 甚至是高效的; 用得不好有可能就 是低 效 的、 无效 的甚至是负效的。 , 因此 信息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教学有效整合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信息技术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研究》课题研究报告一、问题的提出21世纪,信息化、技术化的时代特征逐渐明显,信息技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项重要素养。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课程在小学教育领域的开设和推广使用后,它一方面激发了广大师生了解和学习计算机的热情,使得计算机的使用面越来越广,普及率越来越高;同时,它也带来信息技术学科自身的变化,从计算机学科最初的开设与研究,到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的运用,再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的铺开,信息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在这样的发展演变中,我们看到了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的专业化正在渐渐衰减,以至已经出现了取消信息技术专业学科,将其作为学生的一项基本素质而在学习其他学科时共同培养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只教会学生使用计算机,还应该承载起培养学生掌握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加工和利用信息等重要的信息素养的重任,这在一定程度上提出了新时期信息技术教育和发展的新课题。
让我们感受较为强烈的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带来了学科教学新的空间和气息,特别是近几年来,在中央电教馆和省市计算电教馆的大力倡导与推动下,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程度,论文评比、教学竞赛规模盛大,参与面广,成效显著。
可以这样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无论是理论发展还是实践操作,都已经有了一定的先期探索。
而国际上,比较早提出“整合”思想的是美国“2061计划”。
2061计划指出:计算机在教学中的应用“能扩大这种从经验出发的学习”,“打破现存教育体制中的一些限制”。
在“整合模式”里,“2061计划”并不是孤立地讲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而是在每个课题里都强调了“建议学生应获得亲身体验”,主要是实验和社会调查,还特别强调了“观察、测量和分析”在技术应用里的重要性。
但是,由于该项计划强调应具有善于将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信息技术三者结合在一起的思想,而综合实践活动又是一门新兴学科,所以没有专门的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具体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游戏化教学行动研究的开题报告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游戏化教学行动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游戏化教学作为一种常见的教学方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游戏化教学能够提高孩子的兴趣,加强交互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游戏化教育也与“让学生快乐学习”相一致,符合现代教育的理念。
因此,通过游戏化教学方法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不仅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同时也与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相契合,对推动教育改革发展、提升信息技术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1)研究目标1.探究游戏化教学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的影响;2.探究游戏化教学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效果的影响;3.探究游戏化教学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兴趣的影响。
(2)研究内容1.对游戏化教学的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探究游戏化教学的定义和特点;2.基于游戏化教学的方法,设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游戏化教学应用场景;3.在实际教学中采用游戏化教学法进行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观察分析游戏化教学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效果和兴趣的影响,寻找优秀的游戏化教育案例,探究游戏化教学的最佳实践方案。
4.总结游戏化教学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的应用方法和经验,提出推广游戏化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及步骤(1)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收集分析相关的游戏化教学和信息技术教育的研究文献,明确理论与实践的要素和框架;2.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面谈等方式对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进行调查和观察,获取实证数据,确定研究方案的针对性和实用性;3.实验研究法: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采用游戏化教学法进行教学实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探究游戏化教育的影响因素,提出优化措施和建议。
(2)研究步骤1.文献调研,归纳分析相关研究成果;2.设计问卷和面谈方案,调查获取小学生信息技术学习动机、效果和兴趣的实证数据;3.依据实证数据,在实际教育环境中设计和实施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游戏化教学方案;4.通过实验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游戏化教育的影响因素和效果;5.总结游戏化教育的应用价值和优化对策,提出推广应用建议。
初中信息技术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在我国得到了广泛重视。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科,在初中教育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信息技术课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资源匮乏、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等。
为了更好地适应新时代教育需求,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本课题拟从核心素养的角度,探讨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
二、课题研究意义1. 提高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优化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2.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信息技术课程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信息技术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学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4. 推动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本课题的研究成果可以为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提供参考,推动信息技术课程向核心素养导向转型。
三、课题研究内容1. 核心素养内涵及特征(1)信息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
(2)创新精神: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方面。
(3)实践能力:包括动手操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
2.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现状分析(1)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2)教学资源匮乏:教材内容陈旧,教学资源不足。
(3)教学评价体系不完善: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成果。
3.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构建(1)创新教学模式:采用项目式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丰富教学资源:开发与信息技术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如案例、视频、软件等,丰富教学内容。
(3)完善教学评价体系: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和成果,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效果。
(完整)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与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的实践与研究》实施方案红山区第八小学一、课题研究的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在我国的迅速发展,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当代信息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
学校教育面临着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逐步深入到学校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为了让学校教育乘上信息技术快车,近年来,信息技术装备成了学校装备的重点,并已经成为学校的一笔重要教学资源,目前,我校班班配备了触摸式一体机,装备了一间多媒体教室和两间微机室,百兆光纤进校园,建起了多媒体校园网络,实现了资源共享。
然而,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教学现状到底如何呢?检索了一些资料,亲身参加了实践,在感受到科技进步给教育带来巨大推动力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困惑。
其一,信息技术课与学科教学的脱节,使信息技术作为单纯的技术让学生学习,本应成为手段却成了目的;其二,作为辅助教学手段的信息技术,有时成了教学的一种点缀,有时只是把课本搬到屏幕上,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画蛇添足,并未起到实质性的作用;更有甚者,通过电脑以直观的或虚拟的形象替代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
那么,信息技术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与教学结合?它作为一种要素加入到教学中,将对学生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巨大的投入应该有怎样的效益?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教学改革的深入,研究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为此,我们选定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有效整合"进行实践与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主旨是在新课程理念和现代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实现整合的模式与方法,特别是网络环境下实现整合的模式与1方法,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提高学科教学质量。
二、概念界定1、信息技术:信息技术(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
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
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研究”课题研究实施方案贵德县河西中学课题研究组一、课题研究的背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已经对我们整个社会经济与生活结构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信息技术产业或者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服务性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它不仅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速度,而且对社会生活方式与社会结构都产生了深层的影响,从而加快了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的步伐。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同时提供了应对这些挑战的方法,信息技术为教育的变革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性,正是这样,各个国家都把发展信息化教育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来抓。
我们国家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等等。
正是在这种大的发展背景下,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方法的创新课题研究,对于推进新课程的实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1、通过研究信息技术环境下新课程实施的教学方法,有利于高质量地实施新课程,全面提高新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率。
2、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出一批信息技术应用的骨干教师,提升其教学业务水平。
3、通过课题的研究和教学实践,总结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法,这些新的教学方法,将会丰富已有的教学方法,将学校建设成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示范校,以此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
三、本课题研究的目标1、总目标:综合传统教学和网络信息教学,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应用现代教学手段,探索适合我校实际,创建信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新方法,以此推动我校教育教学水平的总体提高。
2、近期目标:通过课题论证,制定课题方案,组织课题小组,对校情、学情、师情进行问卷调查,提高全体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并加速提高计算机应用水平和技术,摸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科教学方法。
3、中期目标:完善课题实施方案,全面开展课改实验,形成有特色的学科,获得初步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学生普遍养成网络环境下全新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能力以及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等方面都有较大突破。
初中信息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我国,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学生在信息时代生存和发展能力的重任。
项目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因此,本课题旨在探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项目式学习的应用,以期为提高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质量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
二、课题研究意义1. 理论意义:本课题通过研究项目式学习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应用,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项目式学习理论,为我国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2. 实践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初中信息科技课程教学质量,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为培养适应信息时代的人才提供实践参考。
3. 社会意义:本课题的研究有助于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进程,提高全民信息素养,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三、课题研究内容1. 项目式学习理论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应用价值(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2)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升沟通协作能力(3)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创新能力(4)提高学生信息素养,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求2.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施(1)项目式学习设计原则(2)项目式学习设计步骤(3)项目式学习实施策略3. 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项目式学习的评价与反思(1)项目式学习评价方法(2)项目式学习评价标准(3)项目式学习反思与改进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了解项目式学习理论在初中信息科技课程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2. 调查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和学生对项目式学习的看法和需求。
3. 实验法:选取部分初中信息科技课程,进行项目式学习实验,观察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
4.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的问题,为其他教师提供借鉴。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类型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类型的研究》课题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的背景:一)国内外同类课题的研究现状述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纪,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研究方式。
利用多媒体技术优势促进人才培养已经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教育改革的焦点和核心。
人类在经历了三百多年以前的工业革命以后,又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支持这场变革的核心技术就是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在改变着人类的思维研究方式。
更为重要的是它促进人类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呈现出网络化、多媒体化、个性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为人类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发展既提出了挑战,又提供了机遇。
国内,从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看,“XXX未来教育培训项目”开展了多年,教育信息技术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猛发展。
信息社会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最基本的要求是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
这就要求学生学会高效率的自主、合作、探究性研究,要求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由课堂的主宰者变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让学生由被动的接受状态变为研究的主体,成为信息加工的主体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在我国,XXX于1999年6月出台的《XXX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做出了重大决策;教育部于1998年12月提出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此外,我国还实施了一系列教育信息化工程建设,如改造中国教育科研网络系统、建设现代远程教学系统、建设公共教育信息资源库、中小学开设信息技术教育课程、开展校校通工程、班班通工程等等。
所有这些都说明,人类的教育,在经历了农业时代的教育、工业时代的教育以后,已经跨入信息时代的教育。
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优化课堂教学研究》,是时代发展对教育改革提出的必然要求,具有客观必然性。
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
二)课题选题的意义2、促进教师的自身发展,利用课题研究提高教师以信息技术为辅助力量,与相关课程进行整合,促进其教学教研水平和专业化发展。
中小学课题申报:Scratch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课题申报范例精选【导语】课题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充分体现中央有关精神和要求,具有鲜明的问题导向和创新价值。
应用对策类选题要有现实性、针对性和前瞻性;基础理论类选题要立足学术前沿,具有原创性和开拓性;跨学科类选题要体现学科交叉渗透的属性和特点。
选题文字表述科学、严谨、规范。
以下是课题优秀成果,是各类教师进行课题申报、开展课题研究、撰写研究报告的参考模板和范例。
Scratch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课题名称:Scratch在农村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关键词:Scratch 信息技术中小学农村申报级别: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课题类别:专项课题学科分类:信息技术研究类型:信息技术预期研究成果:立项号:162033598课题设计论证课题设计论证一、课题研究的意义和价值:1.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Scratch作为一种可拖拽式、图形化创作工具,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可利用它进行游戏、动画等数字作品创作,早已成为世界各地学校及培训机构进行创新教育的工具。
国外研究现状:美国,作为Scratch的诞生地,是世界上Scratch软件应用人群最密集的地方。
目前,已有超过数百万的学生在学习、使用Scratch 进行创作,甚至连哈佛等世界名校也开始探索相关教学研究。
2012年后,欧洲也开始建立本±Scratch技术社区,并在西班牙己塞罗那举办了Scratch欧洲年会,讨论了如何把Scratch从编程爱好者的世界带向课堂应用世界。
在英国,多所大学开展了基于Scratch的硬件研究,通过让学生参与产品研发,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日本,在公益组织"Scratch-日本"的推动下开发了动漫制作为主的Scratch网络教材,并于2013年9月,正式出版了针对中小学的Scratch教材,从零起点讲授程序设计原理,提供了大量程序学习与其它学科的整合案例,"创客"文化也开始在日本兴起。
国内现状:香港青年协会从2007年起在中小学阶段引入了Scratch活动。
信息技术环境下PBL在高职“VB程序设计”课程中的行动研究
法, 最初用于医学教学之 中。P L这 种兴 起 于医学教 育领 B 域 的教学模式 , 目前在西 方教 育界 非常 盛行 , 被誉 为 当前
能充分 利用信 息技 术环境 , 在问题 求解 中探 索信息 、 获取 知识 。学生在学 习过 程 中真 正成 为信 息加工 的主体 和知 识意义 的主 动建构 者。 目前 在高 等职 业 院校 的课 堂 教学 上主要采用 的是传 统的 教学方 式 。面 对信息 时代 社会 的 冲击 , 这种传统 的“ 以教师为 中心” “ , 教师讲 、 学生 听” 的灌 输式教学 , 已经 表现 出越来 越 多的 问题 , 对于 培养 学生 的
V_ . 2 0 2 No 1 1 . J n2 o a .o 8
信 息 技 术 环 境 下 B P L在 高职 “ B程 序 设计 ’ 程 的行 动研 究 V ’ 课 中
黄 陈 英
( 乐山师范学院 四…乐山 6 40) 1 4 0
【 摘
要】 “ iaBs 程序设计” Vs l ac u i 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如何有效开设这门课程, 使之适合职业院校月 ∞ 年t
成都 大 学学 报( 育 科 学 版) 教 J un l f h n d iest( d c t n l ce cs dt n o ra C e g u o Un V ri E u ai a in e i o ) y 0 S E i
大 的麦 克 马 斯 特 大 学 ( cMae) 先 创 立 的 一 种 教 学 方 M s r首 t
合学 习方式 。学 生的学 习活 动是 在信 息化学 习环 境 中实
施的 , 学生不仅可 以利用传统 的教科 书 、 字资料等 , 文 而且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实施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研究方案希望小学现代教育技术教研组2008年9月一、立题的背景21世纪人类以惊人的速度步入信息时代。
信息技术对社会生活和教育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所带来的便捷几乎迅速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所有领域。
作为塑造21世纪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信息技术迅速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在教育领域里,信息技术打破了时空的界限,它正改变着教学环境、组织、内容及方式、方法,由信息技术带来的网络教学在教学的内容、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以及教学管理方面都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1、目前,各级各类学校的统治地位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中仍是以教师为中心,即主要靠老师讲、学生听的班级授课模式。
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受灌输的被动地位,其主动性、积极性难以发挥,不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利于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学生的信息能力更加难以培养,由此可见,研究探索信息社会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新模式,已成为教育现代化时代的一个重要课题。
2、与传统一元的唯我独尊的教育理念相反,现代信息技术带来一种多元化的观念和方法,具体表现为课程的多元化、师生角色的多元化、知识价值的多元化、评价目标的多元化……网络提供的信息量大,变化极快,知识信息互相渗透,学科与学科之间互相整合,网络多媒体为人们提供了共同分享教育的机会。
可见,开发网络多媒体教学软件,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是一种先进的适合时代发展和体现时代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潮流、教育行为。
3、在理论上,我们吸取了认知理论的最新研究成果---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强调认知主体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决定性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能由教师教会,只能由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能在复杂的学习情境中交流,因此它强调对学习环境的设计,让学生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探索和学习。
4、我校拥有网络多媒体教室一个、多媒体语言室一个,教师办公室室室有电脑,校园网已开通。
行动研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未来取向
三、 中小 学信息 技术 教育行 动 研 究的 层次 与形 式 l 以 课题 , 定 明确 目标
行动研究的存在受具体情境的限制 , 研究样本缺 信息技术教师从 自身的教育教学实际工作 中发 乏代表性 , 因此 , 研究的结果不一定具有推广价值。 它 现问题。 做行动研究 , 首先要敢于提 出问题 , 其次要善 然后 , “ 把 问题 ” 化 为 “ 题 ” 转 课 来研 究 。 允许研究者在实践过程 中根据实际情况边研究边修 于 提 出 问题 , 改方案 , 不强求控制的严密。行动研究往往由于缺乏 计划性 、 系统性和科学性 , 导致缺乏可靠性和说服力, 因而应不断提高行动研究水平 。 进行中小学信息技术 教育行动研究同样也存在上述诸多问题 。 根据参与者的不同 , 中小学信 息技术教育行动研 究可分为下列三个层次 : 1 . 个体的研究 这是指信 息技术教师单独对学 科的教学试行新 方法 。 自己的新想法转化为实践 , 将 研究者与实践者 统一于一人。这样可 以充分发挥教师教改 的主动性 、 积极性和创造性 , 但由于规模较小 , 研究的面较窄 , 难 以进 行较 为深 入的研 究 。 2 . 小组合作的研究 在学校范围内组织若干名信息技术教师组成研 究小组 , 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的行动研究 , 发挥集体的 智慧和力量。 这样 , 研究的样本扩大了, 但往往因没有 理论工作者的指导 , 研究的层次不会太高。 学校在本单位内组织若干信息技术教师构成研 究小组 , 就信息技术学科的新型教学方法 、 新型教学 模式展开专题研究, 同时可以聘请外来研究者进行不 定时的指导。这种形式规模小 , 方法 多, 经济节约 , 研 究成 员是同事 , . 可以随时交流磋商 , 动边研究 、 边行 边 互相学习、 互相评价 。这种层次的研究符合中小学实 际情况 , 特别适合我 国国情 , 是使我国现代教育技术 真正 深入改 革 基础 教育 , 深入 基 层的最 好 途径 。 3 校组织 的研 究 . 学 这是指由学校组成科研人员、信息技术教师 、 行 政领 导 “ 结合 ” 研 究队 伍 , 收 多 方 面 的 力量 参 三 的 吸
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实验学校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实验校)建设,规范实验研究和实验校管理,充分发挥实验校在推进中小学教育创新和基础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实验学校是指经山东省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组审批认定并授牌的中小学校。
第三条实验校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和省里制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法律法规,模范遵守各种规章制度,确保实验研究和实验校健康有序的发展。
第四条申报或已挂牌的实验校设立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课题组,由校长担任组长,全面负责本校信息技术教育实验研究工作。
第二章实验校的条件第五条校长及其领导班子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强烈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对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正确的认识;有较强的组织实施和研究能力,能承担省课题组的课题研究任务。
第六条学校有浓厚的教研教改氛围和扎实的教育科研基础,拥有一批锐意改革,教学经验丰富,具有较高水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且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能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主动承担信息技术教育研究项目,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并有远、近期培训计划,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培训,构建校园网络化的教学环境,能开展网络环境下教与学的实验活动。
第七条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符合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信息技术的发展要求,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满足现代远程教育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需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和谐发展,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行动研究,有利于多种学习资源的利用和共享。
第八条学校教育软件资源建设与开发符合国家课程标准,满足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满足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研究的需要,积极推广使用经省级以上(含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审定通过的教育教学软件资源;编制开发具有本地特色、使用效果显著的多媒体软件资源。
第九条学校积极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研究,运用信息技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探索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教学应用模式,探索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规律,取得了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
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小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方式逐渐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具有独特的优势。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
二、课题研究目的1. 了解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
2. 分析当前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探索基于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策略,为教师提供实践指导。
4. 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及优势(1)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特点①自主性:学生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合作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生可以相互交流、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③开放性: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可以广泛涉猎,拓宽视野。
④个性化: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案。
(2)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优势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会如何获取、处理、运用信息,提高信息素养。
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探究式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自主思考、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通过丰富的学习资源、互动式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信息技术环境下探究式学习的现状及问题(1)现状①教师对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认识不足,教学方式仍以传统的讲授法为主。
②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自主探究的能力。
③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探究式学习资源不足,缺乏有效的整合与利用。
(2)问题①教师信息技术素养不足,无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学习。
②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难以适应探究式学习的要求。
在信息技术课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行动研究
・ ’ ^’ _
’ _生 ・ 、 -
・ 0
’ , 0 ・ ‘
节具 体的 信息技 术 课为例 . 谈 往信息 技 术课 中实施 谈
I № u . m^■ * . ’自t ■’ mn ■ ?
研 究性 学习 的思 考。
一■ H■tH: ■n■ ■■ n. f t:嶙 螂 ■ :; Ei . ■ : 嘲 =n
巡礼
E ma : ua3 e i .e.n 栏 目编辑 :王晓波 — it g o@ntmentc lo t
在让学生 自学的时候 , 了要求学生 自己学会学习目标 除
所规定的任务 , 还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学习 目标中所没有 的问题 , 并进行解决 。发现的问题、解决的办法让学生
在课 外兴趣小 组活动 中
我校对 实施 研究性 学 习的教 师予 以大 力支持 , 还从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兜的兴趣 ( 情境 :出示一张精美的落叶飘落的幻灯
片 )() 给 出学 习 目标 , 引 导学 生 围绕 着 重点 去 自 。2通过 学 ( 习 目标 :让 落 叶图 片飘落 的 方法 。调 整动 画的 学
顺序 。() 过搭 建 自学 平台 .引导学 生 高嫂地 去 自学 。 )3通
举例如 下 ,这是 一个通 过 “ 自学 ”引导法 突破 教学
H_ t l
圈I, 归 t . ‘∞ I 自- _ .国 * ^
◆ 自学形式 :先 自学 ,然 后 分组 合作探 究 。
◆ 自学指导 t聘任 已经 完成 自学任 务的学生 当 小 老师 和教 师…起巡 视行 间 , . 对有疑 问的学 生进行 指导 。 用此 法取 得了 很好的 教学 效 果 。 每位 学啦 都在 这种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评一体化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
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评一体化的行动研究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领域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方法,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学评一体化是指将教学过程和评价过程有机融合,实现教学与评价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一种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相对独立,教学结束后进行评价,很难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而教学评一体化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快速获取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反馈,进而进行实时的评价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然而,目前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研究仍然相对薄弱。
尤其是在实际教学场景中,教师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还不够熟练,缺乏相关的培训和指导。
同时,教学评一体化对于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等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因此,开展信息技术支持下教学评一体化的行动研究,旨在探索有效的教学评一体化方法与策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研究目标和内容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索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方式和策略,提供可供教师参考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模式,并通过行动研究的方式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调研与分析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了解已有的教学评一体化实践经验。
2. 结合实际教学场景,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实施方案,包括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等。
3. 实施行动研究,将设计的教学评一体化方案应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收集教师和学生的反馈意见。
4. 分析行动研究结果,评估教学评一体化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与教师合作,将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方案应用于实际教学中,并不断进行反思和改进。
具体步骤如下:1. 调研分析:对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调研和分析,了解已有的实践经验。
2. 方案设计:结合实际教学场景,设计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教学评一体化方案,包括教学设计、评价方式和评价工具等。
行动研究
行动研究1.行动研究的含义:行动研究法是为了克服传统的教育研究脱离教育实际、脱离教师实际的弊端,教育实践的参与者与教育理论工作者或组织中的成员共同合作,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和技术,在真实、自然的教育环境中开展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模式。
它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探索教育问题的研究方法,其主要目的不在于构建理论体系、归纳规律,而在于针对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通过行动来加以解决,以提高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现在行动研究被广泛接受的观点之一为学者卡尔与凯米斯(Carr&Kemmis,1986)所界定的定义:“行动研究是在社会情境中(包括教育情境),自我反省探究的一种形式,参与者包括教师、学生、校长等人,其目的在于促发社会的或教育实践的合理性及正义性、帮助研究者对实践工作的了解、使情境(或组织内)之实践工作能够付之实施而有成效”。
在《国际教育百科全书》中,行动研究被定义为“由社会情境(教育情境)的参与者为提高所从事的社会或教育实践的理性认识,为加深对实践活动及其依赖的背景的理解而进行的反思研究”。
行动研究按照参与研究成员成分的不同,一般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种模式。
(1)合作模式:专家与教师一同提出问题,一同制订研究计划,共同进行研究;(2)支持模式:研究动力来自教师自己,专家作为咨询者;(3)独立模式:即研究者和实践者于一人,教师自己进行研究,不需专家的指导。
2.行动研究法的特点行动研究法的基本特征是:“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行动研究法的主要特征如下所列。
(1)实践性。
行动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最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为了解决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
行动研究法将教育教学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发展成课题,设计出解决方案,并逐个实施,达到解决问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2)合作性。
行动研究将从事两种不同性质活动的主体——实践者与研究者结合起来,倡导教育理论人员与中小学教师的合作,或教师群体内部的合作。
中学信息技术教研课题(3篇)
第1篇一、课题背景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教育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课程,其教学模式的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1.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内容较为陈旧,与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不符,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
2. 教学方法单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缺乏互动性和实践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3. 评价体系不完善。
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侧重于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针对以上问题,本课题旨在研究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
二、课题目标1. 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2. 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3. 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推动课程改革。
4. 为中学信息技术教师提供可借鉴的教学模式和方法。
三、课题研究内容1. 分析当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 研究信息技术在中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策略。
3. 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
4. 优化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体系。
5. 探索信息技术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深度融合路径。
四、课题研究方法1. 文献研究法:查阅国内外有关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等方面的文献,为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2. 调查研究法: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案例,分析其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
4. 实验研究法:在部分学校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中学信息技术课程创新教学模式实验,验证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5. 经验总结法:对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课程行动研究参考资料:《颠倒的课堂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信息技术课程协作学习的行动研究》案例对象:初中教学案例学科: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研究方法:行动研究张老师广州市某实验中学初二(6)班信息技术课全班20名男生,15名女生她困惑的是,在翻转课堂中间课堂讨论的效果不是太好,因为大家表面看起来讨论很热闹,但是只流于形式,而且在小组里面,有的同学特活跃,有的内向的学生却是默默的站在一旁旁观。
因此为了提高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参与度,老师决定用行动研究的方法来改善这学期她的一个信息技术课。
在制定行动研究方案之前,张老师还和教研室的其他老师一起讨论,最终才得出了四步的一个研究方案。
我们来看一下她是怎么做的。
一起来分析课堂讨论的现状,听取其他老师对于提高课堂讨论参与度的设想;其次,她重新设计了自己的教学内容,尤其是课堂讨论的环节重新设计,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行动研究,撰写了总结和反思。
第一节课和最后一节课都发放了问卷,并对问卷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
确定了如此的步骤以外呢,张老师为了保证行动研究的效果。
五个行动研究效度标准:结果效度程序效度在进行过程中确定新的行动民主效度重视和认准收集和分析数据催化效度每节课后都进行反思和对话对话效度尽量考虑每个人的观点给学生表达想法的机会她还参考了Anderson Herr在1999年提出来的五个行动研究效度的标准。
比如说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不断的提出新目标确定行动研究的新内容,然后不断的收集和整理分析数据,对每一个人都尽可能的进行一个整理和反思,尽可能的与学生对话,考虑学生的观点和感受,鼓励他们呈现自己的想法,行动研究便开始了。
张老师邀请了三位同事来听她的课,为期两周的行动研究。
三位同事听课:1 课堂讨论与活动主题枯燥2学生学习兴趣不高3提问方式单调、枯燥4尽管课前学生已经完成了所有学习,但是在讨论发言中还是不够积极根据会议内容的结果整理,张老师发现主题比较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提问的方式等问题是需要首要解决的。
因此,张老师这一次选择了以“主题枯燥”这一点作为首要解决的问题,开展了第一轮的行动研究。
第一轮行动研究——————————课堂活动主题设计我们来看一下张老师以前的主题,重新设计了自己的课堂活动。
介绍互联网中获取信息的几种方式和技巧;介绍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鉴别和评价?我是旅游小领队假如国庆假期你要跟父母一起去北京自助游,作为旅游小领队,你需要事先查询一下信息:1要去那里?(安排北京五日游的最佳路线)——结果反思:部分同学不参与讨论2如何往返?(安排最合适的交通方式)一直在看社交网站或者3注意事项。
是玩游戏通过课堂观察的讨论进行反思之后。
张老师发现:改了主题之后,学生的兴趣普遍的提高了,有的学生说,下次旅游的时候,可以给爸爸妈妈们支支招了;有的同学说:咱要考虑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因此,这样的改变促成了学生更好的互助协作,也体现了良好的协作精神。
但是,在这一轮性的探究过程中间,张老师还发现:有的学生还是在写作中间不参与讨论,一直在看社交网站或者是玩游戏,部分同学这样的话,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积极性。
于是张老师把如何使这些学生也能够参与到小组活动中第二轮性的研究:部分同学不参与讨论。
张老师设计了课堂活动记录表,将每一个小组分到不同的角色。
然后这些角色还需要互评和自评,在课题结束之后上交。
一开始,学生还不太习惯记录这样的活动,也没有领会各个角色对于协作的意义,但是在第三周课堂活动开始。
课堂活动记录表,每个活动中有三到四个角色,每个学生认领其中的一个角色。
同时小组内必须进行自评和互评,在每次课结束后上交。
第3周:教学观察与反思:1 渐入佳境2 学生的参与度显著提高3 有些同学回报是猴子信心不足,担心自己表现不佳影响小组学生已经慢慢的进入了状态,而且课堂参与度也明显的提高,大部分学生都能提出自己的想法,但存在的问题是:有的同学在汇报的时候表现的信心不足。
而且担心自己的表现还会影响到团队的成绩,所以在小组协作方面还有待提高。
张老师又把“提升小组成员间的协作”确定为下一轮行动研究的主要目标。
第3轮行动研究:提升小组成员间的协作首先他要求小组间在汇报之前都需要进行预演,然后组内的成员要相互给到建议。
鼓励小组成员间的相互协作,每次小组汇报前都需要在组内进行预演,在内的成员给予建议。
同时张老师奖给每个汇报的学生一些小奖励。
通过这样的调整之后,张老师在教学反思的时候发现,第三轮性的研究,虽然是最难的网页制作专题课,但是学生也表现出了很好的参与性,部分同学能够进行一些比较深入的讨论了。
教学观察与反思:为期一个月的《网页制作》专题课,难度较大,但是学生已经能够很好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部分学生有较为深入的讨论,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学生之间也能够互相鼓励和支持。
通过课前和课中的一个问卷分析,张老师总结出三次的前后对比是个人的表现以及小组的表现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提升。
通过三轮的行动研究,张老师在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方面有了很大的改进。
她在同组(信息组)的教学会议上介绍了自己的行动研究的过程、反思和总结。
通过与其他老师的交流和沟通,张老师还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间因为人数过多忽略了某些学生“信息化课堂中的个性化学习”,确定下一学期的继续行动研究的主要目标:个性化学习。
推荐专家:苏州市电教馆馆长:金陵案例学校:江苏省昆山市培本实验小学(2013年下学期)案例学科:小学六年级语文研究方法:多班对照实验培本实小期中期末平均分比较:100、95、90、85、80、75、70.语文。
1、2、3、5四个班是实验班,4班是对照班。
用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进行翻转课堂以后,发现学生抽象思维的能力很好的发展了,因为他这个梳理文本的能力,发现问题能力都提高了,当场完成任务的能力也提高了。
像这个朗读的能力,这个朗读往往通过微课来完成,既有示范又有方法,然后朗读的水平也提高了,同学之间互相交流、交往的能力也提高了,这实际上是社会交往的能力,因此呢,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期末考试,实验班平均分85分,对照班90分。
实验班考前没复习,对照班考前复习一周。
改进办法:期中考试提前一个礼拜进行复习。
通过翻转课堂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强了,梳理文本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完成任务的能力,甚至于这个朗读的能力,这个语言表达的能力,那个社会交往的能力都得到发展,你应当相信他们,你只要正常地跟他们一起复习,一定能够取得好的成绩,情况就是这样来的。
期末考试,都进行了强化复习,实验班的成绩平均成绩全部超过了对照班。
对照班平均成绩90分。
同班教学有效性研究:新型教学法同伴教学参考资料:《同班教学法—大学物理教学指南》等案例对象:大学教师案例学科:大学物理研究方法:定量研究马老师开始是讲授法,发现课堂效果不太好:基础概念理解不足,如何提高课堂的学习效果。
开始查阅文献,文献研究的第一步,他发现传统的讲授法呢,注重的是知识的传递(信息的传递),而对于知识的理解没有太大的效果,学生的兴趣也不高,而对于大学生而言,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资源能够帮助其提高复杂的推理能力。
并且积极的同伴合作也可以有效的提高学习效率。
自主学习同伴协作第一轮研究:马老师通过文献研究了解到了讲授法对于学习效果的某些弊端。
第二轮研究:他把如何开展同伴教学定位于他的研究目标。
十年研究,终于在2005年的时候,他有一套固定成型的同伴教学法模式出来。
同伴研究法:采用专门设计的概念测试题来引导学生进行概念的解析和深入探究。
而这种方式呢,还是通过计算机的投票系统或者是卡片,引导学生参与课堂。
教师讲授→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由老师的讲授转变为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通过这一轮的行动研究,他得出了同伴教学法的这个概念。
但是他还希望检验同伴教学法的有效性,则开始了第三轮研究第三轮研究:有效性。
马老师选取的是大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物理导论》。
也就是《物理导论》课程作为研究对象。
研究涉及5名不同的任课教师。
第一年采用传统讲授法,后四年采用同伴教学法。
这门课程呢,通过时以一个学期为周期的,所以用了5年时间。
而他选择呢,5名教师同时进行研究,而这些老师都是采用同伴教学法,这里就有一个前提了,马老师需要对所有教授同伴教学法的老师进行统一的培训,这便是统一的培训内容,这样的研究设计呢。
课前:完成学习任务与相关测试;课中:每个学生提出核心概念,向同伴解释这些概念给学生一些概念问题,组织小组讨论,适当反馈课堂讨论参与评估考核也可以让5位老师又同样的一个课堂表现,但在研究结论的时候,也发现同伴教学法对于老师的个人的依赖感是不强的。
所以,推论是所有的老师都可以使用同伴教学法来提高他的课堂学习效率。
在学期开始呢,5位老师都进行了统一的前侧。
学期开始前——期末考试。
同样的题目考量到学生的学习前的水平,而在期末的时候呢,再进行一次后侧,有利于前后的对比。
通过对比分析连续5年的研究结果。
物理导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力的概念测试;力学基准测试。
连续五年的研究结果对比分析,采用PI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的差异性,表现在学生成绩显著增长。
测试平均分从第一年的66%上升到第二年的72%,后面三年也持续上升。
论证性研究:运用到其他学科:8个学院和大学提供数据,共涉及20门课程,81%学科的老师学生成绩都取得了明显提高。
研究数据表明:同伴教学法优于传统教学方法。
这便是马老师的4轮行动研究上海交通大学翻转课堂策略试点研究上海交通大学教学发展中心邢磊上海交通大学物理与天文系董占海在2013年所做的一个翻转课堂试点研究的结论。
教学研究是教学发展的重要抓手:翻转的效果?新方法的使用(体验);SOTL创新与传承;教学成果展示。
2013年我们教学翻转中心启动这一轮翻转课堂的试点研究,表面上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希望在这个学校范围之内,吸引一些教师来参与探究翻转课堂这种比较新的教学方法。
它对学生的学习所产生的真正的效果是怎样的。
那么背后呢,我们也是希望通过这样一种研究的方法,能够把老师们一线的教师能够卷入到这样一种活动当中,让他们对于这些新的方法有所体验,并且呢,能够形成一些自己的教学研究的前沿的研究成果,并且作为自己教学成果一部分的加以展示和包装这个是我们发展中心对这个研究的最终一个发展意向的定位。
最主要的意图是:翻转课堂到底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哪些影响。
我们为老师设计了两种研究的模式,是一个实验和准实验的研究设计。
一个是实验组,一个是对照组。
实验组的学生在学期中有2-3周的课时,希望通过这样一个两个小组的分数的比较来了解使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对学生的学习带来的变化。
在第8周,也就是翻转完以后,就立马对两个小组的学生都进行一个同一个考卷的学业成绩测试,用成绩来作为一个很重要的比较的应变量。
另外呢,还会给实验组的学生额外填写一个调查问卷,了解这些体验过这种方式的学生对这种策略的直观一个态度和倾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