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信仰的培育从基础教育开始
试论大学生法律信仰形成机制

试论大学生法律信仰形成机制[摘要]本文分析了法律信仰形成的心理机制,提出高校法律教育应该遵行规律,通过正确定位高校法律教育目标,改进教学手段,提高吸引力,促使大学生产生法律感情,最终形成法律信仰。
[关键词]法律信仰机制大学生培育一、法律信仰形成的心理机制1.法律信仰是个体通过主体的自身体验而逐渐实现内化的过程。
个体所具有的法律观念与法律行为规范,不是与生俱来,归根到底都是从外部获得的。
个体接受社会影响,通过接受、吸纳和转化,将社会要求的法律价值观、法律规范和法律行为方式等法律目标转变为自己的内部经验,成为一种现实的稳定的行为方式和性格特征,这个过程就是法律信仰的形成过程。
人在出生后一段时间内是无所谓法律约束的,其行为由本能冲动所驱使。
但个体只要在社会中生活,就不能不受到法律规范的作用。
从社会的角度看,法律信仰是使某一法治社会得以实现和持续的手段,如果社会所要求的法律思想、原则和规范没有被个体所接受和内化,法律的社会功能便无从发挥。
因而,任何一个国家都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舆论的力量,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个体的身心,力图促使它的每一个社会成员内化法律,形成法律信仰。
另一方面,就个体而言,如果个体没有将一定的法律原则和法律规范内化,那么他就很难表现出合乎法治社会要求的法律行为,也就难以成为法治社会所期望的人。
因而,个体在实践过程中,行为和思维模式不断地被动或主动地接受社会的塑造,掌握作为社会成员所应具备的法律观念和法律行为规范,逐渐对法律表现出忠诚意识、崇尚觉悟、巨大热情和高度信任,并成为其人格的一部分,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2.需要——法律信仰形成的心理动力。
马克思说过,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相关。
法律信仰也是如此。
法的存在,因人们的需要而产生,也因人们的需要得到不断的发展和完善,法律正是为了调整人们之间的利益问题而产生出来的原则和规范,它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利害矛盾和利害冲突的调整,达到对整个社会的调整,维护和促进整个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
培养法律信仰是指通过教育和其他手段,使人们对法律有深刻理解和坚定的信仰,从而自觉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权威。
以下是一些论述培养法律信仰的重要方法和途径:
1. 法治教育:通过普及法律知识和宣传法治理念,使人们了解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增强对法律的敬畏和信任。
2. 培养法律意识:通过法律教育和日常生活中的法制宣传,培养人们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和自律,提高法律意识的水平。
3. 案例教育:通过案例分析和研究,让人们深入了解法律的实施和应用,明白违法的后果和遵法的价值。
4. 基础教育:从小学开始,加强对法律和法治的教育,让学生在具备基本法律知识的同时,培养法律意识和法律道德。
5. 规范引导:政府和相关机构应该制定明确的法律规范,并积极引导和监督社会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树立法律权威。
6. 强化执法:加强执法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依法严肃处理违法行为,切实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公信力。
7. 宣传倡导:通过媒体、社会组织等渠道,广泛宣传法律的正义和公平,鼓励人们积极支持和参与法律事务。
通过以上措施,可以逐步培养人们对法律的信仰和敬畏,增强全社会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程度,从而达到维护法律权威和社会稳定的目标。
同时,也需要推动法律的改进和完善,提高法律的公正性和可信度,以进一步增强人们的法律信仰。
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制教育内容实效性的思考

三 、 高 “ 想道 德 修 养 与 法 律 基 础 ” 提 思 课法
制教 育 内容 实 效性 的建 议
通过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调查和分析 。 针
对 大 学 生 对 新 课 程 的 认 识 和 大 学 生 法 律 意 识 的现 状 , 从 以 下 几 个 方 面 来提 高 “ 想 道 德 应 思 修 养 与 法 律基 础 ” 法 制教 育 内容 实效性 。 课
6 .%的人 认 为 美 系 密切 ,08 人 认 为 关 系 18 3. %的 不 大 ,. 74 人 认 为 没 关 系; 回 答 “ 如 你 的 %的 在 假 亲友 找 你 借 钱 ,你 会要 求 他 出具 借 务 吗 ” 时 , 4. 8 %的 人 认 为 信 任 对 方 不 需 要 出具 借 条 , 6
为 贯彻 中共 中央和 中 宣部 、 育 部 关 于 加 教 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关精神 , 落实高校 思 想政 治 理 论课 新课 程 方 案 的要 求 ,06年 9 20
6 .%,对 思 想 道 德 修 养 部 分 更 感 兴 趣 的 占 08 1. 认 为 两 部 分 差 不 多的 占 1 %, 两部 93 %, 43 对 分 都 不 感 兴趣 的 占 56 .‰ 也 有 学 生 在 问卷 中 补 充 写 到 对 哪 部 分 内容 感 兴 趣 主 要 取 决 于任 课 教 师 , 为我 校 该 门课 程 的授 课 是 由 两个 教 因
一
及 “ 对大学 生犯 罪 问题 怎 么认 识” 。 你 时 回答 “ 很正常 , 大学生也是社会成员的一分子” 占 的 4 .%, 42 认为 “ 不可理 解 , 毕竟 大学生都 受过较 高教 育 ” 占 2 .%, 不 好 说 , 正 自 己不 会 的 26 “ 反 犯 罪 ” 占 3 . 在 问及 “ 想 通过 该 门课 程 的 3 %; 2 你 了解和掌握哪些 方面的法律知识” 有的 学 时, 生回答婚姻 法、 劳动法, 的学生 回答经济法、 有 合 同法等等 , 于这 个问题 的回答 , 对 学生所在 的年级 、 经历、 家庭 的教 育等不同 , 学生的想法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演讲范文

论法律信仰的培养演讲范文张旭科(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江苏徐州221008)〖内容提要〗文章认为,为何要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是从历史的角度看其有应然性和重要性,以及其是法治本身的需要;还认为,法律信仰的培养所面临的障碍是中国传统文化和旧的法律观念的影响、立法的膨胀、司法体制弊端的存在、法律效益的低下以及法律工具主义思想的存在等因素的结合,因此,要将法治精神的建设同市场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增强社会公众的权利意识,消融国家优位的理念,树立起社会优位的理念,加强对国家公职人员的教育和管理,增强国家公职人员的守法观念。
〖关键词〗法律信仰信仰培养法治法治精神依法论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提出的,得到人民群众广泛支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治国方略和价值选择。
像任何一个国家步入法治化一样,中国政府要步入法治化轨道,要建成法治国家,应具备以下两方面的条件、一方面是要有一套反映社会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法制制度体系;另一方面是要有社会公众对法律秩序所内含的伦理价值的信仰,即社会公众对法律忠诚的信仰。
如果说前者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后者就是法治得以实现的关键和法治精神得以形成的关键。
一个社会如果没有了社会公众对法律的信仰和尊重,那么就是再多的再完善的法律制度也无法促成一个国家法治精神的形成,那么要建成法治社会和合理、公正的法治秩序也只能是一种空想。
本文试就法律信仰的培养,推进法的精神形成的问题作以下几点探讨。
一、培养法律信仰的原因分析1.从历史角度看,培养法律信仰具有应然性和重要性。
法律信仰的产生并非是现代才兴起的产物,早在古希腊罗马的时期,就有了这一概念的雏形,随后经历了西方的各种宏扬法的正义的精神文化建设将其定形,如十二世纪中叶的罗马法复兴运动以及后来的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派和启蒙思想家的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罗马法基本精神的运动。
应该说在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不管是古希腊罗马时期的法学家们,还是西方人文主义者、自然法学家和启蒙思想家,都是致力于培养社会公众对法律的崇高情感,即重视“信仰”的权威。
论“基础课”教学中大学生道德信仰与法律信仰的培育

大 学生 是 承前 启 后 、 往 开来 、 系祖 国和 民族 继 关
一
未来 的一代 。“ 德 防线 ” “ 律 防线 ” 合 格人 才 道 和 法 是 的生命线 , 牢筑人 生 的这 “ 两条 防线 ” 大学 生思 想政 是
、
培 育 法 律信 仰 , 筑 “ 律 防线 ” 构 法
目前 我 国高 校 都开 设 了以 “ 基础 课 ” 为依 托 的法 大学 生 普遍 具 有 一定 的法律 知 识 , 一 些 但 治 工作 的根本 目的与要求 。高 校《 想道德 修养 与法 制 教育课 , 思
信仰是主体超越现实 、 超越 自我 、 追求最高价值 的 自我 意识 , 对 具 有最 高 价值 的对 象高 度 信 服 、 是 景 仰、 向往 和追求 , 并作 为精神 寄托 的思想倾 向 , 主体 是 对终极 价值 的追 求 。信 仰使 人 的 整个 精 神 活动 以最 高信念为核心, 形成一个完整的精神导 向, 并调动各 种精 神 因素 为它服 务 , 把某 种价值 信念 置于思 想 和行 动 的统摄地 位上 , 为价值 意识 活动 的调节 中枢 。信 成 仰是 人生 的“ 主心 骨” 是 人 的全 部价值 意识 的定 向形 , 式, 信仰 的偏 差 , 会造 成 人 生道 路 和 社会 发 展 的方 向 性错 误 。高 校“ 基础 课 ” 学 要 完成 对 大 学 生 道德 教 教 育 和法制教 育 的使命 就必 须 大力 培 育 大学 生 的道 德 信仰和法律信仰。
刘 余 香
( 阳师 范学 院 人 文社科 系 ,湖南 衡 阳 4 10 ) 衡 2 0 1
摘 要: 大学生对 法律是否信仰 , 高校 “ 是 基础课 ” 教学 目标是否实现的一个重要标志。教 师在教 学观念上应以大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律基础课程的影响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法律基础课程的影响[摘要]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根源,传统法律文化深深影响着中国从古至今的人们,现阶段的法律基础教学也深受其影响。
当前,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深入,法律基础课程被寄予更多的关注,望作为传统社会治理思想之一的传统法律文化能为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程;无讼法律文化;法律工具主义;德主刑辅;法律信仰前言1987年,根据国家教委的要求,普通高等院校设立了“法律基础”课程。
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合二为一,成为一门新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从此,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不再是单一的法学教育,而是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培育。
在教学的过程中笔者发现,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建设,学生的法律意识虽然普遍提高,但是学生仍深受传统法律文化的影响。
望作为传统社会治理思想之一的传统法律文化能为法律基础教育教学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及其形成中国法律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内容博大精深。
本文仅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中择其重点,加以论述。
(一)无讼法律文化在传统中国人看来,诉讼被认为是破坏社会和谐秩序的极端方式。
“无讼”是一种最佳的社会状态,且“无讼即德”。
无讼法律文化根植于古代中国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小农家庭是社会的细胞,长幼尊卑的家族式的等级结构强调“权”、“术”的专制集权思想,强调以“仁”、“孝”治世。
就连力主“以法治国”的法家,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所谓没有纷争和诉讼的“刑措”的境界。
孔予明确提出了无讼的主张,他郑重宣布:“听讼”是实现“无讼”的一种手段,“无讼”才是“听讼”的最终目的。
孔子提出的这一观点成为长达二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一以贯之的基本诉讼理念。
(二)工具主义法律文化在古代中国,历朝法典编纂的特色之一就是民刑不分,诸法合体,体现出泛刑事主义的特点。
对民众而言,法就是刑,人们谈法色变,无不视诉讼和与官府打交道为畏途。
法律信仰培植的对策

治国家 。 必 然 需 要 民众 法 律信 仰 的 确 立 。
关键 词 : 培植 ; 法律 信 仰 ; 途径
中 图分 类 号 : D F O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编 号 : 1 0 0 8 — 7 5 4 0 ( 2 0 1 3 l 一 0 3 一 O 1 1 7 — 0 3
人 的 意志 的反 映 和 表 达 。虽 然 目前 还有 阶级 的划 分 . 法 也仍 然 具 有 阶 级 性 。但 是 由 于 已 经 不 存 在 大 规 模 的 阶 级 对 立 现 象 , 因此 法 律 才 在 整 体 意义 上 真 正 有 机 会 代 表 绝 大 多 数 公
民 的共 同 意 志 ,从 全 局 角 度 而 不 是 某 个 个 别 领 域 代 表 并 维
人 权 利 益 的精 神 和 实 质形 成 高度 认 同 , 从 而把 守 法 内化 为一
种 自然 的行 为 习 惯 。 至此 , 法 制 教育 的全 部 任 务 就 完 成 了 ,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工作 在 为法 治 方 面所 应 尽 的 义 务 也 就完 意 义
责 之 一 就 是 要 带 领 人 民 群 众 实现 社 会 主义 法 治 。 建 成 社 会 主 义法 治 国家 。 法 是 党 带领 制定 的 , 法 确 认 了 党 的执 政 地 位 、 规 定 了 国 家 根 本 政 治 制 度 和 整 个 国家 的组 织 、 运行制 度 . 并 规
定 法 律 面前 人 人 平 等 , 所有政党 、 机关 、 社 会 组 织 和公 民个 人 都必须遵守法律 。 党模 范 遵 守 法 律 , 严格依法办事 。 既是 党 执
会 主义 的法 治 化 建 设 具 有 重 大 的 现 实 意 义 。
法律信仰培养研究论文

法律信仰培养研究论文法律信仰是指个体对法律的信仰度和依赖程度,也是个体对于法律价值和权威性的信心和尊重。
法律信仰的深度不仅关乎个体的行为举止,同时也关乎社会的稳定和民主化程度。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法律信仰在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法治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法律信仰的培养研究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法律信仰的含义与重要意义法律信仰是指对法律价值和权威性的信心和尊重,也是对法律的信仰度和依赖程度。
法律信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意义:(1)维护社会稳定法律信仰能够约束个人的行为,减少违法犯罪,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2)促进法治建设法律信仰提高了公民对法律的认可度和遵从度,促进了法治建设的不断推进。
(3)实现公正正义法律信仰能够使人们对法律价值和权威性有更为深刻的体悟,进而实现更加公正的司法和公正的规则制定。
二、法律信仰培养的途径法律信仰的培养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以下几个途径:(1)着重法制教育法制教育是提高公民法律信仰度和促进法律信仰的重要途径。
通过法制教育,人们能够了解法律的基本知识和价值观,以此树立对法律的信仰。
(2)依法治国通过中国特色依法治国,每个人都能够看到自身和社会的变化,坚定依法治国、守法诚信的信仰,增强每个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制度的信任。
(3)依法审慎依法审慎是法律信仰的体现之一。
当公民遇到法律问题时,寻求合法途径解决,便是依法审慎。
只有依法审慎,公民才能真正地尊重法律权威。
(4)打造法治文化构建法治文化体系,需要综合考虑文化因素,让人们从情感上、认知上、情境上等多个方面接触到法治文化。
打造法治文化体系也能够促进法律信仰的增强。
三、法律信仰培养的影响因素影响公民法律信仰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巨变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也发生了巨变。
文化的多样性和法律的统一性在某种程度上冲突,特别是在偏僻的乡村,很多人根本不知道法律的存在。
(2)司法不公当前,在一些地区,一些部门的民众的信任度还不够。
如何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

让法治成为一种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形同虚设。
作为政法的一名学生,很快我就想到了“法治信仰”,这是出自政法的“法治信仰,中国立场,国际视野,平民情怀”,这16个字也是西法大精神的重要内容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规格。
当然,16字精神也是很深刻体现了我校“严谨求实文明公正”的校训,这对一代一代的政法人我们有很好的敦促作用。
通过一个学期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学习,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理论、基本内容、基本要求。
尤其是从内容上来说,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核心内容,执法为民是本质要求,公平正义是价值追求,服务大局是重要使命,党的领导是根本保证。
对于这些内容的学习,我进一步地加深了对法治信仰的认识,并产生了一定的思考。
应该说,从宏观层面来看,党的十八大报告已经是概括的非常到位了。
就是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
推进依法行政,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确保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
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
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这都是报告的原文,全部摘抄了,因为概括的很精到,所以不便修改,更加重要的是跟法治信仰这个主题是相关的。
当然,上面的是当从高度上概括了法治社会的建立与维护,这里我就再从主管方面谈谈我的简单认识。
主要是从简单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来进行分析。
○1法治信仰是什么?用一种充满激情与理性的口吻来表达,法治信仰就是社会主体对法理性认识基础上油然而生的一种神圣体验,是对法的一种心悦诚服的认同感和依归感,是以理性为基础的主体对法律全身心的理性化了的法的激情和激情化了的法的理性。
培养法治信仰

培养法治信仰在一个社会中,法治信仰被认为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社会进步的基石。
因此,培养法治信仰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幸福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什么是法治信仰以及如何培养法治信仰,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实践这一重要理念。
一、法治信仰的定义法治信仰是指个人对法治的认同和依赖,是一种对法律、法规和法律体系的坚定信念。
它不仅仅是对法治的形式上的认同,更是对法治原则、价值观和道德规范的内化和遵守。
法治信仰可以促使个人遵纪守法、尊重法律、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并建立一个公正、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
二、培养法治信仰的重要性1. 保障社会稳定:法治信仰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
当社会成员普遍具备法治信仰,他们将遵循法律规定,自觉维护社会秩序,不会以暴力或非法手段解决问题,从而增强社会的和谐共处和公平正义。
2. 推动价值观的形成:法治信仰将引导个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具备法治信仰的人更容易坚持正义、自律和宽容,他们将以道德法律为准则行事,不轻易做出违背公序良俗的行为。
3. 保护公民权益:法治信仰是保护公民权益的基础。
法律作为保障公民权益和自由的重要手段,只有个人对法治的信仰,才能促使政府和司法机构更好地履行职责,确保公正和司法的公正性。
4. 促进经济繁荣:法治信仰对于经济发展也至关重要。
在法治信仰的引导下,经济活动将更加有序和公正,各方面的市场参与者都能得到公平竞争的机会,从而促进了经济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三、培养法治信仰的方法1. 加强法律教育:法律教育是培养法治信仰的基础。
学校应该加强对法治的宣传和教育,教导学生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并教授法律知识、法律原则和道德规范,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2. 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是培养法治信仰的重要阵地。
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注重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纪观念,将法治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教育子女遵守法律、尊重法律,培养他们的法治信仰。
3. 加强法治宣传和宣讲:政府、媒体和社会组织应加强法治宣传和宣讲,提高公众对法治的认知和理解。
论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

收稿 日期 :2 0 — 2 l 0 90 一9 基金项 目:吉林省教育科学 “ 十一五”规划项 目 “ 校大学生信仰确立途径的研究” 的成果之一 ( 高 GH0 2 3 86)
Hale Waihona Puke 作者简介:齐依南 ( 9 5 ,女,廊坊师范学 院讲师 ,研究方向 :理论法学。 1 7 一)
三 、基 于 大 学 生礼 仪 失 范根 源 的 对 策 思考 我管 理 、 自我服 务 ,努力实 现礼仪理 论 内化 为学生 自 1. 认真规 划 ,统 筹安排 大学生礼仪教 育 的 内容 , 是规 范大学生礼仪 的 坚实基础。学校 礼仪教育 是一项 系统工程 ,理 应从娃娃 抓起 ,并贯 穿从幼儿园 、小学 、 中学直 到大学 的学校教 育全过程 ,因此 必须对 各级学 校 、各个 阶段 礼仪教育 的 内容进 行整体 规划 ,形成 完 整 的礼仪教育 系列 。 当前大学 校园 内,礼仪理论 教育还 很薄弱 。有必 要开设礼仪理论课程 ,使大学 生懂礼 、明礼、用礼 。有 条件 的学校 ,可以将其 列为必修 课 ,给 一定学分 ,以 提高全 体师生 的重视程度 。针对 大学生 而言 ,办 公室 礼仪 、求职应聘 礼仪 、网络礼仪 、国 际礼仪等 应该成 为教育 内容的侧重 点。 同时要不 断深化大学 生礼 仪理 论修养 ,不仅知道 “ 怎么做” ,也要 明白 “ 为什 么要这 样做” ,要注意对 礼仪理论及其 文化底 蕴的深入探 讨 。 2 理论与实践并重,拓展 大学生礼仪教 育的途径 , . 是规 范大学生 礼仪的 突破 口。大学 礼仪教育 ,仅仅停 留在理论层 面还不够 ,毕竟 礼仪不是 纸上谈 兵 。要通 过多个渠道 来不断加强认 识、规范行为。在实践层面 , 我们应让 礼仪操作贴 近实 际、贴近生 活 、贴 近学生 自 己,突出礼仪 实践 的针对性 与实效性 。在实 际工 作中, 可以通过海 报 、板报 、广播 、讲座 、校 园网络 等宣 传 媒 介 ,筹 建礼 仪服务 队 、礼仪 协会等 社团组织 ,以各 种礼仪方面 的相 关活 动为载 体 ,如演 讲 比赛 、情景模
大学生法律论文(5篇)

大学生法律论文(5篇)高校生法律论文(5篇)高校生法律论文范文第1篇1.法治环境的影响受传统的封建制度、历史文化的影响,的现实法律环境乱象丛生,人们对法律的执行与实施抱有质疑甚至无望的态度。
走访中的一些同学表示,他们有时候不得不“信人而不信法”、“信权而不信法”,“信教而不信法”,很多依照法律程序无法解决的事情,往往会涉及到一些特别人员或特别权力,权力滥用已经成为污染司法、污染行政、进而影响稳定的严峻因素。
2.传统文化的影响受宗教文化、政教合一制度的历史影响深远。
因而、权利信仰等代替法律信仰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校内的各个角落,使得很多藏区的高校生形成了义务本位、不重视自己权利的传统观念。
在需要用法律手段保障自己权益的时候,一些同学从主观上不会把法律作为爱护自己的手段,从心理上排斥法律的适用,对法律表现出茫然退缩、犹疑不定的态度。
这是由于在的现实生活中,还没有形成对法律信仰这种价值观的普遍认同,从而成为藏区高校生法律信仰危机产生的重要缘由之一。
3.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我国的高校生法制教育课虽然已经开展多年,但却始终从属于高校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特殊是2021年教育部将《法律基础》课程与《思想道德修养》课程进行整合后,从2021年秋季起,《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成为现阶段非法学专业高校生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
然而整合后的课程中法律学问部分被大幅压缩,只占整体内容的1/3不到,使得一些老师、同学均认为此部分的内容不甚重要,造成了在授课与学习的过程中的忽视。
高校也不例外,同学们往往针对考试突击背诵课本内容,而对法治的精神与内涵则避而不谈,更加不会对法律信仰进行深化探讨。
4.同学自身的缘由高校校内是一个小的社会,但是这个社会与真实的社会比较,显得更为简洁和纯粹。
现在的高校生经受挫折较少,社会阅历缺乏,对事物的熟悉不够深化,理论思维力量尚未成熟,还没有真正建立起自身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当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涌入校内时,他们的观念势必会受到影响。
法律信仰教学设计案例(3篇)

第1篇一、教学背景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法律信仰的培养已成为教育的重要内容。
法律信仰是指公民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和尊崇,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
本案例旨在通过一堂法律信仰教学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增强法律意识,培养法治精神。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法律信仰的内涵,认识到法律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法律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法律实践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树立法治信仰,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对象本案例适用于高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法律基础。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法律信仰的内涵,法律信仰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2. 教学难点:如何将法律信仰内化为学生的自觉行为。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视频:展示一部关于法治建设的短片,引导学生思考法治的重要性。
2. 提问:法治社会对个人有哪些要求?如何培养法治意识?(二)讲授新课1. 什么是法律信仰?- 通过讲解法律信仰的内涵,使学生了解法律信仰是对法律的认同、信任和尊崇。
- 举例说明法律信仰在个人和社会生活中的体现。
2. 法律信仰的重要性- 个人层面:法律信仰有助于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 社会层面: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基础,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如何培养法律信仰- 学习法律知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了解法律的基本原则和规定,增强法律意识。
- 参与法律实践:通过参与法律实践,体验法律的作用,增强对法律的认同和信任。
- 培养法治精神:树立法治观念,尊重法律,自觉遵守法律。
(三)课堂讨论1.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法律信仰?- 如何帮助他人树立法律信仰?- 如何在法治社会建设中发挥自己的作用?2. 小组汇报:每组派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四)案例分析1. 案例展示:展示一个与法律信仰相关的典型案例,如:某人在面对不公正待遇时,选择依法维权,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从法律信仰的培养谈法律教育的有效性

赔偿,同命不同价的规定使在同一交通 事故中丧失的生命得到了相差数倍的赔 偿……所有这些情况的发生不仅会造成 严重的伤害,同时也会让社会公众对整 体的法律产生怀疑, 影响到法律的有效
运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以, 要高度重视立法工作, 所 我们 通
忍的基础上, 才能通过协商、 谈判、 妥协、 退让等柔性方式化解矛盾和冲突。只有 经过充分的协商与调和后,最后在不同 利益、 不同声音之间, 才能充分磨合 , 求 同存异, 形成 1 1 2的局面。 +>
神。这就要求 : 首先 , 法律以保障人权 为
立法过程 要坚持 民主立法 ,要反映 主 旨。 法律的制定、 实施应该 以尊重和保 出不同身份、 同群体、 不 不同阶层 的利益 障人 的基本权利为主 旨,并使社会公众
对侵犯的利益进 行有效 的救 济和保 护。 诉求。科学发展观 的一个重要 内容就是 充分享有 自由与平等。一个人如果没有 真正的法律不是我们 外化 的法律条文 , 构建和谐社会 。而和谐社会就是利益多 人权 , 不能实现 自我价值 , 就 而最有效 的 而是我们内化的法律信仰 。 法律 必须被 元时代 的特有名词 , “ 是对 多种声音 、 多种 保 障人权的 方式就 是运用 法律的手段 。 信仰 , 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 [ 。1 1 本文从法律 利益之间相互 关系的平衡和界定。在社 给予人权肯定和保障的法为善 法,而践
从 ,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 利 ,使得他们 的诉 求在更为广泛 的空间 恶法必然被社会抛弃。“ 真正的法治主义 I
制定得 良好的法律 ”1 。1 2 所以, 法律若要得 到 自 的遵守和服从 , 觉 形成人们 内心的 信仰, 那么法律本身必须是良法, 而不能 是恶法。 恶法一经颁布实施 , 同在源 就如 头把整个河流给污染 了,这样的法律越 是得到有效 的贯彻执行 ,就越会给社会 公众带来更大的伤害 ,如收容遣送制度 使一个 叫孙 志刚的青年 非正常夭亡 : 没 有修改的拆迁条例与 “ 珍”“ 唐福 、 自焚” 等词汇高度相关:现有的国家赔偿法使 个无端认定有卖淫行为而饱 受屈辱地 关押数 日 之后的姑娘仅获得七十多元的
大学教育中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探究

后果 。 的同学则是当 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 害时, 有 却不懂得 如 如有的大学生在打工过程 中拿不到钱 , 甚至还被罚钱 ; 的 有
法律意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 意识体系 ,是人们关于法律的 何用法律来保护 自己。 思想 、 观念 、 知识 、 心理 的总称 , 包括对法律本质 、 作用 的看 法 , 对 现行法律 的要求 、 态度和评价 、 解释 , 对人们 行为的法律评价 、 法 毕业生毕业时不知道怎么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 ;有 的大学生在
是 玩火 自焚 。
1全 面深刻地理解法律理论知识 , 忌一知半解 , . 切 甚至断章
根据 中国犯罪学研究会会 长、j 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所 取 义 E 做 的一项调查 ,9 5 16 年我 国青少年犯 罪在 整个社会 刑事犯罪 中
例如 , 几乎所有 的大学生都知道盗窃是一项违法行为 , 并且 约 占 3%, 中大学 生犯罪约 占 1 “ 革” 间 , 3 其 %;文 期 青少 年犯罪 旦达到法律界定的数额时就会衍化为犯 罪行 为。 但是在对“ 盗 开始增 多 , 占整个刑事犯 罪的 6 %, 0 其中大学 生犯 罪 占 2 %; . 而 窃 ” 5 的理解 时 , 大部分大学 生都认 为其行为必须是秘密 地进行 , 近几年 , 青少年犯罪 占社会刑 事犯 罪的 7 %~8 %, 中大学生 并且必须手持一定的作案工具 ,进而对相关人员造成 了直接 的 0 0 其
一
、
尤 为可悲 的是 ,甚至连一些法律专业 的学生都认为懂法就意味 的是遵法 、 守法 , 心底树立对法律深层次的信仰 , 从 敬畏法律 , 以 着具有法律意识 , 对法律知识一 知半解 , 至曲解法律 , 甚 妄图利 法律作为 自我行为的标尺 , 不敢越 雷池一步 。具体来说 , 做 需要 用 法律来谋取一些非法权益乃 至掩饰犯罪 。 这样做的结果 , 只能 到 以下几点 :
对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

对当前高校法律基础课程教学的思考崔佳杨永峰(张家V I教育学院法政系,河北张家V1075000)喃耍]本文对当前高校法律基础教育存在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一些改善的建议。
[关键词】法律基础课程;法律素质;法律教学一、高校法律基础教育的目的正如高校两课基础教育中加入法律教育的目的,我们希望培养出具备法律素质,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理念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法以社会公平正义的化身而存在,认识、认同法律,自觉守法,自觉运用法律、维护法律尊严,是法律教育的真正目的。
我们不仅仅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概念知识,更重要的是培育法律的信仰。
信仰是人类的永恒追求,是人精神的归宿。
一旦拥有了信仰,人类不仅仅会崇尚、追求其实现,而且会积极地尊重、维护它的尊严。
如果说知法是守法的前提,那么法靠崩田是守法的实质条件。
毫无疑问,法律信仰是所有法律教育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并树立的,对我们也不例外。
而目标的实现不是介绍法律知识概念如此简单,它需要系统的逻辑联系和清醒的本质认识。
对法的尊重和信仰应当内化在人们的世界观中,法律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人格平等、自治自律的精神,培养学生作为—个法治社会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
这些也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前提,法律基础教育肩负着缔造社会公正意识、捍卫往会公正精神的重任,同时也是开发思想的教育。
法治思想不可能通过直接灌输而获得,要靠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技术和手段的完美结合。
在具体的法律教士i立程中,教师要正确引导、善于启发,培养学生法律至上、法律至尊的意识,牢固树立“依法治国”、民主、自由、平等的法治思想。
二、当前高校法律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随着我国改革发展的深入,社会问题随着社会关系的复杂而逐渐地复杂起来。
近些年来,大学生的行为越来越成为社会舆论批评的重点,行为乖张、唯我自私、唯利是图,似乎成了80后、90后的代名词,为了目的杀人、抢劫,不惜以身试法,而在社会生活当中却又往往茫然不知所措,不知道如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等等这些让我们高校道德、法律考叟育成为关注的焦点。
浅析我国法律信仰之社会基础与改造

浅析我国法律信仰之社会基础与改造摘要:法律信仰是法治的基础,我国选择了法治,就是选择了以法律信仰为主导性的价值取向,从而实现法治就必须改造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
我国除了从西方法律文化中汲取必要的精神养料外,变革现行的法律制度,最低限度地满足正义诉求,保障人的社会属性和生物属性得到充分的展现,这样,法律信仰便会成为人们精神的需求。
关键词:法律信仰、社会基础、文化无论何种形态的社会,社会公众总有一种精神上的信仰对象。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在”人类信仰的世俗化过程中,冲破宗教信仰的藩篱向着信仰的现实化方向迈进,这一信仰的现实化方向代表了信仰世俗化的积极方面,扬弃了世俗化的消极方面即庸俗化的方面,这种信仰的现实化不是沉溺于世俗享乐,也不是以赤裸裸的方式恢复对盲目现实力量的崇拜,而是通过对现实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的、深刻的、全面的把握来塑造真实而崇高的信仰,它是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世俗生活与神圣的精神生活的和谐完美的统一。
”[1] 伯尔曼教授的《法律与宗教》一书在学理上分析了法律与信仰之间的”内在的、深刻的”联系。
法律意味着秩序,宗教意味着信仰。
经济与科技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人权的需求,则必然要求存在维持社会运作的规则,人们社会活动的可预见。
“人类必须有法律并且遵守法律,否则他们的生活将像最野蛮的兽类一样”[2],而这样的法律必须是极其具有神圣性,是可以被信仰的。
一、我国法律信仰的社会基础“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3]”形同虚设”的法律,在于不被人们信仰所致。
当法律”形同虚设”时,法治--一种”法的统治”必然会被人治所替代,法治精神亦无法转换为中华民族的整体精神。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法治进程的脚步在加快,法律法规的内容基本涉及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也不可避免地面临法律信仰缺失状态。
(一)传统文化基础深厚,法律信仰受到抑制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法律信仰属于一种典型的伦理价值型法律信仰”,”伦理的法律化、法律的伦理化及法律与伦理的界限之模糊导致了中国古代伦理信仰与法律信仰内在的一致性”。
法律信仰从娃娃抓起

法律信仰从娃娃抓起
刘效仁
【期刊名称】《江淮法治》
【年(卷),期】2004(000)011
【摘要】前不久,《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草案)》在媒体公布,并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特别邀请青少年可以通过写信、打电话及参加座谈会等方式,对这部与自身密切相关的法规提出看法和修改建议。
【总页数】2页(P16-17)
【作者】刘效仁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922.183
【相关文献】
1.反思中国化的法律信仰——法律信仰命题的再商榷 [J], 崔雪丽
2.法律信仰教育对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的重要性——预防重新犯罪视角下的青少年法律信仰教育 [J], 王学梅;贺志明
3.法律信仰的中国土壤——法律信仰的基础性分析 [J], 王荔
4.论法律信仰的培植--基于我国公民法律信仰缺失的语境 [J], 林培晓
5.后乡土社会与法律信仰:我国乡土社会法律信仰培育路径探析 [J], 王文奎;申毛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律信仰的培育从基础教育开始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仅需要职业法律人,也需要普通民众信仰法律,而中小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是全民法治观念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
“中小学生法治宣讲团”的运行将有助于落实中小学社会主义法治教育,完成普法教育目标。
依托高校的教育资源,组织专业教学团队,广泛吸收职业法律人参与其中,形成稳定的“法治宣讲团”讲师资源库。
明确法治宣讲内容,使法律知识具有体系性,保证法律知识的丰厚性,贴合中小学生的生活实际。
找寻最佳教学方法,将传统蒙学精髓与现代动漫手段进行巧妙结合,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达到最佳的效果。
最终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标签:法律信仰;法治宣讲团;讲师资源库;动漫手段我们坚信:“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
它不仅包含有人的理性和意志,而且还包含了他的情感,他的直觉和献身,以及他的信仰。
”[1]为了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不仅需要职业法律人信仰法律,而且普通民众,也应具备相应的法治素养,信仰法律。
而民众的法律信仰,应从基础教育开始培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法律信仰的培育应增强中小学生法治宣传教育的实效性,进而逐渐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针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可以成立专门的“法治宣讲团”,其目的是落实中小学社会主义法治教育,从基础层面完成“七五”普法教育的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培养中小学生的法律信仰。
一、“法治宣讲团”需有专业教学团队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教师一般均毕业于师范院校,没有法学的背景,理解、讲授专业性较强的法律知识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一般中小学法治教育处于真空状态,目前亟须解决的就是谁来教的问题?以我国目前的法学教育水平而言,如果发挥教育系统自身的优势,结合政法系统的支持,完全可以重新规划教学资源,即将高等教育与中小学教育紧密结合,使政法系统的社会资源与学校教育相配合,在合理、有效利用既有资源的基础上,完全可以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操作性,达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法治宣讲团”组织的构成。
鉴于政法系统职业法律人的工作性质,以及超大的工作量,所以从现实考虑,宣讲团应以高校法學专业教师和研究生为主,职业法律人为辅。
在高校遴选热爱中小学教育的教师和优秀研究生成为“法治宣讲团”成员,同时在法院、检察院、司法局、公安局,邀请优秀法官、检察官、律师、公安干警及其他热爱中小学法治教育事业的社会工作者,成为“法治宣讲团”成员。
其次,“法治宣讲团”讲师的遴选。
为了保证“法治宣讲团”的长期、稳定的运行,必须要确定大量的讲师,这就需要确定法学教育资源较好的高校为“法治宣讲团”教育基地。
“法治宣讲团”教育基地需要有明确的活动方案,对于“法治宣讲团”讲师的遴选和运行机制要有明确的说明。
同时,“法治宣讲团”的活动可以和高校学生的社会实践对接,这样既能保证学校投入的动力,又能增强学生参与的热情。
在“法治宣讲团”讲师资源稳定的情况下,应该建立严格的遴选与培训,以保证讲师团成员有爱心、有耐心,同时保证法律知识的准确性。
就遴选而言,应该从政治素质、性格类型、专业素质、形象气质、沟通表达等五个方面予以考察。
确定了讲师团成员之后,应由专业的教师进行更深入的指导和训练。
最后,“法治宣讲团”运行的对接。
“法治宣讲团”的运行,需要使用方——中小学校的配合。
目前,“法治宣讲团”的供需双方是存在一定矛盾的,由于受课时、升学率等问题的制约,作为需方而言,中小学不一定欢迎“法治宣讲团”来校进行法治教育。
作为供方而言,“法治宣讲团”讲师的工作本身就是义务奉献,不应该再增加其人为的负担。
所以,第一,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将法治教育纳入中小学的教学计划中来,使其成为考核的一部分。
第二,教育主管部门需要将其纳入监督体系中。
第三,在“法治宣讲团”中分化出一个外联部门,专门负责联系教育主管部门和需方的中小学校。
组织“法治宣讲团”专业的教学团队,可以将高等教育中优秀的资源予以充分的利用,在高校教师的配合下,更好地激发大学生参与、互动、思辨的热情,从而切实提高中小学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
二、“法治宣讲团”应明确法治宣讲内容专业的法学教育研究者更多地关注职业法律人的教育与培养,基本上无暇顾及中小学法治教育,而中小学教师也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来研究这一内容。
因此,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一个重点问题是教什么?目前国内的中小学校几乎都没有开设法治教育的相关课程,现有的《中小学法治教育读本》系列教材是由各省单独撰写、出版,其内容非常简单,且缺乏体系性。
对于法治教育的内容,可以进行系统的调整。
首先,使讲授的法律知识形成体系,这有利于塑造学生的法律观念。
推进法治社会的建设,不仅在于国家层面的制度设计,更需要全体公民守法、依法办事、监督法律的运行。
为此,国家进行了大规模的普法活动,但效果都不是特别的明显。
提升民众的法律观念,教育是根本。
法学教育既是精英教育,也应是大众教育。
法学的精英教育定位于高等院校,精英化培养的人才将从事专门的法学类工作,比如法学研究、立法、行政执法、司法、法律服务等。
法学的大众教育应该是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进行法律常识、观念的普及,也就是增强民众的法治观念,让民众知法、守法。
法律属于系统的社会科学,具有较强的体系性,所以进行中小学生法治教育,其内容设定需要科学的编排,建议由资深的法学家领衔,吸收专业的中小学教育专家联合研讨,制定合理的方案。
其次,保证法律知识的丰厚性,这有利于学生完整地掌握法律规则与观念。
育人的工作非常艰巨,传统的启蒙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行为规范,经典蒙学读物《千字文》中有:“节义廉退,颠沛匪亏;何遵约法,韩弊烦刑;释纷利俗,■皆佳妙。
”《弟子规》中《信》的部分也提到:“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其目的是塑造学生礼义的观念,规范其行为,进而影响他人。
虽然我们目前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但是教育的基本目的没有变化,变化的是内容。
我们现阶段的教育内容应该适应时代的需要,增加法律规则与观念的部分。
因此,每一个法律知识点所包含的信息量都很大,有着深奥的法理依据和复杂的社会环境,所以保证法律知识的丰厚性,会使中小学生的法治观念与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有良好的兼容。
再次,明确法律的权威性,能够激发中小学生对法的信任、信心和尊重。
公元前536年,子产“铸刑书”于鼎,其目的就是要借助鼎的权威性来保证公布的成文法具有权威性。
而今,在讲授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强调法律的权威性,使学生能够对法律产生归属感与依恋感。
只有营造普遍的法律情感氛围,法律最终才能找到自身正当性与合理性的真正基础和根源,也只有在这个基础和根源当中,法律才能获得真正的、有普遍社会感召力的神圣性。
由此,法律的至上性和最高权威也才能得以真实的确立和维持[2]。
最后,贴合中小学生的实际进行法治教育,有利于达到预期效果。
中小学属于教育的启蒙阶段,应该借鉴传统的蒙学经验,在法律知识的编排上适应中小学生所面临的学习、生活实际,能够具体教授学生为人、处事,了解基本的社会法律规范。
三、“法治宣讲团”要找寻最佳教学方法心理学研究证明,我们能记住听到的20%,看到的30%,看到并且听到的50%,说过的80%,说过并做过的90%[3]。
所以,“法治宣讲团”在结合记忆规律的同时,再考虑中小学生区别于大学生的特点,探寻最佳的教学方法。
首先,从传统中汲取营养,将传统歌诀应用到教学中。
明清时期的歌诀读起来朗朗上口,使之与法治教育相结合,可以使法治教育寓教于乐。
“法治宣講团”的讲师可以将中小学生应学的内容编成歌诀,既符合中小学生的记忆习惯,又便于记忆,这样就使学习法律基础知识过程具有了一定的趣味性。
比如,在讲交通法规的时候,可以使用的歌诀是:“路上学生莫嬉戏,走路靠右别儿戏。
车内勿把头外探,翻越栅栏小命堪。
”①其次,多媒体和网络的发展,为我们创造了一个全面的学习交流的环境。
在这种多元的学习体验环境之下,可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予以配合,将动画制作、漫画配图、游戏场景再现等方式融合到课堂教学中。
中小学生性格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因此需要在知识讲授过程中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很好地调动课堂氛围,更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学方法是法治宣讲的重要一环,决定着教学内容的实施情况,所以在发掘优秀传统因子的同时,必须善于应用中小学生感兴趣的动漫等手段,才能达到法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四、结语对法律问题解决结果的正确认知,需要社会整体法治素养的提升和法律观念的普及。
社会需要正义,但每个人对于正义的认知不同,践行程度也不同。
对于法官裁判的案件,当事人是否能够全部接受,需要其本人具有一定的法治观念与素养。
所以,建设法治社会、法治国家,民众法治素养的提升与法律的建设同等重要。
良好的法律需要社会民众认可,信仰法律,更需要民众积极、热切地践行。
而这种对法律的信仰,应该从中小学生抓起。
中小学生法律信仰的培育需要国家机关、教育系统、政法系统及相关社会力量的联动与配合,只有全面协调好各方面力量,形成一个良好的互动机制,才能使“法治宣讲团”真正地运行起来。
“法治宣讲团”的运行将使中小学生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及参与社会实践必需的法律常识、明确其行为规则,使其自觉遵法、守法,进而引导中小学生参与法治实践,逐步形成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的价值认同、制度认同,最终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从而提升全民的法律信仰。
参考文献:[1][美]伯尔曼.法律与宗教[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2]姚建宗.信仰:法治的精神意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7(2).[3]柳夕浪.课堂教学临床指导——教学行为的分析与指导[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刘小平.中国法律信仰论的内在悖论及其超越[J].法商研究,2014(2).[5]冯学伟.法制史歌诀[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