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杭的地名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余杭的地名文化(1)
章蕾内容摘要:“余杭”之名最早见于春秋诸史籍,属吴越领地。”余杭”一名名间流传来源于”大禹治水“的故事。现在的余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余杭区和余杭镇。余杭区的地名来源历史悠久。关键字:余杭地名由来传说一、绪论本文试从余杭区主要城镇街道的地名入手,分析余杭区地名文化。二、本论“余杭”之名春秋时已见诸史籍,属吴越领地。余杭区全区总面积为1220平方公里,辖14个镇、1个乡、4个街道。余杭州是杭州古代时的一个称呼,也就是“杭州”一词的来源。以前杭州州治(不同朝代称呼不同)在隋朝时曾设于余杭县县治(今余杭区余杭镇) ,后来州治迁治钱塘县县治(今杭州市区的上下城区就是),杭州历史上曾用名很多,有临安,余杭,钱塘等,行政级别也有很多不同,府、道、郡都做过,所以后临安府,余杭郡,杭州道等等不同名称和行政级别的组合。余杭区现辖余杭、仓前、瓶窑、塘栖、鸬鸟、良渚、闲林、乔司、运河、崇贤、仁和、径山、黄湖、百丈14 个镇,中泰1个乡和临平、南苑、东湖、星桥4 个街道。说到余杭就不得不提到两样东西——大禹和苕溪。记得初中的校歌第一句话就是这么唱的,“宝塔山下,苕溪水旁……”。在余杭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原来这里本是一片汪洋,人烟稀少。夏禹治水来到这里,遇到一位姑娘,他向姑
娘讨教如何治理这片水患。姑娘给了夏禹一只碗。教他将碗沉入水底,不一会儿,水便哗哗地流进碗里。姑娘还教夏禹上径山凌霄峰上采来凌霄花,去碰一下浮玉山上那棵最小的灵芝草,夏禹按照姑娘说的去办。不一会儿,山动地摇,轰隆一声,就变成了两条溪,还长出了苕草。这就是现在的东苕溪,西苕溪。沉碗的地方,便是现在的南湖。原来,姑娘是龙王的女儿。为纪念这位龙王女儿,故把山命名为娘娘山(属舟枕)。大禹是夏朝的一位治水英雄,四千多年来于夏禹治水为后人造福的功绩在人们头脑中深深扎根。宋代苏东坡有“看山识禹功”之诗句,赞誉大禹。余杭三面皆山,山皆发脉于天目而迤逦,山川秀丽,风气淳朴,所谓龙飞风舞到钱塘。古时,每当天日万山之水倾泻,洪水泛涨冲决,淹没村庄,土瘠民贫。《余杭县志》记载:“相传神禹治水会诸侯于会稽(绍兴)至此余杭登陆。因名禹杭。”当时,大禹治水巡视至娘娘山,见山顶有石穴,维舟于此,故把此山名为舟枕山,即娘娘山。余杭区内各镇取名别有千秋:余杭镇打历史文化牌。余杭镇历史悠久,自秦王嬴政二十五年(前222)建县时起,即为余杭县县城,直至1958年,历时2180年。隋开皇九年(589),曾是杭州州治。故道路名将选择一些突出余杭悠久的历史文化为主题拟名。如:州治、县治、禹杭、大禹、夏禹、在城(余杭镇曾名在城镇)。在余杭镇境内,移用境内名胜古迹、山、水、村庄、桥梁命名。比如,舒公
(舒公塔)、南苕溪、金星、通义、凤北(凤凰山北麓)、昭雪、求实等。良渚做足玉文章。良渚镇以“良渚文化”闻名,尤其以玉、石、陶器著名,良渚镇的道路名称就做起“玉”文章,拟定的路名有:玉柱、玉牌、玉锥、玉钺、玉龙、玉镯、玉鸟、玉冠、玉鱼、玉龟、石梨、石康、黑陶、古陶、陶杯、陶罐、陶鼎等。闲林主打休闲牌。闲林,是个老地名。宋时置闲林酒库于此。闲林镇的地名以休闲主题拟名。如:闲林、闲雅、休闲、林苑、林涛、林海、雅林、美林等。等等。(一)、余杭镇余杭镇是古县城。公元前222年,秦建县时,即为余杭县城,直至1958年撤县止,历2180年。[①] 一说,余杭原名“禹航”因大禹治水经过这里而得名,后改称余杭。今禹航路上仍有一巨“大禹治水神像”以纪念其治水的功绩。秦汉时,设余杭郡[县]三国吴都大将凌统就是镇守此地,后立有凌将军祠。百家姓中有另一说,大禹治
水后,洪水退去,留下了很多多余的航船,封块地给他一个儿子管理,称为余航,天长日久,演变为余杭。余杭镇素
有“七十二条半弄堂”之称。一头不通的“半条弄”其实不止一条,有玉台弄、玉带弄。有的弄巷已经消失,如太炎路的松阳弄(今余杭中学健身房址),通济路的武昌弄(今教导大队址);也有未定名的弄及弄里套着支农的,如观音弄、大夫第、白家弄、上务弄等。余杭的南苕溪苕溪有五条,从临安到余杭一段称南苕溪,又名“余不溪”。为何又称余不溪呢?相传太
湖龙王膝下有五个女儿。长女名叫东苕,次女名叫南苕,三女名叫西苕,四女名叫北苕,幼女名叫中苕。南苕生得最漂亮,从小被宠爱,娇生惯养,养成了极任性的脾气。稍不顺心,她就嘴唇一翘,说:“余不!”余,古汉语为我;不,同否。她张口闭口“余不”!因而,人们就叫她为“余不公主”。余不公主长大了,到该结婚的年龄,上门求亲的络绎不绝。扰得余不公主心里十分烦恼,就溜出龙宫到外面散心。这一日,她从德清出发来到了余杭、临安交界处——青山。见这里的青山耸翠,绿水环碧,景色十分妩媚,就上了山。到了一处,被山间水沟的叮咚声吸引住了。这时,不远处传来了叮叮的凿石声。她朝声响的方位寻去,到了凿石匠身旁,好奇地看他凿石。过了一会,便搭讪起来。小石匠名叫莫若良,不过二十来岁年纪,虎背熊腰,和蔼可亲。余不公主看了十分欢喜,就主动攀谈,两人情投意合,难离难分,在苕溪边成了家。不久,生下一对儿女,一家四口,夫妻恩爱,家庭和睦,邻居个个羡慕。再说东洞庭老鼠精得知余不公主长得十分美丽,有意娶她为妻。它费尽脑汁偷来越王八把佩剑,向太湖龙王求亲。太湖龙王收下聘礼,答应择日成亲。太湖龙王回到后宫,一问余不公主出宫游玩去了,知事情不妙,立即带领虾兵蟹将出宫追赶,觅到青山苕溪边,找到余不公主。余不公主见父亲到了,忙叫丈夫莫若良拜认岳父,叫儿女喊外公。哪知,太湖龙王厉声道:“余不,你不能私自出走与凡
人同居,快跟我回去成亲吧!”话未说完,拉住余不公主就走。莫若良见妻被拖走,拉住余不公主不放。这时,老鼠精见未婚妻被莫若良拖住,窜在莫若良身后,在他腿部咬了一口,痛得莫若良“呀”的一声叫,手一松,余不公主又被拉走了。
莫若良回头一看,是老鼠精在作怪,怒不可遏,拾起一块磨刀石,向老鼠精投了过去,一道金光闪耀,老鼠精现出了原形,被镇住变成了一座小山丘,名“老鼠山”。太湖龙王一见老鼠精已变成了一座小山丘,勃然大怒,朝莫若良一指,只听得霹雳一声,烈焰腾空,顿时出现了一座高山。余不公主痛不欲生,纵身向烈火中扑了过去,吓得太湖龙王慌乱了手脚,急忙用拐杖去拦。哪知已经来不及了,余不公主也变成了一座大山。那拐杖掉落在地,变成了一条溪,将两山分隔开来。苕南那座山是公山,苕北那座山叫作姥山。如今的青山大坝就筑在公山与姥山之间。而这一段苕溪就叫作南苕溪,又称“余不溪”。(二)、仓前镇本县粮食主要产地之一,兼产蚕茧、早笋。每年能够提供商品粮5000吨以上。南宋绍
兴二年(1132),建‘临安便民仓’,仓前之名,源于此。”[②] (三)、瓶窑镇“瓶窑古称亭市,南宋《咸淳临安志》载:‘镇北小山古称亭市山,山下村落以山为名’。《太平寰宇记》载:‘亭市村人悉作大瓮,今人谓之浙翁。’宋代,亭市山南麓建窑烧制陶瓶,是称窑山,亭市村因此得名瓶窑。”[③] (四)、塘栖镇“塘栖在旧时称作唐栖,别称棠郪、栖水、栖溪、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