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信仰
浅谈信仰

浅谈信仰21世纪,“信仰”一词被人们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究其原因,可以知道这是个信仰缺乏的时代而尤其是以新一年年轻人表现得更为突出,没有信仰,没有追求。
他们,或安于现状,或无欲无求,或麻木无知,被迫的为了生活而生活着,没有幸福和快乐可言。
谈信仰,首先,我们要理解信仰的含义。
所谓信仰,是指对某种宗教或对某种主义相信、服从和尊重,并以之为行动的准则。
信仰既是一种价值追求,也是人生的力量源泉,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道路和发展。
其次,信仰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超自然的,另一种是超社会的。
宗教信仰是超自然的,国家民族、政治信仰、文化信仰则是超社会的。
按其定义来说,信仰是人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层次和形态之一,它给人类带来的不只是光芒、梦想、尊严,同时,还帮助人们抵御心灵深处的黑暗、寒冷、孤独和绝望。
有些时候,信仰甚至比温饱、爱情,继而比生命都还重要,它支撑着人的意志战胜一切原本看来是不可能战胜的艰难困苦。
然而,我们中国有着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当我们回顾过去几千年中国在世界民族之林发展拼搏的历程,以及其他大国崛起的历史时,不难发现影响未来古国发展的因素不在物质层面,而在于精神层面。
当我们谈论当今国人的信仰时,一些人会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真正信仰什么。
也有不少的人会说,中国人信仰的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信仰唯物主义等先进理论思想和哲学观。
但是,国家的信仰不等同于民间信仰、个人信仰。
所以,很多人在信仰问题上已经陷入严重的空虚与混乱中。
新中国成立之初,虽然个人崇拜之风盛行,但时那是的中国人至少团结在毛主席等伟大领导集体的领导之下,恢复和发张经济建设,全国上下一片欣欣向荣之势。
但是,经历“文革”之后,一些国人就开始迷茫了。
传统文化的信仰被批判,马列主义被质疑,人们开始在经济发展和生活富裕中寻找信仰。
可是,这样的信仰没有了敬畏,只剩下追求物质上的满足。
时至今日,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是否有勇气承认,多数中国人心里其实都非常明白:中国社会中的伦理道德出了问题,价值观念被扭曲,精神支柱濒临崩溃。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

汉语词汇反映佛教文化:语言反映宗教信仰佛教的传入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汉魏至隋唐期间,佛教传入对汉语词汇有巨大的影响,随着佛教文化的广泛渗入,为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许多词语,在汉语词汇中留下了浓厚的佛教文化气息,使汉语中的词汇更加的丰富,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后,佛教用语与汉语词汇有机结合,产生了众多新词汇。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口语还是书面语,使用与佛教相关的词语或成语已经非常普遍,只是很少有人会觉察到而已。
下面都是佛法观念日渐世俗化而广泛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已成为汉语中通用的词汇,数量之多,难以尽述。
原中国佛教学会会长赵朴初先生说:“如果彻底掘弃佛教文化,恐怕他们连话都说不周全了。
”常用词语都有近五百条。
比如:现在、如实、实际、真谛、单位、迷信、无常、净土、慈悲、相对、如是、上乘、有缘、化身、忏悔、生老病死、菩萨心肠、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一丝不挂、芸芸众生、想入非非、盲人摸象、三心二意、在劫难逃、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执迷不悟、恍然大悟、当头棒喝、走火入魔……十八层地狱,十八罗汉,十恶不赦,七手八脚,八字没见一撇顽石点头,恶口伤人,称心如意,借花献佛,爱河,烦恼,浩劫,流通,家贼难防野狐禅,羚羊挂角,欲火,宿命,弹指,随缘,森罗万象,雁塔题名,悲观药医不死病,面壁,相应,皆大欢喜,挂羊头,卖狗肉,顺水推舟,看风使帆味同嚼蜡,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宗旨,单刀直入,单位,净土,空中楼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一心不乱,一报还一报,一丝不挂正宗,功德无量,本来面目,电光石火,叶落归根,四大皆空,头头是道,对牛弹琴开眼界,天花乱坠,无风起浪,无边,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头六臂,大千世界,口头禅,门外汉,习气劫后余生,抛砖引玉,报应,伸手不见五指,作茧自缚,作贼心虚执着,有口皆碑,在劫难逃水到渠成、拖泥带水、将错就错、七手八脚、半斤八两、千奇百怪、粉身碎骨、胆战心惊、感天动地、雪上加霜、剑树刀山、灰头土脸、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一心一意、心猿意马、去伪存真、人间地狱、借花献佛、天龙八部以及大开方便之门、解铃还需系铃人等等。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

浅析中西不同宗教信仰对语言表达影响中西方的语言在表达上有许多的不同,这种差异的产生有多方面的原因。
现在就宗教观念对人语言习惯的影响谈谈我对此的理解。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直接反映,两种截然不同的宗教观念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语言表达习惯的产生。
中西方的宗教种类繁多,我们只能以双方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来进行对比分析了,那就是中国的宗教和西方的基督教。
宗教是对神圣事物的信仰和追求。
为什么这里说的是中国的宗教,而没有说明具体是什么宗教呢?因为我觉得在中国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大多数的人都是佛道结合的,一般的民众大多只要有庙,庙里有佛、菩萨、神仙,他们就会拜。
所以才会出现有的地方居然有齐天大圣庙,当地的人们还是会郑重其事的,摆上祭品,对神桌上的悟空大圣进行膜拜,而西方的基督教信仰的是上帝。
可能就是因为在中国,宗教系统的模糊性让许多人都说中国其实没有真正的信仰,在中国所有的信仰都带上了浓厚的功利色彩。
这样的观点我觉得并不全面。
我们不能排除在中国存在着有的人只有遇上了不好的事情才想起要烧香拜佛的情况,但也不能就否定了那些每天都吃斋念佛的人的信仰。
据我所知,在我国广大的南方地区有很多人都是怀着极度虔诚的心去进香朝拜的。
我是崇明人,在我们那里还有很多老人供奉土地公,有的人家里除了土地公之外还会供奉有地藏王菩萨和观音大士等,这些人家大都至少会在每个月的初一、十五烧香、吃斋,更有甚者,每天一早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烧香拜拜。
西方虔诚的基督教徒,一个星期去教堂三次,我想在数量上我们的教徒们是不会输给他们的。
正是因为中西方宗教的信仰情况的不同,中西语言中用来表达有关宗教的词汇也有所不同。
比如,在中国,要是要提醒别人不要做坏事的时候,他们会说“人在做,天在看”,他们认为“老天”是“有眼”的;而西方在表达“祝你好运”的时候,他们经常会说“God bless you !”;在诅咒人的时候,中西方所用的词汇也是不一样的,我们一般会说“让你去见阎王!”,而在没有阎王概念的西方,人们会说“go to hell!”,他们的地狱相当于我们的地府;在中国我们说人死去,是说驾鹤西归,而在西方他们会说是上天堂。
浅析语言迷信及其根源

4结 语
语 言 迷 信 有 着 广 阔 的 生 存 空 间 , 乎 几
2 语 言 迷 信 的 表 现
人 人 都 是 语 言 迷 信 的 信 奉 者 。 言 迷 信 的 语 由于 愚 昧 无 知 , 民 对 很 多 自然 现 象 和 人 内 容 有 两 方 面 , 个 趋 吉避 害 ; 是 诅 咒 。 先 一 一 类 自身 的 现 象 不 能 做 出 合 理 而 科 学 的 解 前 者 已被 大 多 数 人接 受 和 使 用 , 们 从 来 人
过来 。正” 音“ ” 食毕 , 说吃“ ” “ 谐 挣 。 不 完 了 饭 , 说 吃 “ ” , 吃 “ ”了。 类 追 求 要 满 了 或 好 这
用 。【 ” 【】陈 永 艳 , 进 辅 , 建 . 2 张 李 迷信 心 理 研 究 述 吉祥如 意的话语 时刻伴随 着我们 , 已 习 并 ( ) 果 说 语 言 迷 信 产 生 并 存 在 于 人 类 2如 评[】 心 理 科学 进 展 , 0 9 J. 20 . 以 为 常 , 成 为 我 们 生 活 中很 特 别 又 不 可 早 期 蒙 昧 的 时 期 , 后 的 时 代 是 语 言 迷 信 [】陈 原 . 会 语 言 学 [ . 京 : 也 落 3 社 M】 北 商务 印 书 或缺的一部 分 。 的温 床 , 为 何 随 着 科 学 技 术 的提 高 以 及 那 馆 , 0 0 20 . () 凶 。 们 在 追 求 大 吉 大 利 的 时 候 , 教 育 活 动 的普 及 而 没 有 消 失 殆 尽 呢 ? 其 [] 克 木 . 学 技 术 丛 谈 [ ]北 京 : 联 2避 人 这 4 金 科 M . 三 自然 也 害 怕 凶 险 灾 难 的 发 生 , 往 从 语 言 中也 有 个 体 因 素 。 言 迷 信 很 多时 候 是 个 往 语 书 店 , 9 6. l8 上加以避讳 。 技在发 展 , 活在改善 , 科 生 人 体 偶 然 强 化 的 结 果 , 个 体 说 出一 些 话 语 [ 即 5 】蹇 璐 亦 . 信 行 为 的 心 理 学 分 析 [] 社 迷 J. 们 越 来 越 注 重 精 神 层 面 的 追 求 和 心 理 安 后 恰 好 伴 随 某 种 强 化 物 , 俗 地 讲 就 是 语 通 会 心 理 科 学 ,0 6 20 .
浅谈信仰

浅谈信仰信仰,一个熟悉而深奥的词语。
对于它,我们总有很多话要说,下面我就人应不应该有信仰以及我个人的信仰来浅谈信仰这一词。
信仰有科学信仰和非科学信仰之分。
非科学信仰是盲从和迷信。
科学信仰来自人们对实质和理想的正确认识。
我觉得一个人应该有信仰,并且还是科学的信仰。
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的选择和持有,是贯穿在人的世界观之中的一种意识规范,是人的心灵被某种主张、或说教、或现象、或神秘力量所震撼从而在意识中自动建立起来的一套人生价值体系。
一个人作为一个个体生存在这个五花八门的世界上,我们的生活中面对着太多的选择和诱惑,我们懂事后就会有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当然也有我们想要的发展路线,就是我们的人生方向。
当我们为人处事面对选择时我们心灵的精神力量——信仰会引领指导着我们去选择去面对,它决定着我们人生价值的取向以及人生的航向。
人存在与世上需要一个精神力量去面对所有的困难与挫折,正如保尔对共产主义革命事业的信仰一样,激励他面对所有的困难,所以我们存在与世上就需要信仰去帮助引导我们前进,并且还要是科学的信仰。
并且当人们信仰的某种价值超越了单纯为了个体功利的目的,变成群体、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时,对这种价值的信仰就会从纯粹为了个体追求的层面上升到社会利益的层面,从物质的、有形的层面上升到精神的、抽象的层面,从个体生命的有限性上升到人类社会与宇宙的无限性。
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以及对它的见解与定义是不尽相同的。
当你幼小熏陶于伊斯兰教的教化中,那么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当你幼小受教于基督教的感化里,那么,你的信仰可能就是上帝。
;如果你幼小污染于金钱铜臭之环境,那么,金钱就是你的上帝了。
对于我而言,我的信仰是多方面的,我觉得我是个唯心主义者,我相信心灵的力量,我信仰心态决定着行动,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我信仰人之初性本善,人及一切事物都是美好的,世界上的每个人都有一颗善心在心底,也许有的被搁置了,但是它存在可以被唤醒。
语言视阈下的大学生宗教信仰探析

Ab t a t Rei i u at s a l n u g he o e on Th ic l to fr l i u a t s a h e d ma n y b a gu g u d n e Th s r c : l o s f i i a g a e p n m n g h e c r u a i n o e i o s f ih i c ive i l y l n a e g i a c . g e
{ 吉 五 日
目
视 阈 下 的大 学 生宗教 信仰 探 析
刘坛 孝 ,张承 安
(. 沙理 工大 学 外 国语 学 院 , 南 长 沙 1长 湖
4 0 1 ;2长 沙理 工大 学 马克 思 主义 学 院 , 南 长 沙 105 . 湖
401) 10 5
[ 要] 摘 宗教 现 象是 一 种 语 言 现 象 , 宗教 思 维的 运 行 主要 依 赖 语 言 的 导 向 来 实现 。 宗 教 语 言 的 体 认 观 为 视 角 , 极 积
.
s u y,b s d o ei i u a g a e s e b d e h l s p y,c n it ft e f l wi g t e s e t :l a i g t er r l i u at o b td a e n r l o s l n u g ’ m o id p i o h g o o ss s o h o l n hr e a p c s e d n h i e i o s f ih t e o g i a mo y wi or a u s o o ils b r s i g t i h l s p ia o lf o ln u s i d a i n l f n to n h r n t c e v l e fs c a im y g a p n her p io o h c lm de r m i g i t i e to a u c i n;s e i g f r r a h c e kn o e l s b tt t e r l r y d bu g n h i o n tv s c o o y f o ln u s i nt r e s n l f n to u s i u i ei s b e g i g t e r c g ii e p y h l g r m i g itc i e p r o a u c i n;a d d r c i g t i t p o i a v e n i e tn her me a h rc l t o g t t l o r r c i a s e t r h u h o wa k t wa ds p a tc la p c s fom i g itc t x u lf n to . ln u s i e t a u c i n Ke r s: n v r iy s u n s e i o s f ih;r lg o s lng a e;gud n e y wo d u i e s t t de t ;r l gi u at e i i u a u g ia c
言灵信仰名词解释

言灵信仰名词解释
“言灵信仰”是一种对语言内在神灵的信仰,认为语言具有神秘的力量,可以影响和控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这种信仰源于日本的传统宗教原始神道,认为语言与神力相结合,可以影响人们的幸福和不幸。
在言灵信仰中,“言灵”指的是语言所拥有的神秘力量,类似于灵魂。
它认为人类有灵魂一样,语言也有灵魂,它统治着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同时,语言和事物之间的差异非常微妙,言即是事物,言即是事实。
因此,人们认为语言可以影响和控制事物的发展和变化。
此外,在言灵信仰中,名字也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
因为名字代表了个体,象征着自我和本心等。
如果名字受到损伤或诅咒,就会导致个体受到伤害。
因此,在日本传统文化中,人们非常重视名字的选择和保护。
言灵信仰体现了对语言的崇拜和敬畏,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界的敬畏和神秘感。
虽然现代科学已经对很多自然现象进行了解释,但言灵信仰在日本文化中仍然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文化、语言和信仰等方面,中国跟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异同?

在文化、语言和信仰等方面,中国跟其他国家相比有何异同?在文化、语言和信仰等方面,中国与其他国家存在着许多异同点。
下面,我们将就这些方面的异同进行简要介绍:一、文化1.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中西方文化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其中最为显著的一点是,中西方文化的核心理念不同。
中国文化主张个体与社群的和谐相处,注重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而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自由、权利和独立,侧重强调个体优先。
此外,家庭观念、教育方式、礼仪习惯等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2.区域文化的差异中国各地区的文化之间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南北方文化不同,东西方文化也有极大的区别。
因国土辽阔、历史悠久,中国文化自古就具有多元性和地域性,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区文化,例如广东民俗文化中的“南音”艺术、四川的川剧艺术、山东的孔庙文化等等。
二、语言1.语言种类的差异与其他国家相比,中文的发音、词义和语法规则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中国语言的独特性由多个方面构成,如声韵、方言、语法等。
在发音方面,中文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也是中文和其他语言最大的区别之一。
此外,中国历史文化制度及民族融合等原因,中文有非常丰富的方言,也给词汇的理解和表达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2.语言文化的影响语言文化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汉语是一门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语言。
汉字是中国唯一的文字,每个字都有着自己的形、音、义的表达,透过这些文化文本,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独特之处。
例如,汉字易画易懂、层次分明,随着文化的深入推进,不断地体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
同时,在语言文化交流方面,中英文存在着一定的难度差异,在语言文化交流上也有着不同的挑战。
三、信仰1.宗教信仰的差异宗教信仰也是比较显著的差异之一,中国主要宗教是道教、佛教和儒教,但同时,受到国度政策、国家文化影响等原因,中国境内也有不少信仰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
与此相比,西方国家的主要宗教是基督教,但近年来,在西方国家,多元文化融合的背景下,异教信仰的存在也越来越普遍。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旳保持和改革(续)
二、民族风俗习惯旳作用 1、民族风俗习惯对各民族旳发展进步俗习惯旳类型
一是好旳和比很好旳 二是谈不上主动或悲观旳 三是不好旳、有害旳
支持和提倡 顺其自然
教育启示他们提升 认识,依托他们自 己进行改革
伊斯兰教三大节日(二)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古尔邦节源于 宗教传说,说穆罕默德之前有位圣祖名易卜拉 欣者,一日梦见“安拉”(阿拉伯语Allah即真 主),“安拉”命令他宰杀自己晚年所生之爱子 易斯玛仪献给神,以考验他旳忠诚。当易卜拉 欣忠实地执行“安拉”命令旳时候,“安拉”又因 感念其忠贞,命天神送来一只黑头羯羊将易斯 玛仪替代了。为了纪念圣祖易卜拉欣对真主旳 忠诚和其子易司玛仪遵从父命、为主献身旳精 神,伊斯兰教法将12月10日这天定为古尔邦节。 又因上述故事体现了伊斯兰教旳忠孝观,我国 穆斯林又称“古尔邦节”为“忠孝节”。
鄂伦春族旳“仙人柱”
摩梭人旳“走婚”
泸沽湖畔居住着纳西族旳分支---摩 梭人,至今仍保存着“男不娶,女 不嫁”暮合而朝离旳“阿夏”走婚 制,世称“女儿国”和“母系社会 旳活化石“。
摩梭人旳“走婚”
飞檐走壁会情人
母系社会旳活化石
天葬
这是藏族旳主要葬式。当人停止呼吸后,有旳地域停 尸三五日,设灵堂、祭台,燃酥油灯,祭献多种食品, 请僧人念经,超度亡灵,亲朋吊丧。有旳地域则不久 送往天葬场,煨桑祭祀,请僧人念经、吹法螺,招来 鹫群啄食。死者家眷男性都参加送殡。送殡用具有些 弃置山间,不带回家。天葬在牧区盛行,各地都有专 门旳天葬场,一般设在高坡或山岗上,有人专门从事 此业。出葬之日,将尸体运到天葬场,挑断捆带,喇 嘛诵经,烧柏枝为香,鸣钹吹号。然后将死者尸体用 刀分割成块,专食死人旳秃鹫及鹰鸟见烟闻声而至, 俯冲而下任意啄食。不到几分钟时间,尸体便被啄食 殆贻尽,最终将骨头捣碎,与糌粑拌合捏成团饲鹰, 直至啄食尽净。人们以为尸体被吃光意味着死者已脱 离人间,飞升西天了。不然会以为是死者罪孽大,还 要请喇嘛念经超度。
浅谈信仰的力量

浅谈信仰的力量
信仰是人类生活中最强大的力量。
在世界上,无论你信仰什么,只要你坚信,就能带
来丰厚的成果。
而且,奉行信仰也能增长人应有的正能量,让我们可以把握生命黄金时刻,拥抱每一个黎明,这正是信仰的力量所在。
信仰能给人带来无限的力量。
一个人,只要肩负着属于自己的信仰,就可以突破任何
困难,不断前行,朝自己理想的地方去。
同时,信仰也是一种坚定信念,帮助我们摆脱
困境,承受苦难。
坚定信念,持续前行,抵抗困难,就是信仰的力量。
信仰还可以帮助我们超越自己,拥有更多力量,以正面的态度去面对生活的挑战,积
极向上的生活态度,能够激发更多的正能量,带给我们更多的快乐和积极的人生意义。
认
同信仰,就是从困境回归到力量的源头,在信仰的鼓舞下,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充满信心,
以更多的勇气去拼搏,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总之,信仰是一种力量,它可以改变我们的人生,让我们活得更加美好。
伴随着信仰
来的是更多的快乐,更多的激情,让我们坚持不懈,勇敢面对生活,走向更高更远的境界,最终实现一切未来的梦想。
浅谈对信仰理解和感悟

浅谈对信仰理解和感悟作者:吕睿智来源:《都市家教·下半月》2011年第07期我是一名在校大学生,这次到青海的调查实践让我深刻认识到了信仰的力量和其背后的巨大神圣。
由于从小接受共产主义的信仰的影响,如今到了藏传佛教圣地塔尔寺,再到穆斯林圣城东大清真寺,一路走来让我感受颇多,引发了我对信仰的思考和感悟,为此,本人就此问题谈一点粗浅的认识。
一、信仰来自于心灵的深处信仰,它是一种精神纽带,是一个组织或阶层,一个社会或国家的成员团结奋进的精神基础和精神动力,具有生活价值的定向功能,社会秩序的控制功能,社会力量的凝聚功能,行为选择的动力功能。
信仰是自己心里的一盏明灯,当代大学生的信仰关系到合格人才的培养,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大学生如何做到不迷失自我,是值得我们思考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来到青海,当看到塔尔寺里信奉者磕长头时的虔诚让我为之动容,而更多的是惊叹和崇敬,这一磕就是将是十万个,十万意味着什么,绝不仅仅是一个计数单位,他代表着一种坚韧,一种执着,一种追求和一种向往,而这一切汇聚成就了那永恒的信仰。
这信仰是神圣的,是不可诋毁的,他们甚至认为比生命更重要。
此刻我也深刻明白了信仰是心灵产物的内在含义。
它不是宗教,或政党的产物,宗教或政党只起了催化剂的作用,没有宗教和政党,人同样可以拥有信仰。
同样,如果宗教和政党仅仅从形式上对人们的行为加以控制以实现其统治目的的话,是不可能达到这种效果的。
只有一个人从心灵上产生对一个事物的相信与尊重才能产生如此深刻的影响。
这就要求政党在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加强引导的同时,重视人们心灵的感化与教育,发挥信仰的作用团结起来、众志成城,使人们共同应对不幸和灾难,促成整个社会的相互作用和支持,进而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要进步,需要凝聚全体人员的力量,一群没有对心灵坚强信仰的人,是不会形成一股坚强的力量的,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史就是我们学习研究信仰的生动教材,我们应当从中找到心灵上的共鸣,形成自己对心灵的坚实信仰——共产主义信仰,忠实于自己的心灵,突破传统和制度的束缚,唤醒内心的勇气,开发自己思维的潜能。
谈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藏族的形成、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

谈藏族的草原游牧文化—藏族的形成、语言文字与宗教信仰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我国的游牧民族藏族主体生活在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占我国陆地面积的1/4 强, 也是藏族的发祥地。
藏族与生活在蒙新高原的蒙古、哈萨克等游牧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游牧文化, 是中华民族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藏族人民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 亲密团结, 休戚相关, 患难相助, 艰苦奋斗, 共同缔造了我们伟大的祖国。
与其他各兄弟民族一样, 藏族人民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的贡献是多方面的。
藏族人民最大的历史功绩在于:开拓和保卫了伟大祖国的这块宝地,维护了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
与此同时, 保护了青藏高原生态环境免遭破坏和污染。
也就是说, 保护了孕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两条伟大的母亲河—长江、黄河。
使长江、黄河的源头没有被破坏, 被污染。
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59 年废除农奴制的40 多年以来, 藏区社会经济取得了空前巨大的进步, 同时也很好地保持了藏族传统文化与生活方式, 这表明物质文明的进步与传统生态文化是可以和谐并存的。
因此,研究藏族游牧文化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护好高原自然环境, 实现环境、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和谐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1 藏族及藏族形成的历史1 .1 藏族起源与民族的形成藏族, 卫藏地区族自称“ 博巴” , 安多地区藏族自称“乌” 。
人口541 .60 万(2000 年)。
最早起源于雅鲁藏布江流域河谷地带的农耕人和生活在高原地带以放牧为主的古羌人等。
公元7 世纪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各部落, 建立王朝, 从此结束了原始社会而进入奴隶制社会。
唐宋称其为“吐蕃” , 元明称“西蕃” 。
元朝在西藏地区设置由中央管理的三新宣尉使司、都元帅府, 管理包括西藏在内的全部藏族地区。
明代称西藏为乌斯藏, 清代称藏番。
宗教和语言

浅谈宗教和语言摘要:宗教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与语言密切相关。
对宗教语言的研究是语言学不能忽视的方面。
本文主要从宗教和语言的关系,通过挖掘宗教语言的独特意蕴来论述宗教对语言的支撑作用,并分析了宗教学和语言学想结合的必要性。
关键词:宗教;语言;支撑作用;宗教学;语言学宗教是人类意识的产物,宗教观念的发展又始终与人类认识的发展息息相关,而人类文化、意识又都离不开表达它们的形式——语言, 都必须以语言作媒介。
从语言史和思想史的角度看, 语言的产生虽与宗教无关, 但语言产生后,在人类活动过程中或多或少被赋予一种超人的力量, 于是, 产生了语言的灵物崇拜,随之语言禁忌产生,语言灵物崇拜发展到极端是咒语和咒符的出现。
此外, 语言具有表达、祈使、表感、交感等多种功能, 原始人正是利用这些功能, 使其在一定场合下使用的语言往往具有浓厚的语言崇拜色彩。
由于语言的灵物崇拜,原始人认为, 支配了语言就等于支配了语言所指称的事物。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由最初的自然崇拜发展出精灵、祖先和神灵崇拜,由多种崇拜发展到一种崇拜,由部落宗教演化为民族宗教以至世界性宗教。
而宗教的传播与发展离不开语言。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文化的各种形态包括宗教往往在语言中有所反映,即使人类远古时期的宗教现象也会或多或少在语言中留下痕迹。
语言深处隐藏着大量宗教学资料因而通过语言堆积层的考察, 可以看到宗教产生、发展、变迁的种种迹象和特点。
除此,宗教创造了大量的语言词汇,由此构成的宗教话语。
宗教的传播,对语言的发展变化,其典型表现就是形成了宗教语言,及宗教语言的独特意蕴,使语言学和宗教学结合更加紧密。
一、宗教语言(一)宗教语言的定义广义的宗教语言,不仅包括在宗教的典籍和各种宗教性质的活动中,信仰者之间彼此交流所使用的语言,而且还包括实物符号和动作、行为符号,这些都可以视为“宗教语言符号”。
也就是说,除了语言文字外,还有宗教实体礼仪、实体器物等,如向神祭献的礼仪行为及贡物、庙宇、神像、法器;信仰者佩戴的挂有十字架的项链,戴在胸前和手腕上的佛珠,宗教的服饰,以及远古的“图腾”等等,所有这些都是广义上的宗教语言符号。
浅谈信仰的力量

浅谈信仰的力量信仰是人类思想世界中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它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帮助他们克服困难,追求梦想,实现人生的价值。
信仰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心态、行为乃至整个社会的面貌。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浅谈信仰的力量。
1. 信仰与人的心态信仰具有塑造人的心态的能力。
当一个人拥有一种坚定的信仰时,他会变得更加乐观、积极,能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
信仰能够给予人内心的安定和力量,使人能够在逆境中保持冷静与坚韧。
2. 信仰与人的行为信仰对人的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的信仰决定了他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指导他的行为方式和选择。
例如,基督教教义强调爱与仁慈,基督徒会在生活中展现出关怀他人、奉献他人的行为。
佛教强调慈悲与舍己,佛教徒会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慈悲,以此来指导自己的行为。
3. 信仰与价值观信仰与人的价值观息息相关。
不同的信仰体系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基督教强调爱与宽容,崇尚平等和正义;伊斯兰教强调虔诚与奉献,崇尚公正和团结。
人们通过信仰的指引,树立自己的价值观,以此为准绳去判断和选择。
4. 信仰与社会进步信仰的力量不仅能够改变个体,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
历史上,许多重要的社会运动都与信仰密切相关。
马丁·路德·金的民权运动、圣雄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都是信仰驱动的社会变革的典型例子。
信仰能够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推动社会公平与和谐。
5. 信仰与个人成长信仰是人个人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信仰,人们能够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意义,找到追求卓越的方向。
信仰能够激发人们的内在动力,鼓舞人们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学习和成长。
6. 信仰与团队协作信仰也能够在团队协作中发挥重要作用。
在一个团队中,如果每个成员都有共同的信念和信仰,那么团队将更加默契,更加有凝聚力,能够更好地合作取得成功。
信仰可以成为团队共同价值观的基石,引导团队成员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7. 信仰与挫折与成功信仰能够在人生中的挫折和成功中扮演重要角色。
从语言学视角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

从语言学视角谈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者:葛囡囡来源:《语文学刊》 2014年第12期葛囡囡(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100089)[摘要]从国家近年来重视语言和文化的事实出发,从语言学视角论语言和文化的关系,作者在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化”的定义后重点论述了洪堡特的“民族语言和民族精神”和“语言的本质”、萨丕尔-沃尔夫假说及其他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认识,指出任何人都无法割裂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洪堡特;萨丕尔-沃尔夫假说[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610(2014)12-0033-03[作者简介]葛囡囡,女,黑龙江人,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语言学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篇章语言学、语料库语言学、专用语、语言和文化等。
李克强总理访问德国期间,中德双方10日发表的《中德合作行动纲要:共塑创新》浓墨重彩地肯定了已圆满结束的“中德语言年”活动对促进两国语言教学和文化交流的积极贡献,并提出建立中德两国语言文化学术交流合作机制,以加强汉语和德语教学在对方国家的推广。
[1]无独有偶,习近平主席在今年3月欧洲行中同德国汉学家、孔子学院教师代表和学习汉语的学生代表座谈时强调“掌握一种语言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并且从三个层面分析了语言的意义:其一,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重要工具;其二,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其三,语言是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
[2]学者抑或大众,对于语言的定位历来各有千秋:语言是工具、手段;语言是文化的基石等。
毋庸置疑,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人与人、国与国之间沟通的日益密切,语言与文化的联系也逐渐进入大众和语言学或文化学专家的视野。
不过人类对于语言和文化两者之间关系的探究并非始于现代,众多语言学领域的先贤很早以前就开始思考这个问题。
笔者将浅谈若干语言学家对语言和文化间关系的认识。
一、“语言”和“文化”的定义语言是什么?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也是语言研究的首要问题,然而它至今仍没有统一的答案。
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分析

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分析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分析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是中国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在古代,宗教信仰和神话故事是人们对自然界和人生奥秘的探索,是人们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
通过对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古代汉语言文学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传承。
首先,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
古代中国人相信自然界有神灵的存在,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有灵魂,并且能够操纵自然力量。
在《山海经》中,记载了许多关于山川河流、动植物等自然事物的神话故事。
例如,《山海经·海内北经》中记载了大禹治水的故事,讲述了大禹如何利用自然力量,治理洪水,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
这些神话故事既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的表达,也是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总结。
其次,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生命奥秘的思考和探索。
古代中国人认为人类的生命是由神灵赋予的,他们相信生命有灵魂,并且有前世今生的轮回。
在《封神演义》中,讲述了众神仙与人类之间的纷争和人类的命运。
其中,有许多关于人类命运和生命意义的哲学思考,例如《封神演义》中的“福禄寿三星”的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福寿长久和命运的思考和追求。
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这些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不仅是对生命奥秘的思考和探索,也是人们寻求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的重要方式。
再次,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反映了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和规范。
古代中国人认为宗教信仰是人类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教人们要敬畏神灵、尊重他人、遵守道德。
在《孟子》中,记载了孟子的思想和哲学,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仁者,人也”“义者,礼也”等重要观点。
这些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不仅是人们对道德伦理的追求和规范,也是人们对自身行为的反思和评判的重要途径。
最后,古代汉语言文学中的宗教信仰与神话故事反映了人们对精神寄托和情感慰藉的追求。
浅谈语言与文化

浅谈语言与文化经过将近八周的对《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我对语言与文化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演,各个生动的希腊神话、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的造词逻辑等等都一一真实而生动地在我的面前被揭开了面纱,这让我体会颇深。
下面,我想粗略地谈谈本人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希望能够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其一直未丢失的“华夏之语言”是其文化缔结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一种文化的兴衰又切实关乎到这一文化下的语言的存亡,一种文化的性质内涵也同样决定了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表现方式。
文化与语言的交相影响的关系自语言与文化并存时便存在了的,而且这种关系也将伴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愈发地明显起来。
另外,从文化的范畴来谈的话,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理解上来看: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个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语言信仰与歌圩文化——对东兰县蚂(虫另)节歌会的语言民俗学思考

语言信仰与歌圩文化——对东兰县蚂(虫另)节歌会的语言民俗
学思考
黄文富
【期刊名称】《歌海》
【年(卷),期】2011(0)1
【摘要】歌圩文化是壮民族文化艺术的奇葩,是语言民俗文化的结晶,从语言民俗学视角对之进行研究有重要的意义,目前该领域的研究仍有很大的探讨空间.以广西东兰县蚂(虫另)节歌会为个案,对歌圩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内藏的语言民俗机理,可以知道歌圩文化是人类原始思维催生的产物,其一大根源是民众的语言信仰.【总页数】3页(P54-56)
【作者】黄文富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东兰县壮族蚂拐节的价值特征与社会功能分析 [J], 覃静洁;朱青松
2.壮族蚂(虫另)节的生态民俗学研究 [J], 安月兰
3.花山岩画与蚂(虫另)节:大河流域壮族稻作文化的表征——花山岩画与“蚂(虫另)节”比较研究论文之一 [J], 何永艳
4.花山岩画与蚂(虫另)节:南疆边地壮族社会整合的仪式——花山岩画与“蚂(虫另)节”比较研究论文之二 [J], 何永艳
5.生命仪式:壮族节庆活动中蚂拐节的起源、保护与传承——以广西东兰县巴畴乡巴英村为例 [J], 韦柳;包诗璞;韦东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希伯来语在信仰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

希伯来语在信仰交流中的作用是什么在探索人类的信仰世界时,语言常常被视为一座连接心灵与神圣的桥梁。
而希伯来语,作为一种古老而富有深厚宗教内涵的语言,在信仰交流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希伯来语是犹太教经典《塔纳赫》(即基督教中的《旧约》)的原始语言。
对于犹太教徒来说,使用希伯来语诵读和研究宗教经典是与神灵沟通、领悟神圣启示的重要方式。
这种语言承载着千年的宗教智慧和传统,每一个词汇、每一个语法结构都蕴含着深刻的宗教意义。
从最直接的层面来看,希伯来语为信仰者提供了一种准确而清晰的表达方式。
在宗教仪式和祈祷中,精确的语言表达是至关重要的。
使用希伯来语可以避免在翻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语义偏差或误解。
例如,某些宗教概念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词汇,而希伯来语则能够精准地传达这些独特的宗教思想。
在信仰交流中,希伯来语还能够营造出一种特殊的氛围和情感连接。
当信仰者们共同使用这一古老的语言进行祈祷、诵经或讨论宗教教义时,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和共同的精神体验。
这种共同的语言基础使得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彼此的内心世界,加强彼此之间的信仰联系。
希伯来语的独特性还在于它的音韵和节奏。
在诵读宗教经文时,其特定的发音规则和韵律能够产生一种独特的美感和感染力。
这种音韵之美不仅能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更能够在心灵深处引发共鸣,使信仰者更加专注于与神灵的交流。
此外,希伯来语也是传承宗教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通过学习和使用这门语言,一代又一代的信仰者能够直接接触到先辈们的宗教思考和实践,了解宗教传统的演变和发展。
这有助于保持宗教信仰的连贯性和稳定性,避免在传承过程中出现断层或失真。
对于那些致力于深入研究宗教的学者和神职人员来说,希伯来语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具。
只有掌握了这门语言,才能够原汁原味地解读古老的宗教文献,挖掘其中隐藏的深意和智慧。
他们能够从原始的文本中发现新的见解,为宗教教义的阐释和发展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全球化的推进,希伯来语在信仰交流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怎样用言语传递理想和信念——关于理想和信念演讲稿写作技巧的探讨

怎样用言语传递理想和信念——关于理想和信念演讲稿写作技巧的探讨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怎样用言语传递理想和信念——关于理想和信念演讲稿写作技巧的探讨”。
在现代社会,理念和信仰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身为一名发言人或领导者,如何运用言辞来传递理念和信仰,成为了关键问题。
然而,很多人常常遇到难以贯彻自己的理想和信仰,原因之一便是缺少有效的措辞。
因此,本文将从写作技巧的层面出发,探讨如何运用言辞传递理想和信念。
一、视角的选择理想和信仰具有普世性和长期性,可以考虑从人类历史、文明或者各大宗教视角出发,来阐述一些观点。
我们可以运用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作为支撑,从而成为一个有启示意义的宏观论述。
这样的写作角度和层次,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你的理念和信仰。
二、语言的方式符号和语言是人类传递信息的主要工具。
在演讲或写文章时,我们的语言需要具备传递信息、引发共鸣的功效。
因此,值得我们尝试运用一些比较鲜明、易懂、有感染力的语言,比如比喻、象征、对比等。
通过这种方式来加深对读者的理解和认同。
三、情感的表达在传递理念和信仰时,情感和感受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我们的表达应该具有感染力和打动力,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情感共鸣。
励志鼓舞、感人肺腑的语言,都可以激励读者把你的理念和信仰付诸实践,努力追求真理、美和良善。
四、知识的传递一个有效传递信息的演说或文章,也必须具备足够的知识储备。
因此,我们需要注重对相关学科的深入探讨,多读书,多交流,积累足够的思考和理解。
在演讲中引用一些优秀的语句和论述,可以让观众更深刻地领会理念和信仰的精髓所在。
总结:理念和信仰是人们追求真理和美好生活的底气和动力,理想和信念演讲稿的传递,是一种有力的启迪和带领。
我们需要不断完善自己的语言功能、理解水平和知识储备,进行深度的思考和理解,从而找到有效传递信息的途径,成功应用于实践中。
相信在未来的道路上,我们一定能够凭借这些技巧,发挥出更加优秀的传递和引领能力,推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
。
j
儿
,
6
l
L o
’
u
¨ 1
乩 1 L J , .
)
尹
, ・
一
一
1
t
.
心 i t 一
一j 。
.
b
。
b
二 J
一
l
j
.
J b
一L J
1
。
乩 山
b
乱 1
.
一
;J 。 一
L — J
’乱
山
j
一
一
’
一 。 广 ÷
山 尹 ’
产 1
“
j
1 ’
L 【 c
1 c
b
d “ 哆, 1 产 1 。 一 。 1 1 d d - . , ・ 曼 J 【 c U 1 乙 j . L } j
’ ) , t
乩 d - L b
d j a
J
1. 1
一【 置 J
。
山 1 , 。
。 ;
尹 v L L — 、 ●
: J L 1
1 0 0 0 8 1・ 。
一 2 0 1 5
b。 。 l _
1
【 曩 J ’
。1 1
t
L 5 J 弘
。 ,
.
L ;
j
t
。 。 ,
6
》
“ 。 - ) 。 /
乩 …
)
山
’
.
一 ) o '
1 b
1
.
b t 山
6
【 鼻 J 乙 L v L ‘ 尹 / u 。
6
一 乩
一 >
J 一
乱
d J
.
d j
I
i t
。 。 。
) l — o
L o
j
‘
j 乙 .
j
乱
》
.
6 》 ‘
山 一
・
‘
6 户
。
b L 【 c。 J 乩 山 尹 乩 1 一 乒
t h e Ka z a k h l a n g u a g e a n d c u l t u r e .
[ 中国分类号] H 2 3 6
b 心
。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I S S N1 6 7 1 . 5 2 2 5 ( 2 0 1 6 ) 0 4 . 0 3 9 . 0 3
Abs t r a c t :T h i s p a p e r t a l k a b o u t t h e s p e c i a l p h e n o me n o n o f‘ ‘ l a n g u a g e ma g i c ’ ’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S o c i o l i n g u i s t i c s ,a n d a n a l y s i s t h e d i fe r e n t f o r ma t i o n o f t h e“ l a n ua g g e ma g i c ’ ’a mo n g t h e k a z a k h l a n g u a g e . I n t h e l a s t p a r t , i t d i s c u s s e d t h e s i g n i ic f a n c e o f t h e“ l a n g u a g e ma g i c ’ ’ wh e n g e t t i n g r e s e a r c h o n
l l
。 1
。 l
1 1
正
。
.
—L
1 。 j
1
山
)
b 。
r “ J
u 。
尹
.
d j 乙
b
o
・
b
乱 山
ol = L  ̄
。
G1 一 。 j 。 。
1 ^
乙 . j ’ > >
,
。 )
【 I b
P )
山
)
. L 5 U1
“
乩
1 b
乩
L
“o 乙 L c。 L 一 乱 山 1
L 。 广 尹 广 J b J , t ’ 一 弘. -b
1
.
。
矗
b b
I 山 ” 一 曲 “ ; : 西 b
。
1
— 。 b 1 1 1・
一
4 0
L J
。 .
b l
u L
:
。
。
1
t
¨
扎 b
一 ’ “
。 j
虬
。
b
,L
乱
L 1 ’
.
争 L
¨
广一
第 7 卷第 4 期
新疆 大 学 l ^ ; 学报 峰 。 ( 哈鞘 萨克 当 ) 文版
. 4 “ 一 3 7
.
2 0 1 6 年 1 2 月
2 01 6
1 山
乱 乱 l 乩山 。 j
一I _ ; 乩山 > >
1
“ 一 乙乩 山 > ) l 扎L o : 乩 。
龇 > > t
。 j > )
虬 弘
一
.
4
4
。
L 乙
。
尹
j
0 b > )
丸 弘 广 > >
广 —j > >
L 【 £ 。
乩 k
乱
u ”
.
L .匕 尹
0
j
; ,0
一L :
产 :
: ・ j ) ’ 乩
摘要 : 本文从社会语 言学角度 , 作为 一种特殊语言现象 的 “ 语言信仰 ”进行 试探 。 并对 “ 语言 信仰”现象在哈萨克语中的不同表现形式进行举例分析 。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着重探讨 “ 语言信 仰 ”在语言研究 中的重要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