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得了厌食症了吗——一例高一新生环境适应辅导案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得了厌食症了吗

——一例高一新生环境适应辅导案例关键词: 新生; 适应不良; 辅导案例

一、案例背景

J, 女, 17 岁, 身材微胖, 皮肤偏黑, 发型是当下中学生流行的不对称型, 戴着一副红边框眼镜, 说话不紧不慢。

那是开学后的第四周, 适逢我校高一新生军训, J 穿着军训服, 非常着急地找到我说:“老师, 我得厌食症了。”我迅速将她上下打量一番, J 的脸微微泛红, 额头上渗出些汗, 嘴唇有些青。“你怎么知道你得了厌食症? ”我问道。“我已经好久没有吃饭了。”我意识到问题似乎有些严重。

与J 同宿舍的同学认为J 很真诚, 也很大方, 与宿舍同学相处很好, 善于交流。J 不喜欢吃食堂的饭菜, 每次从家里回到学校都带来许多零食, 带来的零食吃完了就去学校的商店买。开学后打扮很特别,穿衣很时髦。

与J 的母亲通过电话了解到, J回到家的情绪比较稳定, 会主动同母亲聊学校发生的事情, 在家里的饮食非常正常, 并没有出现拒绝饮食的现象。

J同学的心理测试结果

( 1) SCL- 90 测试结果SCL- 90 测试, J 的总分: 241 分。从各个因子得分来看, J 在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偏执等因子上的得分都在3.00 以上, 显然, 必须对J 同学进行及时疏导。

( 2) 《学生情况调查问卷》结果《学生情况调查问卷》是我校自行编制的一份问卷, 作为新生情况调查存入心理档案中。问卷内容涉及了学生家庭情况、兴趣爱好、交友情况、学习情况、自我评价以及自己的烦恼等信息。

从J 的问卷可以获得的信息: 她目前与母亲住, 但在“认为最喜欢你的人”中她将先填上去的“姑姑”划掉后写着“不知道”; 在“家庭环境”一栏的四个选项“温馨、冷清、嘈杂、热闹、一般”中, 她选择的“一般”。但是在“在过去, 你的家庭是不幸的吗”, 她的答案是“否”。

J 对音乐非常感兴趣, 从问卷可以看出, 她目前还在学习电吉他, 除此之外, 她还喜欢唱歌, 会些萨克斯。她的朋友很少, 且年龄比她大,在与同伴的交往中, 她往往是被动的参与者。关于自我评价中, J 用了五个词来描述自己的个

性特征: 拽、狂、时尚、开朗、大方。

她觉得自己的缺点是“总被情绪所困绕”。自己的最大烦恼是担心父母在今后会不理解自己以及老师不理解和悦纳自己( 注: 后来了解到, 这里的老师不是指现在学校的老师, 而是指以前的语文老师) 。

二、辅导过程

笔者初步判断这是一例对学校新环境适应不良, 引起强烈情绪障碍的案例。

1.情绪宣泄, 积极关注

第一次谈话时, 我们并排坐在办公室的长沙发上, J 脸色蜡黄, 神情黯然, 她低着头, 将脸扭到了另一面, 不直接看我。我开门见山地问她: “你不吃饭是为了减肥? ”J 似乎很诧异, 突然将脸转向我:“没有, 我不是。”“那不吃饭是为了不参加军训? ”这次她没有吱声, 又将头低了下去。“这个办法开始起作用了, 对吗?”她嘴动了动, 神情放松了许多。

接下来我们的谈话开始了, J 谈了她的家庭, 她以前的学校, 她以前的好朋友, 她非常想念的语文老师以及她的爱好和兴趣。在谈的过程中,她的情绪由开始的沉重变得放松。在整个过程中, 我都在认真地倾听, 同时在引导着谈话的方向。

J 成长在一个破碎的家庭中, 父母在她五年级的时候离婚了。母亲跟老家的一个男人到深圳打工, 当时她同爸爸、奶奶和姑姑住在老家。奶奶很疼她, 但爸爸几乎不与她讲话, 母亲也很少给她打电话。现在她随母亲来到深圳上学。在父母离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 她不爱说话, 有时觉得活着很没意思, 初一时曾尝试自杀。她详细地谈了那次自杀经历, 她作了充分的自杀准备, 但等身体有了强烈的反应时, 她又觉得自己还有很多事没有做, 还要对很多人和事负责到底, 但当时她没有想到任何人。J 在讲到自己的家庭时, 哭得很伤心, 但谈到要对所有的事情负责时, 语气相当肯定。

J 在小学六年级遇到了一位男语文老师, “他对我很凶, 但我很喜欢他, 我觉得他就像我父亲一样”。她谈到这位语文老师对她的鼓励和帮助, 觉得对方是这个世界上最了解自己和最值得信任的人。这时候J 已经停止了哭泣, 脸上的表情也轻松了许多。

2.处理现实问题, 进一步建立良好的辅导关系

第二次辅导的时候, J 一来就向我表示了感谢, 接着我们的谈话开始了。这一次J 首先谈了班里的同学。第一, J 感觉到周围同学对她很不友好, 喜欢谈论她的衣着和发型, 虽然她并没有听懂他们具体谈论了什么,但明显感觉到同学们的不友好, 这点令她很气愤。( 后来了解到, 由于J刚来南方读书, 没有学校的校服, 开学两个多礼拜她只能穿自己的便装来学校, 衣着与其他同学的不同令自己显得很突兀。) 第二, J 感觉与宿舍的同学很难沟通, “他们都讲粤语, 太恶心了。”第三, 与以前北方的同学相比, J 认为这里的男生太缺乏男子汉气概了, “简直与我们北方的男生没法比”, “真的没有办法与他们交往”。刚来到一个新的环境, 语言、个人习惯、性格特点等会产生不适应, 这很正常。我首先对她的感觉表示了认同, 与她分享了我刚来南方时的相同感受, 同时又和她一起探讨了中国南方与北方在语言、饮食文化、区域性别特点等方面的差异。在探讨的过程中她由开始的满脸沮丧到后来的开心大笑, 我觉得她也开始接受了自己的诸多不适应, 同时调整自我的需求开始萌芽。

接着我与她一起探讨了班里一些同学的优点和她自己的优点, 这个话题主要是她在讲。她谈到班里一位同学的幽默, 同桌的细心和认真, 班长的负责任等。毫无疑问, 她开始接受周围的同学了。当然, 每个人身上都有优点和缺点, 我们要看到对方的优点, 这非常重要。另外, 初到一个新环境, 如果能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让别人很快认识自己, 接纳自己, 这对缓解新环境的不适应感也很重要。

3.找出不合理信念, 调整认知

我介绍J 参加我校新生“同辈成长互助小组”, 这是我校针对新生入学后的适应问题而成立的互助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充分运用小组动力, 协助组员在小组中汲取他人的经验以解决自己的问题、改变行为和提升能力并促进自我成长。

通过参与“成长互助小组”的团体活动, J 找出了自己头脑中的许多不合理信念, 如“我必须对所有人负责”, “我必须让每个人喜欢我”, “这里的同学不好相处”,“这里的男生肯定比以前的同学差”等。通过活动的形式使J 体验这些不合理信念对自己人际交往的影响, 同时帮助她调整自己的认知系统。通过团体活动, J 也学会了与人交往的一些技巧和方法。

4.创造条件, 巩固辅导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