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炮制实验二

中药炮制实验二
中药炮制实验二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姓名:冯春霞学号:201225821049 专业:中药学实习时间:2014.9.7-2014.9.20

实习地点:汕头市金润堂中药饮片厂有限公司

指导老师:吴晓杰

实习课目:《中药炮制》

实习主要内容:中药的净选、切制、炒制、炙法、蒸法、醋制、煅制

实验一净选加工

净制是将药材中的杂质和非药用部位除去,以达到提高药物净度,保

证用药质量的一项技术。

一、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FLB-380 型变频立式风选机净制药物

二、实验设备和内容

1.实验设备:FLB-380 型变频立式风选机

2.实验材料: 杏仁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1.FLB-380 型变频立式风选机工作原理:风机产生的气流匀速进入倾斜的立式风管,物料经输送机、振动送料器在风管中部落下,重物在风管底部排出,轻物被气流带至风选箱,经分级后排出。风选有两种运行模式:①除轻法:用较小的风速,物料下落,毛发、棉纱等上行;②除重法:用较大的风速,物料上行,石块、铁器、泥沙等下落。

2. 苦杏仁风选

2.1 点动启动风选机(按下启动按钮马上揿回),风机运行无阻卡现象。

2.2 启动风选机按钮,开启风选机。

2.3 开启输送机,上料,调节料斗抽板使上料适度,同时调节振动器旋钮使杏仁及时进入风箱。振动器进料速度应大于输送机上料速度,避免物料在振动器上积压。

2.4 按药物的轻重调节变频器旋钮,以改变风选机风量,使药物与杂质充分分离。

2.5 风选的苦杏仁己达到净选要求。

四.总结

风选机主要是利用风力,将不同重量的药材进行分离,以达到洁净和分离的目的。

实验二饮片切制

药材经软化至适宜的程度后,用切药刀将其切制成片、丝、段、块等形状。手工切制主要用于切制一些太软、太黏及粉质和一些特殊药材。

一、实训目的

1.学会药材的软化方法、程度及条件。

二、实训设备及材料

1.设备:直线往复式切药机

2.材料:黄芩

三、实验内容

(1)直线往复式切药机的操作:

1.1 切断长度调整:按齿轮箱上方的“截断长度—齿化档位配位表”在开机后调整,表中的“内、中、外”为拨杆小球所处的位置,表中的数据为棘轮转动一个齿时的数值,棘轮转动两个齿时的长度数值为表中数的两倍,以此类推。提升齿轮箱两侧小球就可扳动拨杆位置,使之符合要求。

1.2 调整棘轮齿数:拧松偏心轴压板螺母,转动皮带轮外侧偏心座上的螺杆,使偏心块移动,用手转动皮带轮一周,使推动棘轮的齿数符合要求为止,再拧紧偏心轴压板螺母。注:推动棘轮的齿数不得大于10。

1.3 止动爪调整:棘轮齿数调整后,影响驱动爪与止动爪的工作协调性,导致棘轮跳齿不一致,即有时多跳一齿或少跳一齿。调整方法:用扳手拧松止动爪压板螺钉,移动止动爪,拧紧止动爪压板螺钉,转动皮带轮,使驱动爪达到终点时,止动爪落在两齿的中间位置。

1.4 刀片切入输送带深度调节:调节刀片,使刀片切入输送带深度以正好切断物料为宜。调整时,用板手拧松刀架机构大螺母,调节刀架机构上下位置。每调整一次都要用手转动皮带轮,使刀片缓慢向下运动,观测刀刃切入输送带的深度,最好直接将需切的物料置于输送带的两侧,观察切断情况,直到合适为止。切刀

切入输送带太深,影响输送带的使用寿命。注:调整后,刀架螺杆下端的方块长度方向应与机身长度方向平行。

1.5 磨刀:为提高生产效率,建议每使用一天磨刀一次,保持刀片的锋利,确保刀刃的直线度不大于0.3mm。

1.6 输送带位置偏移调整:让输送带的标记点运转一周,若有偏移应及时调整。调整方法:输送带偏移侧螺栓张紧,另一侧放松,每次调整螺栓转动不宜超过四分之一周。输送带在出料端的偏移一般不得超过5毫米。

1.7 调速:变频调速请转动控制箱面板上的小旋扭即可。机械无级调速方法如下;电机运转时,拧松电机头部内侧螺母,转动外侧螺母可调速,调完后拧紧内侧螺母,以便锁紧。严禁在停机时调节速度。

1.8 棘轮齿数、刀片切入深度和电机应规定专人调整。

(2)切黄芩:取净黄芩大小分档,①置沸水锅中煮约3min~10min,不断上下翻动,至用手折之能略弯曲时捞出,沥干净水后,置容器内润约8h~12h,达到内外湿度一致;②将净黄芩置笼屉内在沸水锅内隔水加热30min,待质地柔韧,内外软硬度一致时,取出趁热切成1mm~2mm 的薄片,干燥。

四总结

直线往复式切药机用于所有叶、皮、藤、根、草、花类和大部分果实、种子类药材或农产品、水产品切制加工。可切制0.7~60mm范围内片、段、条等一般饮片,配组合刀可切制0.7~20mm范围内多角形颗粒饮片。

实验三炒制

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置炒制器具内,用武火或中火加热,炒至药物表面呈焦黑色,内部呈焦黄或焦褐色的炮制方法。

一、实训目的

1.掌握炒炭的基本操作方法和质量标准。

2.掌握所实训药物的炮制方法,正确判断成品规格。

3.能正确区分炒黄、炒焦和炒炭三种炮制品。

二、实训设备及材料

1.实训设备:CYD-600型电热炒药机、刷子、盛药器具、电子秤。

2.实训材料:白茅根地榆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一)准备

1.将要炮制的药物筛去碎屑、杂质备用。

2.将药物大小、粗细分档备用。

3.检查炒锅、铲子和盛药器具是否洁净,必要时进行清洁。

4.打开电热炒药机,加热,将炒锅预热至一定程度后投药。

(二)实训操作

炒炭:药物炒炭时按照以下步骤进行操作:①除去药物中的碎屑和杂质;②将药物大小、粗细、长短分档;③调节火力(一般选用武火);④将适量的(一般药量不超过锅高度的2/3)的药物投入预热好的炒锅内加热翻炒,翻炒时要亮锅底,有火星时喷淋少许清水,熄灭火星;

⑤再将药物炒干,无焦香气味,表面呈焦黑色或焦褐色,断面焦黄色时迅速出锅。

⑥将炮制好的药物盛放在洁净的容器内。⑦清洗炒锅和铲子。

(1)白茅根炭:将分档后的适量白茅根投入到已预热好的炒锅内,用中火炒至焦褐色时迅速出锅。将炒白茅根炭盛放在洁净的容器内。清洗炒锅和铲子。(2)地榆炭:将分档后的适量地榆投入到已预热好的炒锅内,先用小火炒至色泽加深,即相当于炒黄程度,改用中火炒至外表焦黑色、断面棕褐色、有银白色斑点时迅速出锅。将地榆炭盛放在洁净的容器内。清洗炒锅和铲子。

(三)注意事项

1.当有火星时,及时喷淋清水,炒干后再出锅。

2.及时出锅,炒炭的药物灰化。

3.药物晾凉后再进行包装。

四.总结

炒炭要求存性。炒炭存性是指药物在炒炭时只能使其部分炭化,更不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花、叶、草等类药材炒炭后仍可清晰分辨药物原形,如槐米、侧柏叶、荆芥之类。

实验四蜜炙

一、实训目的

1.掌握炼蜜的制备方法.

2.掌握蜜炙的操作方法、成品规格与火候关系。

二、实训设备及材料

1.实训设备:CYD-600型电热炒药机、铲子、刷子、盛药器具、电子秤

2.实训材料

(1)药物:北芪.

(2)辅料:炼蜜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一)电热炒药机的操作

1.工作原理:CYD-600自控温电热炒药机,炒药机由炒筒、炉堂、炒板、驱动装置、传动变速装置、电加热管、电控箱及机架等组成,物料由投料口进入,炒筒旋转使物料翻滚达到炒制的效果,当炒筒作反向转动时,物料便自动排出炒筒外。(二)准备

1.制备辅料

(1)炼蜜:先将适量蜂蜜置不锈钢锅内,加热至徐徐沸腾后,改用文火,保持微沸,除去泡沫及上浮蜡质,然后用罗筛或纱布滤去死蜂、杂质,再倾入锅内继续加热至沸腾,使水分大部分蒸发,颜色变为浅红色,当满锅起鱼眼泡,浮起的泡带有光泽,用手捻之有黏性,两指间无长白丝出现时即为炼蜜(此时温度约为116℃~118℃,含水量约10%~13%为宜)。

2.所炮制药物除去杂质,筛去碎屑

4.将分档后的药物置洁净的容器内,加入一定量的辅料(炼蜜用量为药物量的25%)

与药物拌匀,润透。

5.检查炒锅、铲子和盛药器具是否洁净,必要时进行清洁。

6.打开电热炒药机开关,将设备预热至160度。

(三)实训操作

蜜北芪:调节温度到160度,将润制好的适量北芪(大概10kg)投入到已预热好

的炒锅内。

炒至北芪色泽加深,稍有不粘手时出锅,将蜜北芪盛放在洁净的容器内。清洗设备。

四.总结

炙黄芪为蜜炙。蜜炙为药物用蜂蜜拌炒,蜂蜜性味平,能补脾润肺,解毒矫味,能缓和药物的偏性,并与药物起到协同作用。

实验五姜炙

一、实训目的

1.掌握姜炙的操作方法、成品规格与火候关系。

2.掌握加辅料的时间。

3.掌握所实训药物的炮制方法、炮制品规格、炮制作用。

二、实训设备及材料

1.实训设备:煤气灶、炒锅、铲子、刷子、盛药器具、电子秤

2.实训材料

(1)药物:厚朴三棱

(2)辅料:姜汁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一)准备

1.制备辅料

姜汁:一般用生姜制备姜汁,也可用干姜煎汁,用量为生姜的三分之一。姜汁可采用榨汁法或煮汁法制备。①榨汁法将适量净生姜切碎,置适宜器具内捣烂,加适量水,压榨取汁,残渣再加水共捣,压榨取汁,如此反复2~3 次,合并姜汁即可使用。或把生姜洗净切碎,置压榨机中压榨取汁,将榨汁中兑适量水稀释;

②煮(煎)汁法取适量净生姜片或干姜片,加适量水(用干姜时,水量为药量的5 倍,用鲜姜时,水量为药量的2 倍,)煎煮20min~30min,过滤,残渣再加水(与药量相当)煎煮15min~20min 过滤,合并两次滤液,适当浓缩,取出备用。一般每公斤生姜制备1 公斤姜汁,每公斤干姜制备3 公斤姜汁。

(二)实训操作

姜厚朴:调节火力至中火(小火),将润制好的适量厚朴投入到已预热好的炒锅内加热翻炒,炒至厚朴一折即断时出锅,将姜厚朴盛放在洁净的容器内。清洗炒锅和铲子。

四.总结

姜炙目的:(1)制其寒性,增强和胃止呕作用如黄连姜炙可制其过于苦寒之性。免伤脾阳,并增强止呕作用。姜炙竹茹则可增强止呕功效。

(2)缓和对咽喉的刺激性,增强宽中和胃功效,如厚朴。

实验六醋制(蒸)

蒸法是将待蒸的药物漂洗干净,大小分档,置笼屉或铜罐等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所需程度时取出。采用加辅料蒸法蒸制药物时,可预先用该辅料将药物润透或用辅料与药物拌

匀。蒸制的时间一般视药物的性质而有所不同。

一、实训目的

1.掌握蒸法的操作过程。

2.掌握五味子的醋制方法。

二、实训设备及材料

1.实训设备:电热蒸汽炉、刷子、盛药器具、电子秤

2.实训材料

(1) 药物:五味子.

(2) 辅料:醋.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醋五味子:取净五味子置适宜容器内,加20%的醋拌匀润约20min,蒸至醋被吸尽,表面呈紫黑色时取出干燥。清洗蒸锅和其他容器,将药物置洁净的容器内。四.总结

醋五味子取净五味子,照醋蒸法蒸至黑色,用时捣碎。醋五味子用于喘咳遗精久咳久泻,具有收敛作用。

实验七锻制法

煅法的操作分为明煅、扣锅煅和煅淬法三种,适用于不同质地的药物。

明煅将药物直接放入煅锅内,用武火加热煅制。此法适用于含结晶水的易熔矿物类药物、贝壳类、化石类及粒度细小或煅后易碎,煅时爆裂的矿物药。生产上也可以使用平炉煅或反射炉煅。

一、实训目的

1.掌握煅法的操作方法、成品规格与火候关系。

2.掌握所实训药物的炮制方法、炮制品规格、炮制作用。

二、实训设备及材料

1.实训设备:锻药锅、刷子、盛药器具、电子秤.

2.实训材料:瓦楞子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一)准备

1.将瓦楞子洗净干燥备用

(二)实训操作

煅瓦楞子:将净瓦楞子置锻药锅(药量不超过锅高度的1/3)内,设定温度为500℃。在设定温度达到后,煅制90min,约40min翻动一次,煅至红透,质地疏脆时出锅。将煅瓦楞子盛放在洁净的容器内,清理设备。

四.总结

煅后增强了收涩功能,用于自汗盗汗,遗精崩带,胃痛吐酸。

实验八蒸制

一、实训目的

1.掌握蒸法的操作过程及成品规格的检查方法。

2.掌握所实训药物的炮制方法、成品规格、炮制作用。

二、实训设备及材料

1.实训设备:蒸制箱

2.实训材料

(1) 药物:何首乌

(2) 辅料:黑豆汁

三、实训内容及步骤

(一)准备

1.黑豆汁的制备:将10kg 黑豆,加4 倍量水,煮约4h,先用武火,沸腾后必用小火,保持沸腾状态,煎汁约15kg;再将豆渣加2 倍量水煮约3h,熬汁约10kg,将两次汁液合并得25kg 黑豆汁备用(实训时可根据何首乌的药量确定黑豆的用量)。

(二)实训操作

制首乌:将分档后的生首乌片或块,用黑豆汁拌匀润透,置非铁质的适宜容器内,蒸制,约32小时,取出,晒或晾干。清洗蒸锅和其他容器,将药物置洁净的容器内。

(三)注意事项

1.蒸制药物要先大火后小火,要注意蒸制的时间,以防出现“伤水”。

2.药物晾凉、干燥后再进行包装。

3.换品种时要对容器进行清洁。

四.总结

何首乌按要求经过炮制后就变成了制首乌,目的是减去何首乌的毒性,改变其药性,从而产生不同的治疗目的和效果.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选修课程-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考试信息提示: 试卷考题:10道,考试时长:120分钟。 您可以点“交卷”按钮提交答题结果,如果考试时间到未交卷的系统会自动交卷,注意把握时间! 其他注意事项,请查看页面最下方的考试说明。 1、寒凉之药可治(单项选择)A A.热证 B.寒证 C.虚证 D.实证 E湿证 2、炮制有毒药物时,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有(多项选择)ABCDE A.水泡漂 B.水飞 C.加热 D.加辅料处理 E.去油制霜等 3、生地炮制成熟地后的功效是(单项选择)C A.清热凉血 B.活血祛瘀 C.补血滋阴 D.和胃止呕 E.涩肠止 泻 4、中药的四气是指(多项选择)ABCD A.寒 B.热 C.温 D.凉 E.平 5、麻黄的功效是(多项选择)BCD A.补气 B.发汗 C.平喘 D.利尿 E.固涩 6、使药物能适合病情需要,在炮制的具体方法上可概括为(多项选择)ABCD A.或制其形 B.或制其性 C.或制其质 D.或制其味 E.或制成 霜 7、川乌、草乌、附子的主要成分为生物碱,其中毒性最强成分是(单项选择)D A.乌头胺 B.中乌头胺 C.次乌头胺 D.双酯型乌头碱 E.苯甲 酰乌头胺 8、黄连味苦泻火,炒后缓和了苦味且微有辛味,长于和胃止呕,其辅料是(单项选择)A

A.姜汁 B.盐水 C.醋 D.黄酒 E.黑豆汁 9、延胡索的炮制方法是(单项选择)B A.盐水炒 B.醋制 C.酒制 D.蜜炙 E.姜汁制 10、川乌、草乌、附子经炮制后毒性仅为最强成分的1/2000—1/4000是(多项选择) A.苯甲酰乌头胺 B.苯甲酰中乌头胺 C.乌头胺 D.中乌头 胺 E.次乌头胺答案:CDE

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问题及改进

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问题及改进 中药炮制实验教学是中药炮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下面是搜集的相关内容的论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中药炮制实验教学是中药炮制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分析目前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现状基础上,对其改进的思路和途径进行探讨,以期提高中药炮制实验课教学质量、优化教学内容。 中药炮制学;实验教学;改进 中药炮制学是我校药剂专业的必修课之一,而中药炮制学实验是锻炼学生动手操作和思维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最佳途径,因此,在培养药剂专业人才的过程中,中药炮制学实验的教学尤其重要[1]。我校的药剂专业注重培养同时具有药剂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实用型人才,学生在校期间除要完成中药炮制学的理论与实验的学习任务,还要进行中药传统技能操作的`培训,从中选拔优秀者参加省级和全国的技能比赛,指导老师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并意图将竞赛的成功经验惠及每个学生,使学生们都能够得到锻炼和提升。

目前,中药炮制学实验的教学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在实验教学中,多以教师为主导,填鸭式的向学生灌输炮制技术的操作规范,忽略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导地位,学生因此习惯于被动的接受,以完成实验报告或应付考试考核为目标,对课程实质精华知之甚少[2]。此外,教学中多以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理论课课时与实验课课时的比例多1∶1或2∶1,这显然不能满足炮制作为一门传统技术,需要大量实践这一要求。实验教学过程中也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即将实验步骤甚至是实验结果全部在实验前交代给学生,使学生只学会简单的操作,而没有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另外,评价学生实验技能的指标多是通过课堂表现和实验报告成绩来体现,而实验报告抄袭现象严重,因此很难从实验报告中体现学生的创新和综合思维能力。由于中药炮制学实验的传统教学过程存在上述各种问题,因此对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进就尤为必要。 2.1优化实验教学内容,以适应现代教学要求:结合中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适当的调整实验课内容[3],指导中职学生将已学过的实用中成药学、中药调剂员等课程的知识与技能运用于传统的中药炮制中。如设计实验“八珍丸中各中药的炮制方法”,处方八珍丸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黄、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八味药组成,其中七味药要经过酒炙、醋炙、蜜炙、蒸制、麸炒等特殊方法炮制后才能入药,这几种炮制方法都是炮制学中较为常用和重要的

中药炮制学

?简述米炒斑蝥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炮制原理。 (10分) ?黄芩1.米制 (1)取净斑螫与米拌炒,至米呈黄棕色,取出,除去头、翅、足。每斑螫10kg,用米 2kg(《药典85》)。 (2)将米置锅内加热,喷水少许,至米贴锅上,待烟冒出时,放入斑螫轻轻翻炒,至 米成黄棕色取出,除去米粒及足翅。每斑螫100kg,用米20kg(《上海》)。 (3)取糯米置锅中加热,喷水少许至糯米粘贴锅上,待烟冒出时, 加入去净头、足、翅的斑螫,轻轻翻炒,变黄色时,除净米粒。每斑螫10kg,用糯米 5kg(《吉林》)。 2.甘草糯米制取斑蝥去头、足、翅,用甘草煎水泡过,晒干。再用糯米1kg同炒,至米 呈金黄色,去掉已炒黄之糯米,另换米1kg,再炒至米呈金黄色,如此反复操作10次为 止。每斑蟊500g,用甘草90g,糯米10kg(《集成》)。 ?不同斑螫部位含斑螫素不同,以斑螫胸腹部的含量最高,而头足含量最低。斑螫充虫蛀的比受虫蛀的含斑整素为高,因而贮存时应防虫蛀 ?从炒过斑螫的米及叙中提出较多的挥发油和脂肪 ?降低药物的毒性,矫正不良气味 ? ?黄芩软化时,如用冷水浸泡,饮片颜色会变绿,请解释原因。 (10分) ?由于黄芩中所含的酶在一定温度和湿度下,可酶解黄芩中所含 的黄芩甙和汉黄芩甙,产生葡萄糖醛酸和两种甙元,即黄芩素 和汉黄芩素。其中黄芩甙元是一种邻位三羟基黄酮,本身不稳 定,容易被氧化而变绿。故黄芩变绿说明黄芩甙已被水解。黄 芩甙的水解又与酶的活性有关,以冷水浸,酶的活性最大。而 “蒸”和“煮”就可破坏酶,使其活性消失,有利于黄芩甙的保存。 ?简述川乌的炮制方法、炮制作用和机理。(10分) ? ?『炮制方法』制法有二:①洗净泥沙,倒入缸内,用清水漂24 天,每天换水一次,到期取出,每5斤药用生姜半斤(切片),甘 草120克,倒入锅内,与药同煮2小时,取出晾至半干放入缸内 润2夜,以透为度,取出刨片1厘厚,晒干。②将药洗净,投入 缸内,用清水浸漂,冬春7天,夏秋5天,每天换水按时取出, 每10斤药加黑豆120克,甘草半斤,生姜半斤,放锅内同煮2 小时,捞入筛内、去辅料、晒至半干,放缸内闷润,每天翻动, 润透取出,切片一厘厚,晒干。 ?炮制对附子的毒性和作用有明显影响,由于乌头碱类毒性成份的存在,强心作用不易出现。 生附子无强心作用,剂量稍大即导致心律失常,传导阻滞。乌头碱不耐热,在炮制过

中药炮制学实验讲义

实验二煨、烫、煅 一、实验目的 1、了解煨、烫、煅法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供试药物的制法、火候和质量要求。 二、实验内容方法 1、煨制法 (1)取肉豆蔻100g,麦麸50g,同置锅内文火加热,适度翻动至色度深,趁热指掐有油痕,抛落声哑,表面偶有裂纹;麸香气浓,麸显焦黄色,显油性,有香气。 (2)取诃子肉50g,麦麸25g,同置锅内文火加热,适度翻动至表面皱缩,略鼓起,具焦香气,麦麸显焦黄色。 2、蛤粉烫法 取蛤粉(200g)适量加热至灵活状态,加入阿胶丁(宜小),快速翻炒,揉压,使鼓起呈圆球形,内无溏心,表面无焦斑,及时取出,筛去蛤粉,放凉。 3、砂烫法 (1)先将砂置锅中加热至滑动流利状态,投入骨碎补50g,烫至鼓起,绒毛(鳞片)呈焦黄色,折断面呈红棕色、软木状,无焦糊,取出,筛去砂,放凉。(2)先将砂置锅中加热至滑动流利状态,投入鳖甲50g,烫至质酥脆,表面黄色,取出,趁热浸入米醋中,浸淬,捞出干燥。 (3)先将砂置锅中加热至滑动流利状态,投入马钱子50g,烫至鼓起,呈棕色或深棕色,表面茸毛焦糊,从外侧可砸开,内部呈褐色,并起小泡。 4、明煅白矾 白矾适量(三分之一蒸发皿)置洁净蒸发皿中,加热使其熔融,鼓泡,结晶水完全蒸发,至膨胀干枯疏松时离火放凉。 三、注意事项 1、麸煨时用文火。 2、砂烫时马钱子最后操作,热砂另存。 3、蛤粉烫阿胶时,胶丁宜小,翻动宜勤,及时出锅,防烫焦。 4、明煅白矾时容器要洁净,一次煅透,中间不停火,不搅拌。

实验三炙法 一、实验目的要求 (1)了解各种辅料炙法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药材加不同辅料的炙制方法、火候及成品质量要求。 二、供试饮片及辅料 饮片均经净选,除乳香50g、车前子50g、竹茹3个外均取100g。 辅料符合食用标准,米醋、炼蜜按1:1稀释,盐水浓度10%,姜汁浓度25%。 三、实验方法及要求 1、酒炙 (1)取净白芍加20ml稀释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深黄色,透香气,略带焦斑,取出放凉。 (2)取净川芎加20ml稀释酒拌匀、稍闷,待酒被吸尽后,用文火炒至色泽加深,略带焦斑,取出放凉。 2、蜜炙 (1)取净黄芪加50ml稀释炼蜜,拌匀,闷润,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深黄色、有光泽、具蜜香气、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2)取净百合,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加深时,加入10ml稀释炼蜜,迅速翻炒均匀,炒至微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3、醋炙 (1)取净延胡索,加40ml稀释醋拌匀,闷润至醋被吸尽,置热锅内,文火加热,炒至色泽加深,微具焦斑,略具醋气,取出,放凉。 (2)取净乳香,置热锅内,文火加热,炒至冒烟,表面微熔,喷淋10ml稀释醋,略炒,取出,摊开放凉。 4、盐炙 (1)取黄柏,加盐水20ml拌匀,润透,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颜色变深显棕黄色,有焦斑,取出,晾凉。 (2)取净车前子,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略有爆裂声、微鼓起时,喷淋盐水20ml,炒干炒散,取出,晾凉。 5、姜炙 (1)取厚朴,加姜汁40ml拌匀,闷润至姜汁吸尽,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色泽加深,微带焦斑,稍具姜辣气味,取出晾凉。 (2)取竹茹3个,加姜汁12ml拌匀,闷润至姜汁吸尽,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烙至微黄色,偶有黄色焦斑,取出,晾凉。 四、注意事项 1、炙前要净选,干燥分档。 2、尽可能使液体辅料渗入药材组织内部。 3、文火炒炙。 4、成品易吸潮,注意防潮。 5、建议炒炙顺序:车前子、百合、其他、乳香。 1

中药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 实习地点: 指导老师: 实习课目: 实习主要内容:散剂、煎膏剂、丸剂的制备 实验一散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1)掌握一般散剂的制备方法。 (2)熟悉散剂等量递增的原则。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粉碎机、药筛(80目,100目)、瓷研钵、烧杯、天平 2.药材:滑石30g,甘草5g,朱砂1.5g 三、实验内容 益元散 制法:(1)水飞朱砂成极细粉。(2)滑石、甘草各粉碎成细粉。(3)将少量滑石粉放于 研钵内先行研磨,以饱和研钵的表面能。再称取朱砂极细粉1.5g置研钵中,逐渐加入等容积 滑石粉研匀,倒出。取甘草置研钵中再加入上述混合物研匀。按每包3g分包。 四、散剂的常规质量检查 1.外观检查散剂应干燥、疏松、混合均匀、色泽一致。 2.均匀度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检查,取供试品适量,置光滑纸上,平铺约 5cm2,将其表面压平,在明亮处观察,应色泽均匀,无花纹与色斑。 3.水分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附录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测定。除另有规定外, 不得过9.0%。 4.装量差异依照《中国药典》2005年版一部附录i b检查,单剂量包装的 散剂,照下述方法检查应符合规定。 检查法:取供试品10袋(瓶),分别称定每袋(瓶)内容物的重量,每袋(瓶)装量与标示装 量相比较,按表中的规定,超出装量差异限度的不得多于2袋(瓶),并不得有1袋(瓶)超出 限度1倍。 实验二煎膏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煎膏剂的制备方法。 二、实验仪器、试剂和药材 1.仪器:电磁炉、锅、纱布若干 2.药材:益母草125g,红糖31.5g 三、实验内容 益母草膏 制法:取益母草洗净切碎,置锅中,加水高于药材3-4cm,煎煮两次,每次0.5小时, 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成相对密度1.21-1.25(80-85℃)的清膏。称取红糖,加糖量1/2 的水及0.1%酒石酸,直火加热熬炼,不断搅拌,至呈金黄色时,加入上述清膏,继续浓缩至 相对密度 1.4左右,即得。 实验三丸剂的制备 一、实验目的 掌握各种类型丸剂的的制备方法与操作要领。

中药炮制学-名词解释(小抄)

“炒炭存性”是指炒炭药物只能部分炭化,更不 能灰化,未炭化部分仍应保存药物的固有气味; 花、叶、草等炒炭后仍可清晰辨别药物原形,如 槐花、菊花、侧柏叶、荆芥之类。 败片:在中药饮片切制过程中所有不符合规格, 片型标准的饮片.包括连刀片,掉片与炸心片, 皱纹片. 变色:药物的固有颜色发生了变化,或变为其 它颜色,或失去原来颜色。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间,取出,分 离种皮的方法称为燀法。 燀法:将药物置沸水中浸煮短暂时问,取出,分 离种皮的方法。 炒法:将净制或切制过的药物,筛去灰屑,大 小分档,置炒制容器内,加辅料或不加辅料,用 不同火力加热,并不断翻动或转动使之达到一定 程度的炮制方法。 煅淬法:将药物高温有氧条件下煅烧至红透后, 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称 煅淬。 煅法:将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 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对抗: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同贮或采用一些 有特殊气味的药物同贮而起到抑制虫蛀,霉变的 方法。 发酵法:经净制或处理后的药物,在一定的温度 和湿度条件下,由于霉菌和酶的催化分解作用, 使药物发泡、生衣的方法。 发芽法:将净选后的新鲜成熟的果实或种子,在 一定的温度或湿度条件下,促使萌发幼芽的方法 称为发芽法。 辅料:是指具有辅助作用的附加物料,它对主 药可起协调作用,或增强疗效,或降低毒性,或 减轻副作用,或影响主药的理化性质. 复制法:将净选后的药物加入一种或数种辅料, 按规定操作程序,反复炮制的方法,称为复制法 烘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用文火直接或 间接加热,使之充分干燥的方法,称为烘焙法。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 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内外出现的变化 特征的综合概括。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有文火,中火,武火等 加辅料炒法:净制或切制后的药物与固体辅料 同炒的方法。 净选加工:中药材在切制、炮炙或调配、制剂前,均应选取规定的药用部分,除去非药用部位、杂 质及霉变品、虫蛀品、灰屑等,使其达到药用纯 度标准的方法。 酒制升提:临床上常用的一些苦寒药,其行沉降, 冲用于清中下焦湿热,如黄芩、黄柏、黄连、大黄等。经酒制后,缓和苦寒之性,借酒上行之力,引 药上行,酒炒后清上焦邪热,故有此说 酒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酒 拌炒的方法称为酒炙法。多用黄酒。 看水性:药材在水处理过程中,要检查其软化程 度是否符合切制要求,习称看水性,常用检查法有: 弯曲法、指掐法、穿刺法、手捏法、刀切或 折断法。 扣锅煅法:药物在高温缺氧条件下煅烧成炭的 方法称扣锅煅法,又称密闭煅、闷煅、暗煅。 芦头药物的根头,根茎,残基,茎基,叶基等 部位. 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称明煅 法,又称直火煅法。 泡法:将药材用清水泡一段时间,使其吸八适量 水分的方法。质坚的药材如木香,乌药,天花粉, 泽泻. 抢水洗快速洗涤药材,缩短药材与水的接触 时间,以免损失药效。 翘片:指饮片边缘卷曲而不平整,系药材软化时, 内部含水太多所致,又称“伤水” 切制:将净选后的药材进行软化,切成一定规 格的片、丝、块段的炮制工艺。 青黛拌: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青黛细粉拌匀,晾干。如青黛拌灯心草,有清热凉肝的作用.去皮壳:指树皮类药材去除其栓皮,根及根茎类 药材去除其根皮,果实、种子类药材去除果皮或 种皮等。 去心:指去除根的木质部和枯朽部分、种子的胚 芽等。 去油制霜法:药物经过适当加热去油制成松散 粉末的方法。 润法:把泡洗淋过的药材,用适当器具盛装或 堆积于润药台上,以湿物遮盖或继续喷洒适量清 水,保持湿润状态,使药材外部的水分徐徐渗透 到药物组织内部,达到内外湿度一致,利于切制。(浸润,伏润,露润 ) 杀酶保苷:在含苷类药材的细胞中,含有可水解 这种苷类成分的酶,若长期存放,或加工方法不当,在适宜的条件下,酶便可分解其所含的苷类成分, 从而使有效成分减少,甚至破坏影响药材 质量。所以含苷类药材常用炒烘蒸煮的方法炮 制,破坏或抑制酶的活性,达到炮制目的 渗析制霜法:药物与物料经过加工析出细小结 晶的方法。 升华制霜法:药物经过高温加工处理,升华成 结晶或细粉的方法,称为升华制霜法。 水飞法:某些不溶于水的矿物药,利用粗细粉末 在水中悬浮性不同,将不溶于水的矿物、贝壳类药 物经反复研磨,而分离制备极细粉末的方法, 称为水飞法。 提净法:某些矿物药,特别是一些可溶性无机盐 类药物,经过溶解,过滤,除净杂质后,再进行重结晶,以进一步提纯药物。 煨法:将药物用湿面或湿纸包裹,置于加热的滑石粉中,或将药物置于加热的麦麸中,或将药物铺摊吸油纸上,层层隔纸加热,以除去部分油质.相恶为制: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作用降低或功效丧失。麸炒枳实。 相反为制:用药性相对王的辅料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性。例如:酒制大黄 相畏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例如:生姜制半夏 相资为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 增强药效,例如盐水制知母 心根类药材的木质部或种子的胚芽。 饮片古称咀片,广义:凡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处方或中成药生产用的所有药物。狭义:为调配处方而切制成的片状药物。 油片:药材或饮片的表面有油分或粘液质渗出的现象.系药材软化时,吸水量太过,或环境温度过高所致。 蒸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辅料装入蒸制容器内隔水加热至一定程度的方法。 制霜法:药物经过去油制成松散粉末或析出细小结晶或升华,煎熬成粉渣的方法. 炙法: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物,加入一定量的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物组织内部的炮制方法。 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理论、中药药性及调剂、制剂的不同需求,对天然的中药材进行特殊加工制作的一项传统制药技术。 中药炮制学: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应用-挂学科。 朱砂拌:将药物湿润后,加入定量的朱砂细粉拌匀,晾干。如朱砂拌茯苓,以增强宁心安神的作用。 煮法 : 将净选后的药物加辅料或不加辅料放入锅 内(固体辅料需先捣碎),加适量清水同煮的方法称为煮法。 虫蛀:中药及其炮制品被蛀蚀的现象。 发霉:中药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其表面或内部寄生或繁殖了霉菌。 泛油(又称走油):指含挥发油、油脂、糖类成分的中药饮片,在一定温度和间湿度情况下,其表面出现油状物质、质地变软、发黏、色泽变深、发出油败气味等现象。 变色:指中药饮片固有的色泽发生了变化。 气味散失:指药物固有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存日久使气味散失或变淡。 风化: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矿物药,因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脱水而变成粉末状态。 潮解:某些盐类中药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并在湿热气候影响下,其外部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 粘连:指某些熔点较低的固体树脂类和胶类中药,受潮后黏结成块。 腐烂:指鲜活中药,在一定温度、湿度下,微生物生长繁殖,引起发热,导致腐烂。 自燃:指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如红花、艾叶等和一些含油脂高的细小种子类药材如车前子、葶苈子、柏子仁等,由于本身干燥不适度,或在包装堆码前吸潮,在紧实状态中细胞代谢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发,当温度积聚到67 度以上时,热量便能以中心一下冲出垛外,轻者起烟,重者起火。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中药炮制实验报告 实习时间: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5月18日 实习地点:北京医保全新大药房有限责任公司 指导老师:岳玥 实习科目:中药炮制 实习主要内容:清炒、炙法的炮制方法 实验一清炒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方法和质量标准。 (3)掌握三种炒法的不同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炒炭“存性”的总义。 二、实验原理 炒分清炒和加辅料炒两种。根据炒的火候不同,清炒又分为炒黄、炒焦和炒炭。炒黄多用“文火”,炒焦多用“中火,炒炭多用“武火”。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改变药性,提高疗效,降低毒性和減少副作用,矫味、矫臭以及便于制剂等等。 三、实验内容 1.炒黄酸枣仁、王不留行、牵牛子、冬瓜子、薏苡仁。 2.炒焦山楂、槟榔、麦芽、梔子。 3.炒炭蒲黄、槐米、荆芥。 四、实验器材 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五、实验方法 (一)炒黄 1.酸枣仁取净酸枣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鼓起微有爆裂声,颜色微变深,并嗅到药香气时,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紫红色,鼓起,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脱落。具香气。 2.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3.牵牛子取净牵牛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鼓起,有炸裂声,并逸出香气,取出放凉,称重。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色泽加深,鼓起,有裂隙,微具香气。

4.冬瓜子取净冬瓜子,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表面略呈黄白色稍有焦斑,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称重。用时捣碎。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呈黄白色,鼓起,有裂口,微有焦斑。具香气。 5.薏苡仁取浄薏苡仁,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炒至微黄色,鼓起,微有香气时,取出放凉。称重成品性状:本晶呈黄色,略具焦斑,有香气。 (二)炒焦 1.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逸出时,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褐色,具焦斑,内部焦黄色。具焦香气,酸味减弱。 2.槟榔取浄槟榔片,称重,分档,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黄色焦斑,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大部分为完整片状,表面焦黄色,具焦斑有香气。 3.麦芽取净麦芽,称重,置热锅内,先用文火后用中火加热,不断翻动,炒至表面焦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炒干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焦褐色,膨胀,少部分爆花。 4.栀子取碎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具焦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黄色或红棕色。有香气,味苦微涩。 (二)炒炭 1.蒲黄取浄蒲黄,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褐色,喷淋少量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推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深褐色,质地轻松。味涩,存性 2.槐米取净槐米,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发现火星,可喷淋适量清水熄灭,炒干,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黑色,保留原药外形,存性。 3.判芥取浄判芥段,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黑褐色,喷淋少许清水,灭尽火星,略炒干,取出,摊晾,干燥,称重。 成品性状:本晶呈黑褐色,香气减弱。 实验二炙法 一、实验目的 (1)了解各种炙法的目的意义。 (2)掌握各种炙法的操作方法、注意事项、成品规格、辅料选择和一般用量。 二、实验原理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十章煅法

《中药炮制学》复习笔记:第十章煅法 药物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适当的耐火容器内煅烧的一种方法。 有些药物煅红后,还要趁炽热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淬之,称“煅淬”法。 目的:①使药物质地酥脆,便于粉碎和调剂、制剂。因此煅法主要用来加工质地坚硬的矿物药; ②高温煅烧除去吸附水和部分砷、硫等易挥发物质,可以降低毒性或副作用,提高疗效,甚至产生新的功效。 第一节明煅法:药物煅制时,不隔绝空气的方法,又称直火煅法。 →操作方法有:敞锅煅;炉膛煅;平炉煅;反射炉煅。 目的:①使药物质地酥脆; ②除去结晶水【白矾、硼砂等,除去结晶水增强收敛等作用; ③使药物有效成分易于煎出【钟乳石、花蕊石、蛤壳,煅后CaCO3 →CaO,使钙成分更易溶出】 注意事项 ①大小分档→以免煅制时生熟不均; ②宜一次煅透,中途不得停火→以免出现夹生现象; ③煅制温度、时间应适度,要根据药材的性质而定

④有些药物在煅烧时产生爆溅,可在容器上加盖(但不密闭)以防爆溅 【白矾】三方晶系矿物矾石或其他铝矿石,经加工提炼制成。主含成分为硫酸铝钾[KAl(SO4)2·12H2O]。 ·[武火煅至膨松呈蜂窝状] 【石膏】单斜晶系矿物,纤维状石膏。主含成分为含水硫酸钙。·[武火煅至红透] ☆一般药物列表

第二节煅淬法:将药物按明煅法煅烧至红透后,立即投入规定的液体辅料中骤然冷却的方法。 ·※煅淬法适用于质地坚硬,经过高温仍不能疏松的矿物药,以及临床上因特殊需要而必须煅淬的药物。 目的①使药物质地酥脆,易于粉碎,利于有效成分的煎出【代赭石、磁石】 ②改变药物的理化性质,减少副作用,增强疗效。【如含铁矿物药煅后醋淬有醋酸铁生成】 ③清除药物中夹杂的杂质,洁净药物。【如炉甘石煅淬后可提高药物质量】 注意事项①煅淬要反复进行几次,使液体辅料吸尽、药物全部酥脆为度,避免生熟不均。 ②所用的淬液种类和用量由各药物的性质和煅淬目的要求而定。 【自然铜】等轴晶系矿物黄铁矿的矿石。主要成分为二硫化铁。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中药炮制学试题库 第一章绪论 l.中药炮制的历史可追溯到E A.汉代B.秦代C.周代D.春秋战国E.原始社会2.提出雷公炮炙十七法的是A A.雷敩B.陶弘景C.缪希雍D.陈嘉谟E.李时珍3.提出三类分类法的是A A.陈嘉谟B.陈师文C.张仲景D.王好古E.张元素4.中药发展史上,第一部具有炮制规范性要求的书是D A.神农本草经B.备急千金要方C.新修本草D.太平惠民和剂局方E.汤液本草5.第一部炮制专著是D A.神农本草经B.本草经集注C.肘后备急方D.雷公炮炙论E.炮炙大法6.炮制理论的形成时期是D A.汉代B.唐代C.宋代D.元、明代E.清代 7.中药炮制研究的核心问题是B A.炮制文献研究B炮制原理研究C.炮制工艺研究D.炮制设备研究E.炮制品质量研究8.葛可久的《十药神书》提出了C A.炮制解毒理论B.净制理论C.炭药止血理论D.归经理论E.以上都不是 9.《修事指南》的作者是B 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0.提出生熟异用学说的人是B A.孙思邈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1.提出“凡药制造,贵在适中,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气味反失”的作者是C A.缪希雍B.张仲岩C.陈嘉谟D.张仲景E.陶弘景12.中药炮制的理论依据是A A.中医中药理论B.五行学说C.藏象学说D.现代医药理论E.归经理论13.“酒制升提”是谁归纳总结的?E A.李时珍B.张仲岩C.陈嘉谟D.陶弘景E.缪希雍14.炮制品种的扩大应用时期是C A.元代B.明代C.清代D.梁代E.现代

15.强调“凡有修合,依法炮制……”的是A A.太平惠民和剂局方B.本草经集注C.雷公炮炙论D.五十二病方E.修事指南 填空题 29.“治半夏”最早记载在__黄帝内经_________。[] 30.中药炮制形成的关键是____火的发现_______。[] 31.“有须烧炼炮炙,生熟有定”是___张仲景____提出的。[] 32.中药炮制起源于__用药实践_____。[] 33.中医用药的特点是_复方___和__炮制___。[] 判断题 34.生草乌多供内服。2对错 35.古代的炮制指的是单味药材加工成饮片。2对错 36.炮制是一项传统的制药技术。1对错 37.合和、修事、炮炙均是炮制的同义词。1对错 38.研究中药炮制原理,掌握各种现代科技手段即可。2对错 39.酿酒的发现为中药炮制形成具备了条件。1对错 40.中药炮制是连接原药材与临床疗效的桥梁。1对错 第二章炮制与临床疗效 选择题 1.大黄酒炙属于下列何种制法B A.相资为制B.相反为制C.相畏为制D.相恶为制E.以上都不是2.张仲景在白虎汤中使用的甘草是C A.生甘草B.粉甘草C.炙甘草D.甘草皮E.甘草梢3.吴鞠通使用白虎汤时选用的是A A.生甘草B.粉甘草C.炙甘草D.甘草皮E.甘草梢 填空题 20.传统的制药原则是制其形、制其性、制其味和制其质。[] 判断题 22.阿胶用蛤粉炒后既降低其滋腻之性,又制其质和味。1对错 23.药物通过炮制,不论从质或是从量上均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1对错24.炮制可改变药物升降浮沉之性,一般规律是酒制升提,姜制发散。醋制收敛,盐制

中药炮制学_整理版

中藥炮制學 ◆名词解释: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是一门综合应用性学科。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辩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饮片:是药材通过炮制后直接用于中医药临床或制剂生产使用的处方药品,是供中医临床调剂及中成药生产的配方 冲烧:质地轻薄松散的植物药材,由于本身干燥不适度,或在包装码垛前吸潮,在紧实状态中细菌代产生的热量不能散发,当温度积聚到67℃,热量便能一下子从中心冲出垛外,发生起烟或着火的现象。 泛油:又叫走油,指含挥发油、脂肪油的药物在一定温度、湿度的情况下,造成油脂外溢,质地返软、发黏、颜色变深并发出油败气味的现象。 对抗同贮法: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放在一起保存,以防止虫蛀或霉变的一种贮存方法。 伤水:药材在淘洗过程中由于含水分过多而影响药材质量的现象。 火力:指火的大小或温度的高低。有文火,中火,武火等 火候:指药物加热炒制时火力大小的运用,加热时间的长短及药物在受热过程中外出现的变化特征的综合概括 ◆炮制学三本专著 ◆炮制方法对临床疗效的影响 1.净制①除去杂质②除去非药用部位或分离不同的药用部位③除去一些外形相似的其他有毒药物 2.加工切制切制的目的是提高煎药质量或有利于进一步炮制和调配。 3.加热炮制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和煅制应用最为广泛。 ◆制药原则 相反为制:是指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或药物来制约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 相资为制:是指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疗效。如盐制知母 相畏为制:是指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杀半夏、南星毒 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某种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如米泔水制苍术 相喜为制:指用某种辅料或中药来炮制,以改善中药的形色气味。如醋炙乳香,矫臭 具体方法 制其形:改变外形、药用部位制其性:改变性能制其味:调整五味或矫正劣味制其质:改变质地和性质 ◆炮制对药性的影响 一、对四气五味的影响四气:寒凉温热(平性)五味:辛、甘、酸、苦、咸(淡、涩)有三种情况: 一是“反制”,通过炮制纠正药物过偏之性。如栀子 二是“从制”,通过炮制使药物的性味增强。如胆黄连 三是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的用途。如生地为清营凉血之品,而制成熟地后具有滋阴补血的功效。 所谓“毒”主要是指药物的毒性和偏性(副作用),炮制能消除或降低毒副作用。 ◆炮制与临床疗效 净制、加工切制、加热炮制和辅料与临床的关系 炮制与方剂疗效的关系: 1、提高方剂疗效①增强方剂中药物的作用(三子养亲汤)②保证方中各药比例准确,充分发挥配伍后的综合疗效(二妙散)③增强对病变部位的作用(缩泉丸)④突出临床需要的药效,提高全方的临床疗效 2、消除方中某些药物的不良反应,利于治疗①消除药物本身不利于治疗的因素②调整辅助药物的药性,制约方中主药对机体的不利影响 3、调整方剂部分适应症,扩大应用围 4、适应方剂的剂型要求,保证临床安全有效 ◆中藥炮制的目的: 毒去效存最主要的目的是减毒增效,满足临床需要。

中药炮制学实验一清炒法

一:实验内容 1. 炒黄:薏苡仁、莱菔子、王不留行 2. 炒焦:山楂 3. 炒炭:槐米 二:实验方法与结果 1. 准备 洗锅T 热锅(小火)T 用手感知温度至微微 烫手 时可开始步骤:取适量净薏苡仁,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持文火加热。炒至略鼓起,表面呈淡黄色, 取出,放凉,观察性状。 性状:略鼓起,微黄色,略有突起,有较明 显黑褐色微斑。 实验一清炒法 1.炒黄 ①薏苡仁 步骤:取适量净莱菔子,置于已预热的锅内, 保 持文火加热。炒至鼓起,色泽加深,发出 爆裂声 并有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观察 性状。 性状:表面色泽加深(近咖啡色),断面浅 黄, 微鼓起,质地松脆,有特异萝卜香气。 4. 炒炭 ① 槐米 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 热 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炒至表面黑褐 色, 见有火星时喷洒清水,略炒,取出,晾 干。 性状:表面焦褐色,质地轻。 ②莱菔子

③王不留行 步骤:取适量净王不留行,置于已预热的锅内,调至中火加热。炒至大部分爆白花(80 % 以上),取出,放凉。 性状:大多数爆开球状白花,质地松脆。 3.炒焦 ①山楂 步骤:取适量净山楂,大小分档,置于已预热的锅内,保持至中火加热。炒至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取出,放凉。 性状:外表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酸味。 图4焦山楂 三:实验讨论与分析 1. 讨论: ①锅及锅铲使用之前必须进行清洗以免引入杂质,转换药材时也必须清洗。

②炒山楂之前须大小分档以免生熟不均匀。 ③炒制应控制顺序,将需要小火炒的药物排在前面。 ④锅必须预热到合适温度,以免形成“僵子” 。 ⑤盛放药材的盘子应随时预备在锅旁,以利于火候恰当时及时盛出。 ⑥操作时需随时翻炒不能停,尤其是易焦易炭化的药材。 ⑦研碎焦山楂时应注意随时把山楂核挑出,以免研碎不到位且费力。 2. 分析结果: ①炒制的薏苡仁表面黑褐色微斑较多,两次清洗锅具也未得到解决,应该是翻炒时锅铲剐蹭锅具底部导致的。 ②炒山楂的生熟不均匀,不得不把一些丢弃一些重新炒制。据此了解到炒山楂前大小分档应指的主要是山楂切片的厚薄而不是片的大小。 ③其他药材的炒制相对成功。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中药炮制与临床疗效 张学兰, 李慧芬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炮制是制备中药饮片的一门传统制药技术,也是中医药学特定的专用制药术语,历史上又称“炮炙”、“修治”、“修事”。中药材不能直接入药,必须炮制成饮片之后才能入药。所谓中药饮片是指中药材经过炮制后可直接供中医临床调配汤剂和中成药生产使用的所有药物。中药依法炮制和复方配伍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色所在,也是中医药有别于其它传统医药的重要标志。 中医治病主要借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重视人体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个体差异及其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天人合一”为基本精神,以“辨证施治”为治疗疾病的基本法则。在临床工作中,中医从诊断到治疗的整个过程,都要考虑人体的阴阳盛衰、气血变化以及脏腑的寒热虚实、气候、环境以及生活起居等对人体的影响。治疗原则、遣方用药必须根据这些情况做出正确决定。但中药的性能和作用无有不偏,偏则利害相随,不能完全满足临床治疗的要求,这就需要通过炮制对药物原有的性能予以取舍,权衡损益,力求符合疾病治疗的实际要求。通过炮制可改善中药的偏性和毒性,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并可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症候及患者的体质情况,有的放矢地选用炮制品,以增强方剂的准确性、可靠性和实用疗效。 第一部分中药炮制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中药炮制作为一门传统制药技术,是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具体体现,已经成为中医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某种意义上说,中药炮制的理论、方法工艺以及临床应用是由我国劳动人民以生命为代价,历经几千年的临床实践和反复验证的经验总结,保证了中医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一、中药来源于自然界,经炮制后方能达到临床用药要求 中药绝大多数来源于自然界的原植物、原动物和原矿物,原药材中常常含有泥沙杂质、霉败品和非药用部位,因此,多数不能直接入药,经加工炮制后,可去除杂质,选出规定的药用部位。对于体积、质地不同的原药材,尤其是具有毒

炮制试验讲义-18学时

《中药炮制学》实验讲义 (18学时) 中药炮制学实验课是中药炮制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途径。通过实验教学,一方面使学生继求和发扬传统的制药技术,掌握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使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应用现代科学手段探讨炮制原理,加深理解在课堂上的基本理论,为中药炮制工艺的规范化及饮片质量标推的制定奠定良好基础。本实验指导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选择了其中具有典型特征、代表性的实验编写而成,包括了传统实验和现代实验。

实验一清炒法 一、目的要求 (1) 了解清炒的目的和意义。 (2) 掌握炒黄、炒焦和炒炭的基本操作方法和成品的质量标准。 (3) 掌握三种炒法的火候,炒后药性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炒炭存性的含义。 二、实验内容 1 .炒黄王不留行、莱菔子 2 .炒焦山楂、槟榔、栀子 3 .炒炭荆芥、槐米 三、工具设备 炉子、铁锅、铁铲、瓷盆、筛子、温度计、天平、竹匾等。 四、实验方法 ( 一) 炒黄 1 .王不留行取净王不留行适量,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加热,不断翻炒至大部分爆成白花,迅速出锅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种皮炸裂,80%以上爆成白花,体轻质脆。 2 .莱菔子取莱菔子适量,称重,置热锅内,用文火炒至微鼓起,有爆裂声,并透出其特有香气时,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炒后,有裂纹,无焦斑,手捻种皮易碎,具香气。 ( 二) 炒焦 1 .山楂取净山楂,称重,大小分档置热锅内,先用中火后用武火加热,不断翻炒至表面焦褐色,内部焦黄色,有焦香气溢出时,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称重。成品性状;本品表面呈焦褐色,具焦斑,内部焦黄色,具焦香气,酸味减弱。 2 .槟榔取净槟榔片,称重,分档,置热锅内,用文火加热,不断翻炒至焦黄色,具焦斑,取出放凉。筛去碎屑,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大部分为完整片状,表面焦黄色,具焦斑。有香气。 3 .栀子取碎栀子,称重,置热锅内,用中火炒至焦黄色,具焦香气,取出放凉,称重。 成品性状:本品呈焦黄色或红棕色。有香气,味苦微涩。

中药炮制学复习资料

1.中药炮制的含义: 中药炮制是根据中医药理论,依照辨证施治用药需要和药物自身性质,以及调剂、制剂的不同要求,所采取的一项制药技术。 2.中药炮制学的含义: 中药炮制学是专门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规格、质量标准、历史沿革及其发展方向的学科。 3.我国古代三部炮制专著的名称、成书年代及作者: 答:(1)南北朝(刘宋)·雷敩《雷公炮炙论》——总结前人的炮制经验撰写而成的。为我国医药史上的第一部制药(炮制)专著。(2)明代·缪希雍《炮炙大法》——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二部炮制专著。 (3)清代·张仲岩《修事指南》——为我国医药史上第三部炮制专著。 4.简述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答:中药炮制的分类及其主要内容: 5.简述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答:中国药典药材炮制通则三类分类法的的具体内容: (1)净制----挑拣、筛选、水洗、风选、剪切等 (2)切制----浸泡、润、切、粉碎等 (3)炮炙----炒、烫、煅、蒸、煮、炖、酒制、醋制、蜜炙、姜汁炙、盐制、制炭、水飞、燀、制霜等。

6.中药炮制有哪些传统的制药原则及具体制药方法?其含义?举例说明。 答:(一)制药原则:来源:[ 清]徐灵胎(大椿)《医学源流论》 (1)相反为制(反制):用药性相对立的辅料(包括药物)来制约中药的偏性或改变药性。如:酒制大黄、茱萸制黄连、盐水益智仁。 (2)相资为制(从制):用药性相似的辅料或某种炮制方法来增强药效如:胆汁炙黄连、盐水制知母/黄柏、酒炙仙茅/阳起石、蜜炙百合/甘草。 (3)相畏(或相杀)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来炮制药物,以制约该药物的毒、副作用。如:生姜制半夏/南星。(4)相恶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方法来减弱药物的烈性,以免损伤正气。如:麸炒枳实、米泔水制苍术;煨木香。 (5)相喜为制:利用某种辅料(或药物来炮制药物,以改善该药物的形色、色味,如五灵酯,紫河车)(二)具体方法:(1)制其形:改变药物的外观形态和分开药用部位。如麻黄,当归。 (2)制其性:改变药物性能。如黄连姜炙,酒炙大黄。 (3)制其味:改变中药的五味或矫正劣味。如动物药。 (4)制其质:改变药物的性质或质地。性质,包括药性和功用。如矿物药,甲壳类药。 7.中药炮制对中药药性的影响包括哪几方面? 答:炮制对药物药性的影响包括对性味、升降浮沉、归经、毒性的影响。 一、炮制对四气五味的影响 (1)通过炮制,矫正药物过偏之性。 (2)通过炮制,使药物性味增强 (3)通过炮制,改变药物性味,扩大药物用途 二、炮制对升降浮沉的影响:炮制可以改变药物的气味和质地,转化其升降浮沉,使药物更好地适应临床用药的要求。如:生升熟降,酒制升提,姜汁制则散,醋制收敛,盐水制下行。 三、炮制对归经的影响:中药通过加热和辅料炮制,可改变其归经或引药入经,使其功效更专一。如“盐制入肾”、“醋制入肝”等。 四、炮制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生毒熟减”,毒性中药经炮制,使其由大毒减至低毒甚至无毒,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去毒常用的炮制方法:净制、水泡漂、水飞、加热、加辅料处理、去油制霜等。如乌头、马钱子等,生品毒性大,多外用,炮制后,毒性降低,可供内服。

中药炮制的作用

净制与临床疗效 由于药材在采收过程中难免混有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有的药材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如果不加以净制,一并入药,势必影响疗效,甚至造成医疗事故。如麻黄茎具有发汗作用,而麻黄根却有止汗作用,在炮制中必须根茎分开,区别入药,否则就会影响疗效。还有些药材必须剔除非药用部分,如巴戟天、远志、牡丹皮等必须抽取净木芯,如果不加以净制,会造成疗效降低或完全没有疗效。 切制对疗效的影响 一部分中药材体积较大,无法直接调剂,更不能保证煎出效果,必须按药材的质地不同,采取“质坚宜薄”、“质松宜厚”的原则进行切制,以利于煎出药物的有效成分,并避免药材细粉在煎煮过程中出现糊化、粘锅等现象,显示出饮片“细而不粉”的特色。饮片切制是提高煎药质量,保证中医临床疗效的关键措施之一。 中药饮片切制是为了提高煎药的质量,在炮制前要进行润泡软化操作,使软硬适度,便于切制,但软润方法和控制处理的时间以及吸水量是至关重要的。有些药材不易在水中浸泡,需采取其它方法软润;有的药材浸泡的时间不宜过长,吸水量不宜过大,否则药材中的有效成份大量流失,降低或失去疗效,并给饮片干燥带来不利影响。另外药材在切制过程中厚度应均匀,厚薄相差太大在煎煮过程中就会出现易溶和难溶,以及先溶和后溶等问题,浸出物将会取气失味或取味失气,达不到气味相得的要求。如黄芩在切制饮片前宜蒸气软化,或者沸10分钟,而不宜冷水浸泡软化。又如槟榔经水浸煎后切片,醚溶性物碱损失很大,以减压蒸汽焖润法或蒸气法软化切片可大幅度降低槟榔碱损失。 饮片干燥亦很重要,切制后的饮片因含水量较高,若不及时干燥很容易霉烂变质。干燥方法和干燥温度不当,也会造成有效成分损失,特别是挥发性成分或对日光敏感的部分,若采用高温干燥或曝晒,疗效会明显降低。 加热炮制对疗效的影响 加热是中药炮制的重要手段,其中炒制、煅制、煮制应用较广泛。药物炒制的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抑制偏性,许多药物经炒制后可破坏酶,保存苷类成份,还可有不同程度的焦香气,可收到启脾醒胃的作用。种子和细小果实类药物炒后不但有焦香气,而且质地疏松有利于溶媒渗入药物内部,提高煎出效果。苦寒药物炒后苦寒之性缓和,免伤脾阳,温燥药经炒后可缓和烈性,有异味的药物炒后可矫嗅矫味,利于服用。锻制常用于处理矿物药、动物甲克及化石类药物,或需要制炭的植物药。锻后使药物质地酥脆,利于煎煮和粉碎,作用也会发生变化。炒、灸、煅、煮炮制的关键在于控制温度及时间。如槐花炒炭鞣质含量与温度密切相关,实验证明,槐花在170℃内受热鞣质含量可降至生品以下,若温度再高则鞣质含量极低。 辅料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经辅料制后,在性味、归经、功效、作用趋向和毒副作用方面都会发生某些变化,从而最大限度的发挥疗效。中药辅料炮制的目的是为了借助辅料发挥协同和调节作用,使固有性能有所损益,以求尽量符合治疗要求,降低和消除毒副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辅料的选择、炮制温度和时间是炮制工艺的关键。 其他制法对疗效的影响 中药炮制尚有发芽、发酵、制霜、水飞等方法,不仅可以直接制备新药,产生新的药理活性,满足临床用药需要,还可以炮制降低毒性,保证临床用药安全。如巴豆制霜可缓和其泄下作用。 总之,中药炮制品必须要满足临床安全有效的需要,最大限度地发挥疗效同时最大限度降低和消除其毒副作用。炮制与中医临床疗效关系密切,不仅是中医临床用药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