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合集下载

中药鉴定学——精选推荐

中药鉴定学——精选推荐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供四年制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Ⅰ前言本大纲适用于中药学本科学生使用。

编写本大纲的目的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中药鉴定学》的过程中,通过实验课的学习加深理解,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学会鉴定生药的真、伪、优、劣的方法,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生药传统的经验鉴别方法和现代科学的鉴别方法,培养实际的工作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

现将大纲使用中有关问题说明如下:一为了使教师和学生更好地掌握教材,大纲每一章节均由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三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注明教学目标,教学要求分掌握、熟悉和了解三个级别,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级别对应,便于学生重点学习。

二教师在保证大纲核心内容的前提下,可根据不同教学手段,讲授重点内容和介绍一般内容。

三总教学参考学时为81学时。

四使用教材:《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由生药教研室自编。

Ⅱ正文实验一根及根茎类中药(一)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蕨类植物根茎的性状特征和显微组织鉴别特征;掌握蓼科植物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显微鉴别特征共性和相似的化学成分。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下列药材的性状鉴定特征:狗脊、贯众、虎杖、大黄、何首乌。

(二)掌握大黄、绵马贯众的显微鉴定特征。

(三)掌握大黄理化鉴别特征。

(四)熟悉广防己的性状特征。

(五)了解拳参、金荞麦的性状特征。

三教学内容(一)药材性状鉴定狗脊、绵马贯众、虎杖、大黄、拳参、何首乌、广防己、金荞麦(二)显微鉴定绵马贯众横切面、大黄根茎横切面、何首乌横切面、大黄粉末(三)理化鉴定(大黄)升华试验、检查蒽醌类衍生物、荧光反应实验二根及根茎类中药(二)一教学目的通过本次实验,掌握苋科植物的根的性状特征和组织构造特征(具有同心性异常维管束,薄壁细胞含有草酸钙砂晶);掌握毛茛科植物根及根茎的性状特征、显微鉴别特征及理化鉴别特征。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下列药材的性状鉴定特征:牛膝、商陆、威灵仙、川乌、附子、白芍、黄连、升麻。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与根本要求:中药鉴定学是在传统鉴别经验的根底上,运用近代科学知识和方法,系统地、较全面地进行本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以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根本理论和操作技能,具备对中药真、伪、优、劣的独立分析鉴定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到达以下根本要求:一、根本理论:1.了解药用植物学有关根底知识;2.熟悉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

3.掌握鉴定中药的依据和取样的方法。

4.掌握中药的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方法。

5.掌握中药的各类主要成分的理化鉴定方法。

6.掌握大纲中规定要全面、重点讲授的中药,包括来源、植物〔动物〕形态、性状、显微、主要成分或有效成分、理化鉴别特征,了解品质标志和类同品、掺杂品、伪品等情况。

7.熟悉一般中药的来源、性状鉴别特征,了解其他有关内容。

8.熟悉有关定义、名词、术语〔包括传统经验术语〕和符号。

二、根本技能方面:1.掌握中药的来源、性状及显微鉴定方法,了解理化鉴别方法,并能进行性状和显微特征的描述及熟悉有关绘图技能。

2.熟悉地掌握植物类中药的显微制片技术,包括徒手切片、外表制片、粉末制片、解离组织制片等技术。

3.能进行中药的显微测量,微量升华,荧光观察的操作技能。

本门课程总学时数为180学时,其中课堂讲授90学时,实验90学时。

课程内容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和任务〔开掘整理祖国药学;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中成药鉴定;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开展史本草学中有关中药鉴定资料的简介;近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简介国外植物药在鉴定方面的开展。

第三章中药资源我国中药的天然资源,中药的栽培、引种及驯养、饲养。

第四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采收、加工、贮藏与中药质量的关系。

第五章中药的鉴定鉴定的依据和取样;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和中药的质量标准。

〔注:掌握中药鉴定的取样和依据以及中药鉴定的方法。

鉴定大纲

鉴定大纲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学概念。

2.掌握中药鉴定学任务。

【教学内容】1.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

2.鉴定中药的真伪,评价中药的品质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

4.寻找和扩大新药源。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目的要求】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教学内容】中药鉴定学的发展里程及发展方向。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目的要求】掌握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方法。

【教学内容】1.采收与品质的关系,各类中药的一般采收原则。

2.中药加工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3.中药贮藏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和防治措施第四章中药的鉴定【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及取样原则。

2.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

【教学内容】1.中药鉴定的依据。

2.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

3.中药鉴定的方法。

(1)来源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4)理化鉴定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目的要求】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别方法。

【教学内容】1.概述(1)根及根茎类中药的性状特征。

(2)双子叶植物根、根茎的区别。

(3)双子叶植物根、根茎的异常构造。

2.中药名单(﹡表示重点药材,°表示了解药材,无符号者为熟悉药材)狗脊﹡绵马贯众﹡(附:紫萁贯众、狗脊贯众)骨碎补广防已﹡大黄﹡拳参虎杖何首乌﹡(附:首乌藤)金荞麦°怀牛膝﹡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子﹡雪上一支蒿°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升麻﹡防已﹡北豆根﹡乌药°延胡索﹡夏天无°板蓝根﹡常山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附:红芪)远志甘遂°雷公藤°白蔹°人参﹡(附:刺五加)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独活羌活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明党参°北沙参﹡龙胆﹡秦艽﹡白前°白薇﹡徐长卿°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胡黄连巴戟天﹡茜草红大戟°续断°天花粉﹡桔梗﹡党参﹡南沙参﹡木香﹡(土木香)川木香°白术﹡苍术﹡紫菀漏芦°三棱﹡泽泻﹡香附°天南星﹡半夏﹡白附子°石菖蒲﹡(附:水菖蒲)百部川贝母﹡(附: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知母藜芦粉萆薢°(附:绵萆薢)山药﹡射干﹡干姜莪术﹡姜黄°郁金°高良姜°天麻﹡山慈姑﹡白及﹡第六章茎木类中药【目的要求】掌握茎木类中药鉴别方法。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教学目的与任务】《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中药鉴定学》教学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

实验课包括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和理化鉴定三部分,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和掌握鉴定中药的基本实验方法和实践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科学作风、创新能力、科研设计能力。

【教学内容要求】本课程教学分课堂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学习要求达到:1.学习常用中药,其中掌握重点品种50种(含中成药),熟悉70~90种,其余为了解品种。

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拉丁名、本草记载、来源、植(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效等;熟悉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了解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鉴别、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

2.掌握中药鉴定和品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能执行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具有继承祖国药学遗产、整理发掘中药品种和开发研究中药的初步能力。

课堂讲授部分【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熟悉国内外发展概况。

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中药鉴定的常规方法,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4.重点讲授中药品种50种。

【教学内容】总论:1.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1) 发掘和整理祖国药学(2) 鉴定和确保中药品质(3) 寻找和扩大新药源(4) 中成药的鉴定。

2. 中药的鉴定(1) 中药鉴定的依据(2) 中药鉴定的程序(3) 中药鉴定的方法各论:3. 根及根茎类中药(绵马贯众、狗脊)4. 根及根茎类中药(大黄)5. 根及根茎类中药(何首乌、牛膝)6. 根及根茎类中药(乌头类中药)7. 根及根茎类中药(黄连)8. 根及根茎类中药(甘草、苦参、葛根)9. 根及根茎类中药(黄芪)10.根及根茎类中药(人参)11.根及根茎类中药(白芷、柴胡)12.根及根茎类中药(桔梗、党参)13.根及根茎类中药(苍术、白术)14.根及根茎类中药(半夏、天南星)15.根及根茎类中药(贝母类中药)16.根及根茎类中药(天麻、白及)17.茎木类中药(木通、鸡血藤、大血藤)18.皮类中药(沉香)19.皮类中药(厚朴)20.皮类中药(肉桂)21.叶类中药(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22.花类中药(西红花、红花)23.果实及种子类中药(五味子、木瓜)24.果实及种子类中药(槟榔、砂仁)25.全草类中药(麻黄、金钱草)26.全草类中药(薄荷、广藿香)27.藻菌地衣类中药(冬虫夏草)28.藻菌地衣类中药(猪苓、茯苓、灵芝)29.树脂类中药(血竭)30.其他类中药(其他类中药)31.动物类中药(水蛭、地龙)32.动物类中药(珍珠、石决明)33.动物类中药(蟾酥、斑蝥)34.动物类中药(哈蟆油、全蝎)35.动物类中药(蛤蚧、土鳖虫)36.动物类中药(金钱白花蛇、乌梢蛇)37.动物类中药(蕲蛇、海马)38.动物类中药(麝香)39.动物类中药(鹿茸)40.动物类中药(牛黄)41.动物类中药(羚羊角、熊胆粉)42.矿物类中药(朱砂、石膏)实验部分【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原植(动)物的鉴定方法,能正确地描述。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类别:专业方向课程性质:必修英文名称:Science for identifyijng Chinese Materia Medijca总学时:112 讲授学时:64 实验学时:48学分:5.5先修课程:药用植物学、中药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等适用专业:中药学开课单位:医学院中医中药学系一、课程简介《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及其相关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它是研究中药的来源、品种、质量、质量变化规律及中药材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应用科学。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继承传统中药经验鉴别基础上,运用现代生物学及化学的理论和方法,解决中药的真实性、中药的有效性、中药的安全性、中药的质量及质量变化规律,以及中药材新资源发现及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等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为从事中药和其它天然药物的真伪鉴别、品质评价和开发利用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内容:1.1 中药与中药鉴定学1.2 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教学要求:1.掌握中药与中药鉴定学的概念与任务2.理解和了解中药鉴定学的产生和发展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二章中药的真实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2.1 本草考证2.2 中药的品种鉴别教学要求:掌握和理解本草考证及中药的品种鉴别。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三章现代技术与中药真实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3.1 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3.2 指纹图谱与真实性3.3 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3.4 植物代谢组学与真实性教学要求:1.理解数码成像技术与真实性,指纹图谱与真实性。

2.了解DNA分子标记技术与真实性,植物代谢组学与真实性。

授课方式:讲授+自学。

第四章中药的有效性鉴定(2学时)教学内容:4.1 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4.2 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方法4.3 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教学要求:理解中药有效成分的确定方法,中药有效成分的定量方法,中药的毒性成分分析,中药安全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供四年制药物制剂本科、国际贸易与市场营销本科专业使用)前 言《中药鉴定学》 是应用传统的经验鉴别和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来鉴 定中药材的真伪优劣,扩大和寻找新药源的学科,主要是通过基源鉴 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理化鉴定来鉴别中药的品种和质量。

《中 药鉴定学》实验则是将理论和实践联系的桥梁,着重培养学习实际工 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正确理解和掌握 该门课程。

《中药鉴定学》 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实验使学生加深对中药鉴定学 知识的掌握,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理论,学会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的 基本方法;通过基本理论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训练,掌握中药的传统 经验鉴别方法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即基源、性状、显微和理化四大 鉴别方法,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严肃认真的科学作风。

本课程总学时 90 学时,其中课堂讲授 72学时,实验 18 学时。

教学要求与内容实验一 基本操作:徒手切片及粉末制片、简图及异常构造绘图 显微测微尺的使用【教学要求】1.掌握徒手切片,表面制片方法,粉末制片方法2.熟悉生物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及作图要领3.掌握显微测微尺的较正和使用方法4.掌握绘图通用的代表符号【教学内容】1.讲述:(1)显微镜的正确操作(2)徒手切片,表面制片,粉末制片方法的操作及装片(3)绘图要领(4)显微镜测微尺的校正操作方法2.重点讲授:(1)在显微镜操作时五点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重点交代)(2) 在徒手切片移动手腕,牵拽切片要轻快,不能是拉锯式(3)撕取表皮时要沿叶脉或果柄,易撕并且完整(4)记熟绘图原则及通用的代表符号(5)注意校正方法(6)较正过程中的几点注意事项及计算公式要熟记(7)粉末制片的操作中注意透化液的选择(8)透化试剂的功能要熟悉3.示范操作。

4.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教学方法】课堂扼要讲授、实验操作示范、指导学生实验操作。

【实验性质】基础性实验,必做实验二 根及根茎类中药 大黄、何首乌【教学要求】1.掌握二种药材性状鉴定特征2.掌握大黄,何首乌的显微鉴定特征3.掌握大黄,何首乌理化鉴定方法4.掌握原植物的鉴定特征【教学内容】(1)观察药材性状特征1.讲述:(2)组织切片及粉末的观察(3)记录理化鉴定全过程(4)任选(观察贯众叶柄,商陆根横切,牛膝根的组织切片)(1)掌握三种大黄原植物的鉴定特征,区别各种2.重点讲授:, “星点”“锦纹”(2)注意药材断面的性状特征,(3)注意观察星点的结构及何首乌的异常维管束类型(4)熟悉微量升华装置,在大黄的微量升华时,注意温度3.示范操作。

南方医科大学中药鉴定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中药鉴定教学大纲

南方医科大学本科专业教学大纲中药鉴定学Syllabus of Chinese Medicine Authentication适用于中药专业执笔人:刘传明审定人:马骥学院负责人:南方医科大学教务处二○○六年十二月一、课程简介《中药鉴定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本课程学习合格可获9学分。

本课程须在修完药用植物学、中药学、拉丁文、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等课程之后学习。

其中与药用植物学、分析化学、中药化学课程关系尤为密切。

本课程教学分理论讲授和实验两部分,通过学习要求达到:1.学习常用中药300种,其中掌握重点品种120~150种(含中成药),熟悉70~90种,其余为了解品种。

重点药材品种,要求掌握中药拉丁名、本草记载、来源、植(动)物形态、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化学成分、理化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功效等;熟悉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成分、理化鉴别、功效等;了解药材品种,要求掌握来源、鉴别、主要活性成分或指标性成分等。

2.掌握中药鉴定品质评价的方法和程序,能执行《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3.具有继承祖国药学遗产、整理发掘中药品种和开发研究中药的初步能力。

总学时数为170,课堂教学与实验时数比例为9:8。

另外教学实践2~4周。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 is a special curriculum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 specialty. According to training aim, this curriculum is the main as wit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herits the traditional identification experience and studies moder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masters the basic theories, methods and skills of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It is the base of true-fake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neatening varieties, quality estimation, and exploitation and application that can ensure the safety and effect for clinical drugs.Teaching of this curriculum classifies teaching in lesson and experiments. It need master the following contents thought the study.1. Study 300 kinds of Chinese medicine in common use that master 120~150 kinds of important Chinese medicine (including Chinese patent medicine), 70~90 kinds must be familiar and others must know.Important Chinese medicines must master Latin name, records in materia medica, source, plant (animal) configuration, and habitat, collect and processed, ma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microscopic identification, chemical constituent, physio-chemical identification, examination, content determination, efficacy et al; familiar Chinese medicines must master source,identification, main active constituent or index constituent et al.2. Master the methods and procedure of Chinese medicine identification and quality estimation and administer the regulations of China Pharmacopoeia.3. Having the primary abilities of inheriting pharmic heritage, neatening Chinese medicine varieties, and researching and developing the Chinese medicines.Total time is 170,the ratio of teaching and experiment is 9:8. Practice teaching is2~4 week.二、教学内容与要求总论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2.熟悉中药品种混乱状况【教学内容】一、考证和整理中药品种二、鉴定中药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1、中药材的鉴定2、中成药的鉴定三、研究和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四、寻找和扩大新药源1、中药资源2、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3、中药资源的保护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目的要求】1、熟悉中药鉴定学的国内外发展概况2、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趋势【教学内容】一、古代中药鉴定知识二、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1、国内近、现代中药鉴定学发展概况2、国外生药学科的发展概况三、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采收季节、产地加工方法和贮藏原则3、熟悉经验贮藏法【教学内容】一、中药的采收1、采收与药材质量的关系2、采收的一般原则二、中药的加工1、加工的意义2、加工的方法三、中药的贮藏1、中药贮藏保管中常发生的变质现象2、中药的贮藏保管和变质的防治第四章中药的鉴定【目的要求】1、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2、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程序和常规方法3、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教学内容】一、中药鉴定的依据二、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1、取样2、鉴定3、结果三、中药鉴定的方法1、来源(原植物、动物和矿物)鉴定2、性状鉴定3、显微鉴定4、理化鉴定5、新技术和新方法简介四、中药质量标准的制定1、中药材质量标准的制定2、中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各论第一篇植物药类第五章根及根茎类中药【目的要求】1、掌握根及根茎类重点药材的来源、植物形态、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功效、附注2、熟悉根及根茎类一般药的来源、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3、了解根及根茎类三类药的来源、性状鉴别、显微鉴别、成分、理化鉴别、功效【教学内容】1.概述2.中药名单(106,附10)重点药材(56,附9):狗脊,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附首乌藤),牛膝,商陆,威灵仙,川乌,附子,白芍,黄连,升麻,防已,北豆根,延胡索,板蓝根,地榆,山豆根,葛根,甘草,黄芪(附:红芪),人参(附:红参、人参叶),三七,白芷,当归,前胡,川芎,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秦艽,紫草,丹参,黄芩,地黄,巴戟天,天花粉,桔梗,党参,木香(附:土木香),白术,苍术,泽泻,天南星,半夏,石菖薄,百部,川贝母(附:湖北贝母、平贝母、伊贝母),浙贝母,麦冬(附:山麦冬),山药,射干,莪术,天麻。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药剂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中药鉴定学是一门研究鉴定中药的品种和质量,制定中药质量标准,开发和扩大新药源的应用学科,是高职高专院校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它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从事中药鉴定工作所必备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全面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岗位和继续学习的能力打下一定的基础.二、课程教学目标本大纲适用于中药专业,中药制药专业。

【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取样要求和方法.2.掌握中药来源、性状、显微及理化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3.掌握115中药材的中药拉丁文、来源、主产地、采收加工、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或有效成分、理化鉴别等.4.掌握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叶类、花类、果实及种子类、藻菌地衣类、树脂类、动物类及矿物类中药的性状及显微鉴别要点.5.熟悉87种中药材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显微鉴别、主要或有效成分等.6熟悉中药采收、加工和贮藏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7.熟悉中成药鉴定的特点、基本程序和方法.8.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方法和新技术;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和发展方向;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9了解140种中药材的来源及性状鉴别特征.【能力(技能)目标】1.能运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识别常用中药350种以上.做到见药知名.2.能说出260种中药的来源、主产地、性状鉴别要点.3.能运用显微鉴定技术鉴定中药并绘制显微特征图.4.能运用理化鉴定技术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5.能熟悉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6.能有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和参考书籍,获取和扩展知识的能力.【素质教育目标】1.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2.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3.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总论【教学内容】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含义第一节中药鉴定学的任务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第二节古代中药鉴定知识第三节近、现代中药鉴定工作概括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第一节中药的采收第二节中药的加工第三节中药的贮藏第四章中药鉴定的依据与基本程序第一节中药鉴定的依据第二节中药鉴定的基本程序第五章中药鉴定的方法第一节来源鉴定第二节性状鉴定第三节显微鉴定第四节理化鉴定【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掌握中药鉴定的依据、程序和取样要求.2.掌握中药的来源(包括植(动)物的科名、植(动)物名、药用部位,矿物的类、族、矿石名或岩石名,主产地及采收加工要点).3.掌握中药性状(包括形状、大小、色泽、表面特征、质地、断面、气味等)和经验鉴别(包括水试、火试等)方法.4.掌握中药显微鉴定常用的制片方法、试剂选用、细胞壁及细胞内含物的鉴别方法.5.熟悉色谱法和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6.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和主要特点【能力目标】1能熟练操作中药的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及杂质检查法;2能熟练操作中药的浸出物测定法;掌握中药的薄层色谱、化学定性、荧光检查、微量升华等理化鉴定方法.3熟悉中药采收、加工及贮藏的基本知识及其对中药质量的影响.4熟悉国家药品标准中与中药鉴定有关的规定;熟悉2005年版《中国药典》的主要特点及使用方法.5熟悉色谱法和光谱法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6了解历代主要本草著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和主要特点.7.了解中药材拉丁名的一般组成原则.【素质教育目标】培养科学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和创新精神第二篇植物药类第六章根及根茎类中药【教学内容】第一节根类中药一、性状鉴定二、显微鉴定第二节根茎类中药一、性状鉴定二、显微鉴定狗脊、绵马贯众、骨碎补、细辛、大黄、拳参、虎杖、何首乌(附:首乌藤、白首乌)、牛膝、川牛膝、商陆、银柴胡、太子参、威灵仙、川乌、草乌(附:草乌叶)、附子(附:白附子)、白头翁、白芍、赤芍、黄连、升麻、防己(附:广防己)、北豆根、乌药、延胡索、夏天无、板蓝根(附:南板蓝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附:粉葛、葛花)、甘草、黄芪(附:红芪)、远志、甘遂、白蔹、人参(附:红参、人参叶、刺五加)、西洋参、三七、白芷、当归、独活、羌活、前胡(附:紫花前胡)、川芎、藁本、防风、柴胡、北沙参、龙胆、白前、白薇、徐长卿、紫草(附:硬紫草)、丹参、黄芩、玄参、地黄、胡黄连、巴戟天、秦艽、茜草、红大戟(附:京大戟)、续断、天花粉、紫苑、漏芦、(附:禹州漏芦)、三棱、泽泻、(附:两头尖)、天南星、半夏、石菖蒲(附:水菖蒲)、百部、川贝母(附:依贝母、平贝母、湖北贝母、土贝母)、浙贝母、黄精、玉竹、重楼、土茯苓、天冬、麦冬(附:山麦冬)、知母、山药、射干(附:川射干)、莪术(附:莪术油)、姜黄(附:片姜黄)、郁金、高良姜、山慈菇、白及。

大学教学大纲_中药鉴定与分析学专论

大学教学大纲_中药鉴定与分析学专论

《中药鉴定与分析学专论》教学大纲Teaching Outline of Identification and Analysis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第一部分大纲说明课程代码:XXXXX开课时间:第一学期总学时数:60开课部门:中药学院授课对象:硕士生考核方式:开卷考试70% (或论文撰写70%),平时成绩30%预修课程:无主讲教师:王新宏,王瑞本课程的学时分配表1.杭太俊.《药物分析》.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年版2.蔡宝昌.《中药分析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版3.王喜军.《中药鉴泄学》•人民卫生岀版社.2012年版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中药鉴左与分析学专论》是一门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现代分析理论和方法, 研究中药质量控制方法与标准的应用性学科,其研究对象包括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制剂,是中药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中药学培养目标和要求,本课程以中药质量控制为主线,全而、系统地介绍相关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方法,备类化学成分分析,中药材、中药饮片、中药提取物和中药制剂质虽:分析及中药质量标准制订等,注重系统性和实用性:结合中药复杂性和整体性的特点,介绍中药及其复方制剂中药效物质的体内分析方法和新技术:中药杂质及有害物质分析新技术等内容,突岀先进性和前瞻性。

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第一章绪论1•主要内容1.1中药鉴泄与分析学研究对象、意义和任务1.2中药鉴泄与分析学研究内容和特点13中药鉴泄与分析学历史沿革与发展1.4中药鉴定与分析依据与基本程序1.5中药鉴定与分析基本程序和要求2.教学要求掌握中药鉴定与分析基本程序和要求;熟悉中药鉴立与分析依据与基本程序:了解中药鉴左与分析学研究内容和特点。

第二章中药鉴定的研究方法与内容1.主要内容1.1中药材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1.2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1.3中药鉴泄的依据与一般程序1.4中药的常规检测项目1.5中药的安全性检测掌握中药鉴泄的一般程序;熟悉中药材性状、显微、理化、生物方法、基原鉴别:了解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意义。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

中药鉴定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常用鉴定方法;2. 使学生了解各类中药的形态特征、药用部位及主要化学成分;3. 帮助学生熟悉中药质量标准及其评价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显微镜、化学试剂等工具进行中药鉴定的实际操作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解决中药质量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中药鉴定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中药奥秘的欲望;2. 增强学生的中医药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中医药观念;3.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中药鉴定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生特点: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中药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要求:结合课程性质和学生特点,本课程要求学生在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操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中药鉴定学基本概念与原理- 鉴定学定义、任务和分类- 中药鉴定学发展简史- 中药鉴定学基本原理2. 中药的形态特征与药用部位- 各类中药的形态特征- 药用部位与药材性状3. 常用中药鉴定方法- 显微鉴定- 化学鉴定- 光谱鉴定- 色谱鉴定4. 中药质量标准与评价- 中药质量标准概述- 中药质量评价指标- 中药质量评价方法5. 实践操作- 显微镜的使用与观察- 化学试剂的使用与检测- 中药材的性状鉴别- 中药质量评价实例分析教学大纲安排:第一周:中药鉴定学基本概念与原理第二周:中药的形态特征与药用部位第三周:常用中药鉴定方法(一)第四周:常用中药鉴定方法(二)第五周:中药质量标准与评价第六周:实践操作(一)第七周:实践操作(二)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章节,科学系统地组织与安排,旨在帮助学生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技能,为实际工作中解决中药质量问题奠定基础。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实验课名称:中药鉴定学实验英文名:Experiment For Authentication of Chinese Medicines二、实验课性质:非独立设课。

三、适用专业:本科中药学专业四、采用教材及参考书:《中药鉴定学实验指导》吴德康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参考书:《中药鉴定学》(第二版,康廷国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中国药典》2010年版五、学时学分:课程总学时:128 ;课程总学分: 8 ;实验课总学时:50 ;六、实验项目名称和学时分配七、实验教学的目的和要求1、掌握中药原植(动)物的鉴定方法,能正确地描述。

2、掌握显微鉴定方法及技术,包括徒手切片、组织解离、粉末制片等显微制片技术,学习石蜡切片方法;掌握镜检,描述和作图等技术。

3、掌握性状鉴定的方法,能熟练地描述。

熟识常用中药300种。

4、掌握理化鉴别的方法和技术。

5、※(中成药鉴定)为综合性实验,主要是培养学生综合思维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八、实验项目的内容和要求[实验教学内容与要求]实验名称:组织制片技术[实验目的]掌握制片方法。

[实验要求]显微镜光学部分的正确应用。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一、显微镜的使用二、制片方法1、粉末制片2、表面制片3、解离制片4、徒手制片三、特化细胞壁的染色1、木质化细胞壁:间苯三酚+浓硫酸(盐酸)2、角质化或木栓化细胞壁:苏丹Ⅲ试液3、树胶、黏液质:钌红试液实验名称:根及根茎类中药(一)[实验目的]大黄、黄连粉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及药材性状[实验要求]掌握水合氯醛透化制作临时粉末制片的操作方法。

[实验时数]4学时。

[实验内容]1.黄连、大黄的性状鉴别:形状、表面特征、断面特征2.显微鉴别(1)黄连、大黄的组织横切面特征(2)黄连、大黄粉末显微鉴别特征3.大黄理化鉴别(1)微量升华(2)乙醇提取液于滤纸上在UV灯下观察荧光[实验名称:根及根茎类中药(二)[实验目的]1.甘草、人参粉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及药材性状2.掌握人参的四大鉴别特征,了解人参有关商品规格及常见伪品。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实验》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中药鉴定学实验》是中药学专业必修课《中药鉴定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事中药相关职业的基本技能的重要专业实验课。

教学目标是通过实际操作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

教学任务主要要求学生掌握基原植物的鉴定方法、性状鉴定方法、显微鉴定方法和理化鉴定方法,并学会如何运用专业术语进行科学的描述、绘制出正确的性状与显微特征图谱。

三、学时分配四、实验内容及教学要求实验一:根及根茎类药材性状鉴定—大黄的显微、理化、微量升华鉴定主要内容:贯众、大黄等药材的性状特征观察与描述、大黄粉末的显微鉴定、理化鉴定及微量升华鉴别。

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性状鉴别描述方法;理解根及根茎类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掌握大黄的性状、显微、理化及微量升华的方法,并掌握大黄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和成分特征。

本实验重点、难点: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显微特征观察方法及微量升华的方法与特征,大黄微量升华与成分间的关系。

实验二:根及根茎类药材性状鉴定—黄连的显微、理化鉴定主要内容:天麻、黄连等药材的性状特征观察与描述、黄连粉末的显微鉴定、理化鉴定鉴别。

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根及根茎类药材的性状鉴别描述方法;理解根及根茎类药材的理化鉴别方法;掌握黄连的性状、显微、理化鉴定的方法及其性状特征、显微特征和成分特征。

本实验重点、难点:根茎类药材的性状描述、显微特征观察方法与特征,黄连的显微化学反应与成分间的关系。

实验三:药用植物组织切片与染色制片技术主要内容:以怀牛膝(或者麦冬、人参等)为实验材料,并对材料进行预处理,取经过软化处理的怀牛膝药材,徒手切成极薄片,选择薄片装片观察,另取部分薄片进行染色、脱水、透明处理,之后进行封藏。

本实验教学要求:要求学生了解药用植物根类药材的切片、染色制片技术的目的与意义;理解染色剂、脱水处理的意义;掌握徒手切片的方法、染色、脱水等处理的方法,并掌握染色制片注意事项。

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

中药鉴定学教案一、课程概述中药鉴定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主要涉及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化学成分等方面的鉴定。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今后的药学实践工作打下基础。

二、课程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了解常见中药的性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

2、能够根据中药的各项特征进行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中药鉴定的兴趣和热情。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1、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1)中药鉴定的意义和任务;(2)中药鉴定的历史和发展;(3)中药鉴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2、常见中药的性状、显微特征和化学成分(1)根类中药的鉴定;(2)茎类中药的鉴定;(3)叶类中药的鉴定;(4)花类中药的鉴定;(5)果实类中药的鉴定。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实地观察、实验操作。

3、中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1)中药的真伪鉴别方法;(2)中药的质量评价标准。

教学方法: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四、教学资源1、教材:《中药鉴定学》、《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等相关书籍。

2、实验器材:显微镜、放大镜、天平、滴定管等实验器材。

3、教学地点:中药鉴定实验室、药用植物园等实践教学基地。

五、教学进度安排本课程共个学时,分为个教学周。

每周学时,其中理论教学学时,实践教学学时。

具体安排如下:第X周: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时);常见根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常见茎类中药的鉴定(学时);常见叶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常见花类中药的鉴定(学时);常见果实类中药的鉴定(学时)。

第X周:中药的真伪鉴别和质量评价(学时);实验操作和实地观察(学时)。

第X周:复习和考试(学时)。

六、考核方式及标准1、平时成绩:平时成绩包括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

2、期末考试: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形式,主要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掌握情况和实际操作能力,占总评成绩的%。

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中药鉴定学理论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中药鉴定学课程性质:必修课考核方式:考试适用专业及层次:中药学本科开课学期:第二学年总学时:50 (其中讲课30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总学分:6学分(其中讲课4学分,实验2学分)采用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康廷国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为主。

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中药鉴定技术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四、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总论[教学内容]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史中药,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鉴定的依据和一般程序以及中药鉴定的四大方法。

[目的要求]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熟悉中药鉴定的四大鉴定方法,了解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各论第一篇植物药物本篇分十章,分别为根及根茎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其他类中药。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药材[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方法,介绍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以及蕨类植物根茎的形态和组织特征。

具体药材按系统分类进行介绍,其中出现了许多诸如“车轮纹”、“菊花心”、“狮子盘头”等经验鉴别术语。

[目的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方法,掌握重点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以及所含成分和理化鉴别方法。

本章重点是掌握双子叶植物根与单子叶植物根在形态和组织上构造上的区别,异常构造的类型及代表药材。

归纳出双子叶植物根次生构造不发达、次生构造不发达、次生构造发达、异常构造的类型及代表药材。

中药鉴定技术 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技术  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技术教学大纲本大纲依据《中药鉴定与质量检测专业教学计划》和《国家职业标准》对中药高级工的要求制订。

本课程在校教学18周,共108学时(6学时/周),其中实训教学72学时,理论教学36学时,学时之比为2﹕1。

一、本课程性质与任务1.性质:中药鉴定技术是高职中药鉴定与质量检测专业的一门核心技术课。

2.任务:通过学习,使学生在中药鉴定技能与理论知识方面,达到《国家职业标准》规定的高级工要求;并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以及毕业后进一步深造中药鉴定学科奠定了基础。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对接1.先修课:药用植物学;2.后续课:中药显微鉴定技术、中药理化鉴定技术、中药炮制技术、中药制剂检验分析技术。

三、本课程教学目标(一)能力目标1.能用性状鉴定技术快速准确地鉴定400种常用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优劣。

2.能熟练使用药品标准等工具书,解决中药鉴定方面的实际问题。

3.能独立查阅相关文献获取新知识。

(二)知识目标1.掌握中药鉴定操作必备的基本知识。

2.掌握400种常用中药的性状鉴别要点。

3.熟悉与中药鉴定有关的法律法规。

4.了解市场假劣药材常见种类及中药鉴定技术的发展动态。

(三)思想目标1.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

2.树立“敬业”、“诚信”、“人命关天”的职业道德观念。

3.养成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

(四)其他素质目标1.善于自学的能力。

2.善于合作的职业素质。

3.探究、创新的能力。

4.自觉遵纪守法的习惯。

四、本课程教学内容与要求五、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一)基本教学原则1.精讲多练技术是练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只有大量观察、反复练习才能做到技术娴熟。

以实训教学为主要方式,减少不必要的理论讲授,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实际鉴定能力上。

2.自学指导教材的大部分理论内容是高职学生自己能读懂的,而鉴定技术的掌握也要靠学生自己练习,故知识教学和实训教学都可以自学为主。

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督促者、指导者、解惑者、评价者,提出自学要求,讲解重点难点,加强个别指导。

江苏:自学考试中药鉴定学教材大纲

江苏:自学考试中药鉴定学教材大纲

南京中医药⼤学编(⾼纲号 0656) ⼀、课程性质及其设置⽬的与要求 (⼀)课程性质和特点 《中药鉴定学》课程是我省⾼等教育⾃学考试中药学专业(专科段)的⼀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其任务是培养中药学专业的应考者系统的学习中药品种和质量的鉴定与研究⽅法,学习中医沿⽤的常⽤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现代鉴定⽅法,研究和探讨中药的来源、性状、显微特征、质量标准及寻找新药等理论和实践问题,为我国传统中药的应⽤与发展培养专业技术⼈才。

本课程在内容上分两⼤部分,第⼀部分是总论,主要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定义、任务和发展史,以及中药的采收、加⼯、贮藏和鉴定⽅法。

第⼆部分是各论,主要介绍植物类、动物类、矿物类等具体中药的传统和现代鉴定⽅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应考者应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药的安全有效。

(⼆)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熟识常⽤中药260种。

其中掌握重点品种90~100种。

2、掌握中药材鉴定和品质评价的⼀般⽅法和程序,能执⾏中国药典有关规定。

3、具有整理祖国药学遗产和开发研究中药的初步能⼒。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 本课程的前修课程是中药学、药⽤植物学和中药化学。

中药学的基本理论是正确鉴定中药种类和临床⽤药安全的前提;药⽤植物学是中药鉴定学的专业基础课,药⽤植物学介绍植物的形态、分类、解剖知识⼗分重要;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测定的课程,开展中药理化鉴别相关性很强,这些课程有助于中药鉴定⼯作的开展。

⼆、课程内容与考核⽬标 总论 (⼀)课程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中药鉴定学的含义和任务、研究对象、研究⽅法和内容;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中药采收、加⼯、储藏与中药品质的关系;中药的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学习的⽬的与要求 理解并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含义;理解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和中药采收、加⼯、储藏与中药品质的关系;掌握中药的真伪优劣、正品与伪品的含义及中药鉴定的各种⽅法。

中药鉴定学课程标准

中药鉴定学课程标准

xx学院药学系中药学专业《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2018年 06 月目录一、课程概述二、课程目标三、课程教学大纲四、课程项目化总体设计方案五、课程教学单元设计表六、实训项目单七、实训报告单八、实训项目评价表九、课程实施建议十、课程教案与课件(举例)《中药鉴定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一)课程定位通过行业调研,《中药鉴定学》广泛应用于中药生产企业质管部及监督机构的QA、QC、药品验收人员、调剂员、采购员等各种岗位。

该课程是药学专业的核心课程,在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门课程是在高职药学专业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

该课程《中药鉴定技术》是以临床常用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和中成药为研究对象,鉴定和研究中药的品种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解决实际应用过程中的品种混乱、质量低劣以及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相关问题的应用性学科二、课程目标(一)知识目标以行业需求及2010版《中国药典》第一部为参考,以校企合作教材为主,需要掌握下列知识。

1.掌握临床常用的350味中药材及饮片性状鉴定。

2.掌握临床常用的130味中药材及饮片的真伪鉴别3. 掌握临常用的20味中药材及饮片的显微鉴别。

4. 掌握临床常用的30味中药材及饮片理化鉴别。

(二)能力目标1.能熟悉使用、严格执行国家药品标准。

2.能有查阅相关科技文献和参考书籍,获取和扩展知识的能力。

3.能掌握现代自然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研究解决中药品种真伪鉴别和品质优劣评价等问题,使学生能够全面了解中药学学科,掌握控制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手段,成为合格的药学专门人才。

4.能满足并完全胜任中药生产企业质管部及监督机构QA、QC、药品验收人员、调剂员、采购员等各种岗位。

(三)素质目标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工作作风,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自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团队合作能力;能吃苦耐劳和克服生产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树立“依法鉴定”、“质量第一”的观念。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简介
中药鉴定学是中医药学中的重要学科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中药药材的鉴定和质量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本课程通过理论讲授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全面了解中药鉴定的知识与技能。

二、课程目标
1. 掌握中药药材的基本鉴定方法和流程,包括外观特征、显微特征、理化性质等。

2. 熟悉中药鉴定的相关知识,包括中药药材的分类、来源、生长环境等。

3. 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解决实际鉴定难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将来从事中药鉴定工作打下基础。

三、教学内容
1. 中药药材的分类及其特征
- 中药的基本分类
- 中药药材的分类与命名
- 中药药材的外观特征及显微特征
2. 中药药材的来源与质量控制
- 中药药材的采集与处理
- 中药药材的生长环境与适应性
- 中药药材的质量评价方法
3. 中药药材的理化性质鉴定
- 中药药材的颜色、气味、味道等特征
- 中药药材的热性、寒性、温性、凉性等性质
- 中药药材的水溶性、酸碱性、溶液的光学性质等4. 中药药材的鉴别与鉴定方法
- 中药药材的外观鉴别。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供中药学专业本科学生使用)中药鉴定教研室集体编写前言《中药鉴定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药专业的专业课程,是研究中药鉴定方法和质量标准的一门应用学科。

主要阐述中药品种的鉴别特征、质量评价的基本方法,以及质量标准的制定、中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整理和发掘祖国药学遗产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它与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中药学关系密切。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主,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鉴定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能够进行中药真伪、优劣的鉴别工作,保证中医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更好地为人民健康事业服务,并对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的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主要以课堂讲授为主,结合标本室观摩和课堂教学时的实物观察,通过学习达到以下要求:1.熟悉常用中药300种,其中重点掌握重点品种100~120种。

此外,掌握代表性的中成药20种。

2.熟悉中国药典有关规定,掌握中药鉴定和品质评价的一般方法和程序。

3.具有中药材和中药饮片的真伪鉴定和品质优劣评价研究的初步能力。

总学时数为180学时,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时数比例为1∶1(其中包括声象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课堂讲授部分)【目的要求】1.明确中药鉴定学的含义、任务及国内外发展概况。

2.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3.掌握中药鉴定的各种方法。

4.重点学习中药材品种100~120种和20种代表性中成药。

【教学内容】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一、中药鉴定学的定义、研究对象及范围1. 总论:基本概念,研究对象及任务,分类与命名,发展历史,资源概况,采收和加工方法、贮藏方法、鉴定的依据与方法、质量标准要求、代表性中药选论。

2.代表性中药:名称(中文名,拉丁名,英文名)、药用历史、来源、生物(或矿物)学特征、产地、采收加工或制法、化学成分、性状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生物鉴别、性味功能、用法用量等。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1~4章)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1~4章)

中药鉴定学教学大纲(1~4章)
总论
第一章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掌握中药鉴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中药鉴定的常规方法。

2.熟悉国内外发展概况
3.了解中药鉴定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教学内容】
1.发掘祖国药学遗产,整理中药品种。

2.鉴定中药的真伪优劣,确保中药质量。

3.寻找扩大新药源。

4.中成药的鉴定。

【教学方法】
讲授
多媒体
第二章中药鉴定学的发展史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2.熟悉近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3.了解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教学内容】
1.中药鉴定学的发展方向
2.熟悉近代中药鉴定工作概况
3.古代中药鉴定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
多媒体
第三章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的贮藏
2.熟悉中药的采收
3.了解中药的加工
【教学内容】
1.中药的采收
2.中药的加工
3.中药的贮藏
【教学方法】
讲授
多媒体
第四章中药的鉴定
【目的要求】
1.掌握中药鉴定的方法
2.熟悉中药鉴定的程序
3.了解中药鉴定的依据
【教学内容】
1.中药鉴定的依据
2.中药鉴定的程序
3.中药鉴定的方法
(1)中药材的鉴定
①来源鉴定
②性状鉴定
③显微鉴定
④理化鉴定
⑤新技术新方法介绍
(2)中成药的鉴定
【教学方法】
讲授
多媒体
【使用说明】所有课程均使用多媒体进行讲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鉴定学》课程教学大纲(本科)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药鉴定学
课程性质:必修课
考核方式:考试
适用专业及层次:中药学本科
开课学期:第二学年
总学时:50(其中讲课30学时,实验教学20学时)
总学分:6学分(其中讲课4学分,实验2学分)
采用教材:(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康廷国主编,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二、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中药鉴定学》是中药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本课程以学习中医沿用的常用中药为为主。

继承传统鉴别经验,学习现代中药鉴定技术方法,掌握中药鉴定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为从事中药的真伪鉴别、品种整理、质量评价和开发应用打下基础,以保障临床用药的安全有效。

三、教学内容和学时分配
四、课程教学内容的基本要求
总论
[教学内容] 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发展史中药,中药的采收加工与贮藏,中药鉴定的依据和一般程序以及中药鉴定的四大方法。

[目的要求] 本章的重点是掌握中药鉴定学的定义和任务,中药鉴定的一般程序,熟悉中药鉴定的四大鉴定方法,了解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以及如何寻找和扩大新药源的途径。

各论
第一篇植物药物
本篇分十章,分别为根及根茎类中药;皮类中药;叶类中药;花类中药;果实及种子类中药;全草类中药;藻、菌、地衣类中药;树脂类中药;其他类中药。

第五章根及根茎类药材
[教学内容]本章主要介绍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方法,介绍双子叶植物根及根茎、单子叶植物根及根茎以及蕨类植物根茎的形态和组织特征。

具体药材按系统分类进行介绍,其中出现了许多诸如“车轮纹”、“菊花心”、“狮子盘头”等经验鉴别术语。

[目的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根及根茎类中药的鉴定方法,掌握重点药材的性状特征、显微特征,以及所含成分和理化鉴别方法。

本章重点是掌握双子叶植物根与单子叶植物根在形态和组织上构造上的区别,异常构造的类型及代表药材。

归纳出双子叶植物根次生构造不发达、次生构造不发达、次生构造发达、异常构造的类型及代表药材。

本章重点药材:狗脊、绵马贯众、大黄、何首乌、牛膝、威灵仙、川乌、附子、白芍、黄连、延胡索、甘草、黄芪、人参、三七、白芷、当归、川芎、柴胡、龙胆、丹参、黄芩、地黄、党参、木香、白术、苍术、半夏、石菖蒲、川贝母、麦冬、天麻、莪术、郁金。

熟悉药材:细辛、商陆、银柴胡、太子参、白头翁、赤芍、升麻、防己、北豆根、板蓝根、地榆、苦参、山豆根、葛根、西洋参、前胡、防风、北沙参、秦艽、紫草、玄参、巴戟天、天花粉、桔梗、南沙参、紫菀、泽泻、、百部、浙贝母、天冬、知母。

了解药材:骨碎补、拳参、虎杖、乌药、夏天无、川牛膝、草乌、远志、甘遂、独活、羌活、藁本、明党参、白薇、徐长卿、胡黄连、茜草、红大戟、续断、川木香、漏芦、三棱、香附、天南星、白附子、黄精、玉竹、土茯苓、粉萆解、山药、姜黄、高良姜、白及
第六章茎木类中药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茎木类中药的鉴别方法。

概述部分介绍了茎木类中药的各种入药部位、性状及组织特征,观察茎木类中药三个切面的意义。

[目的要求]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具有不同类型异常构造的茎类及木类中药,归纳各类药材的异同点,以草酸钙为例,具砂晶、簇晶、柱晶、方晶的代表药材等。

本章重点药材:鸡血藤、沉香、钩藤。

熟悉药材:苏木、川木通。

了解药材:通草、川木通、大血藤。

第七章皮类药材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皮类药材的入药部位,性状及组织特征,描述形状的常用术语。

[目的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药材:厚朴、肉桂、杜仲、黄柏。

熟悉药材:牡丹皮、秦皮、香加皮。

了解药材:桑白皮、苦楝皮、五加皮。

本章难点是以皮孔、石细胞、草酸钙结晶为线索,归纳比较药材的异同点;从组织学角度解释皮类中药折断面的特征。

第八章叶类中药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叶类中药的入药部位、性状、组织特点,以及叶的三个显微常数(气孔指数、栅表比和脉岛数)测定的内容和意义。

[目的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药材:蓼大青叶、大青叶、番泻叶。

熟悉药材:侧柏叶、枇杷叶。

了解药材:石韦、构骨叶、艾叶。

本章难点是以气孔、栅栏组织、草酸钙结晶等为线索,归纳比较各类药材的异同点。

第九章花类药材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花类中药的入药部位、性状及组织特征,以及花粉粒在花类中药鉴定中的意义。

[目的要求]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药材:丁香、洋金花、金银花、红花、西红花。

熟悉药材:辛夷、菊花、款冬花、蒲黄。

了解药材:槐花、芫花、密蒙花、旋覆花。

本章难点为以花粉粒为线索,归纳各类药材的异同点。

第十章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果实、种子类中药的入药部位、性状及组织特征。

新概念有“镶嵌细胞”、“光辉带”、“错入组织”、“糊粉粒”等。

[目的要求]本章重点是弄清药材的入药部位,重点药材:五味子、葶苈子、木瓜、补骨脂、枳壳、吴茱萸、巴豆、马钱子、栀子、槟榔、砂仁、豆蔻。

熟悉药材:苦杏仁、乌梅、金樱子、沙苑子、决明子、小茴香、山茱萸、连翘、菟丝子、牵牛子、枸杞子。

了解药材:马兜铃、肉豆蔻、芥子、桃仁、山楂、陈皮、香橼、化橘红、鸦胆子、酸枣仁、胖大海、使君子、女贞子、牛蒡子、薏苡仁、草豆蔻、益智。

第十一章全草类中药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药的入药部位、性状及显微鉴别方法。

[目的要求] 重点药材:麻黄、紫花地丁、金钱草、广藿香、穿心莲、青蒿。

熟悉药材:槲寄生(附桑寄生)、淫羊藿、益母草、薄荷、茵陈、石斛。

了解药材:仙鹤草、广金钱草、荆芥、紫苏梗、肉苁蓉、蒲公英、淡竹叶。

第十二章藻、菌、地衣类中药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了藻、菌、地衣类的生活习性以及与药用有关的主要成分。

[目的要求] 重点药材:海藻、冬虫夏草、茯苓。

熟悉药材:松萝、灵芝、猪苓。

了解药材:马勃、雷丸。

第十三章树脂类药材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了树脂类中药的应用概况,树脂在植物界中的存在和采收、树脂的化学成分和分类、树脂的通性及其与树胶的区别,以及树脂的鉴别方法。

[目的要求] 重点药材:乳香、没药、血竭。

熟悉药材:安息香、苏合香。

了解药材:阿魏。

第十四章其他类药材
[教学内容] 本章介绍了其他类中药包括的药材类型。

重点是归纳比较各类药材的异同点。

[目的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药材:儿茶、五倍子、芦荟。

熟悉药材:海金沙、青黛。

了解药材:冰片。

第二篇动物药类
第十五章动物类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动物类中药的应用概况、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动物类中药的分类知识、动物的命名方法。

本章学习的重点在于了解动物类中药的入药部位。

第十六章动物类中药的鉴定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动物类中药的鉴别方法,具体药材按系统分类分别进行了介绍,本章学习应注意按类别归纳比较近缘药材的异同点。

[目的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药材:地龙、珍珠、斑蝥、蟾酥、蛤蚧、蕲蛇、乌梢蛇、麝香、鹿茸、牛黄、羚羊角。

熟悉药材:水蛭、石决明、牡蛎、全蝎、土鳖虫、僵蚕、龟甲、金钱白花蛇、熊胆。

了解药材:海螵蛸、蜈蚣、桑螵蛸、蜂蜜、海马、蛤蟆油、鳖甲、鸡内金、穿山甲、阿胶。

第三篇矿物类药
第十七章矿物类中药概述
本章主要介绍了矿物类中药的应用与研究及其基本性质和分类。

新概念有:本色、外色、假色、条痕色、摩氏硬度计、四级法、解理、断口等。

第十八章矿物类中药的鉴定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矿物类中药的分类方法,主要根据矿物的阴离子和阳离子的种类进行分类。

[目的要求] 本章要求学生掌握的重点药材:朱砂、雄黄、自然铜、石膏。

熟悉药材:赭石、滑石、芒硝。

了解药材:信石、炉甘石、青礞石、胆矾、龙骨
第四篇中成药类
第十九章中成药鉴定概述
[教学内容] 本章主要介绍了中成药鉴定的特点和常用方法。

[目的要求] 了解中成药鉴定的常用方法。

第二十章中成药显微鉴定
[教学内容] 本章分别介绍了散剂、片剂、水丸剂和蜜丸剂的显微鉴定实例。

[目的要求] 了解四种剂型的中成药理化鉴别、含量测定、检查等内容。

五、前修课程、后续课程
前修课程:药用植物学
后续课程:中药炮制学、中药制剂学等
六、主要教学参考书目
(一)康廷国主编,中药鉴定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年,第二版
(二)来平凡,罗海国主编,中药鉴定学自学指导书,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年
(三)姚振生主编,药用植物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第二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