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基础

合集下载

中药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基础知识试题及答案一.A型题1.补虚要多数具有的味是A.酸B.苦C.甘D.辛E.咸2.麻黄和桂枝的配伍关系A.相须B.相使C.相畏D.相杀E.相恶3.补益药的服用时间是A.饭前服B.饭后服C.睡前服D.定时服E.空腹服4.桂枝的主治病证不包括A.风湿热痹B.风寒表虚有汗,风寒表实无汗C.虚寒腹痛D.胸痹作痛,阳虚心悸E.阳虚水肿,痰饮证5.发表透疹宜生用,止血须炒炭的药是A.苍耳子B.牛蒡子D.西河柳E.荆芥6.两药相合清热降火坚阴,治阴虚火旺,尤宜选A.苍术配黄柏B.厚朴配枳实C.麻黄配石膏D.石膏配知母E.知母配黄柏7.前人称为“疮家圣药”的药物是A.连翘B.板蓝根C.大青叶D.大血藤E.白头翁8.下列为辛、热,有大毒的药物是A.郁李仁B.巴豆C.甘遂D.牵牛子E.京大戟9.能泻下软坚,善治燥屎坚结难下的药是A.芒硝B.胖大海C.昆布D.芦荟E.瓜蒌10.痹证见发热,关节红肿者,首选A.羌活B.细辛D.威灵仙E.独活11.作用偏里偏下,善治少阴伏风头痛及下半身风寒湿痹的药物是A.桑枝B.木瓜C.鹿衔草D.独活E.防风12.能除痰湿而平喘,为治咳喘痰多的药为A.厚朴B.苍术C.佩兰D.草豆蔻E.白豆蔻13.既可化湿止呕,又能解暑的药物是A.佩兰B.砂仁C.白豆蔻D.草豆蔻E.藿香14.哪项不是车前子的功效A.清肝明目B.清肺化痰C.利水通淋D.渗湿止泻E.健脾安神15.茯苓和薏苡仁共同的功效是A.利水渗湿,解毒B.利水渗湿,除痹C.利水渗湿,安神D.利水渗湿,健脾E.利水渗湿,通乳16.药性苦寒的理气药是A.乌药B.枳实C.香附D.香橼E.川楝子17.功专行气止痛,治脾胃气滞的药是A.柿蒂B.青皮C.陈皮D.佛手E.木香18.温中止痛,又能杀虫的药物是A.肉桂B.附子C.花椒D.小茴香E.丁香19.具有运脾消食,固精止遗,化坚消石功效的是A.麦芽B.稻芽C.山楂D.神曲E.鸡内金20.消食药在治疗食积兼气滞时经常配伍哪类中药A.温里药B.补益药C.行气药D.活血祛瘀药E.健脾益气药21.驱虫药的服用时间一般为A.饭后B.随时皆可C.饭前D.空腹E.以上皆非22.既善化瘀而止血,又善活血而止痛,还兼能补虚而强体的是A.藕节B.炮姜C.艾叶D.槐花E.三七23.仙鹤草除收敛止血外,又能A.活血定痛B.止痢截疟C.燥湿止痒D.清热生津E.消肿生肌24.某医师治产后瘀阻腹痛,伴小便不利,常选用牛膝,是因其能A.活血止血B.活血凉血C.活血利尿D.活血行气E.活血通便25.既能活血止痛,又能消肿生肌的药物组是A.川芎与延胡索B.水蛭与土鳖虫C.乳香与没药D.丹参与郁金E.桃仁与红花26.前胡除降气祛痰外,还有的功效是A.除烦止呕B.利水消肿C.凉血止血D.宣散风热E.清热安胎27.天南星与白附子均有的功效是A.宽胸利气B.降逆止呕C.润肠通便D.袪风止痉E.制酸止痛28.适宜治疗百日咳的药物为A.苏子B.百部C.胖大海D.马兜铃E.以上均不是29.内服治滑脱诸证,外用收湿敛疮宜选A.龙骨B.磁石C.朱砂D.琥珀30.成人内服朱砂的一日常用量是A.0.1~0.5gB.0.6~1gC.1~3gD.3~6gE.6~9g31.以下不是地龙的主治病证的是A.高热神昏狂躁B.阳亢眩晕C.癫痫抽搐D.痹痛肢麻E.小便不利32.既息风止痉,又清热平肝的药是A.天麻B.蜈蚣C.全蝎D.钩藤E.罗布麻33.既开窍,又止痛的药是A.苏合香B.小茴香C.木香D.沉香E.青木香34.麝香不具有的功效是A.开窍B.醒神C.通经E.化湿35.甘草不具有的功效是A.益气补中B.祛痰止咳C.缓急止痛D.润肠通便E.缓和药性36.具有大补元气、生津、安神益智功效的药物A.山药B.白术C.人参D.党参E.黄芪37.龟甲的功效是A.滋肝补肾,益精明目B.滋补肝肾,凉血止血C.滋补肝肾,乌须明目D.滋阴潜阳,软坚散结E.滋阴潜阳,益肾健骨,养血补心38.能治肺虚久嗽,久咳失音的是A.诃子B.麻黄根C.覆盆子D.五味子E.莲子39.治滑脱不禁之证时,收涩药常配伍A.补虚药B.理气药D.活血祛瘀药E.利水渗湿药40.外用解毒杀虫止痒,内服补火助阳通便的药物是A.雄黄B.硫黄C.轻粉D.明矾E.蛇床子41.雄黄不具有的功效是A.解毒B.杀虫C.止血D.燥湿祛痰E.截疟定惊42.能解毒明目退翳,又能收湿止痒的药物是A.砒石B.滑石C.寒水石D.炉甘石E.硼石43.既补血活血,又调经润肠的药是A.红花B.当归C.熟地黄D.肉苁蓉E.月季花44.泽泻除了能利水渗湿,还能A.泄热B.收湿敛疮C.通经下乳D.退黄疸E.明目45.主治脾不统血、冲脉失固之虚寒性出血的是A.温经止血药B.活血祛瘀药C.凉血止血药D.化瘀止血药E.收敛止血药46.具有敛肺、涩肠、生津、安蛔作用的药物是A.五味子B.乌梅C.椿皮D.石榴皮E.罂粟壳47.以下哪项不是麻黄的功效A.发汗B.平喘C.宣肺D.透疹E.利水48.纯阳温散,长于引火归元的药是A.仙茅B.肉桂C.丁香D.花椒E.高良姜49.属于使药的范畴是A.针对兼证或兼病起治疗作用。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
是临床上经常选用的药物组合。
• “相畏” : 即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 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南星的 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所以说生半夏和生南 星畏生姜。这是利用配伍抑制或消除药物毒副作 用的典型实例。
• “相杀” :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 的毒性或副作用。由此可知,相畏与相杀实际上 是同一配伍关系的两种提法,是药物间相互对待 而言的。如上所述,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和 南星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和生 南星的毒。
中药学 知识
第一章 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中药,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 认识和应用的药物,也是人们对 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中药的认 识和使用是以中医学理论为基础, 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梅花鹿
蝉蜕
代赭石
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
中药的来源主要是天然的植物、动物 和矿物,而天然药材的分布、采集和生产,
毒性
• 西汉以前的“毒药”,是一切药物的总称, 即总括药饵之词。东汉以后主要指对机 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 药物毒性的产生,主要与其毒性的大小 和剂量有关。此外,还与贮存、加工、 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和使用时 间的长短有关。
正确对待无毒的药物
•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 会引起中毒反应。如若剂量过大,服 用过久等,仍有产生中毒反应的可能。
苍术药材
人参原植物
人参药材 (东北人参)
人参 饮片
五味子
(北五味子)
砂仁原植物
砂仁药材
(广东砂仁)
云南三七原植物
三七药材
地黄药材
(河南地黄)
• 药物的入药部分与采集季节的关系
• 1、根、根茎、块茎和鳞茎。(阴历二、八月) • 2、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药学的概念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二、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味归经1. 中药的基本分类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三、中药的采收、鉴别和质量控制1. 中药的采收2. 中药的鉴别3. 中药的质量控制四、中药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理1. 中药化学成分2. 中药作用机理五、中成药和方剂学1. 中成药概述2. 方剂学概述六、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及常用方剂1. 中医诊断与治疗原则2. 常用方剂七、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与方法及应用实例1. 辨证施治理论与方法概述2. 应用实例八、现代中草药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展望1. 现代中草药研究进展2. 应用前景展望九、结语一、中药学的概念和发展历程1. 中药学的概念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及其制剂的来源、性质、功效、作用机理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它是中医药学基础理论之一,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医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2. 中药学的发展历程中药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

《黄帝内经》、《难经》等古籍中就有关于中草药及其制剂的记载。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古代医家们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中草药文化和医疗体系。

到了唐宋时期,许多著名方剂被创制出来,并得到广泛应用。

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名家巨匠,如李时珍、陈藏器等人,他们所著的《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书籍对于推动中草药研究和应用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现代科技手段不断发展和进步,中草药的研究和应用也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发展。

二、中药的基本分类和性味归经1. 中药的基本分类中药可以按照不同的特征进行分类,如按来源、性质等。

其中,按来源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按性质可分为寒凉药、温热药、平和药;按功能可分为清热解毒、祛风散寒、活血化瘀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医认为,每一种中草药都有其自身的性味和归属经脉。

其中,中草药的性味是指其所具有的气味和口感特点,如辛、甘、苦、酸等;而归属经脉则是指该种中草药对某一经脉或脏器具有特殊作用。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

中药学理论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草药的性质、功效和临床应用的学科,它基于中草药作为药材的研究和开发。

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科学研究、质量控制和临床应用都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药学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药理作用等。

一、中药的分类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不同的类别。

其中,植物药是指用整株或部分植物作为药材的药物;动物药是指用动物或动物部分作为药材的药物;矿物药则是指用矿物或矿石作为药材的药物。

植物药是中药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类药材,其中包括草本药、木本药和菌类药等不同的类型。

二、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的性味归经是指中药的性质、味道和归属的经络。

中药的性味主要包括寒、凉、温、热、平五种,分别表示药物的性质。

中药的味道主要包括辛、酸、苦、甘、咸五种,表示药物的味觉特征。

中药的归经则是指药物对应的经络系统,也就是中医理论中的经络系统。

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可以帮助医生进行中药的合理运用和配伍。

三、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对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的影响,包括药物的毒性、药效和药物代谢等。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中药学中重要的研究内容,通过研究药物的药理作用,可以了解药物对人体的影响机制,以及药物在治疗疾病中的作用方式。

药理作用的研究可以为中药的药效评价和临床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四、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是保证中药品质稳定和药效安全的重要环节。

中药质量控制包括药材质量控制和制剂质量控制。

药材质量控制主要包括对药材的鉴定、贮藏和加工等环节的监控;制剂质量控制则是对中药制剂的质量进行检查和评价。

质量控制的目的是保证中药的质量稳定,确保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结语中药学的理论基础知识对于中药的研究、开发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中药的分类、性味归经、药理作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理解,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特点和作用机制,有助于提高中药的临床应用效果和疗效评价的科学性。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

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一、知识概述《中药学考试重点知识点》①基本定义:中药学呢,就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及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简单说就是研究那些能当药用的植物、动物、矿物啥的知识,像咱们常见的人参,了解它有啥作用、长啥样、怎么用就是中药学要做的事。

②重要程度:在中医领域里那可是相当重要的。

用药用错了,治病就变成害人了,只有掌握好中药学知识,中医大夫才能准确开药,把病治好。

③前置知识:得有点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像阴阳五行学说,因为中药的功效很多时候是跟这些理论挂钩的。

比如说,寒性的药可能就用于治疗热性病症,这就跟阴阳平衡有关系了。

④应用价值:就拿咱们平时感冒来说吧,如果懂得中药学,就知道感冒初期风热感冒可以用金银花来清热解毒。

在实际生活中,对养生保健、疾病治疗都特别有用。

二、知识体系①知识图谱:中药学在中医这个大知识体系里就像大厦的基石。

中医是用中药、针灸、推拿这些方法治病的,中药就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②关联知识:和中医诊断学关系紧密。

通过诊断知道是啥病啥证型,然后根据中药学知识选药。

像诊断是脾虚证,那就得找那些健脾的中药,像白术。

还和方剂学密切相关,方剂就是各种中药搭配起来发挥作用的。

③重难点分析:难点在于掌握众多中药的复杂功效和主治病症。

因为很多药名字相近功效却不一样,比如说肉桂和桂枝,肉桂主要是温肾助阳,桂枝更多是发表解肌。

重点就是功效、主治和临床应用。

④考点分析:在考试里,很多时候会直接考某味中药的功效主治,或者给出一个病症让你选药。

还可能考配伍的原则和禁忌。

三、详细讲解【理论概念类】①概念辨析:中药的性能这个概念,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啥的。

四气就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五味就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每种都有不同的特性。

比如说辛味的药有发散的作用,就像辣椒吃了人会出汗一样。

②特征分析:以四气为例,寒性药能清热泻火,像石膏,如果你发烧舌头红,那就可能需要用寒性的药。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

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必记知识点总结大全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的重要分支,它研究中草药的性味归经、药理作用与临床应用。

作为中医药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中药学的知识点众多,而这里将对一些必记的知识点进行总结,以供学习参考。

一、中药的基础知识1.中药的定义:指的是用于预防、诊治疾病的中草药、植物药。

2.中药的性味:中药的性味有寒、凉、平、温、热五种,寒凉属阴性、平温热属阳性。

3.中药的归经:中药按照其归属经络的不同进行归经分类。

4.中药的药理作用:中药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对人体产生药理作用,如经络系统、内分泌系统等。

二、中药材的分类与选配1.中草药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性味、归经、功能等进行分类,如寒热药、解表药等。

2.中草药的选配原则:中草药的选配需要根据药性相反、功能互补的原则进行搭配,以达到最佳的疗效。

3.药物配伍禁忌:在中药的选配中,需要避免一些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以防止产生不良反应。

三、中药的药效与应用1.中药的功效:中药可以通过调节阴阳平衡、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2.中药的应用范围:中药可以用于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咳嗽、胃痛等。

3.中药的剂型:中药可以通过不同的剂型进行应用,如汤剂、丸剂、颗粒剂等。

四、中药质量控制1.中药的质量标准:中药的质量标准包括外观、性状、理化指标、活性成分等方面的指标。

2.中药的炮制:中药的炮制过程对其质量起着重要作用,包括晒干、蒸制、炒制等步骤。

3.中药炮制的质量控制:中药的炮制需要根据标准进行控制,确保药材的质量和药效。

五、中药的药用价值1.中药的药物活性:中药中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生物碱、多糖、黄酮类化合物等,具有重要的药用价值。

2.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在临床上具有很广泛的应用,可以作为单药使用,也可以和其他中药进行配伍使用。

3.中药的研发与创新:中药的研发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其疗效和药用价值,如提取纯化有效成分、研发新的剂型等。

综上所述,中药学是中医药学科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掌握其中的必记知识点对于进一步理解中药的性质、应用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中药学基础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药学是研究什么学科?A. 中药的种植B. 中药的采集C. 中药的加工D. 中药的临床应用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四气?A. 寒B. 热C. 温D. 涩答案:D3. 中药的五味包括哪些?A. 酸、苦、甘、辛、咸B. 酸、苦、甘、辛、淡C. 酸、苦、甘、辛、涩D. 酸、苦、甘、辛、辣答案:A4. 中药的归经是指什么?A. 中药的产地B. 中药的炮制方法C. 中药的药效作用于人体的经络D. 中药的储存方法答案:C5.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配伍禁忌?A. 十八反B. 十九畏C. 相须D. 相杀答案:C6. 中药的剂量单位通常是什么?A. 克B. 毫升C. 毫克D. 升答案:A7. 中药的煎煮方法中,哪种方法适合于芳香性药物?A. 先煎B. 后下C. 包煎D. 烊化答案:B8. 下列哪种药物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A. 甘草B. 黄连C. 当归D. 黄芪答案:B9. 中药的炮制方法中,哪种方法可以增强药物的补虚作用?A. 炒B. 蒸C. 炙D. 煅答案:C10. 下列哪项不是中药的贮藏方法?A. 干燥B. 冷藏C. 曝晒D. 避光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中药的四气包括哪些?A. 寒B. 热C. 温D. 凉答案:A、B、C、D2. 中药的五味包括哪些?A. 酸B. 苦C. 甘D. 辛答案:A、B、C、D3. 中药的归经包括哪些?A. 心经B. 肝经C. 脾经D. 肾经答案:A、B、C、D4. 中药的配伍禁忌包括哪些?A. 十八反B. 十九畏C. 相须D. 相杀答案:A、B、D5. 中药的炮制方法包括哪些?A. 炒B. 蒸C. 炙D. 煅答案:A、B、C、D三、判断题(每题1分,共10分)1.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临床应用的学科。

(对)2. 中药的四气包括寒、热、温、凉。

(对)3. 中药的五味包括酸、苦、甘、辛、涩。

(错)4. 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的药效作用于人体的经络。

中药学基础知识 (修订)

中药学基础知识 (修订)
20xx
中药学基础知识
目录
-
1 中药的起源和演变 2 中药的种类与特点 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4 中药的用法与用量 5 中药的鉴别与炮制
CHAPTER 1
中药的起源和演变
中药的起源和演变
中药学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起源可以追经验经 过多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今 天我们所见到的中药学体系
CHAPTER 2
中药的种类与特点
中药的种类与特点
中药的种类
中药分为草药、矿物药、动物药等多种类型。其中, 草药是最常见的中药,包括植物的根、茎、叶、花、 果等部位。矿物药是指由天然矿物加工而成的药物。 动物药则是指由动物器官、组织、体液等制成的药物
中药的种类与特点
中药的特点
中药学认为,中药具有"四气五味"、"升降 沉浮"等特性。其中,"四气"指的是寒、热 、温、凉四种药性,而"五味"则是指辛、酸 、甘、苦、咸五种味道。中药的"升降沉浮" 则是指药物的作用趋向和作用部位,其中" 升"表示上升、发散,而"降"表示下降、收 敛,而"沉"和"浮"则分别表示向下和向外的 趋势
CHAPTER 3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功效
中药学认为,中药具 有多种功效,包括清 热解毒、活血化瘀、 消肿止痛、舒筋活络 等。不同类型的中药 具有不同的功效,例 如清热解毒药多用于 治疗热毒引起的疾病 ,而活血化瘀药则多 用于治疗血脉瘀阻引 起的疾病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作用
-
中药的作用主要包括 调节人体功能、改善 人体状态、预防和治 疗疾病等。中药通过 调节人体内部的气血 、阴阳平衡等来达到 治疗疾病的目的。例 如,中药可以通过调 节人体内部的气机来 缓解疼痛、改善睡眠 等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总结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起源、发展历史、药理学、药物化学、中药制药工艺和临床应用等方面的学科。

中医药作为中国传统的宝贵文化遗产,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临床应用经验。

以下是对中药学的基础知识进行的总结。

一、中药的定义和分类中药是指用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物质为原料,按一定制药工艺制成的药品。

根据药物的来源和性质,中药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和化学药等四类。

其中,植物药是中药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二、中药资源与采集中药资源主要包括野生药材和人工栽培药材。

野生药材具有药效好、纯度高等优点,但资源匮乏,采集难度大;人工栽培药材具有产量高、质量可控等优点,但药效可能有所减弱。

中药的采集应遵守相关法规,保护药材资源,同时注意采集的时间、部位和方法,以确保药材的质量。

三、中药质量控制中药质量控制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

对于中药来说,质量是保证药效和安全性的基础。

主要的质量指标包括药材的外观、理化性质、微生物指标、活性成分含量等。

采用科学的方法,确保中药的产品质量符合规定标准,是中药制药的关键环节。

四、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中药的功效与药理作用是中药学的核心内容。

中药的功效是中药治疗疾病的效果,如清热解毒、补益气血等;药理作用是中药对机体产生的生物效应,如抗菌、抗炎等。

中药的功效和药理作用是通过中药中的活性成分发挥的,这也是研究中药的重要方向。

五、中药的配伍与制剂中药的配伍与制剂是根据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经验,将多种中药组合使用,以提高疗效和减少不良反应。

中药的制剂是将中药制作成药品,包括汤剂、丸剂、散剂等不同形式。

中药的配伍和制剂应遵循合理性、安全性和有效性原则。

六、中药的临床应用中药的临床应用是中药学的重要方向之一。

中药在临床上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

在中医诊断的基础上,合理选用中药进行治疗,可以提高疗效,缓解病症。

七、中药学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药学也在不断发展。

中药学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有哪些

中药学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有哪些

中药学专业主要学什么课程有哪些中药学是中医学专业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以研究中药学为主要内容,讲授中药学基础理论、中药学实践技能、中药材质量与监管、药学研究方法等课程。

下面将介绍中药学专业的主要课程。

一、中药学基础课程1、中药学概论:主要讲述中药基本概念、性质、分类、制法、来源及中药常识等内容。

2、方剂学:介绍方剂基础知识、方剂的配方、制剂、应用、调配及保存技术等。

3、中药学理论:主要讲述中医基本理论、中医药治疗的基本理念、中医药法律法规体系和中药应用的通用程序等。

4、药理学:主要介绍化学药物、生物制品、中药治疗等方面的药理学基础、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方面的内容。

5、中药学分析:主要介绍中药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方法和规范标准,常用的分析仪器和设备的使用和操作。

二、中药学实践课程1、中药鉴别:主要通过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显微结构等方式,对常用中药进行分类及鉴别。

2、中药制剂与质量标准:主要介绍中药制剂的制法、使用方法和药效,以及药物质量标准、检验评估的规范和技术等。

3、中药制剂配方:主要介绍中药制剂的配方、制法、应用及配方设计原则等技术。

三、中药材质量与监管课程1、中药材品质评价:主要介绍中药材的品质标准、鉴定方法、包含有机、无机、生理指标在内的多项评价及其评价系统等。

2、中药材质量控制:主要介绍中药材质量管理的规范操作,包括材源管理、质量评价、处置等内容。

3、中药制品的质量标准、检验与管理:介绍中药制品的质量标准、评价标准及检验方法等。

四、药学研究方法课程1、药物分离和纯化技术:介绍药物分离和提取技术、纯化和检验方法等技术。

2、中药有效成分与药效研究:介绍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方法、药效评估实验原理和方法等。

3、药物制剂的开发与评价:介绍药物制剂开发的流程、药学评价方法和依据。

总之,中药学是中医药学专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内容丰富,涵盖了中药基本理论、制剂应用技能、药材质量与监管,以及药学研究等多方面,有助于学生掌握中药製剂的制配和药品质量控制等技术,逐渐成为从事中草药、中药配制、安全效果评估、药品研究开发等领域的专业人才。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知识ppt课件

02
中药的分类与命名
中药的分类方法
01
02
03
04
按药物功能分类
如解表药、清热药、祛湿药等。
按药用部位分类
如根及根茎类、茎木类、皮类、 叶类等。
按有效成分分类
如生物碱类、黄酮类、挥发油 类等。
按自然属性分类
如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中药的命名原则
根据产地命名:如川芎、广藿香 等。
01
根据药用部位命名:如葛根、桑 叶等。
中药的功效分类
清热药
清解里热,治疗里热证。如石膏、 知母等。
祛风湿药
祛除风湿之邪,治疗风湿痹证。 如独活、威灵仙等。
01
解表药
发散表邪,治疗表证。如麻黄、 桂枝等。
02
03
泻下药
引起腹泻或滑润大肠、促进排便, 治疗便秘。如大黄、芒硝等。
04
常用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甘草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补脾益气, 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 药。
常用中药的应用与配伍举例
清热药
如金银花、连翘等,用于热毒 疮疡、风热感冒等,常配伍蒲 公英、紫花地丁等。
补虚药
如人参、黄芪等,用于气虚证, 常配伍白术、甘草等。
解表药
如麻黄、桂枝等,用于外感风 寒表证,常配伍杏仁、甘草等。
祛湿药
如茯苓、白术等,用于脾虚湿 盛证,常配伍党参、甘草等。
理气药
如陈皮、枳实等,用于气滞证, 常配伍木香、香附等。
证。
生当归偏于补血活血,

酒当归偏于活血通经,

土炒当归偏于补血止血。
生黄芪偏于固表止汗、

利水消肿,炙黄芪偏于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淡酸 涩
“淡”味药,本类药无明显味道;“淡”则“ 能渗、能利”,即能渗湿利小便;常用于 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
“涩”与“酸”味药作用相似,大多具有收 敛固涩作用,常用于虚汗、久泄、遗精 、出血等病证 。
(三) 升 降 浮 沉
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 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
升、降、浮、沉即是指药物对机体有 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 用趋向。药物的这种性能可用于调整 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 功能,或因势利导,驱邪外出,达到 治愈疾病的目的。
中药基础知识
中药定义
指以中医学理论阐述其药性,并 指导临床应用的传统药物,包括 植物、动物、矿物等
第一节 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的产地、采集、贮存


中药炮制

中药性能

中药用法

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
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 ;
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
桂 枝②
【使用注意】“桂枝辛散,能通子宫而破血 ”。
《名医别录》云其“堕胎”,故孕妇及月经过多者慎 用。 单味桂枝治冻疮:桂枝60克,加水1000㏕水煎浸洗
防 风①
【性味归经】 辛、甘,微温。归膀胱、 肝、肺、脾经
【功效主治】 ⒈ 辛温解表 ⒉ 除湿止痛 ⒊ 祛风止痉 ⒋ 透疹止痒 【用量用法】3~10g。
桂 枝①
【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 【功效主治 】 1、发汗解表→助阳化气。 用于风寒感冒。
①风寒表实无汗者,常配麻黄同用,以开宣肺气,发 散风寒,如麻黄汤。
②表虚有汗者,当与白芍同用,以调和营卫,发汗解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基础知识中药学是研究中药的药理、药效、药物组成、制剂工艺等方面的学科。

中药是我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就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疾病和保健。

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包括中药的分类、药物组分、药理作用等。

中药的分类主要有中草药和中成药两大类。

中草药是直接采集于自然界中的植物、动物、矿物等,并经过炮制、炮制制剂、配伍等处理而成。

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经过科学研制和制药工艺加工而成的药物。

中草药的药物组分主要包括生物碱、多糖、黄酮、挥发油等。

这些药物组分具有多种不同的药理作用。

例如,生物碱可以抗菌、抗炎、镇痛等;多糖能够增强免疫力、抗氧化等;黄酮具有抗菌、抗炎、抗肿瘤等作用;挥发油具有杀菌、驱虫等功效。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物质与机体相互作用的效应。

中药物质可通过多种方式对人体产生作用,如通过调节机体代谢、改善组织器官功能、促进血液循环等。

药理作用是中药研究的核心内容,它决定了中药在治疗疾病中的效果。

在中草药的制剂工艺中,主要包括炮制、炮制制剂和配伍三个环节。

炮制是指将中草药进行烘干、煅炼等处理,以改善药效和降低药物毒性。

炮制制剂是指将炮制后的中草药进行配方组合和制剂加工,以制成易于服用和调配的药物。

配伍是指将不同的中草药按照一定的比例和方法进行组合,以增强药效或减少药物毒性。

中药学基础知识在中医药学科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它为中医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通过深入研究中药学的基础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中药的药物组分和药理作用,为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研究提供更科学的支持。

然而,中药学的基础知识还需要不断深化和拓展。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中药进行科学研究和应用。

通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可以更好地分析中药的药物组分和药理机制,为中药的再研究和研发提供更多可能性。

总之,中药学基础知识是掌握中药学科的基础。

了解中药的分类、药物组分和药理作用对于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学专业学生知识基础

中药学专业学生知识基础

中药学专业学生知识基础中药学专业是涉及中药研究、开发、制备和应用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本文旨在介绍中药学专业学生的知识基础,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药用植物学药用植物学是研究药用植物的分类、形态特征、生长发育规律、化学成分及其药用价值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药用植物的鉴别、种植、采收、加工和储存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中药学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2.中药化学中药化学是研究中药中化学成分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中药化学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能,了解中药中各类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技术,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

3.中药药理学中药药理学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机制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禁忌症等方面的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4.中药制剂学中药制剂学是研究中药制剂的制备原理、工艺技术、质量控制和合理应用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中药制剂的制备工艺、质量控制标准及评价方法,了解各类中药制剂的特点和适应症,为中药制剂的研发和应用提供技术支持。

5.中药鉴定学中药鉴定学是研究中药材的鉴别、质量评价和道地性研究的学科。

学生需要掌握中药材的鉴别方法、质量评价标准和道地性知识,了解中药材的采收、储存和炮制等方面的知识,为中药材的采购和使用提供保障。

6.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中医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和临床实践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中医的哲学基础、脏腑经络理论、病因病机学说、四诊八纲、治疗原则等方面的知识,为后续中医临床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7.临床中药学临床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在临床应用中的规律、应用范围和作用机制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在临床中的应用原则、配伍禁忌、剂量用法及注意事项等方面的知识,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指导。

8.中药炮制学中药炮制学是研究中药炮制理论、工艺技术和质量标准的学科。

学生需要了解中药炮制的原理、方法、工艺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知识,为中药饮片的生产和使用提供依据。

中药学背景介绍

中药学背景介绍

中药学背景介绍一、中药学历史中药学是中国古代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

中药学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包括古代的草药学、金石药学和本草药学等。

古代中医们通过观察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中药知识和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中药学不仅在中国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世界各地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二、中药学理论基础中药学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学说、药性理论等。

阴阳五行学说认为宇宙万物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所构成,它们的运动变化构成了宇宙间的万事万物。

脏腑经络学说认为人体内部脏腑器官之间以及与外界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维持着人体的正常生理功能。

药性理论则是对药物性质及其作用机制的概括和总结,包括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等理论。

三、中药资源与分布中国是世界上中药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中药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

中药资源主要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三大类。

植物药是最主要的中药资源,包括根、茎、叶、花、果等部位;动物药包括动物全体、动物部分以及动物的排泄物等;矿物药则包括天然矿物质和化学合成的矿物质。

不同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等因素导致了中药资源的差异分布。

四、中药采收与储存中药的采收与储存是中药学的重要环节。

不同中药的采收季节和储存方法都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根、茎、叶等部位在生长旺盛期或者秋季时采收;花、果等部位则在开花结果时采收;动物药则在活动期采收。

储存时,一般要求阴凉、干燥、通风,避免阳光直射和潮湿。

部分中药还需要进行干燥处理,如晒干、烘干等。

五、中药炮制与制剂中药炮制是中药制剂前的加工过程,旨在去除杂质、软化药材、破碎药材、改变药性等。

不同的炮制方法会对药物的效果产生影响。

例如,炙法可以改变药性,炒法可以破坏药材中的酶,煮法可以去除毒性等。

中药制剂则是将炮制后的中药进行加工的过程,包括散剂、丸剂、膏剂、栓剂等。

不同的制剂具有不同的作用特点和使用方法。

中药学ppt课件

中药学ppt课件

煎煮火候
先武火后文火,即先用大火将水煮沸,再 改用小火慢煎,以使中药有效成分充分溶 解。
中药的服用方法
01
服药时间
根据病情和药物性质选择服药时 间,如滋补药宜空腹服用,健胃
药宜饭后服用。
03
温服与冷服
一般中药汤剂宜温服,部分药物 可冷服或热服,如解表药宜热服
,清热解毒药宜冷服。
02
服药剂量
根据医生处方和药物性质确定服 药剂量,一般汤剂每日1剂,分
确定主题和目标
在研发中药时,首先要明确研究目标 和主题,以便为后续的研发工作提供 指导。
01
02
文献调研
查阅相关文献,了解已有研究成果和 不足之处,为研发提供参考。
03
实验研究
进行药理、毒理、药效等实验,探究 中药的作用机制和效果。
总结评估
根据实验和临床试验结果,对中药的 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撰写研究报 告,申请新药证书。
中药的禁忌
中药的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在特定情况下不宜使用,以避免不良反应或药物中毒 。
02 中药的功效与作用
中药的解表作用
总结词
解表作用是中药通过发汗、解 肌等作用,解除表征,如感冒
、咳嗽等症状。
详细描述
解表作用的中药多具有辛味, 如桂枝、麻黄、荆芥等,能够 发散外邪,缓解感冒、咳嗽等 症状。
总结词
中药的分类
中药可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 物药,其中植物药是最为常见的 一类。
中药的性味与归经
中药的性味
中药的性味是指中药的性质和味道, 是中药的基本特征之一。
归经
中药的归经是指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 的选择性作用,即中药对不同病变的 针对性。
中药的配伍与禁忌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PPT课件
中药学基础 28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特殊煎煮方法
1 先煎药: (1)矿物、贝壳、角甲类药物,常见有生石膏、生龙骨、
牡蛎、代赭石等。 (2)毒性药物也需先煎,如附片,生半夏,生南星。
2 后下药:
(1)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如砂仁、薄荷。 (2)长时间煎煮有效成分破坏的药物,如大黄等。
中药学基础
29
中药学基础 22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用药禁忌
3 病证药食禁忌
某些药物及饮食对某种病证不适宜,应当避免使用,即 为病证用药及饮食禁忌。
病证:

寒证忌用寒凉药; 实热病证忌用温热药; 表虚自汗、盗汗、忌用发汗药; 气血虚脱之神昏证者,忌用辛香走窜的开窍醒神药。
中药学基础
23
中药学基础
致力于数据挖掘,合同简历、论文写作、PPT设计、 计划书、策划案、学习课件、各类模板等方方面面,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1 药物方面:

无毒药,安全性较高,用量变化可稍大; 峻烈有大毒的药,用量宜小,并应严格控制在安全范 围内。 质优、质地轻的药材,用量宜轻(3~10g); 质量差,药效不足,用量较大(10~30g);

鲜品一般用量大(30~60g)。
中药学基础 26
中药学基础
二 中药的应用-用药剂量
2 应用方面:
相恶:指一味药物的某种或某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
一种药物削弱或消除。 相反: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 生新的毒副作用。
临床所需的配伍关系 相须、相使——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畏、相杀——毒副效应降低或消除。 临床用药应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 相恶——治疗效果削弱或消除。 相反——毒副反应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影响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如何鉴别牡丹皮与赤芍?
牡丹皮、赤芍均有清热凉血,活血化瘀之效,用于血热妄行的出血证和血瘀证,都具有凉血不成瘀,活血不妄行的特点。牡丹皮清热凉血之力强于赤芍,兼退虚热,治阴虚发热无汗证。赤芍活血化瘀之力强于丹皮,善清肝火,治肝火目赤。
22.试述银花、白头翁的功效、应用。
银花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兼能凉血止痢。应用:⑴痈肿疔疮。⑵外感风热与温病初起。⑶热毒血痢等证。
28.秦艽、桑寄生、厚朴的性能特点和功用是什么?
秦艽辛散而不燥,苦泄不伤阴,善走四肢而舒筋活络,为“风药中之润剂,散药中之补剂”。各种风湿痹痛,均可选用。尤适宜热痹。功效:祛风湿止痹痛,退虚热,清湿热。应用:⑴风湿痹痛,筋脉拘挛及手足不遂。⑵骨蒸潮热。⑶湿热黄疸。
桑寄生善治筋骨之风湿,为主风湿日久,肝肾虚损,气血不足的首选药。为肾虚腰痛、胎动不安所常用。功效:祛风湿,益肝肾,强筋骨,安胎。应用:⑴风湿痹痛,腰膝酸痛。⑵胎漏下血,胎动不安。
9.寒凉药、温热药各有何作用?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温热药多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等功效。
10.酸、苦、甘、辛、咸、淡各自的作用和适应证是什么?
辛:有发散、行气、行血等作用。治疗表证,气血阻滞证。
甘:有补益、缓急止痛、调和药性、和中的作用。
酸:有收敛固涩、生津止渴的作用。多用于体虚多汗,久泻久痢,肺虚久咳,遗精滑精,尿频遗尿等证。
四川的黄连、附子、川芎,江苏的薄荷、苍术,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广东的砂仁,云南的三七,河南的地黄,山东的阿胶,都是著名的道地药材。
5.何谓炮制,有何目的,分为哪几类?
炮制是药物在应用前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6.何谓火制?常用的火制法有哪几种?
火制法是直接或间接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
大黄苦寒沉降,走而不守,既善荡涤胃肠实热积滞以通便,又泻血分热毒而破瘀,药力峻猛,有将军之号。凡阳明实热便秘,血分热毒瘀滞之证,均为要药。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解毒,活血祛瘀。应用:⑴大便秘结,胃肠积滞。尤用于热结便秘。⑵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咯血等出血证。火邪上炎的目赤、咽喉肿痛、牙龈肿痛。⑶热毒疮疡、烧烫伤等证。即可内服,又可外用。⑷妇女产后瘀阻腹痛,血瘀经闭,跌打损伤,瘀血肿痛等瘀血证。⑸湿热之黄疸、热淋。
升麻质地空松,善轻浮升散,其升透力强,长于透解肺胃之毒,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为升阳举陷之要药。功效: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应用:⑴风热头痛,麻疹不透。 ⑵各种热毒证。⑶脾虚气陷之气短乏力、久泻、内脏下垂。
16.三种菊花有何区别?
黄菊(杭菊)花味苦为主,疏风清热之力大,多用于风热表证;白菊(滁菊、甘菊)味甘为主,清肝明目力大,多用于肝经有热的目赤肿痛;野菊花味最苦,属清热解毒药,多用于疔疮肿毒。
细辛为足少阴肾经引经药,辛散走窜力猛,止痛力强,通彻表里,既散表寒,又散里寒。芳香透达有通关开窍之功。功效: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应用:⑴头痛、鼻渊、牙痛、痹痛。⑵风寒感冒、阳虚外感。⑶寒痰停饮,气逆喘咳。⑷中恶、痰厥之神昏窍闭证。
15.试述薄荷、葛根、柴胡、升麻的性能特点和功用。
薄荷辛凉升散,善解风热,质轻上浮,偏利头目、咽喉,轻扬宣散而助疹透发,辛散行气而助肝疏泄。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应用:⑴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有表热证者。⑵风热上攻头目之头痛、目赤、咽喉肿痛。⑶疹发不畅、风疹、皮肤瘙痒等。⑷肝郁气滞。“逍遥散”。还能芳香辟秽,用于暑月感受暑湿秽浊之气的腹痛吐泻。
20.三黄在来源、功用上有何异同?
黄芩、黄连、黄柏均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而用于湿热合邪诸证及阳性疮疡肿毒。但黄芩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偏泻肺火而止血安胎,为安胎圣药;黄连为毛茛科植物黄连的根茎,偏泻心火而祛肠胃湿热,泻火解毒力强,为治湿热泻痢的要药;黄柏为芸香科植物黄檗除去栓皮的树皮,偏泻肾火而存阴,以治下焦湿热为主。
苦:有泄、燥湿、坚阴的作用。泄的含义较广,有通泄,泻下通便,用于热结便秘;有降泄,降泄逆气,用于肺气上逆之咳喘和胃气上逆之呕吐呃逆;有清泄,用于火热上炎等证。燥湿用于湿证。此外,有的苦味药具有坚 (护)阴的作用,用于肾阴亏虚、相火亢盛的病症以“泻火存阴”。
咸:有软坚散结和泻下作用。多用于瘰疬、瘿瘤、痰核等病症。
淡:有渗湿利水作用。多用于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证。
11.解释下列名词:①配伍②药物七情③相须④相使⑤相畏⑥相杀⑦相恶⑧相反。
①配伍: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将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配合使用。药物七情是药物单用或配合应用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情况。③相须:药物的性能功效相似,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的配伍。④相使:药物的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以一药为主,一药为辅,以提高主药疗效的配伍。⑤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的配伍。⑥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配伍。⑦相恶: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的原有功效降低或丧失。⑧相反:两药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或副作用。
13.煎药应用何种器皿,忌用何种器皿?
煎药器具:最好用砂锅、砂罐。其次可用白色搪瓷器皿或不锈钢锅。煎药忌用铁、铜、铝等金属器具。
14.试述麻黄、荆芥、白芷、细辛的性能特点和功用。
麻黄发汗力强,列解表药之首,为治外感风寒表实证及肺气壅滞喘咳的要药。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应用:⑴外感风寒表实证。⑵肺气壅滞的喘咳。⑶表证水肿。
葛根辛甘性凉,轻清升散而发汗解表,解肌退热,为外感表证项背强痛之要药;又能升举脾胃清阳之气上升而止泻止痢之功。功效:解肌退热,透发麻疹,生津止渴,升阳止泻。应用:⑴外感伴有项背强者。⑵麻疹初起,疹发不透。⑶热病口渴或消渴证。⑷热痢及脾虚泄泻。
柴胡偏疏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以辛散开郁,升举脾胃阳气为主,是治邪在少阳、肝郁气滞、脾气下陷的要药。功效: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应用:⑴邪在少阳。⑵风热表证。⑶肝气郁滞所致头目眩晕、胁肋胀痛或月经不调、痛经。⑷脾虚气陷所致少气无力、内脏下垂及久泻等。
厚朴苦燥辛散,长于行气,燥湿,消积,为消除胀满的要药。功效:行气,燥湿,消积,平喘。应用:⑴湿阻中焦,气滞不利所致的脘闷腹胀,腹痛或呕逆。⑵胃肠积滞,脘腹胀满,大便秘结。⑶痰饮咳喘。
29.茯苓、车前子、茵陈蒿、金钱草的性能特点各是什么?
茯苓渗湿不伤正,扶正不恋邪,为利水渗湿之要药,凡水湿内停,无论寒热虚实皆可应用。
1.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炮制专著、药典各是哪部书,成书年代和作者为何人?
《神农本草经》是秦汉时期最有代表性的本草著作,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炮炙论》为南朝雷敩所著,是我国第一部炮制专著。《新修本草》(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最早的一部药典,该书由苏敬、李勣等主持编纂,收药844种。
白头翁为治痢的要药,广泛用治痢疾,以治热毒血痢为佳。白头翁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应用:⑴热毒血痢。⑵外洗治疗阴痒。
23.土茯苓、山豆根、鱼腥草、败酱草有何特点?
土茯苓为治梅毒的要药。山豆根为治咽喉肿痛之要药。鱼腥草为治肺痈之要药。败酱草为治肠痈的要药。
24.试述青蒿的性能特点、功效、应用。
12.十八反、十九畏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十八反:甘草反甘遂、大戟、海藻、芫花;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
十九畏:硫磺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牙硝畏三棱,官桂畏石脂,人参畏五灵脂。
2.《本草纲目》的作者、成书年代、载药数各是什么?
《本草纲目》是李时珍的杰作,成书于16世纪。收药1892种。
3.何谓“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即是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被举世公认的,具有明显地域性,品种良,质量佳,疗效好的优质药材。
4. 黄连、附子、薄荷、砂仁、人参、细辛、五味子、三七、地黄、阿胶等药的道地产区是哪里?
青蒿善清肝胆和血分之热,使阴分伏热透达外散,为治阴虚发热要药。功效:清虚热,除骨蒸,解暑,截疟。应用:⑴温邪伤阴,夜热早凉;或热病后低热不退。⑵阴虚发热,劳热骨蒸。⑶感受暑邪,发热头痛口渴。⑷疟疾寒热。
25.何谓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润滑大肠,促进排便的药物,称为泻下药。
26.大黄、芒硝的性能特点和功用是什么?
7.何谓炒炭存性?
用大火,将药材表面炒至焦黑,部分炭化,内部焦黄,但仍保留有药材原有气味者。
8.解释下列名词:①中药的性能②四气③五味④升降浮沉⑤归经
①中药的性能是对中药作用的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②四气又称四性,指药物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是对药物治疗寒热病症作用的概括。③五味即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④升降浮沉指药物在体内的作用趋势。升、浮:指药物向上、向外的趋向性作用,沉、降:指药物向里、向下的趋向性作用。⑤归经指药物对脏腑、经络或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药物作用定位的概念。
33.如何理解香附为“气病之总司,女科之主帅”。
气病之总司:香附入气分,以调理气分病,治肝郁气滞和脾胃气滞。
女科之主帅:香附入血分,为妇科常用药,治月经不调和乳房胀痛。
34.三仙在功用上有何异同?
三仙均有消食和胃之效,主治食积。 山楂偏消肉食,兼行气散瘀,治血瘀胸腹痛、痛经;神曲偏消谷食,略解表,尤宜用于外感兼食滞者;麦芽偏消面食,兼回乳消胀,用于断乳、乳房胀痛。
芒硝为治里热燥结的要药。功效:泻下,软坚,清热。应用⑴实热积滞,大便燥结(内服)。⑵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及痈疮肿痛等(外用)。
27.二活在功用上有何异同?
独活与羌活均有祛风湿止痛、散寒解表之效,常相须为用。但羌活以入膀胱经为主,偏于发表散寒,偏治在上在表之风湿及太阳头痛;独活以入肾经为主,偏于祛风湿止痹痛,偏治在下在里之风湿及少阴头痛。故有“羌活善治在上在表之游风,独活善治在下在里之伏风”之说。若一身尽痛,则羌活、独活同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