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

合集下载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分析东部产业转移是指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产业现象。

随着中国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东部地区的产业优势正在逐渐消失,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更大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因此,东部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本文将从宏观经济背景、产业结构调整、政府支持政策等多个方面分析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

一、宏观经济背景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中国的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的人口红利也渐渐消失,经济增长动力减弱。

此外,东部地区的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也让环境压力和资源短缺日益加剧。

因此,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东部地区需要转变经济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二、产业结构调整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主要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而这些行业所占比重较大,空间资源和环境压力也较高,与环境容量相对不匹配。

与此不同,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但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发展空间有限。

因此,通过东部产业向中西部的转移,可以促进区域间的产业结构平衡,提高整体经济效益。

三、政府支持政策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

首先,政府加大了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通过提升交通、能源和通信等基础设施水平,提高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吸引力。

其次,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东部企业向中西部地区投资,例如通过减免企业所得税等方式,降低企业转移成本。

此外,政府还加大了对中西部地区的教育、科技、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提高中西部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四、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将逐渐增加。

首先,随着东部地区环境压力的加大,政府将进一步推动高污染、高消耗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促进环境质量的提升。

其次,中西部地区政府将进一步加大对投资环境和政策的扶持力度,提高产业转移的吸引力。

再次,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和低成本优势将进一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进行转移。

最后,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背景下,东部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也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降低成本和提高竞争力。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分析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
问题分析
一、承接东部产业转移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
1.产业上下游及配套设施不健全。

产业的配套性已经成为投资商衡量当地投资环境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县产业园区还未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部分产业无上游产业支撑,也没有下游就近销售渠道,加上配套产业不健全,导致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困难。

如:贵州顺立达纺织有限公司生产的坯布仅为纺织行业产业链的中间环节,上游原料线锭生产基地和下游印染工序均在东部沿海地区,导致产业生存发展存在问题。

2.承接产业转移成本过高。

产业转移企业外购配件的运输成本在生产成本和经营成本中占了很大比重,贵州处于中国西南内陆省份,东部地区大部分产业需对外出口,虽然贵州对外交通设施日益改善,但廉价的海运、河运基本未享受,物流运输成本相对东部较高,抵消了转移过来后在劳动力等要素成本的优势,客观上构成承接产业转移的现实阻力。

3.地方政府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不健全。

产业园区在污水处理、供电、供热、网管、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条件和生产服务方面的配套条件未达到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使产业转移严重受限。

配套政策优惠不到位,影响东部产业转移的投资环境。

如产业园区部分企业对于出口退税政策条件掌握
- 1 -
不清,直接影响企业生产、经营和销售。

二、意见和建议
建议国家进一步给予贵州省深化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更多政策支撑,大力支持贵州省承接东部全产业链转移力度。

- 2 -。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

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东部产业转移是指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部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

这一趋势的出现源自于多种原因,如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矛盾、资源环境成本的不断增加、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等。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及现状,并分析其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趋势1.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相对集中在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行业,如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在东部地区的发展空间有限,而中西部地区则具备了较大的发展潜力和市场需求。

因此,东部地区的企业逐渐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以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

2. 资源环境成本的增加随着东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压力不断增大。

东部地区的土地、水资源日益匮乏,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为了减轻这些压力,东部地区的企业开始向资源丰富、环境相对友好的中西部地区转移,以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成本。

3. 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相对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潜力更大。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储备、低廉的劳动力成本、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等优势,吸引了大量东部地区企业的目光。

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产业集聚区也为东部企业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1. 产业结构调整的推进随着国家政策的支持,东部地区企业的产业转移进程不断加快。

东部地区的一些传统产业,如纺织、服装制造等,已经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同时,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在逐步向中西部地区布局。

2. 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加大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超过了东部地区,并逐渐缩小了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差距。

一些中西部地区的城市逐渐成为东部地区企业的热门投资目的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3. 政策支持的力度加大为推动产业转移,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东中西部大开发战略、新型城镇化建设等。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

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有益探索和工作成效引言近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的高度发展和产业集聚已经导致资源压力和环境问题的加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战略。

本文将探索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意义和相关工作的成效。

我们将重点讨论这一战略对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贡献,以及相关措施和政策的执行情况。

产业转移的背景与意义中国的东部地区包括人口密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带,其产业集聚效应显著。

然而,随着高污染、高能耗和高排放行业的急剧增加,这些地区也面临着环境污染等问题。

产业转移的目标是通过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从东部地区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负担的转移。

这不仅可以缓解东部地区的资源压力,还可以促进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

相关工作的成效中国政府自2010年起采取了多项措施推动产业转移。

以下是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工作成效:1. 制定政策和法规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支持产业转移的政策和法规。

例如,通过加大税收、信贷和用地政策的支持,鼓励东部地区的企业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

2. 建设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为了吸引企业转移并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竞争力,中国政府加大了对产业园区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

这包括建设工业园区、拓宽交通运输通道、提升能源供应等。

3. 支持中小企业和创新为了鼓励中小企业参与产业转移,中国政府提供了财政支持和技术咨询服务。

此外,还鼓励加大对创新技术和绿色产业的研发投入,为产业转移提供更多高附加值的选择。

4. 培养人力资源和技术转移中国政府通过提供技术培训和人才引进政策,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人力资源建设。

这有助于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能力和技术水平。

5. 推动跨区域合作与协调发展产业转移需要不同区域之间的协调合作。

中国政府积极推动跨区域合作,加强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产业对接与合作,促进产业链的延伸和优化。

结论通过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中国能够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负担的转移,推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东南沿海产业发展趋势

东南沿海产业发展趋势

东南沿海产业发展趋势东南沿海地区指的是中国东南沿海的一系列地区,包括广东、福建、浙江和江苏等省份。

这些地区因其地理位置靠近海洋、温暖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而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

这篇文章将从多个方面探讨东南沿海产业的发展趋势。

一、制造业升级东南沿海地区是中国的制造业基地,拥有众多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

然而,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和全球贸易形势的变化,东南沿海地区的制造业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东南沿海地区将不得不进行产业升级,向高科技、绿色环保和高附加值的产业转型。

这将促进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并提高其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

二、创新和科技发展东南沿海地区不仅有发达的制造业,还拥有丰富的创新资源。

这里集聚了许多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新企业,为科技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该地区加大了创新投入,鼓励科技创新和产业结合。

未来,东南沿海地区将进一步推动创新和科技发展,培养更多的创新人才,并推动创新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三、服务业扩张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东南沿海地区的服务业正在快速发展。

特别是旅游、金融、文化创意等服务业在该地区具有巨大的潜力。

随着中国居民消费能力的不断增强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服务业市场将更加广阔。

东南沿海地区将继续加大服务业的发展力度,打造国际化的旅游目的地和吸引更多的金融、文化、教育等服务机构。

四、海洋经济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海洋资源丰富,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巨大。

海洋旅游、海洋渔业、海洋能源等海洋相关产业将成为该地区新的增长点。

随着海洋科技的进步,东南沿海地区将加大对海洋科研和开发的投入,探索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模式,推动海洋产业的发展。

五、环保和可持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的工业化进程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这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居民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将加大环保力度,推动绿色发展。

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投入、提高环境监测和治理能力,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东南沿海地区将逐步实现绿色低碳的发展模式。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西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产业转移是指由于资源要素供给或产品需求条件发生变化,某产业从某国家(地区)转移到另一国家(地区)的经济现象与过程。

目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梯度转移的特点,正在由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转移。

面对这一历史性机遇,我国西部地区要抓紧加快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步伐,这对于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及特点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东部地区积极发挥本地区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充分利用国家政策倾斜的机遇,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实现了快速持续发展,形成了珠三角经济圈和长三角经济圈等东部沿海发达经济带。

随着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东部沿海地区一些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边际收益下降,产业升级、转型的压力和产业转移要求日益增强,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业、由初级产品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

面对世界范围的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调整,我国东部地区正在采取相应的对策,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以适应世界经济发展新趋势。

因此,加快传统产业技术改造,提升产业结构,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已是势在必行,随着东部地区产业结构进入调整与升级阶段,大量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正在向西部地区迅速转移,当前我国产业转移呈现出几个特征:从转移方向看,主要是从长三角、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向西部地区转移。

从转移的行业看,主要是一些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工贸易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如以劳动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和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等为主。

从转移方式看,一是外资或东部地区的民营资本在西部地区直接投资设厂,二是由东部接单,在西部地区设立加工企业,实行联合接单加工贸易,三是引导西部企业进入跨国公司和东部沿海企业的营销网络,四是东部和西部联合进行园区建设,二、西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存在的问题1、西部地区产业配套能力不足在东部地区,传统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较大、配套齐全的产业集群,而产业集聚效应使得各种生产要素的流动更加快速方便,对企业生产环节的配套支持、成本的降低都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趋势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趋势

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趋势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趋势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发展一直呈现出高速增长的势头。

不少人对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进行了研究和讨论。

在这些研究中,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趋势成为一个热门的话题。

本文将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趋势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产业转移。

产业转移是指从一个区域或国家的制造业活动向另一个区域或国家的转移过程。

产业转移通常是由于成本和效益的考虑而进行的,包括人工成本、土地和资源成本、政府监管和政策等方面的考虑。

在中国,产业转移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现象,特别是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

为什么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如此频繁?首先,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发展最为活跃的地区,拥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和良好的基础设施。

这些优势使东部地区成为企业发展的理想之地。

其次,东部地区的企业规模较大、技术水平较高,对于产业转移有着较强的吸引力。

此外,东部地区的市场规模相对较大,可以提供更多的销售机会。

之所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趋势如此突出,与中国经济的结构有关。

中国经济经历了由农业为主的传统经济向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的过程。

这个转型过程中,东部地区率先崛起,并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引擎。

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区资源相对匮乏、基础设施建设较为滞后,产业发展相对落后。

因此,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并实现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东部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那么,在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过程中,有哪些主要的趋势和特点呢?首先,东部地区的一些发达城市和经济特区已经逐渐转变为服务型经济中心。

与此同时,由于人工成本上升和环境约束的加大,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其次,一些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正逐渐向东北地区和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主要是由于人工成本相对较低的原因。

另外,高技术产业也将继续向东部地区集中。

这是由于东部地区的高技术人才和研发能力相对较强。

然而,东部地区产业转移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人才流失问题。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

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思路和举措调研报告东部产业转移是指将东部地区的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过程。

这一转移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均衡性和协调性,减少东部地区的过度集聚和资源环境压力,同时提振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为了推动东部产业转移,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举措。

一、调研目的和方法本次调研旨在了解东部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动态,并探讨相关政策和举措,为制定促进产业转移的政策提供参考。

调研方法主要包括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等。

二、调研结果分析1.产业转移现状:根据数据统计,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已经初步展开,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部分产业转移进度较慢,原因主要有产业基础薄弱、用工和市场环境不稳定等。

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也存在对产业转移培育支持不够的问题。

2.转移思路:为实现东部产业转移,可采取以下思路:a.优化产业布局: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为产业转移提供条件。

b.建设产业集聚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产业集聚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形成经济和人口的集聚效应。

c.加强技术培训:提高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技能水平,增加吸引东部企业转移的竞争力。

d.加大政府支持:适度增加财政投入,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和人才引进等方面,为产业转移提供政策和经济支持。

3.相关举措:a.完善政策法规:建立健全产业转移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明确政府职责,为产业转移提供法律保障。

b.优化营商环境:加快推进中西部地区的市场化,提升营商环境,吸引东部企业到该地区发展。

c.引导金融支持:加大金融机构支持力度,为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提供融资支持,降低转移企业的融资成本。

d.发挥示范引领作用:选择部分典型地区进行试点,探索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进行产业转移提供参考。

三、政策建议基于以上调研结果,我们提出以下政策建议:1.完善财政政策: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投入,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产业培育等方面,提升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吸引力。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对就业的影响

姓名:龚丽华班级:10国贸学号:1017060138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及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一、我国产业转移的新趋势目前我国正进入东中西部产业转移的发展期。

2000年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产业转移呈现出以下五个趋势:一是产业转移规模越来越大;二是转移的产业主要以加工制造业为主,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加工工业转移的势头强劲;三是对资源能源依赖较强的上游产业转移趋势明显;四是来源地相对集中,大都来自长三角、珠三角、闽三角等地;五是与东部地区相邻且交通运输条件较好的中西部省区,在吸引产业转移方面占据明显优势。

在今后一个时期里,东西部产业转移趋势还会继续加强并呈现新特点:一是产业转移的层次会逐步提高;二是产业转移从原来的单个项目、单个企业,或者说是单个产业,转变为包括产业的整体性转移;三是产业转移的主导角色转变,从政府的主导作用向企业主导作用转变;四是中西部承接产业转移面临更大的挑战。

二、产业转移对我国的影响(一)国际产业转移对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从东道国的角度分析,在多国产业面临同样市场进入的条件下,其产业集中度不能一概而论。

如果东道国某个产业是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FDI就会影响其结构。

因为根据凯夫斯的理论,FDI母国的寡头市场结构会直接传递至东道国,使两者市场结构在集中度上凸显相似性。

但这也视情况而定:如果来自国外的新进入者自身的规模进入了东道国企业规模的前列,东道国的产业集中度显然会提高。

而若是规模较小的中小企业,其对东道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通常不会太大。

从动态角度考察可分为进入中结构效应和进入后结构效应。

前者指跨国公司FDI进入过程中,随着东道国该产业厂商数量的增加,其产业总体集中度下降。

后者指FDI厂商大举进入后,会加剧竞争,通过优胜劣汰使产业集中度再次相对上升。

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我国大陆外资来源以港澳台地区的中小企业为主,对产业集中度没有实质性影响。

此后,外资来源的地域构成发生变化,来自日本、韩国、美国、欧盟的大型投资者大举进入中国,加入到产业转移的进程中,于是对我国产业集中度的影响开始加大。

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趋势

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趋势

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趋势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东部地区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用地高昂等问题愈发凸显。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并推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东部产业逐渐开始向西部转移。

本文将通过分析、讨论目前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趋势,探讨其原因和前景展望。

一、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背景1. 东部地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问题东部地区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长期以来承载了大量的工业和制造业产能。

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东部地区面临着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

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等存在严重的供需矛盾,大量的工业废水、废气排放导致空气、水质受到污染。

2. 西部地区资源丰富、环境优越相比之下,西部地区具备了较好的资源环境优势。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矿产资源和新能源资源。

同时,西部地区地广人稀,相对来说环境比较好,适宜进行大规模的工业布局。

这些优势为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奠定了基础。

二、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原因1. 政府政策的引导中国政府将促进东部地区优势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作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费用减免、财政补贴等,吸引东部企业向西部地区投资兴业。

2. 人口资源的转移东部地区人口密集,劳动力成本逐渐上升,而西部地区人口相对较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

这使得东部企业在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时,更倾向于将生产线转移到西部地区,以降低生产成本。

3. 市场伸缩空间的转移东部地区市场饱和,消费需求增速放缓,而西部地区市场潜力巨大,增长空间较大。

东部企业通过将生产线转移到西部地区,能够更好地满足西部地区市场的需求,同时在东部市场竞争的困境中寻求新的突破。

4. 技术人员的引进西部地区的人才资源相对较为匮乏,与东部地区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东部企业通过向西部地区转移,可引进一批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促进西部地区的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三、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的方式1. 单一项目转移许多东部企业选择直接在西部地区设立新的生产基地,将部分生产线迁移到西部地区。

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分析

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分析

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与对策分析本文在对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青海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优势分析基础上,探讨青海省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时应采取的积极对策:建立要素激励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扶持;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完善服务体系;加强区域互動合作,促进区域间企业的联合。

标签:产业转移;优势;对策一、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现状1、产业转移规模进一步提升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解放,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西部地区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正在进一步增强。

伴随着东部地区的快速发展,土地、劳动力、水电等要素成本进一步增长,东部急需产业转型升级。

目前,东部产业向西部转移进入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2、产业转移主要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资源开发型行业首先,伴随着东部地区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的上升,东部发达地区中处于产业链中低端、盈利能力较弱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如当前珠三角地区纺织、服装、食品、玩具、皮革、制鞋等产业转移最为迫切,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家电、机械、仪器仪表、汽车零部件产业等行业企业外迁较多。

其次,依托资源进行资源开发型产业如家具制造、矿产品开发、化工、冶金及加工、水电开发、旅游开发、药材种植及加工等行业,也都需要向外转移。

此外,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贸易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趋势还会进一步加强。

二、青海省承接东部产业转移的优势1、政策优势突出在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的同时,国家给予了青海省良好的政策支持: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推动青海省国民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中发〔2010〕11号)以及《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的制定和实施,既使青海的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也使青海将享受一些国家给予的特殊政策,有利于省外生产力要素向青海转移。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我国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通过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外向型加工贸易,逐步形成了以制造业为核心、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发展相对缓慢,我国经济增长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较为明显。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加快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这样的背景下,自东向西的产业转移政策成为了实现该目标的重要抓手。

其中制造业无疑成为了该政策实施的重点领域。

政策制定希望在促进区域平衡的同时,可以最终缓解发达国家“制造业回归”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制造业成本优势凸显带来的双重挤压。

而政策实践过程中结果并未如预期,有必要对该政策进行分析评估,以使“十四五”期间区域发展更加均衡、产业发展更有竞争力。

产业转移理论和现状“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资企业的进入而引入国内的,并进入政策研究制定者视野。

“七五”“八五”计划中“实行沿海地区优先开放战略,以部分地区的先富带动后富,最后达到共同富裕”的有关表述,也推动这一理论的“中国化”。

2018年11月,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意见》提出,要以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跨省合作园区等为平台,支持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共建产业合作基地和资源深加工基地;鼓励生态收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流域下游与流域上游通过资金补偿、对口协作、产业转移、人才培训、共建园区等方式建立横向补偿关系;加强产业转移承接过程中的环境监督,防止跨区域污染转移。

可以这样认为,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来源于对于国际产业转移历史和经验的概括,是对经济发展客观规律的认识。

其基本理论基础是弗农(Vernon)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和小岛清等的雁阵理论。

弗农(1966)将产品生命周期划分为新产品、走向成熟产品、标准化产品三个阶段,不同周期的企业对生产成本敏感度不同。

当产品进入标准化生产阶段后,往往会产生生产环节的区位变化或产业转移。

雁阵模型最早由赤松要(K.Akamatsu)提出,小岛清(K.Kojima)使用比较成本理论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其发生机理,他将产业发展分为进口、本地生产、出口三个阶段,并提出了“顺贸易导向”的海外投资主张(Pro-trade-oriented FDI,PROT-FDI) 。

产业转移 现状 对策

产业转移 现状 对策

产业转移现状对策一、产业转移的概念产业转移是指企业为追求更低成本、更好的发展环境而将生产设施、生产要素、生产流程等转移至其他地区或国家的行为。

产业转移通常包括制造业的转移和服务业的转移,其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资源、市场和利润。

二、产业转移的现状1. 国际产业转移趋势明显。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深,许多发达国家开始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移到劳动力成本较低的发展中国家,如中国、印度等。

2. 中国的产业转移进程加快。

中国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吸引了大量的产业转移。

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逐渐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3. 产业转移带来的问题逐渐显现。

一方面,原产地的就业机会减少,经济发展受到冲击;另一方面,接收地面临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等问题。

三、产业转移的对策1. 优化营商环境,提高投资吸引力。

政府应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简化审批手续,降低企业成本,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的产业转移。

2. 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和技术创新。

为了满足产业转移带来的人力资源需求,政府应加大教育投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同时,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产业竞争力。

3. 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产业转移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问题,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加强资源管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4. 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政府应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创新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对于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挑战,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人力资源培养和技术创新,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产业转移带来的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推动特色经济发展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推动特色经济发展一、东部沿海产业转移趋势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策优势,不断创造经济奇迹。

如以上海为龙头、由浙江和江苏15个城市构成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占全国1%的土地和5.9%的人口,创造出占全国15—20%的经济总量。

近年来,随着东部沿海的土地、劳动力、能源等成本快速上涨,部分传统产业向内陆地区转移趋势加快。

2008年上海、广州两地工业用地每平方米分别为782元、556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0%、21%。

另一方面,随着东部沿海积极承接国际高端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传统产业转移的动力也不断增强。

二、东部沿海产业转移为南部加快发展提供难得的机遇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弥补我市建设资金不足。

在争取国债资金难度日渐加大的背景下,吸引东部企业投资正成为解决我市资金短缺的重要途径。

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仅福建、广东两省知名企业投资我市的重大项目就有11个,合同金额160多亿元。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助推我市新型工业化进程。

东部沿海投资我市的不少企业规模较大、管理水平较高,核心竞争力、辐射带动能力较强,有利于加快我市产业升级。

如格力空调南部生产基地等制造业项目相继实施,带动我市装备制造业发展,优化工业布局,提高我市产业积聚能力。

在南部市笔记本电脑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和南部市笔记本电脑配套产业发展联席会议的积极推进下,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区(县)人民政府和园区密切配合,努力工作,富士康、广达、英业达三大ODM企业全力支持和配合,我市笔记本电脑配套产业发展取得重要进展,为实现今年引进50户企业、本地配套化率超过30%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影响南部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主要因素一是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南部地处西部内陆,物流成本相对较高。

例如,以上海口岸为目的地,南部每标准集装箱的水运成本为3700元,比武汉高23%;公路为11240元,高105%;铁路为5622元,高55%。

二是配套能力不强。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

产业转移的现状和建议产业转移是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它通常是由于一个地区产业的发展需要消耗更多的资源或产生更大的成本,导致企业将生产活动转移到其他地区。

当前,产业转移的现状呈现出以下特点:1. 从中国角度看,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中国正在经历着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

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中国中西部地区或者东南亚国家转移,而高端制造业和服务业则更多地集中在大城市或东部沿海地区。

2. 从全球角度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化战略,使得产业转移成为一种常态。

尤其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产业转移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

一些传统产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有一些新兴产业在发展中国家崛起并向发达国家转移。

针对当前的产业转移现状,以下是一些建议:1. 政府应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同时,要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资和政策支持,促进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2. 企业应该积极参与产业转移,根据自身的发展战略和市场环境,合理规划生产和销售布局。

同时,要注重技术创新和品牌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3. 劳动者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技能水平和素质,适应产业转移的需要。

同时,要积极参与职业培训和终身学习,增强自身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4. 社会各界应该加强对产业转移的研究和探讨,了解其背后的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和企业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同时,要加强国际合作和交流,分享各国在产业转移中的经验和教训。

总之,产业转移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是一种发展的必然趋势。

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努力,推动产业转移朝着更加科学、合理、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产业带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报告

产业带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报告

产业带发展现状与转型升级路径分析报告目录一、中国主要产业带分布与特点 (2)二、产业带转型升级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5)三、产业带转型升级的路径与策略 (8)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公开渠道或根据行业大模型生成,对文中内容的准确性不作任何保证。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相关领域的建议和依据。

一、中国主要产业带分布与特点(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带1、纺织服装产业带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浙江、江苏、广东等地,是中国纺织服装产业的主要集聚地。

具体而言,女装产业带主要集中在浙江杭州、广东广州、深圳等地;男装则以浙江宁波、福建泉州石狮等地为主;童装则大量产自浙江湖州织里镇。

此外,广东普宁、浙江义乌大陈镇等地是衬衫的主要生产地。

这些地区依托完善的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设备,形成了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模式。

2、家纺家饰产业带家纺家饰产业同样在东部沿海地区占据重要地位。

江苏南通是全国最大的家纺产品生产基地,占据全球市场的较大份额。

浙江绍兴的窗帘产业、义乌的家饰产业以及天津的地毯产业也颇具规模。

这些地区不仅生产规模大,而且注重产品设计与创新,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

3、箱包与鞋类产业带在箱包产业方面,广州番禺区、花都区、深圳等地是中国皮具的主要生产地,其中广州狮岭镇更是被誉为中国皮具之都,其生产的箱包品质优良,以中高档产品为主,大量出口国际市场。

同时,河北白沟则以较低的价格和较大的产量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在鞋类产业方面,成都武侯区被誉为中国女鞋之都,而广东惠州、东莞等地则是重要的女鞋生产基地。

此外,福建晋江、浙江义乌等地也在鞋类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中部地区产业带1、食品加工与农产品产业带中部地区,如河南、湖南、湖北等地,以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良好的食品加工基础,形成了多个食品加工与农产品产业带。

例如,湖南平江是著名的辣条生产基地,河南漯河则以火腿加工闻名。

这些地区通过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

中国产业转移趋势

中国产业转移趋势

中国产业转移趋势中国产业转移是指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或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的产业。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布局优化成为重要任务,中国产业转移成为了一种必然趋势。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

一、中国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现状1.1 背景中国产业转移的背景有多重原因。

首先,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优势逐渐减弱,成本上升和资源环境压力逐渐增加,劳动力成本上涨、土地成本上升、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使得一部分企业开始将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或者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其次,国家政府提出实施“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战略”和“产业转移政策”,促进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到内陆地区,加速中小城市经济发展。

此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市场需求,吸引了一些产业的转移。

1.2 现状目前,中国产业转移正在快速发展。

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包括将制造业从沿海地区向西部和中西部地区转移以及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制造业的转移主要集中在纺织、服装、鞋业、电子、机械等行业。

西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成为制造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因为这些地区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土地资源相对丰富、政府提供的优惠政策相对较多。

此外,一些欠发达地区如云南、贵州等也成为了一些产业转移的重要目的地。

二、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2.1 地域分化趋势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地域分化。

一方面,沿海地区的优势逐渐减弱,一些制造业产能逐渐向内陆地区转移。

另一方面,核心城市和发达地区的产业也开始向周边欠发达地区转移,通过建设产业园区、引进产业等方式推动产业转移。

2.2 跨区域协调发展趋势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实现跨区域协调发展是重要的趋势。

一方面,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提高地区间的资源配置效率,优化产业布局。

另一方面,跨区域协调发展可以缓解沿海地区的压力,促进中小城市经济的发展。

2.3 先进制造业的集聚趋势中国产业转移的趋势是先进制造业的集聚。

随着国家对制造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一些高技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开始集聚在一些拥有先进科技和人才优势的地区,形成产业集群。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

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对策一、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当前,我国国内产业转移正处于高峰期。

据分析,到2021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亿元左右,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以下特征。

(一)区域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加上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长三角的产业过去主要向苏北和安徽转移,现在扩大到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十五”以来,浙江许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加快向江西等中西部地区转移。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也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佛山的陶瓷企业主要外迁到江西、湖南、四川、山东等地。

(二)产业转移内部化趋势明显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更加审慎。

江苏、浙江等省纷纷加快推进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

如江苏通过采取财政支持、电费综合补贴、用地计划倾斜等措施,推行南北挂钩对口帮扶、共建开发区,大力促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

上海作为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源头,目前当地政府已表示产业转移不代表所有的生产环节和企业都转移出去。

珠三角企业也把转移重点放到省内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

(三)转移行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行业主要是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上游,如劳动力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产业转移源头,对外转移的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业、木材加工业、钢材加工业等九大行业。

江苏、浙江转出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

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和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尤其是以港资台资企业为主。

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了转移趋势。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分析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分析

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金融支持现状及问题分析【摘要】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金融支持作为重要的政策工具,对于推动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介绍了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接着分析了当前产业转移的现状以及金融支持政策措施。

随后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指出了现行政策的不足之处。

最后给出了建议改进措施,包括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总结了目前的现状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本文旨在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参考,推动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顺利进行,实现地区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金融支持、现状分析、政策措施、问题分析、现行政策不足、改进措施、总结现状、展望未来。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逐渐趋于饱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推动东部沿海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内陆地区经济均衡发展,近年来,我国政府提出了加快实施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战略规划。

作为支持产业转移的关键一环,金融支持政策的制定和落实显得尤为重要。

金融支持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融资保障,还可以引导各类资金向产业转移项目倾斜,推动生产要素向内陆地区流动,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

在金融支持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资金来源不足、金融政策执行不到位等。

对当前金融支持政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对于加快推进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意义随着中国经济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问题日益凸显。

金融支持作为产业转移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提升经济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金融支持东部沿海产业转移的现状及问题,有助于了解金融机构在支持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作用和表现,有利于提高金融支持的效率和效果。

通过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找出改进金融支持政策的关键环节和瓶颈,为完善现行政策提出科学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问题与建议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

这种转变将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一、加快产业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内在要求近年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要素威本的全面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体制机制优势基本消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竞争优势趋于弱化。

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制成品高度依赖出口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

2008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GDP增长率分别比2007年下降4.4、2.3、4.5、3.6个百分点。

今年1-4月,广东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8%,浙江省同比下降18%。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

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被视为"世界制造墓地",但目前产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产业内、区域问同质化现象严重。

如珠三角地区2007年工业行业完成产值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广州与深圳的同构率达60%,与区内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同构率都超过60%。

这种产业结构既不符合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区域分工申的地位,也难以支撑其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

只有把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以及环保要求较高的产业转移出去,才能使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在本地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强的要素供给保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二)企业成长和市场扩张的需要。

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经营状况较好、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已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水早上都有了相当的积累,纷纷向区域外进行产业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获取更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

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最为活跃的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追求企业成长、推进对外扩张,常常是这些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目标。

特别是2008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市场压力显著增大,迫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末开拓市场。

这些企业在选择产业转移的对象区域时,常常和产品的销售市场重合,更加接近消费地。

(三)降低成本压力。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订单大幅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紧缺和涨价,人民币升值等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

以纺织业为例,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达60%的浙江省,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利润率下降3.19%、2.27%、6,18%。

不仅是纺织行业,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境遇也类似。

特别是工资上涨,让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企业面临更大压力。

2008年广东省再次调整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2·9%,珠三角部分行业普通工人月工资已达2000多元。

即便如此,招工难仍困扰着不少企业。

此外,中西部地区的运输成本、能源成本和配套成本等都要比沿海低很多。

根据浙江省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浙江企业到中西部投资的最主要动因,己由从过去的开拓中西部市场改为降低生产成本。

在降低成本的压力面前,许多企业都在考虑外迁到土地充裕、成本低廉的内地或是区域内欠发达地区,激发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兴起。

(四)资源环境约束加大。

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供应的影响及重工业化加速推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双约束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长三角地区经过10多年均高速增长后,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水电供应不堪重负。

目前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约0.13公顷,仅占全国平均水早的1/6,土地开发强度约为全国平均强度的配倍。

2008年浙江省遭遇了"电力危机",直接损失GDP约10拥亿人民币。

2008年广东全省实际建设用地己突破2010年用地规模,珠三角大部分市已显现有建设项目无地可用的窘境,如东芜目前可供利用的土地不足40万亩,按照每年消耗3万亩的速度,十几年内就将耗尽。

土地资源紧张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受此影响,一些大中型企业被迫将增扩产项目转移到外地。

二。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当前,我国国内产业转移正处于高峰期。

据分析,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14000亿元左右。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以下特征。

(一)跨区域产业转移不断加快。

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加上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

长三角的产业过去主要向苏北和安徽转移,现在扩大到河南、山西、陕西等省。

"十五"以来,浙江许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加快向江西等中西部地区转移。

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也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佛山的陶瓷企业主要外迁到江西、湖南、四川、山东等地。

(二)产业转移内部化趋势明显。

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更加审慎。

江苏、浙江等省纷纷加快推进省内发达地区产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

如江苏通过采取财政支持、电费综合补贴、用地计划倾斜等措施,推行南北挂钩对口帮扶、共建开发区,大力促进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

据统计,2001-2007年,苏南地区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0919个,总投资3826亿元,实际引资额1703·6亿元。

2008年前三季度,向苏北转移500万以上项目达1780个,总投资1165亿,苏北实际引资额439亿元。

上海作为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源头,目前当地政府已表示产业转移不代表所有的生产环节和企业都转移出去。

珠三角企业也把转移重点放到省内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

(三)转移行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

东部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行业主要是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上游,如劳动力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

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产业转移源头,对外转移的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业、本材加工业、钢材加工业等九大行业。

江苏、浙江转出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

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和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尤其是以港资台资企业为主。

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了转移趋势。

(四)产业转移方式日益多元化。

产业转移方式出现了主业带动型转移、集群式转移、产业链延伸型转移、资源利用型转移、市场拓展型等新模式,产业整体搬迁和抱团转移的趋势明显。

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一)移出地产业空心化风险。

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时,投入大、成本高,短期内难以获得收益;而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受到总体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和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

在创新机制尚未建立、新兴产业不能及时培育发展并形成规模、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还没有完全形成时,东部沿海地区将现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能失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出现产业空心化,并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现象。

加上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体系等多方面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不愿意让本地企业大规模迁离。

(二)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

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部,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

除上海外,包括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在内的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内,仍存在一定范围的欠发达地区。

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珠三角、山区和东西各占1/3,从人均GDP来看,山区和东西两翼的人均GDP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产业转移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制度。

要结合自身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转移,确定产业转移重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与合理分工。

(二)坚持市场导向,强化政策支持。

通过市场手段,以企业为主体,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竞争优势、关联优势,通过利益驱动机制实现产业合理转移。

鼓励企业跨地区兼并,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三跨型"企业集团,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效应。

各类地方性投资商会、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东中西部产业资本的有效结合。

各级政府要制定合理的产业转移政策,努力为企业创造转移条件,提供信息、咨询等配套服务,引导和鼓励企业向中西部投资。

(三)创新转移形式,提升转移层次。

根据生产专业化和工序分工的需要,采取项目外包、服务业务离岸化等方式,降低投入成本,缩短盈利周期,实现更大范围内的资源优化配置。

结合产业调整升级的需要,不断提高产业转移层次,实现产业转移与技术转移相结合,推进产业链条整体转移和关联产业协同转移,加快形成产业集群,进一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四)加强园区建设,搭建转移平台。

通过与中西部地区合作建立产业转移园区的方式,把中西部地区的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区作为产业转移示范区和体制创新区,提高承接地产业协作能力,解决产业转移的载体问题。

共同搭建投资贸易平台、科技和人才交流早台,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贸合作活动。

(五)完善区域合作机制,推动承接条件改善。

与承接地建立产业转移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完善区域合作机制。

从软硬环境两方面入手,积极推动中西部地区改善承接条件,提高产业转移绩效。

推动中西部地区市场秩序的建立与完善,消除制约产业转移的体制机制障碍。

推动构建与相邻地区一体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进区域信息一体化建设,实现信息资源合作开发与共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