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现状、问题与建议
目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进一步加快发展面临着诸多问题,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劳动力、能源等生产要素供给趋紧,产业升级压力增大,企业商务成本居高不下,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完成从规模扩张向结构提升的转变。这种转变将进一步推动东部沿海地区加工业和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一、加快产业转移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内在要求
近年来,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逐步形成和要素威本的全面提升,东部沿海地区原有的体制机制优势基本消失,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难以为继,竞争优势趋于弱化。同时,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需求急剧下降,制成品高度依赖出口的珠三角、长三角等地区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增速迅速回落,经济增速明显下降。2008年,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四省市GDP增长率分别比2007年下降4.4、2.3、4.5、3.6个百分点。今年1-4月,广东省出口总额同比下降17.8%,浙江省同比下降18%。
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部分产业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步伐,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的产业梯度转移的必然结果,也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经济潮流。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东部沿海的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被视为"世界制造墓地",但目前产业大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处于产品价值链的低端环节,研发、设计和营销、品牌等环节较弱,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主要依靠低成本、低价格获得竞争优势,产业内、区域问同质化现象严重。如珠三角地区2007年工业行业完成产值前10位的主要工业大类,广州与深圳的同构率达60%,与区内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同构率都超过60%。这种产业结构既不符合东部沿海地区在我国区域分工申的地位,也难以支撑其自身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升级势在必行。只有把部分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以及环保要求较高的产业转移出去,才能使高技术、高层次的企业在本地有更大的活动空间和更强的要素供给保障,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
(二)企业成长和市场扩张的需要。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经营状况较好、发展较快的民营企业,已在资金、技术和经营管理水早上都有了相当的积累,纷纷向区域外进行产业转移,在全国范围内获取更大的市场和经济利益。在产业转移过程中最为活跃的是中小型民营企业,追求企业成长、推进对外扩张,常常是这些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目标。特别是2008年以来,由于宏观经济形势的变化,使市场压力显著增大,迫使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通过产业转移的方式末开拓市场。这些企业在
选择产业转移的对象区域时,常常和产品的销售市场重合,更加接近消费地。
(三)降低成本压力。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市场订单大幅减少,原材料、劳动力的紧缺和涨价,人民币升值等都导致企业成本增加、利润下降,东部沿海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以纺织业为例,纺织服装业出口依存度达60%的浙江省,人民币每升值1%,棉纺织、毛纺织、服装业利润率下降3.19%、2.27%、6,18%。不仅是纺织行业,电子元器件、玩具、陶瓷、家具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境遇也类似。特别是工资上涨,让过去依靠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企业面临更大压力。2008年广东省再次调整提高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平均提高12·9%,珠三角部分行业普通工人月工资已达2000多元。即便如此,招工难仍困扰着不少企业。此外,中西部地区的运输成本、能源成本和配套成本等都要比沿海低很多。根据浙江省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浙江企业到中西部投资的最主要动因,己由从过去的开拓中西部市场改为降低生产成本。在降低成本的压力面前,许多企业都在考虑外迁到土地充裕、成本低廉的内地或是区域内欠发达地区,激发了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兴起。
(四)资源环境约束加大。近年来,受国内外市场供应的影响及重工业化加速推进,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资源环境双约束和经济增长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长三角地区经过10多年均高速增长后,土地资源日趋紧张,水电供应不堪重负。目前长三角人均土地面积约0.13公顷,仅占全国平均水早的1/6,土地开发强度约为全国平均强度的配倍。2008年浙江省遭遇了"电力危机",直接损失GDP约10拥亿人民币。2008年广东全省实际建设用地己突破2010年用地规模,珠三角大部分市已显现有建设项目无地可用的窘境,如东芜目前可供利用的土地不足40万亩,按照每年消耗3万亩的速度,十几年内就将耗尽。土地资源紧张已成为企业发展的瓶颈,受此影响,一些大中型企业被迫将增扩产项目转移到外地。
二。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特点
当前,我国国内产业转移正处于高峰期。据分析,到2010年,仅广东、上海、浙江、福建4省市需要转出的产业产值将达14000亿元左右。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呈以下特征。
(一)跨区域产业转移不断加快。中西部地区交通、通讯和能源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制度环境、投资环境、市场环境大大改观,加上低廉的土地、劳动力成本和丰富的资源,成为产业转移的理想承接地。长三角的产业过去主要向苏北和安徽转移,现在扩大到河南、山西、陕西等省。"十五"以来,浙江许多劳动和资源密集型企业加快向江西等中西部地区转移。珠三角地区的企业也开始向中西部转移,佛山的陶瓷企业主要外迁到江西、湖南、四川、山东等地。
(二)产业转移内部化趋势明显。目前,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更加审慎。江苏、浙江等省纷纷加快推进省内发达地区产
业向省内欠发达地区转移。如江苏通过采取财政支持、电费综合补贴、用地计划倾斜等措施,推行南北挂钩对口帮扶、共建开发区,大力促进苏南产业向苏中、苏北转移。据统计,2001-2007年,苏南地区向苏北转移500万元以上项目10919个,总投资3826亿元,实际引资额1703·6亿元。2008年前三季度,向苏北转移500万以上项目达1780个,总投资1165亿,苏北实际引资额439亿元。上海作为我国产业转移的重要源头,目前当地政府已表示产业转移不代表所有的生产环节和企业都转移出去。珠三角企业也把转移重点放到省内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
(三)转移行业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东部沿海地区向外转移的行业主要是对资源能源依赖性较强的上游,如劳动力密集型的玩具、制衣、制鞋产业,耗能较大的陶瓷、水泥产业,以及矿产资源加工产业。上海作为长三角地区最主要的产业转移源头,对外转移的主要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印刷业、文体用品制造业、本材加工业、钢材加工业等九大行业。江苏、浙江转出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化工等。珠三角地区转移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附加值低的制造业和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五金、玩具、服装、制鞋、塑料等行业,尤其是以港资台资企业为主。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也出现了转移趋势。
(四)产业转移方式日益多元化。产业转移方式出现了主业带动型转移、集群式转移、产业链延伸型转移、资源利用型转移、市场拓展型等新模式,产业整体搬迁和抱团转移的趋势明显。
三、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面临的问题
(一)移出地产业空心化风险。东部沿海地区在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时,投入大、成本高,短期内难以获得收益;而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又受到总体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制约和来自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竞争,利润空间逐渐被压缩。在创新机制尚未建立、新兴产业不能及时培育发展并形成规模、产业升级的技术支撑还没有完全形成时,东部沿海地区将现有产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可能失去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出现产业空心化,并导致结构性失业的现象。加上财税体制和政绩考核体系等多方面原因,东部沿海地区不愿意让本地企业大规模迁离。
(二)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在东部沿海地区内部,也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除上海外,包括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福建和江苏在内的相对发达地区的区域内,仍存在一定范围的欠发达地区。广东省21个地级市中,珠三角、山区和东西各占1/3,从人均GDP来看,山区和东西两翼的人均GDP只相当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产业转移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完善政府绩效综合考评制度。要结合自身产业升级和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的要求,科学规划产业转移,确定产业转移重点,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实现东中西部产业协调发展与合理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