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批评的教育作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批评的教育作用

泰州市姜堰区实验小学东方巴黎城分校郁云大家都觉得,相对于表扬来说,批评是较为消极的行为。在大力提倡赏识教育的今天,尤其显得不受欢迎。但是,作为一个一线的教师,我心中清清楚楚地知道,没有哪一天我们是完完全全与批评绝缘的。那么我们是否都做错了呢?是否应该尝试把所有的批评都换成表扬呢?是否这样才能符合赏识教育的精神呢?其实未必。

一.教育中的批评与赏识

教育是“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以影响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辞海1989版)。教育的目的指向是激发学生获得上进的内在动力和能力。因此,教育的各项行为都必须以此为方向。赏识教育与批评教育都是以达到这一目的为指向的。所以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无法分割。长期以来,中国教育界在反思尊重学生的过程中,又走进了重赏识轻批评的误区,甚至出现了所谓的“无批评教育”。教育是讲究分寸的,过之或不及均不能取得理想效果。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林崇德认为:“表扬是爱,批评也同样包含着对学生的爱。”有些学者也认为“过分的温和会有失威严。”因此我们需要看到,批评和惩罚同样对成长中的学生具有特殊意义,无批评的教育是伪教育。

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时候应保持一种清醒,因为学生是不成熟的,他会在言行举止方面有一些很不好的东西。而且这个年龄段,学生可能意识不到它的危害。因此,我们要让学生知道,一个人有了缺点和错误,就要正确认识,勇敢面对,接受应有的处罚和教育,树立起承担责任的意识。现在的问题是,这种惩罚的教育被忽略了,甚至很多地方根本不敢涉及这个问题。这是很不正常的。

马卡连柯分析认为:所谓“惩罚是培养奴隶”的观点,实际上是单纯从生物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的简单推论。惩罚虽然可能培养出奴隶,但也可以培养出自由和出色的人来。而“不用惩罚的教师才是良好的教师”的观点,只是那些不接触实际工作的“教育家”的看法,这会使教师无所适从,而且处理事情变得畏首畏尾、慢慢吞吞起来。所以他明确指出:“凡是需要惩罚的地方,教师就没有权利不惩罚;在必须惩罚的情况下,惩罚不仅是一种权利,而且是一种义务。”“如果教师的良心、教师的熟练技术和教师的信念说明他应该使用惩罚时,他就没有权利拒绝使用惩罚。”

惩戒有惩罚、警戒之意,是对学生成长过程中所犯过失的责任追究,是让学生去承担错误引起的后果,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一个人的成长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必然经历坎

坎坷坷,一个人的成长除了自身努力外,外在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其成长的道路上,有时会误入岔道,走入歧途,最需要人去帮助,去训导,去惩戒,此时,教师要责无旁贷地担负起惩戒学生的任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有了规矩,必须有违背规矩后的惩戒,就要让学生为违规付出代价。由于学生是成长中的人,可塑性极强,必须让学生从小明白:每个人必须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许多学校的教育,目前是谈“罚”色变,不要说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处分,即使对学生严厉批评也常常感到底气不足。分析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社会舆论、教育理论目前极端地倡导“激励教育”,贬抑“惩罚教育”,对惩罚教育基本是否定的态度;二是缺少可行的法律依据,难以掌握惩罚的尺度,对难以意料的后果承担不起责任。如:对一个严重扰乱课堂纪律的学生,教师即使当众加以批评,只要点击到痛处,就可能造成这个学生因难以承受而离家出走,甚至可能舍弃自己的宝贵生命。如果追究起法律责任来,恐怕这个教师是要难逃厄运了。

当然,在惩罚学生时一定要根据事实的具体情况,认真分析其动机、行为及其结果的性质,并给以相应的适当的惩罚。否则,学生的怨气就可能增长,逆反心理就可能产生,达不到教育的效果。犯错误的学生一方面存在逃脱惩罚的侥幸心理,一方面也有承担相应责任和惩罚的心理准备。只要惩罚公平、合理、适度,他们还是能够接受惩罚的,也能够达到教育的目的。因为此时犯错误者的心理处在极度的矛盾之中,侥幸和承受惩罚的斗争会使其极度焦躁不安,高度紧张,甚至是畏惧。这种心理表现会让其对所犯错误有一个反省的过程,认知的过程,会在其心中留下更深刻的印象,对其心理、性格、思想的形成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如果教育者或视而不见,或轻描淡写,或隔靴搔痒等,就会打乱学生的心理平衡,使其侥幸心理得逞,放纵自己的错误行为,失去辨别是非的能力。应该说对犯错误的学生,有分寸地惩罚一下学生会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曾经,读过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那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回忆他幼时的一件事。当他刚学会涂鸦时,写了第一首自己认为是诗的东西去给母亲看。母亲看过后,非常开心地赞扬了他。他满怀喜悦,拿给文学工作者的父亲看,没想到遭到了严厉的批评,父亲指出他在许多方面的错误,说这根本不是诗。最后,他充满深情地写道:我要感谢我的父母亲,是他们,给我上了人生第一课,我才知道如何去对待以后的批评与喝彩。这是赏识与批评双轨性的最佳例证。试想。如果诗人的父母只一味地表扬,他也许只会得意于自己的天赋,而意识不到自己根本不会写诗。这种得意的后果是否能延伸出一位伟大的诗人,还有待发现。反之,如果他遇到的是一味批评的父母,他那诗意的幼苗恐怕就会被扼杀在摇篮中了。

由此,我们知道,赏识教育是为了使孩子得到更多的自信心,而不是使他们骄妄故纵;批评教育是为了使孩子对自己的行为有正确的认识,而不是使他们消极怠惰。批评教育不需要让位于赏识教育,在今天的教育中它仍占有重要的地位。要清楚这一点,我们首先要了解以下这些方面。

二.开展适度批评的必要性

1.由批评的涵义可知,它所涵盖的范围极广。举凡探讨、分析和评价的行为都属于批评范围。评价自然有好有坏,好的既是表扬,不好的就是如今的批评。可见延伸至今,不仅人为地狭隘了它的涵义,还篡改了它的积极意义。如果我们能重新认识批评,并在教育中正确地运用好批评,对教育过程本身将会产生极为有益的影响。

2.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和社会生活中会接受到各种各样的信息。有些会对他们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使他们形成不良的举止或错误的认识。此时如果不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批评,帮助他们分析不良行为或错误认识的危害,他们将无法认识到自己行为或思想的偏差,必然会在社会上产生不良后果。那么,我们的教育将是一种失败。

3.现在有些老师似乎走入了赏识教育的误区。每逢评价必是表扬,不值得表扬的也要表扬,甚至错了也要硬找对处,或者换个角度来表扬。特别在一些公开课上,尤其如此。这种只注重表面形式的做法具有严重的片面性,无法达到教育的目的。陶行知指出“生活即教育”。他认为教育要立足生活,为生活而服务。教育应该是真实的,真诚的,而不是虚伪的。通过教育的孩子应该能适应社会,而不是面对社会手足无措。我们都知道,生活之路并非平坦大道,沟沟坎坎不知道有多少,如果我们只把鲜花和掌声放在他们面前,他们长大后又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批评与反对?人这一辈子,有没有不受一点挫折和批评的?没有,谁能一辈子一点挫折和批评都不受。人都有受挫折和批评的时候,这样人就有一个承受挫折和批评的能力问题。能够承受挫折和批评的人,在挫折和批评面前就能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被意想不到的挫折和批评压垮,活的就刚强,就自我。不能承受挫折和批评的人,一点小的挫折和批评,就可能把自己压垮。而承受挫折和批评的能力,也不是天生就有的,也是锻炼出来的。每受到一次挫折和批评,挺过来了,承受挫折和批评的能力就强了一点。因此老师批评学生,第一是在关心他们。第二,也是让他们真实的感受到一次受挫折和批评的体验,如果正确对待,他们就有了一次很好的锻炼的机会,所以进行必要的批评,不仅能使他们纠错,还能培养他们良好的心理素质。因而,我们完全有必要进行批评教育。

三.怎样开展适度的批评

(一)符合批评的要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