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派与海派

合集下载

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

新感觉派的创作特色
其次,新感觉派十分注重心理分析。 他们提倡作家要‚纯客观‛地挖掘与 表现人物的潜意识、隐意识活动,以 及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由某种客观事物 引起的微妙心理和变态心理。相比之 下,施蛰存的小说创作则高于刘呐鸥 和穆时英。
施蛰存的病态小说,题材更为广阔, 内容也更为丰富。他不仅以上海为主 要场景反映大都市的病态生活,而且 还对上海市郊小城镇的生活作了形象 的扫描。最初的新感觉派小说把追求 新奇的感觉当作创作的关键。
新感觉派的三位代表性作家的价值取向却不完全 一样。刘呐鸥、穆时英更多地受到了日本的早期 新感觉派的熏染,而且在汲取现代派的技巧和现 代派的文艺观,成了彻头彻尾的现代派。施蛰存 则从日本新感觉派后期的新心理主义那里撷取了 更多的精华。他立足于现实主义的创作精神,并 吸收现代派的技巧来丰富自己。因此,在他脱手 《现代》之后,就以一种新的姿态回归到现实主 义。尽管他们有所不同,但作为一个流派。也构 成了一些共同的创作特色。
沈从文(1902——1988)
1922年,沈从文怀着‚追求光明,追求知识‛的 理想,来到北京求学。1924年起,开始在《晨报 副刊》、《现代评论》、《京报· 民众文艺》上发 表作品。1926年,出版小说、戏剧、散文集《鸭 子》。1931年,在青岛大学教‚小说习作课‛, 他的创作也开始走向成熟。期间写下了《月下小 景》、《八骏图》、《从文自传》等著名作品, 在文坛产生影响。1934年编辑《大公报· 文艺副 刊》,并创作著名中篇小说《边城》,由此成为 京派小说家的代表。
《腐败》\ 《夜的空间》\ 《绅士的 太太》\ 《有学问的人》\ 《八骏图》
在沈从文笔下,都市环境是肮脏的, 嘈杂的,拥挤的。都市底层人为沉重 的生活扭曲了灵魂,上流社会生活堕 落、腐败,知识分子则卑琐、虚伪。 总之,都市社会既缺乏道德感,也缺 乏生命力量。人性的灵光全部沦丧。 人成为生命的空壳。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

[精品]京派与海派的比较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独特的地域性流派,它们代表了不同的风格和文化传承。

京派始于北京,是文人雅士的流派,而海派则源于上海,强调商业和现代性。

下面将对京派和海派进行比较。

一、文化背景京派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北宋期间的文化氛围。

北宋时期,文人雅士集结在瓮城之中,相互切磋,文化繁荣。

京派厚重深沉,强调艺术的“性静神浮”,注重艺术学习和自然景观的提炼。

海派则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上海,是上海当时复杂的商业和交通环境的产物。

海派注重实用和现代性,融合了不同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特点,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二、艺术风格京派通常被认为是古典的、优雅的,追求内涵和精神上的宁静。

京派在艺术表现上,讲求线條清爽、笔力雄浑,形态多样的艺术风格,如花鸟画、山水画等,具有浓重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功能性,海派的艺术风格独特,集合了来自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在艺术表现上加重现代性的特点,强调实用性和实用性美学。

三、文化传承京派的文化传承最为重要的是家族相传,父子、师徒、亲友之间和文化名门相传,京派师徒制度相传至今。

而海派则以机构化的传承方式更多,如学院和艺术团体,比如上海美术学院等。

京派的传承模式有利于保持文化的纯正性,培养艺术家的个性和创造力;海派则更注重教育和学术的规范化,推动整体艺术水平的提高。

四、社会影响作为国家的政治和文化首都,北京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代表。

京派作为北京文化的代表之一,深受国家重视。

是中国近现代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引领和文化背景的凝聚,在教育、文化、艺术、哲学和政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而海派则因其独特的商业和现代性特点,成为中国现代化的象征之一。

综上所述,京派和海派虽然在文化背景、艺术风格、文化传承和社会影响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各自拥有自己的独特性和历史价值。

了解、传承和发展这两种文化流派,对于推动中国文化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

简述海派与京派论争的大致过程,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1)海派与京派论争的过程1933年10月,沈从文在《大公报·文艺副刊》发表《论文学者的态度》一文,拉开了京海派之战的序幕。

沈从文很显然把京派作家的创作风格视为应该遵循的规范,而反对海派作家的浮躁喧哗,“作家的态度”应该“一切规规矩矩”,“着手写作时”,应该“不大在乎读者的毁誉,做得好并不自满骄人,做差了又仍然照着本分继续做下去”。

海派理论家杜衡(苏汶)在1933年12月上海的《现代》杂志上撰写《文人在上海》一文反驳沈从文。

他承认了上海商品经济对文学作品的渗透和影响,并且进一步解释说这种作用是有原因的,商品经济中文人生活的不稳定性影响到文化心态的不稳定,杜衡还强调上海文化受工业文明影响所产生的先锋性,“那我相信,机械文化的迅速传布,是不久就会把这种气息带到最讨*厌它的人们所居留的地方去的,正像海派的评剧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正统的评剧一样”。

杜衡的回击中有一些悲哀的成分,将京派摆在了以强凌弱的位置上,但是悲中流露出一种自信。

(2)历史内涵沈从文等京派作家妄图以京派风格将海派文人“规范化”,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一个流派的形成,有其历史的和现实的原因,也受到构成某个流派的成员的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影响和制约。

京派海派这两种文化的产生与他们的文化母体——北方文化和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是密不可分的,割裂文学流派与文化之间的联系就犹如缘木求鱼。

京派作家更多地倾向于中国传统文化,海派作家较多地认同于西方现代文化。

然而,在1930年代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中,京派与海派作家同是由于政治的原因而选择了自由主义,但他们还是显示出了巨大的差异。

作为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经济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它们最终影响并决定了1930年代京派和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

(3)对当代文学与文化的影响①京派为现代小说提供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和讽刺体样式。

10、京派与海派

10、京派与海派

其他人物也都是理想人格的象征: 天保的豁达,傩送的痴情,顺顺的豪 爽、仗义疏财、讲究诚信仁义,充分 体现了人性美和人情美。小说构筑了 民风淳朴、宁静太平的社会,再加上 秀丽的自然风光,描写了一种理想的 人生形式和生命境界,寄托了作者对 美好人性的推崇和对理想社会的向往。
“新感觉派”小说
刘呐鸥:《都市风景线》 穆时英 :《上海的狐步舞》 施蛰存 :《梅雨之夕》
京派小说
“京派”指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 居留于北京等北方城市,坚守文学独 立性与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基 本成员是大学教授与大学生。他们既 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的文艺观,又反 对文学商业化,是维护文学纯艺术性 立场的理想主义者。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有废名、沈 从文、萧乾、芦焚、林徽因、凌叔华 等人,文艺理论批评家有朱光潜、李 健吾等。 沈从文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编的《大公报》文艺副 刊京派文学的重要文艺刊物。
“湘西系列”表现了人与自然 和谐共存的哲学,表现了一种“优 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 的人生形式”。
对乡土世界美好人性的赞美, 对城市社会病态症状的批判,构成 了沈从文和京派小说的基本内容。
《边城》
本真的生命状态 理想的道德和人性状况 生命的悲剧意识
人性之美
《边城》用理想化的抒情笔触创 造了一个返朴归真的乡土世界,勾画 出乡土世界中纯净美好的人性。 翠翠是美的化身,她的天真善良、 美丽纯净,代表着不曾被污染的理想 人性。爷爷是善的化身,他为人厚道、 重义轻利。
废名
代表作:《竹林的故事》 《桃园》 《菱荡》 优美宁静的田园,淳朴健康的人性
沈从文
简历
从军 写作 教育 编辑 历史研究
代表作
《边城》《萧萧》 《月下小景》
刘 文 典

第十二章 京派与海派

第十二章  京派与海派

3、施蛰存:心理分析的能手
《梅雨之夕》:未完成的都市传奇。 通过小公务员和一少女的奇遇,写都市普通人渴望在 日常恒定的烦琐生活之外遇到奇迹的复杂心理。希望//失望。 我,公司职员,繁重劳动。步行。文监师路。公交。少 女。观察。送。幼时邻居少年恋人。苏州,对;姓刘,错。 忽然觉得妻站在柜台里用嫉妒的目光看着我。到地方,先生 谢谢请回吧。望着远了远了。人力车。撑伞、家里有那少 女。晚饭吃得很少。 整篇均为一种潜意识的流动,一种心理分析。
小说:
1、独特的湘西世界:
《萧萧》1930:描写边地乡村人淳朴而愚昧、韧性而 惰性、向往美好而发展停滞的生活,表达对“原始”和 “现代”双重的看法。 原始:淳朴而愚昧、韧性而惰性、向往美好而发展停 滞。 现代:自由而放纵、堕落。 表达作者对历史变迁的矛盾态度。
《边城》:
1934年,最有代表性作品。 极写湘西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人性美,同 时为这些美好事物随时光而流逝感到深深的悲悼和叹惜。 《边城》是一条美丽的感情的河流。《边城》是一座为 了悲悼美好事物的流逝而建立的美丽的坟墓。在这条河流 上,在这座边城里,有几个人物在活动。 翠翠、天保、傩送。
1、刘呐鸥:按照巴黎写上海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女性充分自由和 精神物质化的上海。
五月份的一个晴朗的下午,H,跑马场,一个二三 十岁左右、不知姓名的女人,五号马,兑奖。散步。吃 冰激凌。看电影。遇T。介绍。舞场。你不知道现代的爱 是在汽车的风里干的吗?我还没有与一个绅士在一起三 个小时以上呢,今天破例了。再见!哦?
《上海的狐步舞》:天堂性与地狱性兼具的上海。
鲜明对比,上层社会的荒淫、堕落、无耻,下层社会的 艰辛、苦命、挣扎。“上海。造在地狱上的天堂。” 电影蒙太奇手法交错写了9个场面: a、枪杀(从上海西部林肯路写起);b、乱伦狂舞(官 僚阔老刘有德先生的别墅小洋房里,1932年新式马路新式小 轿里);c、苦役、残死(某建筑工地上);d、荒淫、享乐 (华东大饭店);e、街头娼妓(一个建筑物的阴影里,下等 妓院);f、被迫为娼(一个肮脏的小胡同里);g、饭店淫 乐(华懋饭店);h、拉车夫的辛酸(十二月的深夜);i、 失恋者的上海感慨(结束于黎明前的黄浦江畔)。

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现代文学下名词解释

二、名词解释1、京派:20世纪30年代,在京津一带的作家《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为主要阵地发表作品和批评文字,逐渐形成了一个作家群落,即“京派”,也称“北方作家群”,沈从文、朱光潜、萧乾、芦焚、废名均为代表人物。

在文艺思想上重视文学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艺从属于政治,也反对商业化,追求人性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和带有乡土中国风味的美学风范。

其中,在创作与文艺理论上的主要代表是沈从文与朱光潜。

2、海派:20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畸形繁荣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市场,既享受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繁荣“文明病”,对都市文明抱有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理,艺术上深受西方现代派艺术影响,具有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在小说领域尤以“新感觉派小说”为代表,如刘呐鸥的《都市风景线》,穆时英《上海的独步舞》《黑牡丹》,施蛰存的《上元夜》《梅雨之夕》,黑婴《咖啡座的忧郁》等。

3、中国诗歌会:1932年9月成立于上海,发起人为蒲风、穆木天、杨骚、任钧等,机关刊物为《新诗歌》。

他们一方面强调诗歌与革命血肉联系,要求诗人要站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立场上去把握和反映工农大众及其斗争;另一方面主张诗歌大众化,要求诗与诗人都要“大众化”,使诗歌成为大众歌调。

它对推进诗歌大众化做出了贡献,但也存在简单化和功利化的缺陷。

4、社会剖析派:是现代文学流派之一,最初是严家炎在1982年给研究生讲课时提出的,后在《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中正式运用;它是指二十世纪三十至四十年代出现的一个用科学的世界观剖析社会现实的一个小说流派。

兴起于第二个十年,即1928年-1926年6月.以茅盾为主要代表人物。

20世纪30年代伊始。

茅盾、吴组缃、沙汀、艾芜等“社会剖析派”作家,创作出了一批对社会人生世相加以冷峻剖析的作品。

在意识形态话语的笼罩中,他们对具有浓郁“地方色彩”及“异域情调”的风景画、风俗画的多种艺术方法的描写,既是对早期“乡土写实派”的历史回应,又开创了新的乡土小说范式,为20世纪40年代乃至新中国建立后的乡土小说创作提供了有益的资源和发展路径的启示。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原因及具体分析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原因及具体分析

左翼京派海派三足鼎立的原因及具体分析左翼文学、京派文学、海派文学这三种文学作一合论,会有助于在一个文学共同体内认识它们的对峙和互相穿透性.左翼文学是现代政治社会的产物,可由此寻觅百年来一切斗争的人们的精神解放、精神困境及其拯救的历程.京派的背景是"北平"文化社会,反映乡村中国在现代化冲击下保持自重并不断发生反观现代人性缺失的深长忧虑.海派自然来自于现代商业社会,表达新市民遭受物质文明正反两方面压迫的情景.而在表达民族国家理想、人民意识、社会批判精神方面,三种文学形态是贯通的.在与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复杂纠葛中,它们所获现代品格的重要方面是手执先锋性和大众性两端,既占
据现代文明植根之地,又留心不被本土封建保守主义所腐蚀。

京派与海派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两个风格独特有着很大差别的
文学流派,1933年至1934年,中国文坛上发生了一场有关“京派”与“海派”的论争,到后来,“京派”与“海派”的外延、内涵有所变化,它们分别成为以作家居住地为划分一句的作家群体和文学流派的代名词。

京派与海派文化有着很大不同,形成比较。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

京派与海派赏析鲁迅首先,我们来谈谈京派文学。

京派文学,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注重对生活的真实描绘。

鲁迅的京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呐喊》这部作品了。

《呐喊》以其鲜明的写实风格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呐喊》中,鲁迅以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当时社会的种种丑恶现象,如饥饿、贫困、压迫等,展现了京派文学的特点。

其次,我们来谈谈海派文学。

海派文学,是指以上海为代表的文学风格,其特点是语言优美,情感细腻,注重对人性的探讨。

鲁迅的海派作品中,最为著名的要数《狂人日记》这部作品了。

《狂人日记》以其独特的叙述方式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成为鲁迅文学创作的代表作。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海派文学的特点。

通过对鲁迅的文学作品进行赏析,我们可以看到他在文学创作中对京派和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

在京派作品中,他以朴实的语言和写实的手法揭示了社会的丑恶现象,对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在海派作品中,他以优美的语言和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对人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这种巧妙的运用,使得鲁迅的文学作品既具有京派文学的真实感和批判精神,又具有海派文学的优美语言和深刻内涵。

除了在文学风格上的巧妙运用,鲁迅在创作主题上也有所突破。

他的作品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揭示社会的丑恶现象,还关注人的内心世界,探讨人性的深层次问题。

这种对社会和人性的关注,使得他的作品既具有现实意义,又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鲁迅的文学创作中,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赏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的作品,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京派文学强调对社会现实的真实描绘和批判,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社会变革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海派文学强调对人性的深刻剖析和探讨,展现了中国现代文学在思想启蒙中的重要作用。

鲁迅的文学创作,既是对京派与海派两种文学风格的巧妙运用,也是对社会和人性的深刻思考,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

现代文学史上的京派与海派表面看来这是两种地域文化。

“京派”是指以北京为代表的大陆文化,吸收和保留传统文化比较多些;“海派”则是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地带的文化,吸收外来文化比较多。

他们是历史上中国南北文化的一种现代延伸。

从文学角度看,它们都是在上个世纪30年代先后形成的。

“京派”追求的是纯文学,主要特点是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一定“距离”,却与人生密切相关。

他们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这是一群维护文学的理想主义者,代表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卞之琳、汪曾祺等。

它的产生主要来自学院派,因当时北平(京)有清华、北大、辅仁、燕京等著名大学。

他们不追求新锐,但思想绝非封闭和保守,而是将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步伐放得比较缓和。

我们可以看到:它一方面表现出平民性,有的自称“乡下人”,有的如林徽因等又出身高贵,有留学英美的背景,却统统关心民生,在大学合流了。

另一方面是民族性,代表了“五四”以后由积极面向世界又回到重视民族改造本身的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心理。

重造现代民族性格和民族文化,成为其崇高目标。

如果说“京派”是乡村中国的文人文学,那么“海派”则是现代都市的文学。

“海派”是上个世纪30年代以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繁荣的产物,表现的是都市日常生活,其作品是一部活的都市生活审美史和都市习俗的民间变迁史。

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现代派文艺,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所以“海派新锐都市文学”既有穆时英、施蛰存的新感觉派小说,戴望舒、梁宗岱的象征主义诗歌与诗论,还有张爱玲、苏青的“市民传奇”小说。

甚至连当年的左翼畅销文学,如蒋光慈、丁玲、茅盾等作品,也染有某种海派性。

穆时英、苏青可都是长期生活在上海的宁波人哦。

对于“海派”的研究等于在书写自己的人生的记忆,“就如同踏上了一次返乡的路途”。

因为我(吴福辉)出生于上海,后来又生活在北京,所以对两地的地域文化都有切身的体验,特别是上海的童年生活印象很深。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论争名词解释
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化领域的两个流派,指的是在中国文学、戏剧、音乐等艺术领域中,所代表的两种不同的风格和传统。

京派指的是北京风格,主要源自于北方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京剧、评剧等京剧戏曲艺术的影响。

京派注重传统文化的保留与发扬,注重修养和礼仪,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舞台呈现、表演技巧,注重剧本的故事情节和扮相的精致。

海派指的是上海风格,主要源自于东南沿海地区的文化传统,尤其是受到沪剧、豫剧等地方戏曲艺术的影响。

海派注重新潮与时尚,融合了民间文化与外来文化,追求个性化与时代感,在艺术表现中更加强调演员的表现力和创新能力,注重舞台设计的美观和艺术感。

京派与海派论争主要体现在各个艺术领域中的不同风格和表现形式上,京派注重传统与技巧,海派强调创新与表现力。

两派之间的论争既是地域与文化差异的体现,也是对于艺术发展方向的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

京派海派的名词解释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常用的两个概念,用来描述不同地区或群体在某一方面的特点。

虽然这两个概念中有些模糊性,但它们依然是中国文化艺术领域中独特的名词。

本文将从历史、地域特征、文化表现等方面来解释京派和海派的含义。

一、历史渊源京派和海派最早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

京派起源于北京,由于北京长期是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派艺术在古代曾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京派的代表形式是京剧,自清代兴起以来,京剧成为了传统戏曲的代表,也成为了京派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比之下,海派起源于江南地区,以上海作为中心,因其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和商业繁盛而逐渐形成。

海派文化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创新精神,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瑰宝。

二、地域特征京派和海派在地域特征上有明显的差异。

京派主要分布在北方地区,以北京为代表。

北方地域气候干燥,这使得京剧演员的嗓音更具穿透力,表演时声音会更加高亢有力。

京剧的表演注重力量感和气势,舞台动作刚猛有力。

相比之下,海派主要分布在南方沿海地区,以上海为代表。

由于南方气候湿润,海派戏曲演员的嗓音更加柔和细腻,表演时声音多呈现出一种低沉的情感。

海派的表演注重细腻和柔和,舞台动作更加流畅自如。

三、文化表现京派和海派在文化表现上也有显著的差异。

京派艺术深受古代文化和宫廷乐章的影响,它注重的是正统的表演风格和场面的壮观。

京剧舞台上常见的演出形式有大旦、小生、老生和丑角等。

京剧音乐强调曲调的高亢和韵律的变化,舞台形式注重整齐划一,动作严谨。

相比之下,海派艺术较为主张创新和个性化,注重现代性和包容性。

海派戏曲中的表演形式各异,有评弹、沪剧、琴书等。

海派音乐强调曲调的柔和和旋律的流畅,舞台形式灵活多样,动作流畅自然。

总结起来,京派和海派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领域中的两个重要概念。

京派以北京为代表,注重表演力量感和气势;海派以上海为代表,注重表演细腻和柔和。

京派和海派在传统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音乐风格和舞台形态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是中国艺术文化的瑰宝。

京派海派左翼文学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京派海派左翼文学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

京派海派左翼文学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一、引言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各自绽放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它们各具特色,共同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多元化格局。

本文将分析这三者各自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并探讨它们之间的异同。

二、京派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京派文学以现实主义为基础,注重文学作品的审美性和艺术性。

在创作中,京派作家强调人性、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作品风格独特,富有诗意。

2.代表作及作者京派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老舍的《茶馆》、沈从文的《边城》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京派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三、海派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海派文学以市场化、市民化为特点,注重作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性。

海派文学作品既反映了社会的变革,也揭示了人性的复杂。

同时,海派文学具有强烈的地域特色。

2.代表作及作者海派文学的代表作品有张爱玲的《红楼梦魇》、茅盾的《子夜》等。

这些作品展现了海派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四、左翼文学的审美趣味与价值取向1.特点左翼文学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为指导原则,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治倾向和社会责任感。

左翼文学作品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积极倡导革命精神和民族团结。

2.代表作及作者左翼文学的代表作品有茅盾的《林海雪原》、巴金的《家》等。

这些作品展示了左翼文学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五、三者之间的异同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在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京派文学注重艺术性和人性,海派文学关注现实意义和地域特色,左翼文学强调政治倾向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三者也有共同之处,如都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深入的挖掘,体现了作家们对民族命运的关注。

六、结论京派、海派和左翼文学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三大流派,各自具有独特的审美趣味和价值取向。

它们共同推动了中国文学的繁荣发展,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二、京派




“京派”:指三十年代活跃在北平和天津等北方城 市的自由主义作家群。 代表作家有沈从文、萧乾、废名、朱光潜、凌叔华、 李健吾、林徽因、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 创作阵地:《大公报·文艺副刊》、《文学杂志》、 《骆驼草》、《文学月刊》和《水星》等等。 共性:多写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题材;从容节制 的古典式审美趋向;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穆时英
(1912~1940),浙江慈溪县人, 1929年开始写小说,作品有短篇小 说集《南北极》、《公墓》和《白金 的女体塑像》。1939年为汪精卫伪 政权主办文艺报纸,1940年遭国民党特工人员 暗杀。中国新感觉派的“圣手”。 代表小说《上海的狐步舞》




儿子凑在母亲的耳朵旁说,有许多话一定要跳着 华尔兹才能说的,你是顶好的舞伴,可是蓉珠, 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母亲躲在 儿子的怀里,低低的笑。 一个冒充法国绅士的比利时珠宝商凑在电影明星 殷芙蓉的耳朵旁说,你嘴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 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 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忽然看见手指上多了 一个钻戒。 珠宝商凑在刘颜容珠的耳朵旁,悄悄地说,你嘴 上的笑是会使天下的女子嫉妒的,可是我爱你呢。 觉得轻轻地在吻着鬓角,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小德凑在殷芙蓉的耳朵旁,悄悄地说:“有许多 话一定要跳着华尔兹才能说得,你是顶好的舞伴, 可是芙蓉,我爱着你呢。觉得在轻轻地吻着鬓角, 便躲在怀里低低地笑。
第十章 “京派”与“海派”
一、“京派”与“海派”概念的 由来
沈从文与上海作家的论争 沈从文《文学者的态度》:批评上海的作家 缺乏尊严感。 《论海派》:“海派”“妨碍新文学健康发 展”。 苏汶(杜衡)《文人在上海》:上海气是现 代的都市气 鲁迅《“京派”与“海派”》:京派是官的 帮忙,海派是商的帮闲。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

京派与海派文学流派比较京派与海派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文学流派。

京派代表了以首都北京为中心的文学创作风格,海派则代表了上海这个开放、多元的城市文化氛围。

本文将对京派与海派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文学形式、创作主题以及艺术风格方面的异同点。

一、文学形式京派的文学形式更加传统与古典,注重诗词、歌赋、戏曲等。

其代表作家有林则徐、郭沫若等。

京派的文学作品常常融入汉字的独特韵味,情感表达深邃而内敛。

其中,京剧作为京派文学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音乐、舞蹈和唱腔等多种艺术手段,将文学作品生动地演绎出来。

相比之下,海派的文学形式则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都市,文化氛围高度开放,吸引了各地人才的涌入。

因此,海派的文学作品不限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同时还融入了现代诗歌、散文、小说等多种形式。

代表作家有丁玲、巴金等。

海派作家们以开放的思维和敏锐的洞察力,将现实问题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创作主题京派的文学创作主题较为庄重与宏大。

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京派的作品往往以国家兴亡、历史伟人等为中心,以表现国家的命运和社会的变迁。

其中,林则徐的《赴戎州》以忠诚和牺牲精神为主题,寄托了作家对国家未来的良好祝愿。

海派则更加关注个人的命运、生活环境以及社会议题。

他们以个体的经历和情感为切入点,以“写人为写社会”为理念,揭示社会弱势群体的艰辛生活和对命运的抗争。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以女性命运为主题,展现了当时农村女性的艰苦生活和对爱情的追求。

三、艺术风格京派的艺术风格偏向于传统的古典美。

其作品以情感的内敛和审美的典雅为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

例如,郭沫若的《丰乳肥臀》以优美的辞章和史诗般的叙事手法,将人物的命运与社会背景相结合,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与洞察力。

而海派则更加注重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以真实和生动的细节刻画人物形象和社会背景。

他们以直白而真实的语言描绘社会的丑陋和个体的悲惨遭遇,让读者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作品所要传达的信息。

京派与海派课件

京派与海派课件

作家达十与其他七位专家同来 通过达十讲学休假期间耳闻目 睹的经历叙写,揭露大学教授们的 伪善矫作,假正经与假道学。表面 衣冠楚楚,文明儒雅,其实怯懦庸 鄙无聊。
在湘西山清水秀、人情质朴的边 远小城茶峒,生活着靠摆渡为生的祖 孙二人… …
沈从文的"两个世界"
"


"

现 代
西

世 界
市 世 界
"
"
《 柏 子 》
《 萧 萧 》
《 八 骏 图
《 边 城 》

一个名叫柏子的水手与辰 河岸边一个做娼妇的女人 之间男欢女爱的故事。
少女萧萧12岁就嫁给比她小九岁的丈 夫做童养媳,尽管在婆家带丈夫、做杂 事很苦很累,但压制不住花季少女渴望 自由与爱情的心。她被那个在她家做工 名叫花狗的年轻人诱惑而怀了身孕。花 狗不辞而别,萧萧出逃失败。依习俗, 她面临沉潭惑发卖的惩处。由于娘家与 婆家两方都没读过“子曰诗云”,故将 她发卖。萧萧侥幸逃过了惩罚,并留在 婆家正经地做了丈夫的媳妇,抱着新生 的毛毛,就如同当年抱着小丈夫一样。
"
实 于在
的 描 写
"

乡 土 中 国
题 材 上 ,
他 们
""
和大
平多
民倾
现向
趋于在 向从风
容格 节上 制, 的他 古们 典大 式多 审倾 美向
出在 了文 比体 较上 成, 熟他 的们 小大 说多 样创 式造
海派是与京派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活跃在上 海的作家。
广义的海派,是指所有的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主 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左翼文学,二是新感觉派文学, 三是鸳鸯蝴蝶派文学。

京派与海派资料

京派与海派资料
“静穆和谐”的文学境界 京派稍晚于海派,正式形成于1933年,
沈从文由上海北上与杨振声合编天津《大 公报·小公园》文艺副刊为起点,后不断聚 合、强化、扩充而使北平文坛由沉寂走向 热闹。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其形成本身就是对上海文坛海派风气 的反拨,不迎俗趋时,不翻新冒进,不偏, 不倚,始终苛守纯正、和谐的美学原则, 保持一种矜持、高蹈的学人风范和文人风 度。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⑶ 重感觉、轻理性的外在描写,碎片式的光色展示。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
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合光亮的酒 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 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 桌合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 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
了青春
只见她 笑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生活 都为了 衣食住行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酒不醉人人自醉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环境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回味着 夜生活 如梦初醒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严家炎《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⑵《公墓》(1933.6)——灯红酒绿的都
市风景 包括《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上海的狐步舞》 等等。
三、“新感觉派”作家:
充满着爵士乐的节奏、狐步舞的体态和夜 总会的疯狂,充满着在喧嚣热闹场中的人生 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三、“新感觉派”作家: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京派与海派

京派与海派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2.京派的阵营
是与语丝社有关的讲究文学趣味的作 家,如周作人、废名、俞平伯等;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左:俞平伯;中:废名;右:周作人
是与新月派和现代评论派有关的作家, 如胡适、沈从文、梁实秋、凌叔华、孙 大雨、梁宗岱等;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翠翠是沈从文的“理想人物”,是他崇拜 的爱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2.《边城》的艺术特点
“湘西世界”是沈从文 理想人生的缩影,而《边 城》则是沈从文供奉着理 想的“希腊小庙”,是沈 从文小说最有代表性的作 品。
《 边 城 》 剧 照 沈 从 文 家 乡 凤 凰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这理想生活就是生活 第 的牧歌和牧歌式的生活, 五 是未被现代文明浸润扭 讲 曲的人生形式,也是人 生形式的极致,是“神 沈 性”的表现。但这不仅 从 仅是一个浪漫温馨的爱 文 情故事,也是一个爱情 与 悲剧。 京 (完) 派
第 五 讲 沈 从 文 与 京 派 小 说
1.沈从文小说的两大题材
沈从文的小说大体上可以分 为“都市”和“湘西”两大题 材,并形成了“冷与暖”两种 截然不同的色调。 都市题材是沈从文以“乡下 人”的身份对现实的直面,重 点是道德批判。 湘西题材则是他在成为了都 市人之后对过去的缅怀,重点 是理想歌颂。
处于文化边缘的北京,远离政治的中心, 这些作家又大多生活在大学校园里,大多拥 有雍容高贵的气质,喜尚扎实稳健的文风, 大多趋于保守,较少沾染社会上的商业气息 和党派作风,较容易形成一种平和、恬静的 创作心态,也郁积着浓厚的怀旧情绪。 在文化边缘中能够甘于寂寞继续坚持创作 的作家,大多是真正有志于文学事业的人, 特别看重文学的独立价值,对于那些在文学 创作中表现出政治功利性、党派性和商业性 的倾向,都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态度,在内心 里就与各种流行文学保持一定的距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关于“新感觉派” :
1929年,刘呐鸥又创办水沫书店,和施蛰存等 人创办《新文艺》月刊,译介日本新感觉派 的文艺,发表有《鸠摩罗什》《礼仪与卫生》 《黑旋风》等新感觉派作品,表现出了浓厚 的新感觉派色彩。 1932年5月1日,《现代》创刊,其前期由施蛰 存任主编。
三、“新感觉派”作家:
1、 刘呐鸥(1900-1939)
“新感觉派”的“新”表现在:
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都会生活;第一次 用新异的现代形式来表现现代东方大都会城市与人 的独特神韵。 所以,其新不仅是题材的新,更是创作方法的 新,是二者的统一。
二、关于“新感觉派” :
3、 新感觉派文艺活动的主要阵地:
1928年9月,刘呐鸥创办第一线书店, 出版《无轨列车》半月刊(共出版8 期),编辑是施蛰存、戴望舒, 《无轨列车》是新感觉派的开创性标 志,表现出鲜明的现代主义倾向。
三、“新感觉派”作家: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
‚她有一个蛇的身子,猫的脑袋,温柔和危险 的混合物。穿者红绸的长旗袍,站在轻风上似的, 飘荡着袍角。这脚一上眼就知道是一双跳舞的脚, 践在海棠那么可爱的红缎的高跟儿鞋上,把腰肢当 作花瓶的瓶颈,从这上面便开着一枝灿烂的牡丹 花……一张会说谎的嘴,一双会骗人的眼——贵品 哪!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⑶ 重感觉、轻理性的外在描写,碎片式的光色展示。 ‚在这‘探戈宫’里的一切都在一种旋律的 动摇中——男女的肢体,五彩的灯光,合光亮的酒 杯,红绿的液体以及纤细的指头,石榴色的嘴唇, 发焰的眼光。中央一片光滑的地板反映着四周的椅 桌合人们的错杂的光景,使人觉得,好像入了魔宫 一样,心神都在一种魔力的势力下。‛ ——《游戏》
第五讲 京派与海派
第一节 ‚京派‛、‚海派‛ 概说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1、 “海派”作家群:
A、以上海为中心(包括杭州、苏州、南京等 城市)的,具有“时代气息”的作家群。 广义海派包括: 左翼文学 大众通俗文学:言情、武侠、侦探 新感觉派(狭义海派)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B、 海派文学特质 ——政治性、商业化、现 代性 20年代末30年代初,上海取代北京 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特 别是现代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和繁荣,形成 了“都市漩流”的海派文化形态。 物质性、消费性、娱乐性、政治 斗争色彩、文化先锋探索。
A、 以古都北京为中心,以《水星》《文学 季刊》《文学杂志》《大公报· 文艺》等报 纸文艺副刊为主要阵地的北方作家群。 理论:周作人、朱光潜; 创作:沈从文、废名、萧乾、梁宗岱、 李健吾、何其芳、林徽因等。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B. 京派文学的特质: ——追求‚纯正高雅‛的文学趣味、营造 ‚静穆和谐‛的文学境界 京派稍晚于海派,正式形成于1933年, 沈从文由上海北上与杨振声合编天津《大 公报· 小公园》文艺副刊为起点,后不断聚 合、强化、扩充而使北平文坛由沉寂走向 热闹。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⑴《南北极》(1932)——疾恶如仇的绿林气
人物多是城乡下层的强项之辈,有着‚水浒 气‛,《黑旋风》等作品流露出作家早期的流氓无 产者意识;《南北极》写上流社会的奢侈荒淫和下 层社会的贫穷辛悲两极的对立与碰撞。
三、“新感觉派”作家:
大多以闯荡江湖的流浪汉为主人公,写出了阶 级对立,自发反抗乃至革命造反等内容。他们全部 是第一人称,而且纯熟地运用了都市下层人民的口 语,麻利、泼辣、粗犷,没有知识分子气。但穆时 英的小说从一开始就流露出流氓无产者的气味,无 论是作品的人物或体现的思想,都有一点不正,都 有一点疯狂性。 ——严家炎《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颠三倒四的颓废; 性色挑逗的肉感; 昏天黑地的精神危机。
三、“新感觉派”作家:
‚呐鸥先生是一位敏感的都市人, 操着他的特殊的手腕,他把这飞机、电影、 Jazz、摩天楼、色情、长型汽车的高速大 量生产的现代生活,下着锐利的解剖刀。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显然地看出了这不健 全的、罪恶的、资产阶级的生活的剪影和 那即刻要抬起头来的新的力量的暗示。‛ ——《新文艺》第二卷第一号广告栏
三、 京派、海派的比较:
‚ 一方是山水的灵感,一方是性色的肉感; 一方是生命的信仰,一方是自我的危机;一 方是处女地的气息,一方是摩托车的速率; 一方是缈若云烟的美神的梦,一方是光怪陆 离的酒神的梦。‛ ——杨义《京派海派综论》
第五讲 京派与海派
第二节 ‚新感觉派‛ ——三十年代都市的‚恶之花‛
三、“新感觉派”作家:
⑵《公墓》(1933.6)——灯红酒绿的都
市风景 包括《公墓》《夜总会里的五个人》 《被当作消遣品的男子》《上海的狐步舞》 等等。
三、“新感觉派”作家:
充满着爵士乐的节奏、狐步舞的体态和夜 总会的疯狂,充满着在喧嚣热闹场中的人生 孤独感、寂寞感和失落感。
‚上海,造在地狱上面的天堂‛ 蒙太奇手法的运用
一、狭义的 “海派文学”:
1、界定:
是区分于鸳鸯蝴蝶派的拥有‚现代 色彩‛的海派,是指站在现代都市文明 和商业文化的立场上来打量上海,用现 代上海人的口气讲述上海故事的文学流 派。
一、狭义的 “海派文学”:
2、海派文学的三个时期:
⑴第一代海派: 从五四文学分离出来走向都市大众读者的张资平、 叶灵凤、曾可今、章克标、林微音等; ⑵第二代海派: 30年代风靡一时的“新感觉派”,包括穆时英、 刘呐鸥、施蛰存、黑婴、杜衡、徐霞村等 ⑶ 第三代海派: 40年代涌现的后期海派,张爱玲、苏青、徐訏、 无名氏、予且等。
原名刘灿波。 ‚自小生长在日本的,他对于文学的
修养,都是由彼邦著名教授那里得到的。‛
先后创办第一线书店、水沫书店, 《无轨列车》《新文艺》《现代电 影》。
三、“新感觉派”作家:
小说集《都市风景线》(1930年4月出版) 包括《游戏》《风景》《流》《热情之骨》 《两个时间的不感症者》 《礼仪和卫生》《残留》 《方程式》等8个短篇小说。 灯红酒绿的奢靡;
三、“新感觉派”作家:
2、 穆时英 (1912-1940) ——“中国新感觉派圣手”
‚中国是有都市而没有描写都市的文 学,或者描写了都市而没有采取了适合这 种描写的手法。在这方面,刘呐鸥算是一 个开端,但是他没有好好地继续下去,而 且他的作品还有着‘非中国’即‘非现实’ 的缺点。能够避免这缺点而继续努力的, 这是时英。‛ ——杜衡《关于穆时英的创作》
‚刘呐鸥带来了很多日本出版的文艺新书,有 日本文坛新倾向的作品,如横光利一、川端康成、 谷崎润一郎等的小说。文学史、文艺理论方面则 有关于未来派、表现派、超现实派,和利用历史 唯物主义观点的文艺论著和报道。 在日本文艺界这些五光十色的文艺新流派, 只要是反传统的,都是新兴的、都是尖端的。共 同的是创作方法和批评方法的推陈出新,个别的 是思想倾向和社会意义的差异。‛ ——施蛰存
三、“新感觉派”作家:
‚采用了适应现代都市快速节奏的跳跃手法、 意识流手法、心理分析方法以及并不见高明的象征 讽喻手法,着重暴露了资产阶级男女腐朽、糜烂、 空虚、堕落的生活,金钱、物质、享受,无所谓纯 真的爱情,只剩下逢场作戏而已。《都市风景线》 在运用新的形式、技巧方面的意义,大于作品的思 想意义。 ——严家炎《新感觉派主要作家》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其形成本身就是对上海文坛海派风气 的反拨,不迎俗趋时,不翻新冒进,不偏, 不倚,始终苛守纯正、和谐的美学原则, 保持一种矜持、高蹈的学人风范和文人风 度。 贵族气 学院派
二、 京派、海派的比较:
1、两派作家的身份、职业:
A、海派作家: 大多为生活于亭子间的左翼无产阶级 作家,或为书商、编辑,或生活于都市 十里洋场的感受过西方现代文明的前卫 青年。 没有固定职业和收入来源,大多以 文为生。
三、“新感觉派”作家:
‚开着1930年的新别克,却一个心儿想1980年 的恋爱方式‛ ‚上了白漆的街树的腿,电杆木的腿,一切静物的 腿……renvue似地,把擦满了粉底大腿交叉地伸出 来的姑娘们…… 白漆的腿的行列。沿着那条静悄的 大路,从住宅区的窗户,都会的眼珠子似地,透过 了窗纱,偷溜了出来的淡红的、紫的、绿的,处处 的灯光。 ‛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B、京派作家: 大多是文人学者型,都是在北大、清华、 燕大、南开等一流学府的教授、学者或者学 生。 拥有高额的固定薪水,不需为生活奔走。
二、 京派、海派的比较:
2、迥异的文学世界:
‚在京派作家笔下,我们领悟到大 陆性原始人生的和谐;在海派现代派 作家笔下,我们感受到沿海性异化人 生的裂变。前者如竹簧、清溪,翠色 可餐;后者如霓虹灯、广告牌,斑驳 眩目。 其差异,乃是学院派与先锋派文学 的差异,前者雍容、恬静,后者冲动 亢奋。‛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具体到文学上来,表现为: ①配合政治阶级斗争,文学带上鲜明的政 治色彩,文学政治化; ②附会于商市行情,文学成为赚钱牟利的 商品,文学商业化; ③追逐洋场风情,以西方现代派的艺术形 式传达工业社会的‚现代情绪‛,文学 现代化 。
一、关于“京派”和“海派”:
2、京派作家群:
三、“新感觉派”作家:
特点: ⑴ 热衷于描绘都市文化的时尚化的物质生活; 影戏院、赛马场、舞场、酒馆、霓虹灯、 火车、汽车 ‚人们是坐在速度的上面的。‛ ⑵ 写出了都市社会的畸形和人的精神病态; ‚尤物‛——富于异国情调、独来独往、 玩弄男性于股掌的神秘女郎 ‚两男一女‛情爱模式、《礼仪与卫生》 中 人性异化
参考书目
严家炎:《新感觉派小说选》; 吴福辉:《都市漩流中的海派小 说》 李 今: 《海派小说与现代都市 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 一种新 都市文化在中国1930—1945》
夜上海(周璇)
夜上海 夜上海 你是个不夜城 华灯起 车声响 歌舞升平 只见她 笑脸迎 谁知她内心苦闷 夜生活 都为了 衣食住行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环境 回味着 夜生活 如梦初醒 酒不醉人人自醉 胡天胡地蹉跎了青春 晓色朦胧 转眼醒 大家归去 心灵儿随着转动的车轮 换一换 新天地 别有一个新 环境 回味着 夜生活 如梦初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