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5基层群众自治建设快速发展

合集下载

高一政治月考试卷必考

高一政治月考试卷必考

高一政治月考试卷必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哪些方面?A.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D. 所有选项都是2.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哪些?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所有选项都是3. 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C.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D. 以上都不是4.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什么?A.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计划经济体制C. 混合所有制经济D. 以上都不是5. 我国的根本任务是什么?A. 经济建设B. 政治建设C. 文化建设D. 社会建设6. 我国的根本政治保证是什么?A. 社会主义制度B.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C.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D. 法治7. 我国的基本国策包括哪些?A. 改革开放B. 计划生育C. 保护环境D. 所有选项都是8. 我国的基本战略是什么?A. 可持续发展战略B. 科教兴国战略C. 人才强国战略D. 所有选项都是9. 我国的基本法律有哪些?A. 宪法B. 刑法C. 民法D. 所有选项都是10. 我国的基本道德规范是什么?A.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B.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C.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D. 以上都不是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请简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12. 请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三、材料分析题(每题15分,共30分)13.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点及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材料:(此处应提供一段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材料)14. 阅读以下材料,分析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施对民族团结和地区发展的意义。

材料:(此处应提供一段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材料)四、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15. 论述我国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及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2024年最新人教版初二政治(上册)期中考卷及答案(各版本)

2024年最新人教版初二政治(上册)期中考卷及答案(各版本)

2024年最新人教版初二政治(上册)期中考卷及答案(各版本)(考试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2. 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是什么?3.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哪些基本权利和义务?4.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5.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6.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7.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8.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9.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10.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卫生制度?11.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科技制度?12.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环保制度?13.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14.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外交制度?15. 下列哪项不是我国的基本民族制度?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__________。

2.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

3. 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是__________。

4. 我国的基本社会制度是__________。

5. 我国的基本法律制度是__________。

6. 我国的基本教育制度是__________。

7. 我国的基本卫生制度是__________。

8. 我国的基本科技制度是__________。

9. 我国的基本环保制度是__________。

10. 我国的基本军事制度是__________。

11. 我国的基本外交制度是__________。

12. 我国的基本民族制度是__________。

13. 我国的基本宗教制度是__________。

14.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包括__________。

15. 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__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25分)1.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 简述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

3. 简述我国的基本文化制度。

第六课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说课稿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第六课第三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说课稿高一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3.案例分析报告:要求学生选取一个基层自治案例,进行分析并撰写报告,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总结反馈
在总结反馈阶段,我将采取以下方式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并提供有效的反馈和建议:
1.自我评价:鼓励学生反思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总结自己在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方面的进步。
2.同伴评价:组织学生相互评价,分享彼此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2)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实现基层民主中的重要作用。
(3)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的认识。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民主观念,增强国家制度认同感。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特点
本节课所面向的学生是高一学生,他们大多在15-16岁之间,正处于青春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在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在学习兴趣上,学生对社会问题和政治现象充满好奇,但可能对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感到枯燥。在学习习惯上,学生可能习惯于被动接受知识,需要引导他们转向主动探索和思考。
4.比较研究:引导学生对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其他民主制度的异同,加深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认识。
(三)巩固练习
我计划设计以下巩固练习或实践活动,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升应用能力:
1.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各自社区中的具体实践,并分享讨论成果。
2.角色扮演:模拟基层自治组织的会议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体验基层自治的过程。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可能已经接触过一些关于民主和自治的基本概念,具备一定的前置知识,如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等有所了解。然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为一个较为具体和微观的政治制度,学生可能对其缺乏深入的认识,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数据或案例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数据或案例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后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数据或案例目录1.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背景与意义 (2)1.1 历史背景 (3)1.2 社会主义的概念简述 (4)1.3 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意义 (5)2. 中国生产力发展的基本情况 (6)2.1 转变前后生产力的对比 (8)2.2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生产力发展 (9)2.3 改革开放后生产力的快速提升 (10)3. 相关政策与措施 (11)3.1 政策制定与实施 (13)3.2 经济体制改革 (14)3.3 科技发展与创新 (15)4. 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典型案例分析 (17)4.1 电子信息产业 (18)4.2 制造业转型升级 (20)4.3 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 (21)4.4 服务业的崛起 (22)5. 国内外经济合作与发展 (24)5.1 参与全球经济一体化 (25)5.2 国际贸易与投资 (27)5.3 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 (28)6. 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9)6.1 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30)6.2 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32)6.3 保障和改善民生 (33)1.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背景与意义在中国历史上,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随后在1950年代开始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社会的根本性变革。

中国转变为社会主义的背景与意义是多方面且深远的。

首先是国内背景,解放战争的胜利为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政治前提。

长期的内乱和战乱侵蚀了中国农业生产的基础,农村迫切的需要制度上的调整。

而在工业领域,尽管有一定基础,但依赖于外国技术和资本的旧工业体系远远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

国际背景方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打破了原有的世界格局,二战后的国际政治体系及冷战的形成使得国际环境复杂多变。

中国需要在国际舞台上找到自己的定位,同时在社会主义阵营的学习与合作中提升自身实力。

转型的实际过程中,通过实施土地改革,政府接管了重要的工业、交通与资源的控制权,通过计划经济体制和五年计划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关键产业的建设,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

四议两公开 务实基层基础 案例

四议两公开 务实基层基础 案例

四议两公开务实基层基础案例摘要:一、引言二、四议两公开的含义和作用1.四议2.两公开三、务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性1.基层基础建设的现状2.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四、四议两公开在务实基层基础中的应用案例1.案例一:村庄发展规划2.案例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3.案例三:村庄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五、四议两公开在务实基层基础中的成效1.提高基层民主管理水平2.促进基层经济社会发展3.增强村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六、总结与展望正文:一、引言基层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基石,基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为了更好地推进基层工作,我国实行了四议两公开制度,这一制度在务实基层基础、提升基层管理水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探讨四议两公开制度在务实基层基础中的实践与成效。

二、四议两公开的含义和作用1.四议:四议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就重要事项或重大问题,组织村民进行四次讨论,分别是初步审议、论证审议、评议审议和决策审议。

2.两公开:两公开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在决策实施过程中,要将决策结果和实施情况向全体村民公开,接受监督。

三、务实基层基础的重要性1.基层基础建设的现状:当前,我国基层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如基层组织力量薄弱、基层民主制度不健全等。

2.基层基础建设的重要性:务实基层基础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保障。

四、四议两公开在务实基层基础中的应用案例1.案例一:村庄发展规划某村庄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充分发挥了四议两公开制度的作用。

村两委组织村民对发展规划进行了多次讨论,充分听取村民的意见和建议。

最终,村庄发展规划得到了全体村民的支持和认同,为村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案例二:村庄环境卫生整治某村庄在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活动中,利用四议两公开制度,引导村民积极参与。

通过评议、公开等方式,激发村民自觉维护村庄环境,使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显著改善。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明确规定农村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 众自治组织。
1987年
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 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这是新 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有关村民委员 会的法律文件。
其他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发展历程
1955年
全国总工会开始在工厂和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作为职工参 与企业管理和监督的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05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未来展望
Chapter
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01
满足群众自我管理、 自我服务的需求
随着城市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群 众对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需求日益 增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能够满足这 一需求。
02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 治理能力现代化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实现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善该制度有助于推动国家治理体 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村民理事会
村民理事会是农村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一种形式,由村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 对村民代表会议负责,代表村民行使自治权利和承担义务。
03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历程
Chapter
城市居民委员会的发展历程
1949年
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居民委员会开始在各地逐步建立。
1954年
全国首届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 ,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文件,为城市 居民委员会的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
发展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得到了进 一步的发展和完善。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基层民主建设,强 调要把加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建设作为完善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要性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案例(3篇)

人民当家作主的法律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近年来,随着我国法治建设的不断深入,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在某市某社区居民自治的实践中,社区居民通过法律手段,成功解决了社区内的一系列问题,实现了居民自治,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精神。

二、案例介绍(一)社区基本情况某社区居民自治案例发生在我国某市某社区居民委员会。

该社区居民委员会成立于2010年,下辖10个居民小组,居民总数约为5000人。

社区内既有老旧小区,也有新建住宅区,居民结构复杂。

(二)自治过程1. 问题提出2012年,某社区居民委员会发现,社区内部分居民楼存在安全隐患,楼顶违规搭建现象严重。

这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存在安全隐患。

居民们多次向社区反映,但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有效解决。

2. 法律途径为了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社区居委会决定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社区居委会组织居民代表召开座谈会,讨论如何运用法律手段解决违规搭建问题。

经过讨论,居民代表一致认为,应当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对违规搭建行为进行整治。

3. 法治实践(1)宣传教育:社区居委会通过悬挂宣传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向居民普及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居民的法律意识。

(2)调查取证:社区居委会联合相关部门,对违规搭建情况进行调查取证,收集相关证据。

(3)依法查处:社区居委会依据调查取证结果,向相关部门提交查处申请,请求依法查处违规搭建行为。

(4)整治行动: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社区居委会组织开展了整治行动,对违规搭建行为进行了拆除。

4. 结果反馈经过整治,社区内违规搭建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居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明显改善。

居民们对社区居委会依法办事、维护居民权益的做法表示赞赏。

三、案例分析(一)法律依据某社区居民自治案例的成功,离不开以下法律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房地产管理法》3.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业管理条例》4.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二)人民当家作主某社区居民自治案例充分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精神。

《第六课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3政治与法治

《第六课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业设计方案-高中政治统编版19必修3政治与法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意义,通过实践操作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其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以下部分:1. 自学探究:学生需预习《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理解其内涵和特点,了解其在我国的实践应用及发展历程。

2.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当地社区或村镇的自治制度及其具体实践情况。

每组需选取一个典型案例,探讨其成功之处及存在的问题。

3. 实践操作:学生需结合所学知识,设计一份关于如何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议书。

建议书需包括问题分析、改进措施及预期效果等内容。

4. 写作练习:撰写一篇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学习心得,表达个人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认识,以及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收获。

三、作业要求为确保作业质量,提出以下具体要求:1. 自学探究:学生需做好笔记,总结要点,为小组讨论提供充分准备。

2. 小组讨论:每组需确保每位成员都能积极参与,充分发表意见,形成小组共识。

3. 实践操作:建议书需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能切实为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完善提供参考。

4. 写作练习:文章需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通顺,真实反映个人学习心得。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准确性:学生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概念的掌握程度。

2. 深度: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达的观点深度和思考的全面性。

3. 创新性: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提出的改进措施的新颖性和实用性。

4. 规范性:作业的格式、语言、逻辑等方面是否符合要求。

五、作业反馈作业完成后,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反馈。

对于优秀作业,将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表扬;对于存在问题的地方,将指出具体问题并给出改进建议。

同时,教师还将就学生在作业中反映出的共性问题进行课堂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相关知识。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案)-【议题式教学】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同步教学练(统编版必修3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案)-【议题式教学】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同步教学练(统编版必修3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案)-【议题式教学】2022-2023学年高中政治同步教学练(统编版必修3)议题: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教学目标:1.了解该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

2.掌握该制度的基本内容和运行机制。

3.探讨该制度的优点和局限性。

4.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该制度的基本原理。

2.了解该制度在实践中的作用和实际效果。

教学难点:1.分析该制度的局限性,探究如何解决矛盾和问题。

2.探讨如何运用该制度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教学方法:1.讲授法:对该制度的历史、背景和意义进行介绍和讲解。

2.案例分析法:通过案例分析,展示该制度在实践中的应用和效果。

3.讨论法:围绕该制度的优点和局限性,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和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一、引入(5分钟)从现实生活中的小事入手,引导学生思考:有没有发现,我们周围的许多事情,都是由群众自治解决的?举例说明:小区的园林绿化、垃圾分类、楼道的卫生等。

由此引入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二、讲授(25分钟)1.历史背景: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一直强调参与和群众自治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2.基本内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即“三重一大”决策制度。

其中,“三重”即重组织、重决策、重财务;“一大”即大事议、小事商,大项出资、小项自筹。

3.运行机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运行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用适当的组织形式,如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二是推选具有较高声望和信誉度的群众担任委员会成员;三是吸收专业人士参与决策,协助制定方案;四是落实民主决策,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合理分配财务资源;五是实行监督和问责制度,确保制度的运行规范和稳定。

三、案例分析(20分钟)通过实际案例,说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应用和效果。

比如,村委会在做到义务劳动的同时,通过“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制定了许多有效措施,如集体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等,提高了群众的生活水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它是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任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1.党的领导体制的创新: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党的领导体制的创新主要体现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和党的领导下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完善。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创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主要包括完善代表选举制度、加强人民代表大会的监督职能和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创新:中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各民族的自主发展和民族权益。

创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加强自治区政府的自治权力、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以及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补充。

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主要体现在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推进社区治理创新和提高基层自治能力。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发展1.党的领导体制的发展:进一步明确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关系,推进党的领导体制法治化。

加强党内民主建设,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能力。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

推进代表与选民的联系,提高人大代表的素质和能力。

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发展:进一步保障和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加强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和传承。

推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

4.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推进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法治化建设,加强基层组织的民主建设和治理能力。

鼓励和支持基层群众自治创新,提高基层群众自治的水平。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创新和发展的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创新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典型例子

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典型例子

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典型例子深度探讨: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典型例子一、介绍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大陆地区探索基层治理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赋予居民更多参与基层事务管理的权利和责任。

本文将围绕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例子展开深度探讨,以便更深入了解该制度的运作和意义。

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概述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政治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基层自治组织,让居民自主管理本地事务。

广东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和探索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示范意义。

接下来我们将以广东省内的一个具体地区或村镇为例,深入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际运作中的表现。

三、广东典型案例分析以广东省某个乡镇为例,该地区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在村级自治组织中,居民通过选举产生村民委员会,由村民委员会负责管理村庄的基本事务,如土地流转、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等。

村民自治组织还会组织开展各类民主议事活动,让居民参与决策,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和自治意识。

四、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与影响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基层治理体系的改革和完善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强调了民主决策和民生优先的理念。

通过基层自治,广东地区的社会治理更加民主、透明和高效,让居民更加自主地参与社区事务,增强了整个社会的凝聚力和稳定性。

五、个人观点我认为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经验,为中国地方政府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通过加强基层自治组织建设,能够更好地发挥广大居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动我国基层治理体系的民主化和现代化进程。

总结回顾通过对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例子进行深度探讨,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了这一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模式和意义。

在未来的改革中,我们可以借鉴广东的经验,不断完善基层自治制度,为中国的基层治理体系赋予更多活力和创造力。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详细分析了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典型案例,并从中获得了许多启发。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广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改革开放中的重要作用。

案例5基层群众自治建设快速发展

案例5基层群众自治建设快速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中的体制创新和依法办事 的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法律规定都比较原则,尚 未具体化。所以,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建设中,具体 的组织和工作还需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体 制创新,如城市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委员会之间 的体制性关系,有关选举工作的一些细则等等。
第九章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历史启示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自我创造产物,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具体体现。 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它们尤其是城市 居委会,并未充分体现出自治的性质,相反,在实 践中却逐渐成为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的辅助性 机构。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基层群众自治 制度的性质 它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的基本范畴,是社 会主义民主广泛而 深刻的实践。
基层群众自治 · 网络民意调查新方式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的内容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 管理、自我服务、自我 教育和自我监督;对干 部实行民主监督。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徐州市民乐社区尝试“三位一体”物业管理新模式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中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 的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在具体的体 制、规则和程序上,可以参考一些国际性的经验, 如选举操作程序、自治中的民主监督等。但是,还 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包括中国的民主基础、国 家性质、政权结构、法律规定、文化传统以及生活 方式等。
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基本形式:居民委员会。 法理依据:1982年写入宪法,1989年制定《城 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性质: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 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 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便民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

便民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

便民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典型案例乙地市便民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便民中心)负责乙地市政府服务热线(以下称“热线”)运营建设,是在原市长热线的基础上,全面整合了分散在各部门的非警务、非紧急类热线,于2018年9月28日上线运行,是“一号对外、全媒体接入、集成服务、全时在线”的政府服务热线。

上线运行至今,便民中心积极践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人民群众关心的事情做起,从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事情做起,秉承“听民声、解民忧、聚民意、化民困”的服务宗旨,架起政府与群众的“纽带桥梁”,为全市各族群众畅通诉求渠道,化解全市各族群众身边“天大的小事”,解决社会矛盾,维护民族团结,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

并于2022年6月,获评为第五批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窗口单位。

截至2023年3月31日,便民中心已累计接到各族群众各类诉求94.4万余件,其中,通过电话渠道接到91.5万余件,通过微信、App等渠道接到2.9万余件,群众对话务服务满意率为98.5%。

热线派发工单42.85万余件,工单办结率为100%,结果满意率达97%以上,共收到各族群众各类感谢、表扬733件。

一、健全工作机制,推进规范管理一是推进热线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便民中心持续推进热线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建立健全热线“两个办法”(即热线管理办法及考核办法)、“四个规范”(即全媒体服务规范、热线服务规范、坐席人员规范、数据交换规范)、“两个细则”(知识库管理细则及工单督办细则)、“12个措施机制”(工单快速反应机制、红黄牌催办工作措施、优化知识库信息、政民互动、领导坐班接线、接诉即办、月报机制、周报机制、年报机制、开展业务知识培训、双线直通即时办结、重点领域疑难诉求事项协调处理工作机制)等20项工作制度,建立健全了“统一接听、按责办理、限时办结、统一督办、评价反馈、分析研判”的运行监管机制,为热线开展民族团结工作提供制度保障。

二是建立市县乡三级热线工作体系。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6.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优秀教学案例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三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我将在课堂上创设一系列真实的情景。首先,我会通过多媒体展示鞍山村自治的真实场景,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运作。其次,我会邀请鞍山村的相关负责人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亲自听取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经验。此外,我还会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他们模拟基层群众自治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这一制度。
3.合作学习: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共同探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和实践,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反思与评价:在课程的最后阶段,我组织了学生的反思与评价活动,使学生能够总结自己的学习经验,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提升能力。
5.作业小结: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和讨论,撰写一篇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短文,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通过作业的分享和点评,学生得到了进一步的指导和提升。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掌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以及运作机制。通过深入剖析鞍山村案例,使学生了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对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作用。此外,我还希望学生能够学会运用批判性思维,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践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价。
(四)总结归纳
在学生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进行总结归纳。我会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在讨论中的观点和发现,并将这些观点和发现进行整合和归纳。通过总结归纳,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和系统地掌握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内涵和实践,加深对这一制度的理解和认识。
(五)作业小结
在课程的最后,我会布置一道作业,让学生结合自己在课程中的学习和讨论,撰写一篇关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短文。这道作业旨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运用所学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同时,我会在下一节课的开始阶段,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作业成果,并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

广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广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典型案例

广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典型案例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我国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作为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广西在城乡基层治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以实现自治、法治和德治的有机结合。

本文将通过深度和广度的评估,探讨广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典型案例,以期对这一领域有更深入的理解。

一、自治的内涵和实践自治,是指各少数民族相对独立的管理、自主权利。

广西自治地方政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区域自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自治区各族群众的自治、自治区的自治权和管理权。

在各级党委政府领导下,自治地方充分利用民族团结、民族文化建设、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权力,推进自治区各族人民自治。

在城乡基层治理中,广西坚持党建引领,建立了包括民族自治组织、村民自治委员会等一系列自治机构,实现了自治区和自治乡镇之间、自治乡镇和自治村民之间的机制对接,并在各项治理中充分发挥了自治组织的作用。

二、法治的重要性和实施法治,是指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治企。

在广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中,法治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自治区政府不断加强法治建设,通过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司法机构建设、推进诉讼制度改革等方式,努力实现城乡基层治理的法治化。

自治区政府在村级民主管理中实施“规定动作程序”,明确了自治村内组织的法律地位和规范管理,为村民自治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三、德治的精髓和实践德治,是指以德治国、以德治家、以德治村、以德治处。

广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典型案例中,德治理念被充分体现。

自治区政府重视德治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积极推行阳光政府、廉洁村风、廉洁社会等政策措施,通过强化代表性和民主性,推进党风廉政和廉洁村风建设,提高基层治理的透明度和廉洁度。

总结回顾在广西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中,自治、法治、德治三者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协调,形成了具有广西特色的城乡基层治理模式。

发展基层民主 强化群众自治的探索和实践(修改版)

发展基层民主 强化群众自治的探索和实践(修改版)

发展基层民主强化群众自治的探索和实践启东市吕四港镇夏晓娟一、我国基层民主实践初见成效尽管法治的构建向来离不开“自上而下”的行政推动,但法治作为一种现代文明,更依赖于普通公民的有序参与和生动实践。

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参与,无疑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强大动力。

(一)建设服务型政府探索社会管理新模式不断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实现乡镇行政管理与基层群众自治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是党的十七大的要求,更是一项关系民生民本的系统工程。

雷默在“北京共识”中认为,中国利用创新可以减轻发展中的阻力。

在转型期的中国,更加需要创新社会管理模式,实现基层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才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使得基层政府和村委会权责分明,通过政府行政权力的自我约束,实现基层自治组织的权力归位,通过基层自治组织自治能力的提升,实现与政府行政管理的承接互动,努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

由管制型、秩序型、管理型政府转向服务型政府是一场静悄悄的深刻变革。

随着市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推进社会自治,就成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创新社会管理,健全治理规范以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

公务人员树立服务意识,改进管理方式,顺应由管理行政、秩序行政、指令行政转向服务行政、发展行政、指导行政这一时代潮流,由单一的行政管理转向社会治理,积极为公民提供信息、政策、专业技术等方面的指导帮助以及各种公共服务。

这也同我们国家、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

(二)保障村民权益推进参与式治理1989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在中国农村逐渐实行村民自治制度,国家权力机关不再直接管理农民事务,村长和其他村干部完全由村民自由选举产生。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农村居民的平均参选率在80%以上。

率先在农村实行村民自治,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民主监督力度加大了,民主管理也更加规范有序。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历程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历程
贺冬
【期刊名称】《宜春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0(032)006
【摘要】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梳理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历史沿革,研究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发展历程,对于促进城乡基层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总页数】4页(P14-17)
【作者】贺冬
【作者单位】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青海,西宁,810007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638
【相关文献】
1.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历史进程、现实状况与未来走向 [J], 龙钰;冯颜利
2.论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特点和完善途径 [J], 刘焕明;陈思
3.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现状及其整改措施 [J], 范海龙
4.疫情防控背景下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探究 [J], 胡润东
5.浅谈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中的村民自治 [J], 高晓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析发展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及对策

浅析发展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及对策

浅析发展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及对策发布时间:2021-09-22T08:22:36.524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1年第14期作者:严亚龙[导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政治制度的完善而完善。

严亚龙辽宁省庄河市石城乡人民政府辽宁大连 116432 摘要: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诞生于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政治制度的完善而完善。

当前,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鼎足而立,成为我国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需要进一步发展、完善。

本文就发展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意义、存在问题及完善策略进行探讨,希望对大家有所启示。

关键词:基层群众,民主权利,自治制度前言: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走了一条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

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城市居民自治制度初步建立。

1982年《宪法》规定:城市和农村居民按居住地区设立的居民委员会或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1987年1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对《宪法》有关农村基层自治制度做了具体规定。

至此,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本形成。

一、发展和完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重大意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组成部分,在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实效和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多方面,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切实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村(居)民委员会不是国家基层政权组织,而是建立在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其性质直接决定了它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充分行使民主权利的内容。

在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下,人民享有广泛而真实的民主权利。

基层群众自治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也是基层民主最广泛的实践,既锻炼了民主能力,提高了民主素质,增强了社会治理能力和参政议政能力,也为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参与民主实践和管理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主要内容:民主选举、 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 监督。 截止2007年底,全国设 有村委会61万多个,村委会 成员265.7万人。农村专业 合作经济组织15万个,成员 总数达2363万个,约占全国 农户总数的9.8%。
西安一村民投票罢免村主任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中的体制创新和依法办事 的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的相关法律规定都比较原则,尚 未具体化。所以,在基层群众自治的建设中,具体 的组织和工作还需要依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必要的体 制创新,如城市居民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委员会之间 的体制性关系,有关选举工作的一些细则等等。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徐州市民乐社区尝试“三位一体”物业管理新模式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中的国际经验和中国国情 的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在具体的体 制、规则和程序上,可以参考一些国际性的经验, 如选举操作程序、自治中的民主监督等。但是,还 应充分考虑中国的国情,包括中国的民主基础、国 家性质、政权结构、法律规定、文化传统以及生活 方式等。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思考题
1.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发展过程是什么样的? 从这个过程如何看待我国基层民主建设的重要性 和复杂性。 2.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农村地区的基层群众自治制 度? 3.城市基层群众自治建设有哪些好的经验值得农村 学习、推广?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基层群众自治 制度的性质 它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的基本范畴,是社 会主义民主广泛而 深刻的实践。
基层群众自治 · 网络民意调查新方式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的内容 管理基层公共事务 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 管理、自我服务、自我 教育和自我监督;对干 部实行民主监督。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事实介绍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实质是基层民主。 基层民主是我国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 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 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包括政 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民主权利,渗透到 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全体公民广泛和直接参 与的特点。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中的政府、政党与自治组 织关系 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要求政府改变管理方式与 职能实现方式,要求强化社区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和 发展。现代化的政府管理是基层群众自治发展的体 制基础;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发展是基层群众自治 发展的政治保障。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中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研究作品第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基层民主自治体系(主要实现形式) 农村村民委员会; 城市居民委员会; 企事业单位职工代表大会。
浙江召开人口和计划生育基层群众自治推进会
宁波北仑戚家山街道第四届社区 居委会换届选举结果统计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过程分析
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基本形式:村民自治。 过程: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发展于80年代, 普遍推行于90年代。 性质:村民自治是广大农民直接行使民主权利, 依法管理自己的事务,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自我服务的基本制度。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历史启示
我国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未来发展方向 基层群众自治是中国政治发展的自我创造产物, 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的具体体现。 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它们尤其是城市 居委会,并未充分体现出自治的性质,相反,在实 践中却逐渐成为政府派出机构——街道办的辅助性 机构。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案例5
基层群众自治建设快速发展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教学建议 教学目的
通过具体案例了解我国基层群众自治的发展历 程和主要成果,认识发展基层群众自治的重要性和 艰巨性。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注意事项
发展基层群众自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 人民群众民主意识的觉醒和强化,也需要法律的保 障。反对管理者的官僚意识与避免民众的弃权思想, 同样重要。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宁波鄞州雅苑社区居委会管理制度之一
长沙雨花区砂子塘街道金地社区选举公告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建设 性质:是保证职工对企事业单位实行民主管理 的基本制度。 法理依据:宪法、全民所有制企业法、劳动法、 工会法、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等。 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在推行民主管理、协调 劳动关系、保障和委会职工合法权益、推进企事业 单位改革、发展与稳定等方面发挥了重大作用。
处理好基层群众自治中的自治组织与群众自治、 利益组织的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自主性力量发展迅速,被 恢复的传统组织如农村中的宗族组织,经济体制和 社会结构变化中出现的新组织如各种新的经济组织、 新的社会组织、新的群众自发组织等,其中有的组 织就是一种利益性组织,如社区中的业主委员会。 处理好
第九章
城市社区民主政治建设 基本形式:居民委员会。 法理依据:1982年写入宪法,1989年制定《城 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 性质:是中国城市居民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 育和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在城市基 层实现直接民主的重要形式。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过程:由点到面、由大城市到中小城市、由东 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推进,以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 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 社区。 截止2007年底,全国共设有居民委员会8万多 个,居委会成员45.5万人。目前,全国76%的社区 建立了志愿者组织,68%的社区建立了残疾人组织, 72%的社区建立了老年人组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