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5e904b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b7.png)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案标题: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线段的概念,并能够准确地测量和比较线段的长度。
2. 学生能够使用适当的数学术语和符号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
3. 学生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
教学资源:1.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2. 学生练习册3. 直尺和其他测量工具4. 实物线段模型教学过程:引入(5分钟):1. 使用教学投影仪展示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段图片,并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这些线段有什么相同之处?有什么不同之处?2. 引导学生讨论线段的概念,并解释线段是由两个端点所确定的一段连续直线。
探究(15分钟):1. 分发直尺和实物线段模型给学生,并要求他们在练习册上绘制出不同长度的线段。
2. 引导学生使用直尺测量线段的长度,并让他们比较不同线段的长短。
3. 鼓励学生使用数学术语和符号描述线段的长短关系,如“较长”、“较短”、“相等”等。
讲解(10分钟):1. 通过教学投影仪展示线段的比较示例,并解释如何使用数学术语和符号来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2. 引导学生注意不同线段的长度差异,以及如何使用数值来表示这种差异。
练习(15分钟):1. 分发练习册上的练习题给学生,让他们比较给定线段的长短,并填写相应的数值和符号。
2. 监督学生的练习过程,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
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例如:在生活中如何比较不同长度的线段?2.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引导他们使用测量工具和数学术语来解决问题。
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线段的概念和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并提醒他们继续练习和巩固。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比较不同长度的线段,如教室的桌子、书架等。
2. 引导学生使用数学应用软件或在线资源进行线段比较的练习和游戏。
评估方法: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和表现。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新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2f8495ec3a87c24028c436.png)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一、 教学目标1、借助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
2、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会用直尺和圆规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4、理解线段的中点以及线段的和差的意义,并根据给出的条件求出线段的长。
5、通过小组学习过程,形成相互帮助、共同进步的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合作能力。
二、 教学重点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尺规作图;线段中点的概念级表示方法。
三、 教学难点对线段与数之间的认识,线段中点的实际应用。
四、 教具准备铅笔、圆规、直尺(三角板)等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1、复习回顾:什么叫线段?射线和直线?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创设情境情景一:绿地里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 …为什么? 情景二:老师用多媒体出示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测 “从A 到C 的四条道路,哪条最短?”3、发现结论: (1)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图4-6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2)两点之间的距离定义: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4、练一练:经过平面上A 、B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指( )A 、经过A 、B 两点的直线 B 、射线ABC 、A 、B 两点之间的线段D 、A 、B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
C BA5、提出问题问题:观察图4-6,比较的是线段和曲线、折线的长短,两条线段之间怎么比较长短?板书课题:2.比较线段的长短二、合作学习,探究问题1、分组讨论:每个人画一条线段,另其他同学比较,讨论方法。
接着另外每人拿出不同的笔(可以看成线段),你又怎么比较它们的长短,互相交流。
2.通过刚才分组讨论,得出两条线段比较长短的方法。
(1)、度量法:用刻度尺分别量出线段AB 和线段CD 的长度,再将长度进行比较。
(2)叠合法:把线段AB 、CD 放在同一直线上比较,步骤有三:① 将线段AB 的端点A 与线段CD 的端点C 重合② 将线段AB 沿着线段CD 的方向落下③ 若端点B 与端点D 重合,则得到线段AB 等于线段CD ,可记做:AB=CD (几何语言)若端点B 落在D 内,则得到线段AB 小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若端点B 落在D 外,则得到线段AB 大于线段CD ,可记做:AB >CD 如图1 A CD 3.“练一练”P 112习题 第1题三、动手操作,解决问题。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探究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探究版](https://img.taocdn.com/s3/m/e65a8e6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20.png)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探究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线段的概念及其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线段的定义及特点。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导入法,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特点。
通过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线段的长短。
1.4 教学步骤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几何知识,如点、线、角等。
讲解线段的定义及特点。
出示实例,让学生观察、比较线段的长短。
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第二章: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直接比较法。
工具辅助法(尺子、直尺等)。
图形变换法。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法,引导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实践比较线段长短。
2.4 教学步骤讲解直接比较法。
讲解工具辅助法,如使用尺子、直尺等。
讲解图形变换法。
出示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比较线段长短。
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第三章:练习与巩固3.1 教学目标让学生巩固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练习题:比较给定线段的长短。
3.3 教学方法采用练习法,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4 教学步骤出示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引导学生互相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讲解答案,巩固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第四章:拓展与提高4.1 教学目标让学生拓展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
4.2 教学内容探索其他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4.3 教学方法采用探究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解决问题。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其他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吗?鼓励学生提出创新性想法,如使用生活中的物品辅助比较。
出示实例,让学生动手操作,实践拓展的方法。
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各种方法。
第五章:总结与反思5.1 教学目标让学生总结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北师版数学七年级上册](https://img.taocdn.com/s3/m/36c76c6f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ac.png)
(实际生活经验的小视频引入引发学生的兴趣,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东知道中间的路线最短,教师要提出疑问,你能用数学道理来解释吗?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引出下一个问题)二、探究学习如右图,从A地到C地有四条道路,那条路最近?你发现了什么规律?结论:线段的性质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两点之间的距离。
学以致用:刚才的视频说明的数学道理你知道了么?请同学回答。
三、合作学习:活动一:请两位学生比身高,让学生说明理由。
教师引入你能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吗?动动手,小组合作:各小组拿着你们手中的绳子与其他同学的进行比较,看看谁的长,谁的短?并且思考怎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学生思考并回答结论:1.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叠合法。
2.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这种方法叫做度量法。
3.说明:如果两条线段相差很大,直接视察就可以进行比较了。
学以致用:怎样比较下面两棵树的高矮?怎样比较两根铅笔的长短?怎样比较窗框相邻两边的长?( ) ( ) ( )活动二:1.什么是尺规作图?2.小组合作交流,试一试用尺规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直线。
尺规作图 :只用没有刻度的直尺和圆规画图称为尺规作图教师引导学生: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如图,已知线段AB,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作图规律如下:(1)作射线A′C′(如图所示);(2)用圆规在射线A ′C ′上截取A ′B ′=AB.线段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活动三:想一想,折一折,怎样找到你手上绳子的中点位置?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表达式:如果点M 是线段AB 的中点, 那么AM=BM= ( 21) AB. 或者AB=2AM=2BM 练习:如图示:点C 为AB 的中点,AC=3cm ,则BC=() cm ,AB=()cm 。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c8d687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4365811.png)
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推理的能力,提高空间想象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
二、教学内容1. 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比较线段的长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线段的比较方法。
2. 教学难点:如何准确、快速地比较线段的长短。
四、教学方法1. 采用直观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
2. 采用比较法,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
3.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线段模型、直尺、画图工具。
2. 学具:每位学生准备一套线段模型、直尺、画图工具。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线段的长短比较。
2. 讲解线段的定义及基本属性:线段的定义,线段的长度、起点和终点。
3. 演示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4. 实践操作:学生分组进行线段长短比较的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练习1. 让学生独立完成线段长短比较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展示,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八、拓展延伸1.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短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 学生分享生活实例,加深对线段长短比较知识的理解。
九、课堂小结2. 强调线段长短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十、课后作业1. 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线段长短比较的知识。
2. 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观察、运用线段长短比较的知识。
六、教学活动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线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测量物品长度、规划路线等。
2. 分享成果:每组选取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其他组成员可进行补充。
七、案例分析1. 教师展示线段长短比较在实际案例中的应用,如建筑设计、电路布线等。
2. 学生分析案例中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原理。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设计
![线段的长短比较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8a5566d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1c.png)
4.2线段的长短比较教学设计一、教学任务分析本课时的教学内容安排,首先是在具体的教学中参照教科书创设的“两棵树的高矮”、“两根铅笔的长短”等情景图,结合“两个人的身高比较方法”,和“折出这线段中点”等充分创设情境,极大丰富数学学习素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进行主动的学习探究。
其次:问题引入:“从A到B的四条道路,哪条最近?”直接让学生从图和形的角度感受到生活现实中所蕴含的最本质的“直线距离最短”的性质,并和学生一起得出“线段”性质,并提出“两点之间的距离”的定义。
然后引出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的必要性,让学生充分思考和交流比较方法和策略,重点突破比较方法,并进一步作出线段的和、差,最后运用所学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
鉴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几何方法的才起步,教学中要始终遵循学生主动学习的原则,给足时间思考、动手操作,通过丰富的活动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获得与应用过程,同时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拓展学生的思维,初步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规范性。
二、教学对象分析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的第二节,是平面图形的重要的基础知识。
学生在前面了解了一些立体的、平面的几何图形。
在上一节课也学习了《线段、射线、直线》。
了解了线段的形象、描述性定义和表示方法,这一节将进一步研究线段的重要的基本性质和比较方法。
所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抽象提炼线段的基本性质,线段的大小比较方法、和、差作图等,知识策略的获得完全是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理解水平得到,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并掌握“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能借助于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思考想象、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等数学探究过程,了解线段大小比较的两种方法策略,学习开始使用几何工具操作方法,发展几何图形意识和探究意识。
3.情感与态度目标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探究解决的学习过程,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9024f81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b0d1200.png)
2 比较线段的长短●情景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识他们吗?我们目测一下他们的身高,发现姚明高一些.那要是让潘长江老师站到二楼上,姚明站在地面上呢? 如果我们用线段来表示人的身高,又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呢?从而引入课题.【教学与建议】教学:把现实生活中的比高矮问题抽象成线段比较长短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建议:重点让学生明白两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置疑导入 师:如图,从A 村到B 村有四条道路可供选择,你愿意选第几条道路?说出你的理由. 生:走第②条路.因为这条路是直路,感觉它最近.师:虽说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我们都希望走条近路.那么怎样找出最近的路呢?你是怎样得出结论的? 【教学与建议】教学:利用生活中熟悉的情境,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建议:在学生操作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命题角度1 利用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解决问题根据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解决实际问题.【例1】在春季运动会上,七年级的同学想举行一次拔河比赛,他们想从两条大绳中挑出一条最长的绳子,请你为他们选择一种合适的方法是(A)A .把两条大绳的一端对齐,然后拉直两条大绳,另一端在外面的即为长绳B .把两条绳子重合,观察另一端的情况C .把两条绳子接在一起D .没有办法挑选【例2】为抄近路践踏草坪是一种不文明现象,如图是学校花圃的一角,有的同学为了省时间图方便,在花圃中踩出了一条“捷径”,“捷径”的数学道理是(C)A.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B .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C .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D .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例3】把一条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这样做的根据是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 *命题角度2 比较线段的长短比较线段长度常用的方法有两种:(1)度量法;(2)叠合法. 【例4】用度量法可得下列线段中最长的是(B)A BC D *命题角度3 线段中点的概念辨析中点具备两个特点:①点在线段上;②把线段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这两者缺一不可. 【例5】如图,B 是线段AD 的中点,C 是BD 上一点,则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C)A .BC =AB -CD B .BC =AC -BDC .BC =12 (AD -CD ) D .BC =12AD -CD【例6】已知线段AB 和点P ,如果P A +PB =AB ,且P A =PB ,则(A) A .点P 为AB 中点 B .点P 在线段AB 的延长线上C .点P 在线段AB 外D .无法确定 *命题角度4 求线段的长度求线段长度,通常借助线段中点的性质和线段的比进行线段长度的变换进行求解.【例7】如图,长度为12 cm 的线段AB 的中点为M ,C 为线段MB 上一点,且MC ∶CB =1∶2,则线段AC 的长度为(A)A .8 cmB .6 cmC .4 cmD .2 cm【例8】如图,B ,C 两点把线段AD 分成长度比为2∶3∶4的三部分,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EC =2 cm ,求:(1)AD 的长; (2)AB ∶BE .解:(1)因为AB ∶BC ∶CD =2∶3∶4,点E 是线段AD 的中点,所以CD =49 AD ,ED =12AD ,所以EC =ED-CD =12 AD -49 AD =2,解得AD =36 cm ;(2)由(1)知,AD =36 cm ,易得AB =36×29 =8(cm),BC =36×39=12(cm),BE =BC -EC =12-2=10(cm).所以AB ∶BE =8∶10=4∶5.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1.借助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性质. 2.能借助尺、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大小. 3.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线段长短的两种比较方法: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线段的和、差、倍、分关系.叠合法比较两条线段大小;会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活动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公园曲桥、河道改直的图片)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就可以缩短航程.在公园的河面上修建曲折的桥,就能增加观光的路程,你知道这其中的道理吗?怎样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你有哪些方法?活动二:实践探究 交流新知 【探究1】 线段公理问题:(多媒体投影P 110图4-6)学生通过观察,实际操作,容易得出线段AC 最短.【归纳】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这一事实可以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我们把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探究2】 线段的比较多媒体展示P 110“议一议”【归纳】如果直接观察难以判断,我们可以有两种方法进行比较:一种方法是用刻度尺量出它们的长度,再进行比较,即度量法;另一种方法是把其中的一条线段移到另一条线段上去,将其中的一个端点重合在一起加以比较,即叠合法.活动三:开放训练 应用举例【例1】(教材P 111例题)如图,已知线段AB ,用尺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AB . 【方法指导】学生通过操作,掌握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的方法.解:作图步骤如下:(1)作射线A ′C ′(如图所示);(2)用圆规在射线A ′C ′上截取A ′B ′=AB . 线段A ′B ′就是所求作的线段.【例2】(1)如图,点M 把线段AB 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 与BM ,点M 叫做线段AB 的中点.这时AM =BM =12 AB (或AB =2AM =2BM ).(2)在直线l 上顺次取A ,B ,C 三点,使得AB =4 cm ,BC =3 cm.如果点O 是线段AC 的中点,那么线段OB 的长度是多少?【方法指导】学生画图加以分析,与同伴进行交流,进一步掌握线段中点的性质. 解:如图所示:OB =4-4+32=0.5(cm).活动四:随堂练习1.如图,在我国“西气东输”的过程中,从A 城市往B 城市架设管道,有三条路可供选择,在不考虑其他因素的情况下,架设管道的最短路线是__①__,依据是__两点之间线段最短__.2.已知线段AB =6 cm ,在直线AB 上取点C ,使BC =3 cm ,则线段AC 的长是__9或3__cm. 3.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1题. 解:可用刻度尺量出折线AB 各段线段的长度,再量出线段A ′B ′的长度.将折线AB 各段线段的长度和与A ′B ′的长度作比较,也可用尺规作图法将AB 的每段长度移到线段A ′B ′上,再做判断.4.教材第112页上方的“随堂练习”第2题.解:5.已知线段AB =6,点C 在直线AB 上,BC =4,D 是AC 的中点,那么A ,D 两点间的距离是多少? 解:5或1.活动五:课堂小结与作业学生活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掌握了哪些新知识?还有哪些疑问?教学说明: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线段的公理,线段的比较,线段的中点等知识,让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与同伴交流,进行知识的提炼和归纳.作业:课本P 112习题4.2中的T 2、T 3、T 4本节课的内容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涉及线段的度量和比较,是几何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把身边的数学材料引入课堂,从而使原来枯燥无味的讲解转变为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了学生对几何知识的理解,从而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
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等奖创新教案_1
![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等奖创新教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7c4a009e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6055d6d.png)
2 比较线段的长短一等奖创新教案《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设计一、课标解读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第三学段《图形与几何》对《比较线段的长短》部分是这样描述的:1.会比较线段的长短,理解线段的和、差,以及线段中点的意义.2.掌握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线段最短.3.理解两点间距离的意义,能度量两点间的距离.二、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是教材第四章《基本平面图形》的第二节。
是继《线段、射线、直线》之后的内容,它是学生对几何语言、几何基本事实、几何定义的初步接触,是很基础的一节课,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文字语言、图形、几何语言的转化能力,发展学生的符号感、空间观念.知识主要分为四大块:如何比较线段的大小、中点的概念和几何语言的表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距离;主要思想方法有:数形结合思想、分类思想.教好本节内容,不仅是对前一节所学内容的复习巩固,也是学生以后学习线与线的位置关系、三角形全等等知识的基础,它为将来进一步学习几何,起到了一个支撑点的作用.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7—9年级《不等式》学段的目标要求和本班学生实际情况,特确定如下目标:(1)借助具体情景了解“两点之间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的性质.(2) 能用圆规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3) 能借助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4)立足具体情景,尽可能从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出发,去发展有条理的思考,并能用语言表达自己发展的成果.(5)创设教学情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去探索问题,解决问题.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线段性质及线段的比较方法,两点之间的距离的概念和线段中点的概念.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线段中点的表示方法及应用.三、学情分析1.教学方法:“微视频情境导入----合作交流、探索新知----巩固练习----拓展延伸”,努力构建合作探索性的课堂教学模式.2.学法指导:借鉴杜威的“做中学”的思想,让学生经历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四、评价设计1.通过微视频预习达成目标一和目标2;2.从实例出发探究讨论比较线段长短达成目标3;3.通过评价练习题的延伸,借助尺规作图引出线段中点的定义达成目标4;4.通过变式训练强化提升达成目标5.学科素养:逻辑推理、数学运算德育范畴:思维严谨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录制微视频,学生预习探究新知微视频一(线段公理):任务单问题一:为什么大家都喜欢走捷径?基本事实: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实际应用:学生举例.把弯曲的河道改直可以缩短航程,其几何道理是___ .【设计意图】六年级学生的学习带有强烈的情感色彩,对于熟悉的情境、感兴趣的问题能够很容易的展开思维。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fc8c7d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c88224f.png)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二章《直线与线段》的第一节“比较线段的长短”。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通过实践活动,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线段的概念,能够准确地表示线段,学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线段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难点:如何准确地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三角板、教学课件。
2. 学具:直尺、圆规、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利用绳子、直尺等教具,现场演示如何测量物体的长度,引导学生关注线段的概念。
2. 知识讲解(1)线段的概念:线段是由两个端点及这两个端点之间的所有点组成的。
(2)线段的表示:用两个端点的字母表示,如线段AB。
(3)比较线段的长短:通过观察、测量、折叠等方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线段AB和CD的长短。
(2)分析:观察两条线段的长度,可通过直尺测量或折叠比较。
(3)解答:线段AB比线段CD长。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测量并比较给定线段的长短。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线段的表示方法3. 比较线段的长短方法七、作业设计(1)线段AB和线段CD(2)线段MN和线段PQ2. 答案:(1)线段AB比线段CD长,通过测量可得。
(2)线段MN和线段PQ等长,通过折叠可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的概念和表示方法的掌握情况较好,但在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让学生尝试用三角板、圆规等工具,设计一些有关线段的题目,进行交流和分享。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线段的长短比较》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99ac658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a7.png)
2.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线段长短比较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比较线段的长短。
(2)新课讲解:讲解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学习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如直接比较、间接比较等。
(3)实例演示:利用教具、多媒体等展示线段长短比较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比较方法。
c.利用数学性质比较:如线段的等分点、相似三角形等。
4.通过实例演示,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各种比较方法。
(三)学生小组讨论,500字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发放一张练习纸,上面有若干个线段,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完成练习纸上的任务。
3.教师巡回指导,关注学生的讨论过程,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图形识别和直观判断能力,但对于线段长短比较的严谨方法和逻辑推理过程仍需进一步培养。他们在小学阶段接触过简单的长度测量和比较,但对于线段概念的理解和应用仍较为浅显。此外,学生的空间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策略选择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
在本章节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能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但对于一些理解较为抽象的概念和方法,部分学生可能会感到困惑。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降低学习难度,帮助学生逐步建立起线段长短比较的概念和方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线段长短比较知识的学习,培养他们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完成课本第chapter页的练习题,包括以下题型:
(1)直接比较线段长短;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75360adb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0e.png)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初一年级的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到初中的过渡阶段,他们在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依赖性,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适当的引导。在数学学科方面,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几何直观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和技巧掌握还不够熟练。此外,学生在小学阶段对直线、线段等几何概念已有初步的认识,但缺乏系统性的学习和理解。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几点:
4.能够运用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物体长度、比较路径长短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发现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
(二)讲授新知
1.教师首先明确线段的定义,介绍线段的表示方法,如AB表示线段A到B的线段。
2.讲解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包括直接比较、间接比较和利用数学性质比较等。
-直接比较:将两条线段放在一起,直观地比较长短。
-间接比较:利用工具,如直尺、三角板等,测量线段的长度进行比较。
-利用数学性质比较:如利用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比例线段等性质进行比较。
初中数学初一数学上册《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线段的定义,掌握线段的表示方法,能够识别并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线段。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设计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d810b69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db.png)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这是本章节的核心知识点,也是学生学习的重点。
-重难点突破设想:通过生动的实物举例,如比较两根铅笔的长度,让学生直观地理解线段的概念。接着,设计不同层次的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观察法、计算法等方法比较线段的长短,逐步突破这一重难点。
七年级数学上册《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线段的概念,理解线段的两个端点以及线段的长度。
2.学会使用直尺、圆规等工具准确地画出给定长度的线段。
3.能够通过直观观察、比较、计算等方法判断线段的长短,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4.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比较物体的长度。
5.思考题: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并在作业本上简要回答:
a.在比较线段长短时,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我们的判断出现误差?
b.如何避免这些误差,提高线段长短比较的准确性?
c.除了今天学到的比较方法,你还能想到其他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吗?
作业要求:
1.作业需按时完成,字迹工整,保持卷面整洁。
2.学生在完成作业过程中,如遇到问题,应及时与同学或老师交流,寻求帮助。
3.家长应关注孩子的作业完成情况,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克服困难。
2.提高拓展题:完成课本第26页的练习题4、5,引导学生利用几何图形的性质,如三角形的边长关系,解决问题。此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几何思维和空间观念。
3.实际应用题:请学生观察生活中存在的线段长短比较问题,如家庭成员的身高、家中物品的长度等,并运用所学方法进行比较,将比较结果和过程记录在作业本上。
4.小组合作题:分组完成一份关于比较线段长短的研究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实际应用案例、小组讨论心得等。此部分作业旨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
小班比较线条长短的教案
![小班比较线条长短的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35b45a7162ded630b1c59eef8c75fbfc77d94b8.png)
小班比较线条长短的教案教案名称,以小班比较线条长短。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线条的概念,能够观察和比较线条的长短。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比较能力,提高学生的细致性和思维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让他们在小组中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 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线条的概念,能够观察和比较线条的长短。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线条的比较,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三、教学准备。
1. 教学材料,准备一些不同长度的线条,可以是纸条、绳子或者其他材料制成的线条。
2. 教学环境,保证教室内的整洁和安静,让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进行观察和比较。
3. 教学辅助,可以准备一些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观察线条的长短。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活动,教师可以用一些简单的游戏或者故事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让他们对线条产生兴趣。
2. 理论学习,教师向学生介绍线条的概念,让他们了解线条的特点和作用。
3. 观察比较,教师让学生观察准备好的线条,然后进行比较,看看哪根线条更长,哪根线条更短。
4. 小组讨论,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在小组内讨论线条的长短,并且找出最长和最短的线条。
5. 汇报分享,每个小组派出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他们小组的讨论结果,并且展示最长和最短的线条。
6. 总结反思,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思考线条的比较过程中有哪些发现和收获。
五、教学延伸。
1. 线条的应用,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线条在生活中的应用,比如建筑、艺术和设计等领域。
2. 观察比较的拓展,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其他物体的特点,比如大小、形状等,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观察比较线条的长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了线条的概念,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同时,小组讨论和汇报分享的形式也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践活动和拓展延伸,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造力。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a7e1e4d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9a.png)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教案教案一:教学内容: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视觉比较线段的长短。
2. 学生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教学重点:比较线段的长短教学难点: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教学准备:纸、铅笔、直尺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中的不同物体,并比较它们的大小。
2. 提出问题:你是如何判断不同物体的大小的?3. 引导学生发现,我们可以通过直观观察来判断物体的大小。
4. 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短也可以通过直观观察来判断吗?Step 2 学习新知1. 引导学生观察两条线段AB和CD,并比较它们的长短。
2. 引导学生发现,线段AB的长度大于线段CD,可以表示为AB > CD。
3. 通过类似的比较,引导学生记住其他符号,如“小于”<、“等于”=等。
Step 3 练习巩固1. 让学生用纸和铅笔画出两条线段,并通过比较判断线段的长短关系。
2. 让学生互相交流和比较自己画的线段的长短,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提供更多的练习题,让学生通过比较线段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Step 4 拓展应用1. 张贴一些图片,让学生比较不同线段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2. 教师出示一些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比较不同物体的长度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3. 让学生用线段比较法判断图形的大小关系,并用数学符号表示出来。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直观观察线段的长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比较线段的方法,并能够用数学符号表示线段的长短关系。
通过练习巩固和应用拓展,提高了学生对线段比较的能力和应用能力。
七年级数学《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
![七年级数学《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dc9acc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78a3bdd.png)
七年级数学《线段长短的比较》教案教学重点:会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
教学难点:尺规作图。
一、板书课题,揭示目标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图形的认识第2节线段、射线、直线。
2.学习目标1、掌握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
2、运用线段公理说明实际生活问题。
3、学会用尺规作已知线段的和、差,并初步学会用几何术语表述作图方法。
二、学生自学前的指导怎样才能达到这些目标呢?主要靠大家自学。
下面,请同学们按照指导(手指投影屏幕)自学。
自学指导自学P119-P121练习以上的内容后,思考并回答:1.如何比较两条线段的长短?2.通过自学,你知道了一条什么基本事实?3.什么叫做两点间的距离?4.什么是尺规作图?5.什么是一条线段的中点?6.如何作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的两条线段的和或差?三、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学生看书,教师巡视,确保人人紧张看书。
四、检验学生自学情况。
根据自学指导检验学生自学情况。
五、引导更正,指导运用1.学生训练。
(1)布置任务:看完了的同学,请举手。
(学生举手)好!下面请XX做P121的练习。
(2)学生练习,教师巡视,把数学练习中的典型错误写在黑板上(同一题下)。
观察板演,找错误。
请大家看黑板,找错误。
找到的请举手。
2.学生更正。
3.学生讨论,评判。
(1)先看第一位同学做的(再看第二位同学做的……)[若对,则师:认为对的举手,师判“√”][若有错,则引导学生错误的原因及更正的道理][估计出现的错误](2)第1题中,不知道该如何截取。
(3)第2题中,不会灵活运用中点的含义。
引导学生说出错因,并更正。
六、当堂训练:作业:p122 A组3、4课堂评价:。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5479c5d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d.png)
比较线段的长短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优质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北师大版数学初一上册第四章《比较线段的长短》,具体内容包括: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运用工具测量线段长度,并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线段的概念,掌握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能够准确测量线段的长度。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
教学重点:线段的概念及测量线段长度。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直尺、三角板、多媒体课件。
学具:直尺、三角板、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图片:比较两条跑道长短,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判断两条线段的长度。
(2)组织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判断线段长短的方法。
2. 知识讲解(1)讲解线段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线段的特征。
(2)介绍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
3. 例题讲解(1)题目:比较两条线段AB和CD的长短。
解答:先观察,无法直接判断时,使用直尺测量线段长度,然后进行比较。
(2)题目:在三角形ABC中,比较AB、BC、AC三条边的大小。
解答:使用叠合法,将三条边相互重叠,观察重叠部分,判断大小关系。
4. 随堂练习(1)让学生测量课本、铅笔等物品的长度,巩固测量方法。
(2)分组讨论:比较教室内的线段长短,如黑板的长度、桌子的宽度等。
(2)拓展:探讨如何比较弯曲的线段长短,引出后续课程内容。
六、板书设计1. 线段的概念2. 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直接观察法工具测量法叠合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在三角形DEF中,比较DE、EF、DF三条边的大小。
2. 答案:(1)AB > BC > CD > DE(2)DE > EF > DF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线段概念和比较方法的掌握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线段的长短比较》精品教案
![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线段的长短比较》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fefc1ce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12be8d3.png)
《线段的长短比较》是浙教版数学七年级上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这个教学内容,学生将学会如何更好地比较线段的长短,并掌握这个技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目标:1.理解并掌握线段的定义和相关术语。
2.学会使用尺规作图方法来比较线段的长短。
3.能够运用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纸张、铅笔、尺子。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知(15分钟)1.教师出示两个线段,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比较线段的长短。
2.引导学生关注线段长度的差异和大小关系,提出两个线段的长短比较问题。
二、引入概念(20分钟)1.介绍线段的定义和相关术语,如起点、终点、长度等。
2.教师出示两个线段AB和CD,并引导学生比较两个线段的长短。
3.通过尺规作图方法,教师将线段AB和CD都延长到相同方向上的同一端点上,再比较两个线段的长短。
4.学生跟随教师的指导进行实际操作,并分析结果。
三、巩固练习(30分钟)1.分组练习:教师提供一些线段的长短比较题目,让学生分组完成。
2.学生之间进行讨论和讲解,解答问题并互相补充。
3.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批评和指导。
四、拓展应用(20分钟)1.引导学生思考线段的长短比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提供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应用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解决问题。
3.学生个别或小组完成问题,并进行讲解和讨论。
五、总结归纳(15分钟)1.教师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梳理重点和难点。
2.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将本节课的重点知识点记录在笔记本上。
3.学生提问和教师解答。
六、作业布置(5分钟)1.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巩固和拓展学生对线段长短比较的理解。
2.确认作业要求和提交时间。
教学反思:通过这个教案,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线段的长短比较方法。
通过尺规作图的实际操作,学生将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线段的长短比较过程。
并且,通过实际问题的应用拓展,学生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的教学设计,既注重了理论的学习,又切实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4.2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ed92f47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baebb7c.png)
同时,我也注意到,将实际问题引入课堂,能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投入地参与到课堂讨论和实践中。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寻找更多贴近生活的例子,让数学知识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线段的定义、比较线段长短的方法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最后,通过今天的课程,我深刻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同时,我也会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
-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可以通过模型展示、动画辅助等手段,帮助学生建立起线段在三维空间中的形象。
-对于实际问题的应用,可以设计一些实际问题,如测量房间内家具的长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具体问题。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比较线段的长短》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比较两个物体长度的情况?”(如比较两支铅笔的长度)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比较线段长短的奥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比较线段的长短教案
教学目标知
识
与
技
能
目
标
1、通过具体情境,了解“两点之间线
段最短”的性质;
2、能用圆规、直尺作一条线段等于已
知线段;
3、利用直尺、圆规等工具比较两条线
段的大小;
4、理解线段中点的概念,会用数量关
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
过
程
与
方
法
目
标
1、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比较两条线
段的大小,发展学生的符号感和数感;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发现问
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
感
态
度
与
价
值
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的积
极性;
2、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
的兴趣;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情境1.
老师问:同学们看过电视剧《西游记》吗?
学生答:有不少的同学会回答看过,
老师问:你们知道孙悟空所用的兵器吗?
学生答:知道
老师问:他用的兵器叫什么名字?
学生答:金窟棒
老师问:它有几个端点?
学生答:两个
老师问:直不直?
学生答:直
老师问:像不像我们所学习过的线段?
学生答:像
老师小结:同学们金窟棒我们就可以近似的将它看着一条线段。
老师问:你们记住线段了吗?
学生答:记住了。
情景2.
话说唐僧师徒四人好不热闹地来到了一个无边海岸的塘边,八戒、沙僧和悟空吵着要争大师兄当,越吵越烈,坐在一旁的师傅看不下去了,说:以这里为起点,指到对面一个点说谁先到谁就当大师兄。
三人都答应了,随着唐僧一声命下,八戒和沙僧像离弦之箭绕着塘向目标奔去,留下了悟空和唐僧。
只见悟空不慌不忙地拿出了自己的金窟棒,说一声:变,一条笔直的大道就展现在师徒二人的面前。
师徒二人沿着这条笔直的走到对面指定的那个点等了好半天八戒
和沙僧匆匆赶到。
八戒所
悟空和师傅
A B
沙僧所
老师问:同学们悟空和师傅走得晚走得慢,为什么会先到?
学生答:因为他们走的是直路
老师给予鼓励:你们说得很对
新课讲解
1、老师:看看书图4—6,那条路最近?
学生答:线段AC这条最近。
老师问:同学们从我们上面的例子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答:两点之间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
老师简述为:两点之间线段最短,从而我们称两点之间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之间的距离。
2、老师讲解
做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已知线段AB,请用圆规、直尺作一条线段A`B` ,使A`B`=AB
解:作图步骤如下:
(1)作射线A`C`
(2)以线段AB的长度为半径,以A`点为圆心画弧,交A`C`于点B`, (3)线段A`B`就是所求作的线段
3、议一议线段的长短比较
怎样比较P110页两棵树的高矮、两支笔的长短、窗框相邻的两条边的长?你有几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度量法。
即用刻度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再进行比较。
小结:用度量法比较线段大小,其实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数”的角度去比较线段的长短)。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第二种方法是:叠合法
方法:先作一条射线把两条线段的一端与射线的端点重合,两条线段的另一端落在射线的同侧,根据两条线段另一端落下的位置,来进行比较。
(老师做演示之后,学生动手操作)
4、线段的中点
如果线段AB上存在一点M将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个部分AM和BM,我们称点M为线段AB的中点。
AM=BM=1/2AB(或AB=2AM=2BM)(引导学生用对折法找线段的中点)
5、P111页做一做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完成
6、学生完成P112页随堂练习
7、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8、作业P112知识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