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资料

合集下载

【欣赏】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关中本

【欣赏】宋拓智永《真草千字文》关中本

【欣赏】宋拓智永《真草千字⽂》关中本
智永,⽣卒年不详,南朝陈⾄隋间⼈,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称『永禅师』。

其善书,书承祖法,技艺精熟,相传曾写真草千⽂⼋百本,分赠于浙东
诸寺。

智永的书法楷草兼能,唐李嗣真《书后品》评其书:『精熟过⼈,惜⽆奇态。

』唐张怀
瓘《书断》⽈:『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返造疏淡。


此本系宋⼤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以长安崔⽒所藏智永真迹摹刻上⽯之原⽯拓本,因⽯刻于长安,故俗称『关中本』。

⽯现存西安碑林博物馆。

铭⽂内『⽞』、『敬』、『贞』皆缺笔避宋讳。

拓本锦⾯装,经折裱,墨纸挖镶剪裱本,⼆⼗七开半,每半开纵⼆⼗⼆.五厘⽶,横⼗⼆.⼆厘⽶。

浓墨擦拓。

后有薛嗣昌刻记及『侄⽅纲摹』、『李寿永、寿明刊』⼩字⼆⾏。

后附页跋共
五开,有许光祚、李⽇华、万寿国、陈万⾔、董其昌、许乃钊、杨守敬、邵锐等⼈跋⼋段。

钤『费开绶印』、『李琪枝印』、『开荣曾观』、『鹤江鉴赏』、『罗轩审定』、『万寿国
印』、『长和鉴赏』等印四⼗⼋⽅。

是本楮墨精良,字迹清晰,笔意宛然,贵为国宝。

曾为万
寿国、陈叔通等⼈收藏。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书画纵横⽹编辑整理END。

智永草书《千字文帖拓对照》

智永草书《千字文帖拓对照》

智永草书《千字文帖拓对照》智永,陈、隋间僧人,名法极,姓王,会稽人,善书法,尤工草书。

为王羲之七世孙,王羲之第五子王徽之之后。

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人称'永禅师'。

常居永欣寺书阁,临池学书。

闭门习书三十年。

初从萧子云学书法,后以先祖王羲之为宗,在永欣寺书阁上潜心研习了30年。

智永妙传家法,精力过人,隋唐间工书者鲜不临学。

年百岁乃终。

智果、辨才、虞世南均智永书法高足。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说他学钟繇《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著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纸背者'。

他所写的《千字文》清何绍基说:'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以喻之'。

我们细读他的墨迹《千字文》,看得出他用笔上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含蓄而有韵律的意趣。

董、何之说可谓精确、具体、恰当。

智永继承了祖辈学书锲而不舍的精神,有'退笔成冢'之说。

传说智永居永欣寺三十载,每日深居简出,专心习字。

他准备了数个一石多的簏子,笔头写秃了就换下来丢进簏子里。

日积月累,竟积攒下十大簏子。

他在门前挖了一个深坑,将这些笔头掩埋其中,上砌坟冢,名之曰'退笔冢'。

唐张怀瓘《书断》说智永'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气调下于欧、虞,精熟于羊、薄'。

宋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宋米芾《海岳名言》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俱备。

'宋人编的《宣和书谱》说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明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明解缙《春雨杂述》谓:'自羲、献而下,世无善书者,惟智永能寤寐家法。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说智永'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智永真书千字文写法分析(一)

智永真书千字文写法分析(一)

22□周侃《真草千字文》(局部)隋·智永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一、概述南朝梁武帝将王羲之墨迹视为至宝,命大臣殷铁石从王羲之作品中拓出一千个不同的字,以赐八王临习。

殷虽拓出千余字,但互不连属,武帝令周兴嗣编成四字韵文,遂成千字文。

梁史载:“自是《铜表铭》《栅塘碣》《北伐檄》《次韵王羲之书字》,并使兴嗣为文;每奏,高祖辄称善,加赐金帛。

”周兴嗣(469-521),字思纂,博学善属文,武帝时拜安成王国侍郎,官终给事中。

编《次韵王羲之书千字》,一夕之间须发皆白,《梁书》四九卷有传。

《千字文》四字一句,前后押韵、条理分明、脉络清晰,内容涉及自然、社会、历史、教育、伦理等,大致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从天地自然的变化引出人类时代的变迁;第二部分讲述人的道德修养标准和原则;第三部分讲述国家政治与上层社会;第四部分描述民间恬淡的田园生活。

《千字文》语言洗练,通顺可诵,颇具文采,是我国古代经典的童蒙读物,后经智永抄写八百余本分布江南各地,加速其流传推广的进程,并成为书法学习的范本。

智永草书师承《十七帖》,通篇字字独立,笔笔不苟;楷书取法魏晋,具有行书笔意。

后人多以“精熟”二字评其书。

智永学书30载,写成八百余本《千字文》,技艺可谓纯熟之至。

董其昌赞曰:“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回向,沉着收束。

所谓当其下笔欲透过纸背者。

唐以后此法渐澌尽矣。

”米芾亦评其书“秀润圆劲,八面俱备”。

智永真草《千字文》笔法专范王羲之,精严而不拘谨,结构端庄而不板滞,笔势极具流动感,对后世影响极大,是古代书法史上经典名作之一。

现传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有墨迹、刻本两种。

墨迹分写本和临本。

写本原为日本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

册装,分正草两体,计有202行,每行10字,首两行“周兴嗣”等有损不能辨,后缺草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23书“家给千兵”四字。

书中不避唐帝讳,又有数字与唐以来传本不同。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智永《真草千字文》
作者:石怀佐
来源:《七彩语文·写字与书法》2017年第07期
晚上小五跑来问妈妈:“我能不能听个故事,再去睡觉?”
妈妈说:“好啊,那就给你讲…退笔成冢(zhǒng,坟墓的意思)‟的故事。

古时候有一个智永和尚,练字非常用功,数十年如一日地勤加练习。

每天起床就认真临摹王羲之的书法,坚持了几十年,从没有间断过。

因为他每天都勤奋练字,毛笔就很容易秃掉,他就把秃掉的毛笔头收集起来。

日子久了,秃掉的毛笔头越来越多,居然装了满满好几大缸。

后来,这个和尚就在寺院禅房的窗前挖了一个大坑,把秃笔头全都埋到了土里,做成了退笔冢。

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妈妈说:“能啊,就是《真草千字文》,明天让爸爸教你。


智永,陈、隋年间著名书法家,他是王羲之的第五子王徽之的后代,是王羲之第七世孙。

他曾在永兴寺朝夕临摹王羲之《兰亭序》,尽得王氏家法。

他的作品《真草千字文》相传书写了八百多本,分散到浙东的寺庙。

他的书法影响深远,甚至远播日本,直到现在依然是书法临
习的典范。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的代表作,现在流传下来的有石刻和墨迹两类,其中墨迹最佳者当属日本私人藏本。

石刻本当属故宫博物院所藏宋拓关中本为佳。

智永书法代表了隋代温文尔雅的一面,它直接继承并总结了“二王”草书与楷书,也因此确立了它的范本地位。

后世对智永书
法评价很高,苏轼评曰:“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

”。

二玄社本智永千字文

二玄社本智永千字文

二玄社本智永千字文
智永和尚,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善书,书有家法。

杨守敬在墨迹本真草千字文说:永师为右军嫡嗣,渊源有自。

永师书寓变化于谨严,山阴门庭于斯不远。

世传永师喜书千字文,传世凡八百本。

传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两本。

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苟,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千年最佳:智永《千字文》赏析

千年最佳:智永《千字文》赏析

千年最佳:智永《千字文》赏析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版本很多,达八百多本,其实,传世的智永《真草千字文》共有两本。

一为唐代传入日本的墨迹本,一为保存于陕西省西安碑林的北宋董薛嗣昌石刻本。

此卷早在唐代已随归化之僧、遣唐之使流传到东邻日本,对日本书道产生深远影响。

其余在中国本土者,南宋之后,俱成劫灰。

只有保存于西安碑林的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薛嗣昌石刻本。

虽说“颇极精工,无复遗恨”,可称善本,但和墨迹相比较,锋芒、使转含混多了。

智永墨迹版被书法界评誉为最佳版本!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智永《千字文》高清墨迹版!张怀瓘《书断》云:“智永远祖逸少,历纪专精,摄齐升堂,真草惟命,夷途退辔,大海安流。

微尚有道(张芝)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气调下于欧、虞,精熟过于羊、薄。

”米芾云:“僧智永书,虽气骨清健,大小相杂,如十四五贵褊性,方循绳墨,忽越规矩。

”苏轼《东坡题跋》云:“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如观陶彭泽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识其奇趣。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云:“永师仿钟元常《宣示表》,每用笔必曲折其笔,宛转智永真书千字文两种(53张)回向,沉着收束,所谓当其下笔欲透过纸背者,唐以后此法渐澌尽矣。

”明解缙《春雨杂述》谓:“自义、献而下,世无善书者。

惟智永能寤寐家法,书学中兴,至唐而盛。

”清代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曾说:“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清代冯班《钝吟书要》则说:“今日刻本《黄庭》(王羲之小楷《黄庭经》)多不是,但惜不见原本,字画俯仰处甚遒,翻之多失,与永师《千文》看方得。

”都穆《寓意篇》评其字谓:“《智永真草千字文》真,气韵飞坮,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

”我们只提供服务,至臻至善至诚!。

智永《千字文》详尽学习攻略!不收藏就太可惜了

智永《千字文》详尽学习攻略!不收藏就太可惜了

智永《千字文》详尽学习攻略!不收藏就太可惜了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

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

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

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

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

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智永真书千字文解析

智永真书千字文解析

智永真书千字文解析
摘要:
一、智永简介及书法成就
二、智永《真书千字文》的特点
三、解析《智永真书千字文》的技法
四、如何学习和运用智永的书法技巧
正文:
【提纲】
一、智永简介及书法成就
智永,一名法极,俗姓王,会稽(浙江绍兴)人,王羲之第七代孙。

他善书法,工真、草书。

在湖州水欣寺阁闭门临书30年,临写真草《千字文》八百余本。

因为书法成就卓越,被称为“永禅师”。

二、智永《真书千字文》的特点
《真书千字文》是智永的代表作,采用真草二体。

作品用笔飘逸流美,映带较多具行书意趣。

其书法作品在当时就享有盛名,被称为“铁门限”。

三、解析《智永真书千字文》的技法
《智永真书千字文》的用笔脉络清晰,提按转折明显。

研读范字,作者用笔之态犹在眼前。

此贴也是由楷入行的良好范本。

四、如何学习和运用智永的书法技巧
学习智永的书法,可以先从临摹《智永真书千字文》开始,仔细研究其用笔、结构、章法等。

在掌握基本技巧后,可以尝试进行创作,将智永的书法风
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

同时,可以参加相关书法课程或请教书法专家,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通过以上解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智永的书法成就及其《真书千字文》的特点。

学习智永的书法,不仅能够提升我们的书法技巧,还能让我们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黑底白字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黑底白字

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黑底白字一、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简介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书法作品之一,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艺著称于世。

此书法作品采用黑底白字的形式,极富视觉冲击力,给人以深刻的视觉印象。

该作品的创作者是著名书法家隋智永真草。

二、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历史渊源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其创作年代约在隋唐时期。

早在唐代,这一作品就已备受赞誉,成为了当时书法界的经典之作。

而后宋代书法家更是对其进行了改造和创新,形成了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独特形式。

三、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艺术特点1. 雄浑大气:这幅作品的整体风格极为雄浑大气,笔势奔放,气魄宏伟,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 线条流畅: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线条处理十分流畅,尤其是草书的运笔,颇有一种奔逸飘逸之感。

3. 结构严谨:字体的结构严谨,笔画流畅自然,整体呈现出一种非常和谐的美感。

4. 黑底白字:作品采用黑底白字的形式,利用了对比效果,更加突出了书法的魅力。

四、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文化价值1. 书法瑰宝:此作品堪称我国书法瑰宝,不仅体现了古代书法家的精湛技艺,也承载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沉淀和积淀。

2. 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卓越的技艺为后人所称道,对我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宝贵遗产: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作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重要遗产,值得被珍惜和传承。

五、结语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价值成为了我国书法艺术的一大宝藏,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信在后人的传承和发展下,这一瑰宝会继续为世人所喜爱和传颂。

六、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影响1. 对后人的启发: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的艺术手法和创新对后人的书法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许多后来的书法家从中汲取灵感,尝试新的艺术手法,对书法艺术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创新。

2. 对古代文化的传承:宋拓隋智永真草千字文作为古代艺术的杰作,对古代文化的传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智永《千字文》详尽学习攻略

智永《千字文》详尽学习攻略

智永《千字文》详尽学习攻略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

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

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

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

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

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隋唐)智永---墨本真草千字文

(隋唐)智永---墨本真草千字文

(隋唐)智永---墨本真草千字文僧智永,本姓王,名法极,陈、隋间会稽人。

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善琏镇,就曾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

在这里,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

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

日子久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

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

后人讲“退笔成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终于写得抵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国著名的书法家。

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皮把它裹起来。

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叫──铁门限。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茍,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

直到如今,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的范本。

《真草千字文》,真草二体,是智永传世代表作,也是我国书法史上的留传千古名迹。

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

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

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真草千字文》,北宋时宣和内府仅存七卷,南宋至今唯有一卷。

流传下来的《真草千字文》墨迹只断烂了开首两行,其他都尚称完好;至于缺的部分,也已根据关中本补全。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

隋智永真草千字文篇一: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指导智永《真草千字文》临习指导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

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

相传40年不下楼,书《干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

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右图为作品局部)妩媚俊佻,今人疑为唐人摹本。

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人手。

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干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每当捌面对—本新帖时,应掌握—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理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智永书法《真草千字文》墨迹本欣赏

智永书法《真草千字文》墨迹本欣赏

智永书法《真草千字文》墨迹本欣赏
《真草千字文》是智永晚年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容,用真,草两体写成四言文章,便于初学者诵读,识字。

这类文章古代即有,而以南朝梁武帝命周兴嗣所撰千字文流传最广,名人书写而传世者很多。

从书史发展来看,智永《真草千字文》卷的规范作用超过了传为东汉蔡邕书《熹平石经》的影响。

《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茍,其草书则各字分立,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其书温润秀劲兼而有之。

宋米芾《海岳名言》评曰:“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

又如苏轼所评:“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此书代表了隋代南书的温雅之风,继承并总结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立了它的范本作用。

传智永曾写千字文八百本,散於世间,江东诸寺各施一本。

现传世的有墨迹、刻本两种。

墨迹本为日本所藏,纸本,册装。

计二百零二行、每行十字,原为谷铁臣旧藏,后归小川为次郎。

后有杨守敬、内藤湖南所写两跋,论者认为墨迹本为智永真迹,也有人疑为唐人临本。

故宫博物院藏拓本。

下面这张智永书法图片为《真草千字文》墨迹本,供君欣赏。

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

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

智永和尚的真草千字文释智永,俗姓王,乃王羲之之七世孙,出家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为僧,名法极,善书法,尤工草书。

人称“永禅师”。

宋代《宣和书谱》介绍说:释智永,会稽人也,晋右将军王羲之之裔,学书以羲之为师法,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

初励志书札,起楼于所居之侧,因自誓曰:书不成不下此楼。

后果大进,为一时推重,而求其书者缣素牒纸堆案盈几,先后积压,尘为之生。

又戸外之屦常满,宾客造请,门阈穿穴,以铁固其限,故人号曰铁门限。

所用笔,退即投大甕中,岁久辄貯数瓮,自为铭以瘞之。

当是时,诗人有以“笔塜”对“墨池”者。

尝作《心成颂》,以示字法,又作《真草千文》传于世,学者率模仿焉。

今御府所藏二十有三:草书:《常侍帖》《参军帖》《故旧帖》《至通法师帖》《春雨帖》《千文七》《临王羲之言帖》;真草:《月仪》《月仪献岁帖》《千文七》《小字千文》释智永是一位承前启后的大书法家,他上承魏晋南北朝尚韵之余绪,下开唐五代尚法之先河。

智永书法流传甚广,其《真草千字文》一直流传至今。

《真草千字文》采用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这是智永的创造,既便于学书者释读草字,又能让人同时欣赏他两种体裁的书法,可谓一举两得。

调阳。

雲腾致雨,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玉出崐岗。

剑号巨阙,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菜重芥薑。

海醎河淡,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遐迩壹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树,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祸因恶积,福缘善庆。

尺璧非宝,寸阴是竞。

资父事君,曰严与敬。

孝当竭力,忠则尽命。

临深履薄,夙兴温清。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智永草书《千字文》最好教程,事半功倍

智永草书《千字文》最好教程,事半功倍

智永草书《千字文》最好教程,事半功倍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智永,生卒年不详。

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

相传40年不下楼,书《千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

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

唐张怀《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

”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妩媚俊挑,今人疑为唐人摹本。

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

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入手。

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二、用笔概要清河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千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

”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

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

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2、行笔。

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

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

”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

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

”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

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三、临写准备每当我们面对一本新帖时,应掌握一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里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

智永千字文逐字讲解

智永千字文逐字讲解

智永千字文逐字讲解
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作品,这篇逐字讲解将从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对智永的《真草千字文》进行解析。

首先,智永的《真草千字文》在笔法上有其独特之处。

他的用笔沉着、痛快,深得“永”字的精髓。

其点画出入之迹,皆宛转流利,顿挫而多姿。

特别是草书部分,规矩森严而毫无拘束之势,转折处圆润和缓,流走自如,给人一种流畅、圆润、婉转的感觉。

其次,智永在结构处理上也很有特色。

他特别强调“变”与“恒”的关系,既要在变化中求得统一,又要在统一中寻求变化。

在具体字形上,他善于运用欹侧、揖让、呼应等手法,使得每个字都显得生动活泼,各具姿态。

同时,整体上又形成了和谐统一的效果。

最后,智永在章法上也颇具匠心。

整篇作品行距、字距都安排得恰到好处,既有宽绰的空间感,又不显得过于松散。

同时,他善于运用不同的线条和点画来调节节奏和气息,使得整篇作品充满了韵律感。

总的来说,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书法作品,它不仅在笔法、结构、章法等方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且对于我们了解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智永《真草千字文》原大长卷

智永《真草千字文》原大长卷
同时其字体很符合现在的审美标准,雅俗共赏。对于初学者而言,易于入手,书写性极强,是临帖的不二之选。
《真草千字文》原大高清宣纸细节实拍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智永用笔“精熟过人”,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方能临出其中味道。
智永何许人也?陈隋时代的书法家、佛家大师。本名王法极,字智永,是书圣王羲之七世孙,可谓出身名门之后,书香世家。
智永的书法代表了隋唐书法的主流许多书法家都在其影响下闻名于世其中智果辨才虞世南出自他的师门之下而唐宋诸家也颇受其影响可谓福泽于后世风流而永传
智永《真草千字文》原大长卷
据传智永为写《千字文》,3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心无旁骛,甚至建楼专供练字。所谓“书不成,不下此楼”,可见其为书而痴而狂的精神。如果现代人练习书法有智永十分之一的专诚,又何愁练不好字。
然而智永真正扬名于世,靠的更多是他的一手《千字文》。智永的书法真迹有《真草千字文》、《楷书千字文》、《归田赋》等,其中以《真草千字文》最佳,传所书有八百本之多,流传至今,可见有二,弥足珍贵。
《真草千字文》六米安薛氏云:“智永妙传家法,为隋唐间学书者宗匠”。作为一代书法宗师,智永的书法以弘扬祖上的书法为己任,故其书法多传家法,以祖上“二王”为精神楷模,传承王氏书法的正脉血统。 智永的书法代表了隋唐书法的主流,许多书法家都在其影响下闻名于世,其中智果、辨才、虞世南出自他的师门之下,而唐宋诸家也颇受其影响,可谓福泽于后世,风流而永传。 智永笔力纵横,真草兼备,绰有祖风,《真草千字文》法度谨严,一笔不苟,开盛唐之风气先河;其草书则各字分立,骨气深稳,运笔精熟,飘逸之中犹存古意。如果说二王的书法是飘逸高古的,那么智永之书在古意之外,更多了温雅之风。其草书继承了“二王”正草两体的结体、草法,从体法上确认了它的范本之用,对于后世学书者而言,有“法”可循。启功先生十分推崇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曾言“非独智永面目于斯可睹,即以研求六朝隋唐书艺递嬗之迹,眼目不受枣石遮障者,舍此又将奚求乎?”《真草千字文》的墨迹本虽因年代久远,剥蚀严重。但其字迹、线条、笔触清晰,几乎完整地保存了智永书写的真实状态,仿佛笔笔从空中落,从空中住,气韵飞坮,秀润圆劲,高古而不失典雅。

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所书《真草千字文》,被称为“天下法书第一”!

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所书《真草千字文》,被称为“天下法书第一”!

王羲之七世孙智永所书《真草千字文》,被称为“天下法书第一”!论及中国书法史上比较出名的书法家,智永算是比较出名的。

作为“二王”一脉的传承者,智永作为王羲之的后代,对其祖辈书法的潜心研究和发扬光大作出了非常大的贡献。

智永和尚智永和尚(生卒年不详),南朝、隋朝人,本名王法极,字智永,会稽山阴人,书圣王羲之七世孙,第五子王徽之后代,号“永禅师”。

智永从小就对对乃祖王羲之、王献之的书法极为钦佩,一度决心使家门书法万古流芳。

为了练习书法,毛笔用秃了不知多少支,他练坏的毛笔积了好几瓮。

后来他把这些毛笔集中埋在一个地方,自撰铭词以葬之,时称“退笔冢”。

经过不懈的努力,智永的书法大有进步,并且名气也越来越大,求其真迹者数不胜数,登门求教的也极多,以至他户外之屦常满,连门槛也踩坏了,智永只好用铁皮来加固门槛,时人称之为“铁门槛”。

“退笔冢”与“铁门槛”成为书坛佳话,与汉张芝洗笔洗硕的“池水尽墨”交相辉映,同为千古美谈。

不得不说,智永真的很聪明,在那个没有高科技的年代,智永为了宣传自家书法也是下足了苦功夫,他在精心研究了王羲之的书法之后,亲自撰写《千字文》,一写就写了800帖,写完之后就送给各大寺庙、各位有缘人,然后让他们通过学习他自己的书法来为王羲之的书法“做推广”,堪比现代的发宣传单打广告。

这样的直接效果就是,魏晋南北朝之后的隋唐一代开始有意识地注意到“二王”书法,尤其是唐太宗,临去世前都不忘嘱咐儿子以《兰亭序》陪葬。

智永对后世书法影响不仅仅在于宣传上,他还自创“永字八法”,为后代楷书立下典范。

所临《真草千字文》影响远及日本,即使是现在依然是书法学习的经典教材。

其《真草千字文》采用以楷书对释草书的方式,既便于学书者释读草字,又能让人同时欣赏他两种体裁的书法,可谓一举两得。

智永所书的《千字文》中的草书,笔法虽完全得益于王羲之,承袭了草字法规。

但此帖每格一字,每字独立,写起来循规蹈矩,不似王羲之与张颠的笔墨飞舞、字字相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横的变化
汉字中的横画最多,因此其形态、体势的变化也颇多。深谙于此的智永在用笔上更是多变,下面拈出几例说明。下图中“土”字两横并列,上横前重后轻,取仰势而放之,下横前轻后重,取俯势而收之,对比鲜明。而下左图中“任”字右部的三横,上仰、中平、下俯,长短各异,变化自然和谐。又下图中“声”字中的横画,自上至下依次减细,且各横之间均有笔势上的照应,至末横处理成提画的走势。临写中,对横画较多的字,应多观察分析,找出共性,举—反三。
在临写智永真草《千字文》之前,笔者以为要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1.把握字形,确定临字的大小
此帖字径大多不过2厘米,结构方正稳健,气息畅达。由于这是智永书写的一本普及性书法字帖,因此它并不追求险绝多变的体势,而是注意结字的稳健、匀称,力求符合大众的审美观,以便于人们欣赏、学习。我们在临习时,要抓住本帖的这一要旨,把握住字形特点,资料《智永《真草千字文》。初习时可悬腕书写,字形基本与原字相当为宜;待有一定基础后亦可悬肘书写,略放大字形。
三、临写准备
每当捌面对—本新帖时,应掌握—些临帖常识,充分做好临帖前期的工具准备与心理调解,切不可“笔不论柔与硬,腕不论低与高”。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每—本字帖所处的时代(当时的书风、用笔、用纸、作者的取法等)、书写的背景(作品书写年代及作者书写时的年龄、心境等)、相关的评论等方面的资料,以便于我们较好地理解原帖、走近原帖,达至事半功倍的临写效果。
其三如下图中“具”字长横,尖锋入纸后迅速挺直右行,前轻后重,刚直有力。此横有劲健流动之势。
2.短横
短横在此帖中的形态颇多,或笔锋上行,取俯势,如下图中“老”字上横;或笔锋下顿,取俯势,如下图中“杯”字右部之横;或尖锋入纸,求劲利,如下图中“情”字右部的横;或切笔向右上提锋,求果断,如下图中“求”字的横;或平直坚挺,求沉实,如下图中“耳”字的上横;或婉曲多姿,求妍媚,如下图中“且”字的下横。
2.行笔。关于行笔,今人多有忽视。清包世臣《艺舟双楫》中言:“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包世臣这段话言明了行笔与起、收笔同样重要。
智永《千字文》的行笔丰厚遒劲、骨力洞达。临写时要求能裹住笔锋,手腕沉稳且轻虚,以达到力实气空的线条效果。
3.收笔。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中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此帖中的收笔多蕴藉丰润,笔去而势未尽。临习时,要有一种静穆的心态,注意收笔的蓄势,处理好收与放的关系。
一、智永与其真草《千字文》
智永,生卒年不详,智永《真草千字文。南朝陈、隋间人,名法极,晋王羲之七世孙,山阴(今浙江绍兴)永欣寺僧,世称“永禅师”。相传40年不下楼,书《干字文》八百余本,分送浙东各寺。退笔头置大笔簏中,簏受一石余,五簏皆满。唐张怀瓘《书断》评其书:“微尚有道之风,半得右军之肉,兼能诸体,于草最优。”北宋苏轼《东坡题跋》言:“永禅师书,骨气深稳,体兼众妙,精能之至,返造疏淡。” 智永真草《千字文》墨迹本(右图为作品局部)妩媚俊佻,今人疑为唐人摹本。然墨本较之刻本更易直观显现古人笔法,故为习书首选范本。何况智永书法“精熟过人,惜无奇态矣”(李嗣真《书后评》),这一点无疑对初入书道者更是大有裨益,可较快地人手。我们这次系列讲座选用的是智永真草《千字文》的墨迹影印本。
2.对笔、纸、墨的选择
此帖真书介于中楷与小楷之间,可视为小楷。小楷在结字上要“舒展开疏,间可跑马”,因此对临写者指、腕的要求甚高,执笔要紧,运腕要活。总体而言,临习真、草二体,可如虞世南《笔髓论》中言:“真—(距笔头—寸)、行二、萆三,指实掌虚。”
小楷落笔及草书的折转引带全仗笔尖部位运行,所以动作要爽洁、清劲、准确,宜用弹性较强的纯狼毫书写。
(一)横的写法
1.长横
作为—字的主画,长横起着稳定字势、调节节奏的作用,应写得生动得势。此帖中的长横一般有三种形态:
其一如下图中“举”字长横,书写时笔管略向左下方倾侧,笔锋落纸后向左下方切笔,而后抵住右行,至收笔时将笔稍抵提起回锋。此横寓凌厉遒劲之势。 其二如下图中“妾”字长横,笔行至中段稍提,收笔向右下稍顿而成。此横呈轻灵婉转之态。
在用纸上,由于所临字较小,线条纤细,点画间留白较少,因此不宜在渗化严重的生宣上书写。平日临帖可用毛边纸,创作可选用七成熟的宣纸,如色宣、仿古宣、瓦当宣等。
在用墨上,同样应防止渗化,切忌为追求墨色变化而兑水书写。(下图为宋拓智永真其笔法绚烂多姿,富于变化。我们在临习前应先认真读帖,留意帖中相同点画的不同写法,找出规律。
二、用笔概要
清何绍基《东洲草堂金石跋》中日:“智永《干文》,笔笔从空中落,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之。”分析此帖用笔,诚如何所言,无论起、行、收笔均力实气空,笔势浑穆。
1.起笔。智永《千字文》的起笔多空中作势,尖锋翻笔入纸,但并非直落直行,而是在笔锋落纸的一刹那有一个轻微的切笔动作,而后不露痕迹地行笔。这种起笔法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需要深厚的手上功夫,初习者必须经过较长时间的训练才能稳住笔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