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第二稿)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
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
理工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高校辅导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的作用探究
大陆桥视野・2016年第2期 150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首先要从教育这个源头抓起”。
在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创新更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重要的基石。
科技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是学生自身发展和高等教育的需要。
这些足以说明当代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此外,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高等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学生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有序开展。
同时,学生管理工作对学生的方方面面起到教育引导作用。
可以说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开展以及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
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意义(一)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属于校园文化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大学生中较高层次的校园文化活动。
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是一种重要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创新教育、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和平台。
(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促进高校学风建设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以良好的学习成绩、知识水平为保证。
科技创新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使学生善于思考,增强主观能动性,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习惯,从根本上促进学风的建设。
(三)学生管理工作是大学生创新能力提高的枢纽学生管理工作正是学校各部门和学生沟通的桥梁和纽带,重视辅导员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中的作用,充分利用辅导员和学生的密切接触的特点,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有效开展。
及时发现问题,为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保障作用。
二、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现状(一)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学术氛围不浓目前大学生开展的科技创新活动主要是围绕“课余文化”活动来开展,不能引起老师和学生的足够重视。
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在大学生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活动的比重也较小。
另外,学生社团组织中针对科技创新方面的讲座和论坛非常少见,不能发挥学生组织在科创活动中的作用。
大连工业概况
大连工业大学概况大连工业大学创建于1958年,原隶属于国家轻工业部,1998年转制为中央与地方共建、辽宁省管理为主的体制。
2007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由大连轻工业学院更名为大连工业大学。
近年来,学校遵循学科为本、质量为上、创新为先、特色为重的办学理念,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成为以工为主,以轻工、食品、纺织和艺术设计为特色,工、理、文、管、经五大学科相结合的多科性大学。
学校现有3个校区,总占地面积1055.8亩,总建筑面积46.5万平方米,是一座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的现代化高等学府。
学校实施人才工程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历较高、素质良好的教师队伍。
有专任教师800余人,教师队伍中双聘中科院院士1名、工程院院士2名,有教授、副教授300余人。
目前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16000余人,研究生956人,留学生53人。
学校现设有化工与材料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纺织轻工学院、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艺术设计学院、服装学院、管理与社会科学学院、外国语学院、研究生学院、职业技术学院、爱丁堡国际航空服务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学院和体育教学部、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等2个教学部。
大连工业大学艺术与信息工程学院为学校设置的独立学院。
学校设有本科专业(方向)48个、高职专科专业(方向)18个,其中轻化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艺术设计和工业设计等4个专业为国家直接管理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服装工艺技术和电脑艺术设计专业为省级示范专业;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被列为辽宁省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试点专业。
2006年,服装设计与工程、艺术设计两个专业同时被评为A+级专业,进入全国相同专业前5%领先行列。
学校197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1986年成为硕士学位授权单位。
现有纺织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三个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美术学、设计艺术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设计及理论、材料物理与化学、材料学、材料加工工程、化工过程机械、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应用化学、纺织工程、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纺织化学与染整工程、服装设计与工程、制浆造纸工程、制糖工程、发酵工程、皮革化学与工程、环境工程、食品科学、粮食、油脂及植物蛋白工程、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企业管理28个二级硕士学位授权学科。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十二五”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申请书学校名称:大连工业大学学校主管部门:辽宁省教育厅中心名称:服装设计与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负责人:潘力·学校治理部门电话:04申报日期:2021年4月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教司制1.中心概况一、主要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以“教育创新、特色鲜明、资源共享、校企双赢”为理念,在四个共享、三个结合、四个特性的原则指导下,以建设校内实验教学中心基地为基础和保障、以构建企业内部实践教学基地为补充,以工作室集群式专业实践基地建设为桥梁和窗口,采用多种形式的校企合作,集教学、科研、社会实践、创新活动、企业人才培养、毕业生就业为一体的生态多赢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
1.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开放式生态实践教学体系,实现了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生长性、动态平衡性和交互共享性。
强调实践与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内外部生态圈有机互动,推动专业内部各方向之间、各不同学科相关专业之间、与校外相关产业之间、与国际之间的相互开放渗透、优势资源互补共享,使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主要教学方法和教学成果(续)2.突破了传统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模式,实现了各专业学科与企业之间的教师、设备、信息、成果“四个共享”,显著提高实践教学的效能。
校内实现了辽宁省清洁化纺织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数字化服装设计与工程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纺织清洁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功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工程中心、辽宁省纺织工程高校重点实验室、辽宁省纺织行业技术开发中心等全面共享;校外实现了中心与创意产业孵化基地、辽宁省实践基地等校企对接平台以及各类合作企业的共享。
“三个结合”为特色的校企双赢实践教学模式,推进教学与科研的互动。
即把企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和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相结合、把学校的教学实践环节和企业对学生的考核环节有机结合、把学校优势和企业优势有机结合,显著提高了企业主动参与学校教育的能动性,有效地改善了实践教学环境,明显地提升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实现了教学和科研的双突破。
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
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模式研究作者:董姝妍,孙晓程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13期董姝妍,孙晓程(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辽宁大连116034)摘要:培养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为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效,构建了基于综合能力提升的“政产学研”协同培养模式。
这一协同培养模式主要包括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协同培养的过程系统、协同培养质量评价系统四个模块紧密合作的“循环上升体系”。
该体系通过协同培养的文化系统和过程系统的互动,实现“政产学研”多元化目标,最终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创新型人才;协同培养;“政产学研”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3-0084-02基金项目:大连工业大学2014年度教学成果奖培育立项;项目编号:201460作者简介:董姝妍(1978-),女,山东东平人,大连工业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企业组织研究。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一章总则第五条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十二五”期间辽宁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改革与质量提高工程的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战略主题,以提高本科教学质量为核心,以强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为关键,着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改革体制机制,着力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了一个历史高度。
为完成这一战略目标,协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协同培养可以实现多元化培养方式的有机交融,理论与实践的高度契合,社会需求和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
因此本文从综合能力提升的视角,探讨借由“政产学研”的协同方式来培养创新型人才。
一、基本概念界定人才培养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基本职能,也是大学之于社会的主要意义所在。
新工科建设指南
新工科建设指南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深刻变革,工程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机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抓住机遇,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我国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制定了《新工科建设指南》(以下简称《指南》)。
《指南》旨在引导高等工程教育主动适应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发展需要,培养造就一大批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为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指南》的发布,标志着我国工程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新工科建设不仅是工程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造强国战略、网络强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等实施的必然要求。
因此,深入理解和把握《指南》的精神实质,对于推动工程教育的创新发展,培养高素质工程科技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我们将对《指南》的主要内容进行详细解读,包括新工科建设的背景、目标、原则、重点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
我们还将结合国内外工程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践经验,探讨如何在新工科建设中实现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的创新,以推动我国工程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
二、新工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与要求新工科建设旨在培养适应未来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的新型人才,其核心内容与要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工科建设要求深化工程教育改革。
这包括优化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的培养,推动工程教育与产业发展的深度融合。
通过改革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新工科人才。
新工科建设需要构建多元化、创新性的工程教育体系。
这包括完善学科交叉融合机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打造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工程教育平台。
同时,要鼓励和支持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展工程教育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形成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工程教育新模式。
第三,新工科建设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一、团队定位科研创新团队的定位是关键。
大连工业大学作为一所知名高校,我们的团队要有明确的定位,那就是立足国内,面向国际,以创新为核心,培养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研人才。
1.确立研究方向:结合学校优势和行业发展趋势,选择具有发展潜力的研究领域,如新材料、智能制造、绿色环保等。
2.明确团队目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我国产业升级。
二、团队架构一个合理的团队架构是团队高效运作的保障。
1.核心团队:由学科带头人、科研骨干和研究生组成,负责科研项目的研发和实施。
2.辅助团队:由实验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组成,为科研团队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3.外部协作团队: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共享资源,共同开展科研攻关。
三、人才培养人才培养是团队建设的核心。
1.选拔优秀人才:通过选拔、招聘、培养等途径,吸引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优秀人才。
2.培训与提升: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提高团队成员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
3.职业发展:为团队成员提供职业发展机会,如晋升、职称评定等。
四、科研项目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是团队运作的关键环节。
1.项目选题:紧密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选择具有市场前景的科研项目。
2.项目申报:积极争取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资金支持。
3.项目实施:明确项目目标、任务分工和时间节点,确保项目进度和质量。
4.成果转化: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助力产业升级。
五、团队文化建设团队文化是团队凝聚力的源泉。
1.价值观:倡导创新、协作、共享的团队价值观,营造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
2.团队活动:定期组织团队活动,增强团队凝聚力。
3.沟通交流:鼓励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交流,分享经验,共同进步。
六、团队评估与激励团队评估与激励是团队建设的重要手段。
1.评估体系:建立科学合理的团队评估体系,对团队的工作绩效进行量化考核。
2.激励机制:设立团队奖励基金,对取得突出成绩的团队成员给予奖励。
大连工业大学 “网信协理员”高效解决网络运维难题
网络用户数 / 人 20000 15000 10000 5000
2015
2016
2017
(1)校园网用户数量
2018 统计年度 / 年
新型“网信协理员”运行模式是基于
传统网络维护模式,经多年经验总结,改
850
进升级形成,其最大的特点就是把重复、
800
繁冗的信息咨询性“报修电话”消弭于无
图 6 协理员团队试运营数据
迫在眉睫的问题。 2018 年,学校开始按照上述体系系统
培养网信协理员。图 6 显示了 2015~2018 年度具体的电话报修次数和校园网用户受 惠层面。2015~2017 年沿用老式网信中心 学生团队维护模式时,报修数量较大;而 随着网络用户数量的增加,2018 年采用 了新型协理员模式参与运维后,报修数量 下降。可见,随着协理员团队日趋稳定并
处理报修过程中,受理报修的老师任 务繁重,记录故障的“保修单”不仅要记 录故障现象,还要把判断问题的解决步骤 简要记录,待学生团队成员空闲的时候上 门处理,主要处理事项多为电脑故障、上 网账号报错、网线故障、墙上端口问题以 及交换机故障等。
2. 存在问题与阻力 传统模式下的电话报修和上门维护两 种网络维护方法,存在不少问题。首先, 容易受到运维条件的影响,导致受理电话 报修时咨询信息传达不够准确;其次,团 队成员精力数量有限,处理报修效率低下, 前期培训耗时长,到其业务能力大幅提升 时,大多已进入考研或就业关键期,技术
以大连工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以下 简称“网信中心”)为例,网信中心面向 全校 20000 多名教师员工和本硕博学生设 有 23000 多个信息点。作为校园必要的综 合性运维体系,每年教学时段受理报修电 话 800 余次,月均报修量近百,校园网络 整体规划分工简略,技术人员有限,用户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辽宁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7.01.03•【字号】辽政发〔2016〕93号•【施行日期】2017.01.0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其他规定正文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辽政发〔2016〕93号各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各直属机构:现将《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辽宁省人民政府2017年1月3日辽宁省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64号)精神,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一步提升高等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强省目标,现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和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彰显特色、打造一流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支撑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宗旨,以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新一轮振兴为导向,遵循教育规律,分类推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加快走进世界一流,大幅提升辽宁高等教育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高等教育强省提供坚强保证。
(二)基本原则。
坚持建设一流。
全面促进高等学校内涵发展,瞄准世界一流,聚焦全国一流,整合优质资源,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打造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力、居于国内外领先地位的学科群。
坚持服务振兴。
围绕创新驱动、开放驱动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立足辽宁高端装备制造和沿海区位等优势,面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重点建设一批对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重要支撑的高校和学科,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强基础、拓空间、增动能的作用。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作者:李一辰孙玲王雅楠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8期摘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针对科学研究、学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
本文针对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以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纵深发展展开研究,建议协同创新中心突破机制体制壁垒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创新共同体以保证其能长期稳定的运行,推进高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伙伴关系;创新共同体一、“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介绍“2011计划”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该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1]明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原则及重要任务,并对通过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充分给予中心在机制体制改革、人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优先权、自主权。
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38家,覆盖 14 个省份,且基本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京(9)、苏(5)、沪(4)、湘(3)、浙(3)5 省(直辖市)占据 24 席,川、鄂、闽、津、陕各占 2 席,辽、豫、黑、皖各占 1 席。
[2]根据重大需求划分,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涵盖量子物理、司法文明、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民共建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创新综合体,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功能部门整合,将支持政策、科研实力和生产工厂一体化。
在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实力上,都是高度匹配,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基于创新团队建设视角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
第7卷第2期Vol.7No.22016年4月CHUANGXIN YU CHUANGYE JIAOYU Apr.2016基于创新团队建设视角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探析——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王冰,唐立丹,齐锦刚,刘伟东,刘亮(辽宁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辽宁锦州,121001)[摘要]创新能力、合作意识是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如何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简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建设与发展,以辽宁工业大学“先进材料”大学生创新团队为例,讲述大学生创新团队的运行模式、管理方法和评价激励机制等,为材料类专业及相关工科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进行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创新团队;创新能力;团队建设[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6)02−0029−02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中国经济和科技的竞争力,取决于我们人才的数量和结构,更取决于人才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1]。
中国要成为一个创新大国首先必须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要成为一个人才大国和人才强国,则必须成为一个教育大国和教育强国。
同时,现代社会科技迅猛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单兵作战”的工作方式已不适应社会需求,“团队协作”正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团队合力所展现出的强大威力和魅力正感染着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2]。
因此,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强化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特别是加强具备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的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是其适应我国经济、科学发展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然要求。
一、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与发展大学生创新团队建设的探索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马戈利特创设了“本科研究机会计划”(UROP),鼓励支持达到一定条件的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学研究项目,这应该是“大学生创新团队”最早的雏形。
大连工业大学教师发展中心
市人民政府科技成果奖励委员会评审专家;市人民政府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等
职;辽宁省委“新世纪中青年哲学社会科学百名人才培养工程”。
正高级 副高级
中级
其它
博士
硕士
学士
其它
总人数
平均 年龄
示范中心教师基
本情况
人数
22
2
6
2
9 14 9
占总人 数比例
68.7
6.3
18.7 6.3 28.1 43.8 28.1
辽宁省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单位 申报评审材料
大连工业大学 二○一三年六月
目录
一、高等学校省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申报书 二、支撑材料
1. 关于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和干部任职的通知 2. 规章制度 2-1 大连工业大学教学督导制度 2-2 大连工业大学院级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价实施方案 2-3 大连工业大学教师教学评价优秀奖评选办法 2-4 各教学环节质量标准 2-5 大连工业大学学生评教制度 2-6 大连工业大学教研工作量化考核办法 2-7 大连工业大学教学名师奖评选及管理办法 2-8 大连工业大学教师进企业从事工程实践管理办法(试行) 2-9 大连工业大学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任教暂行规定
专职
12 杨 菲 31 硕士 初级 讲课大赛、教学名师评选、名师观摩 专职
13 刘发盛 41 硕士 中级 教师评价、学生评教
专职
14 游 春 31 硕士 初级 教学环节质量监控
专职
15 任文东 49 博士 教授 承担培训、评估、咨询工作
兼职
16 任 戬 57 硕士 教授 承担培训、评估、咨询工作
兼职
聘请大连理工大学著名管理学专家侯铁珊、渤海大学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 人单凤儒,省青年教师讲课大赛一等奖获得者辽宁师范大学郑艳、大连理工大学 王博来我校做示范观摩课,每次观摩课参加的校内教师均超过 200 人。参加观摩 后,教师需要撰写“教学观摩心得体会”,并提交给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大连工业大学校级研究所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
大连工业大学校级研究所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和加强我校校级研究所的建设和运行管理,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校级研究所是学校科技创新及转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组织高水平的科学研究的平台,是聚集和培养优秀人才、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第三条校级研究所是依托重点学科或优势学科群,整合各方面资源高起点构建;在相应学术领域中有坚实的工作基础、特色和业绩;具有相关支撑学科、技术的系统集成条件,有利于推动学科交叉,可以为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条校级研究所是学科建设的重点,依托院系应将其列入重点建设和发展的范畴。
第五条校级研究所的根本任务是为了构建科研平台,形成学术团队,实现资源共享,提高科研水平,有力支撑学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建成高层次的科技研发、孵化、转化平台。
第二章校级研究所建设指导思想第六条建设校级研究所,要紧紧围绕学校“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把重点放在有广泛前景,对增强学校办学实力和扩大学校社会影响有重大作用的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及人文社科等学科上。
第七条校级研究所建设与重点实验室建设、特色专业建设相辅相成。
建设校级研究所,既要依托现有学科专业在学术上、人才资源上和设备条件上的优势,又要能推进相关学科的进一步发展,提升我校科技创新和研究成果转化的能力。
为学校建设更多硕士点、博士点、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以及进行高水平、高层次科研工作创造条件。
第八条建设校级研究所,应从学校实际出发,择优支重,分批建设。
第三章校级研究所建设目标第九条校级研究所建设目标是形成高等学校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工程化研究验证环境,对科技成果具有技术经济分析和工程评估的能力;拥有一支一流的技术创新、开发与系统集成队伍;具有不断创新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推动行业的技术进步;成为与相关企业保持长期实质性技术合作,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企业升级,增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技术依托。
第十条组织建设一批校级研究所,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和实验条件,以技术创新为核心,以科技研发和技术转移为手段,持续不断地为社会提供研究成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研究并提出行业技术标准、规范;促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促进高等学校重点学科及新兴交叉专业建设与发展;为行业和相关领域的发展提供信息和咨询服务;开展高水平的国内外科技合作与交流,使之最终成为具有省内先进实验条件和管理水平,能在本学科研究中独有建树,出高水平成果的研究基地。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在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大连工业大学尤其是机械学院的实践经验,从多层面分析了现在本科生科创培养模式的成果与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方法。
通过构建综合能力培养新模式,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等方式,将科研创新成果对接社会需求,与企业之间构建更深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科研;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1.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不仅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目标,更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与创业活动,尤其是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促进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和提高就业优势都有极大的帮助。
对高校而言,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不仅能营造浓厚的科研和创新氛围,培养大量的预备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更能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为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注入活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
在社会层面,高校促进本科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学研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1.现有问题在良好的顶层设计及政策支持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迭代已经越发成熟,但在基层教学工作实践中,还是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学校层面,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简单陈旧、创新氛围淡薄、教学指导师资有限、研究经费不足、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减少、社会实践条件不满足等问题。
(2)在教师层面,传统的双创课程大多是管理学院、工创中心的教师来承担,同时也引入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前者理论水平虽高,但说服力不足;后者有案例和人设支撑,但教学经验欠缺。
关于辽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思考
一、引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在发展新赛道、在发展新动能中不断塑造新优势。
创新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坚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是党中央对科技创新的重要部署。
面对百年未有之变局,面对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辽宁要依托新材料、精细化工、智能制造芯片制造装备等领域的创新基础和产业优势,加快科技创新联合体建设,通过重构技术创新的组织模式,进一步激发创新潜能,把辽宁的担当和作为体现在关键技术攻关上,体现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
二、辽宁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基础和条件(一)产业实力雄厚辽宁省工业门类齐全,在国民经济行业的41个工业大类中拥有40个,207个中类中拥有197个,666个小类中拥有500余个。
装备制造业体系完整、底蕴雄厚,在国家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显著的科研攻关能力和技术工人储备优势,飞机及发动机、机器人、数控机床、大型船舶和成套装备的研发设计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是国家装备制造业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之一;原油加工能力约1.3亿吨/年,占全国总量的15%,烯烃、芳烃原料供应能力居全国前列;重组后的辽宁省粗钢产能位居国内第二、世界第三,成为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中关于辽宁构建科技创新联合体的思考◎包建〔内容提要〕辽宁省是工业大科教大省,工业门类完整性居全国领先水平,综合科技创新水平居东北首位,产业基础扎实、创新优势明显,两院院士数量、院所数量、国家级创新平台数量均居东北第一、全国前列,在共和国工业史上创造了1000多个第一。
近年来,随着辽宁省产业转型振兴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关键技术、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受制于人的问题日益显现,严重影响了数控机床、机器人等传统装备制造业的优质发展,也影响了集成电路装备等新轨道的培育。
辽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亟须依托产业主导产业链条上下游创新资源和能力的优化整合,打造科技创新联合体,围绕重点优势领域开展协同创新,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教育部关于部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部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教育部•【公布日期】2008.02.01•【文号】教技函[2008]13号•【施行日期】2008.02.01•【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教育部关于部分立项建设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的通知(教技函[2008]13号)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部属有关高等学校:依据《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我部组织专家组对已满建设期的部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及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进行了验收。
根据专家验收意见,经研究,我部同意“机器感知与智能(北京大学)”等16个实验室和教育部含油气盆地构造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名单见附件1)以及“三维信息获取与应用(首都师范大学)”等27个省部共建实验室(名单见附件2)通过验收,正式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名义开放运行。
同时,在经过专家论证的基础上,我部对其中3个实验室的名称进行了调整(名单见附件3)。
希望各有关高校继续通过“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力度,努力为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条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创新环境。
各实验室要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方针,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前沿,加强原始性创新和竞争前高技术研究;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加强创新团队建设,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实验室创新能力和水平。
对尚未聘任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的重点实验室,请共建单位和依托单位根据《暂行办法》的有关规定,采取多种方式从国内外优秀的科学家中公开招聘重点实验室主任,并进行严格评审。
招聘工作结束后由教育部直属高校或地方高等学校上级主管部门向我部推荐重点实验室主任和学术委员会主任候选人,推荐同时请附重点实验室主任招聘工作报告(招聘过程、依托单位推荐意见)、实验室主任及学术委员会主任候选人简历。
助力发展,探索无限——记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实验室开辟了若干具有引领性的研 究方向,是我国计算力学及工程科学计算 领域的旗帜性单位。科研成果曾先后4次 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其中基于辛 几何的弹性力学新体系开创了计算力学研 究的全新方向;结构优化多项基础研究工 作被权威学者评价为“引发了整个拓扑优 化领域(研究)”以及对相关领域的“里 程碑式”贡献。近年来,实验室有关基于 移动可变形组件的结构拓扑优化新框架等 方面的成果开辟了全新的研究方向,被评 价为“可以极大减少计算困难”“开创性 贡献”。这些工作受到国内外学术界持续 关注,吸引了众多学者开展后继研究, 相关工作2019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 奖。实验室人员还多次应邀在世界计算力 学大会等重要学术会议上作大会/半大会 报告。近年来,实验室在计算力学顶级期 刊发文量排名世界第4位,若干代表性论 文被引次数位居相应期刊前列,还获得 了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二等奖各1 项)、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 等奖3项)等多项重要科技奖励。实验室
实验室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1)计 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的理论和方法; 2)结构优化设计的现代理论和计算方 法;3)大规模计算工程软件系统研究开 发和应用;4)复杂环境下重大工程和工 业装备结构的试验、分析与评价。
实验室拥有力学一级国家重点学科, 工程力学、固体力学、船舶与海洋结构物 设计制造3个二级国家重点学科,以及力 学、船舶与海洋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 站。建有“计算力学与工程科学计算”和 “结构优化”2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 新研究群体;“结构优化的理论、方法及 应用”教育部创新团队;“结构强度与轻 量化设计”和“结构耦合分析与设计”2 个国防科工局国防科技创新团队。目前 有固定人员92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3 人、韩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 科学基金获得者1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
以科技创新锻造辽宁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海洋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海洋事业发展,2023年9月7日主持召开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特别强调要发展海洋经济。
作为东北地区唯一的沿海省份,辽宁责无旁贷、首当其冲。
发展海洋经济,既要用好资源禀赋、区位优势等基础条件,更要用好科技创新这个最关键变量,在加快海洋科技与产业协同发展上下功夫。
为此,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锻长板和补短板相结合的指示要求,准确把握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优势,全面分析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短板和弱项,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为实现辽宁海洋经济发展新突破提供科技支撑。
一、辽宁海洋科技创新基础和优势根据《国家海洋创新指数报告2021》,在11个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中,辽宁区域海洋创新指数排名第6位,具备良好基础和发展优势。
在涉海高校院所方面:拥有大连理工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大连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等12个机构。
在海洋重大创新平台方面:拥有海岸和近海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创新平台,海洋食品加工与安全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水路交通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刚刚获批重组。
建设有海洋食品科学、海水淡化、海洋生物等3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现代渔业、极地海洋等23个省级专以科技创新锻造辽宁海洋经济增长新引擎◎杨晓惠1王天蛟2〔内容提要〕海洋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空间,是孕育新产业、引领新增长的重要领域,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
本文首先分析了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基础和优势,然后指出辽宁存在海洋创新方面的科教优势并没有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的问题,最后从顶层设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提出辽宁海洋科技创新的思路和举措。
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试行)-大连工业大学管理学院
大连工业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管理办法(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增强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学校开展以“学生为主体、兴趣为驱动、创新创业为导向”的大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硕士生)创新创业活动(简称“大创活动”)。
大创活动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培养方案。
第二条大创活动的目的是引导我校教师不断更新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进一步强化创新创业实践教学环节,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吸引和鼓励广大大学生积极参加课内外的创新创业活动,获得创新创业能力,为创新创业型人才提供成长环境。
第二章组织与责任第三条为推动大创活动高效有序开展,改革原有的管理模式,以“齐抓统管”的方式,统筹各部门对大创活动“齐抓分管”的状态,学校成立由主管副校长为组长,教务处、宣传部(新闻中心)、团委、科学技术处(产业办)、学生工作部(处)(武装部)、招生就业处、人事处、国有资产管理处、财务处、网络信息中心、实验仪器中心、研究生学院、教学单位等多部门(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校大创活动的宏观指导和部门协调。
第四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
委员由有一定学术声望、治学严谨、教学和科研工作经验丰富、热心大创活动的教师组成。
委员会承担大创活动项目的评定、审核和指导,对大创活动的重要政策和措施提出意见和建议。
第五条大学生创新创业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
办公室负责学校大创活动的日常管理和协助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工作。
第六条各学院要将大创活动纳入学院的教学和管理范畴,成立大创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大创活动的组织与管理工作,包括:建立健全院级大创活动管理制度及运行机制、组织实施各级各类大创活动、建设创新创业基地、认定与记载学生创新创业学分、审核与上报教师创新创业工作量及奖励、营造创新创业氛围等。
各教学单位要选择有责任心、有能力、热心于大创活动的教师或行政干部担任组长,组长为校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的增补委员,是所在学院与校大创办公室的联系人。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通知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
名单的通知
文章属性
•【制定机关】教育部
•【公布日期】2013.11.07
•【文号】教技函[2013]59号
•【施行日期】2013.11.07
•【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
•【时效性】现行有效
•【主题分类】高等教育
正文
教育部关于公布2013年度“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的
通知
(教技函[2013]59号)
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有关部门教育(人事)司(局),解放军总政治部干部部,部属有关高等学校:经有关高校、教育主管部门推荐,专家通讯评审和会议答辩评审,并经公示,2013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团队已经确定,现予以公布(名单见附件),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入选创新团队资助期限为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资助经费自然科学领域300万元,哲学社会科学领域150万元。
“985工程”高校所属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所在高校“985工程”建设经费支持,非“985工程”高校所属团队的资助经费由教育部和所在单位按照1:1比例共同支持。
二、有关高校应按照我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支持办法》(教人〔2004〕4号)的规定,做好创新团队后续管理工作,于2014年6
月前组织创新团队建设论证,并提交建议论证报告,资助期满及时组织结题验收。
三、有关高校要把团队建设与学科建设、平台建设紧密结合,积极为团队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条件保障,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附件:2013年度教育部“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入选名单
教育部
2013年11月7日附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连工业大学科研创新团队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提高我校科研水平,紧密围绕国家和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确定的重点发展领域、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以及学校重点发展的学科方向和研究领域,实现科技工作又好又快发展,学校决定实施科研创新团队(以下简称团队)建设。
根据学科建设方向以及人才队伍基本状况,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订本方案。
一、建设目标
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学科人才,培养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的学术领军人物和科研骨干,保持学科研究方向和学术队伍可持续发展;挖掘潜力,整合资源,提高团队承担重大科研项目和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多学科交叉与融合,培育新的学科和科技增长点;打造科技平台,稳步推进博士点立项(支撑)学科和一级硕士点学科建设;倡导优良的学术风气,自觉抵制学术不端行为,促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周期
团队建设周期暂定为三年。
三、组建条件
1.团队负责人应具备正高级职称(45岁以下的负责人须具有博士学位),且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团队管理能力,已形成较明确的研究方向。
2.团队应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不少于3人)。
团队成员的职称和年龄结构合理。
各成员应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果。
3.团队原则上以博士立项建设(支撑)学科、一级硕士点学科、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研究所、基地等)为依托。
4.团队分为理工类团队、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和艺术类团队,具体的组建条件如下。
理工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10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3篇以上或授权发明专利3项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检索收录论文)或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1项或出版学术专著1部;
③团队成员平均年龄不得超过45周岁。
其中,团队负责人年龄一般不超过58周岁(男)或53周岁(女),二级教授不受此年龄限制,40周岁以下中青年教师的比例原则上不低于50%。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3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以上或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艺术类团队:
①近五年实际到位经费为人均5万元(含)以上;
②近五年有三大检索收录论文2篇以上或艺术作品在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4幅以上或在省级以上展览及大赛上获得二等奖1项;
③团队成员年龄结构同理工类团队。
四、申报和审批程序
1.学校原则上每三年组织一次团队的申报工作(新引进的人才可随时申报团队)。
在申报时间内,由拟组建团队负责人向所在学院递交《团队组建申请书》,学院审核并择优推荐上报。
同一成员,不得同时申请参加两个或以上的团队。
2.科技处进行资格初审,符合申报基本条件的,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需要邀请校外专家)评审,并经校长办公会审议通过后进行公示。
公示如无异议,公布获批团队名单,并签订团队建设任务书。
五、建设任务
1.通过团队建设,在多个学科逐渐形成具有明确研究方向并具有可持续发展前景的若干团队,产生一批具有代表性、能够体现学校科研特色与方向的重要科研成果(论文、专利、获奖等),承担一批国家、省、部级各类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创新人才。
2.具体指标如下所示。
理工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科研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CI、EI检索收录在2篇(含)以上(1项授权发明专利相当于1篇收录论文);
人文社科(含管理)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5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3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1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获省部级二等以上科技成果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管理世界》、《经济研究》上人均发表论文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上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艺术类团队:
①三年建设期内,人年均实际到位经费为10万元(含)以上,其中,团队承担的项目中,必须包括纵向项目2项(含)以上或国家级项目1项(含)以上或项目负责人纵横向累计进款100万元以上或团队横向项目累计经费500万以上;
②三年建设期内,国家级展览及大赛上获奖1项(含)以上或人均发表论文被SSCI、EI 检索收录在1篇(含)以上或在CSSCI/CSCD来源期刊核心版(或扩展版)所列刊物人均发表论文2篇(含)以上。
六、管理与经费资助
1.团队负责人由学校聘任,并签订聘任合同。
团队成员由团队负责人自行聘任。
团队成员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团队负责人如不能完成和履行合同职责,可向学校提出申请解除其聘任合同,并在聘期内不得申请或加入新团队。
2.团队在年度工作完成后,须向科技处提交《团队建设年度进展报告》,并接受学校组织的年度评估和检查。
对完成情况不佳的团队,要提出警告,并限期整改。
3.考核合格的团队奖励人年均1.2万。
七、其他
1.只有围绕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并以团队成员集体署名(不少于3人)合作完成的科研成果,方可认定为团队取得的成果。
2.省级以上展览及比赛获奖以学校认定为准。
项目(课题)、论文、专利、专著、获奖等成果应以大连工业大学为第一完成单位。
3.具有讲师及以下职称的年轻教师作为团队成员可不计入考核指标,同时也不参与奖励分
配,具体人员由团队负责人提出名单;入选团队的成员在申报各级各类项目时给予优先考虑。
4.近五年指2006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1日;第一个建设期内指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
5.本方案由科学技术处负责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