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校企合作 创新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求为导 向,以工程技术为主线 ,以人才 培养模式 改革 为抓手 ,以高水平指导教 师 队伍 为支撑 ,通过校企优势互补 、双 向嵌入 ,共 同构建 “ 开放型 、多层次 、 工程化创新 实践教育体系” ;坚持长期 性 、稳定性 、先进 性原则 ,完善基地条 件 ,拓展基地 功能 ,强化基地对人才培 参考文献 : 【 1 】刘彩 茹,宋景华 ,徐 永赞 . 浅谈地 方
6 0 %,2 0 0 0年分别 为 2 % 、6 0 5 %、1 5 %。
教师资源是培养应用 型人 才的首要 资源。要想提高学生 的素质 ,首 先提高
的就是教师的素质 。现在很 多老师上课
5 0年来美国专业人员所 占比例没有变化 , 而 面向职业 性岗位技能型人才所 占比例
从2 % 上升到 6 0 5 %。这说明应 用型人才 培养是一种发展趋势。【 】
用型人才 ,并 发挥应用科研优势 ,将科
学技术转化为 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


国内外人才 培养现状
后 毕业 就进入用人单位工作 。 这样一来 , 学 校解决 了就业率 的问题 ,用人 单位也
得 到了 自己需要 的人才 。【 3 3 . 双师型教师的培养
据 美国劳工部公布 的资料 显示 ,美 国专业 性人才 、技能性 、非技能性就业 人 员结 构 :1 9 5 0年分 别 为 2 0 %、2 %、 0
本 科 高校 应 用型人 才培 养及其 体 系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构建 [ J ] . 科技情报 开发 与经济,2 0 1 0
( 4).
革 的主要动力 ,技术革新 、拥有 自主知
识 产权 成为提升企业乃至 国家竞 争力的 必 要手段。争取政府在资 金方 面 、办公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创新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模式

开展校企合作办学 创新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模式

2 3 6・
价 值 工 程
开展 校企合作 办学 创新应用数学人才培养模 式
De v e l o p me n t o f Un i V e r s i t y — e n t e r p r i s e Co o p e r a t i o n i n Ru n n i n g S c h o o l s a n d I n n o v a t i o n o f Ap p l i e d Ma t h e ma t i c s Pe r s o n n e l Tr a i n i n g Mo d e
以及 如 何 把 已知 的数 学 规 律 应 用于 现 实 问题 的 解 决 , 其 主 建 设 ” 等 方 面 不 断 深化 与相 关产 业 经 济 的 接 轨 , “ 以就 业 为 要功 能 是 使 学 习者 能 应 用 基 本 的 数 学 理 论 与 方法 解 决 生 导 向 、 以 职 业 能力 的 培养 为 本 位 ” 的办 学 特 点 正 在 逐 步 形 活 或 生 产 实 践 中 的有 关实 际 问题 。 美 国前 几 年 职 业 排 行 榜 成, 校企合作正在 由“ 握手型” 向实质性 的“ 紧 密合作 型” 纵 的2 5 0种 职 业 中 , 数学家( 指 各 行业 中 从 事 数 学 建 模 、 仿 真 深发 展 。 针 对应 用 数 学专 业 的 现状 , 高校 应 努力 突 破 学校 本 等 应 用 的数 学 家 ) 名列第五位 , 前 四位 分 别 是 网 站 经 理 、 保 位 办 学 模 式 ,由面 向学 科 的应 用数 学专 业 改为 面 向社 会 的 险精 算 师 、 电脑 系统 分析 师 、 软件工程师 , 他 们 也 都 需 要 有 应用 数 学 行业 , 与 企业 联 合培 养 合 格人 才 , 提 高 学 生 的职 业 很强的数学背景。 数学在 当代诸多领域 中的特殊地位都起 能力 , 这才是创新应用数学人 才培养模式的必由之路。 着 重 要 的作 用 , 发展 数学科 学, 有 利 于 推 进 我 国 科 学 研 究 3 探索高校应用数学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和 技 术 发展 , 保 障 我 国各 个重 要 领 域 发 展 的需 要 。 3 . 1依 托 高 校 的地 方 特 色 及 高 校 本 身 内 部 的 强 势 专 为 了适 应 社 会 发展 的 需要 , 清华、 北大、 复 旦 和 交 大 等 业 , 走 高校 内部 数 学 + 强势专业联合培养道路 , 实 现应 用 数 高校 率 先 设 置 了 自 己的特 色应 用 数 学 高 校 专 业 , 很 多 本科 学 专 业 的特 色定 位 , 走 多 模 式 化 的人 才培 养 道 路。 有 特 色 院校 为 了扩 大 自 己的招 生 规 模 , 纷纷 效 仿 设 置 应 用 数 学专 才有质 量, 才能满足社会与个体 需要。如 “ 应用数学+ 金 融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企业适用人才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培养企业适用人才

271理论研究0 引言 职业教育的产生源于产业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必须以满足企业岗位需求为目标,突出行业属性,强调专业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素养的综合培养,因此,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本质要求,也是提升办学质量、为社会培养合格人才的一种重要途径。

在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求校企双方协同创新,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

目前,大多数的校企合作还是停留在浅层次上,企业深入人才培养的热情不高。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校企合作的政策还不完善。

尽管国家对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制定了相应的指导方针及原则,但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法规和实施规则,对校企双方在实施校企合作中的责、权、利没有明确的表达,使得职业教育相关政策法规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缺乏约束力和驱动力。

二是校企深度合作的有效模式尚未形成。

校企合作还没有变成来自学校和企业自身内在发展的一种动力需要,因此,大多数的校企合作是短期的、不规范的、靠感情和人脉关系来维系的低层次的合作,尚未形成统一协调的、自愿的整体行动。

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合作模式和机制,无法协调好企业、受教育者和院校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此基础上的合作只存在于表面。

三是职业院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水平达不到企业的用人要求。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职业教育虽然已经脱离了传统的封闭办学模式,广泛进行企业岗位工作内容及用人需求的调研,但由于无法深入企业的人才开发体系,因此,不能完全掌握企业的人才标准,无法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的对接,不能完成课程体系与企业人才职业标准的融合,培养出来的毕业生自然不能满足企业的严格要求。

2015年7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其中明确指出“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原则,企业要发挥重要的办学主体地位,参与人才培养得全过程。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

校企合作模式有哪些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提升学校办学质量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始建于1958年,其前身是吉林市第一机械厂技工学校。

建校之初,学校就确立了以培养机械类技能人才为重点的办学目标,办学几十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支持下,学校秉承“厚德博技,勤业进取”的校训精神,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有效途径和办法,全面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了规模与质量、规模与效益的同步和谐发展,大大提升了学校办学质量,使学校发展进入最佳时期。

一、转变办学理念,探索全新的办学模式技工教育如何有效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永恒课题,也是办学模式改革的根本宗旨,为此,学校始终坚持技工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方针,适时转变办学观念,及时调整办学发展思路。

1.树立开放式办学的理念技工教育是就业教育,其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模式等层面都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这一特点客观上要求技工教育必须面向企业和社会,对企业和社会开放,只有实施开放办学,才能实现技能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技工教育的快速发展。

为此,我校从20世纪90年代起,积极顺应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趋势,积极转变办学理念,树立开放式办学理念,实现了由封闭办学向面向企业社会办学的转变,为深化办学模式改革,探索校企合作办学模式奠定了思想理念基础。

2.树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观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内涵之一是技工院校要开展满足劳动力市场需要的教育培训活动。

由于劳动力市场需求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技术发展趋势等而变化的,因此职业教育与培训必须对此做出正确判断和反应,用短期、中期和长期以及动态教育与培训,分别满足劳动力市场不同时期的人才需求。

简而言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就是以企业用工需求为风向标,使技工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层面与企业零距离接触,使技工教育最大的满足企业需要,企业需要什么样的技能人才,就培养什么样的技能人才,确保技工教育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订单培养”合作模式——基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校企合作的分析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订单培养”合作模式——基于武汉商业服务学院校企合作的分析

为代表, 这些班级 明确培养 目 。按照五 标 备全部 由上海中锐教育集团负责投入购置。该汽车 汉荷 田班“ 实训 中心集“ 先进性 、 实用性 、 可操作性” 为一体 , 为 星级酒 店行 业 的标准 和校企 双 方共 同制定 的人 才 培 学生提供贴近真实工作环境的教学实训场地 。 养方案进行教育教学和实训实习 ,温州王朝酒店 由 以 “ 企业方聘请行业专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及 荷兰朱 氏企业投资 ,锦江国际酒店管理有限公司旗 与学院合作共同进行专业教师师资培训 、实践进修 下的涉外酒店 ,荷 田酒店是武汉市的一所五星级酒 等” 形式实现师资队伍共建。至 2 1 年汽车专业新 00 引进 了 6 名专任教师,同时企业聘请了 6 位行业专 家作为学校兼职教师。师资队伍逐渐完善。 由企业人员与专业教师合作共 同制定课程教学 大纲 、 制理 论及 实训 教材 , 编 实现 课程建 设 共建 。 目
6 6.
高 教 实 践
业 服 务学 院 出场 地 , 建筑 面 积 5 5 方 米 , 用 汽 29平 采 车 “s 店前 店后 场式 功能结 构 。汽 车实训 中心 的设 4”
培 养模 式
李 平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 订单培养” 合作模式

循 岗导 教 的订 单 培养模 式 以“ 温州 王朝 班 ”“ 、武
第 2 卷第 5 5 期 21 0 1年 1 O月
武汉商业服务学 院学报
J OURNAL OF W UHAN COMMERCI ERVI AL S CE COL LEGE
Vn . 5 No 5 I2 . Oco e 2 1l tb r 0
校企深度融合创新“ 订单培养” 合作模式※
分析 , 以求具有科学性、 特色性、 创新性的校企合作新模式, 促进教学改革不断深化 , 增强高等职业教育活力、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论文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论文

创新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我校为本地方和本区域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融合度。

更新教育观念,依托企业行业优势,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建立校企深度合作、紧密结合、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合作机制,最终达到校企“双赢”的目的。

目前,较典型的、值得中职院校借鉴和思考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实践模式主要有“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工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模式、“2+l”人才培养模式等。

一、对国内外常见几种典型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识1.普遍注重对学生实践和技能的培养;2.课程设置和培养方案由学校和合作企业共同协商制定,更加注重学科的专业性和实践性;3.建立起学校与社会更为密切的联系;4.师资力量注重与企业的合作、聘任有专业技能的企业人员从事实践教学;5.学生除了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之外,还掌握了实际的生产技术或工作本领,培养出来的学生缩短了企业的培训时间,可直接参与生产;6.注重对应岗位技术要求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并与就业上岗相挂钩。

二、立足实际,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1.立足本地并积极拓展外地寻求联合办学企业,根据我校专业综合实力,将继续主动了解本地区和区域内各大企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积极主动地与企事业单位沟通协商,使学生入学就直接学习用人企业所需的岗位知识和技能,达成供需共识,签订半年至三年的订单培养协议书;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学校负责招生,根据企业用工要求,与企业共同组织实施教学,对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学生毕业并取得相应的职业技能证书后接收学生进入企业就业。

近几年,学校与北京现代汽车集团、天津长城汽车、上海船厂等企业合作,部分学生进入到各大汽修厂和4s店工作。

2.目前我校多数学生为“2+1”培养模式,通过前两年(1-4学期)在校学习,培养学生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职业基本素质;第5学期,根据企业需求工种和用工条件,在校外实习实训基地进行教学实习和实训,在企业实践教师指导下实现轮岗实操培训,熟悉企业一线相应岗位的实际操作标准与要求,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做到与工作岗位“零距离”对接,为顶岗实习奠定坚实基础;第6学期进行顶岗实习,拟定就业岗位,以“准员工”身份进行顶岗实习工作,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完成毕业设计,为将来的就业铺设道路。

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加强校企合作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完成 自己的历史使命 , Biblioteka 高职院校正在研究探索适合 自己专业
特点 的办学模式 , 走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之路 , 深化教学 改革 , 提升专业建设内涵。
1 .校 企合 作 的 内涵
由此可见 , 发达 国家 经济 建设 、 社会 发展 的成 就与职业教
育的贡献有着 密不 可分的联系。 这些 国家职业教育发展 的历史
4 . 基 于校 企合 作 的教 学模 式 加 快课 程 改革 步 伐 2
德 国“ 双元制” 职业教育模式是受 培训 者以学徒身份在企
业 接 受 职 业 技 能 培 训 , 间 大 约 占总 学 时 的三 分 之 二 , 时 以便 更
好地掌握“ 怎样做” 的问题 ; 另外有 三分之一时间在职业学校接 受理论知识传授 , 白“ 明 为什么” 么做的问题 ; 这 这是一种将企
技术与市场
第 l卷第 1期20 年 6 2 09
寓 砸 巍
加 强 校 企 合 作 推 进 人 才 培 养模 式创 新
周忠旺
江 苏 财 经 职 业 技 术 学 院机 电 工 程 系 江 苏 淮 安 230 203
摘 要 : 企合 作 是 职 业 教 育 发展 的 必 由之 路 , 校 是培 养 高技 能 人 才 的 重要 途径 。 过 采 用 多种 形 式 的 合 作 方 式 , 通 保证 校 企合 作 的深 层 次 开展 ; 强 校 企 合作 , 进 课 程 改 革 , 加 促 推进 人 才 培 养模 式 创 新 。 关键词 : 企合作 校 订 单 式培 养 岗位 化课 程 课 程 改革 人 才培 养模 式
人才培养模式 , 强调工作经验 的重要性 , 它是源 自理论 的实践 , 再用实践指 导理论 的学习 , 学生明白“ 需要 学什么 , 么学 , 怎 为 何学” 的问题 , 学习 目的明确 , 以“ 所 三明治课程” 的学生就更具 有竞争力。澳大利亚的“ A E 模式更把企业 的培训资源直接 T F” 纳入 国家 的职业教育 体系 , 根据分工不同 , 业与学校分别承 企 担不 同层次的职业教育任务 , 与学校教育一起构建职业教育体 系, 奠定 国民教育的基础 。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冠名班”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冠名班”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冠名班”培养模式创新性研究摘要:校企合作“冠名班”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形式,通常是企业为学校提供资金支持,学校以企业名称命名班级名称,以提高企业知名度,同时也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就业机会。

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群校企合作“冠名班”的现状和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并针对性提出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建议。

关键词:校企合作;冠名班;培养模式;创新研究校企合作“冠名班”是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的一种形式,通常采用“订单式”培养模式,即根据企业的需求和标准,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实践技能的培养,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而随着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促进产教融合校企‘双元’育人。

坚持知行合一、工学结合,推动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习实训。

”此“方案”的印发,为职业人才的培养指明了方向,也为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强、更新的要求。

云浮市中等专业学校一直响应这个“方案”,和地方厂商合作成立了“鹏聚班”和“犇匠班”,引入社会力量进行专业人才的培养,合作内容逐渐趋向全面,涵盖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员工培训、学生就业等多个方面。

经过数年的研究、探讨、实践,我校逐渐有了一定的校企合作职业人才培养的经验,也收获了成果。

但目前为止,“冠名班”仍旧有很多方面亟待提升。

一、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冠名班”存在的问题1区域间校企合作“冠名班”资源配置不平衡。

广东珠三角企业众多,人才缺口巨大,企业需要向职业院校寻求稳定输出的人才,一旦职业院校需要类似的校企合作机会,必然会形成多家企业相互竞争局面,使得当地职业院校在选择企业的时候可以“择优录用”,这些学校在“冠名班”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更大的主动权。

而坐落于经济相对比较落后的粤北地区的云浮,企业数量和人才需求远不如珠三角地区,而常年作为珠三角劳动力输出地区,一般企业看不到校企合作带来的红利,对开展校企合作“冠名班”人才培养没有足够的主观能动性,所以学校在成立“冠名班”之初,所获得的企业数量和企业质量是相对“贫乏”的。

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潍坊科技学院

优化人才培养环境 创新校企合作模式——潍坊科技学院

大差异 。 由于学 校和企 业有 各 自的运
训基 地产生 自我 的造 血功能 ,使实 训 设备发挥最大 的功能 。
2 .推 进校 企 合 作 的 外 延 与 “ 师 双 型 ” 教 师 内 涵 建 设 同 步 进 行 ,提 升 学 校 校 企 合 作 可 持 续 发 展 能 力 的 核 心 需
的不相 适应 。学 校 各院系把 学生送 到
实 习基 地 ,基地 不是 安排在 一些技 术
含量 低的 岗位就是 外 出跑 业务 ,其结 果在学 生 的印象里 造成所学 的专业 知 识没有用 ,再加上实 习中碰到 的挫 折 , 给学生 心理 期望值 打击很 大 ,为其 日
技术 开发 与服 务 、技 能培 训与鉴 定等 四位 于一 体。通过基 地合 建 ,推 进工 学结合 人才 培养模 式改革 ,推进 工作 过程 导向课程体系改革 ,推进 “ 双师 ” 结构教学 团队建设 。
1 浅 层 次 的 合 作 方 式 与 现 实 追 求 .
教师 的培养 、应 用技术 的研 究开 发甚 至产 品 的合 作 生产等 层面 ,这样 才能 使 高等 职 业 教 育得 到持 续 健 康 发 展。 具体一下 几个方面 展开 工作 :
1 .优 化 整 合 现 有 专 业 实 -l 实 习 i ̄ J .n l
求。学校 当前 面临 着资 源整合 和规模 拓展 的基本 现状 ,但 同时也必 须强 化 人才培养质量 的提升 , 特别是 “ 双师型 ” 教 师 的培养 和学校 校企 合作 的外延建
设 与 发展 。对 此 必须 是 “ 手抓 ,两 两 手都 要硬 ” ,核 心抓 手就是要推进校企
比如 : 企业 作为 经济 体 ,认 为校企 合
场地设施及技术人 员的利用、 双师型 ” “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创新
】 ( ) _ . 【 】 ) ‘ 】k ) _ . 【 】H > ●【 】H 】. _ ( > ●【 】. _ ( > _ . 【】 <

高职 院校校 企合 作 人才培 养模 式 的优 势
目前 社 会 比 较 缺 乏 的 是 那 些 能 够 将 科 技 成 果 及 时 转 化
为物质 产 品和 现实生 产 、 服 务 的技术 型人才 。高等 职业 院校 培养 的就 是技 术 、 生产 、 管理、 服 务等 领域第 一线 的技术 应 用 型人 才 , 以 职业 能力 、 操 作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培养为核心 。
国务 院前 总理 温 家宝 到江苏 省考 察工 作 , 在 考察 常 州市 高等 职业 教育 园 时 , 温家 宝 强 调 : 要 把 教 育 与 经 济社 会 发 展 紧密结 合 起来 , 把 人才 培养 与就 业紧 密结合 起 来 。高 等 职业 教育 作为 我 国高等 教育 的重 要组 成部 分 , 大力 发展 高 职教 育 是推 动我 国经 济社 会 快 速发 展 的必 然 要 求 。高 等 职业 院校 的 目标就 是培 养符 合 社会 需 求 的 高等 技 术 应 用 型人 才 和 高 技 能 人才 , 是 企业 高 技 能人 才 的主 要 来 源 。因 此 , 必 须 加 快 人 才 培养 模式 的改 革 和创新 , 以提高 高等 职业 教育 人 才培 养 质量 , 使 毕业 生适 应企 业 的需要 。


的具 体情 况 , 开 展个性 化 的指 导 和训 练 , 建 立实 践 教 学 的长 效 化机 制 。 为 确保 实践 教 学 效 果 , 学 校 要 加 强 实 践 教 学 工 作 的质 量 监控 和宏 观 管 理 , 完 善 实践 教学 管 理体 系 , 健 全 学生 实 验

关于建议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建议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

关于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教高…2010‟8号),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办学的体制机制,提高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充分发挥学院办学优势,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以互惠共赢为基础,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推动校企合作取得实效,结合学院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进一步明确校企合作的意义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有着特殊的人才培养规律。

引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和实践要素,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高职类型特色创新的抓手,创新办学体制,把学校办成开放的管理平台,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办学的基本模式,是满足企业对高技能人才需求的重要途径。

加强校企合作,有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有利于促使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深化教学改革;有利于高职院校紧密结合岗位、职业和行业的要求,进行准确的办学定位,因地制宜地为社会培养所需要的紧缺人才;有利于实现校企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和共同发展。

二、明确目标,进一步理清校企合作的思路(一)校企合作的基本原则:积极合作、主动服务;互利多赢、共同发展;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因地制宜、注重实效;理论研究、实践创新。

(二)校企合作的近期目标:到2013年,创新“四方四层多边”的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搭建“政府主导、学校主体、行业指导、企业参与”四方共建的办学平台。

构建多形式、开放式的办学格局,完善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构建科学规范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评价机制,解决企业参与教学、兼职教师聘任、教学内容更新、先进技术共享、实习基地共建共管等问题,切实增强办学活力,把学院建成校企合作办学的典范。

三、强化责任,进一步落实校企合作的措施(一)创新“四方四层多边”校企合作办学体制。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 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

关于加强校企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近年来,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识到校企合作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就业能力,并且可以帮助校方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通过校企合作不断优化课程,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

因此,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

首先,加强校企合作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而校企合作可以让学校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为学生提供更适合市场的教育和培养。

企业也通过与学校合作,可以更好地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

其次,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的需求,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实践环节等方面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实际需求。

企业也可以提供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加强校企合作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符合市场需求的知识和技能,在实习、就业和职业发展方面就更有优势。

同时,校企合作也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的运作和管理方式,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加强校企合作是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的必要举措。

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探索可行的校企合作模式,加强校企合作的实效性和可持续性,推进教育教学的改革创新,为人才培养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为了加强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应该采取以下几项举措:首先,建立双赢的合作模式,实现校企“双方互惠”。

学校可以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资源与企业需求相结合,提供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培养方案,同时也可以向企业提供人才输送服务,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企业也可以在校内提供实习、就业、职业规划等方面的支持和指导,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的人才。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也是高职院校生存发展的内在需求。

作为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上海出版印刷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版专”)在建设过程中,积极推行“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学校自主、适应需求”的办学模式,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和上海市政府指导下,在印刷、出版等行业协会支撑下,组建由出版印刷界知名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的校企合作理事会,建立政府宏观调控、理事会主导、系部与企业共同实施,行业协会等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了一条适合自身发展、融入行业企业、服务社会发展的特色道路。

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规范校企合作管理1. 发挥部市共建优势,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学校按照“战略合作、校企一体、产学链接、共建共管”的原则,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并进一步完善校、专业群、专业三级校企合作体制.成立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立专业校企合作工作站,从校企合作组织结构、资金和制度保障、政府支持等方面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关系的形成和可持续发展,真正达到校企相互渗透和融合,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局面。

2。

坚持“二+五”原则,创新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牢牢把握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建设、合作发展、合作研究等关键点,进行实质性合作。

理事会日常运行中坚持“二+五”原则,即“二个建设”和“五个环节”,切实把合作落实到具体的专业和项目上。

“二个建设"是“校企合作理事会科学化机制建设”和“校企合作专业群建设”.通过“二个建设",形成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一体的多层次、立体化办学体系,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合力打造出版印刷高端技能型人才。

“五个环节"即:分析校企合作理事会建设的背景和基础;明确理事会建设的指导思想、思路及原则;确立理事会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制定理事会建设的内容和步骤,并组织实施;提供理事会建设的保障措施及预期效果,建成高效运行+关键绩效管理模式的校企合作理事会架构。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打造我国职教新品牌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打造我国职教新品牌
维普资讯
中国电 力教育 孽
而 丽
创新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打造我 国职教新 品牌
齐守泉 贺 彬
摘要 :新世 纪高等职业教育 飞速 发展 ,在新形势下 高职 院校如何创 新办 学思路 、探 索校 企合作 办学模式 ,已经成 了当务之
急 。 本 文介 绍 了济 南工 程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的 成 功 改革 经验 ,供 同 类 院校 参 考 借 鉴 。
“ 博远 合作 ”模 式是学 院与 山东 博远物 流发展 有限公 司 本着发挥各 自优势 ,促进共同发展 的原则 ,以人才培养为主,
企 业 可 以 利 用 学 院 教 育 资 源 获 得 所 需 的 高 技 能 人 才 , 以 及 科 同时在 技术研 发和生产等领域 进行 合作 ,以提升 各 自的社 会影
( 东 济南 200) 山 5 2 0
进入 新世 纪 ,学校 和企业 合作育 人 已经成为职 业 院校一 信 和东营 三洋纺 织有 限公司骨 干基地 ;在 机 电类 专业群 建立 种最主要 的人才培养方式。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开创了 “ 企 了山东大汉 机械 设备公 司骨干 基地 。现在 形成 的校 企合 作办
业 导 师 制 ” 、 “ 远 ” 模 式 、 “ 齐 ” 模 式 、 “ 作 室 制 ” 等 学 模 式 如 下 : 博 天 工
办学模式 ,探索 出了一条校企合作培养人才 的新路子 。
一 ,
1 “ . 企业 导 师 制 ”通过 聘请 具有一 定生产 管理经验 和 企
业实习教学基地 ,多个辅助实 习基地 ),创新实 践新 的人 才培 养模式。
2 校 企合 作 人 才培 养 的原 则 .
通过 “ 企业导 师制 ” ,帮 助学生设 计 自己的职 业道路和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与对策陈祥明院长产学研结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而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

近几年,不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结合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校企合作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为高职人才培养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但是,多数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还处于起步阶段,校企合作尚未建立起有效机制,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与校企合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专业设置“同质化”。

各个不同的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大同小异,缺乏各自特色,社会需求已近饱和的专业如计算机、财经、管理、外语类等办的很多、招生规模也大,而企业所急需的工科类、技术应用类专业办的却较少、招生规模也小。

这种专业设置就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毕业生就业也存在很大难度。

二是人才培养方案“雷同化”。

不同高职院校同一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也都差异甚微,缺乏特色。

这样培养出来的毕业生也就很难适应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企业、不同用人单位的多元需求。

三是教育质量评价“内部化”。

对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价,对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评价,主要是学校自己或学校聘请的专家学者。

这种评价标准、方法、结果很难为社会、企业、用人单位所认同。

四是教学内容陈旧化。

新知识、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等不能及时纳入教学,这既反映了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的差距,也反映了教学手段、教学设施的落后。

五是办学模式形式化。

“以就业为导向” 已成为高职学院的共识,不少院校都进行了“订单教育”、“ 2+1 ”模式、“双证毕业”(毕业证、技能证)或多证毕业(毕业证、技能等级证、计算机等级证、外语等级证、驾驶证)等改革,但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没有明显改观。

总之,在人才培养方面“趋同化”现象比较严重,而个性化特色与创新不够明显。

要解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存在的这些具有共性的问题,加强校企合作是一个重要途径。

“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

“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一、背景与意义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对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传统的学校教育模式往往无法与实际工作需求有效对接,学生毕业后面临就业难、培养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这不仅对学生个人发展产生影响,也制约了社会经济发展进程。

因此,建立一种“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产学深度融合: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实现教育资源共享、知识交流和经验分享,培养出更符合实际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接触真实的工作环境,了解实际工作需求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和创业。

3.加强学校教育与产业发展的对接: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产业发展趋势和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培养目标,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三、具体措施1.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共同合作的平台,如校企合作实验室、产教联盟等,为双方提供良好的交流与合作环境。

2.指导教师与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由学校教师和企业导师共同参与学生的培养工作,进行实践性教学和职业规划指导,促进学校和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

3.实施双向实习制度: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有规定的时间进行企业实习,亲身参与实际工作,锻炼实践能力。

同时,企业也可以派遣员工到学校进行实地教学和技术交流,促进双方的互动与合作。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学校增加与企业合作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如项目实训、企业讲座、实地考察等,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环境和技术要求,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建立学历与证书双重认证制度:学生完成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后,不仅能够获得学历证书,还可以获得相关职业证书。

这样可以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更好地反映学生的专业实际能力。

四、实施效果1.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经过校企合作的培养,学生掌握了在实际工作环境中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了就业竞争力,更好地适应社会就业。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深化“多样需求与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深化“多样需求与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创新校企合作体制,深化“多样需求与多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宜宾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卢琳(宜宾职业技术学院,四川宜宾644003)随着各行各业物流的快速发展,人才需求呈现各行业需求不一、类型多、具有区域化等特点。

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在广泛深入行业企业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地方行业物流多样需求的特点,找准市场岗位需求,瞄准五粮液集团物流产业链,与五粮液集团安吉物流集团公司密切合作,创新形成校企“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专业运行机制。

并不断推进“基于多样需求的多方向培养”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构建“平台+方向”的课程体系,按照“项目阶梯式”教学、“四真三性”来打造物流实践教学基地,探索一条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物流行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子,对多样需求下的行业特色人才培养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和借鉴作用。

一、校企联合实施创新运行机制在学院与五粮液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的基础上,形成了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共建共管、互利共赢”的建设运行机制。

在该机制下,校企共同组建了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心。

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建立了校企合作育人机制、教学团队互兼互聘机制、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培训与社会服务合作机制。

二、深化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更好地与地方需求相适应,将原有“经管类专业基于多样性需求下的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形成了“基于多样需求的多方向培养”人才培养模式。

适应五粮液集团及宜宾物流产业多样需求,通过“平台教育、导师引导”确定职业方向,并开设专业岗位方向课程包,实践形成了“平台学多样包”的专业教学模式和“平台+方向”的专业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成效不断提升。

(一)摸清地方行业需求,找准合作企业,确定培养岗位物流专业通过对38家不同类别企业的不同市场调查,在分析国家对物流战略定位、宜宾物流特点,找准宜宾及川渝地区的物流主要集中在饮料食品、机械制造和粮食农林产品上,并大力发展港口物流。

作为宜宾地方支柱产业的五粮液集团多元化战略中的子集团和子公司基本囊括了白酒粮食、制造品等主要物流服务行业,同时港口物流也是增长趋势明显的物流方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创新高职人才培养模式

校 企合 作 办 学 要 加 强 对 全 院 校 企 合 作 工 作 的 统 筹 管 理 、 调 指 导 和 检 查 评 估 , 、 两 级 专 业 指导 委 员 会 要 切 协 院 系 实履 行 在 专业 建设 和人 才培 养 的研 究 、 导 、 询 、 务 等 指 咨 服 职 能 , 系 ( )研 究 室 应 有 相 应 的 人 员 负 责 校 企 合 作 工 各 院 、 作 , 工负责 , 方位推进. 分 全 在课 程改 革 、 生 实 践 、 术 革 学 技
朱峥 嵘 , பைடு நூலகம் 国 安
( 樊职 业技 术 学院 医学院 ,湖北 襄 樊 襄 41 2) 4 0 1
[ 摘 要] 企 合 作 的 关键 是 在 办 学模 式 层 面 学 院与 企 业 的 携 手 共 建 . 点在 于 办 学 体 制 机 制 的 创 新 . 校 重 工 学结合 的本 质 特 征 是 通 过 培 养 目标 与 就 业 岗位 相 结合 , 学 内容 与 工 作 任 务 相 结 合 、 习过 程 与 工 作 过 程 相 教 学 结合 , 习 环境 与 工作 环 境 相 结合 . 高人 才 培 养质 量 . 学 提 [ 关键 词] 高职 教 育 ; 企 合 作 ; 学结 合 校 工 l o]O 3 6 /.sn 1 O — 6 7 . 0 00 . 3 - il . 9 9ji .O 8 0 22 1. 3 0 6 d s [ 图分 类号 3 7 0 中 G 1 [ 献标识码3 文 A [ 章 编 号 3 0 8 6 7 《00 O 一 O O — 0 文 10 - 0 22 1 )3 l 6 2
享 、 赢共 进 的 新 机 制. 共
1 2 3 建 立 动 态发 展 的 更 新 机 制. 主 动 融 入 行 业 .. 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强化校企合作创新培养模式
摘要:本文通过对校企合作必要性的分析,重点阐述了学院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多种创新模式及其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高职学院;校企合作;模式创新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为进一步推动高职院校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措施,重点强调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行业企业参与办学和管理的体制机制创新,明确提出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教育新机制,培养“实用型双高人才”。

云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称我院)在不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积极推行校企合作,探索出一些适合我院实际的校企合作模式,并不断加以创新,取得初步成效。

一、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必要载体
1.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要求差异较大
职业教育的特点在于其“职业”性,即受教育者通过规定期限的培养教育后,获得某类职业所需的职业能力,其中包含有职业所需的技能水平和理论水平。

在以往的职业教育过程中,我们总是将职业中所需的能力进行“理想化”的提升,并将培养过程分成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性教学,为提升其培养的“职业性”,将职业资格培训取证相关考核要求纳入到实践教学中,并融入行业专业标准,这对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强化操作水平、提高专业就业率等起到较大的推动作用。

但在实践应用中,由于缺乏区域企业的参与,学生专业能力对企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所起的作用较小,缺乏企业生产中的规范意识、质量意识,短期内很难融入企业生产过程中,导致职业能力培养与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异。

2.校企合作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要载体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提升职业教育培养水平,校企合作是关键载体。

其一,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在职业教育培养中具有较强的指向性和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培养的学生与区域企业直接对接,有效缩短“见习期”的时限。

其二,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升华”人才培养模式,将区域企业的典型产品引入教学中,改革课程体系,有利于推动“项目引领、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改革。

其三,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将顶岗实习落到实处。

教学内容与生产实践贴切,顶岗实习与部分就业取向相融合,顶岗实习取得实效。

其四,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企业有效、充分的利用院校现有设备和师资力量,全面发挥学院校共平台的作用,提高学院设备、师资利用率,在人员培训、产品生产和技术开发等方面发挥效能。

其五,与区域企业的校企合作有利于“教学型”教师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推动学院师资队伍的建设。

有利于校企双方教师资源的共享,
实现“师(教师)—师(师傅)”相互转换。

因此,与区域企业实质性的校企合作是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和必要载体。

二、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
随着国家示范性院校的验收和国家骨干院校建设任务的不断推进,各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也随着建设的不断推进而革新。

逐步从一种框架式的松散型合作模式转变为具有实质性内容的紧密合作,合作模式从单一的“引进来”、“走出去”等较为初级的模式,转变为与具有固定企业为载体,从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到课程体系改革、科研技改等多方位合作模式,将企业的实际案例融入到人才培养过程中。

我院在多年的校企合作过程中探索出以下两大类七种合作模式:
1.直接式校企合作模式
该模式以校企双方共同完成校企合作项目为目的。

实施中由校企双方共同组建合作机构,将校企合作项目分为不同的具体任务,按任务具体完成人的不同,分解并分派到不同的任务完成主体(学院或企业)上,完成合作。

主要包括:
①“校企同行”模式:指学院与企业全面合作、共同提高,与企业建立职工培训、技能提升、技能鉴定、科研合作、产品售后人员培训、企业技能大赛、学生顶岗实习、奖学金提供和师资人员企业培训等全方位、多层次合作,谋求校企合作的共同发展,是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的前期和雏形。

②“资源共享”模式:在学生顶岗实习阶段,将学院设备放置在企业生产车间,由学生针对企业产品进行零件加工和实操练习,实现“学院设备企业共享”和“企业生产学院共享”。

③“企业入驻”模式:学院提供生产场地,企业投入生产设备,实现企业产品生产和学生实习实训的深度合作,形成“校中厂”。

④“产品引领”模式: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引入企业长线产品的加工任务,将产品加工作为生产实践教学的典型教学项目,在“导生”带领下完成生产加工任务,达到“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目标。

⑤“订单培养”模式:针对企业不同人才需求,与用人企业共同设计教学培养方案,实现社会需求共性培养与企业单一个性培养的统一。

2.间接式校企合作模式
此类模式以提供完成校企合作具体项目——“生产任务”的条件为基础,任务完成主体和任务完成指导均为学院。

其主要包括:
①“导生范学”模式:选拔有能力的优秀模范生,量身订做培养方案,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参与实训教学、生产加工、培训服务、技能竞赛、学生管理等。

利用
学院提供的条件,使学习能力充溢的学生,各方面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实现了“教师、技师、学生、徒弟”等多重互动指导的实训教学模式。

②“基地开放”模式:开放式实习实训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实训基地设施、设备的优势作用,对企业职工和学生提供自主学习、实训和生产的开放、共享平台,提供培养导生管理能力、教学能力和产品生产能力培养的学习平台。

三、校企合作对人才培养的推动作用
1.校企合作带动课程体系改革
随着校企合作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必然与企业要求日趋相近。

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的产品生产、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和企业理念等内容逐步融入到教学培养过程中,迫使教学模式随着企业不同的要求而进行有效改革和革新。

特别是校企合作项目引入,以引入项目为主体,将完成项目的每个具体任务,融入课程体系中,极大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如“产品引领”模式,我院引入西南仪器股份有限公司连杆生产线后,将产品图纸、生产工艺、程序编制、物流、检验和加工等作为教学实例,引入到相应教学内容中,并与相关理论教学有机结合,实现“校中厂”中的“做中学,学中做”,推动课程体系改革。

2.校企合作推动专业群建设
引入企业合作项目,推动专业群改革建设,如:采用“企业入驻”模式与丽江机床厂合作引入数控机床装配,根据装配部位差异,分别引入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技术、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群的建设。

3.校企合作丰富人才培养内容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后,有效推动分层教学,并落实到具体任务的实施和完成上,如采用“导生范学”模式后,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分为能“完成正常学习内容”和能“超额完成正常学习内容”两类,将后者称为“导生”,并将其组织在一起,在原培养方案基础上,拓展增加制定从职业规划、学生管理、高一层次技能提升,校企合作任务的完成(生产任务)、质量检验、生产过程控制等多方面融为一体的选择式培养模式,大大提高了学生职业能力。

同时也可根据企业要求在相关合作项目中,增减企业新任务(特定职业岗位)进行“订单式”培养。

4.校企合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引入校企合作项目,根据项目要求,有针对性进行企业挂职锻炼,提高教师专业技术能力、教学业务能力和科研能力。

在项目完成过程中由企业人员到学院进行指导,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互换互流、聘请等途径,推动师资队伍的建设,打造职业综合素质高、技术应用能力强的专兼职“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5.校企合作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通过校企合作项目,强化“校中厂”“厂中校”的实习实训基地,打造“学院师资、设备平台”与“企业技术、生产平台”的共享型双平台服务体系。

提供开放培训学习、培训和鉴定考核;同类院校资源共享;技能大赛技术和场地支持;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和培训、农民工培训、再就业培训和相关鉴定等多项服务,为开展行业人才培养提供高水平支撑。

通过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与实施,我院机械类专业学生能力得到广泛提升,就业率达98%以上,企业调查满意度达95%以上,三年来,带动完成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17项,成绩突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