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标准与治疗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标准与治疗

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标准与治疗
文/ 林穗玲(汕头大学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主治医师) 【指导老师】邱卫黎(汕头大学医学院全科医学教研室/肿瘤医院主任医师)
2011年国际疼痛研究会将神经病理性
疼痛(NP)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
损伤或疾病而直接导致的疼痛。

其中,将
恶性肿瘤原发灶、转移灶浸润、压迫外周
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手术、放疗或化疗等
抗肿瘤治疗过程中损伤神经系统的,以及
其他合并症(如带状疱疹病毒感染等)导
致患者出现的疼痛称为癌性神经病理性疼
痛(NCP)。

科综合治疗,缩小肿瘤,减少肿瘤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可使大部分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得到有效控制,延缓病情进展,提高
而对于因治疗肿瘤所产生的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如手术损伤肋间神经导致开胸术后综合征,放疗导致臂丛纤维化,长春新碱、奥沙利铂和紫杉类药物导致外周神经炎,应给予患者镇痛治疗的同时加强患者营养神经、改善循环方面的药物应用,必要时可以请疼痛专科会诊,采取神
针对伴发神经系统病变并发症所引起的癌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如存在带状疱疹病毒感染,除了采取镇痛治疗外,还。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
一、定义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1994年)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定义:疼痛开
始于或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或功能不良。

2001年该定义
简化为“损伤或疾病侵袭到中枢神经系统或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特指躯体感觉系统损伤引发的疼痛。

二、病因
物理性的机械损伤、代谢或营养性神经改变、病毒感染、药物或
放疗的神经毒性、缺血性神经损害、神经递质功能障碍等。

三、发生机理
从疼痛发生在原发损伤愈合以后的现象提示疼痛不是由直接损伤
周围神经所引起,而是由于神经系统的异常兴奋(中枢敏化)所引起。

四、检查
包括肌电图和神经传导试验、影像学检查、穿刺性皮肤活检、定
量感觉躯体测试(QST)等,此外还有多种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问卷表
可供参考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没有统一的诊断标准,其要点有:
①有明确的神经损伤病史和病理学改变;
②疼痛的性质表现为烧灼样痛、电击样痛、刺痛、放射痛等,也
可为自发性疼痛、疼痛过敏和感觉异常;
③疼痛在受损神经或传导通路的神经支配区域内,也可出现自主神经症状;
④对常规镇痛治疗仅部分敏感,而抗惊厥和抗抑郁药物治疗则有较好疗效。

2024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全文)

2024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全文)

2024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全文)神经病理性疼痛(NP) 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P全程评估与管理在其诊治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疾病的反复评价和再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提升治疗效果。

为规范NP 诊疗的评估与管理,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制订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

DN4、I-DN4量表推荐意见:采用DN4、I-DN4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LANSS评分系统推荐意见:采用LANSS、S-LANSS 量表进行NP 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PD-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N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ID Pain 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VAS、NRS、VRS评分评估NP强度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采用BPI、MPQ和SF-M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中等推荐。

推荐意见:采用PHQ-9量表评估抑郁症状,GAD-7量表评估焦虑症状,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药物治疗1.一线药物在NP药物管理中,抗惊厥药和抗抑郁药为一线治疗药物。

①抗惊厥药: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为钙通道拮抗剂,通过与脊髓背角突触前膜电压门控钙通道结合,减少兴奋性神经递质(如谷氨酸和P物质)的释放,在各种NP,如带状疱疹神经痛、痛性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和创伤后神经痛等表现出明显镇痛作用。

加巴喷丁推荐起始剂量每日300mg,维持剂量为每日900~1800mg。

普瑞巴林推荐起始剂量每日150mg,维持剂量为每日150~600mg。

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临床诊疗规范

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临床诊疗规范

---------------------------------------------------------------最新资料推荐------------------------------------------------------ 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临床诊疗规范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临床诊疗规范第四章其它疼痛性疾病诊疗规范第一节幻肢痛【诊断要点】1.截肢后感到已截除肢体依然存在并有剧烈的疼痛。

2.体检时发现肢体残端有明显压痛,疤痕硬结,近侧的神经干压痛,残端的局部皮肤极为敏感,轻微触压扳机点即可引起放射性幻肢痛。

3.应注意与截肢后残端痛相鉴别。

幻肢痛的疼痛部位常位于截肢的残端或非残端。

而残端痛仅位于截肢的残端。

4.难以与截肢后残端痛相鉴别时,可行诊断性神经阻滞,局部压痛点注射或局部神经阻滞常可使残端痛缓解,却不能使幻肢痛缓解。

【治疗方案及原则】1.由于对幻肢痛的病原学和病理生理学机制还不能肯定,幻肢痛的治疗目前仍是一个难题。

手术治疗有时可能导致疼痛加剧,应以非手术治疗为主。

2.一般治疗:经皮神经电刺激、针灸、超声波和微波在某些残端痛和幻肢痛患者有一定的的治疗效果。

理疗、按摩和被动活动可以改善残端的营养变化和局部血液循环,从而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

1 / 143.伤口愈合后,给残端以种种不同的刺激,鼓励患者早日下地活动,使患肢多接触阳光、空气、冷热水,并对残端进行按摩和拍打,促进残肢的功能恢复。

4.精神心理治疗:对某些具有精神因素的幻肢痛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要解除截肢造成的精神负担,树立生活的信心。

早期给予适当的抗焦虑或抗抑郁药物。

5.药物治疗:目前无任何特效药物。

吗啡、哌替啶等药物不但不能解除幻肢痛,而且可以很快成瘾,反而增加患者的痛苦,应避免应用。

长期持续的幻肢痛常对任何药物治疗产生耐受性。

(1)卡马西平在某些患者有显著疗效,常用剂量为 0.1,日 3 次,口服。

(2)抗抑郁药物多虑平在有些患者有效,特别是脊柱骨折合并截肢患者。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完整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一种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包括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较为常见,是由许多不同疾病和损害引起的综合征,涵盖了100多种临床疾病,对病人的生活质量有严重影响。

由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复杂,导致临床上慢性NP病人的治疗不充分,甚至出现不恰当的治疗。

为规范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诊断和治疗,XXX、国家临床重点专科·XXX疼痛专科医联体和北京市疼痛治疗质量控制改进中心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制定了《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病理性疼痛(NP)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导致的疼痛。

根据损伤或疾病的解剖位置,NP分为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pNP)和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为常见,由周围神经损害而导致pNP的常见病因及综合征见表。

随着人口老龄化,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不同疾病导致的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病率各不相同。

痛性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painful diabetic peripheralneuropathy,P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16%的糖尿病患者受其影响,但许多病人未被诊断(12.5%)和未经治疗(39%)。

根据2013年的数据,我国2型糖尿病患病率高达10.4%,约有22万病人受PDPN困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

PHN)也是常见的一种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年发病率为3.9~42.0/1万,9%~34%的带状疱疹病人会发生PHN。

我国城市医院皮肤科、神经科和疼痛科就诊≥4岁病人中,带状疱疹的总体患病率为7.7%,PHN的总体患病率为2.3%,两者患病率均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升高。

NP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包括组织和细胞结构的改变以及功能异常。

其中常见的机制包括离子通道的改变、外周敏化、中枢敏化和下行抑制系统功能的降低等。

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分类、诊断评估和管理

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分类、诊断评估和管理

临床神经病理性疼痛定义、分类、诊断评估和管理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由多种疾病引起,包括疼痛性神经病变、带状疱疹、椎间盘突出、多发性硬化症、脊髓损伤、头部创伤或中风等。

定义和分类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1994年,国际疼痛研究协会(IASP)首次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由神经系统原发病变或功能障碍引发或诱发的疼痛。

2008年被修改为:由影响躯体感觉系统的损伤或疾病直接引起的疼痛。

2011年以来神经病理性疼痛被正式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损伤或疾病引起的疼痛。

由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疼痛,现被称为第三种疼痛类型,包括纤维肌痛、复杂区域疼痛综合征和肠易激综合征。

2017年,IASP对慢性疼痛提出了一种新的分类,包括神经病理性疼痛,现已纳入世卫组织的《国际疾病及相关健康问题分类》(ICD-11)。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外周痛和中枢痛,包括9种情况,如神经原发性疼痛、疱疹后神经痛、神经痛病变或脊髓损伤痛(图1)。

图1 神经病理性疼痛部分分类每种疾病都是更详细的内容模型的一部分,该模型描述支持明确诊断的调查,包含疼痛严重程度、时间特征和社会心理因素的代码。

这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急性神经病理性疼痛(通常与炎症有关)包括术后疼痛,急性坐骨神经痛,或急性带状疱疹,以及其他少见的情况,如格林-巴利综合征。

COVID-19相关神经病理性疼痛在COVID-19大流行早期,除嗅觉和听力丧失外,还出现COVID-19相关的急性神经表现,包括癫痫、中风或脑炎。

尤其是在急性期,约70%的COVID-19感染者(包括轻度至中度病例)受到疼痛的影响,通常包括肌痛和头痛。

重症COVID-19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包括全身性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和通过神经侵犯造成的直接神经损伤,使人体缺失神经保护和神经免疫调节作用。

COVID-19的长期神经后遗症在非住院患者中也有提到,包括疼痛、偏头痛和认知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如中风、外周神经系统障碍、癫痫、锥体外系障碍和其他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在NP诊治过程中,全程评估与管理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提升治疗效果。

目前各地各级医疗机构NP评估方法不一,管理手段各异,同质化程度较低。

为规范NP诊疗的评估与管理,国家疼痛专业质控中心、中国医师协会疼痛科医师分会和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组织国内专家多次研讨,根据相关系统评价、Meta分析、随机对照临床试验、专家共识、临床指南等循证医学证据文献,采用Grade证据质量和分级推荐系统共识会议法,结合临床经验和中国国情,制订了《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

本文摘录了评估部分的要点内容,以飨读者。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量表评估DN4、I-DN4量表DN4量表(DN4)是法国NP小组于2005年开发的用于识别NP的临床诊断工具。

该量表共计10个条目,其中7个条目是症状描述的问题,3个条目与临床检查相关。

症状描述涵盖烧灼痛、冷痛、电击痛、麻刺痛、针刺痛、麻木和瘙痒7个问题。

临床检查包括触觉减退、刺痛觉减退和在疼痛区域摩擦是否会诱发或引起疼痛程度增加3个问题。

每个条目对应“是”和“否”两个选项,回答“是”赋值1分,回答“否”赋值0分,总分10分,≥4分可以诊断为NP。

三项研究证实DN4量表可作为中国NP的诊断工具。

此外,DN4量表对文化水平没有限制,仅需患者理解本国母语即可。

I-DN4量表又称为简版DN4。

由DN4量表中的自评部分形成,是最常用的NP诊断量表之一。

由于DN4量表中含有3个查体相关的问题,患者无法自行完成量表评估,所以在DN4量表的基础上衍生出了I-DN4量表。

I-DN4量表共包含7个问题,包括烧灼痛、冷痛、电击痛、麻刺痛、针刺痛、麻木和瘙痒,由患者自评完成。

每回答1次“是”则计1分,回答“否”则计0分,总分≥3分则考虑包含NP 成分。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disease o 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专家共识(全文)一、定义及分类国际疼痛学会(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Study of Pain,IASP)于1994年将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定义为:“由神经系统的原发损害或功能障碍所引发或导致的疼痛(Pain initiated or caused by a primary lesion or dysfunction in the nervous system)。

2008年,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NeuPSIG)将该定义更新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neuropathic pain is defined as pain caused by a lesion ordisease o f the somatosensory system)。

新定义发生了如下重要变化:①用“损害”或“疾病”取代了“功能障碍”。

②用“躯体感觉系统”取代了“神经系统”,使其定位更加明确。

以往中文名称有神经源性疼痛、神经性疼痛、神经病性疼痛等,为了确切反映以上定义并兼顾中文语言习惯,建议将其统一称为“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类型,不同类型的疼痛具有相似或共同的发病机制。

常见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类型见表1。

表1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类型以上表内疾病的定义和分类并非毫无争议,例如,交感相关性疼痛如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型(CRPS-I)、纤维肌痛症(FMS)、内脏痛等,按新定义不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范畴,但在临床上仍然参照神经病理性疼痛来治疗。

二、流行病学和疾病负担NeuPSIG认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约为3.3%~8.2%。

另一项来自欧洲的研究资料显示,一般人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高达8.0%。

以此数据推算,我国目前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患者约有9000万。

尽管国内尚无针对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生存质量的系统性研究数据,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患者的生活质量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西医诊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西医诊疗

神经病理性疼痛中西医诊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基本定义为“由躯体感觉系统的损害或疾病导致的疼痛”,是由多种不同疾病和损害诱发的综合征,包含了一百多种临床疾病,一旦发病,会对患者身心造成严重损伤,导致其生活质量大幅下降。

由于其病理机制复杂,患者因个人机体及其他因素影响发病机理更是复杂,在临床中经常出现诊断不明确、治疗不恰当、不充分等问题,患者不能明确知晓问题产生原因,对治疗依从性较差。

只有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病因、分类、临床表现等有一个基本了解,知晓中西医诊疗方法,才能更好地进行诊断和治疗。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分类及主要症状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症状, 2008国际疼痛学会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提出,神经病理性疼痛患病率为3.3%至8.2%,但其发病机制复杂,包含组织、细胞结构改变和功能异常,如感染中毒、血管病变、自身免疫异常、肿瘤、营养代谢异常等,不同疾病发病率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并没有相关性的系统性研究。

按照其病因及病区可知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分为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周围神经病理性疼痛在临床中较为普遍,一般主要表现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及三叉神经痛等;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主要有脑卒中后疼痛、缺血性脊髓病疼痛、幻肢痛等。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程较为漫长,一般在三个月以上,在治疗过程中,及时有效去除病因,疼痛症状仍然会持续一段时间,存在痛觉过敏、自发性疼痛、感觉异常等表现,其中,痛觉过敏较为常见,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两种,具体疼痛表现较为多样,包含电击样、烧灼样、针刺样及牵拉样等,给患者日常生活和工作带来极大痛苦。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诊断标准(1)病史显示存在因神经损害导致的感觉异常;(2)疼痛区域在神经解剖分布范围内;(3)至少有一次检查证明疼痛区域符合神经分布;(4)至少存在一项辅助检查证实患者存在神经损害。

以上四种皆包含在内,可确定为该病;包含三种,则说明有可能,需要进行更加全面细致的检查和诊断;符合前两种,也说明有可能,需要再次检查和诊断。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

神经病理性疼痛评估与管理中国指南(2024版)要点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损伤或疾病累及躯体感觉系统所导致的疼痛,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NP全程评估与管理在其诊治过程中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对疾病的反复评价和再认识能够有效地帮助医患双方及时了解疾病走势,把握疾病诊治方向,提升治疗效果。

目前各地各级医疗机构NP评估方法不一,管理手段各异,同质化程度较低。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评估(一)量表评估1.DN4、I-DN4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DN4、I-DN4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NSS、S-LANSS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LANSS、S-LANSS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3.P ain D ETECT量表(PD-Q)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PD-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4.NPQ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NPQ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5.ID P ain量表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ID P a in量表进行NP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6.其他专家组推荐意见:采用VAS、NRS、VRS评分评估NP强度证据级别为高质量,推荐级别为强推荐。

采用BPI、MPQ和SF-MPQ量表进行NP 评估证据级别为中等质量,推荐级别为中等推荐。

(二)电生理检查电生理检查对鉴别NP的病因有重要的意义,常用的电生理检查包括神经传导功能、F波和H反射、定量感觉检查、皮肤交感反应等。

(三)影像学检查影像学检查也是鉴别NP病因的重要方法之一,包括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技术。

这些方法能够提供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状态的详细视图。

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是一种先进的成像技术,它可以监测大脑在进行特定任务时的活动。

这种技术有助千更好地理解疼痛对大脑功能的影响,常用千对NP机制的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规范概述神经病理性疼痛(NP)是十分常见的一类慢性疼痛,与许多影响周围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疾病有关,除了熟知的三叉神经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糖尿病痛性神经病(DPN)、酒精性神经痛外,也可见于脑卒中后、各类脊髓病变、各类周围神经病、帕金森病(PD)及多发性硬化(MS)等疾病。

法国2008 年对 23 000 余例普通人群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约31.70% 存在慢性疼痛,6.90% 具有符合神经病理性疼痛特点的慢性疼痛1994年国际疼痛学会定义神经源性疼痛为“起源于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障碍或短暂的脏器损伤所致的疼痛”,而其中去除“短暂的脏器损伤”一条即为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亚型。

2001年,神经病理性疼痛重新简化定义为“来自外周或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紊乱所引起的疼痛”。

最近,国际疼痛学会(IASP)神经病理性疼痛学组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疾病进行了重新定义:“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躯体感觉神经系统的损伤和疾病而直接造成的疼痛。

”一、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病因神经病理性疼痛原因众多,包括从物理损伤到代谢性的复合性神经病变。

它与临床症状之间关系复杂,大多数患者存在神经损伤时并无病理性疼痛,少部分患者却会在发生中枢或者外周神经损伤后出现极为严重的疼痛,并且长期存在。

神经病理性疼痛可因神经系统受无伤害的或有伤害的刺激及许多疾病所诱发,包括:①末梢或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如神经受压,截肢,碾碎伤及脊髓损伤;②带状疱疹感染后或有关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免疫缺陷病毒)的神经疼痛;③神经受压,如肿瘤压迫,腕管综合征;④代谢紊乱,如糖尿病性神经痛或尿毒症所致;⑤缺血,如血管梗死,脑卒中。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一组病因和表现不尽相同的疾病混合形成。

表1-1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常见原因;表1-2为常见的导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一些病症。

目前对于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个体敏感性的认识还不够,很难预测何种神经损伤的患者会发生异常的神经病理性疼痛。

因此也无法清楚解释为何临床症状相似的患者,其疼痛程度和性质却各有差异。

二、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分类不论病因和病灶局部解剖如何,许多患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表现极为相似,主要的特征有:①继续存在的自发性疼痛;②疼痛出现于感觉神经病灶所破坏的区域;③阈下(温柔)刺激引起疼痛;④呈高兴奋性,对超阈刺激反应增强;⑤可有牵涉痛和刺激停止后持久诊断(如:糖尿病神经病变、带状疱疹后遗痛、创伤后神经痛)或神经病变的解剖学位置(中枢痛或外周神经痛)来分类。

按照机制方面更为详尽的分类目前还不可行。

例如,外周神经损伤时,很大范围的神经支配区域会发生机械痛觉超敏,但目前尚不能指出精确全面的相关机制。

目前有一部分动物模型和人类研究提出一些与之相关的或单独存在或共同起作用的可能病理生理学机制来解释此现象:①Aδ/C纤维相关的外周敏化作用;②某些沉默伤害感受器的激活;③外周神经机械感受以及伤害感受传入神经之间的假突触传递;④Aβ纤维介导的脊髓背根神经功能抑制的缺失;⑤中枢敏化;⑥背根机械感受神经的生芽;⑦脑干对脊髓下行促进系统的激活。

下面以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为例简述神经病理性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一、发生机制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曾有人对受损皮肤行组织活检发现,在早期可有粗神经纤维变性,后期细的神经纤维也可发生变性,局部神经纤维的总数减少,而且以粗神经纤维的减少最为明显,因而推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可能是由于正常神经冲动传入形式的改变,与粗神经纤维的中枢抑制作用丧失后,二级感觉神经元兴奋增高呈癫痫样放电。

此外还可能与治疗不及时、患者的抵抗力或免疫力极度低下、患者的特异体质、神经细胞受损后变性及遭受慢性刺激等因素有关。

二、疼痛的评估PHN疼痛包括自发性和诱发性疼痛。

除常规了解疼痛的部位、程度、性质、持续时间、触发或缓解因素外,还需对疼痛或感觉异常进行症状学分析,包括感觉过敏(hyperesthesia)、感觉减退(hypoesthesia)、痛觉过敏(hyperalgesia)、痛觉减退(hypoalgesia)等。

正常非致痛性刺激导致的疼痛(allodynia)的机制是敏化(sensitization),它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特征性表现。

根据患者疼痛的性质和临床表现可进行临床亚型的诊断:1.激惹触痛型临床表现以对痛觉超敏为特征,轻轻触摸即可产生剧烈难以忍受的疼痛。

2.痹痛型临床表现以对浅感觉减退和痛觉敏感为特征,伴有触痛。

3.中枢整合痛型临床上可兼有以上两型的部分或主要的表现,以中枢继发性敏感化异常改变为主要特征。

疼痛程度评估1、主诉疼痛程度分级法(VRS):根据患者对疼痛的主诉,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1)轻度疼痛:有疼痛但可忍受,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2)中度疼痛: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3)重度疼痛: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动体位。

2、数字分级法(NRS):使用《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见图1)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估。

将疼痛程度用0-10个数字依次表示,0表示无疼痛,10表示最剧烈的疼痛。

交由患者自己选择一个最能代表自身疼痛程度的数字,或由医护人员询问患者:你的疼痛有多严重?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对疼痛的描述选择相应的数字。

按照疼痛对应的数字将疼痛程度分为:轻度疼痛(1-3),中度疼痛(4-6),重度疼痛(7-10)。

图1.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量表3、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法:由医护人员根据患者疼痛时的面部表情状态,对照《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见图2)进行疼痛评估,适用于表达困难的患者,如儿童、老年人,以及存在语言或文化差异或其他交流障碍的患者。

图2.面部表情疼痛评分量表治疗原则首选药物治疗,缓解疼痛,综合治疗,联合心理和物理治疗,必要时行神经毁损治疗,改善生存质量。

一、药物治疗1.神经妥乐平是一种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较新和疗效较好的药物。

为牛痘疫苗接种家兔皮肤组织后的提纯精制液,不仅对神经系统和免疫系统细胞功能的修复具有促进作用,而且还具有止痛作用。

可口服和静脉应用,静脉点滴:3.75U,2次/d,连用14d;口服8U,2次/d,疼痛消失后停用。

2.抗癫药,如加巴喷丁和普瑞巴林,其中卡马西平和奥卡西平为经典的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一线药物。

3. B族维生素常用的有维生素B1、B12,可以长期应用。

4.抗抑郁药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多有烦躁、焦虑、抑郁症状,应用抗抑郁药常能减轻疼痛。

以三环类抗抑郁药较常用,如阿密替林10~20mg,2~3次/d或每晚50~75 mg,1次顿服,最大剂量为150mg/d。

效果不佳时可与吩噻嗪类药物或氟奋乃静(1mg,2~3次/d)合用。

长期应用应注意此类药物对肝、肾和血液系统的损伤,偶尔可诱发癫痫,需加以注意。

5.镇痛药常用中枢性镇痛药,如曲马朵或奇曼丁0.05~0.2,1次/12h,最大剂量每日不能超过0.4;非甾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 50mg,2次/d;莫比可 7.5 mg,1次/d;亦可试用和阿片类镇痛药(如羟考酮和多瑞吉)。

6.糖皮质激素疼痛区域局部应用氢化可的松对部分患者有效。

地塞米松硬膜外间隙用药对部分年轻患者有效。

7.其他苯妥英钠0.1,3次/d,最大剂量不超过0.6/;卡马西平0.2,3次/d;或与抗抑郁药合用。

中枢性肌肉松弛药氯苯氨丁酸45~100 mg/d ;抗精神病药哌咪清1~8 mg/d;此外0.1~0.2%普鲁卡因盐水500ml静脉点滴也有效。

二、神经毁损治疗适用于经保守治疗无效的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可根据疼痛部位的不同,选择性地毁损疼痛传入神经,以达到长期缓解疼痛的目的。

常用的神经毁损药物有:无水乙醇、5%~8%苯酚甘油;治疗方法有:周围神经毁损治疗、交感神经毁损治疗及交感神经毁损治疗。

(一)周围神经毁损术适用于胸腹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主要行肋间神经和胸椎旁脊神经根毁损术。

操作方法与肋间神经和胸椎旁脊神经根阻滞相似,不同点在于穿刺完成回吸无血后,先注入1%利多卡因4~5ml,观察2~3min,确认穿刺成功后再注入1%利多卡因5~10ml,以减少神经毁损药物对周围组织的疼痛刺激,最后注入无水乙醇或5%~8%苯酚甘油1~1.5ml。

周围神经毁损治疗的适应范围广,对体质差和不能耐受脊神经后根毁损治疗的患者亦可适用。

但对阻滞点及其附近有感染、局部麻醉药过敏者应禁用。

该治疗有引起气胸、局部血肿、全脊髓麻醉、局部麻醉药中毒、血压下降等可能,故应谨慎操作。

(二)脊神经后根毁损术适用于经普通治疗无效、体质较好、能耐受蛛网膜下隙阻滞的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患者取侧卧位,将头和下肢尽量屈曲,使椎体间隙尽可能拉宽。

按带状疱疹并发疼痛的部位确定穿刺间隙。

采用无水乙醇阻滞时,患者取健侧卧位;采用苯酚甘油阻滞时,患者取患侧卧位。

常规局部消毒后,进行蛛网膜下隙穿刺。

穿刺成功后,调整患者的体位,无水乙醇阻滞时取45°俯卧位,苯酚甘油阻滞者取45°仰卧位。

最后注入神经毁损药物。

在注药前将穿刺针斜面朝向被阻滞侧,固定针头不动。

注药时速度应缓慢,0.1ml/min,以避免药液流向发生混乱造成副性损伤。

使用药物的剂量应视预阻滞节段的多少进行调整,一般注入无水乙醇或5%~8%苯酚甘油0.5ml可阻滞1~2个节段,对病变范围广者可行多点穿刺。

注药结束后,患者应保持体位1h,并在此期间内观察阻滞效果。

一般患者在阻滞后有阻滞区域内的温热感、皮肤痛、温、触觉减退或消失、原有的疼痛减轻或消失。

同时还要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情况,出现血压下降时可用扩容、缩血管药物。

颈腰部因有颈膨大和腰膨大的存在,治疗时有损伤前根造成一侧上肢或下肢瘫痪的危险,故在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其家属说明利害,并签手术同意书。

同时对下列患者应作为禁忌或应慎用此法:①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蛛网膜下隙阻滞者。

②疼痛可以用药物或其他方法缓解者。

③疼痛范围特别广泛者。

(三)半月神经节毁损术适用于颜面部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

采用前入路或侧入路,在X线监视下将穿刺针缓慢刺入卵圆孔,当穿刺针有脑脊液流出,注入造影剂进行三叉神经池显影或拍摄X线片定位,证实穿刺针的针尖确切位于卵圆孔时,即可确认穿刺成功,在回吸无血后进行试验性注射。

①对于注射无水乙醇的患者,采用2%普鲁卡因0.1ml作定位注射,观察5~10min,确认穿刺成功和感觉缺失范围后,可分次注入无水乙醇(这样可有效减少副作用及合并症的发生),先为0.1ml,观察阻滞效果及副作用,然后再注入0.1ml,逐渐加量;如果穿刺位置正确,一般注入无水乙醇0.3ml即可达到治疗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