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不可违(说课稿)

合集下载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讲解的教材为《法不可违》,该教材是一本介绍法律常识的读本,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文本,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法律在哪里》、《法律是什么》、《法律的形成》、《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尊严》。

在本文档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教材的特点和目标•适用对象和教学时机•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学内容与方法二、教材特点和目标《法不可违》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书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教材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明白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4.增加学生对法律的兴趣,为将来的法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适用对象和教学时机《法不可违》这本书适用于中小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

这本书可以作为普通的课外读物,也可以作为法制教育的辅助教材,可以在班级法制教育课、公民素养课等课程中配套使用。

教学时机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之后开始引入法律知识。

适当结合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和事件,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目标与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目标,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如下:1.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明白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学习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2.重点: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下:1. 教学内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定义和含义,了解法律的分类和领域。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存在和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和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违法行为,如抄袭、打架等,但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不清楚。

因此,本节课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案例为依托,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教学难点: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情景模拟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行为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呈现几个典型的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3.知识讲解:在学生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讲解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4.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违法行为的发生和法律后果的处理过程。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针对情景模拟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课题是《法不可违》,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这五个方面说一说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青少年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我把它归纳成:掌握四个概念:违法行为、犯罪、刑法和刑罚;区别三种行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为;培养两种能力:明辨是非、法律意识;记住一个特征:犯罪。

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四个概念,区别三种行为,记住一个特征。

教学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变“讲堂”为“学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我采用:故事导入、情景创设、活动讨论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讨论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寻求落实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学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思考评价、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的主要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歌曲导入,展开教学;互动学习,突破重难点;名言警句,结束新课。

进行“互动学习”时,我采用了“短片欣赏”、“创设情境”“视频观赏”“畅所欲言”等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看、说、听、悟能力,通过讨论探究,将问题解决。

其中,“短片欣赏”主要解决什么是违法行为;“创设情境”解决违法行为的分类;“视频观赏”解决刑法、刑罚以及犯罪的相关知识;“畅所欲言”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理解:只要违法都要受罚。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导入环节。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理念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4、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出示投影: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出示投影: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备选答案: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出示投影: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

看来我们开玩笑也要分清场合,要把握分寸,玩笑开的不当会害人害己的。

这个材料也告诉我们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都是违法行为,都会给社会造成危害,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通过这个框题的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那些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什么样的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

事实说明,违法与犯罪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有些人走向犯罪的深渊都是从一些小事开始的,俗话说:“蝼蚁之穴,溃千里之堤”,我们青少年一定要学法、知法、守法,防微杜渐,做一个合格的公民。

(出示知识网络图,见板书设计。

)。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及作用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骤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感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3、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4、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二、教法学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书中的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争论与成果分享,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提出问题、思考、辨析归纳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版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帮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板书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讲授新课出示投影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略加小结: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为的误区造成的。

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云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一课,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并理解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违反性。

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本文主要内容围绕法律的内涵、法律的作用、违法的后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从法律的内涵出发,阐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其次,通过具体案例和事例,介绍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强调违法的严重后果,提醒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做到“法不可违”。

1. 法律的内涵:本文从法律的定义、特征、效力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2. 法律的作用:本文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违法的后果:本文通过列举典型违法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以及违法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4. 法治观念的培养:本文强调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效力,掌握法律的作用,了解违法的后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1. 法律的内涵和特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

2. 法律的作用: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3. 违法的后果:要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严重性,明确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法治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法不可违》说课

《法不可违》说课
• 教学用具: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效率,活跃课堂
气氛。
三、说学法
初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方法单一、不注重效率、 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1)自主探究法--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 能力,学会圈点勾画,提高学习效率。
(2)合作学习法--学生之间互动、合作,共同 尝试解决问题,从而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学 习积极性。
情境。 思考: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
了什么危害?这些行为分别违反了什么法律? 行为人(主人公)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
(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锻炼学生的语 言表达、概括总结能力。体会感悟法不可违,违法必究)
• 讲授新课:
(一)谁都不能违法 活动二:理一理、填一填
一 般 违 法 行 为
(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 任,引出课题--法不可违)
• 自主导学:
板书本框学习目标,引导学生以目标为导向,阅 读教材P91-95页黑体字,并完成校本作业P29页 填空题及选择。 要求:对照填空,将重要词句勾画在课本上,并 根据学习目标,将重要知识点批注在课本相应位置。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学会圈点勾画,并 根据学生反馈,有的放矢地提高课堂效率。)
引导学生体会只要触犯了法律(包括无意中违法),根据对社会危 害程度,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感悟法律的尊严,法不可违。
• 课堂小结
通过本框学习,我们懂得了哪些行为是违法的, 哪些行为会给社会和他人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 及相应地会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我们青少年一定要 学法、知法、守法、爱法,以守法为荣,以违法为耻。
刑罚 (刑事 处罚、 刑事处 分)
含义: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施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

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

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懂得要遵守法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法不可违》政治说课稿

《法不可违》政治说课稿

教师面试优选说课稿(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法不可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思想进行阐述与说明。

教材分析
首先,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违法的行为的含义和种类,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各种违法行为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守法观念。

学情分析
而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因此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有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出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守法观念;
其次,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最后,引导学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的能力,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教学重难点
在建立了教学目标之后呢,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因此,
我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教学难点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守法观念
第1页共3页。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逐字稿

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今天我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

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说主题
二、说教材
三、说学情
说 课 流 程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重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八、说板书设计
一、说主题
1、主题提出背景 课标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建立以学生人格和发展 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成 长服务。同时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多数以 教师讲为主,注重对知识的标注,致使学生的道 德教育被忽视 《课程标准》
讲授新课
模块二、遵章守法 利用全民守法的视频引出遵章守法的重 要性的学习。 然后小组讨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进而引 出对遵章守法的学习。 最后出示有关遵章守法的视频
达标测评
在这个环节中,就本节课出现的知识进行测评。
我主要采用在课件上展示练习题的方式,让同学 们举手或者是齐答说出答案。设计意图:及时帮 助学生们对知识进行巩固,学以致用。
返回
七、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分钟)
出示目标 (2分钟)
自主学习 (5分钟)
课堂新课 (20分钟)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展示一则学生身边的案例小故事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引起注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本课 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我把本节课分为两大模块进行讲解 模块一、违法无小事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驾车视频,在同学们观看后让同学 们分组讨论司机师傅有哪些违法行为?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后教师讲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让同 学了解违法与守法的界限。 然后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身边的三则案例,让同学们 分析案例是哪种违法行为,进而引出对三种违法行为 的介绍,我主要从违法行为的含义、表现、法律法规 和处罚措施等方面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在同学们了解 后给出几个案例让同学们分析是哪种违法行为,已达 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法不可违说课课件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法不可违说课课件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教材设置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等,制定了本课 的教学重难点,他们在实际生活中容易混淆违纪行为和违法行为,毕 竟学生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少,需要借给他们一双法律的“慧眼”。
四、教学有法说策略
【教法】 案例分析法 活动探究法 小组合作法 信息技术融合应用
【学法】 自主学习法 合作探究法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设计意图】反思、提升。
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
第五课 做守法的公民 第一框 法不可违
说课流程
一、心中有文说教材
二、眼中有生说学情
三、有的放矢说目标
四、教学有法说策略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六、水到渠成说板书
七、教而思进说反思
一、心中有文说教材
《法不可违》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 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本框分别介绍法律的作用、什么 是违法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的含义,以及两者的 联系和区别等内容。本框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 深入,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 作用。
环节一 导入新课 【情景案例导入】
【设计意图】从与学生生活联系密切的案例入 手,利用数字资源创设情境并设计问题激发学 生对法律知识深入探讨的兴趣,使学生以饱满 的热情进入课堂。
【解决了什么问题】知道法是最刚性的社会规 则,且法不可违,引出课题。
五、条分缕析说过程
【设计意图】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 独立的分析、探究、实践、质疑、创造等活动,培养学生自 主探究能力。 【解决了什么问题】带几个问题有针对性的自学, 整体感知课文知识。
二、眼中有生说学情
八年级的学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 践能力,法律意识淡薄,违法而不自 知、知法而有偏差、守法而心存侥幸。 因此,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 生明辨是非,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 守法律。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初二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案例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丧失的手表,拒绝出借。

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出借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物权法规则,拾得遗失物,应当出借失主。

〕案例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竞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现不文明标语。

任务人员屡次劝止,他们就是不听。

任务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他们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正告处分。

〔行政违法行为。

我国治安管理处分规则,对扰乱公共场所次第的行为应予以处分。

〕案例三:17岁中先生赵某,屡次持刀争夺小先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刑事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规则,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环节四:火眼金睛王大锤:虽然我只捡了工地上的一个铁卡子,但经过同窗们刚刚的解说我了解到我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但为什么我走到路上还是有人叫我立功份子?难道只需违法就是立功吗?请大家协助大锤处置疑惑。

同窗们各持己见师图片指点经过先生对图片的展现和选择,让同窗们更好地掌握违法立功的区别。

如何做到遵章违法?小组讨论并拍代表发言。

课程规范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注重与社会实际的联络,引导先生自主参与丰厚多样的活动,在看法、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品德质量的构成和开展。

«规范»在实施建议局部提出让先生在协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阅历,鼓舞协作学习促进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开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法律意识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教学难点: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卡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5.情景模拟: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法律的作用。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布置作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法不可违说课稿《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标中“成长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要求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

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首先说明了犯罪行为的含义;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关于刑事处罚,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易受环境的影响,又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便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的范围乃至发生犯罪行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及犯罪应受刑罚处罚。

2、使学生能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我爸是李刚”酒驾事件。

问: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法就要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过渡总结:法律是神圣的,法不可违。

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法不可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内容是对法律知识的初步介绍,是后续学习法律相关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以及违法的类别和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知道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各种违法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区分。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违法的行为,但却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法律知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法不可违。

【说课稿】5.1 法不可违 说课稿

【说课稿】5.1 法不可违 说课稿

5.1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程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的第一框题,法不可违。

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理解法律是最为刚性的社会规则,任何人不得违反法律,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违法无小事”通过两幅漫画,意在大概了解身边的一些违法行为,引出归纳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详细了解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尊法守法的意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教育,引起学生共鸣,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做一名守法公民。

二、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三、说学情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案件比比皆是,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5%以上,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表现出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中学生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懂得违法必究,这些违法行为需要承担哪些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启发式引导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六、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解读“法不可违”强调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底线。

法不可违(上课说课用讲稿)

法不可违(上课说课用讲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理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理念当代德育的重点逐渐由“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即由“培养论”转向“学习论”。

为此,教师作为学生思想品德课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伙伴,与学生共同使用教材文本,实现:教师──教材──学生三者相互对话,教师与学生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共同学习,共同发展。

诚如课程标准所说的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激发道德学习愿望”。

因此,教师在组织、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要帮助学生学习道德知识,但更重要的是活化教材中所蕴含的德性精神,激发学生的道德需要,焕发学生道德生命活力,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道德践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及作用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学生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既可以在良好的教育影响下走向品学兼优、健康向上的道路,也可以在不良的环境影响下走向道德败坏、违法犯罪的道路。

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总数已经占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0%以上,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了解哪些行为是违法行为,使他们懂得什么行为是合法的,什么行为是违法犯罪的,懂得什么样的行为会带来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以及相应地要受到怎样的法律制裁,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习惯。

3、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针对初一年级学生思想不成熟,法制意识不健全的现状,对学生以创设情境导入,典型案例分析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4、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5、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三、教学方法根据本框教学内容,考虑采用以下教法:1、理论联系实际。

抽象的理论只有与生动的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它的伟大。

教学中把理论知识的学习与案例的分析联系起来,可以加强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主导与主体相结合。

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扮演好主导的角色,采用问题式教学法,通过学—导—学,培养学生参与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3、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率。

四、说学法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要“以学生为主,教会学生学习,使学生形成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学习的能力”。

初一年学生的学习方法单一、不注重效率、死记硬背,因此在教学中要注重学习方法指导。

通过本节课教学进一步使学生明白预习的重要性,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培养自学能力,指导学生进一步作好笔记,学会圈点勾画,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过程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导入新课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由幽默的歌曲导入,直观了解违法行为必然导致法律责任,引出课题讲授新课出示投影:第二框法不可违一、谁都不能违法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出示投影:活动一:想一想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出示投影: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识的误区造成的。

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去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

那种认为小偷不抢便不违法的观点是非常狭隘、非常错误的,这也就造成了小勤丢了大面子。

2:这样的事情可以避免。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遵守规则,尤其不能违法。

因此,青少年增强法律意识,自觉守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事情的发生。

解疑:有同学问法律规定的那么多、那么细,我又不是学法律的,我怎么知道它是怎么规定的呢?其实这也不难。

一方面我们应该努力去学习、了解法律,做一个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公民。

另外,社会对人们行为的评价分为道德评价与法律评价,且两者是紧密联系的。

一般来说,违反道德的行为不一定是违法行为,但违法行为应该是违反道德的行为。

法律是一个人行为的底线,如若突破便会受到法律的严惩。

而道德的违反虽不至于受到法律的处罚,但也要受到人们舆论的谴责,生活中绝大部分行为都是靠道德来作出评价的。

一个行为若不符合道德的要求,便是不应该做的,更不要说它不符合法律的要求了。

反过来说,你的行为只要是符合道德的要求,你就不需要考虑法律的规定。

出示投影:法律是惩恶扬善的利器,但掌握、运用这一武器需要我们学法、知法、懂法。

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不违法则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我们维护自尊,培养自信,实现自立,力求自强,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守规则,尤其不能违反法律。

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出示投影:2.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类别出示投影:活动二:认识违法行为的类别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教材91至92面中的三个情境。

三个情境中的主人公的行为给社会造成了什么危害,其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行为人自己落得了什么结果?(把全班学生分成三组,分别展开探究活动)出示投影:1、李某等3人在电影院起哄、打闹、吹口哨,扰乱了公共场所的秩序。

公安机关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的有关规定,给予李某等3人“警告”处罚。

他们3人的行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2、我国民法通则第79条规定,拾得遗失物、漂流物或者失散的饲养动物,应当归还失主。

情景二中的朱某违反了民法通则的上述规定,拒将拾得的物品交还原主,拒绝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他的行为受到了相应的处罚。

这种违法行为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3、情景三中的赵某,违反了刑法的有关规定,触犯了刑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为刑事违法行为。

犯罪属于严重违法行为。

小结:上述材料中的几位主人公都没有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做了法律所禁止的事,给社会和他人造成了危害,自己也受到法律的制裁,我们要引以为鉴。

出示投影:在我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触犯了法律都要受到法律的惩罚。

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呢?出示投影:违法行为就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注意:这里所讲的法律,主要包括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

出示投影:想一想:对于情景二的朱某的行为也有人这么认为,拾到遗失物品不归还是理所当然的,大不了是个道德问题,用不着法院判决。

这种看法对吗?为什么?不对,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不同,可以将违法行为分为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及违反国家宪法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出示投影:违法行为的类别: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管理法规的行为,受行政处罚。

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承担民事责任。

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法,受刑罚处罚。

违反国家宪法行为出示投影:活动三:理一理结合教材中三个情境来完成教材第93页的表格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二三备选答案:A、行政法B、民法c、刑法D、行政制裁E、民事责任F、刑事处罚G、行政违法H、民事违法I、刑事违法j、较轻k、较重L、严重情景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承担的法律责任所属违法类别一较轻行政法行政制裁行政违法二较轻民法民事责任民事违法三严重刑法刑事处罚刑事违法通过填写表格和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出示投影:民法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较小,因而我们称它们为一般违法行为,称刑事违法行为为严重违法行为。

任何一类违法行为都有其法律后果,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而刑事违法行为就是我们要讲的犯罪行为。

那么,什么是犯罪呢?犯罪的特征有哪些呢?出示投影:二、犯罪必受惩罚(板书)1、犯罪的定义(板书)请同学们看一个案例,然后思考问题。

出示投影:经法院审理查明,被告人陈正平,32岁,初中文化,系南京市浦口区乌江镇商业村人,1992年曾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年6个月。

陈正平在南京市江宁区汤山镇经营“菊红”面食店期间,为琐事与汤山镇“正武”面食店业主陈宗武发生矛盾。

陈正平见陈宗武面食店生意兴隆,遂怀恨在心,意图报复。

XX年9月13日晚11时许,陈正平潜入“正武”面食店,将所携带剧毒鼠药“毒鼠强”投放到该店食品原料内,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9月30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作出一审判决,判处被告人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出示投影:思考:(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危害?(2)他的行为违反了什么法律及所属违法行为的类别?(3)陈正平的犯罪行为受到了什么处罚?1、陈正平的犯罪行为给社会带来了严重危害,造成300多人因食用有毒食品而中毒,案发至今已死亡42人。

2、他违反了刑法,其行为属于刑事违法。

3、判处陈正平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那么,什么是犯罪?出示投影:所谓犯罪是指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出示投影:2、犯罪的特征(板书)出示投影:严重危害性最本质特征;犯罪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法律标志刑事当罚性必然后果小结:犯罪具有严重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刑罚当罚性三个特性。

出示投影: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了罪与非罪的标准。

其中,社会危害性是犯罪最基本的属性(最本质特征),是刑事违法性和刑事当罚性的基础。

什么是刑法呢?刑罚就是刑法吗?刑罚是不是刑法?请同学们继续看书,谈谈对刑罚的理解。

出示投影:想一想:刑罚就是刑法吗?提示:1、刑法是以国家的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对犯罪分子处以何种刑罚的法律。

2、刑罚又叫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人民法院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

3、刑罚的种类有:主刑,是对犯罪分子的主要刑罚,包括管制、拘役(不是拘留)、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五种。

附加型,是补充主刑适用的刑罚方法,包括罚金(不是罚款)、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在刚才陈正平的案例中,请说出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出示投影:人民法院对陈正平的刑罚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型。

答:主刑──陈正平死刑,附加型-──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出示投影:阅读教材第96页的故事,回答:①开玩笑也犯法吗?②如果人们在无意中犯法,就可以原谅吗?③如果有人怂恿你,你会这么做吗?……小结:都是玩笑惹的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