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材分析本次讲解的教材为《法不可违》,该教材是一本介绍法律常识的读本,旨在通过生动有趣的文本,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本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法律在哪里》、《法律是什么》、《法律的形成》、《法律的作用》和《法律的尊严》。
在本文档中,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介绍和分析:•教材的特点和目标•适用对象和教学时机•教学目标与重点•教学内容与方法二、教材特点和目标《法不可违》这本书的特点在于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法律的基本知识和原则,通过丰富的例子和故事,引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本书注重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学生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教材的目标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明白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2.培养学生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让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3.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4.增加学生对法律的兴趣,为将来的法学学习打下基础。
三、适用对象和教学时机《法不可违》这本书适用于中小学生,帮助他们了解法律的基本常识,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
这本书可以作为普通的课外读物,也可以作为法制教育的辅助教材,可以在班级法制教育课、公民素养课等课程中配套使用。
教学时机可以根据教学计划来安排,可以在学生初步了解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之后开始引入法律知识。
适当结合一些生活中的案例和事件,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和探索。
四、教学目标与重点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目标,可以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如下:1.目标: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明白法律在社会中的作用,培养他们正确的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
–学习掌握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理解法律的作用和意义;–培养对法律的尊重和遵守法律的意识。
2.重点: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原则,并了解法律的来源和形成过程。
五、教学内容与方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如下:1. 教学内容:1.法律的基本概念和分类:通过教材中的例子,让学生理解法律的定义和含义,了解法律的分类和领域。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
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一课时《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陕教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重要性,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以及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教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法律的存在和遵守法律的必要性,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法律知识,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
在生活和学习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违法行为,如抄袭、打架等,但他们对这些行为的法律后果并不清楚。
因此,本节课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案例为依托,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知道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学生认识到法律对社会秩序的重要性,自觉遵守法律。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2.教学难点: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法、讨论交流法、情景模拟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案例材料、讨论题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行为的新闻报道,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呈现几个典型的违法行为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案例中违法行为的法律后果。
3.知识讲解:在学生分析案例的基础上,教师总结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讲解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
4.情景模拟: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模拟违法行为的发生和法律后果的处理过程。
5.讨论交流:引导学生针对情景模拟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
七年级思想品德《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专家、领导、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下册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课题是《法不可违》,我打算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设计理念这五个方面说一说对本课的理解。
一、说教材。
本框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表现在两个方面:一,青少年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法律意识淡薄,容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二、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制约着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所以我们要加强法律知识的教育。
接着我来说一说教学目标。
我把它归纳成:掌握四个概念:违法行为、犯罪、刑法和刑罚;区别三种行为:行政违法、民事违法、刑事违法行为;培养两种能力:明辨是非、法律意识;记住一个特征:犯罪。
我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掌握四个概念,区别三种行为,记住一个特征。
教学难点是: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二、说教法。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变“讲堂”为“学堂”,为学生创造自主学习的条件,我采用:故事导入、情景创设、活动讨论的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采用的是活动讨论的方法,根据教材内容,设计相关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在讨论中寻求落实答案,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贯彻自主学习精神。
三、说学法。
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和学习理论时,主要运用的是思考评价、归纳总结、合作探究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新课程教学理念,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升华的主要特点,我在教学环节上,主要设计了三个环节:歌曲导入,展开教学;互动学习,突破重难点;名言警句,结束新课。
进行“互动学习”时,我采用了“短片欣赏”、“创设情境”“视频观赏”“畅所欲言”等不同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看、说、听、悟能力,通过讨论探究,将问题解决。
其中,“短片欣赏”主要解决什么是违法行为;“创设情境”解决违法行为的分类;“视频观赏”解决刑法、刑罚以及犯罪的相关知识;“畅所欲言”让学生明辨是非,进一步理解:只要违法都要受罚。
下面,我来说说我的导入环节。
部编 初中 道德与法治 《法不可违》说课课件
环节一:违法行为是什么
中学生小A的两件“小事”
事件一:校服厂家来卖校服,小A忘记带钱,遂借了同学80元钱。事 后,小A想,反正这位同学家是出了名的有钱,不还也罢。所以,每 次同学提及,小A都说“就这点钱,对你还不是小事一桩?大方点, 就别让我还了吧。”
事件二:放学后,小A和同学处于好玩的心理,用剪刀剪断了附近小 区的电缆,并剪掉一段卖给了废品收购站。小A想,也没卖多少钱, 小事一桩。
守 法
加强自我防范, 预防犯罪
巩固练习:阅读教材47页“探究与分享”,完成下列表格。
镜头 所属违法行为 类别
违反的法律
对社会的危 承担的法律
害程度
责任
一 二 三
巩固练习:案例分析
中学生小A的两件“小事”——拓展思考
事件一:校服厂家来卖校服,小A忘记带钱,遂借了同学80元钱。事 后,小A想,反正这位同学家是出了名的有钱,不还也罢。所以,每 次同学提及,小A都说“就这点钱,对你还不是小事一桩?”
四、教学设计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第一环节: 两件“小事”走近法律:
违法行为是什么
第二环节: 两件“大事”探析违法:
违法行为的分类
第三环节: 认清后果自觉守法: 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通过对中学生小A“两件小事”是否违法的“明辨 是非”,引发对法律的思考;通过对法律条文的 解读,明确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含义。
小事一: 欠债不还
小事二: 盗窃损毁 公共财物
环节二:违法行为的分类
四、教学设计过程
第一环节: 两件“小事”走近法律:
违法行为是什么
通过对中学生小A“两件小事”是否违法的“明辨 是非”,引发对法律的思考;通过对法律条文的 解读,明确法律的作用和违法行为的含义。
说课稿 法不可违
说课稿法不可违说课稿——《法不可违》说课人:鱼龙初级中学张永国大家好,我今天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七课的第二小节,课题是《法不可违》。
下面,我就从我对这节课的认识和备课思路方面做一个解释,不足之处望广大同仁指正。
从知识结构和地位上来看,本节课作为第七课的第二小节,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第一小节学习和了解了什么是法律和法律有哪些作用之后,紧跟着摆在学生面前的疑问就是什么是违法犯罪,违法犯罪后会受到法律怎样的制裁或处理。
通过第二小节的学习正是要让学生明确这些概念和后果,从而最终得出“法不可违”的思想认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法律的尊严,严于律己,杜绝违法犯罪的行为在自己身上出现,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本课第三小节的学习——《防患于未然》。
从内容上来看,本节课所学的知识仍然属于法律常识的内容。
如: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行为可分为哪几种,什么是犯罪,犯罪有哪些基本特征,什么是刑罚,刑罚有哪些种类。
这也是本节课学生应该重点掌握的知识点。
以上是我对本节课的宏观认识。
只有教师对教材有了宏观的把握,才能更好地明确教学的重难点,确定课堂教学的方式方法,更好地引导学生去融会贯通所学知识。
下面,我从具体的备课思路和操作方面谈谈。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是从三个层面来确定的,一是知识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掌握的知识,有“违法行为的概念和分类;犯罪的概念和基本特征;刑法的概念;刑罚的概念和分类”。
二是能力目标,即通过学习要培养的学生的能力,包括“明辨是非的能力;宏观把握、系统掌握知识的能力”。
三是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主要有“引导学生感受法律尊严,培养学生爱法、学法、守法的正确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
本课的教学重点基本等同于教学目标的内容,即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相关知识概念,培养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和爱法、学法、守法的正确态度。
本课难点在于如何提高学生知法守法的思想认识。
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上,由于本课知识以学习相关法律概念为主,因而教学方法以讲解为主,使学生理解掌握这些知识点。
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说课稿
案例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拾到苏某丢失的手表,拒绝归还。
苏某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苏某限期归还手表。
(民事违法行为。
我国物权法规定,拾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
)
案例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起哄、打闹、向场内掷矿泉水瓶、展示不文明标语。
工作人员多次劝阻,他们就是不听。
工作人员找来民警将这他们带走。
公安机关给予李某等人警告处罚。
(行政违法行为。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规定,对扰乱公共场所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
)
案例三:17岁中学生赵某,多次持刀抢夺小学生的财物,得赃款1000多元。
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其有期徒刑。
(刑事违法行为。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处刑罚。
)
环节四:火眼金睛
王大锤:虽然我只捡了工地上的一个铁卡子,但通过同学们刚刚的讲解我了解到我的行为是行政违法行为,但为什么我走到路上还是有人叫我犯罪份子?难道只要违法就是犯罪吗?
请大家帮助大锤解决疑惑。
同学们各抒己见
师图片指导
通过学生对图片的展示和选择,让同学们更好地掌握违法犯罪的区别。
如何做到遵章守法?
小组讨论并拍代表发言。
课程标准要求:思想品德课程要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提出让学生在合作与分享中扩展自己的经验,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师生教学相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程中的重要一课,其作用在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认识并理解法律的严肃性和不可违反性。
这一课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举足轻重,它既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也是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石。
本文主要内容围绕法律的内涵、法律的作用、违法的后果等方面进行深入剖析。
首先,从法律的内涵出发,阐述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
其次,通过具体案例和事例,介绍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强调违法的严重后果,提醒学生要自觉遵守法律,做到“法不可违”。
1. 法律的内涵:本文从法律的定义、特征、效力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帮助学生建立对法律的基本认识。
2. 法律的作用:本文从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促进国家发展等方面,分析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 违法的后果:本文通过列举典型违法案例,让学生认识到违法行为的危害性,以及违法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4. 法治观念的培养:本文强调树立法治观念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自觉遵守法律,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学生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法律的内涵、特征、效力,掌握法律的作用,了解违法的后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法治观念,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自觉遵守法律,尊重和维护他人的合法权益,为构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贡献力量。
三、说教学重难点本文的教学重难点主要包括:1. 法律的内涵和特征:这部分内容较为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可能存在困难。
2. 法律的作用:需要通过具体案例进行分析,使学生深刻体会法律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方面的重要性。
3. 违法的后果:要让学生认识到违法的严重性,明确遵守法律的重要性。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将法治观念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初中八年级上册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教学目标本课旨在帮助学生加深对法律的了解,明辨是非,自觉遵守法律,增强守法的意识,维护法律尊严。
教学目标具体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1.从中学生身边的“两件小事”到社会上相同性质的违法犯罪案件,提升学生分辨是非、辨别善恶的能力,帮助学生意识到,看似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已经违法,增强学生守法意识。
2.通过学习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知道什么是违法,了解违法行为的类别,加深对违法行为的了解,知法懂法。
3.通过介绍违法行为要承担的相应法律责任,引导学生知道违法行为要受到法律制裁,从而感受法律的尊严,增强法治观念,自觉做尊法护法的人。
二、教学内容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社会规则的重要性已有基本认识,并着重了解了道德方面应遵循的原则。
在此基础上,第五课关注“法律”这一特殊的社会规则。
《法不可违》是第五课的第一框,帮助学生相对系统地了解法律的起始。
同时,本单元的内容既是对七年级法律相关内容的深入,从七年级与未成年人相关的法律视角,推广到整个社会的视角去看待法律,又为八年级下册打下知识基础,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三、学情分析学情方面,有以下特点。
违法而不自知。
青少年学生缺乏法律意识,法治观念淡薄,日常生活中即使做出违法行为,或者遭遇侵权也不自知,无法将这些行为与违法联系起来,更无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知法而有偏差。
学生根据日常生活经验,知道法律是一项重要的社会规则,但是对于法律的作用、违法行为的判定等了解并不深入,很多学生只能认识到杀人、纵火等严重犯罪是违法行为,对于一般违法行为了解极少。
守法而存侥幸。
青少年学生易受到环境影响,加之易冲动、爱表现的心理特点,他们懂得要遵守法律的道理,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又经常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觉得“小事”无所谓,不拘小节,容易导致违法犯罪的发生。
基于以上分析,我力图通过本课的探讨,让学生明辨是非,加深对法律的了解,增强守法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法不可违》政治说课稿
教师面试优选说课稿(政治)
《法不可违》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法不可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的教学思想进行阐述与说明。
教材分析
首先,先来说说我对教材的理解,本课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2单元第5课,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违法的行为的含义和种类,并且引导学生学会辨别各种违法行为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守法观念。
学情分析
而我所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不断增强,但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他们的法律意识薄弱,因此我将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丰富的教学资源来帮助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有更深刻、更系统的认识。
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我将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这三个维度出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制定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守法观念;
其次,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最后,引导学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的能力,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教学重难点
在建立了教学目标之后呢,教学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因此,
我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和种类
教学难点就是: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学生守法观念
第1页共3页。
法不可违说课稿
一、说主题
二、说教材
三、说学情
说 课 流 程
四、说教学目标
五、说重难点 六、说教法学法
七、说教学过程
八、说板书设计
一、说主题
1、主题提出背景 课标修订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本思想, 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建立以学生人格和发展 为本的德育课程价值观,真正体现为学生道德成 长服务。同时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堂上大多数以 教师讲为主,注重对知识的标注,致使学生的道 德教育被忽视 《课程标准》
讲授新课
模块二、遵章守法 利用全民守法的视频引出遵章守法的重 要性的学习。 然后小组讨论如何做到遵章守法进而引 出对遵章守法的学习。 最后出示有关遵章守法的视频
达标测评
在这个环节中,就本节课出现的知识进行测评。
我主要采用在课件上展示练习题的方式,让同学 们举手或者是齐答说出答案。设计意图:及时帮 助学生们对知识进行巩固,学以致用。
返回
七、说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2分钟)
出示目标 (2分钟)
自主学习 (5分钟)
课堂新课 (20分钟)
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展示一则学生身边的案例小故事 (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和学习的兴趣, 引起注意,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进入到本课 的学习)
出示学习目标
我把本节课分为两大模块进行讲解 模块一、违法无小事 先利用多媒体播放驾车视频,在同学们观看后让同学 们分组讨论司机师傅有哪些违法行为? 在同学们讨论发言后教师讲解违法行为的含义,让同 学了解违法与守法的界限。 然后利用多媒体分别展示身边的三则案例,让同学们 分析案例是哪种违法行为,进而引出对三种违法行为 的介绍,我主要从违法行为的含义、表现、法律法规 和处罚措施等方面介绍三种违法行为。在同学们了解 后给出几个案例让同学们分析是哪种违法行为,已达 到及时巩固的目的。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1《法不可违》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法不可违》是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法律的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基础,但对法律的认识还比较片面,法律意识不够强烈。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法律有更深入的理解,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培养他们遵纪守法的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认识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遵纪守法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2.教学难点: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的区别,法律意识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案例、小组讨论卡等教学辅助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真实的法律案例,引发学生对法律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法律的基本概念、特征和作用。
3.案例分析:分组讨论教材中的案例,引导学生从法律的角度进行分析,理解法律对社会秩序的维护作用。
4.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思考如何在生活中遵守法律。
5.情景模拟:设计一个情景模拟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法律的作用。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法律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7.布置作业:布置一道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法不可违说课稿《法不可违》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课标中“成长的我”第三部分“学法用法”中要求学生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第一目:“谁都不能违法”。
主要介绍什么是违法。
首先通过小勤的事例说明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我们不能违反法律。
其次通过三个违法情景并填写表格说明了违法的含义及类别。
最后简要说明了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第二目:“犯罪必受惩罚”。
主要介绍了犯罪行为和刑事处罚两部分内容。
首先说明了犯罪行为的含义;其次简介了刑法及其性质;最后说明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关于刑事处罚,介绍了刑罚的含义以及我国刑罚的种类。
最后,设计了一个乘飞机开玩笑的讨论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学情分析初中生正处在身心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力及性格还极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易变性。
他们易受环境的影响,又对法律、犯罪等内容了解不多,法制观念淡薄,往往只看到法律约束自己的一面,不能认识到法律是正常秩序和自由的必要条件,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如不及时提高认识,进行纠正,便会滑向严重不良行为的范围乃至发生犯罪行为。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种类。
2、能力目标: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教学重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及犯罪应受刑罚处罚。
2、使学生能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
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讲述“我爸是李刚”酒驾事件。
问:说明了什么问题?答:说明了谁都不能违法,违法就要受到法律追究和制裁。
过渡总结:法律是神圣的,法不可违。
那么什么是违法行为?违法了要承担怎样的后果?让我们一起来共同探讨。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法不可违”。
接下来,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的内容。
本框内容是对法律知识的初步介绍,是后续学习法律相关内容的基础。
通过本框的学习,让学生明白什么是违法,以及违法的类别和后果,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知道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表现。
2、能力目标能够区分各种违法行为,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三)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类别。
2、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区分。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对法律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法律知识的理解还比较浅显。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学生可能存在一些违法的行为,但却没有意识到其严重性。
因此,通过本框的学习,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展示真实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法律知识。
2、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3、讲授法对于一些抽象的法律概念和知识,通过讲授的方式,让学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四、说学法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采用以下学习方法:1、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初步了解相关知识。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究学习法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法律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违法犯罪的新闻视频,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些人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法不可违。
【说课稿】5.1 法不可违 说课稿
5.1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节课程为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中的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中的第一框题,法不可违。
本课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明确理解法律是最为刚性的社会规则,任何人不得违反法律,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在内容设计上共两目,第一目“违法无小事”通过两幅漫画,意在大概了解身边的一些违法行为,引出归纳违法行为的含义及种类。
第二目“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引导学生详细了解身边的民事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行政违法行为的典型案例,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什么原因,只要触犯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尊法守法的意识,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升华教育,引起学生共鸣,远离一般违法行为,做一名守法公民。
二、说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的含义、违法行为的种类;认识行政违法行为和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能力目标:能够辨别各种违法行为,远离一般违法行为。
三、说学情近年内,青少年犯罪案件比比皆是,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占了青少年犯罪总数的75%以上,这些违法犯罪的青少年中表现出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因此,让中学生了解身边的违法行为有哪些,懂得违法必究,这些违法行为需要承担哪些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让学生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教学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1、教法:多媒体教学法、讲授法、启发式引导法2、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归纳总结法六、说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解读“法不可违”强调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不违法是人们的底线。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说课人:南川中学杨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法不可违》。
现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本框是对第二单元遵守社会规则的进一步学习,也为《预防犯罪》的学习奠定基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框也意在帮助学生认识违法行为的危害,树立法治意识,增强规则意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法治让生活更美好”,真正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法不可违》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主要介绍违法行为的含义、分类及三种违法行为的联系和区别,第二目主要是带着导行的目的让学生警惕身边的常见的典型的违法行为,从而懂得依法规范自身行为,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1)从身心发展来看:八年级学生情绪不稳定,做事易冲动,法制观念淡薄,经常会不拘小节“大错不犯,小错不断”,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如果没有接受相关的法治教育,极易造成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2)从现实情况来看,近年来青少年犯罪比例不断攀升,其中缺乏法律知识的现象非常严重。
因此让学生能分辨违法行为,知道违法行为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从而使学生敬畏法律,增强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弘扬法治精神,强化规则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依据:新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中的“心中有法”。
学习、运用法律维护自己、他人、国家和社会的合法权益。
理解任何违法行为都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一定的法律制裁。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养成守法意识,自觉尊法、守法;规范行为习惯,培育法治观念,增强青少年依法规范自身行为、分辨是非、运用法律方法维护自身权益,通过法律途径参与国家和社会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树立法律意识,增强守法观念,学会分辨违法行为,知道违法无小事,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法不可违说课稿
法不可违说课稿一、说教材1、地位及作用本框题由“谁都不能违法”、“犯罪必受惩罚”两目组成,分别介绍什么是违法、犯罪、刑罚等内容。
是对上一框题“走进法律”更进一步骤的解释,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到学法、知法、守法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违法,感觉种违法的含义及区别,以及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刑事处罚的含义及种类。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教学,让学生明白不论是什么原因,只要是违反了法律,就是违法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以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
3、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认清合法与非法行为,初步具有守法观念。
4、教学难点行政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刑事违法行为三者的区别。
二、教法学法:1、直观演示法:利用书中的图片网上下载的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法: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之间的对话、争论与成果分享,旨在鼓励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提出问题、思考、辨析归纳和解决问题。
三、说学法:主要采取分析归纳法,版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帮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歌曲导入:雪村的《抓贼》是一首比较幽默的歌曲,歌曲的内容描述的是一个小偷偷窨井盖,最后被绳之以法的故事,自然引到本课的教学——法不可违。
板书课题第二框法不可违讲授新课出示投影一、谁都不能违法(板书)1、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板书)阅读P91的教材中相关的事例。
思考:1、一个好学生为什么会丢了大面子?2、这样的事可以避免吗?学生回答:(略)教师略加小结:1、小勤之所以丢了大面子,是因为他道德的扭曲和对法律认为的误区造成的。
虽然他一时拿不出钱,但不能云建筑工地拿固定脚手架用的铁卡子,这就造成了他人的财产损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教师招聘初中道德与法治《法不可违》说课稿“说课”是教学改革中涌现出来的新生事物,是进行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
不论是在教师招聘考试中,还是在以后的教师职业生涯中,大家都要经历说课这个环节。
因此,中公教师特意为大家准备了《法不可违》这一节课的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地备考。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法不可违》是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一框题的内容。
本框题下有两个目题:一是违法无小事,这里主要了解法律的概念、违法行为的分类及含义;二是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了解违法行为的具体表现尤其是行政和民事违法行为,树立遵章守法意识。
本框是学生对法治了解基础阶段,为后面法理的学习做好铺垫。
本框题概念多,理论性较强,宜采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对典型生活事例的分析、归纳,使学生明确教学重点,形成认识。
二、说学情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情绪不稳定,叛逆心出现端倪,做事易冲动;遇事开始有主见,勇于怀疑,但往往很片面,对法律、违法行为等内容了解不多,在认识和态度上容易产生偏差。
易受环境的影响,想表现自己,又不能很好地约束自己,极易产生某些不良行为。
大部分学生上进心强,遵纪守法,但也有少数学生规则意识淡薄,行为习惯不好,或者误以为有《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特殊保护,犯了法也无所谓,需要教育矫正。
三、说教学目标请点击广东教招网根据本学段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规定,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遵守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
【能力目标】能够辨别一般违法行为,远离违法行为,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知识目标】知道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违法行为的含义及其类别。
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我确立本课的重难点为:【重点】违法行为的种类。
【难点】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
五、说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本节课我将采取以下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六、说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我会运用多媒体播放微视频《公共场所的行为百态》播放完毕,请同学们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学生可以得出这样的答案比如大闹机场、旅游景区留言、地铁上吃有气味的食物⋯⋯。
这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
根据回答,我会适时点出:这些行为不仅仅是不文明的行为,实则已经触犯了相关的法律,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根据情节严重程度,是要被请点击广东教招网处以不同的罚款的,更严重的甚至面临着刑事处罚。
可见《法不可违》,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什么是法律,什么是违法行为,现在来开展我们的司法一日游活动。
运用学生身边常见到的行为现象引出课题,可以更好地让同学们关注课堂,进入到即将所讲的内容当来。
而且在课堂的伊始,就创设情景,让同学们能更好地参与课堂。
【过渡】因为开展一日游活动,需要让同学们对法律、违法行为等概念进行理解,所以设计了两个普法的小活动,解决第一个目题。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违法无小事1. 法律规范人们的行为【活动一】抢答大比拼请学生阅读课本46 页违法无小事下面两段话,2分钟的时间。
随后合上课本,进行抢答比赛。
我会设置抢答的问题:(1) 什么是法律?(2)法律规定了什么?(3)法律的意义是什么?(4)什么是人民的行为底线?学生回答完毕后,我进行总结:法律是最刚性的社会规则,作为一种行为规范,明确的告诉人们可以做什么,必须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一个模式、标准或方向。
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有效准绳。
不违法是人们行为的底线。
这个活动是自学加比赛的方式,让学生带着目的去进行学习,对学习的结果检测充满竞争性。
既能传递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又能调动课堂的氛围。
【过渡】要做到不违法,就要了解什么是违法。
这就进入到第二个活动。
2. 违法行为的含义、类型及各类型的含义【活动二】智慧大碰撞课件通过呈现三个例子。
镜头一:朱某在学校操场捡到苏某手表不归还,法院判朱某限期归还。
依据我国物权法规定,捡得遗失物,应当归还失主;请点击广东教招网镜头二:李某等人在体育馆观看比赛时做出起哄、打闹等不文明行为,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处罚。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定,对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应予以处罚;镜头三:赵某多次持刀抢劫小学生的赃款一千多元,法院认定其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判处有期徒刑。
我国刑法规定,抢劫他人财物的应判刑罚。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①三则案例有什么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什么是违法行为?②以上行为是不是违法行为?属于哪类违法行为?找小组代表汇报讨论结果,我会总结讲述:三则案例,相同之处都是行为主体做出了侵害他人利益的事,不同是受到惩罚的法律依据是不一样的。
违法行为是指出于过错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危害社会的行为。
根据违反法律的类别,违法行为分为民事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违法行为。
①民事违法行为:违反民事法律规范,如欠债不还的行为、捡到物品不归的行为。
②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规范,如扰乱社会治安的行为、乱涂乱画破坏文物、扰乱机场秩序的行为。
③刑事违法行为:违反刑事法律规范,如故意杀人的行为、偷窃行为等。
民事违法行为和行政违法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相对轻微,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刑事违法行为是违法行为中最严重的一种,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犯罪。
运用案例教学,可以让难懂的法律概念变得通俗易懂,学生可以更好地明白什么是违法行为。
【过渡】在同学们知道了什么是违法行为,但对违法行为具体的表现这些违法行为及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还不了解,需要有警醒教育,这就正式进入到司法一日游的活动中来,首先是去看看铁警如何说。
二、警惕身边的违法行为1.行政违法行为【活动一】铁警行动播放有关高铁违规行为的视频。
视频内容如下:请点击广东教招网今年高铁霸座男、霸座女、霸座老人、女子扒高铁、乘客在高铁上吸烟等违法行为层出不穷。
2018年8月21日上午,在从济南站开往北京南站的G334次列车上,一名男性乘客霸占着另一名女乘客的靠窗座位,不愿坐回自己的座位。
当事女乘客叫来列车长后,该男乘客自称“站不起来”。
列车长问其是否身体不舒服或者喝了酒,对方回答:“没喝酒。
”列车长问:“没喝酒为什么站不起来?”对方称:“不知道。
”并表示到站下车也站不起来,需要乘务员帮助找轮椅。
他拒绝坐回自己的座位,并称让女乘客要么站着,要么坐他的座位,要么去餐车。
劝说无果后,女乘客被安排到商务车厢的座位,直到终点。
9 月19 日,在永州-深圳北的G6078 高铁上,本应坐在靠走道位置的女乘客周某某,执意坐在靠窗的位置。
列车工作人员与其进行反复沟通,但她仍不肯让出座位,并称“谁说这个位置不是我的?位置上写了我不能坐吗?”请同学们结合视频内容,如果你是铁路公安警察的话,你会怎么做,并进行思考:(1)这些乘客的行为是哪种违法行为?这种行为如果不惩罚的话,会带来什么后果?(2)若是这些旅客承担违法的法律责任的话,应该是什么样的?这种违法行为你身边的还有哪些,进行举例说明。
点名请学生的回答,他们可能给出的答案为:属于行政违法行为。
霸座行为扰乱乘坐秩序,扒高铁在高铁上吸烟影响高铁运行等;依法调查取证,认定其行为构成“扰乱公共交通工具上的秩序”的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三条第一款第三项之规定,对周某某处以罚款200 元的行政处罚。
两名霸座乘客将自公示期满无有效异议之日起,180 天内无法购买任何类型的火车票;常见的还有谎报险情、破坏铁路护网、殴打他人等,需要承担行政制裁包括行政处分和行政处罚等形式。
行政处分有警告、记过、降级等;行政处罚有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行政拘留等。
我进行小结:看似一些不文明的行为,自以为小错,实则是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最常见的行政违法行为是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比如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运用角色定位的方式,转换看待问题的立场,更好地进入角色带入,给出更加客观的答案。
【过渡】接下来就进入到民事违法行为的学习,假设我们到了法院,看看王法官今日说法。
2.民事违法行为【活动二】法官谏言多媒体呈现两则案例。
案例一:据统计,在明星涉诉的肖像权纠纷案件中:医疗、美容机构侵犯明星肖像权的,共计258 件,占比达73%,成为明星肖像权纠纷的主要制造者,而且他们更喜欢利用女明星的肖像做宣传。
信息科技公司侵犯明星肖像权的有37 件,占比为10%,案情大抵为:侵权人在其设计的网页中未经授权使用了明星的照片,且具有明显的商业属性。
比如艺龙网微博发布葛优躺照片等。
案例二:非京籍毕业生梁某,通过应聘的学校获得事业编制和北京市户口,与学校签订的聘用合同为7 年,但在工作一年后,他就离职。
2018 年10 月31 日,通州法院判处梁某支付学校违约金11 万元,人才引进费20 万元。
请同学们结合案例及课本内容,如果你是一王法官的话,会给出是谏言呢?小组合作,请设计你的谏言,要求:指出案例中属于哪种违法行为,依据是什么,对公众有什么指导性。
邀请小组代表回答,我进行归纳总结:属于民事违法行为。
侵犯他人民事权利或者没有依法履行合同义务,都是较为典型的民事违法行为。
明星状告一些公司是侵犯了肖像权,学校提起诉讼,是因为梁某违反合同。
所以当事人侵犯了民事权利,应当承担违约责任。
为了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民法总则中规定了一些基本原则,这些原则是我们从事民事活动的指南。
比如: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法律地位一律平等、遵循自愿原则、诚信原则、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等。
请点击广东教招网我会进一步解释:民法用规定权利和义务的方式来规范平等的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
民事权利包括财产权和人身权。
财产权有债权、继承权等;人身权包括生命权、姓名权、健康权、肖像权、名誉权、隐私权等。
学生对民事违法行为的了解相对比较少,这里就运用明星状告侵犯肖像权的例子和大学毕业生违约的例子,这就更加地贴近学生所关心的和所关注的,发现民事违法行为也在我们身边。
【过渡】了解违法行为不是最重要的目的,最重要的是做到不违法,这就来到了倾听法律宣传大使建议这个活动。
3. 遵章守法社会和谐的保证【活动三】我是法律宣传大使小组讨论,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到遵章守法?请以法律宣传大使的身份来进行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