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合集下载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MERIT-HF试验中不同NHYA分级患者的死因分析表明,中度心衰患者一半以上死于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因此ICD对心衰患者而言非常重要。

1.循证医学证据在MADIT-试验及SCD-HeFT临床试验中,与常规药物治疗相比,除颤器治疗可减少23%-31%的死亡危险性。

COMPANION临床试验结果显示,CRT治疗使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下降24%);联用ICD与CRT治疗使病死率进一步下降(下降36%)。

上述临床试验显示植入除颤器可以改善左心室功能不全患者的生存率。

因此,预防性植入ICD在这些患者中是值得推荐的。

2.ICD临床应用建议(1)缺血性心脏病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推荐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减少心脏性猝死从而降低总死亡率:心肌梗死后至少40dLVEF30%;长期最佳药物治疗后NYHA分级H或1级;合理预期生存期超过一年且功能良好(I类适应证,证据水平A)。

(2)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符合以下条件,推荐植入ICD作为一级预防减少心脏性猝死从而降低总死亡率:LVEF30%长期最佳药物治疗后NYHA心功能:或m级症状;合理预期生存期超过一年且功能良好(I类适应证,证据水平B)。

(3)对于NYHAID-IV级、LVEF35%且QRS120mS的症状性心力衰竭可植入具有双心室起搏功能的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CRT-D),以改善发病率和死亡率(a类适应证,证据水平B)。

3.应用要点心衰患者是否需要植入ICD主要参考发生SCD的危险分层以及患者的整体状况和预后,最终结果要因人而异。

①对于中度心衰患者,符合适应证,预防性植入ICD是必要的。

②重度心衰患者的预期存活时间和生活质量不高,ICD可能不是最佳治疗策略。

③符合CRT适应证同时又是猝死的高危人群,尤其是心肌梗死后或缺血性心肌病的心功能不全患者,应尽量植入CRT-D。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在快速性室性致死性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

d i1 . 6 /.s .0 65 2 .0 02 . 6 o:03 9 j sn1 0 —752 1 .30 9 i 4
作者单位 :5 10 云南 省玉溪市人 民医 院 . 6 30 昆明医学 院第六 附属 医院心 血管疾 病临 床诊 疗 中心 ( 郝应 禄 , 燕萍 , 晓霞 , 李 李 梁
稳 定性及 宽度 两个诊 断功能后 , 随访半年 未再 出现误诊及误 治。9例 随访期 内曾发作 室上性心 动过 速 . 通过
抗心动过速起搏 转复。 9例 C T 随 访 心 脏 彩 超 E RD F由 3 % ~3 %改 善 至 3 % ~5 % . 衰症 状 明 显 改 善 . O 5 5 O 心 生
心 脏 性 猝 死 (u d nc ri et S D) 心 sd e ada d a c h,C 是 脏 原 因 所 致 的突 然 死 亡 .在 急 性 症 状 出 现 后 1h
心 肌 病 7例 ,其 中 3例 为 心 肺 复 苏 后 2周 安 置 ID. 余 均 为伴 快 速性 室 性 致 死 性 心 律 失 常 伴 或 C 其
存质量得到 了提 高。结论 : D是恶性 室的特点 , 适 用 于心功 能不全 同时合并恶性 室性心律 失常的患者 。 可明显提 高生存质 量 改善 心功能 , 长生存期 。 延
关键词 心 律 失 常 , 性 ; 埋 藏 式 心 脏 复律 除 颤 器 心
快 速性 室 性 致 死 性 心 律 失 常 的疗 效 ,并 观 察 再 同 步 化 治 疗 除 颤 器 ( R D) 合 并 有 心 力 衰 竭 患 者 CT 对
的疗 效 。
1 对 象 与 方 法
11 研 究 对 象 对 2 0 — 0 9年 我 科 收 治 的 1 . 05 2 0 8 例 快速 性 室 性致 死 性 心律 失 常 患 者 置入 I D, C 年龄 4 0~7 6岁 , 均 ( 57 平 5 .7±1 .6 岁 , 中男 l 51 ) 其 6例 , 女 2例 。 病 因诊 断 包 括 通 过 冠 状 动 脉 造 影 或 门控 心血 管 C T检 查 明确 缺 血 性 心 肌 病 1 例 .扩 张 性 1

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的护理

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的护理

1例恶性心律失常患者植入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的护理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近几年自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开发以来,已逐渐被引用于临床。

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扑动、心室颤动是心脏性猝死常见的病因,约占心脏猝死的87%。

植入ICD是治疗恶性心律失常的首先措施。

临床资料表明,ICD降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的效果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

我科已成功为一名患者植入了埋藏式自动转复除颤器(ICD),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男,71岁,间断性头晕、乏力、心悸三天既往有冠心病陈旧性广泛前壁心肌梗塞并室壁瘤形成,心功能2级、动态心电图示频发室性早搏、短阵室速连续7跳。

2护理2.1术前护理2.1.1心理护理:植入ICD是一种新疗法且费用高,患者多数在思想上有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在清醒状态下被电击除颤过的患者,感到恐惧不安,术前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有关ICD系统的基本知识,手术指征和治疗效果,介绍手术方法,小切口,出血少,手术安全可靠,局部麻醉,患者清醒状态下完成手术,解除病人及家属的思想负担,让家属主动配合,共同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使病人保持良好的情绪和精神状态,积极配合治疗。

2.1.2术前患者的准备:术前停用抗凝药物一周可减少切口出血,常规术前备皮,药物过敏试验,协助患者做相关检查,保持静脉通畅,术前禁食4-6小时,术前30分钟可给镇静剂。

2.2术中护理2.2.1导管室房间的准备:ICD的植入技术必须在无菌技术条件下进行,护士要在术前4小时导管室内环境清洁消毒,用500毫克/L含氯消毒液擦抹桌子、手术台、手术床和拖地,空气循环消毒机进行空气消毒。

2.2.2抢救物品准备:监护仪,体外除颤仪,起搏器分析仪,必须具有ICD功能及能程控ICD 参数的程控仪,心电图机,微量泵,吸痰器等。

2.2.3药物准备:如胺碘酮、阿托品、利多卡因、阿拉明、多巴胺等,护士术前抽好药物,标明药名。

2.2.4术中配合:植入一枚BD留置针保持静脉输液通畅,术中密切观察心电监护、血压、血氧饱和度,患者神志及倾听患者主诉,如发现异常,立即通知术者处理或暂停手术。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及护理
2 4 I D 功 能 观 察 . C
术 后 转 到 监 护 病 房 全 程 心 电 、 压 监 测 5 7d 并 每 日 血 ~ ,
描 记 全 导 联 心 电 图 1次 。通 过 心 电 监 护 及 心 电 图 观 察 , 析 分
ID 感 知 及 起 搏 功 能 , 察 有 无 室 速 或 室 颤 发 作 及 I D 是 否 C 观 C 能 及 时 终 止 发 作 。 发 现 问题 应 及 时 通 知 医 生 调 整 ID 的 工 C
23 . 严 防 起 搏 电极 脱 位
术 后 平 卧 2 3d 限 制 术 侧 上 肢 活 动 , 侧 卧 位 , 利 于 ~ , 术 以 电 极 与 心 肌 严 密 附 着 。避 免 一 些 用 力 及 增 加 腹 压 的 动 作 , 如 用 力 排 便 、 烈 咳嗽 等 以 防 止 电极 脱 位 。卧 床 期 间 应 进 食 高 剧 蛋 白 、 含 纤 维 素 及 易 消 化 的食 物 , 防便 秘 。 富 预
1 临 床 资 料
① 术 前 教 育 : 了对 病 人 进 行 相 关 疾 病 知 识 教 育 外 , 除 着 重 就 I D 的 功 能 、 术 的 方 法 、 中 如 何 配 合 、 后 早 期 的 C 手 术 术 体 位 、 动 方 式 等 知 识 进 行 教 育 。并 向病 人 及 家 属 讲 清 楚 安 活
13 . 治 疗 结 果
I D体 积较 大 , 普 通 起 搏 器 质 量 大 , C 较 因此 置 入 创 面 大 , 皮 囊 大 而 深 , 于胸 大 肌 与 胸 小 肌 之 间 , 易 渗 血 。 术 后 若 位 容 无 特 殊 , 规 停 用 抗 凝 剂 3d及 应 用 抗 生 素 1周 。 术 后 切 口 常 以 0 5k . g的 盐 袋 压 迫 6h 严 格 交 接 班 , 切 观 察 切 口有 无 , 密 渗血 、 、 、 , 察 囊 袋 皮 肤 的颜 色 , 无 积 血 及 体 温 的 变 红 肿 痛 观 有 化 。保 持 局 部 清 洁 干 燥 , 期 换 药 , 察 切 口 愈 合 情 况 。 定 观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命延长 , 患者生命延长 , 以及器械植入 的进一步普及 , 临床上 静 脉导线的问题将更加突出。
疗领域的一个重要进展。用皮下除颤导线取代静 脉除颤 导线 的S I C D于 2 0 0 8年 7月首次植入人体 , 此后发展迅速 , 2 0 0 9年
获C E M a r k认 证 , 2 0 1 2年 获 F D A批准 , 目前 已 提 交 S F D A 审 批, 预 计 不 久将 进 入 我 国市 场 。S I C D被 誉 为 I C D器 械 进 展 的

8・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 电生理杂志 2 0 1 3年第 2 7卷第 1 期
全 皮下 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式 心脏 转 复除 颤 器
曾治宇 华伟
[ 摘要] 全皮下埋藏 式心脏转 复除颤器是近年来器械治疗 的一大进展 。因其无需静脉植入除颤导线 , 可避免 静脉
导线相关 的一些并发症 , 但局 限为没有起搏功能 。 [ 关键词 ] 心血管病学 ;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综述 ; 并发症
中图分 类号
R 3 1 8 . 1 1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1 0 0 7 — 2 6 5 9 ( 2 0 1 3 ) 0 1 — 0 0 0 8 — 0 3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 除颤 器( s u b c u t a n e o u s i m p l a n t a b l e e a r d i o v e r t e r d e i f b r i l l a t o r , S I C D) 是近年来室性心律失常器械治
置 。 接下 来 采 用 这 种 配 置 临 时植 入 S I C D, 在4 9例 患 者 中 与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的临床应用
一 个 箭 头 所 指 为 心 室 起
搏 ,第 二 个 箭 头 为 电击 T波诱 发室 颤 ,第 三 ,第 四
个 箭 头 为第 四 ,第 六 个 心动 周 期 各有 一个 未 被 感知 的颤 动 波 , 即在 l 5个心 动 周期 中有 l 2个心 动周 期 符合 v F的诊 断标 准 ,满 足 1/6的条件 ,ID判 断 21 C v F成 立 ,标 记 为 F D,3 6 识 别 完 成 ,第 五 个 箭 头 ,s 为 电击 除 颤 脉 冲 , llO s 除 颤 成 功 ,设 定 感 知 O m 后 频 率 为 20次/ i,调 试 毕 充分 止 血 并 以西 力 欣 溶 2 a rn 液 冲洗 囊 袋 后 ,逐 层缝 合 皮肤 ,消毒加 压 包扎 ,手
术顺 利 。
【 病例 】 性 ,6 男 9岁。18 99年 5月 因胸前 区剧痛伴
大汗 淋漓 住我 科 治 疗 。 经 E G及 血 清 心 肌 酶 谱 检 C
查 确诊 为 急 性 前 间 壁 心 肌 梗 死 ;二 维 心 脏 B超 检
查 考 虑心 肌梗 死 并 左室 心 尖部 室 壁瘤 。经 抗 凝 ,扩
维普资讯
第1 卷 第2 5 期
2 o 02
汕 头大 学 医学 院学 报
J m' l f l tuU ie i e ial o m mno nvr t M dc oS sy
— —
V0.5 No. I1 2 20 o2





讨论 近 2 O年 来 的 大 量 临 床 实 践 及 多 个前 瞻 性 多
中心 试 验 如 多 中心 I D试 验 研究 表 明心 肌 梗 死 后 C 的患 者 ,ID与抗 心 律失 常 药 物 比较 ,能够 降 低 总 C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

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的现状及展望(完整版)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一种常见而凶险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病情基本稳定的情况下突然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迅速死亡。

据国家心血管中心统计,我国每年心源性猝死者高达55万,居全球之首。

近30年来,大陆SCD平均年发病率为40.7人/10万人,约50-70%的SCD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有关。

及时有效地除颤是预防SCD 的关键,大量临床研究试验已证实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应用于猝死高危患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效果优于现有的药物治疗,可降低长期死亡率。

但传统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TV-ICD)的围手术期和长期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且多数是由植入式电极引起的,如静脉血栓、气胸、血胸、感染、心脏穿孔、电极断裂、心包填塞、三尖瓣损伤等。

部分患者由于心脏结构及解剖异常,如先天性心脏病、机械瓣及其他少见原因,以及ICD植入后感染并发静脉闭塞,而面临TV-ICD植入困难的问题。

为满足临床需求,填补TV-ICD的缺陷和不足,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应运而生。

其无需植入心内电极,简化了手术过程,避免了TV-ICD 电极相关并发症,活动限制少,为SCD高危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旨在阐述S-ICD的工作原理及临床应用。

一、S-ICD的组成及工作原理S-ICD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皮下电极导线构成。

其植入以体表解剖标志为参照,不需要X线照射。

脉冲发生器植入患者胸部左外侧第6肋水平腋前线和腋中线之间的皮下组织囊袋中。

皮下电极导线长45cm,两端有两个感知电极,两者中间有一直径3mm、长8cm的除颤线圈电极,电极经皮下隧道置于胸骨左缘1-2cm,近端位于剑突,远端位于胸骨柄。

导线自第6肋水平行至左侧腋前线,与脉冲发生器相连,组成三个感知向量,S-ICD可自动选择最佳的感知向量,用于心脏节律分析及室性心律失常检测。

与TV-ICD的腔内心电图不同,S-ICD获得的皮下心电信号类似于体表心电图,具有更高的分辨率,从而有利于通过形态学匹配来识别心脏节律。

15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的诊治体会

15例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的诊治体会
感知后 衰减延迟从 6 S延长到 15m ; 0m 2 S并将室速和室颤 区间重
格 检查和局部囊袋检查 ; 询 ID存储 资料包括初始 的参数设 查 C
计及相应的心律失常事件 , 并判断 I D的诊断和治疗 是否正确 ; C
新设置, 室速是 17~16次/ , 6 9 分 室颤区是 高于 16次/ 9 分。此后
现将其 临床 资料分析 如下 。 对 象与方法 1对象 : . 本组共 1 5例患者 , 男性 9例 , 女性 6例 , 年龄 1 9~
次治疗事件 , 发现是误感知 T波 , 计数为 Q S波群 , R 触发 了抗 室 颤除颤治疗 , 经修改起搏器参数后无误放 电。
讨 论
ID有多种程控功能 、 C 经静脉安置 的心 内膜 电极 , 以治疗 可 心动过缓 、 速、 室颤 动 和房 性心 律 失 常 J V D试 验发 室 心 。A I
2 方法 : . 采用 美 国圣 犹达公 司单腔 ID( C 型号 V 16 或双 一9 )
腔 I D 型号 V 29 和美 国美敦 力公 司 C TID( C ( -3 ) R- C 型号 :2 7 。 7 2 )
要, 以确保 I D的安全 性及最 佳参 数设置 , C 随访 同时还能 了解 患者临床情况变化 。文 献报 道 ,% ~1 % 的患者 因为 T波过 2 4 感知而接受不恰 当的 ID治疗 , 。通过 随访 , C 5 J 我们就 及时 发

4 6・ 9
临床 内科 杂志 2 1 年 7月第 2 01 8卷第 7期
JCi It nMe , l 2 1 , o,8 N . l ne dJ y 0 1 ̄ l2 , o 7 n r u

临床 诊 治 经 验 与 教 训 ・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的护理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置入患者的护理
腹或略上 , 右下腹 压痛点 上移 至髂 嵴 以上 , 可提 示 为妊娠合 均
51 , 6 例 男性 31 , 3 例 女性 20例 , 中妊娠期 急性 阑尾炎 9 , 3 其 例
发病率 占同期住 院的 阑尾 炎总数 的 1 6 ; . % 年龄 2 3—3 8岁 , 孕 期1 3 , 3— 7周 均为初产妇 , 早孕 2例 , 中孕 4例 , 晚孕 3 , 例 非手 术 治疗 3 , 例 手术治疗 6例 , 1例孕妇死 亡 、 产 、 产 、 儿 无 流 早 胎
和及早发现硫 酸镁 的不良反应 , 必要 时作相应处 理。
2 2 对母 婴 的影 响 .
阑尾穿孔致弥漫性腹膜炎易导致流 产 、 产 、 儿死亡 , 早 胎 胎 儿 的死亡率可达 2 % , 0 其死亡率 的高低取 决 于治疗 有无延误 ;
3 4 指 导 患者 术后 活动 .
护理人员在进行各 种治疗护理时 , 有计划地 讲述手术后 注 意事项 , 向患者介绍 阑尾切 除手术后 6h予半 卧位或 与左侧 如 卧位 交替 , 并开始床 上 自主活 动 , 进肠 蠕 动 , 防肠 粘连 , 促 预 同 时预 防腹胀 、 上呼吸道感染等 手术 后并发症 的发生 。协 助患者
麻醉对胎儿造成不 良后 果的报道 , 消除患者顾 虑 。消 除患 者的
2 临床特 点
2 1 各 期妊娠 合 并 阑尾 炎的特 点 .
妊娠早 期 : 由于子 宫较小 , 急性 阑尾炎 引起 的恶心 和呕 吐 容 易被认为 是常 见的 妊娠 反应 。妊娠 中期 : 由于子 宫增 大 , 阑 尾可能 向上 向内移位 , 阑尾炎 引起 的腹 痛和压 痛位 置常 较高 。
母体 的死 亡率 2 , % 其死亡率取决 于病灶本 身的发展程 度 。因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全有效的心脏除颤器摘要: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S—ICD)目前已在欧洲、新西兰、美国投入临床使用。

S-ICD主要由脉冲发生器、电极导线组成,与经静脉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Transven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TV—ICD)不同的是,S—ICD的脉冲发生器经皮下置于左侧胸壁,电极是由两个感知电极及一个电击线圈组成的,经皮下置于胸骨旁。

作为全皮下心脏除颤系统,S-ICD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静脉导线相关的围手术期及长期并发症,且手术过程不需要在透视下进行.S-ICD的适应人群主要包括伴有静脉畸形或梗阻不适合经静脉行心脏转复除颤器的儿童、感染风险大以及有猝死风险的年轻心律失常患者(如Brugada综合症、长QT综合症及肥厚性心肌病)。

然而,由于缺乏腔内电极,S—ICD无起搏功能(除电击后短期起搏外),因此,I-SCD不适合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及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适应症的患者.引言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ICD)目前是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1,2]及二级预防[3]的有效手段。

迄今为止,大部分ICD植入系统均通过传统植入方式,即经胸腔内大静脉将除颤电极置于右室,然而,TV—ICD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最近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TV—ICD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大约为1。

5%,这些主要并发症包括:院内死亡、心脏骤停、心脏穿孔、心脏瓣膜损伤、冠状静脉损伤、血胸、气胸、深静脉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心肌梗死、心包填塞以及动静脉瘘[4]。

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极绝缘故障导致的电极故障的发生率日益增加,有研究显示,电极植入10年后电极故障的发生率约为20%[5].因此,尽管TV—ICD能够有效治疗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的使用寿命及其有关问题的处理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电极的使用寿命及其有关问题的处理

国, 每年有大约 4 0 万 的患者植入 I C D …, 中国 I C D的植入数量
也在逐步上升 , 随着 I C D植入的增多, 其更换时代也 随之到来。 当I C D更换时, 电极的处理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 有必要针对 I C D 电极寿命对临床工作的影响及处理进行深入的讨论。
1 I C D 电 极 的 寿 命
《 循环》 杂志 的这篇文章 还特别 对 比了美 敦力公 司的
6 9 3 6和 6 9 6 6除颤 电极与其他 电极植 入后 电极 完好率 , 总的 趋 势是 相同的 , 没有 明显 的差异 , 甚 至植 入后 前五年 的电极
%) 除 颤屯 桩故 障4世 皋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g 5
… f ∞j
9 0
一: 矾


p 0
I f / l l 0

8 5
8 0
T 一 ■一 I
. j ! _ 巧
●■- ¨ _
植 ^ 年

假 7 0
6 5
{ 2 i 2 2 J
( 2 1'
c 1 。l
6 。
图 1 除颤电极故 障年发生率 ( %)
5 。
I C D植入后 5和 8年 的电极完好 率 ( 电极功 能正 常) 分
4 5
别为8 5 %和6 0 % 。从 图 中可 以看 出 , I C D 电极 五 年 以后 功能障碍发生率迅速提高 , 到了 I C D即将第二 次更换也 就是
目前全球心血管疾病死 亡的最主要的原因是心源性猝死 ( S C D ) 。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 ( I C D) , 被公认 为最有效 的猝 死防治手段 , 其发展已经对 S C D的治疗产生 了深远影响。在美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复律除颤器(CRT-D)术后减少放电的策略(全文)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复律除颤器(CRT-D)术后减少放电的策略(全文)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埋藏式复律除颤器(CRT-D)术后减少放电的策略(全文)心脏再同步化-埋藏式复律除颤器(CRT-D)治疗通过改善心脏结构重构和电重构,减少心衰患者的心脏性猝死(SCD)的发生。

CRT-D 植入后,ICD的放电比率大约20%-30%,ICD放电有效治疗和预防了SCD,但是放电无论恰当与否,有ICD放电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无放电患者,放电对患者的生理及心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如何能最大化发挥CRT -D的优势,在保证患者安全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减少放电,是我们心血管内科医师必须要重视处理的问题。

减少放电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调整ICD室速相关参数的程控ICD诊断和治疗室速ICD可以随时感知RR间期或心室率,如果心室率足够快满足了预先设定的室速心率范围,而且连续发生次数满足了已设置的数值计数,比如24个连续感知的RR间期中18个RR间期都满足了室速的频率(18 of 24),则ICD诊断为一次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然后根据房率和室率的关系(PRlogic)、室速事件时室内记录到的QRS波与窦律QRS波形状的符合百分比(morphology or wavelet template)、是否为突然发作(sudden onset)、频率稳定性(stability)等功能确定室速诊断,然后启动ICD治疗,ICD采用分层治疗,包括抗心动过速起搏(anti-tachycardia pacing, ATP)治疗和放电(shock)治疗,又分别称ICD的无痛性及有痛性治疗。

室速的检测频率设置CRTD植入前没有室速的患者,ICD植入属于一级预防,一级预防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时心室率较快,而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心室率相对缓慢,二者速率差别很大,因此对于一级预防的患者可通过提高检测频率来减少放电。

CRTD植入前有室速的患者,ICD植入属于二级预防,二级预防的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心室率偏慢,与长期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有关,如果低于设定的室速频率会导致ICD不识别。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一种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医疗设备。

它可以监测心脏的电信号,并在检测到不正常的节律时,通过释放电击来恢复正常心律。

相比传统的外置除颤器,ICD能够在患者体内实时监测并治疗心律紊乱,极大地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质量。

ICD由主机、电极和程序软件组成。

主机是ICD的“大脑”,用于接收、处理和分析电信号,并根据预设的治疗策略决定释放电击。

主机通常埋藏在患者的胸腔或肩膀下方,接受电极通过杂质的手术置入患者的心脏,以检测心脏的电信号。

程序软件则负责设置ICD的参数,包括心律监测的灵敏度和除颤电击的强度等。

ICD主要用于治疗两种类型的心律紊乱:室颤和室速。

室颤是一种严重的心律紊乱,患者的心脏无规律地颤动,无法有效地泵血。

如果不及时进行除颤,室颤将导致心脏停止跳动,即心脏骤停。

室速则是心脏搏动过快,导致心脏无法有效地泵血。

ICD可以通过电击来恢复心律的规律性,使心脏能够重新开始正常的搏动。

ICD不仅可以监测和治疗心律紊乱,还可以记录和存储这些事件。

这对医生来说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可以通过分析这些数据来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效果。

通过ICD存储的信息,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心律变化、心脏功能和心脏节律治疗的效果,从而调整治疗方案。

虽然ICD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设备,但它并非适用于所有患者。

首先,ICD的手术置入过程需要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操作,患者需要接受全身麻醉。

其次,ICD的使用也有一定的风险,包括出血、感染和电极移位等。

此外,ICD对患者的心理和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患者需要定期去医院进行随访和检查,同时需要遵循一些特定的生活和活动限制,以保证ICD的正常使用和患者的安全。

总的来说,ICD在治疗心脏节律紊乱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可以在患者体内进行实时的心律监测和治疗,还可以通过存储的数据评估治疗效果。

然而,ICD的使用需要谨慎,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合作,以确保治疗的安全和有效性。

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后的连续性护理

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后的连续性护理

人电极导线 , 电极 导线顶 端通常 置于右心室 心尖部或 右心室心 尖间隔部 , D植人于胸前 , I C 一般在左侧 。
3 住院护理 3 1 术 前护理 .
除颤 阈值测试 时 , 必须做好体外除颤应急抢救措施 的准备 , 尽量
缩短心脏和大脑缺 血时间 , 如低能量除颤不能转复 , 必须立即进

2 ・ 2
T ODA N Y URS De e e , 0 , . 2 E, c mb r 2 1 No 1 1
植 入埋 藏式 心律 转 复 除颤器 后 的连 续性 护 理
陈华 丽
摘要 介绍植入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住 院护理 , 出院随访和居 家护理指导。通过 术前进行 充分 准备 , 对患者资料 周密与详
恶性心律失常 , 尤其是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是发
生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随着心电监护技术 的发展 , 院患者 住
3, d 训练患者床上排尿 、 排便 , 术晨排空大小便 , 建立 下肢静 脉通
路。导管 室配备一 台体外 除颤器 , 体外程控 分析仪 和起搏器 分
析仪 , I D除颤阈值测试 时 , 在 C 一旦 ID不能 有效 除颤 , C 必须 由 体外除颤器除颤 , 为安全手术提供保证 。
均符合要 求后 , 嘱患 者数数 , 同时严密 观察 患者神 志 、 呼吸 、 心 电、 血压 、 血氧饱和度。评 估最低 有效除颤能 量 , 即心室短 阵快
速调搏 , 5 H 交流电刺激 , 用 0z 诱发室颤的发作 , 室颤发作至除颤 放 电至少在 1 s 0 以上 , 2 2 J终止 至窦 性心 律 的出现 。在 用 0~ 5
3 12 加强与患者和家属 的沟通 ..
的猝死率大为降低, 但医院外心脏}猝死常因不能及时转复而死 生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

最新: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中国专家共识(2023)..........一、月肵亏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SCD)发病突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 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ICD)是SCD最有效的治疗措施[1-2]。

目前,经静脉ICD(transvenous ICD, TV-ICD)应用千临床已有40余年,有效地预防了SCD。

然而,TV-ICD需要通过静脉将除颤导线送入右心系统,存在静脉通路狭窄/闭塞导致植入困难,血管穿刺相关并发症,导线断裂、感染、三尖瓣反流等导线相关并发症和问题[1-2]。

为解决上述问题,全皮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subcutaneous ICD, S-ICD)应运而生。

S-ICD是不需要在心腔内放置导线而具有感知和除颤功能的新型除颤治疗系统,包括导线和脉冲发生器,无需经静脉路径,均埋千皮下,可避免TV-ICD所面临的导线相关并发症,也降低了系统性感染的风险。

导线具有近远端两个感知电极,与脉冲发生器之间可组合成为3种感知向量。

S-ICD可提供高达80丿的除颤能量,并在除颤后提供30s的经胸起搏。

S-ICD的概念最早始千1991年,千2001年开启临床研究。

第一代S-ICD(脉冲发生器体积69cm3,预期使用寿命5.1年)于2009年获得欧盟(Confor m ite Europeenne, CE)认证、2012年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 i n istrati on, FD A)认证。

2015年推出了第二代S-ICD I此时脉冲发生器体积缩小至59.5cm3,使用寿命延长至7.3年,并具备远程监测功能。

2016年,第三代S-ICD推出。

第三代S-ICD在INSIGHTTM算法基础上增加了SMART Pass TM算法,用千减少T波过感知,同时,还具备1.5T磁共振兼容、心房颤动(房颤)监测的功能。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作者:周璇来源:《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年第3期周璇摘要目的:探讨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植入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方法:对2008年7月~2011年7月19例患者施行ICD植入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

结果:19例患者术后囊袋出血1例,左肩、左上肢疼痛3例,腰部疼痛5例,切口感染1例,经及时发现处理后患者均顺利通过手术关。

结论:ICD作为一项有创性治疗技术,难免出现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

在护理工作中应加强术前宣教、术中配合、术后病情观察,积极治疗原发病,尽量避免并发症的发生,若出现并发症则要早期发现、早期处理,尽量减少不良后果。

关键词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术后并发症;原因,护理对策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3.03.046埋藏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应用为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开辟了一个新领域。

最初ICD植入的适应证范围较窄,只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二级预防,目前ICD植入的适应证已经扩展到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1]。

在我国ICD植入尚不广泛。

我院2008年7月~2011年7月成功地为19例患者施行ICD植入术,本文将术后发生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及护理对策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选择我科实施ICD植入术患者19例,男12例,女7例。

年龄19~76岁,平均年龄51.2岁。

其中3例曾发生阿-斯综合征,经抢救后存活;16例有晕厥病史。

病因分别为缺血性心肌病4例,肥厚型心肌病4例,扩张型心肌病3例,特发性室速3例,长Q-T间期综合征、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特发性室颤、尖端扭转性室速、高血压性心脏病各1例。

均符合ICD植入的Ⅰ类、Ⅱa类适应证[2]。

1.2方法采用单腔ICD(型号V-196)或双腔ICD(型号V239)和CRT-ICD(型号7227)。

ICD植入方法与普通起搏器植入方法相似,选择左侧锁骨下静脉作为植入电极导管途径。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应用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预防心脏性猝死的应用
2 Lombardi G,Gallagher J,Gennis P.Outcome of out-of hospital cardiac arrest in New York City.JAMA.1994;271:678-683. 3 Bigger JT,Fleiss JL,Kleiger R et al.The relationships among ventricular arrhythmias,left ventricular dysfunction,and mortality in the 2 years after myocardial
美国30-40万/年
– 目前: WHO统一定为1小时以内
美国40-45万/年
心源性猝死的主要原因 ---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
心源性猝死
那些人容易发生心脏性 猝死?
SCA的病因
5% 其他*
15% 心肌病
80% CAD
CAD已成为西方国家人群发生SCA的主 要病因
Huikuri HV. N Engl J Med. 2001;345:1473-1482.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6th ed. 2001. W.B. Saunders, Co. 3 Every N, et al. Risk of Sudden versus Non Sudden Cardiac Death in Patient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m Heart J 2002; 144: 390-6.
LVEF与SCA的相关 性1
% SCA Victims
8
7.5%
7
6
5
4
3
2•
1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

全皮下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与前景(完整版)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ICD)1980年首次成功植入人体开启了心源性猝死治疗的一个新时代,长期以来的临床证据已证明ICD可以改善多种致心源性猝死疾病的死亡率。

自1998年开始,ACC/AHA将ICD作为二级预防的IA类推荐,最新的指南推荐的ICD的适应证包括多种心脏病心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已成为预防心源性猝死的主要治疗手段。

传统的ICD系统是通过外周静脉送入ICD导线至右心室,并与埋藏在左胸部皮下的脉冲发生器相联,除颤电极导线在静脉及心腔内。

近年来一种全皮下ICD(subcutaneous ICD,S-ICD?)系统问世并开始应用于临床,本文就该系统的临床应用于前景进行介绍。

一、经静脉ICD存在的不足虽然ICD对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具有跨时代的医院,但相关并发症始终是临床应用的困扰。

经静脉ICD系统的并发症包括操作相关的急性并发症和源于感染和电极功能不良的晚期并发症。

急性并发症包括气胸、创伤性胸腔积液、电极移位、血肿和感染,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一项荟萃分析表明,ICD植入后的最初16个月所有并发症的发生率为9.1%。

长期的并发症主要源于电极功能不良和器械感染。

与普通起搏器电极相比,ICD电极的故障更常见,这与ICD电极组件多、工程学上更为复杂有关。

长期的研究表明,电极无故障率五年后快速下降,8年时降至60%,10年时年故障率达20%。

感染风险是经静脉ICD另一个终身存在的顾虑,更换发生器是一个特别受关注的时间点,因为此时感染风险几乎较初次安装时翻倍[1]。

REPLACE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注册研究,评估接受心脏植入电子装置发生器更换的患者,结果表明,更换IDC或CRT-D时感染的发生率为1.6%[2]。

同时期的队列研究表明,单腔或双腔ICD平均电池寿命为5.9年,CRT-D为4.9年[3]。

这样一来,大多数ICD植入患者一生至少需要更换一次发生器,有些则需要多次更换,尤其是对CRT有着阳性反应的患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皮下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安全有效的心脏除颤器摘 要:全 皮下 埋藏 式 心 脏 转复除 颤器 ( Subcutaneous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S-ICD )目前已在欧洲、新西兰、美国投入临床使用。

S-ICD 主要由脉冲发 生器、电极导线组成,与经静脉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 Transvenous implantable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 ,TV-ICD )不同的是,S-ICD 的脉冲发生器经皮下置于左侧胸 壁,电极是由两个感知电极及一个电击线圈组成的, 经皮下置于胸骨旁。

作为全皮下心脏除 颤系统, S-ICD 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与静脉导线相关的围手术期及长期并发症,且手术过程 不需要在透视下进行。

S-ICD 的适应人群主要包括伴有静脉畸形或梗阻不适合经静脉行心脏言 埋藏式心律转复除颤器( Implantable cardioverter-defibrillator 源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1 ,2]及二级预防 [3] 的有效手段。

迄今为止,大部分 传统植入方式,即经胸腔内大静脉将除颤电极置于右室,然而, TV-ICD 具有较高的围手术期及远期并发症。

最近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 TV-ICD 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大约为 这些主要并发症包括:院内死亡、心脏骤停、心脏穿孔、心脏瓣膜损伤、冠状静脉损伤、血 胸、气胸、深静脉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中风、心肌梗死、心包填塞以及动静脉瘘时,随着时间的推移,电极绝缘故障导致的电极故障的发生率日益增加,有研究显示, 植入 10 年后电极故障的发生率约为 20%[5] 。

因此,尽管 TV-ICD 能够有效治疗快速性室性心 律失常,它的缺点也是显而易见的。

而非 TV-ICD ,即S-ICD 可有效的避免静脉导线相关的并发症,成为近年来人们研究的热点。

S-ICD 日前已在欧洲、新西兰、美国投入临床使用, 目前全球范围内已成功植入 2000 余例。

1.S-ICD 的构成、植入及程控S-ICD 系统包括脉冲发生器、皮下电极、电极植入工具及程控设施。

脉冲发生器的使用 寿命大约为5年,体积较TV-ICD 稍大,重量145g ,约为TV-ICD 脉冲发生器的两倍。

S-ICD 在感知到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时能够以 80J 高能量进行电复律, 并且在电击后 30s 内,如果 感知到有3.5s 以上的心脏停搏,可激活起搏功能,利用 200mA 双相脉冲波以50次/分的起 搏频率进行起搏。

与 TV-ICD 不同, S-ICD 不经胸腔大静脉引导电极植入心室,因此手术植入不需要在线透视下进行, 避免了患者及手术医师的电离辐射暴露, 且 S-ICD 手术过程较为简单, 脉冲 发生器置于左侧腋前线与腋后线水平第六肋间, 电极导管通过两个胸骨旁切口, 分别将远端 与近端电极置于左侧胸骨旁 1-2cm 的第二肋间水平及剑突水平, 除颤线圈位于两个感知电极 之间,长约8cm 。

心脏节律的监测是通过远端、近端电极与脉冲发生器之间3个向量所形成 的3个传感器完成的,S-ICD 系统能够自动选择合适的传感器,避免双重 QRS 及 T 波过感知(见图 1 , 2)。

另外,虽然在 S-ICD 植入过程中,诱颤成功后以 65J 能量进行转复,但在植 入术后,为了保证转复的成功率, S-ICD 均以 80J 能量进行除颤 [6] 。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证转复除颤器的儿童、感染风险大以及有猝死风险的年轻心律失常患者(如Brugada 综合症、 长QT 综合症及肥厚性心肌病)。

然而,由于缺乏腔内电极, S-ICD 无起搏功能(除电击后短 期起搏外) ,因此, I-SCD 不适合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及有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 )适应症的患者。

引Cardiac ,ICD )目前是心ICD 植入系统均通过1.5%,[4]。

同 电极实S-ICD 安全性及有效性的试验数据均来源于手术中实行诱颤的患者, 常规实施诱颤,而 TV-ICD 植入时,一般不作常规诱颤[6,7]。

因此S-ICD 植入术中 - .1图1 : S-ICD 植入位置及感知传感器,3个传感器是由脉冲发生器及2个 感知电极两两之间形成的向量所形成的。

图中可见不同传感器所感知到 QRS; IX mil/QRS : FivAvei R W I Q ; f.£mV0.4 mV4- IL —”r 的腔内心电图。

图 2:S-ICD 植入术后患者胸片S-ICD 系统对心率的监测是通过计算最后 4 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来实现的, 室性心动过 速(Ven ticular tachycardia , VT )的诊断依据为 18/24标准,定义为连续 24个心动周期 中 18 个能满足所设定的频率标准周长即可诊断为室性心动过速。

确认为室性心动过速后, 电容器开始充电(平均充电时间为 14 ± 2 s ),如果为非持续性室速则不进行电击,否则 以 80J 能量进行电复律 [6] 。

此外,除电击区外, S-ICD 还设有条件电击区,即在一定的频率 范围内,根据心电图的形态鉴别室上性心动过速与室性心动过速,防止室上性心动过速时发生不恰当电治疗事件。

S-ICD 的程控较为简单,除电击治疗、电击后起搏治疗、条件电击区设置外,其他参数 均为自动设置,电击治疗及电击后起搏治疗可选择开启或关闭,条件电击区除开关设置外, 还可设置此区域的心率识别范围。

2.S-ICD 的安全有效性研究Bardy 等人冋对4项S-ICD 临床前期研究进行了总结。

第一项研究旨在确定脉冲发生器 与除颤导线的最佳空间配置,共纳入 78名患者,最终选定了除颤线圈位于胸骨左侧,脉冲 发生器置于左侧胸壁这一配置; 随后,第二项短期研究选择之前确定的最佳空间配置, 纳入 了 49 名患者,对 S-ICD 与传统的 TV-ICD 的除颤阈值进行比较, 结果显示两组的除颤阈值分 别为 36.6 ± 19.8 J 及11.1± 8.5 J ( P<0.001 ) ,其中 S-ICD 组中有 1 名患者由于电极植 入位置距离胸骨左缘 6cm 处导致诱颤时转律失败。

随后的两项临床研究针对于植入永久性 S-ICD 的患者,分别纳入了 6 名新西兰患者及 55名欧洲患者,排除标准为既往有心室率 <170 次/ 分的室速发作史、有抗心动过速起搏治疗( Antitachycardiapacing,ATP )可终止的室性 心动过速患者,在包括 6 名患者的临床试验中,共诱发18 次心室颤动( Ventricular fibrillation ,VF ),均得到成功监测及转复,而在随后的 16 月随访中,所有患者均未出 现室速、室颤事件。

在欧洲进行的临床试验中,共诱发 137 次室颤事件,均被成功监测;在 98%的患者中,两次连续发生的室颤事件均能以 65J 能量成功转律,电击治疗的平均时间为14.0 ± 2.5 s ,在另外 2%(1 人)中,第一次诱颤时, 时转律失败。

在随后的 10 月随访中,有 3名患者共发生 患者出现轻微并发症(囊袋感染,胸骨旁皮下电极脱位) 备程控后问题均得到解决; 无针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误放电事件发生。

在2009 年成功在欧洲国家及新西兰批准使用。

START 研究[8]作为一项多中心、 前瞻性的临床研究, 进一步比较了 S-ICD 与TV-ICD 在节 律判断及管理方面的准确性。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 64名符合ICD 或CRT-D 植入适应症的患者,根据患者个人情况不同植入单腔 ICD 、双腔ICD 及CRT-D 三种不同TV-ICD 中的一种,并将 S-ICD 皮下电极置于前文提到的 S-ICD 系统所植入电极位置的皮肤表面, 从而模拟了前面提 到的向量环。

对上述患者诱发房性及室性心律失常事件,并由 S-ICD 及 TV-ICD 同时记录监测。

诱发的房性心律失常持续时间》 30 S ,心室率 > 170 bpm (n= 50 ),室性心律失常持续 时间》10S ,心室率> 170 bpm(n= 46),首先进行比较的是单腔 TV-ICD 与单电击区(VF >170 bpm ) S-ICD 在判断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敏感性;然后改用双电击区((VF > 240 bpm; VT > 170bpm ) S-ICD 评估管理算法对监测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随即将双电击区 S-ICD 与 S-ICD 成功转律,而在第二次诱颤12 次室速事件,均转律成功; 5 名 ;5 名患者出现过感知事件,在设 鉴于以上结果, S-ICD双腔 TV-ICD 进行比较,用来评估心房电极对于频率管理算法敏感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比 较 S-ICD 与单腔或双腔 T-ICD 对于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监测评价两者的特异性。

在上述研究中, 单电击区 S-ICD 患者中,所有的室性心动过速事件均得到监测, 而在双电击区有 1 例室性心 动过速事件未能成功监测。

研究表明, S-ICD 与 TV-ICD 在监测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事件的 敏感性方面无明显差异,而在特异性方面, S-ICD 较TV-ICD 有明显的优势;单腔 TV-ICD 与 双腔 TV-ICD 比较,未见明显差异。

以上结果表明, S-ICD 在判断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方面 具有较高的准确性,与 TV-ICD 相比, S-ICD 在减少不必要的电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然而,值得一提的是,START 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纳入的病例数较少,诱发的房性 心律失常多为心房颤动等。

IDE 研究[7]作为 S-ICD 在美国的上市前批准研究, 它的一级终点为植入术后 180 天以内, 所有患者中无并发症发生的患者比例>79%,室颤转复成功率 >88%。

本研究结果在 2012 年的 美国心律协会年会上发表 [7],结果显示,在 321 名患者中, 180 天内 92%的患者无并发症发 生,室颤转复的成功率达 100%;在 321天的中位随访时间内,共有 16 名患者发生了 109次 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事件,上述事件均以 80J 的能量成功转复; 38 名患者发生不恰当治疗 事件,其中有 15 名患者是由于发生房颤时的心室率超过了电击管理区所设定的阈值,24 名 患者由于过感知导致了不恰当的电治疗。

然而上述研究仅仅对 S-ICD 术后近期的安全性及有效性做出了肯定, S-ICD 及 TV-ICD 对患者长期预后影响的差别仍未见报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