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说文解字》“食”部字与饮食文化探究

《说文解字》“食”部字与饮食文化探究

第40卷第1期2021年1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40No.lJan.2021D01:10.16276/kixn51-1670/g.2021.01.015《说文解字》“食”部字与饮食文化探究谢月涵(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收字9353个,另收重文1163个,共计收字头10516个并按540个部首排列。

其中,"食”部共64个字。

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文以《说文解字》"食”部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并通过分析其字形、字义,探索文字中反映出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从而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说文解字》;“食”部字;饮食文化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21)01-0079-07《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字典,用540个部首统领9353个汉字,以形训的方式根据字的形体对其进行解释。

在许慎的《说文》中共收录“食”部字64个字,占所收录字的0.68%,比例虽然不大,但地位极重,很好地反映出上古饮食上的意识文化形态。

“饮食”,指饮料和食物。

它是人们生存所必需,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诗经•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汉书•王莽传中》:“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为改善饮食条件而不懈努力O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已有很多对《说文》中各部首字的研究。

成就最高的便是“说文四大家”,现当代中万献初的《〈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也对《说文解字》的分部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但这些研究成果对其与上古文化联系的探讨却有所欠缺。

后来也陆续出现了很多将部首与上古社会文化相结合探讨的论文,但系统性稍显薄弱。

由于《说文》部首较多,所以对“食”部字的研究相对较少,将“食”部同饮食文化联系起来的又相对更少一些。

_说文解字_皿部_与中国古代文化

_说文解字_皿部_与中国古代文化
2、茶器 盄,铫子。《说文·皿部》:“盄,器也。”朱骏声通训: “今蘇俗煎茶器曰吊子,即此盄字。” 这说明了中国的茶文化。我国是茶的故乡,饮茶的习俗 起源很早。古时候,人们把茶称为“苦茶”,后来又叫作“槚”, 直到东汉,“茶”的名称才固定下来。《神农本草经》:“神 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这说明茶最初只 是被人们当做药材,用来利尿、祛痰、消食、提神等。后来 人们发现茶清香扑鼻,才把它作为饮料,于是有了饮茶文化。 这种茶文化一直沿用至今,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3、炊器 炊器是一种用来煮牲肉和蒸煮黍、稷、稻、梁等饭食的 器具。
6、盛酒器 《说文解字》中,“盉”,是盛酒器。 盉,古代酒器,或为调和酒水之器。一般是用青铜制作 而成的。大腹敛口,前有长流,后有鋬,有盖,下多为三足。 这种盛行于殷代及西周初期。王国维《说盉》:“盉乃和水 於酒之器,所以节酒之厚薄者也。”《说文·皿部》:“盉, 调味也,從皿禾声。” 这说明我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着悠久的历史。酒在 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古代人们用酒来祭神、祭 祖先,用来祈祷和庆祝农业的丰收等。 从以上 16 个字,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器皿文化。从中, 我们可以看出古代器皿的分工精细,不同的器皿扮演着不同 的角色,说明了古代人们的饮食生活习惯以及古代文明。不 同器皿的质的,反映了工艺制作技术的精湛。“器以藏礼”, 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的等级制度。 二、皿部字与祭祀文化 在《说文解字》中,“盛和齍”都是指放在器皿中用以 祭祀的黍稷等祭品。 《说文·皿部》:“盛,黍稷在器中以祀者也。”《周礼·地 官·闾师》:“不耕者,祭无盛。”郑玄注:“盛,黍稷也。” 《说文·皿部》:“齍,黍稷在器中以祀者。” 这反映了古代的祭祀文化。祭祀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 要的地位。《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说明在春秋战国时期,人们把祭祀和战争放在同等重要的 地位。 在古代,祭祀的对象主要有:祭天、祭祖、祭社。最隆 重的祭祀活动是祭天,是天子的特权。其次是祭祖。古代人 们十分重视祭祖活动及其教育意义。《礼记·祭器》:“宗 庙之祭,仁之至也;丧礼,忠之至也。”祭社,“社”是指“地 神”,为后土,而所祭之处亦名曰社。 祭祀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灾、求福等。消灾主要是消除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求福的内容一般包括农业丰收、畜牧 兴旺、战争胜利、生儿育女、健康长寿等等。 祭祀的物品,常用的有粮食、牺牲(指为祭祀而宰杀的 牲畜)、酒和玉帛。人们用这些物品来祭祀神灵,以期达到

《说文解字·食部》部首“食”字研究

《说文解字·食部》部首“食”字研究

一、序列化《说文解字》“食”部字研究(一)以“食物”为主体不同国家、不同地域、不同时期,人类的饮食食物是有很大区别的,从《说文解字》中“食”字部分析,可看出中国上古时期人们的饮食食物,感受古代的饮食文化底蕴。

1.食物本源“食”《说文》:“食,一米也。

”[1]简单来说,古人最初对于饮食的主食主要是米饭,这与现在的饮食文化是有很多的差别,在现在来说,从南北文化差异来看,中国北方的主要饮食主食是馒头和面条,南方的饮食的主食主要是米饭。

这与中国的不同地域所培养的农作物有很大关系,北方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小麦,经过人类的智慧加工而变成了馒头和面条,而南方主要种植的农作物是水稻,人类经过一系列的烹饪方式变成了香喷喷的米饭。

“飤”《说文》:“糧也。

”[1] “飤”是会意字。

“飤”是作为读去声的“食”字的后起字[3]。

“飯”《说文》:“飯,食也。

” [1] “飯”为形声字。

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都有这个字,但在词性和释义上略有不同。

古代汉语中此字表示吃的动作,是动词,而现代汉语中,本字是名词,表示同今天的“飯”意义不同,现代汉语中的“飯”是名词,而上古的“飯”是动词,表示吃的行为。

这是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飯”的演变[3]。

2.食物状态食物状态指食物是好是坏。

《说文》中收录的典型类字如下。

“饑”“饉”《说文》:“鳢,饭伤湿也。

”[1]“锡,饭竭也。

”[1]以上二字均表示食物腐败变质。

从食物腐败变质可看出,中国古代的经济发展了,人们从之前的吃不饱饭到吃饭有剩余的状态,另一方面说明古代还没有先进的保鲜技术,在食物保存技术上面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3.食物名称“食物名称”主要表示一些用食部来造的字用以表示食物的名称。

“飴”“餳”《说文》:“飴,米檗煎也。

”[1]“餳,飴和敏者也。

”[1]“飴”的意思是糖稀,也就是用米、麦熬成的糖浆。

“餳”表示加上糯米粉熬制成的糖。

由此可见,上古时期,对于食物的分类主要为饼类、糖类和粥类等。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摘要: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成系统的一部字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饮”与“食”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面,食主要指食物,是吃的,而饮是指饮料,是喝的。

古代的饮食与现在的饮食是又区别的。

中国素来以“食”闻名于天下,粮、糗、饭、粥、饼是古代制熟后的主食,另外,酒在古代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

从许慎的说解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饮食是与祭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说文解字》;饮食;粮;菜;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

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非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火的时代开始的。

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同一般动物并无多大区别,还不知烹饪为何物,古人谓之“茹毛饮血”。

《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1】中国自古就以“食”闻名于天下,中国的饮食不仅烹调技术独特,而且菜肴品种新奇别致,蕴涵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一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一、“食”与粮提到中国的饮食民俗文化,我们必须得知道饮食其实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那么在这一部分我先来谈一下“食”,这就得从“食”字说起,许慎在《说文•食部》中讲:“食,一米也。

从,声。

或说:也。

”“食”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上面像器具的盖子,下面是“簋”的象形字,“簋”在古代是被用来盛五谷主食的。

而在小篆中,“食”字上面的盖子变作,是“集”的古字;下面的“簋”变成。

《说文• 部》:“ ,谷之馨香也。

像嘉谷在裹中之形。

或说:匕,一粒也。

”这样一来“食”的小篆构字意图就变成了把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为食物。

但是不管怎么变,“食”表示粮食所作的食物,这点信息还是保存着的。

说文解字食部字2

说文解字食部字2
《说文解字》食部字的文化阐释
李涛
《说文解字》食部共62个,重文18个,新附字2个 象形字1个(1.61%) 形声兼会意字2个(3.23%) 会意字2个(3.23%) 形声字57个(91.92%)
食:“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说:亼皀也。 凡食之属皆从食。”《说文》“米:粟实 也。象禾实之形。”
食——由粮食作物形成的食物。
• 餳:飴和饊者也。
• 餈:稻餅也。
• 餠:麺餈也。麺——麦末,麦的子磨成的粉。餅即用面粉 制成的食品。
• 饘:糜也。糜属米字部,糁也。即稠粥。《说文》:“周谓 之饘,宋谓之餬。”《广韵·仙韵》:“饘,厚粥也。”《礼 记》“饘粥之食。”孔颖达疏:“厚曰饘,希曰粥。”
• 饎:酒食也。《尔雅·释训》:“饎,酒食也。”
• :杂饭也。
• 飤:糧也。段玉裁注:“以食食人物,本作食,俗作飤,或 作飼。”
• 饡:以羹浇饭也。《楚辞·王逸<九思·伤时>》:“时混混兮 浇饡,哀当世兮莫知。”王逸注:“饡,餐也。混混,浊也。 言如浇饡之乱也。”
• (飫):燕食也。《诗》曰:“饮酒之 。”按《诗·小 雅·常棣》作“饮酒之 ”。
• 餥:餱也。陈楚之间相谒食麦饭曰餥。《尔雅·释言》: “餥,食也。”《方言》卷一:“陈楚之间相谒食麦饘曰 餥。”
• 饛:盛器满皃。《诗·小雅·大东》:“有饛簋(guì)飧。” 毛传:“饛,满簋貌。”
• 飶:食之香也。朱骏声《通训定声》:“草香曰苾,食香 曰飶。”《集韵·屑韵》:“飶,食气之香。《诗》曰:有 飶其香,邦家之光。”毛传:“飶,芬香也。”
2.
• 餾:饭气蒸也。朱骏声通训定声:“按米一蒸曰饙,再蒸 曰餾。”
• 飴:米糱(niè)煎也。
• 饊:熬稻粻 也。段玉裁注:“熬,乾煎也;稻,稌tú也; 稌者今之稬(同糯),米之黏者,鬻稬米为张皇。张皇者 肥美之意也。既又乾煎之,若今煎粢饭然,是曰饊。飴者 熬米成液为之,米谓禾黍之米也。饊者谓乾熬稻米之张皇 为之,两者一濡rú一小乾相盉,合则曰餳。”

浅析饮食与文化

浅析饮食与文化

浅析饮食与文化摘要: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历久弥新并呈现丰富多彩的状况,原因是由于各个民族、区域所具有的不同的自然地理条件和文化背景,逐步形成了不同特色的时代、区域饮食文化,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饮食文化不仅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于百花齐放的饮食流派中,也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于卷轶浩繁的饮食理论文献典籍中。

下面我将从我国饮食文化的研究现状,国外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研究,及饮食文化文字剖析三方面浅析饮食与文化。

关键词: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研究现状浅析,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最早出现在《周礼》中“民以食为天”的儒家饮食思想:食为立国之本,是国计民生中的第一件大事,但是对饮食文化的研究却鲜有。

中国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并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不同的饮食文化也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

为了更好的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其中的饮食文化是重要手段。

受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特别是受封建思想束缚,烹调等厨艺往往被看作是“奇淫巧技”。

也往往由于此,伴随着我国饮食文化的日渐繁荣,对于这种底层文化的研究却鲜有。

于是形成了一种饮食文化兴盛于世俗生活兴盛于帝王世家,却无法正常的被史册所记录,有的也只是野史[1]。

博明曾说:“由古溯今,惟饮食、音乐二者越数百年则全不可知。

《周礼》、《齐民要术》、《东京梦华录》及唐人食谱,全不知何味,所记汴城杭城食料,大半不知其名。

”可见,在古代,饮食文化的研究并不被人们所支持。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认识到饮食文化研究的重要性,加之饮食文化的研究有助于正确把握消费者的饮食消费行为、提高餐饮企业经营水平,许多学者越来越关注饮食文化的研究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重要意义的研究论文和著作。

从上世纪初,中国就开始了对饮食文化的研究,中国饮食从真正意义上被划归到文化范畴,并结合历史做了系统的研究。

如吴敬恒、蔡元培、王云五在1934年出版的《中国民食史》。

《说文解字》肉部字与中国古代肉食文化

《说文解字》肉部字与中国古代肉食文化
《长江丛刊 》2019.01
《说文解字》肉部字与中国古代肉食文化
■付 妮 /广西财经学院
摘 要:《说文解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 信息,文章通过对《说文·肉部》中的关 于古人肉食的来源、加工、食用等 方 面 的字进行简单分析,探索其背后反映的 中国古代的肉食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 肉部 肉食文化
一、前言 《说文解字》收字 9353,重文 1163, 共分为 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按照 部 首 编 排 的 字 典。 《说 文 》对 汉 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分析,不仅 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还反映了古 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风 俗 习 惯 等 等。 如从《说 文 · 示 部 》可 以 看 出 古 人 的 祭 祀文化 和 神 灵 崇 拜。 又 如 根 据 《说 文 》 对“贝”的 解 释:“贝,海 介 虫 也,居 陆 名 蕍,在 水 名 證。象 形。古 者 货 贝 而 宝 龟。周而有 泉,至 秦 废 贝 行 钱。 凡 贝 之 属皆从贝。”可以看出古 代 曾 经 以 贝 作 为货币。再 如 考 察 《说 文 》中 的 “姓 ”字 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 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 社会的痕迹。 民以食为 天,中 国 是 一 个 注 重 吃 的 国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 原 始社会开始,中国古人就学会了种植水 稻等农作物和饲养家禽,肉类是古人重 要的食 物 之 一。 《说 文 解 字 》中 的 肉 部 中有些 字 反 映 了 古 人 肉 食 的 来 源、加 工、食用等方面,很好地反映了中 国 古 代的肉食文化。 二、肉部字的分类 《说文解字》肉部共收字 140个,重 文 20个,新附字 8个。这一部中的字可 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部首字“肉” 《说文解字》曰:“ 肉。象 形。凡 肉之属皆从肉。”许慎对肉 的 解 释 是 大 块肉,肉的部属都是从肉。 (二)与人的身体有关的 (1)人的身体部位如:?(嘴唇)、盄 (颈后)、背 (脊 背)、胳 (腋 下)、藌 (臀 部)、股(大腿)等。 (2)人 的 内 脏 器 官 如:肾 (肾 脏)、 肺、脾、肝、胆(胆)、胃等。 (3)人 的 身 体 部 位 有 关 的 肉 与 骨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文字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是中国文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

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的影响的。

1、“禾”《说文解字》“嘉穀也。

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禾,木也。

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从木,从省。

象其穗。

凡禾之屬皆从禾。

”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所以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常常以它为边旁。

粮食的这个“禾”似乎是最古老的。

这个字的外形十分像沉重的穗子垂挂下来的谷物。

2、“秀”秀丽的秀字,会意。

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

荣而实者谓之秀。

《尔雅》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

多指庄稼长相很好,如秀穗。

后秀字引申意为好,优异。

不再仅仅是用于形容庄稼。

也开始形容其他事物,诸如景色:秀丽的山河。

或是形容人,诸如:秀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

“秀”字是带“禾”的边旁,同样跟禾谷脱不开干系,庄稼长的好,收成也就好。

因此,古代先民看到长相“秀茂”的庄稼,心中便掩饰不住的高兴。

3、“饮”“食”及其边旁“飠”“饣”“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包括偏旁“飠”“饣”,均读shí,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字。

人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

可是在古代,一日只吃两餐,还专门创造了两个字:“饔”。

又叫大食,是指早上8、9点种吃的早饭;“雍”从“乡”(邑字演化而来,含人跪坐姿)从“隹”(禽类),含意“雍容华贵”丰富的饮食;“飧”。

又叫小食,是指下午4、5点种吃的晚饭;“飧”从“夕”(黄昏)从“食”,一看便知是指简单的晚饭。

汉字有关副食的用字更多了,这里只讲“菜肴(肴)”两字,“菜”从“艹”从“爫”从“木”,《说文解字》:“艹之可食者。

基于教育学观点谈《说文解字》“食”部字及其蕴含的古代文化

基于教育学观点谈《说文解字》“食”部字及其蕴含的古代文化

基于教育学观点谈《说文解字》“食”部字及其蕴含的古代文化发布时间:2021-03-22T09:09:59.29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作者:武梦穆瑞霜赵紫霜[导读] 本文主要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以“食”部字为依据,从字形、字义出发,结合《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对部首“食”字的构成,“食”部字的意义分类,“食”部字的排例,与“食”字有关的“饭”、“皀”、“既”、“即”、“卿”、“飨”等字本意和引申义进行梳理,并对“食”部字所反映的文化,其中包括食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梦、穆瑞霜、赵紫霜 610039摘要:本文主要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以“食”部字为依据,从字形、字义出发,结合《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对部首“食”字的构成,“食”部字的意义分类,“食”部字的排例,与“食”字有关的“饭”、“皀”、“既”、“即”、“卿”、“飨”等字本意和引申义进行梳理,并对“食”部字所反映的文化,其中包括食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说文解字》;“食”部字;古代文化引言记录语言的载体是文字,而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也就是我们的汉字,把形、音、义集于一体。

汉字的部首一般是汉字的意符(即形符),通常与部首有关的文化现象在该部字群中有较为集中的反映,这就为以某部类为材料来考察相关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一、“食”字的起源及构成“食”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

甲骨文,其中亼形是朝着下方的“口”,表示低着头吃东西,而这个符号则表示有脚的盛器,中间的一横是指事符号,表示装在盛器里的食物是可以食用的,旁边的两点,也是指示符号,表示唾沫星子。

晚期的甲骨文去掉了表示唾沫星子的指示符号。

篆文将的盛器脚的部分写成匕。

其中《说文解字·食部》将部首字“食”字解释为:“食,亼米也。

从皀亼声。

或说亼皀也。

”亼,在古语里就是聚集的意思;皀,是粒的意思,故将“食”的意思解释为聚集的米、稻、谷粒。

文字学论文:关于“食”

文字学论文:关于“食”

民以“食“为天汉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统,语言又是文化的载体,文化影响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因此,汉字属于文化的范畴,汉字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互相影响。

郦食其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揭示了人生存之根本。

本文将以“食”为例,揭示中国的食文化。

一、“食”字字形的演变在《说文解字》中,对于“食”的解释是这样的:“一米也。

从皀亼聲。

或說亼皀也。

凡食之屬皆从食。

”“亼”在古语中是聚集的意思,“皀”是粒的意思,食的解释大致就是聚集的米、稻、谷粒。

这与我们现在所熟知的食的意思并不相同,下面我们来看看“食”字的发展和演变过程:1、甲骨文从甲骨文来看“食”字(食)一直都是是分为上下两部分的,下部分是象征着有脚的盛器的“”,其中中间一横指事符号表示装在盛器里可以吃的东西,旁边的两点指事符号表示唾星;上部分“”则象征的是朝下的“口”字,表示低头吃东西。

甲骨文“食”字的图画意味很浓,形象的刻画了器物和吃的样子,它的本意为津津有味的进餐。

2.西周金文西周金文中,“食”字承续晚期甲骨文字形,省去了两点唾星,写作“食”下面多了个象器物的脚部,其与“饴”字的金文写法“”大致相同,它的意思是美食做好后,赠送他人品尝,或敬献祭祀。

其中两者底部都是盛食物的器皿。

3、小篆在小篆中,“食”字的底部与金文相比发生微小的变化。

与金文比较,它的形体偏长,各部分匀圆齐整,整体观赏性强,写为写为“”。

4、隶书在隶书中,“食”字的写法保留了小篆中造字的原有特点,但字形变得扁方,将篆文的“匕”变成,笔画的写法上由绵长的圆转的笔划改为了方折,笔式舒扬,波折俯仰,具有书法艺术美。

写为“食”。

5、楷书“食”字的楷书基本上和隶书没有区别,写为食不再有太多波折,而是形体开始变得更加方正,笔画更加平直。

二、中国饮食历史说起中国饮食历史呢,主要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萌芽阶段(史前至殷商时代)——石烹阶段是直接在火上烤、烧熟;水烹阶段为陶器的发明;油烹阶段:是铜器发明和动物油脂被利用。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

浅谈《说文解字》蕴含的古代文化摘要:《说文解字》作为文字学史上的一部巨著,它不仅是传统小学经典,也是一部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生活。

本文通过对其中衣部、羊部、宀部、车部等相关部首字的考释,来阐释我国古代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关键词:说文解字古代文化部首汉字是一种具有独特构造方式和结构系统的表意文字。

汉族先人在创造汉字之初“据义取象”,他们凭借对汉字字义的理解,在现实生活中选取相对应的物象从而“具象显意”。

汉字这种表意文字揭示了汉民族观察世界、探索世界的成果,记录了汉民族历史演进的过程。

《说文解字》是中国语言学史上第一部系统解析字形、分析字义、辨别声读的字典。

许慎通过“据形释义”之法为我们探究汉字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特征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下面,我就《说文解字》的几个部首例字来阐释其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中国古代很早就把衣着作为民生之本。

《说文·衣部》:“衣,依也。

上曰衣,下曰裳。

”《释名·释衣服》:“衣,依也,人所依以避寒暑也。

”可见服饰首先源于避寒暑、避形体,其次是遮羞,后来才有了表达身份地位、礼仪文化以及美饰作用等。

我们从《说文》“衣”字“上衣下裳”这种服饰体制还可以看出中国人自古就以“含蓄、严谨、宽大、庄重”的服饰风格为美。

孔子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儒家的“温柔敦厚”这些人生观都可以从《说文》“衣”部的一些字里反映出来。

我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食美”的概念。

《说文·羊部》曰:“美,甘也。

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给膳也。

美与善同义。

”我们在历代文献中也可发现,“羊”字本身就具有“美”、“善”义。

早在甲骨文时期,“羊”字就从表示美食义延伸到了表示其他事物的美、善义上。

在汉代,“羊”常用于吉祥义。

出土的西汉铜洗纹饰“吉祥”就写作“吉羊”。

“羊”还可表示一般意义的美、善义。

诸多古代文献记载都认为:羊象征吉祥、幸福、美好,这是先民们向往和追求的物化表现,它折射出中国古代先民的社会心态。

《说文解字》“口、言、食”部首汉字比较研究

《说文解字》“口、言、食”部首汉字比较研究

《说文解字》“口、言、食”部首汉字比较研究《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字典,记录了大量的文字和字义。

其中,口、言、食三个部首在汉字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与生活密切相关。

本文通过对比研究这三个部首的汉字,探讨其构成、演变及文化内涵。

一、口部首汉字口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需求之一,以饮食为基础,才能维持生命。

因此,口部首在汉字中非常常见。

许多单独的文字也以口部首为基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几个代表性的口部首汉字:口:代表口的形态。

哥:两只口相对。

呆:代表一个张开的口。

咸:左右两个口加上盐之意。

啊:右边与上边两个口的合体,代表发出声音。

口部首汉字的演变历程很有趣。

例如:“口”字最早的形态类似于嘴唇,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立体形态,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

另外,“咸”字最初是由“口”与“艮”部首组成,表示舌头含在口里,感到咸味。

后来,因为“艮”字与“限”字形状相似,所以就把“限”字认作“艮”,并且把“限”字的上部分放到“咸”字上,就演变成了现在的形态。

二、言部首汉字言部首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它代表了语言、交流、表达和教育等。

言部首的汉字有很多形态,代表了不同的含义。

一些代表性的言部首汉字如下:言:最为典型的代表。

诉:分别由“言”和“斥”组成,表示从嘴里说出来求助。

语:左右两边的框架包围了“言”,代表交流。

话:上下接壤的两个框架代表双方的对话。

讲:由“言”和“井”组成,表示在井边讲话。

言部首汉字的演变历程也非常有意思。

“言”字最初的形态是倒置的,表示语言从心里冒出来。

后来演变成了现在的形态,既代表了口的形状,也代表了语言的表达。

另外,“话”字最初是由“犬”和“留”组成,后来因为“留”的上部与“言”的形状相似,就把“言”字认作“留”,并把“留”字上半部分加到了“话”字上,就形成了现在的形态。

三、食部首汉字食部首的文化内涵主要与人类的食物文化相关,代表了食品、饮食、烹饪等方面的含义。

许多食物的名字都由食部首组成的汉字表示。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摘要: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成系统的一部字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饮”与“食”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面,食主要指食物,是吃的,而饮是指饮料,是喝的。

古代的饮食与现在的饮食是又区别的。

中国素来以“食”闻名于天下,粮、糗、饭、粥、饼是古代制熟后的主食,另外,酒在古代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

从许慎的说解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饮食是与祭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说文解字》;饮食;粮;菜;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

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非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火的时代开始的。

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同一般动物并无多大区别,还不知烹饪为何物,古人谓之“茹毛饮血”。

《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1】中国自古就以“食”闻名于天下,中国的饮食不仅烹调技术独特,而且菜肴品种新奇别致,蕴涵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一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一、“食”与粮提到中国的饮食民俗文化,我们必须得知道饮食其实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那么在这一部分我先来谈一下“食”,这就得从“食”字说起,许慎在《说文•食部》中讲:“食,一米也。

从,声。

或说:也。

”“食”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上面像器具的盖子,下面是“簋”的象形字,“簋”在古代是被用来盛五谷主食的。

而在小篆中,“食”字上面的盖子变作,是“集”的古字;下面的“簋”变成。

《说文• 部》:“ ,谷之馨香也。

像嘉谷在裹中之形。

或说:匕,一粒也。

”这样一来“食”的小篆构字意图就变成了把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为食物。

但是不管怎么变,“食”表示粮食所作的食物,这点信息还是保存着的。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古代饮食文化作者:曾静涵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第10期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古代饮食文化曾静涵(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北京100871)摘要:本文对《说文解字》“食”部字进行穷尽性研究,考察“食”部字的字形以及它所反映出的古代饮食文化及经济面貌。

首先,部首“食”字的构造与字义反映出东方传统的农业文明;其次,从食物的多样性及加工过程的复杂可以看出古代社会的经济发展;最后,由食物及饮食礼仪反映出古代社会的文明程度。

关键词:概念转喻;言语行为转喻;语用功能中图分类号:H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5)10-0170-03一、《说文解字》“食”部字形构造分类分析(一)形声字统计及分析《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食”部共有形声字60个,正篆包括一个部首字、56个部内一般的形声字和一个省声字,另加入两个新附字。

形声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其中一个文或字表示事物的类别而另一个文或字主要起标声作用的造字方法。

①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

江、河是也。

”②“以事为名”,即依事类而定其名字,“取譬相成”就是根据口语取一个读音形同或相近的文或字来做新造字的标声部分。

段玉裁注曰:“以事为名,谓半义也;取譬相成,谓半声也。

江、河之字,以水为名,譬其声如工、可,因取工、可成其名。

”③这就是说形声字由一个有表音功能的声符和一个有表意功能的意符组成,意符所表示的是意义范畴,并不表示具体词义,声符只是起到标注大致读音的作用,有表音功能。

但是,并不是所有字声符的声、韵、调都与本字相同。

“食”部中的59个形声字中,大多数为左形右声字,共有51个,占总数的86.44%;其余为下形上声字,共有8个,占总数的13.56%,包括一个部首“食”字,和7个以“食”为意符的字。

其中,“食”的声符为“亼”,意符为“皀”,“皀”意为“谷之馨香也”,说明了“食”的本意范畴;其余的7个字意符都为“食”,表明了它们的意义范畴与食物有关。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第一章饮食文化前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是与整个中国历史的发展相和谐统一的,具体体现在从宫廷到民间从内地到边疆,从王公贵族到平民百姓,食风的盛、雅、艺、精、奇等方面;即“吃”的繁荣、“吃”的艺术“吃”的典雅、“吃”的效益、“吃”的奇异……我们每天离不开吃吃喝喝。

人的一生就是“饮之食之,教之诲之”。

饮食其实涉及到两个概念:饮和食。

一个是喝的问题,一个是吃的问题。

“饮”在《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饮,啜也。

”把水喝到肚子里就叫饮。

“饮”字有两个读音:一个是三声,一个是四声,三声是自己喝的意思,四声是给别人喝的意思。

“饮”其实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水,一个是酒。

•中国传统文化里有:“食、•色,性也”的说法。

食和色是人•的天性。

•何为“食”?•“食”就是指我们吃饭。

•《说文解字》中对“食”字的解释为:“食,亼米也”。

“亼”是聚集的意思。

“亼米也”,的意思是集众米而成食。

1、中华饮食文化:中国的饮食,在世界上是享有盛誉的,华侨和华裔外籍人在海外谋生,经营最为普遍的产业就是餐饮业.有华人处就有中国餐馆。

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

”中国餐馆能遍布世界各地不是一个孤立和偶然的现象,其中的原因与中国饮食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中国饮食文化,实际上是指中国人的饮食生活方式。

而要谈中国饮食文化就必须涉及到中国文化。

2、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地理环境是位于亚洲大陆的东南部,西北面是茫茫的沙漠、草原和戈壁,东南则是茫茫的大海。

中国文化的主要温床黄河流域的土地虽然较肥沃,但是其它环境较恶劣,多风少雨,生存的条件不好。

文明产生以后,当时的文化就以比较强烈的现实主义的思潮表现出来,伦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浓厚。

因此这个社会需要谦让需要少欲。

中国文化的生存土壤,在其发展过程中逐渐干旱,逐渐变得不得于农业的生产,由于土壤及其它因素等十分不利于农业生产,现实的苦难产生不了文化的浪漫,因而中国文明以其强烈的道德和禁欲特征贯穿始终中国文化还具有另外的两大特征:其一绝对地追求适用,杜绝一切不实用的东西。

《说文解字》肉部的文化阐释

《说文解字》肉部的文化阐释

《说文解字》肉部的文化阐释
说文解字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的汉语词典,汉代伟大的教育家高士元于约公元2世纪末初叶编著,是完整记录汉语词义及文字书写的重要著作,也是发展至今较为完善的汉语文字书写系统的先驱作品,对中国文字书写的发展和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在《说文解字》中,关于“肉”字的记录占据了一席之地,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们对肉类食物的重视,也说明肉类食物在汉代文化中的重要性。

《说文解字》记录的“肉”字的读音与现代汉语的读音有很大的差异,它的发音为“rou”,而现代汉语是“rou”,这说明它以前是“rou”这种发音,也就是说它以前是用“rou”这种发音表达“肉”这个概念的。

再来讲讲它的书写形式,《说文解字》记载的“肉”字为“肉”,当时它的组件是“月”旁加“口”,“月”表示的是人的身体的形状,而“口”表示的是口中有东西可以吃,结合在一起,就是描述了人在吃肉的情景,如此古老的文字,勾勒出了古时候人们的生活形态,而这种生活形态也正式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

同时,《说文解字》将“肉”字定义为“兽肉”,而不是“肉类食物”,这也说明了古代中国社会赖以为生的是畜牧业,社会食物主要是以家畜肉类为主,同时也是当时中国社会普遍消费的食物。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它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

汉字形体的演进变化透视出了不同时期的饮食状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状况。

比如现行汉字“乡”,其繁体为“鄉”,小篆为(?),甲骨文为(?)本来画的是两个相向跪坐的人围着食器吃饭,这里的两人是虚指,泛表众人。

远古时代,人类群居生活,一个群居团体就是一个谋食集团,在这个集团内部,大家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努力。

甲骨文、小篆字形正反映了这样的群体辛苦劳作之后共同分享所得食物的场景。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用于共同进食的字形也用来表示宴饷义,并逐渐通过字形简化或繁化而成为“飨”和“饗”。

宴饷自然少不了饮酒,《说文》解释“飨”为“乡人饮酒也”正反映了这种习俗。

表进食义的字形引而申之也用来表示用酒食犒劳军队或用酒食祭祀祖先、祭祀神灵。

参与宴饷的可能是高级贵族,于是就在共同进食的字形基础上变化出公卿的“卿”,进而将“卿”两边的字形讹变为“邑”再经演进变化出公卿管辖范围的行政区划字“鄉”。

饮食及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水平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它们渗透于社会中的多个领域,可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因此,研究饮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食部字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从语义学、字形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对其分析论证,从而探求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一系列特点:
①饮食与礼制紧密结合,这是古代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统治者借助于名目繁多的饮食体制,特别是礼仪化的宴饮活动,来协调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和人伦关系,以达到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的目的,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和谐稳定中不断向前发展。

这种状况在西周时期发展到顶峰。

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饮食风俗,这些饮食风俗大多是约定俗成的,但与礼有密切的联系,俗中有礼,礼中有俗。

这些饮食习俗主要表现在人们的饮食餐制、用餐方式、进食礼仪以及尊长敬老等多个方面。

③饮食原料已有稳定的供应体系;饮食餐制由两餐制向三餐制过渡;主食开始多样化如各种各样的粥,做法不同的饼、各种各样的羹等等,肉食已不再是贫民百姓的奢侈品;烹饪方法多种多样,烹饪技艺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