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汉语言文学视角下的中国饮食词汇意义和特点

汉语言文学视角下的中国饮食词汇意义和特点

汉语言文学视角下的中国饮食词汇意义和特点中国的饮食文化历史悠长、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部分。

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与传承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有关饮食的词汇的形成不仅仅是人们生产生活的必然结果,同时还是饮食文化形成的必要过程。

这些产生于人们日常生活的词汇,在自身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其内涵与外延也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中不断丰富和扩展,形成了一个又一个丰富充盈的语义集合。

这些具有多重表意与内涵的饮食词汇不仅是承载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符号,更重要的是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汉语言的词汇体系与语言体系。

汉语饮食词汇,指的就是用汉语言描述和记录的有关饮食的词汇的总称,一般分为饮食方式类词汇、饮食器具类词汇、烹饪方式类词汇、饮食感觉类词汇、饮食味道类词汇以及饮食名称类词汇六大类。

从本质上来讲,语言就是一种具有表意功能的符号系统,它不仅是人们用来沟通和交流的表意工具,更是社会文化产生、传播和传承的重要载体,具有文化意义。

因此,将汉语饮食词汇放置在语言学学术视野下进行讨论与研究不仅可以运用语言学研究方法对相关词汇的性质、特点、意义等问题进行归纳、概括与阐释,进而能够对中国饮食文化进行更为全面、更加深入的研究,有利于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同时还能够开阔语言学学科的学术视野,丰富语言学研究的内容,推进汉语言发展史、汉语言词汇研究等相关问题的学术研究。

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楚艳芳著写的《汉语饮食词汇研究》一书,正是从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将中国饮食词汇置于汉语言文学研究视角下,对其进行全面的语言学讨论的。

该书首先综述了汉语饮食词汇的研究现状以及文献记载等基本情况,并在此基础上从饮食方式、饮食器具、烹饪方式、饮食感觉、饮食味道、饮食名称6个方面对汉语饮食词汇作了整体概述,随后通过运用相应语言学研究方法对汉语饮食词汇的意义、词义繁衍、词汇结构、特点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类与归纳,最后还以对汉语饮食词汇的语言学研究为思考的起点,对词的核心义、词语的意义、语素研究的价值以及文化对语言的影响等重要的语言学学科议题进行了理论意义上的延伸和展望。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的饮食制作和食器文化

以煮 肉及鱼 、 腊之器 , 既熟 , 乃臂于鼎 。” 段 玉裁 《 说文解字 注》 日: “ 端也 。少牢馈食礼有羊镬 , 有豕镬。镬所 以煮也 。 从金 。蔓声。”
端, 甏也。裳 , 大盆也 。 《 淮南 子 ・ 说山》 : “ 尝一脔 肉, 知一镬之味 。” 汉高诱注 日: “ 有足 日鼎无足 日镬 。 ” 又《 师古注》 日“ 鼎大而无足 日 镬, 以鬻人也。” 由是可见 , “ 镬” 是一种用来 烹煮 肉类食 物的无足
食器 文化 多元性和丰富性 。
分, 在 汉字 中有 着充分 的储存 和体 现 , 蕴含着 深厚 的文化 内蕴 ,
迹。
我们 可以从汉字 中发 现中 国饮食制作 和食器发展变化 的历史 轨 疏 日 : “ 款, 阔也。 谓鼎足相去疏 阔者名 鬲。 ” 《 汉书 ・ 郊 祀志》 云: “ 鼎
综 上所述 , 中华 民族是一个 具有悠久历史 的 民族 , 汉字 是 中 华民族历史 和文 化的载体 , 是 中华文化 的一面镜子 , 是研究 我们 的历 史和文化 的沃野 。饮食文化是 中国文化 的重要组成 部分 , 我 们通过分 析表饮食制作和食器的汉字及其形体结构 、 了解它最初 的意义 , 能帮助我们 探究相应 的制作 方法和食器特 点 、 演 变轨迹 及古代 的风俗特 色 , 引导我们 回顾远古 时代的文化 景观 , 诱发相

汉 字与 中 国文 化
1 . 汉字与 中国文化
汉字被称 为“ 历 史的活化石 ” 、 “ 中国文化 的脊梁 ” , 是一种具 备文化学 、 哲学 、 美学意义的符号体系 。作为表 意体 系的文字 , 汉 字记 载和蕴含着古人 的造 字方法 、 造字心理 , 形象地呈 现出汉 民
族文 化心理 , 昭示着汉 民族文化进 程的轨迹 , 承载 了极 其丰富 的 文化信息 。今人可 以通过汉字推 知古代 的社会 文化 , 通过一个个

《说文解字》“食”部字与饮食文化探究

《说文解字》“食”部字与饮食文化探究

第40卷第1期2021年1月绵阳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Mianyang Teachers”CollegeVol.40No.lJan.2021D01:10.16276/kixn51-1670/g.2021.01.015《说文解字》“食”部字与饮食文化探究谢月涵(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400715)摘要:《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按部首编排的字典,全书收字9353个,另收重文1163个,共计收字头10516个并按540个部首排列。

其中,"食”部共64个字。

食,是人类生存的重要条件,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本文以《说文解字》"食”部字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逐一分析。

并通过分析其字形、字义,探索文字中反映出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内涵,从而进行归纳总结。

关键词:《说文解字》;“食”部字;饮食文化中图分类号:H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612X(2021)01-0079-07《说文解字》(以下简称《说文》)是东汉许慎编撰的我国第一部字典,用540个部首统领9353个汉字,以形训的方式根据字的形体对其进行解释。

在许慎的《说文》中共收录“食”部字64个字,占所收录字的0.68%,比例虽然不大,但地位极重,很好地反映出上古饮食上的意识文化形态。

“饮食”,指饮料和食物。

它是人们生存所必需,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

《诗经•小雅•天保》:“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汉书•王莽传中》:“民以食为命,以货为资,是以八政以食为首。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便开始为改善饮食条件而不懈努力O从目前的研究成果来看,学界已有很多对《说文》中各部首字的研究。

成就最高的便是“说文四大家”,现当代中万献初的《〈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也对《说文解字》的分部做了较为详细的探讨。

但这些研究成果对其与上古文化联系的探讨却有所欠缺。

后来也陆续出现了很多将部首与上古社会文化相结合探讨的论文,但系统性稍显薄弱。

由于《说文》部首较多,所以对“食”部字的研究相对较少,将“食”部同饮食文化联系起来的又相对更少一些。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

试析汉字里所蕴涵的饮食文化“民人以食为天”,“天”在我国古人的意识中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象征着最高的权力,然而“食”却能与“天”相提并论,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人类与食俱在,我国古代的先民早已意识到了这一点。

《礼记•礼运》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

”饮食进入文化的范畴,要从熟食开始。

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已经在考古资料中得到了印证。

自从学会用火之后,人类才告别了“茹毛饮血”的蛮荒时期,从而真正步入文明时代。

因此,火促进了人类饮食习惯的重大变革,也促进了人类文明的重要发展。

《礼记》在追溯人类与火的历史时说:“昔者先王,未有火化,食草木之实、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

”郑玄注:“炮,裹烧之也;燔,加火上;烹,煮之镬也;炙,贯之火上。

”这里所说的炮、燔、烹、炙,是当时用火加工食物的四种方式,它们的不同特点大致可以从其字形结构中得到反映。

像”《说文》昼食也。

从食象声”是午饭。

土场《句读》说“音乡谓广几饭口像饭。

”段玉裁注也说“今俗谓日西为晌午顷刻为半晌狄像之遗语也。

”“飨”《说文》铺也。

从夕从食”《二苍》说"铺夕食也”均说其为晚饭。

“铺”《说文》“日加中时食也。

从食甫声。

”是说日头在中时吃晚饭。

这几个字从另一力一而反映了古人有食两餐的习俗。

饮食的形态也在汉字中有所反映如“即”《说文》“即食也”甲骨文和金文极像其情态其字形体山日和一个如食器的符号所组成以像人就食之形“餐”《说文尸吞》是一种吞吃的形态“嫌”是小吃的形态其既为饮食之状也反映了古人饮食的习俗明代赵,光在《说文长笺》里说“正饭之后有小饭如茶点之类。

’川饮”是一种女逸无事地宴饮的形态“既”《说文》释其为“小食”据其字形后人以为小妥。

其甲骨文和金文形体均为一个踞跪的人前放着一食器与“即”相反的是该人的日与食器的方向相反而小是相向是“人食已顾左右而将去之”的形状。

也还有贪食的形态如“暨y+龄m等。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摘要: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成系统的一部字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饮”与“食”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面,食主要指食物,是吃的,而饮是指饮料,是喝的。

古代的饮食与现在的饮食是又区别的。

中国素来以“食”闻名于天下,粮、糗、饭、粥、饼是古代制熟后的主食,另外,酒在古代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

从许慎的说解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饮食是与祭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说文解字》;饮食;粮;菜;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

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非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火的时代开始的。

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同一般动物并无多大区别,还不知烹饪为何物,古人谓之“茹毛饮血”。

《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1】中国自古就以“食”闻名于天下,中国的饮食不仅烹调技术独特,而且菜肴品种新奇别致,蕴涵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一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一、“食”与粮提到中国的饮食民俗文化,我们必须得知道饮食其实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那么在这一部分我先来谈一下“食”,这就得从“食”字说起,许慎在《说文•食部》中讲:“食,一米也。

从,声。

或说:也。

”“食”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上面像器具的盖子,下面是“簋”的象形字,“簋”在古代是被用来盛五谷主食的。

而在小篆中,“食”字上面的盖子变作,是“集”的古字;下面的“簋”变成。

《说文• 部》:“ ,谷之馨香也。

像嘉谷在裹中之形。

或说:匕,一粒也。

”这样一来“食”的小篆构字意图就变成了把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为食物。

但是不管怎么变,“食”表示粮食所作的食物,这点信息还是保存着的。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汉字中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汉字中的饮食文化摘要:俗语中常说“民以食为天”,可见“食”在我国古代乃至现代社会人民心目中的重要程度。

在汉字中有许多的字都与饮食相关,这些汉字为我们呈现了古老国度里的饮食文化。

本文将从汉字体现的饮食方式和饮食用具考察,探讨汉字中所提体现的饮食层面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汉字饮食文化在人类社会形成之初的原始社会,当其他生活资料还没有形成之时,饮食就已经成为了人类生活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了。

然而,人类的饮食并不是一开始就与火有关系的,在此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人们对食物都是“拿来即食”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懂得了火的使用方法,由此,人们的饮食便与火结下不解之缘,人们开始用火来烹饪各种食物,人们的饮食文化也就此产生。

汉字的出现则是在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饮食文化在汉字中也有所体现。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汉字中体现的与火息息相关的饮食文化。

一、饮食的方式现代社会的我们的饮食多种多样,于此相适应,我们现代的饮食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古代人们的由于条件的种种限制,她们的饮食方式不可能像我们今天这样这么多种多样,我们从汉字中考察发现,古代人的饮食方式可以归纳为两大方面:一是直接烧烤的方法;另一种是非直接烧烤的方法。

(一)直接烧烤直接烧烤是一种最简便,最快捷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种烧烤方式通常是把动物的肉或者植物的果实等直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即可食用。

以下几个汉字就表现了直接烧烤法的方式:1.炙:在金文中最早出现。

《说文解字》:“炙,炮肉也。

从肉在火上。

”即直接把动物的肉放在火上烧烤。

《汉语大字典》中还有一个异体字“烊”,是用火直接烧烤羊肉的意思。

汉代刘熙《释名》中说:“炙,炙也。

炙于火上也。

”《诗经》:“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毛亨传:“炕火曰炙。

”孔颖达疏:“并毛而炮之。

”陈子展《诗经直解》解释为:有兔子的头,去毛加火少了它,叉子叉着烧了它。

“这种直接烧烤的方法与当今社会烧烤羊肉串有着类似的地方。

《说文解字》肉部字与中国古代肉食文化

《说文解字》肉部字与中国古代肉食文化
《长江丛刊 》2019.01
《说文解字》肉部字与中国古代肉食文化
■付 妮 /广西财经学院
摘 要:《说文解字》蕴含了丰富的文化 信息,文章通过对《说文·肉部》中的关 于古人肉食的来源、加工、食用等 方 面 的字进行简单分析,探索其背后反映的 中国古代的肉食文化。 关键词:《说文解》 肉部 肉食文化
一、前言 《说文解字》收字 9353,重文 1163, 共分为 540个部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 部按照 部 首 编 排 的 字 典。 《说 文 》对 汉 字的字形、字义、字音进行了分析,不仅 包括各种含义的字的解释,还反映了古 代的政治、经济、文 化、风 俗 习 惯 等 等。 如从《说 文 · 示 部 》可 以 看 出 古 人 的 祭 祀文化 和 神 灵 崇 拜。 又 如 根 据 《说 文 》 对“贝”的 解 释:“贝,海 介 虫 也,居 陆 名 蕍,在 水 名 證。象 形。古 者 货 贝 而 宝 龟。周而有 泉,至 秦 废 贝 行 钱。 凡 贝 之 属皆从贝。”可以看出古 代 曾 经 以 贝 作 为货币。再 如 考 察 《说 文 》中 的 “姓 ”字 从“女”和诸如“姜”、“姬”、“姚”等一系 列从“女”旁的姓,可以窥测到古代母系 社会的痕迹。 民以食为 天,中 国 是 一 个 注 重 吃 的 国家,中国的饮食文化源远流长,从 原 始社会开始,中国古人就学会了种植水 稻等农作物和饲养家禽,肉类是古人重 要的食 物 之 一。 《说 文 解 字 》中 的 肉 部 中有些 字 反 映 了 古 人 肉 食 的 来 源、加 工、食用等方面,很好地反映了中 国 古 代的肉食文化。 二、肉部字的分类 《说文解字》肉部共收字 140个,重 文 20个,新附字 8个。这一部中的字可 以分为以下几类: (一)部首字“肉” 《说文解字》曰:“ 肉。象 形。凡 肉之属皆从肉。”许慎对肉 的 解 释 是 大 块肉,肉的部属都是从肉。 (二)与人的身体有关的 (1)人的身体部位如:?(嘴唇)、盄 (颈后)、背 (脊 背)、胳 (腋 下)、藌 (臀 部)、股(大腿)等。 (2)人 的 内 脏 器 官 如:肾 (肾 脏)、 肺、脾、肝、胆(胆)、胃等。 (3)人 的 身 体 部 位 有 关 的 肉 与 骨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的饮食文化中国的文字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是中国文明最集中最精粹的体现。

因此汉字文化也是包罗万象,汉字文化涉及到了生活的各个方面。

其中自古以来民以食为天,所以要观察中国的汉字文化是离不开饮食的影响的。

1、“禾”《说文解字》“嘉穀也。

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時之中,故謂之禾。

禾,木也。

木王而生,金王而死。

从木,从省。

象其穗。

凡禾之屬皆从禾。

”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所以许多与吃有关的字都常常以它为边旁。

粮食的这个“禾”似乎是最古老的。

这个字的外形十分像沉重的穗子垂挂下来的谷物。

2、“秀”秀丽的秀字,会意。

石鼓文,上为“禾”,下象禾穗摇曳。

荣而实者谓之秀。

《尔雅》本义是谷物抽穗扬花。

多指庄稼长相很好,如秀穗。

后秀字引申意为好,优异。

不再仅仅是用于形容庄稼。

也开始形容其他事物,诸如景色:秀丽的山河。

或是形容人,诸如:秀而不实(喻人很聪明,却未做出实际成绩)。

“秀”字是带“禾”的边旁,同样跟禾谷脱不开干系,庄稼长的好,收成也就好。

因此,古代先民看到长相“秀茂”的庄稼,心中便掩饰不住的高兴。

3、“饮”“食”及其边旁“飠”“饣”“饮”字最初的形体像一个人俯首吐舌,依傍在酒坛子边喝酒,显然是专为饮酒而造的。

“食”,包括偏旁“飠”“饣”,均读shí,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用它做偏旁创造了大量与饮食有关的字。

人以食为天,一日三餐不可少。

可是在古代,一日只吃两餐,还专门创造了两个字:“饔”。

又叫大食,是指早上8、9点种吃的早饭;“雍”从“乡”(邑字演化而来,含人跪坐姿)从“隹”(禽类),含意“雍容华贵”丰富的饮食;“飧”。

又叫小食,是指下午4、5点种吃的晚饭;“飧”从“夕”(黄昏)从“食”,一看便知是指简单的晚饭。

汉字有关副食的用字更多了,这里只讲“菜肴(肴)”两字,“菜”从“艹”从“爫”从“木”,《说文解字》:“艹之可食者。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汉字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识,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它以其特殊的构造方式,向我们昭示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文化资源。

汉字形体的演进变化透视出了不同时期的饮食状况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状况。

比如现行汉字“乡”,其繁体为“鄉”,小篆为(?),甲骨文为(?)本来画的是两个相向跪坐的人围着食器吃饭,这里的两人是虚指,泛表众人。

远古时代,人类群居生活,一个群居团体就是一个谋食集团,在这个集团内部,大家为获取足够的食物而努力。

甲骨文、小篆字形正反映了这样的群体辛苦劳作之后共同分享所得食物的场景。

进入农耕社会后,人们的生活水平大为提高,用于共同进食的字形也用来表示宴饷义,并逐渐通过字形简化或繁化而成为“飨”和“饗”。

宴饷自然少不了饮酒,《说文》解释“飨”为“乡人饮酒也”正反映了这种习俗。

表进食义的字形引而申之也用来表示用酒食犒劳军队或用酒食祭祀祖先、祭祀神灵。

参与宴饷的可能是高级贵族,于是就在共同进食的字形基础上变化出公卿的“卿”,进而将“卿”两边的字形讹变为“邑”再经演进变化出公卿管辖范围的行政区划字“鄉”。

饮食及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饮食文化,是一定历史阶段文明水平与文化风貌的综合反映,它们渗透于社会中的多个领域,可谓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

因此,研究饮食文化有利于进一步深入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

食部字是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从语义学、字形学、文献学、民俗学、文字学等角度对其分析论证,从而探求出我国古代饮食文化一系列特点:①饮食与礼制紧密结合,这是古代饮食文化最重要的特点。

统治者借助于名目繁多的饮食体制,特别是礼仪化的宴饮活动,来协调不同阶层之间的政治和人伦关系,以达到维护正常的统治秩序的目的,从而使整个社会在和谐稳定中不断向前发展。

这种状况在西周时期发展到顶峰。

②在日常生活中,人们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的饮食风俗,这些饮食风俗大多是约定俗成的,但与礼有密切的联系,俗中有礼,礼中有俗。

基于教育学观点谈《说文解字》“食”部字及其蕴含的古代文化

基于教育学观点谈《说文解字》“食”部字及其蕴含的古代文化

基于教育学观点谈《说文解字》“食”部字及其蕴含的古代文化发布时间:2021-03-22T09:09:59.293Z 来源:《文化研究》2021年3月上作者:武梦穆瑞霜赵紫霜[导读] 本文主要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以“食”部字为依据,从字形、字义出发,结合《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对部首“食”字的构成,“食”部字的意义分类,“食”部字的排例,与“食”字有关的“饭”、“皀”、“既”、“即”、“卿”、“飨”等字本意和引申义进行梳理,并对“食”部字所反映的文化,其中包括食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四川成都西华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武梦、穆瑞霜、赵紫霜 610039摘要:本文主要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以“食”部字为依据,从字形、字义出发,结合《说文解字》等文献资料,对部首“食”字的构成,“食”部字的意义分类,“食”部字的排例,与“食”字有关的“饭”、“皀”、“既”、“即”、“卿”、“飨”等字本意和引申义进行梳理,并对“食”部字所反映的文化,其中包括食文化、祭祀文化以及哲学思想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

关键词:《说文解字》;“食”部字;古代文化引言记录语言的载体是文字,而作为表意体系的文字,也就是我们的汉字,把形、音、义集于一体。

汉字的部首一般是汉字的意符(即形符),通常与部首有关的文化现象在该部字群中有较为集中的反映,这就为以某部类为材料来考察相关文化现象提供了可能。

一、“食”字的起源及构成“食”字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中。

甲骨文,其中亼形是朝着下方的“口”,表示低着头吃东西,而这个符号则表示有脚的盛器,中间的一横是指事符号,表示装在盛器里的食物是可以食用的,旁边的两点,也是指示符号,表示唾沫星子。

晚期的甲骨文去掉了表示唾沫星子的指示符号。

篆文将的盛器脚的部分写成匕。

其中《说文解字·食部》将部首字“食”字解释为:“食,亼米也。

从皀亼声。

或说亼皀也。

”亼,在古语里就是聚集的意思;皀,是粒的意思,故将“食”的意思解释为聚集的米、稻、谷粒。

10汉字与饮食文化

10汉字与饮食文化

第十章汉字与饮食文化第一节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 1.举出反映烹饪文化的汉字三个。

中国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中华饮食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如今已形成中国汉族各具特色的“八大菜系”。

1.烹、饪烹与饪早在《易经》和《诗经》这两部典籍中就已经连用,成为熟食制作的总名。

享-享受,亨-亨通,烹-烹饪饪:《说文》:“大孰(熟)也。

从食壬聲。

”《论语·乡党》:“失飪不食,不时不食。

”何晏集解:“失飪,失生熟之节。

”生熟程度:腥、烂、糜、饪。

2.从火的字反映烹饪发展炊、烤、炒、烧、炝、炖、烘、焙、烩、炸、炙、煲、烫……烹、然、煮、蒸、煎、热、熏、熬、熟、焦……第二节反映饮食习惯的汉字 2.举出反映跪坐进餐习惯的汉字三个。

1.跪坐进餐 1)即:将要进餐2)既:已经进餐 3)鄉:同吃一锅饭4)卿:掌管饭勺的人2.以羊为代表美食《说文》:“羊在六畜,主给膳。

”羊在古代具有代表性食物和礼品。

1)羞:《说文》:“羞,进献也。

”拿羊进献。

2.美:羊从大。

羊在六畜主給膳也。

美與善同意。

無鄙切。

臣鉉等曰:羊大則美,故从大。

3.譱(善)甘也。

4. 羹5.鲜6.羔:说文》:羊子也。

从羊,照省聲。

甲骨文字形正象羊在火上。

7.羡8.祥10.姜9.養第三节汉字反映的酒文化 3.汉字体现出哪些酒文化与幸福观?甲骨文从“酉”的字不多:金文:酌酤酢酗酷酱都已出现.《说文·酉部》:收字67个酌配酑酎酏酐酒酜酚酛酓酔酕酖酗酘酙酝酦酟酠酡酢酣1.古代作品中有不少描述饮酒情景,酒与英雄、文人雅士结下不解之缘。

如:◎樊哙在鸿门宴上立饮斗卮酒。

◎唐王绩号称斗酒博士,每天喝一斗酒。

◎武松过景阳冈之前一饮十八碗。

2.《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说文解字》中的“酉”部字,从语义看,表示酒的品质及色泽12字;酒的味道2字;酒在祭祀中的应用2字;酒桌上的礼仪3字;饮酒时取量表现3字;酒的药用1字。

可见,汉代时丰富的酒文化就已在汉字中得到了体现。

1)酒的作法:醴:酒一宿熟也。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语言文字的‎历史与文化‎大抵是相辅‎而行的。

汉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汉字与传统‎。

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二者之间相‎互依存。

汉字积淀着‎中国文化的‎结晶,中国文化也‎靠着汉字的‎记录流传得‎更为久远。

人类是与饮‎食共存的,但饮食进入‎文化范畴,应从熟食开‎始。

《礼记·曲礼》说:“古者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后圣有作,然后修火之‎利,以炮,以播,以烹,以炙,以为醛酪。

”这一记载,反映了中原‎由野蛮到文‎化的过程。

以汉字与烹‎食文化的关‎系为例,可以看出,汉字在以下‎五个方面携‎带着烹食文‎化的信息:分析汉字的‎形体,并结合古代‎文献,可以很好的‎阐述中国古‎代饮食制作‎文化。

“民以食为天‎”,悠悠万事,唯食为大。

所以饮食文‎化当是一切‎文化的基础‎。

尽管古代的‎百姓生活困‎苦,难以维持生‎计,但饮食制作‎文化已经萌‎芽、形成,我们可以从‎一些汉字的‎形体及有关‎说解来了解‎这一点。

从汉字看古‎代的饮食制‎作文化。

(一)臼、杵、舂、碓臼:古代人们为‎谷物脱皮去‎壳的一种工‎具。

形状类似于‎今天人们捣‎蒜泥的蒜罐‎。

从《说文》:“臼,舂臼也,古者掘地为‎臼,其后穿木石‎,象形,中像米也。

”可以得出“臼”确是为谷物‎去壳的工具‎。

杵:为谷物去壳‎的与“臼”相配的一种‎工具,形状类似棒‎槌。

木杵、地臼的出现‎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对饮食制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舂:是指用“杵、臼”捣谷物时的‎动作,会意字。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米。

~药。

通过“杵、臼、舂”这三个字,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祖‎先早就有了‎为谷物去壳‎脱皮的意识‎,而且还发明‎了实用的工‎具,这是文明的‎表现。

后来又把这‎种工具改进‎成“碓”,是由臼、杵改进而成‎的一种半机‎械性的工具‎,碓的发明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劳动‎的强度,提高了生产‎力,为饮食制作‎文化的发展‎又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

从《说文解字》看古代饮食文化摘要:东汉许慎所作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现存最早而且成系统的一部字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饮”与“食”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方面,食主要指食物,是吃的,而饮是指饮料,是喝的。

古代的饮食与现在的饮食是又区别的。

中国素来以“食”闻名于天下,粮、糗、饭、粥、饼是古代制熟后的主食,另外,酒在古代也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饮品。

从许慎的说解中我们可以发现,中国的饮食是与祭祀密切联系的。

关键词:《说文解字》;饮食;粮;菜;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

饮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制约着人类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和领域。

而饮食文化作为中华民俗文化的一个非重要组成部分,则是从火的时代开始的。

人类最初的饮食方式,同一般动物并无多大区别,还不知烹饪为何物,古人谓之“茹毛饮血”。

《礼记•礼运》说:“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槽巢。

未有火化,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

”【1】中国自古就以“食”闻名于天下,中国的饮食不仅烹调技术独特,而且菜肴品种新奇别致,蕴涵着深厚的饮食文化底蕴。

《说文解字》(一下简称《说文》)作为我国第一部字典,又被称为中国第一本大百科全书,它以汉字的形式记录了中国古代丰富的社会文化。

一、“食”与粮提到中国的饮食民俗文化,我们必须得知道饮食其实包括饮和食两个方面,那么在这一部分我先来谈一下“食”,这就得从“食”字说起,许慎在《说文•食部》中讲:“食,一米也。

从,声。

或说:也。

”“食”字在甲骨文中像一个盛食物的器具,上面像器具的盖子,下面是“簋”的象形字,“簋”在古代是被用来盛五谷主食的。

而在小篆中,“食”字上面的盖子变作,是“集”的古字;下面的“簋”变成。

《说文• 部》:“ ,谷之馨香也。

像嘉谷在裹中之形。

或说:匕,一粒也。

”这样一来“食”的小篆构字意图就变成了把一粒一粒的米集在一起而成为食物。

但是不管怎么变,“食”表示粮食所作的食物,这点信息还是保存着的。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和解释
甲骨文是现存中国最古老的成熟文字,而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有许多,以下为你列举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及其解释,仅供参考:
1. 豆:甲骨文的“豆”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高脚杯,用于盛放食物。

在古代,豆是人们常用的餐具之一。

2. 皿:甲骨文的“皿”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盘,用于盛放食物。

在古代,皿是人们常用的餐具之一。

3. 簋:甲骨文的“簋”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碗,用于盛放谷物。

在古代,簋是祭祀和宴飨时用的礼器之一。

4. 鼎:甲骨文的“鼎”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个大锅,用于煮食物。

在古代,鼎是重要的炊具和礼器,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

5. 酒:甲骨文的“酒”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酒坛子。

在古代,酒是一种重要的饮品,常用于祭祀和宴飨等活动。

6. 肉:甲骨文的“肉”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块肉。

在古代,肉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7. 鱼:甲骨文的“鱼”字是一个象形字,形状像一条鱼。

在古代,鱼是人们重要的蛋白质来源之一。

以上是一些与饮食有关的甲骨文及其解释。

通过这些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饮食文化和生活方式。

汉字与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
浙菜:以杭州、宁波、绍兴、温州等地的菜肴为代表发展而 成 (特点:清、香、脆、嫩、爽、鲜 )
徽菜:以沿江、沿淮、徽洲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 (特点:选料朴实,讲究火功,重油重色 ,味道醇厚,保 持原汁原味 )
粤菜: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 (特点: 讲究鲜、嫩、爽、滑,一般夏秋力求清淡,冬春偏重浓醇 )

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饮食讲究“礼, 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 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 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三礼”中几 乎没有一页不曾提到祭祀中的酒和食物。礼指 一种秩序和规范。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 上 菜 的 次 序 …… 都 体 现 着 “ 礼 ” 。 我 们 谈 “礼”,不要简单地将它看作一种礼仪,而应 该将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 这种“礼”的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 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 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 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 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 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 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 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 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 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 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 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 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
羊肉+生姜
作用:冬令补虚佳品,可治腰背冷痛、四肢风湿疼痛等。 原理:羊肉可补气血和温肾阳,生姜有止痛祛风湿等作 用。同食,生姜既能去腥膻等滋味,又能有助羊肉温阳 祛寒。

食部字所蕴含的古代文化阐释

食部字所蕴含的古代文化阐释

总结回归:食部字作为汉字的一部分,蕴含着丰富的古代文化内涵。通过探 讨食部字所反映的饮食文化、汉字文化和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对古代中国文化有 更深入的了解。食部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对现代社会仍具有启示和影响,我们应 该从中汲取智慧,传承优秀文化传统。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 何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建议可以 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三、食部字与传统文化
食部字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饮食文化和汉字文化,还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 涵。

1、人生哲理
食部字中的“饿”字,表达了饥饿的感觉。古人云:“饱食无忧,饥肠辘 辘。”从“饿”字我们可以体会到人生中忍饥挨饿的痛苦,也能感悟到适度的节 制对于人生的重要意义。
2、道德观念
食部字中的“饮”字,本义是喝饮料。在古代,“饮”字多用于表示宴请宾 客,如《左传》中的“公将有行,遂与姜氏如齐。申繻曰:‘女有家,男有室, 无相渎也。’二老者,其不欲乎离亲?”从“饮”字我们可以体会到古人注重礼 尚往来的道德观念。
1、“食”字的本义
“食”字的本义是食物。在古代文献中,“食”字常用来表示宴请、进餐等 含义,如《诗经》中的“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同时, “食”字还引申出“吃”的意思,如“食言而肥”。
2、食部字的构成方式
食部字多与其他部首组合而成,如“饣”、“钅”等。这些部首表达了食物 的种类和来源,如“饣”多与食物有关,如“饥”、“饿”、“饭”等;“钅” 多与金属器具有关,如“镬”、“锅”等。这些部首与食部字组合,构成了大量 与食物相关的汉字。
1、餐桌礼仪
食部字中的“簋”字,古代盛食物的器具,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贵族在祭祀 和宴请时,会使用不同的簋来盛装食物,以显示身份的尊贵程度。此外,“礼” 字也与食部有关联,它最初的含义是礼器,古人以礼器盛放食物以祭祀祖先或招 待贵客。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古代饮食文化源远流长,魅力无穷。

这一文化现象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汉字的演变与传承。

本文将通过探讨古代饮食文化中的茶道、宴席与市井饮食三个关键元素,来揭示汉字如何描绘出一幅生动形象的古代饮食文化图景。

茶道,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高雅艺术,体现了古人对精致生活的追求。

茶道的精髓在于茶之韵、水之味,以及茶艺者的优雅举止。

古人将茶道视为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通过品味佳茗,感受自然之美,达到心灵上的宁静与淡泊。

在茶道中,汉字的细腻与典雅得以充分体现,如“茶”字,由“艹”、“人”和“木”三个部件组成,寓意茶源于自然,饮茶须以人为本,传达出茶道的精神内涵。

宴席,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元素。

古人宴饮的目的多种多样,或为庆贺佳节,或为酬谢宾客,或为商议国事。

宴席中的菜肴种类繁多,如“脍炙人口”、“龙肝凤髓”、“鲍鱼之肆”等佳肴,皆出自古代宴席之列。

此外,宴席中的饮品也极尽精致,如“琼浆玉液”、“酒池肉林”等名酒佳肴,形象地展现了宴席的奢华与丰盛。

宴席上的礼仪规范也十分讲究,如“举杯邀月”、“杯酒言欢”等传统习俗,体现了古人对宴席礼仪的重视。

市井饮食,是古代饮食文化中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

市井饮食讲求实际、丰富多彩,汇聚了民间美食的精髓。

古街小巷的各种小吃,如“煎饼果子”、“糖葫芦”、“臭豆腐”等,皆为市井饮食的代表。

这些小吃以其独特的口味、繁复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地域特色,展示了古代市井饮食文化的魅力。

市井饮食的发展也促进了汉字的传播与演变,如一些地方特色小吃采用地方特色的称谓,这些称谓往往以汉字的独特形式予以表达。

总的来说,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之间存在着密切的。

汉字以其独特的形态和深厚的内涵,记录了古代饮食文化的历史与传承。

茶道、宴席与市井饮食三个关键元素,共同描绘出一幅古代饮食文化的壮丽画卷。

通过深入了解汉字与古代饮食文化的关系,我们能更好地领略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感受古代人民的智慧与韵味。

汉字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汉字与饮食文化摘要:中国汉字有着六千多年的历史,博大精深,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本文从中国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出发,从食物种类、烹饪技术、食具、酒具等方面阐述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底蕴。

关键字:汉字饮食文化文化内涵汉字是记录汉语的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系统(包括汉字、古埃及的圣书字和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中唯一沿用至今。

已有六千多年的历史。

饮食文化是人们在长期饮食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创造和引发的一切物质、行为和精神的现象及其关系的总和,指的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饮食行为和习惯,主要包括食物本身的属性,制作过程和仪式,用餐的器具、环境、礼仪和风俗等。

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烹调技艺精湛,闻名寰宇,在世界上素有“饮食王国”之美誉。

关于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尤其古代使用过的繁体字有成千个,包括饮食礼仪、民间习俗、食品食物、烹饪技术、食具型制。

但对于当代实用与饮食有关的汉字,只需认真学会一定数量的字根字,就可由这些“字”参与组字,扩展到饮食方面的相关用字。

本文只重点讲一下“食”“米”“酉”“皿”“火”五个饮食文字中的基本字根,引申出“食物”“酒”“食具”“烹饪技术”等相关用字。

讲到粮食,我们的脑子里浮现出的就是各种各样吃的东西,除了我们今天吃的这些东西,粮食的概念范围其实要大很多。

一、粮:谷食也。

本义: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二、食:本义:饭,饭食,论语乡党:“君赐食,必正席先尝之。

”“ 食”,包括偏旁“飠”“饣”,原来的图示,像人张口冲着古代的食具吃饭状,是从古代食具“豆”,一种可用来盛装食物的高脚碗演进过来的一个字根;也有把上面的字形,看作是“合”字,意思是包括所有与食物有关的字形;后来篆体写成似人头顶食具状。

“食”部的字大都和饮食和食物有关:(一)食物的名称:餡餅、飯、餃子、餛飩、饅頭、餑餑;(二)与饮食或食物有关的动作:餉、飪、餔;(三)与饮食或食物有关的性状:飽、飢餓、三、“禾”:禾是古代谷物的总称,以它为偏旁的很多字也都是粮食的品种或者与粮食有关的字。

食古汉字解析

食古汉字解析

食古汉字解析
“食”,一个看似简单的字,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演变。

从甲骨文的字形来看,“食”字下面像一个盛着食物的器具,上面像一个倒过来的“口”,对着食器中的食物,旁边还有两点,表示唾涎,整个字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在对着食器吃食物的场景。

也有学者将上面的部分解释为食具的盖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食”字的字形逐渐演变。

到了金文时期,“食”字下面的食器变得更加具象,上面的“口”字仍然存在,但旁边的两点已经消失了。

而在小篆中,“食”字的下面仍然是一个食器的形状,上面的“口”字则变得更加规整,整个字形更加简洁明了。

“食”的本义为名词,指食物。

它是人类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

食物不仅能够提供能量和营养,还能够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带来美味的享受。

除了本义,“食”字还可以引申为动词“吃”。

这是“食”字最常见的用法之一,如“食欲”、“食量”等词语,都表达了人们对于食物的需求和摄入量的概念。

在古代,“食”字还有其他的含义。

例如,在《论语》中有“食不语,寝不言”的记载,这里的“食”指的是吃饭的行为。

另外,在古代的礼仪中,“食”也有着重要的地位,人们在进食时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规范。

总之,“食”字作为一个基本的汉字,不仅具有丰富的意义和用法,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和礼仪制度。

通过对“食”字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感受汉字的魅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汉字看中国古代饮食文化
摘要:记录古代饮食器具的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演进中,记载和传承这中国的饮食理念和饮食文化,研究这些汉字,可以看到古代饮食制作的方法和食器的形与意,体味饮食文化的深远隽永。

关键字:汉字;饮食;食器;文化
饮食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不吃不喝人类将无法生存下去。

《汉书·郦食其传》:“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然而饮食又是人与禽兽所共有的习性。

人类的饮食不同于禽兽,在于它有社会属性,具有文化内涵。

这个社会属性和文化内涵性唯一标志就是人类主动对饮物进行加工烹饪。

所以,对食物是否进行烹饪加工是人类与禽兽在饮食上区别点,所以烹饪的出现,标示了饮食文化的产生。

恩格斯曾说,用火对食物加工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与动物分开”。

远在2000多年前,《周礼·含文嘉》中就记载了人类烹饪方法:“燧人氏钻木取火,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

”《古史考》曰:“燧人氏钻火,始裹肉而燔之,曰炮”。

燔即是烤。

燔是我国烹饪的起源的先导。

记录下了饮食文化最早的对食物加工的方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的丰富,人类对物质饮食的要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烹饪的技术逐渐多样化了。

《礼记·礼运》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

……后圣有作,然后脩火之利……以炮、以燔、以烹、以炙、以为醴酪。

”这里说的炮、燔、烹、炙等都是烹饪的技艺。

而随着烹饪方式的变化,也相继产生了各种形态各异功能不同的有关饮食的器具。

下面,通过对古代饮食器具的简要分析来了解古代的饮食文化。

一、炊具。

《说文》中对炊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炊,爨也。

从火,吹省聲。

昌垂切。

欠,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吹”的省略,表示吐气。

它的本义是撮口吹气,鼓风烧火,烹煮饭菜。

早在新时期时代,古代先民就已会用土垒砌形成最简易的灶。

灶,在金文里的字形是由上面的洞穴加上下面像多足的蟋蟀组成的,造字本义是有开口、有烟洞、可以架锅烧煮的台子。

因为一日三餐烧火煮饭,台子内部保持一定的温度,秋冬季节的蟋蟀等昆虫喜欢寄居其中。

篆文将秋虫形象写成“黾”。

俗体楷书另造会义字,灶=火(火,烧煮)+土(土,有洞窟的土台),明确了“烧火煮饭的土台”含义。

鼎,在《说文》中被称为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

相传古昔朝代的夏禹,收集中华九州之长贡献的金属,在荆山山下铸鼎。

进入山林、江河、湖泽,其间的螭魅蝄蜽,没有什么能遇见他,他凭借铸鼎和谐地接受苍天的恩赐。

《易经》的卦象,用“木”进入火下,是鼎卦。

像剖开木头用以烧火煮饭。

籀文中的“鼎”字借用的是“贞”字。

所有与鼎相关的字,都采用“鼎”作边旁。

鼎也是一种煮具,盛行于商周时期,最早用于皇宫祭祀时熬制美食。

釜,形声。

从金省,父声。

它的本义是指古代的一种锅,敛口圜底,或有二耳。

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曹植《七步诗》中说:“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又如:釜中生鱼(釜鱼甑尘,釜中已生出鱼来。

谓生活清贫,断炊已久);釜鱼假息(比喻不能久存);釜底游魂(比喻行将灭亡、苟延残喘的人)。

二、进食具。

说的便是在饮食活动中,将烹饪好的食物从炊具中取出放入盛食器,再从盛食器中取出放入口腔,其间的中介工具就是进食器。

箸,饭攲也。

从竹,者声。

“箸”是“著”和“着”的本字。

者,既是声旁也是形旁,是“煮”的省略,表示煮熟的食物。

箸的金文是(竹,筷子)加上(者,即“煮”,代表熟食),造字的本义是古人在宰牲或祭祀的日子,将筷子插在煮熟的猪头或其它兽头上,以示敬请祖先和神灵钦享他们虔诚的供献。

直到今天,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这一传统。

勺在《说文》中,是用餐具舀食的意思。

字形像匙中盛物之形,构字方法与“包”字在“勹”中加“子”相似。

所有与勺相关的字,都用“勺”作边旁。

勺的甲骨文是像长柄的盛具,盛具上的圆圈指事符号o,表示盛具上盛舀的食物。

造字本义:长柄巨匙。

金文形象地画出巨匙盛物状。

篆文有所变形。

隶书将篆文的匙状写成“勹”。

三、盛食器
豆,古食肉器也。

从口,象形。

它的甲骨文像高脚器皿,内部加一横指事符号表示器皿中的食物,上面的一横表示盖子。

造字本义为盛食物的高脚器皿。

皿,飯食之用器也。

象形。

“皿”字与“豆”字造字构思相同。

所有与皿相关的字都采用“皿”作边旁。

读音像读“猛”。

它的甲骨文像敞口无盖的高脚盛器。

造字本义为敞口无盖的高脚盛器。

有的甲骨文像有耳的高脚盛器。

有的金文大大夸张了盛器的两耳。

篆文变形较大,将两个提耳从盛器上分离成两竖。

盘,甲骨文(般,即“搬”,运送)+(口,盛器),表示用来端送盛器的大盘子。

金文(般,搬运)+(皿,盛器),用“皿”代替甲骨文的“口”,明确“盘”的“器皿”性质。

有的金文用“金”代替“皿”,表示用金属制成的“铜盘”。

篆文用“木”代替籀文字形中的“皿”或“金”,表示用木板作成的“木盘”。

造字本义是一种方形、宽扁、平底的集装盛器,通常可以同时盛放几个碗碟,托在手掌上为酒筵端送食物菜肴。

根据瓷、铜、木的原料不同,“盘”可以分别写作“盤”、“鎜”、“槃”。

终上所述,可以看出汉字在古代饮食文化的传承中所起的关键作用。

汉字不愧是作为中华民族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分析表饮食器具文化的汉字及其形体结构,了解它最初的含义,帮助我们了解各种食具的特点,加深我们对远古文化的情怀,诱发相关的文化联想,唤醒相关的传统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