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简要重点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绪论
一: 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创新: 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 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她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 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 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经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 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 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 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 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 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 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 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
实事求是, 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 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六: 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 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 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 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 以实践来检验一切, 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 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 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 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 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 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经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第一: 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 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第二: 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有力的批判了不可知论。第三: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第四: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论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四: 联系特征
首先, 联系具有客观性。其次, 联系具有普遍性。最后, 联系具有多样性。
五: 发展的知识点
实质: 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新旧事物: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 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 日趋灭亡的东西为什么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①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 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而旧事物丧失了存在的必然性, 失去了生命力和发展前途因而必然被新事物所代替。② 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新事物否定了旧事物中腐朽过时的东西, 吸收并发展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 添加了旧事物中不能容纳的新的内容。③ 在社会领域中, 新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 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它必然战胜旧事物。
六: 矛盾的同一性, 斗争性
矛盾的同一性: 是指矛盾者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 是矛盾者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七: 矛盾的普遍性, 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旧的矛盾解决了, 新的矛盾又产生, 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
矛盾的特殊性: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 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 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向各有不同的性质。
八: 量变, 质变
量变: 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 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 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
跃, 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九: 肯定, 否定
肯定: 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因素否定: 促成现成事物灭亡的因素
十: 意识的作用
第一, 意识是能动的, 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 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 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 意识还具有指
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十一: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统一
首先, 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其次, 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章
一: 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第一,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
三,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二: 马克思主义认识的本质是什么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对认识本质的科学回答
三: 运动的基本规律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 从认识到实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认识运动不断重复和无限发展。四: 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辩证关系
首先,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 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论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到理性认识, 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 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 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相互包含, 二者的区分是相正确, 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它们截然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