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_杨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6卷第8期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ANGSU TEACHERS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Vo l.16,No.8 Aug.,2010

2010年8月

批评性话语分析(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是西欧语言学界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种语言学思潮,其源头为批评性语言学,是现代语言学研究的一个新兴分支。它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生产、语言的消费与社会权势结构联系起来,揭示话语的政治性并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从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和传播学的角度揭示意识形态对语篇的影响,语篇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二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权力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1]。

批评性话语分析坚持语言学为主体,利用系统功能语言学中把语言看作是社会符号的观点,集中分析语篇中语言是如何反映权力关系。它不仅研究语言是什么,而且研究语言为什么是这样;不仅对话语的意义感兴趣,而且对话语如何产生这种意义感兴趣。[2]。它旨在透过表面的语言形式,揭露意识形态对话语的影响,话语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及两者是如何源于社会结构和权势关系,又是如何为之服务的,增强人们批评语言意识,以便更好地应付语言对当今社会生活越来越广泛的介入。批评性语言学家认为,不应该把语言看作是一种人们生成的简单的社会符号和客观的

传播媒介,而应进一步挖掘和分析语言与社会、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利之间的关系,培养人们的“语言意识”,提高人们对于语篇进行批评性鉴赏的能力,以便应对由于语言日渐渗入人们的社会生活而引起的问题。

目前英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重中之重,而英语教学要求学生不仅要学习英语语法知识及应用技能,还要学习英语的学习策略与跨文化交际知识,同时,培养和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增强其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其综合文化素养,最终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要求。但是中国大学生英语教育普遍存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差[3]。鉴于这种情况,近年来,外语教学研究已从“如何教”向“如何学”转移。研究者认为,培养学生英语语篇学习能力十分重要,它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但将批评性话语分析与学生英语语篇能力相结合的研究较少见,而批判性话语分析侧重语篇的结构信息及隐性权力意识关系,不仅能使学生批判性地阅读语篇,了解语篇的结构,也能让学生识别该语篇的文化特征及目的所在,这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大有裨益。

批评性话语分析与语言教学

杨峥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1)

摘要:根据批评性话语分析理论,语言形式受多种因素影响,且表现出不同的文化、权力及意识形态。而英语语言教学的主要目的不仅专注于教授学生英语语法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如何通过字面理解层次达到批判性理解语篇本身。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语篇之意,还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语言形式的关注,从而提高学生阅读及写作能力。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英语语言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522(2010)08-0063-04

收稿日期:2010-06-20

作者简介:杨峥(1979-),女,江苏常州人,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64第16卷

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一、国内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及动态

批评性语言学一直稳健地向前发展着,研究和实践的队伍日益壮大。国内语言学界从2004年开始兴起了一股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热潮。介绍西方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动态,阐述批评话语分析研究的成果,阐释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和方法的学术论文频频出现。

英汉语篇的批评性对比分析日益得到重视。在重视英语语料的同时,汉语语料的本土化研究初步得到加强。辛斌等学者正在从事的英汉语篇批评性对比研究反映了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在国内的这一新特点、新趋势。一些学者(如张迈曾、徐涛、项蕴华、田海龙等)不满足对英语语料的分析利用,正开展对现代汉语篇章的批评性分析研究。这些学者的研究将带动和激励其他人一起在这方面做出贡献。

二、批评性话语分析的主要方法

批评性话语分析主要是通过分析大众语篇,来揭示语篇中隐含的意识形态,其方法论主要建立在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基础上。正如Fowler(1979)[4]等指出,“在对语篇进行批评性分析时,应特别注意考察及物性、情态、转换、分类和连贯性等蕴涵的意识形态意义”[5]。

(一)及物性

及物性体现了语言的概念功能。Halliday认为,及物性是人们用语言描述现实的基石[6]。它把人们的所作所为、所见所闻描述成各种不同的过程,并指明各种过程的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tial element)。过程主要分为6种:物质过程、心理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言语过程和存在过程[7]。Fairclough指出,“选择哪类过程来表达一个在现实世界中真正发生的过程具有重要的文化、政治和意识形态意义。”[8]

物质过程是表示做某件事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一个动态过程,一个逻辑主语“动作者”和逻

辑上的直接宾语即“动作的目标”组成。心理过程表示诸如感觉、反映和认知等心理活动。它涉及到两个参与者,即“感觉者”和被感知的“现象”。关系过程是表示两个不同事物之间关系的过程,可以分为“归属”和“识别”。前者指某个事物具有什么样的属性或者属于什么样的类型,后者表示两个事物的认同。言语过程是通过说话交流信息的过程。这类过程主要涉及“讲话者”、“受话者”和“讲话内容”。行为过程是指如呼吸、微笑、哭泣、做梦、瞪眼之类的人类典型的生理和心理过程,一般只有一个“行为者”。存在过程是表示某物存在或有某事发生的过程。这类过程必须有一个参加者,即“存在物”。用于存在过程的动词一般有be、exist、arise、occur等。所以结合参与者与其情景成分分析大众语篇中的句子,可以揭示语篇所隐含的意识形态。

(二)情态

情态系统表达人际功能。情态所标记的是说话人对命题的态度:认知性态度、评价性态度。认知性态度指真实、信念、可能性和确定性等;评价性态度指合意性、偏好、意图和操纵等。在新闻语篇中,说话者常常利用情态手段传递其隐含的意识形态和政治意图。

Halliday指出,考察语篇的情态功能有两个目的:一是弄清说话者对话语命题真实性所承担责任的程度和对未来行为做出的承诺和承担的义务;二是了解说话者对听话者和情景成分的态度,说话者与听话者之间的社会距离和权利关系等。[6]在英语里,除了情态动词、情态形容词和情态副词之外,人称代词、实义动词、时态、直接间接引语等都可以表达情态意义。情态形式的运用可以反映人的同等关系或权势关系[9]。同等关系指的是由于共同经验或相同成员资格而产生的一种感情,如工人与工人、雇员与雇员构成的同等关系。权势关系反映人的社会地位,含有高低上下之意,如军官与士兵、老板与雇员构成了权势关系。在语言表现上,同等关系中双方必然会选用礼貌的语言,否则会影响交际的进行。而权势关系中,其中一个人的语言反映了在权势上高于或低于另一个人的原则,如果高低上下关系一旦错位,低者就会被认为有失礼貌或不够尊重高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