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的解答
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果中间段描述的次要物象与选文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或情感上不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反衬。
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般而言,由实而虚的基本作用是:从人们熟悉的实体写到蕴含哲理的象征体,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便于读者的理解逐步深入。
高考现代文阅读三步法
第一步:观其大略
第二步:剔肉存骨
第三步:定点扫描
一、首段的作用
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二、末段的作用
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其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在各种修辞中,以比喻设题的频率是最高的。诚然,一般比喻句的作用是使语言形象具体,但是,如果是以题目作喻体,而这个喻体又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且比喻句后面还有比较深刻的议论句,那么,这种比喻的作用至少有三点。其一,呼应题目;其二,揭示喻体的象征意义;其三,表达作者与之相关的感情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归纳语文阅读中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语文散文(小说)开头,形式不拘一格,作用也多种多样:或开门见山,点题明目;或宕笔引题,铺垫后文;或总括语文阅读的全文,点题明旨;或描写景物,渲染氛围。
语文阅读的结尾是一篇文章的总收束,好的结尾能给人深刻的印象,或如“豹尾”“撞钟”,引人振奋;或如“临去秋波”,含蓄隽永,耐人回味。
无论开头还是结尾,都可以从“内容”“形式”两方面分析其作用。
语文阅读结尾语段的作用:总结全文,归结主旨;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等。
语文阅读中修辞手法作用题型首先要确认语文阅读中所用的修辞手法。
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排比、比喻、拟人、对偶、夸张、反语、设问、反问(或反诘)、借代、层递、反复等。
其次,结合语句分析其具体作用。
一般来说,比喻的作用就是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抽象的道理形象化,增强文章的趣味性、生动性;拟人的作用是赋予人的感情,便于抒发情感;对比有突出或反衬的作用;反复能起强调、突出重点,升华主题的作用等。
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归纳主旨⑴快速读懂原文,深入理解文意(作者记叙、议论了哪些方面的事)⑵跳出文章外,整体把握文旨(文章涉及哪些社会问题?)⑶舍末逐本,归纳要点,把握文章真意和神魂(作者的真正意图是什么)⑷按照语文阅读题目的要求,整理提取有效的信息提高对语文阅读的理解语文现代文阅读主观性强,学生答题时要将语文主观题客观化,即要在文中找到客观依据。
备考中,不鼓励“题海战术”,语文阅读的质量才是最重要的。
学生们应多关注叙事性强的短篇小说和记叙文,更要关注带有哲理性、抒情意味浓厚的散文,这类文章阅读有一定难度,是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惯常选用的材料。
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技巧1.打破语文现代文阅读的神秘感,要有“答案都在原文中”的观点。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资料汇总)
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资料汇总)现代文阅读“作用”类题答题思路2007年高考的硝烟已经散尽,但是对比全国二十来份语文高考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题,不难发现,有十几道作用类题目,“作用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因此在备考2008高考时,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样,“作用”的范围较广,解题的思路也不同,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无从下手,不会答题,或答不全。
因此,认真探讨一下“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和规范答题思路,是很有必要的。
这类题通常情况下会涉及到表现手法(写作手法或表达技巧),很多同学意看到这三个概念,脑袋都大了。
这三个概念怎么区别呢?其实我们大可不必费心费力去做严格细致的区分,只要掌握三个基本方面就可以了。
第一方面,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我们在初中就掌握的东西。
就近几年高考热点来看,要重点掌握描写、抒情。
描写要注意动与静、虚与实、正与侧、点与面,抒情要注意直接与见解,尤其要注意景物与感情的关系(乐景写乐情、哀景写哀情、乐景写哀情、哀景写乐情),这在古诗鉴赏中也经常出现。
第二方面,修辞:常见的修辞作用一定要清楚:比喻,生动具体,给人鲜明深刻印象,以浅显常见事物说明深奥道理,深入浅出;比拟,生动形象,引起情感共鸣;借代,突出形象,具体生动,引人联想;夸张,引起读者感情共鸣,给人启示,因人联想;排比,整齐匀称,语势强劲,说理透彻,抒情酣畅;对偶,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有音乐美,概括力强;设问,引人思考,文起波澜,反问,与其强烈,激发感情。
第三方面,象征、联想、照应、悬念、伏笔等等写作手法,《高中语文知识手册》有详细介绍。
以上可以作为理论性的东西,大家一定要清楚掌握。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嘛,有了粮,如何做成饭呢?很容易,具体作题时,首先判断,作者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技巧、写作手法),这应该不是难事。
然后分析这一手法作者如何用的,比如作者把什么比做什么,作者把什么拟人化。
高中语文“作用”题答题技巧及示例
一、句子段落的作用文首:①开篇点题,统领全文。
②引出下文,或为下文作铺垫。
③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文中:①承上启下(过渡)作用。
②前后照应。
③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④为下文作辅垫。
⑤衬托作用。
⑥渲染,烘托气氛。
⑦推动情节的发展。
文末:①总结全文,归结主旨。
②呼应开头,首尾圆润,使文章浑然一体。
③卒章显志,点明题旨。
④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
⑤言有尽而意无穷,引发读者思考。
⑥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示例:1.2009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张炜本文写“木车的激情”,作者开头用较多笔墨写现代人及其交通工具,有什么作用?【答案】引出下文,为下文写“木车的激情”作铺垫,与文中孔子及其弟子乘坐缓慢的木车艰难求索而不知疲倦形成对比,从而突出“木车的激情”的强大和值得信赖。
2. 08北京卷《碧云寺的秋色》请仔细体会第三段结尾画线的一句话:“它来得是那么神速,将我那模糊的季节感惊醒了。
”回答下面问题: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是什么?【答案】直接触发了作者对秋色的集中描写,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结构作用。
3.2007全国1 《总想为你唱支歌》文章后一部分写到了“戈壁石”,这对表现文章的主旨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写“戈壁石”的作用是:以戈壁石的美丽,揭示出大西北的美丽;以戈壁石的诱人,强化对大西北的热爱之情;以戈壁石的呼唤,突出“到大西北去”的主旨。
二、人称的作用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
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
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具有全知全能的特点,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示例:1.2006年辽宁卷《杨柳》文章对牡丹等花木的称呼大多用第三人称,而在第五自然段中却有两处用了第二人称,这样写有何作用?请赏析。
【答案】改用第二人称,将批判对象拟人化,形成一种面对面的质问形势,使作者的态度更为鲜明,便于直接抒发作者对那些名贵花木强烈的厌恶之情。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与技巧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答题模板与技巧在高考语文中,现代文阅读是一个重要的板块,所占分值较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有较高要求。
掌握有效的答题模板与技巧,能够帮助考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准确地理解文本,提高答题效率和得分率。
一、常见题型及答题模板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这类题通常要求考生解释文中某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含义。
答题模板为:“词语本义+文中语境义+表达效果(如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等)”。
例如,对于“狡黠”一词,先解释其本义为“狡猾、诡诈”,然后结合文中具体语句分析其在特定语境中的意思,最后说明这个词在文中起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2、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解答此类题,要先从句子的表层含义入手,即解释句子的字面意思;再深入分析句子的深层含义,包括作者的情感、观点、意图等;最后阐述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如承上启下、点明主旨等。
答题模板可以是:“表层含义+深层含义+文中作用”。
3、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首先要明确题目要求,确定筛选的范围和标准;然后在文中逐一查找相关信息,并进行提炼和整合;最后有条理地分点作答。
答题时可以这样表述:“①……;②……;③……”4、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阅读文本后,对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和总结。
可以先概括每段的大意,再将这些段落的要点整合起来,从而得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答题时可这样组织语言:“本文通过……(叙述的内容),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情感或主题)”5、分析文章的结构分析文章的结构,需要明确文章的线索、段落层次以及过渡照应等。
答题时可以指出文章的结构特点,如总分总、总分、分总等,并结合具体内容说明其作用。
例如:“本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开头……,中间……,结尾……,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6、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对于作品中的形象,要从外在特点和内在品质两方面进行分析;语言鉴赏则要关注语言的风格特点,如朴实、华丽、幽默等,并结合具体语句说明其效果;表达技巧包括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要指出所用技巧并分析其作用。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规范答题技巧作用
现代文阅读规范答题技巧作用表现手法题答题规范:所用手法、举例分析、固有作用、表达内容。
(1)修辞类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夸张:突出特征,强化感情;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拟人:化物为人,亲切自然;生动活泼,具体形象。
对偶:结构对称,形式整齐;节奏鲜明,章节和谐;高度概括,富有表现力。
排比:结构紧凑,文章贯通;增强文章的气势,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反复:突出内容,强化感情,增强感染力。
借代:生动活泼,使评议形象鲜明,利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设问:提出问题,引起注意;启发思考,加深理解。
反问:加强语气,加重语势;激发感情,加深印象。
引用:增添文句意蕴,丰富文章内容,增强说服力。
双关:表达含蓄,语意丰富。
层递:突出特点例一、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字(这花一开,没几天便是立秋。
以后便是处暑便是白露便是秋分便是寒露,过了霜降,便立冬了。
真真的怎么得了!)和5个“领取”(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
那么,领取秋,领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8分)(《报秋》)答:6个“便”字连用,使用反复的修辞,使一个个节气紧凑地衔接起来,强调时光的飞逝;5个“领取”连用,运用反复排比的修辞,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强化了“悠然自得、面对现实的人生态度”的主旨例二、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方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6分)答案:①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活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②凸显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爱的深深感激。
例三、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
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如何解答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如何解答分析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试题,我们不难发现,“作用(好处)”题出现的频率相当高。
但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好处)”题的范围较广,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好处)”题时,或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或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作用(好处)”题的命题方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如“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文章最后一段关于喝酒的描述和议论,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一自然段中,作者不直说远远望见的是苏东坡的雕像,而说是苏东坡。
这样表达有什么作用?第五自然段:‘唯有东坡在,剩有游人处。
’它在整篇散文中起什么作用?”又如“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表现手法描写羊群归家后的情景?请结合有关具体描写,简要分析其作用。
”我以为,“作用(好处)”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一、首段的作用;二、末段的作用;三、中间段的作用;四、第二人称的作用;五、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六、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七、插入史实或某一事件的作用;八、引用古典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九、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十、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一、首段的作用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如《门》的首段:“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
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如徐志摩的散文名篇《藏根草》的首段:“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峭壁上的树》的首段:“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避免那场被俘的耻辱,于弹尽粮绝之后你才义无反顾地投落这峭壁?”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那么,首段还兼有强烈的抒情作用。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
高考“作用题”答题方法分析和比较高考现代文阅读中带有“有何作用”(或“有何好处”)的考查颇多,但考生的得分情况却不容乐观。
笔者以近三年高考试题为例,试将其设题类型归纳成三大类、十小点,细说其答题方法。
希望能给大家复习备考带来帮助。
一、考查句段的作用作用题,一般可从结构、内容以及情感三方面来组织答案。
句段在文章中的位置有三种情况:开头、中间和结尾。
位置不同,作用有别。
1.句段在开头其作用有:开门见山,点明主题,总领下文,引出话题,为下文写某一内容做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思考;能奠定全文感情基调。
例1.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2010年全国卷Ⅱ第14题)结合句段在开头的作用和文本的内容,答案可以组织如下:参考答案:①结构上: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点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结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②内容上:展现了深沉的思想、饱满的情感。
③情感上:奠定了文章的抒情基调。
2.句段在中间其作用是承上启下,前后呼应。
如:例2.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2011年上海卷第9题)第⑥段在文章中间,主要起到过渡和照应的作用;同时,还要考虑反复这一手法的作用。
参考答案:①结构上:承上启下,从回忆又回到现实生活;照应了文章的题目“又见鹭鸶”。
②情感上: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
3.句段在结尾有呼应上文、总括全文、点明主旨、深化主题和升华情感等作用。
例3.请分析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妙处。
(2011年四川卷17题)明确文章最后一段的一般作用,再结合画线句子所叙述的内容和蕴涵的情感,不难写出答案。
参考答案:以勉儿泪落铃铛这一想象生动的细节描写收束全文,呼应题目,深化主题,含蓄蕴藉,余味无穷。
抒发了勉儿对爸爸的怀念和伤痛之情。
二、考查景物的作用高考现代文阅读中,选文以散文和小说为主。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类题型的解答(精)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 “好处”类题型的解答在高考现代文阅读试题中,“作用题”出现的机率相当高。
然而,由于出题的角度多变,“作用” 的范围较广,这就使不少学生面临“作用题”时,茫然无知,一筹莫展,有的听凭感觉,任意作答。
因此, 本文拟从“作用” “好处”的设题角度和答题方法出发,指导学生准确解答“作用题”。
作用题的命题表达式一般为:“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好处、效果?”“作用题”的设题角度及其范围一般包括以下十个方面:首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中间段的作用,第二人称的作用,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对比、反复的作用,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 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①、首段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②、末段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 看不懂 " 。
那么, " 看不懂 " 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 " 作用是看不懂 " ,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如, " 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 。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 " 卒章显其志 " 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除了上述两点,最后一句往往还具有强化作者感情的作用。
③、中间段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语段所用的具体的表达方式。
(2)明确五种表达(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中具体分类及作用,以便答题时明确方向。
如下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表达方式主要作用肖像描写以形传神工笔细描精雕细刻,纤毫毕现,具体生动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细节描写准确传神鲜明语言描写言为心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插叙内容丰富,深化主题,曲折有致心理描写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倒叙设置悬念,吸引兴趣,波澜起伏景物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寄托感情叙后议论画龙点睛,点明题旨白描简笔勾勒,简洁准确传神比喻论证生动形象,通俗易懂直接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寓情于景,物事含蓄思考角度: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②对内容的充实作用;③主旨的深化升华作用;④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表达方式1记叙―――散文中,为表达主旨作铺垫。
2抒情(直接、间接)―――往往是文章的主要情感,文章的主旨。
在开头起定基调的作用;在结尾,往往使文章升华。
3描写(细描,白描;正面,侧面;人物描写)―――散文中,主要是使人物或事物更加形象,更好地表达主旨。
4议论――开头或结尾的议论往往是文章的主旨;文章中间的议论,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二、人称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
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三、叙述方式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指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四、描写1.人物肖像、动作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完整版)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
现代文阅读之“作用题”答题技巧“作用题”常有命题表达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或利处、成效)?”发问变式: 1)为何这样写?2)为何要写这一内容?3)删去这一部分能够吗?“作用题”设题角度及其范围:①首段的作用②末段的作用③中间段的作用④第二人称的作用⑤写人叙事类散文写景的作用⑥修辞(主假如比喻、拟人、排比、对照、频频)的作用⑦插入史实某一事件的作用⑧引用诗文或格言的作用⑨以某一物象作标题的作用⑩写作上由实而虚的作用。
行文段落类解题思路:(1)确认指定段落内行文中的地点。
(2)明确段落的作用,明确答题的方向(一般从构造和内容两个角度下手)。
答题格式:构造(包含表现手法) +内容(表现什么内容,抒发什么感情)一、首段的作用高考试题显现8年江苏卷《候银匠》:小说开头第2段,对全文情节睁开有什么作用?07 广东卷《泥泞》第16 题:文章在开头花了许多笔墨描绘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07 山东卷《灯火的温情》第19 题:作者在文章开头详尽表达了自己走乡下夜路的经历,这样写有什么利处?05 山东卷《溯源》第18 题:文章用鲑鱼的溯源开头,这样写有什么利处?05 广东卷《壶口的黄河》16 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05 重庆卷《露台上的遗憾》第 18 题:文章第一段写到了南北建筑与文化,这样写对全文构造安排有什么作用 ?解题思路探访一.假如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常常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许表达与要旨有关的某种感情。
例:05 广东卷《壶口的黄河》第 16 题: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在中国看水,看中国的水,最好到黄河。
九寨沟的水显得太俊秀,俏得有些西方的滋味;太湖的水又有点小,文人味太重,不像是水,倒像是供人把玩的装修物。
或许,中国的水应是黄色的,和我们中国人的皮肤同样;而黄河也只有到了这儿,才成了真切的黄河 !答案:经过对照、层递等手法的运用,突出壶口的黄河最有“中国味”,凸现主题,总领全文。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的解题策略
“现代文阅读”中“作用”“好处”题的解题策略一、整体阅读,揽旨品趣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它有特定的体裁,在表达上,或直截了当,或委婉含蓄,或富于情感,或突出理性,或追求语义的单一性,或营造语义的丰富性,都和文章的体裁相关。
它有特定的话题范围。
比如《拿来主义》谈的是中外文化交流问题,所以它涉及闭关主义、送去主义、送来主义等,这跟所谓“文化遗产继承”毫不相干。
它有自己的主旨,有自己的脉络,等等。
根据文章的这一规律,阅读文章就应树立整体观,就要培养整体把握的意识,也就是说,要从文章的体裁、范围、主旨、脉络诸方面去把握理解。
整理用一词、造一句、用一种手法,都服从文章的整体,读者对这一词一句一种手法的理解,自然也必须从这个整体出发。
2005年广东高考的散文是《壶口的黄河》一文,它谈的是中国人精神问题,黄河只是它的媒介。
它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点出具有中国人肤色的黄河到了壶口这儿,才成了真正的黄河,然后写亲临壶口所见,从声响、流势、年代久远的历史三方面写了壶口黄河的宏大气势。
这里,历史与现实交织,情感与胜景交替,笔力雄健、大开大阖,极富艺术的美感。
最后强调应该有人为黄河作传。
通过以上的梳理,对19题: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这个题目的作答就有了一个明晰的思路。
答案是:⑴有中国人的肤色;⑵有中国人的强大生命力;⑶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⑷了解着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像答案中的⑵点和⑷点在文章中没有现成的语句,如果不从整体出发,不切分层次,找准信息点,凭感觉是很难找出正确答案的。
平时阅读,要养成边读边在文章里划分层次概括的习惯,方法熟练了,考试中就能快速运思,节省时间,准确作答。
二、揣摩形式,咀嚼内涵一篇优美的散文是内容和形式完美的结合,它表达深刻的思想,具有高超的艺术形式。
命题者常在此设题考查,而且多采用“有什么作用,有什么好处”的表述题。
05年广东高考题中就有两题考查到“作用、好处”的,分别是16和17题。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向与方法
现代文阅读答题方向与方法一、小说与散文(一)标题的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主要的人物形象。
2、概括小说主要事件。
3、点明时间地点,创设故事背景,渲染环境氛围。
4、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
5、具有象征意义。
6、揭示小说主旨,深化主题。
7、寄托作者情感。
8、展开情节,前后呼应。
9、对比讽刺,强化效果。
10、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
11、从给读者的感情来说,还有吸引读者的兴趣,引发阅读的冲动的作用。
(二)开头的作用(效果、好处)1、描写环境,烘托氛围。
2、为整个小说做好铺垫、埋下伏笔。
3、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或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
5、点题,总领全文,衬托人物形象。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效果、好处)1、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或背景;2、渲染气氛;3、烘托人物的心情;4、推动情节的发展;5、深化作品主题。
(四)品味词语作用1、考题形式:⑴解释词语含义。
⑵品评加点词语的作用。
2、答题步骤:⑴、该词的本义;⑵、该词的深层含义(比喻义、引申义、象征义);⑶、该词在本句中的含义(对句子内容的理解),结合句子作答;(4)、该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五)理解句子的含义及作用。
1、抓关键词、抓修辞手法、抓表现手法、抓表达方式(句义)2、结构上,应从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前后照应、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点题、总结上文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3、内容和主题上:应从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主旨,深化主题等作用的角度去分析。
(六)语言赏析。
1、用词之美------找精美的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叠词及成语等。
2、修辞之美------找文中的八种修辞并分析作用。
3、句式之美------如骈句、长短句、对偶句、排比句,还有运用关联词语的句子等。
(七)注意抓住六种重要句子1、首句。
一个语段的首句往往有提示、概括和承转的作用2、中心句和点睛句。
3、抒情句。
语段中的有些句子明显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态度。
高三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模板
散文、小说的标题往往不像议论文、说明文那样直截了当,而是很含蓄地传达着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其标题除了有它的表层意思之外,还有更为深层的含义,即它的比喻义和象征义。理解标题的含义也就是要挖掘标题的比喻义和象征义。
严肃的文章标题必然引人深思 伤感的标题也必然有着阴郁的色调.
以论点为题 以论题为题
标题表达的是作者写文章的情感基调和思想目的. 反映作者感受,也反映文章本质.
概括文章内容题
对全文、段落进展整体概括,对文章的要点,文章的写法进展概括的能力。如对全文、段落的中心、大意的概括,对文章思路的提炼,对文章的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中人物形象的概括等等。
说明对象 指文章说明的主要人或事物〔一般不必答人或事物的特点〕。
论证方法 中学要求掌握的的道理论证、事实论证、比照论证、比喻论证、归廖法。
论证方式 立论和驳论。
理论论据 包括名人名言、俗语谚语、公式定律等。
事实论据 一切事实、史实、数据等。
有何作用 答复文中*一内容的作用可从三个方面考虑,一是内容方面,如深化主题、强调感情等;二是构造方面,如过渡、照应等;三是语言方面,如引人入胜、生动 活泼等。
形象地暗示主题
引导读者对主题进展深思
如"谁是最得意的人"。后两类文章以散文和小说居多说明体裁。
说明体裁"出师表",说明是“表〞类体裁。
说明中心尤其议论文说明文。比方"拿来主义"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引起关注比方滥俗的"我和**不得不说的故事"。不少新闻标题也这样。
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题型概括及应对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作用题”题型概括及应对技巧一、题型概括:类型一:运用某种材料(引用诗句、举例等)的作用⑴课标全国卷:《保护人》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报纸上的一段报道,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①补充叙事,集中揭示人物之间的矛盾关系,使情节的内在逻辑更加合理。
②加速情节发展,为下文玛兰的言行提供依据,使小说进入高潮。
③给读者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强化情节平中见奇的效果。
⑵广东卷:《让法律来保护阳光》作者引用法拉弟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阴碍,法拉弟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当初电力能源的开发利用也遇到了阻碍,但最终不仅突破了人类的旧有认识,还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②为下文的太旭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因此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其开发利用。
⑶江苏卷:《溜索》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牛不肯挪动半步的恐惧和溜索时流泪发抖:①侧面表现怒江峡谷的高峻险恶;②与“我”“战战兢兢”互相映衬;又与领队及汉子的勇敢无畏形成反衬。
⑷湖北卷:《烟花三月下扬州》文中加点处是唐诗名句,请任选两处,简要分析其在文章结构中的作用。
①“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在结构上总结第一段,意在和北地风光进行对比。
②“烟花三月下扬州”是作者谋篇布局的着眼点,在结构上收束上文,引起下文,有贯通全文的作用。
③“秋尽江南草未凋”在结构上承上启下,意在引出下文对扬州三月时节的景色描写。
④“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结构上照应前文,意在凝聚全文的审美意趣,引出下文。
类型二:标题的作用⑸北京卷:《海棠花》简要分析“海棠花”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海棠花构成了文章的行文线索。
海棠花寄托了作者的乡思,升华了作者的爱国情感。
类型三:段落的作用⑹浙江卷:《静流》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为后文写父亲与弟弟的矛盾冲突作铺垫。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目的特点与答题技巧
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目的特点与答题技巧高考现代文阅读“表达作用”题目的特点与答题技巧“表达作用(表达效果、好处)”是高考、中考现代文阅读中十分常见的一个考点。
这类题目几乎涉及到字、词、段落、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题型设计也是多彩多姿、异彩纷呈。
下面两文分别以2006年全国高考卷和上海中考卷为例作了比较详尽的解析,大家可以据此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一、从题目涉及的内容来看,主要从以下几个角度设计:1.词语从锤炼语言的角度,通过具体的语言分析,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受力,引导学生深刻地感受文本。
【例1】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2006年全国Ⅰ卷第14题)本题意在引导学生通过“想”与“听”的区别对比,把握文章的深刻内涵。
植物突破土地的声音我们不易察觉,只能想,而且“想”加入了主观思考的意味,可以凸现作者对自然的品味探索。
【例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
(4分)(2006年广东卷第16题)这是从炼字的角度考查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
如文中“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一句的“抛”,有“扔,投掷之意”,表现了夕阳慷慨地、毫不吝啬地将它所有的光芒送给人间。
2.句子从分析句子本身结构(如句式、语序)以及句子在文章结构中作用来设计题目,理解句子的表达作用或表达效果。
【例3】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6分)(2006年全国Ⅰ卷第15题)这是考查句子作用的典型题目。
“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整个句子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3.段落主要从段落在文章布局谋篇中的作用,如总领全文、承上启下、卒章显旨、总管全篇等角度设计题目。
高三语文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三语⽂阅读答题技巧有哪些 答语⽂阅读题的时候适当的运⽤答题套路可以得到更多的分。
接下来是⼩编为⼤家整理的⾼三语⽂阅读答题技巧,希望⼤家喜欢! ⾼三语⽂阅读答题技巧⼀ 现代⽂阅读“作⽤题” 作⽤题是⾼考现代⽂阅读的⼀⼤亮点,“作⽤题”的命制常从以下⼏个⽅⾯切⼊。
⼀、开头作⽤ ⽂章开头讲求开头精美,即常说的“凤头”。
因此考查开头语段的作⽤是现代⽂阅读的重头戏。
⑴设疑法(悬念法) 好处(思维⽅向):①引起读者的思考,吸引读者。
②引出下⽂的情节。
③突出⼈物形象。
④揭⽰⼩说的主题。
⑵写景法 好处(思维⽅向):①交代故事发⽣的时间、地点。
②暗⽰社会环境,揭⽰社会本质特征。
③揭⽰⼈物⼼境,表现⼈物性格。
④渲染⽓氛。
⑤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物作铺垫,打基础。
(3)其它还有:开篇点题,统领全⽂;引出下⽂,或为下⽂作铺垫;渲染⽓氛,奠定基调。
这些仅是术语,答题时需根据⽂章内容、结构、效果等⽅⾯作答。
⼆、结尾作⽤ 结尾语段的作⽤通常是:总结全⽂,归结主旨;呼应开头,⾸尾圆润,使⽂章浑然⼀体;卒章显志,点明题旨;强化作者情感,深化或升华主旨;⾔有尽⽽意⽆穷,引发读者思考;等等。
1.出⼈意料的结局 (1)从结构安排上看,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出波澜,如⽯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灵,产⽣震撼⼈⼼的⼒量。
(2)从表现⼿法上看,与前⽂的伏笔相照应,使⼈觉得⼜在情理之中。
2.令⼈伤感的悲剧结局 (1)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2)从表现⼈物性格看,能更好地塑造⼈物性格。
(3)这种结局令⼈感动,令⼈回味,引⼈思考。
3.令⼈喜悦的⼤团圆结局 (1)从表达效果上看,⼩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阔的想象空间,耐⼈寻味。
(2)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体,给⼈以欣慰、愉悦之感。
(3)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性超越了战争,反映出⼈类向往和平美好⽣活的愿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现代文阅读“作用和好处”题答题指导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罗秋菊“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C级。
作品的基本特征是指作品就整体而言表现出来的最突出、最重要的特点,比如作品的体裁、叙述方式、语言风格、时代特征等等;表现手法则指作者为强化表现效果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
这一考点能体现出文学作品的文体特征;同时,它有着较强的包容性,从语言特征到篇章结构、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等,都被纳入它的命题视野,考查的方式也十分灵活,并且体现出了较强的综合性。
在这一考点中,问某方面有何“作用和好处”则是一种常见的题型。
2005年全国各地各省市16套高考语文试卷中就有11套直接考到此种题型。
2006年全国卷Ⅰ、安徽卷、重庆卷、江西卷、山东卷、湖北卷都涉及了此题型。
在粤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5中,关于“作用和好处”的课后练习也是不在少数。
下文略举几例:必修1:《华罗庚》练习二、请找出文章中引用的华罗庚的诗句,说说它们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所起的作用。
必修2:《渐》练习二、课文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必修4《拿来主义》练习三、揣摩下面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分别指出它们各自使用了什么修辞格,有什么作用。
必修5:《城南旧事》练习二、《麻雀与小孩》和《送别》的歌声反复出现,请结合故事情境,比较小英子在不同歌声中的情感反应和心理变化。
你能领悟这两首歌在整个故事的叙事中所起的作用吗?而纵观广东省近四年来的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中有2年的试题出现了“作用和好处”题型。
2007年其它省市的命题也有不乏此种类型的题目。
(1)2005年高考试卷第17题: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2)2007年高考试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3)2007年福建卷第14题: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
(4)2007年江苏卷第16题:“头项一团火球,身上汗珠子擦丁又出。
早晨起个太早,白天累一天,晚上一碰枕头跌进梦乡,摇不醒叫不应。
麦天的日子,累人的日子。
”这些叙写从全文结构看有什么作用?熟悉和掌握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能有效提高阅读水平并获得理想分数。
一、了解命题的类型例(1)(4)是对文中运用某种写法的考查。
必修2中“《渐》二、课文引用了“抱犊跳沟”的故事,这种写作手法对于说明‘渐’的道理有什么好处?”则是对文中运用某些材料的作用和好处的考查。
例(2)(3)是对文中运用材料和写法结合起来的考查,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命题类型。
二、掌握答题要点三种题型的划分虽然是相对的,但作答时应有所侧重,如考查材料的作用与好处宜更多地从主旨、情感、情节、形象等内容方面去考虑,考查写法的作用与好处宜更多从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特点等形式方面去考虑。
对“作用、好处”题进行解答的过程,就是对作品的某些方面进行鉴赏评价的过程,不管此种题型的命题类型如何,最终都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来作答。
(一)内容要点:内容方面的作用一般从主题、情感、形象、情节等方面去考虑,其表达效果一般有:丰富文章内容、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强化作者情感等。
(二)形式要点:“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中的“表现手法”指作者为强化表现效果在作品中所运用的各种表达技巧和方法,包括:①表达方式:叙述、描写(人物描写、事件描写、景物描写、环境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说明②布局谋篇:线索设置、结构安排、详略主次、过度穿插、伏笔照应、铺垫、写作的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平叙)等;③人称安排:第一人称,第三人称,第二人称;④表现手法(分艺术手法和修辞手法):象征、隐喻、联想、渲染、对比、烘托、抑扬、衬托、虚实、动静等;引用、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反问、借代等。
下面对“作用与好处”题的设题角度的相关解答予以分析。
(1)结构安排上:首段的作用:①如果开篇即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往往是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
②如果开篇没有点题,那么,首段的作用就是开启或引出下文。
③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省的作用。
如《野菊花》的首段:“野菊花!漫山遍野的野菊花!”它不仅总括全文,开篇点题,而且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和对野菊花的赞美之情。
根据上述思路来解答2007年广东高考试卷第16题“文章在开头花了不少笔墨描写雪,这样写有哪些作用”,答案也就迎刃而解了。
本题属于命题类型中的材料和写法的考查。
本文的描写对象从标题中可以见出——泥泞,作者不从泥泞写起,不属于开篇点题,也没有连续发问,其作用就只有是引出下文,为泥泞的描写作铺垫。
末段的作用:末段的作用一般是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呼应开头,或兼而有之。
有时候,试题只针对最后一句发问,这一句偏偏又很含蓄,一眼看不透,即学生说的“看不懂”。
那么,“看不懂”正是写这一句的作用。
当然,我们不能直截了当的回答“作用是看不懂”,而要换一种委婉的说法。
例如,“作用(或好处)是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省”。
此外,既然这一句放在末尾,又被命题人相中,那么,根据“卒章显志”的传统技法,说明它可能与揭示主旨有关,只不过因其含蓄,所以它的作用不再是点明题旨,而是暗示主题。
中间段的作用:①中间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是过渡,在表达上的作用一般是衬托。
在较短的中间段中,如果描写的物象(即散文写作的对象)并非选文的主要物象,而是次要物象,且与选文描述的主要物象在形象、意境和情感上一致,其表达作用就是正面衬托(或烘托、铺垫)。
如2006年安徽卷:文中划线部分所描写的自然环境有什么特征?这样描写起什么作用?本题考查的是文章的表现手法,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处于文章的中间段落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
并且,第二问紧承第一问,既然知道了景物描写的两个,就应该想到作用也应该从两个方面考虑。
再者写景不是目的,写人才是目的。
答案也正是如此:写环境之美是以美景正衬人物之精神美;写环境之美是为了写心灵的不宁静铺垫、张本。
②中间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如2003年全国卷《乡土情结》第3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
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
”根据题目,先找到第四段,发现它是选文中最长的一段,当属较长的中间段,而且叙写的正是选文的主要物象——乡土情结,所以,它的作用和好处应当是在“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的基础上再结合选文内容具体发挥。
那么看看答案,果然如此:①把乡土情结提高到民族凝聚力的高度来认识,丰富并深化了乡土情结的内涵;②具体说明乡土情结不因时间的悠远(历史)和空间的阻隔(地理)而褪色;③既照应了前文,也使本文的主题得到深化。
(2)表达方式上,多为考查插叙、环境描写和第二人称的好处和作用。
插叙:①插入史实一般是为了反思历史,以古证今或借古讽今,如果在史实前后有总括性语句或总结性语句,那么,插入的史实往往就具有例证的作用。
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在通过深秋时节的景物渲染文章基调后,插叙了“昭君出塞”、“苏武牧羊”的史实,就是为了证明下文的观点:“你是一卷凄婉的历史,长城!”②插入某一事件一般是为了引出下文的议论或抒情,所以在结构上往往具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同时还在内容上具有深化或启迪作用,一般表示对生命、生活或事业的积极而深入的思考。
如2004年天津卷选文《春从心出》:“从全文看,第六段‘朋友打来电话’这件事,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起了什么作用?”其结构上的作用无疑是“起过渡作用”,并“引发议论以深化作者的思考”;其内容上的作用则是“启示人们要热爱生命,感悟生活,诗意地看待生活”。
人称(主要是第二人称):第一人称:以深临其境的口吻叙述,显得真实,可以增强文章的可信度、真实感。
第二人称:以对话的口吻叙述,可以拉近与叙述对象的距离,显得亲切自然,便于交流情感,用于抒情能增强感染力;特别是对于事物的描写,运用它就能把对象拟人化。
第三人称:以客观旁述的口吻叙述,可以使文章张弛自由,便于多角度描述事物,表达感情。
其中前两种叙述方式都是站在抒情主体的角度进行表达,便于物我一体,抒情散文大多采用这两种人称叙述。
如2000年全国卷《长城》: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选文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好处就在于把长城拟人化,便于作者与它进行对话交流,便于作者进行感情抒发,便于作者倾诉衷肠。
至于结尾处又把人称改为第三人称,使因为作者此时变换了叙述视角,由前面的所见、所感、所思,改为写他人的感受。
这种人称的转换是自然的,也是理性的必然。
环境描写:写人叙事类散文一般不写景物,如果整局甚至整段的描写景物,那么,景物往往构成环境或背景,所以写景的基本作用就是勾勒环境,提供背景,或营造某种气氛。
但,景物更重要的作用是衬托。
①映衬:即以景物之优美衬托人物心灵之美好,或以景物之凄凉衬托人物命运之悲惨。
瑕”。
如2004年重庆卷选文《山峦》第6段开头有一句景物描写:“那一年的冬天,日照极短,枢密院广场的落日惨红,如同一环火漆,永不启封地封存了轻盈的过去。
”其作用正好是用“落日的惨红”衬托十二月党人的妻子苦难而悲惨的命运。
②反衬:即用景物之美好或气氛之欢快来反衬人物悲惨的命运或人物凄凉的境遇。
如《那一束伴地莲》的明月积雪,固然因其明亮洁白而堪称美景,但在数九寒冬的深夜,它又何尝不是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呢?因此,其作用之二就是表现母爱的伟大,而这正是景物勾勒环境与反衬作用的综合。
(3)修辞的作用:修辞种类很多,但用来设题的往往是比喻、拟人、对比、排比与反复。
它们的作用好处和作用分别是:比喻使语言形象具体,通俗易懂;拟人使语言生动活泼,同时还便于直抒胸臆;排比可以增强语势,同时还便于语义的层层递进或语境的步步扩大;对比既是修辞方法,也是表达手法。
如果只是两种事物的简单对比,那是属于修辞方法,其基本作用是为了塑造反差鲜明的形象,使读者印象深刻。
如果是多种事物的分项对比,而对比的内容占全文一半以上,那就属于表达手法的对比,它的基本作用应当是丰富文章的思想内涵,使表达层层深入而更加集中。
引用,丰富文章的内涵,,增加文采;反复,可以突出语义或强调情感。
上述答题要点仅从形式上谈及的,对于具体篇目的阅读,需要结合文章内容从结构和形式上两方面规范答题。
学生如果掌握了上述知识储备,并辅以一定的答题模式,定能获得高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