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学过程导入新课: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那么什么是元素,元素又如何分类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一下。
一、认识元素,理解涵义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
然后让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
最后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二、元素的存在和分类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
同时,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重点难点:重点:元素的概念和分类。
难点: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改写后的文章:九年级化学学科第三单元的第一课时,我们研究了有关三元素的知识。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元素的概念,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并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在导入新课环节,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体里的物质、食物、水、空气等都是由什么组成的,然后介绍这些物质都是由元素组成的。
接着,教师通过投影展示两组原子,并询问学生每组原子的质子数是否相同,引出元素的定义。
学生观看表格,并思考如何区分不同元素。
最后,教师让学生讨论元素的特点和与原子的区别。
在元素的存在和分类环节,教师让学生查看元素周期表,找到元素的分类,并尝试列举一些学过的元素。
同时,教师让学生了解地壳中、生物细胞中含量较多的几种元素。
本节课的重点是元素的概念和分类,难点是理解元素的定义和区分不同元素。
通过本节课的研究,学生对元素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节课主要研究了元素的分类、存在形式和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首先,元素可以按照不同的性质进行分类,例如化学书中最后一页所示的分类方式。
我们可以将元素分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惰性气体等。
其次,元素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有很多,包括地壳中、生物体中和空气中等。
例如在地壳中,各元素按照质量计从多到少的顺序为: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元素》(第1课时) 教学设计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分类;物质的宏观组成和微观构成得比较和联系【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宏观与微观的联系与区别。
二、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原子的知识环节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广告图片【提出问题】黄金搭档含有钙铁锌硒,他们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思考,列举生活中广告图片。
巧设问题,创设情境制造悬念学生独立思考,有疑问,有猜测。
通过生活情境,引发学生思考,并制造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环节三、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其中的“钙”、“铁”“锌”“硒”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先让学生宏观感受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如下两个表格讨论与回忆,得出:(1)氧原子①、②、③之所以为氧原子的原因,氧离子与氧原子别与同,(2)不同氢原子和氢离子的别(1)从知识上,是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奠定基础;教师引导:这一类的粒子宏观属于氧元素【提出问题】请从表分析元素由什么决定的,储存在脑子里教师引导:这一类的粒子宏观属于氢元素【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定义是什么)?与同,(3)不同氧的粒子质子数都是8,不同的氢的粒子的质子数都是1。
思考讨论,什么是元素。
归纳总结,得出元素定义:“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2)从能力上,是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质子数都为8的所有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质子数都为1的所有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细节:元素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讲组成,不讲构成,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如同“蔬菜”的字面意思。
通过【练习一】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倾听,理解物质的宏观组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物质组成的元素,注意细节。
课题3 《元素》(第1课时)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种类一定变, 原子、元素的种类不变!
复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过渡元素分类
3、元素的分类:P62
1)金属元素:“钅”字旁(汞除外,俗称“水银”) 2)稀有气体元素:气字头(氦、氖、氩、氪、氙) 3)非金属元素: 固态非金属元素(“石”字旁)碳、磷 液态非金属元素(“氵”字旁) 溴 气态非金属元素(除稀有气体)氧、氢
含量最多 的非金属 元素 含量最多 的金属元 素
地壳中元素含 量前四位:
氧>硅>铝>铁
生物细胞中含量最多的 非金属元素和金属元素?
氧元素
钙元素
自学指导(二):P59讨论:化学反应中,分子是否发 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硫+氧气 S O2 二氧化锰 过氧化氢 H2O2 点燃 二氧化硫 SO2 水+氧气 H2O+O2
3、市场上销售的加碘食盐中的”碘”指的( C ) A、碘原子 B、碘离子 C、碘元素 D、碘分子 4、酚酞是一种常见的酸碱指示剂,其化学式是C20H14O4, 它是由____ 3 种元素组成的,每个分子中共有 38 个原子。 5*、CO2是由 二氧化碳分子 构成的, CO2是由 氧元素和碳元素 组成的。 1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 2个氧原子和1个碳原子 构成的,
当几种元素的拉丁文名称第一个字母相同时,就
附加一个小写字母 如:用S表示硫元素,Si表示硅元素; 用C表示碳元素,Ca表示钙元素 书写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 小写(一大二小)
找出下列元素符号的错误
钡
BA
正确答案
Ba
金
au
银
Ag
Au
Ag
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及元素符号 P62表3-4 背住
(此外还可表示铁单质)
人教版化学九上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共2课时)教学设计
3.交流:组织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他们的发现和讨论成果,促进全班同学共同学习。
(四)课堂练习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设计以下练习题:
1.判断题:设计一些关于元素周期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判断题,检验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1.认真完成作业,字迹清晰,表述准确;
2.按时提交作业,不得抄袭;
3.积极思考,主动探索,提高自己的化学素养。
4.能够运用元素周期律解释和预测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为学习化学方程式和化学反应打下基础。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元素周期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系统认识。
2.通过对元素性质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元素性质。
3.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分析元素周期表中的规律,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此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存在以下问题: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较为片面,难以把握整体规律;对元素性质的掌握不够系统,容易混淆相似元素的性质;在实验操作和观察方面,部分学生可能存在动手能力较弱、观察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个性化的指导,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b.你认为元素周期表中的哪个族最有趣,为什么?
3.分组进行元素性质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完成实验报告。实验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
a.实验目的;
b.实验步骤和现象;
c.实验结果分析;
d.实验心得体会。
4.制作元素周期表卡片,每个卡片上注明元素的符号、原子序数、原子量和主要性质。卡片要求美观、实用,便于记忆。
高二《元素》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
高二《元素》教学设计教案(精选3篇)教案一:《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理解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
2. 掌握元素字母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3. 熟悉几个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研究元素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元素是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和应用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Step 2:概念解释通过简单的讲解,向学生介绍元素的概念,并引入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解释元素周期表是如何排列元素的,包括周期、族和原子序数的含义。
Step 3:学习元素周期表给学生分发元素周期表,让学生浏览元素周期表,引导他们发现其中的规律和特点。
让学生列举几个具体的例子,说明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
Step 4: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让学生观察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字母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通过互动游戏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尽可能快速地掌握元素符号和原子序数的对应关系。
Step 5:重要元素的性质和应用选择几个重要的元素,如氧气、铁和金,向学生介绍它们的性质和应用。
通过实验、演示或小组讨论,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元素的作用。
Step 6:小结与评价请学生自己归纳元素周期表的组成和排列规律,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或想法。
用小测验或班级讨论的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教案二:《元素与化学反应》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熟悉几种常见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
2. 掌握元素在化学反应中的变化规律。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
教学步骤:Step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常见元素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对元素表示出好奇心。
向学生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元素能在化学反应中起到什么作用吗?”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
Step 2: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元素的性质和化学反应,并提出元素存在的形式有固体、液体和气体等,让学生理解元素变化的多样性。
Step 3:实验观察选择一些易于观察的元素,如铁和铜,进行实验演示。
八年级《元素》教案、教学设计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分配一个任务,如找出金属元素、非金属元素;稀有气体元素;同主族元素等。
2.学生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认识,互相学习,共同完成任务。
3.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探讨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
2.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元素周期表吗?它是什么样的?它对我们学习化学有什么帮助呢?”让学生思考并回答。
3.教师简要介绍元素周期表的历史和重要性,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讲授新知
1.教师详细讲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包括原子序数、元素符号、相对原子质量等概念。
2.通过实例,解释元素周期律,让学生理解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规律。
3.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是培养的重点,同时也是难点。
(二)教学设想
针对以上重难点,我设想以下教学策略和方法:
1.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模型、多媒体课件等形式,生动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元素周期律。
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元素周期表接龙、元素之谜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巩固对元素周期表的认识。
5.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学科素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及其应用是本章节的教学重点,要求学生掌握元素周期表的基本规律,理解元素周期律的本质。
2.元素符号、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等基础知识的熟练运用是教学难点,需要学生加强记忆和练习。
4.注重分层教学,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 元素》教学设计(公开课教案及作业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三单元《3.3元素》教学设计2.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册化学教科书3.化学分子结构模型 6套【学习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情景导入教师活动1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含氟牙膏,可以帮助预防龋齿;同学们长身体,高钙奶肯定也没少喝;家里做饭用的加碘食盐。
这其中加的碘、氟、钙指的是什么呢?学生活动1 【认真聆听、思考】这些指的是元素活动意图说明:从生活的常用品入手建立元素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引发学生的思考:元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加的不是分子、原子、粒子呢?环节一:微观建模,初识元素教师活动1【旧知回顾,导入课程】你对微观粒子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有哪些认识?【引导】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微粒的质量和体积都非常的小,肉眼难观测。
为了更好的认识物质,我们今天就以这个小球作为原子,来搭建这4种分子。
【引导】同学做的很不错,那我们再进一步用这些小球表示相应的物质。
【提问】上述物质都是有许许多多的分子构成,远比我们做展示的多。
你们能数清楚,这些分子中有多少个原子吗?那有几类原子知道吗?【引导】刚才我们经历了原子→分子→物质,虽然用的原子数量多,但总体来讲也就3类。
在化学中我们通常把相同的一类原子的统称为元素。
学生活动1【任务一】学案上构建分子、原子和离子与物质的构成的关系图。
【任务二】用不用颜色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的分子。
氧气分子(O2) 二氧化碳分子(CO2) 水分子(H2O) 甲烷分子(CH4)【任务三】用不同颜色的小球表示出下列物质。
氧气(O2)二氧化碳(CO2)水(H2O)甲烷(CH4)【认真聆听,思考回答】不能数清楚原子。
可以知道有3类原子。
【思考回答】所以刚才所用的氧原子统称为氧元素,氢原子统称为氢元素,碳原子统称为碳元素。
元素概念是教学难点,因为它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本环节从微观粒子的角度,通过学生使用化学分子结构模型小球自主搭建原子构成分子,分子构成物质过程,再继而将原子归类引出元素定义,即一类原子的总称,是个宏观概念。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课题2《元素》(第一课时)设计一、课题内容:本教学设计为人教版新课改教材(上册)第四单元,课题二《元素》。
二、教材分析主要内容包括元素、元素符号和元素周期表三部分。
其中对元素这一概念的形成,元素的表示方法,元素的规律性认识作为教学的主线一直贯穿在教材之中。
本课题教学担负着帮助学生把宏观和微观分析联系起来,建立元素概念的重要衔接作用。
1.重点:元素概念的初步形成及理解。
2.难点:原子与元素的区别和联系。
3.关键:如何理解元素概念的形成三、学情分析:通过前三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对于常见物质的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又通过前一课题建立了物质微观构成的初步知识,特别是对于原子的概念有了较为深刻的理解。
元素的概念比较抽象但并不晦涩。
纵览教材已有四次共六段文字涉及过这一名词,学生已经有了多次感知,在日常生活中“元素”这一用语也时常出现。
但要完成从微观到宏观,理解好“同一类原子的总称”这一定义仍是教学中的难点。
学生对于“元素”概念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的意识还没有形成,本节课地壳、生物体中元素含量的了解可以使他们更好的感知元素的存在,理解消化这一概念。
四、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过程与方法:通过微观想象、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小结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元素的概念,是重点也是难点,理解了元素是物质的宏观组成,以及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含量分布,除此之外,还学习了物质与元素、分子、原子、离子之间的关系,望同学们课后多复习并练题加以巩固。
七、作业布置。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
初中化学《元素》教案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3、初步认识元素周期表,知道它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的工具,能根据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指定元素和有关元素的一些其他信息。
二、重点、难点:1、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2、元素概念的形成,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元素周期表的排规律和相关信息。
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元素周期表挂图、实物模型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情景导入:1、复习提问:什么是分子?什么是原子?它们有什么区别?2、讲解:分子是由两个或多个原子通过化学键连接在一起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最小单位,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二、讲授新课:1、元素的概念(板书)讲解: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例如,碳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都是6,所以无论是木炭中的碳原子还是二氧化碳分子里的碳原子,它们都属于碳元素。
2、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板书)讲解:元素符号是用来表示元素的简写,通常由一个或两个字母组成。
例如,碳元素的符号是C,氧元素的符号是O。
元素符号不仅可以表示一个元素,还可以表示一个原子。
3、元素周期表的认识(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用来分类元素的表格,它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排列元素。
元素周期表中有118种已知元素,它们分布在不同的周期和族中。
4、课堂练习让学生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到一些常见的元素,如碳、氧、氢、氮等,并说出它们的符号和意义。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什么是原子相对质量?2、元素的概念是什么?二、讲授新课:1、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的排列规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周期性,即同一周期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外层电子数;二是族性,即同一族内的元素具有相同的化合价。
2、元素周期表的应用(板书)讲解:元素周期表是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它可以用来查找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电子排布、化合价等信息。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教学设计
《三单元课题3 元素(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知道元素的含义,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2) 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
(3) 掌握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符号。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分析、归纳事物的能力。
(2) 通过建构元素的概念、从化学变化的角度认识元素在宏观物质与微观微粒变化之间的关系、认识元素符号的意义、书写等教学过程培养学生具有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宏观事物的化学学科素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过程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宏观世界的能力,将宏观世界与微观微粒之间建立有效的联系,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但元素不变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的建构;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的建构;五、板书设计一、元素1、定义2、相互关系3、自然界中的元素二、元素符号1、书写方法2、意义六、教学反思1、本课是一节理论性很强的课程,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逐步引入,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在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元素概念的建构以及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发生变化但元素不变的教学,培养了学生从微观的角度去认识宏观世界的能力,实现了新课标要求的通过化学核心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的基本要求,同时也为培养了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与学生平等交流,学生之间互相协作,共同学习。
教师对学生恰当、准确的评价,起到了诊断和激励的作用。
课后学生调侃讲了一笑话,说我们要善待地球上的任何生物,说不准我们体内的元素就有之前死去的猪、牛、羊等生物中的元素,也说不准我们死后,组成我们身体的元素变成了猪、牛、羊等生物中的元素。
2、本堂课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在元素符号的意义、书写上学生们能认识到元素符号在化学学科中的重要性,但是在课堂中很难让学生将元素符号与英文字母之间建立完整的联系,这需要占用学生课外时间来完成。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元素的概念,将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统一起来。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过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对比的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寻找规律性和特殊性的方法处理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
(2)不向困难低头,相信随着知识的积累,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3)逐步积累化学用浯,真正进入一个化学世界。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
2.元素符号的书写。
三、教学难点1.元素概念的形成。
2.元素符号的书写四、教学过程[引入]碘盐、高钙奶、加铁酱油等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听到的名词,你知道这里的碘、钙、铁指的是什么?。
[板书] 课题3元素[设问]学习了原子的结构后,我们该如何给元素下一个定义才比较确切呢?[讲解]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板书]一、元素1.定义:元素就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提问]元素指的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前面我们有等量关系: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那我们可不可以说元素是具有相同核外电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呢?[补充说明] 尽管核外电子数从数量上等于核电荷数和核内质子数,但由于核外电子数在形成物质时会发生变化,原子会得到电子或失去电子,所以定义元素时不能用核外电子数,只能用核电荷数或核内质子数。
[提问] 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是什么意思?[回忆] 课本中指出:作为相对原子质量标准的碳原子指的是含有6个质子和6个中子的碳原子,叫做碳-12。
[补充] 除这种碳原子外,还有质子数为6而中子数不同的碳原子,所以元素概念中的一类原子指的是核电荷数相同而核内中子数并不一定相同的一类原子。
初中九年级化学上册:《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②元素与原子的联系与区别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问题讨论和例子进一步理解元素的概念②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认识到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发生变化而元素不发生变化。
③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生物细胞和一些食品中元素的含量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②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点1、元素的概念;2、元素与原子的比较三、教学难点:元素的概念理解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故事导入——牛尝出来的元素)1618年,英国伦敦附近有个村庄叫艾普松,当地人们以牧牛为主,有个农民想利当地的泉水供他饲养的牛饮用,于是便开了一条小沟引水。
但是,奇怪的是,没有一条牛愿意光顾他的小沟。
他感到很纳闷,自己一尝才知道,原来那泉水是苦的,后来被一名医生发现这泉水中含有一种固体物质,叫苦盐或艾普松盐。
最后,人们发现在海水或其他泉水中也含有这种苦盐,于是就发现这苦盐是含镁的硫酸盐,这样就发现了镁元素,由于苦盐的发现,离不开牛的贡献,因此,人们说镁是牛尝出来的元素,那么什么是元素?2、指导学生了解元素的概念①列举几种含氧元素(02、H20、C02、S02、H20)和几种含碳元素的物质(C、CO、C02、CaC03),并分别列出各种物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中的质子数,后质疑各种物质中氧原子和碳原子都有什么特点,从引出元素概念。
②分别举例出氧的同位和碳的同位素进一步引导学生理解元素的概念。
③活动与探究:请学生列举常见食品并指出它们的元素组成。
④元素和原子的比较。
让学生听下列文字后归纳出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水是一种常见的物质,我们都知道它是由氢和氧元素组成,若从微观描述,水是由水分子构成,而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每个水分子含有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由于水分子、氧分子和二氧化碳分子中氧原子的质子数都为8,所以,它们都属于氧元素,而不是氢元素。
《元素》教学设计
元素(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理念:以学生开展为本,充分表达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重视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和对新知识的体验与探索,将认知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教学中引导学生懂得合作、讨论与交流,实践与探究,查阅资料等多种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以此促使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习的有效性。
二、教学设计思路:关键是让学生形成清晰的元素概念。
在原子结构信息的引导下,让学生发现它们的异同点,然后导出元素概念;再次呈现两组原子结构信息,让学生练习,并巩固元素的定义;接着自学地壳中、海水中、生物细胞中、太阳上含量较大的几种元素,认识元素的存在,形成“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认识观;通过阅读元素符号的表格,归纳元素的简单分类;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元素的名称和符号;最后,通过字母组合游戏、元素与健康、物质中的元素组成练习来加深本节课知识的学习。
三、教学设计策略:1、从引发学生的好奇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从学生存在的问题出发设计化学教学2、从化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设计化学教学一一元素(第一课时)导学案设计教与学目标导航1、初步了解元素的概念并记住P73页常见的元素名称与符号2、知道元素的简单分类3、能根据质子数(原子序数)在元素周期表中找出元素4、了解元素符号的基本意义5、能区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其它化合物重、难、考点明晰1、教学重点:掌握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2、教学难点:元素概念的理解3、中考考点:元素的概念,常见元素符号记忆与书写,元素符号的意义。
二、预习案⑴什么是元素?找出元素定义中的关键词,并在书上圈划。
⑵讨论“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7的原子和质子数为26、中子数为26的原子是同种元素吗?”、“同一类元素就是同种元素吗?”⑶决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结构中的()局部,与中子数有无关系?不同种元素的本质区别是()不同。
(4)读课本77页图3-19等,了解不同元素在地壳、海水、生物细胞、太阳中的分布情况。
《第三单元课题3元素》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元素》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本课教学目标旨在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基本概念、符号表达及其分类方法。
通过教学,期望学生能够理解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态,认识到元素周期表的基本框架和意义,并能够初步运用元素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化学现象。
同时,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和严谨的化学实验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于使学生掌握元素的定义及符号表示法,了解元素的分类及其在周期表中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则在于帮助学生理解元素周期表的实质性意义,以及如何将元素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中。
为突破这一难点,将通过实验演示和案例分析的方式,加深学生对元素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三、教学准备为确保《元素》第一课时的教学顺利进行,需准备以下教学材料:化学元素周期表挂图、元素符号卡片、相关化学实验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同时,教师需提前熟悉教材内容,准备相应的教学课件和教案,确保课堂上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教学情况。
此外,还需布置好化学实验室,准备好必要的实验用品,以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化合物实例,如水、氧气、二氧化碳等,来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元素。
让学生感知元素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其在物质构成中的重要性。
然后通过简短的讲解,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的知识点,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
二、知识讲解1. 元素概念及分类在讲解元素的概念时,教师可以通过图表和实例相结合的方式,详细解释元素的定义和分类。
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物或图片,理解不同元素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特性。
通过讨论和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2. 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是化学学习的重要工具。
教师可以通过投影仪或电子设备展示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特点,让学生了解元素在周期表中的排列顺序和规律。
同时,结合具体的元素实例,讲解元素周期表中的符号、原子序数、电子排布等信息。
三、实验操作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元素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操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素》教学设计(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元素的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及含义;能用元素周期表查取一些简单信息。
【教学难点】对元素概念的理解和元素符号的含义。
二、教学过程
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通过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补钙食品(或药物)。
【提出问题】请思考:几种食品名称中的“钙”、“锌”指的是什么?(分子,原子,还是……?)见不完全一致,有说分子
的,有说原子的,还有说
元素的。
趣。
环节二、建构元素概念,并区分元素与原子的概念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讲述】其中的“钙”、“锌”到
底指的是什么呢?就是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内容——元素。
那么什么是元素呢?
元素,这个概念对于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如前面的学习中知道,1-20号元素如:H 、He、O、Na等。
倾听教师讲述,认识
生活的元素,如吸进的空
气中含有氧气是由氧元素
组成;吃的蔬菜中含有铁
元素;海水中含有大量的
钠元素、镁元素……
先让学生宏观感受
元素,为进一步学习元素
的概念奠定基础。
教师给出如下两组物质:
【提出问题】请从组成上分析每组物质的共同点是什么?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解】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讲解“将质子数都是8的氧原子统称氧元素,质子数都是1的氢原子
讨论交流,得出:(1)
一组物质中均含有氧元
素,另一组物质中均含有
氢元素;(2)不同物质中
的氧原子的质子数都是8,
不同物质中的氢原子的质
子数都是1。
倾听思考,并理解什
么是氧元素,什么是氢元
素。
讨论交流,得出“决
定元素种类的是原子中的
(1)从知识上,是
为学生建构元素的概念
奠定基础;
(2)从能力上,是
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
分析问题的能力。
统称氢元素”。
【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决
定元素种类的是什么?
质子数”的结论。
【提出问题】根据刚才的分析,请同学们概括总结什么叫元素(即元素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
元素概念“质子数(即核
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
的总称”。
培养学生的概括总
结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讲述】元素是一类原子的总称,
是用来描述物质的宏观组成的,只论种类,不论个数。
如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不能说水是由一个氧元素和一个氢元素组成的。
通过二氧化碳、金刚石和氯化钠,讲解物质从微观上来说是由分子、原子、离子等粒子构成的;从宏观上来说是由元素组成的。
并建构物质的组成(或构成)的关系。
倾听,理解物质的宏
观组成与微观构成,并建
构如下图所示的关系: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
物质组成与构成的关系。
培养学生思考、理解
能力。
【提出问题】元素和我们前面学习
的原子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
引导学生通过下表进行对比分析:讨论分析,得出:
一是教给学生列表
对比是一种归纳总结知
识的学习方法。
二是培养学生对比
分析问题的能力。
环节三、形成化学变化中元素种类不变的化学观念,并认识元素的分类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提出问题】在下列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生成物相比较,分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原子是否发生了变化?元素是否发生了变化?
学生分析、讨论,完
成下表内容:
并得出:化学反应前
后原子种类和元素种类
不变;分子种类发生变
化。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
归纳总结的能力。
【提出问题】观察下列元素的名称,看看你能发现哪些规律?
【讲述】金属的分类与元素名称的关系。
学生分析讨论,发
现:从元素名称的偏旁部
首有共同之处,有的都有
“钅”,有的都有“石”
字旁……
倾听。
培养学生发现规律,
并总结提炼规律的能力。
环节四、认识身边物质中的元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讲述】物质的种类很多,但组成物质的元素其实只有一百多种。
它们在地壳、生物细胞(包括人体)中的含量分别是多少呢?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P60,认识生活中元素的存在。
仔细分析地壳中的元素、细胞中的元素含量有什么规
阅读教材,思考问
题。
交流讨论,得出:(1)
地壳中排在前四位的元
素;(2)细胞中的含量
最高的金属元素和非金
培养学生阅读分析
能力。
拓展学生的视野,让
学生进一步认识化学与
人类生活息息相关。
环节五、课堂小结(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