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要的农民战争运动。
这场运动在众多社会问题和政治矛盾的背景下爆发,一度在中国南方掀起波澜。
然而,太平天国最终以失败告终。
这场运动之所以失败,除了军事力量的不足之外,还有其思想信仰上的局限性。
本文将从太平天国运动的信仰背景、推行思想以及实践效果等方面,分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一、信仰的狭隘性太平天国运动注重宗教信仰,其领袖洪秀全自称是上帝的儿子,信仰一种特殊而独一无二的“基督教本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整体信仰背景相对狭窄,缺乏普遍性、开放性和包容性。
相反,它的信仰和神秘仪式只适合某些地区和特定阶层,难以全面影响中国人民。
二、推行思想的缺陷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天父圣弟、大義灭亲”,即“要爱护自己的母亲,不要爱护自己的父亲,要治理自己的父亲,不要治理自己的母亲”。
这种思想有一定的道德原则,但不符合人们的生活体验和社会实践。
一旦将其推广到社会中,就会遭到人们的反对和不理解。
三、实践效果的问题实际施行时,太平天国运动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基本的生产和生活需要。
太平天国领导层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的认识也不足,缺乏带领群众有效发展社会的战略和能力。
四、群众基础的不稳定性太平天国运动的群众基础不稳定。
虽然当时的社会矛盾让人民感到失望和受欺压,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推进的“天父圣弟、大义灭亲”等思想不仅不能得到人们的普遍支持,甚至还将人们推向了反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对派。
此外,随着运动的愈演愈烈,太平天国领导层与一些同盟军队伍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因此无法确保支持洪秀全的士兵稳定、改善军事力量。
总之,太平天国运动失败有不少的原因,其中,思想上的局限性是导致它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今天,太平天国运动的教训仍然值得借鉴,未来的改革与发展,也需要本着开放、包容、科学的态度来解决社会矛盾和困境。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试析
太平天国革命纲领试析太平天国革命纲领是指太平天国运动期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
这两个纲领分别代表了太平天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张,是太平天国革命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的根本纲领,它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强烈愿望,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
该制度试图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上,以土地的平均分配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和谐。
然而,这种绝对平均主义的思想并不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导致了生产积极性的严重挫伤,使得小农经济难以实现自给自足。
尽管这种制度在短期内动员了广大农民群众,但长期来看,它限制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使得太平天国的经济基础逐渐削弱。
其次,《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后期颁布的另一个重要纲领,它代表了太平天国在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张。
这个纲领提出了在中国建立新的政治体制和新的社会制度的设想,其中包括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保护私有财产、设立银行、建设道路、开矿、邮政等措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资政新篇》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于西方文化的认识和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设想,具有重要的思想启示意义。
然而,《资政新篇》并没有得到实施,其主要原因包括当时太平天国的内外环境不利于改革,同时该方案的实施也缺乏具体可行的措施和有效的组织机构。
此外,由于太平天国没有能够真正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和其他基本问题,使得其无法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支持,这也限制了《资政新篇》的实施效果。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革命纲领代表了太平天国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方面的主张,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对于中国未来发展的设想。
然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太平天国自身的问题,这些纲领并未得到充分实现。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虽然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启示作用。
它为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为我们认识和理解中国近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与实践
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与实践太平天国是19世纪中国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农民起义。
其间,太平天国领导人曾提出多种政治理念和实践,旨在推翻清朝政权,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平等的社会。
一、太平天国的政治理念1. 天命思想太平天国起义领袖洪秀全的宗教观点对其政治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认为上帝在他的灵魂中呼唤他成为中国的救世主,并在圣经的启示下宣布了天命。
太平天国领袖和士兵们相信自己是上帝选拔的骑士,他们代表正义和公正,与清朝政府作战,代表了神的力量。
2. 平等思想太平天国领导人以平等和公正的原则来反对清朝的不平等和强制政策。
在太平天国领土上,将废除世袭官职、土地私有制和税收,并鼓励男女平等。
他们还提出要充分利用社区协作和互助,以使社区和人民走向全面的平等和自由。
3. 改革思想太平天国倡导的政治改革是建立在宗教和平等原则的基础上的。
他们对朝廷的贿选、征兵、移民政策、码头税等提出批评。
他们认为,这些政策是不公平和不透明的,损害了广大中国人民的利益。
太平天国还主张进行审判和惩罚腐败和不负责任的官员,并支持知识分子为新政府提供专业知识。
二、太平天国的政治实践1. 内部政治太平天国内部是一个极其有序的社区,遵循严格的规则和制度。
其计划了立法和法律的程序,设立三权分立,即行政、立法和司法权,以确保政治稳定和公正性。
2. 经济制度太平天国推崇社区共有制的经济制度,以代替私有制。
他们主张将耕地公有化,废除租赁制度,并支持种植稻谷、红薯和其他主食作物。
太平天国还计划组织农民来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合作,以从中获得更大的经济利益。
3. 教育体制太平天国推崇教育的重要性。
他们主张普及教育,并为精英提供更高的教育。
太平天国教育体制的主要目标是培养愿意为社会前进做出崇高贡献的人才。
太平天国设立了许多师范学校,帮助农民接受教育,并真正理解他们的天命。
4. 民间组织太平天国建立了大量的民间组织,有信徒、斩头人组、兵工队、民间法庭等等。
这些组织帮助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同时为太平天国新政府提供服务。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与评价
太平天国运动认识与评价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具有重大影响的农民起义运动,发生在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
它起源于对清朝统治的不满和民间宗教思想的融合,是一场既具有政治目标又具有宗教色彩的运动。
以下是对太平天国运动的认识和评价。
首先,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富有农民大众特征的运动。
发生在长江流域地区,太平农民以农民阶级为主体,在不平等、剥削奴役的社会环境下,他们面对的是高额赋税、耗散贪腐的官员以及占有大量土地资源的地主阶级。
太平农民起义的目的是反对土地兼併制度,要求实施土地平分制,平均分配田地以消除农民贫困。
他们揭竿而起,用武装方式对抗统治者,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队伍,迅速发展为一支军队,展现了农民大众自发组织起来推翻封建统治的力量。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政治影响。
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借助基督教的思想,提出了一系列基本政治原则,如平等、博爱、共产等,呼吁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
他们试图通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自己的政权,实现这些理念。
这场起义运动在中国历史上首次尝试了一种以宗教为信仰基础的政治制度,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纯民兵起义之一、虽然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但它对中国社会政治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后来的革命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
再次,太平天国运动是一次反对外国侵略的起义。
起义初期,太平天国领袖洪秀全提出了“坚守天朝”的口号,其中一项重点是驱逐西洋人。
内忧外患的清朝对付不了太平天国军队的同时,还要面对外国列强的入侵。
在这个时期,欧洲列强不断向中国领土扩张,不仅侵占中国领土,还通过不平等条约剥夺了中国的主权权益。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具备了反对封建统治和反对外国侵略的双重目标,代表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国家利益的维护和捍卫。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是由于内部矛盾及领导层的失误所导致的。
尽管太平天国军队在起义初期曾一度控制了重庆等重要城市,但随着运动的发展,内部矛盾逐渐升级,领导层内部出现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形成了洪秀全和杨秀清之间的明争暗斗。
太平天国的名词解释
太平天国的名词解释太平天国(18511864),也被称为“太平军”或“穆斯林天国”,是以中国清朝为背景,并延续约十八个世纪的中国古代政权秩序的一次民族起义政权。
1851年,出自湖南洞庭湖畔洪秀全率领以农民军队为主体的武装力量,发动了此次农民反抗军事政权的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乱产太平军(太平天国)的起义运动,最终在1864年底被清廷政权终结。
太平天国在起义之初拥有很强的民族精神,以“天下太平”为方针,旨在维护农民的正当利益,反抗清政府的压迫,改善民生,实现民族解放。
太平天国一方面使用暴力要求公平正义,另一方面也采取具有改革性的措施,如实行租税免除,取消官吏特权,及对地主阶级进行官府管理,其主要目的是要摆脱统治者的暴政,维护农民的权利,使人们的生活受到保护和改善。
大规模的太平军起义使清政府陷入严重的困境。
清政府担心太平军将背离传统的政治与社会制度,决定继续采取武力行动以压制农民起义运动,并动用了大量的官兵来平息。
最终,清廷政府得以在1864年10月击败太平军,削弱了太平天国的势力,结束了这场十三年之久的民族起义政权。
虽然太平天国未能圆满成功,但其旨在维护农民百姓的利益,反抗暴政的起义运动引发了很大的震动,对中国的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太平天国的宗旨体现了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发展趋势,启迪了清朝末代帝王开展改革的思想,为近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奠定了基础。
此外,太平天国的建立及其起义运动也催生了许多当代的社会改革思想,推动了中国人民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的进程。
太平天国虽然已不复存在,但仍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今中国社会的发展。
太平天国的兴起和衰败,其起义运动及其宗旨,都为推动中国人民向自由、民主和平等的目标迈出了重要一步,为中国历史发展留下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是怎样的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是怎样的太平天国,后期曾先后改称上帝天囯、天父天兄天王太平天囯。
是清朝后期的一次由农民起义创建的农民政权,也是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是怎样的,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天国的制度和政策介绍《天朝田亩制度》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于1853年冬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它的作者今天已经无从考证。
从“田亩”可以看出,它以土地为核心,但是也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内容,它是太平天国“新世界”的蓝图,试图建立一个“有田同耕,有饭同吃,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其内容包括:(一)经济方面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把土地重新平均分配给农民。
1、分田。
分田思想:“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在宗教外衣的掩盖下,提出了废除私有制的思想,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
分田原则:“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分田办法:(1)把全国土地根据产量多少,分为上、中、下三等九级,即上上田(1200)、上中田(1100)、上下田(1000)、中上田(900)、中中田(800)、中下田(700)、下上田(600)、下中田(500)、下下田(400);(2)不论男女,按照年龄,好坏地搭配分配土地。
16岁以上男女都可以得到同等数量的土地,15岁以下减半;(3)提出“丰荒相通,以丰赈荒”的调剂办法。
2、生产。
(1)分得土地的农民都要努力参加生产,“力农者有赏,惰农者有罚”;(2)每家除农业生产外,还要从事副业生产,房前屋后种树植桑,养鸡喂鸭,农妇要养蚕、纺纱、织布等;(3)“两”是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每25家为一两,都要从事手工业生产,伍长、伍卒农闲时要从事陶、冶、木、石等业。
3、分配。
(1)每25家设一国库,除留足口粮外,余则归国库;(2)遇有婚丧嫁娶之事,由国库按统一标准供给,即领钱1000,谷100斤,通天下皆一式;(3)鳏寡孤独、老弱病残者由国库统一支出供养。
简述对太平天国的评价
简述对太平天国的评价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被视为农民起义的代表。
对于太平天国的评价,既有正面的观点也有负面的观点,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对太平天国进行评价。
太平天国的正面评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表明了农民具有一定的政治觉悟和反抗能力。
太平天国的兴起是中国农民反抗封建统治的一次有力表达,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平等和对统治者不满的普遍情绪。
太平天国领导者洪秀全提出了平等分田、废除苛捐杂税等改革主张,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和参与。
太平天国在军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太平军通过一系列战役打败了清朝的军队,占领了一些重要城市,并在中国南方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政权。
太平天国军队的战斗力和组织能力得到了一定的肯定,这也体现了太平天国领导层的领导能力和军事策略。
太平天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太平天国提出了一些现代化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改革方案,如平均分田、取消苛捐杂税、废除孔子儒家思想等。
尽管这些改革措施在实际中并未完全实施成功,但太平天国的思想和理念对中国后来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影响。
然而,太平天国也存在一些负面的评价:太平天国的领导层在实施改革和治理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
太平天国推行的一些政策和措施并未得到广大农民的支持和认同,导致农民起义的动力逐渐下降。
太平天国领导层在军事指挥和政治决策方面也存在一些失误,未能有效应对清朝政府的反攻,最终导致太平天国的失败。
太平天国在对待其他群体和宗教信仰方面存在一些偏执和极端行为。
太平天国领导层对于回民、基督教徒等其他群体的态度不够包容,甚至采取了一些武力手段进行镇压。
这种偏执和极端行为导致了太平天国与其他群体的矛盾和冲突,削弱了太平天国的统治基础。
太平天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措施在实际中并未实施成功。
太平天国虽然提出了一些现代化的改革方案,但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这些改革措施并未得到有效的落实。
太平天国在治理和经济发展方面的能力相对较弱,未能满足人民的期望,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的解体。
分析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宗教政治思想
分析洪秀全在太平天国后期的宗教政治思想关于太平天国农民革命的杰出领袖洪秀全的思想,迄今为止论着颇多,但专论他后期思想的文章还不多见。
这可能是因为有关太平天国后期的历史资料比较缺乏,在研究这一问题时的确存在着困难;同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由于思想没有解放,亦影响了对这一重要问题的探索。
但是,太平天国自1856年9月的天京事变以后,革命阵营内部发生了许多变化,情势与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在此一时期中,天王洪秀全的宗教政治思想与前期相较究竟有什么变化和差异?这确是一个很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这里首先必须提出的是,洪秀全的宗教理论和信仰,实际包含了一定的政治内容;他制定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也受一定的宗教信仰的支配。
洪秀全生长在苦难特别深重的两广地区,发动并领导了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大革命,他的思想一方面有着强烈的革命意识;但同时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受过一定的封建教育,也接触过西方基督教教义的农村知识分子,他又兼有儒家的封建伦理思想和基督教的上帝观,并可能多少还有一些长期散在民间的秘密会社的思想。
他的最高理想是要推翻清王朝建立一个人人平等的社会,但他提出的口号却是要“奉天诛妖”、“斩邪留正”、“行见天下一家共享太平”,建立一个“爷哥带朕(暨幼)”主宰的“地上的天国”而非其它。
同时他亦有一般农民革命领袖所有的帝王思想和等级观念,只不过他的帝王思想也有其独特之处,即是要作一个遵“天命下凡”的“天下万国太平真主”。
因此,讨论和分析他的思想时,在某些问题上是不好把宗教和政治分开的。
一、有形上帝观的突出与强化洪秀全的宗教思想,早期受梁发所着《劝世良言》一书的影响很大。
《劝世良言》中称上帝为“创世天地之大主,管理全世界富贵尊荣之神”,“自然而然之神”,“全世界众人之大父,即称神天上帝”等等。
但同时还指出:“创造天地万物万类,及管理之者,乃系无形无像,无始无终,自然而然,自永远至永远之真神,可称神天上帝而已矣。
其永坐于天上,世界万国之人,该当日日敬畏奉拜之。
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点
师大附中网校
新、旧民主主义的异同点
新旧民主革命的异同
相同点:
①社会性质相同,都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都以反帝反封建作为革命任务;
③都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范畴。
不同点:
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革命的领导阶级有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
②指导思想不同:太平天国的指导思想是建立在基督教教义上的平等思想和小农经济的平均主义基础上的平均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指导思想是西方君主立宪政治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而新民主主义的指导思想是马列主义。
③政治目标不同:太平天国幻想的是绝对平均的人间天国,维新变法要的是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政体,辛亥革命要建立的是资产阶级共和国,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人民民主共和国。
④革命的彻底性不同:主要表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彻底的土地纲领,并有广泛的群众性,这是旧民主主义革命所达不到的。
⑤结果和前途不一样:旧民主主义革命最终遭到失败,而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胜利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⑥所属的革命范畴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
第二章 太平天国运动的政治思想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条件
从太平天国运动获得极大发展的区域来 看,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条件是战争获胜 必需的社会条件。 一是会党对于公有互助的政治理想的组 织保障。 二是政治神学的基本社会基础。
文化条件来看,传统社会中弱势和边缘 群体的社会政治理想,代表了失去土地或 拥有很少土地小生产者的愿望及理想。 思想上,既有墨子重鬼神、尚均平思想 的影子,也有儒家的纲常名教思想的痕迹。 实质上仍然属于传统农民文化的滋生物。
第二,太平天国运动的“洋上帝”依据中国 “天子受命于天”的思想对现实政治产生作用 和影响,故“洋上帝”可以在世界众生中选定 洪秀全为其政治代理人,授权其建立“天国”。 第三,洪秀全不仅是政教合一的领袖,而且既 以神学为政治的最高手段,也使政治从属于神 学,甚至以神学活动代替政治活动。 第四,以宗教方式发挥政治作用和巩固等级制 度,包括使用神灵附体等明显带有迷信色彩的 手段,例:杨秀清及萧朝贵分别以天父、天兄 附体聚集人望及教训天王等活动最具典型性。
洪秀全与儒家 ①排斥:孔子的神主地位、鬼神迷信 ②吸收:有利的吸收: 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寡孤独废 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 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 必为己,是故奸邪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 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第一节 太平天国运动政 治思想的文化及社会条件
一、政治神学传统的借用 二、小生产者的政治理想 三、太平天国运动的社会条件 背景和原因:列强入侵不平等条约的签 订,战争负担的转嫁,使大量小生产者 已很难维持简单再生产,小生产者大多 已经破产、甚至沦为流民。 社会矛盾加剧,饥寒交迫和流离失所的 困境积聚起官逼民反的情绪
太平天国的思想
洪仁玕思想中出现这些代表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新因素,并非不可思议,
这是大动荡时期社会关系多元化在他们身上的反映,也是太平天国的思
想界较古代一般农民运动更具复杂性的地方。
一、洪仁玕与《资政新篇》
一、目的
主张顺应世界发展之势, 制定并推行一套新的施政 纲领,新篇》
法法类中,有新意的措施:
经济上:
鼓励民间开矿,奖励科技发明,同时发展交通,举办邮 政,修建铁路、轮船,开通全国通省路网,运用风、火、气 等各种动力,兴办银行,以利商民等。
政治上:
通过新闻官,形成独立的监察制度,设立意见箱,采集 民意,废除酷刑及落后刑法等。
二、洪仁玕思想的进步意义
如果说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和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思想为国人打开了通往近代世界的第一扇窗户,那么,洪仁玕无疑是继 续推进这一事业的重要思想家之一。他对西学的理解,不仅远远超出了 林、魏等前辈,实际上也非洪秀全可比,某些地方,甚至还高于后来一 般洋务人士的见识。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历史背景要不了多久,山中之民有大音升起,届时“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
——龚自珍1.一面是2100万元白银的赔款,一面是鸦片贸易更加猖獗。
清政府大量转嫁财政负担,大批农民破产。
2.五口通商之后,外国棉纱大量流入,东南沿海大批棉纺厂倒闭,手工业者陷于失业。
3.农民与手工业者失业导致大量流民出现,为太平天国农民政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物质条件。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基本思想一是,天国思想以及平等原则;二是,体现这些原则与理想的社会政治纲领;三是,现实社会的批判思想;四是,实现这些理想的行动纲领。
主要是通过洪秀全的《原道醒世训》、《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以及定都天京以后的《天朝田亩制度》,还有后期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思想,显示了农民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特色。
(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1.洪秀全其人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接受封建传统文化教育,仕途不顺,从十七岁开始,曾四次到广州参加考试,但榜上从无其名。
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认真阅读了中国传教士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
1843年,洪秀全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了“拜上帝会”,利用传统的宗教斗争形式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举行起义。
2.洪秀全的宗教观念与基督教义具有本质的不同(1)基督教要人们安于现状、顺从、忍耐、不要反抗,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死后和来世,洪秀全则将其改造为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的思想武器。
(2)基督教宣扬上帝是创造天地万物、主宰世间的独一真神,以此来掩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对立。
而洪秀全将上帝树立为农民利益的代表,用来否定、打倒、扫荡人世间的神仙菩萨和封建君主。
(3)基督教鼓吹保护私有财产,洪秀全则主张废除私有,实行“天下为公”;(4)基督教劝人顺从、戒杀,洪秀全则强调的是“皇上帝”与“阎罗妖”的对立斗争,申明不准滥杀无辜,但世界所存的一切魔鬼该杀,头一个便是咸丰皇帝,号召农民起来向封建皇帝作斗争;(5)基督教宣扬赎罪,而后可以升到天国,洪秀全却把这个虚幻的天国化为在人间“开创天国”。
2016考研政治:太平天国运动解析
2016考研政治:太平天国运动解析随着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日益加深,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他们从各自的阶级立场出发,对国家的出路进行探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主张和方案。
农民是外国侵略者和本国封建统治者的主要的压迫对象和反抗力量。
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第一,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为支付对列强的巨额赔款,同时也为了弥补财政亏空,清政府加重了赋税的征收科派。
各级官吏在征收钱粮时往往浮收勒扣,横征暴敛,农民的负担更为加重。
第二,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鸦片贸易在战后进一步泛滥,导致白银外流、银贵钱贱的现象更加严重,又额外增加了农民的负担。
老百姓“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而有余;今日卖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田赋负担实际增加一倍以上。
这些负担都落到了农民的头上。
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走上反抗斗争的道路。
1842年至1850年间,全国各族人民的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
清政府调兵各处镇压,但群众斗争彼伏此起,酝酿着更大规模的反抗。
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爆发的。
二、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的建立1843年,洪秀全开始拜上帝。
随后,他从家乡广东进人广西。
为了反对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他撷取原始基督教教义中反映下层民众要求的平等思想和某些宗教仪式,从农民斗争的需要出发,加以改造,创立了拜上帝教,并利用它发动和组织群众。
1851年1月,洪秀全率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
随后,太平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席卷6省。
1853年3月,占领南京,定为首都,改名天京,正式宣告太平天国农民政权的建立。
太平军所进行的战争,是一次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压迫、剥削的正义战争。
太平军在进军的征途中,坚决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有力地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
近代史-太平天国运动评价与思考
太平天国运动评价与思考1. 太平天国的失败原因1864年湘军攻陷天京,标志着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的失败,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在主观方面,主要是由于天国领导集团犯了许多严重的错误。
归结起来,有宗派思想、保守思想、安乐思想三种,这三种思想都表现出农民阶级本身固有的弱点。
由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思想根源又是和农民阶级的劣根性分不开的。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是决定太平天国败亡的一个最重大的因素。
太平天国所以犯这些大错,因为领导者是农民,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在客观方面,第一,满清统治阶级与外国侵略者逐渐结合,反革命势力超过革命势力。
第二,那时候中国不曾有工人阶级的存在,农民阶级不得工作阶级的领导就无法负担民主革命的任务。
太平天国在主观客观两方面都缺少胜利的条件。
由于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在政治上军事上犯了一系列严重的错误,而这些错误的思想根源又是和农民阶级的劣根性分不开的。
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内讧,是决定太平天国败亡的一个最重大的因素。
太平天国所以犯这些大错,因为领导者是农民,缺乏用科学的方法总结革命经验。
2. 太平天国内讧的性质“天京事变”,这个事件主要是当时尖锐化了的阶级斗争在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的反映,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分裂,其中主要是韦昌辉火并杨秀清的事件,是混入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阶级异己分子,利用了农民革命领袖之间的冲突,而对农民革命实行的猖狂进攻。
太平天国革命内部是存在着两类社会矛盾的斗争的。
属于农民内部的矛盾是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一种是由于农民领袖人物各自存在着权威思想和受着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而产生了矛盾。
这种矛盾的实质,就是农民领袖人物内部的争权夺利的斗争。
洪秀全杨秀清之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种性质的矛盾。
另一种是农民领袖人物与地主反满势力首领人物之间的矛盾。
“天京事变”前杨秀清石石达开之间的斗争,“天京事变”后洪秀全和石达开之间的斗争,就是属于这一类型的矛盾。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太平天国是一场农民领导下的运动,它给中国的历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下面是分享的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是什么,一起来看看吧。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斗,它的性质也就是反帝反封建的农民战斗。
对于“反地方封建”这五个字中,“帝”指的是帝国主义,帝国主义是一种政治主张,它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掠夺领土或建立经济、政治霸权而凌驾于别国之上,当时的中国在列强的眼中是一个地大物博的国家,所以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欲望,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给了帝国主义承重的打击。
“反地方封建”这五个字中,“封建”指的是中国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它指的是地主或领主占有土地并剥夺农民或农奴的社会形态,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时候,中国的清政府十分腐败,而且极其地懦弱,不断地被外国列强瓜分,所以一些农民阶级决定进行反抗。
所以在太平天国的性质里,还有一个很重要,就是农民战斗,但是也这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因为农民阶级存在着局限性。
其实对于太平天国的运动,史学界一直存在着争议,归纳起来,主要有两种,一是它是一场旧式农民起义,二是它带有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这些都是史学家对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有些人认为,当时的农民已经不是中世纪的封建农民了,所以他们具有资产阶级主派的特点,所以不同的人对太平天国的运动有着不同的见解,让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有了争议。
太平天国运动纲领介绍太平天国运动纲领有两个,两个纲领是太平天国运动在不同时期提出来的,下面就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分别介绍。
《天朝田亩制度》是太平天国占领南京,将此处定为首都,天王洪秀全颁布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第一个纲领。
它的中心思想是平等,土地兼并之风非常严重,农民承担沉重的地租可不堪言,这些都是《天朝田亩制度》制定的背景,它的颁布为太平天国运动成功争取到广大农民的支持。
在这本纲领中描述了一个没有封建剥削、没有封建压迫、人和人之间平等相处的理想世界,完全否定封建土地所有制,认为土地应该拿来平均分配,反映了广大农民群众对土地的渴望,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种绝对平均主义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太平天国知识点
太平天国知识点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一个政治运动和农民起义,其发生时间为19世纪中叶。
这个运动由洪秀全领导,旨在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以“太平天国”为名称的国家。
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面将以步骤思维的方式介绍太平天国的知识点。
第一步:起义背景太平天国运动起义于1851年,发生在中国南部的广西省。
当时,中国社会存在着清朝统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生活贫困等问题。
在这个背景下,洪秀全等人发动了农民起义,试图改变现状。
第二步:洪秀全及其思想洪秀全是太平天国运动的领导者,他是湖南人,曾在广西省的一个基督教教堂学习。
在这个教堂里,他接触到了基督教的教义,尤其是关于平等和救赎的思想。
这些思想深深地影响了洪秀全,并成为他领导太平天国运动的理念基础。
第三步:太平天国政治体系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一个特殊的政治体系。
该体系以“太平天国”为国号,设立了类似皇帝、宰相、将领等职位,并实行了集体决策的制度。
此外,太平天国还推行了土地改革、平分财富等措施,试图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和谐。
第四步:农民起义与清朝抵抗太平天国运动迅速蔓延至中国南部的其他地区,并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与此同时,清朝政府也派遣军队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在太平天国与清朝的冲突中,双方进行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其中一些战役规模庞大,造成了巨大的伤亡。
第五步:太平天国运动失败尽管太平天国运动在一些地区取得了胜利,但最终它还是失败了。
太平天国内部存在着领导层之间的权力斗争、组织管理不善等问题,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
1864年,清朝政府攻占了太平天国的首都南京,太平天国运动宣告结束。
第六步: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太平天国运动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首先,它揭示了清朝统治的腐败和社会问题,促使了后来的改革运动。
其次,太平天国运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有政治抱负的知识分子和军事将领,这些人后来参与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最后,太平天国运动也为中国农民阶级争取权益的意识提供了重要的范例。
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的理解
太平天国运动是19世纪中叶中国爆发的一场农民起义和社会革命运动。
它起源于湖南省的洪秀全在天理教基础上成立了太平天国,并在1850年宣布建立了太平天国政权。
太平天国的目标是推翻满清政权,建立以基督教原则为基础的独立国家。
运动的核心理念是平等、公正和废除不公平的税收和租约制度。
它吸引了大量农村居民和地主的支持,以及一些反对满清政权的知识分子。
运动的规模和威胁性迅速增长,太平天国军队在湖南、广西、江西等地展开了长期的战斗。
在洪秀全和杨秀清的领导下,他们成功攻占了一些大城市,包括南京,并封杀了太平天国的宗教敌人。
然而,太平天国也面临了一些内部和外部的挑战。
内部方面,领导人之间的分歧和权力争夺导致了内部纷争。
外部方面,太平天国的领土扩张引起了满清政权和西方列强的关注和干涉。
最终,太平天国在1864年被满清政府和外国势力合作打败。
尽管太平天国运动最终失败了,但它对中国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运动展示了农民群众的力量和反抗能力,鼓舞了后来的群众运动。
它也揭示了满清政权的腐败和压迫,进一步加速了满清王朝的衰落。
太平天国运动也促使一些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探索新的现代化思想和改革方向,为中国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
浅析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思想原因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重大的农民起义,起义军由洪秀全领导,宣称建立太平天国,目标是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一个以太平天理为基础的新社会秩序。
然而,此次起义最终以失败告终。
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思想原因:一、太平天国思想的独断性和教条主义。
太平天国运动的核心思想是基于基督教教义和洪秀全的个人理解,他宣称自己是上帝的儿子和基督的弟弟,他所解释的太平天理成为起义军的唯一准则。
这种独断性意味着对于其他思想和观念的排除和扼杀,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在理论上缺乏灵活性和开放性。
教条主义的倾向使得太平天国运动无法与其他有影响力的思想体系融合,难以获取支持和联合。
二、组织和领导的弱点。
太平天国运动的组织和领导存在明显的弱点。
太平天国领导层缺乏政治和军事的经验和智慧,洪秀全虽然能够号召大批农民起义,但在建立政权和组织军队方面并不擅长,导致起义军内部管理困难、指挥失当。
太平天国领导层之间的权力争斗也占用了很大时间和精力。
三、对外部势力的无法克服。
太平天国运动虽然起义规模庞大,但面对清朝的军队和外国列强的干预,始终无法形成统一的战略。
清朝政府动员了大量军队镇压起义,而且利用曾参与太平军的人为间谍,揭露太平天国内部秘密,破坏其组织体系。
同时,外国列强如英国、法国等也趁机干涉中国内政,瓦解和打击起义军。
在这种外部势力的夹击下,太平天国运动无法立足。
四、缺乏地区和社会基础。
太平天国运动在地区和社会基础方面也存在困难。
太平天国主要发展于湖南、广西、广东等地,这些地区社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人口自然迁徙频繁。
这种社会背景下,太平天国运动很难找到坚实的社会基础和群众支持。
农民起义军除了改变政治制度外,未能为农民带来实质性的改善,因此无法真正获得民众的拥护。
综上所述,太平天国运动的失败主要源于其思想和组织上的缺陷。
太平天国思想的独断性和教条主义导致运动的理论僵化和难以适应变化,领导能力的不足导致内部管理混乱,对外部势力的无力应对削弱了起义军力量,同时清朝政府和外国列强的干预也加速了其失败。
太平天国
太平天国失败的直接原因
太平天国反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因此得不到国内 知识分子的普遍支持。洪秀全信仰基督教但他传布 的只是所谓的基督教,已经改变了其实质意义。 定都天京后,太平天国领导层日益腐化,他们贪图 享乐,大兴土木建造宫室,并实行严格的阶级制度 (早年由南王冯云山制订),愈来愈脱离民众 主要领导人争权夺利,最后引致领导集团的分裂 洪秀全晚年用人唯亲,不太信任外人,政事混乱, 生活糜烂,军心更加涣散。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太 平 天 国 背 农 景 民 斗 争 的
社会现状
“天下贪官,甚于强盗,衙门污吏,何异虎狼” “万民之财尽矣,民之苦极矣!” “昔日卖米三斗,输一亩之课有余;今日卖 米六斗,输一亩之课而不足”
发展历程
前期准备及金田起义 定都、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 石达开远征 天国后期战争 天京陷落与太平天囯败亡
太平军与英军作战
太平天国失败的教训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具有伟大的 革命潜力;但它自身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 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单纯的农民斗争 不可能完成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 任务。
思考及讨论
1.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2.如何认识太平天国运动的意义和失败的原 因? 3.我们应从太平天国的失败中吸取什么教训?
对《天朝田亩制度》的评价
评价:(1)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2)突出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 所有制的愿望。是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 晶。 (3)但是这个制度所制定的平分土地的办法, 并不切合实际,要在小生产的基础上废除封 建土地所有制和平均一切社会财富,以求人 人平等,是农民平均主义的空想。所以《天 朝田亩制度》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平天国的政治思想★历史背景要不了多久,山中之民有大音升起,届时“天地为之钟鼓,神人为之波涛”。
——龚自珍1.一面是2100万元白银的赔款,一面是鸦片贸易更加猖獗。
清政府大量转嫁财政负担,大批农民破产。
2.五口通商之后,外国棉纱大量流入,东南沿海大批棉纺厂倒闭,手工业者陷于失业。
3.农民与手工业者失业导致大量流民出现,为太平天国农民政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阶级基础和物质条件。
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
(一)太平天国革命的基本思想一是,天国思想以及平等原则;二是,体现这些原则与理想的社会政治纲领;三是,现实社会的批判思想;四是,实现这些理想的行动纲领。
主要是通过洪秀全的《原道醒世训》、《原道救世歌》、《原道觉世训》以及定都天京以后的《天朝田亩制度》,还有后期的《资政新篇》——提出了学习西方的思想,显示了农民革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时代特色。
(二)洪秀全的太平天国理论1.洪秀全其人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广东花县人,出身于农民家庭,自幼接受封建传统文化教育,仕途不顺,从十七岁开始,曾四次到广州参加考试,但榜上从无其名。
1843年,洪秀全最后一次应试落第后,认真阅读了中国传教士梁发编写的《劝世良言》。
1843年,洪秀全与冯云山、洪仁玕等人创立了“拜上帝会”,利用传统的宗教斗争形式宣传群众和发动群众,积聚力量,等待时机举行起义。
2.洪秀全的宗教观念与基督教义具有本质的不同(1)基督教要人们安于现状、顺从、忍耐、不要反抗,把幸福的希望寄托于死后和来世,洪秀全则将其改造为发动和组织农民斗争的思想武器。
(2)基督教宣扬上帝是创造天地万物、主宰世间的独一真神,以此来掩盖现实社会生活中的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之间的尖锐的阶级对立。
而洪秀全将上帝树立为农民利益的代表,用来否定、打倒、扫荡人世间的神仙菩萨和封建君主。
(3)基督教鼓吹保护私有财产,洪秀全则主张废除私有,实行“天下为公”;(4)基督教劝人顺从、戒杀,洪秀全则强调的是“皇上帝”与“阎罗妖”的对立斗争,申明不准滥杀无辜,但世界所存的一切魔鬼该杀,头一个便是咸丰皇帝,号召农民起来向封建皇帝作斗争;(5)基督教宣扬赎罪,而后可以升到天国,洪秀全却把这个虚幻的天国化为在人间“开创天国”。
洪秀全对西方的基督教义,既不是全盘接受,也不是一概否定,而是从农民所理解的平等要求和本人的需要出发做了扬弃。
很显然,不是舶来的宗教唤起了中国农民的大革命,而是中国农民革命的需要使洪秀全采用并改造了这一外来的宗教为推翻封建王朝服务。
★消极作用:第一,以宗教意识为动力、为精神支柱的农民革命,不能也不可能找到进一步发展的方向,对皇上帝的迷信与崇拜,完全抹煞了人的作用,自然地会束缚群众的思想和积极性。
第二,特别是农民队伍内部集权与各派集团的分权的矛盾,一些领袖人物对天条、禁令的违反进一步引起宗教神学的动摇。
3.洪秀全政治思想的理论构成《原道救世歌》主要是对每个人的道德、宗教要求,但它明显受着儒家传统思想的束缚。
《原道醒世训》虽然宗教色彩依然浓厚,但已经提出了把陵夺斗杀之世改造为公平正直之世的要求。
《原道觉世训》则明确指出了地主与农民两大营垒、两种势力的对立,将阶级对立、阶级斗争的现实曲折地在宗教的说教中反映出来。
三原”的基本思想是争取政治、经济、民族和男女平等的民主主义。
在“三原”中,洪秀全将封建势力一概斥之为阎罗妖,列为诛伐的对象,为了增强诛妖的合法性,他把基督教义中的平等观和反对奴役的思想与中国古代的大同观念,农民战争的平均、平等思想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代表近代农民要求、赋予其权威和民主意志的皇上帝,并奉为独一尊神,将群众的斗争事业说成是皇上帝的事业,同时,他将现实生活中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的矛盾归结为皇上帝”与“阎罗妖”之间的对立斗争。
洪秀全强调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此封建等级制度应予废除,农民应有平等的政治、经济权利。
洪秀全为人们描绘太平天国美好前景的同时,还为进入天国的人们制定了严格的道德规范。
提出进入天国的首要,条件是正直、有高尚的道德。
洪秀全参照《圣经》中的“摩西十诫”为太平天国制定了《十款天条》。
“三原”集中反映了农民从封建制度下解放出来的要求,代表了他们对太平理想世界的追求与向往,也反映了洪秀全的思想发展。
★“三原”的时代局限性首先,仍旧没有摆脱宗教迷信的羁绊,而任何宗教迷信都是反科学的,在本质上是反动的。
以宗教意识为动力、做支柱的农民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其次,所追求的平等,实质上是落后的小生产者的平均主义,它对破除旧的封建等级制度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当面临建设新制度的任务时,平均主义往往起破坏作用。
★“三原”的时代局限性-社会历史原因首先,农民政权的封建化,不决定于思想意识,而决定于社会存在。
作为自然经济基础上自发的农民起义,不可能完成超越历史条件许可的民主革命任务,而且,在农民政权和封建政权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
其次,封建时代的农民阶级并不代表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农民阶级的意识从属于封建经济和政治权力。
小农经济地位决定了他们在政治上没有独立的姿态,既不能代表自己,更不能解放自己。
再次,洪秀全的皇权主义与其个人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
他虽然出生在农民家庭,生活在农村,但他同时又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自幼接受封建教育,深受传统的儒家思想的熏陶,成年后又有求取功名利禄的强烈愿望,只是在仕途受挫之后才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三《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最基本的思想是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和财物统归天国所有,将土地分给农民。
它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并且希望把“无人不饱暖”建立在“无处不均匀”的分配基础上。
1.《天朝田亩制度》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公有原则,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以纲领的形式,规定了平分土地的原则和方法2.在土地国有的基础上,《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了“通天下皆一式”的小农经济的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制定了严格的平均主义的分配制度。
3.在社会组织上,《天朝田亩制度》规定,以二十五家农户构成太平天国公有制经济的基层单位——两。
两成为行政宗教合一、兵农合一、政治与经济合一,即工、农、兵、政、教合一的村社结构。
4.《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太平天国的各级官吏实行保举和委任相结合的制度。
一般情况下,乡官由本地人保举,守土官由上级委任。
5.《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各村设教堂,作为文化教育场所和机关。
6.天朝田亩制度》明确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思想。
规定,妇女同男子一样可以分得相应的土地;禁止买卖婚姻;提倡一夫一妻制;禁止缠足、娼妓、买卖奴婢等。
同时设立女官,建立女军,允许女子参加考试。
7.《天朝田亩制度》的政治主张:经济上的平均主义;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社会批判与实现天国理想的行动纲领。
★《天朝田亩制度》的革命性与空想性第一,《天朝田亩制度》的强烈革命性集中反映在:挖掉封建制度的墙脚,铲除封建土地所有制根基的历政治主张,这已远远地超出了单纯农民战争的范围。
第二,《天朝田亩制度》作为平均主义的纲领,只是农民小生产者的思想结晶,它要求在小农经济分散的个体生产上均贫富,消灭阶级,财产公有,这只能是一种空想。
圣库制度 :军内实行平均分配,但并不是分配领域里的平均主义,而是不与劳动报酬相联系的一种军事共产主义制度。
这针对地主阶级的剥削是革命和正义的,但是针对商人和农民手工业者来说则是倒退和反动的。
每个劳动者手中不能保留任何剩余产品,甚至连鸡鸭猪狗都要上缴国库,这与早期军中实行的圣库制度性质是完全不同的。
取消了商品生产和交换,生活资料采取了产品直接分配的形式。
这种生产方式的基本单位必然是自给自足和闭门自守的。
其中居民获得生活资料多半是靠与自然交换,而不是与社会交换。
在破坏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同时也破坏自耕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劳动者不可能从“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规定中获得任何好处,其结果只能是普遍的贫困。
四洪仁杠与《资政新篇》(一)事与人的反差1.与洪秀全关系:他们都是南宋洪适的第三十三代世孙,往上数五辈镜、国、儒、英、淞,他们才有共同的祖先洪淞三,二人已经出“五服”2.《资政新篇》分为:法法类、用人察失类、风风类、刑刑类。
不仅超越魏源,而且洋务派也自叹不如。
3.他的朋友,翻译英国人弗利茨评价之:立志甚高而赋性竦懒,死要面子,能提出精辟见解,却缺乏坚持和推动之勇气。
4.他曾经写了一本《天妈天嫂辩证》试图纠正洪秀全观点,受洪秀全斥责之后发生180度转弯,转而支持洪秀全,并且毫无愧色地推行其自己曾激烈反对的恶政。
5.曾经反对妻妾成群,但到了天京之后,他也已经妻妾成群,并辩称是上帝旨意。
6.主张以法治国,严格控制官员提升,而他动辄保举几十人。
在他到天京前9年封王才9人,他到天京后,王爵就封了2700个,其他官位就不计其数。
曾经发生过在三个月时间内封授义爵13人、安爵36人、福爵148人以及大批职官。
(二)《资政新篇》的主要内容1.禁朋党之弊强调“禁朋党之弊”,加强中央集权;“风风类”,反对封建主义腐朽的生活方式,提出移风易俗的改革;“法法类”,提出各种带有资本主义性质的改革措施;“刑刑类”,提出要健全司法制度。
2.加强中央集权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政府官员必须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设暗柜举报不法之官。
他建议兴办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那样的邮政和新闻事业,开设报馆,使百姓可以通过报纸及时地了解中央的政令,揭露地方官员中的以权谋私、行为不轨的弊端。
3.强调以法制国一个国家的法制如何,对国家的兴衰关系极大。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之所以强盛,原因在于“法善”,“邦法弘深”。
在政治方面,强调法律要为巩固中央集权服务,所以要加强对各级官吏的管理和监督方面的立法,明确规定各级官吏的职责和应负的法律责任,而且要赏罚分明。
他非常重视国家官吏守法、执法的重要性,强调官吏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并对贪脏枉法的“可耻之行”进行坚决的抵制和斗争。
在经济方面,他提出运用法律手段促进经济的发展,规定废除奴隶制,保护私人财产所有权、发明权和创造权,保护保险事业的发展,保护与外人自由通商和引进外国的先进技术等等。
在立法的同时,提出法律的实行宜采用“德化于前、刑罚于后”的基本原则,反对不教而诛。
4.反对闭关自守倡导在民族自立、维护国家尊严和平等互利的前提下,积极和先进国家建立友好的外交关系,反对闭关自守,“轻污别国”,而要“与番人并雄”。
在国家交往中所谓“万方来朝,四夷宾服,乃夷狄、戎蛮、鬼子等一切轻污之字,皆不必说也。
一要建立正常的通商贸易关系,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通过正当贸易发展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从商品交易中了解外国的工业生产情况以及产品的式样和质量;二要准许外国“技艺精巧”的技术人员来中国传授技艺,这实际是早期的技术引进的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