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评测练习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后练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课后练习

《咬文嚼字》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座号__________一、课内双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倒涎.(xián)锱.铢必较(zī)B.援.例(yuán) 剥啄.(zhuó) 清沁.肺腑(qìn)C.蕴藉.(jiè) 尺牍.(dú) 不胜.枚举(shènɡ)D.付梓.(xīn) 斟.酌(zhēn) 岑.寂无声(cén)2.对作者关于贾岛诗中用“推”好还是用“敲”好的基本观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推”字意境冷寂,表现了孤僧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字说明寺内有人,访者拘礼。

B.“推”字与上句的冷寂一致;“敲”字平添了搅扰。

C.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D.问题不在“推”和“敲”哪一个字比较恰当,而在哪一种境界是贾岛当时所要说的,而且是与全诗调和的。

3.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

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下列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

B.因为从人类历史的发展来看,人是先有思想,后有语言,思想要用语言来表达,所以作为语言表达工具的文字和思想感情必定有密切关系。

C.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D.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4.对本文的中心论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无论是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B.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C.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D.只有咬文嚼字,才能达到艺术美。

5.这篇课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课文是随笔,作者以漫谈的方式,似与读者促膝谈心,全文虽然没有统一的中心,但结构并不松散,娓娓道来,字字句句沁入读者心田。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测评练习

高中语文人教版高中必修5第三单元-《咬文嚼字》测评练习

《咬文嚼字》评测练习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祖父说着,于是,把手膀子弯曲起来,努力使筋肉在________中显得又有力又年青。

(2)翠翠望到这个景致,忽然起了一个怕人的想头,她想:“________爷爷死了?”(3)正似乎因为那个过渡人送钱气派有些强横,使老船夫受了点压迫,这撑渡船人就________生气似的,迫着那人把钱收回。

A.局束假若俨然B.局促难道居然C.局促假若俨然D.局束难道居然解析:“局束”指控制,约束;“局促”指拘谨不自然。

第(1)句应选“局束”。

第(2)句是个假设句,不是反问句,应填“假若”。

“俨然”形容很像;“居然”表示出乎意料,竟然。

第(3)句中老船夫并非真的生气,所以使用“俨然”。

答案:A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问题。

掌水码头的龙头大哥顺顺,年轻时节便是一个泅水的高手,入水中去追逐鸭子,在任何情形下总.不落空。

但一到次子傩送年过十岁时,已能入水闭气汆着到鸭子身边,再忽然冒水而出,把鸭子捉到,这作爸爸的便解嘲..似的向孩子们说:“好,这种事情有你们来作,我不必再下水和你们争显本领了。

”于是当真就不下水与人来竞争捉鸭子。

但下水救人呢,当作别论。

凡帮助人远离患难,便是入火,人到八十岁,也还是成为这个人一种不可逃避的责任!天保、傩送两人都是当地泅水划船好选手。

端午又快来了,初五划船,河街上初一开会,就决定了属于河街的那只船当天入水。

天保恰好在那天应当向上行,随了陆路商人过川东龙潭送节货,故参加的就只傩送。

十六个结实如牛犊的小伙子,带了香烛鞭炮,同一个用生牛皮蒙好、绘有朱红太极图的高脚鼓,到了搁船的河上游山洞边,烧了香烛,把船拖入水中后,各人上了船,燃着鞭炮,擂着鼓,这船便如一支没羽箭似的,很迅速地向下游长潭射.去。

那时节还是上午,到了午后,对河渔人的龙船也下了水,两只龙船就开始预习种种竞赛的方法。

水面上第一次听到了鼓声,许多人从这鼓声中,都感到了节日临近的欢悦。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析:雪掩孤村,一枝独放,这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 的感受。 “一枝”又照应了题中“早”字,又透露出诗 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给读者以 强烈的感染力。
“数枝” 非早,不如“一枝” 更佳——郑谷
1、请给自己最喜爱的一首诗写一篇文 艺随笔,侧重于体现诗歌景物描写与 情感的关系。(400字以内) 2、请结合自己的写作体会或者从你读 过的诗文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的 危害性。(400字以内)
红杏枝头春意浓。 红杏枝头春意闹。
“闹”有热闹、喧闹的意思(释字义)。 “闹”不仅形容出红杏的众多和纷繁,而且 使我们联想到杏花盛开的枝头,蜂飞蝶舞、春鸟 和鸣的生动景象。(描景象) 把生机勃勃的大好春光全都点染出来了。 不仅有色,而且似乎有声,在视觉里仿佛获得了 听觉的感受。 (点作用)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着一‘闹’字 而境界全出。”
文艺随笔:也叫文艺短论,
是文艺评论的一种,它的特点是 一事一议;篇幅短小;既发议论 又谈感受,行文自由,语言精辟, 议论形象。
咬文嚼字 朱光潜
贬词褒用 文中义: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
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章观点: 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 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事例
道理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一句的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修改
《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文字一增一减,意味就随 着变了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 善用联想义,意蕴更丰富 剖析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2)
(一)赏析诗词: 过香积寺 王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水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话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 为什么?请你简要分析。
•明确: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 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鸣咽之声。照在青松 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释字意, 描景象)“咽”、“冷”两字、精练传神地显示出山中 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点作用)
朱光潜“三此主义”:
一、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 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
二、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 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
三、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 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谈立志》
学习目标
1、把握文章中作者的基本观点。
2、在文中相关评论指导下,调动平时的阅 读体验,提升自己的审美品位,增强文艺评 论能力 。
1、演员替郭沫若改台词 (第1-2段)
你是没骨比气较的文以人下!语言
同一个句子改动之后有什 不带感情的判断陈述
么不同?
你这没骨气的无耻文人!
语气坚决感情强烈
你这与奴才做奴才的奴才! 你这贱人!
2、<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第3-4段)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 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原句
‘轻风舞细柳,明月隐梅花。’
黄山谷忍不住了,问道: “依小妹的高见呢?”苏小妹 便念了起来:“轻风扶细柳, 明月失梅花。”苏东坡、黄山 谷吟诵玩味着,不禁托掌称妙。
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
谈谈你认为妙在何处?
“轻风”徐来,“细柳”动态 不显,怎能配得上“摇”、“舞”这 类较露的动词呢?唯有“扶”字才恰 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 得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 地描绘出轻风徐来,柳枝的柔美。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至2017精品人教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测评练习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二至2017精品人教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测评练习

咬文嚼字一、基础积累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斟.酌(zhēn)词藻.(cāo)倒涎.(xián)索.然无味(suǒ)B.婵.娟(chán)尺牍.(dú)付梓.(zǐ)咬文嚼.字(jiáo)C.凝.练(yínɡ)下乘.(chénɡ)胸襟.(jīn)锱.铢必较(zī)D.岑.寂(cén)蕴藉.(jí)圆晕.(yùn)清沁.肺腑(xìn)解析 A.“藻”应为“zǎo”;C.“凝”应为“nínɡ”;D.“藉”应为“jiè”,“沁”应为“qìn”。

答案 B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蛰伏原动力指手画脚苦思冥想B.坐镇绩优股礼义廉耻焕然冰释C.表率黄梁梦千古之谜弥天大谎D.针砭绿茵场真知卓见提纲挈领解析B项,焕—涣;C项,梁—粱;D项,卓—灼。

答案 A3.选出加点的词语使用无误的一项()A.有些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

但是..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无论是阅读以及..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C.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板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以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

D.在表面上看,改得似乎..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

解析A.转折语意过强B.应为选择关系C.强调的意味未表达出。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由于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圆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

B.近年来,眉山质监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增强我市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竞争力, 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

C. 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形式和内容是相随而变的。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1)
从对外国国名的中文翻译来看,译名能 够表达中国人的感情。例如,“英国”为什 么不译作“阴国”?“美国”不译作“霉国 ”?“德国”为什么不译作“歹国”?这是 因为中国人要从同音字中选出具有( )的字来命名这些国家。使人产生美好的联 想。如:用“英雄”的“英”、“美丽”的 “美”、“道德”的“德”、“法律”的“ 法”、“芬芳”的“芬”、“祥瑞”的“瑞
小结:语言和思想情感密不可 分。逐渐养成“咬文嚼字”的 习惯,你会变得敏锐而有修养 ,更能充分体会到文字和感情 充分契合的如春雨润花般的意 趣,从而提升我们的文学品位!
——苏轼《惠山烹小龙团》 善用联想,丰富蕴藉。
美人:“柳腰桃面”
才子:“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离别:“柳岸灞桥” 印书:“付梓”“杀青”
滥用联想,易生流弊。
你对作者的看
法有无异议?请 简要陈述理由。
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些观
点?概括起来主要体现了 作者的一个什么主张?
文字和思想感情有
着密切关系,在文学 上我们需要“咬文嚼 字”,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 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 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 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字数不同,情境不同。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更动文字,意境不同
比较以下语言:
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2、洪承畴为明朝大臣时,深受 崇祯皇帝宠幸,他自己也得意洋 洋,曾在厅堂挂出一副对联:“ 君恩深似海,臣节重如山。”后 来洪承畴在松山战役失败后降清 ,于是有人将他这副对联各加一 字:
“ 君恩深似海( )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4)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4)

展示要求
语言流利、声音响亮、板书字迹工整且简洁。
黑格尔:“一件艺术作品, 我们首先见到的是它直接呈现 给我们的东西,然后再追究它 的意蕴和内容。”
普通说法:郁闷 文艺一点的说法:心有千千结 文艺到闹心的说法:任由这郁结缱绻交 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文艺到闹心且赚稿费的说法:任由这郁结 缱绻交错,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别说我 冷酷无情无理取闹,我只是心痛得快窒息 。任凭这姹紫嫣红开遍,都赋予断壁颓 垣 。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不可随处小便
小处不可随便ຫໍສະໝຸດ 知识目标1、熟读文章,通过文中事例理 解作者的观点。
2、阅读文本,领会“咬文嚼字” 的妙处,领略中国汉字的魅力。
合作交流
根据作者所举事例,概括分析这些例子分别说 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经验,你能否举出其他相关事例?
交流要求
先自主学习,然后小组讨论(1号同学组织,2至6号或7 号同学各负责一个事例主讲,其余人参与讨论),并派 代表白板展示,每组只展示其中一个事例。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7)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7)
阅读启示:理解词句,必须有整体意识。
四、总结内容
文字和情感相随而变:句式不同, 感情不同;文字增减,意味不同;字 眼不同,意境不同。
为了能准确地理解感情、表达感 情,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的精神。否则,阅读难免流于肤浅, 写作容易产生歧义。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 (唐)杜甫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卢延让
古人不废炼字法,然以意胜,而不以字胜,故 能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见色。
——(清)沈德潜
五、拓展延伸
请“推敲”以下诗句中的炼字,
印证本文中“咬文嚼字,实际上就 是调整思想和情感”这一论断。
鹰击长空,鱼 翔 浅底,万 类霜天竞自由。
• 早晨,太阳发出柔和的光芒,树上的鸟儿欢 快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叮叮当当奏着乐曲 流向远方.
• 【2】要求扩展后的语句要抒发主人公苦 闷伤感的心情.
• 早晨,太阳发出冷清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 有几只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懒 洋洋地流向远方.
• 早晨,太阳发出刺眼的光芒,树上的鸟儿唧 唧喳喳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无精打采地 流向远方.
“翔”字,写出了鱼在水里游得轻 快自在,流露作者对自由解放的 向往和追求。
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一”体现梅花开得早的特点,也 更能表现诗人在寒冷的雪地里突然 见到梅花时的惊喜。
红杏枝头春意浓(闹)
“闹”字,写出枝头杏花开得多、艳, 还可让人联想到枝头纷飞的蝴蝶,嗡 嗡的蜜蜂等,无声的景象附上了有声 的意味,更能传达出人们对春天来到 的喜悦之情。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练习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练习

《咬文嚼字》测评练习一、客观题。

1.下列有关“咬文嚼字”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咬文嚼字”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用来讽刺死抠字眼儿而不注重精神实质,所以咬文嚼字有时是一个坏习惯,这个成语的含义通常不是很好。

B.本文中作者认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

C.一般人根本不了解文字和情感的密切关系,以为更改一两个字不过是要文字顺畅些或是漂亮些,其实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

D.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文学藉文字表现思想情感,文字上面有含糊,就是思想还没有透彻,情感还没有凝炼。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郭先生援例把“你有革命家的风度”改为“你这革命家的风度”,似乎改得并不很妥。

原因在于“你这”式语法大半表示深恶痛嫉,在赞美时便不适宜。

B.王若虚在《史记辨惑》里说《史记》李广射虎一段“凡多三石字”,在表面上似乎改得简洁些,却实在远不如原文,其中区别稍有文字敏感的人细心玩索一番,自会明白。

C.古今人都赞赏“推敲”故事中“敲”字比“推”字下得好,其实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分别同时也是意境上的分别,作者认为二词并无高下之分,关键在于贾岛要表现的意境是什么。

D.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运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

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

我们今天为文要想写出个性,也不可忽视字的联想意义。

B.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

而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因而,科学不必顾到联想的意义,而应重视直指的意义。

C.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1)
15
初试答题
1、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亭 【宋·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问:请结合全诗,评析第三联中“穿”、“数”
二字的艺术效果。
16
参考答案: 答:①“穿”在诗中有“穿行”之意,“数”即 数数,都是诗人的动作。 ②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又坐 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 ③ “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 情绪,“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 心境。
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 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 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 够表现它的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 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 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 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 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 唯一的动 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福楼拜(法国)
春风又到( 绿)江南岸
——“绿”较之“到”写活 了江南的勃勃生机,又流 露出喜悦兴奋的心情。
道理 句式不同情感不同 字数不同意味不同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误用联想易生流弊
结构全解
句式不同
意味不同
字 数 不 同
意 味 不 同
思想感情
意 境 不 同
字 眼 不 同
善用字的联想意义
套板效应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唐·贾岛
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唐· 卢延让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3)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黄色给了 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 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 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黄色是给田野的, 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 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 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 频频点头。
作业布置
请以“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祖国”为首 句,写几句新诗。注意押韵,避免“套板 反应”。
板书设计
句式


字义 思想情感
创新
谢谢大家
整体感知
朱光潜先生在文中主要说的意思是什么?
明确观点:
郭沫若:
重点理解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后改为“你这 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后改为“你这革命 家的风度”
此例说明了:
司马迁《李广射虎》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
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 不能复入石也。
朱光潜的名言
1、语言跟着思想走。
2、文学是艰苦的事,只有刻苦自励,推陈 翻新,时时求思想情感和语言的精练吻合, 你才会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展示文采
请你以“秋雨”为中心写一段100字左右的 文字。
名家秋雨
秋雨,没有春雨般细腻温柔,也没有夏雨般豪爽热烈,却 是如此地宁静、典雅。秋雨中,我领略到了一种烟雾般的 渺茫,一种水晶般的清爽。那是一位腼腆的小女孩,羞涩 地却又如此静谧地倾听我的心事。
王若虚 的 改文: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
石也。 此例说明了:
“推敲”的典故
贾岛: 鸟宿池边树,僧推(敲)月下门。
韩愈: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此例说明了: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8咬文嚼字检测+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新人教版必修5试题:8咬文嚼字检测+Word版含答案

8 咬文嚼字一、语基落实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婵.娟(chán)垂涎.(xián)援.例(yuán)咬文嚼.字(jiáo)B.憎.恶(zēnɡ)蕴藉.(jiè)剥啄.(zhuó)清沁.肺腑(qìn)C.岑.寂(cén)尺牍.(dú)灞.桥(Bà)不胜.枚举(shènɡ)D.斟.酌(zhēn)付梓.(zǐ)镞.没(cù)下乘.作品(shènɡ)项,“镞”应读“zú”,“乘”应读“chénɡ”。

2.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检察机关不但要做好本职工作,发挥法律监督机关的效能,还要密切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忧所盼,让群众的犯罪和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职务犯罪“消失殆尽”。

(2)各车间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像花自己家的钱一样珍惜费用,反复考量, ,开展了别具一格、各具特色的降本增效活动。

(3)市地震局副调研员对此次演练过程进行了细致的点评,并强调指出:一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要强化措施, 。

A.深恶痛绝斤斤计较防患未然B.疾恶如仇锱铢必较防微杜渐C.深恶痛绝锱铢必较防患未然D.疾恶如仇斤斤计较防微杜渐,不能带宾语。

“锱铢必较”指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原形容办事非常认真,一丝不苟,现多形容过于吝啬或气量小。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多用于口语。

(2)句中侧重于珍惜钱财,应用“锱铢必较”。

“防患未然”指在事故或灾害尚未发生时采取预防措施。

“防微杜渐”指在错误或坏事萌芽的时候及时制止,不让它发展。

根据句意选“防患未然”更合适。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媒体的价值在于运用真实、客观的新闻信息,推动各种文明在相互交流、包容、借鉴中共同提高,全面促进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思考:精读作者对苏轼《惠》诗 • 环境是: 的分析,说说苏轼是怎么联想的。 • 活动有: 合理想象 ,再现“独携天上小团 • 空间感: 月,来试人间第二泉”的意境, • 情感是:
同“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比较,体会它们的不同。
• 风格:
咬文嚼字 善于联想,由此及彼
• 我独自漫步在幽深的林荫道上,呼吸着 清新的空气,享受着拥有愉悦心境的那份 甜美。于是我开始思索什么是和谐……
联想
)意义。
慧 眼
咬文嚼字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识 咬文嚼字,非这样锱铢必较不可。 精
在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
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精 文字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咬文嚼字
读 1、表扬人的时候用“你这”句式好吗?
例 “你是个写作高手,写本书给我看看”
证 ,
含有

)关语注气语。境
领 悟 方 法
2、作者分析,“‘视之,石也’有发 现错误而惊讶的意味,改为‘既知其为 石’便失去这意味”,抓住文字分析
, 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
领 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
悟 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
方 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
法 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
意境 关注“炼字”,创造意境
咬文嚼字 文字和思想情感密切相关
精 读 例 证
阅读时,由语言推及作者想要表达的全部 的思想情感;
• 我想和谐是一朵淡黄素雅的康乃馨,沁 人心脾。偶然间,我看见妈妈……母爱, 你是世界上最伟大、最温馨、最滋润的爱。 妈妈,我可以走得很远很远,却永远也走 不出你心灵的广场。我深切地领悟到,亲 情就是一朵和谐之花,它应该盛开在每一 个儿女的心田。 《和谐之花处处开》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3)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3)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写美貌
1.那女子长得柳腰桃面,真是沉鱼落雁、 闭月羞花。
2.东家之子,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 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宋玉《登徒子好色赋》)
避免套板 推陈出新
写眼睛
1.这个姑娘有着长长的睫毛,大大的 眼睛,水汪汪的好像会说话。
2.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 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
2、(1)比较下面两句话的差别。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2)对于“李广射虎”的描绘,你认为改得可好?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 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史记》) 王若虚认为“凡多三石字”,当改为:以为虎而射之, 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或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2、此君肚里学识稀薄,但在人前说起话来却常常 咬文嚼字,极尽哗众取宠之能事。( B )
3、此事明明是你错了,你再咬文嚼字也毫无用处。 ( C)
(二)、标题中的“咬文嚼字”是以上哪一 个意思?文章中的“咬文嚼字”是何意义? 出现段落?
在文字的运用上,“必须有一字不肯放 松的谨严”,无论阅读或写作。咬文嚼字, 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 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 P41第三段
第三… …
1、婵娟骂宋玉,哪句表现力更强? A.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自信、脱稿、声亮、微笑、大气※
郭沫若改台词
你这——
• •
你是没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骨气的文人!
是坚决的判断(郭),
而且是带有极端憎恶的惊叹
•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 语,表现着强烈的情感 (朱)
• 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大半表示深恶痛绝,在赞美 时便不适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2)
文字游戏:
酒好喝
(组成一句话)
酒好喝 喝酒好
酒喝好 好酒喝
喝好酒 好喝酒
朱光潜
学习目标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写作思路, 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培养 学生学习过程中“咬文嚼字”的习惯。
咬文嚼字,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 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形容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 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实质。或者当众讲话 时炫耀自己的学识。
你有革命家的风度。--你这革命家的风度。 不好,“这”字带有贬义。
文字与情感有关
视之,石也。
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文字与意味有关
关于“推敲”的故事
“敲”一定比“推”好吗?(联想意境)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文字与意境有关
大胆想象:
1、诗人所处环境:
月明风清,碧泉映月
套板反应
辨析:“套语滥调”“套板反应” “根本与文艺无缘”
套语滥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文字与情感有关
文字与意味有关
调 整
文字与意境有关
为 什

么到



想 善用联想意蕴丰富
和 (正面)



的 完
感 套语滥调全无新奇 样 美
(反面)
必须有谨严精神,不偷懒、不粗心
学习本文给予我们的启示
内容启示
2、诗中人物的活动:品荼、赏月
3、诗中人的情趣:
恬静幽闲、醉情山水
惠山泉水泡小龙团
独携小团月 来试惠山泉
独携天上小团月 来试人间第二泉
辨析: 清茶泡在泉水联想到明月照着泉水。
联想使意蕴丰富,有美妙的艺术效果。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练习答案 (1)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练习答案 (1)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语文必修⑤第三单元 2015年4月《咬文嚼字》测评参考答案1. D2. A3. B4. 本文标题是“咬文嚼字”。

按照通常意义来讲,咬文嚼字含有贬义,说的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即过于斟酌字句,或是死抠字眼儿而不顾及精神实质的现象。

作者在这里是贬词褒用,借以说明在文学创作和阅读方面“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

阐明“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的道理。

5. ①郭沫若改台词。

说明句式不同,意味不同;②王若虚改“李广射虎”。

说明字数不同,意味不同;③“推敲”典故。

说明字眼不同,意境不同;④苏轼诗句。

说明善用联想的意义,会使句子意蕴丰富,会使文章增色,达到艺术的妙境;⑤套语的实例。

说明避免套板,推陈出新。

6.①刘老师踱进了教室,斜了王刚一眼:“你给我出去!”表达效果:“踱”字表明了悠闲,随意;“斜”字表明了不耐烦,甚至是厌恶与鄙夷,加上最后一句话“你给我出去”的感叹语气,充分表达了刘老师的不满之情,生动形象。

②刘老师杀进了教室,剜了王刚一眼:“滚出去!”表达效果:“杀”字表明了动作迅速,行走如风,满脸怒气,杀气腾腾;“剜”字再次强化了怒气,同时说明了眼神犀利,加上最后一句“滚出去”的强烈感叹语气,充分表达了刘老师的不满之情,生动形象。

7.全诗首尾的“聊”与“惊”二字用得极妙。

首句“聊”字,表明他并非因怀归而登楼,而是由登楼见闻引发怀归之情,进而进入沉思遐想;末句“惊”字,生动地揭示了诗人由遐思默想到突然惊觉的心理变化过程,蕴含着初入仕途乍离家乡的青年游子对故乡的依恋之情。

8.两句用了互文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分明而严整。

富有感情色彩和动作表现力的“惊”字“认”字,把一春郁闷,见花柳而惊知寒食清明已至的情态活脱脱地表现了出来。

这两个极见精神的动词是该词的“词眼”。

语文教案第1页,共1页。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2)

1绒绒的春草,直( )脚心。我一路 走,一路笑。
2老师一串串清晰的脚印,( )在弯 弯曲曲的小路上。
3“飞人”博尔特以令人( 冲过终点。
)的速度
从准确→生动: “生活的真” →“艺术的美”
咬文嚼字: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 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咬文嚼字
朱光潜
春天来了,可是我什么也 看不见。
朗读比较: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是个好小子,出来动一动你茗大爷!
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①。 暂去还来此,幽期 ②不负言。
①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 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②幽期:再访幽居的期约。言:指期约。
炼字角度之一:格律音韵
↗声调特点 律诗讲究平仄↘
发音特点(开口、闭口)
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过:
无论你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够表现它的 句子只有一个,真正适用的动词和形容词 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 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它类似的却很 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 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6)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6)
字数不同 意味不同
分析鉴赏
3、“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到底是 用“推”好还是用“敲”好?它们各自不 同的意境是什么?
字眼不同 意境不同
分析鉴赏
4、引用苏轼的“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 人间第二泉”这两句诗,其用意生“套板反应”的弊端表现在哪些方面?
创作动机的仇敌 引不起新鲜真切的情趣 (反)
“在文字上推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情感上‘推敲’。”
(第五段)
分析鉴赏
三个例子
例子一、郭沫若改台词 例子二、王若虚改《史记》 例子三、韩愈改诗
分析鉴赏
1、关于屈原里的婵娟骂宋玉的那句台词用 “这”和“是”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 什么区别?对此,你有什么启示?
句式不同 情感不同
分析鉴赏
2、《史记李广传》里的那句修改后的句子 为什么不好?给你怎样的启示?
拓展探究
字数不同 情感不同
早晨,太阳发出光芒,树上的鸟儿鸣叫着,树下的流水流向远方。 早晨,温暖的太阳发出金色的光芒,树上有几只可爱的鸟儿清
脆地鸣叫着,树下清澈的流水欢快地流向远方。 早晨,太阳发出凄清而冷寂的光芒,光秃秃的树上几只寂寞的
鸟儿凄惶地鸣叫着,树下的流水在清冷的寒风中无言地流向远方。
拓展探究
套板反应
上帝创造了我,然后把模子打碎了 。 ——卢梭
课堂总结
《咬文嚼字》月刊
咬书咬报咬刊,咬天下该咬之错; 嚼字嚼词嚼句,嚼世上耐咬之文。
字数不同 情感不同 一把把把把住了。
我一个健步冲上前,一把就把快要断裂的把 手牢牢地把住了。
拓展探究
字眼不同 情感不同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紧”

《荷塘月色》
“泻”

《村行》“柔桑过村坞” “过”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五《咬文嚼字》
苏东坡:“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析:“轻风”徐来,“细柳”动态不显“摇”“舞”这 类较露的动词不妥。下句中添“映”“隐”也欠妥帖。 试想,恬静的月亮已经辉满大地,梅花自然没有白天那 么显眼。
可以有两种,答其中一种即可。
①“绕”字好,因为它切实具体地描 绘出了绿水环抱人家的场景,生动形 象,具有动态美。
形2王若虚改《史记》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 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史记》李广射虎 改为: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 复射,终不能入。 改为: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辨析明确:视之,石也。发现错误,惊讶
终不能复入石矣 失望 放弃 文字一增一减 意味不同。
咬文嚼字
甲说:“吃在中国”。 乙说:“在中国吃”。 丙则长叹:“在吃中国”。
咬文嚼字
朱光潜
一、作者介绍
朱光潜(1897——1986)笔名孟石,孟实,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安徽桐城人.


姚 鼐
苞大

代表作有:《文艺心理学》《诗论》《谈文学》《西方美学史》等 他的《西方美学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溅”和“惊”都是炼字。它们都
是动词:花使泪溅,鸟使心惊。春来 了,鸟语花香,本来应该欢笑愉快; 现在由于国家遭逢丧乱,一家流离分 散,花香鸟语只能使诗人溅泪惊心罢 了。
苏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析:“扶”字恰到好处,与“轻”“细”相宜,显得 和谐,并且又把风人格化了,形象地描绘出轻风徐来, 柳枝拂然的柔态,给人以一种柔美之感。一个“失” 字,就勾画了月色和梅花相互交融的情景,增强了这 一首诗的感染力。真是一字生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咬文嚼字》评测练习
课前预习
1、注音
憎.恶讥.刺锱铢
..镞.岑.寂灞.桥付梓.
2、借助工具书解释词语
咬文嚼字、锱铢必较、索然无味、清沁肺腑、不即不离、学富五车、才高八斗、举不胜举
3、填空
朱光潜,安徽桐城人。

现代美学家,文艺理论家。

代表作( )是中国第一部系统论述西方美学历史的著作。

4、表格填写、感知全文
说明:预习练习有两个目的:1、让学生掌握课文所涉及的基本陈述性知识,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且较为简单,可由学生借助工具书自己
掌握,教师不必花费太多的课堂时间解决。

2、让学生对课文有个基本的了解,表格的使用借助了强迫性心理机制,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明确任务,带着任务阅读课文,学生容易找到课文中所例举的实例,但是其背后的观点,难以归纳,所以这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表格作为预习可以当做热身,重点任务可在课堂上由教师协助学生解决。

课堂练习
1、上述表格的完成。

2、迁移训练。

下面这首诗有些人将它做了改动,你觉得改得好不好,改得好还是原诗好?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请你说出你的理由。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有人嫌它太啰嗦,改为:
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

酒家何处有?遥指杏花村。

有人觉得不够简练,把它改为:
清明时雨,行人断魂。

酒家何处?指杏花村。

有人还觉得累赘,改为:
清明雨,人断魂。

酒何处?杏花村。

说明:此类题目注重学生自主的文本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对课本内容精炼后的迁移训练,希望学生能够借助课堂上大家一起讨论出来的“咬文嚼字”的方法来鉴赏文本。

1
课后作业
从读过的诗文,或者自己的写作实践中举例说明“套板反应”及其危害性。

要求形成文字,举例得体,论述到位。

不少于600字。

说明:如果说课堂上的迁移训练是读的迁移,那么课后作业就是写的迁移。

课文中“套板反应”的论述对中学生写作带有极大的警示作用,通过对自己“套板反应”的反思,进一步认识到“套板反应”的危害,加强了学生的写作陌生化意识。

1 此练习参考訾赟老师《咬文嚼字》习题设计,收录于第九届“语文报杯”全国优秀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实录(高中组)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3年12月第1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