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理论
美学理论与应用
美学理论与应用美学是研究美的本质、美的规律以及美的表现形式的学科。
它探讨了艺术、审美、美感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人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美学的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美学理论美学理论是美学的基础和核心,它对美的本质和规律进行了深入研究。
美学理论主要包括形式美学、艺术美学和审美哲学等方面的内容。
形式美学研究的是美的形式和结构,它关注的是美的外在表现形式。
在形式美学中,人们研究了色彩、线条、形状等元素在艺术作品中的运用,探讨了形式对审美产生的影响。
通过对形式美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中的美感。
艺术美学则是研究艺术作品的美的本质和规律。
在艺术美学中,人们探讨了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以及观众的审美体验等方面的问题。
艺术美学不仅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美,还关注艺术作品对人们情感和思维的影响。
审美哲学是研究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哲学学科。
在审美哲学中,人们讨论了美的价值、美的标准以及美的判断等问题。
审美哲学的研究使人们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艺术作品的价值,提高审美能力。
二、美学的应用美学不仅仅是一门理论学科,它还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美学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艺术创作、设计和教育等方面。
在艺术创作中,美学理论对艺术家的创作具有指导作用。
艺术家可以通过对美学理论的学习和运用,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美学理论可以帮助艺术家选择合适的形式和结构,使艺术作品更具美感。
在设计领域,美学理论对设计师的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美学理论的研究,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设计水平。
美学理论可以帮助设计师理解用户的审美需求,设计出更具吸引力和舒适度的产品。
在教育领域,美学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美学教育,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艺术形式,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感和审美品味。
美学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培养他们对美的独特理解和感悟能力。
总结起来,美学理论和应用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了艺术和审美的发展。
美学基础理论
美学基础理论美学是一个涉及文化、哲学、心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学科,涉及到了人类文化和生命中的感知、思考和情感等多个方面。
作为一个重要的哲学分支,美学对于传统哲学和现代艺术的发展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以下将从美的基础理论、美学的对象和创造、审美情感的本质等方面入手进行探讨。
一、美的基础理论\n美的基础理论是美学的基础,它是对美的本质和特征进行分析和探究的理论。
在美学领域中,美的定义和解释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因为美涉及到的人类感知和认知过程是非常复杂的。
然而,从历史和传统的角度来看,美学理论可以归纳为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认知主义三种基本类型。
经验主义是指美感的产生和美的取悦是因为感官的刺激而产生的。
它将美看作是感性刺激的结果,美的根源在于我们肉体中的感觉和情绪。
代表人物有英国的赫胥黎和德国的弗洛姆。
形式主义认为美是在感觉表面的整体性和和谐性中形成的,以形式的美或者纯粹的美作为理论主张,它们认为艺术是一种纯粹的审美经验。
代表人物有俄国的舍甫琴科和德国的康德。
当然,也存在知识的真理、价值的道德等更深层次的美学。
二、美学的对象和创造\n作为一个学科,美学不仅研究美的基础理论,同时也研究艺术和自然等领域中的审美对象。
这些对象包括绘画、音乐、文学、舞蹈、建筑等多个艺术领域和大自然中的山水风光、天空云彩、植物花卉等。
对于艺术家来说,艺术作品的创造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艺术作品的创造包括了很多方面,但是最主要的是创作者自己的灵感和创意。
灵感和创意是创作者创作过程中最特别的一部分,在这一部分,创作者将自己的内心体验外化成为艺术作品,使得艺术作品具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和意义。
因此,灵感和创意的重要性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知。
三、审美情感的本质\n作为一个美学概念,审美情感是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审美情感是一种强烈的美感体验,是美学的核心之一。
它主要指个体对审美对象的美感体验,这种体验反映了个体对美的认知和感受。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柏拉图(Plato)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重要的一位,他对于美学理论的探讨也是独具一格的。
在他的著作《理想国》中,他提出了一种关于美的理念,这种理念在柏拉图美学理论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美的本质、美的层次以及美的作用三个方面来探讨柏拉图的美学理论。
首先,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
他认为,物质世界是不完美的,而真正的美存在于理念世界中。
对于柏拉图来说,美是一种超越于感官的理念,是一种永恒不变的存在。
物质世界中的美只是理念世界中美的影子,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美的模仿。
因此,柏拉图认为真正的美不是通过感官来感知的,而是通过理性思维来领悟的。
其次,柏拉图将美分为三个层次: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
物质美是最低级的美,它是对于感官世界中物体的外在美感的体验。
然而,物质美是短暂的,它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形式美是对于物质世界中事物的内在本质的把握,它超越了感官的局限,是对于事物的真正理解。
最高级的美是理念美,它是对于理念世界中的真理的追求,是对于真理的领悟。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追求理念美,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最后,柏拉图认为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通过美的教育,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达到更高的境界。
美的教育不仅仅是对于感官的培养,更是对于人的灵魂的培养。
通过对于美的追求,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培养自己的智慧。
柏拉图认为,只有通过美的教育,人们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具有一定的深度和长度。
他认为美的本质是超越感官世界的理念,美分为物质美、形式美和理念美三个层次,美具有一种教育的作用。
柏拉图的美学理论对于我们认识美的本质、追求美的境界以及实现自我完善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于柏拉图美学理论的深入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领悟美的真谛。
美学理论中的核心知识点
美学理论中的核心知识点美学是研究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学科,它涉及到我们对美的理解和艺术作品的评价。
在美学理论中,有一些核心知识点是我们必须了解的。
本文将介绍美学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观点。
一、美的定义与特征美学的核心在于对美的理解与追求。
然而,美的定义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学派和理论有不同的观点。
一种常见的定义是,美是一种对感官和情感上的愉悦和欣赏。
美的特征包括对称、和谐、统一和独特性等,这些特征共同构成了我们对美的认知。
二、艺术与审美经验艺术是美学的核心领域之一,它通过创造与表达来实现对美的追求。
艺术形式的多样性使得审美经验变得多样化和丰富。
审美经验是指我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而获得的美的体验和情感。
艺术家通过创作作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而观众通过欣赏作品来获得感受和启示。
三、美学的三个主要理论流派1. 客观主义美学客观主义美学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与我们的主观感受无关。
它强调作品本身的特性和规律,以及对美的客观评价标准。
客观主义美学主张艺术作品应该符合某种规范或达到某种标准,追求真理和客观价值。
2. 主观主义美学主观主义美学强调美是主观的感受和体验,与观众的主观感受相关。
它认为美是个体内部的主观体验,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评价可能不同。
主观主义美学主张每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美的定义和标准。
3. 相对主义美学相对主义美学认为美是相对的,因为它与文化、历史和社会等背景有关。
相对主义美学认为美是在特定文化和时期内产生的,没有普遍适用的标准。
它强调艺术作品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四、美学的审美价值美学关注艺术作品的审美价值,即作品对我们的审美情感和思考的潜在影响。
审美价值包括作品的美感、情感表达、技术和创新等方面。
我们通过欣赏艺术作品来获得审美享受和情感上的满足。
五、美学的应用领域美学的研究和应用领域广泛,包括艺术创作、教育、设计、文化产业和市场等。
美学理论为艺术家、设计师和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指导,帮助他们创造和评价艺术作品。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部分,探讨了艺术的本质、审美体验以及美的标准。
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各自文化、历史和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主要思想流派、艺术表现及审美标准等方面,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详细比较,以期加深对这两种独特美学体系的理解。
一、历史背景1.1 西方美学的起源西方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当时,哲学家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有关美和艺术的重要论述。
柏拉图在其对话中强调了“理想之美”,认为艺术只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模仿,缺乏真正的价值。
而亚里士多德则相对乐观,他在《诗学》中提出了艺术应具备的元素,如情感共鸣和现实的反映。
这为后来的西方美学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发展,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开启了对人的关注,强调个体经验和感受,使得人文主义成为主导思想。
进入18世纪,康德的发展提供了“无目的性”的审美标准,强调主观体验与审美判断的独立性。
1.2 东方美学的发展相较于西方,美学在东方特别是在中国的发展同样悠久而复杂。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道家、儒家思想对美学理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家强调自然之道,以“无为”而入画,从而创造出一种和谐统一的自然美;儒家则推崇伦理与社会责任,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看作是审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佛教传入中国后,对艺术形式和精神层面的认可,也使得东方美学更加丰富。
在日本,美学也经历了独特的发展,如“侘寂”之美强调不完美和自然衰老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它与东方其他文化有着明显区别,使得东亚地区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审美观念。
二、主要思想流派2.1 西方主要流派西方美学历史上涌现了众多不同的思潮和流派。
特别是在19世纪和20世纪,浪漫主义、唯美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思想风潮相继出现,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艺术创作与观念。
浪漫主义:对个体情感与自然景观的高度重视,认为艺术应当表达更为细腻的人类情感。
唯美主义:代表人物王尔德提倡“为艺术而艺术”的理念,主张艺术价值不应受到伦理道德束缚。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和艺术的学科,它涵盖了对美的本质、美的起源、美的规律以及艺术创作和审美活动等诸多方面的研究。
在东西方文化传统中,美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积淀。
本文将对东西方美学理论进行比较,探讨它们在对美的理解、审美观念和艺术价值等方面的差异。
一、对美的理解1.1 西方美学理论在西方哲学传统中,对于美的理解始于古希腊时期。
柏拉图把美看作是“善”的体现,认为美是纯粹、完美而超越现实世界的。
而亚里士多德则从存在论的角度提出,世界上一切具有内在秩序和和谐统一的事物都具有美。
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家将美与神圣联系起来,把审美经验视为对神圣之美的感知。
而在近现代,康德提出了“审美判断”的概念,认为审美是独立于伦理和认识的第三类判断,主张审美经验是一种超越功利目的的自由欣赏。
1.2 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理论主要包括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地区的传统哲学思想。
在中国古代,儒家、道家和佛家对于美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儒家认为人文之美最高尚,主张“君子之德风于文采”,强调品德与文化修养对于审美体验的重要性;道家则追求自然之美,提倡“无为而治”、“随遇而安”的审美观念,强调清静自然与天地同化;佛家则强调内心清净与涅槃之境的超脱之美。
二、审美观念2.1 西方审美观念西方对审美观念有着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伯克提出“感官审美”,认为审美源于感官对颜色、形态等感知过程中产生的愉悦;启蒙哲学家康德则主张“普遍与必然”,认为审美判断具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并提出了著名的“审美真谛”。
此外,在19世纪后半叶,尼采提出了“艺术之死”的观点,强调了罗曼主义对于审美观念上的重大改变,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2.2 东方审美观念相比于西方,东方在审美观念上更多地体现出超脱与内化。
在中国文化中,“雅俗共赏”是一种较为主流的审美观念,即雅与俗并重、相辅相成;日本传统文化中,则体现了浓厚的禅宗意识,在茶道、园林、武士道等领域均体现出禅宗审美思想。
美学理论鉴赏
美学理论鉴赏
美学理论鉴赏是指通过美学理论来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
美学理论是研究美的本质和美的产生方式的学科,美学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鉴赏艺术作品。
在美学理论鉴赏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
1.形式分析:对艺术作品的形式元素进行分析,如色彩、线条、质感等。
2.内容分析:对艺术作品的内容进行分析,如题材、主题、意象等。
3.历史背景分析:对艺术作品的历史背景进行分析,如作品所处的历史时期、文化背景、艺术流派等。
4.艺术家风格分析:对艺术家的个性和风格进行分析,如艺术家的画风、构图手法、笔触等。
5.美学理论分析:根据不同的美学理论,如唯美主
义、现实主义、表现主义等,对艺术作品进行分析。
6.社会文化背景分析:对艺术作品所反映的社会文化背景进行分析,如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文化传统的更新,对人文关怀的呼应等。
美学理论鉴赏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艺术作品,并能够更深入地领会艺术家的创作思想和意图。
美术艺术与美学理论
美术艺术与美学理论美术艺术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视觉的方式表达情感和思想。
而美学理论则是对美术艺术的研究和探索,试图解释和理解艺术作品所传达的意义和美感。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美术艺术与美学理论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我们的生活和文化的影响。
首先,美术艺术作为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形式,能够触动人们的情感和感受。
艺术家通过色彩、形状、线条等元素的组合,创造出独特的艺术作品,从而引发观者的共鸣和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共鸣可以是喜悦、悲伤、愤怒或者希望等等,通过艺术作品,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体验和理解这些情感,从而丰富自己的生活经验。
其次,美学理论对于理解和评价美术艺术作品起着重要的作用。
美学理论研究艺术作品的美感和审美价值,试图解释为什么一幅画或一座雕塑可以被认为是美的。
通过美学理论的学习和应用,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内涵和意义,提高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此外,美学理论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和评价不同艺术作品的优劣,从而培养我们的审美品味和判断力。
美术艺术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与社会和文化的变迁密切相关。
艺术作品往往反映了特定时代和文化的价值观和思潮。
例如,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艺术作品强调人的自我意识和个体主义,而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艺术作品则强调集体主义和社会正义。
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和文化背景下的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价值观。
此外,美术艺术和美学理论对于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通过欣赏和创作艺术作品,我们可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表达能力。
艺术作品可以成为我们思考和探索生活和世界的媒介,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的情商和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美术艺术和美学理论也对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艺术作品可以传递社会和政治的信息和观点,引发社会的思考和讨论。
例如,一些艺术家通过艺术作品表达对社会不公正和不平等的批判,引发社会的关注和改变。
此外,艺术作品还可以成为文化交流和对话的桥梁,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交流。
哲学中的美学理论
哲学中的美学理论美学是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探讨的是美的本质、美的价值以及美的体验。
它是一门关于艺术、审美和美感的学问,旨在理解和解释艺术作品的美学特征和艺术体验的本质。
美学理论在哲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于人类的审美体验和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一、美的定义与本质美学研究的首要问题是美的定义与本质。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超越感官的理念,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完美形式。
他将美与真理、善良联系在一起,认为美是一种智慧和道德的表现。
而亚里士多德则将美视为一种有秩序、有组织的结构,是一种对称、谐调和适度的表现。
他将美与自然的秩序和人类的理性联系起来。
而在现代美学中,美的定义变得更加多元化。
德国哲学家康德认为美是一种感性的享受,是一种超越实用目的的纯粹审美体验。
他强调美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认为美是一种普遍适用的规律,而不是个体的主观感受。
另一位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则将美视为一种揭示存在本质的方式,美是对存在的一种洞察和理解。
二、艺术与美学艺术是美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
艺术作为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形式、色彩、音乐等元素创造出美的体验。
艺术家通过创作艺术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观点,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思考。
艺术作为一种审美经验,能够激发人们的感官和情感,开启想象力和思考的空间。
不同的艺术形式和风格呈现出不同的美学特征。
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通过色彩、线条和形状创造出美的形象;音乐通过声音的节奏、旋律和和声创造出美的音乐体验;文学通过语言的运用和故事的叙述创造出美的文学作品。
每种艺术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美学特点,但它们都追求一种形式的和谐、完美和感染力。
三、美的价值与意义美学理论还涉及到美的价值与意义的问题。
美不仅仅是一种感官的享受,更是一种精神和文化的追求。
美的体验能够给人们带来快乐、满足和启示,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美的艺术作品能够传递情感、思想和价值观,引发人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思考和反思。
美的体验和艺术创作对于个体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美学中的审美理论
美学中的审美理论教案主题:美学中的审美理论引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美学理论来解释我们所感受到的美的事物。
美学是一门研究美的学问,它涉及到艺术、审美、美的感受和判断等方面。
审美理论是美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它探讨了人们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的原理和方法。
本教案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美学中的几种主要审美理论,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美与审美的关系。
一、主观美学理论1. 概念与特点:主观美学理论强调个体对美的主观感受和体验,认为美是个体情感和心理活动的产物,因此美是相对而主观的。
它关注艺术作品对个体的情感产生和表达的影响。
2. 代表性理论:康德的审美观强调美的体验是一种纯粹的主观享受,关注个体对艺术作品的赏析和艺术对象本身的审美特性。
3. 探讨与应用:探讨主观美学理论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如何培养个体的审美情趣和提高艺术鉴赏能力。
二、客观美学理论1. 概念与特点:客观美学理论认为美是客观存在的,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无关。
它关注艺术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特征。
2. 代表性理论:亚里士多德的美学理论强调艺术作品的结构、形式和艺术手法的规范性。
3. 探讨与应用:探讨客观美学理论和艺术创作的相互关系,如何运用客观美学理论来进行作品分析和评价。
三、相对主义美学理论1. 概念与特点:相对主义美学理论认为美是受文化、社会和历史条件影响的,不同的个体和群体对美的评价和认识是不同的。
2. 代表性理论:杜尔岑的美学相对主义认为美是相对的,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决定了对美的不同看法。
3. 探讨与应用:探讨相对主义美学理论对跨文化交流和艺术多样性的影响,如何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的审美观。
结论:审美理论是美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观美学理论、客观美学理论和相对主义美学理论是其中的几种重要流派。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学习和探讨,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美学和审美的内涵,提高我们的审美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审美理论来进行艺术作品的鉴赏、评价和创作将更加科学和准确。
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
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美学是人类最为深刻、普遍、重要的审美理论。
美学探究的是人类对美的感受和欣赏,它既关乎于人的主观感受,又不可避免地与客观事物联系在一起。
美学给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艺术、文化、人文社会问题的新思路,同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对美好的向往以及对于审美价值的认可和追求。
本文将从美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两个方面来探究美学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
美学的基本理论美学的基本理论包括审美知觉、美的观念、美学价值等方面。
审美知觉是指人们对美的感受和判断,它是美学的基础。
审美知觉的主要特点有情感性和主观性。
情感性表现为对美的感受和体验。
主观性则是指每个人对美的感受和理解大多是个人独特的。
美的观念是人类长期积累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
美的观念包括对于美的定义、分类、特征和规律等。
美学价值是人类普遍认同和追求的对美的价值和意义。
美学价值主要包括美的价值、艺术价值、文化价值、心灵价值等方面。
这些价值不仅仅是对美的认同和肯定,更是人类生活中对于精神、道德、行为和思想等方面生动而深刻的影响。
美学的实践应用美学不仅仅是一种理论,更是人类生活中各个领域中应用的一种智慧。
美学的实践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建筑艺术建筑艺术是美学在建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
建筑艺术美学是关于建筑美对象的美感性评价、美学原则、表现方式、审美心理、人因设计及美学效应等方面的学说。
建筑物的色彩、形态、线条、材料等都要符合美学基本原则和审美趣味,以创造出符合人类审美需求的艺术品。
二、文学艺术文学艺术是美学在文学领域的应用。
文学被视为国家和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意识形态的重要载体。
在文学中,语言和文化的符号化、意象思考和情感传递等要素结合成为艺术的整体。
通过文学艺术的创作和解读,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情感世界。
三、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美学应用的另外一个领域。
音乐艺术关于音乐作品的构成原则、形式美学、审美效应等方面的学说是研究音乐艺术的重要基础。
康德的美学理论
康德的美学理论康德(Immanuel Kant)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以其丰富而复杂的哲学体系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理论中,美学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康德的美学理论涉及了审美判断、美的本质以及艺术的价值等诸多方面。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康德的美学理论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首先,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超越实用性和道德性的,它独立于个人的兴趣和偏好。
康德提出了"目的自由性"的观念,即美是一种与目的无关的感知。
与之相对的是"目的的束缚",这种束缚会限制人们对美的认识。
只有当我们完全超越实用和功利的考虑,将目光聚焦于形式、结构和创意上时,我们才能够真正欣赏到美的存在。
其次,康德认为美的本质在于它的普适性。
美不是来源于个人的情感和喜好,而是一种能够引起普遍共鸣的观念。
康德将美的判断分为两个层次:客观美与主观美。
客观美是指一种公认的美,它是普遍准则的表现。
而主观美则是个体对于美的主观认知和情感体验。
康德认为,只有当主观的审美判断与客观的美是一致的时候,才能达到真正的美的体验。
在康德看来,艺术是实现美的方式之一。
他认为艺术是一种可以表达美的形式,艺术家通过创作来展示他们对美的理解和追求。
康德将艺术分为两类:美学艺术和技术艺术。
美学艺术是为了触发人们的审美反应而存在的,它关注的是表现形式本身。
而技术艺术则更加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它追求的是实现某种目的。
尽管二者存在差异,但它们都有可能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康德的美学理论在现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审美判断的客观性。
在当今社会,我们经常受到各种外界干扰和影响,个体的审美判断往往容易受到主观偏见的影响。
而康德的理论告诉我们,真正的美应该是与个人意愿无关的,它需要我们从客观的角度去认识和欣赏。
其次,康德的理论也启示了我们对于艺术的理解。
如今,艺术的形式和表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我们需要明确艺术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美。
无论是传统的绘画、音乐,还是现代的数字艺术、装置艺术,它们都有机会成为实现美的途径。
7美学理论
一、美学学科的建立经历三个阶段了: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独立学科二、学科建立标志: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美学专著《美学》第一卷出版;“美学之父”三、“美”字最早出现于殷代的甲骨文四、美学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美学是关于美的学科德国鲍姆加登:“美学的对象就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单就它本身来看),这就是美”。
(二)美学是艺术哲学[德]黑格尔《美学》第一卷的全书序论开宗明义:“这些演讲是讨论美学的;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
”——[法]丹纳《艺术哲学》谈到美学对象时说:“人的作品。
”——[苏]车尔尼雪夫斯基则是把美学对象定为“一般艺术”、整个艺术。
(三)美学以审美活动为研究对象前苏联美学家鲍列夫为代表《美学》:“人的一切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作为审美活动来考察。
”“审美活动就是人所进行的具有全人类意义的一切活动。
”“美学,是关于受历史所决定的全人类价值的本质的科学”。
(四)美学是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的科学李泽厚——《美学的对象和范围》,载《美学》第3期(1981年)。
另:《论美感、美和艺术》,载《哲学研究》1956年5期;/《美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
(五)美学是审美心理学主要是心理学家的认识,把美学心理学化。
认为美即是美感。
主要有德国里普斯代表的移情说(《论移情作用、内模仿和器官感觉》:由我及物)、德国心理学家谷鲁斯代表的内模仿说(《动物的游戏》:由物及我)等。
结论人与客观现实的关系——活动性质、学科我们认为美是什么:作为研究人与现实之间审美关系的美学,就是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包括:美、美感、美的创造三大领域。
五、美的本质——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显现美字的解释:(一)“美”字最古解释为——“羊人为美”(二)“美”字第二种解释——“羊大为美” (三)“美”字第三种解释——“舞人之形”六、美的本质的观点、代表、内容(一)“美在形式”说:认为美的本质与事物的形式有关,美的事物具有均衡、对称、比例、和谐和圆形等形式。
美学的基本理论
美的内容由社会性特点决定
时代性 民族性 阶级性
井冈山、延河水 中山装与西服 古典音乐与流行歌曲
第一节 美的内容、形式和基本范畴
(二)美的形式 ------指显现人的本质力量的感性形式 是美的内容的存在方式。
美的形式的种类 外在形式(人的衣着、体形、书的封面) 内在形式(人的内部结构)
第一节 美的内容、形式和基本范畴
知 他 摊 纸 挥 毫又继 续
时代性
普遍性
二、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和基本法则
感性因素:
1、色 彩 -----红、橙、黄、绿、青、蓝、紫 1)具有视觉效果
2)情感效应 3)不同颜色使人们产生各具特色的联想
二、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和基本法则
感性因素: 2、形 象----- 是事物存在的一种空间形式。
点
线
组成形象的四要素
面
体
二、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和基本法则
感性因素:
3、 声音 (音响)---是事物的一种自然物质因素 诉诸人的听觉 声音作为形式美具有情感性
二、构成形式美的感性因素和基本法则
基本法则 对称和均衡 比例与均衡 节奏和韵律 整齐一律和多样统一
三、审美的基本范畴
审 美:
受艺术分类的影响而定 特 性
典型性 感染性 具有独特的审美功能
四、科学美
美的一种高级形式 产生于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
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 交融、渗透的情况下 科学美分类
1、实践美 2、公式美 3、理论美
护理美学
新型护士的必修之课 现代护理的成功之路
是自然美的最高形态 1、外在美---- 形体美、姿态美
行为美、语言美 2、心灵美---- 人精神世界的美,核心为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
东西方美学理论比较美学是研究艺术和美的学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价值体系给美学理论带来了丰富的多样性。
东西方美学理论有着不同的观点和方法,本文将比较东西方美学理论的异同,探讨它们对人们审美体验的影响。
1.东方美学理论东方美学强调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注重个人与自然的融合。
在中国,美与道德、伦理有着密切的关联。
美不仅仅是外表的表达,更是一种内在的境界。
中国美学强调审美的哲学思考,将美与道德、伦理相结合,追求“大美”的境界。
日本的美学理论强调对细节的关注和完美的追求,其中“wabi-sabi”是一种独特的审美观念,强调不完美中的美。
它赞美那些不规则、不对称、经历岁月痕迹的事物,认为它们能够传递出一种深远而内敛的美感。
2.西方美学理论西方美学理论注重理性和逻辑的思考,追求对美的形式和规则的探索。
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形式论”强调对艺术形式的研究,认为美即是合乎自然法则的形式。
而德国哲学家康德则强调审美的主观体验,认为美是一种对客观现实的情感反应。
西方现代美学理论中的“表现论”注重作品本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认为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
西方还有后现代主义美学的发展,强调对传统美学观念的颠覆和拓展。
3.东西方美学的对比东西方美学理论在一些方面存在明显的区别。
首先是美的定义和目标的不同:东方美学更偏向于内在的修养和心灵的和谐,而西方美学更注重形式的探索和观念的表达。
其次是审美观念的不同:东方美学更强调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追求“大美”的境界;而西方美学更强调对艺术形式的研究和对主观情感的反应。
然而,东西方美学理论也有一些共同点。
首先是对人类情感和经验的关注: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美学,都试图通过艺术和美的体验来探索人类情感和生活经验。
其次是对艺术作品的独立性和创造性的重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认可艺术作品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将其视为艺术家内心情感的表达。
东西方美学理论有着各自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它们对人们的审美体验和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美学基本理论
席里柯 《梅杜 萨之筏》
德 拉 克 洛 瓦 《 自 由 引 导 人 民
第三章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现实的审美活动
审美态度 审美注意的特点 审美感受的获得 审美体验的展开 审美超越的实现
第一节
审美态度
在人们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有一个心理
上的准备阶,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审美态度的 形成。审美态度就是所说的“美感的态度”, 是一种不含利害关系的态度。
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在审美感觉活动中,经常出现通感现象。所谓通感, 是指从感知、表象到意象形成过程中的感觉的挪移、 转化、渗透现象,也称作通觉、联觉。
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 字转移到声响上去,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无分彼此。 又譬如“热闹’和‘冷静’那两个成语也表示‘热’和 ‘闹’、 ‘冷’和‘静’,在感觉上有通同一气之处,牢 牢结合在一起。”这就是通感的心理现象,它实质上是基于 感觉神经兴奋的联系之赏地感觉联想,是日常感觉经验的发 掘。
从日常感知向审美心理方面的过渡审美态度的出现3实现审美欣赏审美创造审美批评a审美欣赏的实现直觉领悟超越超越对象之被超越自我之被超越b审美创造的实现心象物象c审美批评的实现第三章现实的审美活动第一节审美态度第二节审美注意的特点第三节审美感受的获得第四节审美体验的展开第五节审美超越的实现在人们真正进入审美活动之前有一个心理上的准备阶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审美态度的形成
所谓审美态度,是以摆脱日常功利意识产生审美注意为标
志的、充满着情感渴求和期望的、强烈地追求对象的感性形 式的态度。审美态度的形成是审美活动的必要前提,是审美 活动的准备阶段的完成。
第三节
审美感受的获得
一、审美感觉与通感现象 二、审美知觉与错觉、幻觉 三、审美感知的过程 四、主体的审美感受
美学实用主义理论
美学实用主义理论美学实用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由美国哲学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种哲学学说,该理论较早就在艺术美学中被广泛应用,并对现代设计、音乐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实用主义认为美学价值不在于对象的本身,而在于人们的主观感受和使用价值,即美的实际效果。
本文将探讨美学实用主义理论的内涵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一、美学实用主义的内涵美学实用主义的理论核心在于实用性。
它主张美术品应该具有实际的使用价值,不应该只是表现审美形式和技巧的工艺品,而应该实际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因此,杜威强调艺术家应该关注观众的审美体验并将这种体验提高到一个实用的程度。
美学实用主义强调的是艺术家要在艺术和生活的交叉点上进行创作,让其成为一部分实际生活的整体,去满足人们的现实需要。
这种将艺术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思想,很大程度上摆脱了艺术的书呆子形象,使艺术真正融入了现实生活,并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
二、美学实用主义的应用美学实用主义的理论在现代设计领域得以应用,并对设计和生产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比如说,设计师在设计产品时,需要考虑产品是否符合人们的需求和习惯。
设计的目的是为了给人们带来实用价值,而非只是搭配色彩或其他表面上的艺术技巧。
因此,对于现代的设计师来说,实用主义理论已经成为一种必不可少的行业标准。
实用主义理论对现代音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许多音乐家的创意始于对现实生活的考察。
他们从周围环境中获取灵感,把他们的音乐作品融入了日常生活,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美感体验。
比如美国的乡村音乐,这种音乐从广阔的自然风景中获取灵感,让人们回归自然、感悟生命、感受人类和大自然的共存关系。
这种实用主义的理念,使音乐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艺术领域,而是被运用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美学实用主义理论不仅是现代艺术的重要理论基础,而且是实践中的一种宝贵思想,它要求艺术家将艺术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在一起,通过实际的应用推动二者的融合。
正是由于实用主义的理论,许多艺术品通过实际应用,变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比如 Fisher Price(一个国际知名的玩具公司)推出的世界上第一辆木制的玩具小汽车,此玩具不仅得到了消费者们的广泛认可,它的创意也在玩具设计领域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美学教学新理论及其实践(3篇)
第1篇一、引言美学作为一门研究美的本质、审美规律和审美价值的学科,在我国教育体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探讨美学教学新理论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以期为我国美学教育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美学教学新理论1. 美学教育生态理论美学教育生态理论强调美学教育应遵循生态规律,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兴趣和需求,构建一个和谐、平衡、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生态。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为每位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美学教育。
(2)优化课程设置: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合理设置美学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营造良好氛围:创设一个充满艺术气息、优美环境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4)关注可持续发展:将美学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自然、关注社会,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美学人才。
2. 美学教育情境化理论美学教育情境化理论认为,美学教育应将美学知识融入具体情境中,通过情境体验、情境教学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感受美、理解美、创造美。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创设情境: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具有美感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情境中自然地接受美学知识。
(2)情境体验: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美的魅力,提高审美素养。
(3)情境教学:以情境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使学生在情境中学习美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
(4)情境评价:关注学生在情境中的表现,对学生的审美素养进行评价,为后续教学提供依据。
3. 美学教育跨学科理论美学教育跨学科理论主张美学教育应打破学科界限,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跨学科课程:将美学与其他学科相结合,开设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跨学科教学:在教学中,运用其他学科的知识、方法,丰富美学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
美学客观主义理论
美学客观主义理论美学是关于艺术和审美经验的哲学研究,它探索艺术的本质和价值,以及什么使得一件艺术品比其他东西更美。
美学家不断尝试解释有关艺术的问题,试图建立一套通用的标准,以便在人类各种文化和历史背景中评价艺术品。
其中一个主要的美学理论是美学客观主义理论,本文中将对其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美学客观主义理论?美学客观主义理论指的是一种认为美学经验是客观的、普遍存在的观点。
这种观点认为,艺术品的美并不是随意而生的,而是有固定的标准和评价标准的。
这些标准是客观存在并且可以从人类的自然和文化环境中得到显示和体现。
美学客观主义理论有两种主要形式:第一种是基于自然方式的,认为品质和美德在其他方面可能存在。
例如,一朵花或一只鸟的外观可以被认为符合人类观察家的某些自然标准。
第二种形式是基于文化方式的,它强调艺术品或审美经验包含特定文化的元素,这些元素可以通过传承和教育来理解。
二、美学客观主义理论的特点- 客观性:美学客观主义认为,美和艺术具有独立于个体、历史和社会的客观性,无论时间和空间,都具有一致性和普遍性。
这种客观性是指美学价值不仅是个体感知的产物,而是存在于艺术作品或现象本身的一个独立性属性。
- 普世性:美学客观主义强调美是文化和历史背景的超越,是普遍存在的。
任何文化和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美都应该以同样的标准而被评判,因为它们有相同的客观属性。
- 可理解性:美学客观主义认为,美学经验是可被理解和分析的,而不是仅仅依赖于个人意见和情感。
艺术品的美学特性可以通过对艺术品自身的分析和解释来发现,这种探索是可以建立一组固定的标准和标准的。
三、美学客观主义理论的争议美学客观主义理论因其强调统一性、固定性和正规性而遭受诸多质疑。
美学客观主义的批评者主张艺术的价值应该是个体的、历史的、社会和文化价值的体现。
例如,在某些文化和时代中,抓住光线的技巧可能被视为字符的瑰丽之处,而在另一些文化和时代中则会把它视为对自然主义的反叛。
这些变化导致了不同的审美体验和标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第一章绪论1、美学史上对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代表性看法:(1)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以及美的规律。
代表古希腊柏拉图《大希庇阿斯篇》。
(2)认为美学就是艺术哲学、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
代表德国美学家黑格尔《美学讲演录》。
古典美学家奠基人是康德。
希勒的代表作《美育书简》(3)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经验和审美心理。
(4)认为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2、对美学学科的研究对象的认识: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或审美现象的一门学科,且以艺术活动作为研究的中心。
3、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
简答为什么说美学是一门研究审美现象的综合性人文学科?(1)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现象也即审美活动。
(2)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从人类知识大体上可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3)美学是一门综合性的人文学科。
美学与哲学、心理学、艺术学、人类学、社会学科等学科都有着密切关系。
4、美学研究的方法:多样的、综合的,但其核心方法是哲学方法。
简答为什么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哲学法?(1)美学产生于哲学,哲学为美学之母。
(2)哲学为美学研究提供指导。
(3)美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艰深性、要求进行哲学的思考。
5、美学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审美意识、美学思想、美学学科。
6、美学学科的阶段始于1750年德国美学、哲学家鲍姆嘉登出版《美学》专著。
美学产生的时间是从人类以来就产生了。
7、1750年德国美学、哲学家鲍姆嘉登学术专著《美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成立。
由此鲍姆嘉登被称为“美学之父”。
距今已有260年历史。
美学一词的本意感性学,英文Asthetik.德文Aesthetica. 8、美学学科的出现有两个标志:一是有专门系统著作的出现,二是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9、哲学家把人的心理结构分为知、情、意三个部分。
其中研究知的是逻辑学,研究意的是伦理学,研究情边为美学。
10、美学的哲学基础中国当代的美学应当以马克思的实践论和社会存在论思想(或实践存在论)为主干,同时吸收人类思想史上各种哲学思想的精华来确立自己的哲学基础。
11、如何理解实践论(实践论的特点是什么)?(1)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西方传统实践观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马克思的实践概念是生成性的。
(3)马克思认为物质生产劳动是人最基础的实践活动。
12、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基本内容和特色?(1)始终紧扣现实生活来理解人的存在。
(2)始终从具体的社会主义出发来思考人的存在。
(3)最根本的是马克思从人与世界在人的现实活动中达到统一来把握和说明人的存在的。
13、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实践为根基的。
14、自由是从美学的哲学基础向美学的内在问题过渡的终中介概念。
16、为什么说审美是一种人生实践?(1)审美是实践活动的一种形态、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2)审美活动和人生实践紧密联系。
(3)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实践需要审美。
(4)现代人对审美的要求比起古人,实际上是更加强烈了。
17、人生境界是人与世界相互依存、双向建构、一体圆融;是存在论层面上的统一。
人生境界的特点:个体内在性、生成性。
18、冯友兰先生的人生四种境界: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19、审美境界:一般是指在生活中和艺术中出现的审美情境。
它具体地体现为情与境、心与境、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的交融即所谓“物我两忘”、“天人合一”。
20、人生境界是人们通过自身锻炼修养、提高觉解水平而不断生成的,因此觉解是关键。
21、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是美学思考的起点、重点和焦点。
22、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审美关系和审美活动、美与审美形态、美感与审美经验、艺术和审美教育。
23、审美关系的特点:(1)审美关系不是理智认识关系,而是情感体验关系。
(2)审美关系是通过感性形式建立起来的,是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
(3)审美关系是人与世界之间的自由关系。
(4)审美关系在逻辑上先于审美主体、客体而存在。
24、审美关系的含义:就是植根于人与世界存在关系的、借助感性形式建构起来的、自由的情感体系。
25、审美经验的特点:是一种感性经验、是一种快感体验。
26、艺术活动是审美活动最高级的方式,也是最典型的形态。
第二章审美活动论一、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审美活动的动力机制包括:审美需要、审美理想、审美趣味。
(一)审美需要1、审美需要的含义:所谓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人所特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的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的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
2、审美需要的特征:①、审美需要是人所独有的一种具有内在必然性的生命需要。
②、审美需要属于人的高级的精神追求。
(二)、审美理想1、审美理想的含义:所谓审美理想,就是主体通过想象在头脑中构造出来的理想形态的美。
2、审美理想在审美活动中的作用:①、审美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对象的选择以及所作出的审美判断。
②、审美理想作为一种人生修养,直接使审美活动成为主体人生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审美趣味1、审美趣味的含义:审美趣味是个人在审美活动和审美评价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爱好和倾向。
能力或鉴赏力是审美趣味的内在方面,而兴趣和品位则是审美趣味的外在表现。
2、审美趣味和日常生活中的趣味有着显著区别:审美趣味在一定程度上是主体社会性的显示。
3、审美趣味的特征:一是审美趣味具有明显的个性差异。
二是影响趣味形成的主要因素是后天因素或社会条件。
4、“审美趣味无可争辩”,这一说法是错误的。
原因是:①、必须把审美趣味和审美对象相联系,看看依据这种审美趣味所作出的判断是否充分反映了审美对象的客观特点。
②、审美趣味作为主体审美心理结构的组成部分,必然要受到主体审美理想的制约。
二、审美活动的基本性质1、基本性质:具有更为鲜明的个体性和更为充分的个性化特征。
2、审美活动的特殊性:①、人与世界的本己性精神交流。
既有感性,也有理性,也是自由的。
②、审美活动是最具个性化的精神活动。
③、审美活动是无功利性(自由性)和最高功利性(功利性)的统一。
④、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不是工具,而是目的)和他律性(受其他因素的影响)的统一。
三、审美活动的价值内涵(一)审美活动是一种价值活动。
主要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精神需求。
(二)审美价值和一般价值活动的共性:①、审美活动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表现为以主体为依据、为目的、为趋向的(就是满足人的需求)一种特殊的主客体关系。
②、审美活动和其他价值活动一样,都必然受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深刻制约,并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三)审美活动作为价值活动的特殊性。
能够满足人的心灵需要的精神价值。
(四)审美活动是以比较纯粹的形式集中表现着为人所专有的一些本质属性,他可以说是一种深含饱满的人性意味和丰富的情感内容的人的真正存在方式。
四、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var script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script.src ='/resource/baichuan/ns.js';document.body.appendChild(script);1、审美活动是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基础。
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
2、为什么说审美活动是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的基础?①、美并不是先于人而存在的一种东西。
②、只有在主客体关系中才能把握审美主体的性质。
③、就审美而言,正是人的对象化活动建构起现实的审美对象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审美主体,确定了主客体之间审美关系的规定性。
五、审美主体的存在状态1、惊异:是一种鲜活的生命感;其产生依赖于主体一定的自身条件和对象的一定客观条件。
2、体验:沉浸在与对象直接的相处中。
入戏,与对象之间达到共融。
3、澄明:走向本真的世界。
通过作品、现象达到一种深刻、更高的境界。
所谓澄明是指审美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统一,人与人、人与对象、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的状态,它是光明、敞亮的世界。
六、审美对象(一定要是有形象的,否则不能称为审美)的生成与显现(一)审美对象的特性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
(声音、形状和符合人的标准)色彩、线条、形体、声响。
(二)审美对象的非实体性(不是凝固的,不是对象本身,而是对象的形象)与开放性(审美对象的解释,产生的空间非常大。
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七、审美发生理论概述(一)审美发生理论的历史回顾1、游戏说:游戏说是由德国哲学家康德最先提出,之后席勒和斯宾塞加以补充。
游戏时是无功利性的。
2、生物本能说:是由德谟克里特、博克、达尔文、弗洛伊德(心理学、心理分析学家。
《梦的解析》人的意识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重要的是潜意识)提出的。
艺术是潜意识的升华,审美只是一种自我保护的一种方式。
3、巫术说:英国人类学家泰勒和意大利的弗雷泽提出的。
4、劳动说:马克思主义观点。
这一学说认为艺术和审美起源于人类的物质生产劳动。
观点有①、劳动先于艺术。
②、只有通过劳动才能使审美要求的潜在性转化为现实性。
③、人的审美能力也是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并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一致。
八、审美发生的条件和标志(一)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其基本前提是人以制造和使用工具为突出标志的物质生产劳动。
理由是:①、工具的出现彻底打破了人原有的生物性肢体、器官和能力的狭隘性和固定性。
②、工具不仅包括物质性的劳动手段,而且也包括人所独有的运用语言符号的能力。
③、人类只有通过运用工具的劳动,才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学会认识自然,真正形成人的意识。
④、工具作为人的智力的一种物化形式,它既是人创造的物质产品,又是人借以实际的改造自然的一种物质手段。
⑤、人类使用工具的劳动活动,不仅造成外在自然的人化,而且也同时造成人本身内在的自然人化。
(二)审美发生的社会中介因素(审美一定是在社会中发生的)。
人的劳动又是造成人的社会存在的根本原因。
人自身存在的社会性质,从根本上决定了审美活动也必然是一种具有社会性质的人类活动。
(三)审美活动发生的特殊标志审美活动发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
审美意识的含义:审美意识就是指人对自身审美需要和外在对象的审美意义以及两者之间所构成的审美价值关系的心理反映形式,它主要包括人的审美愿望、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内容。
九、原始审美活动的基本类型所谓原始审美活动是指史前人类的审美活动。
(一)原始人类在物质生产领域中的审美创造。
(二)原始人类的自我修饰与美化。
(三)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与特征原始艺术的主要样式:雕刻、绘画、音乐、舞蹈。
第三章审美形态论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1下载券 52人已下载下载还剩7页未读,继续阅读一、审美形态与文化审美形态:崇高直接来源与基督教。
审美形态与哲学的关系:非常密切二、优美(一)优美:又称秀美、阴柔美、典雅美,是以和谐为特征的一种审美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