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分析
第13课物联网控制与反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
第13课物联网控制与反馈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第13课《物联网控制与反馈》,是学生在学习了物联网基础知识和相关设备后,进一步学习物联网控制与反馈知识。
本节课内容主要包括物联网控制与反馈的定义、原理、应用等方面。
通过学习,学生可以理解物联网控制与反馈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提高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物联网控制与反馈的概念,掌握其基本原理和应用场景,提高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学会运用物联网技术解决实际问题。
3. 增强学生的信息素养,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分享,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5.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了解物联网技术对社会的影响,认识到科技发展应遵循伦理道德和社会责任。
三、学情分析1. 学生层次:本节课面向的是初中七年级的学生,他们对物联网技术已有一定的了解,但仍处于初级阶段。
在知识、能力、素质方面,学生们的基础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对物联网概念较为熟悉,而部分学生则相对陌生。
此外,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各异,这将对课程学习产生影响。
2. 知识方面:学生对物联网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已有一定了解,但可能对物联网控制与反馈的概念相对陌生。
在课程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逐步深入理解物联网控制与反馈的原理,并学会将其应用于实际场景。
3. 能力方面: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有待提高。
部分学生可能对编程、硬件设备等操作较为熟练,而部分学生则可能在这方面较为欠缺。
在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水平。
4. 素质方面:学生在团队合作、沟通表达、创新思维等方面的素质有待培养。
浙教版(2020)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第十一课数据分析报告教学设计
数据分析报告说课稿一、教材分析结合本单元的整体规划,本课是对前期学习的系统梳理,本单元的最后一课专门安排了撰写与分享数据分析报告这一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即数据分析结果的呈现和数据分析结果的分享和交流,强调数据分析报告的撰写过程,使学生学会数据分析报告的设计与制作方法,提升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材对于内容的开放性、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选择性这一思想渗透得越来越深,力图实现迁移学习、举一反三的效果。
作为本单元的最后一课,本课还起着综合运用的作用。
在撰写数据分析报告前一般会经历目标确定、数据获取、数据整理、数据分析、得出结论、数据可视化等几个步骤。
虽然并非每一份报告都需要遵循该流程,但还是需要学生了解其中每一步的作用及可能的实现方法,以便学生能在其他问题解决中迁移所积累的经验,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数据分析报告在工作生活中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2.学习目标知识目标:通过制作互联网各类应用发展趋势的数据分析报告,了解数据分析报告的结构,体会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和意义。
能力目标:在数据分析报告撰写过程中,了解信息表达的过程与方法,增强利用信息技术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计算思维,提高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享与交流活动,增强信息意识,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与应用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信息社会价值观和责任感。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数据分析报告的基本结构和内容组成,理解数据分析报告的作用。
教学难点:数据分析报告的分享与交流,通过小组合作方式,优化和完善数据分析报告,最终,用思维导图的方式对数据分析报告的攥写和结构以及作用进行总结。
二、学情分析初一的学生,在接触新教材后,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学会了利用Excel2016进行数据整理、计算、分析、可视化等知识技能,整体感知了数据处理的过程与方法,提高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
因此,对数据进行分析后,需要将从数据资源中提取出的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有价值的信息与他人分享,从而发现数据的意义。
浙教版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解读
2
第十三课 太空生命的探索(二) 2
2
第十四课 认识地震(一)
2
2
第十五课 认识地震(二)
2
2
四、各课教学建议
第一课 计算机的过去与未来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信息技术(IT)的概念以及信息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之间的关系; (2)了解从古至今的各种计算器械; (3)了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及在国内的发展概况; (4)了解计算机未来发展的方向; 2.技能目标 (1)能够说出历代计算机核心部件的差异及特点 (2)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搜索并获取合适的网络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 • 通过对计算机发展史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到科学技术的魅力,激发学习兴趣,形
• 在教学上,建议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的适当引导为辅。例如可以预先准备好一 个文档,内容可以是关于计算机的起源的几个提问,让学生通过网上搜索答案并回答这 些问题,从而完成本课的学习。
• 对于计算机的未来这一节内容,可以让学生说说现有的计算机在发展的过程中的变化的 规律,然后再来畅想一下未来的计算机。
• 5. 新增加的八年级Photoshop和Flash内容,是根据信 息技术发展需求和地方特色(高中选修课),在反复 调研的基础上开发而成,这些内容为今后学生在高中 阶段进一步学习多媒体技术打下了基础。
• 6. 我们对机器人进课堂已经进行了多年研究,九年级 引入机器人内容是对研究成果的转化。为了解决多数 学校经费和课堂管理上的困难,运用机器人仿真平台 是本教材的一个亮点。
五、练习实施建议
本课的练一练是一个实用性较强的实践任务,学生首先
要挑选一台计算机作为自己的调查对象,对于家里有电脑的 学生,首选调查自己家里的电脑,对于家里没有电脑的学生 可以将自己网络教室或者办公室的电脑作为调查对象。另外 教师在指导时也可以介绍一种比较实用的查看计算机硬件参 数的软件,如鲁大师、EVEREST等。
2024年7年级下信息技术标准教案浙教版
2024年7年级下信息技术标准教案浙教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三章《程序设计初步》,具体内容包括:3.1节“程序设计基本概念”,3.2节“Scratch编程环境使用”,以及3.3节“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解程序设计基本概念,掌握Scratch编程环境使用,学会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程序设计兴趣,提高学生主动探究、创新实践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Scratch编程环境使用,顺序结构程序设计。
2. 教学难点:程序设计基本概念,逻辑表达式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Scratch软件安装包。
2. 学具:学生每人一台安装有Scratch软件计算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组有趣Scratch动画,激发学生对本节课兴趣。
2. 知识讲解:(1)程序设计基本概念:程序、程序设计、算法等。
(2)Scratch编程环境使用:界面介绍、功能模块、积木块使用等。
(3)顺序结构程序设计:顺序执行、条件判断、循环等。
3. 实践操作:(1)学生自主尝试使用Scratch软件,熟悉编程环境。
(2)根据教师提供顺序结构程序设计案例,学生动手编写程序,实现动画效果。
4. 例题讲解:(1)编写一个顺序结构程序,实现小球从左向右移动。
(2)编写一个顺序结构程序,实现角色切换和对话。
5. 随堂练习:(1)编写一个顺序结构程序,实现飞机绕屏幕飞行。
(2)编写一个顺序结构程序,实现简单小游戏。
六、板书设计1. 程序设计基本概念2. Scratch编程环境使用3. 顺序结构程序设计(1)顺序执行(2)条件判断(3)循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利用Scratch编写一个顺序结构程序,实现太阳从左向右升起,同时伴有公鸡打鸣声音。
(2)编写一个顺序结构程序,实现角色A向角色B提问,角色B回答后,角色A继续提问。
浙教版(2023)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互联网创新发展》同步练习题附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2023)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互联网创新发展》同步练习题附知识点归纳一、课文知识点归纳:1. 互联网的起源与基本概念:包括互联网的诞生、主要功能和工作原理。
2.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从早期的ARPANET到现在的移动互联网,以及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3. 互联网对生活的影响:如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生活方式的改变、电子商务的发展等。
4. 互联网的挑战与应对:如网络安全问题、个人隐私保护等。
二、教材分析:《互联网创新发展》是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的一篇重要课文,主要讲述了互联网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旨在帮助学生理解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了解互联网的变革力量,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和创新思维。
三、同步练习题。
(一)、填空题。
1.互联网是通过______________等通信方式连接全球的计算机网络。
2.互联网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______________地获取世界各地的信息。
3.互联网的发展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如______________等。
(二)、选择题。
1. 互联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哪一年?()A. 1945年B. 1969年C. 1990年D. 2000年2. 以下哪个不是互联网对生活产生的影响?()A. 改变了信息获取的方式B. 促进了全球化的交流C. 完全替代了传统行业D. 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3. HTML是哪种语言的缩写?A. 高级文本标记语言B. 超文本标记语言C. 机器语言D. 高级编程语言4. 以下哪个是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的典型应用?()A. 智能家居B. 电子邮件C. 在线购物D. 社交媒体5. 云计算的主要特征不包括?()A. 资源共享B. 随时可用C. 大规模集中计算D. 需要大量硬件设备投资(三)、判断题。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1.互联网使得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新的问题。
()2.互联网的发展完全不受任何限制,我们可以随意使用。
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七年级上教案
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七年级上教案第一课《走进信息技术》1课时教学过程第二课共享网络资源一、教材及学生分析1、教材分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关于信息的获取与整理,这一课是这一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资源管理器”了解计算机的各种资源,并能下载和浏览老师提供的共享资源,培养学生获取、上传网络资源的能力,因此本节课不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是一种获取信息和提供信息的能力培养。
2、教学目标分析知识与技能:1.学会用资源管理器浏览本地计算机中的各种资源和网络上其它计算机共享的资源;2.了解资源管理器的界面,理解资源管理器中的目录结构;3.能用记事本;4.会复制、保存、重命名文件;5、理解文件与文件夹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任务驱动教学,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1、增进师生间的了解;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信息的能力。
3、重、难点分析教学重点:学会用资源管理器浏览本地资源和局域网上的共享资源。
教学难点:1. 理解资源管理器的目录结构。
2. 理解本地资源和网络资源的区别。
4、教学对象分析本单元教学对象是七年级学生,有如下特点:1)、七年级的学生刚刚从小学升入初中,他们还不完全了解新的学校、新的班级、新的老师、新的同学;2)、对初中信息技术的新知有着美好的憧憬,思维活跃,但注意力易分散,不稳定;3)、在小学时曾学过WIN XP中文件夹的建立和重命名、文件复制、资源管理器的使用等,但操作熟练程度不一。
二、教学设计。
1、教学准备:有关七年级老师和同学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课件2、教学过程设计:《搜索网络信息》教学设计1课时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素材的类型2、了解文件的基本属性技能目标:1、学习资源有序合理有序的分类方法2、学会根据素材的内容、类型进行归类,并能分类存储3、学会如何查看文件的类型及属性感情目标:1、培养学生对资料进行整理的习惯2、培养学生分类汇总资料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按照素材的类型进行分类2、查看文件的属性教学难点:1、如何根据文件的后缀名和图标来区分不同的文件类型2、信息容量单位的换算教学环境:电脑教室、windows操作系统课前准备:1、准备好多种类型的文件,放在素材库中2、检查学生机是否能正常工作,网络是否连通教学过程:《设计页面》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学生通过第一单元信息获取的学习,为将要制作的电子杂志作了必要且充分的准备。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4.能够对Word中的文字、图片、表格等元素进行美化,使其符合设计需求;
5.能够对Word中的字体与段落进行设置与美化;
6.能举例说明选择性粘贴的使用场合;
7.能对多个图形进行组合操作,使其成为一个不规则的图形;
8.通过合成电子杂志与各栏目、校对文字等过程,掌握文件的插入、"查找与替换〞等操作.
难点:封面的合理布局、审美需求
7.编辑文字
重点:文字复制、字体段落设置、文字美化
难点:文字与图形混合排版
8.自选图形的应用
重点:自选图形的设置、组合、旋转;任意多边形的绘制与调整
难点:自选图形组合的合理性、美观性
9.文本框的应用
重点:文本框的基本设置、文字方向的更改
难点:文本框的理解
10.表格的应用
基于课题研究开展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所以,教材应该把以课题研究作为单元设计的基本理念.例如,在《数据处理与应用》单元中,要求学生通过参与一次问卷调查活动,综合运用数据处理软件对获取的原始数据进行整理、加工、计算与统计,并利用相关的数据尧图表等,撰写一份调查研究报告,提高对数据处理软件的综合运用能力,体验Excel数据处理软件的强大功能以与在实际生活中的合理运用.
3.掌握利用"资源管理器〞了解本地计算机的资源情况;
4.学会利用FTP来提交电子作业的方法;
5.能够通过"网络〞获取教师与其他同学计算机中的共享资料;
6.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局域网、因特网以与广域网的区别与联系;
7.能够说出、网页以与域名的区别;
8.能够根据自己所选的学习主题借助网页浏览器搜索并下载与主题相关的信息;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网上诺贝尔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网上诺贝尔》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十课的内容。
它以前面学过的使用浏览器浏览网页、超链接等知识为基础,为本节信息搜索进行实际应用做好准备。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及本节课的特点,本课要达到以下3方面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搜索引擎的简单工作原理;2、对“关键词”的认识和理解;3、认识搜索引擎的作用和价值。
2.技能目标:2、学会针对具体问题对关键词进行简单的选择和提炼。
3.情感目标:1、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和巨大贡献,感悟科学家对祖国的挚热情怀,体味科技为国、知识就是力量的重大意义。
了解家乡名人在科学界所做出的丰功伟绩,增强学生对家乡的自豪和热爱之情;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热情。
2、纠正学生对网络的认识,正解使用网络可以对我们学习、生活提供帮助3. 教学重点:让学生学会使用搜索引擎去查找所需的信息。
信息的获取是信息技术的基础,是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环节,而搜索引擎是查找信息、获取信息的'常用、最有效的手段,是我们掌握信息技术的关键。
4. 教学难点:本课的难点是“关键词”。
关键词的提取时候正确,是决定搜索是否成功的关键。
认知程度不同,尤其是语文水平的差异,将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明显的影响。
二、学情分析学习本课时,学生基本掌握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主要是信息的搜索,初步具备了运用信息搜索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刚从小学迈入初中的学生的先备知识各有千秋,接受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力也各有不同,导致学生在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例如,在布置课堂操作任务后,一些学生可能只用五分钟就完成,而另一些学生可能直到整堂课结束也无法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
同时,学生尚未从传统的学习模式中完全转变过来,习惯于教师演示学生练习的教学模式,养成了事事依赖老师的习惯。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立足基本操作,渗透基础知识”,从一些学生喜闻乐见的信息处理任务出发,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完成任务,以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使学生具有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浙教版
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定义与特征:
- 信息:数据、信号、消息等可以传递的内容。
- 信息技术:用于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和利用信息的技术。
- 特征:载体依附性、传递性、共享性、时效性等。
②信息处理方法:
- 收集:利用各种手段获取所需信息。
- 筛选:根据需求去除无关或错误信息。
- 整理: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分类、归纳、总结。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介绍与“信息与信息技术”内容相关的拓展知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
引导学生关注学科前沿动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情感升华:
结合“信息与信息技术”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鼓励学生分享学习“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5) 互联网与大数据:阅读材料《互联网与大数据:现状与未来》
(6) 人工智能:观看视频资源《人工智能:技术与应用》
2. 拓展要求:
(1) 学生应在课后自主阅读拓展材料,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应用。
(2) 学生应观看拓展视频,深入理解信息处理方法、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及其应用。
(3) 学生应结合课堂所学内容,思考信息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对生活的影响。
二、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意识、信息处理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
1. 信息意识: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敏感性,使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和获取信息,提高信息意识。
2. 信息处理能力:通过学习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够有效地收集、筛选、整理、存储、传递和利用信息,提高信息处理能力。
3. 创新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能够运用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
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教材分析及教案一、教材分析1.1 教材内容简介:《信息技术》七年级下册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的基本操作、网络基础知识、信息安全、常用的办公软件等。
通过本册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熟练使用办公软件,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信息技术打下基础。
1.2 教学目标:(1)了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掌握常用的办公软件。
(2)了解网络的基本知识,提高信息安全意识。
(3)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2.1 计算机的基本操作(1)学习开关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2)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如创建、复制、移动、删除等。
2.2 常用的办公软件(1)学习Word的基本使用,如输入文本、编辑、排版等。
(2)学习Excel的基本使用,如输入数据、公式计算、图表制作等。
(3)学习PowerPoint的基本使用,如创建演示文稿、编辑幻灯片、动画设置等。
三、教学方法3.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和网络知识。
3.2 演示法:通过实际操作演示,让学生直观地学习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的使用。
3.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实际应用能力。
四、教学环境4.1 硬件环境:教室配备计算机、投影仪、音响等设备。
4.2 软件环境:安装有相应教学软件的计算机操作系统。
五、教学评价5.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实践操作能力等。
5.2 期中期末考试:采用上机操作考试,测试学生对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的掌握程度。
5.3 综合评价:结合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六、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6.2 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操作和办公软件的使用。
6.3 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给予适当的指导,使每个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全
本学期授课计划一、教材分析:本书通过“信息的获取与整理”“文字的处理与应用”“数据处理与应用”等三个教学单元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能够多渠道获取信息并整理信息,学会用计算机进行文字处理的基本功能,培养整理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团结合作、发展创新的能力。
它在每一单元与每一课的开始都给出了本单元和本课的学习任务,以及完成学习任务后的图示。
每一课安排了一个小任务,多个有联系的小任务,构成一个教学单元。
教学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安排每一课的学习时间。
为了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书中安排了一些阅读材料、知识链接等内容。
同时为了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精神,书中还安排了“日积月累”“开动脑筋”“亲身体验”“教你一招”等小栏目。
二、学生情况分析学生基本情况:本计划针对七年级全体学生,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信息技术和网络有一定了解,但是由于小学信息技术课时比较少,每周只有一节课,学生的遗忘性大,大多数学生学后没有注意巩固,学生掌握的情况不是很理想,参差不齐。
有条件的学生家中有电脑或父母单位有电脑,上机时间相对多一些,操作较熟练,有大部分学生纯粹是靠每周上课时间巩固练习的,所以,这一部分学生对所学知识遗忘较大,操作生疏;学生对本学科的学习积极性还是比较高,因为信息技术课并不像语文、数学那么枯燥、单调,也不像历史、政治需要死记硬背。
相对来说学生觉得比较新鲜。
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学生感兴趣的并不是学习,而是打游戏、上网聊天。
所以,学生对计算机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要进一步对他们进行正确的引导。
三、本学期教学进度安排表四、实施本计划的措施:1.以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契机抓好学习的入门。
2.结合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
3.以抓好课堂教学良好纪律为保证,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4.以教学实践为主,在实践过程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
5.切实提高教师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认真进行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课题研究,向教研要质量,努力提高学生素质。
浙江教育出版社7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
浙江教育出版社7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7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材,主要涉及第三章“数据与数据处理”的第四节“数据的整理与表示”。
具体内容包括:数据的分类、排序、筛选、图表制作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基本方法,能够对数据进行有效的分类、排序和筛选。
2. 培养学生运用图表展示数据的能力,提高数据分析与解读的水平。
3. 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使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数据的筛选、图表制作与解读。
重点:数据的整理与表示方法,图表类型的选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黑板。
2. 学具:计算机、教材、练习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关于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引发学生对数据分析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新课讲解:(1)数据的分类:介绍数据的分类方法,如数值型、字符型、日期型等。
(2)数据的排序:讲解如何对数据进行升序、降序排列,以及多列数据的排序方法。
(3)数据的筛选:讲解如何根据条件筛选出需要的数据,如使用“筛选器”功能。
(4)图表制作:介绍不同类型的图表及其适用场景,如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
3. 实践操作:(1)让学生根据给定数据,运用所学方法进行分类、排序、筛选。
(2)指导学生使用图表工具,制作合适的图表展示数据。
4. 例题讲解:讲解一道关于数据分析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关于数据整理与表示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数据整理与表示的基本方法:分类、排序、筛选图表制作与解读2. 图表类型:柱状图、折线图、饼图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根据给定数据,制作合适的图表,并进行分析解读。
2. 答案:(1)分类:将数据分为语文、数学、英语三个类别。
排序:按总分进行降序排列。
(2)图表类型:柱状图分析解读:分析各科成绩的分布情况,找出优势科目和劣势科目。
精编版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分析
浙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教材分析七下新教材分析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来了解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并对多媒体素材进行简单处理。
而第一单元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新软件非常多,几乎是一节课一个新软件,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习的多么深入,是不太可能的。
很多方面都是浅尝辄止。
让学生掌握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课本要求的一些操作就可以。
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尝试。
第一课:新教材认识多媒体这一课,是对老教材八下第一课演讲天地做了一定的修改。
虽然只是一些修改,但我认为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
我们先来看八下演讲天地这一课,在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一次演讲的任务为主线,而在这个主线下,引出演讲所使用的多媒体作品的特点及类型等。
而新教材中,以多媒体的应用体验——特性概括——作品策划为线索,引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理论到实践地进行多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新教材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体验。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去找一些比较搞笑又适合这节课的多媒体作品,如视频、动画这一类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这样的体验感兴趣。
但要找到一些适合学生观看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并不容易。
正当我踏破铁脚的时候,我们杨老大就雪中送炭了。
当时,他正在播放一个视频,我一看这个多媒体作品,不就是我需要的嘛。
后来,我就用这个视频了,结果,学生果然感兴趣。
还有就是书本上“亲身体验”:访问首都博物馆网站,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网站中的多媒体展示和网上体验馆,能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到多媒体的一个交互性。
在充分让学生体验多媒体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的特性及素材类型。
老师在加以指导与总结。
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我觉得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首先小组共同讨论确定作品主题,然后每位成员分别收集整理某一种类型的素材,并上网搜索此种素材常用的编辑处理软件,最后汇总完成表格的填写。
第二课是由老教材八年级下时空画廊和能工巧匠两课修改而成,两课并一课,势必做了相应的删减,只保留了调整图片大小、图片裁剪这两个图片处理的基本功能。
浙教版(2023)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及反思
浙教版(2023)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计算机网络》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计算机网络》是浙教版2023年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的开篇课文,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组成、功能以及常见的网络应用。
教材以生动的实例和丰富的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网络知识,旨在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和信息素养。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网络的组成和基本功能,能描述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使用网络进行信息的获取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网络道德和信息安全意识,理解网络的公共性和共享性。
三、教学重难点重点: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基本功能,以及网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难点:理解网络的抽象概念,如IP地址、域名等,以及网络信息的获取和处理。
四、学情分析学生对计算机网络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对网络的内部运作机制和网络应用的深度理解可能不足。
他们对新知识充满好奇,但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具体实例进行引导。
五、教学方法和策略1. 采用“情境-问题-探究”教学模式,创设网络应用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通过探究活动解决问题。
2. 结合多媒体和实物模型,形象化抽象的网络概念。
3. 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网络应用经验,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六、教学过程板块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播放一段视频,展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使用网络,如在线学习、购物、社交等,引发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兴趣。
2. 提问:视频中人们是如何实现信息的快速交流和获取的?引导学生说出“网络”这个词,从而引出本课主题。
板块二、新知讲解(20分钟)1. 计算机网络定义(5分钟)在黑板上写下“计算机网络”的定义,解释计算机网络是多台计算机通过通信设备连接,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换的系统。
举例说明,如互联网就是最大的计算机网络。
2. 计算机网络组成(10分钟)用PPT展示计算机网络的组成部分:硬件(计算机、路由器、交换机等)、软件(协议、操作系统等)。
浙江教育出版社7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
浙江教育出版社7年级下信息技术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浙江教育出版社7年级下册信息技术教材的第三章第二节:《网络信息搜索与评估》。
具体内容包括了解网络信息搜索的基本方法,掌握关键词选择、搜索技巧等,以及如何评估网络信息的可靠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网络信息搜索的基本方法,提升信息检索能力。
2. 培养学生评估网络信息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与技巧,网络信息评估。
难点:如何运用搜索技巧提高搜索效率,准确评估网络信息的可靠性。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PPT课件、网络资源。
2. 学生准备:电脑、网络、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实践情景,如“如何在网上找到可靠的旅游信息”,引起学生对网络信息搜索与评估的兴趣。
2. 新课讲解(15分钟):介绍网络信息搜索的基本方法、关键词选择、搜索技巧等,以及如何评估网络信息的可靠性。
3. 例题讲解(10分钟):以搜索“环保知识”为例,讲解如何运用搜索技巧提高搜索效率,并引导学生评估搜索结果的可靠性。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搜索练习,搜索“健康饮食”,并评估搜索结果的可靠性。
六、板书设计1. 网络信息搜索方法与技巧关键词选择搜索技巧2. 网络信息评估评估可靠性识别虚假信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搜索“中考复习资料”,并评估搜索结果的可靠性。
2. 答案:学生需在搜索结果中筛选出可靠的复习资料,并整理成笔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教师反思: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效果,以及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3.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利用所学方法搜索更多相关信息,提高自身信息检索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与技巧2. 网络信息评估的可靠性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与答案一、网络信息搜索的方法与技巧1. 关键词选择:关键词是搜索的基石,教师应指导学生如何提炼关键词,包括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相关词汇等。
第1课计算机网络教案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
第1课计算机网络教案 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一、教材分析本课选自2023—2024学年浙教版(2023)初中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课。
该课主要介绍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功能等。
教材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网络的同时,能了解计算机网络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本节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理解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后续学习网络技术打下基础。
二、核心素养目标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概念和分类,认识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生活中的重要性。
2. 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功能,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
3.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
4. 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沟通交流能力。
5.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激发对网络技术的兴趣。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重点:1. 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及分类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功能3.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难点:1.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2. 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功能3. 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解决办法:1. 通过举例说明,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及特点。
2. 利用图表、实物模型等辅助教学,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及功能。
3. 采用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工作原理。
突破策略:1. 针对重点难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学习心得,相互借鉴,共同提高。
3. 鼓励学生提问,及时解答学生的疑惑,帮助学生克服学习难点。
4. 利用网络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教材内容涵盖计算机网络的定义、分类、组成及功能等基本知识,为学生提供系统的学习框架。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整体美化》说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说课稿《整体美化》说课稿
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整体美化》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整体美化》是浙江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信息技术下册第三单元的第2 课,是整册教材的第18 课。
本课教学关键是要让学生掌握“艺术型”页面边框的设置和页眉、页脚的添加,同时了解“节”的概念及其作用。
每组学生在这课之前都有相应的电子杂志初稿,具备了一定word 操作技能。
这课教学是对所作电子杂志的整体修饰和完善的一个环节,旨在让杂志看起来整体风格统一、协调、更加精美,同时也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处事风格,让学生通过对电子杂志的修饰、美化,从中去感受美、追求美,体验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喜悦。
2、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
A、重点:
①“艺术型”页面边框的设置;
②页眉、页脚的设置。
B、难点:页面边框及页眉、页脚设置时应用范围的选择(即节的设置和应用)。
二、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以“为电子杂志设置艺术型页面边框,添加页眉和页脚”为任务,以“美化和完善电子杂志”为目标,展开教学。
深度解析信息技术初一课程浙教版特辑
深度解析信息技术初一课程浙教版特辑信息技术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学科之一,教育部发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实验)课程标准》描述了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和要求。
作为信息技术的基础,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也非常重要。
本文将深入解析浙教版初一信息技术课程,探讨其特点和教学方法。
一、课程概述浙教版初一信息技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常用工具,掌握多种信息处理和表达的方法,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
课程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网络应用等方面。
二、课程特点1.科学性浙教版初一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
课程设置合理,按照认知规律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组织,既有理论知识的讲解,又有实际操作的指导,既有基础内容的学习,又有综合应用的实践。
通过系统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理论上了解信息技术,还能够迅速掌握实际应用。
2.实践性浙教版初一信息技术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不仅有基于软件的实践环节,还有针对真实问题的实际应用环节。
学生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自主学习,能够熟悉各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提升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
3.综合性浙教版初一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综合素质的培养。
课程内容融入了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点,如数学、语文、科学等。
通过学习信息技术,学生不仅能够提高信息处理和应用能力,还能够培养综合素质和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三、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浙教版初一信息技术课程采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师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讨论、组织实践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实验教学实验教学是浙教版初一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
学生在实验环节中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各种信息技术工具的使用方法,培养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的技能。
这种教学方法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项目式教学浙教版初一信息技术课程采用了项目式教学方法。
浙教版(2023) 初中信息科技 七年级上册 2.8 认识TCP IP 教案
《认识TCP/IP》教学设计一、学习内容分析本课是浙江省中学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探秘互联网第4课,是互联网通信的基础。
本节课教学内容包括互联网数据通信的分层思想、传递过程及原理,认识TCP/IP四层模型的概念和工作模式。
本课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使学生对网络的认识从日常应用逐步上升到运行原理和技术本质的初步了解,再到规划和搭建网络、负责任使用网络的层面上,是稳步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扎实原理基础的重要一课。
二、学情分析前面3节课已经学习了互联网的接入设备、网络服务及应用协议;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然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本节课中的知识内容仍较为抽象,可以转抽象事物具象化,采用通俗结构的类比和循序渐进的剖析等方式深入学习。
三、学习目标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说出分层思想的核心功能与优势,剖析TCP/IP的四层模型的数据通信过程。
教学难点: TCP/IP的四层模型的数据通信过程。
通过亲身体验、采用示意图、概念图的形式并类比迁移应用逐一突破。
五、课前准备学习环境:计算机网络教室、PPT学习资源:学习单、游戏道具六、设计思路本课遵循《义务教育信息科技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的“科学原理和实践应用并重”的课程理念,基于七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采用热身游戏、通俗类比,激发学生的已有思维经验,采用示意图、概念图的形式直观地解析数据在网络中的通信过程,遵循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与知识建构。
采用教师引导+PPT讲解与游戏热身、视频观看、模拟实践等学生活动,调动学习的兴趣,调节学习的氛围,同时也能进行体验迁移、活跃思维、知识同化,将抽象、枯燥的原理知识层层剖析、解读,深入探究数据在网络中传输的过程,了解数据传输蕴含的分层计算思维,提升有效使用网络的规则意识。
七、学习过程学生回答:邮局小组合作黑板上:学生贴一贴连一连,搭建邮政通信的过程示意图学生讲解信件或快递的寄收过程回归问题:数据在网络中是如何传递的?(一)TCP/IP概念(二)分层思想——TCP/IP四层模型每层功能,并与邮政通信进行类比保证可靠性案例分析:教师根据TCP/IP协议四层结构示意图讲解发送HTTP请求的过程(结合拼图游戏)。
浙江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七年级上册完整教案
第1课文字处理软件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文字处理的基本概念,了解一些文字处理软件;2.能说出身边常见的文字处理软件。
3.掌握文字处理软件的作用及应用。
重点:了解文字处理的基本概念及其发展难点:感受信息技术的发展给生活、学习和工作所带来的巨大变化教学过程:1.新课引入教师简介:各种文字处理软件Microsoft Word 微软公司的文字处理软件同系列:Excel PowerPoint Publisher Access电脑演示Word的启动,及其窗口介绍。
WPS 金山公司软件在DOS操作系统下的文字处理软件WPS Office 2003 金山文字表格演示电子邮件类同于微软。
永中Office 无锡永中软件文字处理电子表格简报制作多媒体应用 SUN公司适用于Linux系统文本工作表演示绘图2.WPS的发展历程及DOS系统的介绍学生阅读材料1 《WPS的发展历程》教师简介DOS下WPS的使用以及WPS的发展历程。
3.打开WORD,演示WORD页眉页脚和脚注尾注的添加设问:同学们知道页眉页脚有什么用途吗?学生自学阅读材料2,回答问题。
4.学生活动,打开WORD,熟悉界面,设置页眉页脚。
教师巡回指导。
5.课堂小结。
教学反思:文字处理软件的历史属于理论性的东西,学生不是很感兴趣,可以将现阶段比较常用的几款软件在电脑上演示,让学生进行比较认识。
第2课无处不在的模板教学目标:1.了解文档模板的使用方法;2.掌握利用模板创建日历;3.掌握明信片模板的创作;4.扩展模板应用的能力。
重点:利用模板创作明信片难点:扩展模板的应用能力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一)教师演示:使用WORD模板创建日历1.打开WORD窗口,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新建”;2.选择“其他文档”选项卡中的“日历向导”;3.根据向导提示,进行选择,生成日历;4.对日历格式进行修改,页面进行修饰。
二.新课讲解师:同学们都看到了,通过“模板”中的“日历向导”,我们就自动生成了日历,不需要自己去填写日期,那么,什么是模板呢?学生自学书本,回答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下新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本册教材的起始单元,主要是让学生通过体验来了解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并对多媒体素材进行简单处理。
而第一单元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的新软件非常多,几乎是一节课一个新软件,所以要想让学生学习的多么深入,是不太可能的。
很多方面都是浅尝辄止。
让学生掌握一些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课本要求的一些操作就可以。
进一步的探究学习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尝试。
第一课:新教材认识多媒体这一课,是对老教材八下第一课演讲天地做了一定的
修改。
虽然只是一些修改,但我认为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全新的教育理念。
我们先来看八下演讲天地这一课,在以小组为单位策划一次演讲的任务为主线,而在这个主线下,引出演讲所使用的多媒体作品的特点及类型等。
而新教材中,以多媒体的应用体验——特性概括——作品策划为线索,引领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理论到实践地进行多媒体知识和技能的学习。
新教材似乎更注重学生的体验。
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就去找一些比较搞笑又适合这节课的多媒体作品,如视频、动画这一类的作品,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对这样的体验感兴趣。
但要找到一些适合学生观看又能让学生感兴趣的作品并不容易。
正当我踏破铁脚的时候,我们杨老大就雪中送炭了。
当时,他正在播放一个视频,我一看这个多媒体作品,不就是我需要的嘛。
后来,我就用这个视频了,结果,学生果然感兴趣。
还有就是书本上“亲身体验”:访问首都博物馆网站,也是一个很好的体验。
网站中的多媒体展示和网上体验馆,能让学生很好的体验到多媒体的一个交互性。
在充分让学生体验多媒体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讨论多媒体的特性及素材类型。
老师在加以指导与总结。
第三部分内容的教学,我觉得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首先小组共同讨论确定作品主题,然后每位成员分别收集整理某一种类型的素材,并上网搜索此种素材常用的编辑处理软件,最后汇总完成表格的填写。
第二课是由老教材八年级下时空画廊和能工巧匠两课修改而成,两课并一课,势
必做了相应的删减,只保留了调整图片大小、图片裁剪这两个图片处理的基本功能。
因为第二单元“图像处理”中会介绍Photoshop 的强大功能,所以本课对图片的处理要求比较低。
而本课所使用的软件分别是照片查看器和“画图”程序,都是Windows7系统中自带的程序,使用方便,也无需安装额外软件。
本课介绍图片素材的获取、浏览与简单处理方法。
第一部分“图片素材的获取”:介绍了两种图片素材获取方式,一是通过网络获取;二是通过数码设备获取。
第一种方式学生平时应用较多。
第二种方式所提到的数码设备主要指数码相机和扫描仪、数码相机主要获取生活中的实际景物图像,扫描仪一般用来获取已经过印刷的平面图像。
而这部分的学习,我觉得可以设定一个场景,比如说老师想为自己做一个精美的相框。
那么精美的相框图片、老师个人的图片、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获取呢。
而老师有一张纸质的老照片,也想把它做到相框中去,从而引出扫描仪获取图片素材的途径。
而学生对扫描仪一般都很陌生,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用扫描仪给学生进行演示,给学生更直观的体验。
而第二部分:图片的浏览和第三部分: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可以通过任务驱动的形式,让学生在任务中体验、学习软件的功能。
我的做法是设计了一个“动漫人物”相框的随
堂任务,让学生为自己喜爱的动漫人物设计一个精美的相框。
图片素材的简单处理是本课重点,但难度不大,可放手让学生自行探究完成。
第三课
在Windows 7中,系统自带的”录音机”软件只具有录音功能,所以本课引入音频处理软件GoldWave 来处理音频素材,音频编辑技术种类很多。
由于学生是初次接触,故只要求按需要对音频素材进行片段截取和删除。
第一部分“音频的获取”:介绍了获取音频的常见途径,重点介绍了使用麦克风结合“录音机”软件录制音频的方法,包括准备、录制、保存、播放等基本步骤;第二部分“音频文件的简单编辑”,在对录制的音频文件进行播放试听之后找出需删除的片段,并尝试使用软件GoldWave进行处理。
本课范例任务是录制一段多媒体展望的音频并进行简单编辑,首先需要一份文字稿。
可由学生自己编写或网上搜索资料,学生计算机还应配备麦克风和耳机,还需对计算机“声音”属性做一定的调整,录制并编辑后的音频文件应保存好,为第四课教学时应用。
本课有四个小栏目。
“亲身体验”要求学生将录制的音频保存成不同的文件格式并比较音质与文件大小的差异,既是对音频文件格式的深入学习认识,也是技能上的一种熟练巩固。
“日积月累”向学生介绍更多的音频文件格式与音频播放软件,是一种延伸性学习。
“教你一招”讲解了影视作品中常见的变声效果在GoldWave 中的实现方法,既能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使学生感受到GoldWave 的强大功能。
“开动脑筋”要求学生将解说词与背景音乐合成,因为正文只简单介绍了音频的删除,这个小栏目就可以让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自主探究,以利于分层教学的开展。
第四课
第四课是编辑视频素材,所使用的软件是会声会影。
其实我们在以前的八年级下“精彩一刻”的教学中,就已经在使用这款软件了。
我们杨老大,最先在魔灯平台上设计了制作校歌MV的教学内容,很好地利用了我们学校的资源:学校宣传片这样一个视频和校歌这个一个音频文件,让学生感觉很亲切。
后来经过大家的讨论完善,也成为我们组内一个比较经典的教学设计案例,学生的课堂反响比较好。
第五课
教师可先展示几个多媒体作品,重点让学生关注作品中的LOGO动画,组织学生讨论LOGO 动画对于表现做媒体作品主题的意义,并总结LOGO 动画的特点遥然后请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令人印象深刻的LOGO 动画并上网搜索,可让学生将自己搜索到最喜爱的LOGO 动画介绍给其他同学。
谈谈自己对这个LOGO 动画的理解遥,再要求学生下载LOGO 动画。
当学生遇到问题时,可提醒学生回忆视频素材的下载方法。
引导学生利用工具软件来解决问题。
最后学习课本上利用IE缓存获取动画文件的方法。
下载得到的是他人的作品。
如何制作出个性鲜明又符合主题的LOGO 动画呢。
此时向学生介绍Xara3D 软件,并出示若干个用Xara3D制作的LOGO动画,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打开Xara3D 后,可让学生摸索软件使用方法。
在此过程中熟悉软件界面,初步了解LOGO 动画制作所涉及的一些因素,如颜色、阴影、图案、材质等属性。
Xara3D 提供了众多属性和选项设置,不同的组合可以得到各种独特的效果。
在制作LOGO 动画的过程中,渗透符合大众审美的美学观点。
同时也鼓励学生制作出独具特色的作品。
导出动画文件之前,提醒学生先保存源文件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