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合集下载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精选全文

教科版高中信息技术全书教材分析(必修)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浙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浙教版版《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紧紧围绕这一总目标编写教材,按照课标要求,学生在学习本教材之后,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能熟练地操作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初步形成自主学习信息技术的能力;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健康安全地使用信息技术。

从教材内容设计结构来看,本册教材由7章组成,每一章都有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主题。

其中第一章是概括性的,为后续各章节的学习做一些准备,其后各章是沿着培养信息素养的主线(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交流和评价)有侧重地展开的。

全书课时分配计划如下表所示,大约需要32课时完成。

课时分配计划表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包含“信息及其特征”、“信息的编码”以及信息技术三节。

这一章是高中生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讲,通过介绍有关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将学生引入奇妙的信息世界,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求知欲。

既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过去,也揭示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产生对生活中新技术的信息敏感度,能够紧跟信息化时代潮流。

同时,通过一定情境案例展示,让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现实应用有所体悟,并且让其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本章的重点是能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应实例说出其特征。

本章的难点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本含义。

第二章“信息的来源与获取”,本章是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的首要环节,分为四节。

第一节“信息获取的方法”,通过分析和比较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能有效规划信息获取的具体方案,同时让学生知道信息来源的多样性及其意义,学会选择恰当的方法获取信息;第二节“因特网信息的浏览与获取”,通过搜索引擎的应用,掌握网络信息检索的技巧,学会在网络中高效查找所需信息;第三节“网上资源检索”,掌握运用搜索引擎和主题目录在因特网上检索相关信息资源的方法;第四节“因特网信息资源评价”,了解评价因特网信息资源的三种主要方式与评价标准,初步掌握网络资源评价的基本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在教材设计中尽可能创造空间使学生有机会将知识技能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当中体验人文情感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从编排结构上看既注意到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前瞻性又考虑到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心理规律注意教材设计的灵活性开放性体例新颖呈现方式灵活多样
第三章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第一节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概述 第二节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第三节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深入分析
• 新课程特别强调从问题解决出发,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 开展交流、相互合作的过程。特别强调结合学生的生活和 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 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 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以及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 因此,新课程下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第三个显著特点就 是要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实践中学习。
学的设计
• 4.注重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相结合
• 三、教材分析常见问题的案例剖析
• 教材分析的到位与否将直接决定教学设计 及教学实施的成功与否。实际教学中,一 些教师就是因为不重视教材分析或教材分 析不到位,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以下我 们通过一些实际的课例来剖析由于教材分 析不到位而导致的一些教学问题。
• 了解Excel的操作界面;掌握Excel工作表的基本操作。
• 问题所在:上述两例问题都是仅从技术技 能方面制定教学目标,一方面是目标单一, 没有从三维目标来考虑,不符合新课程理 念;另一方面,教学内容的核心在教学目 标中体现不够或不全面(例1的核心应是了 解常见信息资源管理的目的和方法,并能 相互比较、选择使用;例2的核心应是能对 信息进行表格化加工和处理,并能从中发 现和挖掘数据之间的关系)。
• 例如,“算法与程序设计”模块不同于以往所讲的VB程 序设计,它不仅仅涉及到控件、对象及编程,而且还包含 对算法的理解以及对软件工程思想的挖掘;“数据管理技 术”要挖掘数据库技术思想和知识管理、知识发现等等。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课标要求】“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课标分析】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得到大家公认的关于信息的概念。

对于课标中提出的“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我的理解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重要性与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有关事例是否属于“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能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很好地理解并能列举相关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普遍性,信息的三个流行的定义以及信息的主要特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过深的纠缠“信息”的概念与定义,而是通过丰富的信息实例,来丰富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然后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感性认识进行归纳,并建构起自己对“信息”的认知。

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来自不同初中学校的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形式主要采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的分组采用的是异质分组。

2.本节课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没有相关的操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

因此课堂中用到的信息事例,力争做到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真对高一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都有一种渴望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心理,我在设计每项探究活动时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我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维度(1)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

在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对是否属于“信息”能正确地进行识别与判断。

(2)能描述信息的特征,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2.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在对大量信息事例占有的基础上,去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去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去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信息的特征的举例说明,来进一步的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的认识。

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pdf

信息技术教案(必修)完整教科书.pdf
3
3
教书编写说明
一、编写指导思想 1.以“三个面向”为指导,以课程改革有关文件为依据 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三个面向”的指示为指导,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 改革纲要(试行)》、《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实验) 》和《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 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程标准》 )等文件为依据,充分体现《课程标准》 中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有关要求。 2.注意层次性和开放性 教科书面向全体学生, 充分考虑高中校际差异和高中学生起点水平及个性方 面的差异,注意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在达到《课程标准》的前提下,合理延 伸或拓展课程内容; 加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选择和自我设计, 充分挖掘学 生的潜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3.注意内容的科学性、通用性和前瞻性 教科书内容力图科学、客观、准确,语言表达要严谨且通俗易懂;选择具有 广泛适用价值的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和蕴含着信息技术的基本思想方法的内容, 有 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适当选择能反映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内容, 让 学生有机会了解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成果及其在生活、 学习中的作用, 激发学生 进行技术创新的动机,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发展的适应能力。 4.注意贴近生活,渗透人文精神,贯穿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发展规律, 让信息技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 习实际,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进学习的顺利开展; 注意展现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技术应用中蕴藏的人文精神, 并有意识地设计人文、 社会教 育主题,引导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过程中, 提高思想道德素养, 不断内 化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道德观念与法律法规意识, 逐步养成负责、 健康、4 安全 的信息5教.技科注术书重使以“用学过习生程惯的与。学方习法与”发,展充为分中体心现,现代4针教对学不思同想的学习资源, 展示形式多样的

高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计算机系统的组成》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2.1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第一课时一、学习者分析随着社会的进步,计算机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计算机的硬件发展越来越迅速,计算机在家庭中的普及程度越来高,很多学生的家中都有了计算机,但对计算机的认识可能仅仅局限于上网与打游戏,对于计算机系统也只能从自己可以看到的来理解,认识比较片面,通过学习本节内容,系统地认识计算机系统。

二、教材内容分析1、本节的主要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有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软件系统。

要求学生从信息处理的角度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本节课的内容涉及很多专业术语,这些术语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掌握的,大多数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在教学中可能通过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归纳和总结,使之逐步掌握《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的知识。

2、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各主要部件的作用,存储器的单位及其换算。

难点: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及结构。

3、课时安排:1课时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概念及其关系;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各个组成部份及其作用;知道存储器的分类、内存RAM与ROM的区别及其作用,以及存储的单位及其之间的换算,了解软件的分类,知道常见的软件的类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让学生观察计算机的结构和主要部件,了解计算机结构及各部分的作用;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体验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及其作用,并归纳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图。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学习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探宄的精神。

四、教学理念和方法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较多专业述语、名词和概念,其中很多与学生日常接触到的内容不一致。

根据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和建构主义理论,设计教学情境和活动,通过展示计算机实物和观察活动,引导学生根据这些体验,认识所学内容,掌握专业词汇,理解概念,自主归纳总结出系统结构图,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能力,完成教学任务。

五、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先用简短的语言引入新课,通过实物展示和学生的讨论活动介绍计算机的硬件系统,在这个过程中滲透计算机五个基本组成部分的概念,引导学生自我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

高中信息技术_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如何用计算机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揭开程序设计的神秘面纱——如何用计算机来解决问题一、教材分析“算法与程序设计”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选修模块,以问题解决与程序设计为主线,揭示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过程。

学生通过本模块的学习“体验算法思想,了解算法和程序设计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能从简单问题出发,设计解决问题的算法,并能初步使用一种程序设计语言编制程序实现算法、解决问题。

”“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主题旨在呈现人是如何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解决问题需要经历哪些基本过程。

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结合生活与学习提出问题,从身边简单问题入手亲历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解决问题的过程。

应注意结合数学课程中算法这一部分知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学会用不同的方法描述算法,了解算法、程序、程序设计语言之间的关系,认识算法和程序设计的地位和作用。

本主题是整个模块学习的引入,为过渡到其它主题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VB的基本操作,能根据算法编写简单的VB程序;初步掌握什么是算法和常见的编程语言。

2、过程与方法:能归纳利用计算机程序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调式运行、输出结果”,能涉及多种算法来解决问题,侵略理你用计算机程序解决恩替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更多知识,体验信息技术的强大魅力;激发学生学习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学习欲望,提高学习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验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基本个过程教学难点:根据算法编写程序四、学情分析高中学生已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计算机使用经验,但接触的多是文字处理、图像处理等常用的工具软件及网络应用,对于计算机程序设计,高中学生虽然在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教材中第三章中简单了解了程序设计,但是对于程序设计还是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并且对于计算机程序的工作过程,设计过程知之甚少。

高中学生具有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也掌握了较高的知识水平,对于初步了解计算机程序困难应该不大。

人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

人教版 高中信息技术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
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必修1和必修2的内容,涵盖了信息技术的定义、发展历史和趋势,以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和影响。

该教材旨在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意识,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并遵守信息法规和道德。

具体来说,必修1主要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含义、应用和发展,以及信息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如互联网、搜索引擎、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

此外,该教材还涉及了信息技术的历史和发展趋势,如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

必修2则进一步深入介绍了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数据库、编程语言等。

该教材还介绍了信息技术在各个学科领域的应用,如数学、物理、化学等,以及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和挑战。

此外,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还包括选修模块,如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等,供学生选择学习。

这些选修模块旨在加深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总体来说,人教版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内容全面、深入浅出,适合高中生学习。

通过学习该教材,学生可以了解信息技术的核心知识和技能,培养自己的信息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信息技术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高中信息技术全册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教案一.信息与信息的特征一、教材分析:高中一年级学生基本上都在小学、初中阶段上过信息技术课.由于是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因此这一节课的教学方式与教师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整本书的内容学习有开启含义,教学参考给出的参考课时0.5略低。

与以往的信息技术课程相比,新课程更注重的是能力培养,注重团队合作,注重讨论学习,改变原有的教师一言堂的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二、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体验信息的基本特征。

2、难点:信息的含义。

四、教学方法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

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1、引入问:“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里都隐含着一个关键词,是什么呢?——信息问:大家知道盲人摸象的故事吗?这个故事原来的寓意是什么?如果换一个角度思考,从正面去理解这个故事,你会怎样解释呢?讨论交流,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2、认识信息任何事物都有多个侧面,信息也不例外。

那么到底什么是信息?它有什么特征呢?讨论交流,阅读课本中关于信息的定义。

课本:1、信息具有载体依附性(具有可存储、可传递、可转换等特点);2、信息具有价值性(信息只有被人们利用,才有价值);3、信息具有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4、信息具有共享性(信息可以被一次、多次、同时利用,不会丢失或改变)。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内容,是整个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第一节课,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地位十分重要。

本节课主要是知识和概念的介绍,理论性较强,无动手技能方面内容。

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情境创设和学习形式的丰富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从而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趋于严密, 在初中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 但水平参差不齐, 尤其对新课程的要求和学习方法比较陌生, 因此, 在本课教学中要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讨论归纳、合作探究活动,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分析和解决问题。

让学生通过亲身体会与理性认识相结合, 理解信息的重要性及特征, 逐步提高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列举出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并能结合具体实例,感受信息的丰富性,体会信息的重要性,从而理解信息的定义和特征。

2、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 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3、使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信息的概念。

2、信息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1、信息定义的理解。

2、信息实例的运用。

五、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媒体播放,感性直观;师生游戏,互动活跃;协作交流,切入重点;启发引导,突破难点;探究思考,提高兴趣。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七、教学环境与准备【教学环境】教室【教学准备】1、制作PPT 课件。

2、搜集素材,制作学生学习效果自评卡。

八、教学过程九、教后反思通过我们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凝神欣赏, 不知不觉导入课程。

运用启发引导、互动游戏、实时情景等手段, 使的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达到了充分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学科学习兴趣的重要目标,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体现,同时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注重学生合作探究,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基础教材分析分析章节: 4.3 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班级:计科一班小组成员:赵洁41012051赵富江41012017教材分析目录:一、本节地位与作用及课时安排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四、教学目标五、主要知识点对应的课程标准六、教学主要内容分析七、重难点及形成原因和突破方法八、教学策略九、对教学可能遇到的问题考虑十、本节练习的分析与处理一、本节地位与作用及课时安排本节是广教版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二章第三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已学习过信息获取的方法、策略和技巧。

在信息获取的过程中,始终渗透着如何鉴别和评价信息的问题,而信息的纷繁复杂也很容易扰乱人们的注意力。

因而,学会准确地鉴别和评价信息,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对青少年来说尤为重要。

本节的课时安排是一个课时。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已经具有较强的概括能力和接受能力,以及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对从外界获得的信息具备了简单、直观的判断能力,但他们的社会经验和鉴别信息真伪的能力还不是很强,理性分析、评价信息的能力还比较薄弱。

三、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要完成本节课的教学计划,应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授课,计算机上应有一款视频播放软件。

教师要准备教材、教学课件以及教学素材如视频资料,学生要准备教材。

四、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2、能对信息的真伪有初步的辨别能力,能初步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二)过程与方法采用案例学习、问题探究的过程,掌握鉴别与评价信息的基本方法。

(三)情感与态度培养良好的信息情感和基本的信息鉴别能力,培养正确的信息价值取向;五、主要知识点对应的课程标准(一)掌握信息价值判断的基本方法,学会鉴别与评价信息;(二)能够识别并抵制不良信息。

六、教学主要内容分析(一)从信息的来源进行判断的方法;1、可以通过查看信息来源,判断各项要素是否齐全,运用逻辑推理资料和查阅的方法进行考证和进行深入调查,来判断信息中涉及的事物是否客观存在、构成信息的各个要素是否真实。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图形 图像
声音 声音 音频信息的 采集与编辑 动画视频 动画 视频 应用 动画技术 原 理与应用 动画制作 视频信息 采 集加工
特点/数字化表示 采样 特点 数字化表示(采样 量化 数字化表示 采样/量化 /MIDI音乐 音乐) 音乐 采集原理/编辑与加工 采集原理 编辑与加工(Cool 编辑与加工 Edit Pro界面 剪接 音效 合成 界面/剪接 音效/合成 界面 剪接/音效 合成) 视觉特征/表示特点 选择 视觉特征 表示特点/选择 表示特点 基本原理/格式与分类 制作过 基本原理 格式与分类/制作过 格式与分类 二维/三维 生成/工具 程(二维 三维 生成 工具 应用 二维 三维/生成 工具)/应用 FLASH使用 使用 格式与播放环境/采集 信 格式与播放环境 采集/信 采集 息加工) 息加工
一 教材关注领域的变化
• 学科体系 系统性到结构性 学科体系:系统性到 系统性 • 学科内容: 学科内容 经典性到 经典性到实用性 完整性到过程性 完整性到 • 学习方法 知识性到绩效 学习方法:知识性到 知识性 • 教学方法 模仿性到创造性 教学方法:模仿性到 模仿性
二 《算法与程序设计》教材分析 算法与程序设计》
算 法 与 问 题 解 决 尝试 软件 开发
解析法与 问 题解决 穷举法与 问 题解决 递归法与 问 题解决 排序与查找 项目策划 项目实现
代数问题/递归问题/概率问题 韩信点兵(提出/分析/算法/编 程)/逻辑推理(提出/分析/算法) 计算阶乘(分析/算法/编程)/梵 塔问题(提出/分析/算法/编程) 排序及算法/查找及算法 项目管理/需求分析/系统设计 程序开发/测试完善/作品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信息规划 与组织 多媒体 信息 集成 信息集成 多媒体 报告 流媒体应用 虚拟现实

高中信息技术_3.3.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3.3.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一)教学设计一、案例背景信息1.模块:信息技术(必修)——信息技术基础2.年级:高中一年级3.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三节的重要内容,对第一、第二节起着综合、提升的作用。

本节内容主要讲解如何利用幻灯片处理和加工文本、图片、动画、声音和视频等信息,并根据任务集成多媒体作品。

教材围绕多媒体制作得流程“需求分析——规划设计——素材的采集与加工——作品集成——发布与评价”而展开,在制作时既有思想方法的提炼,也有工具软件的操作和使用。

需求分析在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这部分内容里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制作过程的第一步,需求分析的方法在许多领域都可以适用,因此建立“做事前进行需求分析”的观点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重点在于让学生对需求分析的重要性达成共识,并深入头脑中,学会做需求分析的一般方法。

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做需求分析。

4、学生分析:这是一节面向高一学生的新授课。

高一学生对多媒体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会用Powerpoint工具制作简单的多媒体演示文稿,并具有一定的小组协作能力,但还没有养成创作电子作品前先做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的习惯。

对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流程及作品鉴赏与评价缺乏系统的认知和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给予更多关注。

5.学时数: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多媒体作品的特点和多媒体作品的制作流程。

(2)掌握多媒体作品创作前的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方法。

【过程与方法】(1)通过观摩与鉴赏多媒体作品,归纳总结多媒体作品的特点,形成创作多媒体作品流程的初步认识。

(2)小组协作体验主题选择、需求分析、规划设计流程,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形成作品创作前进行需求分析和规划设计的意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做事前形成需求分析的习惯,克服多媒体作品制作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提高作品鉴赏与评价能力,注重主题创意。

三、教学重点、难点:了解制作多媒体作品制作的基本过程;基本掌握需求分析的方法和技巧,确定多媒体作品的设计方案。

【完整版】-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完整版】-信息技术教材分析

信息技术教材分析信息技术课程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缺少现成教学经验,教材编写得也很不完善。

《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指出,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或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因此,教材编写的指导思想应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主线,要体现出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基础性。

一、现行的教材分析1、现行的教材多按学科的系统性、科学性、完整性来组织编排教材内容,对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与内容的有机结合研究不足,基本上是先讲计算机的基本知识,然后是操作系统,接着是办公软件、网络操作等。

这样的教材一般是按线性方式来组织教学内容,多是字典式的功能讲解,成了软件的操作手册和使用说明书。

按照这种顺序来教,许多概念、名词、术语学生都理解不了,学习起来很困难,教师也没法教。

一开始就给三年级的小学生介绍硬件、软件、主机、键盘、内存、芯片、操作系统以及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相应操作等,对于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打开教材就接触到这么多抽象的概念,很快就被搞糊涂了,特别是像文件、文件夹这些抽象的概念,学生根本就理解不了,学生对计算机的第一印象就是计算机太难学,甚至会打退堂鼓。

2、教材缺乏趣味性。

教材的风格、内容不能适合学生的口味,学生连课本都不愿多看,也就谈不上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了。

3、缺乏课程整合信息技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将信息技术用于他们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

发达国家已不再专门开设信息技术课,他们已将信息技术溶入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这也将是我国信息技术教学的方向,因此,要在教材中体现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与日常生活的结合,引入语文、数学、美术、常识等知识,让学生真切体会到信息技术的时代性和基础工具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信息技术教材分析(整书)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
本书地位:
本模块是培养高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础,是学习各选修模块的基础,具有普遍价值,为必修模块。

本书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本模块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呈现与交流的基本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交流思想、开展合作、解决实际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实际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社会成员应承担的责任,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

本书章节之间关系:
本模块由四个主题组成:
信息技术基础
信息处理与交流
信息技术与社会
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
教材内容:
1.定性分析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有以下亮点:
(1) 内容编排角度新颖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在内容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以技能模块为教学单元的教材编写思路,创造性地提出了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按照“信息的获取与评价——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信息的发布与交流——信息的存储与管理”的逻辑线索呈现教学内容,让人耳目一新。

(2) 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非常注重信息文化的渗透,人文性很强,无论是教科书正文的阐述,还是各种联系的设计,都很重视信息文化的培养,尤其是重视相关历史文化背景的引用与介绍。

(3) 内容广、知识新
《信息技术基础》覆盖的知识点范围广,内容新,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习尽可能多、尽可能前沿的信息技术知识。

(4)给教学活动额实施留有较大的空间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秉承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对教学内容不过于限制,特别是在信息加工模块更多的是学习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很少涉及具体软件的操作步骤。

而且也不指定具体的应用软件,大大提升了教师教学的弹性。

2.定量分析
(1) 章节与全书关系分析
①章节与页数
表1 各章页数一览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

信息
获取
第三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第四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第五

多媒
体信
息加

第六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第七

信息
资源
管理
各章
页数
12 28 14 27 20 30 20
图2 各章所占版面比例
②章节与知识点数
表2 各章知识点分布情况表
第一

信息
与信
息技

第二

信息
获取
第三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第四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第五

多媒
体信
息加

第六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第七

信息
资源
管理知识 2 3 2 6 3 4 2
点数
课时
2 4 2 9
3 8 2 数
平均
每课
1 1.33 1 1.5 1
2 1 时知
识点

各章
12 28 14 27 20 30 20 页数
平均
每页
0.17 0.14 0.14 0.33 0.15 0.27 0.1 时知
识点

图3 平均每课时知识点数(2) 各章图表分布分析
表3 各章图表分布一览表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

信息
获取
第三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第四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第五

多媒
体信
息加

第六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第七

信息
资源
管理
各章
所含
图片
(幅)
6 20
7 31 25 37 18
各章
所含
表格
(张)
3 17 3 12 6 12 8
图4 各章图表分布图
教学方法:
《高中信息技术基础》倡导“以学生能力为根本出发点,一起为了学生,一定相信学生”的
教学方法。

在每章的开头都有简短的前言,概括地表述了本章的主要内容和结构关系,有助于学生掌握本章的主旨;更值得一提的是,每节则以有趣的小故事的形式展开学习,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思考和探索;此外,在每章的正文中穿插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点的实践活动,在每章的的最后还附有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实践活动,以上因素相互作用,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有了大幅提升。

练习题:
1.各章练习题情况概述
第1章的知识点主要是记忆、理解型,本章练习题主要是记忆型的填空题
第2章的知识点主要以理解、运用为主,本章练习题以操作题居多
第3章的知识点主要是理解型,本章练习题主要是应用题
第4章的知识点主要以理解、运用为主,本章操作题以运用题为主
第5章的知识点主要是理解型,本章练习题主要是应用题
第6章的知识点主要以运用为主,本章练习题以实际运用和操作为主
第7章的知识点主要是理解型,本章练习题主要是应用题
2.练习题题型分析
下面,从考察学生的角度,将练习题按以下3个维度(A:了解B:理解C:迁移)进行分析统计。

表4 各种题型在各章中的分布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二

信息
获取
第三

信息
的编
程加
工和
智能
化加

第四

文本
和表
格信
息加

第五

多媒
体信
息加

第六

信息
集成
与信
息交

第七

信息
资源
管理
了解

2
理解

2 2 1 3
迁移
3 1 2 2 2 1 型
图5 各章题型分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