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合集下载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节信息及其特征【课标要求】“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

【课标分析】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的时代,但至今尚没有一个权威的、得到大家公认的关于信息的概念。

对于课标中提出的“描述信息的基本特征”我的理解是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对信息重要性与普遍性有一定的认识,能够对有关事例是否属于“信息”进行识别与判断,能够对信息的基本特征有很好地理解并能列举相关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的普遍性,信息的三个流行的定义以及信息的主要特征,这些都是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概念。

这些概念如果处理不当,容易让学生对这门课产生了畏难情绪,那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本门课的兴趣。

为此在教学设计上,我没有过深的纠缠“信息”的概念与定义,而是通过丰富的信息实例,来丰富学生对信息的感性认识,然后学生自己通过对相关感性认识进行归纳,并建构起自己对“信息”的认知。

另外本节课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没有相关的上机操作内容。

【学情分析】1.本节课的教学对象应该是来自不同初中学校的高一新生,他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基本操作能力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因此本节课的学习形式主要采用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小组的分组采用的是异质分组。

2.本节课内容基本是描述性的知识介绍与现实事例的判别,没有相关的操作学生兴趣可能不高。

因此课堂中用到的信息事例,力争做到新颖,贴近学生的生活,进而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真对高一新生刚刚来到一个新环境,都有一种渴望被周围的同学和老师认可的心理,我在设计每项探究活动时都给学生留有更多的展示自己的机会,在此过程我会及时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维度(1)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

在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的基础上,对是否属于“信息”能正确地进行识别与判断。

(2)能描述信息的特征,并能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做进一步的说明2.过程与方法维度学生在对大量信息事例占有的基础上,去认识信息的重要性及信息的普遍存在性;去了解信息的不同定义;去描述信息的主要特征,并通过对信息的特征的举例说明,来进一步的加深对信息的特征的认识。

高中信息技术_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1.2《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发展历史。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的了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1、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2、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三、教学策略由于本节是信息技术的理论性的内容。

为此在课堂教学中首先一则故事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兴趣,引出本节课的课题;其次采用讲授法、讨论法、师生互动等方法积极引导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概念、历史及发展趋势;最后通过学生自主辩论的形式,师生共同总结,从而形成合理使用信息技术的思想和态度。

对这些内容采用讨论法、分组教学法、探究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信息技术历史及发展有关的知识,在这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中,强调学生对有关技术和教学活动过程的体验,在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中得到相关的知识,最终能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四、教材内容分析“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是粤教版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理论性较强。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主要从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来介绍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从而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如何健康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了解了信息的概念、特征等,对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应用几方面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一般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微机课或者还停留在初中的计算机课程中获得的比较片断、肤浅的印象,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思路:一、复习回顾:信息及它的特征二、课题引入:请大家观看一段“唐僧取经”的视频,通过观看视频让学生总结出在视频当中共出现了那些信息交流工具。

请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从而引出信息技术的概念。

三、新课讲解:老师提出问题:一、什么是信息技术(学生回答)老师再展示信息技术的定义。

接着老师再提出问题二、信息技术课与计算机课有什么不同(学生讨论),老师总结出信息技术的四大组成部分---1、计算机技术2、微电子技术3、通讯技术4、传感技术。

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老师再去进一步讲解,以便加深学生印象。

接着老师提出第三个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这个问题先让学生自由讨论得出信息技术的五大发展历程,然后分出五组,每一组代表不同时期的人类,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让他们用自己所处的那个年代的信息交流工具来解决问题)然后老师再进行精讲,让学生注意做好笔记。

然后,再让学生观看一段视频,提出第四个问题: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学生讨论回答)四、课题练习:再经过当堂做练习来巩固本节课所学的知识。

最后进行课堂回顾。

学情分析: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了解了信息的概念、特征等,对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应用几方面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

一般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

而且,信息技术的概念又比较抽象,学生第一次接触时不太容易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尽量避免空洞的理论说教,应结合教材,多收集相关的案例,视频帮助学生从侧面和感性上理解这个概念,激发他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从身边开始关注生活中的信息技术。

效果分析:在本节课当中引入两段视频,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整堂课围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展开,连贯性很强,每个问题的解决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深受学生喜欢。

教材分析;《信息技术及其发展》是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

本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信息技术的作用及现代信息技术,能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掌握信息技术发展历程中的几次重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能够结合具体实例描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信息及其特征》学案导学编制人:【学习目标】1、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区分开“信息”“载体”。

2、了解信息的基本特征。

【知识概要】一、信息的定义1、信息论奠基人“香农”——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2、控制论奠基人“维纳”——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3、信息论学者“钟义信”——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即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课本:信息就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象、图形、声音、情景、状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信息的本质是物质的属性,而不是物质实体本身。

信息需要用载体来表示和传播,表达信息的载体为信息的表示媒体,简称媒体。

(载体、传播方式)小结:信息是含义,能“听、看、触”到的是载体。

*难点:区分“信息”和“载体”:二、信息的基本特征1、传递性: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2、共享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可以由不同个体或群体在同一时间或不同时间同一空间或不同空间内共享。

3、依附性/可处理性:信息必须依附一定的媒体介质才能表现出来,并按照某种需要进行处理、存储;同一信息可以依附于不同的载体。

4、价值相对性:信息作为一种资源具有相应的使用价值,可以促进物质/能量的生产和使用。

但信息价值的大小是相对的,取决于接受信息者的需求及对信息的理解,认识和利用的能力。

5、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性必须与价值性联系在一起。

如:天气预报等。

6、真伪性:信息获取之后要对其进行鉴别真伪。

7、不完全性:“盲人摸象”。

8、普遍性:信息无时无处不在。

【典型案例分析】1、报纸是一个实体本身/载体,而报纸上的内容就是信息,文字、图片、表格等则是表达方式。

2、1)用电视看奥运节目 --信息的传递;2)分享销售的经验与技巧 --信息的共享;3)啤酒与尿布(经济) --信息是可处理的,可运用的;4)象棋比赛(生活) --信息的时效性;5)赤壁之战(战争) --信息的真伪;6)一传十,十传百——信息的传递7)老黄历看不得,老地图误事——信息的时效性8)诸葛亮的“空城计”——信息的真伪性【当堂巩固训练】1、下列属于信息的是()A、世界杯现场直播的节目内容B、《春节联欢晚会》VCD光盘C、《电脑爱好者》杂志D、索尼数码相机2、下列属于信息的是()A、打印出的期中考试成绩单B、成绩单上的成绩表C、成绩表中的数字D、张华同学的期中考试成绩3、下列属于信息的是()A、马路口的交通信号灯B、交通信号灯的红绿黄三颜色C、交通信号灯交替点亮D、红灯亮起,必须停车。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的实例;(2)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3)认识到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一段畅想未来科技生活的视频,让学生感受未来信息技术的神奇,紧扣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任务驱动,让学生阅读例子后,完成书上表格,在这个过程中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

(3)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例子,让学生认识到信息社会带来的挑战,有意识地提高自己的信息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与积极性;(2)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学习、生活的重要性;(3)利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习惯与意识和积极主动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4)让学生产生提高自身信息素养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信息技术的应用及其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

2、教学难点:正确分析信息技术的积极和消极影响。

三、教学方法本节课将采用讲授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案例分析法、分组讨论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来开展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掌握知识,最终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学情分析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基础,高一学生对事物有了一定的判断能力,学生对学习信息技术兴趣比较浓厚,所以在本节课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辩论能力,有助于学生能力的锻炼提高。

效果分析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达成度较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小组学习,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并进行热烈的讨论,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本节课主要通过辩论的形式学习信息技术的影响,选手们都能进行积极热烈的讨论,加深了信息技术对社会及生活的影响的理解。

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能够列举信息技术应用于生活的实例;(2)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对生活等方面的影响;(3)认识到如何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2篇)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2篇)

2024年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报告1. 教材分析信息技术的学习过程不能是机械的知识传授过程,而应该是一个充满体验、充满实践、充满探究、充满创造的过程。

高中第一节讲信息与信息的特征,基本上是概念与知识的介绍,缺乏操作技能方面的教学内容,较难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2. 学情分析根据以上分析,如果直接从概念讲解入手,照本宣科进行概念和理论知识的灌输,学生往往觉得比较枯燥,很难接受,不但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会影响到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

因此必须采取例举法来讲解,吸引学生的兴趣,达到教学效果。

3. 教学目标(含重、难点)(1)感受生活中的信息,认识普遍存在的信息,理解信息的含义;(2)通过实验总结信息的基本特征,了解信息对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

1.重点(1)了解信息与人类的关系,理解信息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编码方法和度量单位。

(3)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2.难点(1)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征。

(2)理解计算机中表示数据的方法。

4. 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首先一起观察老师,说出老师的特征。

(学生讨论回答:老师的发型、衣服的颜色,脸型、姿势等等特征)。

通过观察老师获得很多关于老师的信息。

可见信息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在每个人的身上,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里。

那么,信息究竟是什么?信息有哪些作用?这就是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讲授1、信息展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回答通过观看以上图片能得到什么信息,看到每一幅图片都想到了什么。

(展示图片,学生讨论并发言)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各种各样的信息。

请同学们讨论并说出,除了这些信息,在我们的生活学习中还能够获取哪些信息。

1.1 信息的含义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在我们学习、生活、工作中都离不开信息,信息无所不在,无所不有。

1.2 信息的基本特征(1)传递性。

信息的传递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及其特征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1.1信息及其特征一、教学目标: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3、情感、价值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信息特征的认识。

难点:信息的含义。

三、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投影仪四、教学方法: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并通过列举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

五、教学过程:学情分析知识的获取者是刚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从大量存在的现象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

效果分析通过“材料分析”这个环节锻炼了学生的分析思维能力、运用思辨能力。

学生日常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但是学生没有思考过信息于我们生活的重要性,经过本节课的学习及其练习,学生认识到了信息的重要性及其特征,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并对今后高中信息技术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通过这个环节,我意识到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在学生比较容易出错的地方,合理指导。

例如最后一题,学生们比较难理解,老师要正确引导,合理提示,要讲究指导的科学性、系统性、实效性。

教材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主要介绍了信息的重要性、有关信息的几种说法、信息的载体和形态、信息的特征。

本节叙述性内容多,应注重问题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评测练习分析下面的材料,说说它们分别代表了信息的什么特征?1、李明早上听到广播说晚上有暴雨,他到学校把这个信息告诉班上的其它同学。

2、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高中信息技术_高中信息必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高中信息必修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3.1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第1课时—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1课时教学内容:导言及3.1.1 常见文本类型一、课标分析这节课涉及到的课程标准:1、能够根据任务需求,熟练使用文字处理工具软件加工信息,表达意图。

2、初步体会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其工作过程和基本特征。

结合课程目标,我们发现:1、课程标准以义务教育阶段课程为基础,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宗旨,强调通过合作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掌握信息技术,感受信息文化,增强信息意识,内化信息伦理,使高中学生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要求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公民。

2、课程标准强调结合高中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设计问题,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地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各项实践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

3、课程标准鼓励高中学生结合生活和学习实际,运用合适的信息技术加工处理信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在此过程中共享思路、激发灵感、反思自我、增进友谊,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二、教材分析本节是第三章《信息的加工与表达》中的第一节《文本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的第一课时,内容为导言及3.1.1常见文本类型。

1、本节的地位和作用文本(如标语、广告、通知、信函、文章、报刊、杂志、书籍等)是人们最常见也最常用的一种信息承载方式,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普及,熟练使用文本加工软件加工常用文本信息,表达意图,是每个学生应当具备的基本技能。

借助通用工具软件加工信息是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基本方法之一,所以这一节内容是后续的表格信息的加工与表达、多媒体信息的加工与表达、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信息的发布与交流等内容的基础和前提。

2、本节主要内容介绍导言部分主要介绍“信息加工前要明确的问题”。

信息加工前要明确的问题是信息加工前要统筹考虑、规划的重点,是进行信息加工的原则,适用于各种信息加工方法,所以这个问题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可以认为是整个第三章、第四章信息加工表达的重点。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信息技术_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学情分析:学生是刚刚升入高中,是本节课是他们的第一节课,教师与学生及学生与学生间不熟悉,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对本课程的学法也不了解。

按照人的成长认知规律,学生这个阶段对知识的获取开始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

因此对于“信息”这一事物的认识,可以让他们自己从大量存在的事实案例中,发现并归纳出他们应该获得的知识。

【效果分析】:1.通过形象的事例,生动的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学生能很容易的接受,将枯燥的理论知识变成了生活中常见的实用的知识。

2.理解信息的重要性、信息特征这些知识点,通过一个又一个的小游戏,让学生寓教于乐中,完成知识的学习。

3.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方法从游戏中实践,引导学生讨论为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发挥学生的想象,自我构建信息的基本特征。

老师在此过程中起引导作用。

教材分析:“信息及其特征”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节课是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加深,是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习的开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①无处不在的信息;②信息的基本特征两项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信息的概念,掌握信息的基本特征,明确信息的多样性。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引导学生在讨论信息特征的过程中认识到信息应用的价值,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现代社会中,人们把()称为构成世界的三大要素。

A.物质、能量、知识B.信息、物质、能量C.财富、能量、知识D.精神、物质、知识2、盲人摸象体现了信息交流的重要性,信息可以交流说明了信息具有()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共享性3、网络上的信息被人下载和利用,这正说明信息具有()A.价值性B.时效性C.载体依附性D.可转换性4、下面对信息特征的理解,错误的()A.天气预报、情报等引出信息有时效性 B.信息不会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 C.刻在甲骨文上的文字说明信息的依附性 D.盲人摸象引出信息具有不完全性5、在朝鲜战争即将爆发的时候,蓝德公司向美国政局高价兜售一份调查报告没被理会,战后美国政府分文未花就得到该报告,这体现了信息的:(D)A.价值性B.可伪性C.具有可传递性D.具有时效性6、关于信息共享与物质的共享的差别,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信息一方使用时另一方就不能使用 B.信息使用后就会损耗 C.信息可无限复制、传播或分配给众多的使用者 D.信息可以有限的使用7、将几副相互无关联的图像通过图像处理软件(如Photoshop)的加工后,形成一副富有创意,有实际用途的图像,这体现了信息是()A.可以共享的 B.需依附一定载体的 C.可以增值的 D.具有实效性8、武王伐封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却没有甲骨文资料记载其确切年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技术及其影响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及发展历史。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3、培养学生正确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过程与方法:
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从而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代生活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
通过对信息技术发展历史及趋势的了解,认识到信息技术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从而养成科学合理、健康的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趋势。

2、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难点:
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及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
五、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观看视频《生活在信
息社会》
通过以上视频,说明
先进的信息技术工具的
重要性,引出信息技术的
概念。

定义:一切与信息的
获取、加工、表达、交流、
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
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
术。

组成:现代信息技术
(IT)包括:计算机技术、
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和
传感技术。

讨论并思考,
提出各种设想。

由学生分析问
题,解决问题的过
程中,引出信息技
术的概念,便于学
生接受。

信息技术的发展历程
由学生列出个时期
的信息技术,然后教师归
纳得出五次信息技术革
命并引导学生了解:不同
时代的信息技术之间不
是简单的此优彼劣和相
互替代的关系。

1、第一次革命---语
言的使用;
2、第二次革命---文
字的创造;
3、第三次革命---印
刷术的发明;
4、第四次革命---电
报、电话、广播、电视的
发明和普及;
5、第五次革命---计
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
术的普及应用。

1、跟随老师的
讲解阅读P13-P15
内容;列举人类传
递信息方式的各种
变化;感受信息技
术发展的迅速性,
更深入地了解信息
技术是随着科学技
术的发展而不断进
化的。

2、展望交流一
下未来的信息技术
革命。

以学生讨论的
方式得出信息技术
的发展历程及各个
时期的特点。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一节课已经了解了信息的概念、特征等,对信息有了初步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应用几方面还处于一知半解的状态,一般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把信息技术课等同于计算机课、微机课或者还停留在初中的计算机课程中获得的比较片断、肤浅的印象,知识结构缺乏完整性。

效果分析
本节课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效率大大提高,前期在视频的引入,能够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很高。

教材分析
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主要从信息技术的五次革命来介绍信息技术的悠久历史;从信息文化的角度来描述信息技术的大众化和人性化,从而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通过分析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学习的影响,让学生知道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如果使用不当会给人们带来负面的影响,引导学生如何健康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

评测练习
1、我们常说的“IT”是()的简称
A.信息技术B.因特网C.输入设备D.手写板
2、关于信息技术的出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从有了广播、电视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B.自从有了计算机后就有了信息技术
C.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信息技术
D.信息技术是最近发明的技术
3、不属于信息技术应用的是( )
A:人工智能B:电子商务
C:语音技术D:纳米技术
4、在人类发展史上发生过()次信息技术革命
A.3B.4C.5D.6
5、人类经历的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中第三次革命是( )
A.火的使用B.指南针的使用C.印刷技术的应用D.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
6、虚拟现实技术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

A.传感器技术B.网络技术
C.通信技术D.三维动画技术
7、使用电脑既能听音乐,又能看影碟,这是利用了计算机的()。

A、多媒体技术
B、信息管理技术
C、自动控制技术
D、人工智能技术
8、计算机黑客(英文名Hacker)是()
A.一种病毒B.一种游戏软件
C.一种不健康的网站
D.指利用不正当手段窃取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口令和密码的人
9、家中计算机的配置为:
Intel奔腾4 2.8GB/256MB/80GB/50X/15’,那个参数表示硬盘大小( ) A:256MB B:80GB
C:Intel奔腾4 2.8GB D:50X
10、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信息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有消极的一面,应该限制发展。

B.网络上有许多不良信息,所以青少年应该积极抵制上网。

C.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既不要过度地崇拜,也不要因噎废食、盲目排斥。

D.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的所有输入手段将全部由评阅技术来代替。

11、据统计,我国青少年患“网络成瘾症”的人数为7%,针对这一社会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因特网上病毒泛滥,垃圾信息成堆,可见因特网毫无利用价值
B、因特网有丰富的资源和有价值的信息,应鼓励青少年积极合理使用网络
C、因特网不能给学生带来学习上的帮助
D、因特网给青少年带来了不良影响,青少年不应接触因特网
12、以下行为不构成犯罪的是()
A.破解他人计算机密码,但未破坏其数据
B.通过网络向他人计算机散布计算机病毒
C.利用互联网对他人进行诽谤、谩骂
D.发送广告电子邮件
课后反思
本节课能够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情景导入很具有吸引力,学生学习氛围浓厚,学习效果很好。

课标分析
1,列举信息技术的应用实例,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和发展趋势。

2,探讨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3,了解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不利于身心健康的因素,养成健康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