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十一五和十二五主要指标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渝府发[2011]75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9.09【实施日期】2011.09.09【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和继续施行部分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渝府发〔2011〕75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第9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九月九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目录第一章深入研判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态势第一节“十一五”农业农村发展成就显著第二节“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形势向好第三节“十二五”农业农村发展任务艰巨第二章转变方式开创农业农村科学发展新局面第一节指导思想和原则第二节发展目标第三章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第一节优化区域布局第二节发展“四优七特”产业第三节夯实发展基础第四节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第五节提高农机化水平第六节加快产业化经营第七节完善专业化技术服务体系第八节强化科技支撑第九节发展合作经济组织第十节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第十一节发展低碳农业第四章优化格局深入推进统筹城乡“五个一体化”第一节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第二节推进社会保障一体化第三节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第四节推进要素市场一体化第五节推进劳动就业一体化第五章改善民生促进农村居民普遍快速增收第一节大幅增加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第二节全面实施“农户万元增收工程”第三节大力发展林下经济第四节缩小区域差距第五节大力发展农村工商业第六节培育农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型服务业第七节促进农产品流通增值第八节加快发展劳务经济第九节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第六章改革攻坚创新农业农村发展体制机制第一节实行城乡一体化管理第二节深入开展农村“三权”质押第三节改革农村土地管理制度第四节突破农村金融“瓶颈”第五节完善农村市场机制第七章标本兼治加强农村社会建设与管理第一节建设幸福和谐宜居新农村第二节加快建设新农村镇村体系第三节增强农村灾害防控能力第四节建设农村森林工程第五节提升农村公共安全第六节优化农村生态环境第七节培养新型农村居民第八章强化落实实现农业农村发展蓝图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第二节完善扶持政策第三节推进依法治农第四节扩大农村开放第五节建设重大项目第六节实施重大计划第九章环境友好确保农业农村可持续发展第一节正确评估农业环境现状第二节全面剖析实施规划的环境影响第三节严格施行防控措施附件:重庆市“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大项目一览表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十一五”期间,重庆市委、市政府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方略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采取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千百工程”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两翼”农户万元增收工程促进农民增收,实施“五大改革”[[1]]改善农村民生,农业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全面、持续、健康发展。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十一五”(2006-2010年)规划的五年,是我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重要历史阶段。
我们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抓住历史发展机遇,化解各种矛盾,加快经济和社会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为后十年经济和社会发展腾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构筑起更加坚实的基础,并积蓄起强劲的动力。
一、重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十五”计划提前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大移民等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动力,开始形成投资、消费、进出口联动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好局面。
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市委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各项政策措施中,作出了《关于加快实施城镇化战略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决定》等重要决定,带领全市各族人民负重自强、埋头苦干,提前一年完成“十五”计划主要发展目标。
“十五”期间我市西部开发取得良好开局。
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城市竞争力有新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完成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基础工作,经济和社会发展爬坡过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快速提升,国内生产总值五年接近翻一番;城乡结构、区域结构、产业结构、所有制结构、就业结构等有所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生态环境工程建设快速推进;积极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广大农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城市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三峡库区一、二期移民完成,三期移民和库区产业发展规划开始启动;国企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法制建设有了显著进步;人的全面发展条件正在改善,人民生活实现基本小康的目标。
预计2005年全市GDP可突破3000亿元,人均GDP超过1300美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0000元和2700元,城镇化率达到45%;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6%以上,非农产业就业比重达50%以上;地方财政收入超过350亿元;森林覆盖率达到30%。
“十二五”时期,渝北将迎来——城市大拓展、环境大提升、发展大跨越的“黄金期”——专访中共重庆市渝
经济社 指标实
现 情况 ?
周 旬 : “ 一 五 ” 时期 是 渝 北 发 展 史 上 极 其 重 要 的五 十
年 ,是 改革开 放 以来渝北 经济社 会发展 最快 、城 乡面貌 变化最 大 、人 民生 活水 平 提 高最 快 的 五年 。 十 一 五 ”规 划 的3 项 3 主要 指标 全部 完成 ,其 中2 项指标 和 区属板块 指标提 前一 年完 5
村路 网 .区镇 道路 黑硬 化率 、通 村通 畅率 达 到 10 .五年 的 % 0
建设 改造 量相 当于 过去 5 年 的3 ;农村 病险 水库 全部 销号 . 5 倍
解 决 了 1万 人 的饮 水 安全 :标准 化 便 民服 务 中心 、综 合 文 化 1
站 、塑胶篮球 场 等覆盖各 镇 .村级公 共服务 中心 、卫生 室 ,便 民超 市 等 覆盖 各村 .在全 市 率 先 实现 电视 村村 通 ”、广 播
“ 村响 。启动 ” 万 行动 ,培 育 了8 " 村 超 4 国家 级 、1 4市 0" -
级 名牌 农产 品 和1 O O 个特 色 专业 村 ,统景 梨橙 成 为 中国十 大 名橙 ,渝北成 为 中国梨 橙之 乡” 、 “ 国李之 乡 和全 市 中 无公 害蔬菜 基地 、最大 的奶源 基地 ,农 民收 入翻 了一番 。整治 农房 1 6 万户 .建 成 巴渝 新居4 ∞ 户 .完成 农村 森林 工程 4 万 1 2 亩 农 村面貌焕 然 一新 。
成 ,实现 了 “ 一五 ”的完 美收 官。概括 起来 说 , 十一五 ” 十
时期 .渝北 经济社 会发 展成绩 主要体 现在 在 以下六个 方面 :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劳动工会综合规定【发文字号】渝府发[2006]72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7.07【实施日期】2006.07.07【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第五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渝府发〔2006〕72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已经2006年6月12日市人民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就业和社会保障重点专项规划“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重庆市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时期。
为了指导和推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时期主要成就“十五”时期,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为“十一五”时期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就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就业规模稳步增长,就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和“党政一把手工程”来抓,将扩大就业和控制失业纳入宏观调控体系,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情况下,保持了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和就业局势稳定。
“十五”期间,结合实际建立了一套具有地方特色的再就业政策体系,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尤其是分类处理下岗职工经济补偿,鼓励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提前双解”,为大龄下岗职工提供社会保障“直通车”的特殊政策,推行再就业小额贷款,扶持再就业重点企业等政策措施,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对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3.31•【字号】渝办发[2012]97号•【施行日期】2012.03.3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计划生育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2〕97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三月三十一日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本规划根据《国家人口发展“十二五”规划》、《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重庆市“十二五”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精神编制,旨在阐明“十二五”时期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基本思路、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是指导未来五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发展成就“十一五”期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发〔2006〕22号),基本实现工作重点由控制人口数量向统筹解决人口问题转变,人口朝着均衡方向发展,人口计划生育事业取得新的成就。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
稳定低生育水平长效机制基本建立。
特殊人群违法生育专项治理收效明显,政策统筹能力有所增强,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初步建立,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
“十一五”时期,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4‰,圆满实现既定目标。
妇女总和生育率稳定在1.40左右,为全国保持低生育水平作出了贡献。
人口素质稳步提高。
开展出生缺陷三级干预,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出生缺陷发生率有所下降。
各级教育普及水平进一步提高,每十万人口具有大学(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数达到8643人,比“十一五”初期增加1倍以上。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安全生产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安全生产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6.06.16•【字号】渝府发[2006]66号•【施行日期】2006.06.1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安全生产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渝府发〔2006〕66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安全生产重点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六年六月十六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安全生产重点专项规划安全生产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前提和保障,关系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十一五”是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遏制重特大事故、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职业危害、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的关键时期。
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为促进安全发展,建设平安重庆,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特别是重庆直辖以来,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强化安全生产。
“十五”期间,尤其是2002年全市建立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后,全社会安全生产意识、监管体制、基础条件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加强。
我市先后颁布实施了《重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条例》等地方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40个区县(自治县、市)及经开区、高新区,1079个乡镇(街道)均建立了安全生产监管机构,夯实了安全生产监管基础;标本兼治,对道路交通、水运交通、煤矿等事故多发行业集中开展了一系列专项整顿,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安全生产引咎辞职制度和行政首长问责制,安全生产责任体系趋于完善。
2004年和2005年,事故死亡人数呈下降趋势,特大以上事故控制在5次以内,初步遏制了事故高发势头,安全生产状况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严峻。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法规类别】科技综合规定与体改【发文字号】渝府发[2006]83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7.25【实施日期】2006.07.25【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第四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重点专项规划的通知(渝府发〔2006〕83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人民政府二ΟΟ六年七月二十五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科学和技术发展重点专项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深入实施“科教兴渝”和“人才强市”战略,按照《重庆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特制定本规划。
一、形势与现状(一)“十五”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科技发展明显加快。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从2000年的第20位上升到2005年的第10位,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列全国第4位。
科技创新效率位居全国前列,每百万元研究开发经费投入产出的专利和论文数位居全国第一。
专利申请连续5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2005年,全市申请专利6260件,授权3591件。
取得一批标志性科技成果。
家蚕基因组研究成功绘制出基因框架图谱,这是继人类基因组、水稻基因组研究计划之后,取得的又一“里程碑式的科学成就”,研究成果在世界顶级科学刊物《Science》上发表。
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医疗设备-超声聚焦刀,并出口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
镁合金研发与应用水平居国内领先,镁合金汽车单车用量和组装摩托车数量两项指标居全国第一。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意见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04.02.23•【字号】渝府发[2004]22号•【施行日期】2004.02.23•【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失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编制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的工作意见(渝府发[2004]22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
“十一五”规划,是谋划和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编制并实施好这一规划,对于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实现市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三步走”战略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十一五”规划的编制要在规划理念、规划体系、规划内容和编制程序等方面体现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要求,进一步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经2004年2月9日市政府第22次常务会议审议,现就编制重庆市“十一五”规划提出如下意见。
一、编制“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按照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抓住21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树立和实现新的发展观,在“十一五”规划编制中遵循以下总体要求和基本原则。
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按照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编制规划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把握发展内涵。
规划目标与各项措施要更多地把增加居民收入、扩大就业、解决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发展和改革的成果要体现切实把经济工作的重点转到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上来要体现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注重做大总量,优化结构,增强竞争力;要坚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宜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要处理好经济与社会、城市与乡村、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国内发展与扩大开放、区域之间、近期与长期之间的关系: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编制规划中要把“五个统筹”作为基本原则,贯彻始终。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下达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下达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落实责任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渝办发[2011]119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11.05.04【实施日期】2011.05.04【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分解下达全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主要指标落实责任的通知(渝办发[2011]11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 )已经2011年1月14日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是未来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纲要》提出的34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是全市“十二五”期间要全力推动实现的核心任务目标。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责任分解下达给你们,请按照以下要求,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总体发展目标圆满实现。
一、切实增强责任感和主动性。
《纲要》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文件,是全市3200万人民智慧的结晶。
组织实施好《纲要》,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314”总体部署、加快“五个重庆”建设、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和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把34项主要发展指标作为落实《纲要》的核心载体,全面增强落实《纲要》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积极研究并采取各项工作措施,确保指标全面完成。
二、采取切实措施确保各项指标实现。
将落实34项指标的责任分解下达给相关市级部门,各责任单位要积极主动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各相关单位要认真配合,齐心协力,共同确保任务完成。
结合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做好34项指标的年度安排和年度检查,加强年度执行力度。
按照指标属性划分,《纲要》提出的34项主要发展指标分为预期性指标和约束性指标,其中预期性指标21项、约束性指标13项。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1.07•【字号】渝府发[2011]91号•【施行日期】2011.11.07•【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渝府发〔2011〕91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10次常务会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重庆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目录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发展环境(二)指导思想(三)发展目标二、打造“大产业”,建设内陆高端产业的核心集聚区(一)形成“一心四带”产业空间格局(二)打造八大先进制造产业基地(三)打造六大现代服务产业集群(四)建设长江上游地区金融中心(五)建设长江上游地区创新中心三、构建“大城市”,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区(一)打造“一心两城多组团”城市空间格局(二)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三)加快城市重点功能区建设四、汇集“大人群”,建设民生幸福的宜居新区(一)建设九大人口聚居区(二)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三)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五、推进“大开放”,建设内陆开放的枢纽门户(一)构筑内陆开放平台(二)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三)加强区域合作六、创立“先行区”,领先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一)深入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二)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率先突破(三)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区”七、实施机制和要素保障(一)健全规划实施机制(二)强化要素保障附件:两江新区“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重庆两江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重庆两江新区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实现国家战略定位突破的关键时期。
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发展规划,对于两江新区抓住机遇,“乘大势创大业”,提速落实“314”总体部署和国发〔2009〕3号文件,高标准高水平推动重庆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0.10•【字号】渝办发[2011]279号•【施行日期】2011.10.10•【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交通运输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1〕279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月十日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第一章总体思路第一节发展现状第二节面临形势第三节指导思想第四节基本原则第五节发展目标第二章主要任务第一节基础设施第二节养护管理第三节运输服务第四节安全应急第五节科技与绿色交通第三章保障措施第一节强化规划引领第二节增强资金保障第三节加强法制建设第四节探索体制机制改革第五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第六节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附件:1.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规划主要发展指标表2.重庆市“十二五”公路水路重点项目表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第一章总体思路经过“十一五”期间的快速发展,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状态得到初步缓解。
“十二五”期间,重庆市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进入加快转型、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将围绕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的总体目标,加快形成“畅通高效、安全绿色”交通运输体系,使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瓶颈制约状态得到进一步缓解。
第一节发展现状“十一五”是重庆交通投资规模最大、建设速度最快、发展成就最为显著的五年。
全行业紧紧围绕做好“三个服务”,不断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运输服务水平,增强支持保障能力,交通运输发展又迈上新台阶。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
“十一五”累计完成公路水路交通固定资产投资约1590亿元,超过原计划近370亿元,比“十五”增加990亿元。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意见【法规类别】宏观经济体制改革【发文字号】渝府发[2006]27号【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发布日期】2006.03.15【实施日期】2006.03.15【时效性】失效【效力级别】XP10【失效依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废止第四批市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决定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意见(渝府发〔2006〕27号)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市二届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
组织实施《规划纲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工作,对于建成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总体框架,实现我市三步走战略的第二步目标意义十分重大。
经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通过,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提高认识,发挥《规划纲要》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规划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惠及人民、指导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规划纲要》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要求。
抓好《规划纲要》的实施,有利于富民兴渝之根本。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要从依法行政的高度,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增强实施《规划纲要》的自觉性。
《规划纲要》是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文件,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制订年度计划的重要依据。
专项规划是《规划纲要》在专门领域的延伸和细化。
各专项规划要对《规划纲要》提出的本领域目标进一步具体化,落实在行业发展目标、行业重大项目及措施上。
区域规划和城市规划要对《规划纲要》目标任务从空间布局上加以体现,重点解决一定区域内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城镇体系构建以及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问题。
重庆市十一五规划纲要
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2006—2010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阐述规划期内政府的战略意图及政策取向,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我市“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市各族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职责的重要依据。
第一章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深刻分析重庆特殊市情,客观评价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未来潜力,准确把握国内外、市内外发展形势,着眼于依靠人民发展,发展为了人民,实现可持续发展,让人民不断分享发展和改革成果的基本点,确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指导原则和发展目标。
第一节“十五”发展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是我市发展快、人民得实惠多、发生显著变化的五年。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紧紧抓住中央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设立直辖市、三峡工程移民等历史机遇,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全面深化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并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有效克服煤电油运紧张、重大疫情和灾害等不利因素,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进程明显加快,完成或超额完成“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任务。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开局良好,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取得重要进展,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跨进基本小康门槛,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各项工作顺利完成,胜利实现重庆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一步目标。
五年来,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总量、质量、效益同步提高。
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069.1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94.96亿元,比2000年接近翻两番,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1060元,比2000年翻一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达到2006.3亿元和1215.8亿元,进出口总值接近43亿美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51%,城镇化率45.2%,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4.9%,非农产业就业比重50.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超过138%。
2010.012.14“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涪陵区市人大代表)
“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重庆市涪陵区李渡新区管委会(2010年12月22日)市、区人大代表:根据活动安排,现将李渡新区“十一五”工作总结及“十二五”工作展望汇报如下:一、“十一五”工作简要回顾“十一五”时期,李渡新区管委会根据区委、区政府的战略部署,按照“工业化带动城市化,城市化推进工业化”工作思路,大兴李渡新区及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水平服务,扎实搞好各项工作,相继完成了各项控制性详规,基本建成城市骨干道路网络,成功引进大批项目入驻,机械装备、医药食品、电子信息等工业集群基本形成,新城建设正在大规模开展,投资环境日臻完善。
期间,李渡新区累计完成各项投入149.58亿元(其中,完成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建开发投入57.48亿元,完成工业投入92亿元);累计实现工业产值209亿元;先后引进81个项目入驻,协议投资274亿元,到位资金83.76亿元,将最终形成达产产值890亿元;累计实现财政收入13.3亿元。
(一)搞好各项控制规划,促进新区科学发展。
管委会按照“长江上游一流生态花园城市”、“重庆市一流特色工业园区”的定位,高起点搞好各项规划,并严格按照各项控制性详规指导和控制新区建设,促进新区建设科学发展。
三年来,相继组织、参与和编制完成了《重庆市涪陵区李渡片区K、M、N、P、Q地块(重庆李渡工业园区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14平方公里)、《李渡工业园区启动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重庆市涪陵区李渡片区I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涪陵工业园区产业规划,确定了涪陵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方向;编制完成了涪陵移民生态工业园、李渡城市中心区高速路出口中心绿地等系列规划编制工作;配合区规划局完成了李渡城市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确立了李渡新城建设的总体架构、功能分布、发展方向和城市中心区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搭建城市基本骨架。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02.29•【字号】渝办发[2012]66号•【施行日期】2012.02.29•【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2〕6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九日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为加快发展老龄事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和《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
一、规划背景(一)现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老龄事业快速发展期。
老年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比全国提前一年、率先在西部实现全覆盖,保障待遇水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全市,提前一年完成计划。
老年社会福利制度和社会救助制度初步建立,五保老人供养标准翻了两番。
养老服务设施和服务能力有效增加,敬老院建设取得良好成效,全市平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机构床位18.9张。
老年维权和优待工作不断加强,建立了市、区县(自治县)、乡镇(街道)三级法律援助工作体系,老年人合法权益得到有力保障,敬老优待服务内容和范围不断扩大,全市老年活动场所日益增多。
老年文体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初步形成了以老年大学为龙头、以各类老年学校为补充的老年教育网络体系,老年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加强,老年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二)发展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全市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五个重庆”引领民生导向发展之路,推动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老龄事业发展的财力支撑将更加厚实、老龄事业发展的政策力度将更加有力,老龄事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将更加完善。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08.02•【字号】渝办发[2011]241号•【施行日期】2011.08.0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教育综合规定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1〕241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八月二日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目录一、发展环境(一)发展成就(二)主要难题(三)重大机遇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发展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巩固基础教育办学成果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2.均衡发展义务教育3.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教育4.加强特殊教育和少数民族教育5.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二)大力发展职业教育1.做优中等职业教育2.做强高等职业教育3.探索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三)提升高等教育综合实力1.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2.科学优化高等教育结构3.加大特色高校培育力度4.大力推进高校科技创新(四)积极发展继续教育1.完善继续教育政策2.发展继续教育机构3.建设继续教育平台(五)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扎实推进素质教育2.优化人才培养结构3.促进学生成长成才4.建立教育质量标准(六)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2.注重农村和幼儿教师队伍建设3.改进师范教育4.实施教师全员培训5.培养一批教育名家名师6.提高教师地位和待遇(七)加强教育改革试验和制度创新1.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试验2.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3.建立教育家办学机制4.改革考试招生制度5.建立产学研联盟机制6.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八)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1.推动国际交流与合作2.引进优质海外教育资源3.提高教育对外开放水平(九)加快“五个校园”建设1.加快“平安校园”建设2.加快“健康校园”建设3.加快“绿色校园”建设4.加快“数字校园”建设5.加快“人文校园”建设(十)推动“五个统筹”发展1.统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2.统筹区域教育协调发展3.统筹民办教育加快发展4.统筹教育服务经济发展5.统筹教育促进文化发展四、保障与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1.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工作的领导2.加强和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3.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二)加大教育投入1.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2.提高学校运行保障能力3.加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三)强化过程管理1.开展宣传评比2.落实规划任务3.加强研究与评估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规划――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五年行动计划为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国家中长期教育规划)和《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重庆市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根据《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制定本规划。
(完整版)总量控制指标
按国家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在核算污染物排放量的基础上提出工程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任务之一,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应包括国家规定的指标和项目的特征污染物。
国家规定的“十二五”期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①大气环境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②水环境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氨氮。
“十五”期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二氧化硫、烟尘、工业粉尘、化学需氧量、氨氮、工业固体废物。
“十一五”期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只有: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
“十二五”期间污染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有: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合物而污染物总量建议指标应包括国家规定的指标和项目的特征污染物。
项目的特征污染物,是指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未包括,但又是项目排放的主要污染物,如电解铝、磷化工排放的氟化物,氯碱化工排放的氯气、氯化氢等。
这些污染物虽然不属于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但由于其对环境影响较大,又是项目排放的特有污染物,所以必须作为项目的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评价中提出的项目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其单位为t/a(吨/年)。
国家对主要指标(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实行全国总量控制,根据各省市的具体情况,将指标分解到各省市,再由省市分解到地(市)州,最终控制指标下达到县。
为了更科学地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全国组织对主要河流的水环境容量和主要城市的大气环境容量进行测算,使全国的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更加科学合理。
在环境影响评价中提出的项目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必须满足以下要求:①符合达标排放的要求,排放不达标的污染物不能作为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②符合相关环保要求,比总量控制更严的环境保护要求(如特殊控制的区域与河段)。
③技术上可行,通过技术改造可以实现达标排放。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1.12.26•【字号】渝办发[2011]370号•【施行日期】2011.12.2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1〕37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一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重庆市非公有制经济“十二五”发展规划非公有制经济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商投资经济、港澳台投资经济以及混合经济中的非国有成分和非集体成分,是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促进市场繁荣和保障社会稳定的重要力量,在解决城乡就业、促进技术创新、吸引民间投资和优化经济结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落实胡锦涛总书记“314”总体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号)、《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庆市工业转型升级“十二五”规划》等文件精神,科学编制本规划,以促进“十二五”期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发展基础与环境(一)“十一五”发展概况。
“十一五”期间,我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成绩显著。
全市50%以上的财税收入、60%以上的经济贡献率、70%以上技术创新和70%以上的外贸进出口总额、80%以上的就业岗位来自于非公有制经济。
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1.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非公有制经济连续8年保持17.0%以上的增速,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
重庆十一五规划
第十二章 构建和谐重庆 第五十二节 全面做好人口工作 第五十三节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第五十四节 合理调节收入分配 第五十五节 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体系 第五十六节 加强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 第五十七节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 第五十八节 强化社会公共安全 第五十九节 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 第六十节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第六十一节 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第十三章 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 第六十二节 发挥规划导向调控作用 第六十三节 建立统筹协调分类实施机制 第六十四节 立足自力更生努力争取国家支持 第六十五节 健全规划衔接协调和评估调整机制
第六节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逐步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方式,走农业生产标准化、 农业模式生态化、农业主体组织化、农业经营产业化、农 业耕作机械化的现代农业道路。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 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用途不改 变。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加强农田水 利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提高耕地质量和农业防灾抗灾能 力,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确保全市基本口粮自给。推行标 准化生产,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和农膜,推广测土配方、 平衡施肥、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技 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大力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和良种繁育技 术,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开发推广适合丘陵山区的中小型 农业机械,维护、改造和建设农村机电提灌设施,综合农 机化水平提高到16%以上。
第七章 完善基础设施体系 第三十三节 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 第三十四节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 第三十五节 构建水利保障体系 第三十六节 加快市政设施建设 第三十七节 优化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第八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三十八节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第三十九节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 第四十节 合理利用和保护资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栏1 “十一五”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
序号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绝对数
年均增
长(%)
2010年
预计
年均增
长(%)
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5000
(2005年价)10 7800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8000
(2005年价)10 27000
3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89
4 非农产业就业比重(%)60 58
5 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5
6 研究与开发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7 人口自然增长率(‰)<4
8 城镇化率(%)52 53
9 城镇登记失业率(%)<5
10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11 搬迁安置三峡库区移民(万人)【】【】
1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3500 12
其中:引进内资(亿元)450 17 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10 15 63
静态移民补偿投资(亿元)【】【】
13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150 12
14 进出口总值(亿美元)100 18 其中:进口(亿美元)45
出口(亿美元)55
15 公路通车总里程(公里)* 110000 112000 其中:高速公路(公里)1914 1865
16 铁路营运里程(公里)* 1394 1342
17 港口货物吞吐能力(万吨)12500 13000 其中:集装箱(万标箱)160 200
18 电力装机容量(万千瓦)1100 1135
19 森林覆盖率(%)36 37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
21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0 >80
22 主要污染物排放量*
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万吨)
23 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率
其中: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80 80 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 93
24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地表水国家标准)II~III类II~III类
25 主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满足II级天数(天)290 311
26 人均受教育年限(年)9 9
27 儿童“四苗”接种率(%)98 98
28 孕产妇死亡率(1/10万)<50 30
序号指标名称
规划目标完成情况
绝对数年均增
长(%)
2010年
预计
年均增
长(%)
29 城镇新增就业人员(万人)【120】【138】
30 转移农村劳动力(万人)【160】【185】
31 全员劳动生产率(2005年价,万元/人·年)11
32 城乡居民收入
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5000 17532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100 8 5200
33 城镇社会保障参加人数
其中: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加人数(万人)250 400 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加人数(万人)228 365
34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70
备注:1、2010年完成情况为预计数,以统计局最终发布数据为准;2、地区生产总值绝对数为当年价,速度为不变价。
3、【】表示五年累计数。
4、移民静态补偿投资规划实施期间无统计指标,完成指标统计的实际投资量。
5、公路通车总里程原不包括行政村、乡镇公路,按照交通部要求将行政村和乡镇公路纳入。
6、高速公路因线路优化,建成线路完成规划目标。
7、铁路营运里程因线路优化,建成线路完成规划目标。
8、原规划万元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目标,根据国家下达给重庆的减排任务调整为排放总量。
9、城市居民收入规划目标为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统计口径,规划执行过程中调整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专栏2 “十二五”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类别序
号
指标名称单位2010年2015年指标属性
经济增长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7800 15000
预期性#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不变价)%
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27000 50000 预期性
3 工业总产值亿元10000 25000 预期性
4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45000】预期性
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6000 预期性
6 进出口总值亿美元1000 预期性
7 实际利用内资亿元【18000】预期性
8 实际利用外资亿美元【500】预期性
结构质量9
城镇化率
预期性#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53 60
#非农户籍人口比重% 31 50
10 非农产业增加值比重% 95 预期性
11 金融业增加值比重% 6 10 预期性
12 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比重% 11 25 预期性
13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人/亿元约束性
14 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预期性
15 发明专利授权数件/年1000 4000 预期性
资16 人口自然增长率‰< 约束性
源环境17 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水质类Ⅱ-Ⅲ总体Ⅱ预期性
18 主城区空气环境质量满足II级天数天311 >311 预期性
19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15】约束性
20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 【17】约束性
21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 【25】约束性
22
主要污
染物排
放总量
减少
化学需氧量
%
【8】
约束性二氧化硫【8】
氨氮【10】
氮氧化物【10】
23
耕地保有量万公顷
约束性#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万公顷
24 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80 80 约束性
25 森林覆盖率% 37 45 约束性
社会民生
26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7532 31000 预期性
2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5200 12000预期性
28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年10 12 预期性
29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 95 约束性
30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岁预期性
31 公租房面积万平米【4000】约束性
32 城乡养老保险参保率% 58 80约束性
33 城乡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95约束性
34 城镇登记失业率% <4 预期性备注:经济指标绝对数为当年价;【】为规划期累计数;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单位工业增加
值用水量降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目标以国家下达数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