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药物动力学

合集下载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

药物动力学(PK)与药效动力学
PD研究
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了解药物对生理功能的影响,确定药物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源自新药临床试验中的PK/PD研究
VS
提供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数据,以及给药方案和剂量选择依据。
PD数据
提供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数据,包括临床试验结果和不良反应监测数据,以支持新药的上市申请。
PK数据
新药上市申请中的PK/PD数据
药物吸收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率和程度,确定最佳给药途径和剂量。
药物分布
了解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预测药物在不同组织中的浓度和作用。
药物代谢
研究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包括代谢产物的性质和作用。
药物排泄
研究药物从体内排出的途径和速率,评估药物的消除和半衰期。
新药临床前PK/PD研究
PK研究
通过临床试验,进一步了解药物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生物信息学
开发新型的生物传感器和检测方法,实现药物在体内实时动态监测,为个体化用药提供更精确的指导。
实时监测技术
利用体外实验模型模拟体内环境,提高PK/PD研究的可靠性和可重复性。
体外实验与体内实验相结合
PK/PD研究技术的发展
个体差异大,不同个体对药物的反应不同,需要更精确的预测和调整用药方案。
02
CHAPTER
药效动力学(PD)概述
药效动力学(PD)是研究药物如何产生预期效果的科学,主要关注药物在体内的效应和作用机制。
定义
通过药效动力学研究,了解药物如何与靶点结合并产生作用,预测药物在不同个体内的效果和安全性,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目标
定义与目标
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
药物通过与体内的靶点(如受体、酶或离子通道)相互作用,产生药理效应。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
1.药物吸收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吸收速度和程度会影响其疗效和毒性。

通过测量血药浓度曲线和吸收半衰期,可以评估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特征,并据此调整给药方式以获得最佳疗效。

2.药物分布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分布情况对其疗效和副作用具有重要影响。

评估药物的体内分布特征,包括药物的分布体积和血浆蛋白结合率等指标,可以用于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

3.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代谢速度和方式会影响其疗效和副作用。

通过测量药物的代谢消除速率以及代谢产物的生成情况,可以评估药物代谢的特征,并据此确定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间隔。

4.药物排泄动力学:药物在体内的排泄速度直接影响其血浆浓度和半衰期。

通过评估药物的排泄速率和排泄途径,可以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频率,以避免药物累积和毒副作用。

5.药物药效学:药物的药效和副作用取决于其在体内的动力学特征。

通过测量药物的药效指标,如EC50和ED50等,可以评估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并据此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式。

6.药物间相互作用:不同药物之间可能存在相互作用,影响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和疗效。

在临床前药代动力学评估中,应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并据此选择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

总的来说,临床前药代动力学指导原则是将药物代谢、药效学等动力学指标与药物疗效和副作用相结合,通过测量和评估这些指标,来优化药物的剂量和给药方案,提高药物疗效和安全性。

这些指导原则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是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过程。

对于临床药学而言,药物动力学是至关重要的,它能帮助临床药师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药物在患者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一、药物动力学概述1. 药物吸收药物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进入到血液循环的过程。

它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比如药物的理化性质、给药途径和个体差异等。

了解药物吸收的特点和规律可以帮助临床药师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并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进行个体化用药。

2. 药物分布药物分布是指药物在体内组织和器官中的分布情况。

它受到血液循环、药物与蛋白结合、脂溶性等因素的影响。

临床药师需要了解药物分布的规律,从而确定药物的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以及预测药物在靶组织的作用情况。

3. 药物代谢药物代谢是指药物在体内被生物转化成代谢产物的过程。

主要发生在肝脏中。

了解药物代谢的途径和速度可以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肝功能,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4. 药物排泄药物排泄是指药物从体内排出的过程。

主要通过肾脏排泄和肠道排泄。

了解药物排泄的规律可以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肾功能和肠道功能,并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二、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它能帮助临床药师评估药物的疗效和毒副作用,从而指导用药方案的制定。

它能帮助临床药师了解患者的体内药物浓度的变化,从而指导用药剂量的调整。

另外,它还能帮助临床药师评估患者的肝肾功能和药物相互作用等情况,从而指导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三、个人观点和理解作为一名临床药师,我认为药物动力学是非常重要的。

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药物在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临床用药。

在未来,我希望能够进一步深入学习和掌握药物动力学的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临床实践能力。

总结药物动力学在临床药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有助于临床药师更好地了解和预测药物在体内的表现,从而指导用药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个体化用药和合理用药也是未来临床药学发展的重要方向,而药物动力学无疑将在这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

临床前药物动力学研究

• 对非房室模型的统计矩分析 零阶矩AUC, 一阶矩MRT, 二阶矩VRT。
对非线性动力学 提供Michalis-MenTEN表达式,参 数Vm和Km。
应先作预实验,摸索出3个时相点的时间分布,在进行正式 试验。 • 最好从一只动物多次采血测定药物浓度,各时间点的血 样测定完毕后,得到全部数据,制成C-T数据表,绘成C-T 曲线,即可进行动物动力学参数计算。
• 动力学参数计算

动力学参数计算,最好用国内国际公认的计算
程序,并应指出所用程序的名称、版本和来源。
• 现在药物动力学研究已经是新药研究的必须项目, 我国和国外的新药研究指导原则都明确的提出了 新药的药物动力学研究的技术要求。
动物药物动力学研究基本技术要求
• 研究目的 • 实验动物的选择 • 给药途径 • 生物样品中药物浓度测定方法 • 检测方法的选择 • 药物动力学试验设计及其参数计算
研究目的
• 特异性 必须证明所检测的药物为原型药物或活性代谢产
物,所检成分不应受代谢产物和内源性物质的干扰,也不得 受其他药物的干扰。
• 线性和精密度 精密度以重复测定数次(n>5)的测定的
相对标准差(RSD)来表示,用日内及日间测定的相对标准差 或变异系数来考察测定的重现性。日内日间的RSD应控制在 10%之内,最大也不得超过15%。

进行C-T曲线拟合,应通过拟合优度评价,不同
权重和模型的差异分析,选用最佳条件得到C-T拟合
曲线,提出C-T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并给出有关参数,
一般给出以下药物动力学动力学参数。
静脉给摇 C0,t1/2,t1/2β,K10,K12,K21,Vd,CL,AUC。 血管外给药 Ka,t1/2α,t1/2β, CL, K12, K21,CMAX,Tpeak, AUC。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
在临床药物治疗中,药物效应动力学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药物对机体产生的生物学效应。

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素质目标是
指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希望通过药物治疗达到的期望效果。

首先,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包括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
药途径。

这涉及到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和分布过程,以及药物的代
谢和排泄速率。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可以确定
最佳的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治疗的最佳效果。

其次,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还包括了确定药物的治疗窗口
和疗效持续时间。

治疗窗口是指药物在体内的浓度范围,使得药物
能够产生治疗效果而不引起严重的毒副作用。

疗效持续时间则是指
药物在体内产生治疗效果的时间长度。

通过确定治疗窗口和疗效持
续时间,我们可以更好地控制药物的治疗效果,避免过度或不足的
治疗效果。

最后,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还包括了个体化治疗。

由于个
体之间药物代谢和反应的差异,确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是非常重要
的。

通过了解个体的药物动力学特点,我们可以更好地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总之,药物效应动力学素质目标是在临床药物治疗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通过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动力学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确定药物的最佳剂量和给药途径,确定治疗窗口和疗效持续时间,以及个体化治疗方案,从而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药物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及其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业界精制

药物动力学-临床药代动力学基础及其临床试验的设计和实施业界精制

3 不良反应: 药代动力学试验时, 应观察记录不良反应
优选知识
14
药时曲线及药物浓度-作用关系
Conc.
Cmax




AUC
tmax
持续作用时间
中毒浓度
作 用 浓 度 范
围 有效浓度
Time
优选知识
15
药代动力学参数的生物学意义
AUC area under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
优选知识
19
表观分布容积
表观分布容积是对一种分布容量的测定。但并不等 于真正的容积(如血浆容量3L,细胞外液16L)。 药物可能分布于某一组织或多个组织,也可能分布 于总体液内。另外,药物可能与机体某一组织成份 结合,导致分布容积数倍于机体的总液体量。
某药物100mg溶于含10克活性碳的1L的水中,其中, 99%的药物与活性碳结合。活性碳沉淀以后,此药 物在水中的浓度为1mg/L,按照公式计算:V=A/C
40 %
30 % 11 % 10 %
5% 4%
18 % 14 % 36 %
7% 12 % 13 %
* n= 56
优选知识
6
体外PK/PD 动物PK/PD
动物试验
正常人体PK 剂量递增 安全评价
I期
在广泛
疗效评

价的基

剂量(浓度)
础上进 行群体

/效应的评价
PK/PD

剂量选择
研究

患者的 变异
特殊人 群的 PK/PD
Absorption Excretion
优选知识
2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是药学领域的一门重要学科,它涉及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以及它们与细胞和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

它是对药物分子以及人体和药物作用之间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主要研究疗效和安全性等。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是从药物常量、药代动力学、药剂学、药理学的学科等出发,对药物的分布、代谢、排除、作用等进行研究,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安全性等。

它不仅研究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的作用,还涉及临床研究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研究。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是推动药物研发和应用的重要基础,特别是采用新型临床药物或新疗法,如药物替代疗法、可调控药物疗法、大剂量治疗等,更加强调了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重要性。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可以采用常规的药物动力学方法,也可以用定性和定量的实验方法,如临床药物安全性评价(CSE)、联合基因遗传分析、药物活性分析、血药联动分析、药液浓度/活性分析等。

在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研究中,每一种药物都有自己的特殊性,而它们之间也有着相互作用,因此,要有效地掌握药物作用和疗效,就必须对它们的相互作用机制进行研究,评估每种药物在不同剂量水平下的作用,以及它们对病人的安全性。

多种药物联合给药时,会出现相互作用,使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除机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为了更加了解多药联合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必须对各药物给药的剂量、联合给药的影响以及药物联合给药对药物动力学及药物效应的影响等进行全面的研究。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在新药上市前、疗法研发过程中以及新药和新疗法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研究中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用来评价药物与人体的作用,指导正确的用药,从而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的研究对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指导实际用药以及推动新药研发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临床医学】临床药动学

【临床医学】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学教研室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常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试验设计: ✓ 给药剂量! ✓ 试验取样时间点确定!
特殊目的的临床药物动力学研究: ✓ 受试者分组与试验取样时间点确定! ✓ 适宜的对照设置
临床药学教研室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药动学研究中常用的生物样品: 血液、血清、血浆、尿液、唾液及各种组织匀浆
临床药学教研室
3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内容
新药Ⅱ期或Ⅲ期临床试验时,还应根据新药药理学特 点、临床用药需要及试验条件的可行性,选择性地进 行如下内容的研究: ✓ 新药与其它药物在体内过程的相互作用研究; ✓ 新药特殊药物动力学研究(包括肝、肾功能受损,年 龄等因素对药物动力学规律的影响); ✓ 群体或不同种族药物动力学的研究; ✓ 特殊人群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 人体内血药浓度和临床药理效室
5 新药临床药动学研究的试验设计
常规的药动学研究试验设计:p70-72
✓ 5.1 GCP要求 ✓ 5.2 受试药物的要求 ✓ 5.3 受试者的选择 ✓ 5.4 给药剂量确定与给药方法 ✓ 5.5 药-时曲线的数据测定
临床药学教研室
5.1 GCP要求
临床药物动力学试验是新药的临床试验 内容,受试对象是人。因此,全过程必 须贯彻GCP的精神与赫尔辛基宣言精神, 课题研究方案必须经负责该课题单位的 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严格执行,试验的 方案设计与试验过程中,均应注意对受 试者的保护。
生物样品中药物检测的特点: 浓度低;干扰多且不确定;样品量少且不能重复 获得
生物样品中药物检测方法的基本要求: 良好的选择性;足够高的灵敏度;较宽的线性范 围;足够的准确度与精密度
临床药学教研室
6 生物样品中的药物浓度检测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
药物代谢动力学公式
一室模型
一、静脉注射
1. 血药浓度经时方程
浓度时间关系
对数时间关系
一室模型 一、静脉注射
2. 重要参数:
Vd
X X0 C C0
一室模型 一、静脉注射
3. K的求算:
1)血药浓度
2)尿速度法
2)尿亏量法
一室模型 二、静脉滴注
1. 血药浓度时间方程:
k C (1 e kT) e k .t ' (t ' t T ) V .k
三、多剂量给药
1.多剂量函数
一室模型
三、多剂量给药
2.多剂静脉注射给药(经时方程)
一室模型
三、多剂量给药
2.多剂静脉注射给药
一室模型
三、多剂量给药
2.多剂静脉注射给药
一室模型
三、多剂量给药
2.多剂静脉注射给药
一室模型
(一)多剂量给药
3.间歇静脉滴注给药
一室模型
1)稳态最大和最小浓度
2)τ 、t`和 K0的估算
2.303 Ka t max lg Ka K K
c
e
Ka(t t 0)
max
FXo Vd
e
Kt max
c
KaFX 0 K (t t 0) ( Vd ( Ka K )
e
)
一室模型
三、血管外给药
2.重要参数
KaXo V /F ( Ka K ) A
一室模型
一室模型
(一)多剂量给药
4.口服给药
二室模型
血药浓度经时方程
二室模型
3)参数间的关系
K10、K12
二室模型

临床药物动力学

临床药物动力学
3.对于药动学参数变化大的,要根据实测 值调整给药方案
精选ppt
34
(二)根据药动学参数设计的个体化给药方案的 局限性
26h
ke
பைடு நூலகம்
0 .6 9 3 t1/ 2
0 .6 9 3 26
0 .0 2 6 h 1
精选ppt
30
该患者半衰期明显延长,为防止谷浓度过高,根 据峰、谷浓度要求,确定给药间隔。
C tr
C e ke m ax
ln C m ax C tr
ln 3 0 7 .5
53h
ke
0 .0 2 6
为方便,间隔定为48小时,给药剂量为408×2mg
3
t 1/ 2β
0.693 β
t1/ 2
0.693Vd CL
精选ppt
9
一级动力学t1/2的特点: 1.不随血药浓度而改变 2.不受给药途径影响 3.经过4-5个t1/2体内药量消除超过95%,可 认为完全消除。一般经过3.3个t1/2即认为体 内无蓄积。 4.多次给药,经过4-5个t1/2血药浓度即达到 稳态。
1.个体化给药方案制定的依据资料
(1)所用药物的药动学参数正常值:F、CL、Vd、t1/2、 Ceff、Ctox (2)病人的年龄、性别、体重、用药史、疾病和体征等
(3)实验室检查: Ccr、BUN、血清白蛋白、胆红素、凝 血酶原时间、血清酶活力等
精选ppt
33
2. 计算指标:DL、Dm、τ、D(每次给药 剂量);对治疗窗窄的要监测FI,计算 Cssmin、Cssmax和平均Css
dDu
CLr
dt
C
CLr=(37.5×1000)/0.5/10 =125ml/min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临床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药物效应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过程以及与药物剂量、时间、用药途径等因素的关系,从而揭示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机制和药效的变化规律。

在临床应用中,了解药物效应动力学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指导临床医师合理用药,避免药物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等问题。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效应动力学名词解释。

一、药物吸收动力学1. 生物利用度(Bioavailability)生物利用度是指药物在体内吸收的程度和速度,通常用药物口服后的血浆药物浓度曲线下面积(AUC)来衡量。

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溶解度、肠道pH值、肠道蠕动、肠道酶活性等。

2. 最大血浆药物浓度(Cmax)最大血浆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吸收后达到的最高血浆浓度,通常发生在给药后的1-2小时内。

Cmax反映了药物的吸收速度和程度,是评价药物生物利用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3. 时间至最大血浆药物浓度(Tmax)时间至最大血浆药物浓度是指药物在吸收后达到最大血浆浓度所需要的时间。

Tmax通常发生在给药后的1-2小时内,但也有例外,如缓释剂型的药物可能需要更长时间才能达到最大血浆浓度。

二、药物分布动力学1. 血浆蛋白结合率(Plasma protein binding)药物在体内往往与血浆中的蛋白质结合,从而影响药物的分布和代谢。

血浆蛋白结合率是指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比例,通常用百分比来表示。

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往往分布范围较小,药效持续时间较短。

2. 分布容积(Volume of distribution)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范围,通常用药物总量除以血浆药物浓度来计算。

分布容积大的药物往往分布范围广,药物作用时间较长。

三、药物代谢动力学1. 代谢酶(Metabolic enzymes)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主要由肝脏中的代谢酶完成,如细胞色素P450酶(CYP450)等。

代谢酶的种类和活性不同,会影响药物的代谢速度和药效。

《药物动力学》课件

《药物动力学》课件
药物动力学PPT课件大 纲
汇报人:
目录
添加目录标题
01
药物动力学模型
04
药物动力学概述
02
药物代谢过程
03
药物动力学参数
05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 的应用
06
添加章节标题
药物动力学概述
药物动力学的定义
药物动力学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行为和作用机制
药物动力学是研究药物在体内 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 科学
药物动力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药物动力学概念提出 19世纪末:药物动力学理论初步形成 20世纪初:药物动力学实验方法建立 20世纪中叶:药物动力学模型建立 20世纪末:药物动力学计算机模拟技术发展 21世纪初:药物动力学与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等交叉学科融合
药物代谢过程
药物的吸收
吸收途径:口服、 注射、吸入等
药物动力学参数
表观分布容积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概念:表观分布容积是指药物在体内分布的体积,通常用Vd表示
计算方法:Vd=Dose/Cmax,其中Dose为给药剂量,Cmax为最大血药浓度
影响因素:药物的脂溶性、血浆蛋白结合率、组织亲和力等
临床意义:表观分布容积是药物动力学研究的重要参数,对于药物剂量设计和给药方案制定具有重 要意义。
给药方案的制定和优化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根据 药物动力学原理制定给药方案
给药方案的优化:根据患者的个体 差异和病情变化进行优化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给药方案的制定:考虑药物的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
药物动力学在临床上的应用实例: 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的治疗
药物疗效的评估和预测
药物动力学模型:描述药 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 代谢和排泄过程

临床药代动力学

临床药代动力学

(二)给药途径
✓ 静脉内给药无吸收过程 ✓ 其它给药途径按吸收速度排序:
气雾→腹腔注射→吸入→舌下→ 肌注→皮下注射→口服→直肠→皮肤
消化道内吸收
吸 收 途 径
非消化道内吸收
口服给药 舌下给药 直肠给药
皮肤黏膜 肌注或皮下 鼻黏膜、支气管、肺泡
1、口服给药
吸收部位在胃肠道,影响药物吸收的因素: 1)药物方面: 1、药物的理化性质
以利迅速排除体外。
称为生物转化。 ③有时生成不同活性的代谢物;
如硝酸甘油,首过灭活约95%。
药物被代谢后: 结合率低于,则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低。
肝外组织如胃肠道、肾、肺、皮肤、脑、肾上腺、卵巢等也能代谢某些药物;
(酸性药物中毒时,用碳酸氢钠洗胃,苯巴比妥)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①多数可能转化为无活性物质;
缺点:吸收面积小,给药量有限;
肝药酶诱导剂 分2个时相进行:
②也可能从原来无药理活性的物质转变为有活性
酸性药物载体、 碱性药物载体
的代谢物(环磷酰胺); 促进自身代谢,连续用药可因自身诱导而使药效降低;
管、直肠下静脉吸收进入直肠下静脉) 应。(直肠栓剂正确的给 药应塞入肛门2厘米左右)
缺点:吸收面积小、肠腔液体少 、左右;
二、分 布
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后,到达各脏器和组织的转 运的过程称为分布。
药物分布不仅与药物效应有关,而且与药物毒性有关 。如大环内酯类很难透过血脑屏障,不能治疗中枢神 经系统感染;氨基糖苷类浓集于肾小管,是造成肾毒 性的原因之一。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药物分子量大,难以通过;
即研究某一时间人体内药物的存在位置、数量(浓度)。
2、解离度 非解离药物易吸收。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
计算公式: CL = A/AUC
七、多次给药时的时量曲线和稳态血药浓度
1.按照一级消除动力学的规律,连续给药5个t1/2血浆 中药物浓度达到稳态浓度( CSS )。 2.达到CSS时,给药速度与消除速度相等。 3. CSS可用单次给药的AUC (g •h /L )计算:
AUC(单剂量)
CSS =
τ
HA
2
3
高pH
二、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
是药物以载体及需要能量的跨膜运动,不 依赖于膜两侧药物的浓度差,药物可以从低浓 度的一侧向高浓度的一侧跨膜转运。
载体对药物有特异的选择性,且转运能力 有饱和性。
三、膜动转运
1.胞饮(pinocytosis) 2.胞吐(exocytosis)
Non-CYP enzymes
CYP2B6 CYP2C8 CYP2C9
CYP3A4/5/7
CYP2C19 CYP 2D6 CYP2E1
(五)药物代谢酶的特点:
1.专一性低 2.个体差异较大 3. 可被某些药物诱导或抑制
药物代谢酶的诱导与抑制
酶诱导剂(enzyme inducer)
能够增强酶活性的药物
2.主动转运速率
dC = Vmax • C
dt
Km+C
当 Km>>C 时,则
dC = dt
Vmax Km • C
dC/dt=- kC
当 C >> Km 时,则
dC = Vmax dt
dC/dt=- k
Ct=C0- kt
C0
血 药 浓 度
01
logC
血 药 浓 度
2
3 4t
0
t
零级动力学的时量曲线

临床药动学

临床药动学

第五章:临床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是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影响下所发生变化极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即研究药物在体内转运及代谢变化过程和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科学。

一.药物的体内过程㈠吸收:吸收是指药物未经化学变化而进入血流的过程。

吸收速率受诸多因素影响,包括药物转运的类型、药物的理化性质(如药物脂溶性、解离度)、药物剂型、吸收部位的血流及药物浓度等。

⒈药物跨膜转运的类型(1)被动转运:是药物从浓度高的一侧向对侧扩散渗透,当细胞膜两侧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即刻停止的一种转运。

其特点:不消耗能量;不须载体,不受饱和限速和竞争抑制的影响:无饱和性,当细胞膜两侧的药物浓度达到平衡状态时转运停止。

被动转运的形式有三种:单纯扩散、过滤、易化扩散。

绝大多数药物经单纯扩散方式转运。

影响被动转运的因素有:分子大小、药物脂溶性高低、解离度的大小。

(2)主动转运:即逆浓度或电位梯度的转运。

其特点c消耗能量;需要载体,受饱和限速的影响,存在竞争性抑制现象。

⒉药物跨膜转运单纯扩散的规律。

绝大多数药物都是经过单纯扩散方式进行转运。

而药物按其化学性质有分为两类:弱酸性药物和弱碱性药物。

两类药物在体液中都有解离现象,均以解离型和非解离型两种形式存在于体液中。

非解离型药物脂溶性高,容易通过单纯扩散进行跨膜转运;而解离型药物脂溶性低,不容易进行单纯扩散。

弱酸性和弱碱性药物的解离度大小取决于两个因素:体液的PH、各药自身的Pka。

Pka:是弱酸性或弱碱性药物溶液在50%解离是PH值。

每个药物都有其固定的Pka值。

转运规律:(1)弱酸性药物在酸性体液中解离度小;弱碱性药物在碱性体液中解离度小,因此容易跨膜进行单纯扩散。

所以弱酸性药物在胃粘膜吸收入血,弱碱性药物在肠粘膜吸收入血。

(2)细胞膜两侧PH不等时,弱酸类药物容易由较酸性一侧转运到较碱性一侧,弱碱类药物容易由较碱性一侧转运到较酸性一侧。

细胞外液PH=7.4,细胞内侧PH=7.0,细胞外液偏碱,所以弱酸性药物分布在细胞外液中的浓度较高。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临床药代动力学基本概念

一房室模型示意图
Ka D
DD kel
D
一房室模型药时曲线(静脉给药)
C
logC
T
T
一房室模型的药时曲线(血管外给药 )
logC
T
2、二室模型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一级药动学部分参数间的关系式 微分方程:dC/dt=-KCn 1.
静注时药-时半对数曲线由二段不同的直线构成的。 药代动力学的计算,一般是指血浆半衰期
封闭系统与开放系统
封闭系统:
药物进入机体后,仅在各个室间运转,不再从 机体排出和代谢转化者,称为“封闭系统”。
开放系统:
药物以不同速度,不同途径不可逆的从机体排 泄或转化着,称为开放系统。
1、一室模型
最简单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模型 假设静脉给药后,药物立即均匀地分布在可到达的体液 与组织中 机体组织内药量与血浆内药物分子瞬时取得平衡 实际上这种情况比较少
4. AUC0-t :不加上Cn/Ke ∞
c3 c4
C c2
c5
c1
c6
cn
T t1 t2 t3 t4 t5 来自6 tn计算AUC的其它方法:
积分法 求积仪 称量法
程序法
AUC=A/α+B/ β
三、房室模型(compartment model)
模拟分析药物在体内转运的动态规律的较常用模型
将身体视为一个系统,系统内部按动力学特点分为若干室 (compartment)
t1/20/K
可见 :按零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血浆半衰期随C0 降低 而缩短,不是固定值。
零级动力学药-时曲线
• 药-时曲线
• 药-时半对数曲线
C log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