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第十一讲 哲学家的使命-课件·ppt
6.1《老子》四章 课件 (共54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
表人物,与庄子并称“老庄”。后被道教尊为始
祖,称“太上老君”。曾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管理藏书的官员,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
礼。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
来看,就叫做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行,同“形”。
⑧处:为,做。
文本研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跟的人站立不住;跨步行的人走不远,自我显露的不能显明,自以
为是的不能彰显(对是非、曲直就判断不清楚。);自我夸耀的人,反而
[注释]
①强(qiǎng)行者有志:勤勉而行的人有意志
② 不失其所者久:不丧失立身之基的人能够长久。
③ 死而不亡者寿:死而不朽的人就是长寿。意思是,有道之人身死而道长存,这就是寿。
能了解别人的人有智慧,能了解自己的人聪明。
能战胜别人的人有力气,能战胜自己的人刚强。
知道满足的人才是富人,强劲奋进的人有意志。
[注释]
6.毫末: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物。
7. 累(léi)土: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8.为者败之: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
9.执者失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
译文:两臂才能环抱起来的大树,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极高的土
台,是从一堆泥土开始构筑的;千里的远行,是从跨出第一步开始的。动
手去做,往往会坏事;有所把持,反而会失去。
引出“无为而治”思想的具体做法, 并
第11课 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与传播 -高一历史课件(中外历史纲要下)

4.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意义 思考:马克思主义为什么经久不衰?该理论的特点和意义?
科学的,系统的,
揭示人类社马会发克展思规律主,义第一的次理创立论了来人民源实与现自内身解容放组的思成想体系;
人民第一次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和实现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的根本政治力量
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可取性
①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 ②反对自由放任的竞争,主张建立合作、平等、和谐的理想社会。
局限性
没有找到实现理想社会的现实力量和正确有效的途径
圣西门(法) 傅立叶(法) 欧文(英) ▲“新和谐公社”蓝图
圣西门 贵族 实德行国“古实典业哲制学度:”,按才能和贡献实施分配, 马上克书思拿主破义仑哲学 黑格尔(辩人证人法都)应、劳费动尔巴哈(唯物主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1.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第一国际:1864年,“国 际工人协会”在伦敦成立。
第二国际:1889年,在恩 格斯领导下建立第二国际。
共产国际:1919年,列宁 领导下建立共产国际。
1.国际工人运动的发展
(2)巴黎公社起义 1)背景:普法战争法国战败、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叛国,激化社会矛盾 2)时间:1871 年3月28日-5月28日 3)性质:工人政权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⑵客观原因:
资产阶级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国内外联合镇压 (法国资产阶级和普鲁士)
⑶主观原因:
法国工人阶级力量弱小,在政治上还不成熟: ① 没有成熟的无产阶级政党领导; ② 未能乘胜追击残敌; ③ 未没收法兰西银行,让它给反动政府以资助; ④未能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无产阶级孤军作战。
【总结归纳】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与完善
第一讲 认识你自己1

生命的本质——成为你自己 生命的本质——成为你自己 ——
Page 2
一、人应当知道自己无知——认识你自己
苏格拉底通过讲述他与身边的人对话,说明一个道理, 苏格拉底通过讲述他与身边的人对话,说明一个道理,人 们往往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其实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无知。 们往往以为自己无所不知,其实大多数人不知道自己无知。 苏格拉底说: 可我还是比他好一点,因为他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说:“可我还是比他好一点,因为他一无所知, 却自以为知道,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 却自以为知道,而我既不知道,也不自以为知道。”孔子 说过类似的话:“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说过类似的话: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东西圣贤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这里指的并非是客套的谦虚, 东西圣贤的思想有相通之处。这里指的并非是客套的谦虚, 也并非是阴谋家的手段, 也并非是阴谋家的手段,而是一种地地道道的认识自我的 信仰。而且,这种信仰是绝对的自信, 信仰。而且,这种信仰是绝对的自信,认为通过此种信仰 人可以最终认识自己——领悟生命的本质和实现人生意义 人可以最终认识自己 领悟生命的本质和实现人生意义 的不朽。 的不朽。
Page 5
四、人生的修炼——知识即美德 人生的修炼 知识即美德
苏格拉底思想的核心是:人应当怎样活着? 苏格拉底思想的核心是:人应当怎样活着?是盲目地活着 还是自觉地活着?当然是后者。他说: 还是自觉地活着?当然是后者。他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没 有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点, 有价值。而要达到这一点,首先必须把思考的矛头指向自 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认识你自己” 己。这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认识你自己”。现在比较流 行的一句话是:你究竟想要什么?第一, 行的一句话是:你究竟想要什么?第一,很多人并不清楚 自己想要什么,就是“以不知为知” 这是愚蠢的, 自己想要什么,就是“以不知为知”,这是愚蠢的,只有 知道了自己的无知,人才会去进行思考、求知, 知道了自己的无知,人才会去进行思考、求知,才会提升 自己。第二,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自己。第二,通过思考明确自己究竟想要什么,其实就是 确立人生信仰的过程。苏格拉底的信仰是: 确立人生信仰的过程。苏格拉底的信仰是:一、人的高贵 来自德性(普遍、真实、坚实的至善), ),它超越各种特殊 来自德性(普遍、真实、坚实的至善),它超越各种特殊 利益而不为其所制约; 为了此信仰信心不逆进行学习; 利益而不为其所制约;二、为了此信仰信心不逆进行学习; 三、信守诺言,遵守契约。 信守诺言,遵守契约。
《老子》四章-ppt课件

第64章:治国·第5层
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 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注释】
·欲不欲: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 贵:形容词意动用法,看重。
•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欲弃官归 隐,遂骑青牛西行。到灵宝函谷关时, 受关令尹喜请著《道德经》。
了解老子思想
老子思想的核心:朴素的辩证法。
政治思想: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 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
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 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哲学思想:
• 如果对已经达到的境界(自知、自胜的程度)感到知足,可称得上 富有,但精益求精、强劲奋进才称得上有(求道的)意志。那些知 足者“不失其所”,可以立身长久;但强行者求道不息,身死道存, 与道同在,才称得上“寿”,即不朽。
第64章:治国·第一层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 未有,治之于未乱。
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
➢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明确:阐述了对待生活中的矛盾对立项如何辩 证把握和持守。
➢ 本章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从反面运用排比、比喻的手法列举并剖析 了四种人生态度(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及 其后果。
研读文本——第二十四章
企立、跨行
根源
自见、自是 自伐、自矜
• 要实现远大、宏伟目标,必须重视细微和小节处。
第64章:治国·第三层
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共31张PPT)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人物介绍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
哲学家和教育家,是一位个性鲜明、从古至今被人毁誉 不一的著名历史人物。著名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 格拉底反诘法。苏格拉底出生于伯里克利统治的雅典黄 金时,出身贫寒,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为助产士。 他一生未曾著述,其言论和思想多见于柏拉图和色诺芬 的著作,如《苏格拉底言行回忆录》。
孔子主张“有教无类”,打破了官府垄断教育的局面,其3000弟子上 至贵族下至贫民,他使教育由“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四夷”,扩大了 受教育对象,使平民获得了接受教育的机会。
苏格拉底主张在受教育上人人平等,其学生来源于各个阶层与领域。 苏格拉底的教学活动从不收取任何学费,教育活动也是教无定所,餐桌、 私宅、公共场所等都是他进行教育活动的地点。
观点二:苏格拉底应该越狱逃跑。他本来就是无罪的,那些莫须有的罪名 都是强加给他的。越狱之后,他能更好的影响更多的人,使更多的人接受 他的观点,进而能更好的改变社会,改变世界。
2.尽管孔子与苏格拉底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在教 育目的、教育对象、教学方法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请就此展开 讨论,查阅相关资料,概括两者教育思想的相似之处。
人应当坚持正义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了解文体特点 2.梳理论证思路,理解“正义”理念的内涵 3.赏析苏格拉底独特的论辩艺术 4.学习追求真理、舍生取义的精神,获得人生启示
新课导入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ppt课件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 斗争,勤奋的工作。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整整40年时间,为 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 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 了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指马克思对无产阶级
贡献之巨大, 革命运动的指导、领
无可企及
导作用而言
指马克思对于社会科 学的理论创造和推动
作用而言
第
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
二
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发现了……(剩余价值)
个 对
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但是……
于
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但是……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 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因为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 正因为这样,所以……
第一个对于
自学指导二(5分钟)
1.赏析第一段语句:
(1)“两点三刻”,为什么把逝世的时间交代得那么 精确? (2)为什么用“停止思想”,而不用“停止呼吸”或 “心脏停止跳动”? (3)“还不到两分……永远地睡着了”有何含义作用?
2.“都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位巨人……使人感觉到” 有何含义?
人物介绍
列宁在评价他们的友谊时说,他们的友谊
“超过了古人关于整个文明世界的一 切最动人的传说”。
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 评选“千年思想家”,互联网全球 投票的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 因斯坦第二。
写作背景
1883年3月14日,伟大的无产阶 级革命导师、科学共产主义创 始人马克思因病逝世,3月17日, 他的葬礼在伦敦海格特公墓举 行,恩格斯发表了这篇演说辞。
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课件-2025届高三政治一轮复习统编版必修4哲学与文化+

理解为世界的本原
和本原
基本 评价
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局 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识的 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夸大了客观精神的作用;就 局部的作用而言,对人们认 识的发展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3.哲学上的“两个对子”及其关系
• 从派别上讲,哲学史上的对立和斗争归根到底,只有唯物主义和 唯心主义两种。
知识点三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联系 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③二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不是整体与部分的关
系)
错误 ①把哲学看作凌驾于一切具体科学之上的“科学之科学”,认为 倾向 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
②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研究指导作用的看法
知识点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1.基本问题及其原因
• (1)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 系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 题。
必修四 哲学与文化
第1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
知识点一 追求智慧的学问
1.哲学的起源
哲学的本义
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它致力于从总体 上把握人与世界的关系
①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改造世界)。
②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
哲学的产生 考(认识世界)。
③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
价 带有明显的朴素和直 观上的唯心主义 用,认为人类社会在本
观色彩
等局限性
质上也是物质的
• (2)唯心主义
• ①根本观点: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 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5.《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

整体感知,梳理文章思路
第二部分(第27段第二句话一第 34段)讨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问题。
在格黎东看来,苏格拉底逃狱是对亲朋好友负责的体现,且具有可行性。 苏格拉底对此进行驳斥,并提出:行事与否的判断标准在于是否合乎正义, 而与亲朋好友、是否可行、是否受到伤害乃至付出生命无关。合乎正义(或 正当)就是第一部分“听从真理”的具体化。与无所适从。
侮辱、恫吓罢了。
的。
字词积累·词语辨析
无可非议/无可厚非
无可厚非 /无可非议
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 不可过分指摘,表示虽有缺点,但
合乎情理。
是可以理解或原谅。
【相同点】都含有“不必加以指摘”的意思。
【不同点】①肯定程度不同。“无可非议”表示所说所做完全合乎情理, 肯定程度高。“无可厚非”表示言行虽然有不足,但还是有可取之处, 可以原谅,肯定程度要低一些。
原文1:在我现在的情况下,格黎东啊,我们说的那个道理究 竟是变了,还是仍然有效,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
概括:越狱逃跑的行为是否正当?我们是该越狱逃跑还是从容赴死 捍卫自己的信仰和正义?
原文39.49:那就无论如何不能做不正当的事了。
那就既不能以坏报坏,也不能对人做不正当的事,不管人家对我们 做的什么事。
苏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年), 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 公民陪审员,更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 哲学的奠基者。他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 载,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以“创立新 神,不信旧神”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 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 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堇[ jǐn ]汁 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 典法律的权威,同时也是因为担心他逃亡 后雅典将再没有好的导师可以教育人们了。
第十一章--美育--(《美学原理》PPT课件)

第二节 二、陶冶性情
• 美育由于是一种情感的教育,是让人进入审美活动之中, 在对审美对象的感知与体验中获得愉快的感受,才能对人 的性情起作用。
• 美育对人的情感的培育与陶养,不仅要使人的情感趋于 丰富与纯洁,还要使人获得对事业的巨大激情与动力,这 也是美育的特殊目标之一。
• 党的16大、17大、18大、19大报告中都有要“全面贯彻 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 设者和接班人”的提法,对美育的内容、作用、地位进行 了明确的界定。从根本上解决了要不要美育、要什么样的 美育的问题,这说明美育已成为中国教育的一个基本方针。
第一节 一、美育溯源 我国近现代的美育理论已经具有了相对的独立性。人们 不仅认识到了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的相辅相成的关系,而 且更加重视对美育的特殊性质与特殊使命的探索。可以说,人 们已经把美育与人的全面发展联系起来了。 从美育的历史看,美育是指一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 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但同时又是教育形态的审 美活动。
• 这一阶段的主要代表人物 是前苏联的马卡连柯和苏霍 姆林斯基。
马卡连柯提倡使美育寄寓于德育、 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之中。他认 为美好的生活就是“和美学联系起 来的那种生活”。
• 苏霍姆林斯基既是一位杰出的美育理论家,又是一位成 绩卓著的美育实践家。他指出,统一的完整的教育过程, 应当体现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美育相互渗透、 相互交织。美育对于人的个性培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形 成具有重要意义。没有美育,就谈不上完整的教育,就不 可能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美育对德育、智育、体育都 具有促进作用。而美育的直接效果是陶冶人的情感。
11 第十一讲 哲学家的使命

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与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 冯友兰是属于那种能够把最复杂的事情简单 化;金岳霖则属于那种能够把最简单的事情 复杂化。 • 冯友兰先生在《三松堂自序· 四十年代》一 章中说,“当我在南岳写《新理学》的时候, 金岳霖也在写他的一部哲学著作”,“我们 两个人互相看稿子,也互相影响。……他曾 经说,我们两个人互有短长。他的长处是能 把很简单的事情说得很复杂;我的长处是能 把很复杂的事情说得很简单。”。金岳霖先 生说冯友兰先生的长处是“能把很复杂的事 情说得很简单”,这一句话,真是说得好, 说得准,的确是深刻地说到了冯友兰之所以 是冯友兰的根本上。
•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说了一个 比喻:一个人从小的时候就处在 洞穴里,一旦被释放出来,她忽 然看到天地的广大,日月的光明, 必然感到豁然开朗,心中快乐。 柏拉图指出,这是人初次见到善 的理念的时候的感觉。人对于 “大全”这个概念,如果有真正 的了解,他所得的享受也是如此。
• 哲学家对于哲学的主要概念,不仅要有理智的理解,而且更有直觉的 感受。例如,所谓“道”是道学所谓“大用流行”。道是动态中的大 全,大全是在静态中的道。对于“动态大全”这个概念,有深刻理解 的哲学家,必然也直接的感受到有一个从头无尾、无始无终的洪流在 那里流着,这就是“道体”。孔子在川上的那种感受(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正是这种直觉,所以道学家们称之为“见道体之言”。 程颐的《说仁篇》说:“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 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许穷索。” (见《程氏遗书》卷二上)“浑然与物同体”是“仁者”的直觉。 “识得此理”的这个“理”字,说明“浑然与物同体”就不是一个直 觉,而是一个概念了。必须把直觉变成一个概念,其意义才能明确, 才能言说,概念与直觉,不可偏重,也不可偏废。理学与心学的分歧, 其根源就在于此。理学偏重分析概念,心学偏重运用直觉。“如果认 识到真正的哲学是理智与直觉的结合,心学与理学的论争亦可以息 矣”。
《哲学与教育》PPT课件

▪ (二)哲学何为
▪ (三)如何与哲学建立缘分
▪ 二、教育活动需要哲学
▪ 三、一般哲学的不充分性反证了教育哲学存在的必
要性
a
4
(一)何为哲学
▪ 1.哲学的产生 ▪ 2.对哲学的理解 ▪ 3.走近哲学家 ▪ 4.哲学的问题和内容体系 ▪ 5.哲学的特点
a
5
1.哲学的产生
▪ 思考普遍性问题是哲学的开始 ▪ 哲学思考源于惊奇 ▪ 哲学来源于人的现实生活实践,是生活的
▪ 在古希腊,哲学是全部知识的总和,如亚里士多德把哲学视为寻取最高 原因的基本原理的学术;
▪ 近代哲学是科学之科学,知识之知识,哲学是关于科学成立依据的科学。
▪ 现当代对哲学主要有以下理解: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研究世界运 动与发展的普遍规律;认识论;语言分析说,哲学是通过对语言的逻辑 分析确定或发现命题意义的活动;存在意义说,哲学的使命是借助对语 言的理解和解释寻求人类存在的意义;精神境界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
▪ “消化与生理学”,生理学不是教人消化的,哲学也不是教人思维的, 而是使人自觉把握思维的逻辑;
▪ “同一句格言”,哲学不仅需要理性,更需要丰富的阅历,深刻真切的 人生体验;
▪ “动物听音乐”,学习哲学不能只记住某些理论知识和概念,而应真正
进入哲学思考。
a
10
(4)古今中外各种典型的哲学观
▪ 什么是哲学?这是最难回答的问题。哲学的问题大都是无法得到最终的 确定解答的,这正是哲学的本性,也是哲学的魅力和力量所在。对于一 位哲学家来说,最恶毒的问题就是问他什么是哲学。可以说,有多少哲 学家,就有多少种对哲学的理解。
的发展是线性的知识积累的过程,哲学的发展是围绕着智慧
核心而运转的圆周运动。哲学家对根本性问题思考的都很根
第十一讲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课件

制定行动计划
为实现职业目标,制 定具体的行动计划和 时间表,包括学习、 实践、拓展人脉等方 面。
不断调整和优化
在职业规划过程中, 不断关注市场变化和 个人发展情况,及时 调整和优化自己的职 业规划。
06
学习方法建议
Chapter
高效学习方法和技巧分享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根据课程难度和个人情况,制 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并按时完
第十一讲胡适《赠与今年的大学毕 业生》课件
目录
• 引言 • 文章内容概述 • 人生观探讨 • 道德观阐述 • 事业观分析 • 学习方法建议 • 总结与回顾
01
引言
Chapter
胡适简介及背景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中国现代 著名学者、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 建主义,主张文学改良。
介绍了胡适的生平经历、学术成就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助于学生 理解其思想背景和社会环境。
文章主题及结构
分析了《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一文的主题思想和结构安排,包括 作者对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关键概念及术语解析
解释了文章中出现的关键概念及术语,如“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社会的不公与改良”等,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如果遇到学习困难或压力过大, 可以寻求老师、同学或家人的帮 助和支持。
制定复习计划 保持积极心态
合理饮食和睡眠 寻求帮助和支持
提前制定复习计划,合理安排时 间,避免临时抱佛脚。
保持良好的饮食和睡眠习惯,有 助于保持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
07
总结与回顾
Chapter
关键知识点总结
哲学与人生-第1课 第一框《哲学的智慧》教案

第1课第一框教案一、教学分析【课题】哲学的智慧【授课类型】新授课【授课时数】1课时【教材选用】中等职业学校教科书《思想政治基础模块哲学与人生》(高等教育出版社) 【学情分析】本课授课对象是中职高二学生。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素养和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分析、判断能力,通过初中和前两个学期思政课程的学习,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有一些基本的认知,对哲学理论也有一定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这为本课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无论是作为在校学生,还是日后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在成长成才、三观塑造、科学思维训练以及处理自身与外在世界的关系等方面都需要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所以学生对本课学习有内在需求。
但是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知还处在零碎的感受阶段,缺乏系统性、学理性认知,同时社会中一些功利化、庸俗化的现象和虚无主义思想也对一些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如何让学生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从知到信继而行,这是本课教学会面临的问题。
【教学目标】(第1课)1.政治认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信念,强化时代方位感、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掌握学好用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不断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智慧的滋养,努力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职业精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全人类解放为历史使命,认可选择职业时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全面发展;领会“学习哲学,终身受用”的道理,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树立科学的职业价值观,自觉地把个人追求和国家利益统一起来,展现自身价值,谱写灿烂人生。
3.法治意识:理解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领会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法学具有指导意义,学好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助于培养法治意识;理解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增强法治思维能力,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下积极参与法治中国建设。
10.2《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课件-高一语文(统编版必修下册)

3月17日,在伦敦海特公 墓举行了葬仪,恩格斯代表全 世界的无产阶级向自己的导 师表达了深切的悼念,发表了 这篇著名的悼词。
开头 介绍死者的生前身份、逝世时间、 地点、原因及其享年等。
主体 追述死者的经历及一生中主要成就 和贡献。
普通高中教科书 必修下册 第五单元之
在马克思墓前 的讲话
恩格斯
学习目标
1.把握全文,了解马克思为历史科学、为无产阶级所 作的巨大贡献。 2.揣摩本篇悼词的语言,体会平实的语言饱含的深情。
重点和难点:
1.把握全文的结构特点。 2.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品味,了解马克思的卓越贡献并 感受马克思的伟大精神。
学习提示
马克思在这样贫困的情况下,为了全人类的解放事业,仍然顽强的斗 争,勤奋的工作。比如他写《资本论》一书,就花了他整整40年时间,为 了写《资本论》,他和做过的摘记的书就有1500种以上。《资本论》的 稿酬远远抵不上他写这部巨著时的所花的烟钱。马克思说,他为此献出了 自己的健康、幸福和家庭。
背景
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844年在巴黎相识。之后的四十年时间 里,他们共同战斗,共同创造革命理论,共拟《共产党宣言》, 合作《资本论》。
这两篇演讲词是演讲史上的经典之作,为我们诠释了时代使命与个人 抱负的要义。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恩格斯为他的亲密战友马克思写的悼词, 深切缅怀了马克思的伟大人格和崇高精神,赞颂了马克思的历史功绩和光 辉思想。文章逐层深入,全面总结了马克思作为思想家、革命家的伟大成 就。“永远地睡着了”“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等饱含情感的文字,展 现出两位革命导师之间的深厚情谊。我们可以从中获得人生启迪,汲取精 神力量。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PPT优质课件

.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
哲学观是关于哲学的哲学,是对有关哲学本身的一系列 问题如哲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功能、基本问题等等 的反思
不同的哲学观对哲学的对象、性质、特点、功能、基本 问题等等的看法是各不相同的,它们使得哲学史上的各 种哲学理论相互区别开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这种 变革就是从哲学观的变革开始的
哲学能够为人们提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场、 观点和方法,使人们能够更加自觉地处理自身与外部世 界的关系,这是哲学的总体功能
.
1.哲学具有描述功能
❖ 哲学的描述功能在于其通过对于人与世界及其关系“是 什么”、“怎么样”等问题的描述性解答,能够为人们 提供一幅哲学意义上的世界图景,这是哲学能够成为系 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的重要根据
.
3.哲学具有规范功能
❖ 哲学并不局限于对现实的人与世界关系的描述和解释,它总 是还要按照某种特定的价值尺度、价值标准来审视现实的人 与世界的关系,并自觉地追求和观念地建构一定的理想的人 与世界的关系,正因如此,哲学能够为一定时代人们认识世 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提供向导
❖ 哲学的规范功能在于其对于人与世界及其关系“应如何”问 题的回答,其主要表现有以下两个方面
无论是科学主义思潮还是人本主义思潮都极为重视以语言为出发 点去反思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西方哲 学发展中的“语言转向”
20世纪以来,在现代西方哲学的演进过程中,又出现了所谓的 “后现代主义”的哲学思潮
.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
19世纪40年代,也是在批判黑格尔哲学的过程中,马克思、恩格 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立足于人类实践去考察和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 从而真正发现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奥秘,有人称其实现了西方哲学 发展过程中的“实践转向” 严格说来,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完全属于西方哲学的范畴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构成了现代中国哲学发展的主脉
第六课《-马克思》课件(共47张PPT)

1871年5月30日,马克思宣读了题为《法 兰西内战》的宣言,指出巴黎公社实质上是工 人阶级的政府。
1880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导法国工 人党领导人制订党纲,口授了纲领的理论部分。
1881年12月2日,燕妮·马克思去世。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在伦敦寓所辞世。 后与燕妮合葬于伦敦北郊的海格特公墓。
导入新课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人只有一 次。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 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愧,这样,在他临死 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的生命和 全部的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 业——为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奥斯特洛夫斯基
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 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 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 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 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 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 人们将洒下热泪。
课堂练习
《共产党宣言》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 个纲领性文件它明确提出了工人阶级的历史 使命、斗争方法和斗争目标,好找全世界无 产阶级团结起来。这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之 作,之一。朗读《共产党宣言》感受那种特 有的革命理想气息与斗争精神。
让学生对《共产党宣言》产生的背景、 过程及其伟大的意义有初步地了解,这样, 带着自己鲜活的阅读印象再来读传记中相 关的记载描写和评述,感受马克思的使命 感、理想精神和革命意志加深对共产主义 的理解,并互相交流阅读心得。
1846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创立 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
3月30日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共产主 义通讯委员会会议上尖锐地批判了威廉·魏特林 的空想共产主义思想。
1850年3月和6月,先后两次与恩格斯一起 起草《中央委员会告共产主义者同盟书》。
《人应当坚持正义》课件-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处哲学家苏格拉底死刑。判决执行前夕,苏格拉底的朋友格黎东潜入监狱,试图劝说苏格拉
底越狱逃跑。苏格拉底不赞同逃跑,他针对格黎东的建议,提出了“正道”“道义”“道
理”“正当”等一系列他所坚持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的努力。
知识拓展
苏格拉底和柏拉图
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大约20岁时开始跟随苏格拉底学习,此后跟随苏格 拉底8年,是苏格拉底的忠实信徒和亲密朋友。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诬告并处 死,株连到柏拉图,柏拉图被迫离开雅典流亡国外,达12年之久。苏格拉底的著名 思想有苏格拉底教学法、苏格拉底反诘法,而柏拉图的著名思想有柏拉图思想、柏 拉图主义、柏拉图式爱情等。
任务探究六
5.在面对朋友格黎东的劝说,苏格拉底是如何层层铺垫,步步设 问,并最终带格黎东到了自己的逻辑轨道的?
他首先提出格黎东的关怀是否合乎“正道”的问题,即是否符 合他所服从的“道理”。
然后苏格拉底又谈到应该听从内行,否则“就会损伤我们那个 为道义所改善、为不义所毁灭的部分”,他把“道义”和“不义” 对举,突出了道义对于人的重要意义,得到了格黎东的肯定。
以上两个问句和“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是苏格拉底诘问的开 始,“我希望和你一道弄明白”就是要理清道理从而达到说服格黎东的目的。
第一个问句是设问句,问答之间语气委婉温和;第二个问句是选择问句,具有辩 证性;“究竟,是应当放弃,还是必须遵从”具有一种列言导思考的意味。
苏格拉底作为一位智者和哲人,并没有盛气凌人,而是循循善诱并一步步将对 话和格黎东的思考引向深处。
部编本高一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
< < 人应当坚持正义> >
柏拉图
核心素养目标
● 1.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苏格拉底的人生轨迹和本文的写作背景。 ● 2.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苏格拉底抛出的“正道”“道义”“道理”等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