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砟轨道长轨精调作业指导书
无砟轨道长轨精调

长轨精调施工作业指导书中铁一局五公司哈大项目部2010-10目录一、编制原则 (1)二、适用范围 (1)三、作业内容 (1)四、作业标准 (2)五、作业程序 (3)六、基本轨的定义 (3)七、作业细则 (3)八、轨道软件模拟调整 (9)九、劳动力组织 (13)十、工器具配备 (13)十一、注意事项 (14)附表1 (16)附表2 (17)附表 (18)无砟轨道长轨精调作业指导书一、编制原则本作业指导书依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以下简称《验标》)、哈大公司相关文件要求及相关培训资料内容编制,本着优先保证轨道平顺性、类似既有线施工安全性和节约成本的原则,确保长轨铺设后轨道调整工作快速、高效进行。
二、适用范围中铁一局五公司哈大客运专线CRTSⅠ板式无砟轨道长轨精调工程。
三、作业内容1、长轨应力放散锁定后对轨道的重新测量,对测量资料汇总整理和模拟调整并形成书面文件,同时统计扣件更换种类和数量并提报物资需求计划。
2、根据模拟调整文件报表,现场核对调整位置和调整项目,确认无误后更换相应种类的扣件。
3、扣件更换结束后,按规定扭力上紧螺栓,同时检查轨道调整效果和平顺性是否达到要求。
4、清理回收更换下来的扣件并分类存放,同时清理干净程轨道板污染物。
四、作业标准调整原则:“先轨向、后轨距,先高低、后水平”,优先保证参考轨的平顺性,另外一股钢轨通过轨距和水平(可利用轨道尺)向参考轨靠齐。
调整时,优先考虑轨道的平顺性指标,绝对值指标按照《验标》中第14.6.19条“轨面高程允许偏差为+4mm,-6mmm;紧靠站台为+4mm,0mm”第14.6.20条“轨道中线与设计中线允许偏差为10mm;线间距允许偏差为+10mm,0mm”的要求进行控制,在平顺性指标满足的情况下,局部绝对值指标可适当放宽。
主要检测及控制指标如下表。
无砟轨道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表特殊情况下,对于个别点由于变化率不符合要求而造成区段调整量突然变化较大的地段,需现场核对(利用轨距尺及弦线)或重新测量(消除测量误差)后再做调整。
无砟轨道精调作业指导书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附件7无砟轨道精调作业指导书一、基本要求1.CPⅢ网重新复测,经评估合格方可应用于精调。
2.各位零配件安装到位,无缺少。
3.无碴轨道经过冲洗,无杂物,无灰尘。
4.无缝线路应力放散完毕且焊联、锁定。
二、准备工作1.各种规格材料基本到位。
2.绝对测量、相对测量小车经检验、调试合格。
3.各类机具齐备(轨距调整器、内燃扳手、无碴液压起道机、轨道仪、照明工具、数显道尺、塞尺、弦线、扭力测试仪、撬棍、改道小撬棍等)。
三、精调步骤1.总体流程。
2.精确测量。
为监测线路设备的变化,指导线路设备养护,需对轨道实测中线、高程进行绝对精度测量。
主要采用安博格小车与线路CPIII控制网实现对轨道精测。
⑴测量的前期准备工作①输入并核对设计数据(平曲线、竖曲线、超高、控制点,如存在断链,需分别输入,上、下行线也要分别输入)。
②设置项目属性,如平面位置和高程测量基准等。
③定期对全站仪及小车进行保养、检定。
⑵测量的现场工作①检查钢轨表面状态,检查扣件弹条与轨距挡板密贴。
确保零配件无缺少,扣件扭矩达标。
②正倒镜检查全站仪水平角和竖角偏差,如果超过3秒,在气象条件较好的情况下进行组合校准及水平轴倾斜误差(α)校准;检查全站仪ATR照准是否准确,有无ATR的偏差也应小于3秒。
③使用至少8个CPIII控制点自由设站,如果现场条件不满足,至少应有6个CPIII控制点,其中前后至少各使用一个60米以上的控制点。
根据天气条件确定最大目标距离。
状况好时控制在60m以内,不好时将距离缩短。
④设站的同时组装轨检小车,将双轮部分靠近低轨。
⑤在稳固的轨道上校准超高传感器,一般每天开始测量前校准一次,如气温变化迅速,可再次校准;校准后可在同一点进行正反两次测量,测量值之和应在0.3mm以内。
⑥将全站仪对准轨检小车棱镜,检查通信,关闭全站仪强力搜索,并锁定棱镜。
⑦放样60米以上的一个控制点对设站进行检核。
⑧进入施工模式,看偏差数据是否稳定,如不稳定(变化范围超过0.7mm),将小车向前推,找到数据相对稳定的距离,根据此距离再次重新设站。
轨道精调作业指导书

轨道精调作业指导书一.工作内容1.1检查使用状态1.2检查轨道精调作业1.3设备保养二.设备组成2.1 硬件部分硬件主要由机械和电气测量两部分组成。
(1)机械结构轨距传感器通过定位机构的相对移动来推算轨距。
弹簧机构提供压紧力使左侧定位机构和右侧定位机构能贴紧钢轨内侧面。
超高传感器通过倾角来推算超高的大小。
正矢定位机能在弹簧机构的作用下,根据定位机构之间的位置变化进行正矢测量。
里程旋转编码器用于测量小车行走的距离。
行走轮可以通过轨道轨距的变化相对钢轨中心来回滑动。
手推杆与单轮梁外壳通过旋转台连接,可通过机构随时旋转,倾斜和锁紧。
轨距传感器,超高传感器,里程旋转编码器,正矢传感器和水平传感器的测量值通过屏蔽电缆送入控制盒中进行数据处理,计算后的轨距,超高,里程,正矢,水平,三角坑值,同时存入控制盒中的存储器中,实时输入检测过程中轨道上的各种缺陷及标记,交接班时,数据通过U盘倒入计算机中,通过专门编写的软件进行分析处理,推算三角坑,对检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以图表方式显示,打印和储存,为线路的维护提供依据。
棱镜支架设置在单轮梁中央位置,其中心线与单轮梁中心线之间的垂直度误差可通过调整环节在装配过程中进行精调调校,棱镜高,棱镜杆中心线与1435mm轨距中点之间的横向偏差可进行精确测量,同时,单轮梁上设有轨距传感器,能够实时测量实际轨距与理论轨距之间的偏差值。
上述偏差可作为该小车的结构参数输入数据处理软件,在测量变换时进行相应的处理。
里程测量装置采用可双向连续测量,支持精调小车正推或反推。
并有手动(按键)触发,定时连续触发,等距离触发等多种数据采样方式。
精调小车在轨道施工阶段使用时,没有轨道绝缘的顾虑,但考虑将来养护作业的需要,兼顾了绝缘轮和猝火钢轮两种设计,不同材质轮可以简单互换。
(2)电器测量系统全站仪通过无线通讯方式与PC机进行数据传递,PC机发送各种控制命令至全站仪,然后将全站仪及传感器的数据进行一系列分析主力后,得出轨道调整量,以知道轨道精细调整。
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

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一、轨道工程工程简况本标分部道床施工起止里程为:DK733+997-DK781+883,正线铺设Ⅰ型板式无砟轨道48km,无砟轨道基本结构由50kg/m钢轨、扣件、Ⅰ型预制轨道板、CA 砂浆、混凝土凸形挡台、混凝土底座组成。
路基地段使用4962mm轨道板单元,底座以4到5块标准板长对应的底座长度设置一个伸缩缝。
桥上24m简支梁布置5块4856mm轨道板单元;32m简支梁布置5块4962mm和2块3685mm的轨道板单元,其它跨度的桥梁按照设计进行布置,相邻单元底座设置20mm的伸缩缝。
本分部约需要轨道板4.14万块,共设置2个轨道板厂。
无砟道岔采用轨枕埋入式,由道岔部件、岔枕、道床板及混凝土支承层组成。
二、轨道工程施工安排(一)施工组织本着节约临时用地和充分利用既有设备的原则,2个Ⅰ型轨道板预制场分别设置在DK724+000、DK769+000处。
无碴道床的施工单元与架梁施工单元基本一致,原则上一个施工单元配备一套无碴道床施工设备,有路基预压地段(先架后压)在预制梁架设完成后先施工桥梁地段的无砟轨道,路基地段根据沉降评估情况隔段施工。
本分部根据工程分布情况划分为4个施工段落,配备4个无砟轨道施工队伍、4套无砟道床施工设备。
(二)工期安排轨道板预制场2008年6月1日开始和梁场同步规划建设,利用6个月的时间正式完成轨道板厂的规划建设,2008年12月1日~2009年1月31日完成生产设备的联合调试,2009年2月1日~2009年3月31日完成轨道板的试生产,2009年4月1日~2009年6月30日完成轨道板厂技术条件评审及生产许可证考核检验等各项工作,2009年7月1日正式开始生产轨道板,2010年底轨道板预制完成。
本分部下部基础构筑物一旦达到轨道施工条件,立即组织施工,无砟道床计划2009年10月开工,2011年7月完工,历时21个月。
(三)施工人员安排计划每个轨道板预制厂下设钢筋加工和混凝土浇筑两个车间,每个车间劳动力配置及主要工作内容见表2-1、表2-2。
哈大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轨道精调作业指导书

精调作业指导书一、工程概况哈大客运专线TJ-1标无砟轨道采用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扣件采用WJ-7B(G)轨道扣件系统。
直属大队无砟轨道精调自鞍辽特大桥0#台开始,到鞍辽特大桥586#台结束,全段总长19.178双线公里。
静态调整计划工期10月初开始至11月中旬,动态调整结合动车试验进行。
二、施工方案轨道精调工作在长钢轨铺设完成,并在设计轨温范围内放散、锁定后开展,哈大TJ-1标设计锁定轨温分区间和里程从12±3℃~25±5 ℃不等。
轨道精调分为静态调整和动态调整两个阶段。
静态调整阶段主要根据轨检小车静态测量数据对轨道几何状态进行不断完善的调整过程,包括对轨道线型(轨向和高低)进行优化调整,合理控制轨距变化率和水平变化率,使轨道静态精度满足规范要求。
动态调整阶段主要通过对动检车的数据进行分析,利用静态调整的方式对轨道进行调整。
通过两个阶段的调整,最终使得无砟轨道轨道状态满足动车组高速运行的舒适性和安全性要求。
无砟轨道静态平顺度允许偏差三、准备工作轨道精调前的准备工作主要包括轨道板的复测、扣件安装、CP Ⅲ的复测。
3.1轨道板的复测3.1.1轨道板复测流程图为保证后期钢轨的铺设及轨道精调,轨道板灌浆后7天或砂浆强度达到0.7MPa后,及时对轨道板进行复测,复测内容包括:高程、中线位置、CA砂浆四角离缝。
其中高程、中线位置复测采用螺栓孔速调标架的方法(与精调方式同)。
3.1.2轨道板复测结果轨道板复测后,应与前期精调数据及时进行分析对比,发现有下列情况者,必须揭板重新灌浆。
⑴轨道板横向或高程偏差;⑵凸台树脂厚度、CA砂浆四角离缝超标时。
3.2扣件安装WJ-7型扣件最大特点是对轨道方向及轨距无级调整。
但也因此带来了安装、调整的不便,增加了调整的工作量。
根据哈大公司要求,铺轨到达前7天,线下单位应完成除轨下橡胶垫板和绝缘块以外所有扣件的安装工作。
3.2.1扣件组成部分WJ-7型扣件由T型螺栓、螺母、平垫圈、弹条、绝缘块、铁垫板、轨下垫板、绝缘缓冲垫板、重型弹簧垫圈、平垫块、锚固螺栓和预埋套管组成,此外为了钢轨调高需要,还包括轨下调高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
004.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作业指南

铁建设〔2009〕 号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 施工精调作业指南
2009-XX-XX
发布
2009-XX-XX
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发布
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 施工精调作业指南
铁建设〔2009〕 号
主编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批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 施行日期:2009 年 XX 月 XX 日
中
国
铁
道 ·
出
版
社
2009 年
北 京
前
言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本指南是根据铁道部 “关于印发 《2009 年铁路工程建设标准编制计划》 的通知” (铁 建设函[2009]34 号)要求进行编制的。 本指南用于指导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本指南依据现行的有关技术标准 和相关设计资料,认真总结了我国前期引进技术及相关工程试验段的成果和经验,借鉴了 国际先进标准,充分体现了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的技术特点和质量要求。 本指南围绕高速铁路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的特点编写,体现了我国高速铁路无砟 轨道施工精调作业所采用完全自主创新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具有适用 性、先进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本指南共分10章,其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轨道控制网(CPⅢ)测设、CRTSⅠ 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CRTSⅠ型双块式 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施工精调作业、长枕埋入式无砟道岔 施工精调作业、板式无砟道岔施工精调作业、钢轨伸缩调节器施工精调作业等。 在执行本指南过程中,希望各单位结合工程实践,认真总结经验,积累资料。如发 现需要修改和补充之处,请及时将意见及有关资料寄交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成 都市二环路西二段10号附1号,邮政编码:610072) ,并抄送铁道部经济规划研究院(北 京市海淀区羊坊店路甲8号,邮政编码:100038) ,供今后修订时参考。 本指南由铁道部建设管理司负责解释。 本指南主编单位:中铁二十三局集团有限公司 本指南参编单位:成都普罗米新科技有限公司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 钱振地、付建斌、陈幼林、伍林、陈心一、徐振龙、何义松、翟勇、刘扬、李辉、 张冠楠、刘延龙、汪永进、肖鸿章、杜新立、石春艳、于晓明、张吉毅、李秀华、张雪 锋、王彬、古新敏、刘国卫、周敬勇、杜娟、姚云峰、杨娱、蒋书。
轨道精调作业指导书

中铁五局哈大客运专线经理部轨道精调标准化作业手册哈大客运专线TJ-I标段轨道工程编号:ZYZDS-10-2010轨道精调标准化作业手册中铁五局哈大铁路客运专线工程项目经理部2010年10月5日发布 2010年10月15日实施目录1使用范围 (1)2施工作业准备 (1)3技术要求 (3)3.1主要技术标准 (2)3.2 轨道板编号 (4)3.3 工程特点 (4)4 施工程序 (4)5轨道静态精调施工 (5)5.1轨道静态精调工艺流程 (5)5.2 测量仪器检定 (6)5.3钢轨及扣件等检查 (7)5.4轨道静态精调施工工艺 (7)5.4.1施工准备 (8)5.4.2轨检小车复测轨道线型 (8)5.4.3 现场测量注意事项 (8)5.4.4 A测量数据评估及调整量计算 (9)5.4.5测量数据内业处理 (10)5.4.6内业调整计算 (10)5.4.7 现场调整 (16)5.4.8轨道静态调整量更换 (17)5.4.9轨检小车复测轨道线型 (17)6 轨道动态精调 (117)6.1主要技术指标 (18)6.2.轨道动态精调技术要点 (18)6.2.1资料分析 (18)6.2.2现场核对检测 (118)6.2.3现场调整 (18)7 劳动力及资源配置 (19)7.1劳动力配置 (19)7.2工机具配置 (20)8 施工注意事项 (21)轨道精调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适用于哈大客运专线沈大段TJ-1标范围内的无砟轨道精调施工。
2、施工作业准备2.1、轨道板的复测,为保证后期钢轨的铺设及精调,轨道板铺设完成后,应及时对灌浆后的轨道板进行复测,对复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对偏差较大的轨道板在铺轨之前进行揭板处理。
2.2、扣件安装过程中严格控制安装精度,使用工装设备,减少后续精调工作量。
2.3、对现场焊接接头的平顺度进行检查整修,不合格的及时处理。
2.4、对全线的CPⅢ控制点进行调查,已经破坏的点位要进行恢复,并完成全线的复测。
轨道精调作业指导书

无砟轨道精调作业1.基本要求(1)精调标准1)静态几何尺寸同轨道精调作业设计静态允许偏差。
2) 结构标准①钢轨钢轨硬弯1m内的矢度不大于0.2mm,钢轨母材轨顶面凹凸或马鞍型磨耗不大于0.2mm,不得出现波浪型磨耗。
②焊缝全面调查钢轨所有焊缝(含厂焊、接触焊和现场焊,胶接绝缘接头比照焊缝标准执行),并建立台帐,焊缝的验收,建议除一米平直尺外,还要采用双轨波磨小车,该问题需要和公司进一步沟通对接。
经打磨后的钢轨焊缝平直度1m范围内:轨顶面控制在0.2~0.4mm以内,钢轨内侧作用边控制在-0.2~0mm以内,轨底控制在0~0.5mm以内。
对经整治后轨顶面仍有下凹、上拱度超过0.3mm、作用边有支咀的焊缝,原则上必须由施工单位切割重焊。
③联结零件钢轨扣件齐全,组合正确,作用良好。
弹条“三点”密靠,间隙不大于0.5mm,且扭矩为符合相关安装标准。
④道岔尖轨、可动心轨竖切部分均匀密贴;顶铁与轨腰的间隙不大于0.5mm;框架尺寸控制在2~-1mm的范围内;心轨实际尖端至翼轨趾端的距离(简称尖趾距离),误差不得为负;尖轨、心轨轨底与台板离缝不大于0.5mm,且不得连续;道岔的轨距、方向、水平高低、扭曲控制标准与线路相同;支距控制的前提是必须确保方向和轨距的达标,导曲线下股不得高于上股;岔枕间隔误差不大于5mm;道岔扣件的螺栓扭矩应为120~150Nm;固定弹性基板的螺栓扭矩应为300~330Nm。
3)作业标准第1页①扣件安装前承轨台必须清扫干净,WJ-8C扣件绝缘轨距块安装时,将弹条紧靠后侧、扣压端尽可能压在绝缘轨距块中部,扭力矩控制在160N.M,弹条中部与轨距块离缝≯0.5mm,也不宜接触。
②高程调整作业时轨下微调垫板都应放置在轨下胶垫与铁垫板间,原则上最多放置不能超过2块,并将最薄的轨下微调垫板放在下面,放入轨下微调垫板总厚度不应超过6mm,超过6mm时应使用铁垫板下调高垫板调整,当调高量大于15mm时应更换成S3型螺旋道钉。
无砟轨道长轨精调作业指导书

无砟轨道长轨精调作业指导书一、编制原则本作业指导书根据《无砟轨道验收标准》及xx公司相关要求编制,在保证轨道的平顺性的前提下,确保轨道调整工作快速、高效进行。
二、适用范围xx局xx城际铁路站前xx标范围内的长轨精调工作。
三、作业内容1、长轨应力放散锁定后对轨道几何状态的重新测量,对测量资料的整理分析和模拟调整并形成书面文件,统计扣件更换种类和数量并提报物资需求计划。
2、根据提交的调整量统计报表,现场确认更换的位置和项目,做好标记,更换扣件。
3、扣件更换结束后,检查扣件系统安装无误后,检查轨道调整效果和平顺性是否达到要求。
4、清理更换下来的扣件并分类存放,对轨道板进行清理。
四、作业标准1、数据采集前应对GRP点进行复核,测量仪器校核无误,设站精度达到要求,轨道设计线性要素输入准确无误,钢轨、扣件达到规定要求,扣件扣压力达到设计要求。
钢轨及现场检查项目及标准扭力矩 道钉弹条中部与轨距块缝隙顶面 0~+0.2mm 1mm2、测量一般选在阴天或夜间进行,严禁在高温、雨天、大雾及大风天气条件下采集数据,避免误差过大或出现虚拟数据。
3、测量数据模拟调整前,必须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调整原则是: “先轨向,后轨距”,“先高低,后水平”,并在调整后对测量数据进行多次的查看和修正。
应先选定一股钢轨作为基准股(轨向在曲线地段选择外股,直线地段选择与前方曲线外股同侧钢轨;高低曲在线地段选择内股,直线地段选择与前方曲线内股同侧钢轨),对基准股钢轨方向及高低进行精确调整,线型平顺,无突变,无周期性小幅振荡。
另外一根钢轨平面位置的调整:轨距调整是固定基准轨,调整另一根钢轨,按轨距控制标准和变化率进行调整;另一根钢轨的轨向靠轨距及变化率来控制。
另外一根钢轨水平的调整:固定基准轨,调整另一根钢轨的高低,用水平精度进行校核。
缓和曲线方向、水平(超高)务必严格控制,实现平顺过渡。
与缓和曲线衔接的150m直线段轨道精度严格控制,尽可能使与曲线外股(高股)同侧的钢轨比另股钢轨略高1mm。
高速铁路长轨精调作业指导书

高速铁路(无砟)线路精调作业指导书二〇一一年一月一、总则1、作业目的:规范和指导高速铁路线路精调及道岔精调作业程序和标准,精调作业施工有序、可控、高效,确保高速铁路线路的整体平顺性及行车舒适度。
2、适用范围:①高速铁路线路轨道几何尺寸精调作业。
②高速铁路18号及42号板式无砟道岔精调作业。
二、线路精调作业指导书1、作业内容:①长轨应力放散锁定后对轨道的重新测量,对测量资料汇总整理和模拟调整并形成书面文件,同时统计扣件更换(或调整)的种类和数量并提报材料需求计划。
②根据模拟调整文件报表,现场核对调整位置和调整项目,确认无误后更换相应种类的扣件。
③扣件更换结束后,按规定扭力上紧螺栓,同时检查轨道调整后几何尺寸和平顺性是否达到要求。
④回收、清理更换下来的扣件并分类存放,同时清理干净道床污染物。
2、作业流程:2.1施工准备:①根据安伯格调整方案现场标定,利用道尺、弦线进行核实,达到手工检查和仪器检查基本一致,确定无误后进行调整。
②标准股的确定,曲线地段轨向以上股为轨向标准股,下股为高低的标准股;直线地段轨向以小里程往大里程方向曲线上股为基准,下股为高低的标准股。
直线地段的标准股的选择和曲线必须相同。
③内业:认真核对设计资料,确保设计线性等资料输入正确。
重点核对平面曲线要素、变坡点位置和竖曲线要素、曲线超高等。
确定基准轨(参考轨):平面位置以高轨(外轨)为基准,高程以低轨(内轨)为基准,直线区间上的基准轨参考大里程方向的曲线(对安伯格数据进行分析,并制定调整方案)。
④现场对作业地段进行静态轨距、水平逐根枕木检查,并记录在一股钢轨轨脚部位,作为作业的参考并做好记录(1至2人)。
对需调整配件的枕木,更换前后的零配件型号、尺寸要做好详细的记录。
⑤在检查几何尺寸的同时安排一人对安伯格提供的数据进行标注。
每个小组的代班人利用25米左右的弦线对安伯格数据结合轨距、水平进行复核,确定作业趋势的正确性,并画出最终标注股的作业撬。
无砟轨道作业指导书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目录第一章 CPⅢ轨道控制网测量 (8)1、目的 (8)2、编制依据 (8)3、适应范围 (8)4、CPⅢ轨道控制网测量 (8)4.1施工复测 (8)4.2CPⅢ轨道控制网布设 (8)4.3CPⅢ轨道控制网平面测设 (9)4.4CPⅢ轨道控制网高程测设 (9)4.5质量检验 (10)第二章混凝土支承层施工 (10)1、目的 (10)2、编制依据 (10)3、适应范围 (11)4、施工准备 (11)4.1材料配制及运输 (11)4.2模筑法技术要求 (11)4.3滑模摊铺机摊铺技术要求 (12)4.4拉毛处理 (12)4.5切缝处理 (12)4.6混凝土养护 (12)第三章 CRTSⅠ型无砟轨道桥梁保护层及凸台施工 (13)1、目的 (13)2、编制依据 (13)3、适应范围 (14)4、施工准备 (14)4.1施工定位测量 (14)4.2钢筋绑扎 (14)4.3保护层及凸台混凝土浇筑 (14)4.4切缝处理 (14)4.5养护 (15)4.6土工布铺设及凸台垫板安装 (15)第四章 CRTSⅠ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板施工 (16)1、目的 (16)2、编制依据 (16)3、适应范围 (16)4、施工准备 (16)4.1铺设工具轨及组装轨排 (16)4.2混凝土浇筑 (17)4.3混凝土养护 (17)4.4拆除纵、横向模板 (17)4.5拆除螺杆调节器 (18)4.6轨道状态复测 (18)4.7封堵螺杆孔 (18)4.8质量检验 (18)第五章长钢轨铺设施工 (21)1、目的 (21)2、编制依据 (21)3、适应范围 (21)4、施工准备 (21)5、轨铺设施工 (21)5.1长钢轨储运 (21)5.2纵向推送法 (22)5.3质量检验 (22)6、工地钢轨焊接(移动式闪光焊) (22)7、施工准备 (22)7.1拆除扣件垫放滚筒 (23)7.2轨端打磨 (23)7.3焊接 (23)7.4正火 (23)7.5粗磨 (23)7.6精磨 (24)7.7收尾 (24)7.8质量检验 (24)第六章应力放散锁定线路 (24)1、目的 (24)2、编制依据 (25)3、适应范围 (25)4、施工准备 (25)4.1钢轨位移观测桩设置 (25)4.2测量轨温 (25)4.3拆扣件垫滚筒 (26)4.4应力放散 (26)4.5落轨锁定线路 (26)4.6位移观测标 (26)4.7质量检验 (26)第七章无碴轨道精细调整施工作业指导书 (27)1、目的 (27)2、编制依据 (27)3、适应范围 (27)4、无碴轨道精细调整施工准备 (27)4.1轨道检查 (28)4.2轨道测量 (28)4.3调整量计算 (28)4.4轨道精调 (28)4.5质量检验 (29)5、钢轨预打磨 (29)5.1具备条件 (29)5.2打磨工艺要求 (30)5.3钢轨打磨后的要求 (30)5.4质量检验 (31)第八章无砟道岔作业指导书 (31)1、目的 (31)2、编制依据 (31)3、适应范围 (32)4、无砟道岔基桩测设 (32)4.1CPⅢ轨道控制网复测 (32)4.2道岔位置测量 (32)4.3道岔区控制基桩测量 (32)4.4道岔加密基桩测设 (33)4.5基桩布置要求 (33)4.6质量检验 (33)4.7道岔基桩测设基本工序流程 (33)5、岔区混凝土支承层及凸台施工 (33)5.1施工准备 (34)5.2施工定位测量 (34)5.3安装模板 (34)5.4钢筋绑扎 (34)5.5混凝土浇筑 (34)5.6拆除模板养生 (35)5.7质量检验 (35)6、道岔组装、初定位施工 (35)6.1施工准备 (35)6.2隔离层及橡胶垫板施工 (36)6.3底层钢筋绑扎 (36)6.4道岔原位组装铺设 (36)6.5道岔预组装、移位铺设 (36)6.6道岔处定位 (37)6.7质量检验 (37)7、道岔混凝土道床板施工 (37)7.1道岔轨排一次精调 (37)7.2工电联调 (38)7.3道岔轨排二次精调 (38)7.4安装模板 (38)7.5钢筋绑扎 (39)7.6混凝土浇筑 (39)7.7质量检验 (39)8、道岔焊接(铝热焊) (40)8.1施工准备 (40)8.2道岔钢轨焊接顺序及时间要求 (40)8.3轨端处理 (40)8.4焊接 (40)8.5打磨 (41)8.6质量检验 (41)作业指导书第一章 CPⅢ轨道控制网测量1、目的明确CPⅢ轨道控制网测量施工作业的工艺流程、操作要点和相应的工艺标准,指导、规范CPⅢ轨道控制网测量施工。
长轨静态精调作业指导书

长轨静态精调作业指导书1、目的明确静态调整施工作业的流程要点,指导、规范轨道静态精调施工。
2、编制依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施工图设计文件》《福斯罗300型扣件安装技术手册》3、适用范围适用于郑西铁路客运专线无砟长钢轨静态精调施工。
4、轨道静态调整施工流程轨道静态调整施工流程:准备工作、轨道测量、调整量计算、现场标示、扣件调整、轨道复检4.1准备工作4.1.1人员培训对精调人员进行精调工艺、程序、标准的专业培训,使参与轨道精调人员全面掌握相关标准及要求。
作业人员应固定,不应任意调动;测量数据要有专人做分析计算,制定精调工作表,现场按表执行调整。
4.1.2 CPⅢ复测对CPⅢ控制点进行全面复测和检算,测量结果须经监理确认。
4.1.3轨道小车配备根据精调工作量和工期要求合理配备轨道小车,以满足现场测量和调整的需要(600m/台天)。
4.1.4调整件准备参考检测数据,提前准备各种尺寸相对应的扣件调整件。
4.1.5轨枕编号4.1.5.1按照连续贯通里程,两个连续CPⅢ控制点之间轨枕应连续编号,其方法为:CPⅢ控制点编号+XXX(沿里程增加方向的排序号)。
例如1225303—S010,“1225303”表示CPⅢ控制点编号,“S”表示双块式无砟轨道,“010”表示从“1225303” CPⅢ沿里程增加方向的第十根枕木。
(见CPⅢ控制点编号示意图)4.1.5.2注意事项4.1.5.2.1原则上一根轨枕只能有一个独一无二的号码。
4.1.5.2.2有关CPⅢ点的编号,采用里程数来编列。
4.1.5.2.3原则上左线为单号,右线为双号,例如1225303-S010,即表示从“1225303” CPⅢ点沿里程增加方向左线的第十根轨枕。
4.1.5.2.4 CPⅢ点的编号应该明确标记在临时支柱或防撞墙。
4.1.5.2.5 编号的方向要面向里程的前进方向。
轨排精调机作业指导书

(1)用夹轨钳将钢轨夹紧;
(2)放下测量小车,确认测量小车的四个测量轮踏面与钢轨已充分接触(测量轮放下后,控制测量小车的手轮应处于自由松动状态);
(3)预估轨排提升高度,进行第一次预提升;
(4)启动测量程序,将数据发送给电气系统;
(5)电控系统程序启动,将测量所得的数据处理后发出指令,各粗调机鸣笛后按所接收到的指令动作;
2.连续相对测量
连续相对测量时,以正常步行速度(3-5km/h)推行无碴轨道专业精调检测小车,对轨道沿线路方向按等间隔(0.125m)进行行进中的连续相对测量,快速分析和记录轨道的横向和垂向几何不平顺,查找超限处所的位置。相对不平顺测量以弦测法为理论基础,能够测量轨道水平、轨距、左右高低、左右轨向,以及轨距变化率、扭曲等几何不平顺信息。
六、测量小车
测量小车是粗调机的测量机构,配合测量系统对调整中的轨排进行测量,测量数据预轨道设计数据比较,从而确定轨排所处位置与设计数据的偏差,指导粗调机进行调整,最终达到线路设计要求.测量小车通过四个连接板挂在粗调车下旋转架下部,以四个测量轮压入轨排两根钢轨之间,依靠弹簧使两侧测量轮轮缘与两钢轨内侧贴紧,弹簧的弹力使测量小车相对于轨排处于中间位置.棱镜的位置就反映了粗调机所夹持的轨排的实际位置,使用水平传感器反映轨排的水平状态,通过无线传输预测量系统进行数据的传输交换.在施工中要定期对测量小车进行校验,保证测量系统和数据的准确性.
定点三维定位
目标距离100-200m时
±1.0mm
1"
轨距
1435mm-25/+35mm
±0.3mm
±0.005mm
水平(超高)
±200mm
±0.2mm
0.001°
连续绝对测量方式
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

无砟轨道施工作业指导书第一章编制依据及目的1.1编制依据《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16-2007)《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7】85号)《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铁建设【2007】47号)《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客运专线无砟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1.2编制目的⑴为了建设好我国第一条以“高速铁路”命名的京沪高速铁路,保证施工质量,更好的对现场施工进行控制,实现“管理标准化”。
⑵无砟轨道是京沪高速铁路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编制此指导书就是要对轨道工程重点控制,保证无砟轨道施工的操作要点和相应的标准,指导、规范无砟轨道施工。
⑶指导规范Ⅰ型无砟轨道板底座、轨道板铺设、轨道板精调、CA砂浆灌注施工。
⑷指导规范无缝线路现场施工。
第二章使用范围适用于京沪高速铁路土建工程三标段Ⅰ型板式无砟轨道道床及长钢轨无缝线路铺设等施工。
第三章施工方法及工艺要求3.1板式无砟道床施工方法及工艺3.1.1工艺概述3.1.1.1定义通过灌筑水泥沥青砂浆调整层铺设于现场灌筑的钢筋混凝土底座上由凸形挡台限位的单元板结构无砟轨道。
3.1.1.2 CRTSⅠ型板式无砟道床总体施工方案板式轨道的施工方法,依据轨道板的搬运方式和水泥沥青砂浆的搬运及灌筑方式的不同而不同。
在选择确定施工方法的时候,应充分分析轨道板铺设现场的施工条件,根据铺设轨道板所能允许的工期,铺设临时轨道的技术条件,可能使用的施工机械的类型,择优选为最为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法。
双线区间施工方法:(1)线间铺设临时轨道(线间走行轨道)和车载龙门搬运机(轨道板搬运车和长轨条搬运车)施工方法。
该方法是在上下行线间铺设临时轨道,用作轨道板搬运车、拌制灌筑车和长轨条搬运车的走行线。
如能协调好各项作业使之互不干扰,便能获得较好的施工效果。
高速铁路长钢轨精调工法

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长钢轨精调工法1 前言沪宁城际高速铁路地处长江三角洲,连接上海和南京两大重要城市,人口稠密、经济发达。
既有沪宁铁路已成为最紧张、最繁忙的一条干线。
为缓解沪宁间运输压力,加快推进客货分线运输,充分释放既有线货运能力,早日实现“人便其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建设一条具有世界一流快速、经济、安全、低碳、环保的现代化高速铁路迫在眉睫。
2008年7月沪宁城际高速铁路正式开工建设,设计为双线电气化无砟轨道高速铁路线路。
轨道结构采用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钢轨扣件采用WJ-7B(G)轨道扣件系统,钢轨规格为60kg/m。
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长钢轨良好的几何状态是实现高速、平稳、安全运行的重要因素和关键环节之一。
为保证无缝长钢轨满足相对平顺要求,沪宁城际高速铁路长钢轨精调采用在轨道控制网CPⅢ为基准测设的GRP基点上进行。
精调工作是在无缝线路铺设完成后,即长钢轨铺设放散、锁定结束后展开,前后分为静态调整和动态调整两个阶段。
只有静态调整达到验收标准后,才能开始联调联试。
开始联调联试后,精调工作进入动态调整阶段。
2 工法特点2.0.1 钢轨精调的测量是在CPⅢ基础上,分别在左右两股钢轨中心间距5m处设置轨道基准点GRP,保证了控制点测距短,精度高,搭接平顺。
2.0.2 利用GRP点作为数据采集的基准,采用智能型全站仪和轨道检测小车进行数据采集、根据随机软件进行测算调整量。
2.0.3 现场采用0.5mm级的调高垫板及道岔电子检测仪进行钢轨高程及轨距的调整控制,确保钢轨精调的质量。
3 适用范围本工法适用于高速铁路板式无砟轨道长钢轨精调施工。
4 工艺原理4.0.1 在基础平面控制网CPI和线路平面控制网CPII基础上,在桥梁防撞墙或路基路肩两侧混凝土立柱上设置纵向间距50~70m点对点的轨道控制网CPⅢ。
在CPⅢ的基础上,分别在左右两股钢轨中心间距5m处的凸形挡台上设置轨道基准点GRP,以保证钢轨精调的测量更加准确。
无砟轨道精调施工工艺工法(后附图片)

无砟轨道精调施工工艺工法1 前言1.1 工艺工法概况轨道的精调质量对高速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必须在施工阶段将轨道几何状态精调至最佳。
轨道初始不平顺是运营后各种轨道不平顺发生、发展和恶化的根源,若不进行严格控制,将给运营带来后患。
轨道精调分为静态调整与动态调整,本工法主要为静态调整。
1.2 工艺原理CPⅢ复测合格后,通过轨检小车采集轨道数据,利用系统软件对轨道数据进行分析,然后根据分析结果对不合格处的数据进行优化调整,并形成调整量表,对钢轨的几何状态逐一进行调整,按照以上方法对轨道反复调整,直到满足要求为止。
2 工艺工法特点2.1测量数据采集后利用软件处理。
2.2轨道需多次调整后方可达到标准要求。
3 适用范围本工法主要用于采用WJ-7B型系列扣件无砟轨道精调施工。
4 主要引用标准4.1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4.2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4-2010)。
4.3 《高速铁路轨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铁建设[2010] 241号)。
5 施工方法采用轨检小车与其配套的全站仪,利用已建立好的CPⅢ测量控制网,对轨道数据进行采集,然后运用轨道精调软件对采集的轨道数据进行优化分析并进行适当的调整,形成调整量表,再按照调整量表对钢轨的高程与平面以及平顺性、轨距逐一进行调整。
第一遍调整完后,再按照第一遍的方法采集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然后调整轨道。
如此循环,直到轨道的几何状态满足设计与规范要求为止。
6 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6.1 施工工艺流程钢轨精调作业流程见图1。
图1 钢轨精调作业流程图6.2 操作要点6.2.1 CPⅢ复测在进行轨道精调施工前,先对管段内的所有CPⅢ的坐标与高程进行复测,合格后方可进行轨道精调施工。
6.2.2 轨道板承轨台编号在进行轨道精调之前,为了准确记录并保证测量结果与所测承轨台对应,从而系统管理轨道的几何数据,首先就要对全管段的承轨台创建统一的编号系统。
轨道板精调作业指导书

CRTSⅡ型轨道板精调作业指导书1.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杭长客专江西段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精调作业。
2.作业准备2.1 内业准备⑴编制轨道板精调作业方案,并经相关单位审批。
⑵轨道板精调设备已经进场,且满足规范要求。
⑶计算GRP点和定位椎设计坐标文件。
⑷准备轨道板坐标文件“FFC”、棱镜配位文件“.FFD”。
⑸经过审批的CPⅢ网资用坐标成果。
2.2 外业准备⑴对精调测量人员及调板人员进行专项培训,熟悉作业程序及操作要点。
精调前对所用仪器设备进行检验和校正,确保正常使用。
⑵在轨道板场,利用标准板对精调系统的标准标架进行标定。
⑶按要求埋设GRP点和定位锥。
⑷根据精调段落长度,准备足够数量的精调爪和限位装置。
⑸大面积施工前,应在线下建立试铺场地,进行相关的模拟实验和培训。
3.技术要求3.1 技术依据⑴《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等相关测量规范标准。
⑵业主、设计相关技术要求。
3.2 技术要求⑴精调采用的全站仪需具有自由设站功能,仪器标称精度为:(1秒,1mm+1ppm)。
⑵定期到轨道板场对精调标准标架进行标定。
⑶相邻GRP点的相对精度应满足平面0.2mm,高程0.1mm。
⑷轨道板粗铺精度要求:横向0.3mm,纵向1mm。
⑸轨道板精调技术要求:精度0.3mm,搭接0.6mm。
4.精调施工流程4.1 精调原理Ⅱ型板式无砟轨道的设计理念是:轨道板要经过数控磨床精确打磨,精度很高,假定钢轨和扣件没有误差,将轨道板精确安装到设计位置,铺轨后,通过较少的轨道精调,就能形成高平顺的轨道系统。
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过程如图4-1所示,首先施工下部基础;然后利用六个精调爪,配合测量机器人,将轨道板逐块精确调整到设计位置;最后,通过灌注孔灌注CA砂浆,填充轨道板和下部基础之间的空隙。
图4-1 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原理示意图Ⅱ型板的安装精度很高,绝对精度是1mm,板与板之间的相对精度是0.3mm,主要利用测量机器人,配合精调标架进行精调。
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精调施工工法

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精调施工工法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精调施工工法一、前言随着铁路建设的发展,无砟轨道系统在高速铁路工程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而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作为一种新型的轨道系统,其施工工法的研究和改进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精调施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
二、工法特点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精调施工工法具有以下特点:施工高效、精确度高、适应性强、施工周期短、无环境污染、使用寿命长等。
三、适应范围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精调施工工法适用于各类高速客运铁路和重载货运铁路的施工,可以适应各种地质条件和环境要求。
四、工艺原理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精调施工工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控制精确的施工参数,将两根长钢轨的轨距、水平标准、纵向曲线千斤顶和轨向进行精确调整,以确保轨道的准确平直和减小轮轨磨耗。
五、施工工艺施工工艺可以分为预施工准备、入场试铺、轨道精调、施工后处理和验收等阶段。
在预施工准备阶段,根据设计要求准备好相关工具和材料,并确定施工计划。
入场试铺阶段,通过试铺工作确定轨道的基准线和标高。
然后进行轨道精调,包括轨距调整、纵向曲线调整和轨向调整。
施工后处理阶段是铺装道石、清理轨道、检查轨道的阶段。
最后进行验收,并做相关记录和报告。
六、劳动组织根据施工周期和施工量的不同,确定合理的劳动组织方式以确保施工进度和质量。
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劳动组织计划进行施工,并合理安排施工人员的工作任务。
七、机具设备CRTSⅡ型双块式无砟轨道无缝长钢轨精调施工工法所需的机具设备有轨道调整机、剪切机、叉车、吊车、挖掘机、打磨机等。
这些机具设备具有高效、可靠和易操作的特点,能够满足施工需要。
八、质量控制为了确保施工质量达到设计要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进行精确的质量控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建铁路西安至成都铁路客运专线(陕西段)XCZQ-7标(DK218+521.59~DK253+434)CRTS I型双块式无砟轨道长轨精调作业指导书编制:审核:批准:中铁十九局集西成客专项目部一工区年月日目录1编制目的 (4)2 编制依据 (4)3施工准备 (4)3.1CPIII控制网复测 (4)3.2人员设备 (4)表1一个作业面长轨精调设备配置 (5)3.3轨道长钢轨作业条件及各项检核 (6)4 轨道长钢轨精调 (6)4.1轨道长钢轨精调概述 (6)4.2轨道几何状态及不平顺性 (7)4.3长钢轨精调作业操作流程(见图6) (9)4.4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钢轨检测测量前要求 (9)4.5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钢轨检测测量要求 (10)4.6影响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测量数据精度因素 (10)5 轨道静态模拟调整 (11)5.1轨道静态模拟调整的基本要求 (11)5.2长钢轨精调作业平顺性允许偏差 (12)5.3轨道静态模拟调整的方法 (12)5.4扣件调整量说明 (17)表3±2MM以内横向调整 (17)表4大于±2MM横向调整 (17)表5-4MM~0MM高低调整 (19)表60MM~+26MM高低调整 (19)5.5长钢轨扣件调整 (20)CRTS I型板无砟轨道长轨精调作业指导书1编制目的指导和规范无砟轨道长钢轨精调作业,明确作业流程、操作流程、质量标准,确保精调作业快速、有序,使工程质量满足标准要求。
2 编制依据2.1《高速铁路无砟轨道精调作业技术指南》(铁建设函[2009]674号);2.2 《高速铁路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施工质量验收暂行标准》(铁建设[2009]218号);2.3 无砟轨道施工组织设计;2.4 设计文件;2.5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使用说明;3施工准备3.1 CPIII控制网复测为满足无砟轨道高精度要求,在进行轨道长轨精调时,必须将CPIII控制网复测完成,各项精度指标满足要求后,方可进行长轨精调作业。
3.2 人员设备(1)人员配备一个作业面共需15人来共同完成。
其中:1人负责操作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测量,两人负责全站仪设站以及CPIII棱镜的摆放,两人负责内业数据的处理及复核,10人负责更换和紧固扣件。
施工前,精调人员必须经培训考核合格。
(2)设备配备表1 一个作业面长轨精调设备配置3.3 轨道长钢轨作业条件及各项检核(1)轨道长钢轨精调应在扣件锁定以及长钢轨应力放散完后进行。
(2)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在使用前应在规定的地点进行检核校准。
(3)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每天使用前应对轨距及倾角,利用仪器自带检校设备及功能进行检校。
4 轨道长钢轨精调4.1轨道长钢轨精调概述长钢轨精调是指在无砟轨道长轨铺设、钢轨应力放散并锁定后,测量轨道几何参数,根据平顺性标准对超限区域进行分析和调整,使轨道满足高速行车要求。
无砟轨道两股钢轨应分别调整,通过扣件调整实现,调整时要特别注意轨距与轨向的关系,高低与水平(超高)的关系。
轨道静态调整是在联调联试之前根据轨道静态测量数据对轨道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优化和调整,将轨道绝对几何参数和相对几何参数调整到验标以内,使轨道满足高速联调联试条件;轨道动态调整是在联调联试期间根据轨道动态检测情况对轨道局部缺陷进行修复,针对相对几何参数进行微调,对轨道线型进一步优化,进一步提高高速行车的安全性、平稳性和乘座舒适度,使轨道平顺性全面达到高速行车条件。
4.2 轨道几何状态及不平顺性轨道几何状态五要素:轨距、方向(轨向)、高低、水平(超高)、轨底坡。
轨道五大不平顺性:轨距、方向(轨向)、高低、水平(超高)、扭曲。
详见下图图1 方向不平顺图2 轨距不平顺图3 高低不平顺图4 水平不平顺图5 扭曲不平顺图6 作业流程4.3 长钢轨精调作业操作流程(见图6)4.4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钢轨检测测量前要求(1)检查CPIII点,确认点位可用,坐标值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
对于被破坏而无法使用的CPIII 点,要及时发现处理,认真核对输入数据;(2)必须保证测量数据真实可靠:定期检校全站仪、轨检小车;现场重点控制好测量环境、设站精度、棱镜安装等细节。
对现场测量过程中出现异常的点位,及时备注并通知技术负责人现场核对和解决;对于调整量突然变化较大的地段,需现场核对或重新测量后再做调整。
(3)测量前安排专人对需要测量地段进行全面检查,钢轨、扣件干净无污染,无缺少和损坏,焊缝平顺(<0.2mm),扣件扭矩和扣压力达到设计要求。
消除扣件与轨距挡块中间不密贴、轨距挡块与钢轨、钢轨和轨下垫板不密贴、钢轨工作边有残留混凝土等情况。
不密贴控制在0.3mm以内;塞尺逐个检查。
(4)承轨台编号:根据CRTSI板板号从小里程往大里程逐一进行编号。
例如84555601,代表左线板号为45556的这块板,自小里程往大里程的第一对承轨台。
94228709,代表右线板号为42287的这块板,自小里程往大里程的第九对承轨台。
需要注意的是板号不连续或者补偿板的地段的编号。
4.5 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钢轨检测测量要求(1)以轨道控制网的CPIII控制点(8个)为测量基准。
对轨道绝对位置测量应采用静态定位测量。
(2)测量方向宜为单方向测量。
(3)全站仪与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的观测距离宜保持在3m~60m之间。
(4)测量时气象条件应相对稳定,避免日晒,大风等天气。
(5)换站后,应首先对上站的最后10个轨座位置进行复测,同一点位的横向和高程的相对较差均不应超过±2 mm。
(6)标段与标段、工区与工区、不同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之间的搭接长度为30m。
4.6 影响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测量数据精度因素(1)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因素:轨道几何状态测量仪的制造精度、测量单元精度、测量重复性等。
(2)全站仪因素:测量精度、仪器使用和检校状况(3)设站因素:CPIII控制网精度,后方交会精度、换站偏差影响。
(4)人员因素:测量人员使用熟练程度、是否按规程操作等。
因此在日常作业中对影响测量精度的各种因素要引起高度重视,严格按照规定进行作业,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
5 轨道静态模拟调整5.1 轨道静态模拟调整的基本要求(1)轨道调整应遵循“重检慎调”的原则,重视轨道检查,保证测量精度,加强数据分析,制定合理的精调方案。
(2)以调整相对精度和平顺性为主。
(3)明确基准轨:平面位置高轨为基准,高程以低轨为基准;(4)绝对精度一般能够满足规范要求,在长钢轨精调阶段基本上不受控制,但必须监控变化率,即平顺性控制。
(5)应坚持以轨道平顺性为核心的理念,即轨道线性调整。
(6)轨道横向调整量应考虑0.5mm的余量。
(7)严格控制周期不平顺性,特别注意轨向、水平10~20m 周期不平顺性控制。
(8)动态精调阶段,加强对动检波形图的分析,判断添乘晃车点和波形图之间的对应关系,确认晃车点里程,之后在动检晃车点前后至少50米范围内进行静态检测;5.2 长钢轨精调作业平顺性允许偏差表2 长轨精调作业平顺性允许偏差在满足轨道平顺度标准的情况下,轨面绝对高程允许偏差为+4 / -6 mm,紧靠站台为 +4 / 0 mm 。
5.3 轨道静态模拟调整的方法在长钢轨安装完成,应力放散完成,系统联调联试之前对轨道的几何形位进行调整。
调整方式保证轨道的相对平顺性为主。
超限部位需更换方向扣件和轨下垫板。
模拟调整方法:先轨向、后轨距;先高低、后水平。
通过轨距挡板调整轨向和轨距。
通过轨下垫片和调高垫板调整高低和水平。
(1)轨道静态模拟调整—先轨向,后轨距在10-20米范围内出现的周期不平顺,如图7图7 10-20米范围内出现的周期不平顺先将左右钢轨的轨向进行削峰填谷,使其平顺性满足要求,如图8图8 左右钢轨的轨向进行削峰填谷再根据轨距变化率或水平的平顺性进行二次调整,如下图图9 二次调整轨向、轨距调整满足要求,如下图图10 轨向、轨距调整满足要求(2)轨道静态模拟调整—先高低,后水平在10-20米范围内出现的周期不平顺图11 周期不平顺先将左右钢轨的高低进行削峰填谷,使其平顺性满足要求图12 将左右钢轨的高低进行削峰填谷(3)模拟调整完后,生成模拟扣件调整报表,供现场调整使用。
图13 轨道平顺性分析数据报表5.4 扣件调整量说明(1)横向调整单股钢轨横向调整量±2mm以内时,调换不同规格的绝缘轨距块,具体配置表如下:表3 ±2mm以内横向调整单股钢轨横向调整量大于±2mm时,调换不同规格的绝缘轨距块和轨距挡块,具体配置表如下:表4 大于±2mm横向调整(2)高低调整通过更换轨下垫板、在轨下垫板与铁垫板间垫入轨下微调垫板和在铁垫板下弹性垫板与轨道承轨面间垫入铁垫板下调高垫板来实现钢轨高低位置的调整。
以下配置表中负数为高于设计值,正数为低于设计值。
a.通过更换不同规格的轨下垫板实现-4mm~0mm调整,具体配置表如下:表5 -4mm~0mm高低调整b.通过更换轨下垫板、垫入轨下微调垫板和铁垫板下调高垫板实现0mm~+26mm调整,具体配置表如下:表6 0mm~+26mm高低调整5.5 长钢轨扣件调整(1)分析检测数据并模拟调整量,调整方案经技术主管审核后,输出表报,交现场技术负责人。
(2)技术人员核对规格和数量,并熟悉不同规格调整件的辨别方法,组织作业人员进行交底,确保所有参与调整作业的人员能迅速辨别不同规格的调整件。
(3)轨下微调垫板的垫入。
轨下微调垫板应靠近铁垫板挡肩一侧放入,放入后移到中间位置。
首先将轨下微调垫板只有一个边耳的一端紧靠铁垫板挡肩,并沿挡肩插入,直到有边耳的一端卡住铁垫板的小凸台;其次把轨下微调垫板放平,使另一侧的两耳边卡住铁垫板的小凸台。
轨下微调垫板不得放在轨下垫板上,放入的块数不得超过2块,总厚度≯6mm。
(4)铁垫板下调高垫板的垫入。
a.调高垫板必须放在铁垫板下的弹性垫板和轨道板的承轨台之间,两块成幅使用,不得摞叠。
b.从承轨台的侧面放入,调高垫板圆弧凸台应放入承轨台的凹槽内。
c.当调高量大于15mm时,道钉螺栓应采用S3型。
(5)现场检查无误后,更换完毕紧固扣件前,再核对一遍是否有换错,如果没有错误,采用内燃扭矩扳手上紧扣件,标准扭矩160N·M。
同一股钢轨上扣件时,直线地段一般先紧固调整量为正的一侧,再紧固调整量为负的一侧;曲线地段先紧固曲线内侧扣件(低的一侧),再紧固另外一侧(高的一侧)。
(6)现场更换扣件时建议一次松开扣件,一并完成调整平面和高程完成,减少分开调整时相互影响。
(7)更换扣件时,每次拆除扣件不得超过5个(防止胀轨),并且在更换扣件区段两端各松开1~2个扣件(只是松开,不拆除),确保扣件更换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平滑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