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

合集下载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

汉森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分析---因果性分析
拉普拉斯的传统因果论:设X 为因, Y 为果, 把X 和Y 的因果关系看作孤立的封闭系统。拉 普拉斯认为, 如果人们早知道宇宙在某一瞬间的状态并掌握了宇宙的一切因果律, 那么他就能 预言或回顾世界历史的每一个事件。这种因果理论的错误在于排除一切偶然因素, 更重要的在 于把原因X 看作意义固定不变, 与周围环境无关, 因此因果关系成了一条预定的因果链。
观察渗透理论:作为原因的X 与周围各有关因素按某种概念模式形成一个体系, 只有把它 放在这个概念模式的一定位置上, 它的涵义才能确定, 同一个X 被置于另一个概念模式中, 会有 另一个涵义, 而且X 与Y 的因果联系亦非固定不变, 它们按不同的概念模式去联系, 会形成不同 的因果关系, 不同的概念模式最后又决定于不同的理论体系, 因此汉森说:“原因一定与结果相 联系, 不过这是由于我们的理论把他们联系起来, 而不是因为某种‘宇宙胶水’把整个宇宙粘 成一团”。此外, 因果都用科学语言来表达, 不同的理论观点赋予同一术语以不同的反应和评 价, 由于微观现象不同直接看到, 所以科学家对微观现象的不同现象的不同理论观点的争论很 难彻底解决。
心理学视野中的“观察渗透理论”
知觉模块说:美国心理学家福多把人类的思维器官比做模块,即“信息封装的计算系统, 它具有推理机制, 并且所接触的背景知识受到认知结构一般特点的制约。模块可以看成是具有 专用数据库并能实现特定目的的计算机”。
由于每个模块都只能用模块内部的信息来计算表征,因此,无论理论背景有多大的分歧, 都会受到知觉模块的信息封装限制, 从而对同一刺激拥有相同的知觉经验, 由此我们就可以得 到独立于理论的客观的观察。
多数人会将中间部分的白色背景看作一个白色的三 角形, 而且中间的白色三角形部分似乎比图像外缘的背 景更加明亮, 但事实上并不存在任何亮度差别。现在如 果观察者将这幅图看作是由6 个互相独立地摆放在白色 背景之上的图形组成的, 并将注意力集中到V 缺口的位 置, 那么视觉错觉就消失了。

自然辩证法

自然辩证法
6,科学问题的来源有哪些,科研选题有何重要意义,基本原则
第一,为寻求事实之间的联系提出问题. "经验定律"型问题,其肯定回答就是经验定律假说.
第二,从理论与事实之间的矛盾中发现问题.例如:科学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第三,从某一个理论内部的矛盾中发现矛盾.例如: "悖论" ,如罗素悖论等.
第一、能动以受动为基础,后者制约着前者,特定实践的能动性都以特定受动性为依据;
第二、能动又主导受动,人通过自觉活动来完善和发展自己,提高对受动性的认识和调控。
处理两者的方法:需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的能力的发展。主要包括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2)相对主义学派,操作主义者布里奇曼提出了操作意义标准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科学问题和每一个科学命题对应于一组操 作 ,凡可操作的 ,包括仪器的和智力的操作 ,就是有意义的,科学的 ;反之是无意义的,非科学的.逻辑实用主义者奎因将经验主 义实用主义化 ,认为科学是人们用来应付环境的一个概念系统和工具 ,凡是在应付环境中有用的就是科学的 ,否则是非科学的 ; 科学理论只有有用无用之分 ,没有真假好坏之别.
1)有利于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构成危害的发展.要促进 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 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生态文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宗旨,强调人类与自然的共同发展,以自然界的生态 平衡规律来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把生产消费方式置于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维护人与自然协调,和谐,维护任何自 然系统的平衡.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

讨论:有必要让这种理论渗透 到我们的观察之中吗?这种理 论给我们的观察以怎样的“渗 透”?它让我们看到了什么 “新”东西,有什么“新”想 法?
观察渗透理论关于三次浪潮理论渗透我们观察科技本身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的考察问题科学研究的门户?科研始于问题观察渗透理论?爱因斯坦
观察渗透理论
——关于“三次浪潮理论”“渗透”我们 观察科技本身及科技与社会的互动的考察
问题——科学研究的“门户”
• 科研始于问题,观察渗透理论 • 爱因斯坦:“是理论决定我们能够观察到的东 西……只有理论,即只有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 才能使我们从感觉印象推理出基本现象。” • 达尔文:“所有的观察如果要有用处的话,都 必须用于支持或反对某种观点,人们看不到这 一点,是多么的奇怪!” (1861年9月18日在 一封信)
• “普朗克效应”:新的科学真理,不是靠通过说服反 对者并使他们看到光明而获胜;她最后的胜利,主 要是因为反对者终于死去,熟悉她的年轻一代成长 起来了。 • 拉瓦锡(1743-08-26~1794-05-08)著名的《对燃素 的见解》的看法:我并不指望我的观点马上被人们 接受。人的思想会成为一种看问题的方法。在大部 分的经历中,都是根据某种观点观察自然界的人, 很难接受新的观点。因此,只有时间的流逝才能确 证或者摧毁我提出的见解。同时,我很满意地看到 年轻人开始毫无偏见地研究科学,还看到数学家和 物理学家们以崭新的思想认识到化学真理,而不相 信斯塔尔所谓的燃素了。 • ——问题的关键不是去“中性观察”而是选择好的 理论去“污染”观察、渗透观察。
《权力的转移》(1990)
– “在我们生活的所有方面中,权力却是鲜 被大家理解而又最为重要的东西之一。这 对我们这一代人更是如此。”
• 暴力:第一次浪潮 • 财富:第二次浪潮 • 知识:第三次浪潮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1、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2、康德的先验哲学 3、格式塔心理学
四、影响和意义
1、经验主义者的反驳
2、历史主义 3、整体主义
什么是观察?
观察是一种经验活动的方法,是科学家认识问题的
窗口,也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科学家通过观察, 可以发现许多经验事实,为科学理论的建立提供感 性的经验基础。观察可以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两大类。前者主要指在不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下, 用人的感觉器官(主要是视觉器官)或借助于一定 的观察仪器对客观对象自然形态的观察。例如对生 物形态及其生活习性、生态平衡等的观察,或是对 遥远星体的亮度、空间位置等的观察。后者主要指 人们通过科学实验的途径,在变革观察对象的条件 下,人的感觉器官或通过各种实验仪器对实验对象 特定方面的观察。
观察渗透理论
华北电力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王永生
主要内容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二、观察渗透理论
三、理论渊源
四、影响和意义
一、关于经验的种种表述
1、日常的观点
2、归纳主义 用
2、观察过程中渗透着理论 3、理论对观察的事后解释作用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概论_课后题答案0.1.自然辩证法和科学技术有什么关系? 30.2.自然辩证法在现代有哪些发展? 30.3.自然辩证法对中国现代化建设有什么意义? 30.4.学习、研究自然辩证法的意义和方法?41.1 何谓自然观?它与自然科学的发展有怎样的联系? 41.2 在人类历史上,唯物主义自然观经历了哪几个重要形态?试评述古朴和机唯自然观。

4 1.3 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和自然哲学思想渊源。

41.4 论述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本思想和特征。

(5星)41.5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创立有何重大意义? 52.1 试阐述系统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52.2 什么是系统?如何理解系统是自然界物质的普遍存在方式?系统的基本特点是什么?5 2.3何谓演化与进化?怎么样来理解自然的进化方式? 52.4 、阐述自组织的概念,以及自然系统演化的自组织机制、基本条件。

62.5 、怎样理解自然界循环发展的无限性? 63.1 从生态自然观的产生说明这种自然观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丰富和发展。

63.2 如何理解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73.3 现代生态学在协调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提供了哪些科学结论73.4 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谈谈你的想法。

(上届考察)74.1 如何理解科学的本质?74.2 科学知识有哪些构成要素?说明它们的特点与相互关系。

(5星)84.3 什么是科学精神?举例说明它的重要性。

85.1 科学问题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85.2 如何理解观察与实验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

85.3 科学假说形成的主要途径是怎样的?86.1 什么是科学思维的基本形式?它们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96.2 正确理解直觉、灵感和想象力在创新过程中的意义和作用?96.3 思想模型方法在假说的形成过程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97.1什么是科学理论的评价和检验,它们在科学发展过程中起什么作用?97.2科学理论的逻辑评价主要包括那几个方面?举例说明97.3如何对科学理论进行实验检验?举例说明107.4科学的评价和检验的复杂性表现在哪些方面(P162-163)108.1不同的科学理论累积发展模式各是如何看待理论的归并的?108.2科学发展的否证模式如何看待科学理论的竞争?举例说明之。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一:名词解释1.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科学问题:是指一定时代的科学认识主体在当时的知识背景下提出的关于科学认识和实践中需要解决而又未解决的矛盾,它包含一定的求解目标和应答域,但尚无确定答案。

科学问题是一种已知与未知的结合体、交界。

3.科学事实:是指通过观察与实验所获得的经验事实,是经过科学整理和鉴定的确定事实。

4.范式:范式是指通过一个具体科学理论为范例,通过解决科学中关键性、全局性的问题,给人们提供了关于世界整体的图式,即世界观。

5.人类发展指数:HDI是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人文发展报告》中提出的,用以衡量联合国各成员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是对传统的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挑战的结果。

人类发展指数由三个指标构成: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人均GDP的对数。

这三个指标分别反映了人的长寿水平、知识水平和生活水平。

6.科学的社会建制:社会建制是指为了满足某些基本的社会需要而形成的相关社会活动的组织系统,科学的社会建制是指科学事业成为社会构成中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部门和职业部类的一种社会现象。

它从科学家的社会角色、科学专业、科学共同体及其活动、规范等方面反映了科学与社会的关系。

7.汤浅现象:由日本科学史家汤浅光朝1962年发现,汤浅现象是近代科学史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的现象。

如果定义一个国家的科学成果数占全世界的25%就为科学兴隆期,那么科学兴隆期在世界范围内曾按下列顺序转移:意大利(1540-1610)、英国(1660-1730)、法国(1770-1830)、德国(1810-1920)、美国(1920-现在),而且上述各国的科学兴隆期平均约为80年。

科学史上的这种现象被称为汤浅现象。

8.默顿规范:1942年,默顿在《论科学与民主》一文中系统地阐述了科学活动的规范结构——普遍主义、公有性、无私利性、有组织的怀疑主义。

自然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小论文

自然辩证法观察渗透理论小论文

“加拿大碎尸案”的凶手一定是食人狂魔吗?徐婕华中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11级摘要:剖析耸人惊闻的“加拿大碎尸案”,针对人们对凶手的判断,结合观察渗透理论,分析其原因,并引出合理对待被理论渗透的观察的办法。

关键词:加拿大碎尸案观察渗透理论理所当然大纲:1.加拿大发生轰动全球的碎尸案——讲述人们对加拿大碎尸案的观感与议论,重点简述人们认为凶手理所当然会犯罪的现象——“是什么”;2.“理所当然”从何而来?——从各个角度分析为什么人们会认为凶手理所当然会犯罪,引出自然辩证法中的观察渗透理论进行分析——“为什么”;3.如何对待这种“理所当然”?——从利弊两个角度分析观察渗透理论,辩证的看待和评价——“怎么样”。

加拿大发生轰动全球碎尸案当人们每天打开网页或打开电视浏览新闻时,经常会有一类新闻会引起大家对普遍关注甚至震惊,那就是各种各样重大的刑事案件。

我们虽然对这种阴暗事件感到害怕,但是同时也极为着迷,成千上万的良善市民都对描写凶杀、强奸及其他暴力形式的电影、电视、书籍和文章津津乐道、乐此不疲。

好莱坞电影中每8部就有一部是以强奸为主题的。

i因此,各种公众媒体对人间各种悲剧事件趋之若鹜,争相报道。

但即便如此,“加拿大碎尸案”事件也因其凶手丧心病狂的残忍行为和较为“传奇”的身份,恍如血腥电影一般的散播在网上的虐杀食人视频,遇害者是中国留学生,还涉及到政党,以及凶手最终的讽刺被捕,成为了这些阴暗事件中的“个中翘楚”,一时“风头无两”。

但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内幕的逐渐曝光,人们的注意力从那甚至算得上是颇为创新的犯罪手段和电影一般血腥诡异的犯罪场景转移到了凶手的身份和过往经历上来,你经常会听到人们议论“啊,那个凶手是个色情演员,三级艳星,还是同性恋!还经常在网上找性伴侣!”、“他还虐杀过小猫,被人肉过!”、“他竟然还跟另外一个食人狂魔交往过,太可怕了!”,在惊异的语气中又蕴含着一种理所当然,仿佛这样一个人不做出这样惊悚的犯罪反而还奇怪了,让人觉得有一种想脱口而出“我就知道会这样”的感觉。

观察渗透理论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运用方式

观察渗透理论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运用方式
综合 天 地
2010 年 4 月中
观察渗透理论的现实合理性及其运用方式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 白惠仁 摘 要: 本文在是否更有利于科学进步的实用角度论证观察中立说与观察渗透理论的优劣性, 并认为在科学观察中应 选择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并针对汉森学说没有明确观察要素与理论要素在观察活动中的地位的缺陷, 提出了观察渗透 理论定量化的运用方式, 从而为观察渗透理论树立了实用主义的根基。即解决了为什么要选择观察渗透理论以及怎么样 运用该理论的问题。 关键词: 科学进步; 中立; 渗透; 实际运用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是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观察 中立说的, 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 往往强调它的感 觉基础, 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然后从中概括出概念, 概念 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 得出定律, 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 论以至于原理, 提出感觉先于理论, 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 观 察是绝对中立的, 观察语言是最公正 、 客观因而是最可靠, 任何理 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 这才是可靠的理论, 否则就是" 形而上学"空谈, 一律取消!汉森反对逻辑实证主义的这一传统观 点, 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在科学观察面前, 人 类往往更要借助主体的能动性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来获得经验 知识, 不同的主体甚至同一主体在不同条件下观察到的结论也不 尽相同。所以, 人们开始接受汉森的结论: 观察渗透理论。 我认为, 要弄清楚这个问题, 就要先明确科学观察的目的究竟 是什么。科学观察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和有机组成部分, 其最 终目的是为了科学的进步。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 我将进一步论 述我们为什么应选择观察渗透理论并且我们应该怎么样运用该理 论。 汉森的观点是: 观察包含感觉资料、 观察者组织观察图像的先 前的理论和呈现观察资料的语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 那么其相 对于观察中立说的两点不同就是: 组织样式与语境。 首先, 我们可以把对视觉图像进行组织或处理的活动方式称 为观察的组织样式 假设科学观察的组织样式不受所谓"理论的污染"而完全中 立, 那么所有观察者在观察活动中都拥有完全相同的组织样式, 这 将导致观察活动千篇一律, 缺乏丰富性, 根本上不利于科学的进 步。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我们看一下拉马克学派、 达尔文学派和新 达尔文学派是怎样解释"长颈鹿的脖子变长"这一观察事实的。拉 马克学派根据生物的器官如果经常使用就发达, 长期不用就退化 的"用进废退说"作出的叶 子, 就得伸长脖子。 经过若干代这样努力伸长脖子, 长颈鹿的脖子 就逐渐变长了。"①达尔文学派则根据"自然选择"的理论作出如下 解释: "在古代的长颈鹿中, 由于个体不同, 它们的颈有长有短。 在 自然界中, 颈长的个体便于以高树木的叶子为食物, 在生存竞争中 得胜而生存下来。结果, 当时颈长的长颈鹿在自然选择中逐渐形 成了今天的长颈鹿。"②以"突然变异和自然选择理论"为基础的新 达尔文学派的解释又与达尔文学派的解释不同: "古代的长颈鹿由 于发生各种突然变异因而出现了长度不等的脖子, 其中颈长的长 颈鹿在生存竞争中有利于摄取食物, 经过自然选择成为今天的长 颈鹿。"③拉马克学派、 达尔文学派和新达尔文学派对同一观察事 实先后作出了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 这就是由于这三类观察者的 观察活动的组织样式中渗透了不同的理论基础, 所以他们的观察 结果具有极大的多样性。这种观察结果的多样性或者说丰富性, 将极大的扩展科学活动的研究思路与领域, 对科学的进步具有重 大的意义。 而这种丰富性的获得就要求我们选择观察渗透理论作 为合理的指导理论。 其次, 观察渗透理论要求在一定的语境中呈现所观察到得东 西 只有固定的语境, 才能呈现出我们所看的图式; 没有固定的语 境, 就不能引起我们所看的图式的呈现。 语境已经渗透到看、 想象 和描述之中了。 同样, 假设科学观察没有相关语境, 那么科学观察 活动将缺乏特定范围、 领域, 观察会陷入盲目, 缺乏深入性, 进而极 大减缓科学进步的步伐。 例如物理学史上关于光的波粒二象性的 发现, 牛顿等人曾经倾向于微粒说, 主张光是微小粒子的直线运 动; 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说则主张, 光不是微粒的运动而是媒 介的波动。关于光的本性的两大学说各有利弊, 微粒说能很好地 解释光的直线运行、 光的反射和折射等观察现象。波动说可以解 释光的反射、 折射, 特别是干涉、 衍射及偏振现象。在这样一个两 种学说争论的语境中, 很多科学家开展了艰苦的科学观察与科学 实验。在 20 世纪初, 爱因斯坦观察发现, 某些金属在光的照射下 可以发射出电子, 但光的强度只能决定电子的多少而不能改变电 子的发射能量, 由于具有深厚的理论语境, 在这次观察活动中爱因 斯坦便很自然地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光的波粒二象性。可 见, 科学观察活动必须要有语境这一必不可少的要素, 有一定语境 的观察活动才能使科学研究更加深入而具有针对性, 从而加速某 一领域科学不断精细化深入化的发展与进步。 无论是观察中立还是观察渗透理论, 我们所需要的或者说应 该选择的是一个有用的理论。而这个"有用"在这里就理解为有利 于科学的进步, 那么通过以上两点分析, 观察渗透理论更有利于科 学的进步, 所以我们在科学观察中应选择该理论。那么具体我们 该如何运用该理论呢? 观察渗透理论是汉森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 总的来说, 这一理论告诉我们, 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 而是 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 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 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 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 理论差异小, 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 理论如果相对立的, 则可能 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 比如, 在他的 《发现的模式》 的开篇中 写到: "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 片, 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 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回答, 一位把 他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 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 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 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 关系, 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 即' 高尔基体'。"④那么他们的观察为什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他作了 一系列的仔细分析, 最后他得出的结论就是人们在观察事物时, 是 受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 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 他 强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不同, 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 概括的说, 即观察活动是由感觉资料、 观察 者的组织样式和呈现观察资料的语境三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构成 的, 而这三个要素在观察的过程中是不可还原地交织在一起的。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它旨在探索个体在各种情境中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社会环境。

它有助于我们理解在不同情境中人们的行为会如何变化,从而使我们能够改善他们的行为。

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观察渗透效应”,即人们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其行为会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该理论强调,当人们感受到自己正处于一个某种情境时,他们会尝试模仿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观察渗透理论的发明者是美国心理学家萨缪尔·富里(Samuel F. Fuller)。

他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提出这一理论,并在1996年在《心理研究》上发表了关于它的文章。

他认为,当个体感受到自己正处于某种情境时,他们会被周围环境中发生的事情所影响,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为了证明观察渗透理论的正确性,萨缪尔·富勒尔进行了一项实验,他在实验室中让一组受试者观察另一组受试者的行为,然后让另一组受试者观察另一组受试者的行为。

结果发现,被观察者的行为确实会受到观察者的影响,从而发生变化。

观察渗透理论不仅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人们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而且也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他们的行为。

例如,儿童在学校学习时,如果他们看到老师做出了正确的行为,他们可能会想要模仿老师的行为,从而改善自己的行为。

此外,观察渗透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环境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总之,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有用的理论,它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个体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特征,以及这些行为如何影响我们的社会环境。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改善个体的行为,解决一些社会问题。

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

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

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一、“观察渗透理论”命题“观察渗透理论”命题所表达的含义是:支撑科学大厦的基础是经验命题,而这种经验命题又为理论命题所渗透,任何观察都附带着某些理论。

逻辑经验主义学派希望能够运用构造以及还原的逻辑方法,将科学理论还原为基本命题,实现将科学理论重建于观察命题之上的目的。

这个方法的运用需要一个基本预设,即中性观察的存在。

逻辑经验主义者认为观察是中立的,它独立于理论之外,不受理论影响。

石里克的“确证”概念以及卡尔纳普的“记录句子”概念尽管在技术处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分歧,但它们最终都是建立在观察中立的假设之上,并在此基础上重构科学理论的合理性。

伴随着“历史主义学派”的兴起,知识的增长、科学家的活动、社会历史文化因素等被纳入科学哲学的考察范围之中。

“观察渗透理论”命题就是在这样的哲学背景下由汉森首先提出的。

该命题的提出对逻辑经验主义学派的“观察中立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它不仅指出了中性观察所面临的困境,同时还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告诉人们渗透着理论的观察更加符合科学实践。

库恩支持了汉森这一观点,同时将其与自己的“范式”理论相结合,通过对常规科学时期与科学革命时期科学案例的分析,提出“‘范式’决定观察”的观点。

费耶阿本德更是将此命题推向了极致,认为不是理论渗透进观察,而是“理论决定观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新实验主义兴起。

他们从更广阔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观察与理论的关系,以真实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为基础,提出并非所有观察与实验都存在着理论的渗透。

他们将“观察渗透理论”命题分为强、弱两个不同的版本分而进行批判。

这对已经逐渐被学术界所接纳的“观察渗透理论”命题以及“理论优位”的历史主义科学哲学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的驳难20世纪八九十年代兴起的新实验主义对“观察渗透理论”命题提出了新的质疑。

新实验主义使得科学实验重新进入科学哲学的视野。

它打破了理论优位的科学哲学传统,重新认识了实验与理论的关系。

“观察渗透理论”和几个认识论问题

“观察渗透理论”和几个认识论问题

作者: 吴炜
作者机构: 华东地质学院社科部
出版物刊名: 青海社会科学
页码: 47-51页
主题词: 观察渗透理论;客体;休谟;认识过程;认识论问题;归纳推理;可知论;经验论;发生认识论;唯理论
摘要: <正> 逻辑实证主义的经验证实原则依赖于这样一个基本观点:观察为科学理论的形成和检验提供唯一基础,观察本身是中性的,不受理论的“污染”。

五卜年代初,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的著名命题,打破了逻辑证实主义的上述教条。

汉森的这一观点逐渐为当代科学哲学家所接受《、按照这一观点,观察并不是“中性的”,它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理论的“污染”,“观察依赖于一个概念结构,观察是充满理论的”(费古语)。

格式塔心理学的“鸭兔图”实验表明:人们在进行观察时能看到什么,不仅取决于观察对象,而。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

医学史举例说明观察渗透理论案例一:医学史在医学教育上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古往今来人们通过探索人类与疾病的关系,贯穿了医学教育的始终。

医学史是如何发展的呢?医学史是一门连接医学和人文科学的交叉学科,医学史教育可以帮助医学生树立科学思想、提高人文素质、提升医德水平,在现代医学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史是一门融合医学学科和人文学科的交叉学科,是通过研究社会政治、经济、哲学、科学、文化和医学的相互关系来揭示医学发展过程和规律的科学。

中国医学史的全方位研究,医学史研究的不断深化与泛化,把医史工作者的目光带到中国医学史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以及与周边学科、社会人文与自然诸方面的关系上来。

也正是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影响下,中国医学史研究的要求将更高,人们已不喜欢仅仅是点、线、面的描述、记录、考证,而更侧重于立体性全方位研究探讨,注重于医史医究为实际应用服务。

中国医学史的研究发展到这样的水平,国内外学者对中国医史学理论研究及本学科的建构给予关注,并展开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学术经验的采借。

过去,对中国医学史与中国医史学在概念上存在着不同的理解,中国医学史历史悠久,它是研究中国医学本身发生发展历史的学科;中国医史学则是以中国医学史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元科学。

它是研究中国医学史这门学科的发生发展规律,不要把历史本身研究和把研究历史学科作为对象的研究混为一谈。

如果把医学史理解为一种纯粹描述史实而不涉及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而把医史学作为研究医学发展规律的学科,那是欠恰当的。

以为医学史不是学,不带有理论性,而医史学才是学,才是理论性的科学,也是不够恰当的。

医学史从来不排斥对医学历史的理论性研讨,相反,正是这一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发展规律。

二者之间或有研究侧重点之差异,但却很难确定其本质上会有更多的区别。

过去习惯于用比较幼稚和比较成熟加以区别,但在二者之间要划一个严格的时间界限或学术分水岭,却几乎不大可能。

单就中国医学史研究而言,虽然历代已经作出了巨大成绩,但仍有许多领域尚侍开发。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一、概述1. 简述观察渗透理论的概念及其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该理论强调观察者在研究过程中不仅被动地收集数据,而且他们的知识背景、理论预设和主观经验会主动地渗透和影响观察过程。

这一理论由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它挑战了传统科学研究中观察与理论之间的界限,提出观察并非纯粹的、客观的,而是受到观察者自身理论框架和知识体系的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观察渗透理论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的科学研究中,观察被视为独立于理论的,是获取客观事实的重要手段。

观察渗透理论却认为观察与理论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

这种新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理解科学研究的本质和过程。

观察渗透理论强调了研究者主观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在观察渗透理论的框架下,研究者不再是被动的观察者,而是主动的参与者。

他们的知识背景、理论预设和主观经验都会对观察结果产生影响。

在科学研究中,我们不能忽视研究者主观因素的作用。

观察渗透理论对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观察结果受到研究者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进行科学研究时,我们需要更加谨慎地对待观察结果,并尽可能地减少研究者主观因素对观察结果的影响。

这需要我们采用更加科学、规范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以确保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

观察渗透理论是科学研究中的重要理论框架之一,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看待观察与理论之间的关系,强调了研究者主观因素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对于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和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

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观察渗透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以推动科学研究的进步和发展。

2. 提出本文将探讨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观点、应用实例及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观察渗透理论是科学研究中一个至关重要的概念,它强调了观察与理论之间的紧密关系。

本文将深入探讨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观点,并通过具体的应用实例来阐述其在现代科学研究中的意义。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

浅析“观察渗透理论”作者:李雪来源:《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7年第05期【摘要】本文首先对“观察渗透理论”的基本内容进行了简要阐述,指出人们在观察中主要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然后通过分析观察和理论的辩证关系对该理论进行了剖析,最后通过讲述人们由此观点产生的分歧指出“观察渗透理论”的现状和发展。

【关键词】观察理论相对主义逻辑证实主义【中图分类号】N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05-0042-01一、何谓“观察渗透理论”“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观察可分为自然观察和实验观察。

自然观察是指人类对自然现象不作任何人工的变革而进行的一类观察。

实验观察是通过对自然现象或事物人为进行积极干预后所进行的观察。

实验观察是一种比自然观察更强有力的认识手段。

汉森则认为: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人们在观察事物时,是首先在的理论知识和经验所影响的,这种影响就渗透在观察中,他强调这种不同并不是观察者事后对其观察对象所做的解释不同,而是渗透在观察中的,这就是他的“观察渗透理论”。

二、观察和理论的辩证关系(一)观察依赖理论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如何理解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社会科学理论,主要用于研究社会行为、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等方面。

它强调通过观察和渗透的方式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观察渗透理论包括观察的方法、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的效果等多个方面,下面将从这几个角度来解读观察渗透理论。

首先,观察的方法是观察渗透理论的核心之一、观察是一种直接的研究方法,它通过观察和记录来收集数据。

观察可以是非参与观察,即观察者只是旁观者,不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中;也可以是参与观察,即观察者与观察对象进行互动并参与其中。

观察可以是结构化的,即按照事先设定的分类标准进行观察;也可以是非结构化的,即根据观察者的主观判断进行观察。

观察的方法和形式取决于观察者的目的和研究对象的特点。

其次,观察者的角色对于观察渗透理论至关重要。

观察者可以是内部观察者,即对被观察对象有所了解和参与的人;也可以是外部观察者,即对被观察对象没有了解和参与的人。

对于内部观察者来说,他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被观察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但也存在无法客观观察和判断的风险;对于外部观察者来说,他们可以更加客观地观察和记录,但也可能无法获得被观察对象真正的内心感受。

因此,观察者的角色决定了他们所能观察到的信息和结果的可信度。

总之,观察渗透理论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科学理论,通过观察和渗透的方式来获得对社会现象的深入理解。

观察渗透理论包括观察的方法、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的效果等多个方面,对于社会科学研究和社会工作实践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应用观察渗透理论时,我们要注意方法的选择、观察者的角色和渗透效果的实现,以确保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重点]12、观察实验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机遇

[重点]12、观察实验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机遇

12、观察实验中的几个认识论问题(观察与理论的关系,机遇观察中渗透理论一种是以波普尔、库恩、汉森为代表,明确提出“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科学研究的实际进程较为相符,具有较多的合理性,理由主要是:(1)科学观察不仅是接受信息的过程,同时也是加工信息的过程(2)观察陈述是用科学语言表述出来的,语言记载了来自客体的信息,但科学语言总是与特定的科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3)理论在观察中起着“定向”作用,引导观察者有选择的接受外部信息,又起着“加工改造”作用,帮助观察者理解观察到的究竟是什么科学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是积极的、能动的反映。

首先,观察主体渗透着理论,科学观察通常要以理论为指导,观察目的的确定,手段的改进,对象和环境的选择,都依赖于理论;同时观察者还需有知识储备和理论修养。

其次,观察操作过程渗透着理论;最后,对观察结果的陈述渗透着理论。

机遇在进行观察实验的过程中,人们往往由于某个偶然的事件或机会,意外的发现了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导致了科学技术的新突破。

这种意外的发现称为机遇。

机遇具有意外性和偶发性两个特点。

意外性是从主客观关系来看,机遇产生在主体的意料之外,与研究预定的目标、想象可能出现的事物现象不一样。

偶发性是从表面来看,机遇无法预料。

实践中的意外往往能导致作出更有价值的科学发现。

机遇大致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意外的发现了与原来研究目标完全不同的自然事物与现象,加以研究取得与研究目标不同的重大发现。

另一类是意外发现了与预期不同的事物与现象,经研究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新方式、新手段,完成或部分完成了原来的研究目标。

机遇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1)机遇给研究提供了先导,启发人们追寻机遇背后隐藏的自然界的新信息,导致作出科学发现。

(2)机遇能为技术发明提供线索,导致在技术上作出重大发明。

(3)机遇能为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启发人们深入研究,开辟新的研究领域,促进科学理论与技术的发展。

识别和捕获机遇的条件。

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教师如何开展课堂观察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
的数据。
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深入参与课堂活动,以 更全面地了解课堂氛围和学生
表现。
非参与观察法
观察者保持一定距离,不干扰 课堂进行,以获取客观的观察
结果。
课堂观察的理论框架
课堂生态观
将课堂视为一个生态系统,关 注教师、学生、环境之间的互
动关系。
行为主义理论
强调对教师和学生的行为进行 观察和分析,以了解其背后的 意义和动机。
重复观察
为了提高观察的可靠性,教师可以多次重复观察同一节课或同一个 学生,以验证观察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加强教师培训和团队建设
提供专业培训
学校应提供课堂观察相关的专业 培训,包括观察方法、记录技巧、 数据分析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
组建观察团队
教师可以通过组建课堂观察团队, 共同开展观察、交流和分享经验, 提高整个团队的观察能力和水平。
课堂观察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
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审视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课堂管理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和 不足,并思考如何改进。这种反思过程有助于教师不断成长和进步。
课堂观察有助于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通过观察同事的课堂实践,教师可以相互学习、分享经验和教学技巧,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这种合作与交流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教师专业共同体。
课堂观察的重要性
课堂观察有助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 学习困难和需求,评估自身教学方法 的有效性,促进教学改进和教师专业 发展。
课堂观察与教师专业发展的关系
课堂观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通过观察和反思,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自身的教学不足,从而有 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课堂观察有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未来课堂观察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观察渗透理论背景材料

观察渗透理论背景材料

直接了当地说,“观察渗透着理论”这个判断就相当于“理论已经渗透进入观察之中”,甚至可以说“不存在完全不受到理论因素影响的观察”。

这个论断对于以逻辑经验主义为代表的“严格的”经验主义者而言可以说是生死大敌。

因此,想理解这句话的意义,就要理解它的敌手——“严格的”经验主义的哲学纲领,尤其是其认识论立场。

该纲领其实很简单,就是认为人类的一切知识都奠基于、来自于纯粹的经验(一般的“经验”概念可以作相当常识性的理解,比如感官获知的感知觉或科学观测仪器获取的数据等都可以算作经验。

而“纯粹”的经验显然是一般经验的一个真子集)——这种“纯粹”的经验常常被称为"the given"。

"the given"或“所予”这个说法是很彻底的:真正能够作为一切知识基础的经验就是我们人所希望获知的那个世界给予我们的东西,我们只是接受它而不会对它有任何意义上的改变和加工。

因此,作为the given的经验独立于任何人的情绪、主观倾向与喜好、思考与修正等等造成的一切偏差,具备绝对的精确性和客观性,如果再加上严格的逻辑推理与分析手段,也就保证了以此为基础的一切知识的精确性和客观性——这其实也就是逻辑经验主义哲学纲领的最终目的。

以逻辑经验主义纲领来看待科学知识(尤其是作为知识载体的各种科学中的命题)就有了以下的结论:科学中常用的各种语言要素(特指命题以及命题中包含的各种科学术语)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观察的,只用于表达科学研究中出现的那些作为the given的经验;而第二类则是理论的,用于表达在科学知识中出现的那些并非只包含the given的其他东西。

因此,按照逻辑经验主义的立场来说,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必定都是观察,而一切理论则都是根据观察结果的建构。

于是,按照逻辑经验主义纲领,观察当然就是完全不受理论影响的,更准确的说法是它应该比理论更基本。

逻辑经验主义自一战以后到20世纪60年代以前几乎占据西方哲学界(尤其是英美两国)的大半壁江山,它对科学知识的上述看法也自然在科学哲学中占据了统治性地位。

观察渗透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探析

观察渗透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探析

观察渗透理论的心理学基础探析
袁建新;向莉
【期刊名称】《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7(36)7
【摘要】心理学成就构成观察渗透理论论证的基石.汉森、库恩关于观察渗透理论的思想同样如此.但两人所利用的格式塔心理学并不导致否认科学合理性的相对主义,因为格式塔心理学家的哲学基础是表征实在论.邱奇兰德的观察渗透理论及脑科学的最近研究表明,观察确实渗透理论,但这并不否认科学的合理性.科学的社会建构论不可靠.
【总页数】4页(P5-8)
【作者】袁建新;向莉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哲学系, 广东广州510642;湘潭大学哲学系, 湖南湘潭4112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N031
【相关文献】
1.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之思考 [J], 李蓉
2.翻转课堂的教育心理学基础探析 [J], 高文君;田小现
3.理论始于观察,观察渗透理论——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之思考 [J], 李蓉;
4.心理学基础课中的辅导渗透 [J], 李兰芳
5.幼儿园教师观察能力的理论意蕴与提升路径——基于“观察渗透理论”的思考[J], 高宏钰;霍力岩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观察渗透理论”提出的背景
汉森的“观察渗透理论”的提出主要针对逻辑实证主义的中性观察来说的,历来许多科学家论述科学理论体系时,往往强调它的感觉基础,即认为科学认识是从感觉开始(包括观察与实验)然后从中概括出概念,概念组成科学判断和推理,得出定律,再进行更高层次的概括而得出理论以至于原理,提出感觉先于理论,后来逻辑实证主义更提出,观察是绝对“中性的”,观察语言是最“公正”、“客观”因而是最“可靠”任何理论语言都必须能还原为观察语言,这才是可靠的理论;否则就是“形而上学”空谈,一律取消!于是他们提出观察语言和理论语言可以绝对分开的基本观点,并由此推演出逻辑实证主义的一系列观点,逻辑经验主义认为观察语言不依赖于理论语言,即对理论语言保持中立;而理论语言则依赖观察语言通过对应规则从观察获得意义,波普尔虽然强调理论先于观察,但对他而言,观察仍然是中性的,汉森反对逻辑经验主义的这一传统观点,并用观察渗透理论的观点与之分庭抗礼。

二、“观察渗透理论”的含义
“观察渗透理论”是汉森的整个哲学思想体系的基石,所以首先要弄清其含义,总的来说,这一理论告诉我们,观察并非对物象“刺激”的消极的机械反应,而是受观察者的理论影响和支配,使不同理论观点的人可能把同一对象观察成不同的样子,其不同的程度相应于他们相互分歧的程度,理论差异小,则观察结果的不同也小,理论如果相对立的,则可能把同一对象看成不同的东西,比如:在他的《发现的模式》的开篇中写到,假定有两位生物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同一张已制备好的玻片,如果问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也许会作出不同的答案,一位把面前的细胞看成一堆异物,比如是一种人为现象或者是一块由于染色技术不合适而产生的凝结物,这块凝结物与体内细胞毫无相关,而另一位生物学家则辨认出这个凝块是一个细胞器官,即“高尔基体”。

观察渗透理论
“观察渗透理论”,是美国科学哲学家汉森提出的著名命题。

这个命题指出了我们的任何观察都不是纯粹客观的,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的观察者观察同一事物,会得出不同的观察结果。

“观察渗透理论”摧毁了逻辑实证主义所追求的科学合理性。

它重点表征了“先行信息”在人的视角转换中的意义;科学活动中的观察渗透理论是一个关于科学的概念框架的变换问题,而哲学层面考察的则是主体的“先行具有”、“先行掌握”和“先行视见”等精神的本质力量对于现实的认识活动的条件性。

观察和理论的关系问题是科学哲学研究的重要问题。

首先,观察依赖于理论,观察渗透着理论。

理论决定了观察的目的和对象。

在科学的研究中,人们都要根据研究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范围。

科学观察基本上都是有目的的、有计划地进行的。

科学观察的目的不外乎是为了作出新的发现或检验已有理论或假说。

用观察来检验一个理论,即是看是否能观察到理论所预言的现象。

第二,观察必须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理论决定了观察到什么。

在观察中如果以反映客观事物本质的理论为指导,将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观察的客观性;相反,当不完备甚至错误的理论或观点渗透到观察中时,就会导致错误观察。

理论可以纠正一些错误的观察。

第三,任何观察陈述都是用某种理论语言构成的,理论提供了观察语言。

一种情况是,有些观察陈述明显地用到一些理论术语,而离开了有关的科学理论就不可能理解这些观察陈述。

第二种情况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概念,实际上过去曾是科学家在科学探索过
程中所创造的理论术语,只不过它们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长期广泛使用,久而久之,人们逐渐忘记了它们的来源罢了。

第三种情况,虽然观察陈述中没有任何形式的理论术语,但它所表达的意思仍以某种已经形成常识的理论为前提,与背景知识联系在一起。

此外,在不同理论和信念的指导下,可以得出不同的描述。

任何观察语言总是同某种背景理论联系在一起的,而且其语义随着背景知识的变化而变化。

并且,观察陈述所利用的理论或概念框架越精确,观察陈述所表达的意义越精确。

第四,观察陈述也是可错的。

一是观察本身可能产生错觉;二是观察依赖了错误的理论。

如何知道一个观察陈述是否正确?还是要依赖于理论。

而且检验越严格,要求的理论越多,知识越广泛,并且永远达不到绝对的确实无疑性。

任何完全独立于理论的“中立的观察语言”是不存在的,任何观察陈述都不同程度地渗透着理论的因素。

所以,观察陈述并不能像逻辑经验主义者设想的那样,通过观察陈述来给理论提供绝对可靠的基础。

第五,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科学理论和定律的发现来源与观察实验。

科学理论和假说的发展完善离不开观察实验,科学理论或假说也只是相对真理,需要在新的观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

科学理论的检验必须依靠观察实验。

总之,观察和理论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

观察和理论的这种关系是由观察的主观性和客观性所决定的。

观察的主观性决定了理论必须依赖观察;观察的客观性决定了理论必然依赖观察。

观察主观性与客观性的辩证统一决定了观察与理论的辩证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