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作品,陌生化]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合集下载

鲁迅《野草》的陌生化手法给作文教学的启示 赵蕾

鲁迅《野草》的陌生化手法给作文教学的启示 赵蕾

鲁迅‘野草“的陌生化手法给作文教学的启示赵 蕾(深圳市坪山实验学校 广东 深圳 518118)ʌ摘要ɔ 鲁迅的‘野草“,用散文诗的格式,用有别于常规的象征性意象意境,新颖的修辞㊁打破日常表述传统与顺序的手法和词类活用等手段,使诗作呈现幽深含蓄㊁甚至晦涩难懂的特点,但读者一旦领会,就会感到回味无穷㊂本文拟从陌生化的艺术视觉来探讨鲁迅‘野草“的艺术特点,从而更进一步把握‘野草“的丰富内涵和独特美感㊂ʌ关键词ɔ 鲁迅;野草;陌生化;作文教学;启示ʌ中图分类号ɔG 528 ʌ文献标识码ɔA ʌ文章编号ɔ1672-7851(2021)01-0239-02中考作文一类卷评分标准的标准,通常除 思想健康,中心突出,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切,内容丰富,结构合理 ,一定有立意深刻㊁新颖 语言有文采㊂如何让学生的作文达到后两点呢?读鲁迅的‘野草“,给了我有益的启示 运用 陌生化 的艺术手法㊂陌生化 ,通俗点讲,就是 换一种说法 ,以陌生表现熟悉的手法,将司空见惯的东西转化成奇异新鲜㊁不同寻常的事物,以吸引读者阅读兴趣,印发读者强烈审美感受,达到 使读者发现和领悟 道理 ㊂‘野草“就较多地运用了象征㊁比喻㊁词性活用㊁语序变换等 陌生化 的表现手法和技巧,使读者从一个不同寻常的角度去发现㊁感悟普通事物中蕴含的真理㊂一㊁运用象征手法,可使作文呈现耳目一新的美感‘野草“的24篇小短篇,象征手法的运用占到了绝大多数㊂作者用它将熟悉而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陌生而具体可感的形象,把不便于明说的意思含蓄地表示出来,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和咀嚼回味的余地㊂具体表现在象征性的意象的使用以及象征性的意境的营造㊂意 就是意念, 象 就是物象㊂所谓 意象 ,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寓 意 之 象 ,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㊂‘野草“将积淀在自己生命最深层的生存体验寄寓于‘野草“的意象世界,他内心那些不能或不愿直说的感触 纠结 ,就借用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 意中之象 来表达,新颖,奇崛,营造出一种广袤深邃的诗意化的氛围㊂‘野草“第一篇‘秋夜“中那秋天的夜空,那夜空中睒着冷眼的星星,那窘的发白的月亮,那摧残野花草的繁霜,都是现实中反动势力的象征;而两株 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 的枣树则象征着反动势力的对立面那些饱经风霜而又无私和无畏的战士们㊂作者运用象征性意象这种 陌生化 手法不仅含蓄新颖的表达出自己对丑恶的反动势力的鄙视鞭挞之情,同时也寄予了自己对这些勇士的无限的深情与赞美㊂‘雪“中滋润美艳的 江南的雪 象征着像江南雪景温暖的春天一般的美好的理想,寄托了作者对于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旋转飞腾的 朔方的雪 则蕴含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以及对把朔方的雪花变成孤独和冰冷严酷的冬天即黑暗的反动统治的深切憎恶㊂最值得注意的是散文诗集的主体意象 野草 ㊂鲁迅所有的作品集里唯有这部诗集以 野草 的生命意象作为作品题名,作为自己生命哲学的结语㊂他为什么以 野草 的意象自拟呢?野草生命是卑微的㊂春风一来,它便默默地生长在废墟荒野,悬崖峭壁㊂这颗 流血和隐痛的魂灵 被风沙打得伤痕斑斑,依然蓬勃地向上生长,什么也阻止它不得㊂它没有生养在高山之巅或温室花房,不像花一般驯良雅致,也不如树那样临风屹立,但它有 人间的疆界也不能限制 的 大旷野的精神 ,渴望辗转于生活的风沙中去寻找更广阔的天地㊂野草生命是残缺的㊂它 根本不深,花叶不美 , 当生存时,还是将遭践踏,将遭删刈 ㊂一个残缺的生命要在废墟荒野上挣扎求存,它比任何人更感到四时交替的严酷㊂但它屹立在 小粉红花 江南的雪 红颜的静女 求乞者的世界对面,以它们荒凉粗糙的美嘲笑那些风雅静穆的 小摆设 ,惊醒超然悠远者的残梦㊂像 枣树 一般满身的伤残, 过客 一样的执着坚定,还有 垂老的女人 身上爆发出的生命激情㊂而 野 则是生命之魂㊂野草憎恶地面,正如鲁迅憎恶粉饰的现实和一切中心秩序㊂他生命里的 野气 就是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的异质性和人格独立性㊂鲁迅在现实中看够了聪明人的巧滑㊁无持操的犬儒哲学,他自觉选择了对抗庙堂的在野立场㊂他不屑于鲜花装点人生的姿态,不求乔木的万古长青㊂鲁迅以 野草 的生命意象表达了他强健生命力和价值取向㊂缤纷的象征意象,让‘野草“呈现出一种耳目一新的陌生化美感㊂二㊁运用象征性意境,可使作文呈现出深邃幽远的效果意境源于意象,意象可以进行合情合理的虚构,在此基础上的意境自然有实境也有虚境,当一个个意象以一定的联系方式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时,进入诗的意象,因相互牵制和作用往往产生了一种新的整体和新的内容㊂‘野草“呈现出两个对峙的意象整体,一边是啼血杜鹃㊁腊叶㊁死火㊁影㊁垂老的女人㊁野兽和恶鬼㊁枣树㊁野草㊁深渊㊁地狱㊁荒原㊁坟,一边是月亮㊁粉红花的梦㊁野百合野蔷薇㊁好的故事㊁天堂㊁黄金世界㊁无物之阵 而这些意象构成了两个迥然不的 意境 ,愚昧与觉悟㊁黑暗与光明㊁传统与现实,但这两个意境又是模糊的,作者揭示现实的荒诞性,而这荒诞因为有现实的反观反而构成了真实㊂ 影 在明与暗的交界处彷徨,虽然它最终选择要告别 自我 ,在黑暗里沉没,但这种摆脱自身的方式并没有真正实现创造自我的目的㊂ 影 的生命是光明和黑暗共同给予的,它无法切割自己去获得追求的生命本真㊂‘墓碣文“中的 死尸 想从 自啮其身 的苦痛里掘发出体验与信仰㊁自我与现实㊁过去与未来的真实关联,可是自身本来就由这些复杂的错位纠结缠绕, 真 与 非真 疑问重重㊂最能让作品呈现深邃幽远特点的是大量梦境的营造㊂共有8篇营造了梦的意境‘好的故事“‘颓废线的颤动“‘死火“‘狗的驳诘“‘立论“‘死后“‘墓碣文“‘失掉的好地狱“;这8篇都以 我梦见自己 的格调开头,几乎没什么差别㊂鲁迅是个执着于现实的作家,并不是沉溺于梦幻中的浪漫诗人㊂‘苦闷的象征“中曾提道: 欲望的力免去了监督的压抑,以绝对的自由而表现的唯一的时候就是梦㊂正是由于现实世界与生命体验之间的对立冲突,鲁迅不得不以反现实化的 梦呓 的方式寻求不被压抑的自由与真实㊂因此,在这些梦境中的内容也就通过象征手法的运用打上了现实的烙印㊂932而这种象征性梦境的营造不仅增强了文章的 陌生化 效应,增强了文章的朦胧性与可读性,争抢了读者探究的兴趣,同时也使其具有了更为深刻的意蕴 营造了奇崛幽深的意境㊂在这几篇梦的作品中,作者乘着梦幻的翅膀,发挥丰富的想象,塑造了诸如地狱㊁三界㊁魔鬼㊁隘巷㊁冰山㊁冰谷㊁密封的小屋㊁坟墓㊁荒野㊁死尸㊁死亡等等环境㊁场景㊁意象和氛围,混同了生与死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打乱了人性㊁物性㊁兽性之间的隔阂与对立,打通时空的限制和分界,达到了视通千里㊁时连万载的高深莫测的境界,营造了硕大无比㊁虚实难分的意境,产生了突兀奇特㊁变幻莫测㊁深邃幽远㊁阴森寂寥的艺术效果㊂‘死火“是以 我梦见自己 开头的第一篇㊂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插上想象的翅膀尽情驰骋,构思以象征革命力量的 死火 为中心和契机,描写了 我 在梦中与 死火 相遇所遭遇的种种;‘死后“的构思最为奇特,它是这样开头的 我梦见自己死在道路上㊂接着又记起生存是一种恐怖的设想 假使一个人的死亡,只是运动神经的废灭,而知觉还在,那就比全死了更可怕㊂ 而全文就是在这种奇特的梦境中来记述 我 在死后由于还有只觉经历到的一切事情 这神秘㊁无形㊁稍纵即逝的 梦 的世界使人从理性价值的束缚里脱出,超越了现实生存中颓废的身躯和极度疲惫的心灵,如置身生命冲动的源泉内部㊂在梦里,昏聩的感觉㊁沉睡的生命都被惊醒了,它们变得强韧起来㊂ 死火 要燃烧,直至毁灭, 鬼魂们 发出了反狱的绝叫,就连人死后本该废灭的知觉也还异常清醒 现实世界里苍白呆滞的灵魂都开始有了活气,甚至更加强健 鲁迅从残缺颓废中看到了在摧折压抑中努力去振起㊁去反抗的生命㊂ 梦 本来表明生命的一种非自觉状态,清醒的理性意识才体现为自觉状态㊂但在‘野草“中,梦与醒所表达的意义倒置 将混沌的无秩序无统一似的这世界,能被观照为整然的有秩序有统一的世界者,只有在 梦的生活 中㊂ 为了反抗破碎扭曲的现实,鲁迅以梦 建构了真实的存在体验空间,揭示出人无法逃避的生存困境 我们久已习惯的群体平庸和个体创痛,我们长久遗忘的人类的温情和生命的力量,我们自以为早已告别的过去和充满期待的未来,都又一一重现,并且加倍醒目㊂我们开始怀疑:是现实像梦一样,给我们虚幻的自欺,还是梦境暴露了我们的全部真实? 这种 真 与 非真 的意境使意象与主题的内涵骤然扩展,骤然深化,增加了野草的 陌生化 效应㊂从某种意义上说,鲁迅是从‘秋夜“入梦,至末篇‘一觉“清醒,做了一个很长的 秋夜梦 ㊂三㊁运用新奇的比拟,可使作文呈现出新颖别致的印象比喻,按照什克洛夫斯基的解释就是 将通常用以表达一定概念的语词转用于与之截然不同的另一概念㊂新奇的比喻可把寻常的事物陌生化,增加人和事物间的距离感,从而获得美感㊂‘野草“中,经由比喻而实施的这种语义的转移,可谓比比皆是㊂‘雪“中,把 朔方的雪 比成 雨的精魂 ,通过这个比喻唱响了一曲对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的赞歌;‘颓败线的颤动“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颤动点点如鱼鳞,每一鳞都起伏如沸水在烈火上;空中也即刻一同振颤,仿佛暴风雨中的荒海的波涛㊂ 这个比喻深切的表现出愤怒的母亲反抗战斗精神的壮大,同时也寄寓了作者对这种颤栗的歌颂㊂这里作者通过由 人 到 物 的转移,将事物从原来所处的语义系列中拽取出来,移置于另一语义系列,使事物具有了陌生的新的面貌㊂比拟,通过把物人化和把人物化或者把甲物乙物化,达到新颖别致㊁亲切动人的艺术效果㊂‘颓败线的颤动“中 灯火也因惊惧而缩小了 ;‘秋夜“中 我记得有一种开过极细小的粉红花,现在还开着,但是更极细小了,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 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 ,这些句子运用比拟的手法,给灯火㊁花等事物以可感的形象㊁人为的特征,人与物㊁物与人㊁物与物之间特性互通,摆脱了就事说事㊁就物说物的苍白㊁枯燥,给人鲜明的印象,具有丰富的美感,新奇而大胆,增强了陌生化的效果㊂‘颓败线的颤动“中有这样的写法 然而空中还弥漫地摇动着饥饿,痛苦,惊异,羞辱,欢欣的波涛 ,其中 弥漫 是一个动词,而用它来修饰限定另一个动词 摇动 真可谓别出心裁㊂‘一觉“里 阿,然而他们苦恼了,呻吟了,愤怒,而且终于粗暴了,我的可爱的青年们㊂ 以及 我愿意在无形无色的鲜血淋漓的粗暴上接吻㊂ 两句中的 粗暴 都是形容词用作了名词也增强了表达上的陌生化效果㊂事实上,不惟鲁迅,古往今来,许多文学家为我们树立了语言陌生化的榜样,这种例子可信手拈来㊂即便是在教材里也是随处可见:①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㊂(苏教版必修一,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②黄昏蹒跚在苍茫的原野上㊂最后看见它好像醉汉似的颓然倒下,消失在黑夜里了㊂(苏教版必修三,黄药眠‘祖国山河颂“)③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㊂(苏教版必修三,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这些现当代著名的作家,巧妙的 陌生化 ,无不使得 文章立意深刻㊁新颖 语言富有文采 ,使人在反复品味中获得一种审美愉悦,充分显示了陌生化语言的独特魅力㊂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运用㊂在我的引导下,我的学生的作文中偶尔也能见到一些颇见功底的陌生化句子:试卷上的分数灿烂了,母亲的脸㊂试卷上的分数暗淡了母亲的眼睛㊂云飘在水里,帆飞在天上㊂道路不服从他的指挥,车子开得歪歪扭扭㊂蛙声,在故乡的水田里,长势良好㊂思维写的乱七八糟,笔不服从分指挥㊂笔飞在空中,思想走在纸上㊂试卷又难学子志,分数何时称母心?老师不生气了,脸上还依恋着虎威,像大炮停止后袅袅的灰尘㊂对于时间,我敏感的如同枝繁叶茂的含羞草 ‘野草“,通过巧用修辞格㊁打破日常表述传统与顺序㊁词类活用等方面的手段,厚重了作品的文学价值思想内涵,使语言富有文采,这恐怕就是将近一个世纪以来,人们研究鲁迅敬佩鲁迅欣赏鲁迅的根本缘由,值得我们语文教师学习学习在学习,借鉴借鉴再借鉴㊂参考文献[1] 肖剑南.论‘野草“的诗美追求[J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6.[2] 肖如新.‘野草“论析[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87.[3] 郑安云.梦幻悲凉的诗意表达[J ].贵阳金筑大学学报.2002.[4] 卢金.论鲁迅散文及其美学特征[M ].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7.[5] 彭定安.鲁迅学导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6]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7] 李天明.难以直说的苦衷 鲁迅‘野草“探秘[M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年.[8] 鲁迅.1936年9月3日致母亲信[M ].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042。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摘要】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是一种通过改变常规认知和习惯来创造新颖体验的设计手段。

本文从陌生化的概念及其在设计中的运用入手,探讨了其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实现技巧、对用户体验的影响以及挑战与应对策略。

陌生化的潜力在于打破固有模式,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未来发展的方向值得关注。

陌生化也给设计师带来了启示,提醒他们在创作中勇于突破常规,挑战传统,为用户带来全新的体验和感受。

通过对陌生化这一艺术语言的深入探讨,可以为设计行业带来更多的灵感和可能性。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语言、设计、实现、引言、正文、结论、概念、运用、历史背景、具体表现、实现技巧、用户体验、影响、挑战、应对策略、潜力、未来发展、启示。

1. 引言1.1 陌生化的概念“陌生化”是一种艺术概念,最初由俄国文学理论家织田真纪夫在20世纪初提出。

它指的是通过对常见事物或概念进行排斥、异化或扭曲,使之呈现出一种陌生的、不可理解的状态。

在设计领域中,陌生化被广泛运用,用以引起观众的思考和感知体验。

通过打破常规、颠覆传统的设计方式,陌生化能够激发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他们对设计作品的深入探索和思考。

陌生化设计不仅可以帮助设计师突破传统的设计模式,还可以为用户带来全新的感官体验和认知挑战。

在当今设计领域中,陌生化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表现手法,可以赋予设计作品更深层次的含义和意义,同时也能够引发人们对设计本身的关注和讨论。

通过深入研究陌生化的概念和应用,设计师可以更好地运用这一艺术语言,为用户创造出更有趣、更富有创意的设计作品。

1.2 设计中的运用在设计中,陌生化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通过将日常物件或概念进行重新解构和拼合,从而使观者产生一种不寻常的感觉和思考体验。

在设计领域中,陌生化被广泛运用于产品设计、视觉设计、建筑设计等各个领域。

通过引入陌生化的元素,设计师可以打破现有的设计惯例和思维定式,创造出更具创意和独特性的作品。

《野草》陌生化评论

《野草》陌生化评论

野草陌生之美《野草》一文写于“五四”后期,是鲁迅先生唯一的一部散文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散文诗集之一。

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

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鲁迅的《野草》,构思奇特、新颖,形式多姿多彩,思想深刻。

作者的思想主要是通过诗的形象来表现,寓意深远,感情浓郁。

由于当时的社会环境原因,作者采取了象征、隐晦的表现手法,使《野草》具有一种陌生化的神秘美。

《野草》中,随处可以看见鲁迅对陌生感的创造。

《失掉的好地狱》便是以用词的陌生化,构思的象征性体现其陌生化之美。

《失掉的好地狱》的陌生美首先体现在四处用词的“颠覆性”。

第一点,地狱在世人眼中是一个充满罪恶与苦难的地方,题目《失掉的好地狱》中的“好”不禁让人好奇大作,浮想联翩。

第二点,魔鬼的形象在文学作品中通常都是狰狞可怕的,作者见到的“魔鬼”,“伟大、美丽、慈悲、遍身有大光辉。

”第三点,醉人的大乐一般是高雅、愉快、甜美的,而这里却是:“鬼魂的叫唤,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与钢叉的震颤和鸣。

”第四点,文学作品中,人类命运一直是被神、魔鬼主宰,而作品中,人与神、魔鬼相抗衡,并打败神魔,主宰了地狱。

美好的废弛的地狱,伟大、美丽、慈悲的魔鬼,悲怆凄厉的醉人大乐,叱咤鬼神的威严人类。

四处的陌生化用词使文章充满丰富深刻的象征意义和尖利的讽刺寓意。

再次,陌生美体现在作品构思具有鲜明的象征意义。

《失掉的好地狱》在梦境中展开的关于地狱的描述,带有浓厚的象征色彩。

散文诗开头说:“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

”这已经是被人类整饬过的地狱了。

曾经反叛而终被镇压的鬼魂们,只能发出低微的叫唤。

全然改观的地狱已经建立了森严的“秩序”。

而维护这地狱统治的“火焰的怒吼,油的沸腾,钢叉的震颤”,依旧交相和鸣,造成一种令新的统治者“醉心大乐”,向人们宣告他们所主宰的人间地狱已经是一片“太平”景象了。

“玩味”鲁迅作品中的特殊性语言

“玩味”鲁迅作品中的特殊性语言

“玩味”鲁迅作品中的特殊性语言鲁迅作为我国文坛巨匠,其作品无疑是我国文学中的一个瑰宝,也可以说是我国文坛的一个里程碑。

在现行的中学语文教材中,鲁迅作品就占有重要比例。

鲁迅不是一般的文学家,而是具有原创性的,民族思想源泉性的思想家、文学家,鲁迅作品的教学意义是为给中学生和中学教育提供“基础人文精神的支撑”。

然而,在现行的教学中往往存在一个误区,就是把鲁迅的思想、精神和他的文学、文字割裂开来。

的确,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老师往往是着眼在鲁迅思想的发挥上,脱离文本空谈鲁迅精神。

笔者重新通读初中教材中的鲁迅作品,尝试通过鲁迅作品的文学语言,来引导学生理解作品,感悟汉语的魅力,欣赏汉语的语言美。

一、关注画面式语言:绘声绘色,在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感知文字背后的情感和寓意所谓画面式语言,是指鲁迅作品中关于描绘颜色、动作的语言,在这些由色彩、声音、动作等组合而成的语言中,蕴含了鲁迅浓烈的情感和深远的寓意,是鲁迅基本的表现手法,是应该抓住不放的。

例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向我们展示了百草园的美丽景色,从中不难感受鲁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

又如《故乡》中,其实是围绕两幅画来写的。

一幅是童年的故乡图: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碧绿的西瓜;而且图下有人:小英雄闰土。

另一幅是现实的故乡图:苍黄的天底,萧索的荒村;图中的人,由小英雄变成了“木偶”。

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完全蕴含在这两幅画中。

我们讲《故乡》就应该从引导学生注意两幅故乡图色彩的变化入手,由此而引导学生感悟色彩变化背后鲁迅情感的变化,并和鲁迅一起思考这样的变化的社会原因。

最后,还要引导学生注意童年的故乡图在小说最后再度出现,思考其寓意。

关注鲁迅作品中的画面式语言,既能具体想象地感知文字所展示的画面,又能从画面中感知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浓郁的情感。

钱理群老师说,鲁迅语言的色彩感、动态化,不仅充分展示了中国汉语的美,而且也是最接近中学生的思维、欣赏趣味,最容易为他们所接受。

论《故事新编》中的“陌生化”手法

论《故事新编》中的“陌生化”手法

论《故事新编》中的“陌生化”手法作者:张钟水来源:《北方文学》2018年第08期摘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代表理论,他们认为“文学性”在于使熟悉的事物感知和语言表达陌生化,使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事物,进而获得新鲜的审美感受。

“陌生化”不仅表现在语言层面,也表现在叙事情节结构、叙事视角上,本文便从以上几点着手,探究鲁迅的《故事新编》中所具有的“陌生化”写作特色。

关键词:鲁迅;《故事新编》;陌生化俄国形式主义评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将“陌生化”理论运用于小说领域,指在文学创作中,创作者为了更好地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采取的一种异于常规的表现手法。

把读者习以为常的事物或事件经过艺术处理,或放大或变形,设法增加对艺术形式感受的难度,打破庸常的审美模式,唤回了读者对生活最初的感受。

鲁迅的《故事新编》全集共八篇,创作历时十三年,是鲁迅“拾取古代的传说”,对“故事”予以新意的“改编”,对于考察其前后期思想和创作手法的变化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鲁迅前期信奉“进化论”思想,写作风格多为严肃、深沉的现实主义,后期因经历了五四运动的落潮,想要冲破传统的写作手法,用“油滑”的“陌生化”手法来建构小说叙事,使小说具有独特的思想内涵和审美价值。

一、情节结构的“陌生化”《故事新编》中的《补天》、《奔月》、《理水》等故事情节皆是化用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中国古代传说。

这些神话中的人物和情节,虽然是在民族发展历程中借由劳动人民丰富的想象,不断地进行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并非具体可考,但有其固有的内容和发展脉络。

而《故事新编》则打破了传统的阅读经验,对神话人物的崇高性与神秘性进行消解与重构。

在《补天》中一改以往“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神圣感与使命感,却详细描写女娲造人的过程,用想象填补诸多细节,女娲即使是神,她也会“无聊”,也会“疲累”,她虽贵为人类之母,却遭到她亲手创造出来的人的侮辱与践踏,在她的尸体上安营扎寨,“因为这一处最膏腴”,同时,还为了表现自己是正义的一方,打起“女娲氏之肠”的旗号,由此将女娲人格化、平庸化。

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论鲁迅的语言艺术

论鲁迅的语言艺术一、论鲁迅作品中的象征主义象征主义这个词语在文学风格上的最早含义,是指19世纪由美国的爱伦坡和法国的波德莱尔首创的一种诗歌风格,注重用暗示手法发掘自然界万事万物之间、外部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之间、人的各种感官之间各种神秘的联系、感应,并推崇诗歌本身的音律美。

其后除了法国的著名象征主义诗派,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也被称为象征主义诗人。

对他们的诗歌我不敢妄论,因为如此注重形式本身的作品不读原文去感受音节本身定是无法理解的,我的外文水平又还不足以去读原文。

我在这里谈的鲁迅作品中的象征主义风格,是我专为总结鲁迅作品里的某些特点而提出的一个名词,这里用的“象征主义”同上述西方诗人们的“象征主义”或许有一致之处,或许全然不同,那都非我能知了。

我只论从鲁迅作品本身的一些特点提出的“象征主义”。

另外还可注一笔的是,中国现代文学早期还有个以李金发为代表的象征主义“诗派”,但那个“象征主义”肤浅得很,堆砌各种陈旧的意象装神弄鬼,大概李金发学欧洲大诗人们只学了点皮毛。

《狂人日记》和《铸剑》这两篇作品,读者们都能感受到一种同鲁迅作品的主要氛围别样的气氛。

鲁迅作品的主流是用现实主义手法描摹那些草木般无声地产生、无声地消失、在几千年的中国旧文化中受尽侮辱和损害同时自己也在损害和侮辱着他人的普通中国人,在形式上取大家常见的各种普通人的典型事例。

这两部作品中却有着一种朦胧、模糊的气氛,不是常见的大家根据生活经验都能知道人物心理状态的故事,读者有些茫然;不是什么普通人的典型事例和情感,而是一种奇特的、疯狂的、病态的、同普通人的生活经验无关的生活和情感。

譬如《狂人日记》,狂人并不是那些在侮辱和损害中无声出生无声死亡的普通人中的一个典型,他的精神病状态更不是普通生活的典型。

《铸剑》里的复仇更无法谈是一个普通人向统治者复仇的典型。

但这种病态的生活和情感却似乎比那些能让读者明白前因后果的现实主义作品更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些作品可称为从各种现实主义的“情感”中浓缩出来的最纯粹的“情感”。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鲁迅小说语言的艺术在“五四”白话文和文言文的尖锐对垒中,鲁迅是第一个以白话写小说的人。

他以卓越的艺术语言,无以辩驳地证明了白话应该是民族文学的新语言。

其小说中的语言简约而不失丰腴、冷峻,含蓄又透着幽默。

文章就其小说语言中的模糊语言、追问、疯话作具体展开。

鲁迅是怀着“立人”的主张走上文学道路的,因此人的解放也就成为他的小说的中心主题,而这一主题的表现则是对病态的国民精神的解剖,其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主义根深蒂固的统治。

从鲁迅的小说语言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运筹帷幄,和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

一.知识分子形象系我们从《狂人日记》来看,一共分成十三段。

一开始就用了日、月、时辰这些带有象征意义的东西,作为全篇气氛的暗示。

第一段还是“很好的月光……精神分外爽快”。

但是,此时已经暗藏了危机,“须十分小心”。

第二段就因“全没月光”而“知道不妙”了。

第三、四两段还有“早”、“晚”,第六段就“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了。

第十段豁然出现了“大清早”,而第十一段则彻底变成“太阳也不出,门也不开”了。

通过后边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这些天气与时辰全是有意设置的。

人会因此大惊小怪。

所以,境地尤其绝望无救。

既然“我”的被吃已成定势,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作品从第一段的精神爽快,很快就进入了第二、三两段“阴谋”的发现。

从街上的女人要咬孩子几口,狼子村的佃户来告吃了“大恶人”,发现了“我”将被吃的危险境地。

人们何以竟要吃“我”呢?翻开历史一看,虽然上边历历写着“仁义道德”,但“吃人”其实从来就有,而且很普遍。

“我”就是被人吃了,也不过是很普通事情,没有人会因此大惊小怪。

所以,境地尤其绝望无救。

既然“我”的被吃已成定势,也就不再那么可怕了。

第十段终于出现了与主部主题相颉颃的副部主题:吃人是错误的,不管因为什么理由,处在什么境地,全是错误的!而且,将来是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的。

但是,“我”的这个绝望的呼喊终于很无力,被架回屋里,关进黑暗,而且被万分的沉重压得不能动弹。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陌生化现象认知诗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陌生化现象认知诗学研究

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陌生化现象认知诗学研究作者:孔令杰来源:《青年文学家》2013年第14期摘要:中国近现代文学的部分作品中,主要通过词类变格、超常搭配、辞格变异的手法,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断产生新的体验。

这种给读者带来新鲜出奇、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的语言技巧正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艺术主张相呼应,是文学作者对语言艺术有更高追求的体现。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陌生化手法;词类变格;超常规搭配;辞格变异[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3)-14-0-01“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由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学派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代表学者什克洛夫斯基这样表述他的观点:“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的存在,正是为了唤回人对生活的感受,是人感受到事物,是石头更成其为石头。

艺术的目的是使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像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已知的那样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反常化手法”。

中国近现代文学大家在这一点上显示了他们超凡的天赋和卓越的审美能力,他们通过运用不同的语言技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不断产生新的体验。

这种给读者带来新鲜出奇、耐人寻味的语言感受的语言技巧正与俄国形式主义的“陌生化”艺术主张相呼应,是文学作者对语言艺术更高追求的体现。

一、鲁迅作品中通过词类变格,曾强语言表现力每个词语个体都有其所归属的词类范畴,兼类现象虽时有发生但也比较少见,且都需要符合具体的语法规则,成其为“常格”。

但在“陌生化”语言技巧中,作者出于对语言艺术的追求或故事情景的创作需要,挣脱语法的束缚,赋予该词新的词义和用法,即为“变格”。

鲁迅先生在《社戏》中对故乡月色这样描述:“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地吹来;月色朦胧在这水气里。

”常理看来,“朦胧”一词属形容词,在此处用法显然不恰当,然而鲁迅先生正是将形容词变格成动词,通过对“朦胧”词性的变异在月色情景的描绘中添加了动态过程,也不失其形容词本身的修饰效果,实现了语言的审美化,提高了文学艺术品位。

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用情况”的文献评述

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用情况”的文献评述

关于“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的选用情况”的文献评述一、前言新中国成立以来,语文成为一个综合的概念,包括文字、语言、修辞、逻辑和创作等,这些都统归到语文的名下,语文承载着复杂多样的任务。

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邓国伟认为,语文不但是给人提供知识,还要给人以向上的精神、人生的方向,以及培养自由活泼的精神和独立的人格,进而提升人的创造力、想象力。

而这些都是中学阶段的数学、英语等其他课程所无法提供的。

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和育人方面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而作为语文教学中重要媒介的语文教材在课程改革中也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对象。

二、鲁迅作品在中学教材中选用情况的回顾鲁迅作品从诞生至今一直是中学语文教材选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鲁迅的作品就作为第一批优秀的白话文被选入当时的《国文》课本中,其后的语文课本中一直可以看到这些作品的身影。

建国初期,鲁迅的作品更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首选篇章被选入教材。

文革初期虽然被短暂地逐出了课堂,但很快就得到了恢复。

但不同时期的教材,对鲁迅作品的选用情况也不同,下面是根据前人的研究,总结的鲁迅作品在不同时间阶段的选用情况:1、建国前期建国前期的教材分为国统区教材和解放区教材,这两套教材都不约而同的选用了大量鲁迅的作品,其中国统区选用的作品主要包括散文和小说各7篇、杂文4篇,共十八篇作品。

解放区教材四十年代才开始选用鲁迅的作品,而这一时期,解放区鲁迅作品的选编仅包括小说4篇和杂文7篇,带着明显的思想政治教育倾向。

2、建国后至文革前期解放初期中学语文教材主要继承解放区教材编辑风格,所选文章讲究思想政治性,选入大量反映革命战争和政治运动,以及我国人民民主革命各方面胜利,表现新中国工人、农民、解放军、知识分子等崭新精神面貌的文章。

这一时期的教材选入的鲁迅作品有散文6篇、小说和杂文各9篇,共计24篇。

3、文革时期文革时期,左倾思潮泛滥,语文教学也被当作思想政治宣传的工具,各地纷纷以毛泽东著作为基本教材,兼选入文革时期的“好”文章、“好”作品,开始编写自己的教材,鲁迅作品一度被逐出中学教材。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鲁迅作品中得陌生化语言艺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作家把语言学引入艺术创作,他们关注得中心咨询题是文学语言区不于一般语言得“特异性”或文学本身得“文学性”咨询题.语言得“陌生化”正是被用来解决这一咨询题得关键概念.“陌生化”为俄国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创用.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了感知得一般规律后认为,多次重复得动作在成为适应得同时,也就成了自动得,而自动得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得结果.为了打破感知得自动性,就需要采纳反常化,制造出新形式.所谓“陌生化语言”,是指文学语言不同于一般语言得反常、新奇效果.它是一种通过语言得变异用法,给予语形和语义陌生化、独特化、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新颖化,是对语言常规性和日常经验得颠覆.它改变语言符号常规得形、义、用,突破原有词法、句法等固定结构以制造新义从而让人感受事物,表情达意.鲁迅是运用反常化手法得大师,在他得作品中,陌生化语言得形式特征要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语得陌生化(一)离析和聚合离析,是指把本不能拆分得一个词临时分拆为表面上与之毫无关联得另外一个词来运用;聚合,是指合取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中得某一构成语素,从而合成一个新词.(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记于上海之且介亭.(《且介亭杂文·序言》)句中得“且介亭”是指当时作者居住得上海北四川路,那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建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wWwcoM“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一半.(2)元遗山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得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儒术》)句中得“爱重”可作“敬爱尊重”得合取.(二)移用和借代移用是指把原本用在事、物上面得词移用到人身上,或把原本用在人身上得词移用到事、物之上;借代是指运用事物特征或事件等来代指指称得对象,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3)她婆婆来抓她回去得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凹得贺老六得,因此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祝福》)“装”得对象一般指物,但作者移用来“装”人(祥林嫂),这是对封建礼教不把妇女当作人得揭露和控诉,同时包含对祥林嫂得同情.(4)但有一年得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得消息之后得又过了两个新年.(《祝福》)“新年”代表着新得一年得开始,用“过了两个新年”即表示过了两年,这就跟鲁镇新年祝福气氛相统一,以鲁镇特有得气氛烘托祥林嫂得悲剧命运.(三)词序置换“词序置换”是指通过打破词与词之间得正常次序或改变同一词中语素得先后位置,使词序偏离正常.(5)这上面得夜得天空,惊奇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如此得惊奇而高得天空.(《秋夜》)(6)我们那儿没有姓长得;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阿长与〈山海经〉》)双音节词和单音节词连用,一般是单音节词放在前面而把双音节词放在后边,以上两例恰恰相反.(四)超常搭配语言学家认为,词语搭配(或组合)按常规要遵守三个原则:意义上要搭得拢(语义原则),语法上要能组合(语法原则),适应上要通得过(适应原则).在鲁迅作品里有时为了表达需要却有意违反这些原则(或其中得一个原则)搭配词语,称为超常搭配.(7)然而空中还布满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地波涛.(《颓败线得抖动》)动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起修饰作用,显然是一种超常搭配.(五)近义(反义)连用在特定得语境场合运用明显存在语义差异得一组反义词并陈述同一个对象.(8)《为了忘却得记念》(9)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快乐透顶了.满月得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立论》)“忘却”和“记念”是一对反义词;“大概”表示推测之义,“自然”则表示理所所以得意思,显然这两词在语义上是“前后矛盾”得.(六)词语仿造模仿现有得词语,临时仿造出一个新词语,能起到一种特别得表达效果.(10)进言者方自以为在尽忠,而事实上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如此得话得人在,不是谁都可讲得.一乱讲,便是“越俎代谋”,所以“罪有应得”.(《隔膜》)“越俎代谋”系仿造“越俎代庖”而来.(1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讲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信力”系仿造“自信力”一词而来.二、句式得陌生化句式得陌生化实际上确实是句式得偏离,是指词语、短语或分句等句子成分有意识地偏离句法常规.(一)有意得重复本能够“以简驭繁”却偏偏要来个“以繁驭简”,初看起来显得有些“累赘”“罗嗦”.(12)在我得后园,能够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秋夜》)表情达意假如“大众化”些,用“在我得后园,能够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即可.(13)一个从上面撞到里面去了,他因此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确实.(《秋夜》)不管是从作者依然从读者角度来讲,此处之“火”自然是真火,带点部分岂非“画蛇添足”?(二)成分得错置1陈述与被陈述对象关系颠倒(14)然而现在却特别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得眼,冷眼.(《秋夜》)带点部分得正常语序应为“几十个星星闪闪地睒着眼”.2定语后置(15)四面基本上敌意,可悲悯得,可诅咒得.(《复仇·其二》)3状语后置(16)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得野外,地狱得旁边.(《失掉得好地狱》)三、陌生化语言得表达效果“我个人认为,只要哪儿有形象,哪儿就有反常化”(什克洛夫斯基《故事和小讲得结构》),反常化在艺术中经常更新人对世界得感受,从而在人们得眼中展现出一个全新得世界.因此反常化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借用新得艺术形式唤起人得新感受.(一)唤起读者“无理而妙”得艺术美感“无理而妙”得命题是中国古典诗学对诗歌言语语义特征得经典概括.“无理”指为达意传情所采取得手段,“妙”指通过无理化后获得得审美意义.这种审美意义得获得在语言上表现为一反日常言语得指称性(即要求准确化真理化),运用非指称性语言付诸笔端.“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之因此无理而妙,在于商人妻愿嫁弄潮儿于理不合却合乎人情.正可谓“看来大概无理,想来竟是有情有理得”.语言得陌生化,往往意味着对一般语言得有意“破坏”,是对一般语言得“有组织得侵害”,会产生超逻辑得语言现象.而所谓超逻辑性并非无逻辑,而是对现成语法和逻辑得超脱和语言语法逻辑得自由运用.例如:(17)我捡起死火,刚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得指头焦灼.(《死火》)句中得“冷气”讲能使“指头焦灼”,这有悖常理是不言而喻得,但在“痛彻心扉”这一点上,我们分明又寻到了“火”与“冷气”之间得相似点.(18)我也慢慢清醒地读遍了她得躯体,她得灵魂,只是三星期,我大概于她差不多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确实隔膜了.(《伤逝》)读“书”、读“报”,理固宜然;读“躯体”甚至读“灵魂”显然不合正常逻辑,但把“躯体”甚至“灵魂”当作一本“书”来细细“阅读”,不正好能品味出无穷得魅力来吗?词语得超常搭配是鲁迅作品陌生化语言超逻辑性得又一个体体现.例如:(19)然而空中还布满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地波涛.(《颓败线得抖动》)“布满”是动词,句中得谓语中心“摇动”也是动词,按照一般语法规则,副词或形容词能够直截了当用来修饰动词.显然“布满地摇动”是对一般语法规则得“侵害”.但正是那个“布满”一词,给每个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得印象,它有助于唤起我们无边无际,不断蔓延开去得“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等种种复杂情绪状态得形象感,使得本来抽象得、无形得东西变得可感、可视,给予动态美和形象美.词语得超常搭配,能够塑造立体得人物形象.例如:(20)我到了自家得房外,我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得侄儿宏儿.(《故乡》)“飞出了八岁得宏儿”这一线性序列是立体思维、纵向联想得交叉组合.它传递得信息背后有一系列得思维活动:1“我”与宏儿非常熟悉;2听见“我”到家,宏儿心情兴奋,渴望见到“我”;3小孩得动作轻快、敏捷、快速.作者觉得用“宏儿跑”这一常规搭配来表达自己得所思所想不够充分,不够准确,因而用“鸟”得形象作比拟,在想象得基础上,使人和物合为一体,从而塑造了丰满得人物形象.(二)强化信息刺激,凸显情感张力作品是靠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得.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信息,或者为了引起读者对某个信息得注意,往往采纳陌生化得语言,以此来强化信息刺激,增强情感张力.“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强烈爱憎情感得真实自我写照,陌生化语言得运用凸显了作者所要表达得这种思想情感:(21)再炸进来,大伙儿便都逃进那炸好了得“腹地”里去,这“生命圈”便完结而为“生命ο”.(《中国人得生命圈》)(22)这确实是文人学士毕竟比不识字得奴才聪慧,党国毕竟比贾府高超,现在毕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言论自由得界限》)上述两例运用得是“仿词”艺术手段,“生命〇”是“生命圈”得仿造词,即“生命零”,意思是存身之处完全没有了,愤慨、警示、揶揄之情溢于言表;“三明主义”系仿造“三民主义”而来,讽刺、嘲笑、挖苦之意尽含其中,但又不乏风趣、幽默、感人得艺术力量.从文学创作得角度来看,鲁迅善于把头脑中贮存得本来是毫不相干得表象,通过情和理得糅合进行再造想象,使这些表象在特定得情境中关联起来,让读者不仅体会到“象内之象”,也能体会出“象外之象”“言外之旨”,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鲁迅得语言创新能力.(23)……因此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社戏》)这段话运用有意重复,强化视觉和听觉对人长时刻得刺激作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一种沉郁、不舒服得气氛:台上是没完没了得唱打,台下则一分一秒地等待,戏台上下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得不耐烦情绪.(24)然而现在却特别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得眼,冷眼.(《秋夜》)句中成分得颠倒,给读者造成了强烈得视觉冲击力,让人不仅产生视觉上得感受,而且调动起触觉感官,从而品味出作者强烈得憎恶之情.(三)诉诸多种审美感官,加深情感体验陌生化语言中有一种通感现象.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属于一种超常搭配形式.它指得是人不同感受得沟通和融合,是用一种感受去体会、表达另一种感受得方法.它突破了逻辑—语义规范,每一感受都以其语义域与另一感受结合,使感受对象立体化、诗意化.产生这种现象得缘故在于多样化得美与审美感官得多维度移位在作品中得反映.例如:(25)雪野中有血红得宝珠山茶,白中隐青得单瓣梅花,深黄得磬口得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得杂草.(《雪》)(26)然而现在却特别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得眼,冷眼.(《秋夜》)“冷”是触觉感知,“绿”和“星星得眼”是视觉感知.作者把视觉和触觉沟通起来,这“星星得眼”和“绿”不但能够看见,而且其“冷”也仿佛能触摸得到,让人联想不已,回味无穷.对星星和“杂草”得感受,充分调动了相对独立得触觉与视觉,形成语义张力.蕴涵着作者对星星和雪得独到感受,体现出作者对事物多侧面、多层次得细腻观看和体验.它强调一种动态得心理效应,丰富了意境得内涵,使之具有了灵动得神韵,给人一种无尽得诗意美.。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论鲁迅小说的语言艺术

空气里 已经 散满 了幽微 的火药香 ”。传统 的新 年景象应该是 火 红 的灯 笼 、 热 闹 的人 群 、 香 喷 喷 的 年 夜 饭 , 但 是 在 这 篇 小 说 中没 有 红 火 热 闹 的场 景 , 反 而 透 露 出一 股 悲 凉 、 压 抑 的气 氛 ,字里行 间传 递着一种沉郁 感觉,通过对 比,为祥林嫂 的 悲 剧 命 运 奠 定 了 基 调 ,为 文 章 的 展 开 做 了一 定 的铺 垫 。除 此 之 外 ,在 鲁 迅 其 他 的 小 说 中 也 经 常 运 用 这 种 抒 情 的 方 式 为 小 说 内容 的展 开 埋 下 伏 笔 。通 过 这 种 沉 郁 的抒 情 , 形 成 一 种 对 比 ,构 成 了鲁 迅 小 说 的 一 种独 特 的叙 事 风 格

N(  ̄ U N1 ~ ! F L W C 氏S
论 鲁迅 小 说 的语 言 艺术
魏楠 杭
鲁 迅 是 我 国 文 坛 巨 匠 ,他 的 小 说 新 颖 独 特 , 又 极 具 讽 刺 意 味 ,通 过 诙 谐 幽 默 的描 写 , 突 出 人 物 形 象 , 展 现 文 章 主 题 。鲁迅 的小说在语言风格上凝 练、含蓄 ,以一种 沉郁 的氛 围 为 基 调 。在 词 语 运 用 方 面 ,注 重 动 词 和 形 容 词 的斟 酌 。善 于 借助 “ 白描 ” 手 法 和 个 性 化 语 言 塑 造 人 物 ,善 于 运 用 留 白 的艺术方法烘托 意境,在今天仍然有 很大 的借鉴 意义。他 的 小 说 内容 丰 满 , 用 词 简 练 ,创 作 独 特 ,文 章 思 路 清 晰 , 营 造 诙 谐 幽默氛 围的基础上 ,又极具讽刺力 ,突出个人的写作风 格 。总 的来 说 ,鲁 迅小 说 的语 言具 有 以下 四个 方 面 的特 点 :

语言陌生化经典例子

语言陌生化经典例子

语言陌生化经典例子
语言陌生化的经典例子有很多,以下是一些例子:
1. 鲁迅的《秋夜》中“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句话通过重复的表述,强调了枣树的重要性和独立性,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

2. 莫言的《红高粱》中“高粱高密辉煌,高粱凄婉可人,高粱爱情激荡。

”这句话通过运用形容词来描述高粱,增加了语言的诗意和音乐性,使读者能够更好地感受到高粱的美和价值。

3. 老舍的《茶馆》中“硬煤面子多,白大嫂子要得多,老裕泰要得不那么多那么硬,少烧点煤好。

”这句话通过运用口语化的语言和形象的描绘,使读者能够更加生动地感受到老北京人的生活和情感。

总之,语言陌生化的经典例子可以通过重复、形容词、口语化、描绘等方式来创造,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诗意、音乐性、形象等。

探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探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

探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作者:李萍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5期摘要:鲁迅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也是一代语言大师。

他的作品不仅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精确地运用语言的典范。

鲁迅在他的一生中,特别是后期思想最成熟的年月里,倾注了他的大部分生命与心血于杂文创作中。

他说杂文必须“生动、泼辣、有益,而且也能移人情。

”又说杂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血路的东西。

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

”鲁迅把他充沛的才情、感兴与想象力融入杂文中,而且表现的比其他作品更加直截了当。

因此探析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是了解他的思想、阅读理解他的其他作品的最好的参考资料。

关键词:鲁迅;杂文;语言风格引言鲁迅的杂文语言是具有独特艺术审美性和思想深刻性的话语方式。

他在语言的创作中主要体现为利用“陌生化”的语言策略激发语言的活力,创造出形象新颖的语言形式,同时善于抓取类型,刻画出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在“反常规”的“多疑”思维的烛照下表现出犀利、刻毒的语言风格,并且善用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亦庄亦谐,庄谐并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刻画出敌人的“鬼脸”,语言简洁峭拔,充满幽默感。

鲁迅是中国现代的语言艺术大师,为了发挥杂文的现实批判和艺术审美功能,他对杂文语言进行了一系列的创造,为中国文学创造了“杂文”这一富有生命力的文体范式。

下面就鲁迅杂文语言风格上的特点,谈一下自己学习的点滴体会。

一、“陌生化”的语言策略鲁迅杂文语言的创造,首先表现为“陌生化”语言策略的运用。

在鲁迅那里,口语、欧化语、文言、方言成为其杂文语言的基本要素,这一特点不仅是创作者作为“历史中间物”所留下的历史印记,而且是他发挥主观创造性,对文学语言所采取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陌生化”的策略。

鲁迅认为,传统汉语中的许多东西意思十分难懂,语义又不够严密,这种语言经过几千年的运用,尤其是与传统文化中的没落腐朽部分相结合,极大的扼杀了语言的生命力。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

“陌生化”作为艺术语言在设计中的实现在设计领域中,陌生化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语言,并且被广泛运用在各种设计作品中。

陌生化的概念最早由俄国文艺理论家维克多·舍兰普在20世纪20年代提出,他认为“陌生化”是一种通过改变事物常见的外观和功能,使人们的观察和思考方式发生变化的方法。

陌生化通过对事物进行改变和重新设计,使人们对事物有新的认知和体验。

它打破了人们对事物的习惯性认知和预期,引起人们对事物的兴趣和思考。

在设计中,陌生化常常通过改变事物的形状、颜色、质地、比例等来实现,甚至可以改变事物的功能和用途。

陌生化在设计中的实现方式有很多,以下是几个常见的实例:1.抽象化:通过将物体的形状、色彩或质感抽象化,使得物体与其原来的含义和功能之间产生差异,从而引发人们对物体的新认识和思考。

设计师可以通过将常见物体的形状进行抽象化,使其成为一个新的无法辨识的形状,从而引发人们对物体的好奇心和兴趣。

2.反向图像:通过改变事物的形状、颜色或位置,使其与原来的形象产生对立。

这种反向图像常常用于艺术设计和广告设计中,通过将事物与其常规形象相反的设计,引起人们对事物的注意和思考。

设计师可以将一个常见的水果进行反向处理,使其颜色和形状与常规水果相反,从而引发人们对物体的好奇心和思考。

3.功能改变:通过改变物体的功能和用途,使其实现一种全新的功能和意义。

这种功能改变常常出现在家具设计、餐具设计等领域中。

设计师可以将椅子重新设计为一种可以变形的家具,使其在不同的场合和功能下发挥不同的作用,从而打破人们对椅子的固有认知和使用方式。

4.尺度改变:通过改变事物的尺度和比例,使其在视觉上具有陌生感。

这种尺度改变常常出现在建筑设计、产品设计等领域中。

设计师可以将小型的物体放大到巨大的尺寸,或将大型的物体缩小到微小的尺寸,从而使物体在视觉上与常规尺寸产生差异,引发人们对物体的好奇心和思考。

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鲁迅小说的艺术创新

读·闻·观95一、话语结构在《故事新编》中有两个话语系统,一是包含作者自己主体意识的主体话语;二是被描述了的客体话语,也就是“他者言语”。

第一类话语不言自明,它表达了作者对于周围世界的主体性体验以及评介,它只属于作者自己。

作者对世界的观点都包含在了这一话语之中。

主体话语反映的其实是作者与世界的关系,它表达了在作者眼中,世界的图景到底为何。

作家通过自己独特的想法和感受,将自己特殊的情感体现在语言和语句中,更重要的是要将自己观察世界、观察生活的感受和方式也表达出来,所以语言一定会带有他自身的独创性和自由性。

写作的意义也在于此,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于世界的看法,如《奔月》《理水》《铸剑》中的话语。

《故事新编》的第二类话语是“他者话语”。

既然是“故事”的新编,必然是对那些已经存在的神话、传说以及史实中存在的旧事进行重新描述。

而描述的范围不仅包括故事本身,同时也包括对故事人物的言语与行为更加细致的虚构。

我们关注的“他者话语”,其实就是故事中人物的言语。

通观《故事新编》,读者可以发现,作者对其中人物的语言表现出了极大的描摹兴趣,甚至可以这样说,《故事新编》中对话语的关注已经超越了故事本身。

这些众多不同的“他者话语”成了《故事新编》中真正的主角。

文本中出现了多少个人、发生了什么事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是否在文本中发言,话语成了鲁迅关注的重心。

每一个仔细阅读《故事新编》的读者,都能感到这些“他者话语”被作者推到了前台,如《补天》《采薇》《起死》《出关》等。

二、叙事特点世俗化叙事是鲁迅对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方法的创新,已有研究多从两个维度出发:一是“古与今的对照互动”,即通过现代反观古代,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的真相;第二个常见的研究维度是“虚与实的糅合”,即将现实性细节有意识地融入历史小说之中,直接影射现实社会中的一些具体现象。

对《故事新编》来说,世俗化叙事具有形式和思想上的双重意义。

在“古今杂陈”和“虚实结合”之外的第三个维度是“神圣与世俗”的关系角度——既表现在原始文本与新编文本之间,又体现在新编文本内部。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

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鲁迅作品语言“陌生化”现象赏析诗人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抱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也许有同学会问:灵魂怎么会是“紫色”的?陈望道先生认为“紫色是高贵、神圣、优雅、温厚的特征”。

曾专修西洋画的诗人,善于在诗歌中运用色彩的渲染使诗歌的形象更加鲜明活泼。

在这里,“紫色的灵魂”是诗人对勤劳纯朴、宽厚善良的大堰河最高贵、最神圣的赞美。

从语言角度分析,诗人一反日常语言的用法,正是使用了语言“陌生化”的手段,从而使诗歌更具文学性。

我们这里所讲的“陌生化”就是使日常语言感受新鲜化的手段。

正如雅各布森所说,语言的陌生化就是“对普通语言有组织的违反”,即运用艺术技巧使对象变得陌生,使形式变得困难,以增加知觉的难度和长度,从而达到审美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鲁迅先生的作品,其语言“陌生化”现象随处可见,笔者作了一些归纳,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鉴赏和分析鲁迅先生的作品。

一、通过“陌生化”来美化意象,增强读者的审美感知在《社戏》一文中鲁迅是这样描写故乡月色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散发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初看之下,“朦胧”一词似乎用语不当,其实这正是鲁迅先生对语言进行“陌生化”处理的表现,“朦胧”是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写活了乡村月夜的美好景色,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恋,也是其用语的高明之处。

而在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又是这样来回忆他童年的乐园的:“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表面上看,“似乎”与“确凿”自相矛盾,其实不然,这是语言的“陌生化”,“确凿”是对“似乎”的进一步补充:只有野草的百草园已是我的乐园了,更何况园中有石井栏、皂荚树、油蛉、蟋蟀、蜈蚣、桑椹等非常好玩有趣的东西,还有下雪天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等游戏项目,百草园简直是我的“天堂”了。

浅析鲁迅语言变异的“陌生化”

浅析鲁迅语言变异的“陌生化”

第27卷第2期2018年2月牡丹江大学学报Journal of Mudanjiang UniversityVol.27 No.2Feb. 2018文章编号:1008-8717 (2018) 02-0081-03浅析鲁迅语言变异的“陌生化”徐美珠(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116)摘要:鲁迅作为语言艺术大师,其在语言选择和运用上都极具特色。

本文以陌生化理论为支撑,对鲁 迅语言进行四方面的阐释,即词形陌生化、语法陌生化、义位超常搭配、标点符号陌生化,从而展现鲁迅 语言的独异之处。

这不仅是鲁迅先生运笔之殊的外在表现,同时也投射出其深邃思想的穿透魅力。

关键词:鲁迅;语言变异;陌生化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On the "Deviation" of Lu Xun's Language VariationXU Mei-zhu(School of Chinese Studies,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Xuzhou,J iangsu221116) Abstract:Lu Xun as a master of language art,is very unique in the language selection and use.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viation.We will interpret Lu Xun language for four aspects ,that is unfamiliar form, grammar unfamiliar,punctuation marks unfamiliar,so as to show the uniqueness of Lu Xun language.This is not only Mr.Lu Xun's special performance of the article,but also cast their deep thoughts through the language charm.Key words:Lu Xun;language variation;Deviation“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的核心概念,其理 论认为,“艺术的手法是事物的陌生化的手法,是 复杂化形式的手法,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既然艺术中的领悟过程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他就理 应延长。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

鲁迅作品的语言艺术作者:李雨涓来源:《都市家教·上半月》2014年第01期【摘要】鲁迅的作品总是令人回味无穷,塑造的每一个人物都如此鲜活。

在一个特定的社会背景之下,鲁迅先生拿起手中笔,以故事的形式,讲述了一个个生动的情节。

现代教学之中,都是以引导学生阅读鲁迅先生原作为主,真正与鲁迅先生进行心灵上的交流。

真正可以读懂鲁迅先生的作品,方能受益匪浅。

也有很多人觉得鲁迅先生的语言之中,有很多生僻字,晦涩难懂,容易令人产生抵触情绪。

其实真正了解鲁迅作品之人都知道,鲁迅作品语言是一种艺术,极具独特性。

乍一看很僵硬,细细品味之后,才能发现里面的奥秘,蕴藏的内涵。

【关键词】鲁迅作品;语言;艺术一、鲁迅作品语言简洁易懂关于鲁迅作品,很多人觉得难懂,里面有太多的难字、生僻字,甚至还有古文结合。

其实这些都只是表面现象,要是能够真正去体会鲁迅文中的意境,则是收获无穷。

作为中国中国文学界极具国学修养的作家,鲁迅先生对文字的使用非常独到,其敏感度也是常人所无法比拟的。

每一个词语、每一个字,都能够应用的非常巧妙。

鲁迅是中国白话文小说开创者,他的文笔都是以生活为主。

平淡而不平庸,每一个词语之中,都深深隐藏着情感寄托。

1.选择生活语言不管是在《故乡》之中,还是在《阿Q正传》之中,鲁迅先生都从一而终,使用简单的生活语言,将一幅幅生动的画卷,用最简单的语言进行描写。

从生活之中,贴合每一个人物形象的生活背景、文化背景等。

放纵的农村妇女形象,以及学生形象,不同的人物,使用不同的语言进行描写。

贴近生活的描写方式,更能够引起读者共鸣,对其中的内容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不得不说,鲁迅先生的每一个字,都可以达到字斟句酌的状态。

看似很平常的字眼,竟然找不到任何一个词语来替换,除了鲁迅先生的用字之外,没有任何一个字可以代替原来所产生的效果、描写的状况。

2.独具匠心的写作方式鲁迅先生有很多文章独具匠心,所有的语言都应用的很巧妙,正是鲁迅语言艺术的高潮之处。

《狂人日记》中的陌生化

《狂人日记》中的陌生化

作者: 杨立宣[1];郝延斌[1]
作者机构: [1]江南大学人文学院214122
出版物刊名: 汉字文化
页码: 76-77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24期
主题词: 陌生化;《狂人日记》;鲁迅
摘要:鲁迅自己评价《狂人日记》时,曾指出其具有"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的突出价值.事实上,该作品在这两个层次上的成功,来源于陌生化手法的运用.《狂人日记》的陌生不仅在于语言的开创性和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更在于主题的突破性.艺术形式与思想内蕴的双重成功最终一举奠定了《狂人日记》在文学史上的关键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鲁迅作品中的陌生化语言艺术20世纪俄国形式主义作家把语言学引入艺术创作,他们关注的中心问题是文学语言区别于普通语言的“特异性”或文学本身的“文学性”问题。

语言的“陌生化”正是被用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概念。

“陌生化”为俄国20世纪形式主义理论家什克洛夫斯基创用。

什克洛夫斯基在分析了感知的一般规律后认为,多次重复的动作在成为习惯的同时,也就成了自动的,而自动的感知正是旧形式导致的结果。

为了打破感知的自动性,就需要采用反常化,创造出新形式。

所谓“陌生化语言”,是指文学语言不同于普通语言的反常、新奇效果。

它是一种通过语言的变异用法,赋予语形和语义陌生化、独特化、新颖化,是对语言常规性和日常经验的颠覆。

它改变语言符号常规的形、义、用,突破原有词法、句法等固定结构以创造新义从而让人感觉事物,表情达意。

鲁迅是运用反常化手法的大师,在他的作品中,陌生化语言的形式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词语的陌生化(一)离析和聚合离析,是指把本不能拆分的一个词临时分拆为表面上与之毫无关联的另外一个词来运用;聚合,是指合取两个或两个以上词中的某一构成语素,从而合成一个新词。

(1)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三十日,记于上海之且介亭。

(《且介亭杂文·序言》)句中的“且介亭”是指当时作者居住的上海北四川路,这个地区是“越界筑路”(帝国主义者越出租界范围修筑马路)区域,即所谓“半租界”。

“且介”即取“租界”二字之各一半。

(2)元遗山在金元之际,为文宗,为遗献,为愿修野史,保存旧章的有心人,明清以来,颇为一部分人士所爱重。

(《儒术》)句中的“爱重”可作“敬爱尊重”的合取。

(二)移用和借代移用是指把原本用在事、物上面的词移用到人身上,或把原本用在人身上的词移用到事、物之上;借代是指运用事物特征或事件等来代指指称的对象,从而达到陌生化效果。

(3)她婆婆来抓她回去的时候,是早已许给了贺家凹的贺老六的,所以回家之后不几天也就装在花轿里抬去了。

(《祝福》)“装”的对象一般指物,但作者移用来“装”人(祥林嫂),这是对封建礼教不把妇女当作人的揭露和控诉,同时包含对祥林嫂的同情。

(4)但有一年的秋季,大约是得到祥林嫂好运的消息之后的又过了两个新年。

(《祝福》)“新年”代表着新的一年的开始,用“过了两个新年”即表示过了两年,这就跟鲁镇新年祝福气氛相统一,以鲁镇特有的气氛烘托祥林嫂的悲剧命运。

(三)词序置换“词序置换”是指通过打破词与词之间的正常次序或改变同一词中语素的先后位置,使词序偏离正常。

(5)这上面的夜的天空,奇怪而高,我生平没有见过这样的奇怪而高的天空。

(《秋夜》)(6)我们那里没有姓长的;她生得黄胖而矮,“长”也不是形容词。

(《阿长与〈山海经〉》)双音节词和单音节词连用,一般是单音节词放在前面而把双音节词放在后边,以上两例恰恰相反。

(四)超常搭配语言学家认为,词语搭配(或组合)按常规要遵守三个原则:意义上要搭得拢(语义原则),语法上要能组合(语法原则),习惯上要通得过(习惯原则)。

在鲁迅作品里有时为了表达需要却故意违反这些原则(或其中的一个原则)搭配词语,称为超常搭配。

(7)然而空中还弥漫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地波涛。

(《颓败线的颤动》)动词置于谓语动词之前,起修饰作用,显然是一种超常搭配。

(五)近义(反义)连用在特定的语境场合运用明显存在语义差异的一组反义词并陈述同一个对象。

(8)《为了忘却的记念》(9)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

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立论》)“忘却”和“记念”是一对反义词;“大概”表示推测之义,“自然”则表示理所当然得意思,显然这两词在语义上是“前后矛盾”的。

(六)词语仿造模仿现有的词语,临时仿造出一个新词语,能起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

(10)进言者方自以为在尽忠,而其实却犯了罪,因为另有准其讲这样的话的人在,不是谁都可说的。

一乱说,便是“越俎代谋”,当然“罪有应得”。

(《隔膜》)“越俎代谋”系仿造“越俎代庖”而来。

(11)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他信力”系仿造“自信力”一词而来。

二、句式的陌生化句式的陌生化实际上就是句式的偏离,是指词语、短语或分句等句子成分有意识地偏离句法常规。

(一)有意的重复本可以“以简驭繁”却偏偏要来个“以繁驭简”,初看起来显得有些“累赘”“罗嗦”。

(12)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秋夜》)表情达意如果“大众化”些,用“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即可。

(13)一个从上面撞进去了,他于是遇到火,而且我以为这火是真的。

(《秋夜》)无论是从作者还是从读者角度来说,此处之“火”自然是真火,带点部分岂非“画蛇添足”?(二)成分的错置1.陈述与被陈述对象关系颠倒(14)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秋夜》)带点部分的正常语序应为“几十个星星闪闪地睒着眼”。

2.定语后置(15)四面都是敌意,可悲悯的,可诅咒的。

(《复仇·其二》)3.状语后置(16)我梦见自己躺在床上,在荒寒的野外,地狱的旁边。

(《失掉的好地狱》)三、陌生化语言的表达效果“我个人认为,只要哪儿有形象,哪儿就有反常化”(什克洛夫斯基《故事和小说的结构》),反常化在艺术中经常更新人对世界的感受,从而在人们的眼中展现出一个全新的世界。

因此反常化是一种艺术手法,它借用新的艺术形式唤起人的新感觉。

(一)唤起读者“无理而妙”的艺术美感“无理而妙”的命题是中国古典诗学对诗歌言语语义特征的经典概括。

“无理”指为达意传情所采取的手段,“妙”指经过无理化后获得的审美意义。

这种审美意义的获得在语言上表现为一反日常言语的指称性(即要求准确化真理化),运用非指称性语言付诸笔端。

“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之所以无理而妙,在于商人妻愿嫁弄潮儿于理不合却合乎人情。

正可谓“看来似乎无理,想来竟是有情有理的”。

语言的陌生化,往往意味着对普通语言的故意“破坏”,是对普通语言的“有组织的侵害”,会产生超逻辑的语言现象。

而所谓超逻辑性并非无逻辑,而是对现成语法和逻辑的超脱和语言语法逻辑的自由运用。

例如:(17)我拾起死火,正要细看,那冷气已使我的指头焦灼。

(《死火》)句中的“冷气”说能使“指头焦灼”,这有悖常理是不言而喻的,但在“痛彻心扉”这一点上,我们分明又找到了“火”与“冷气”之间的相似点。

(18)我也渐渐清醒地读遍了她的身体,她的灵魂,不过三星期,我似乎于她已经更加了解,揭去许多先前以为了解而现在看来却是隔膜,即所谓真的隔膜了。

(《伤逝》)读“书”、读“报”,理固宜然;读“身体”甚至读“灵魂”显然不合正常逻辑,但把“身体”甚至“灵魂”当作一本“书”来细细“阅读”,不正好能品味出无穷的魅力来吗?词语的超常搭配是鲁迅作品陌生化语言超逻辑性的又一具体体现。

例如:(19)然而空中还弥漫地摇动着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地波涛。

(《颓败线的颤动》)“弥漫”是动词,句中的谓语中心“摇动”也是动词,按照一般语法规则,副词或形容词可以直接用来修饰动词。

显然“弥漫地摇动”是对一般语法规则的“侵害”。

但正是这个“弥漫”一词,给每个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它有助于唤起我们无边无际,不断蔓延开去的“饥饿,苦痛,惊异,羞辱,欢欣”等种种复杂情绪状态的形象感,使得本来抽象的、无形的东西变得可感、可视,赋予动态美和形象美。

词语的超常搭配,可以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

例如:(20)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故乡》)(二)强化信息刺激,凸显情感张力作品是靠语言符号来传递信息的。

作者为了强调某个信息,或者为了引起读者对某个信息的注意,往往采用陌生化的语言,以此来强化信息刺激,增强情感张力。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鲁迅强烈爱憎情感的真实自我写照,陌生化语言的运用凸显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这种思想情感:(21)再炸进来,大家便都逃进那炸好了的“腹地”里去,这“生命圈”便完结而为“生命ο”。

(《中国人的生命圈》)(22)这就是文人学士究竟比不识字的奴才聪明,党国究竟比贾府高明,现在究竟比乾隆时候光明:三明主义。

(《言论自由的界限》)上述两例运用的是“仿词”艺术手段,“生命〇”是“生命圈”的仿造词,即“生命零”,意思是存身之处完全没有了,愤慨、警示、揶揄之情溢于言表;“三明主义”系仿造“三民主义”而来,讽刺、讥笑、挖苦之意尽含其中,但又不乏风趣、幽默、感人的艺术力量。

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鲁迅善于把头脑中贮存的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表象,经过情和理的糅合进行再造想象,使这些表象在特定的情境中关联起来,让读者不仅体味到“象内之象”,也能体味出“象外之象”“言外之旨”,这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鲁迅的语言创新能力。

(23)……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

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半。

——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

(《社戏》)这段话运用有意重复,强化视觉和听觉对人长时间的刺激作用,恰到好处地表现一种沉郁、不舒畅的气氛:台上是没完没了的唱打,台下则一分一秒地等待,戏台上下是一种令人难以忍受的不耐烦情绪。

(24)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秋夜》)句中成分的颠倒,给读者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让人不仅产生视觉上的感受,而且调动起触觉感官,从而品味出作者强烈的憎恶之情。

(三)诉诸多种审美感官,加深情感体验陌生化语言中有一种通感现象。

通感是一种修辞手法,也属于一种超常搭配形式。

它指的是人不同感觉的沟通和融合,是用一种感觉去体会、表达另一种感觉的方法。

它突破了逻辑—语义规范,每一感觉都以其语义域与另一感觉结合,使感觉对象立体化、诗意化。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多样化的美与审美感官的多维度移位在作品中的反映。

例如:(25)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腊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雪》)(26)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睒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

(《秋夜》)“冷”是触觉感知,“绿”和“星星的眼”是视觉感知。

作者把视觉和触觉沟通起来,这“星星的眼”和“绿”不但可以看见,而且其“冷”也仿佛能触摸得到,让人联想不已,回味无穷。

对星星和“杂草”的感觉,充分调动了相对独立的触觉与视觉,形成语义张力。

蕴涵着作者对星星和雪的独到感受,体现出作者对事物多侧面、多层次的细腻观察和体验。

它强调一种动态的心理效应,丰富了意境的内涵,使之具有了灵动的神韵,给人一种无尽的诗意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