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精髓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
中医的望、闻、问、切肝开窍于目,肝胆不好的人,眼睛发干,发涩,无光泽,许多人甚至“猛眨”眼睛。
其华在爪(指甲),也就是表现在指甲上,肝胆好,免疫系统好,通常指甲会比较光滑,有光泽,坚硬,否则是灰指甲,易断,或有真菌感染。
还有肝是主筋(肌键)的,手背上的青筋暴露,代表肝胆不好,情绪上来看是易发怒的。
有些人情绪说来就来,没说两句就拍桌子瞪眼的,通常是因为肝火太旺了,肝不好的人口味爱吃酸的,脸色发青的,暗无光泽。
心脏(小肠):舌为心之苗。
舌是心脏的表现,怎样通过舌来看,心脏好不好呢?如果舌头比较淡、白的话,是代表心血不足,供血不太好。
如果心血瘀阻,舌头是暗紫色的。
有人舌头溃烂是心火旺的表现。
其华在脸,心脏正常的人脸色是白里透红的。
有的人的脸惨白、淡而无光的是因心脏供血不足。
脸呈暗紫色的,是心火太旺,有瘀阻的地方。
情绪上是喜的,经常微笑,没人也笑,这是心脏不太好的一种表现。
口感是爱吃苦的,苦瓜、杏仁、西柚汁等。
脸色发红(紫红色),特别是一些红光满面肥胖者,通常都有心血管方面的阻碍。
脾(胃):开窍于口、唇,其华在肌肉。
脾胃好的人嘴唇是淡红色,有光泽的,不好的呢是淡、白、萎黄,这种颜色让我们来判断脾胃好不好。
胃不好的人容易有口气,特别是胃炎或溃疡的人。
脾是负责四肢的,脾胃好,肌肉是轻健有力。
否则,肌肉松驰、无力。
情绪上是爱思的。
总是皱着眉毛,好像比总理还操心,一点小事都想不开,这是脾胃不好而造成的。
另外,口味是爱吃甜的(比一般人吃的甜度要高),脸色发黄。
是病态的蜡黄,无透明度、无光泽的黄色。
肺是开窍于鼻。
鼻是用来呼吸的,吸入新鲜空气,排出废气。
鼻不好的人,会影响体内正常的循环,会引发肺的疾病,呼吸系统的疾病也会诱发鼻腔的炎症。
其华在皮毛,肺是给皮毛供应营养的,肺不好,皮毛就枯槁,不光滑,粗糙,汗毛生长方向杂乱,脸上的毛孔粗大。
情绪是悲忧的。
无事忧愁、爱哭。
《红楼梦》里的林黛玉也就是一个例子,大家知道她有严重的肺结核,她的眼泪是从春流到秋、又从秋流到冬……口味爱吃辛(辣)的东西,脸色是发白的,脸无血色,象一张白纸一样。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
中医如何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来诊断精神类疾病在中医的诊断体系中,望闻问切四诊是极其重要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的诊断,中医同样依靠这四种手段来获取信息、分析病情、判断证候。
接下来,让我们详细了解一下中医是如何运用望闻问切来诊断精神类疾病的。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来获取诊断信息的方法。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中医首先会观察其神态。
若患者神情呆滞、目光无神,可能提示其精神不振、思维迟缓;而如果患者神情亢奋、目光炯炯,可能意味着其情绪激动、心神不安。
观察患者的面色也能提供重要线索。
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是气血不足导致的精神疲惫;面色潮红,则可能是心肝火旺引起的烦躁易怒。
此外,还会留意患者的形体姿态。
例如,肢体颤抖可能与肝风内动有关,动作迟缓、肢体无力可能反映出气血亏虚、心神失养。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在诊断精神类疾病时,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患者说话语速过快、声音高亢,往往提示其情绪激动、心肝火旺;反之,说话语速缓慢、声音低微,则可能是气血不足、心气虚弱的表现。
闻患者的口气也能提供一些诊断依据。
口气臭秽,可能是胃火炽盛,导致患者情绪烦躁;而口气清淡无味,则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了精神状态。
问诊在中医诊断中占据重要地位。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医生会详细询问其睡眠情况。
入睡困难、多梦易醒,通常表明心神不宁;而嗜睡、整日困倦,则可能是阳气不足、心神失养。
还会询问患者的情绪变化。
是否经常感到焦虑、抑郁、恐惧,以及这些情绪出现的诱因和频率。
比如,长期的工作压力、生活挫折可能导致肝郁气滞,从而出现情绪抑郁等症状。
此外,饮食情况也在问诊范围内。
食欲不佳、食后腹胀,可能是脾胃虚弱,影响气血生化,进而导致精神不振;而食欲亢进、消谷善饥,则可能是胃火旺盛,扰乱心神。
切诊主要指的是切脉。
中医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来判断身体的气血阴阳状况。
对于精神类疾病患者,常见的脉象如弦脉,往往提示肝气郁结;细数脉可能表示阴虚火旺,导致心神不安;而沉弱脉则可能反映出阳气不足、精神萎靡。
中医如何从望闻问切诊断经络问题
中医如何从望闻问切诊断经络问题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源远流长,其中望闻问切是最为经典且常用的手段。
经络作为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其是否存在问题,也能通过望闻问切来进行判断。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在诊断经络问题时,医生会观察患者的面色、神态、体型、皮肤状况等。
比如,如果心经有问题,可能面色发红,心其华在面;肝经有问题,可能面色发青。
此外,还会观察患者的体态,比如胆经不畅,可能出现走路姿势的异常。
皮肤的状态也能提供线索,若经络气血瘀滞,可能在相应的经络循行部位出现皮肤粗糙、干燥、斑点等。
比如肺经不畅,可能在手臂内侧的肺经循行路线上出现皮肤问题。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
对于经络问题的诊断,声音可以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盛衰。
比如,说话声音洪亮有力,可能是阳气充足,经络通畅;而声音低微、气短懒言,可能是经络气血不足。
通过嗅患者身上的气味,也能辅助诊断。
比如口臭,可能与胃火炽盛、胃经失调有关。
问诊在诊断经络问题中起着关键作用。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的症状、发病时间、生活习惯等。
比如,询问是否有头痛,若头痛位于巅顶,可能与肝经有关;若头痛在后头部,可能与膀胱经相关。
再如,询问睡眠情况,若经常失眠多梦,可能心经有热;若睡眠容易惊醒,可能与胆经有关。
此外,还会问患者的饮食偏好,比如喜欢吃辛辣食物,可能导致胃火旺盛,影响胃经。
对于女性,会询问月经情况,月经不调、痛经等可能与冲任二脉以及肝经、脾经等有关。
切诊包含切脉和按诊。
切脉是通过触摸脉搏的跳动来判断身体的状况。
不同的脉象可以反映出不同的经络问题。
比如,弦脉常见于肝胆疾病,可能提示肝经、胆经有问题;细脉多为气血两虚,可能与多条经络的气血不足有关。
按诊则是通过按压身体的不同部位,来判断经络是否有疼痛、结节、肿块等异常。
比如,按压足三里穴,如果有疼痛或酸胀感,可能提示胃经有问题;按压膻中穴出现疼痛,可能与任脉相关。
以常见的肩周炎为例,从中医经络的角度来看,肩部主要与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有关。
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
中医诊病方法是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内容,称为四诊。
望诊,就是用眼睛望病人的整体和局部的情况。
首先要看病人是不是有神。
有神为眼睛明亮,神志清楚,语言流畅,反应灵敏;无神为目光晦暗,表情呆滞,反应迟钝,语无伦次。
局部的望诊,主要是望舌,舌的不同部位代表不同的脏腑,望舌包括望舌质和望舌苔两方面。
闻诊,闻就是用耳朵听,用鼻子闻。
听包括讲话声、咳嗽声、呼吸声、呃逆声。
凡气粗声高、重浊的都为寒症;气微声低的都为虚症。
闻就是闻气味,包括口腔气味和各种分泌物的气味。
凡是恶臭味重的,属热症。
有腥味或气味不重的属虚症。
问诊,看病时医生要仔细询问病人的病情。
流传有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均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妇女尤必问经带。
切诊,切诊就是切脉、候脉。
切脉部位多在寸口,寸口为手太阴肺经之脉,因五脏六腑的脉都会合於此脉,所以从這里可以了解到全身脏腑经脉气血的情况。
一般常见的脉有浮脉、数脉、滑脉、弦脉。
望闻问切是中医诊病的基本方法,也是一个了解情况,收集材料的过程,在此基础上进行辨证论治,选出正确的治疗方法。
所以四诊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医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以四诊法为基础的独特医疗体系。
四诊法包括望、闻、问、切四个环节,通过观察患者外部表现、听取患者症状、询问患者病史和用手触摸患者身体,来了解病情,辨别病机,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环节,通过仔细观察患者的外部表现,包括面色、舌苔、目睛、舌质等,来判断患者的体质和疾病情况。
中医认为,人体内外的变化可以从面部反映出来,比如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热邪内盛等。
舌苔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中医将舌苔分为不同颜色、质地、厚薄等,从而判断患者的病情。
二、闻诊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环节,通过倾听患者的声音和气味,来判断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声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脏腑功能,比如声音嘶哑可能与肺部有关;气味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的病理状态,比如口臭可能与消化系统有关。
因此,通过仔细倾听患者的声音和嗅闻患者的气味,医生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理情况。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环节,通过询问患者的病史和症状,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强调“望闻问切”相结合,认为通过对患者病史和症状的详细了解,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在问诊环节中,医生需要耐心倾听患者的叙述,详细了解患者的病情,包括发病时间、症状轻重、伴随症状等,并与其他环节相结合,作出综合判断。
四、切诊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环节,通过医生用手触摸患者的脉搏、体表等部位,来了解患者的脉象、组织状态等,以帮助诊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反映了人体经络的状况,可以从中了解患者的脏腑状况;体表触感可以帮助判断病变的部位和性质。
因此,在切诊环节中,医生需要细致入微地触摸患者的脉搏和体表,并结合其他环节的信息,形成综合诊断和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中医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础,通过观察患者外部表现、倾听患者声音和气味、询问患者病史和症状以及触摸患者的身体,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中医-望闻问切
态
断出有关病证。如畏缩不欲去衣,是恶寒的
2.望姿态
表现,为表寒或里寒证;欲揭衣被,是恶热 ,为表热或里热证;想见人而又喜寒凉,多
为阳证;怕见人而喜温,多为阴证。
• 从坐卧姿态也可推断人体阴阳消长和正邪盛
衰的情况。如卧而蜷曲,喜向里,多为阳虚
寒证;卧而袒露,喜向外,多为阳盛热证;
坐而喜伏,多为肺虚少气;坐而喜仰,多属
语声低微,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循衣摸床,或
望
卒倒而目闭口开,手撒遗尿等。表示正气已伤,病情 较重,预后不好。
神
3、假神常见于久病、重病精气极度衰弱的病人。如
原本神识昏糊,突然神志清楚;原来不多言语,语
声低微,突然转为言语不休,声音响亮;原本面色
晦暗,突然颧[quán]红如妆;原本毫无食欲,忽然食
• 明代医学家张景岳在总结前人问诊要点的 基础上写成《十问歌》,清代陈修园又将 其略作修改补充为
•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
• 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
• 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精选2021版课件
14
华佗精心问“病”情
• 有一次,一位病人请华佗看病。
华佗问病人身体各部位最近有什么
异常,病人叹着气,脸上流露出悲
伤的样子,对华佗说:“十几天前
,我感觉腹中刺痛,最近几天,眉
毛头发几乎掉光了。大夫,您看我
这是什么病?”华伦仔细检查了病
人腹部,说:“你这是脾腐烂了一
半,必须动手术切除。”于是让病
人服用“麻沸散”,然后进行开腹
• 扁鹊将中医诊断方法 概括为: 望以目察、闻以耳占 、问以言审、切以指参的望闻问切--- 四诊法, 并 认为“明斯诊道,识病根源,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中医学基础知识望闻问切知识总结
中医学基础知识望闻问切知识总结中医里的望闻问切可太有趣啦!今天就来好好总结一下这方面的知识。
望诊呢,就是医生用眼睛看啦。
这看的内容可多了去了。
比如说看人的面色,正常的面色是红润有光泽的。
要是脸蜡黄蜡黄的,可能就是脾胃不太好。
要是脸色惨白呢,没准是气血不足。
还有看眼睛,眼睛可是心灵的窗户呢。
眼睛炯炯有神的,一般身体状况还不错。
要是眼睛没什么光彩,还老是觉得干涩,那可能是肝有问题啦。
再看舌头,舌头也是个大重点。
舌头的颜色、舌苔的薄厚都能反映身体的情况。
舌头红可能是有热,舌苔厚腻呢,也许是体内湿气重。
还有看人的体态呀,走路姿势啥的。
要是一个人弯腰驼背的,可能是身体虚弱或者习惯不好。
反正望诊就是通过这些外在的表现,像个侦探一样,初步判断身体的健康状况。
闻诊呢,分成闻声音和闻气味。
先说说闻声音吧。
人的声音也是有讲究的。
声音洪亮有力的,那身体一般比较强壮。
要是声音低沉无力,就像蚊子嗡嗡叫似的,可能身体有点虚。
咳嗽的声音也能透露很多信息。
要是咳嗽声音清脆,可能是外感的病。
要是咳嗽声音沉闷,还带喘,可能就是内里的毛病了。
再就是闻气味啦。
人的口气要是有异味,那可就不太美妙了。
有口臭可能是胃热,或者是口腔卫生没做好。
身上要是有特殊的气味,也能反映身体的问题。
比如说有股烂苹果味,可能是糖尿病酮症酸中毒,这可就比较严重啦。
问诊就更像是聊天啦。
医生会问你好多问题呢。
比如说你哪里不舒服呀,是头疼还是肚子疼。
这个疼是怎么个疼法呢,是刺痛呢,像针扎一样,还是胀痛,感觉里面有气似的。
疼了多久啦,是刚刚开始疼,还是疼了好长时间了。
还有问你的饮食呀,是爱吃肉呢,还是偏爱蔬菜。
要是你特别爱吃凉的东西,可能脾胃就容易受寒。
问睡眠也很重要,是入睡困难呢,还是半夜容易醒。
要是入睡困难,可能是心里有事儿,或者是身体有热。
问大小便也不能少。
要是大便干结,那可能是肠道有热。
要是小便特别黄,也可能是身体里有热邪。
通过这些问题,医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你的身体情况啦。
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
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医作为我国传统的医疗体系,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理论体系。
其中,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方法的核心,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实践中。
本文将依次介绍中医的四诊法,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
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一项,也是最直观和常用的方法之一。
望诊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眼底、脉象等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的面部、舌苔以及眼底等部位的变化可以反映出脏腑功能的状况。
比如,面色苍白可能与气血不足有关,舌苔黄腻可能与湿热内蕴有关。
通过望诊,中医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病因和病机,为后续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闻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二项,它主要通过医师的听诊来获取疾病的信息。
听诊包括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腹部肠鸣音等,以及医师通过敲击患者身体表面来获取共鸣音。
根据中医理论,不同的呼吸声或肠鸣音可以反映出不同的脏腑功能状态,从而帮助医师做出诊断。
比如,根据肺部的呼吸音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肺功能是否正常,而腹部的肠鸣音则可以反映患者的消化功能是否健康。
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第三项,意在通过与患者的交流来了解其病情。
问诊的内容一般包括主诉、病史、症状特点、日常生活习惯等方面。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师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症状的变化规律以及疾病对患者生活的影响,进而作出更为准确的诊断。
此外,问诊还可以通过医师的观察和记录来获取一些难以望诊或闻诊得到的信息,从而提供更全面的诊断依据。
切诊是中医四诊法中的最后一项,也是最具技术性和专业性的诊断方法。
切诊主要通过医师对患者脉搏的触诊来了解其体质和脏腑功能状态。
根据中医理论,人体脉搏的形态、强弱、速度等特点与脏腑功能紧密相关。
通过切诊,医师可以辨别患者的脏腑虚实、气血状况等,为后续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切诊需要医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触诊技巧,对患者体表穴位的刺激要求准确而有力。
综上所述,中医的四诊法(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核心方法之一,通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医师可以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和病机,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有何特点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有何特点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诊断体系——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配合,从不同角度获取患者的身体状况信息,为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提供了重要依据。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苔、脉象等来判断病情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外在表现与内在脏腑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比如,一个人的面色红润,通常表示气血充足;面色苍白,则可能是气血亏虚。
观察眼睛的神态,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健康状况。
眼睛明亮有神,多为身体健康;眼睛无神、呆滞,则可能是身体虚弱或患病。
此外,舌苔的变化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舌苔的厚薄、颜色、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人体内部的寒热虚实。
比如,舌苔黄厚腻,多提示体内有湿热;舌苔薄白,往往是正常或有表证。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等声音,可以了解其脏腑的功能状态。
比如,呼吸急促、声音粗重,可能是肺气不宣;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
而嗅气味则可以从患者的口气、汗液、分泌物等方面获取信息。
口臭严重,可能是胃火炽盛;汗液有酸臭味,可能是体内湿热较重。
问诊,是中医通过与患者交流,询问其症状、病史、生活习惯等方面的情况来诊断病情的方法。
这是获取病情信息最直接、最详细的途径。
医生会询问患者的不适症状,如头痛的部位、性质、发作时间;还会询问饮食、睡眠、大小便等情况,以及既往病史、家族病史等。
通过这些详细的询问,医生能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也就是通过触摸脉搏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象能够反映出人体脏腑的气血盛衰和功能状态。
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
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迟脉多为寒证,数脉多为热证。
当然,脉象的判断需要医生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感知能力,同时还需要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分析。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首先,望闻问切是一个整体,相互补充,缺一不可。
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之望法
外阴肿大.阴肿
前阴
肛痈 肛裂 肛门齿线以内 肛门齿线以外 肛瘘 脱肛
湿热或外感毒邪
裂痕小溃疡 血热肠燥
紫红色柔软肿块
内痔
外痔
混合 痔
肛痈溃后久不敛口,形成瘘管
肛门红肿疼痛
体强 体弱 粗大、胸廓宽厚 细小、胸廓狭窄 肌肉充实 肌肉瘦削 皮肤润泽 皮肤枯槁 精力充沛 精神不振 食欲好 食少 气血旺 气血少,功能低下
望色
⑴白色主病: 虚证: 血虚、失血——淡白无华 阳虚 —— 白 阳气暴脱 ——苍白 实证: 寒证——苍白
五色主病
黄色主病: 虚证: 脾胃气虚——萎黄 脾虚湿盛——黄胖 实证: 黄疸 黄而鲜明——湿热 黄而晦暗——寒湿
舌色偏淡
虚证、寒证
意义
特征
红绛舌
较正常颜色深
实热、虚热
青紫舌
全舌呈青紫
气血运行不畅
淡青紫
阳虚阴盛
绛紫
营血热盛
瘀血内阻
瘀斑瘀点
淡红舌
淡白舌
红绛舌
青紫舌
内容 特征 意义 荣 舌质滋润.红活鲜明 病轻预后好 枯 舌质干燥.色泽晦暗 病重预后差 老 坚敛苍老.粗糙色暗 实证 嫩 浮胖娇嫩.细腻舌淡 虚证 胖 胖大齿痕 阳虚水停 肿胀 里热盛 瘦 淡.瘦小而薄 气血两虚 红绛瘦薄 阴虚火旺
苔 色
白苔 黄苔 灰黑苔
刺 颗粒高起形成芒刺 邪热亢盛
多少不等 舌淡裂.血虚
舌红裂.阴虚
01
02
03
04
05
06
点 裂纹
内容 特征 意义 痿软 软.不能随意而动 绛.阴虚火旺 淡.气血虚衰 强硬 板硬强直不能转动 红.热入心包 风痰阻络 中风先兆 歪斜 舌体偏向一边 风痰阻络
望闻问切的闻指的是什么意思
望闻问切的闻指的是什么意思在中医的望闻问切四诊法中,“闻”主要是指听声音和嗅气味。
听声音包括听患者的呼吸声、咳嗽声、语声等,不同的声音可以反映出身体不同的状况。
例如,呼吸声急促可能暗示肺部有热或者气道不畅;咳嗽声重浊可能是外感风寒湿邪等。
嗅气味则涵盖了嗅患者身体散发的气味、口气、排泄物的气味等,比如口气臭秽可能是脾胃湿热,排泄物恶臭可能是肠道积热等。
关于中医的望闻问切,这一理念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方法。
它源于古代众多中医大家的经验总结,并没有单一的所谓“作者”。
中医是一个传承千年的医学体系,经过无数代医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望闻问切这一体系体现了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思想精髓。
从中医的角度去赏析,它是一种全面、系统、细致入微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的方法,不依赖于现代仪器的检测,而是凭借医者敏锐的感官和丰富的经验。
运用片段:例子1今天我陪朋友去看中医。
一进诊室,那老中医就开始“望闻问切”了。
我好奇地问他:“大夫,这‘闻’到底啥意思呀?”大夫笑了笑说:“这‘闻’啊,就像是我在听你身体的小秘密呢。
我听你的呼吸,要是呼呼作响,就像狂风在山洞里呼啸,那可能是肺里有问题。
还有你的声音,要是有气无力,就好比那没了气的皮球,可能是身体虚弱。
再嗅嗅你的气味,要是你身上有股子怪味,就像垃圾在角落里发臭,那说不定是身体里有湿热之类的毛病。
你可别小瞧这‘闻’,它能告诉我好多事儿呢。
”我听了之后,不禁感叹,中医可真是神奇啊。
例子2我在学中医知识的时候,老是搞不懂望闻问切里的“闻”。
我就去问老师:“老师,这个‘闻’到底怎么理解啊?”老师看了我一眼说:“你想啊,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小世界,这‘闻’就是去探听这个小世界的动静。
比如说,听咳嗽声,那咳嗽就像小世界里的警报声。
如果咳嗽声清脆,像铃铛响,可能是病在表层;要是咳嗽声沉闷,像打雷被捂住了,那可能病得比较深。
还有嗅气味,口气就像小世界里的空气清新度,要是臭气熏天,就像雾霾笼罩了城市,那肯定是身体内部出状况了。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疾病
中医内科学如何运用中医望闻问切诊断疾病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诊断疾病的方法源远流长,其中望闻问切是中医诊断的基本手段,通过这四种方法,医生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做出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望诊,是医生用眼睛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以获取疾病信息的方法。
首先是观察患者的神态。
如果一个人精神饱满、目光明亮、反应灵敏,通常说明其正气充足,病情较轻;反之,若精神萎靡、目光呆滞、反应迟钝,则可能正气虚衰,病情较重。
面色也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面色苍白多为气血不足或阳虚;面色潮红可能是实热证或阴虚火旺;面色发黄可能是脾胃虚弱、气血不足,或者是黄疸;面色青紫多为血瘀、寒证或惊风。
观察患者的形体也能提供诊断线索。
身体肥胖者多痰湿,容易患中风、消渴等病;身体消瘦者多阴虚、血虚,可能易患痨嗽等病。
舌象在望诊中占据重要地位。
正常的舌头应该是淡红舌、薄白苔。
舌苔的颜色、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体内的寒热虚实。
比如,舌苔白厚腻多为寒湿;舌苔黄厚腻多为湿热;舌苔少或无苔多为阴虚。
舌头的颜色和形态也有意义,舌红绛多为热证,舌淡多为气血不足,舌有瘀斑多为血瘀。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可以了解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等情况。
比如,说话声音高亢有力多属实证、热证;声音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寒证。
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弱多为肺气不足。
嗅气味方面,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或消化不良;口气酸臭多为食积;排泄物有恶臭气味多为热证;排泄物有腥臭味多为寒证。
问诊,是医生通过询问患者或其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现在症状等。
问诊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一般情况、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生活史、家族史等。
比如,询问患者的寒热情况,发热恶寒多为外感表证;但热不寒多为里热证;但寒不热多为里寒证。
询问出汗情况,自汗多为气虚、阳虚;盗汗多为阴虚。
询问疼痛的性质、部位、程度等,能帮助判断疾病的病位和病性。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有何特点
中医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有何特点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诊断体系——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配合,为中医准确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等外在表现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内部脏腑与体表是相互关联的,当体内脏腑发生病变时,往往会在体表有所反映。
比如,一个人的面色苍白无华,可能是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体内有热;眼睛发黄,可能是肝胆出现问题。
在望诊中,舌象的观察尤为重要。
舌头的颜色、形态、舌苔的厚薄、润燥等都能反映出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舌苔白厚腻,多为寒湿内阻;舌苔黄腻,多为湿热内蕴。
此外,望诊还包括观察患者的步态、姿态、皮肤状况等。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外在表现,医生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病情。
闻诊,包含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医生通过倾听患者的语言、呼吸、咳嗽、呕吐等声音,来判断病情。
例如,说话声音低微无力,多属气虚;呼吸急促、声高气粗,可能是实热证。
嗅气味方面,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排泄物气味腥臭,多为湿热下注。
闻诊需要医生具备敏锐的听觉和嗅觉,能够准确分辨各种异常的声音和气味,并结合其他诊断方法进行综合判断。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病史、生活习惯、情志等方面的情况。
这是获取病情信息最直接、最详细的方法。
医生会询问患者发病的时间、症状的特点、有无诱因、饮食睡眠情况、大小便情况等。
比如,患者头痛,如果是胀痛且伴有情绪烦躁,可能是肝郁气滞;如果是刺痛且固定不移,可能是血瘀。
对于女性患者,还会询问月经、带下等情况;对于小儿患者,会询问其出生时的情况、喂养方式等。
通过详细的问诊,医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病情,为准确诊断提供有力支持。
切诊,主要是指切脉和触诊。
中医脉象繁多,常见的有浮、沉、迟、数、虚、实等。
脉象的变化可以反映出人体脏腑的气血盛衰和疾病的性质。
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迟脉多属寒证,数脉多属热证。
望闻问切
望闻问切中医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总结出了四种论断疾病的方法,这就是望、闻、问、切四诊。
望诊就是医生运用视觉来观察病人全身或局部的神、色、形、态的变化;闻诊就是医生凭听觉和嗅觉辨别病人的声音和气味的变化;问诊即通过询问病人和家属,了解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以及目前症状及其它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切诊包括切脉和按诊,是切按病人的脉搏和触按病人的皮肤、手、腹部、四肢及其它部位以诊断疾病的方法。
中医认为,气血运行,感应传导,能传递病邪。
反映病变的通路是经络,经络具有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功能,象电话网络一样将人体紧密地联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所以局部的变化通过经络可以影响全身,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到体表,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相反,中医通过对外部的诊察,也可以推测内脏的变化,这就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础和依据。
望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反之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等。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于五官,五官内应于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闻闻诊包括闻声音和嗅气味,如病人语声低弱,少气懒言,多为虚症,语声响亮,烦躁多言,为实症,喘息气粗,喉中痰鸣为哮症,干咳无痰是肺燥,咳声低弱为肺虚。
口臭多属胃热,口出酸臭气味是有宿食,大便臭秽主热症,气腥为寒症,小便臊臭或混浊多属湿热,白带臭秽属湿热,量多气腥属虚寒。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之望闻问切与四诊合参
中医临证经验与方法之望闻问切与四诊合参中医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
在临床实践中,中医医生常常通过观察、问诊、切诊等方法来收集病人的症状信息,以进行诊断和治疗。
其中,望、闻、问、切与四诊合参是中医临证经验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望闻问切是中医医生观察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
通过望诊,医生可以观察病人的面色、目光、舌质等,进而推断患者的内脏功能是否正常。
闻诊是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音、心跳声等来判断病情。
问诊则是通过与患者交流,主动询问病人的症状、疾病发生的时间、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信息。
最后,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通过判断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来获取病人的脏腑状况。
这四种诊断方法不仅可以互相验证和补充,还可以相互印证,从而提高中医医生的诊断准确性。
此外,中医临证经验还注重将这四诊合参,就是将望闻问切的信息综合起来进行分析和判断。
望诊是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目光等来判断疾病病情。
例如,中医认为面色苍白常常与气虚、血虚相关,面色红润则与火热症状相关。
舌质的颜色和形态也能反映内脏功能的情况。
通过仔细观察病人的面容和舌像等细节,医生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有助于诊断和治疗。
闻诊是通过听患者的呼吸声、脉搏声等得出病情的方法。
例如,中医认为声音低沉无力与气虚、阳气不足相关,呼吸声异常有受阻的情况可以与肺气郁结相关。
医生通过仔细倾听患者的呼吸和心跳声音,可以获取到更多的信息。
问诊是一种主动与病人交流的方法,通过询问患者病情、症状、发病时间、生活习惯等信息来判断疾病的性质、起因和发展趋势。
中医注重细致的询问,从头到脚,从内到外,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从而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切诊是通过对患者的脉搏进行触诊来判断病情。
中医认为脉搏的频率、节律、力度、形态等可反映患者的脏腑状况。
例如,中医将脉搏分为浮、沉、缓、数、实、虚等不同类型,通过触诊来辨别病情。
通过将望闻问切的信息综合起来,中医医生能够得出更准确的诊断结果,并制定出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法从望闻问切看穿疾病本质
中医四诊法从望闻问切看穿疾病本质中医四诊法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展现了中医独特的诊断理论和方法。
通过望、闻、问、切四个方面的观察和探问,中医师能够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进而准确判断疾病的本质。
本文将从望、闻、问、切四个方面分析中医四诊法的作用,并讨论其在疾病诊断中的重要性。
一、望诊望诊是中医四诊法之一,主要通过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舌体形态等外在表现,来判断人体内部疾病的变化。
中医认为,人的面色和舌苔等反映了人体的气血、阴阳等生理状态,因此可以从中看出疾病的本质。
例如,面色苍白可能暗示着气血不足,而舌苔的颜色和厚薄则可以反映人体的阴阳平衡。
通过仔细观察这些细节,中医师能够初步判断患者的疾病类型,并做出相应的治疗方案。
二、闻诊闻诊即通过嗅觉来辨别患者的病情。
中医认为,人体发出的气味可以反映出体内的病理变化。
例如,有些疾病会导致患者体味异常,有臭气散发,这可能暗示着体内有湿气、瘀血等病理因素。
因此,中医师在诊断时会通过闻诊来辨别患者的气味变化,从而推测出疾病的可能原因,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三、问诊问诊是中医四诊法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通过与患者的交流,了解患者的症状、病程、家族史等,进而推断出患者的疾病病因和病理过程。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与人体的气血等有关,因此通过与患者的详细沟通,中医师能够掌握疾病的发病原因和发展规律。
例如,询问患者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可以了解患者的体质类型,进而分析出患者可能存在的病理因素。
通过问诊结合其他诊断手段,中医师能够明确患者的病情,并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四、切诊切诊是通过触摸和按压患者的脉搏来了解患者的病情。
中医将脉搏分为左、右、前、后、中等不同部位,并观察脉搏的节律、沉浮、弦紧等特征。
中医认为,人体脉搏的变化反映了人体脏腑器官的功能状态,通过触摸脉搏,中医师可以初步判断患者的脏腑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脉搏弦紧可能意味着肝气郁结,脉搏沉浮不定则可能反映心脏功能异常。
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有何独特之处
中医诊断的望闻问切有何独特之处中医,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历经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形成了一套独特而完整的诊断体系——望闻问切。
这四种诊断方法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为中医准确判断病情、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了重要依据。
那么,望闻问切究竟有何独特之处呢?望诊,是中医通过观察患者的神色、形态、舌象、排泄物等来获取病情信息的方法。
中医认为,人体的外部表现与内部脏腑的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比如,一个人的面色苍白,可能提示气血不足;面色潮红,可能是体内有热。
眼睛的神态、眼神的明亮与否,也能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状态和身体状况。
舌头更是中医望诊的重要部位,舌苔的厚薄、颜色,舌质的色泽、形态等,都能为医生提供有关脏腑寒热虚实的线索。
此外,观察患者的步态、体型、皮肤的色泽和纹理,甚至是头发的光泽和疏密程度,都有助于判断其健康状况。
望诊的独特之处在于,它能够在患者未开口陈述病情之前,就为医生提供一些初步的诊断方向,让医生对病情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听声音,主要是听患者的呼吸、咳嗽、语言、呕吐等声音。
比如,咳嗽声重浊,多为外感风寒;咳嗽声低微,多属肺气虚弱。
语言的强弱、语速的快慢、语调的高低等,也能反映出患者的情志和身体状况。
嗅气味方面,医生会留意患者口气、汗液、排泄物等的气味。
口臭多为胃火炽盛;排泄物有恶臭,可能是肠道湿热。
闻诊的独特价值在于,它能从声音和气味这些细微之处发现病情的蛛丝马迹,为诊断提供更多的依据。
问诊,是医生通过与患者交流,了解其症状、病史、生活习惯、饮食起居等情况的诊断方法。
这是中医诊断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医生会详细询问患者发病的时间、症状的特点、病情的变化、有无家族病史等。
同时,还会了解患者的饮食偏好、睡眠质量、情志状态等。
比如,一个经常失眠、多梦、心烦易怒的人,可能是心肝火旺;而一个长期饮食不规律、胃脘胀满疼痛的人,很可能是脾胃失调。
问诊能够让医生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病情,获取更多与疾病相关的信息,从而做出更准确的诊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精髓望闻问切【名称】望闻问切【拼音】wàng wén w èn qiē(现代汉语词典注音为4声)【出处】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
何谓也?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
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
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
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
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最早使用四字联称,则应处于《古今医统》:“望闻问切四字,诚为医之纲领。
”【事例】~是中医必经的步骤。
中医诊断疾病的方法。
望是观察病人的发育情况、面色、舌苔、表情等;闻是听病人的说话声音、咳嗽、喘息,并且嗅出病人的口臭、体臭等气味;问是询问病人自己所感到的症状,以前所患过的病等;切是用手诊脉或按腹部有没有痞块。
叫做四诊。
【用法】作主语、宾语;用于中医中医用语望,指观气色;闻,指听声息和嗅气味;问;指询问症状;切;指摸脉象。
合称四诊。
就是指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脉四种诊法。
编辑本段望诊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等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测知内脏病变,中医通过大量的医疗实践,逐渐认识到机体外部,特别是面部、舌质,舌苔与脏腑的关系非常密切。
如果脏腑阴阳气血有了变化,就必然反映到体表。
正如《灵枢·本脏篇》所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
”中医的望具体就是指看五官,目舌口鼻耳,看眼睛是否有神,眼白是否有异常,舌头是否过红,舌苔是否过厚,舌苔颜色是白还是黄,口腔是否有炎症,颜色是否过红或过白,鼻子是否有有鼻炎,鼻涕是稀还是稠,颜色黄色还是白色,耳朵外形、性状,主要看耳轮耳轮肉厚的肾先天就比较好,然后有没有耳鸣或者耳炎。
注:肝主目,心主舌,脾主口,肺主鼻,肾主耳。
解释就是:眼睛的毛病就是肝有问题,舌头有问题就是心脏不好,口腔问题就是脾不好,鼻子的问题就是肺不好,耳朵有问题就是肾不好。
但是在眼睛和舌头又有细分,在眼睛里面还具体分为瞳孔和眼白,瞳孔反映的是肝的问题,比如近视、眼神恍惚都是肝的问题,通过养肝是可以治好的,现在就很多通过养肝治好近视的(这在西医是基本不能治疗的)。
眼白对应的是心肺,眼白如果红了,则说明心火热了,引起眼白的毛细血管发炎充血。
舌头边沿反应的是心脏问题,舌头红了说明心火热,要降火和养心。
舌苔则反映的是脾胃的问题,舌苔黄,脾胃火大,舌苔白了,说明脾胃寒了,要养胃养脾。
分类简单来说,望诊包括一般望诊和舌诊两部分内容,一般望诊又包括望神察色,望形态望五官等,舌诊包括望舌质望舌苔。
望诊首先是望神,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如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目光明亮,反应灵敏,称为有神,是健康或病情轻浅的表现。
如精神萎靡,表情淡漠,目光晦暗,反应迟钝,甚至神志不清,称为无神,表示病情较重。
通过望神可以对病人的病情和预後,做一个估计,做到心中有数。
察色主要观察面部的颜色和光泽,根据不同的色泽可以看出气血盛衰和疾病发展变化。
正常中国人面色微黄,红润光泽,若出现异常色泽称为病色,常见的有:白色,主虚主寒主失血;黄色,主虚主湿;青色,主寒主瘀主痛,主小儿惊风;红色,主热;黑色,主肾虚。
望形态是指望形体和动态,如形肥食少为脾虚有痰。
形瘦善饥,为胃中有火。
踯卧喜静,多属寒证。
烦躁喜动,多属热症。
张口抬肩,喘息不能平卧是喘症,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是痉病;久病循衣摸床,撮空理线是危重证候。
中医经验认为五脏开窍於五官,五官内应於五脏,通过望五官可以了解一定的内脏病变,如目赤红肿,多为肝火或风热,两目上窜,直视或斜视为肝风内动,耳轮干枯焦黑为肾精亏耗,鼻翼煽动为邪热蕴肺,牙龈肿或兼出血属胃热亢盛。
望舌诊病是中医长期实践积累的独特察病手段,主要观察舌质和舌苔,舌质是舌的肌肉部分,舌苔是舌面附着的苔状物,舌质可以反映五脏的虚实,舌苔可以察外邪侵入人体的深浅,正常人是淡红舌,薄白苔。
若舌质淡白主虚,主寒,舌质红主热,紫舌主瘀血,白苔主表证寒证,黄苔主黑证热证,黄而厚腻是湿热或痰热,苔薄病情轻,苔厚病情重,舌苔由薄增厚,表示病进,由厚变薄表示病退。
临床上通常把舌质和舌苔变化联系起来,综合判断,中医经验,一般是急性病重舌,慢性病重脉,因为舌象能比较准确及时反映机体生理病理状况。
熟练运用望诊,对疾病的诊断既快又准,所以中医说“望而知之谓之神”。
望五官知五脏根据中医的“全息理论”,脸上的“五官”(口、眼、耳、鼻、舌)表现与人体的“五脏”(心、肝、脾、肺、肾)健康状况息息相关。
口是食物进入的门户,故与脾胃相关。
从嘴唇的外观,即可看出一些脾胃问题。
比如,嘴唇发乌,可能是脾胃虚寒;嘴唇颜色过红,可能是脾胃有火;如果嘴唇苍白,可能存在体内气血不足、营养不良、贫血、脾胃功能低下等问题;如果口角溃烂,可能是脾胃过热所致。
鼻子是呼吸的通道和器官,故与肺相关。
如果鼻子看起来很红,可能是肺热所致,也可能是内火旺盛所致。
鼻子出血或异常干燥,则可能是由于体内阴气不足,阳气过盛所致。
眼睛是最重要的感觉器官,所谓“肝开窍于目”,眼睛与肝脏密切关联,得了肝病就会表现在眼睛上,出现双目发黄、两个眼角发青。
眼睛看不清东西,可能与肝血不足有关;如果出现眼睛发红发胀的情况,可能与体内肝火旺盛有关;如果眼睛发干,可能是阴血不足所致。
耳朵是听觉器官,《黄帝内经》里有“肾开窍于耳”的说法,因而得肾病的人会出现耳聋、耳鸣症状,反之,如果听力敏锐,说明肾器官较好。
舌头是味觉器官,与心脏关联。
如果舌尖颜色很深,可能是心脏有火;如果出现淤血、淤斑,可能是血循环不好;舌头长疮,可能是心火过旺,与饮食和心情都有关。
有些心脏疾病还会导致舌头不灵活、舌蜷缩等问题。
其实,除了五官,眉间印堂、颧骨之下、鼻子两旁、人中处的颜色变化也会预示着身体问题。
中国中医科学院教授杨力表示,印堂看起来苍白无光,可能是肺虚所致;鼻子两旁与小肠相关,如果此处颜色较黄,并且没有光泽,可能是脾胃虚;颧骨下边与肾相关,如果发黑,可能是肾有问题;人中位于鼻孔下侧,与生殖器、膀胱相关,如发黑,也可能是肾虚。
当然,面色的微小变化通常比较难辨别,所以一旦发现自己脸上的某些部位出现了明显的改变,就说明问题可能比较严重了,一定要去医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望舌苔原理舌为胃之外候,以输送食物入食管胃脘之用。
其舌体之组织,系由第五对脑筋达舌,其功用全赖此筋运动。
舌下紫青筋二条,乃少阴肾脉上达,名曰金津、玉液二穴,所以生津液以濡润舌质,明,其辨症之识,必有毫厘千里之误,此原理之不可不讲也。
夫舌之表面,乃多数极小乳头,铺合而点,其不易见高起一日三餐,故苔亦日有三变,谓之活苔,无病之象也。
其所以有变者,因饮食入胃时,将腐浊之气,遏郁下降,故苔色一退;至饮食腐化,浊气上蒸,苔色又生。
胃中无腐浊,则苔薄而少,有腐胃中正色不能直达而上,故有暂白之时;青为绝色,青绿之色,见于舌上,其人命必危。
其外尚有似黄非黄、似白非白,各类间色,皆条分于后,以备后学细心参考。
望痰辩病中医学上,按咳嗽排出的痰色或痰质和量,加以辨症下药,基本上可分为六类:痰液潴留在体内,不仅会使呼吸道致病原生长繁殖,导致炎症的恶化,还会阻塞支气管,发生缺氧、呼吸困难等情况。
一、肺寒咳痰:咳出之痰色白清稀,患者形寒肢冷,恶寒重而发热轻微、咳嗽胸痛、喘促、面色青白等。
二、肺热咳痰:咳出之痰色黄、粘稠、有块、或痰中带血、并有发热咳嗽、胸痛喘促、面红目赤、咽喉红肿疼痛、口渴唇燥、尿短赤、大便燥结、舌红苔黄等现象。
三、风邪犯肺痰液清稀多泡沫,伴见有发热恶寒、咳嗽、鼻塞流涕、咽干痒、头身痛、舌边尖红、舌薄白等状况。
四、阴虚肺燥痰少粘稠难出,咳痰带血。
若是燥邪所致,一般有发热、恶寒、胸痛、唇黑、鼻燥、咽干口渴。
若阴虚所致,则有虚烦不寐、潮热盗汗、两颧红赤、舌鲜红少苔等症状。
五、湿邪犯肺咳痰量多,白滑易咳出,四肢困重无力、眩晕嗜卧、晚闷纳呆。
六、湿热蕴肺咳吐浓血痰或咳痰腥臭、高热或潮热、胸闷疼痛,喘不得卧,口燥咽干、烦躁不安。
编辑本段闻诊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主要是听患者语言气息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等变化,以分辨病情的虚实寒热。
编辑本段问诊指询问症状;通过问诊了解既径病史与家族病史、起病原因、发病经过及治疗过程,主要痛苦所在,自觉症状,饮食喜恶等情况,结合望、切、闻三诊,综合分析,作出判断。
《素问·三部九候论》:“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素问·疏五过论》:“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
”后世医家将问诊主要内容归纳为“十问”,编有十问歌,简便易记。
指听声息;闻诊包括听声音和嗅气味两个方面。
前者是凭借医者的听觉器官,从病人的语言、呼吸以及咳嗽等声音中进行辨别;后者是凭借医者的嗅觉器官,来分辨从病人的体肤、口鼻气息及大小便等各种排泄物中所散发的气味。
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诊察,了解病情的寒热虚实及病邪所在部位,并结合其他三诊所取得的资料,加以综合分析,即可得出较为全面、正确的诊断。
如语声高亢而有力的,多为外感有余之病;若语声低微,少气不足以息,多为内伤不足之证。
如说话声音粗壮、话多、有时怒骂叫号、奔走登高的叫做“狂言”;如症见神志昏迷,胡言乱语,前后颠倒而没有次序,声音粗壮的是为“谵语”。
二者多为热证,如高烧病人多见谵语。
若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行低微的叫做“郑声”,多属于气脱阳虚的虚证。
所以,古人有“实则狂言、谵语,虚则郑声”的说法。
说话多出差错,乱无条理,过后自知,但再说又错,这叫“错语”,见于虚证。
无人时自言自语,但人来即止,讲话无对象而喃喃自语,谓之“独语”,常见于癔病或老年性精神病等。
另外,通过患者语声变异,如声音的高低、强弱、清浊、缓急,以了解病变的部位。
如病人表现安静,但不时发出惊呼的,多属骨节间病;如病人失音或言不清彻的,多属心膈间病;如病人语声细小而长的,多为头脑中病。
这是从病人语声中辨别疾病所在部位的几个简单例子。
问诊,是通过询问患者或其陪诊者,以了解病情,有关疾病发生的时间、原因、经过、既往病史、患者的病痛所在,以及生活习惯、饮食爱好等与疾病有关的情况,均要通过问诊才能了解,故问诊是了解病情和病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四诊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真正的中医只问大小二便(性状、次数等),不会问什么病,问什么病的基本只配做大夫(西医医生),不配叫中医。
张景岳创“十问歌”,提出问诊的要领颇具规范性,但临证不可刻板对待。
应有目的地重点探问,围绕患者主诉,突出的主要症状、体征,深入查询其特点,及可能发生的兼症,了解病情发展及诊治经过,以提高判断的准确性。
特别要理解中医问诊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辨证,不同于西医学的完全辨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