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案——多汗症

合集下载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患者张某,男性,45岁,主诉左手掌心多汗久治不愈。

患者一年前开始出现左手掌心多汗的症状,每天不分昼夜地不停地出汗,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之前曾到医院就诊,
在中医、西医的治疗下效果不佳。

中医体质辨别:患者属于阳虚体质,面色苍白,精神疲乏,语音低弱;舌质淡红,苔
薄白,脉细弱。

中医辨证分析:患者的多汗是由于阳虚导致的,阳虚使得气血无法充足运行,阳气不
足无法温煦皮肤,导致掌心多汗。

中医治疗方案:调补阳气,温经止汗。

处方:参茸丸、人参、白术、山药、熟地黄、玄参各10克,水煎服,每日2次。

治疗过程:患者按时服用中药,连续一个月后,掌心多汗明显减少,精神状况也有所
改善。

治疗三个月后,患者的多汗症状完全消失,体力恢复正常。

患者李某,女性,28岁,主诉脚底多汗。

患者长期以来都存在脚底多汗的问题,无论是运动还是平时,脚底总是湿湿的,容易滑脱。

由于脚底多汗,患者也常常患上脚部疾病,如脚癣、脚气等。

中医体质辨别:患者为湿热体质,容易出汗,体质偏重湿气。

中医辨证分析:患者的脚底多汗是由于湿热内盛,气机不利所致,湿热困于肌表,导
致多汗。

患者王某,男性,36岁,主诉腋下多汗症状。

患者从小就存在腋下多汗的问题,即使在冬天也会频繁出汗,穿着衣物后也会很快被汗水浸湿。

患者曾就诊过多家医院,但治疗
效果不明显。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多汗出汗盗汗医案案例(汗证)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多汗出汗盗汗医案案例(汗证)

桂枝加附子汤加减治疗多汗出汗盗汗医案案例(汗证)1.李某,男,26岁。

自幼出汗即多,每于精神紧张时汗出尤甚,余无异常。

舌淡胖润,脉弦。

此营卫失和,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15g,白芍15g,炙甘草10g,龙骨30g,牡蛎30g,生姜10片,大枣10枚。

5剂后汗出未减,原方加附子25g,再服7剂,汗出显减。

守方再加白术15g,茯苓30g,调理月余,多汗控制。

按:此证原以为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即可收效,结果加用附子后方才显效,说明扶阳乃是固汗之本。

2.李某,女,78岁。

烘热汗出半个月,下午四五点时多发,上午10点亦有发作,尿频,不渴,心悸时作。

舌淡赤胖润,脉沉滑寸弱。

辨为心阳不足,营卫失和,治拟温补心肾,稍佐固涩,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加味: 桂枝15g,白芍15g,龙骨30g,牡蛎30g,附子10g,黄芪30g,茯苓30g,泽泻25g,五味子10g,炙甘草15g,大枣10枚,生姜10片5剂后汗出已止,心悸减轻,原方再服7剂,诸症若失,停药。

3.吴某,男,30岁。

2009年6月5日初诊:睡中出汗如洗,上身尤多,自幼而发,冬季更显。

乏力,下肢发软,无神,眠差,尿黄。

舌淡胖润,脉滑寸弱。

投桂枝加附子汤治之:桂枝25g,白芍25g,炙甘草15g,附片30g,龙骨30g,牡蛎30g,山茱萸45g,茯苓30g,肉桂10g,黄柏15g,砂仁15g,生姜10片,大枣10枚。

7剂。

服药后夜汗显减,药已中的,守方调理至痊。

按:此证睡中汗出,医书皆称盗汗,主阴虚,我们读大学时都是这么学的,可以说根深蒂固。

读了郑钦安的书后才弄清楚:“各书俱称盗汗为阴虚者,是言其在夜分也。

夜分乃阳气潜藏之时,然而夜分实阴盛之候,阴盛可以逼阳于外,阳浮外亡,血液随之,故汗出,曰盗汗。

医者不知其为阳虚,不能镇纳阴气,阴气外越,血液亦出,阴盛隔阳于外,阳不得潜,亦汗出。

此旨甚微,学者务须在互根处理会”(《医法圆通·卷二》)。

以我所见,盗汗属阳虚的多,属阴虚的少,本案不过是众多例案中的一个。

谢胜教授治疗汗证医案一则

谢胜教授治疗汗证医案一则

谢胜教授治疗汗证医案一则出汗既是人体的一个正常的生理现象,同时汗出过多又会造成一系列病理性的改变。

很多病人出汗仅仅是一个表现,常同时伴有燥热、怕冷、心慌、失眠、腰酸腿软、神疲乏力、容易感冒等,中医不仅能治疗出汗,同时可以全面调理身体状况。

下面分享一则谢胜教授治疗多汗症的医案1周某,男,54岁。

2019年6月22日就诊。

主诉:多汗三月余。

现病史:患者近三月来大汗淋漓,日间动辄汗出,夜间盗汗湿衣,在低温空调房内仍汗出不止,以头部汗出为主。

双耳聋,右侧耳鸣,疲累,易烦躁,面部黧黑,双眼浮肿,纳可,夜眠欠佳,大便微烂,小便调。

舌暗红苔白,脉虚数。

诊断:多汗症(表虚不固,营卫失和,脾肾阳虚)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温补脾肾处方:黄芪50g 防风5g 炒白术20g 炙甘10g 大枣30g 姜炭20g 当归20g 熟附子8g 熟地黄40g 山萸肉20g 砂仁5g2019年6月29日二诊:服药后夜间盗汗减少,仍耳鸣耳聋,余症同前。

舌暗红苔白,脉虚数。

守前方改山萸肉30g,熟地黄50g,10付。

2019年8月10日三诊:服药后汗出明显减,整体均好很多,精神状态可,心情愉悦,二便调。

舌暗红苔白,脉虚数。

守方续服10付。

1按汗出为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汗液是由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津液,通过人体阳气的蒸发作用,从腠理毛窍排泄而出所成。

《素问·阴阳别论》言:“阳加于阴谓之汗”;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汗》曰:“经云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阳加于阴谓之汗。

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

故阴阳失调是汗出的根本原因,阴阳的失调包括脏腑、经络、气血等相互关系的失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运动的失常。

此案患者自汗盗汗均见,是以阳虚表疏,营卫兼虚所致。

治以芪术防益气固表敛汗;少量附子又有芪附汤、术附汤之意,可治虚风、除寒湿;枣姜草健脾温阳;芪归同用,则能补气而生血,以助营卫之气;砂仁、山萸肉、熟地黄滋补肝肾,大补元气。

医案分享——汗证

医案分享——汗证

医案分享——汗证炎炎夏⽇,酷暑难耐,稍微活动便汗流浃背,这是⼈体的正常现象,但若是出汗过多,就有可能提⽰⾝体健康出了问题。

有⼈不以为然:“出汗不是好事吗?出汗能排毒,出汗是新陈代谢好啊!”但事实并⾮如此。

请看下⾯的病例:医案王某某,⼥,62岁。

因“汗出浸⾐1⽉,伴乏⼒”就诊。

患者平素体健,每⽇轻度运动半⼩时以上,2⽉前因误诊肺炎⼊院,抗⽣素输液治疗,疗程结束后,即出现双腿发软,易疲乏,⾃汗。

汗出量多,能浸透⾐服,活动后汗出尤甚,夜间汗出如故。

⼝⼲渴,喜饮温⽔。

寐⽋安,饮⾷、⼆便皆可。

⾆苔薄⽩,⾆胖有齿痕,脉芤⼤,沉取⽆⼒。

解析中医的汗证是指⼈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开合不利,津液外泄,致使全⾝或局部⾮正常出汗的⼀类病证。

时时汗出,动辄尤甚者为⾃汗;睡中汗出、醒来即⽌者为盗汗。

此病例中的患者疾病就属于中医汗证的范畴。

汗为⼼之液,精⽓之所化,不可过泄,病久则可见⽓阴两虚、阴阳两虚及虚实错杂之证。

汗证的病因病机,⼀是久病体虚,⽓、⾎、阴、阳亏损,⽓虚卫外失固,阳虚腠理不密,或者阴⾎不⾜,虚热内扰,两者均可导致津液外泄为汗;⼆是邪热偏盛,邪热郁蒸,津液外泄为汗。

该患者阳虚不能卫外,汗液易泄,遂成多汗,拟补⽓固表为治。

本案以⽟屏风散合牡蛎散为主⽅,治疗表虚不同,⽤之多验。

处⽅黄芪30g、党参10g、炒⽩术10g、防风10g、浮⼩麦30g、⽣牡蛎30g、五味⼦10g、酸枣仁10g、合欢花10g、⽣地黄30g、茯苓10g、五味⼦10g、炙⽢草6g。

7剂服药后,汗出明显好转;原⽅化裁,再7剂后,汗渐⽌,疲乏减轻;后14剂以资巩固,遂完全恢复,活动如常。

医者按语中医的汗证,在西医疾病中多见于⾃主神经功能紊乱、更年期综合征、结核病及胶原性疾患等。

西医对于⼤多数汗证患者⽆针对性治疗⽅法。

中医临床汗证中,辨证以虚证多见,例如久病或者攻伐太过(抗⽣素、化疗药、⼿术后等),出现阳虚、⽓虚为主者;或者⼥性更年期出现阴虚为主,治予益⽓温阳或养阴⽣津,参⽤固表敛汗之法。

魏长春医案——多汗症

魏长春医案——多汗症

魏长春医案——多汗症《伤寒论》方,人称经方,组方严谨,药少效佳,为历代医家所推崇。

仲景方为后世万方之祖,学习中医必须深研《伤寒》、《金匮》,魏老学宗长沙,熟谙温热,旁通东垣、丹溪、景岳诸家,尤善于化裁《伤寒论》方,泛治外感内伤诸证。

现札录部分案例,以资佐证。

1.桂枝加附子汤加昧治畏寒自汗苏某,女,47岁。

面容黯滞萎黄,怕冷、畏寒,夏季亦穿毛绒衣服,每日清晨全身自汗,衣服皆湿透,胃脘闷痞不舒,全身筋骨有灼热感及疼痛,夜不安眠,病起三年,服药无效,脉象沉弦,舌质淡红。

此病乃内有郁气,营卫不和,阳气不达,风湿内闭证。

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

药用桂枝3克,生白芍6克,炙甘草3克,炮姜3克,红枣6枚,淡附子6克,生玉竹9克,糯稻根15克。

服5剂。

复诊:脉缓,舌淡边起轮齿,舌色微黯,每餐吃饭一碗。

原方加生黄芪12克,防风3克,白术9克。

服7剂。

三诊:自汗减少,畏寒,胸脘满闷,乏力,脉软,舌质淡红,面容黯滞已退转淡黄色。

以桂枝加附子汤加重药量治之。

药用桂枝6克,生白芍9克,炙甘草3克,干姜3克,红枣8枚,淡附子9克,鹿衔草15克,糯稻根15克。

服7剂。

四诊:自汗痊愈,怕冷亦瘥,饭量增加,每餐可吃一碗半,但关节酸痛,胸胁痛,头眩乏力,脉象弦细,舌淡红苔薄黄。

第二方去糯稻根加桑枝30克,鸡血藤12克,天仙藤9克,络石藤12克,白术9克。

服7剂。

五诊:自汗痊愈,怕冷消除,面容红活,内心烦躁,心悸,尚有关节酸痛,舌红苔薄滑,脉弦紧。

不用辛温热药,改用自拟验方五桑四藤汤加玉竹薏仁活血通络祛风。

药用桑叶9克,桑白皮12克,桑寄生12克,桑椹子12克,桑枝30克,鸡血藤15克,钩藤12克,夜交藤15克,络石藤12克,生玉竹9克,生薏仁12克。

服7剂。

【按语】患者已病3年,怕冷自汗,筋骨疼痛,以《伤寒论》方桂枝加附子汤治疗,温内脏驱寒回阳敛汗,初诊加生玉竹风药润剂,三诊加重附桂药量加鹿衔草祛风解毒治痹痛,四诊去热药,用五桑四藤为主,调治善后。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第一则:
患者王某,女性,35岁,主诉左腋汗液过多,严重影响生活。

病情持续2年,曾多次使用止汗剂和外用药物治疗,效果不佳。

体格检查发现左腋有明显多汗症状,皮肤潮红,有轻微溃疡。

舌苔薄白,脉细弦。

中医诊断为阳虚湿蕴型多汗,治疗原则为温阳化湿、调和气血。

处方:桂枝汤加减
桂枝9g, 白芍9g, 熟地9g, 当归9g, 黄精9g, 石决明9g, 麦冬9g, 杜仲9g, 桃仁9g, 川穹9g
服药方法:煎水服用,一天3次,每次100毫升
治疗过程:患者按时服药,每天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3个月后,患者的多汗症状明显减轻,左腋汗液明显减少,溃疡也逐渐愈合。

经过半年的治疗,患者的多汗症状完全消失,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患者李某,男性,42岁,主诉全身多汗,尤其是腋下和前胸部位,病情持续3年,伴有疲劳、怕热、口干舌燥等症状。

曾在其他医院经过西医治疗,但效果不明显。

中医诊断为热湿内蕴型多汗,治疗原则为清热燥湿、滋阴降火。

处方:六味地黄丸加减。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

“多汗症”的中医辨证治疗(附医案三则)1、动则汗出患者周某,男,34岁。

2010年9月7日慕名来诊。

现在已进入秋季了,天已凉了,还是动则一身汗,每天要换二三次T恤衫。

别人都说凉,他还要开电扇,一个劲儿喊热。

此人身高1.75m左右,面略黑,声音洪亮,脉弦滑有力,舌红胖大,苔白腻,饮食、二便均正常。

动则出汗如雨一症,吃过屏风散一类中成药无效。

处方:龙胆泻肝汤加减,处方如下:龙胆18g车前子30g(包)木通12g黄芩15g栀子15g当归15g 生地黄25g泽泻45g柴胡12g生甘草10g草果6g(打)苍术12g淡竹叶18g厚朴10g滑石30g(包)5剂。

水煎服,每日3次。

1周后复诊,汗略减。

效不更方,上方合白虎汤,7剂,汗止。

古道瘦马按:这种病临床上很常见,大多数为中青年,除了出汗一症,余无他症。

有的是头汗如蒸气,有的是全身出汗,大多数是动则汗出如雨,有的是吃饭时头汗如雨。

症虽一样,治法用药不同。

此患者年轻体壮,别无他恙。

从舌脉入手,辨证为中焦湿热,逼汗外泄。

治疗此类多汗,我个人习惯是,脉有力的用藿朴夏苓汤、蒿芩清胆汤,无力的用李杲的清暑益气汤。

长夏多湿,每年这个季节都能见到更多的湿阻中焦的患者。

但主诉各异,有头颈汗出的,有头重少食的,有脘闷大便不爽的,有神倦乏力的。

治法上以清、化为主,过于苦寒、过于温燥的药都应谨慎应用,不然容易使湿邪黏着难去。

就我个人来说,难言几剂必愈,如果侥幸药证无违的话,5剂当见显效。

有人认为,应该用桂枝汤。

我认为,临床上汗出一证表现比较多,且复杂,有虚有实,虚实夹杂;有阳明热盛汗出,有痰郁化火汗出,有阴虚汗出,有阳虚汗出,有血虚兼瘀汗出等,非简单的是自汗阳虚、盗汗阴虚及表虚桂枝证。

故今再列2例虚汗淋漓的病案以证之。

2.气虚自汗患者王某,男,62岁。

2009年9月2日初诊。

最近晨练完仍然是一身大汗,几乎都不敢活动,过去从来没有这现象,要求中医予以治疗。

此人自汗,舌淡苔白薄,脉浮大中空,有点疲惫,余无他证。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汗证在中医理论中是一种常见的病证,又称为汗痹或者汗证,是指因气滞血瘀,内蕴邪毒,气络不通,被阻挡在皮肤组织层,使之无法正常排出而引起的疾病。

在临床实际中,汗证的治疗是一个比较常见且有效的治疗方法。

以下将介绍三个临床治验局部汗证的医案,并探讨汗证的治疗方法。

一、王某,男,45岁,体质偏胖,居住在南方,夏季暑热时会出现腋下多汗的情况。

病史已有3年,每当气温升高时,腋下就会大量出汗,严重影响了生活和工作。

患者前期曾到各家医院就诊,但效果不佳。

后到中医院求治。

经脉络穴位按摩,温经理气,暗藏根茎无形瘀血,经络气血不通。

遂收治并结合脉症,施以指压刮痧,穴位拔火罐治疗,顽甚者适用火针、开通瘀血。

再配以益气血之药,调理营养,排除瘀血,注意饮食调理,饮食偏清淡,不暴饮暴食。

连治20余日,皮肤不再局部多汗,精神状态明显好转。

二、李女士,女,35岁,居住在北方,冬季寒冷的时候,手心会大量出汗。

患者患病10年,曾到多家医院就诊,均以中药外治口服解表汗之法治疗,但效果不佳。

后到中医院求治,辨阳根阴实证,表里皆实,根本在肾经燥热,浸润出虚阳之湿,阴根湿淤沉积在手心,经脉气机不通,以八穴调理。

选置阳明根穴和八大脾经穴位,取血软火化,疏散气机以调经治本,每日一次,连治15日,手心不再多汗。

三、张某,男,28岁,体形瘦弱,南方地区,夏季时出现脚心多汗的情况。

由于患者脚心多汗时间较长,加上夏季高温潮湿的气候,导致了足癣的发生。

曾到多家医院治疗,效果不佳。

后到中医院求治。

辨热结于脾胃,津液积聚。

选穴取阳明、太阴、太阳3个痛点三阴交穴疏散湿热,选高温消瘀之药治疗脚癣。

一连5次治疗,脚心不再多汗,脚癣愈合。

总结来看,局部汗证是一种常见病证,而中医治疗方法在治疗局部汗证方面具有一定的疗效。

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原则是根据患者的脉症辩证,采取穴位按摩、刮痧、拔火罐、火针等方法,疏通经络,疏散湿热,治疗脾胃热结、湿热阴阳不调等病因。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在中医理论中,汗证是一种常见的病症类型,主要表现为出汗过多或者出汗异常,常见于夏季高温天气或者患有某些疾病的人群中。

针对临床治验局部汗证的医案,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中医药在治疗汗证疾病中的独特疗效。

下面就介绍三则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

医案一:汗发重证患者,男,47岁,主诉身体虚弱、天气炎热时出汗过多,严重影响工作和生活。

患者面色苍白,精神疲惫,舌质淡,苔白而腻,脉细弱。

根据中医理论,患者属于气血虚弱,气滞体表所致。

采用《金匮要略》中的治疗原则,遵循“补中益气,扶正固表”的治疗方法,选用人参、黄芪等中药进行调理。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出汗明显减少,面色有了一定的好转,精神状态也有所恢复。

连续用药一个月后,患者汗量明显减少,精神状态得到明显改善,身体也感觉有了一定的力量。

患者,女,35岁,主诉盗汗多年,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患者盗汗发病无规律,夜间多汗,且伴有潮热及心烦不安等症状。

舌质红,苔黄而腻,脉洪数。

经过详细的辨证施治,判断患者属于肝火上炎,肾阴亏虚。

选用清热解表、滋阴养血的中药治疗。

患者在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盗汗情况有所减轻,夜间盗汗明显减少,同时伴随的潮热和心烦不安等症状也减轻了很多。

连续用药一个疗程后,患者盗汗基本消失,身体感觉有了明显改善。

以上三例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都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进行调理,受到了良好的疗效。

这些医案充分展示了中医在治疗汗证疾病中的独特疗效,也为临床上治疗汗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治疗过程中,中医医师不仅要准确诊断病情,还要结合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选用合适的中药进行调理,才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加强对汗证疾病的研究,挖掘中医药在治疗汗证疾病中的独特优势,对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中医药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案例分享|国医大师葛琳仪治疗汗证验案一则

案例分享|国医大师葛琳仪治疗汗证验案一则

案例分享|国医大师葛琳仪治疗汗证验案一则患者,孙某,男,35岁2017年8月初诊。

因“反复汗出3月余”就诊。

患者3月前劳作后出现汗出不止,昼夜无度,湿衣黏衫,活动后加重。

刻下见面色晄白,神疲乏力,伴见恶风,四肢发凉,心悸,少寐,口渴不欲多饮。

舌尖发红,苔薄白,脉浮细数。

【诊断】“汗病”,证属气阴两虚。

【治法】益气养阴固摄。

【处方】方选玉屏风合麦味地黄丸加减:麦冬15 g,五味子9 g,熟地12 g,山茱萸9 g,温山药15 g,泽泻9 g,牡丹皮10 g,茯苓12 g,枸杞子15 g,生玉竹12 g,黄芪15 g,炒白术12 g,防风9 g,煅牡蛎30 g,瘪桃干9 g,鲁豆衣15 g,陈皮9 g,姜半夏9 g。

7剂,日一剂,水煎服。

【二诊】前药后汗出较前明显减少,仍感口干、乏力,舌脉同前。

予原方加减:麦冬15 g,五味子9 g,熟地15 g,山茱萸12 g,温山药15 g,泽泻9 g,牡丹皮10 g,茯苓12 g,枸杞子15 g,生玉竹15 g,黄芪15 g,炒白术12 g,防风9 g,太子参15 g,煅牡蛎30 g,瘪桃干9 g,陈皮9 g,姜半夏9 g。

7剂,日一剂,水煎服;同时予五倍子粉50 g,调糊状睡前敷脐。

【按语】患者平素体弱易感,肺气不充,故卫阳不固则恶风、易感冒;汗为阴液,汗出日久,伤及阴分,故口干口渴,心悸少寐;证属气阴两虚,予益气养阴,方用玉屏风散合麦味地黄丸加减。

方中熟地黄、山茱萸、温山药、牡丹皮、泽泻、茯苓、枸杞子滋养肾阴;麦冬、玉竹养阴润肺;五味子养阴之余,更有敛阴之效;黄芪、白术、防风益气固表;瘪桃干、穞豆衣、煅牡蛎敛阴止汗。

陈皮、姜半夏理气和胃。

7剂后汗出明显减少,而仍口干、乏力,予减固摄之穞豆衣,加太子参益气养阴,再服一周,使元气得固,阴液内守,而汗出止。

五倍子粉50 g,调糊状,睡前敷脐外用,此为治标,内服中药气阴双补,此为治本,标本同治,出汗得止。

理中汤加减治疗多汗医案

理中汤加减治疗多汗医案

理中汤加减治疗多汗医案患者李某,男,45岁,因长期多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前来就诊。

患者自述,无论春夏秋冬,稍一活动即汗出如雨,且伴有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

经过详细询问病史和检查,诊断为脾胃虚弱所致的多汗。

针对患者的症状,我采用了理中汤加减的治疗方案。

理中汤是中医经典方剂,具有温中祛寒、益气健脾的功效。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我在原方基础上进行了加减。

具体方剂如下:生晒参10g、干姜6g、白术10g、炙甘草5g、防风6g、煅牡蛎20g、五味子10g。

其中,生晒参大补元气,干姜温中祛寒,白术健脾益气,炙甘草调和诸药,防风祛风止汗,煅牡蛎收敛固涩,五味子敛肺生津。

在服用过程中,我根据患者的病情变化,适时调整药量。

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患者多汗症状明显改善,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也有所缓解。

经过三个月的治疗,患者多汗症状基本消失,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通过这个案例,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医的博大精深和理中汤加减的神奇疗效。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中医理论和方剂加减,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总之,理中汤加减治疗多汗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在临床实践中,我们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加减用药,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同时,我们也应该注重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和感受,以便更好地为他们服务。

此外,我还想强调的是,中医治疗需要耐心和坚持。

在治疗过程中,患者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生活习惯,以便更好地配合治疗。

同时,我们也要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和生活指导,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最后,我想感谢我的同事们和患者们的信任和支持。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第一则:汗证医案患者李某,女,35岁,主诉经常出汗,尤其是局部出汗严重,影响生活和工作。

经过详细询问和望诊,患者证属“太气汗”证。

治以温经散寒之法,方用桂枝汤合附子粉。

桂枝汤主治表里均实,气机郁塞之证,具有温经解表,宣微阳之功,适用于太阳病初起,少气汗出,胸闷恶风寒中。

而附子粉主要作用是温经散寒,均其大寒,温经散气。

服药7剂后,患者的汗症明显好转,且精神状态也明显改善,再次就诊时,汗症已基本消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对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疗效有了更深的认识。

患者刘某,男,40岁,主诉出汗严重,夜间盗汗,伴有头晕头痛,口干咽燥,脾胃不和。

经过望诊和望闻诊断,患者证属“气阴两虚”证。

治以益气养阴,和中固表之法,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四君子汤。

六味地黄丸主治阴虚火旺,兼有益气生津之功。

四君子汤则主治卫外不固,中焦不健之虚证,具有健脾益气,固表止汗之效。

附子理中汤主治中寒伤阳之证,能温中理气,温中健脾。

温经汤则主治寒邪伤阳,温中散寒之证,具有温中散寒,温经止汗之功。

连服15剂后,患者的头部汗水明显减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再次就诊时,患者感觉脸色有所红润,手脚不再发冷,证实了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疗效。

总结:以上三则医案都是中医辨证施治关于局部汗证的经典案例。

这些医案表明,中医治疗局部汗证的方法丰富多样,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它们为中医治疗局部汗证提供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对临床实践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希望医生们在实际工作中能够根据患者的体质特点和病情表现,进行个性化的治疗,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多汗症(温嘉敏医案)

多汗症(温嘉敏医案)

多汗症(温嘉敏医案)
患者,女性,40岁,于2021年4月7日就诊。

主诉:多汗2年余
简要病史:患者2年余前开始出现多汗,每于夏秋交替时明显,症状尚能忍受,未予重视。

今年3月,患者月经结束后症状明显加重,表现为颈前、枕部、后背出汗,稍事活动或进食后即出现,无盗汗,易疲劳,出汗后有畏风症状,无口干口苦,胃纳一般,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

舌红,苔少,有齿痕,舌下络脉发紫。

脉细无力。

辩证:气阴亏虚
治法:补气养阴
太子参15g 炒白术15g 防风10g 麦冬15g
生地黄15g 龙骨30g 牡蛎30g 浮小麦30g
麻黄根10g 山药15g 山茱萸15g 甘草5g
丹参15g 黄芪15g 蒲公英15g 郁金10g
七剂,日一剂,水煎服
患者4月16日复诊,诉颈前、枕部出汗明显减轻,尚有后背出汗。

效不更方,稍作调整,继续服用12剂后,已基本无再出汗。

按语:多汗症是皮肤科常见疾患,有局限性皮肤多汗和泛发性皮肤多汗,其病因有功能性多汗和器质性多汗。

其中器质性多汗主要治疗原发病,功能性多汗主要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相关,西医主要常用交感神经切除术、口服抗胆碱药或镇静药等方法。

相对来说,中医具有疗效佳,副作用小等独特优势。

该患者月经结束后症状明显加重,有月经后气血亏虚的诱因,加之易疲劳,出汗后有畏风症状,脉细无力,均提升气虚不固,患者舌头有齿痕,提示脾气不足,舌红、苔少,亦显阴虚有热之象,舌下络脉发紫,提示夹有瘀象。

方中以玉屏风散为主方,加入太子参补气,麦冬、山药、生地黄滋阴,龙骨、牡蛎、浮小麦、麻黄根、山茱萸共奏收敛之功,丹参、郁金活血化瘀,蒲公英清热以防燥热,甘草调和诸药。

株洲神农中医馆陈伟医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多汗

株洲神农中医馆陈伟医案:玉屏风散加减治疗多汗

患者基本信息:刘某,女性,53 岁处于中年向老年过渡之关键时期,身体机能悄然转变,气血渐呈虚衰之态,脏腑功能协调亦面临挑战,诸多不适纷至沓来。

一诊详情(2024 年 9 月 13 日):患者步入诊室,面容尽显疲态,主诉汗出异常增多,且以面部汗出尤甚,恰似颜面整日被汗水浸润,颇为苦恼。

细观其眼睑周围,浮肿之象清晰可见,仿若眼睑承载着多余“水液负担”,微微肿胀,双眸失却往日灵动神采。

整体精神状态萎靡,周身散发着神疲体倦之感,肢体动作亦稍显迟缓、无力,尽显体力不支。

身形稍显肥胖,然此非健硕之态,实乃气虚运化无力,痰湿渐积体内之征,中医素有“肥人多痰湿”之论。

面色偏白,毫无红润光泽,恰似霜后秋花,尽显气血亏虚、阳气不足之貌。

查阅其既往检查,胸部 CT 提示肺结节 2 类,虽属低危类别,然亦为身体内在气机不畅、痰湿凝聚于肺之警示信号。

再察舌象,舌红苔薄白,红舌提示体内或有虚热内生、气血运行不畅之端倪,薄白苔又表明病邪尚未深陷、脾胃运化尚留根基;切其脉象,细弱之象尽显,如丝线般柔弱无力,恰似涓涓细流几近干涸,充分印证气血亏虚、脏腑失养,尤其肺气虚弱、无力固表之病机。

诊断精准判定:中医综合诸般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明确诊断为“汗证”。

其体征特征鲜明,舌红苔白彰显体内气血与病邪之复杂交织,无力之脉象仿若虚弱“警钟”,敲响机体正气不足、防御机能衰退警钟。

辨其证型,当属“肺卫不固”。

肺主气,司呼吸,外合皮毛,恰似人体抵御外邪之“藩篱”、调节汗液排泄之“阀门”。

患者年过半百,气血渐亏,肺气亦随之虚弱,卫气失于温煦、固护之能,皮毛腠理疏松,汗液仿若失控“洪流”肆意外泄;且肺之宣发肃降失常,通调水道失职,水液代谢紊乱,聚于颜面则为浮肿;气血不足,周身失养,故而神疲体倦、面色苍白,种种表现皆契合肺卫不固之证型要旨。

治法科学拟定与方药精心调配:治以益气固表之法,旨在补肺气、强卫气,筑牢体表防御“壁垒”,收敛外泄汗液,恢复机体正常水液代谢与汗液调控机制。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

临床治验局部汗证医案三则一、汗证患者的治疗患者王某,男,35岁,因患有局部多汗症状近两年来一直困扰着他。

他向医生反映,只要一稍微活动一下,或者在炎热的天气里,他的腋下和手掌就会大量出汗,给他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经过详细询问和检查后,医生判断王某患有局部多汗症,为他制定了一套针对性的治疗方案。

医生首先对王某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并结合现代医学的辅助检查结果,确诊为“气滞湿困”证。

针对这一证型,医生采用了中医的温经散寒、疏通气机的治疗方法,通过中药内服和外敷进行治疗。

在治疗的过程中,医生还对王某进行了一些运动和饮食的调整,帮助他改善体质和加快痊愈的速度。

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王某的症状明显减轻,汗液分泌明显减少,生活和工作也逐渐恢复正常。

二、中药外敷治疗手掌多汗症患者李女士,28岁,因患有手掌多汗症状来到医院就诊。

她表示,自己的手掌经常会出现大量的汗液,这给她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在经过仔细的检查后,医生确定了她患有手掌多汗症,为她制定了一份中药外敷的治疗方案。

三、中药汗液调理治疗腋下多汗症以上三例都是患有局部多汗症状的患者,在中医治验局部汗证时,医生在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证候类型,针对性地制定了治疗方案,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这些病例不仅提示我们要多渠道、多维度地理解和认识多汗症,也提醒我们在中医治验局部汗证上要综合运用中医药和现代医学手段,根据患者的体质和病情全面分析,从而制定出更为精准有效的治疗方案。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通过中医治疗局部多汗症的案例来验证中医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医案心得--中医治多汗症

医案心得--中医治多汗症

医案心得--中医治多汗症医案心得 --> 中医治多汗症中医治多汗症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

皮肤出汗过多或稍动就出汗,称为多汗和自汗症。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胃湿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而致,或素体阳气不足,腠理不密,卫外不固,津液外溢而致。

同时亦与精神紧张、焦虑、恐怖、愤怒,以及某些疾病如神经官能症、甲亢等密切相关。

多为对称性发生于手掌、足底、前额、腋部和外阴等处,尤以手掌、足底为多见。

若情绪激动或紧张时,汗珠可呈点滴状滴流。

中医治疗多汗症有较好疗效,其治则为清热利湿止汗,益气固表止汗。

这里介绍几则行之有效的方药。

1.熟附片30克(先煎),肉苁蓉、生地黄、山萸肉、巴戟天、五味子各12克,党参、黄芪、桂圆肉各60克,鸡血藤18克,桂枝3克,生白芍9克,金樱子24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服用。

主要用于阳虚,营卫不固而汗出。

2.绵黄芪60克,陈皮50克。

搓为细末,每次服9克,温开水送服。

黄芪、陈皮有固营卫、益气不滞之功,如加上一味防风,则疗效更好。

3.经霜桑叶100克,研末煮粥食。

4.浮小麦24克,糯稻草30克。

泡作茶饮,随时饮用。

浮小麦、糯稻根有收敛止汗之效,对一般性多汗有效。

5.五倍子30克,首乌、黄柏各18克。

共研细末,用时取米醋5毫升左右,将适量药末调成糊状敷在肚脐中,外用塑料纸覆盖,胶布固定。

自汗者清晨敷入,晚间取出;盗汗者晚间敷入,翌日清晨取出。

6.石膏、白矾、黄芪、黄芩、黄柏、吴茱萸、五味子各适量。

共研为细末,撒阴部多汗处,每日两次,10日为一个疗程。

一般用药1~2个疗程可见显效。

7.白矾、葛根、生牡蛎各30克。

水煎3次后合并药液,约得药液2000毫升,放入盆内,趁热把手或脚浸泡在药液内(以皮肤能耐受为度)。

每日3次,每次20~30分钟。

一般连用2~5天可见显效。

多汗症医案

多汗症医案

多汗症医案
李新安,男,50岁,二炮招待所。

2007.5.28初诊,以汗多为诉求治于余。

诊时即见手上汗出如油,言其平素即是如此,全身亦有汗出,苦此疾已经年,且患高血压、糖尿病。

察其舌苔滑而腻,边现齿痕;诊其脉细紧无力,尺部兼有涩象,询知其亦患有前列腺增生之疾。

此下焦阴寒内盛兼营卫不和,宜温肾阳以消阴翳,和营卫以固表摄汗,桂枝合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主之。

桂枝30g 赤白芍各30g 麻黄6g 附子60g(先煎1小时)细辛6g 肉桂20g(后下)龙牡各30g 熟地60g 龟板15g(与附子一并先煎)山萸肉30g 穿山甲6g 三七粉10g(冲服)炙甘草30g 生姜30g 大枣8枚擘
3剂
2007.6.2二诊。

其汗已明显减少,诊时仅见手上微有汗出。

药已中的,仍以前方加味以治之。

当归15g 黄芪90g 桂枝30g 赤白芍各30g 附子100g(先煎1.5小时)肉桂25g(后下)熟地90g 龟板30g(先煎)龙牡各30g(先煎)代赭石30g 细辛10g 石菖蒲15g 三七10g 丹参30g 木香30g 生山楂60g 山萸肉30g 炙甘草60g 生姜60g 大枣8枚擘 3剂后依此方略加变化二诊,其汗出一症告愈。

复因嫌附子方煎药繁琐而告中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此医案仅证明中医可以治疗此类疾病,但医案仅供参考,切勿个人盲目用药,建议到正规中医治疗机构详细辩证论治。

桂枝加附子汤治疗阳虚漏汗
病案:刘某,男,49岁,干部,1993年12月15日。

主诉:素体健壮,1月前偶感风寒,头痛,腰痛,全身疼痛,口服阿司匹林片2片,入睡后,身大汗,第2天,诸症若失,工作如常。

但上半身总出汗,一周前,又遇风寒,啬啬恶寒加重,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且全身出汗加重,到某中医院就诊,该医用参苏饮加减五剂,无效,来我院诊治。

初诊:患者坐在诊桌旁,面色淡黄,神色紧张,怕风,有寒意,手帕不离手,且两手帕交替使用,口干,舌质淡,苔薄白,尿少而黄。

诊其脉,沉弱无力。

西医诊断:多汗症
中医诊断:阳虚漏汗
辨证审机:营卫失调,卫气不固。

治法:温阳固表
方药:桂枝加附子汤加减
桂枝15克白芍15克甘草10克熟附片15克(先煎30分)生姜10克大枣6枚三剂水煎服。

夜睡前服一剂,夜半汗出明显减少,三剂后汗止而愈。

按语此案患者自觉素体健壮,但年过六八,《素问》云:“男子六八阳气衰竭于上”,患者感风寒后,服阿司匹林两片大汗伤阳。

今阳已虚不能护其外,复不能行于里,则汗出小便难,前医用参苏饮,乃治体虚而有外邪兼挟痰饮的方剂。

本案则系发热后多汗,形寒系属卫气虚弱,再予参苏温散,势必汗出不止而恶寒加剧。

而桂枝加附子汤,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止汗,熟附子温经复阳固表止汗,邪去阳旺,津液自复,诸症皆愈。

本医案摘自《黑龙江省名中医医案精选》,P64,王国才医案。

王国才,1958年生,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黑龙江省名中医,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党组书记、省政府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编著《龙江医派丛书·王维昌妇科学术经验集》《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应试指导丛书》《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等。

临床擅治内科疑难杂病,尤擅治癫痫及精神系统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