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研究
阐述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
阐述街区型城市住宅区设计城市街区型住宅区是一种比较新型的建设理念,主要是将城市、住宅区以及资源环境等因素融合在一起,以持续发展理念为基础,从多个方面分析,选择合适的措施进行管理,争取在建设优质住宅区的同时,不断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简析城市街区型住宅区与传统居民小区具有明显的差别,对其的规划设计需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对城市持续发展、住宅区需求以及环境保护等多个方面分析,将可持续发展贯彻到底,既能满足人们对住宅区需求,有可以与城市持续发展相结合,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从形态上看,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由多个小尺度街区组成,而街区一般都是由住宅成团围合的方式进行布置,住宅类型具有多样化特点,其外界直接与城市街道相连接,而内界则包含整个住宅区域。
从内容上来看,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秉持开放与混合融合的特点,通过大开放、小封闭的处理方式,来提高住宅区建设的灵活性,提高了其与城市的联系。
从以人为本的角度出发来营造居住环境,对居民认知与交往进行强调,提高居住环境的适宜性,同时也加强了对环境资源的保护,并且强调了历史文化资源的挖掘与利用,从整体上来与城市建设结合在一起。
一个功能完整的城市街区型住宅区,具有多样化的住宅建筑、功能混合的布局方式、网络桩的社区道路、系列公共空间、精彩的社区阶段以及充分活力的社区中心等几部分,真正将城市、住宅区以及环境保护结合在一起,营造功能完善的居住环境,二、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原则1.与城市有机结合的原则住宅区与城市的有机结合程度直接会影响到整个城市的运行和发展,其主要原因是城市是个有机的整体,住宅区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然而目前大部分住宅区偏面强调居住环境的安全、宁静和舒适,却很少考虑住宅区与城市的有机结合,引起了许多城市问题,列如,城市基础设施利用率低、阻碍城市交通发展、影响城市美观等。
如何使住宅区居住环境安全、宁静、舒适的同时,又与城市建立起水乳交融的关系,是当前我国住宅规划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
中图分类号 TU984.1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3-739X (2024)05-0081-06 收稿日期 2023-08-21摘 要 “大十字”是贵阳市商业区的中心,承载着贵阳历史文化和城市商业空间的变迁。
借鉴城市形态学理论,把贵阳市“大十字”地块城市形态演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并结合不同阶段的历史地图,对其城市形态演变过程中的街道系统、建筑功能、建筑基底、建筑高度、地块循环等形态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规律和特征。
发掘贵阳城市中心城区地域特色,加深对城市系统时空发展的理解,以期对城市更新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城市形态学 形态演变 空间格局 中心城区Abstract The Dashizi district is the center of Guiyang commercial district, carrying the changes in Guiyang's historical culture and venue space. Using the theory of urban morphology for reference,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of Guiyang's Dashizi district is divided into four stages, and combining with the historical maps of different stages, the street system, building functions, building bases, building heights, plot circulation and other morphological elements in the evolution process of urban morphology are analyzed, so as to summarize the evolution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the urban commercial center. Exploring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entral urban area of Guiyang, and deepen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otemporal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 system can provide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basis for urban renewal.Keywords Urban morphology, Morphological evolution, Spatial pattern, Central urban area城市形态过程视角下城市商业中心区空间格局演进——以贵阳市“大十字”地块为例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Pattern of Urban Commercial Cent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Form Process:A Case Study of the Dashizi District in Guiyang黄 蕊 | Huang Rui 张建涛 | Zhang Jiantao贵阳市“大十字”地块(简称“大十字”地块)作为贵阳市老城区的发展起源,承载了贵阳市民生活和城市发展的记忆,是贵阳市历史发展的地区缩影,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
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研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居住空间的需求逐渐增大。
为了满足这一需求,同时保持城市交通的顺畅和安全,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逐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方向。
这种住区模式通过将住宅用地划分为较小地块,增加道路密度,提高公共交通可达性,旨在提供更优质的居住环境、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以及促进社区发展。
本文将对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进行理论分析,探讨其特点、属性和作用,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其现状及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是一种通过精细规划,将住宅用地细分为小地块,增加道路密度,提高公共交通可达性的住区规划模式。
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街区尺度较小: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将住宅用地划分为较小地块,一般面积为1-2公顷,便于居民步行或骑行出行。
道路密度高:通过增加道路密度,提高交通可达性,缩短出行距离,减少交通拥堵。
公共交通便捷: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注重公共交通设施的配置,一般设置公交站点、地铁站等,提高居民出行效率。
社区活力强: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有助于促进人际交流,增加社区活力,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和问题。
其优点主要包括提高交通可达性、增加社区活力、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等。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施工难度和成本增加、对驾车出行依赖度高等。
以武汉市某小街区密路网住区为例,虽然该住区在提升交通可达性和土地利用效率方面表现良好,但由于地块面积过小,导致无法设置足够的停车位,造成一定程度的交通拥堵。
针对小街区密路网住区模式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建议:合理规划道路网络: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道路网络的功能性和系统性,避免断头路和冗余道路的出现,确保交通的顺畅。
优化公共交通设施:加强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和配置,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吸引更多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
统筹考虑住宅和商业设施:在规划过程中,应将住宅和商业设施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合理设置商业设施的位置和规模,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城市规划原理居住区规划设计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 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 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 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 “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第第十十一一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北 宋 东 京 开 封 城 平 面
4、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 置方式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 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²);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 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 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第二第十二十三三页页,,共共11141页4。页。
我国50年代建设的上海曹杨新村规划平面
2、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 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 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3、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
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第二十八页,共114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4、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 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 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 居室的作用。
9.新城市主义
“新城市主义”是作为一种以再造城市社区活力的设计理 论和社会思潮,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美国兴起的。
第第四四十十三三页页,共共111144页页。。
第一章 居住区规划设计概述
产生背景:
从二战期间开始,美国人为了拥有私密性、安全性和私 有住宅而大规模迁往郊区。郊区蔓延造成建筑形式千篇一律 、公共建筑散置各处、大都市地区边缘的农业用地和自然开 敞空间被吞噬、拉大了通勤距离和时间、加大对小汽车交通 方式的依赖、加剧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等问题。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研究随着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成为了孩子们日常活动的重要场所。
然而,大多数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却常常忽略了儿童的需求与权益,导致儿童生活环境质量的下降。
因此,研究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策略,对于提高儿童生活质量与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实现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的设计,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和实践。
首先,需要注重安全性与亲和性。
儿童的安全是首要考虑的因素。
街区公共空间应依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行为习惯来设计安全设施,如防止高空坠落的护栏、防滑地面、避免尖锐物品等。
同时,儿童友好型的设计还需要关注亲和性,使得儿童可以在一个友善、愉悦的环境中成长,与他人互动、建立友谊。
其次,需要提供多样化的游戏设施与活动场所。
儿童喜欢玩耍和探索,因此在城市街区公共空间中设置适合儿童的游戏设施和活动场所是必不可少的。
可以设置各类滑梯、爬架、秋千等游戏设施,同时也可以在绿地中设置广场、花坛、水池等供儿童进行各类户外活动。
这样的设计可以更好地满足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让他们在游戏和运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再次,需要注重自然与生态的融入。
儿童成长需要良好的自然环境。
因此,在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中,应注重自然与生态的融入,为儿童提供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可以在公共空间中种植各类树木和花卉,设置生态池塘和观鸟台,使得儿童可以近距离与自然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此外,要考虑共享与互助的思维。
儿童友好型的城市街区公共空间应打破年龄界限,促进不同年龄段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建议在空间设计中设置共享设施,如休息区域、阅读角落等,同时鼓励儿童与成年人之间的互动。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增强儿童的社交能力和情感发展,培养他们的互助精神。
最后,要注重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
在儿童友好型城市街区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可持续性与环境保护。
建议使用环保材料和技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的规划策略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的规划策略于辉(吉林省辉南县城乡规划管理设计处吉林通化135100)i蘩一威用科学(擅要]城市街区型住宅区兴起十余年。
它的相关研究已经不仅局限于住宅区本身,而有了更广阔的研究外延,特别是从城市、居住环境、资源环境角度的研究已经有了显著的成果。
但并不完善和综合,而且很多研究成果,仅为纯理论分析或国外经验的借鉴,缺乏实践经验的反馈以修正。
因此有必要从以上三个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研究它的规划设计策略和手法,探索具有实践指导意义的理念,用于我国住宅区规划建{殳,促进我国住宅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城市街区住宅策略中围分类号:T 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71--7597(2008)1020119—01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我国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住宅区规划设计正处于一个发展阶段,此背景下,对城市住宅区的可持续性研究是一个重要而迫切的课题。
近些年来,城市住宅小区的问题逐渐暴露,成为阻碍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晕要因素。
因此,对我国街区型住宅区的发展及类型进行总结归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策略(一)整体性的策略格式塔心理学认为:“系统的质存在于整体之中,而组成系统整体的单个部分(或元素)无质可言,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作为城市系统的子系统,其构成具有系统性与整体性特征,因此,其必然坚持整体性的规划设计策略,才能使住宅区成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住宅区更高效的配置资源,更利于居住环境宜居,促进住宅区的可持续发展。
整体性策略包括以下内容:1.区域环境的整体性考虑。
城市街区型住宅区规划设计前期必须对建设条件中的资源和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资源的潜在价值,对诸如土地、景观、人文等特定因素和资源进行充分利用或保护,评估工程建设对该区域自然环境及社会因素所带来的影响。
2.住宅区内部的整体需求性考虑。
住宅区内部的整体性考虑,不再像现代主义理论指导下的住宅区设计思想仅仅局限于对居住空间物质环境因素及其经济、效率的关注,同时还要求对社会结构、居民生活、交往行为、文化观念等进行多层次的关注与探求。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解析
实例:广州锦城花园小区
纽约哈姆雷区1199广场住宅区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向心式布局
目录
• 向心式布局的定义将居住空间围绕占主导地位的要素
组合排列,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并以自然顺畅的环形路网造就 了向心的空间布局。
• 向心式布局的优缺点优点:各居住分区围绕中心
分布,既可用同样的住宅组合方式形成统一格局也可以允许不同 的组织形态控制各个部分,强化可识别性。
案例分析
轴线和片块的结合
居住区规划布局形式 ——集约式布局
目录
• 集约式布局的定义集约式布局:将住宅和公共配套设
施集中紧凑布置,并尽力开发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空间垂直贯 通,室内、外空间渗透延伸,形成居住生活功能完善、水平—— 垂直空间流通的集约式整体空间
• 集约式布局的优缺点优点:节省用地
• • 缺点:布局紧凑,开发强度较大,居住品质降低 适用范围 :“集约式”布局由于节省用地,可以同时组织和丰富 居民的邻里交往及生活活动,尤其适用于旧区改造和用地较为紧 张的地区, 在一些用地狭小、地段不规整的区域,也可选择集约 式平台布局
案例分析:泛海国际居住区
住宅区居住地块被相对开放 的道路网络分为七个相对独 立的居住组团,每个组团都 雕琢成为私密和半私密空间, 其间由绿链连接。这样,不 但保证了空间的私密性,还 使商务、休闲娱乐、运动、 住宅相互各自独立,分区明 确,缔造一个多元共生的都 市“私密花园”。
案例分析
不强调主次等级,将用地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 隐喻式布局的优缺点优点:具视觉及心理感染力,客
户感知度强 • 缺点:易流于形式,难以做到形、神、意融合 • 适用范围:以追求品质或个性的客群的产品
城市街边微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口袋公园为例
传统民居与乡土建筑 2021年9月第18卷总第402期Urbanism and Architecture69城市街边微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研究——以口袋公园为例陈芃序,王天扬(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湖北武汉 430074)摘要:口袋公园作为城市微型公共空间资源的代表,是对城市公园的重要补充,也是目前城市公园绿地规划的重要发展趋势。
本文结合了口袋公园的相关案例,分析了其设计特色及不足之处,总结了口袋公园人性化、地域性及可持续发展的设计原则并针对口袋公园的道路、照明、绿化、设施等细节提出设计策略,以期为城市街边微型公共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参考。
关键词:口袋公园;城市;街边;微型公共空间;设计策略[中图分类号]TU958.12+4 [文献标识码]A DOI :10.19892/ki.csjz.2021.27.13Research on the Design Strategy of Urban Street Micro Public Space—— A Case of Pocket ParkChen Pengxu, Wang Tianyang(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Urban Planning,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430074, China)Abstra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urban micro public space resources, pocket park is an important supplement to urban park and also an important development trend of urban green space planning. Combined with the cases of pocket park, this paper analyzes its design characteristics and shortcomings, summarizes the design principles of humanization, regionalism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ocket parks, and puts forward design strategies according to the road, lighting, greening, facilities, etc. of the pocket park, in order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urban street micro public space.Key words: pocket park; city; street-side; micro public space; design strategy随着城镇化的逐步完善,城市的总体空间结构基本趋于稳定,城市规划建设开始从增量向存量方向转型[1],小规模的微空间更新模式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
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研究摘要:城市形态是一个城市的名片,城市形态是城市建设活动在时间维度中拼合构成的。
城市的空间形态既是对已有城市形态的继承与发展的产物,同时也是为未来城市形态的基础。
南京1912街区在19栋民国建筑的基础上开发形成的,顺应城市原有的肌理并结合现代生活环境发展,是一个成功的街区开发案例。
本文通过剖析街区的空间形态并读解街区的传统与现代融合的特色,对街区的空间形态进行评价。
关键词:城市形态;街区特色;休闲空间;传统与现代1、城市形态理论研究1.1城市形态设计的相关概念“城市形态可以被定义为一门关于在各种城市活动作用力下的城市物质环境演变的学科”(谷凯, 2001)。
[1]“我们认为空间形态是城市空间的深层结构和发展规律的显相特征”(段进, 1999)。
[2]城市形态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别。
广义的城市形态主要由物质形态和非物质形态两部分组成。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布置方式、城市社会精神面貌和城市文化特色、社会分层现象和社区地理分布特征以及居民对城市环境外界部分现实的个人心理反映和对城市的认知。
狭义的城市形态指城市实体所表现出来的具体的空间物质形态,主要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和城市外部形状这两个层面的内容。
[3]1.2研究“城市形态”的意义1)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发展及其特征,使规划工作者能比较自觉地运用“形态变化上的规律”,从现实出发,科学地预测未来的发展,提出规划方案和措施。
2)探讨城市空间形态的生存、发展、变化的制约条件,使规划工作者能动地“利用”、“掌握”形态的特点。
3)研究“城市形态”变化对城市生态上的合理性和不合理性,城市功能与经济的合理性与不合理性,做出比较正确的估计。
[5]2、南京1912街区空间形态实证研究2.1概况2.1.1位置南京1912街区位于太平北路和长江路交汇处,紧邻著名风景区“总统府”,周边还遍布着充满文化气息的南京市图书馆、中国近代史博物馆等场所,与新街口相距也不上2公里。
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形态
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形态一、引言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发展进行系统性的规划和设计,以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而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和城市形态则是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未来走向。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与城市形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并从不同角度分析其重要性和挑战。
二、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是指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对城市内部各个区域和功能进行合理划分和布局的过程。
它关注的是城市内部不同区域的空间分配和利用,以及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互。
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需要考虑城市的发展目标、人口分布、经济结构、环境保护等因素,以实现城市的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 区域划分和功能布局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首先需要对城市进行区域划分和功能布局。
通过将城市划分为不同的区域,如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文化区等,可以实现城市内部不同功能的分离和集聚,使城市的运行更加高效和有序。
同时,功能布局也需要考虑城市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和交通便利性,以提高城市的可达性和便利性。
2. 空间利用和土地开发城市规划的空间布局还需要考虑城市的空间利用和土地开发。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用地的有限性,如何合理利用城市的空间资源,成为城市规划的重要问题。
通过合理规划和利用城市内部的空地、闲置地和老旧工业区,可以实现城市的空间优化和土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同时,还需要考虑城市内部的绿地和公共空间的保护和增加,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民的生活品质。
三、城市形态的影响城市形态是指城市内部建筑物、道路、绿地等要素在空间上的组合和排列方式。
城市形态直接影响着城市的外观、交通流动、生活方式等方面,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影响。
1. 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城市形态对城市的建筑设计和城市景观起着重要作用。
不同的城市形态会带来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城市景观。
例如,传统的欧洲城市形态以密集的街区和建筑群为特点,形成了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
居住性历史街区的“微改造”活化研究——以龙骧大街为例
2020·12图1龙骧大街八角建筑来源:自摄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市中到处高楼林立,各种建筑鳞次栉比,而在繁华的都市中,这样一类建筑———历史文化街区,面临着进退两难的困地。
一方面,城市中大量历史街区渐渐被人们淡忘,从而形成了许多看起来与现代化发展大环境格格不入的“失落空间”,历史文化街区的居住条件和模式与当前人们的生活习惯有所不同,无法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且建筑形式的不断更新与变异,使历史文化街区的存在形式受到冲击;另一方面,历史文化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而历史文化街区正是见证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推土机式重建已不符合促进城市发展的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急需保护与更新[1]。
一、广州龙骧大街的历史文化特征广州又称“羊城”“穗城”,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也是著名的侨乡。
广州是广府文化发展中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著名贸易大港。
正因为天然海口的优越地理条件,其在对外贸易过程中形成的“十三行”文化亦成为其经典历史文化的代表。
“东山少爷,西关小姐”的岭南特色小洋楼、近代商住骑楼、“独占鳌头”的镬耳屋等26个历史文化街区共现岭南特色文化。
龙骧大街是广州居住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建于20世纪20年代,由20多幢民国私人别墅形成一个具有民国特色的历史建筑群(图1),范围:南至宝龙直街,北至龙福一巷、龙骧大街,西至龙福路、龙骧大街,东至莲花大街。
黑格尔曾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
”建筑具有过往历史文化的积淀,又承载着城市发展的韵律,是历史的见证者。
据载,龙骧大街多处房屋是近代实业家出资建造并居住的,例如,先施百货的创始人马洪旅兄弟,广州十大富商之一卫百揆,华侨司徒炳、司徒旭等。
赭石砖墙、绿琉璃瓦、通廊阳台、罗马门柱、石米批荡、天台花园,是龙骧大街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
它不仅有岭南特色的满洲百花窗,顶着民族式的大屋顶,还拥有租界时廊柱山花的西式点缀,在继承中式古典建筑特征的同时,又与西式浑厚石造建筑形式融合,堪称中西合璧的经典成果之一。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
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广州永庆坊案例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不断加速,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如何在满足现代城市发展需求的保持并传承历史街区的文化特色,成为了城市规划者和文化研究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本文将以广州永庆坊为例,深入探讨城镇化进程中历史街区的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以期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广州永庆坊,作为广州市荔湾区的一个重要历史街区,拥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貌。
在城镇化进程中,永庆坊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其空间重构与文化实践的过程既体现了城市发展的必然性,也反映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
本文将通过对永庆坊的实地考察和深入研究,分析其在空间重构过程中的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探讨如何在保护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实现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提升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工作的认识,还可以为其他城市在类似情况下的规划和建设提供借鉴。
本文的研究也有助于推动城市规划与文化研究的交叉融合,为构建更加和谐、宜居的城市环境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广州永庆坊的历史背景与现状广州,这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积淀和独特的城市风貌。
在这座城市的中心区域,隐藏着一条名为永庆坊的古老街区。
永庆坊,作为广州历史街区的一个缩影,不仅见证了广州城市发展的历史变迁,更承载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永庆坊位于广州市荔湾区,始建于清代,曾是广州城内的重要商业和居住区。
这里曾经是商贾云集、文化繁荣的地方,街区内建筑风格独特,传统岭南建筑与西洋建筑交相辉映,展现出一种中西合璧的美学特征。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永庆坊也面临着许多历史街区共同的困境:老旧建筑破败、人口结构变化、文化特色逐渐消失等。
近年来,随着广州市对历史文化保护的重视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永庆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对永庆坊进行了全面的空间重构和文化实践。
城市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
城市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城市是人类活动的中心,而城市的空间分区与空间布局策略则是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关键之一。
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合理利用城市空间、提高城市的功能与效益,并且达到良好的城市生活质量,成为了城市规划师和决策者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城市空间分区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城市的居住区、商业区、工业区、绿地等不同功能的分离与分布。
首先,合理划定居住区的位置,考虑到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包括居住、工作、学习、娱乐等。
尽量将居住区与商业区、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相连,减少居民的通勤距离,提高生活便利性。
其次,商业区的布局也需要与居住区有机结合,便于居民购物、就餐和娱乐。
同时,商业区之间的距离也需要合理控制,避免商业设施过度集中或者分散,对于人们的消费需求和商业环境影响产生负面影响。
而工业区则需要远离居住区,减少对居民生活环境的干扰,并且选择合适的区域安排工业设施,便于货物运输和供应链的建立。
除了不同功能之间的分区,城市空间布局策略还需要考虑到城市的交通状况、生态环境和人口规模等因素。
对于城市交通,可以引入分级交通网络布局,将主干道与次干道、支路相结合,形成通达性更好的道路网络。
同时,鼓励发展公共交通,提供便捷的公共交通线路,减少私家车上路,并且合理规划停车场和公共停车设施,减少交通堵塞的情况发生。
此外,城市的生态环境也是城市发展中需要重视的因素,通过合理的绿化和生态保护布局,营造良好的城市生态环境。
人口规模方面,根据城市的规模和人口增长情况,适时扩大城市规划边界,合理控制城市的扩张速度,避免城市建设过于臃肿和资源浪费。
另外,在空间分区和布局策略中,还需要注重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
城市是历史文化的载体,将历史文化保护和城市形象塑造贯穿到城市规划中,可以提升城市的独特魅力和吸引力。
通过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和建筑、合理规划文化设施、举办文化艺术活动等,呈现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底蕴。
同时,城市形象的塑造可以通过建筑立面设计、景观与照明布置等手段,打造出与城市特色相匹配的形象,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街道空间城市设计
一、城市设计 二、街道空间城市设计
三、实例
一、城市设计
1、城市设计的含义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从建筑学和城市 规划中 分离出 来,还 是近四 十年来 的事情 , 1965 年 美 国 建 筑 师 协 会 正 式 使 用 “ 城 市 设 计 (Urban Design)”这个词汇。 1990年5月,我国的“城市设计北京学术讨论 会”提出城市设计的概念是:“城市设计是以 人为中心的,从总体环境出发的规划设计工作。 其目的在于改善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环境美观, 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它是城市规划的延伸和 具体化,是深化的环境设计”。
2)建筑形式的设计 车行为主导的街道建筑 布局中强调建筑物的体量关 系、外轮廊线阴影效果及色 彩的可识别性,建筑景观塑 造既要代表现代化好形象, 又要创造一种整体的环境氛 围。
4)建筑立面: 建筑物立面主要由建筑 顶部、建筑中部和建筑基座 三部分组成,对建筑界面的 规划设计应通过对这三部分 的控制来实现。
5)街道设施: 街道设施可以分为四种类型。 功能性设施包括电话亭、候车廊、垃圾箱、邮筒、 路灯等,一般应等距布置,以满足服务半径的要求; 信息性设施包括街区图和指示牌等,应设置在街道 交叉口等人流集散点附近; 休憩性设施包括座椅和凉亭等,应布置在人流较为 集中的部位; 观赏性设施包括花坛、喷泉、水池、雕塑和钟塔城市中主人翁的地位──以人为本。 在街道城市设计中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在城市中的主人 翁地位。从人的角度出发,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和心理需求,努 力创造可以吸引广大市民的城市洪空间。处处为人着想,从宏 观到微观充分满足使用者的需要,这样才能吸引人,给人留下 美好的印象,才能真正达到街道景观设计的目标――为人提供 舒适优美的交通空间。 ①满足生理要求──日照、通风、采光、防灾、安全 ②扩大社会活动空间──人行道、广场、公园、促进人际 交往 ③城市环境多样化──老人、青年、儿童、成人各有去所 ④城市空间的人情味 ──文化、历史、社会的思考 ──怀旧心理:地方特色因熟悉而产生的认同感、亲切感 ──参与性活动:纪念树种植
济南市居住区规划分析论文3篇
济南市居住区规划分析论文济南市居住区规划分析论文1将城乡规划学作为独立的一级学科进行设置和建设,是我国国情所在,是从传统的建筑工程类模式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综合发展模式的需求,是有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的客观需要,也是中国城乡建设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与国际接轨的必由之路。
近几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的推进,使我们的国家竞争力不断增强。
将城乡规划学科调整为一级学科进行建设,这对于解决学科发展被制约的困境,推进当代我国城乡规划发展的理论与实践,促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乡可持续发展区域协调是城市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一些区域协调可以依赖法律实施,但大部分的情况是自愿的合作。
在这样的组织中,规划或公众参与完全是志愿的,决策者和规划师遵从这样一种方式工作,这样可以得到更多的来自公众的支持。
这种自愿的合作组织在协调区域不同城市的利益过程中会发挥一定作用,帮助城市做出更好的决策,在某种程度上鼓励公众参与。
但某些情况下会有来自地方的反对和阻力,确实需要强制实施。
可持续城市是指城市中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资源相协调在规模(人口、用地、生产)、结构、等级和功能等方面能够持续变化和扩大,能够进行自我升级、改善并实现结构的持续性转变。
建设可持续城市是以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环境和资源等因素为基础,在资源最小耗用的前提下,通过均衡的分布农业工业、居住区、交通等城市活动,做出科学的城市总体设计,促使城市新的结构、功能与原有结构、功能及其内部的和谐一致,使城市在发展过程中,数量、规模和结构由小到大、由不协调到协调、由非可持续性到可持续性变化。
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地方文化的延续和创新。
发展中国家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城市面貌和人们观念迅速改变,这种发展模式的可持续性受到西方学者的怀疑。
在发达国家,文化对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被不断挖掘和利用。
尤其在1980年代以后的西欧,城市决策者本着利用艺术、传统和其它文化资源吸引旅游、创造就业机会的目的,发掘地方文化的多样性、独特性。
场景理论视角下城市历史街区空间特征及再造研究——以广州恩宁路永庆坊为例
当前,城市更新的研究领域慢慢从单一的物质层面的
形态空间设计转向物质、社会、经济和文化等相结合的
多元综合规划。其中,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的历史街区保
护与更新成为近几年来各学者研究的热点,通过构建空
间、设施、活动、文化与社会价值相互渗透的网络体系, 形成以人为本的社区价值观,实现街区乃至整个地区的 高质量发展。
4 场景理论在历史街区相关研究应用中的探索 4.1 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吴良镛院士以北京旧城菊儿胡同为实践,探 索北京新四合院人居环境的改造模式,提出城市“有机更 新”的理论与项目建设途径 [2]。在此基础上,有学者对历 史街区的空间保护更新展开了进一步的研究。姚迪、戴德 胜等提出了历史街区的保护改造工作需要转变发展策略, 即从“空间改造”转向“价值重塑”,通过赋予无形文化 以有形的场所与载体,创造“动态生活场景”来实现街区 文化的传承 [3]。赵鹏飞、姚子刚等通过对街区感知要素进 行分解,探究空间使用者由于空间感知差异呈现出的不同 街区空间认同倾向,分别从经济认同、文化认同和情感认 同三个方面展开分析,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更新提供新 的发展路径 [4]。
何 花 He Hua
摘要 在当今存量时代的大背景下,城市的土地资源和用地功 能面临着进一步的转型升级,其中量大面广的历史街区具有 独特的地方文化特色,在城市中逐渐承担着文化价值的“消 费空间”这一重要角色,对促进城市文化消费发挥着极大作用。 因此,研究基于场景理论,从文化的消费实践层面对永庆坊 的空间场景展开研究,构建场景体系,并通过测度分析总结 空间特征,进一步提出其空间再造的未来发展方向,从而更 好地实现历史街区空间场景的特色化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 历史街区;场景理论;空间特征;空间再造;永庆坊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标识码 A DOI 10.19892/ki.csjz.2023.11.26
城市设计概论作业
郑州市所选街区区域内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分析城市居住局部空间所选街区区域内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分析:住宅建筑在尺度、形体、朝向等方面具有较多相同的因素,并以日照间距为主要依据建立起来的紧密联系所构成的群体,它们不强调主次等级,成片成块,成组成团地布置,形成片块式布局形式。
城市行政局部空间所选街区区域内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分析:为一“路”轴线式布局,其特点是面对二条城市干道穿越基地的条件,因势利导运用轴线式进行带形分布,各建筑群体串连起来,丰富而有序,宏伟而壮观,方便,服务快捷,彰显了城市肌理特色,富有生机活力,温馨和谐。
城市商业局部空间所选街区区域内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分析:环形建筑布局形态,“九宫格”式建筑理念的商住建设等,彰显出浓厚的传统文化内涵、鲜明的城市个性和独特的城市空间形象,各个组团由环形道路连接,所有建筑呈环状布置,形成了二个独具魅力的环形城市。
城市综合空间所选街区区域内建筑的平面布局形态分析:进行组团式分布,各有特色,纹理不同,整个区域成整体式组团系统,围绕中心交通,形成环形系统,营造了良好的生态系统,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郑州市所选街区区域内建筑特征及模式分析居住建筑建筑特征及其模式:现代式建筑风格,高层住宅建筑,砖混结构构成骨架,联户型住宅,平屋顶、对称的布局、光洁的灰色或者红色墙面、简单的檐部处理、大小不一的玻璃窗、少用或完全不用装饰线脚,波浪形态的建筑布局高低跌宕,简单轻松,造型简洁,开放型模式具有开放性,自由性,服务的公众性,职能性,使其内部空间成为城市空间的延续。
行政建筑建筑特征及其模式:现代式建筑风格,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其本身功能的复杂性和设计的多样性,使其空调能耗非常高,远大于住宅,标准层平面主要有点式、板式,另有“口”字型建筑,“一”字型建筑,均为对称的布局方式,灰色墙面处理,造型简洁,线条简易较少,少曲线,平面占地面积较大,多在轴线的结尾设计行政中心,两侧对称布置辅助功能,反映出中国传统空间的围合感和纵深感。
街区街道空间与景观模式探究——街道景观形态
街区街道空间与景观模式探究——街道景观形态作者:王俊鹏,赵晓凡,贾培志来源:《现代园艺·下半月园林版》 2017年第6期王俊鹏,赵晓凡,贾培志(沈阳航空航天大学,辽宁沈阳110136)摘要在城市建设中,街道是城市空间感受的第一张名片,其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大部分需求。
本文通过分析与研究相似的国内外优秀街道案例,总结归纳街道设计的方法与景观化处理方式以及对街道景观、生态技术应用等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查阅、分析、归纳和总结,指导街道与空间节点的景观设计。
关键词景观要素;流动性;渗透1 背景“居住小区”模式是我国城市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依据和主要形式,它起源于计划经济年代,具有内向性和自完整性的特征。
在当前我国经济体制和城市性质等方面都发生深刻变革的情况下,这种模式正日益呈现出多方面的弊端,如占地规模过大、城市交通受阻、外围界面封闭、街道活力丧失、追求自我完善、公共设施低效、建设模式单一、城市风貌趋同等。
这些弊端的实质,在于小区与周边城市环境的割裂空间之间各自为政,这些问题显示了居住小区模式已难以适应当前的城市发展。
2 城市街道空间界定及作用2.1 街道空间在城市公共空间体系中的位置街道:《辞海》对它解释如下:“旁边有房屋的比较宽阔的道路”。
这个解释正如B·鲁道夫斯基就意大利街道的阐述:“街道不会存在于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亦即不可能同周围环境分开,换句话说,街道必定伴随着那里的建筑而存在。
街道是城市的房间,是丰沃的土壤,也是培育社会交往的容器。
完整的街道应该是协调的空间,不论是非洲的卡斯巴那样密室似的住房,或是威尼斯的纤细大理石宫殿,主要是周围的连续性和韵律。
正是由于沿着路有建筑物才成其为街道。
大马路,稀路网模式不可能是一个有机的城市。
”街道是一种最为典型的城市公共空间,相对于其他城市公共空间来说,街道是与城市人之间关系最为密切,是人们每天出行必不可少的部分,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城市公共空间类型。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策略研究摘要:儿童友好性城市概念,是联合国在1996年关于人类居住环境的第二次会以决议中正式提出的,此概念的提出主要是为了让城市成为全部的人们而不是只为优势全体适合生活的地方。
因儿童长期以来仅作为成年人的一个附属消费群体存在,所以,没有经济价值但有利于儿童成长的部分被习惯性地和有意识地忽视,被忽视的部分在儿童成长的心理和生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
鉴于此,文章详细论述了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规划设计策略,旨在可以为行业人士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进而更好的助力行业的稳定健康发展。
关键词:儿童友好型;城市街道空间;规划设计;策略引言:如今,城市日新月异发展,不合理及不均衡的空间布局为儿童带来的伤害常被忽略,城市环境中,儿童的脆弱性和建成环境有着十分紧密的关系。
据美国多项数据表明,最关键的儿童伤害类型及致死的首要因素就是道路交通伤害。
但意外伤害已然成了我国儿童死亡的第一原因,超出一半的城市儿童在户外环境中将会受到不同的意外伤害,所以,城市儿童青少年安全空间体系的建设尤为重要。
1城市街道空间规划存在的问题1.1儿童街道空间规划不足通常,儿童因无经济来源及社会关系基础,所以,处于社会中相对弱势的地位,从而使得大多水城市在设计中,不重视把儿童活动场地作为主要的设计对象,随着城市环境中儿童活动需求的持续增加,此类活动需要会向成年人主要活动场所“入侵”,最终会产生很多问题,如,街道交通安全问题,不科学的空间设计会使儿童身体受到伤害,且这样的空间设计带来的不确定性的外界影响,成为了儿童身心发展的一种不可控的危险因素。
1.2儿童专设的街道空间单一不合理每个城市多少均会为儿童设计一些专属的街道空间,但因缺乏资金和重视等问题,从而使得这些专属街道空间设施带来很多不利因素,对儿童来说,这部分设施甚至完全不具备吸引力,因为在孩子接触这些街道空间设施之前,他们已开始接触家庭和社会带来的教育,若这种设施吸引力不强或使用不便,这种空间设计将变得极不合理,甚至浪费社会资源。
新型城镇化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新型城镇化如何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新型城镇化成为了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其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是新型城镇化的关键环节之一,对于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首先要注重以人为本。
过去,一些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过度追求规模扩张,忽视了人的需求。
如今,应当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为出发点,规划建设更加便捷、舒适、宜居的城市空间。
这意味着要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如学校、医院、公园、文化场所等,让居民在城市的各个区域都能享受到优质的公共服务,减少因资源分布不均而导致的人口过度集中和交通拥堵。
加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重要手段。
规划部门应充分考虑城市的发展趋势、人口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等因素,制定出具有长远眼光的规划方案。
例如,对于一些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要预留足够的发展空间,避免日后因空间不足而限制城市的发展。
同时,要注重多规合一,将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个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整体。
交通设施的合理布局对于优化城市空间布局至关重要。
便捷的交通网络能够加强城市各个区域之间的联系,促进人员和物资的流动,从而推动城市的均衡发展。
一方面,要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投入,发展地铁、轻轨、快速公交等大运量的公共交通方式,提高公共交通的覆盖率和服务水平;另一方面,要优化城市道路网络,打通断头路,建设快速路和环线,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城市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
产业布局的优化也是新型城镇化中城市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产业对空间的需求和影响各不相同。
例如,高新技术产业通常需要靠近科研机构和高校,以获取人才和技术支持;制造业则需要较大的土地面积和便捷的交通物流条件。
因此,要根据城市的产业定位和发展方向,合理规划产业园区和产业集群,引导相关产业向特定区域集中,形成集聚效应,提高产业的竞争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研究
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研究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城市居住街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其布局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对城市型居住街区空间布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城市型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应充分考虑人们的出行需求。
人们的出行需求包括通勤、购物、休闲等方面,因此,居住街区内应统筹考虑这些需求并提供相应的设施。
例如,居住街区周边应该有便捷的公共交通设施,方便居民出行,同时,还应该有周边商业配套和公共设施,供居民满足日常生活的需求。
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可以减少出行距离,节约能源,并提高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
其次,城市型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还应注重居住环境的质量。
良好的居住环境是居民健康、舒适生活的基础。
因此,街区内应提供充足的公共绿地和景观设施,增加城市绿化面积和休闲活动空间,带给居民宜人的居住体验。
同时,还要避免高密度和高楼层的过度开发,保持街区内建筑的合理高度和通风采光,确保居民有足够的阳光和空气。
再次,城市型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应注重社区建设和社交互动。
街区内应建立完善的社区设施和服务,如社区中心、儿童活动场所、健身设施等,方便居民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通过促进社区建设和社交互动,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形成生活社区,提高居民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最后,城市型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应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因
素。
城市居住街区的规划布局应以节约能源、保护环境为出发点,尽量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和污染,实现可持续发展。
例如,可以合理配置居住和商业用地,减少居住与工作地点之间的距离,减少车辆的通勤行驶,降低能源消耗和空气污染。
同时,应推广可再生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综上所述,城市型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考虑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并根据具体的城市特点和发展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只有如此,我们才能打造更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
综上所述,城市型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对于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社区建设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合理的设计,可以确保居民有足够的阳光和空气,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
同时,注重社区建设和社交互动,可以增强居民之间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高满意度和幸福感。
此外,考虑可持续发展因素,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因此,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应充分重视居住街区的空间布局,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以创造宜居、宜人的城市环境,为居民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