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

合集下载

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提升海峡西岸经济区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对策

手工业为基础 的传 统产业集群, 在海峡西岸经 济区蓬勃发展 。 上 、 、 中 下游完整 的产业链 ; 有些 产业集 群不能在生 产环节和
这些 产业 集群成为加快 区域工业化 进程 、 推动 区域 经济 发展 生产流程 中开 展分工 、 协作 , 特色产业不强 、 不大 , 影响 了产业 的重要动 力。 如在制鞋业 。 经过近 2 O年的发展 , 福建 晋江 成了 集群运作成功和 区域核 心竞争力。 全国制鞋主要基地 。在晋江 , 皮革 、 吹塑 、V 电脑织绣 等各 E A、
靠单 打一 , 在” 存 宁为鸡 头不 当凤 尾” 的观 念 , 而单 打独 斗不 低成本 , 提高交 易效率 。 推动专 业化分 工和产业 配套 , 有利于 利于整 个产业的提升 。不少 传统产业形 成产业 集群后 , 缺乏 新 企业成长 , 还表现在其处于全球价值 链分工体系中的地位 。
足 , 要表现在 : 主
— —
等规模 企业约 占 1 . 8 %;而 8 %以上 是 1 2条线 或家 庭作坊 6 0 -
产业 集群层次低 。竞争优势难以持久 。从集群的整 式 的企业 。这 也就意味 着泉州 的鞋 业 企业 虽然很 多 , 总体 但
体水平上看 , 海峡西岸经 济区大部 分产业集群 竞争优势 大 多 上 不成 规模 。 绝大 部分还是比较弱小的企业 。而且 , 个行业 整 表现 为低成本 、 低价格 , 特别是 劳动 力成 本低廉 的基础上 , 主 套 牌 严 重 , 袭 成 风 , 产 品 、 格 、 销 模 式 、 告 模 式 等 方 抄 在 价 营 广 要从事 资源类初级产品和劳动 密集型产品的 生产, 如服装 、 玩 面都存 在着严重的同质化 、 低质化现象 。甚至在品牌命 名 、 商 具、 鞋帽 等。这 些产品大 都属于制造业 中 “ 低附加 值 、 技术 标设 计上都是要么仿造洋品牌 。 低 要么篡改本地品牌 , 只有少数 台量 ” 的低端产品 。专家分析 , 国是世界第一大产鞋国和鞋 企 业 才 能 拥 有 自 己的 见 解 和 思 路 。 我 出 口第一大国 。 全世 界鞋 类近 年年 产量大约是 10 双 , 2亿 中国 约 占全 国 鞋 业 产值 的 2 . %,晋 江约 占福 建 鞋业 产 值 的 32 8

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双重背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地方产业集群升级双重背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升级为例

升级较快 而产 品升级较慢 , 导致海 西区在资本和 技术密集型行业缺 乏竞争优 势 ; 条升级 较快而功 能 链 升级较慢 , 导致海西 区产业集群面 临被压制 在价值 链低 端的危 险。进一 步分析 海西 区产业 集聚 因素 演变及其对产 业集群 升级 的影响表明, 国内外竞争加剧 的背景 下, 在 整个 地 区的产 业集群 竞争实力是 影响地方产 业集群 产品升级和功能升级动力 、 能力的重要 因素 。可以说 , 推动海 西 区产业 集群 升级 其 实就是促进产 业集 聚过 程 中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的过程。
济 一体 化带来 贸 易壁 垒消 除过 程 中 , 产业 集群 在 中 、 、 、 北 南 西部 进行 了一 次大 洗牌 。如 纺织 业 集群 在 中部开 始分 散 而迁 移集 聚到 西部 和南 部 , 革 业 集群 在 南 部 不 断集 聚而 在其 他 地 区不 皮
断 收缩 等 。在 中国 , 工业 尤其 是机 械制 造业 集 聚 中心从 东 北 地 区往 长三 角 和 珠 三角 地 区转 重
处 于低层 次扎 堆 、 集群 内部企 业 之间恶性 竞 争 的小 企业 群生 型模式 , 且与长 三 角和珠 三角 等 而
沿 海省 市 比较 , 被制 约于 全球 价值链 低端 、 其 走低 端道 路 的威胁更 大 。 Gui i iln 等人 (0 5 认 为 , 业集 群发 展走 的是 低端 道路 还 是 高端 道路 , a 20 ) 产 区别 在 于地 方产 业集 群 升级能 力 的差异 。Pt (90 也指 出 , o r 19 ) e 发展 中国家 的企 业 要在 劳 动密 集 型和 资本 密集 型 产 品贸易 中获得 竞争 优势 , 最好 的办 法就 是实 现 升级 , 即生 产更 好 的产 品 、 有 效 率地 生 产 更 或 转移 到更具 技 能 的活 动 。而伴 随经济 全球 化进 程 的加快 , 业 活 动 的分 离 和整 合 在全 球 范 产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的若干对策建议

同时发挥 自身优势 , 加快 推进产 业结
构 的优化升级 ,加 强与福 建的经济 分
区( 或琅岐 岛、 平潭 岛) 开展区港联动
试 点 。江 阴港 区可 申请 参照上 海洋 山 港 区做法,实行 自由港的某些政策 。 在 福 州、 门 、 厦 泉州等港 口密集地 区增 加 保税 区数量 ,并逐步实现区港联动 。 3 建立对 台 自由贸易区。在福州 、 .
腹地 和拓展地 应主动 接受 中心城 市的
辐射 ,加强 与 中心 城市产 业的分 工与
信息产业 、 石化产业 、 汽车工业、 船舶
工业 、工程机械制造业 、电力产 业。围
合作;实施 “ 向出海”战略,主动融 东
人 海峡 经济 区,在 规划 建设 、项 目布局
绕着电子信息产品制造、机械 、 石化三 大工 业主导 产业 ,重点 发展 以新一 代
动能力。 ‘
2. 划建 设 海 峡 西岸 核 心 区 的 两 规 翼 地 区 ,增 强 壮 大 海 峡 西岸 的 经 济 实
西岸 产业升 级。 产业发展 是建设海峡西 岸 经济 区的重要依 托 。要 以市 场为导 向、 新技术为支撑 、 高 产业转型升级为
商 投资 区范 围,马尾 台商 投资 区扩 大 到江 阴半 岛 ( 或琅 岐岛 、平潭岛 ) ,厦 门台商投 资 区扩 至 同安 区 ,新设立 泉 州 台商投资区,并提 升功 能,拓展 贸易 功 能,将这 些 台商 投资 区提升 为闽 台
在规划编制 、 目建设 、产业发展 等方 项 面加强与福建的对 接沟通与协作联系;
2扩 大现有保税港 区的功能区域 , .
福 州 马尾保 税 区比照厦 门象屿保 税 区 试行 区港联动 ,并 扩大至 福州 江阴港

发展产业集群: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的重要途径

发展产业集群:海峡西岸经济区崛起的重要途径

对垄 断, 不 仅有 效 地 提 高 了劳 动 生产 率 , 而 且极 大 地 降 低群 内企 业 的生 产 成 本 ,具 有 显 著 的规 模 效 应 ,这 是 集群 最 直 接 、 最根 本
的 优 势 所在 。 2、 专 业 化 和 社 会 化 分工 。 由
和 关 联 的机 构 , 它 们 同 处或 相 关 于 一 个 特 定 的产 业 领 域 , 由于 具 有 共 性 和 互 补 性 而 联 系 在 一起 , 并形 成 强 劲 、持 续 竞 争 优 势 的地
于 行业 内龙 头 企 业 的 形成 。
政 府 根 据 国 际经 验 ,通 过 培育 地
方 产 业 集 群 并促 使 其 升 级 ,使 本 地 生 产 系 统 的 内力 和 国际 资源 的 外 力有 效 结 合 ,提 高 了 区域 竞 争
力 。 联 合 国 工 业 发 展 组 织
3、融 资优 势 。由于 集群 内企 业 具有 共 同的产 业 特 征 和地 理 接 近 性 等特 点 , 有 助于 银 行 了 解群 内企 业 的经 营 状 况 ,降 低 其 交 易 成 本 和 信贷 风险 , 从 而解 决 中小 企 业 信 贷 担保 不 足 的难 题 。 4、 产 品 差 异 化 优 势 。 由 于 群 内企 业 竞 争激 烈且 彼 此 之 间相 互
践 ,对 于 加 快 海峡 西岸 经 济 区 崛 起 具有 重 要 意 义 。 产 业 集 群 的 形 成 机 理 和

学院波特教 授在 1 0年 国家竞 9 9 争 优 势》 书 中正 式提 出产 业 集群
( n u t i l C u t r )概 念 , i d S r a l S e s
山 ( r n i F k y r l 9 ) F a C u u e S a a, 9 5

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

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

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一、闽台经贸合作:现状与趋势1、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2、闽台经贸合作的趋势3、闽台经贸合作的优势4、闽台经贸合作面临的挑战5、未来闽台经贸合作的发展方向二、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机遇与挑战1、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意义2、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现状3、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优势4、海峡西岸经济区面临的挑战5、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路径和方向三、闽台货物贸易的发展:过程和趋势1、闽台货物贸易的历史回顾2、闽台货物贸易的发展趋势3、闽台货物贸易的结构变化4、闽台货物贸易的竞争及区域合作5、闽台货物贸易的未来发展前景四、闽台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政策与实践1、闽台服务贸易的现状2、闽台服务贸易的政策环境3、闽台服务贸易的深度合作4、闽台服务贸易的创新模式5、闽台服务贸易的国际化趋势五、台资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1、台资企业的历史发展2、台资企业的现状与运作模式3、台资企业的转型升级和品牌建设4、台湾本地化、台湾知识化与产业空间重构5、台资企业的面向未来发展战略六、案例研究1、闽台货物贸易的案例:厦门外贸出口逆势增长在全球经济低迷的背景下,厦门外贸持续逆势增长。

此次分析厦门外贸增长的原因及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2、闽台服务贸易的案例:台湾品牌服务进驻厦门台湾品牌服务进入厦门市场,为当地服务贸易市场带来了哪些变化,具体分析该案例的成功因素。

3、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案例:福建建设“世界名城之都”福建作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建设地区,其文化旅游资源和对台经济合作优势如何助力其建设“世界名城之都”?4、台资企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案例:联华超市的战略转型联华超市是一直以来在大陆市场艰难运营的台资企业,如何完成战略转型,适应当前市场变化,取得成功?5、台湾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案例:橡树湾经济特区橡树湾经济特区是台湾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该经济特区如何运营,为两岸贸易合作带来哪些机遇和挑战?闽台经贸合作及建立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探索一、闽台经贸合作:现状与趋势1、闽台经贸合作的现状闽台贸易合作历史悠久且日益紧密,在全省货物贸易进出口中,台商在闽贸易额占比一直保持在30%以上。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以福建为主体,面对台湾,邻近港澳,北承长江三角洲,南接珠江三角洲,西连内陆,涵盖周边,具有自身特点、独特优势、辐射集聚、客观存在的经济区域,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厦门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社会事业日益繁荣,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大大增强,因此厦门以其天然的优势和优越的经济条件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是海峡西岸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提出背景及意义2004年初,中共福建省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着眼于促进福建又好又快发展,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从福建实际出发,在历届省委探索实践的基础上,集中全省人民的智慧,提出并实施了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思路,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

党的十七大报告、十六届五中全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十六届六中全会《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以及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近几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都明确提出“支持海峡西岸和其他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明确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定位和目标任务,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战略已从地方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

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等中央领导先后视察福建,对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寄予厚望,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指明了方向。

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决策和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大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

能够进一步发挥福建省比较优势,完善沿海地区经济布局,推动海峡西岸其他地区和台商投资相对集中地区的发展;能够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战略部署。

二、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的地位分析近几年来,福建省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已经纳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宏伟计划。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思考

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战略性思考摘要: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系到全国经济区域内的经济发展布局,更是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纽带。

其中福建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占主体地位,其经济发展战略关系到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下面本文就从区位优势、两岸经济合作机制、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城乡和区域发展以及社会事业发展六个方面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思路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海峡西岸经济区;福建;经济建设中图分类号:f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3)03-0235-02海峡西岸经济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台湾地区和祖国大陆的结合部,邻近港澳,发挥着承南启北、贯通东西的桥梁纽带作用,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布局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加强两岸交流合作、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前沿平台和纽带。

福建省在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居主体地位,其本身经济发展具有多种优势,最突出的也就是对台交往的独特优势,另外还有海洋优势、政策优势、生态优势以及华侨优势等,这些优势不但对福建省的经济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对于两岸关系和全国的经济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本文对福建省的经济建设思路进行了探讨。

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港口群福建位于中国东南沿海,海岸线资源居全国之最,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拥有福州港、厦门港、泉州港、石狮港、宁德港、漳州港和莆田港等港口,其中厦门港是海峡西岸经济区扩大对外开放、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战略资源。

因此福建省的经济建设必须发挥临海、港口的区位优势,加快发展港口群。

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中的要求,福建省把发展港口群作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突破口,着力推进港口资源整合。

厦门港整合后,各自为政、无序竞争局面一举扭转,不仅吞吐量大幅增加,国际影响力也迅速扩大。

目前,全球前20名班轮公司都在此设立了分支或代理机构。

据统计,2011年福建省港口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969.62万标箱,同比增长11.8%。

海峡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

海峡经济区区域规划的基本思路
经济 区 的范 围。
( ) 历 史 、 文 化 传 统 的 相 关性 三
组成部分,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或者生态环境攸关区为
对 象 ,以协 调 区际利 益关 系和优 化 资源 空间配 置为 目标 , 以空间布局 和要索 配置为 重点所编 制的长远 规划 。在 市场 经济条件 下,编 制区域规 划的主要 目的是解 决市场机 制在
州 、丽水 、梅 州 、 州 、 头 、揭 阳、抚 州 、鹰潭 、上饶 、 潮 汕 景德 镇等 市 。 海 峡 经济 区 区域 范 围确 定的主 要依 据 如下 :
( )地 理 空 间 上 的 连 续 性 一
也有人缘和商缘联系。分布世界各地的福建、浙江和广东 籍华侨利用海外的资本、技术和信息资源,近年来回乡投 资创业的热情和规模递增。而且,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 广泛分布在台湾、福建及周边地 区,在海峡经济区内具有
区域规 划 即 区域性 空 间规 划, 是 全 国性 空间 规划 的
系最为密切的两个地区, 形成 了海峡经济区的主体。 其次, 周边区域的确定既要考虑与台湾的经济联系,又要考虑其 与福建省的经济联系。浙江南部、江西东部以及广东北部 都与福建保持密切的经济贸易往来,而且通过福建与台湾 ’ 不断扩大经济联系规模,这可以通过台商在这些地区投资 规模的逐年扩大得到体现。江西南部的赣州市由于其经济 联系的主方向是南下与珠三角对接,因而没有被划进海峡
二 、海 峡经 济 区的 自然 、经济 和 社会 发展情 况
海 峡 经济 区区域 范 围的 划分 还 考虑 到 区域 内经 济联
海 峡经济 区涉及我 国东南 沿海 5 省, 自然差异性 明 个
系的密切程度和走向等因素。首先,台湾和福建是经济联
显,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更大,全面系统地了解海峡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探析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结构调整探析
二 、 西 背 景 介 绍 海
全国 产业产值增长 率与 全国总产值增长率的差异 , 它对于所有地区是 不变的。 产业结构分量表示 地 i 产业偏离全国 i 产业 平均增长的部分。 它是 由 地 i 产业相对 于全国总产值差异引起的。 它反映了 地以全国为
标准 的产业结构优劣程度。
一 一 ([ t o )
~ ] ,


地i 产业产值增长率与全国i 行业产值增长率的差值。 0j 一 L0j r l ;k ri
海峡西岸经济区北承长三角 , 南接珠 三角。两 大三角 洲对海西 经 济既有集聚作用 , 也有扩散作用 , 西介于 两大三角 洲之 间 , 海 能够互 惠 互利 , 同时也面临着巨大 的竞争压力。海西应该 进一步密切与长 三角、 日 基期产值越大 ,地 i g, 产业竞争力就越 弱。 争力分 量反 映区位条件 竞 珠三角的经济技术合作 , 主动加入与 长三角 、 三角 的分工 协作 , 接 或地区竞争 力对地 区经济增长的作用 。 珠 承 j 两大三角洲的辐射。海西的经济总量无法与长三角 、 珠三角相比 , 但海 2 数 据 分析 、 西地区有其自身优势 。海西地区正处于工业化中期 阶段 , 海岸线长 、 优 在3 O个制造业行业中 , 我们选 取 占工业总 产值 比重 较大 的前 1 1 质深水港湾多 , 有建设大型深水港和大型临港工业 的条件 , 有发展大 型 个 制造业行业进行 S M分析。长三角地区选取江办 、 S 浙江 、 上海两省 重 化 工业 的条 件 。 市的数据 , 珠三角地区包括广州、 东莞、 中山、 肇庆、 惠州 、 门、 江 深圳 、 珠 三 、 三 角 、 三 角 与 海 西 产 业 结 构 差 异 长 珠 海、 佛山 9个地级市 , 海西地区则 以其主体福建省为代表。

突出“一点一线一重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

突出“一点一线一重心”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

二 是 转变工 业增 长 方 式 。充 分 利
用 “ 1 ”项 目成果 交 易平 台 , 发 6. 8
产总值超过 5 0亿元,年均增长 9 5 .
5 %以上 。
在 发展 布 局 上 , 突 出 “ 点 一 一
线 一 重 心 ” “ 点 ” 即 闽 北 产 业 。 一 ,
挥 本 市 生 态 资 源 优 势 , 加 快 引 进 绿 色 食 品 、 竹 木 深 加工 、 动植 物 活 性 物 质 提 取 加 工 等 新 技 术 和 新 工
工 业 产 值 达 到 525 亿 元 ,年 递增 16% 以上 。 一 是 培 育 工 业 产 业 集 群 。 发 挥 本 市 全 省 老 工 业 基 地 的 优 势 ,坚 持 大 中小 项 目一 起 上 , 劳
动 、资 金 、技 术密 集 型企 业 齐 发
展 。 一 方 面 做 大 做 强 现 有 优 势 企
源 优 势 , 加 速 生 产 要 素集 聚 , 使之 成 为 联 系 长 三 角 、 珠 三 角 两 大 城
出 工 业 、突 破 工 业 ”发 展 战略 , 工 业 经 济得 到快 速 发 展 , 2 o 实 o 5年
市 群 和赣 南 地 区 的 战略 区域 , 成
为 闽 北 未 来 产 业 集 聚 地 和 经 济 新 增 长 极 。“ 线” 即 以浦 南 高速 公 一 , 路 为 带 动 的 县 域 经 济 依 托 浦 南 高 速 公 路 , 加 快 推 进 延 平 区 、 建 瓯 市 、建 阳市 、武夷山市 、浦城 县的
业,培育和延伸产业链 。另一 方面
集 中力量 发展木竹 制品 、纸制品 、
食 品加工 、精细化工 、电线电缆 、 汽 车 配 件 、 纺 织 服 装 等 七 个 工 业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

海峡西岸经济区1.简介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台湾海峡西岸,以福建为主体包括周边地区,南北与珠三角、长三角两个经济区衔接,东与台湾岛、西与江西的广大内陆腹地贯通,具有对台工作、统一祖国,并进一步带动全国经济走向世界的特点和独特优势的地域经济综合体。

它是一个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的综合性概念,总的目标任务是“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基本要求是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宏观政策统一化、产业高级化、区域城镇化、社会文明化。

2.意义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是中央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福建贯彻落实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伟大实践,是福建服务全国发展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的历史责任,是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加快福建发展的战略选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有利于促进全国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有力推进福建与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的区域协作,逐步形成从环渤海湾到珠江三角洲整个沿海一线的完整发展布局,凸显海峡西岸在东部率先发展、东中西部良性互动的全国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有利于在加快东部发展中发挥福建优势。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有助于福建在新一轮发展中树立新理念、拓展新思路、开辟新空间,充分发挥沿海港口、外向带动、对台合作、生态资源和对内联接等优势,实现经济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更高水平、更优效益的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民生活水平上新台阶,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3有利于形成服务中西部发展的东南沿海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构建以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大型海港、空港为主骨架、主枢纽的海峡西岸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示范作用,为促进中部崛起、西部开发提供一条快捷顺畅的对外开放战略通道,并不断拓展福建发展空间。

4有利于构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前沿平台。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将进一步促进海峡两岸经济紧密联系、互动联动、互利共赢,使福建成为海峡两岸经贸合作和文化交流的结合部、先行区和重要通道,提高台湾同胞对祖国的向心力和认同感,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新贡献。

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及展望

海峡西岸经济区对台科技产业合作的发展及展望

湾 中华汽车公 司的配套零部件 中小企业跨海 来到东南汽车 周
边 安家落 户 ,建 设形成 占地2 0 多亩 、总投 资达2 7 90 . 亿美 元 的东南汽车城 。东南汽车公司 与其 配套厂家 关系紧密 ,其零
部 件 的供 应除 了发动机 之外 ,8 % 是来 自东南 汽车 城 内的 0都
分别 建立 台湾科技 企业育成 中心、绿谷 台商 高科 技产业基地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相 关底图 自制
等载 体,有力地推 动 了闽 台科 技产 业合作和 人才 集聚 。与此


5 3

5 2

5 l


同 时 ,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对 台 科 技 产 业 合 作 平 台 建 设 也 存 在 诸
与合作 的逐步深入 ,以及 福建省科 技资源、知识 资源 、技术
资 源 等 创 新 要 素 资源 的 快 速 发 展 和 进 一 步 丰 富 , 闽 台 科 技 合
作逐渐 由表层合作 向里层合作转变 ,越 来越 多的台资企业在 扩大技术 贸易的 同时将 其研发机构转移 到福建 。此外,闽 台
司技 术 中心等 这些对 台科技 产业合作平 台建设 的主要特 征
体 现 为 :一 是 通 过 项 目带 动 促 进 研 发 平 台建 设 ,推 进 海 峡 西
岸经 济区对 台科技 成果的转化 与应 用 。二是产业 对接逐渐 园
区化 , 成 为 科 技 与 企 业 融 合 的重 要 平 台 。例 如 , 厦 门 、泉 州
海 峡 西 岸经 济 区对 台科 技 产 业合 作 的 发展 及 展 望
■ 文/ 勇 王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 , 以 福 建 省 为 主 体 , 西 涵 江 西 省 东 部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物流中心的构建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物流中心的构建研究
i c u i gt ef n t n a d l gs isd ma d d s r lcu t r t e e t ls i gse s swel st eo e ai n me h im n u t a l s n l d n c i it e n so i u ti l se , h sa ih n t p l a p r t c a s o i d s r cu - h u o n o c f n a b a h o n f i l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Abtat h ae i uss o tbi d s i ls r0iis e t e cn mcae et ns eo aw t i src:T eppr s se wt e alhi uta cut gsc ne i t oo i rao w s r d T ia Sr t dc h o s s n rl e l t c rn h e f e i f n a,
H o t Esab ih I w o t ls ndu t i l t rLogsi sCe e n heEc nom i e fW e t r Si i n t a t s ral u e C s itc nt ri t o c Ar a o se n deofTa wa S r i
平 台建 设 , 围绕 产 业 集 群 建 立 区 域 性 物 流 园 区和 物 流 中 心 , 构
西 ”产业集群物流发展模式的关键在于 围绕产业集群构建与 之配套 的产业集群物流中心 , 而物流 中心的合理 规划与构建 , 必须 以满足海峡西岸经济区物流服务需求为前提 , 学选 址 , 科
建不同能级 的现代物流圈。而《 福建省 现代物流“ 十一五” 专项
规划》 中也 提 出 : 建 的物 流 规 划 将 是 从 上 到 下 以 “ 流 节 点 福 物

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以平板显示产业为例

论海峡西岸经济区电子信息制造业集聚——以平板显示产业为例
关键词 : 海峡 西 岸 经 济 区 ; 业 集 聚 ; 子 信 息 制 造 业 产 电
中 图 分 类 号 : 4 F9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号 :6 23 9 (O O 2—0 80 1 7 —1 8 2 L ) 10 6 —2
标 。本 文 将 运 用 区位 商 系 数 L 对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 电 子 信 Q 产业 集 聚 , 称 企 业 集 群 、 业 区 、 方 生 产 系 统 、 方 息 制 造 业 的 产 业 集 聚 程 度 进 行 测 度 。 又 产 地 地 区位商系数 L 亦 称专业化系数 , 体表 达式如下 : Q, 具 企 业 网络 , 一 些 相 互 联 系 的 企 业 和 机 构 在 特 定 的地 域 所 形 是 成 的 产业 空 间 集 聚 现 象 。有 关 于 产 业 集 聚 问 题 的研 究 产 生 LQ一 于 1 纪末 马歇 尔对 产 业 集 聚 这 一 经 济 现 象 的关 注 。 继 马 9世 式 中 , k为第 k地 区第 i 产 业 部 门 增 加 值 , i 全 国 Pi 个 P为 歇 尔 的产 业 区 理 论 之 后 , 业 集 聚 理 论 有 了较 大 的 发 展 , 产 出 第 i 产业部 门增加值 , k为第 k个地 区 的工业 总产值 ,P 个 P 现 了 许 多 流派 : 伯 的 工 业 区 位 论 、 特 的 新 竞 争 经 济 学 的 韦 波 为 全 国工 业 增 加 值 。该 指 标 的 经 济 含 义 为 , 地 区 某 一 工 一 产业 集群 理 论 、 鲁 格 曼 的 新 经 济 地 理 学 等 。 我 国 对 产 业 集 克 聚 以及 区域 创 新 体 系 的 研 究 , 于 2 始 0世 纪 9 O年 代 。 目前 国 业 部 门 占全 国 同 一 部 门 的 份 额 与 该 地 区 工 业 增 加 值 占全 国 其 内对 产业集聚 的研究 , 主要是 借鉴 和运 用 国外产业 集聚理 论 工 业 增 加 值 的 份 额 正 比 , 值 大 于 1意 味 着 该 地 区 的 这 一 工业 部 门专 业 化 程 度 高 , 产业 集 聚 程 度 高 。 分析 。伴随我 国沿海 地 区经济 的迅 猛发展 和 区域经 济一 体 我们选取 20 0 2至 2 0 0 8年 的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 电 子 信 息 化而 出现 的产 业 集 群 或 产 业 集 群 萌 芽 , 内 的研 究 主 要 从 聚 国 制造 业增加 值作 为 Pi 全 国 电子 信 息 制造 业 增 加 值作 为 k, 集经 济 、 业 化 分 工 、 识 溢 出等 角 度 , 析 产 业 集 聚 以及 创 专 知 分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工 业 总 产 值 为 P , 国 工 业 增 加 值 为 k全 新 体 系 形 成 机 制 、 成 过 程 以及 集 聚 的 经 济 性 等 。 形 P, 根 据 L 的 表 达 公 式 计 算 出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 电 子 信 息 并 Q 2 海峡 西岸经 济 区电子信 息 制造业 集聚现 状 制造业 的 L 值 , 体 结果图二所示 : Q 具

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对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思考

技创新 , 才能推动海峡西岸经济 区又好 又 各种干扰 , 坚定地推进 市场化 改革 , 极 区建 设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积
快发展 。
创造市场经 济正常运行和有 效发挥作 用

是要抓人 才培养 。 一方面要大力发
关键 词 : 峡西 岸 ; 济 区 ; 设 海 经 建
职业教育、 高等教育 , 为海峡 的条件和环境 , 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 的 展基础教育 、 基础性作用 , 为海峡西岸经济 区建设提供 西岸经济 区建设输送大 量人才 ; 另一方面
加 快 海 峡 西 岸 经 济 区 建 设 必须 深 价既要充分体现注重实绩 、鼓励创新、 奖 养 人才 , 引进人 才 ; 了人 才 , 有 要尊 重人

化体制改革
罚分明的干部使用原则, 又要通过考核评 才, 用好人才, 让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要
改革是发展的动 力。深化 体制 改革 , 价达到发现 问题 、 决 问题 、 解 改进工作 的 致力于建立 一个 公开、 平等 、 竞争 、 激励 、 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体制 , 进 目的 。加 强 对 干 部 的考 核 评 价 , 利 于 引 高效的用人机制, 有 创造一个更有利于人才
内在 动 力 。
中图分类号 :1 7 文献标识码: F2 A
收 录 日期 :0 2 8月 7日 21 年
要重点抓好 党政人才 、企 业经营管 理人
二 是要加快行政体制改革 。 没有一个 才 、 专业技术人 才三支 队伍建设 , 快高 加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海 峡西岸经 高效的责任政府 , 不可能实现经济 的持续 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 , 使他们 济 区建 设。2 0 09年 5月 ,国务 院出台了 发展 。 高效的责任政府不仅能创造和维护 成 为海峡西岸经济 区建设的重要力量 。 《 关于支 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 峡西岸经济 有效的市场机制 , 而且能提供 良好 的经 济 二是要抓 人才引进 。 能不能吸引和集

海峡西岸城市联盟问题探析

海峡西岸城市联盟问题探析

处理好三个 中心城市 内 关 系、中心城 部
市与中小城市的关系及海峡 西岸经济 区
与 相 邻 经 济 区的 关 系。
集 中于东 部 ,而要根 据 区域经 济发展 水 平和 区位条 件 ,在提 高沿 海地 区发展 水 平 ,实现 连片繁 荣 的同 时 ,把 加快 山区 开放 开发摆 在 更加 突出 的位置 。
成为 大型的城市 中心 ,带动三 明 、南平 、 宁德 、龙岩 、漳州 、莆 田等 中型 城市 , 最 终形 成三大 “ 市联盟 ” 城 。具 体 的分工为 福州 辐射带 动 南平 、宁德 两个 城市 ;厦 门辐 射带动 漳 州 、龙 岩两 个城 市 ;泉州 辐射 带动莆 田、三 明两个 城市 。加 强海 峡西 岸经济 区的建设 ,必 须在 各城 市之 间形成 一种 功能 清晰 、设施 共享 、分 工 细致 、整体 协调 的耦 合关 系 ,建 立经 济 与政治相 配 套的 完整运 作体 制 。本 文认 为建设 海峡 西岸 经济 区 ,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须处 理 好三 二 、三 大 中 心城 市 与 其他 中小城 市 种 关 系。
和 要 求 ,应 该 自然 产 生集 团认 同意 识 、 内聚性 和组 织性 ,从 而走 向区域联 合 。 虽然 福州 、厦 门 、泉州三 个 中心城 市 的地 位非常 重要 ,但 三个 城市 中的任 何 一个 城市都 难 以独撑 海峡 西岸经 济 区 的大局 ; 即使 三个 城市 实力相 加 ,也难 与 长三 角 、珠 三 角 的 先 进 地 区相 提 并 论 。 因此 ,福 建省 在 区域经济 协调 发展 战 略规划 中,不应 再单 纯的将 发展 重点
海峡西岸城市联盟问题探析
吴争 程
中 图分 类 号 :F 9 21 文 献标 识 码 :A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际竞争的加剧,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

当今时代,海峡西岸经济区在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然而,它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探究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现状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现状分析1.1 经济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广东、台湾和海南省四个省份,面积约33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4亿,经济总量约占全国的10%。

福建、广东、台湾三省的经济实力位列全国前列,海南省也在逐步发展中。

1.2 产业结构目前,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结构已逐渐升级和多元化,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轻工和旅游业为代表的新型产业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此外,传统产业如制造业、农业、渔业和旅游业仍然占据着重要地位。

1.3 区域协调发展为了促进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协调发展,中央政府提出了“六个协同”:区域经济协作、产业合作协调、基础设施联通协调、公共服务均等协调、生态文明协调、社会文化协同。

这些行动充分体现了“一起发展,共享繁荣”的共同愿望。

二、存在的问题2.1 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尽管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经济水平较高,但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且消费结构仍然相对单一和粗放。

产业结构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另外,四省之间的发展也不平衡。

2.2 产业结构亟待转变当前,传统产业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增长的需求。

未来的经济增长动力将来自于新兴产业。

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培育新兴产业,并不断推进服务业和创新型产业的发展。

2.3 城乡发展不平衡城乡发展不平衡也是海峡西岸经济区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乡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经济和农村人口的发展和转移问题也需要得到关注和解决。

三、对策措施3.1 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培育新兴产业和高端制造业,同时推出产业引导和支持政策,鼓励企业投入强化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萎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战略目标培育和发展福建特色的产业集群

萎以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为战略目标培育和发展福建特色的产业集群

区。据初 步统计 , 我省 已初 步形 成大小产业集群约 6 个 , 0 总产值 30 0 0亿元 以上 , 中已有 3 其 0个产值超 5 0亿 的产业集群 , 合计 工业 总产值约 2 0 5 0亿元 , 约合全省工业总产值 的三分 之一 。福 州显示器 、 厦漳视 听产品 、 福 州轻型客车小轿车 、 门工程机械 、 安电机电器 、 厦 福 泉州 泉港石化 、 门海 沧石化 、 厦 石狮 晋江纺织 服装 、 长乐 纺 织、 泉州 箱包 、 漳州家具 、 南安水暖 、 化工艺陶瓷 以及泉州 、 田的鞋业产业集群等 已初具规模 。产业集 群的 德 莆 迅速崛起大大提升 了我省产 业竞争力 , 有力 支撑 了我省经济快速发展 。 1 围绕农 业产 业化 , 、 形成农 副产 品加 工产业集群 。近年来 , 我省 十分重视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 目前农产品 加工领域产业集 聚进一 步加快 , 沿海水产加 工、 以闽南 为主的果蔬 食用菌加工 、 以闽西 北为主的笋加工和 以乌 龙茶 、 绿茶、 花茶 为代表 的茶 业产业 已集群 已初现端倪 , 带动 了大批农 户就业 、 富。 目前 已初步形 成 了厦漳 致 闽台合作农产 品加工产业集群 , 水产加工产业集群 、 沿海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和泉州休 闲食 品产业集群 。 厦漳 闽台合作 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拥 有省 级以上农 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3 , 2家 带动农户 1 5万户 。 沿海 水产 加工产业集群主要 由漳 、 泉 的闽南群 体和福州 、 厦、 宁德的闽东群 体组成 。 目前 , 集群拥 有水 该 产龙 头企 业 4 家 , 8 产值 5 0 00万元 以上企业 近百家 ,3家企业 6 4 8个产 品获得省部级 名牌 产品称号 ,0个产 品 2 通过 了绿色食品标志认证 , 些企 业生产设备先进 , 这 管理规范 , 已初具规模 , 并 是沿 海水产加 工产业集 群进一 步发展壮大 的核心力量 。 安溪茶业产业集群 的发展 已初具 规模 , 涵盖农业 、 加工业 、 旅游 业等多种 行业 , 目前有茶 叶精制 加工企业 40多家 , 中规模加 工企业 5 0 其 0多家 , 涉茶人员达 7 万 人以上。 0 泉州休 闲食 品产业 集群。该产业集群现 有规模 以上企 业 近百家 , 有金 冠、 士利 、 笔小新 、 马 、 拥 雅 蜡 福 亲 亲 、 多多等一批著名 品牌 , 喜 主要生产烘烤食 品、 糖果 、 、 蜜饯 方便食 品等产 品, 产量位居全 国休 闲食 品第七位 , 20 04年产值 达到 12亿元 。 3 2 围绕高新技 术产业化 , 、 形成新 兴产业集群 。目前 , 省高新技 术领域产 业集群 发展虽然还 处 于起 步 阶 我 段, 但产业集聚 已初 步显 现。以福 州软件园 、 门软件 园等园区为龙头 的软件产业 , 厦 以厦 门为集聚地 的光 电产 业 和钨产品加工业 , 以福 建龙 净环保股份有 限公司 和福建 丰泉 环保 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 的环保设备 制造业 已 呈现出较明显的产业集聚特征 。此外 , 我省在生物技术药 物 、 生素药 物、 抗 现代 中药 、 天然药 物生产方 面也 开 始走向“ 聚” 集 。 3 改造提升传统 产业 , 、 形成传统产 业集群 。 目前我省 总体 上处在工业化 中期 , 发展 纺织服装 、 鞋业 、 工、 轻 建材等传统劳动密集 型产业具有 明显 比较优势 。几年来 , 通过 改造提 升优势产业 , 发展 了一批 具有 比较 优势 的传统制造业产业集 群。2 0 0 4年 , 我省纺织 服装、 业 、 鞋 轻工 、 建材 等传统 劳动 密集 型产业蓬 勃发展 , 目前 已 成 为我省产业集 聚最为明显 、 产业 集群发展最为成型 的行业 , 也是竞争力较强 的行业 。晋 江石狮纺织服装 、 长 乐纺织 , 泉州 、 田、 莆 福州鞋业 , 德化工艺 陶瓷 、 漳州家具钟表 、 漳果蔬加工 、 清塑料管 材 、 厦 福 南安 水暖 , 以及 惠 安、 南安 、 罗源的石材 , 南安 、 晋江 、 闽清的建筑 陶瓷等产业集群 已初具 规模 。 4 围绕主导产业 , 、 形成临海战略型产业集群 。 自2 0 00年我省确立 电子 、 械 、 机 石化三 大产业 为主导产业 , 予以重点扶持 、 优先 发展以来 , 三大产业发展 速度 加快 , 对福 建经济 的拉动 作用 明显增强 。2 0 0 4年我 省三 大 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工业产值 30 .7亿元 , 0 13 比增 2 .%, 7 5 对全省 工业增 长 的贡献 率达 4 . %, 9 3 以三大 主导 产 业为主 的临海 战略型产业 已呈现规模化 、 集群 化发 展态势 。 电子信息领域 。目前我省福厦沿海 ( 包括 福州 、 门、 厦 漳州 、 田、 莆 泉州 5个设 区市 ) 已初步 形成 了投资环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

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海峡西岸的重大举措。

云峰就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提出如下意见:一、充分认识提速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非常重要意义1、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我省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产业集聚是生产力实现空间布局上的优化,是各种生产要素在一定地域的大量集聚和有效有力集中。

加快产业流转集聚是优化资源配置、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的工作平台。

产业集群是某一产业领域相互关连的企业及其以内支撑体系在一定地域内发展并形成具有持续价格竞争竞争优势的经济群落。

培育产业主导产业是衰微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产业集聚是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其要求,产业关键性集群是产业科创的重要方式。

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持续提升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推进工业化向转型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过程。

要从自上而下和战略的高度,把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作为我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现实选择,抓实抓好。

2、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按照“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扩大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紧紧抓住重要发展战略机遇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市场为导向,高新技术为支撑,产业转型升级为研究重点,创造良好环境,围绕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化产业布局,使我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产业的集聚灵气明显增强,产业的核心技术、品牌效应与营销网络优势更加明显,主导产业带动积极作用更加有力,临海工业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产业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博得能力得到全面提升,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提供强有力产业支撑。

3、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目标任务是:初步产生一批特色鲜明、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产业集聚区域和产业集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产业集聚角度解读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摘要:福建省政府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这成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的构想。

本文主要从产业的角度,利用产业集聚概念解读了如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问题,其中着重论述了其在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及劣势,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聚;海峡西岸经济区;区位优势一、“海峡西岸经济区”概念提出的渊源及背景福建地处长江三角洲与珠江三角洲之间,东临台湾海峡,具有独特的区位特点和地理优势,其作为台海两岸最直接的连接点,与香港和澳门也有着紧密的经贸关系,并且福州、泉州和厦门都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对外通商的海上口岸。

因此,“海峡西岸经济区”无论在地理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一个早就客观存在的概念。

然而,这一客观事实却经历了较长的时间才被认识到,究其原因,是因为福建无论在交通还是意识上都是一个相对较为闭塞的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其更多地局限于建设自身。

从提出“大念山海经,建设八大基地”,“沿海、山区一盘棋发展”直到后来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构建“三条通道的战略构想”,始终都未能抛开局限于福建这个小范围的思想束缚,没有在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去考虑福建所处的特殊而又重要的地理位置,从而导致福建近年来与周边的发展差距越来越大,处在被两大三角区域经济板块夹击并边缘化的危险之中。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福建省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构想,这成为继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工业基地之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又一新构想。

“海峡西岸经济区”是指以福州、厦门为中心,以闽东南为主体,北起浙江温州,南至广东汕头的台湾海峡海域与陆地,共包括3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是闽东南经济集聚区,是生产力布局的重点地带,是福建省经济发展的龙头;第二部分是内地山区经济推进区,它是山海之间经济交流的枢纽,是全省生产力布局的骨架;第三部分是周边经济协作区。

这一构想充分体现了福建对自身的新的定位,体现了其对自身区域在全国经济格局中所处地位的深刻认识,由此,福建将全方位地融入到国内外区域经济一体化格局中去,将成为推动长三角和珠三角整合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支点,并将有利于中央对台政策的落实和促进实现祖国的统一大业。

二、产业集聚的概念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所谓产业集聚,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业,高密度地聚集在一起。

产业集聚作为一种经济现象,主要从3个方面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一是对区域内生产力提高的影响。

大量的中小企业聚集在一起,通过区域内的分工与协作,彼此之间产生一种空间拉力,促使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聚,这种效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生产率。

二是对扩大和加强集聚本身的影响。

集聚本身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就是外部企业进入的动力,并且集聚的规模经济能够激发对中间产品与辅助产品的需求,为新企业的诞生创造更多的市场机会,新企业的创新发展也相应地促进了产业集聚本身的发展壮大,从而提升了集聚经济效应。

三是能够促进创新。

现代产业集聚体内部知识技能的产生、传递与扩散能够产生累积效应,这种积累有助于企业家与员工的集体学习,并且有助于同行业中的非正式交流,由此促进创新的提高。

三、“海峡西岸经济区”内产业集聚状况分析(一)产业集聚的有利方面1.已经初步形成以福州、厦门、泉州为龙头的城市群。

城市是区域的核心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能够利用其中心功能、协作功能、联合组织功能使区域生产要素得以聚集,并将产品、资金及其他要素辐射渗透至整个区域,从而协调组织区域各层次的经济活动,带动经济发展。

从产业角度看,城市的发展首先是产业的发展,城市群的发展有利于产业集聚。

因此,充分发展壮大福州、厦门、泉州三大城市群。

能够形成对全省有较强带动力的沿海城市繁荣带,并能够最终形成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

2.已经初步形成以电子、机械、石化三大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目前福建全省已初步形成60个大小产业集群,总产值3800亿元左右,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52%:其中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的有11个,产值规模2200多亿元:工业总产值在50—100亿元之间的有13个,产值规模960多亿元。

其中电子和机械装备产业目前已经初具规模,石油化工产业则已是中国六大产业基地之一,3.具有台资优势和港口优势。

闽台两地由于特殊的历史、地域和文化渊源关系,经贸文化交往和人员往来十分密切。

截至2004年6月底,福建累计已利用台资项目7881个,合同台资142亿美元,实际到资约100亿美元,约占祖国大陆利用台资总数的1/4。

以冠捷电子、中华映管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业,以东南汽车为代表的汽车业。

以厦门翔鹭为代表的石化业,都在福建的三大主导产业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同时,福建有着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深水良港,其中福州港与厦门港是我国沿海主要对外贸易港口和闽台贸易重要港口。

现代化港口对地区经济发展尤其对重工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这将对福建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二)产业集聚的不利方面1、原有经济发展竞争优势的逐渐弱化。

改革开放以来,福建省凭借其独特的人文、地缘、区位以及国家优惠政策,积极利用外资尤其是台资进行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是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重心向北、西部地区转移:长江三角洲地区和环渤海湾地区经济的加速发展;以及海峡两岸关系的不稳定,许多外资包括台资已绕过福建北上西移。

作为台商最早的投资热土,福建在台商以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新一轮投资布局中被冷落,台资的热点投向区域也加速移至长三角、珠三角、华北等地,这将对福建省利用外来资金进行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外资企业特别是台资企业的这种隐形外移凸显出福建区域竞争力不强,产业集聚效应缺失,这将进一步导致福建产业结构升级乏力,产业低质化,从而影响产业集聚发挥循环累积效应。

2、产业集中度低,缺乏行业性龙头企业。

福建目前的产业集群虽然有50多个,但规模小,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仅占全部产业集群的17%,而10亿元以下的占近35%,并且专业市场少,产业的辐射能力和带动作用较弱。

从企业的层次看,企业规模小,缺乏行业性龙头企业,能在全国同类产品市场上占有率居前3位的企业屈指可数。

福建的支柱和重点产业中虽有一定数量的龙头企业,但这些企业与国内同行业相比却不具备规模优势。

从整体上看,福建大企业少,实力弱,中小企业比重过高,大中小企业缺乏密切的产品、技术、经济联系。

进入大企业产业链的中小企业少,大部分中小企业游离在大企业之外,产业离散度大的矛盾十分突出。

另外,开发区虽多,但同样存在着开而不发及规模太小的问题,这与产业中存在的问题类似。

这些都将对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产生不利的影响。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突出,产业结构不合理。

福建第一产业比重偏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低。

第二产业比重偏低,工业化进程滞后,尤其是农村工业化程度低。

第三产业部分功能仍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主要是传统产业行业仍占较大比重,而新兴的租赁、信息、咨询服务、计算机应用服务业等发展较慢,比重过低;低加工产品过剩与高加工产品短缺并存,建立在低水平上的加工业产品严重积压,生产能力闲置,而高新技术层次的加工品短缺,尤其是技术含量高的机器设备仍依赖进口。

四、从产业集聚的视角看如何发展“海峡西岸经济区”,打造中国经济新增长极(一)在发展形式上,应大力培植区域经济的内生力量,着重发展“原发型”企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发展,福建在产业上的对台优势是在逐步削弱的,不可能像上海、广东等地具备发展“内嵌型”企业集群的区位优势和时机。

因此,福建省在发展形式上应结合自身情况,在不存在较大的企业集群情况下,通过发展水平型的中小企业集群,提升其产业结构,加强企业竞争力。

公路、铁路、航运、航空等是各地区间经济联系的基础纽带,所以,“海峡西岸经济区”要实现可持续的长远发展,只有从建设基础设施开始,逐步推进区域内产业升级和发展。

在发展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促进地方产业链的形成。

实现上、下游企业,互补企业间的协同发展;二是完善本地各类要素市场,加强本地金融市场的资金供给,还可以通过本地中小企业为跨国公司做配套生产服务,将其自然纳入地方生产系统中,以增强外来企业的嵌入“根植性”:三是培育良好的企业文化环境,塑造富有企业家精神的市场环境:四是扩大本地企业家及技术工人队伍并不断提高其科技素质。

(二)在发展内容上。

通过产业集聚、空间集聚提高各个产业的集聚能力1、发展都市农业并积极开展出口创汇农业。

立足都市型高优生态农业,继续采取抓两头带中间(发展种苗和农副产品深加工,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战略,推动农业向种苗优化、种养无公害化和经营产业化方向发展。

坚持自愿、依法原则。

有序地推进土地流转。

加大农业投入。

改善农业生产结构。

整合现有的农林水产研究机构,理顺机制。

完善农业科技服务推广体系。

加强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与交流,引进、培育、推广优良种苗,建立水产、蔬菜、花卉、禽畜、林木五大种苗基地,带动农业的品种结构调整。

建设无公害绿色食品基地和蓝色生态产业基地。

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发展生态旅游观光农业。

重点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

打造品牌、提高质量、拓展市场,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建设区域性生产研发基地。

以高新技术提升壮大电子信息、化工、机械三大工业支柱产业,依托龙头企业完善产业配套和延伸产业链,着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关联度,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专业配套能力强、分工协作、富有竞争力的产业群和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以计算机、手机、视听设备等已形成规模的整机产品为龙头。

向集成电路设计和制造、基础元器件、零部件、外部设备、网络设备、光电子等方向延伸,形成以中高档计算机、视听设备和通讯产品为核心的,具有自主创新发展能力的产业链。

化工产业:重点发展芳烃类石化产业链和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将化纤——特种树酯——PTA系列向上游推进,建设PX项目。

配套发展消化芳烃副产品的有机化工项目:向下游推进,带动本地和周边地区的纺纤、面料和塑料产品的发展。

继续发展以感光材料为主的精细化工系列产品和以子午线轮胎为主的橡胶系列机械产业:以汽车和工程机械制造、飞机维修、船舶修造、配电设备为龙头,壮大整机生产,大力发展基础工艺、关键零部件等配套产业体系。

汽车和工程机械工业以客车、摩托车、装载机、挖掘机、叉车等为龙头,带动本地及周边地区配套的机械加工系列产业。

飞机维修产业链包括结构大修、改装,发动机、起落架、控制系统等主要部件和专业系统维修,形成一站式的航空维修基地。

推动发展大型船舶制造及船用设备制造,兴建游艇生产基地和中型船舶维修基地。

继续完善配电设备生产体系,争取引进关键生产环节和核心技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