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六篇
论文一:中国古代的封建制度
这篇论文将重点探讨中国古代封建制度的起源、发展和特点。
我们将深入研究封建制度对中国社会和政治的影响,以及它在历史中的角色和意义。
论文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与贡献
这篇论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历程,并探讨中国在古代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以及中国古代科技与其他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论文三: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
这篇论文将讲述中国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
我们将探究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并深入研究丝绸之路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经济发展和政治互动的贡献。
论文四: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这篇论文将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包括其规范、变迁和影响。
我们将探讨婚姻制度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对个人及家族的影响。
论文五: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
这篇论文将讨论中国古代文学与艺术的特点和发展。
我们将研究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流派和风格,以及古代艺术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论文六:中国的革命与现代化
这篇论文将探讨中国的革命历程和现代化进程。
我们将分析中国历史中的重大革命事件,以及这些革命对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同时,我们将研究中国现代化的起源、发展和成就。
以上是六篇关于中国历史的论文题目,每篇论文都将在800字以上详细讨论相应的主题。
希望这些论文能够帮助您更深入地了解中国历史的方方面面。
关于历史的议论文
关于历史的议论文历史的车轮仍在滚滚向前,岁月会沿着历史的车辙见证一个民族的崛起,这一切,历史会告诉未来!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一些关于历史的议论文,仅供参考。
关于历史的议论文篇一什么是历史呢?或许你会说,历史是朝代的演变,是时间的推移,是一个又一个激烈的战事……然而,历史并非复杂。
在故宫里,我就看到了令人感慨唏嘘的历史。
望着那又宽又广的故宫广场,那精致华美的小石桥,那一望无际湛蓝的天空,我不仅感叹了:这就是美丽的皇宫么?真是大气!可为何那时的中国政府缺少了这几分豪迈与阔气?怎会如此腐败?我的脑海里掠过让人惊心动魄的一幕幕: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甲午海战,鸦片战争……想到这里,我深深地叹了口气。
走进故宫深处,鳞次栉比的宫殿立刻呈现在眼前:木制的窗子,华丽的内设,那现代人看来已过高的门槛,一切都透出了清谧。
我的思绪又一下子被拉回了唐代。
唐代是粗犷的,却一点也不杂乱无章,洋洋洒洒、舒舒展展地纳入了细密,交织成一曲壮丽的乐章。
似乎总有千年不枯的吟笑,妩媚迷人的娇嗔,激情迸发出来,好象总有使不完的劲儿。
此情此景,人间能得几回睹?唐代这分豪壮,就这样隐隐地显露出来。
再往里走,就到了皇帝上朝的大殿前了。
我不由得为之一震:难道,这就是皇帝的座椅?怎么和想象中的相差如此甚远?单单一张龙椅,孤伶伶地立在大殿中央,莫非太过于凄凉了。
这古色古香的龙椅,这痕迹斑斑的青铜鼎,就是组成中国的零件吗?我眼前似乎浮现出皇帝正襟危坐的样子,当宫中歌舞升平的时候,当朝中官员只顾饮酒作乐的时候,当厚厚的奏折堆了一叠又一叠的时候,有谁想过,百姓们受到了怎样的欺凌啊!当时宫中的人竟然这样愚昧!!时光仿佛穿梭着,“吾皇万岁”的声音又在我耳边响起,像飘在浩淼深邃的天空,显得渐渐空虚了。
望着眼前的一切,我似乎恍然大悟:历史不就在这里吗?没错,历史就隐藏在龙椅上,青铜鼎上,油漆已脱落的门柱上。
我看到了历史,我感觉到了历史!我明白了,仅仅一个朝代,一段时间,是不能代表什么的。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
历史小论文范文6篇历史小论文主要是初中生和高中生根据历史事件撰写的论述性文章,历史小论文包括论点、论据及论证三部分,缺一不可,论点可以根据自己兴趣和感悟来拟定,确定论点后,就要整理相应历史资料作为论据,以这些论据来论证论文观点。
下面学术堂整理了6篇历史小论文范文供参考。
历史小论文范文一:论文题目: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在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焚书坑儒是关乎政治、文化、学术的公案由汉至今两千余年,对此评说不绝于史,众说纷纭有秉承儒学传统口诛笔伐者,认为这是秦始皇个人暴政的体现,是秦始皇个人的偶然冲动行为,几乎也是教科书的一贯定论也有对此存疑认为是夸大其事者为此笔者查阅大量资料及许多学者的有关评论,整理出浅要观点。
一、史学界对焚书坑儒的评价。
自秦末汉初,约两千年来,焚书坑儒成为学术界和民间广泛用词:汉语大词典》对其解释为秦始皇焚烧典籍、坑杀儒生之事,亦作蟠书坑儒史学大家剪伯赞先生的:秦汉史》专着作这样的评论:焚书坑儒,在客观上是对文化之一般的毁灭,把之史记》所记载对四百六十余诸生的残暴坑杀,称之为坑儒之惨剧郭沫若先生在:十批判书》里曾说过:近人有替始皇辩护的,谓被坑者不是儒生而是方士,我自己在前也曾这样说过,但这是不正确的,没有把本纪的原文细读清楚当今学者郭志坤在引用郭先生这句话时明确表态:秦始皇坑杀的儒生就是不折不扣的孔子之徒一直到最近张岂之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其作为面向21世纪高校课程教材读本也依然鲜明的写着:秦始皇焚书坑儒等极端的措施是对文化的摧残,党校论文,同时也激起士大夫们对秦政普遍的抵触和反抗.以上引自各家说法,说明焚书坑儒一直为史学界所沿用,大家一致评判这是秦始皇的一大暴政,严重摧残了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是对儒家文化的一大迫害,引起当时士人的反抗。
二、秦始皇统一之初的文化政策。
秦始皇在他统一之后并没有立即采取焚书坑儒的办法来处理思想文化领域的问题的,而是奉行兼纳各家思想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对待儒生也是予以重任其表现如下:第一,在中央设置博士一职。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
对中国古代史的看法论文优秀范文对于中国古代史的研究和看法,需要在具体的研究工作中检验和丰富这种理论,并激发出人们对中国古代史的新认识。
以下是店铺分享的中国古代史论文的相关文章,欢迎阅读!中国古代史论文篇一21世纪最初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段史学史,这13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工作是接续了20世纪末的研究走向,还是发生了某种程度的向更早时期的轮回?它的实践给予我们怎样的经验?这些经验又如何转化为促进中国古代史进步的因素?这无疑都是值得研究者思考的问题。
在有限的篇幅里评述这个时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状并提出发展设想是一件困难的事,不仅挂一漏万无法避免,且因个人的专业知识和学养局限,评说不当而获其他领域内行之讥恐亦在所难免。
下面从研究趋势和面临挑战两个方面,以断代史研究为线索,扼要回顾和评述最近13年间的中国古代史研究,并对未来发展的进路提出不成熟的意见。
一、趋势2000年至2012年,中国古代史领域发表的论文数量总计在3.5万篇以上,出版的专著和论文集约在2 800部以上。
尽管不同断代的研究有不同特点,但仍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内容,反映出中国古代史研究的内在一致性。
(一) 新资料的刊布促使研究工作呈现持续进步的态势2000年至2012年间公布和整理的新资料中,殷周时期主要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文和大量殷周青铜器铭文,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有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湖南里耶秦简、岳麓书院藏秦简、湖北张家山汉简、北京大学藏汉简、湖南长沙走马楼吴简和墓志,唐宋时期主要有新获敦煌吐鲁番文书、《俄藏黑水城文献》、天一阁藏明抄本北宋《天圣令》、唐宋墓志,明清时期主要有徽州文书、契约和官府档案。
其中清华大学藏战国简、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和《天圣令》可能是近十余年来最重要的古史新资料,特别是清华简和张家山汉简,为苦于资料不足的战国秦汉史研究者打开了一扇观察历史之窗。
上述新出资料涉及经学、史著、律令和法律制度、政治与经济活动,以及日常生活领域,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兴趣。
初二历史论文优选范文6篇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提高学生历史素养
通过论文写作,引导学生深入研 究历史事件和人物,加深对历史 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历史素
养。
拓展学生学术视野
论文写作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文献 阅读和资料收集,有助于拓展学生 的学术视野,了解历史研究的最新 成果和动态。
发展经济
他实行了许多有利于农业和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减轻农民 负担、放宽商业限制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繁荣。
推动文化
他重视教育,推广儒家文化,促进了社会文化的繁荣和发 展。同时,他也提倡佛教、道教等宗教信仰自由,使得各 种文化在明朝时期得以共存和发展。
04
范文三:《初二历史文化 遗产探究——以某遗产为
培养学生思辨能力
论文写作强调对历史问题的分析和 思考,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 质。
论文选取范围
中国古代史
中国近现代史
选取中国古代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进行 研究,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秦始皇统 一六国、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等。
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关键事件和人物进 行探讨,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 命等。
事件经过
详细叙述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事件原因分析
01
02
03
政治原因
分析当时的政治背景及政 治力量对比。
经济原因
探讨事件背后的经济因素 ,如资源争夺、贸易冲突 等。
文化原因
分析当时的文化背景及文 化冲突对事件的影响。
事件影响及意义
对当时社会的影响
分析事件对当时社会的政 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 影响。
例》
遗产背景及价值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
历史小论文优秀5篇初中历史的小论文怎么写篇一一、初中历史教学中情境教学的内涵和重要性教学是一项工作,同时也是一门具有很高技术性的艺术。
贯穿教学始终的根本路线是教育学生,其中包括对学生的激励、鼓舞等。
自从我国实施课程改革政策以来,我国教育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情景教学的出现,其不仅改变了以往教育中的“死板”问题,还给教学带来了一股创新之风。
大量实践已证明,情景教学的方式完全匹配新课标的教育要求和理念,是提高学生历史学习质量的有效途径。
二、初中历史情境教学的实施途径1.积极构建和谐的课堂氛围,为情境教学的顺利开展营造平台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课堂氛围的前提和关键。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要想提高学习历史的能力和历史教学的整体质量,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的智力因素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注意力的集中度等。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尤其是情景教学则更需要人的参与。
因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可以使课堂的气氛更加融洽、和谐,进而会促进历史教学的质量得到切实的提高。
此外,教师为了做到这一点,需要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即:(1)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彻底的改革,实现平等、公平、自由的教学模式;(2)改变传统的“师为贵,学为贱”的传统思想,教师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自己为课堂的参与者和学生的引导者;(3)对待学生要一视同仁,切不可将学生进行分门别类。
总之,教师在进行历史情境教学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课堂的主体,让学生们可以平等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使其在课堂中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只有这样,才可以达到情景教学的根本目的。
2.利用多媒体激发兴趣我国著名的教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王国维也曾经说过:“好之者优于不知者,而劣于乐之者。
”通过上述的两句话,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并且其思维正处在发展的阶段,逻辑性不高。
铭记历史的800字议论文5篇
铭记历史的800字议论文5篇铭记历史的800字议论文篇1国之强盛,家之富足,社会之安宁,未必要源于山之高,河之大,疆域之辽阔。
天时地利总有沧海桑田的变迁,总有白云苍狗的转换,而唯有一颗坚强的心,维系着历史的巨轮向着下一个历史的码头前进。
谁站在船头,向着历史的深处回望初心与始终,面对伤痕时的内心有多沉重,未来就有多光明,前程就有多远大,历史的丰碑就有多厚重。
所以,在国家公祭日之际,我们不必亲身经历,却应感同身受。
凡有良知者,必要以柔软的内心,包裹着沧桑的历史,对历史喊话,对未来祈福。
我们在历史深处挖掘沉痛过往,帝国主义的铁蹄似乎还在踢踩践踏,侵略者的刀似乎还在铮铮作响,我们唯有抚摸伤痛,让它结痂,化作坚韧铠甲;收捡断壁残垣,重铸民族信仰,像锈迹斑斑沉睡于地下几千年之久的青铜戈矛,越磨砺,越光芒。
居安思危,忘战必危,公祭日回顾历史、反思历史,不是要挑起敌对情绪,而是要我们都竖起警觉的耳朵,听,今天的世界在平衡中并不太平,人心之变化,地区之复杂,有时候远超我们的想象。
你一定不会漠视我们的历史长河中那些跌倒而未颓顿的片段;一定不会遗忘我们的民族艰苦摸索中那些创痛而未绝望的细节;更不会错过我们的国家在新时代的发展中高歌猛进的时代大潮。
每一个人都应该是弄潮儿,是水手,不必徘徊,不必彷徨,不必迷茫,党和国家领导人就站在巍巍巨轮之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
不忘记忆,离不开历史的载体。
设立国家层面的纪念日,是以国家名义对历史的记忆;各种各样的纪念碑、历史遗迹,是站立在大地上的记忆,都是在告诉世界、提醒后人,渴望和平、走向复兴的中国人民,不能、不会更不应淡忘那些曾经沉痛的记忆。
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就必须建立一个强大的祖国,每一个人都应牢记神圣职责,砥砺前行,这便是对南京遇难同胞的纪念。
铭记历史的800字议论文篇2翻开《南京大屠杀》,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深深地震撼了我,犹如心在被抽扯着般的疼痛与愤怒,布满了我的每个细胞。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范文(32篇)
高中生历史小论文范文(32篇)初中的时候,我不喜欢学历史,就像听天书一样,每节课都昏昏欲睡。
我一直不明我们学历史究竟是为了什么?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知道那些我们还没出生就发生的事情呢?时间,地点,时间,过程,领导人,结果和影响,评价,这就是历史。
我不知道历史在发生的时候是偶然的还是被人安排好的,但是我知道我们学习它的时候,是被安排好的。
就连评价都是安静的躺在那里,等你去背它。
我上初中的时候我们的历史是开卷考试。
我基本每次都做不完,时间过去一大半的时候我在奋力翻书找选择题的答案。
可恨的是,我干干净净的书上居然总是找不到答案。
和老爸看电视的时候,看到电视上说一些历史人物的时候,我总是问老爸,这是谁呀。
老爸每次都说一句话:“你历史怎么学的?”是啊,我也很郁闷呢!我历史怎么学的?前两天班里举行了一次辩论会,辩题是“李鸿章到底是著名的外交家还是晚清的_贼”。
这个题目是我们班自己选的,当时还有关于慈禧太后和曾国藩的.,可是慈禧太后被否决了,曾国藩又不感兴趣。
其实我当时已经很喜欢学历史了,这要归功于我们的历史老师。
虽然高中也是先学鸦*战争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历史在那位历史老师的讲述中,就活起来了,虽然我还是记不住那些基本的东西,可是我开始对历史感兴趣了。
我想历史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把当时的社会描画的生灵活现,这不仅仅现象的反映,也是在发展着中国的文化。
可是我没有参加辩论,因为,在我心中,李鸿章不是作为个人被载入史册的,而是但是整个的社会。
并且无论在你眼中李鸿章不论是_贼还是外交家,那些都已是百年前的事。
我们不应该再追究谁对谁错,历史不会因为大多数人怎么想就被改写,就能重来。
李鸿章不论做过什么,放在那个时代里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要做的是了解,感知和通过对他的学习来完善自己。
历史不仅仅是李鸿章。
我想说的是,历史在演变的过程中,是按照人类、社会、自然的发展规律成形的。
我们应该在历史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完善自己。
在每个人的心中,对每一段历史的认识是不同的,不要把自己的当作唯一正确的,然后和意见不同的人争的面红耳赤,也不要拘泥于课本对历史的评价,要知道课本的人也夹杂了他们对历史的认识。
历史小论文范文
历史小论文范文历史小论文篇1秦始皇,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杰出的政治家。
嬴姓,赵氏,名政,秦庄王之子。
秦始皇是一个功德比别人都大的皇帝。
秦始皇吞并了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
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奠定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赤道的培育为庞大帝国中政令的通达奠定了技术基础。
但秦始皇修建了阿房宫、秦始皇陵等。
大规模地滥用人民的权力;焚书坑儒,压制思想,破坏文化;严格的法律和沉重的税收增加了人民的负担。
不能仅仅认为秦始皇修建长城是滥用人民权力,统治残暴的表现。
事实上,长城是为了抵御外敌入侵而建造的。
另一方面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于以后的交通、经贸、各民族的融合。
秦始皇只是急功近利,不顾手段和百姓生活。
有人曾这样评价,“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
几千年来,形式上是孔夫子,实际上是按秦始皇办事。
秦始皇用李斯,李斯是法家,是荀子的学生。
”这种想法有道理,但并非说儒家不好。
后世用“外儒内法”,是一种“外柔而内刚”的政策。
以伦理道德束缚人们,更容易治理天下,也正是吸取了秦一味用法家最终被推翻的教训。
所以要辩证的看待秦始皇。
历史小论文篇2自从我看了外国侵略中的历史时,我感到非常的气愤,因为外国的侵略和压迫实在是太残忍了,那昏庸无能的慈禧太后,只知道退让,和求和。
中国不是有句古话吗?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中,唐太宗,武则天那时的朝代唐朝都非常的兴盛,唯独到了清朝,出现了民族的败类,“慈禧太后”那时的皇帝光绪帝支持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意见来变法,可是光绪帝没有兵权,慈禧太后闻之,简直反对,这个昏庸无能的亡国之君又把戊戌变法破灭了,这个维持只有108天的变法,这表现了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的爱国之情。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当我到达圆明园,我看到了宏伟的宝藏,并开始实施野蛮的土匪行为。
我拿不走的时候就砸了。
当一车财宝从北京拉到他们国家的时候,我非常高兴,手挽着手。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5篇)高中历史教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更新教学观念,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同学的进展是课程实施的动身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同学全面素养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
这就要求老师必需转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同学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
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老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
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同学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
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
例如“洋务运动”这一节,新教材有意识地留下了对洋务运动的评价不写,却通过课后“结合史实,谈谈你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的练习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
这就需要老师和同学通过教学过程,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来得出历史的结论,从而提高同学的历史思维力量,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力量。
又如“新文化运动”这一节对旧教材中评价新文化运动前期成就进行了删除,而设计了一道课后习题对“打倒孔家店”口号的评价,并建议同学通过翻阅资料和文章加以分析得出答案,它的设问向开放性试题进展。
类似例子有很多,历史老师必需借此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同学探究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在过程教学中培育同学思索历史、诘问历史、评判历史的方法和力量,以激发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和制造性。
其次,改革师生互动方式,转变以往同学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同学提出的不同看法、看法、观点不任凭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同学自主学习、独立思索,为同学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进展制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进展的互动过程。
历史小论文五篇
历史小论文五篇关于《历史小论文五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一:历史小论文】戏述唐玄宗——潮起潮落唐朝年间,有许多人叱咤风云。
然而我却对唐玄宗是情有独钟,他那精湛的统治能力,巧妙的用人。
唐玄宗为广纳贤人,不惜委屈自己,这都让我一一折服,但人算不如天算,如此明理的皇帝最后也因贪图享乐而自作自受。
当年的开元时期,可谓是繁荣富庶,毫无疑问,乃唐玄宗的统治优良也。
选用姚崇作相,给繁荣又加上了一层必然。
黄金搭档在一起当然把唐朝的繁荣体现得栩栩尽致。
唐朝诗赋让人醉生梦死,都是因为唐玄宗把诗赋加进了进士科为主要的考试内容。
唐朝农业方面有很大的发展,唐玄宗任君期间,共修建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南引的水稻也广泛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产量大大增加。
手工业日益发达,丝绸品渐渐出炉,技术高超。
它的陶瓷业也不甘落后,奋勇直追,推出至今有名的越窑青瓷、刑窑白瓷和唐三彩,在陶瓷业独领风骚。
数千古风云人物,还看唐朝。
人无非此一时,彼一时。
唐玄宗也无例外。
也许是当时的硕大成就让他过分自信,他如同井底之蛙,在井里是一片繁荣景象,以为这儿已经是世界的边缘,但未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
日益的贪图享乐的心理油然而生,杨贵妃又闯入他的视线,无疑这时的朝政如同一本长篇的乏味文章,而眼前杨贵妃却是一本富有趣味的小说。
当然他选择了“小说”。
“一失足成千古恨”,这句至理名言,在唐玄宗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我们仰慕唐朝那时的风光,敬仰唐玄宗的能力,但是叹息却成为文章的末尾插曲。
【篇二:高一历史小论文】浅析罗斯福新政1929-1933年的世界性大危机,沉重地打击了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的分裂:德、日等国乘机走上法西斯道路,成为欧、亚战争策源地;美、英、法等国家走向垄断资本主义。
其中美国的罗斯福“新政”最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新政”缓和了经济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后果和由此激化了的阶级矛盾,部分地改善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逐步恢复了社会生产力,同时还使美国避免走上了法西斯的道路,并为美国参加反法西斯阵营和最后取得世界反法西斯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历史教学实践小论文(3篇)
第1篇摘要:本文从历史教学实践的角度出发,探讨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历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提出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旨在提高历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
一、引言历史教学是中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培养学生的历史素养、传承优秀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历史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如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兴趣不足、教学效果不理想等。
因此,本文旨在探讨历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为提高历史教学效果提供参考。
二、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1. 问题:教学方法单一对策:创新教学方法,如采用情境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 问题:学生兴趣不足对策:结合历史教材内容,引入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
3. 问题:教学效果不理想对策:注重教学过程,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 问题:历史知识过于枯燥对策: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历史知识以生动形象的方式呈现给学生。
5. 问题:教师专业素养不足对策: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历史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历史教学提供有力保障。
三、历史教学的现状与不足1. 教学内容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忽视学生能力培养2. 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 教学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4. 教师对历史教学的理解不够深入,教学效果不佳四、创新历史教学的方法与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历史,提高学习兴趣。
2. 探究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3. 合作学习: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4. 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5. 案例教学: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联系。
6. 历史故事教学:通过讲述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历史素养。
高中历史论文15篇
高中历史论文15篇1. 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的影响该论文探讨了文化大革命对中国社会的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的政治运动、社会动荡以及文化变革,我们可以理解这一时期对中国社会结构、教育体制和价值观念的影响。
2. 中国封建的起源和发展这篇论文研究了中国封建的起源和发展历程。
从封建制度的建立、君权的稳定到官僚体系的建立,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封建如何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
3. 秦朝的统一中国和秦始皇的政治手段本文重点探讨了秦朝统一中国和秦始皇赢得统一背后的政治手段。
通过研究秦朝的法律制度、行政改革和军事扩张,我们可以了解秦始皇如何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并对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4. 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该论文研究了中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性。
通过探讨丝绸之路对中国和世界之间的贸易、文化交流和技术传播的影响,我们可以理解丝绸之路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
5. 明清时期的官僚体系和统治方法这篇论文研究了明清时期的官僚体系和统治方法。
通过研究明清时期的科举制度、官员选拔和统治策略,我们可以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体制和社会秩序。
6.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与影响本文重点介绍了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与其对社会的影响。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造纸术、火药、指南针等发明,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在科技领域的突破和对全球科技进步的贡献。
7. 清朝对西方列强的应对和变革该论文探讨了清朝对西方列强的应对和变革。
通过研究清朝的对外政策、经济改革和军事现代化,我们可以了解清末时期中国在应对外来挑战和实现国家变革方面的努力。
8. 中国文化的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这篇论文研究了中国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
通过探讨中国传统价值观、家庭观念和现代社会的冲突,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文化困境和挑战。
9. 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战争文化本文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战争策略和战争文化。
通过研究中国古代的兵法、战争思想和军事组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古代在战争中的优势和对战争的独特理解。
高考历史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推荐14篇)
高考历史小论文格式模板范文(推荐14篇)摘要:关键词:摘要:随着中国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的基础教育尤为重要。
新课标以教学中师生的“双边”理论为核心,指出了教师是“教”而学生是“学”的角色关系。
这表明了在课堂学习中教师和学生之间互相沟通是很关键的,这对加强教师和学生教学上的一致性是很有必要的。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策略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和学生相互交流,一起互动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所以说在新课标形势下形成一套创新型的师生互动模式对教学质量来说尤为关键。
初中历史教师同样要深刻地认识到这点的重要性,加强课堂的教学模式的能动性,全方位丰富教学内涵,挖掘出学生的学习潜质,将互动教学作用发挥到极致。
一、目前初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一)教师没有肩负起引导者的责任历史教师在上课前必须做好详细的课程计划,尤其是针对课上的互动活动,都要提前做好筹备工作。
部分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许能掌握好互动的规律,但是大多时候只有学生自己在行动,而教师缺乏指导能力的话,很容易让学生偏离课程中心。
所以说教师的主导性还是有一定作用的,给学生讨论空间的同时更要具有一定的约束力,保证课程的正常开展,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缺乏活跃的氛围有些教师虽然知道课堂互动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但是却忽略了学生间的交流和互鉴。
对于传统的分组式学习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其中,就减少了交流探讨的机会。
教师可能觉得学生之间的探讨过于浅显达不到效果,无法抓住课程的重点,会延误课程的进展。
但是这样会让学生提不起兴趣,没有学习的动力,没有共享的.学习过程着实让人觉得无趣。
(三)课堂互动内容学习价值不够高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一些教师单纯地认为互动就是给学生提问题,太多的问题设置可能会使学生感到厌倦。
教师过多地关注课程进展,只是按照自己以往的教学方式来给不同的学生讲解,忽略了学生间的差异性,这样会给学生拘束感。
最新历史议论文范文9篇
最新历史议论文范文9篇[名言]教师是培养革命后代的园丁。
(邓小平)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加里宁)老师自己应该得救。
(makarenko)【警句解读】国家会繁荣,你会更加关注你的老师。
国必衰,师必不如傅。
出于《荀子·略欠》。
一个国家会繁荣昌盛,会尊师重道。
一个国家即将衰落,必然会轻视老师,轻视大师。
对于一个严格的老师来说,每种学习方法都很难。
老师严格,然后互相尊重,然后大家互相认识,互相尊重。
出自《礼记·读书》。
尊敬老师是最难的学习方式。
只有尊重老师,才能重走老路;普通人只有走重道,才能懂得重视学习。
'病学在于尊师。
出自《鲁春秋·劝学篇》。
要快速学习知识,首先要尊重老师。
一、事实论据]宋代著名学者程··师,四十岁拜程颐为师。
一个下雪的中午,师洋和他的同学在学习时有问题,所以他们去请教程毅。
当时程颐正在午睡,他们站在门口等老师醒来;当程颐醒来发现他们时,他们站的地方已经在雪地上留下了深深的脚印。
日本人尊敬老师。
日本人有尊师重道的传统。
他们普遍认为教师是在为社会做出自我牺牲;因此,当一名穿着“教师制服”的乘客出现在公共汽车上时,无论此人年龄大小,其他乘客都会主动让座。
这给了老师一种荣誉感。
论证方法1.举例论证:列举结论性的、充分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证明论点;(作用:具体有力地论证观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2.引用论证:引用论证复杂,与具体引用材料有关,包括引用名言、格言、权威资料、名人轶事、笑话等情况。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言、警句、权威资料等,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著名的轶闻轶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3.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比较论点或论据,并在比较中证明论点;(作用:突出观点,让人印象深刻)4.隐喻论证:用熟悉的事物作为隐喻来证明论点(作用:形象地论证观点,使文章通俗易懂,易于理解和接受)。
此外,在论证中,“夺子之矛攻子之盾”的反驳方法和“归谬法”在大多数议论文中经常被综合使用。
优秀历史小论文
优秀历史小论文优秀历史小论文与历史有关的小论文应该进行撰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优秀历史小论文,欢迎参考阅读!优秀历史小论文1摘要:“史论结合”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策略。
选择多彩的史实,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呈现多角度、不同观点的史料,避免史论的唯一性,加强对学生史料解析能力的训练,引导学生掌握历史思维的方法,有助于提升初中历史课堂教学效益。
关键词:初中历史;史论结合;教学策略近年来,各地历史中考对“史论结合”的考查比重不断加大。
“史”指“史实”或“史料”,“论”指“结论”或“理论”。
史实是史论产生的基础,史论则是后人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历史发表的看法。
作为教师,我们只有在教学中将史实和史论有机结合,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历史思维,还历史教学以本色。
一、选择多彩的史实学生的材料处理能力和历史阐释能力是建立在对基本史实理解的基础上的。
因此,教师在尊重史实的前提下,给学生提供的史实越丰富、越全面,学生掌握起来就越容易。
在实际教学中,我主要通过生动的语言、有针对性的图画和图片、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借助现代化的电教手段等方式,为学生展现多彩的史实。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既能把握历史事件的发展进程,也能对此保持浓厚的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一切知识的学习均开始于对概念的理解,历史学科也是如此。
不全面准确地对历史概念进行解读,会使学生对历史的认知始终停留在浅表层面,从而导致他们在实际运用的过程中无法找到准确的落脚点,无法在不同的知识概念间建立起紧密的联系,更谈不上对历史学科体系的构建。
因此,我们应当强化对历史概念的教学,注意准确、科学地表达历史概念。
例如,讲到中国近代史时,我们一定要为学生厘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概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指近代中国一种特殊的社会形态,其中,“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在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都受到外国殖民主义的控制和奴役;“半封建”则是相对于完全的封建社会而言的,是指形式上虽然仍是封建统治和自然经济占主导,实际上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因素已经在不断发展壮大。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
高中历史小论文范文参考(实用5篇)摘要:关键词:历史论文一、多元史观内涵解读我们主张多元的历史,那么什么是多元史观。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体现了四种史观,即唯物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近代化史观。
除此之外,还有革命史观、阶级史观、正统史观、英雄史观、生态史观、社会史观等。
在新课标之后,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阶级史观逐渐淡化二、新史观下的历史教学新的课标,宽泛的高考立意,全面的史观,这些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当前教学的实际情况及帮助学生树立全面、正确的历史观。
1、教学理念的转变。
过去相对较保守和过于程式化的史观中解放出来,突破“只重史实”的局限性思维方式,进而上升到以“史论”的高度去看待高考、看待历史。
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离不开科学的历史观指导,没有方法的历史教育是不能够称之为科学的。
从高一教学开始就不断渗透对多元史观的应用。
如必修一对1840年的战争、开放通商口岸、太平天国运动及辛亥革命的评价;必修二新航路的开辟、洋务运动、两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评价;必修三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等这些题目都以多元的史观为角度,有较经典的高考试题可供借鉴参考。
2、在新史观的指导下整合教材。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编排教材即体现在三个必修模块上,教材以专题的形式分别体现了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避免了传统教材体系的学科体系、教材体例、教学内容的重复。
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是政治制度民主化,教材从文明史角度重点介绍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进、古代雅典和罗马民主政治制度的发展、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和发展、近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等重大主题。
物质文明方面明确了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突出了中华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地位;在世界史方面,近代突出了工业革命引领的工业文明历程,特别注意在文明是关下人们社会生活发展变化,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下对各国经济的影响。
精神文明方面,与农耕文明相适应的儒家文化成为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干。
七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实用3篇)
七年级历史小论文范文第1篇历史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中七年级历史论文,供大家参考。
一、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的心理状态传统的历史教学方法可能很难适应现代初中生的学习兴趣,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只能挫伤初中生学习兴趣,不能有效地调动孩子对初中历史学习的积极性,很多时候不是中考的压力,许多学生就会放弃对历史的学习。
将一些历史故事加入课堂讲解中有利于孩子们学习兴趣的提高。
例如,我们的川教版教材七年级上册其中一课是《远古的传说》,在讲授之前可以准备一个故事——“大禹治水”,说的是大禹这个人物带领当地居民,与洪水作斗争的故事,大禹进一步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认为洪水不是堵就能堵住的,需要进一步疏导,通过泄洪完成水患的治理,这样的一个故事开场将有效引导初中生从下课的兴奋劲中迅速安静下来,激发他们认真听故事的情绪,从而进一步过渡到整个《远古的传说》这个课程的讲解之中。
可以在课程讲解之中进一步穿插“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疲劳的神经进一步激发出学习的兴趣,课程结束之后,也可以进一步讲述“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思维拓展,培养学生“有了大家才有小家”的奉献精神。
二、讲故事更加符合现代初中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初中生的思维开发还不够完善,学习的逻辑思维、发散思维、抽象思维等还不是很全面,有时遇到一些抽象的问题,初中生很难理解其中蕴含的道理。
川教版教材七年级的《西周的兴亡》这节课中,讲了西周的崛起是因为商纣王的昏庸造成商王朝的落败最终成就了西周的崛起。
这个过程对于初中生来说,相对比较枯燥而且没有什么样的感性认识,商纣王是怎样的昏庸,没有具体的概念,当时的西周是怎样休养生息的,这些都是学生知识空虚的基础问题,建立在这样基础之上的知识结构就是海市蜃楼,过了一段时间,学生就将这段历史知识点还给教师,如果教师在商纣王如何的昏庸方面具体说一些故事,例如,酒池肉林、丞相比干迫害等这些故事可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商纣王昏庸无道的具体形象,也加深了学生对于商王朝覆灭的理解,这种理解将使学生对这《西周的兴亡》这节内容的记忆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有效筑牢了他们学习的根基,完全符合初中生思维发展的特点,因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关于古代历史的讲解时间跨度相对比较大,很多时候古人的想法和思维方式由于这个原因而很难被学生理解,通过对“姜尚垂钓”等经典故事的讲述,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西周兴起必然性的认识。
古代历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古代历史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山东农业大学体育与艺术学院“开皇乐议”的主要工作就是重新制定雅乐,在长达十三年的时间里,郑译、苏夔、万宝常、何妥等都为如何恢复雅乐争论着。
他们都是“开皇乐议”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了不同的立场,把原本是一场纯粹的音乐争论变为了政治斗争,渐行渐远,而参与这场争论的人最后大多以悲剧离场。
其中在开皇二年到九年的过程中,郑译、苏夔、牛弘、万宝常、何妥各自提出自己的看法。
郑译提出七声十二律旋相为宫的“八十四调”宫调体系的方案,并且详细介绍了龟兹音乐家苏抵婆的“五旦七调”理论,还写了二十多篇文章说明其要旨,期望得到朝廷的采纳。
①虽然郑译音乐理论功底可谓当时翘楚,知名度甚高,但是隋文帝并没有采纳郑译的观点,郑译的理论显然没有说到执政者的心里去,在参加乐议的人中有很多支持郑译的观点,他们形成一个流派,互相支持,当朝重臣苏威之子苏夔就是其中之一,但这个流派中也有很多分歧,整日争论不休,苏夔就恰恰在调式音阶的使用上与郑译的观点相左,苏夔主张的是五声六律一十二管旋相为宫的“六十一四调”理论。
郑译和苏夔相同的观点是:开皇十年的时候,他们都提出了将“以林钟为首”改为“以黄钟为调首”,亦即变微音为宫。
郑、苏二人建议把清乐音阶的第四级音(即宫音上方纯四度)改成增四度,说明他们为强求雅乐音阶增四度的第四级音,不惜改变清乐的音阶。
这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他们二人对音乐不够精通的缺陷。
苏夔主张五音,其才识又下郑译一等。
②何妥是一个阴谋家,却深得隋文帝的赏识,他亦反对郑译的理论观点。
开皇十二年的时候,何妥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他反对“旋相为宫”,提出取郑译的“黄钟一宫”和采纳“清商三调”。
隋文帝是一个非常迷信的皇帝,而何妥又是一个善于阿诀奉承的人,他抓住隋文帝喜好“符瑞”(吉祥的征兆,多指帝王受命的征兆)的思想,对隋文帝说:“黄钟者,以象人君之德也。
”(黄钟之音,象征着皇帝的德行啊。
)而使得隋文帝龙颜大悦,放心将修订礼乐之事交给何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论文
关注社会·回归生活·启迪人生
一、现实素描:注重科学世界,忽略生活意义
案例一:课堂上真的声音是怎样消失的?
一天,某位教师正在与初二学生学习《“文化大革命”动乱的十年》(人教版《中国历史》第四册)。
教师是这样讲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引言。
(学生读毕)同学们愿意了解引言中提出的问题吗?
生:愿意。
师:为什么?
生:因为它们是当时骇人听闻的国家大事。
师:让我们共同学习这一段历史吧!(板书:一、“文化大革命”的发动)
师:请大家阅读课文第一段。
(学生阅读毕)文化大革命是毛泽东决定发动的。
他发动文化大革命的根据是什么呢?
生:60年代初,毛泽东对社会主义时期的阶级斗争形势,作了错误的分析。
师:答得很好。
文化大革命是怎样全面发动起来的?
生:回答。
(师概括板书)
师:同学们答得很好。
请阅读课文第三段及有关注释。
当时的“文革”小组是什么性质的组织?
生:它属于中央政治局常委领导,是“文化大革命”的权力机关。
师:答得很好。
当时全国动乱局面是怎样出现的?
生:回答。
(照书本读)
师:答得很好。
同学们能举例说明江青一伙是怎样迫害老干部的吗?
生:回答。
(照书本读)
师:说的对。
──资料来源:《中国历史第四册教案》第144-14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
问题思考:听完这节课,人们或许会赞叹于师生关系的和谐与偷悦: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对答如流。
然而,从新课程标准的高度来看,这节课却又令人深思:“文化大革命”这一重大历史问题,距今只有三十余年,社会上经历“文革”的历史老人,比比皆是;“文革”的经验教训,至今令人痛心。
但在课堂上,教师受困于书本世界,把书本知识变成“一潭死水”,除了教师照本宣科和“答得很好”、“答得对”之外,还有别的声音吗?是真的声音吗?这样的课堂教学对于社会、对于学生的发展又有多大的益处呢?我们多么希望课堂上多一点美丽的“杂音”,那或许是玫瑰,是火光,是民族的希望。
案例二:我们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太久了
金秋,某位教师正在上《鸦片战争》一课(人教版《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教师把这节课处理为讲述课,分为四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落后了?”
投影显示:①中国落后的具体表现是什么?②中国落后的根本原因是什么?③如何从理论上认识中国的落后?
第二个问题:“如何辩证分析‘闭关锁国’政策?”第三个问题:“如何评价林则徐、道光帝的禁烟活动?”
投影显示:①二人的阶级属性是否相同?②禁烟的主观目的是否相同③林则徐敢于利用人民群众的力量进行反侵略,人民群众之所以支持林则徐,是否说明当时阶级矛盾缓和了?
第四个问题:“如何认识战争发生及失败的必然性?”教师以战争发生的直接目的与根本目的,直接原因与根本原因的分析为例,讲述“现象与本质”的辩证关系;以中国禁烟与战争发生之间关系为例,说明“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关系;以中国战败具体原因与根本原因为例,分析政治、经济与战争的关系;最后,以中国战败的史实论证“腐朽的封建主义不能战胜新生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定论。
──资料来源:胡杰明文,《历史教学问题》1998年第5期第57-58页。
问题思考:这是一节高一历史课,听后人们或许会赞叹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教学功底。
但仔细“品尝”,这一节课也值得深思:新课程标准提出了课堂教学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而这节课所溢出的恰恰是学术理性主义课程观,课堂上没有科学世界通往现实世界的桥梁,没有现实世界为书本知识的运用所提供的诱人境界和无限风光;一个个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的问题,把课堂带入了“高筑墙、深挖洞、广积粮”的误区,各种单调、枯燥、乏味的刺激,迫使学生沉浸在各种符号的逻辑推理之中;学生在那里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没有生活的激清;学生不是为自己而活着,不是为现实而活着,而是为知识而活着,学生的现实生活世界被忽视了。
这难道不值得我们教师深刻反思吗?
二、价值取向:回归生活世界,关注人生价值
案例三:美国孩子的一节历史课
一天上课,达塔宣布:“由于教学经费紧张,本来是免费提供的课堂用纸,今后5分钱一张。
现在,大家拿钱来领纸,准备小测验。
”教室里一片喧哗,孩子纷纷嚷嚷:“这不太公平,为什么事先不通知我们?”为什么要5分钱一张?商店里真的不是这个价钱啊!“我的钱,买了纸,就不够午饭了,怎么办?”“怎么别的老师不收我们的钱?”看着学生的各种表情,沮丧、吃惊、生气、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脸都憋红的样子,老师低下头,一再说:“对不起,可是我不得不这样办。
”
孩子持续不安,老师坚持要收钱再发纸测验。
一些平时的乖孩子,无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钱,取了纸……老师发了试题,学生闷头解答。
只见最后一题写道:“关于花钱买纸的事,不是真的。
写出你当时的感受。
”
资料来源:王海燕著《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第65-66页。
问题思考:这是一节美国初中历史课,教学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教科书在说明战前宗主国英国和北美殖民地人民日益紧张关系时,喻之为“家长和长大了的孩子之间的关系,”并提示学生:通过回
想他们的父母颁布新规定和强行让他们做什么事时的感觉,来领会这一关系。
教师为什么要这样处理呢?达塔说:“我是想让孩子们得到那种感受,当英国议会决定向殖民地强行征收印花税时人们的心情。
”
据此,我们不难看出,达塔不是按程式化的教学方法,讲授学习内容,而是将历史与现实相联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
试想:这样一节看似缺少时间、地点等基本知识,仅让学生有一种体验的历史课,与我们现在的历史教学相比,有什么不同,对我们走进新课程有没有启发?让我们细细地体会吧!
案例四:新课程理念在历史课堂的软着陆
2002年,青岛市第26中学李雪艳老师执教的一节历史课──《丝绸之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上课前,她布置学生搜集、查阅与丝路有关的历史读物、图片资料,特别要求学生注意西部大开发的资料,上课时,学生分为四个小组,合作学习。
随着上课铃响,这节有声有色的历史课拉开了惟幕。
“在已过去的2001年中,在中国人民的经济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什么重大事件?”学生思维发散。
教师在总结学生回答后,娓娓道来:“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成为第143个成员国。
加入世贸后,中国经济将进一步融入到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中。
其实,中国人民早就有参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的活动,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就开辟了丝绸之路,它以美丽的丝绸为纽带,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
下面就让我们伴着那如歌的驼铃声,一起去寻访丝调之路。
”
整个课堂分成三大板块:丝路花雨、丝路沧桑和丝路今朝。
每一个板块都由学生唱主角,既有小组发言,也有小组之间不同的观点辩论。
第一个板块“丝路花雨”,采取学生导游的方式,四个小组分别推举一位“导游”,将全组搜集加工的信息向全班介绍。
期间不时有同学向“导游”发问,诸如“西安钟鼓楼派什么用场?”“马踏飞燕为什么会成为中国旅游的标志?”“丝路重镇楼兰为什么会成为今天的荒漠残垣?”
第二个板块“丝路沧桑”,展示沉重的历史,仍由学生自己介绍,有的小组使用了大量的图片,有的小组使用了文字资料。
在此过程中,有的学生愤怒,有的学生感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升华。
第三个板块“丝路今朝”,李老师不失时机地抛出问题:历史的一页终究翻过去了,中国人民终于成为自己国家的主人,开始自主地致力于国家建设。
1999年6月,江泽民总书记向全国发出了西部大开发的动员今,再造一个山川秀美的西部。
那么,西部大开发的重心何在呢?学生激情高昂,众说纷纭,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
最后,李老师的结尾更是余韵悠长:“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已经吹响,西部沉睡了千年的浑厚生命力已被唤醒,西部又一次获得了向世人展示自己巨大魅力的历史机遇。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同学们,你们想丝路的未来会怎样?请你们课后用文字或图画来作一次畅想吧!”
──资料来源:陆安文,《历史教学》2002年第4期第34-36页。
问题思考:在我的印象里,这节课的传统教法不外乎按部就班地针对丝路出现背景,丝路经过地区及物产、丝路的历史作用等方面条分缕析,即使借助于地图直观教具,也难免改其“八股”式的乏味和枯燥,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与探究心理了。
然而,李老师这节课高屋建瓴,从开始到结束,面向现实,关注社会,紧扣学生的生活世界,学生或探究、或辩论,看不到失败者,看不到被遗忘的角落,几乎每个学生都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整个课堂做到了喻理寓论于史,孕德激情于史,奋进萌志于史,从而赋予了历史课程以全新的含义,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价值取向。
至此,我又不禁遐想:一堂“好”的历史课堂究竟是什么样?学生喜欢的历史课又是什么样?我们究竟是教教科书还是用教科书教?是教学科知识还是以知识为切入点,回归生活,感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