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引言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艾滋病疫情,制定和实施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范围、流程、责任等方面的内容。
二、目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掌握艾滋病疫情的发展趋势,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以减少艾滋病的传播和危害。
三、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包括艾滋病病例报告、艾滋病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等。
四、流程1. 艾滋病病例报告a. 医疗机构在发现艾滋病病例时,应立即按照规定的报告格式将相关信息报送至所在地的卫生健康部门。
b. 卫生健康部门收到报告后,应及时核实病例信息的准确性,并将报告信息录入艾滋病疫情信息管理系统。
c. 卫生健康部门根据疫情的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加强病例的随访管理等。
2. 艾滋病相关信息的收集和分析a. 卫生健康部门定期收集各级医疗机构上报的艾滋病相关信息,包括病例数量、感染途径、年龄分布等。
b. 卫生健康部门对收集到的艾滋病相关信息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
五、责任1. 医疗机构责任a. 及时发现和报告艾滋病病例。
b. 配合卫生健康部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病例随访管理。
2. 卫生健康部门责任a. 及时核实和录入艾滋病病例报告信息。
b. 定期收集和分析艾滋病相关信息。
c. 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策略,并向上级部门报告。
3. 上级部门责任a. 监督和指导地方卫生健康部门的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
b. 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确保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的准确性和规范性。
六、总结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助于及时掌握和监测艾滋病疫情,为制定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医疗机构、卫生健康部门和上级部门在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中各负有责任,共同努力,为保障公众健康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浅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干预管理经验
浅谈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干预管理经验杨宗军1 韩妮妮2(1诸城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山东诸城 262200)(2诸城市人民医院山东诸城262200)我市自2004年至2012年9月累计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103例,其中HIV感染者75例,艾滋病病人28例。
我市报告病例87例,外地报告我市病例16例。
死亡24例,返回原籍的共35例,地址不详或查无此人的共3例,现住址我市能随访者41例。
现住址在我市能随访的41例中:原籍为我市的28例,外省市籍的13例。
开始抗病毒治疗的21例,未治疗的20例。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是艾滋病传播的唯一传染源。
传染病的管理,需要在三个环节上做工作:即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对传染源(HIV/AIDS) 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对保护广大人群免受二代感染和控制艾滋病流行将产生重要作用[1]。
以此,现阶段在保护易感人群方面存在局限性、切断传播途径效果缓慢的情况下,如何早期最大限度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及早采取有效干预管理、加强治疗关怀服务等措施,是预防控制HIV传播的首要策略。
1 我市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干预管理情况我市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工作,面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这一特殊的群体,在工作中我们进行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充分体谅患者的身心感受,像亲人一样地去关心爱护他(她)们,用真情和爱心感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共同做好随访干预工作,逐步形成了“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会组织—患者”四位一体、相互联动的管理模式。
1.1真心真意与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交为朋友“艾滋病只是一种病,生命中每个人都会得不同的疾病,得艾滋病不是犯罪。
因为这种病,我们今后就成为永远的朋友了”。
面对新发现的感染者及既往感染者和病人,我们都强调这两句话。
作为国家政府部门,我们疾控中心肩负起控制艾滋病这项神圣的使命,在首次流行病学调查时,我们与患者进行亲切的生活交流、开展心理沟通和疏导,使他们早日走出心理阴影,增强对生活的信心;在日常随访时,没有一点歧视和畏惧心理,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象亲人一样,进行亲切的生活、生产情况交流,帮助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小事,有时一起喝茶、吃饭,拉近感情距离。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随访
5、CD4检测 6、动员配偶检测
11
(五)随访状态分类
1、完成随访:完成了随访工作内容。按国家要求 的时间间隔持续随访。
2、失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信息是真实的, 但因其“外出”或“拒绝随访”等原因,造成本 次随访工作无法完成。“失访”者需按国家要求 的时间间隔持续随访。
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数据信息管理手册(2011年版)规定
1、在网络直报10个工作日内完成首次随访(流调)。 2、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 3、艾滋病病人每3个月随访一次。 4、完成随访表5个工作日内进行网络直报。 5、未接受国家抗病毒治疗者,若CD4>350个/µL则以
后每年进行一次CD4检测,若CD4≦350个/µL,则每6
指标5-1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病人随访干预比例:国家目标为 85%
指标6-1 尚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 CD4检测比例:国家目标为70%
指标7-1 新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的配偶/固定性伴HIV 抗体检测率:国家目标为75%
指标7-2 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的非HIV抗体阳性 配偶/固定性伴的HIV抗体检测率:国家目标为70%
2、CD4低于200个/µL,或出现临床指征时,才能判 为艾滋病病人。
3、艾滋病病人因抗病毒治疗CD4上升到200个/µL以 上时,仍属于艾滋病病人,不能改为艾滋病病毒感 染者。
参见《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 293-2008)》和《国家免费
艾滋病抗病毒药物治疗手册》。
13
二、国家对随访工作要求
3、感染者和病人流动性较大,难以跟踪联系。
社区艾滋病病例随访管理
况,辅食添加。
(五)治疗依从性监督
依从性:按时按量服药,按时复诊
1、正确服药 ➢ 必须每日都要按时按量服药,不能擅自停药; ➢ 如果漏服,尽快服用下一次药物,但不要加倍服用; ➢ 不要将自己的药分给他人服用。每人都有自己的治疗方案
1、行为干预
(1)推广使用/免费发放安全套→促进安全性行为(夫妻性伴双方
均为阳性时,性行为也需采取安全措施,即正确使用安全套)。
(2)转介社区美沙酮维持治疗、针具交换→减少吸毒/共用针具吸
毒 (3)宣传教育:设置宣传栏和摆放宣传资料,通过播放影音制品,
张贴宣传画、发放宣传册等。
二、行为促进,需求评估
孕产妇的转介按照《东莞市承办2014年省政府民生实事广 东省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项目工作实施方案》 (东卫[2014] 57号)执行。
➢ 婴儿随访: ① 喂养方式监督:首选人工喂养;如果不能人工喂养,母
乳喂养6个月时断奶;杜绝混合喂养; ② 生长发育监测:同正常儿童 ③ 疫苗接种:活疫苗,如结核(卡介苗)、麻疹、脊髓 灰
➢ 抗病毒治疗并不能治愈艾滋病,也不能防止将病毒传染给他 人,因此你必须坚持继续服药,仍然必须要使用安全套,进 行安全的性行为;
➢ 终身服药并且有良好的依从性才能保证治疗的成功;
➢ 抗病毒药物很可能会带来副反应。大多数副反应会自行消失, 有些副反应可以通过调整饮食或其他药物来缓解。
➢ 如果想停药,需要向专门的HIV 医生咨询并得到认可
和治疗剂量。 2、一些可帮助患者提高依从性的方法 ——闹钟提醒(手表或者手机提醒); ——与其他容易方便记忆的行为相联系; ——建议在家中或者时常出现的地方留有提醒装置; ——把药物放在容易看见的地方; ——鼓励患者与其他人分享自己保持良好依从性的经验。
医院性病报告及归口管理制度
一、目的为有效预防、控制和消除性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监测管理的若干规定》和《性病防治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病患及医院相关工作人员。
三、性病报告1.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疑似性病患者或性病相关症状时,应及时进行检测,确诊后立即填写《性病报告卡》,并于24小时内报送至预防保健科。
2. 预防保健科在收到性病报告后,应立即进行核实,对报告内容进行登记,并按照规定程序上报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3.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发现性病患者的密切接触者,应及时告知其进行检测,并做好追踪观察。
四、性病归口管理1. 我院设立性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性病防治工作的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预防保健科为性病防治工作的归口管理部门,负责以下工作:(1)建立健全性病防治管理制度,确保性病防治工作规范化、制度化。
(2)组织开展性病防治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性病防治意识。
(3)定期对性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4)协助开展性病病例调查、分析和报告工作。
(5)组织开展性病防治科研和学术交流活动。
3. 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按照性病防治要求,做好以下工作:(1)对性病患者进行详细询问、检查和诊断,确保诊断准确。
(2)根据病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并对患者进行随访和指导。
(3)做好性病患者的隐私保护工作,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4)加强职业防护,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
五、奖励与处罚1. 对在性病防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性病防治规定,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予以处罚。
六、附则1. 本制度由我院性病防治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
2. 完成时间
结合阳性告知工作完成首次随访,网络直报病例后10个 工作日内将随访信息上报至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如果 发现异地病人在首次随访时已离开当地,报告地的随访执行 单位负责通知现住址所在地的随访执行单位协助完成,并按 时网络直报。
每次随访需填写“个案随访表”,并进行网络直报。
随访管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单
1. 登录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了解 辖区感染者/病人情况 ◦ 新报告 ◦ 转入 ◦ 需要随访的感染者/病人信息
随访管理工作标准化流程单
2.完成随访 □提供随访干预、咨询 □提供CD4检测 □提供配偶/固定性伴检测 □提供结核病筛查 □逐项填写并核实随访表 □登录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管理系统,上报个案
注意:首次随访过程中需要了解该信息。
《传染病报告卡艾滋病性病附卡》重点内容提示
艾滋病实验室检测结论的填写,可以根据实验室检测情况选择确 认结果阳性、替代策略检测阳性、核酸检测阳性(为2014年新增 选项)。
关于核酸诊断: 1)18个月以下的婴幼儿
如HIV抗体确证试验阳性,不作疫情报告。如做了早期核酸 诊断可以报告疫情。 2)成人核酸诊断报告
2.信息收集
(1)核对信息 在对报告的感染者或病人进行首次随访时,需要注意核实《传染
病报告卡》及《艾滋病性病附卡》信息,尤其要注意核实患者姓名、 性别、身份证号、联系电话、现住地址、疾病名称、接触史、传播途 径等信息填报是否准确,发现信息有误、现住址发生改变时,应及时 进行订正报告,同时保留纸质痕迹资料,并通过网络记录病例个案相 关变更信息。 (2) 收集信息
24整理课件随访权限下放到乡镇级用户随访权限下放到乡镇级用户县区级业务管理员登录权限系统点击功能菜单的角色操作查询条件设臵所属业务系统选择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角色名称填写hivaids直报如下25整理课件随访权限下放到乡镇级用户随访权限下放到乡镇级用户为乡镇级用户赋hivaids直报角色26整理课件整理课件整理课件整理课件整理课件整理课件整理课件随访工作要求随访工作要求随访执行单位应在网络直报日后10个工作日内完成首次随访以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艾滋病病人每3个月随访一次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艾滋病疫情的流行和传播。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疫情的动态,制定和实施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报告对象和范围1. 报告对象:本制度适用于全国各级疾控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相关单位。
2. 报告范围: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涵盖全国范围内的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
三、报告内容和要求1. 报告内容:(1) 确诊病例报告:包括艾滋病感染者的基本信息、感染途径、病情严重程度等。
(2) 疫情动态报告:包括艾滋病疫情的流行趋势、疫情地域分布、感染人群特点等。
(3) 防控措施报告:包括艾滋病防控措施的实施情况、效果评估等。
2. 报告要求:(1) 及时性:各报告单位应按照规定时间节点,及时上报相关报告内容。
(2) 准确性:报告内容应真实准确,数据统计应严谨可靠。
(3) 完整性:报告内容应包含所需的全部信息,不得有遗漏。
(4) 格式规范:报告应按照统一的格式进行填写,确保信息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四、报告流程和责任1. 报告流程:(1) 数据收集:各报告单位负责收集相关数据,包括确诊病例信息、疫情动态数据等。
(2) 数据汇总:各报告单位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汇总整理,并按照规定的格式进行填写。
(3) 数据上报:各报告单位将填写好的报告通过指定的渠道上报至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
(4) 数据审核: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对上报的数据进行审核,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5) 数据分析: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对审核通过的数据进行分析研判,形成相应的疫情报告。
2. 责任分工:(1) 各报告单位负责收集、整理和上报相关数据。
(2) 上级疾控中心或相关部门负责审核、分析和发布疫情报告。
五、报告结果的利用和保密1. 报告结果的利用:(1) 疫情监测:通过报告结果可以及时了解和监测艾滋病疫情的发展趋势,为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2)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疫情,制定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二、报告对象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报告对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确诊的艾滋病患者及其家属;2. 医疗机构;3. 相关疾病监测机构;4. 政府相关部门;5. 社会组织。
三、报告内容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要求报告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病例信息:包括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年龄等)、病情描述、确诊时间、就诊医院等;2. 流行病学调查:包括患者的感染途径、可能的传播途径、接触人群等;3. 治疗情况:包括患者的治疗方案、用药情况、治疗效果等;4. 预防控制措施:包括患者的预防措施、防护措施、相关宣传等;5. 监测数据:包括艾滋病患者的发病率、死亡率、感染途径分布等。
四、报告流程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报告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信息采集:相关机构采集艾滋病疫情相关信息,包括病例信息、流行病学调查等;2. 数据录入:将采集到的信息录入电子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3. 数据分析:对录入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以便更好地了解疫情的发展趋势和特点;4. 报告编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编制艾滋病疫情报告,包括疫情概况、分析和建议等;5. 报告发布:将编制好的报告发送给相关部门和组织,以供参考和决策。
五、报告要求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对报告的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及时性:报告应当及时发布,确保信息的及时传递和处理;2. 准确性:报告内容应当准确无误,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3. 完整性:报告应当包括全面的信息,确保各方对疫情有全面的了解;4. 保密性:报告中涉及到的个人信息应当得到严格保密,确保个人隐私的安全;5. 可读性:报告应当具有良好的可读性,以便各方能够快速了解报告内容。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对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稳定造成为了巨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掌握和监测艾滋病疫情,制定和实施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
二、制度目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准确地采集、汇总和分析艾滋病疫情数据,为疫情监测、预防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社会的稳定。
三、报告对象和范围1. 报告对象:所有医疗机构、疾控中心、实验室以及其他相关单位和个人。
2. 报告范围:包括艾滋病病例报告、艾滋病疫情监测报告、艾滋病防控工作报告等。
四、报告内容和要求1. 艾滋病病例报告:a. 报告内容:报告包括艾滋病病例的基本信息、感染途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等。
b. 报告要求:医疗机构在诊断确诊后的24小时内上报病例信息,确保及时报告和准确性。
2. 艾滋病疫情监测报告:a. 报告内容:报告包括艾滋病疫情的发病情况、感染途径、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等。
b. 报告要求:疾控中心每月上报上一月的艾滋病疫情监测报告,确保数据的及时性和连续性。
3. 艾滋病防控工作报告:a. 报告内容:报告包括艾滋病防控工作的组织机构、工作发展、宣传教育活动、防治措施等。
b. 报告要求:相关单位每季度上报艾滋病防控工作报告,确保工作的透明度和有效性。
五、报告方式和流程1. 报告方式:报告可以通过纸质报告、电子邮件、在线填报等方式进行提交。
2. 报告流程:a. 医疗机构:诊断确诊艾滋病病例后,将病例信息填写在指定的报告表格中,并在24小时内报送给疾控中心。
b. 疾控中心:接收到医疗机构的报告后,进行数据汇总和分析,并上报给上级卫生部门。
c. 上级卫生部门:接收到疾控中心的报告后,进行数据审核和监督,并向国家卫生部门汇报。
六、数据保密和使用1. 数据保密:所有报告的数据应严格保密,不得泄露个人隐私信息。
2. 数据使用:报告的数据将用于艾滋病疫情监测、预防和控制工作,不得用于其他非法用途。
艾滋病人员管理制度及流程
一、制度概述为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根据《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适用于艾滋病防治工作中涉及的所有人员,包括医务人员、防治人员、患者及其家属等。
二、人员管理1. 医务人员管理(1)医务人员应积极参加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自身防治能力。
(2)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执行传染病防治规范,加强防护措施,防止职业暴露。
(3)医务人员对艾滋病患者的隐私应予以保护,不得泄露。
2. 防治人员管理(1)防治人员应具备一定的艾滋病防治知识和技能,定期接受培训。
(2)防治人员应按照防治方案,积极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确保防治效果。
(3)防治人员应加强对患者的心理关怀,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患者及其家属管理(1)患者应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治疗,遵循医嘱,定期复查。
(2)患者家属应关心、支持患者,共同参与防治工作。
(3)患者及其家属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歧视、侮辱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三、流程1. 患者就诊流程(1)患者到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填写相关登记表。
(2)医生对患者进行初步诊断,若怀疑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立即进行HIV抗体检测。
(3)检测结果为阳性,医生应告知患者及其家属,并转诊至艾滋病防治中心。
(4)艾滋病防治中心对患者进行详细检查、诊断,制定治疗方案。
2. 艾滋病防治工作流程(1)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防治意识。
(2)病例报告:医务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在规定时限内报告当地疾控中心。
(3)随访管理: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病情变化,调整治疗方案。
(4)药物供应:确保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按时、足量、足疗程地获得抗病毒药物。
(5)关怀支持:开展心理、社会支持,帮助患者树立生活信心。
四、监督检查1. 定期对艾滋病防治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实到位。
2. 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乡医院艾滋病的管理制度
一、目的和依据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在乡域内的传播,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1. 成立乡医院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乡医院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监督管理。
2. 设立乡医院艾滋病防治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艾滋病防治工作,包括病例报告、随访管理、健康教育、物资保障等。
3. 各科室负责人为本科室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组织实施本科室艾滋病防治工作。
三、病例报告与随访管理1. 医院工作人员发现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时,应立即按照《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进行报告,并及时将病例信息录入国家艾滋病疫情监测系统。
2. 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进行随访管理,了解病情变化、治疗情况、心理状态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 对疑似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应及时进行检测,确诊后按程序报告并纳入随访管理。
四、健康教育与宣传1. 定期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艾滋病的认识、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
2. 利用各种宣传渠道,广泛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提高群众对艾滋病的认知和自我防护意识。
3. 在学校、社区、企业等场所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讲座,普及艾滋病防治知识。
五、物资保障与消毒1. 医院设立艾滋病专用物资库,确保艾滋病防治工作所需的药品、检测试剂、防护用品等物资充足。
2. 医院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使用的医疗器械、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3. 医院工作人员在进行艾滋病防治工作时,应佩戴防护用品,防止职业暴露。
六、奖励与处罚1. 对在艾滋病防治工作中表现突出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未履行艾滋病防治职责、造成严重后果的,依法依规追究相关责任。
七、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乡医院艾滋病防治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可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完善。
艾滋病病例随访制度
艾滋病病例随访制度一、引言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 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HIV)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我国自1985年发现首例艾滋病病例以来,疫情呈逐年上升趋势。
为有效控制艾滋病传播,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我国建立了艾滋病病例随访制度。
本文将介绍艾滋病病例随访制度的背景、目的、内容和方法,以及实施过程中的挑战和展望。
二、艾滋病病例随访制度的背景和目的1. 背景艾滋病病例随访制度是在我国艾滋病疫情日益严重的背景下建立的。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的报告,截至2018年底,全球约有3790万HIV感染者,其中我国报告的HIV感染者超过85万。
艾滋病病例随访制度旨在加强对艾滋病患者的管理,提高治疗效果,降低传播风险。
2. 目的(1)提高艾滋病患者生存质量:通过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2)降低传播风险:加强对患者的管理,提高患者对艾滋病知识的了解,降低传播风险。
(3)促进社会和谐:减少对艾滋病患者的歧视,提高社会对艾滋病患者的关爱和支持。
三、艾滋病病例随访制度的内容和方法1. 内容(1)基本信息:包括患者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联系方式等。
(2)病情信息:包括HIV抗体检测结果、CD4+T淋巴细胞计数、病毒载量、并发症等。
(3)治疗信息:包括抗病毒治疗方案、药物不良反应、治疗效果等。
(4)行为风险:包括性行为、注射吸毒、输血等行为风险。
(5)心理状况:了解患者心理需求,提供心理支持和干预。
2. 方法(1)定期随访:根据患者病情,制定随访计划,包括门诊随访、电话随访和家庭随访等。
(2)随访记录:详细记录随访过程中了解到的患者信息,包括病情、治疗、行为风险和心理状况等。
(3)数据分析:对随访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为制定艾滋病防治策略提供依据。
艾滋病病人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艾滋病防治工作,保障艾滋病病人合法权益,维护社会公共卫生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艾滋病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国境内艾滋病病人的管理、治疗、预防、关怀和支持等工作。
第三条艾滋病病人管理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依法行政,保障艾滋病病人合法权益;(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三)科学防治,综合管理;(四)关爱艾滋病人,消除歧视;(五)全社会共同参与。
第二章管理职责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艾滋病防治工作体系,将艾滋病防治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第五条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综合协调和监督管理,具体职责如下:(一)制定艾滋病防治政策和规划;(二)组织开展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三)监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施;(四)指导艾滋病防治技术研究和推广应用;(五)协调处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卫生防疫机构负责艾滋病疫情监测、报告、调查、处理等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开展艾滋病疫情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二)对艾滋病病人进行登记、报告和随访;(三)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和培训;(四)指导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实施;(五)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处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负责艾滋病病人的诊疗、护理、康复等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开展艾滋病诊疗、护理和康复服务;(二)对艾滋病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三)协助卫生防疫机构开展艾滋病疫情监测和报告;(四)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处理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重大问题。
第八条其他相关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艾滋病防治工作。
第三章病例报告与监测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艾滋病病人或者疑似艾滋病病人,应当立即向当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第十条卫生防疫机构接到艾滋病病例报告后,应当及时进行调查、核实,并按照规定报告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第十一条卫生防疫机构应当建立艾滋病疫情监测系统,对艾滋病疫情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PPT
监测与追踪
对病例进行监测和追踪,了解 病情进展和治疗情况,为防控 工作提供依据。
病例报告的注意事项
及时性
一旦发现疑似病例,应立即进 行报告,避免延误时机。
准确性
填写报告卡时,应确保信息的 准确性和完整性,避免遗漏重 要信息。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
目录
• 艾滋病病例报告 • 艾滋病病例随访管理 •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的重
要性 •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的挑
战与对策 •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的未
来展望
01
艾滋病病例报告
病例报告的定义与目的
定义
病例报告是指医疗机构或个人发 现符合艾滋病诊断标准的患者后 ,按照相关规定向当地疾病预防 控制机构报告。
评估与调整
根据随访结果,对患者进行评估,调 整治疗方案和管理计划,确保患者得 到最佳的治疗和关怀。
转诊与协作
对于需要转诊的患者,协助其转诊至 相关医疗机构或专家,确保患者得到 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随访管理的注意事项
保护隐私
在随访过程中,要严格保护患者 的隐私,避免泄露患者的个人信
息和病情。
遵循伦理规范
05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 的未来展望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
1 2
电子化病例报告
利用电子病历系统,实现艾滋病病例报告的电子 化管理,提高数据收集、整理和传输的效率和准 确性。
大数据分析
运用大数据技术对病例报告及随访数据进行深度 挖掘和分析,为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3
远程医疗与监测
借助远程医疗和移动设备,实现艾滋病患者的远 程监测和随访,提高随访管理的便捷性和及时性。
艾滋病病例报告
艾滋病病例报告摘要:本篇病例报告旨在介绍一名感染了艾滋病病毒的患者的病情、病程以及相关治疗情况。
通过对该患者的综合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艾滋病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法,从而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的传播提供参考。
I. 患者资料本次病例报告的患者为一名45岁的男性,曾经有过多次不安全性行为史。
经过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结果显示阳性。
II. 病史患者首次发现自己感染艾滋病病毒是在近期体检中。
在询问病史时,患者承认曾经多次与未知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性伴侣发生不安全性行为。
患者否认有任何其他的严重疾病或感染。
III. 临床表现患者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并未出现明显的症状。
在初诊时,患者血液常规检查显示淋巴细胞计数偏低,并且CD4+T淋巴细胞比例明显下降。
患者还进行了 HIV 病毒载量检测,结果显示病毒载量较高。
IV. 辅助检查患者进行了相关辅助检查来评估艾滋病的严重程度和伴随病变。
结果显示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功能损害,肝功能检查也显示轻度异常。
V. 治疗方案基于患者的临床情况和实验室检查结果,作出了如下治疗方案:1.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包括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非核苷类逆转录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的联合用药。
该治疗方案旨在抑制病毒复制,减少病毒载量。
2. 免疫支持疗法:通过补充免疫函数,提高患者的免疫抵抗力,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 与其他医疗专业人员的协作:包括心理辅导师、社会工作者和营养师的参与,以提供全面的治疗支持。
VI. 随访观察患者在治疗后进行了长期随访观察。
患者的病情较为稳定,病毒载量逐渐下降,同时CD4+T淋巴细胞比例也逐渐上升。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遵循医生的指导,并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
VII. 病例讨论通过对该艾滋病病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 高危行为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应加强相关教育和宣传。
2. 及早发现和确诊艾滋病对患者的治疗和康复非常重要。
3. 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是控制艾滋病病毒复制的有效手段,能够延缓疾病进展。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艾滋病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慢性病毒性感染,它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和生命。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疫情,制定和实施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是非常必要的。
二、目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目的是建立一个完善的艾滋病疫情报告系统,及时、准确地采集、汇总和分析艾滋病疫情数据,以便对疫情进行监测、预警和控制。
三、报告范围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适合于全国范围内的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包括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实验室等单位。
四、报告内容1. 确诊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新发现的艾滋病确诊病例,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诊断结果等。
2. 疑似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疑似艾滋病病例,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病情描述、初步诊断结果等。
3. 死亡病例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应及时报告由于艾滋病导致的死亡病例,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死亡原因、病情发展等。
4. 感染途径报告:各级医疗机构应报告艾滋病感染途径,包括性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
5. 检测结果报告:各级实验室应及时报告艾滋病毒检测结果,包括阳性、阴性、弱阳性等。
五、报告流程1. 各级医疗机构和实验室应建立艾滋病疫情报告工作机制,明确报告责任人和流程。
2.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死亡病例应在24小时内报告至所在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
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及时汇总上报的疫情数据,并进行初步分析。
4.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定期向上级部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报送疫情报告,同时向社会发布疫情动态。
六、数据管理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建立艾滋病疫情数据库,对报告的疫情数据进行统一管理。
2. 数据管理应确保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禁止将数据用于非法用途。
3. 数据管理应定期进行备份,以防止数据丢失或者损坏。
七、数据分析与利用1.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报告的疫情数据进行分析,及时发现疫情变化趋势和异常情况。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
02
病例报告制度与管理
报告范围与对象
报告范围
各级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 构、采供血机构等
报告对象
确诊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 病病人
报告流程及时限要求
报告流程
诊断后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通过中国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上报
时限要求
诊断后24小时内上报,死亡病例需及 时报告
信息收集与核实方法
信息收集
高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谢谢您的聆听
THANKS
地域分布
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 分布,但不同地区的流行
程度存在差异。
人群特征
任何年龄、性别和人群均 可感染HIV,但某些人群如 男男性行为者、静脉吸毒 者、性工作者等感染风险
更高。
传播趋势
随着全球防治力度的加强 ,艾滋病的传播趋势得到 了一定的控制,但在某些 地区和高危人群中仍然存
在较高的传播风险。
随访管理指标
如失访率、随访及时率等 ,用于评估随访管理的效 果。
分析结果解读策略
比较分析
将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数据进 行比较,分析艾滋病的流行特征
和影响因素。
趋势分析
对历年数据进行趋势分析,预测艾 滋病的流行趋势和未来发展方向。
风险评估
根据分析结果,对艾滋病的传播风 险进行评估,为制定防控策略提供 依据。
组织心理干预活动,如团体心理辅导、认 知行为疗法等,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
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协助患者建立家庭、社区等社会支持网络 ,提高其应对疾病的能力和生活质量。
05
数据统计分析与利用
数据整理录入方法
标准化数据收集表格
01
设计统一的数据收集表格,包括病例基本信息、诊断信息、治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
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标题: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引言概述:艾滋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对人类健康造成为了极大威胁。
为了及时掌握艾滋病疫情动态,制定并实施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至关重要。
本文将详细介绍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相关内容。
一、建立艾滋病疫情报告制度1.1 确定报告对象:明确艾滋病病例、疫情数据等需要报告的对象范围。
1.2 设立报告流程:建立艾滋病疫情报告的流程和标准,确保信息准确、及时传递。
1.3 制定报告周期:规定艾滋病疫情报告的周期,保证疫情动态得到及时跟踪和监测。
二、完善艾滋病疫情报告内容2.1 包括病例信息:报告应包括艾滋病病例的基本信息、诊断情况、治疗情况等内容。
2.2 统计疫情数据:报告应包括艾滋病的发病率、死亡率、传播途径等数据,为疫情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2.3 分析疫情趋势:通过对艾滋病疫情数据的分析,及时发现疫情变化趋势,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
三、加强艾滋病疫情报告监督3.1 设立监督机制:建立专门的监督机构或者委员会,监督艾滋病疫情报告的实施情况。
3.2 加强信息审核:对报告的内容进行严格审核,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真实性。
3.3 加强数据保护:加强对艾滋病疫情数据的保护,防止泄露和滥用。
四、提升艾滋病疫情报告效能4.1 利用信息技术:引入信息技术手段,提高艾滋病疫情报告的效率和准确性。
4.2 定期评估改进:定期对艾滋病疫情报告制度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4.3 加强协作机制:建立与相关部门的合作机制,共同应对艾滋病疫情,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
五、加强宣传教育5.1 提高公众意识:加强对艾滋病疫情报告制度的宣传,提高公众对艾滋病防控的重视和参预度。
5.2 提升专业知识:开展艾滋病知识普及活动,提升公众对艾滋病的认识和了解。
5.3 增强社会支持:加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参预,共同推动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完善。
结语:艾滋病疫情报告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对于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制定有效防控措施至关重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报告时限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乙类传 染病报告的要求,应在诊断后24小时内进行网络 报告。发现漏报的感染者或病人应及时补报。
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
用户登录地址
省级及以下用户登录地址: (VPN) (电信) (电信) (联通) (域名) 用户权限管理系统: (VPN)
传染病报告卡
患者姓名、身份证号(性别、出生日期、年 龄均根据身份证判断)现住址等患者个案基 本信息填写必须详细准确,以便于随访管理。
14岁以下的患儿要求填写患者家长姓名 工作单位:填写患者的工作单位,学生或托 幼儿童须填写其所在学校及班级名称
或<15%(36月龄-59月龄),或<200/mm3(5岁-14岁); ②HIV感染和至少伴有一种小儿艾滋病指征性疾病(F组临床表现)。
依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标准报告 如有修订,执行新版本。
C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HIV消耗综合征;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球孢子菌病或组织胞浆菌病); e)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近6个月内≥2次; f)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生殖器或肛门直肠)超过l个月 g)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h)巨细胞病毒感染性疾病(除肝、脾、淋巴结以外); i)肺外结核病; j)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k)反复发生的非伤寒沙门菌败血症; l)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持续>1个月); m)慢性等孢子虫病; n)非典型性播散性利什曼病; o)卡波西肉瘤; p)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q)浸润性宫颈癌; r)弓形虫脑病; s)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t)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u)HIV脑病; v)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传染病报告卡
“现住要详细填写村、组及 社区、门牌号等详细信息。详细地址不可手 动更改地区名称。
•HIV感染者或艾滋病病人报告时在羁押场所内需填写羁押 场所地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重点内容提示
• 病例分类:符合HIV抗体确认试验、替代策略阳性或核酸检测 阳性判断标准上报的HIV感染者病例或艾滋病病人均选择“实 验室确诊病例”。
艾滋病病人报告标准
艾滋病病人是指感染HIV后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1)成人和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 ①HIV感染和CD4细胞<200/mm3; ②HIV感染和至少一种艾滋病指征性疾病(C组临床表现)。 (2) 15岁以下儿童: ①HIV感染和CD4细胞<25%(<11月龄),或<20%(12月龄-35月龄),
(2)15岁以下儿童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①小于18个月龄:为HIV感染母亲所生,同时HIV分离试验结果阳
性,或不同时间的两次HIV核酸检测均为阳性(第二次检测需在出生 4周后进行)。
②18个月龄以上儿童:诊断与成人相同。
依据:《艾滋病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诊断标准》(WS293-2008) 《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2009年版)标准报告 如有修订,执行新版本。
F组临床表现
该组临床表现为艾滋病指征性疾病。包括: a)不明原因的严重消瘦,发育或营养不良; b)肺孢子菌肺炎; c)食管、气管、支气管或肺念珠菌感染; d)播散性真菌病(组织胞浆菌病或球孢子菌病); e)反复发作的严重细菌性感染,如脑膜炎、骨或关节感染、体腔或
内脏器官脓肿、脓性肌炎(肺炎除外); f)肺外结核病; g)播散性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 h)慢性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口唇或皮肤),持续1个月以上; i)任何的内脏器官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j)巨细胞病毒感染,包括视网膜炎及其他器官的感染(新生儿期除
发病日期: HIV感染者填写首次发现抗体阳性的初筛检测日期, 艾滋病填写本次就诊日期。
艾滋病病例报告及随访管理
西充县疾控中心 2016年7月
目录
一、病例报告 报告标准 报告要求 报告内容 二、随访管理 随访要求 随访内容 三、死亡报告
四、质量控制与管理 审核 查重 补报 五、信息统计与上报 六、信息安全管理 七、病例报告主要问题 八、HIV检测份数表的
填报
一、病例报告
报告标准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 艾滋病病人
2006年版《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
应对献血人员进行登记,发现HIV抗 体检测两次初筛阳性结果的,应按传染病 报告卡登记的内容,在本规范报告时限内 ,向属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报告要求
《传染病报告卡》及《艾滋病性病附卡》需统 一格式,可采用纸质或电子形式填报,内容完 整、准确,填报人签名。其中纸质报告卡要求 A4纸印刷,使用钢笔或圆珠笔填写,字迹清楚。
报告要求 报告时限
报告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 艾滋病性病相关信息附卡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2004) 艾滋病疫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5)
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2006)
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报告标准
指感染艾滋病病毒(HIV)后,尚未发展到艾滋病阶段的患者。
(1)成人及15岁(含15岁)以上青少年符合下列一项者即可诊断: ①HIV抗体确证实验阳性或血液中分离出HIV毒株; ②有急性HIV感染综合征或流行病学史,且不同时间的两次核酸检 测结果均为阳性。
外); k)慢性隐孢子虫病(伴腹泻); 1)慢性等孢子虫病; m)有症状的HIV相关性心肌病或肾病; n)卡波西肉瘤; o)脑或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 p)弓形虫脑病(新生儿期除外); q)肺外隐球菌病,包括隐球菌脑膜炎; r)进行性多灶性脑白质病; s)HIV脑病。
采供血机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