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题(二)
高2文科历史知识点
高2文科历史知识点中国古代史部分:1. 先秦时期:了解夏、商、西周的兴衰,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以及儒家、道家、法家等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2. 秦汉时期:掌握秦朝的统一六国、中央集权制度,汉朝的建立与发展,以及汉文化的形成。
3. 三国两晋南北朝:学习三国鼎立的局面,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变迁,以及佛教的传入与影响。
4. 隋唐时期:了解隋朝的短暂统一,唐朝的繁荣与开放政策,以及唐朝文化与艺术的成就。
5. 宋元明清:掌握宋朝的政治经济特点,元朝的民族融合,明朝的海禁政策,以及清朝的康乾盛世。
中国近现代史部分:1. 鸦片战争:了解鸦片战争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中国近代史的影响。
2. 太平天国运动:学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发展和失败,以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3. 洋务运动:掌握洋务运动的兴起背景、主要内容和失败原因。
4. 戊戌变法: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过程和失败原因,以及其对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影响。
5. 辛亥革命:学习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的深远影响。
6. 抗日战争:了解抗日战争的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中国人民在战争中的英勇斗争。
7. 新中国成立:掌握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背景、过程和意义,以及新中国初期的建设成就。
世界史部分:1. 古埃及文明:了解古埃及的政治制度、宗教信仰和社会生活。
2. 古希腊文明:学习古希腊的城邦制度、哲学思想和文化成就。
3. 古罗马帝国:掌握古罗马的法律制度、政治结构和文化影响。
4. 文艺复兴:了解文艺复兴的背景、主要成就和对后世的影响。
5. 工业革命:学习工业革命的起源、发展过程和对世界的影响。
6. 两次世界大战: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的起因、过程和结果,以及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7. 冷战时期:掌握冷战的背景、主要事件和结束,以及对世界政治格局的影响。
这些知识点是高中文科历史课程中的基础内容,对于深入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以及培养历史思维能力都非常重要。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联系历史与现实,理解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全) 人民版
专题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和特点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1、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1)演变过程:经历了从_______到________的演变过程。
前者是中国原始农业的耕作方式;后者从________时期开始,长期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2)演变原因——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传说中神农氏创制_____教导民众耕作;________时期农业发达地区开始采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___代铁制农具数量大大超过前代,出现曲柄锄和大镰和___犁、_______犁等先进的耕作方式;唐代江东(长江中下游)出现曲辕犁。
综观中国古代农具和生产技术的演变,多为量的增加,质的突破不多,长期以来农业耕作技术没有________的进步。
2、古代中国土地制度的演变(1)过程:夏商西周时期,实行土地国有制;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私田大量出现。
战国时期_____变法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和买卖,打破了土地国有制度。
此后,私有土地一直呈上升趋势,土地私有制成为传统社会中主要的土地制度。
(2)特点: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是两个最基本的阶级。
①地主占有大量土地,通过_____的方式剥削农民。
农民在土地上艰辛劳动,只能获得耕作收获的很少一部分。
②土地_________,是中国古代经济生活中普遍的现象。
(3)影响:①___________导致耕者无其田,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往往激起民众暴动。
②“_____”的理念和要求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经济意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3、以____________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1、春秋战国以前,手工业由官府经营,即所谓“工商食官”。
春秋战国以后,“工商食官”制度瓦解,形成_____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等多种经营模式长期并存的格局。
______手工业由官府直接经营,长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统治地位。
历史高考必修2知识点
历史高考必修2知识点中国历史是高中历史课程的重要内容之一,必修2以中国历史为主题。
本篇文章将围绕历史高考必修2的知识点展开讨论。
一、文化交流与对外关系1. 丝绸之路:介绍丝绸之路的起源、发展和影响,包括商业、文化和科技交流等方面。
2. 扬雄、班固的著作《法言》和《汉书》:探讨这两部著作的重要性,包括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和对国家治理的贡献。
二、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变革1. 秦朝的统一和制度变革:介绍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实施的改革措施,以及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2. 西汉的兴亡和王莽新朝:探讨西汉的兴盛,以及王莽新朝的起因、发展和失败原因。
三、经济与文化的变革1. 黄河流域的农业与手工业发展:深入分析黄河流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状况,以及对经济和文化的贡献。
2. 西域文化和佛教传入:讲述西域文化和佛教传入的背景、传播途径和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四、中外思想文化的交流与对比1. 儒释道三教的传入与发展:探讨佛教、道教对中国儒家思想的影响和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2. 西学东渐:分析近代欧洲科学、哲学、政治和社会制度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对中国启蒙思想的作用。
五、历史上的文化名人与事件1. 司马迁和《史记》: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和对中国历史的贡献,以及《史记》的特点和地位。
2. 张骞和西域通商:讲述张骞的西域通商活动,以及对中国西部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影响。
六、历史上的重要战争和和平事件1. 秦朝的统一战争:深入分析秦朝的统一战争,包括重要战役和对中华民族的影响。
2. 西汉的匈奴战争和和亲政策:探讨西汉与匈奴的战争,以及和亲政策对边疆稳定的作用。
以上是历史高考必修2的知识点概述,通过了解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准备历史高考,提升历史素养。
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精讲高考对于每一位学子来说都是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挑战,而历史学科作为其中的一部分,涵盖了丰富的知识领域。
其中,历史文化常识更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对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的知识点进行详细的讲解。
一、古代政治制度1、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重要政治制度。
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需要向周天子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述职、出兵等。
这一制度在初期有利于巩固周王朝的统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
2、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宗法制在西周时期与分封制互为表里,对后世的家族观念和政治制度产生了深远影响。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政务。
这一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行省制行省制始于元朝,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行省是中央派出的机构,长官由中央任命。
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二、古代经济1、农业古代农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广,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此外,古代还重视水利工程的修建,如都江堰、郑国渠等,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分为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技术水平高超,生产不计成本,但产品主要供官府使用;民营手工业在明清时期得到了较大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家庭手工业则是农业的补充。
3、商业古代商业在不同时期发展程度不同。
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繁荣,出现了许多商业城市和大商人;隋唐时期,商业进一步发展,出现了柜坊和飞钱;宋元时期,商业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出现了纸币;明清时期,商业继续发展,出现了商帮,如徽商和晋商。
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2)
历史必修二知识总结(2)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元代黄道婆独创脚踏三锭纺车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必须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起先烧制陶器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南北朝烧制出白瓷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唐三彩(陶)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行缺少的生活用品,越窑(青瓷) 邢窑(白瓷)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独创又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到达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开展的特点: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起先,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那么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
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必须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阻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开展:(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展集中贸易的市,有特地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汉代:形成假设干全国性商业中心。
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干脆监管。
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效劳设施也较完备;(6) 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闻名的商帮1.先秦:商业城市起先兴起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记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4.宋代:汴京(开封)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产甲于天下)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最强)十、古代中国商业开展的特点: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开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休戚相关。
【高三二轮】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
高考古文化常识类类清(二)(学生版)一、官职典制(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
中国几千年一直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代。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艰”。
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
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二)皇室官职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
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代相沿不变。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
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
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亦自称太上皇。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
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历史高考知识点必修二
历史高考知识点必修二在历史学科的学习中,必修二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材,它包含了许多历史知识点,对于高考来说尤为关键。
下面,我将为大家总结必修二中的历史知识点,希望对大家高考备考有所帮助。
一、第二章两个“总”和一个“首”本章主要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工人运动的兴起。
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有两个“总”和一个“首”。
1. 中共一大:中共一大是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代表大会。
这个会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会议确定了党的纲领、章程和党旗党徽等标志性内容。
2. 中共二大:中共二大是中国共产党于1922年在上海召开的第二次代表大会。
这次大会制定了党的执政纲领,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政治主张。
3.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是一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
这场运动以北京学生的爱国示威为起点,成为了中国现代史的转折点。
二、第三章第一个抗日战争第三章主要介绍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有“一二·九”运动和日本侵略的全面爆发。
1. “一二·九”运动:1935年12月9日,发生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领导下的一次爱国示威活动,即“一二·九”运动。
这次运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序幕,标志着中国民众反对日本侵略的总动员开始。
2. 日本的全面侵略:1937年7月7日,日本军队发动了对中国的全面侵略,这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
中国人民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进行了英勇的抵抗。
三、第四章国共合作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和新中国的成立。
其中最重要的知识点有南京政府垮台、国共合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 南京政府垮台:1949年4月,南京政府宣告垮台,中国人民在全国范围内推翻了蒋介石的反动统治。
2. 国共合作:新中国的成立离不开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的合作。
国共两党在共同抗日战争中建立了强大的统一战线,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
高三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梳理在高三历史必修二课程中,学生将学习中国古代史的重要知识点,包括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和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复习和理解历史内容。
一、夏、商、西周时期1. 夏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朝代,传说中有禹洪水治理和太康、仲康的事迹。
2.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有商王武丁的事迹和商天宝的遗址。
3. 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封建王朝,周公旦建立都城镐京,子孙世袭。
二、春秋战国时期1.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时期,伴随着列国割据和列国争霸的局面。
2. 鲁国孔子的思想和儒家学说在这个时期兴起。
3. 战国时期是春秋时期的延续,列国争斗激烈,最终形成秦国的统一。
三、秦、汉时期1.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大帝国,有秦始皇的统一战争和实施焚书坑儒的措施。
2. 汉朝是秦朝的继任者,由刘邦创立,实行了推行轻徭薄赋、实行科举制度等一系列政策。
四、三国、晋、南北朝时期1.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多国混战的时期,魏、蜀、吴三国形成鼎立格局。
2. 晋朝是三国后期由司马炎建立的王朝。
3. 南北朝时期是南方和北方两个朝代并存的时期,南朝有宋、齐、梁、陈等朝代,北朝有北魏、东魏、北齐、西魏、北周等朝代。
五、隋、唐、五代、宋时期1. 隋朝是南北朝的统一者,由隋文帝杨坚建立,实现了大运河的修建。
2.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封建王朝,有玄奘的西游取经、安史之乱等重要事件。
3. 五代指的是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的时期。
4. 北宋和南宋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封建王朝,北宋的科技发展和南宋的文化繁荣都是这个时期的特点。
六、元、明、清时期1. 元朝是由成吉思汗的后裔忽必烈建立的,蒙古族统治中国多年,实行蒙古法律制度。
2. 明朝是由朱元璋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建立的王朝,实行科举制度,兴办了郑和下西洋等重要事件。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解析
高考历史文化常识知识点解析在高考历史中,文化常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它涵盖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包括古代的政治制度、礼仪习俗、文学艺术、科技成就等等。
对于考生来说,掌握这些文化常识不仅能够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够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
一、政治制度1、宗法制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其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即嫡长子继承父亲的宗主地位,庶子进行分封。
这种制度在西周时期极为盛行,对于维护贵族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起到了重要作用。
2、分封制分封制是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政治制度,周王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但要向周王承担一定的义务,如进贡、朝觐、派兵随周王作战等。
分封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势力逐渐强大,导致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割据局面。
3、三省六部制三省六部制是隋唐时期形成的中央官制。
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指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六部则分管具体事务。
这种制度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集权。
4、科举制科举制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制度,始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
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为普通士人提供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对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
二、礼仪习俗1、吉礼吉礼是古代五礼之一,主要是祭祀天神、地祇、人鬼的礼仪活动。
如祭祀天地、宗庙、社稷等。
这些祭祀活动在古代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被视为维护国家稳定和统治合法性的重要手段。
2、嘉礼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主要是喜庆的礼仪活动。
冠礼是男子成年时举行的加冠仪式,标志着其具备了成人的资格和责任;婚礼则是人生中的重要礼仪,有着严格的程序和规矩。
3、宾礼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诸侯和使臣的礼仪。
高考历史第二册知识点总结
历史第二册第一单元从史前时期到夏商王朝●原始农耕新石器时代:距今1万年前,以磨制石器为标志。
旧石器时代以打制石器为标志。
南稻北粟: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人工栽培水稻;黄河流域(北方)种植粟类旱地植物。
出线了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的局面。
其中玉蟾岩出土的炭化水稻,距今约12000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稻谷,证明中国确实是世界水稻的起源地之一。
●中华文明的起源:炎黄传说:炎帝和黄帝都是华夏族的部落首领。
黄帝打败了炎帝,统一了华夏部落。
然后又打败了蚩尤,成为中原地区的首领。
今天我们中国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
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考古资料表明,最迟至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大地文最为集中的区有,也是中华文明融、诞生的核心地区。
●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传说,禹在晚年暗中培养儿子启的实力。
禹死后,启杀死公举的继承人伯益,夺取权位。
从此,传子不传贤的“家天下”式世袭制的王位继承方式代替了“公天下”式、禅让制的王位继承方式。
●二里头文化: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的遗址和遗物,而时间上与地域上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在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两座类似宫殿的遗迹,这说明了二里头社会的分化已经很明显。
二位下士探究提供了重要而丰富的资料。
●青铜时代:司母戊大方鼎式已发现的商代早期青铜器中最大的一件重器。
商朝的青铜器主要是礼器,用于祭祀、礼典,是一种身份和政治地位的象征。
●商朝的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他是商人在甲骨上用来记载占卜情况的无文字。
作用:甲骨文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
第二单元从周王朝到秦帝国的崛起●封邦建国: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武王克商,并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西周”。
西周建立后,为了对新征服的地区进行有效的统治,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
体制的内容: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殷人后裔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成为地方的政治中心,达到了“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效果。
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题(二)
【高考讲座】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题(二)考试研究2010-04-19 09:59:57 阅读48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7、音乐文娱【2008年广东卷,20】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A、汉B、唐C、宋D、清【2008年海南卷,4】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例10.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
“红色”一般用来表示A. 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C. 凶狠残暴 D.铁面无私红色——表现忠贞、英勇,如:关羽。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如:曹操。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京剧的角色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
“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
“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
“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
“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
“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
"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8、文史典籍例、如果要查阅《伤寒杂病论》的论述应该查阅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包括经、史、子、集四部。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考历史必修二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学习和掌握的知识点,它涵盖了中国古代历史和近代史的重要内容。
下面将介绍高考历史必修二的知识点。
一、中国古代历史1. 夏、商、西周时期在这个时期,人类进入了农业文明的发展阶段,出现了夏、商、西周三个朝代。
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封建王朝,西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黄金时代。
2. 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政治分裂和文化繁荣的阶段。
这个时期出现了多个诸侯国,形成了以鲁、齐、晋、楚、魏、秦、赵、韩等国为主要代表的政治格局。
3. 秦汉时期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长的一段封建王朝。
汉朝的建立为后来的中国历史铺垫了基础,开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先例。
4. 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分割和民族大迁徙的时期。
曹魏、东晋和南北朝是这个时期的主要政权,这段时期的经济衰退、社会动荡和文化发展都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近代史1. 清朝时期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封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在这段时期,中国开始与西方国家接触,逐渐产生了一系列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甲午战争等重大历史事件。
2.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随后,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被推举为临时大总统。
这段时期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资本主义大时代。
3.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的近代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中国最高执政党,推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措施。
4.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国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社会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国逐渐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科技、文化和国际事务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一文科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一文科历史必修二知识点高一文科历史必修二主要涉及中国古代史的相关内容,包括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初步繁荣、唐宋时期的盛世与变迁以及明清时期的传统社会秩序的完善与崩溃等。
下面将按照相关知识点逐一给出详细的论述。
一、秦汉时期的统一和初步繁荣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将其他诸侯国并入统一的中国国家体系中。
首先,秦朝实行的郡县制建立了稳定的地方行政机构,打破了封建割据局面,为统一帝国奠定了基础。
其次,实行的法律制度使得法律统一,为国家统一提供了法制基础。
同时,大力推行修筑长城和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局面。
二、唐宋时期的盛世与变迁唐朝是中国古代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盛世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
首先,唐朝建立了完善的科举制度,选拔出一大批人才,为国家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其次,唐朝开创了繁荣的对外贸易,通过丝绸之路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往来,为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唐朝的文化也达到了顶峰,出现了许多杰出的文化艺术作品。
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相对较为稳定的朝代,但也面临着一些内外因素的影响而发生变迁。
首先,在政治方面,北方的辽金与南方的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这对国家的统一造成了威胁。
其次,在经济方面,宋朝实行的均田制和市易法等举措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也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北方的战乱和党争导致了统治集团的不稳定,最终导致了宋朝的灭亡。
三、明清时期的传统社会秩序的完善与崩溃明朝和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两个传统王朝。
明朝时期,经历了洪武、永乐和嘉靖等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全盛时期。
在政治方面,洪武帝秉持民本思想,推行了多项改革措施,进一步加强了集权统治。
在经济方面,明朝官方鼓励农业生产和手工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然而,明朝后期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和外患的侵袭,导致了社会秩序的崩溃,最终引发了明朝的灭亡。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初期通过对明朝的征服建立起统治的地位。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一)夏代政权性质夏代政权比较特殊,它是封建社会初期的一个代表,其政治制度主要特征为世袭制度,即由父及子,世袭不易。
夏商周时期的社会制度以家族和宗族为基础,政权的代表为王室,王室以封地的方式控制全国的土地,实行世袭制度。
(二)商代政权商代政权向来是中国社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商代政权的形成,标志着中国历史上封建制度初步确立。
商王依靠宗族的权力基础,实行“分封制”、“诸侯制”。
商朝王室为实行统治,按照“宗法”之制,对各级诸侯分封土地,以达到有效地分散和限制部落首领的权力。
国家分成九州,分封了九个诸侯,诸侯受封后,向商王纳贡,同时享有一定的自治权力。
商王的权威权力是通过政治制度来维护和发展的。
(三)周代政权周朝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极盛时期,是封建制度发展的成果。
周初政权的主要特征是由分封而来,这一时期最重大的事件是“三分天下”。
周初政权在政治制度上,周朝采取了许多措施,提出了诸侯世袭制度。
地方分封初期,诸侯自治权较大,但是由于宗族内部的斗争,造成了周王的权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一)春秋五霸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大体可分为两个时期。
春秋时期,五霸纷争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特征,这种领导方式是这一时期的国家特征之一。
这种现象也是因为诸侯国的权力在扩大。
由于国家和军事需要,每个国家都设立了官职。
中国上古时期指的是一种以家庭、宗族为基础的封建制度下的管理方式。
中国是历史上最早采用这种方式的国家,这种现象突出的表现是分封,通过这种方法,国家权力逐渐得以维护。
(二)战国七雄春秋战国时期,春秋时期下一代的历史中期,出现了“战国七雄”的象征。
这种现象以及这一时期的一系列的事件都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变革。
在这一时期,每个国家的规模都在不断扩大,权力集中。
战国时期中国使用“长平之战”进行执行,其目的是为了控制人民。
当时,每个国家之间的联系增强了。
在这个时期,国家的面积,人口,资源等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知识梳理:高考历史考点解读(必修二)
历史(必修2)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高考考点】1.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2.手工业的发展3.商业的发展4.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考点解读】一.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1.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演进(1)耕作工具和技术的发展:①原始社会至商周时期,农耕主要是石器锄耕(刀耕火种)。
②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逐渐取代石器,牛耕开始出现。
③汉代广泛推广牛耕;唐代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④牛耕的使用、生产工具及技术的改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2)耕作经营形式的发展:①商周时期,农具原始,多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进行农业生产。
②春秋时期,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经济(小农经济)应运而生。
③自耕农经济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即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这一经济形式在古代中国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2.土地制度的变化:原始社会的公有制——奴隶社会的井田制——封建社会地主阶级的土地私有制(1)井田制及其瓦解:①含义——西周时期实行的一种土地国有制度,其本质是国王代表整个贵族占有土地的土地私有制。
有公田、私田之分。
②瓦解: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使公田抛荒,私田逐渐私有;税制改革(如鲁国“初税亩”),使土地私有合法化,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土地私有制确立。
(2)战国以后的土地所有制结构——多种形式的土地私有制:①主要形式有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自耕农私有土地。
②三种形式可以转化;后两种形式此消彼长。
③地主私有土地占主导地位,制约古代社会土地关系的发展。
(3)土地兼并:①根源——地主土地私有制和土地买卖的合法性。
②体现土地私有制的发展,是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贯穿整个封建社会。
③影响:影响国家的赋税收入,引起社会动荡不安。
④政府对土地兼并的政策:北魏、隋唐实行均田制,限制土地兼并。
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
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高三历史文科考试的重要知识点1一、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①、标志:1912年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
②、性质:封建军阀统治(地主和买办联合专政的专制政权)。
袁世凯及其以后的北洋军阀的统治是代表大地主、大买办(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这个政府对内镇压革命,对外投靠帝国主义,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反动政府。
二、袁世凯专权——政治: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军事:加强北洋军,削弱革命军。
外交:袁世凯“善后”大借款是以盐税、海关税为抵押,金额是2500万英镑。
主要用于内战,镇压国民党人。
三、二次革命1、原因:(1)宋教仁改组国民党(同盟会改组国民党的目的一是通过改组,联合中间力量,造成中国第一大党,以夺取国会中多数席位,建立以国民党为中心的内阁。
二是企图通过民主手段建立责任内阁,以保障《临时约法》的实施,把中国政治纳入资产阶级共和制的轨道),成为国会第一大党。
(2)“宋教仁案”。
1913年,袁世凯派人刺杀宋教仁,决定武力镇压国民党。
(3)袁世凯大量举借外债,用于扩大个人势力。
2、过程:袁世凯在1913年罢免江西、安徽、广东三省都督,然后派兵南下,江西都督李烈钧在湖口誓师讨袁。
随后,江苏、广东、安徽等省相继独立,这就是“二次革命”。
3、性质:二次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反对袁世凯建立专制独裁、保卫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装斗争,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4、失败原因:国民党力量涣散,袁世凯力量强大。
三、袁世凯称帝1、袁世凯的复辟活动:1913年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解散国民党;1914年解散国会,废除临时约法,颁布中华民国约法,改内阁制为总统制,修改总统选举法。
成终身总统有世袭的权利,从此中华民国名存实亡;1915年接受21条,改中华民国为中华帝国。
2、护国运动——①、原因:袁世凯的志国和复辟帝制。
②、孙中山的讨袁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维护共和制度。
1916年孙中山发表《第二次讨袁宣言》,号召人民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文史常识
文史常识(一)经史“四书”:《大学》、《中庸》、《论语》、《xx》“五经”:《史记》、《尚书》、《礼记》、《易记》、《春秋》“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四库”:经、xx、子、集《诗经》六义:风、xx、颂、赋、比、兴六艺:也称六经,即礼、乐、射、御、书、数(二)朝代传说:“三代”:夏朝、商朝、周朝“三皇”:传说之一是“xx、女娲、神农”“五帝”:据《史记》载为:黄帝、颛顼(zhuanxu)、帝喾(同“酷”音)、唐尧、虞舜(三)地理:“xx”:相传神仙所居住的山:xx、方丈、xx“xx”: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划,后成为中国的别称江河:古代文章中专指“xx、xx”xx:指东汉后分裂xx、蜀、xxxxxx:古代以xx、水北为阳,以xx、水南为阴(四)其它:1.五行:指金、木、水、火、土2.五谷:上古对粮食作物的统称。
(即稻、黍(同“属”音)、稷(同“纪”音)、麦、菽(同“书”音))3.五味:指酸、甜、苦、辣、xx4.六畜:六种家畜:马、牛、羊、猪、狗、鸡5.文房四宝:笔、xx、纸、砚6.文人四友:琴、棋、书、画7.xxxx:xx、xx、竹、菊8.岁寒三友:松、竹、xx9.六书:象形、会意、指事、形事、转注、假借10.五声:五个音级。
也称“五音”,即我古代五声音阶中的宫、商、角、徵(同“指”音)、羽11.四大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白蛇传》、《孟姜女》12.三老:古代分管教化的乡官13.《xx》:我国最早的释词专著,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成体系的词典14.“风雅”: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15.《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按音乐性质分“风、雅、颂”三大类16.顿首:古代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
俗称叩头。
17.稽首:古代的拜礼。
为“九拜”之一,行大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讲座】高考历史文史常识专题(二)考试研究2010-04-19 09:59:57 阅读488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7、音乐文娱【2008年广东卷,20】京剧的京指的是下列哪个朝代的京城A、汉B、唐C、宋D、清【2008年海南卷,4】京剧是我国国粹,它主要是由A、元杂剧发展而来的B、北京地方剧种演化而成的C、流行于北方的剧种融合而成的D、南方一些剧种传入北京后融合而成的例10.京剧脸谱是一种内涵丰富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脸谱都有一种主色调,以显示剧中人物的特征,如关羽脸谱为红色,曹操是白色,包拯是黑色。
“红色”一般用来表示A. 忠勇正义 B.奸诈狡猾C. 凶狠残暴 D.铁面无私红色——表现忠贞、英勇,如:关羽。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如:曹操。
蓝色——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
黄色——代表枭勇、凶猛的人物。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表现各种神怪形象。
京剧的角色分成生、旦、净、丑四大行当。
“生”分为:“老生”--指成熟的中年男子,以正派人物或帝王将相出现。
“小生”--表现的是青年男子。
(“末”也属老生类,但在年龄上应更老,思维糊涂,生活在底层的老人。
)“旦”分为:“青衣”--指中年妇女,一般指贵族家庭的夫人、小姐。
“武旦”--指能打斗的女性。
“花旦”--指青年小姑娘,社会底层的女性,如“丫鬟”。
“净”角是舞台上具有独特风格的人物类型,脸部化妆最为丰富彩。
“净”因面部化妆要用各种色彩和图案勾勒脸谱,所以又俗称“大花脸”。
"丑"指小花脸,大多也是表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民间义士等多表现机敏、滑稽。
8、文史典籍例、如果要查阅《伤寒杂病论》的论述应该查阅A、经部B、史部C、子部D、集部我国古代图书分类,包括经、史、子、集四部。
经,指儒家经典;史,指各种体裁的史学著作;子,指先秦诸子百家的著作及政治、哲学、医学等著作;集,泛指诗词文赋专集等著作。
例12、明朝科举考试规定只能在四书五经中命题。
五经是A.《诗》、《书》、《礼》、《论语》、《春秋》B.《春秋》、《易》、《论语》、《书》、《诗》C.《易》、《诗》、《书》、《孟子》、《礼》D.《诗》、《书》、《礼》、《易》、《春秋》例13 古人为诗文集命名的方式,主要有:以作者姓名命名;以谥号命名;以书斋命名;以作者字、号命名;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以出生地命名等。
下列古人的诗文集命名以官爵命名的是A、《杜工部集》(杜甫)B、《范文正公集》(范仲淹)C、《饮冰室合集》(梁启超)D、《梦溪笔谈》(沈括)9、史学研究【2004年上海卷,2】就论证端午节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而言,下列哪方面的证据应当最有说服力?A、古籍的记载B、屈原的作品C、政府的声明D、学者的解释【2007年上海卷,33】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叙述和历史评价。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
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
他把孔子的“仁”发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
这种带有民主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问题:(6分)(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抄在答题纸上)(2分)(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抄在答题纸上)(2分)(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抄在答题纸上)(2分)例14. 章实斋云:“盈天地间,凡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学(即史料)。
”史料的价值有高低。
近年来,对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人物李鸿章的争议颇多,以下材料最有价值的是A、长篇历史小说《李鸿章》B、“文革”中出版《李鸿章反动言论》C、关于李鸿章的史学论著D、部分李鸿章奏折、书信的影印件10.《三字经》《三字经》自南宋以来,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是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可多得的儿童启蒙读物,共一千多字。
内容包括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广泛、生动而又言简意赅。
《三字经》被誉为“蒙学之冠”,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
例15.《三字经》中说到:“阉乱后,寇内讧。
闯逆变,神器终。
”下列解读不正确的是A.明朝末年农民起义不断B.明朝中后期宦官专权,统治黑暗C.李自成攻破北京,明朝灭亡D.倭寇与沿海奸商勾结,倭患愈演愈烈例16.《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 中古古代主张性本善的思想家是A.孔子B.孟子C.荀子D.庄子11.百家姓北宋初年钱塘(今杭州)的一位儒生将常见的姓氏编成四字一句的韵文,像一首四言诗,便于诵读和记忆,称为《百家姓》。
《百家姓》是我国古代流行时间最长,流传地域最广的一种蒙学教材。
例17.“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姓氏,是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封建社会的姓氏也有贵贱之分。
“赵”姓并不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姓氏却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
由此可推断出《百家姓》最早可能出现在A.西周B.汉朝C.唐朝D.北宋12.史书体例我国古代史书按不同的标准可分为编年体、纪传体、国别体、通史、断代史等。
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
纪传体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
国别体以国家为单位,分别记叙历史事件。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
断代史的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
史书体裁,不同的体裁又有不同的特征:纪传体:以人物为中心。
编年体:以年代为中心。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中心。
典章体:以制度为中心。
例18.《资治通鉴》是一部对后代影响深远的历史著作。
以下关于《资治通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它A.是一部编年体断代史B.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时期的历史C.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D.对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参考练习】1.从姓氏的演变看,下列姓氏中较古老的应是A.赵 B.姬C.元 D.吴2.中国与西方在亲属称谓上有很大的不同。
如:对与父母同辈的称谓,英文只用“uncle”和“aunt”,而中文则用“伯伯、叔叔、舅舅,姑妈、姨妈……”等。
这种差异所反映的实质是A.汉字比英文有更强的表现力B. 英语比汉语的内涵更为丰富C.西方人更善于协调人际关系D.中国人较西方人更具家族观念3.孔子有两个字“牛”的学生,一个是冉耕,字“伯牛”,另一个是司马耕,字“子牛”。
他们俩有趣的名字可以印证的春秋时期的历史现象是A.农民可以接受教育B.牛耕技术出现C.孔子是一位大教育家D.铁制生产工具出现4.宋朝曾把与契丹族政权边境临界地区的一些地点改名,如威虏改为广信,静戎改为安肃,破虏改为永静等。
根据所学史实判断,这种现象出现的时间是A.实现统一后 B.澶渊之盟后C.东京保卫战后 D.宋金和议后5.古人“始生三月而加名”,“男子二十,冠而字”。
如曹操,名操,字孟德;刘备,名备,字玄德。
一般情况下,名供长辈称呼,用来自称则有谦恭之意。
“卑己尊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刘备与曹操会面时,他的自称和对曹操的称呼应是A.备、操B.玄德、操C.备、孟德 D.玄德、孟德6.“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他从30岁左右开始授徒讲学,开创了儒家学派。
”从这段简介中可知,儒家学派产生于A.公元前6世纪后期B.公元前5世纪后期C.公元前6世纪前期 D.公元前4世纪后期7.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的主人公郭靖、杨康名字来自于历史上的“靖康之变”。
“靖康”是指A.河南开封 B.宋钦宗年号C.宋徽宗庙号 D.宋徽宗谥号8、右图是南京总统府办公桌上的台历,它用黄铜铸成,透过历史的尘埃还能看到上面写着“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四月小,23,星期六”。
作为历史它在此定格成为永恒。
它的寓意是A、清政府统治结束B、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结束C、日本侵略者占领南京D、南京光复,抗日战争取得胜利9.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民间影响最为广泛的一个传统节日----元宵节。
它又称“灯节”“上元节”“元夜”“元夕”,早在西汉就在历法里确定为正式的重大节日,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据说源于某种宗教,可能是A.佛教B.道教C.天主教 D.伊斯兰教10.自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节纳入中国国家法定节假日,体现了国家对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视。
追根溯源,下列选项中与这种珍惜亲情、渴望相聚情结的形成有密切关系的是A.分封制 B.郡县制 C.宗法制D.科举制11.帝王的年号纪年是我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法,下列历史名称中不涉及帝王年号的是A.建安文学 B.开元通宝C.康乾盛世 D.绍兴和议12.国家将一些传统节日列为法定假日以更好地尊重传统文化。
下列法定假日中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是A.中秋B.端午C.清明D.春节13.在中国纪年法中的“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对应十二生肖。
如2009年是乙丑年,对应的生肖是“牛”。
请问“辛亥革命’’这一年对应的生肖应是A.猴B.羊C.猪 D. 马14. 2009年春节期间,一条有趣的祝福短信十分流行:“佳节来临,恭祝家庭顺治,生活康熙,人民雍正,学业乾隆,成绩嘉庆,前途道光,财富咸丰,德才同治,心情光绪!”根据相关的基本文史常识判断:康熙、雍正、乾隆等称号应属A.国号B.年号C.谥号D.庙号15.据陆游《老学庵笔记》载,田登做州官,自讳其名,州中皆谓“灯”为“火”。
上元节放灯,州吏贴出榜文云:“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这一现象反映了①百姓对地方官员的尊重②古代中国是等级社会③古代中国实行郡县制④儒家的名分观念和礼制A.①②B.①③C.③④D.②④16.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也反映出当时书写工具的落后,那在古代的中国,从什么时候开始,读书人外出游学时,不用带五大车的竹简,也可以达到“学富五车”A.西周B.秦朝C.汉代D.唐代17、历史上,金属工具可以成为地位和身份的代表。
成语中就有“问鼎中原”、“一言九鼎”的说法。
“鼎”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可以追溯到:A、原始社会后期B、商周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18.“感身之戮辱,传畸人于春秋,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矣”。
这是鲁迅先生对我国古代一部重要史学著作的赞叹。
这部史书在叙述历史时是采用A.以人物为中心展开B.以事件之始末记述C.以时序为主线写作D.以地域之联系综述19.作者自述以“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为著作主旨,立志为统治者提供历史经验与教训的史书是A.《春秋》 B.《史记》C.《汉书》D.《资治通鉴》20.“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