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二篇

合集下载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被贬黄州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
静。谁见幽人独往来,
缥缈孤鸿影。
开始平和内心,并进行反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省。拣尽寒枝不肯栖,
探究佛教
寂寞沙洲冷。



初来黄州
与友交往
苏轼借住定慧院,惊魂未 定,闭门不出,打击甚大。
马梦得专门来黄州陪 苏轼;与陈造秉烛谈 论佛法。
开荒躬耕,发明菜肴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 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 蓑烟雨任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元符三年自海南岛返回)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 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 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 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 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影的什么特点?
点染出一个怎样的境界?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色——积水空明——静谧 竹柏——藻荇交横——摇曳
空明澄激、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苏轼笔下的“月”与心境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将人生的悲欢纳入对宇宙哲理的探寻中,是苏轼豁达心境的写照。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37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 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 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 人者耳。
句式自由,长短句交错,间 用整齐句式,节奏舒缓。用词散 淡自然。
再读:读出节奏美,感受语言美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 与其奇者。
骈句为主,多用四字句, 韵律和谐,间用散句,参差错 落。用字颇多斟酌。
知人论世品情感:
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 陶弘景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知人论世品情感:
宋神宗元丰二年七月,历史上发生了著名的“乌台诗案”。 御史李定等人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 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他差一点被杀。十 二月他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 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记承天寺夜游》写于 元丰六年,这时作者被贬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此时张怀民被 贬黄州。
部编版语文学科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
山川与明月 最抚文人心
——《短文二篇》
1.借助朗读,欣赏两篇短文不同的语言风格。
标学 习 目
2.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色,领略不同的写
景手法。
月淡,风凄,一曲恒古的琵琶,飘酸了今生的眷恋
3.感受作者热爱自然山水的情感、乐观豁达
的人生态度,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将《答谢中书书》 与《记承天寺夜游》两篇短文合为一课,细 心的小豫发现了: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教学课件

品味语言 (二)移动笔尖,妙笔写出美语。
请你从文中任选一种或两种景物,运用合理 想象,抓住景物特点,描摹出一幅自然美景图。 (50字左右)
课堂小结
本文写景,仅用了六十八个字,就概括了古 今,包罗了四季,兼顾了晨昏,山川草木,飞禽走 兽,抒情议论,各类兼备。作者通过描画大自然生 机勃勃的景象,来传达自己与自然相融会的生命愉 悦,体现了热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这样美的 风景,这样美的语言,这样美的课文,我们一定要 用心欣赏,方得其美。
(2)一日四时之美
(3)色彩搭配之美
(4)晨昏变化之美
(5)动静映衬之美
(6)视觉变化之美
(7)视听变化之美
品味语言
(一)《答谢中书书》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合作探讨:这几个词语的能否去掉?并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将”字刻画出轻纱似的晨雾逐渐消散,于是山水从朦胧 中依次显出。 “乱”字,充分写出了猿欢鸟叫的群动之欢。 “欲”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夕阳鲜明的色彩和动感。 “竞”字,着力表现了鱼跃清波的无限乐趣,使整个画面 充满生机。
3.这个写景的句子有什么奇妙之处?
(1)把月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 荇。
(2)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竹柏影子 的清丽淡雅。
(3)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 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好境域。
深入分析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结合自身经历,记述一个月下的故事。 (100字左右) 3.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阅读有关描写祖国山水美景的古文。 3.完成课后练习。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课堂笔记

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课堂笔记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二篇课堂笔记《短文二篇》课堂笔记一、《答谢中书书》1.作者简介-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思想家。

有《陶隐居集》。

2.重点字词解释-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谈论的话题。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实是欲界之仙都: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内容理解-主题思想: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结构分析:-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具体描写:高峰入云……沉鳞竞跃。

从山水、石壁、林竹、晨景、晚景等方面描写山川之美。

-总结抒情: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对山川美景的赞美和无人能赏的惋惜。

4.写作特色-意境优美:作者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自然山水的美景,营造出一种清幽、宁静、高远的意境。

-语言精炼:全文仅六十八个字,却生动地描绘了山川之美,语言简洁凝练,富有表现力。

-动静结合:文中既有高峰入云、清流见底等静态描写,又有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等动态描写,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

二、《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他的作品题材广泛,风格豪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2.重点字词解释-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准备脱衣睡觉,这时月光照进门里,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优秀教学设计(精选6篇)《短文两篇》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重点:(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陋室铭(刘禹锡)一、预习朗读课文,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1.作家作品简介2.关于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1.朗读课文。

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

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斯是陋堂,惟吾德馨。

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

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

用惟字加强语气。

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

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

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这两句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

八上语文第11课《短文两篇》原文、译文及考点一、原文:答dá谢xiè中zhōnɡ书shū书shū山shān 川chuān 之zhī美měi ,古ɡǔ来lái 共ɡònɡ谈tán 。

高ɡāo 峰fēnɡ入rù云yún ,清qīnɡ流liú见jiàn 底dǐ。

两liǎnɡ岸àn 石shí壁bì,五wǔ色sè交jiāo 辉huī。

青qīnɡ林lín 翠cuì竹zhú,四sì时shí俱jù备bèi 。

晓xiǎo 雾wù将jiānɡ歇xiē,猿yuán 鸟niǎo 乱luàn 鸣mínɡ;夕xī日rì欲yù颓tuí,沉chén 鳞lín 竞jìnɡ跃yuè。

实shí是shì欲yù界jiè之zhī仙xiān 都dōu 。

自zì康kānɡ乐lè以yǐ来lái ,未wèi 复fù有yǒu 能nénɡ与yǔ其qí奇qí者zhě。

记j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夜yè游yóu元yuán 丰fēnɡ六liù年nián 十shí月yuè十shí二èr 日rì夜yè,解jiě衣yī欲yù睡shuì,月yuè色sè入rù户hù,欣xīn 然rán 起qǐ行xínɡ。

念niàn 无wú与yǔ为wéi 乐lè者zhě,遂suí至zhì承chénɡ天tiān 寺sì寻xún 张zhānɡ怀huái 民mín 。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0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共40张)语文八年级上册
闲人(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 不汲汲于名利而能从容留连于光景之人 今义 与事无关的人
古今异义
户(月色入户) 古义:窗(门户)户 今义:住户、人家
念(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纪念,思念
中庭(相与步于中庭) 古义:院子里 今义:庭子中间
盖(盖竹柏影也) 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 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
①遂至承天寺。 理由: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 ②怀民亦未寝。 理由:心境相同、欣赏趣味相同 。 ③相与步于中庭。 理由:关系亲密。 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理由:志同道合、志趣相投、 命运相同。
课文总结
记 承
叙事—— 月色入户 夜游赏月
赏月的欣喜

天 寺 夜 游
写景——月如积水 景 空明 竹柏如藻荇 交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猿、鸟此起彼伏地鸣叫着;
译 夕阳快要落山了,水中潜游的鱼争相跃出水面。

清晨

消散

坠落
沉 鳞 水中潜游的鱼
原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 ,
译 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景色了。
欲界 康乐 与
人间
指南朝宋山水诗人 谢灵运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大概是竹子跟柏树的影子吧?(起判断作用)
研习课文
一、这篇文章运用了几种表达方式?
记叙 描写 抒情
找出分别运用了以上表达方式的句子
研习课文
二、记叙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
• 时间: • 地点: • 人物: • 事情的起因: • 事情的经过: • 事情的结果: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承天寺中庭 “我”和张怀民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相与步于中庭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对山川的赞美。
既有对前贤的钦敬与追慕,又 惋惜众人对秀美山水的无动于衷。 而作者却能够继康乐之后,从中发 现无尽的乐趣,自许之情,期与谢 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景的得意之感。
总领全文 答 谢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PPT素材:/sucai/ PPT图表:/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个人简历:/jianli/ 教案下载:/jiaoan/ PPT课件:/kejian/ 数学课件:/kejian/shuxue/ 美术课件:/kejian/meishu/ 物理课件:/kejian/wuli/ 生物课件:/kejian/shengwu/ 历史课件:/kejian/lishi/
想到没有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来到承天寺找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于是)我们一起在庭院中漫步。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如积水般清明澄澈,好像有藻、 荇交错其中,大概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吧。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
PPT模板:/moban/ PPT背景:/beijing/ PPT下载:/xiazai/ 资料下载:/ziliao/ 试卷下载:/shiti/ 手抄报:/shouchaobao/ 语文课件:/kejian/yuwen/ 英语课件:/kejian/yingyu/ 科学课件:/kejian/kexue/ 化学课件:/kejian/huaxue/ 地理课件:/kejian/dili/
俯瞰 水之净。
选择有代表
平远 高远
极目远眺,青翠的 竹林和五彩的山石 互相映衬,呈现出 绚烂光辉的气象, 万物勃发的生命力。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导读:本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来源互联网,仅供读者阅读参考.答谢中书书南朝·陶弘景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是高兴地起身出门。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

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

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注重整体感知。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课件
陶弘景,南朝人,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丹阳秣陵人,去官隐 居茅山,人称“山中宰相”。齐高帝曾经召他进宫陪伴太子读书。 后来,陶弘景远离尘世,隐居曲山(今茅山)。他精通阴阳五行、 山川地理、天文气象。梁武帝继位后,他“礼聘不出”。因此, 每逢有凶吉、祭祀、征讨大事,朝廷都要派人进山向他请教,故 称他为“山中宰相”。陶一生好松。每当轻风吹拂松枝,发出 “沙沙”的声响时,他就象听到仙乐一样如痴如狂。有时,他竟 一人进山,专去听山野松涛之声,人又称之“仙人”。
作者胸中“情”:
沉醉山水的愉悦 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闲适自得
拓展迁移
通过对文章的分析,对 你写写景文有什么启示?
如何写写景文:
一、要抓住景物的特征 1.动用多种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 觉等;
2.采用各种角度——俯视、仰视、近观、远 望、静态、动态或者不同时段中的不同形态。
二、写景时融入自己的情感
山水小品



陶 弘 景
书 书
学习目标
1.把握文中景物的不同特点,领略不 同的写景手法; 2.理解和把握作者的情感; 3.学习如何写写景文。
整体感知
反复诵读,思考:这 篇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答谢中书书
南朝 陶弘景
山川/之美, 古来/共谈。 高峰/入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 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 猿鸟/乱鸣;
藻荇(zǎoxìng) 未寝(qǐn)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 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 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 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表达了作者沉醉于山水的愉悦之情,能够和古今山 水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隐居避世的追求。
“欲界”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用“欲界”而不用“人间”?
时代背景
柔然
土谷浑
北魏 齐
南北朝时期,神州大地 群雄割据,生灵涂炭
不少文人雅士和士大夫选择隐居山林, 寄情山水 文人在书信中描绘山水,寄托情思 本文就是其中名篇
答谢中书书
答复
书信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 “尺牍”或曰“信札”,是一种应用 性文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抒情 散文起源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与 审美性巧妙融合。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 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期 思想家、医学家。 侍读于君王之侧,后厌倦世事纷扰 ,遁隐茅山。 梁武帝每次遇到国家大事,常去山 中向他征求意见,当时的人们称他 为“山中宰相”。
高 峰 入 云
清流见底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Leabharlann 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 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 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 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康乐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 承袭祖父的爵位,受封为康乐公。
谢灵运是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位大规模 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作品标志着 中国山水诗歌的真正形成。因此,他 被称为“山水诗之祖”,在中国文学 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赢得了中国 山水诗派开山鼻祖的称号。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记承天寺夜游》课件

自主学习
03 识文本
2.根据注释翻译课文。
考虑,想到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共同,一起
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院子里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解开衣服,打算睡觉,(这时)
月光照进门里,(十分美好),我高兴地起来走到户外。想到没有
人与我共同游乐,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
03 识文本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节奏。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 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 /未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当堂检测
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记承天寺夜游》中苏轼 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寄寓了作者与怀民被贬自喻为像“竹”一样有气节,虚心向 上,高风亮节;像“柏”一样苍翠,何惧困窘,傲骨铮铮,万古 长青的形象。
当堂检测
2.如何理解《记承天寺夜游》文末中“闲人”的含义?
“闲人”既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也表 现出作者复杂的心境:贬谪的悲凉、人生 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拓展延伸
海上升, 天涯共此时”
——张九龄
举头望, 低头思故乡。
——李白
举杯邀, 对影成三人。
——李白
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 等传世。
自主学习
01 晓常识
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由于他反对王安石 “新法”而被调离出京。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因御史李定、何正 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新法”而被捕入狱。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 案”(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府)。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之后他几 经贬谪,直到宋徽宗接位,大赦(shè)天下,他才得到内徙的机会,但 至常州便病逝了,时年66岁。死后谥号“文忠公”。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2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5.22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素材 新人教版

《短文两篇》课文解析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译文】山不一定要多高,有仙人居住就成了名山。

水不一定要多深,有了龙居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注释】有仙则名:有了仙人就成了名山。

古代传说,仙人多住在山上。

名,有名、著名。

有龙则灵:有了龙就成为灵异的水了。

龙,古代传说中能兴云作雨的一种神奇的动物。

灵,灵异。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文】这虽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有美好的德行。

【注释】斯:这。

惟:这里是“只”的意思。

吾:我。

馨: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文】苔痕碧绿,长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注释】苔:苔藓类植物,常贴地面生长,根、茎、叶不明显。

上:长上。

入:映入。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译文】一起谈笑的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往来的没有学识浅薄的人。

【注释】鸿儒:博学的人。

鸿,大。

儒,旧指读书人。

白丁:平民,这里指没有什么学问的人。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译文】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

【注释】调素琴:这里指弹琴。

调,调弄。

素琴,不加装饰的琴。

阅:看,观览。

金经:指佛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文】(既)没有(嘈杂的)乐声来扰乱两耳,也没有(冗繁的)官府公文来使身体劳累。

【注释】丝竹:琴瑟、箫管等乐器。

这里指奏乐的声音。

案牍(dú):官府的公文。

之:助词,调节音节,无实义。

劳形: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身体劳累。

形。

形体、身体。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译文】它就好比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四蜀扬子云的亭子。

【注释】诸葛:诸葛亮,姓诸葛,名亮,字孔明,三国时蜀国的丞相,著名政治家。

西蜀:现在的四川省。

子云:扬雄,西汉时文学家,字子云。

这里提到诸葛庐和子云亭,意思是说,它们虽然简陋,但因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

孔子云:“何陋之有?”【译文】孔子说:(虽然是陋室,但只要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的呢?【注释】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原意为“有何陋”,此语出自《论语子罕》,原句是:“君以比喻起兴,以虚(山水)衬实(陋室主人),引出“斯是陋室”,而立意于“惟吾德馨”。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30张PPT)

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2课《短文二篇——答谢中书书》(30张PPT)
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景物描写
总 领
抒 情
■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因为有高雅情怀的人才可能品味山川之美,将内心的感受与友人交流,是人生一大乐事。作者正是将谢中书当作能够谈山论水的朋友,同时也期望与古往今来的林泉高士相比肩。
■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净,用笔洗练,寥寥八字,就写出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白云高山流水三重风物,境界清新。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他18岁时继承他祖父的爵位,被封为康乐公。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山水诗派的开创者。由谢灵运始,山水诗乃成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大流派,最著名的是《山居赋》,也是见诸史册的第一位大旅行家。谢灵运善于用富艳精工的语言记叙游赏经历、描绘自然景物,多有形象鲜明、意境优美的佳句,对唐代的诗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唐朝大诗人李白对谢灵运颇为推崇,曾有"吾人咏歌,独惭康乐"之句。
一词多义
①答谢中书书(“书”与“中”合用为官名) 答谢中书书(书信,是一种文体)②夕日欲颓(快要) 实是欲界之仙都(欲望)
重点虚词
①山川之美(的,结构助词)②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指示代词,“这”)③未复有能与其奇者(代词,……的人)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答谢中书书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朗读课文,把握节奏,疏通文意,熟读成诵。
学习目标
赏析描写景物的方法,品味语言,提高学生对文言作品的鉴赏力。
感受作品意境,体会作者热爱自然,归隐山林的志趣。
陶弘景(公元456—536年),字通明,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号华阳隐居(自号华阳隐居)。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华阳陶隐居集》等。

短文两篇笔记八上

短文两篇笔记八上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笔记八年级上册语文的第11课是短文两篇,分别是《答谢中书书》和《记承天寺夜游》。

以下是这两篇短文的课文笔记:一、《答谢中书书》1.作者:陶弘景,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间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法家。

2.文章思想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写给谢中书的一封书信,信中称赞了山川之美,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3.写作特点:(1)骈散结合,以骈为主。

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

(2)以四言为主,兼用长短句。

四言句语言凝练,含义丰富,节奏感强,给人以美的享受。

长短句交错运用,使文章节奏明快,富于变化。

(3)语言凝练生动,清丽脱俗。

作者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语言凝练生动,清丽脱俗。

二、《记承天寺夜游》1.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文章思想内容:这篇文章是作者被贬黄州期间写的一篇小品文。

文章描绘了作者与友人月夜游承天寺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赏月的欣喜以及漫步的悠闲自得。

3.写作特点:(1)叙事简洁自然,层次分明。

文章以时间为线索,先写月色入户,再写与友人赏月漫步,最后写回到家中。

叙事简洁自然,层次分明。

(2)描写细腻生动,情景交融。

作者善于抓住自然景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如“庭下如积水空明”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月光的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一句则形象地描绘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的美妙景象。

同时,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给人以美的享受。

(3)语言凝练优美,韵味深长。

作者的语言凝练优美,韵味深长。

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的“闲人”一词既表达了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心情也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同时这句话也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引人深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短文二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教学课件《短文二篇》

第三遍,声情并茂地读,感受个中情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 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 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 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 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再读,读文意
小组合作,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小组成员互相提问检查掌握情况,并及时 更正。
总体风貌,写四 愉悦之情和 时、朝夕景物的 与古今知音 不同,层次清晰;共赏美景的
呈现出了大自然 最后,以赞美和 得意之感
的美妙画卷
感慨结束
不同 句式、节奏、
课文
用词
表达方式
记承天 寺夜游
长短句结合,富 有节奏变化,使 如一篇短小的日 文章内容具有波 记,有时间、地 澜。语言朴素自 点、人物,先叙 然,描绘了一幅 事,再写景,最 庭院月夜小景图,后以议论点题 极具诗情画意
试着填填这个句子: (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的夜晚 ),
( 苏轼 )因为(“月色入户”),便来到 (承天寺),与(张怀民)一起(散步赏月)。
赏读,品心情
找出文章中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说说 理由。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 竹柏影也。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 横,盖竹柏影也。
晨昏变化之美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
鳞竞跃。
动景:猿啼、鸟鸣、鱼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时,传来猿鸟此
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将要落山的时候,
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是一
幅多么热烈欢快的晨景,又是一幅多么清
静幽寂的暮景。
三种美交替出现、动静结合, 描写晨夕与四季,构成一幅美丽 迷人的山水画。
11 短文二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件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短文二篇》课件

译文
山川风景的美丽 , 自古以来 ( 就是文人雅士 ) 共同赞 颂的 。 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 , 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 。 两岸 的石壁 , 色彩斑斓 , 交相辉映 。 青葱的林木 、 翠绿的竹 林 , 一年四季都有。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 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 ; 太 阳快要落山的时候 , 潜游在水中 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这里)实在是人间仙境啊。 自从谢 灵运以来,不再有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风景的人了。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 你说说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①表现自我安逸自适的心境,透出自己不能为朝廷尽 忠的埋怨。 ②讽刺那些追名逐利的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无 法自拔,也无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
5.作者自谓闲人,文中哪些语句与“闲”字有关,含 蓄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月色入户——门庭冷落 ②念无与为乐者——交友之稀 ③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点明其“闲”
③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 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 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④动静相称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 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 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 动(声响)。
5.作者是怎样描画景物的?
视察角度:有仰视(高峰入云),有俯视(清流见底) 时间跨度:有早晨(晓雾将歇),有黄昏(夕日欲颓) 景物状态:有静景(高峰……具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4.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爱
好之情,以及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5.本文第一句话“山川之美,古来共谈”在全文结构上 起什么作用?
这是全文的引子,引出下文的写景、议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本文通过对庭院月光的描写,创造了一个清幽 宁静的艺术境界,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贬 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都包含在其中。
结构脉络
月色入户 叙事——赏月缘由 怀民相与 贬居寂寞


积水空明
天 寺
写景——庭下月景
藻荇交横 景色宜人


抒情——触景生 于是,就。) 遂 遂迷,不复得路( 终于。)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做动词,辉映。 ) 夕日欲颓( 形容词做动词,坠落。 ) 相与步于中庭( 名词做动词,散步。)
◆文言句式
判断句: 盖竹柏影也(“……也”表判断)
省略句: 解衣欲睡(省略主语“余”)
倒装句: 相与步于中庭(状语后置,应为“相与于中庭步”)
疑难突破
1.《答谢中书书》写景是如何体现动静相衬之美的?
一是形体的动与静,高峰为静,流水为动。二是 光色的动与静,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三是 声响的动与静,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 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以上各种景物,交相作用, 互为影响,构成了一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
2.你是如何理解苏轼所说的“闲人”的含义?
课堂小练
1.翻译下列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译文: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了(的时候),猿和鸟杂乱地鸣叫。 (2)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译文: 想到没有可以交谈取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3)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2.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对偶 )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 比喻 )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反问 )
3.理解性默写。 (1)《答谢中书书》中将听觉、视觉结合起来,由静 入动,表现一日之美景的句子是: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答谢中书书》中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 是: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记承天寺夜游》中以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 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写作特色 《答谢中书书》
1.意境优美。
本文的意境美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山 水相映之美。有山无水则无趣,有水无山又乏味。 而这里“高峰入云”,山下溪流“清流见底”,峰 高水清,相映成趣。
其二,色彩配合之美。这里“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还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石岩壁立 千仞,五色争辉,加之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景 色绚丽动人。
走进课文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四季。
消散。
水中潜游的鱼。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
夕阳快要落山了。 颓,坠落。
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参与,这里指置身 其中。
1.开头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首句总领全文,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
背景材料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卷七十一 (中华书局1986年版)。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对新法持有不同意见,被网罗罪名,投入监狱,这就 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出狱后,他被贬为黄 州团练副使(地方军事助理官)。
官衔上还加了“本州安置”字样,不得签署公事,不 得擅离安置所,实际上跟流放差不多。《记承天寺夜 游》是苏轼在被贬于黄州的困苦境遇中写的。元丰六 年,是作者被贬谪到黄州的第四年。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记承天寺夜游》
1.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作者抓住月夜这个特点入题,描绘庭院的月景, 富有特色。“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全句无一句写“月”,而又无一字 不在写“月”。月光临照,“庭下如积水空明”, 可以推见月光之清。月光透过竹叶柏枝,投影在地 上,才会形成如此奇妙的景象。作者抓住月光的空 明澄澈描绘了一个美妙的月夜之景。
念无与为乐者( 古义:考虑,想到。 今义:想念。)
月色入户(古义:单扇的门。 今义:主要指人家。)
◆一词多义
夕日欲颓( 副词,将要 。 ) 欲
欲穷其林( 动词,想要 。 )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动置词身,其参 中与 。,文中指)
念无与为乐者( 动词,和。 )
猿鸟乱鸣( 形容词,没有秩序,没有条理。) 乱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名词,战乱。)
沉鳞竞跃( yuè ) 未寝( qǐn ) 遂( suì ) 荇( xìnɡ )
猿( yuán )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作者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
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 南朝齐梁时思想家,丹阳秣陵(今 江苏南京)人。著有《陶隐居集》 《本草经集注》《二牛图》等。
背景材料
《答谢中书书》选自《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 文·全梁文》卷四十六(中华书局1958年版)。文章 写于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因政局动荡,矛盾尖锐, 不少文人往往遁迹山林,从自然美中寻求精神上的解 脱。陶弘景就是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而隐居山林。 这些文人在他们的书信中,常常描山画水,以示志趣, 并作为对友人的安慰,此文正是如此。
交错纵横。
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清闲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 “罢了”。
1.“怀民亦未寝”中的“亦”说明了什么?
“亦”说明张怀民与作者的处境相同,情怀自然 也一致。见明月而未寝,体现出被贬官之人的抑郁 寡欢之情。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 也”,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现了月色怎 样的特点?
走进课文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
考虑, 高兴的样子。 想到。
行乐, 寻乐。 副词,就。
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和,跟。
……的人。
睡。
院子里。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
共同,一起。
均为水生植物。
大概是。
形容水的澄澈。
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
第11课 短文两篇
陶弘景 苏轼
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觉得我们周围的一切美吗?也许 你忙碌于繁重的学业中,无暇欣赏,但当你抬头远 望的一刹那,你会感到窗外的一切是那样的美好。 天的晴明,地的广袤,山的挺拔,树的健壮……无 不让你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学习的两篇短文就是一 幅幅怡神悦性的山水画轴,让我们一同去欣赏。
结构脉络
总领全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仰视:高峰入云
答 谢 中 书 书
俯视:清流见底 具体 平视:两岸石壁 青林翠竹 描绘 晓雾歇,猿鸟鸣 夕日颓,沉鳞跃
愉沉 悦醉 得山 意水
感慨收束:欲界之仙都,未复有 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 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 四川眉山市)人。与父苏洵、弟苏辙, 合称“三苏”。他擅长诗词、散文,是 “唐宋八大家”之一。有文集《东坡全 集》传世。代表作品有《赤壁赋》《石 钟山记》《题西林壁》《赠刘景文》 《饮湖上初晴后雨》等。
学习目标
1.识记相关文学常识及重点文言词语,品味并积累 文中写景的优美语句,朗读并背诵课文。
2.学习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学会把握作者的思想 情感。(重点)
3.领会文章的意境,激发热爱祖国河山的情感。
重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 tuí ) 与其奇者( yù ) 相与( yǔ ) 藻( zǎo ) 竹柏( bǎi )
其三,晨昏变化之美。前面写了四时俱备的常 景,而四季之中,每天的早晚又不相同。早晨,猿 啼哀鸣;傍晚,日沉鱼跃,静中见动,寂中现响, 别具意趣。
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首先是形体的动与静, 其次是光色的动与静,第三是声响的动与静。
2.结构缜密。
本文虽属小品文,但作者仍精心构思,全文分三 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以“共谈” 概说人人皆爱,以“美”点明全文中心。中间部分则 具体描写山川之美。最后点出“实是欲界之仙都。自 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这样,首尾呼应, 议叙结合,使文章主体部分更为鲜明突出。
《记承天寺夜游》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 慨都蕴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 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 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 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被贬谪的悲凉与人生 的感慨啊!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在其中。
3.语言凝练。
这篇小品文语言极富特色,言简意赅,无一句 之虚,无一字之冗。先言“高峰”给人以初步印象, 再以“入云”给人以具体印象。“五色交辉”“猿 鸟乱鸣”“沉鳞竞跃”,“交”“乱”“竞”几个 词的运用,使颜色、声音、动作的状态表露无遗。 本文以四言句为主,读来铿锵有声,最后以长句收 尾,张弛有度。
2.“晓雾将歇……沉鳞竞跃”一句有什么妙处? 这一句通过描写朝与夕两个特定时间段的生物
的活动,为画面增添了灵动感,传达了生命气息。
3.最后两句流露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绮丽, 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带有自豪之 感,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主旨归纳
本文以清峻的笔触描绘了秀 美的山川景色,并通过借古证今, 强调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的观点,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 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 的得意之感。
豁悲 达凉 乐苦 观闷
知识梳理
◆古今异义
四时俱备( 古义:季节 今义:某个时候 ) 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停止、休息 )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 今义:衰败,萎靡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