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相关标本的采集
血标本、导管相关感染
![血标本、导管相关感染](https://img.taocdn.com/s3/m/60779f3e81c758f5f71f6772.png)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一)采集指征1.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
2.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h;感染性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集方法1.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 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3.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为10:1为宜。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l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
对于成人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2个部位各采集1套(每套含1个需氧瓶和1个厌氧瓶)血标本,以帮助提高检出率和排出污染情况。
4.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推荐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标本运送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四)注意事项:1.采血时机: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或在停用抗菌药物24小时后采集;最好在寒战和发热初期采血。
2.采血次数及间隔:对需马上做抗菌治疗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或需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套标本。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对发热原因不明者2次抽血间隔60min;必要时于24~48小时后再抽血2次。
3.不能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标本采集二、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定义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它明确的感染源。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和运送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和运送](https://img.taocdn.com/s3/m/8ac8d226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e.png)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和运送第一篇: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和运送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注意事项和运送血流感染的发生发展可以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其正确诊断不仅可以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同时可以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花费。
本文向读者详细介绍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套数、血量要求、样本运输、皮肤消毒注意事项、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以及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规范、快速鉴定血培养中的念珠菌、MRSA、葡萄球菌等新方法。
提醒广大医务工作者严格执行血流感染的诊断规范,快速报告实验结果,强调及时与临床,提高血流感染诊断水平的重要意义。
1、采血时间研究表明,大量入血的时间为患者寒颤发热前1小时,在此期间,应同时(或间隔30-60 min)采集2-3套血培养,只有在怀疑患者有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它血管内感染(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时,才有必要间隔较长时间多次采集血培养。
2、血培养数量在每次败血症期间,推荐采集2-3套血培养。
对于成人,不应仅做1套血培养,不仅因为采血量不足,而且1套血培养的结果较难解释。
由于在开始抗菌治疗后,患者中的致病菌不会立即清除,2-5天内无须重复进行血培养。
但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应多次进行血培养以评估和指导治疗;由金葡球菌引起的败血症(非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在48-96 小时重复培养以判断其是否为复杂性金葡菌败血症。
3、血培养采血量采血量对于败血症的检测非常重要。
对于成人,采血量在2-30 ml 时致病菌的检测与血量成正比,虽然采血量增长至40 ml(甚至更高)时血培养阳性率仍在提高,但已经不再与采血量成正比。
对于婴幼儿,采血量不应超过患儿总血量的1%。
4、血标本在需氧瓶和厌氧瓶间的分配在常规血培养中,推荐成对使用需氧瓶和厌氧瓶。
如果采血量低于推荐血量,应将血标本先注入需氧瓶,再将剩余血液注入厌氧瓶,因为大部分败血症是由需氧或兼性细菌及酵母菌引起的。
如果仅做需氧培养,每套培养应使用2个需氧瓶并保证有足够的血量。
血标本的采集和培养
![血标本的采集和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04e03801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14d8473.png)
血标本的采集和培养血标本的采集和培养(一)血培养采集的时间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采集2套(每套包括1只普通血培养瓶及1只厌氧血培养瓶)以上血培养标本。
说明:实验数据表明细菌入血后约1小时,寒战和发烧开始出现2小时内。
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在不同的时间点采血只有在以下情况才有必要: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其他血管内(如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患者的连续性菌血症。
(二)血培养的采集次数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即双瓶双臂同时采集血培养标本。
)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说明:成年人的单瓶血培养结果不可信,因为采血量不足,从而使培养结果难以解释。
血培养不能在二至五天内进行重复,因为在抗生素治疗开始后血液中的细菌不会立即清除。
cockeril研究证明,来自三份血培养的病原菌分离率第一份血培养为65%,两份血培养为80%,三份血培养为96%。
提倡全自动血培养仪器的使用,可以更早的发现移植病人和插管病人的败血症。
通常情况菌血症或真菌血症的患者可通过临床表现来判断疗效,无需复查血培养或者连续监测血培养。
然而有两个例外:第一是感染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病人,对于他们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是否被清除可被用于评估和指导治疗;第二是与感染性心内膜炎无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对其阳性血培养的48至96小时追踪可以很好的预测复杂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血症。
(三)采血量要求:成年患者推荐的采血量为每套不少于10ml,每瓶不少于5ml。
婴幼儿患者推荐的采血量,每瓶不少于2ml。
(少于病人总血容量的1%)说明:血标本采集的量是影响检出率的最重要的因素。
成人血培养采血量在2-30ml之间,病原菌检出率与采血量成正比例增长,每增加1ml的血液,病原菌的检出率就会相应增加。
血培养标本采集 (2)精选全文
![血培养标本采集 (2)精选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649aceaa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19.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血培养标本细菌学采集、运送、验收标准操作规程1.目的标准血培养标本细菌学采集、运送、验收标准操作规程,确保检验结果精确可靠。
2. 范围微生物实验室受理血培养瓶。
3. 职责3.1 医护人员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送检。
3.2 临床科室标本运输人员负责及时将血培养标本送至检验科微生物室。
2血培养指证2.1患者出现寒战,发热〔≥38℃〕或低温〔≤36℃〕.2.2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皮肤粘膜出血;血液病患者出现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形核白细胞<1×109/L〕,血小板减少等.2.3疑心血流感染时,医院内肺炎.2.4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2.5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昏迷。
2.6有严峻根底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病症、多器官衰竭。
2.7临床医生疑心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血压降低,CRP 升高及呼吸快〕。
2.8新生儿菌血症,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3血培养采集3.1采集血量:采血量以培养基的 1/10 为宜,成人每瓶采集:5~10ml,婴儿每瓶采集:1~2ml。
儿童每瓶采集:2~5 ml。
婴幼儿病人,一般只抽一瓶需氧瓶进行培养,无需常规做厌氧瓶。
3.2血培养份数和采血时间对疑心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举同时采集2-3套〔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婴幼儿患者,推举同时采集2次〔不同部位〕血培养标本。
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份培养或一套血培养。
屡次采血不应在同一部位进行,应更换部位。
对于间歇性寒颤或发热应在寒颤或体温顶峰到来之前0.5-1小时采集血液。
对于某些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血培养的建议:〔一瓶需氧瓶,一瓶厌氧瓶为一套,或者两套需氧瓶为一套〕急性发热疑心菌血症者,应尽量在抗菌药使用之前,在10分钟内于不同部位采集两套血培养标本。
对于非急性感染,疑心有菌血症者,应在24h内于不同部位采集2-3份血标本,每次采血的间隔不应小于3h,并应于抗菌给药前采血。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https://img.taocdn.com/s3/m/612542eb102de2bd96058812.png)
血培养标本采集、运送与报告标准操作规程一、血培养指征患者出现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尤其存在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72h;感染性心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血时机一旦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应立即采血做培养,最好在抗菌治疗前或停用抗菌药物24h后,以寒战、发热时采集为宜。
三、采血流程(一)消毒1、培养瓶消毒程序:用消毒液消毒培养瓶橡皮塞,待干燥后使用。
2、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二)静脉穿刺和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的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入厌氧培养瓶,避免注入空气,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近年来,临床普遍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将血从患者静脉直接吸入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注意事项1、检验单需要注明抗菌药物使用的情况、血液采集时间和部位、临床诊断等患者信息。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易被皮肤正常菌群污染。
3、采血次数:对于成年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在两个不同部位分离到同样菌种才能确定是病原菌。
4、细菌性心内膜炎: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5、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菌药物、抗体等杀菌物质。
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阳性率。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1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
四、运送要求1、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血流感染标本和呼吸道标本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流感染标本和呼吸道标本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b79f269cdc3383c4bb4cf7ec4afe04a1b171b061.png)
血流感染标本和呼吸道标本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一、血流感染标本操作规范血流感染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疾病,其病原体可通过血液侵入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因此,对血流感染病人的标本采集和操作应该十分慎重并符合规范。
1. 采集时间:应在病人症状出现后尽早进行,最好在发热的第二至第三天采集。
避免在病人用抗生素治疗前开展采集工作。
2. 采集方式:采用消毒后的无菌转移管。
3. 采集部位:采用正常细胞计数管采集静脉血,避免使用针头,同时应收集5至10毫升血样。
4. 标本运送:血样要立即送到实验室,血液先用质量较好的抽滤纸擦拭干净,然后用无菌瓶密封,保证标本安全。
5. 质量控制:取血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防止污染和混杂,同时要注意控制文化试验条件,保证操作过程中的质量。
6. 操作步骤:准备好工具和消毒液,消毒采血部位的皮肤,然后开始采血。
血样采集后,将血样慢慢注入细胞计数管,注意保持采血針稳定。
收集样本到细胞计数管后,打印标签将标签粘贴到细胞计数管上。
最后将标本交由负责实验室的人员。
二、呼吸道标本操作规范呼吸道标本中包含多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和真菌等,准确采集和操作呼吸道标本可有效提高病原体的检测率及病情的诊断。
1. 采样时间:应在病人症状出现后立即采集,以便尽早发现问题。
2. 采取方式:选择化学加压法,即用生理盐水冲刷口咳分泌物,将其于无菌容器中收集起来。
3. 采取部位:不同的病原体可通过不同的部位采样获取,如细菌可通过口腔、喉咙或鼻腔采集,而病毒则可通过鼻咽部或鼻腔采集。
4. 标本保存:采集的标本需要立即送入实验室进行及时处理。
5. 操作步骤:采用化学加压法,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采样区域。
在采集每个样本之前,需要更换手套和无菌冲洗液。
每次采集后要清洗好采集器,更换消毒液。
在正式采样前,应将采集物减少到赛尿盘大小。
最后将标本交由负责实验室的人员。
三、临床意义规范的标本采集,是实现临床快速诊断及治疗的必要前提。
标本操作规范和标本质量与诊断和治疗结果密切相关,同样地,其临床意义还有如下几点:1. 为正确诊断提供可信的数据,将疾病原因和相关信息准确反映在检测结果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c8036f23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fa.png)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的采集、运送及处理一、标本采集与运送(一)标本采集指征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1.发热,T≥38℃,寒战和(或)低血压,<1岁的患者T <37℃。
2.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渗出物/弥漫性红斑。
3.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排除理化因素)。
(二)采集方法1.保留中心静脉导管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并做好标记,另外的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获,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不超过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2.不保留中心静脉导管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
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端交付实验室进行Maki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或者定量培养(followingVortex)或超声降解导管。
(三)标本运送方法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端置无菌容器内,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
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
二、标本处理标本验收、培养瓶处理、培养基的选择、接种方法、培养方法同血培养标本;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端在无菌状态下滚动接种血平板。
三、结果报告1.阴性结果报告两套血培养和导管末梢培养均为阴性,排除CRBSI。
2.阳性结果报告(1)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种菌:①如缺乏其他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②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静脉的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③报阳时间差异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他感染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④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他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诊断及标本采集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诊断及标本采集](https://img.taocdn.com/s3/m/c086aa6b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e6.png)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原因,诊断及标本采集关注“ICU①出口部位感染:插管部位红、硬结和/或疼痛,范围在2cm内②隧道感染:沿插管方向向下潜行出现压痛、硬结和/或压痛,范围在2cm以上③血流感染:原发性血流感染细菌来源①导管附件装置中细菌带入②经皮肤表面定值的细菌进入③静脉输注中的细菌进入导管放置10天内局部皮肤是最常见致病菌的来源,沿,导管外表面扩散至管尖,引起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导管放置10天以上者,导管接头污染,沿导管内壁扩散,引起腔内定值及导管相关性血流股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诊断实验室证实的血流感染标准1:从一套或多套血标本中分离出公认的病原菌,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一套或多套”是指至少从一个采血点抽的一瓶血实验室报告为病原菌生长“公认的致病菌”不包括常见共生菌。
大部分公认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菌、大肠埃希氏菌等标准2:至少有发热(>38℃),寒战、低血压的症状和体征之一:且症状和体征及阳性实验室结果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且不同时段抽血的两套或多套血培养,所分离出的微生物为常见菌。
CLABSI血流感染试下中心导管置放中或拔除后48小时内发生的感染。
是一种监测数据。
CRBSI经过一次以上经外周静脉采血培养结果为菌血症或真菌血症阳性,感染症状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
CRBSI:满足条件①半定量培养>5cfu/导管节段或定量培养>100cfu/导管节段且和外周血培养得到相同的微生物②同时采取的导管血和外周血细菌定量培养浓度比大于3:1③导管血细菌阳性报警时间比外周早2小时保留导管导管血一套:厌氧+需氧血培养外周血一套:厌氧+需氧血培养应几乎同时完成导管血、外周血血培养采集①CRBSI导管血、外周血培养出同一致病菌,导管血比外周血报警时间早≥2小时,无其他明确感染②CLABSI导管血、外周血培养出同一致病菌,导管血比外周血早<2小时,结合细菌,排除其他部位③局部定值或污染仅导管血阳性,外周血阴性,不能判断是否为CRBSI④拔除导管导管尖端5cm外周血一套厌氧+需氧血培养,导管尖端5cm。
疑似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总结
![疑似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f8efc91c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3a.png)
疑似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总结摘要: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在长期静脉输液、肿瘤化疗、肠外营养等领域广泛使用,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
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其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CRBSI是指安置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后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虽然CRBSI发生时会出现上述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但其缺乏特异性和敏感性,不能单以此确诊,需结合血液培养进行确诊。
血培养标本的阳性结果直接影响了CRBSI病原体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也是抗生素治疗用药准确强有力的证据,其药敏结果能有效避免临床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所导致的医疗费用增加、住院时间延长,疾病负担增加,死亡上升(死亡率14%~16%)等风险。
本文主要分析疑似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标本采集的最佳证据总结。
关键词:中心静脉通路装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标本;最佳证据;循证护理引言正确的标本采集,不仅能提高检验结果的阳性率、合格率,而且能辅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诊断。
血培养是临床诊断败血病的重要方法,阳性结果可以明确诊断、对治疗具有极高的价值。
血液培养的结果受时间、部位、次数、血量的影响,给临床诊断带来困惑,因此规范血培养标本采集是至关重要的。
1、资料与方法1.1确定问题采用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的问题开发工具PIPOST模式构建本次循证的临床问题。
包括证据应用的目标人群:CVADs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干预措施:CVADs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采集工作流程及规范化管理;证据应用的实施者:临床医护人员及临床管理者;主要结局指标:CVADs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检出率及污染率;证据应用场所:涉及静脉输液、肿瘤化疗及肠外营养的相关科室;证据类型:临床决策、指南、专业标准、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及随机对照实验(RCT)。
1.2证据的纳入和排除标准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CVADs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涉及血培养采集、保存与运输管理;结局指标包括:CVADs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血培养检出率、污染率;研究类型为临床决策、指南、证据总结、系统评价、专家共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采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采集](https://img.taocdn.com/s3/m/513de84c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5.png)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标本采集
时机:
1.使用抗菌药物前、停用抗生素后
2.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0.5-1小时采血,不知晓发热规律时在
寒战或发热半小时后采血
3.如不能停用抗菌药物,应于下次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
部位:
1.同时分别从外周静脉两个部位采集标本
2.因特殊原因自留置导管内采血时,对侧肢体血培养标本应选择从
外周静脉采集
消毒方法:
1.橡皮塞:用75%酒精反复摩擦、消毒血培养瓶;用无菌棉签或纱布清
除表面剩余酒精
3.皮肤:用75%酒精消毒采集处皮肤位点,消毒液接触皮肤时间至少
30秒,待干;再用碘伏消毒采集处皮肤位点,消毒液接触皮肤至少1-2分钟,待干
顺序:
1.按先厌氧瓶、后需氧瓶顺序采集,每个部位应需氧和厌氧培养
各一瓶
血量:
2.成人每培养瓶采血8-10ml,5分钟内完成采集
3,婴幼儿每培养瓶(儿童瓶)采血l-5ml,采集量是总血量的1%
保留导管:
1.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1套血培养标本
2.在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生物实验室
不保留导管:
1.在外周静脉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
2.同时通过无菌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5cm,放置于无菌瓶
中送往微生物实验室。
血培养标本的正确采集
![血培养标本的正确采集](https://img.taocdn.com/s3/m/9a7831ac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b.png)
采样时应该采用正确的采样方法,以避免破 坏血培养中的细胞或细菌,从而确保检测结 果的准确性。
运输和处理血培养标本时应该规范操作,以 避免污染或变质,从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 性。
06
特殊情况下血培养标本的采集
发高烧时的血培养标本采集
总结词
高烧时采血要慎重
详细描述
高烧时,血液循环加快,白细胞数量增多,此时采集血培养标本容易被污染,影响检测结果。因此,一般情况 下不建议在患者发高烧时采集血培养标本,但如果必须采血,应尽可能在患者降温后或者使用抗生素治疗前进 行。
血培养标本的处理
分离培养
在实验室中,将血培养标本进行分离培养,以获得更纯的培养物。
检测分析
根据不同的检测目的,对培养物进行检测分析,如药敏试验、细菌鉴定等。
03
影响血培养标本采集质量的因素及控制 措施
患者因素对采集质量的影响及控制措施
患者因素
患者自身状态如病情、年龄、性别、饮食等均可能影响血培 养标本采集的质量。例如,病情养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采集血培养标本前,需了解患 者的病史、用药情况等信息,
以避免干扰检测结果。
采集时需注意无菌操作,避免 污染标本。
采集后需及时将标本送至实验 室进行检测,以确保检测结果
的准确性。
02
正确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流程
采集前的准备
核对患者信息
01
在采集血培养标本前,需核对患者身份信息,确保正确的患者
血培养标本是指从人体血液中采集的用于细菌培养和检测的 样本。
血培养标本是诊断血流感染的重要依据,有助于医生了解患 者感染的细菌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方法
1
采集血培养标本需在患者发热期间采集,通常 采集静脉血液样本。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血液标本采集中有哪些注意事项?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血液标本采集中有哪些注意事项?](https://img.taocdn.com/s3/m/200d87a1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bd.png)
怀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血液标本采集中有哪些注
意事项?
随着医学的进步,血管内导管越来越多被应用于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及治疗中,日趋成为不可或缺的诊疗手段。
但血管内置管存在感染的风险,为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尽早明确诊断并精准治疗,一旦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应及时采集血液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
血液标本采集分为保留导管和不保留导管两种情况。
(1)保留导管: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1套血培养标本,在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生物实验室。
2套血培养检出同种细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早2小时以上,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保留导管:在外周静脉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
同时,通过无菌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5cm,在血平板上交叉滚动4次进行送检。
或采用超声震荡法留取菌液接种。
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培养出同种同源细菌,且导管尖端血平皿的菌落计数超过15CFU有意义。
血液标本的采集步骤与注意事项有哪些
![血液标本的采集步骤与注意事项有哪些](https://img.taocdn.com/s3/m/e6093bd9453610661fd9f426.png)
医药界 2020年02月第03期—30—医药与临床血液标本的采集步骤与注意事项有哪些杨颖莹(武汉市第四医院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附属普爱医院),湖北 武汉 430030)【中图分类号】R 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808(2020)03-030-01随着我国医学水平的快速发展,对医学检验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血液标本采集的过程中,只有坚持全面的质量控制,才能够有效避免血液标本出现感染,保证血液标本具有检测的价值。
本文通过对血液标本采集的方法以及注意事项进行详细的介绍,为相关的人员提供重要参考。
一、血液标本采集血液标本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对患者身体状况的诊断情况,必须要严格保证血液标本采集,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血液标本采集。
在血液标本采集时,必须采取正确的体位。
不同的姿势会造成患者血液标本出现显著的差异。
例如采取卧姿时,患者的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等各项指标都会明显升高。
合理选择采血的位置,确保血液标本采集具有代表性。
目前大多数的血液标本采集主要以静脉采血为主,例如,肘前静脉、腕背静脉等。
对于小儿来说,可以利用颈静脉和前卤静脉作为标本采集位置。
在采用动脉采血时,选择桡动脉、股动脉、支动脉为主。
在新生儿血液标本采集时,可以选用毛细血管采血的方式,例如,在耳垂儿指端竹根部位进行采血,采集针刺入皮肤应<2ml,保证采集部位没有水肿或炎症。
二、血液标本的分类为了加强对血液标本采集的科学管理,在临床血液标本采集分类时,可以分为血清、血浆和全血三种类型。
血清和血浆主要以临床应用为主,这两者之间只有纤维蛋白原的差异。
全血在红细胞内成分和血浆成分相似时才能够选用。
三、血液标本的处理在血液标本采集完成之后,必须要及时的保证血浆与血细胞相互分离,只需要在常温放置30-60min 左右,血清标本就能够完全凝集。
如果室内温度低于22℃,则可以增加促凝剂,促进标本血液采集速度加快。
血流感染标本和呼吸道标本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流感染标本和呼吸道标本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9332790551810a6f52486bd.png)
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医院检验科 张伟铮
标本类型
• 血培养 • 呼吸道标本 (痰标本、咽部标本) • 尿培养 • 脑脊液培养 • 生殖道标本培养 • 抽吸物和组织标本的培养(需氧、厌氧培养) • 伤口拭子 • 粪便培养
血培养
血培养概念
• 采集患者的血液或无菌体液标本,送至微生物实验室
培养检测.
• 检测原本无菌的血液及体液中是否有细菌存在. • 如有细菌,则极有可能为致病的细菌. • 进一步进行鉴定药敏试验.
完整的血培养过程
• 医师开出医嘱 • 护理人员收集送检样本 • 实验室检测、分离并鉴定导致血流感染的微生物 • 三级报告:为临床医生提供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目前血培养的问题
%总血量下,一般为
• 采血量不足时应优先保证需氧瓶,因临床%以
上的感染为需氧菌或兼性需氧菌感染
•
———关于各种血液标本的采集顺序
先采生化、凝血标本,再采血培养标本。”
采各种血液标本的先后顺序
• 血培养对无菌操作的要求比注射、采集生化、凝血等其它
标本要高。
• 所以要最先采集血培养标本。 • 污染率的指标是 < (份标本里只能有不到个标本出现污染
本。如果小时内报告阴性,则继续采集套血培养。
——— 关于采血量
“每瓶采集多少血液无特殊要求。”
采血量()与检出率的关系
100
90
80
70
60
% Relative 50
Yield
40
30
20
10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ml
血培养物每增加一毫升,真性菌血症 成年人微生物的检出率增加%
血流感染血培养标准采集- - 副本
![血流感染血培养标准采集- - 副本](https://img.taocdn.com/s3/m/7a336aefa1c7aa00b52acb69.png)
备注:
替加环素对MRSA具有抗菌活性,特殊情况 下(多种细菌混合感染)可以使用替加环素, 但缺乏临床研究依据。
金黄色葡萄球菌
MRSA
首选:万古霉素去或甲万古霉素
次选:利奈唑胺、 替考拉宁、 达托霉素、 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
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30秒。 1%或2%碘酊作用30秒,从穿刺点由里向 外,涂圆圈擦拭,直径为1.5-2.0厘米。 对酒精过敏患者,用酒精脱碘60秒。
对采血人员的干预
污染的可能性贯穿于整个采血过程。环境准备、操作者准 备、合格的血培养瓶、选择特定穿刺部位等。 其中对采血人员额干预最为重要。 国外相关循证医学证明;未经过与经过培训的采血人员进 行研究比较,污染率为8.4%和1.2%,发现有显著差异。 对采血人员的培训,对降低血培养的污染率有积极的意义。
赫氏埃希菌
蜂房哈夫尼亚君 肺炎克雷伯菌 摩根摩根菌 奇异变形杆菌 潘氏变形杆菌 普通变形杆菌 雷氏普罗威登斯菌 斯氏普罗威登斯菌 沙门菌和志贺菌 黏质沙雷菌 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
R
R R R R R R R R R
抗菌药物 微生物
R R R
对β-内酰胺类无固有耐药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R § R
肠球菌:氨曲南、多粘菌素B/粘菌素、 萘啶酸、 头孢菌素、 低水平氨基糖苷类、 克林 霉素、复方新诺明。
不能常规报告的药物
分离于scf中的细菌: 一二代头孢菌素(除cxm注射液) 头霉素 克林霉素 大环内酯类 四环素类 氟喹诺酮类 仅通过口服给的药物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方法及运送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方法及运送](https://img.taocdn.com/s3/m/036fe6afb0717fd5360cdca5.png)
血流感染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
明确诊断是各种病原菌感染 减少抗菌药物的误用和滥用 大大地改善患者的预后 减低患者的病死率,减少医疗费用
1.及时采集微生物标本作病原学检查 2.在抗菌药物使用前采集标本 3.采样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4.采样后立即送检 5.棉拭子标本宜用运送培养基 6.混有正常菌群污染标本,不可置肉汤培养 7.标本容器须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8.送检标本应注明来源和检验目的
不推荐静脉留置导管,因其常伴有高污染 率。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 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 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提供解释。
在采血之前,血培养瓶的橡皮塞需使用75%酒精 消毒并干燥。然后再进行穿刺部位的皮肤消毒。 严格按照“酒精、含碘消毒剂、酒精”的消毒步骤 操作,并等待足够的消毒时间。
发热≥38℃,低温≤36℃ 寒战 9 白细胞增多(>10*10 /L,特别是核左移) 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 皮肤、黏膜出血 血压降低、昏迷、多器官衰竭、呼吸加快 (>20/分)
成人患者:推荐同时采集2套(不同部 位)血培养标本。(即双瓶双臂同时采 集血培养标本4瓶。) 婴幼儿患者:推荐同时采集不同部位血 培养标本2瓶(使用儿童专用需氧培养瓶, 婴幼儿患者厌氧菌所致菌血症比较罕 见)。
标本采集时机 标本采集方法 标本的质与量 标本的运送与保存 镜检筛选合格标本(退检制度) 高质量、多种分离培养基 培养环境
采集与运送
山东省临床实验室血培养指导原则 和操作指南
山东省卫生厅医政处 山东省临床检验中心
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患者,在 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立即采集 血培养标本。 必须同时或间隔短时间内采集2套以 上血培养标本。 寒战和发热初起时采血可提高培养阳 性率。 怀疑血流感染时应尽早采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血流感染相关标本的采集
血液作为无菌标本,血液培养对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血培养检测可以为临床进行血流感染和其它部位感染的诊断提供有力依据。
快速、准确的血培养检测结果,对临床的治疗和患者的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临床采样指征:
1.菌血症:
患者出现下列指征:
①发热(≥38℃)或低温(≤36℃);
②寒战;
③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9/L);
④呼吸频率大于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
⑤心率大于90次/分钟;
⑥有皮肤黏膜出血;
⑦昏迷;
⑧多器官功能障碍;
⑨血压降低;
⑩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β-D-葡聚糖升高。
只要具备其中之一,又不能排除细菌、真菌血流感染的,就应进行血培养。
尤其伴有以下情况之一时,应立刻进行血培养:
(1)医院获得性肺炎。
(2)留置中心静脉导管、PICC等血管导管大于48小时。
(3)有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
2.感染性心内膜炎:
凡原因未明的发热,持续在1周以上,伴有心脏杂音或心脏超声发现赘生物,或原有心脏基础疾病、人工心脏瓣膜植入患者,均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患者带有血管内导管超过1天或者拔除导管未超过48小时,出现发热
(>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不能除外由血管内导管引起感染可能的,应多次进行血培养检测。
二、标本采集:
1.菌血症:
1)采血时间:①尽可能在患者寒战开始时,发热高峰前30-60分钟内采血。
②尽可能在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培养标本;如患者已经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应在下一次用药之前采血培养。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
除非怀疑有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否则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因为导管常伴有定植菌存在。
2)采血器具:采用商业化的真空血培养瓶,如果血培养瓶的储存温度为2-8℃,应先将血培养瓶在室温放置30分钟左右,平衡至室温再采血。
同一部位采集两瓶血培养时不建议更换针头。
3)采血次数、血培养瓶选择:对于成人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每个部位应需氧和厌氧培养各一瓶(双侧四瓶)。
对于儿童患者,应同时分别在两个部位采集血标本(双侧两瓶),分别注入儿童瓶,厌氧瓶一般不需要,除非怀疑患儿存在厌氧菌血流感染。
4)采血量:采血量是影响血培养检出阳性率的重要因素,采血量过少会明显降低血培养阳性率。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应采血8-10ml注入成人瓶;婴幼儿根据孩子的体重确定采血总量,每培养瓶(儿童瓶)采血2-5ml。
5)皮肤、血培养瓶消毒:为减少皮肤、培养瓶口等对血培养造成的污染,在穿刺前,应对皮肤和培养瓶口进行消毒并充分干燥,以减少假阳性的发生机率。
①培养瓶消毒:取掉瓶顶部保护性弹性盖帽,用70%酒精或碘伏消毒,待自然干燥后方可采血;②皮肤消毒: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然后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cm~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最后用70%酒精脱碘。
6)血培养瓶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血培养瓶中,血培养瓶接种顺序:①用注射器采血时,先厌氧瓶再需氧瓶;②用真空采血系统采血时,先需氧瓶再厌氧瓶。
避免采血管内空气注入厌氧血培养瓶。
避免在静脉留置导管连接
处(如肝素帽处)采血标本,避免标本污染。
2.感染性心内膜炎
1)建议在经验用药前30分钟内在不同部位采集2-3套外周静脉血培养标本。
如果24小时内3套血培养标本均为阴性,建议再采集3套血培养标本送检。
2)怀疑左心心内膜炎时,采集动脉血提高血培养阳性率。
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分为保留导管和不保留导管两种情况。
1)保留导管:分别从外周静脉和导管内各采取1套血培养标本,在培养瓶上标注采集部位,送往微生物实验室,同时进行上机培养。
2套血培养检出同种细菌,且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的血培养标本报阳时间早2小时以上,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不保留导管:在外周静脉采集2套血培养标本。
同时,通过无菌操作剪取已拔出的导管尖端5cm放入无菌容器中送检。
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培养出同种同源细菌,且导管尖端血平皿的菌落计数超过15CFU有意义。
三、标签和申请单:
每套血培养瓶上标签应有唯一标识号或条码,并注明标本采集时间和部位。
如疑似感染性心内膜炎或疑似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患者的标本,申请单除应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外,一定要注明疑似诊断。
四、标本运输:
血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最好在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
不能及时送检者,应置室温暂存。
血培养瓶接种前后都禁止放冰箱。
运送的装置要足够安全,避免血培养瓶的运送过程中因碰撞发和破裂。
五、实验室拒收标准:
由于血培养标本采取不易,且血流感染患者往往病情急重,实验室应尽可能接受血培养标本,并尽快进行培养检测。
除非以下几种情况:血培养瓶破裂、渗漏;血培养瓶内注入非无菌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