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战国策目录序》教案 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战国策目录序》教案苏教版选修《唐宋八大家散
文选读》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2、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3、学习本文正面与反面相结合增强说服力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的儒家思想。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谴词委婉、娓娓而谈、以理服人的“论风”。

教学进程:(一课时)
一、题解
曾巩(1019-1083),字子固。

南丰人。

北宋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幼年聪慧,十二岁作《六论》,一挥而就,言简意赅,气势雄浑,得到欧阳修的赞赏,从此名闻四方。

曾巩的思想属儒学体系,他赞同孔孟的哲学观点,强调“仁”和“致诚”,认为只要按照“中庸之道”虚心自省、正诚修身就能认识世界和主宰世界。

在政治上他反对兼并政策,主张发展农业和广开言路。

他在任地方官时,总是以“仁”为怀,曾巩的散文创作成就很高,慢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参加者。

他师承司马迁、韩愈和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把欧阳修的“事信、言文”观点推广到史传文学和碑铭文字上。

《战国策》是汇编而成的历史著作,作者不明,最后由西汉刘向编校整理成书,定名为《战国策》。

《战国策》,33篇,记载了继《春秋》以后,讫楚、汉之起,共245年间的历史。

全书没有系统完整的体例,都是相互独立的单篇,以策士的游说活动为中心,反映出这一时期各国政治、外交的情状。

二、自学导读
(一)、疏通文句
1、卒以谓此书战国之谋士,度时君之所能行,不得不然;则可谓惑于流俗,而不笃于自信者也。

2、岂将强天下之主以后世之不可为哉?
3、能勿苟而已矣。

可谓不惑乎流俗而笃于自信者也。

4、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善而蔽其患。

5、邪说之害正也,宜放而绝之。

则此书之不泯,其可乎?
(二)、理清思路
全文分七个自然段
一、简言全部校勘经过。

二、指出刘向持论之误。

三、以孔孟二人为例,否定刘向的“不得不然”说。

四、阐述时代变了,法也要变,但“道”不能变。

五、揭示谋诈之害。

六、驳斥毁书论。

七、介绍《战国策》高锈注本的情况。

(三)、理解与探讨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不赞同废弃禁绝《战国策》的原因。

2作为儒家学者,曾巩有很好的“论风”,他有怎样的论风?
3、分析本文正反论证相结合的方法评判古人古书,论证自己的观点。

三、鉴赏与评价
1、曾巩与欧阳修同乡,曾向欧阳修学习古文,深于治儒;文章以儒家思想为准绳,风格也近于欧阳修,试比较二人的思想和艺术风格。

2、作为儒家学者,曾巩力倡“仁政”“礼治“,反对论诈之行。

认为战国乱世,就是因为”谋诈用,而仁义之路塞“造成的。

对此,你怎样评价。

布置作业:
本专题的三篇文章都是书序,可写法却差异很大,说说它们的不同特点
2019-2020年高中语文《房兵曹胡马》教案语文版选修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读古诗,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

2.入情入境学习古诗,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从凝炼简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

2.咀嚼和体悟重点诗句的情味,在反复诵读和融情想象中,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的情怀。

三作者简介
杜甫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世称老杜,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曾任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后世称其杜工部。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

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杜甫的远祖为晋代功名显赫的杜预。

曾祖父杜依艺曾任巩令一职。

祖父是初唐诗人杜审言官至膳部员外郎且有自己的自传,青年时期,他曾游历过今江苏、浙江、河北、山东一带,并两次会见李白,两人结下深厚的友谊。

父亲杜闲有奉天令一职。

杜甫与杜牧是远房宗亲,同为晋朝灭孙吴的大将杜预之后裔(杜甫为杜预二十
世孙)。

四写作背景
一般认为作于开元二十八年(740)或二十九年,正值诗人漫游齐赵,飞鹰走狗,裘马清
狂的一段时期。

五翻译
六鉴赏诗歌
诗分前后两部分。

前面四句正面写马,是实写。

诗人恰似一位丹青妙手,用传神之笔为我们描画了一匹神清骨峻的“胡马”。

它来自大宛(汉代西域的国名,素以产“汗血马”著称),自然非凡马可比。

接着,对马作了形象的刻画。

南齐谢赫的《古画品录》提出“六法”,第一为“气韵生动”,第二即是“骨法用笔”,这是作为气韵生动的首要条件提出来的。

所谓“骨法”,就是要写出对象的风度、气格。

杜甫写马的骨相:嶙峋耸峙,状如锋棱,勾勒出神峻的轮廓。

接着写马耳如刀削斧劈一般锐利劲挺,这也是良马的一个特征。

至此,骏马的昂藏不凡已跃然纸上了,我们似见其咴咴喷气、跃跃欲试的情状,下面顺势写其四蹄腾空、凌厉奔驰的雄姿就十分自然。

“批”和“入”两个动词极其传神。

前者写双耳直竖,有一种挺拔的力度;后者不写四蹄生风,而写风入四蹄,别具神韵。

从骑者的感受说,当其风驰电掣之时,好象马是不动的,两旁的景物飞速后闪,风也向蹄间呼啸而入。

诗人刻画细致,维妙逼真。

颔联两句以“二二一”的节奏,突出每句的最后一字:“峻”写马的气概,“轻”写它的疾驰,都显示出诗人的匠心。

这一部分写马的风骨,用的是大笔勾勒的方法,不必要的细节一概略去,只写其骨相、双耳和奔驰之态,因为这三者最能体现马的特色。

正如张彦远评画所云:“笔才一二,象已应焉,离披点画,时见缺落,此虽笔不周而意周也。

”(《历代名画记》)这就是所谓“写意传神”。

诗的前四句写马的外形动态,后四句转写马的品格,用虚写手法,由咏物转入了抒情。

颈联承上奔马而来,写它纵横驰骋,历块过都,有着无穷广阔的活动天地;它能逾越一切险阻的能力就足以使人信赖。

这里看似写马,实是写人,这难道不是一个忠实的朋友、勇敢的将士、侠义的豪杰的形象吗?尾联先用“骁腾有如此”总挽上文,对马作概括,最后宕开一句:“万里可横行”,包含着无尽的期望和抱负,将意境开拓得非常深远。

这一联收得拢,也放得开,它既是写马驰骋万里,也是期望房兵曹为国立功,更是诗人自己志向的写照。

盛唐时代国力的强盛,疆土的开拓,激发了民众的豪情,书生寒士都渴望建功立业,封侯万里。

这种蓬勃向上的精神用骏马来表现确是最合适不过了。

这和后期杜甫通过对病马的悲悯来表现忧国之情,真不可同日而语。

南朝宋人宗炳的《画山水序》认为通过写形传神而达于“畅神”的道理。

如果一个艺术形象不能“畅神”,即传达作者的情志,那么再酷肖也是无生命的。

杜甫此诗将状物和抒情结合得自然无间。

在写马中也写人,写人又离不开写马,这样一方面赋予马以活的灵魂,用人的精神进一步将马写活;另一方面写人有马的品格,人的情志也有了形象的表现。

前人讲
“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钱泳《履园谈诗》),这个要求杜甫是做到了。

七课堂练习
1 . 诗的前四句正面描写了马的哪些外形,各有什么特点?
2. 作者的心情如何?
3. 从这首诗中,你体会到什么?
拓展练习
马诗
李贺
此马非凡马,房星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武帝爱神仙,烧金得紫烟。

厩中皆肉马,不解上青天。

龙脊贴连钱,银蹄白踏烟。

无人织锦韂,谁为铸金鞭。

内马赐宫人,银鞯刺麒麟。

午时盐坂上,蹭蹬溘风尘。

催榜渡乌江,神骓泣向风。

君王今解剑,何处逐英雄?
【注释】
[1]乌江:一作江东。

[2]君王:一作吾王。

[3]“卷”下换“毛”。

[4]燕山:山名,在现在河北省的北部。

[5]钩:弯刀,是古代的一种兵器,形似月牙。

[6]金络脑:用黄金装饰的马笼头,说明马具的华贵。

思考题
1.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有什么景物?这样写的目的?
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马名句欣赏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

《诗经·小雅·车攻》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

汉·无名氏《古诗十九首》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三国魏·曹操《步出夏门行·龟虽寿》
白马饰金羁,边翩西北邓。

三国魏·曹植《白马篇》
懔懔边风激,萧萧征马烦。

隋·虞世基《出塞》诗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唐·王维《观猎》诗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唐·孟郊《登科后》诗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唐·刘禹锡《始闻秋风》诗
长安古道马迟迟,高柳乱蝉栖。

宋·柳咏《少年游》词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宋·陆游《十五月四日风雨大作》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